诊断及鉴别范文

2024-06-27

诊断及鉴别范文(精选12篇)

诊断及鉴别 第1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03至2008年共收治腹痛患者224例, 发病年龄为20~50岁。其中异位妊娠108例 (输卵管妊娠破裂78例, 输卵管妊娠流产30例) , 内出血380~1500 ml。手术方式病侧输卵管切除术。卵巢破裂41例 (黄体破裂10例, 卵泡破裂31例) 内出血量240~800 ml。手术方式为卵巢修补术或切除术。卵巢囊肿蒂扭转58例。手术方式为病侧附件切除术, 急性盆腔炎患者27例, 经过抗炎、物理治疗等均治愈出院。

1.2 诊断及鉴别诊断

1.2.1 病史

腹痛以异位妊娠最重, 撕裂样疼痛。卵巢囊肿蒂扭转患者疼痛也较重并常伴有恶心、呕吐。卵巢囊肿破裂腹膜刺激症状较重。但休克表现轻, 腹痛也较重, 可能有痛经或不孕病史, 急性盆腔炎患者无休克表现, 腹痛较轻。

1.2.2 体征

异位妊娠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贫血貌, 其中80例入院时即出于休克状态, 卵巢破裂10例入院时处于休克状态, 卵巢蒂扭转与急性盆腔炎患者无贫血也无休克表现。

1.2.3 妇科检查

异位妊娠患者子宫略大于正常, 内出血多者有漂浮感。30%以上患者附件区可触及到不具体包块。压痛明显, 宫颈举摆痛明显, 后穹窿饱满, 触痛阳性, 移动性浊音一般均为阳性 (内出血多) , 卵巢破裂患者子宫大小正常, 附件区触不到包块, 压痛阳性移动性浊音一般为阴性, 偶有内出血多者为阳性, 卵巢囊肿蒂扭转患者子宫大小正常, 附件区可触及明显包块, 压痛阳性, 反跳痛及肌均为阳性。移动性浊音为阴性, 急性盆腔炎子宫大小正常, 双侧附件触及不到明显包块, 下腹部压痛、反跳痛, 肌紧张均阳性, 移动性阴性。

1.2.4 辅助检查

异位妊娠:B超提示患侧附件区观察到回声不均的不规则包块, 边界不具体, 部分病例可观查到类妊娠囊样回声, 囊内可见胚芽及胎心搏动。腹腔内可见大量液性暗区, 患者尿HCG检查阳性, 卵巢破裂部分患者可见卵巢增大, 外形不规则, 内出血多者亦可后穹隆抽出血, 尿HCG阴性, 卵巢蒂扭转患者B超可见到卵巢增大, 盆腔无积液, 尿HCG阴性。急性盆腔炎患者B超一般见不到明显包块, 可有少量盆腔积液尿HCG阴性。

2结果

2.1 异位妊娠 经腹探查发现78例输卵管破裂均采用患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术。30例输卵管妊娠流产, 其中25例有活动性出血, 采用输卵管或附件切除术, 5例无活动性出血采取局部压迫或缝合止血, 保留了患侧输卵管。

2.2 卵巢破裂 35例采用破裂口缝合止血方法。6例破裂口较大, 且组织较脆者不宜缝合止血。行卵巢切除术。

2.3 卵巢囊肿蒂扭转 58例均采用病侧附件切除术。

2.4 急性盆腔炎患者27例, 经过系统的抗炎对证治疗并配合理疗等均治愈出院。

3讨论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的常见病, 诊断比较容易, 根据患者有停经史、腹痛及阴道出血史。HCG化验阳性, B超检查宫腔内无胚囊而附件区可见不均质包块, 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血液, 基本上可诊断为异位妊娠。

卵巢破裂是指卵巢滤泡黄体或卵巢滤泡囊肿, 黄体囊肿因各种因素引起破裂。破口造成其表面血管断裂出血。滤泡破裂多发生在月经间期, 也即排卵期前后。而黄体破裂多发生在月经前7~10 d, 偶尔也可发生在月经前2~3 d。由于本病无停经史如果临床医生详细询问病史, 再结合HCG及B超检查, 术前应能做出正确诊断。但对那些月经周期不规律或月经周期常延长40~50 d的妇女及易误诊为异位妊娠。

卵巢囊肿蒂扭转为妇科常见急腹症, 好发于瘤蒂长, 中等大, 活动度良好, 重心偏于一侧的肿瘤。患者突然改变体位或向同一方向连续转动。妊娠期或产褥期子宫位置改变均易发生蒂扭转。

急性盆腔炎主要由化脓菌引起, 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而有不同的病变特点。发病时下腹痛伴发热, 若病情严重可有寒颤, 高热, 头痛, 食欲不振, 月经期发病可出现经量增多, 经期延长, 非月经期发病有时白带增多。若有腹膜炎则出现消化系统症状, 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若有脓肿形成可有下腹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 包块位于前方可出现膀胱刺激症状, 如排尿困难, 尿频, 若引起膀胱肌炎, 还可有尿痛等。包块位于后方可有直肠刺激症状, 若腹膜外可致腹泻及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

睾丸扭转的总结及鉴别诊断 第2篇

睾丸扭转,又称精索扭转。睾丸扭转是随着精索扭转而同时发生的。它是青少年阴囊急性肿痛的重要原因。主要是由于剧烈运动或暴力损伤阴囊时,螺旋状附着于精索上的提睾肌强烈收缩,导致其扭转。可导致阴囊部急性剧烈疼痛;同时由于精索血管的扭转,使睾丸血液供应发生障碍而缺血。若逾6小时仍未缓解,则可发生睾丸梗塞、坏死或不可逆性睾

丸萎缩。【诊断依据】

(a)病史:常有剧烈运动或阴囊部损伤史。

(b)症状:突发性阴囊部剧烈疼痛。可由下腹部或股内侧放射,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c)检查:1)阴囊肿大、皮肤红肿;睾丸上移,或呈横位,触痛明显;精索呈麻绳状扭

曲,缩短;有时伴鞘膜积液。

2)Prehn‘s Sign呈阳性。因托起阴囊或移动睾丸时,扭转程度加重,而使疼痛明显加剧。3)Roche’Sign阳性,因精索扭转而缺血,使睾丸、附睾均肿大、界限不清,难以辨别。

4)放射性核素阴囊扫描,显示扭转侧睾丸血流灌注减少,呈放射性冷区。

(d)必要时切开阴囊探查:阴囊部疼痛剧烈,时间超过6小时不缓解,疑及该病时,应行

阴囊切开探查。鉴别诊断:

(1)急性睾丸炎:可有睾丸疼痛等症状,但多见于成年,发病教缓,疼痛症状较轻,伴发

热、白细胞增高。

普雷氏症阴性。因托起阴囊时,睾丸郁血水肿减轻,乃疼痛缓解。

罗希氏征阳性。睾丸与附睾界限清楚,附睾另呈索状物,故触诊时易于辨别睾丸与附睾。

放射性核素阴囊扫描,因其血流灌注增加而显示放射性增高。

(2)嵌顿疝:腹股沟斜疝嵌顿时,可有阴囊部剧烈疼痛发生,并可明显触痛。但一般有可复性阴囊或腹股沟部肿物的病史,有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停止肛门排气排便等症状,腹部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扪及阴囊部椭圆形肿物;而睾丸检查正常、无触痛,移动时

疼痛症状无改变。

(3)输尿管结石:突发性腰腹部绞痛,并可放射至股部、会阴部、阴囊;伴恶心、呕吐;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腹部X线摄片可见结石阴影;而阴囊及其内容均为正常。【治疗】 睾丸扭转的需要及早治疗及时复位!一般认为睾丸扭转初发期阴囊内无渗液“皮肤无红肿可试行手法复位但多数学者认为手法复位盲目性大成功率不高易延误手术治疗时机而且即便手法复位成功也有再次扭转可能!因此

一旦明确诊断或高度怀疑睾丸扭转” 应急诊行手术探查"并争取在发病 6h内完成手术在急诊手术前可先行冷敷处理!睾丸存活率与发病时间及扭转程

度关系重大!

哮喘的症状及鉴别诊断 第3篇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难治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增高,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患者的哮喘呈反复发作性,大多有季节性,日轻夜重(多以傍晚、夜间或凌晨为最常见),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 物理和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常有鼻痒、咽痒、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发作时病人突感胸闷窒息、咳嗽,迅即呼吸气促困难、呼气延长,伴有哮鸣,不能平卧;为减轻气喘,病人被迫坐位,双手前撑,张口抬肩,烦躁汗出,甚则面青肢冷。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多数患者上述症状和体征可以自行缓解,或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缓解,而缓解期的病人可以没有任何哮喘症状。非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可表现为发作性的胸闷或顽固性咳嗽,而后者又被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它是以顽固性咳嗽为唯一的临床表现,没有喘息及哮鸣症状。

在诊断支气管哮喘时,应排除其他各种能够引起气喘或呼吸困难的疾病,方可做出哮喘的诊断。在临床上,需要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的常见疾病有心源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癌、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等。

心源性哮喘

心源性哮喘多见于老年人,常见于左心心力衰竭。发作以夜间阵发性多见,病人常突然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淋漓;并频繁咳嗽,严重时咯粉红色泡沫样痰;听诊心率增快,肺部开始可以没有罗音,或仅有哮鸣音,继而发展为双肺满布湿罗音和哮鸣音。

心源性哮喘发作时的症状与支气管哮喘颇为相似,如胸闷、呼吸急促而困难、有咳嗽及哮鸣音,严重者有紫绀、面色灰暗、冷汗、精神紧张而恐惧等。但心源性哮喘多无过敏史,而多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等病史和体征。如心脏向左扩大,心瓣膜杂音,心率增快,心尖部可听到舒张期奔马律,常伴有动脉压升高。胸部X线示肺纹理增多、增粗或模糊,肺间质水肿所致的Kerley B线,心影扩大。双肺门有呈放射状分布的大片云雾状阴影,或呈粗大结节影、粟粒状结节影等。

支气管哮喘病人多起病于幼年,有家族或个人过敏史、哮喘发作史,无心脏病史;常在夜间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两肺满布哮鸣音,肺部过度充气体征。没有异常的心脏体征。X线表现肺野清晰,肺气肿征。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好发于老年人。单纯的慢性支气管炎很容易与哮喘相鉴别:前者经常咳嗽,咯白色黏液痰,尤其在寒冬季节,也可因感染而呈黄痰,或脓性成分增加,并可伴有发热;血常规可见异常,如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听诊可闻及湿罗音。需要提及的是,慢性支气管炎与非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即咳嗽变异性哮喘),两者都以咳嗽为主要表现,此时需要依靠肺功能检测结果来鉴别。

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也有喘息和哮鸣音,与支气管哮喘甚难鉴别。但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喘息,多伴咳嗽、咯痰,且咳嗽频繁痰量多,与哮喘的喘息发作具有阵发性或可逆性的特点不同,可持续多年,尤以冬季为重,往往迁延不愈。家庭及个人过敏史不明显,血及痰液中嗜酸粒细胞不增高。

气管、主支气管肺癌

中央型肺癌导致支气管狭窄或伴有类癌综合征时,由于癌肿压迫或侵犯气管或主支气管,使上呼吸道管腔狭窄或不完全阻塞,可出现喘鸣音或哮喘样呼吸困难,多呈吸气性呼吸困难,肺部也可闻及喘鸣音。但病人通常无哮喘发作史,且呼吸困难及喘鸣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而进行性加重,平喘药物无效。常无诱因,咳嗽可伴有血痰,痰中可查找到癌细胞;胸部X线摄片检查、CT、MRI检测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

卵巢肿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 第4篇

1 对象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并进行手术治疗的卵巢肿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年龄在20岁~67岁之间, 平均年龄38.5岁;均表现为月经异常、腹痛等症状;病理检查确认为卵巢肿瘤。

1.2 超声检测

采用经阴道及经腹超声检查对患者进行检查, 仪器选用SIMENS-S2000和ALOKA-α5超声诊断仪。经腹检查时取仰卧位, 待膀胱充盈后于耻骨上方行多切面扫查, 观测肿块的性质、形态、大小及其与子宫的关系。之后经阴道进一步检查肿瘤血流情况、周边分界以及内部结构, 获得血流阻力指数、搏动指数、舒张期收缩期流速和平均流速等数据。检查后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

2 结果

良性肿瘤患者60例, 超声显示实质性肿物, 边界清晰, 部分回声规则均匀, 占总病例的75.0%;恶性肿瘤患者20例, 超声显示不规则实质性肿物, 内部回声不均匀, 边界轮廓不清晰, 占总病例数的25.0%。与病理检查结果 (良性肿瘤相符58例, 恶性肿瘤相符18例) 进行对比, 超声总相符76例, 准确率为95.0%, 充分显示出超声诊断的价值。

3 讨论

卵巢肿瘤为妇科常见肿瘤, 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多发于中老年女性, 调查结果显示, 其发病年龄也呈扩大化趋势, 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现。其由于女性卵巢组织来源较为复杂, 包括上皮性来源、间质性来源和生殖细胞来源。该病病理类型复杂多样, 发病部位在机体深处, 临床表现具有隐蔽性, 发病早期不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目前还不具有特异性的临床检查手段, 一般因各种常规妇科检查偶然发现。出现症状时即为晚期, 如出现症状则通常表现为腹胀, 腹部肿块及腹水等, 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且其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 加重了对患者的威胁。就卵巢恶性肿瘤而言, 患者5年生存率在20%~30%之间, 病死率高居恶性妇科肿瘤的首位。但又据可靠研究显示, 此类肿瘤Ⅰ期5年生存率可高达60%以上。因此说明, 正确的早期诊断有助于治疗和预后恢复, 探索特异性较强的早期诊断方法比临床治疗更为重要。

我国早期诊断肿瘤疾病大多使用病理诊断方法, 相对于一般的肉眼观察等, 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但同时也存在取材时间紧迫、取材局限、送检组织较小等缺陷。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超声技术也飞速发展, 经阴道二维超声、彩色及频谱多普勒以及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和三维超声等诊断方式相继出现, 各诊断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点[3]。本文探讨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在众多检测方法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有研究显示, 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患者子宫及卵巢情况, 扫查肿块是否存在, 显示肿块的形态大小, 探查其活动度、内部回声, 还可有效显示肿块与子宫之间的关系[4]。具有花费少、操作简单、易重复等优点, 对患者不造成任何创伤, 应用前景广阔。而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得到肿瘤部位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与二维超声扫查相结合, 可对卵巢肿瘤进行较为准确的早期诊断;且通过血液流速等相关指标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 相当准确地区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如良性肿瘤的PI和RI一般高于恶性肿瘤, 在临床上一般以PI小于1, 搏动指数 (RI) 小于阻力指数 (0.4) 作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分标准。但超声检测对于肿瘤良性和恶性之间可能存在的交叉状态的患者难以区分[5]。

本文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并进行手术治疗的卵巢肿瘤患者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结果显示:80例患者中有60例为良性肿瘤, 其主要以囊性为主, 形态规则, 内部回声有规律, 具有典型的囊肿表现, 具有较长的病史, 经研究部分肿物与早孕和月经周期的改变有关;检测出20例恶性肿瘤患者, 其形态不规则, 多为实质性。检测结果与相应的病理切片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准确率为95.0%, 且经超声对肿瘤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 显示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分度和特异性。因此,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应用于卵巢肿瘤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与报道相符。

综上可知, 对于卵巢肿瘤的诊断和良恶性鉴别,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有着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不仅可以清晰检出肿瘤存在, 还可通过对肿瘤内部血流动力学的检测有效区分肿瘤的良恶性, 从而为肿瘤的诊断鉴别提供依据。在临床诊断过程中, 检验科医生应依据肿瘤的形态结构和边界等特征, 通过肿瘤血流参数判定肿瘤的良恶性。需要注意的是肿瘤的发生与早孕、月经周期变化及绝经等情况有一定关系, 诊断中应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钟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卵巢肿瘤中的诊断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5) :55.

[2]卫炜, 吴楠, 尚丽新, 等.绝经后卵巢肿瘤130例超声诊断分析[J].武警医学, 2013, 24 (4) :330-333.

[3]徐涛, 张万莉.卵巢良性和恶性肿瘤的超声鉴别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生, 2013, 15 (23) :78.

[4]李晓森, 宗珊, 刘晓霞, 等.彩色超声鉴别卵巢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4) :605-606.

诊断及鉴别 第5篇

二、鉴别诊断本病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生后2~3个月开始出现甲状腺功能不足现象,并随月龄增大症状日趋明显,如生长发育迟缓、体格明显矮小、出牙迟、囟大而闭合晚。腹胀等,与佝偻病相似,但患儿智能低下,有特殊面容,血泊tsh、测定可资鉴别。

2.软骨营养不良本病头大。前额突出。长骨骺端膨出、胸部串珠。腹大等与佝偻病相似,但四肢及手指短粗,五指齐平,腰椎前突。臀部后突。骨骼x线可见特征性改变,如长骨粗短弯曲,干骼端变宽,呈喇叭口状,但轮廓光整,部他骨骼可埋入扩大的干骼端中,

3.与其他病因所致的佝偻病的鉴别

(1)家族性低磷血症:本病多为x连锁遗传病,其有关基因已定位于xp22.1-p22.2,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有散发病例,原发缺陷为肾小管重吸收磷和25(oh)d3羟化过程障碍。佝偻病症状多发生在1岁后,2~3岁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表现。血钙多正常,血磷明显降低,尿磷增加。对常规治疗剂量维生素d无效,需同时口服磷,且每日需给维生素d30.05~0.25μg,或1,25(oh)2d30.5~1.5μg/d.

(2)远端肾小管酸中毒:为远曲小管泌氢不足,在量钠、钙从尿中丢失,导致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质脱钙及佝偻病症状,且维生素d疗效不显著。患儿骨骼畸形明显,身材矮小,代谢性酸中毒,多尿,碱性尿(尿ph>6),血钙、磷、钾均低,血氯高,且伴低钾症状。

(3)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分两型:i型为肾脏1-羟化酶缺陷,至25(oh)d3转变为1,25(oh)2d3过程发生障碍,血中25(oh)d3浓度增高;ⅱ型为靶器官1,25(oh)2d3受体缺陷,血中1,25(oh)2d3浓度增高。两型在临床上均表现为重症佝偻病,血清医.学教育网原创钙、磷显著降低,碱性磷酸明显升高,并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i型患儿可有高氨基酸尿症;ⅱ型患儿的一个重要特征为脱发。

胸腺区肿块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 第6篇

关键词 胸腺 肿块性病病变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区肿块病变,男13例,女5例,年龄8个月~62岁。其中胸腺增生2例,精原细胞瘤1例,淋巴瘤胸腺浸润4例,胸腺瘤3例,内胚窦瘤1例,胸腺畸胎瘤3例,胸腺脂肪瘤1例,胸腺囊肿2例,淋巴管囊肿2例。临床症状:胸闷6例,咳嗽6例,发热4例,重症肌无力3例,伴甲亢腺功能亢进1例。

方法:均常规胸部CT检查,采用Somatom DH或DR3全身CT扫描,取抑卧位,层厚8~10mm、间距10mm,范围从肺尖致横膈水平。所有病例均先平扫后行增强扫描。必要时用薄层、小野、高分辨率扫描技术行局部重复扫描,提高对小灶脂肪或钙化检出率。

结 果

CT表现为均匀软组织肿块3例。其中胸腺增生2例,CT示胸腺呈方形弥漫性增大,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精原细胞瘤1例,CT示胸腺区6cm×8cm软组织肿块影,分叶状,密度均匀,无钙化,其周围脂肪层消失。

表现为不均匀软组织肿块8例。其中淋巴瘤胸腺浸润4例,CT示胸腺区不均匀密度肿块,呈分叶状,内有坏死及囊变区,3例伴有肺门、纵隔内淋巴结肿大,另1例伴胸腺腔积液,胸腺瘤3例,其中非侵袭性胸腺瘤2例,CT示胸腺区呈椭圆形软组织块影,其中1例边界清楚,肿块内有囊变区,另1例内见斑点状钙化,部分边缘与主动脉弓分界不清。侵袭性胸瘤1例,CT示胸腺区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影,大小为5cm×7cm,边缘模糊,其内有囊性变,囊变区内可见壁结节,肿块周围脂肪层消失,左侧胸膜不规则增厚。内胚窦1例,CT示胸腺区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清,大小7cm×9cm,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

表现为含脂肪密度肿块4例。其中胸腺畸胎瘤3例,CT示胸腺区混杂密度肿块,内含脂、钙化、骨性影,以及水样低密度区。其中2例边缘清楚光滑,囊壁钙化,并有1例内见脂肪液平面。另1例边缘不清,其周围脂肪间隙消失,肿块内见大片状坏死区,且见较大壁结节,右侧胸腔积液;病理证实为恶性畸胎瘤。胸腺脂肪瘤1例,CT表现为胸腺区呈脂肪密度肿块,内见线形及条样高密度影,大小4cm×5cm,边界清楚。

表现为水样低密度肿块3例。其中胸腺囊肿2例,CT示胸腺区卵园形囊性肿块,密度均匀,囊壁光滑,壁簿;其中1例囊壁部分孤形钙化。囊性淋巴管瘤1例,CT示胸腺区呈多房状水样低密度囊性肿块,大小4cm×6cm,囊壁薄而均匀,边缘光滑整齐。

讨 论

胸腺增生:胸腺增生是胸腺淋巴样滤泡增生,当机体受到外伤、手术和感染等刺激可发生胸腺增生,好发于青少年,临床上多伴有重症肌无力,有的可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血清乙酰胆碱受体升高是胸腺增生重要的参考指标[1]。其CT特点为胸腺呈方形或梯形弥漫性增大,密度较均匀,且仍保持其正常形态,用激素治疗可萎缩。本组2例均呈方形,轮廓清楚。本病主要与胸腺瘤、胸腺未退化鉴别。胸腺瘤呈局限性软组织密度影,沿胸腺外缘形成局部膨出,使胸腺失去正常形态,用激素治疗肿瘤大小无改变。胸腺未退化,CT值较低为脂肪密度或略高。而胸腺增生的CT值较高,为软组织密度。

生殖细胞瘤:非恶性生殖细胞瘤:包括皮样囊肿和良性畸胎瘤。好发于20~40岁,男女发病相近。皮样囊肿只有外胚叶,而畸胎瘤则包含内、中、外三个胚叶组织。其CT特征为前上纵隔类圆形囊性或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可单房或多房,密度度不均,内含脂肪、牙齿、钙化等组织。囊壁可簿可厚,有的还可见壁结节,囊壁可发生钙化,当出现脂-液体平面时,诊断有特征性。良性畸胎瘤因内含胰腺、延腺等组织分泌消化酶及皮脂肪腺样物的化学刺激,而常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提示出现上述改变时并不能说明肿瘤为恶性[2]。畸胎瘤可合并其他类型的生殖细胞瘤[3],其CT表现为以软组织成分为主的肿块,肿块可囊变、出血、坏死,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伴有邻近脏器侵犯,若肿块内发现钙化和脂肪成分常提示恶性畸胎瘤的诊断。精原细胞瘤常表现为均质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周围脂肪层消失。其他类型恶性生殖细胞瘤CT表现缺乏特征,但某些肿瘤如卵黄囊瘤、内胚窦瘤、绒癌可导致标记物(如AFP、HCG)增高[2,3]。本组1例内胚窦瘤,肿瘤实质内见不规则状坏死区,边界不清,AFP增高。当年轻男性患者发现前上纵隔实性为主的肿块时,应考虑恶性生殖细胞瘤的可能。恶性生殖细胞瘤主要与侵袭性胸腺瘤、淋巴瘤胸腺浸润鉴别。三者均可引起肿瘤坏死及囊变,均可伴有邻近脏器犯征象;但前者位置偏下,肿瘤一般较大,而且恶性程度较高,肿瘤内的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的坏死区不同于后二者所致的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坏死区;另外,实验室检查对于鉴别诊断也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严洪珍,孟祥军,许肾豪,等.胸腺增生影像诊断的价值与限度.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8:520

2 罗斗强,石木兰,吴宁.纵隔生殖细胞瘤(GCT)的断面影像表现-61个纵隔GCT的CT和MRI回顾分析.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9:594

小腿深静脉丛血栓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第7篇

小腿深静脉丛血栓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而本病易与腓肠肌血肿发生混淆。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自2004年5月~2006年6月共28例小腿深静脉丛血栓的彩色高频超声检查,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小腿胀痛患者35例, 病史2~21d, 其中3例有外伤史 (车祸针灸等) , 其余无明显外伤史。35例患者均突发单侧下肢胀痛, 并且腓肠肌压痛明显, 内侧小腿较对侧明显增粗, 张力大, 但大腿肿胀不明显。3例发病第2天内踝处可见新月状淤血斑, 5例分别于发病第4天、第6天时小腿后、胫前、足背出现淤血斑。其中8例有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史。

应用HP-IP及Acuon Sequoia512型彩色多普勒显像诊断仪, 探头频率7.5MHz。患者俯卧位, 充分暴露小腿后部, 以小腿饱胀感处或小腿酸痛处位重点, 注意周围血管的关系。自上从腘静脉向下扫查静脉及其分支, 自下从足跟部周围向上扫查静脉及其分支, 对症检查病追踪血管的连续性。

2结果

35例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 其中有7例证实有腓肠肌血肿, 血肿分散于腓肠肌肌间隙;28例为腓肠肌静脉丛血栓。腓肠肌静脉丛血栓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突发肿胀, 并伴有腓肠肌压痛及患侧肢体皮温升高等。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点: (1) 血栓位于静脉管腔内; (2) 早期血栓为低回声, 慢性的则为中强回声, 并可见血流再通和血液返流信号; (3) 常伴行于动脉旁。

3讨论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静脉性疾病, 好发于腓肠肌静脉丛。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形成同静脉血栓形成机制一样, 都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组合所酿成, 但与各种手术的关系密切。与静脉直接受到挫伤、撕裂或骨折损伤感染、肿瘤等各种疾病因素密切相关。小腿肌肉静脉丛包括腓肠肌静脉和比目鱼肌静脉。而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向上汇入腘静脉, 引起腘静脉血栓较为常见。患者的临床表现不明显, 有的血栓扩展到主干静脉产生回流障碍时才出现肿胀、疼痛症状。

腓肠肌血肿常干扰腓肠肌静脉丛血栓的诊断。有些腓肠肌血肿对深静脉外压较重, 因而会得到与深静脉血栓相同的结果。腓肠肌血肿散在于腓肠肌间隙, 不在静脉管腔内, 不规则, 无静脉管壁结构, 无自发血流信号。临床上遇见单侧肢体突发肿胀的患者要警惕患者是否有应用抗凝药物史, 检查患者的小腿或内踝是否出现淤血斑。有报道指出淤血斑是腓肠肌血肿的特殊特征。

根据腓肠肌血肿的临床表现, 如单侧肢体的突发肿胀, 腓肠肌压痛明显, 小腿及内踝部出现淤血斑, 再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现象的检查结果, 只要提高警惕, 早期明确诊断是不困难的。早期诊断和采取有效的治疗可预防并发症, 保障肢体功能。

诊断及鉴别 第8篇

摘要:目的 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分折89例临床明确诊断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 79例桥本甲状腺炎腺体回声弥漫性减低, 分布不均匀, 内可见散在的短线样、网络状、结节状略强回声, 2例患者腺体回声不均匀偏高增粗, 8例局限性低回声。结论 桥本甲状腺炎的超声图像有一定的特异性, 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桥本甲状腺炎,诊断,鉴别

参考文献

[1]邱少东, 丛淑珍.浅表器官和周围血管超声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53-57.

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骨肉瘤, 男性9例。女性4例, 年龄9~23岁, 平均15岁。主要临床表现:局部疼痛和软组织肿胀11例, 运动障碍2例。全部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 其中6例同时做CT扫描。采用GE公司500mA超高频专用摄片机及美国柯达公司CR系统或GE Lightspeed Plus多层螺旋CT机, 层厚5mm, 间隔5mm, 并做多平面重建 (MPR) 。由两位高年资医师对影像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病变部位:股骨6例, 胫骨4例, 肱骨1例, 下颌骨1例, 骨盆1例。其中12例影像学表现典型, 诊断正确;1例发生于股骨, 误诊为尤文氏肉瘤。其中有3例骨肉瘤患者发生肺转移。

3 讨论

3.1 病因和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弄清, 有人指出放射性同位素镭和创伤刺激为诱发因素。发生于长骨的病变, 多位于干骺部, 少数于骨干中部, 肿瘤迅速沿髓腔发展, 一方面向骨骺端蔓延。另一方面, 肿瘤偶尔也向骨干蔓延。此外, 肿瘤亦迅速向外发展, 侵入骨皮质内的哈氏系统引起血管营养障碍, 骨皮质随即破坏, 肿瘤很快达到骨膜下, 并向外侵入邻近肌肉组织。另外与遗传、接触放射性物质、病毒感染等有一定关系。也可继发于畸形性骨炎、骨纤维异样增殖症, 另有部分病例为其他良性肿瘤恶变而成。

3.2基本病理改变

骨肉瘤的主要组织成分为肿瘤性成骨细胞、肿瘤性骨样组织和肿瘤骨。其成分的多寡, 随肿瘤性成骨细胞分化程度而异。分化比较成热者, 肿瘤骨多, 称为硬化性骨肉瘤, 分化比较原始者, 肿瘤骨少, 称为溶骨性骨肉瘤。介乎二者之间者, 即有不同程度的溶骨性和硬化性骨肉瘤。肿瘤主要组成成分为肿瘤性成骨细胞、肿瘤性骨样组织和肿瘤骨。

3.3 X线征象

3.1.1 局部软组织肿瘤

如肿瘤发生在骨膜深层, 或肿瘤已由骨质内部向周围突破, 则在x线照片上可以发现软组织中可见不规则骨片影。

3.1.2 骨膜变化

早期的骨膜变化为三角形骨膜新骨形成, 其次为日光放射样的骨膜反应。晚期因肿瘤向周围扩大, 三角形新生骨也随之发生缺损, 并向骨干中部推移。日光放射样的新生骨小梁, 因受肿瘤细胞的挤压和破坏, 形成如毛发蓬松的紊乱状态。最后因肿瘤继续增生, 新生骨可完全消失, 软组织可显有不规则的肿瘤阴影。

3.1.3 皮质骨变化

骨肉瘤发生于骨膜层或皮质骨本身时, 其最早和最主要的变化为一侧皮质骨的轻度破坏和疏松。如肿瘤系硬化性骨肉瘤, 除骨质破坏和疏松外, 另有不规则的肿瘤骨增生的阴影。因此在X线照片中可以发现组织紊乱, 毫无纹理, 十分致密的肿瘤骨阴影重叠于疏松破坏的骨质上。

3.1.4 松质骨变化

由髓内发生的骨肉瘤以溶骨性为多, 血运丰富, 生长快。骨质破坏系由内向外, 迅速广泛, 周围均匀, 故骨膜反应性新生骨不易产生。X线征象可能为囊肿样, 故易引起病理性骨折。

3.1.5 肺部的变化

肺部转移瘤一般在原发肿瘤出现4~9个月内发现。肺部转移瘤在早期不易觉察。转移瘤多数分布于肺叶边缘, 偶尔亦可发生于肺门附近, 后者应与钙化淋巴结鉴别。转移瘤呈大小不一的棉球状。生长缓慢者, 产骨较多, 密度亦高。亦有转移瘤完全不产生瘤骨, 故其密度和其他软组织的转移瘤无异。

大多数病人X线平片是可以做出诊断的, 常为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60%的病例均可以平片做出诊断。部分患者需结合CT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3.4 鉴别诊断

骨肉瘤还需要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尤文氏肉瘤、转移性骨肿瘤进行鉴别: (1)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髓腔弥漫性密度增高, 皮质增厚, 但无骨质大块破坏或肿瘤骨形成, 软组织肿胀亦不明显。若见死骨存在, 骨髓炎的诊断更明确; (2) 尤文氏肉瘤表现为髓腔内斑点状、鼠咬状溶骨破坏, 范围较长, 多见葱皮样骨膜反应; (3) 转移性肿瘤较少侵犯膝关节附近的骨胳, 好发于骨盆及脊柱等, 骨质改变多为溶骨性, 大多无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

4 结语

诊断及鉴别 第10篇

关键词:超声诊断,梗阻性黄疸,鉴别诊断

黄疸又称黄胆, 俗称黄病, 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黄疸是血中胆红素增多而引发的皮肤及巩膜黄染。梗阻性黄疸是由肝内毛细胆管、小胆管、肝胆管、肝总管或胆总管的机械性梗阻所致。梗阻性黄疸是病人单一症状的表现, 但是涉及临床许多疾病, 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 是外科较常见的就诊疾病之一, 其病因复杂, 临床上需要明确梗阻的的原因及部位, 超声检查对于梗阻性黄疸的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帮助很大, 特别是疾病的定位, 准确率多达90%以上[1]。超声作为阻塞性黄疸的首选检查方法已为临床大量病例所证实, 并且对机体无损伤, 甚至对恶性梗阻的程度, 是否有转移灶能显示出来, 并且可以重复对比[2]。本文应用多普勒超声及血流多普勒技术, 对于梗阻性黄疸诊断及鉴别诊断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2012年在本院就诊的64例梗阻性黄疸患者, 其中男38例, 女26例, 年龄24~68岁, 平均38岁, 64例患者均因巩膜黄染就诊, 均进行常规腹部超声检查。

1.2 检测方法

采用飞利浦公司HD11XE及飞利浦公司IE33彩超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3.5 MHz。患者采用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 条件仔细观察胆囊, 胆管, 胰腺, 壶腹部及周围情况, 仔细观察胆管扩张程度, 及管腔内部回声, 根据图像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

胆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胆管癌8例, 胰腺癌6例, 壶腹癌3例, 慢性胰腺炎3例, 胆管内栓子2例, 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压迫胆管3例。

2.1 胆总管结石梗阻

胆结石合并胆管结石39例, 超声图像特点:急性期常伴有胆囊肿大, 一般胆囊长径大于9 cm, 宽径大于4 cm, 囊壁较光滑, 其内可见强回声光团, 后方伴声影, 随体位移动。胆总管扩张, 扩张程度不一, 一般8~14 mm, 在胆总管内可见强回声光团, 后方伴声影, 存在于胆总管上, 中, 下任何区间, 见图1。

2.2 胆管癌

胆管癌8例, 超声图像特点:胆管扩张, 扩张的胆管远端突然截断或狭窄闭塞, 或扩张的胆管远端显示出软组织肿块, 后方无声影, 见图2。

2.3 胰腺癌

胰腺癌6例, 超声图像特点:胰腺多呈局限性肿大, 胰腺肿物边界及轮廓不整或不清, 癌瘤向周围呈蟹足样浸润, 胰腺癌内部呈低回声, 中间夹杂有散在不均质光点, 癌瘤后方呈实性衰减。

2.4 壶腹部癌

壶腹部癌3例, 超声图像特点:于十二指肠第二段的壶腹区, 即主胰管末端, 胆总管末端上皮, 或来自十二指肠乳头部, 可见不均质回声结节, 内部回声多数增强, 边界欠清, 形态欠规则, 结节使胆总管末端受压, 变细, 间接引起远端胆总管扩张。

2.5 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3例, 超声图像特点:胰腺整体轮廓不清, 边界不规整, 与周围组织的界限不清, 腺体大小正常或局限性肿大, 内部回声增强, 分布不均, 呈条状或带状, 胆管扩张程度与胰腺纤维化程度有关。

2.6 胆管内栓子

胆管内栓子2例, 常见的为肝癌栓塞子 (tumor thrombus) 堵住胆管。超声图像特点:除具有肝癌超声图像特点之外, 常伴有胆管内异常回声团块。回声一般呈低回声, 后方无声晕, 团块远端胆管扩张。

2.7 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压迫胆管

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压迫胆管3例, 本病常由于恶性肿瘤转移腹腔淋巴结所致。超声特点:腹腔可见散在单发或呈串珠状排列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 边界欠清楚, 长径与短径比值大于2, 皮质变薄, 髓质回声增宽, 增强, 甚至受压, 变细, 偏移, 部分出现钙化, 融合现象, 甚至淋巴结门遭到破坏。肿大的淋巴结向后方压迫胆总管, 导致远端胆管扩张, 见图3。

3 讨论

梗阻性黄疸是临床多种疾病症状群中的一种症状, 不是一种疾病, 俗称黄病, 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黄疸是血中胆红素增多而引发的皮肤及巩膜黄染。黄疸的4大致病因素: (1) 肝细胞黄疸:肝脏发生病变, 肝脏把间接胆红素转为直接胆红素的能力削弱, 使得血清胆红素含量升高。 (2) 妇女在妊娠时候和新生婴儿会出现黄疸, 但是这是正常现象。 (3) 溶血性黄疸, 输血血型不匹配、母子血型不符合、严重贫血、疟疾导致红细胞大量死亡破坏, 引起的红细胞释放出更多的胆红素。 (4) 梗阻性黄疸, 因梗阻部位不同, 分为肝外梗阻和肝内梗阻, 胆红素需要从胆管中排除, 但是胆管阻塞后, 胆红素无法全部排除, 会逆流入血清中, 引起血清胆红素高。不同原因、不同解剖部位导致的梗阻性黄疸治疗方法和预后截然不同, 处理方式如选择不当, 常加重病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故梗阻性黄疸与其他黄疸 (如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等) 的鉴别、梗阻性黄疸病因的鉴别极为重要任何原因, 只要使胆管受到阻塞, 就会产生阻塞性黄疸。

胆总管结石患者均有胆绞痛, 部分胆绞痛过后1~2 d, 若石头崁钝于胆总管不能松懈时, 即出现黄疸。但是黄疸持续1周左右缓解, 这是因为结石阻塞胆管后胆管扩张, 使崁于胆总管的结石哪个移动并漂浮上移。这种间歇性症状是肝外胆管结石的特点。

胆管癌好发于肝门部, 其发生率最高, 占38%~75%[3]。目前胆管癌发病率逐年增多, 有的地区占胆道手术的2%左右, 好发于50~70岁之间, 男性多于女性。硬化性胆管癌是由硬化型胆管炎发展而来, 一般病程很长, 发展缓慢, 多表现以肝外胆管为中心炎症, 常合并肝硬化。主要临床表现为迅速进行性加重的梗阻性黄疸。鉴别时仔细辨认肿块位于胆总管腔内或腔外, 胆管壁有否增厚及僵硬等情况。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年龄40~70岁, 男性比女性多见, 可能与男性抽烟饮酒有关。近年来, 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占住院患者的1%~2%。好发部位为胰腺头颈部, 初发症状为腹痛, 黄疸。黄疸一般进行性加重, 逐渐加深, 可伴有瘙痒症状胰腺属于腹膜后脏器, 解剖位置较深, 前方有胃肠道气体的干扰, 后方有脊柱的影响, 使胰腺癌早期不易发现[4,5]。但是胰腺构突部或胰腺周围腺上皮细胞小肿瘤, 胰胆管不扩张或轻度扩张。胰腺癌较大时向后压迫胆总管, 可使胆总管远端包括肝总管, 左右肝管, 胆囊扩张, 同时胰管扩张。而胰头癌胆总管扩张先于黄疸的出现, 故胆总管和胰管的轻度扩张是早期胰头癌的重要征象[6]。胰腺体尾部范围较大, 正常人胰尾形态位置有变异, 又有胃肠道气体的干扰, 当检查者不仔细时, 很容易漏诊。特别当癌肿在胰腺边缘部位生长时, 如不仔细检查也极易导致漏诊[7]。

壶腹癌较小, 以往认为ERCP诊断性较高, 目前超声诊断率逐渐提高[8,9]。其临床颇似胰腺癌, 然而切除率和5年存活率都高于胰腺癌。根治术后5年与10年生存率分别达34.0%与25.0%[10]。Yamaguchi等[11]报道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因素是肿瘤浸润的深度, 所以早期诊断壶腹癌意义重大。肿瘤生长在十二指肠乳头或胆总管壶腹。黄疸较早出现, 但是有波动, 可能是癌瘤的一部分坏死脱落, 以后又重新加深。因此, 胆管、胰管因肿物阻塞而致扩张, 因此以往将胆总管和胰管扩张这一间接征象作为壶腹癌的诊断依据[12,13]。对于阻塞性黄疸的病因诊断有一定困难, 但部分患者因为腹部肠胀气, 胆总管下段显示欠清, 应嘱患者饮水500~1000 m L, 充盈胃腔, 以胃腔作为透声窗, 同时探头加压, 把气体推开, 以便下段胆管及胰腺显示良好[14]。此方法简便易行, 对但对壶腹部肿瘤早期诊断仍不满意, 国内报道常规超声诊断壶腹癌的准确率仅为58.3%[15]。

有研究报道, 慢性胰腺炎引起胆管扩张, 是由于胰腺细胞破坏后为纤维组织所代替, 胰头部纤维化引起胆总管梗阻所致, 黄疸往往逐渐加深, 颇似胰腺癌, 但是患者全身状况良好[16]。

梗阻性黄疸超声特点: (1) 肝内胆管扩张, 与门静脉呈平行管征, 左右肝管相通, 向肝门部汇集呈星芒状或树枝, 管壁不规则, 管道多叉, 可呈串珠状。 (2) 肝外胆管扩张与门静脉呈双枪管征。梗阻部位判断: (1) 单纯性总胆管扩张, 考虑胆总管下段。 (2) 总胆管不扩张, 肝内胆管扩张, 考虑肝门部梗阻。 (3) 胆管胰管均扩张则考虑壶腹水平, 若胆总管扩张的长度>9.0 cm, 可判断为壶腹部梗阻[17]。 (4) 部分肝内胆管扩张, 与其不扩张则考虑交界部。 (5) 胆囊与胆总管张力状态一致时, 胆囊扩张及胆总管扩张, 考虑总胆管下段;胆囊不扩张及胆总管不扩张考虑肝门部。 (6) 胆囊与胆总管张力矛盾一致时, 胆囊扩张及胆总管不扩张考虑胆囊颈部, 胆囊管或胆囊自身病变;胆囊缩小及胆总管不扩张, 胆总管下段伴胆囊自身病变。梗阻原因的判断:胆管结石, 胰头癌, 胆管癌为主。 (1) 胆管, 胆囊恶性肿瘤或胆管手术后并发症。 (2) 十二指肠上段, 后段梗阻, 考虑胆总管结石或肿瘤。 (3) 胰腺段梗阻常见胰腺炎, 胰腺癌或胆总管结石。 (4) 壶腹部梗阻考虑壶腹周围癌或胆总管末端结石。

对于黄疸患者, 超声作为无创性检查手段是首选方法。经观察, 笔者认识到阻塞性黄疸的超声表现诊断较容易, 主要在于观察肝内外胆管内径有无扩张, 但是对于不典型的疾病所致的黄疸, 诊断是有一定难度的。当胆总管癌早期时, 癌栓常呈条索状, 不易确定为肿瘤;当胆管癌浸润胰头, 易与胰头癌混淆, 文献[18]报道两者的鉴别诊断率仅为64%;当阻塞性黄疸是因为胆管内呈泥沙样结石, 声影不明显时, 不易确诊;当炎性胆管狭窄时, 须注意勿误认为胆管癌;胆管癌有时后方为弱声影时, 不要误认为结石。因此, 对阻塞性黄疸的病因诊断须结合临床, 认真分析图像特征, 才能避免和减少误诊率。超声不仅判断梗阻性黄疸的部位和原因, 并且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 例如, 肿瘤病人是否有肝脏, 腹腔转移, 对于周围组织的压迫, 浸润如何等信息。

诊断及鉴别 第11篇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超声诊断;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86-1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急腹症最常见的疾患,在一般医院中占急腹症首位,主要靠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来确诊。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超声在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以及与其它急腹症的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根据急性阑尾炎存超声图像的不同表现进行病程分期,为临床医生选择手术时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8月~2009年8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130例患者,年龄6~70岁,平均年龄38岁;男115例,女1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30例,发热68例,白细胞计数增高者95例。

1.2方法

采用东芝340A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 MHz和7.5MHz。患者取仰卧位,先用3.5MHz探头对右下腹麦氏点及其周围作广泛的扫查。先显示右下腹回自部,探头逐渐下移至盲肠末端,于麦氏点缓慢加压推开周围组织,在腰大肌前方和髂外动静脉前方可显示肿大的阑尾,』端与盲肠延续,下有盲端,尽量顺阑尾走向显示全貌。换7.5MHz探头观察阑尾壁有无增厚、穿孑L,腔内回声情况、有无粪石,阑尾周围有无积液,大网膜有无增厚、包裹等。

1.3超声诊断标准

右下腹探及管壁增厚的阑尾纵切呈蚯蚓状,横切呈“靶环征”征,周围并少量不规则暗区及回声增强的实性光团,边界清晰。

2结果

右下腹探及阑尾管壁回声增粗,纵切呈蚯蚓状,横切呈“靶环征”征121例,其中单纯性阑尾肿大108例,伴周围不规则暗区者8例;伴周围不均质实性光团5例;男9例表现为右下腹盲肠、回肠末端扩张积液,周边肠管积液蠕动增强,肠腔胀气,腹膜增厚,右下腹淋巴结肿大等问接征象,反复查找未探及肿大的阑尾,根据超声图像及临床表现仍提示急性阑尾炎,经手术证实肿大的阑尾被肠管或大网膜包裹。以上130例患者均通过手术后证实超声诊断完全符合。2声像图表现急性阑尾炎,依据病理病程的不同阶段其声像图有所不同。

2.1单纯性阑尾炎

为炎症早期,病变多只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阑尾仅轻度肿胀,粘膜充血,失去正常光泽,表面有少量纤维素性渗出。超声检查为:阑尾轻度肿大,成人直径≥0.7cm,儿童≥0.6cm,壁厚>O.3cm,纵切面呈腊肠样肿胀,横切面呈双层环状。

2.2化脓性阑尾炎

亦称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病理上阑尾肿胀明显,浆膜高度充血,表面覆以纤维素性脓性渗出。超声检查示:阑尾显著肿大,壁不对称性增厚,腔内积脓可呈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如有粪石梗阻,腔内可见强回声光团,其后有声影。

2.3坏疽性阑尾炎

是一种重型阑尾炎,阑尾管壁坏死或部分坏死,呈紫色或黑色,阑尾腔内积脓,压力增高,血液循环障碍,阑尾可穿孔,腹腔出现渗液。超声检查示:阑尾显著肿大,腔内可呈现片状强回声和液性暗区相混合,管壁形状变异,增厚不规整,穿孔后,管径变小或回声消失,呈片状无回声或弱回声区,有时盆腔可显示液性暗区,为腹膜严重受累,炎性渗出所致。

2.4阑尾周围脓肿

为阑尾化脓、坏疽或穿孔,大网膜移至右下腹,包裹阑尾形成粘连,形成炎性肿块。超声检查示:阑尾周围见非均质性低回声或无回声区,边界不规整,内有时可见增粗的阑尾回声。

3鉴别诊断

3.1卵巢囊肿

声像图表现为圆形,包膜完整清晰,壁光滑,内部透声好,有时囊内可见强回声光点或光团。

3.2宫外孕

声像图表现为在妊娠的输卯管部位可见到胚囊,中间可有胚芽或无胚芽,有胚芽者可见到心管搏动。

3.3肠套叠

表现为套叠部位边界清楚的包块回声,横断面呈“同心圆”征,纵断面呈“假肾形”。

3.4输尿管结石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肾盂积水,扩张的输尿管内可见伴有声影的强回声光团。

3.5克隆病

受累肠壁为均匀性增厚,呈结节状,范围1~2cm;肠壁增厚呈低回声区,周同肿大淋巴结呈圆形低回声;肠腔狭窄局部不规则,近端肠管扩张;如出现肠内瘘,显示为肠周围脓肿,不规则无回声区。

4讨论

诊断及鉴别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本院2013年8月~2014年4月收治的腮腺间隙原发病变患者21例, 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症状检查、病理活检、实验室、影像检查确诊为腮腺间隙原发性病变。其中男12例, 女9例, 年龄12~66岁平均年龄为 (47.3±2.1) 岁, 病程为3个月~5年, 平均病程时间为 (12.6±1.1) 个月。经病理活检可确定所有患者中, 良性病变患者16例, 恶性病变患者5例, 其中多形性腺瘤9例淋巴管瘤4例, 脂肪瘤3例, 血管瘤3例, 乳头状淋巴囊腺瘤2例, 并发于腮腺浅叶14例, 腮腺渗液7例。

1.2 纳入/排除标准[3]

纳入标准:原发性腮腺间隙病变;精神状态正常, 语言表达能力正常。

排除标准:转移、继发性腮腺病变;精神病史;智障、语言表达能力障碍。

1.3 方法

所有患者经临床确诊后收治入院, 根据实际病情及时进行对症治疗。MRI核磁共振检查采用飞利浦T5-NT超导磁共振进行检查, 层距5 mm, 层厚5 mm, 矩阵256×256, 数据采集3次完成。患者仰卧位于检查床, 固定头部环形线圈, 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和自旋回波两种序列进行成像, 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强化成像。采用德国西门子Emotion16层螺旋CT进行腮腺扫描, 管电压120k V, 管电流300 m A, 层厚1 mm, 螺距2 mm, 造影剂选用泛影葡胺, 腰麻后腮腺导管口插管推注造影剂。X线摄影采用岛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RAD SPEED M进行检查。获得的影像结果由本院临床科室进行综合确诊, 后进行病理活检结果对比, 总结三种影像设备对腮腺间隙原发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X线摄影与CT、MRI检查确诊情况比较

采集2种检查方法获得的影像信息并进行诊断, 与病理活检确诊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情况见表1。通过表1计算可知, CT、MRI扫描诊断的正确率明显高于X线摄影,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三种检查方法对腮腺间隙原发病变的评价

根据影像表现对原发病变的病变位置、病变病情进行评价, 结果见表2。通过表2比较可知, 螺旋CT、MRI可对病灶的良恶性, 病发位置等病情进行准确评估, 较X线摄影具有明显优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腮腺间隙人体涉谷上颈部间隙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组成包括腮腺、神经、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 其中分布着各种淋巴管、血管等, 因此腮腺间隙易发生病变, 且多发于良性肿瘤及肿瘤性病变[4]。因此, 对腮腺间隙内病变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有效控制肿瘤恶化,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实验主要研究腮腺造影螺旋CT扫描、MRI对腮腺间隙原发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通过对获得影像的观察, 总结腮腺间隙原发病变的CT、MRI影像学表现特点。

由于螺旋CT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 应用CT可对腮腺部位进行清晰断层成像, 但某些肿瘤其密度与腮腺密度近似, 螺旋CT无法进行准确现象, 因此对腮腺注入造影剂, 可使腺体密度升高, 使CT能够更好分辨腺体和肿瘤, 并通过多平面重建三维影像准确、清洗显示病变部位位置、病理状态、形态等, 诊断结果可靠准确, 可为临床医生提供腮腺间隙原发病变及周围组织侵袭情况。颈深筋膜可分为浅层筋膜、内脏筋膜、椎前筋膜, 而腮腺间隙周围存在浅层筋膜包绕, 虽MRI无法识别成像筋膜组织, 但可通过对舌骨上颈部组织清晰成像, 从而对浅层筋膜进行识别、成像, 因此可对腮腺间隙进行清晰成像。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应用螺旋CT、MRI进行腮腺间隙原发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正确率明显高于X线摄影, 通过对所获影像结果进行总结, 发现腮腺间隙原发病变应用CT、MRI检查具有影像学表现特点:多形性腺瘤由于含有较多纤维基质, 在T2WI上呈高信号并增强扫描后强化显著;腮腺淋巴瘤多病发腮腺浅叶, 表现界限清晰, 单双侧多发实质肿瘤, 增强后早期强化显著;神经鞘瘤在MRI上信号不均匀, T2序列高信号, 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恶性肿瘤边界模糊, 侵袭特性, T2WI序列呈低信号, 增强后不均匀强化[5]。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确定, 应用腮腺造影螺旋CT扫描、MRI检查对腮腺间隙原发病变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可明显提高其诊断的正确率, 可根据腮腺间隙原发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特点进行病变种类、病变位置 (特别在判断病变与腮腺导管相对位置关系方面) 的准确评估, 避免了盲目穿刺活检, 具有临床应用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谢超, 徐坚民, 龚静山, 等.腮腺间隙原发病变的CT和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21 (2) :182-185.

[2]王志强, 许崇永.颈胸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黑龙江医学, 2009, 33 (1) :32-35.

[3]畅智慧, 刘兆玉, 孙洪赞, 等.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腮腺常见肿瘤.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 24 (9) :1394-1397.

[4]范卫君, 吕衍春, 肖鹏, 等.CT灌注成像在腮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7, 41 (9) :921-925.

上一篇:专业活动下一篇:老年高血压病人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