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2024-06-28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精选12篇)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第1篇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校大学生从生命周期上属于青春期, 这一群体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 青春期的躁动及独生子女所特有的性格特点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据一项调查披露:在北京一所工科院校里, 每届总有5%以上的学生会出现各种问题, 2%~3%的学生可能会退学或被开除学籍, 大约会有40%的学生出现不及格门次, 15%~20%的学生可能会拿不到学位证书。这样的数字在其他院校里也很常见。可见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并且它已日益影响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健康成长, 研究其原因并寻找解决办法已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 情绪稳定性差, 易焦虑

表现为情绪易被破坏, 情绪起伏过大, 易爆易怒。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 由于其自身心理素质不够成熟, 情绪不稳定又缺少调节方法, 自制力不足, 一些学生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往往因为一些小事造成情绪大起大落, 不能沉着、冷静地面对现实问题, 少数学生会由此形成压抑、冷淡、对抗, 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等。还有的大学生由于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 失眠多梦。很多学生明知过多担心无济于事, 但又很难摆脱, 过多的焦虑能干扰人的正常活动, 易导致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甚至会发展为躯体疾病。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 精神上负担沉重, 心神不宁、萎靡不振, 学习上穷于应付、反应迟钝;生活中意志消沉、寝食不安, 甚至产生恐惧感。

2. 缺乏自信, 易自卑

缺乏自信和感到自卑的学生很多。心理研究表明, 心理健康不佳大多是由于缺乏自信引起的, 那些成功者往往都是自信的人。产生自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适度的自卑感是人们进步的动力, 但自卑感过重则会影响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情绪紧张, 忧心忡忡, 思维狭窄, 反应迟钝, 将使能力得不到正常的发挥。自卑者对自身认识不足而又自尊心强, 会产生心理脆弱且容易受到伤害。自卑感占据了心灵的大半个空间, 造成的心理压力之大是其他人所难以想象的。

3. 人际交往能力差, 易自闭

大多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属于内向型, 他们善言谈、不善交流、不善表露自己的情感、不愿意到公共场所与人、与同学、与老师交往, 长期以来, 就形成了自闭的性格。

有的学生上大学后, 想着要和别人交往, 在不知该怎样去交往或交往失败后, 而导致了性格孤僻或少言寡语。

有的学生家庭环境不好或者以前曾经受到挫折, 导致生活缺乏乐趣, 认为世界很可怕, 因此与人交往时易现出敌意。

有的学生表现为太在意别人的视线、为脸红而苦恼、过于猜疑、不相信别人、总注意周围的人。大学生多数都已明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能有意识地锻炼、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但由于一些学生过于注重个人形象, 唯恐出丑而造成心理紧张, 进而导致谨小慎微、束手束脚, 想交往不知怎么交往, 也有部分学生总想得到别人的称赞, 期望值太高而适得其反。

4. 无学习主动性, 易厌学

前段时间, 《广州日报》记者调查就曾发现, 在所有高职类的大学生中, 学习竟成了大学生们最大的一块心病, 篇幅虽小, 短短几十行, 却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一时间, 家长困惑了, 老师困惑了, 教育界人士也开始怀疑地把鼻梁上的眼镜往上“推了一推”, 感到不可思议。其实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原因。学生个人历史原因是客观原因, 由于经过国家高考的分化和筛选, 一些较有名的院校与一些普通院校相比, 学生水平存在一种客观差别, 普通院校与一些高职类、民办院校、技校相比, 又存在一种差距, 大学生们的起跑线客观上是不同的, 是有所差别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深刻地认识自己, 客观地评价自己, 承认自己, 方能脚踏实地, 有所进步。这易被人们忽略的一点就为职高类院校的学生们悄悄埋下了各种心理问题的阴影。大部分职高类院校的学生们表现为思想不集中、缺乏耐心、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这部分学生适应能力差, 害怕学习,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不好好听课, 做不好作业。想把学习搞上去, 又坚持不了多久。已定性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缺少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多方面的原因妨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 常常找理由为自己开脱。他们缺少学习动机、不愿学习是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当然一些学生也想学习, 但在进入大学后, 因未能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 使他们自信心下降, 有的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 每次考试就生病或不敢考试。

5. 自立性差, 依赖感强

当代的教育制度迫使家长让大学生从小就走一条重点之路, 即小学要市重点、中学要省重点、大学要国家重点。除了学习外, 家长一手包办致使许多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 虽然是大学生了但心智还停留在小学水平。当大学生面向社会时便有了许多的不适应和不顺心, 而他们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目前在校学生独生子女较多, 家庭影响的因素较大, 一些在溺爱、娇惯环境中长大的学生, 一旦离家求学, 远离父母, 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这在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生活能力亟需提高。

三 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调查

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从何而来?概括来说, 就是一“高”一“低”:高, 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 自我成长欲望非常强烈;低, 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 缺乏社会经验, 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2011年9月27日, 中国教育网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展开了关于“何种原因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查, 截至2012年2月13日, 共有1786名热心用户参与了调查投票。调查结果表明, 34.94%的读者认为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 学生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同时, 有31.12%的读者认为学习与生活、就业的压力也是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 认为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属于敏感群体, 易产生心理问题、难以排除的情感危机等为主要原因的分别占投票总数的12.5%、9.78%及7.47%。

四 加强心理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关于健康的定义,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长期以来, 人们都很重视生理健康, 但由于不了解心理卫生知识, 缺少必要的自我调节, 易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而不知去找心理医生帮助。现在必须普及卫生教育, 以引起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针对当前的现状, 高校应逐步完善两个方面的工作:

1. 建立专业化队伍, 强化心理咨询功能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 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成为必然。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碰到的只是些寻常的心理问题, 对寻常的心理问题走预防之路远胜过“亡羊补牢”。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 开设“心理咨询”栏目, 利用校报或校广播站等校园媒体介绍心理健康知识;推荐心理专家有关心理调节的文章;指导学生自我调节;回答学生的有关问题;并将部分内容制成网页进入学校局域网, 方便学生调阅。这样, 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心理知识, 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消除心理困惑, 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尽可能快地使自己走出心理误区。

2. 全面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心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而不是针对某一部分人进行的。有些人认为, 只有那些心理上出了问题的人才需要进行心理教育, 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它实际上是将改善提高心理素质与治疗心理异常混为一谈。教育事业要培养合格的人才, 就必须全面地、全员性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既着眼于提高整体又可以及时消除隐患。

当某些学生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障碍、困扰时, 那些一般性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内容未必能马上有效, 这就需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心理咨询。通过有一定心理学训练的人员的辅导、咨询工作, 往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困惑, 总之, 注重全方面教育与个别辅导两种形式的合理结合, 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总之, 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 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 使学生保持身心健康,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并不全是在大学时期才治疗的, 其实心理素质教育是人一生中都要进行的, 这不仅是社会问题, 而且是每个家庭的问题, 每个家庭都应把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 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有知识的人才, 更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

摘要: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 随着生活由普通教育向大学教育的转变, 发展方向由以升学为主向以就业为主转变, 他们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本文着重讨论了几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实践报告 第2篇

摘要: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与社会上的青年。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心理健康标准随着时代变迁、文化背景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正文:

就我而言,随着年龄的长大,同样问题在不同的时间点上看,就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作出的反应与行动也不尽相同。首先简单说一下什么才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并进一步指出健康的新概念:一是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二是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三是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是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五是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六是体重得当,身材匀称;七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八是头发有光泽,无头屑;九是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十是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因此,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当人的生理产生疾病时,其心理也必然受到影响,会产生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容易发怒,从而导致心理不适;同样,长期的心情抑郁、精神负担重、焦虑的人也易产生身体不适。因此,健全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经过我们的调研整理得来的数据我们发现,自杀现象在大学校园屡见不鲜,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程逐年递增趋势,在部分高校有着自杀“传统”,校园中民间流传着数字百变的自杀指标:低者为每年3人,高者达每年10余人,越是优秀的学校,越是优秀的学生,自杀的比例越大。自杀程及众多发状态,有的学校在出现个别学生跳楼事件之后,会接二连三爆发多起自杀事件,其中90%的自杀方式是跳楼总的来说自杀的理由普遍由以下三方面构成:学习,感情,就业。

众多血淋淋的事实已经撼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这一串串的实例实在令人惋惜。

统计数据如下:(注:以下数据均来自网络搜索和问卷调查,不尽完备)。

2004年4月16日 北京师范大学一名研究生跳楼自杀

2004年4月16日 北京师范大学一名研究生跳楼自杀

2004年5月18日 中国政法大学男生半夜跳楼自杀

2004年5月18日 中国政法大学男生半夜跳楼自杀

2004年7月1日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管理系一研二女生坠楼身亡

2004年8月30日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楼前一女研究生坠楼身亡

2004年9月15日 北京理工大学经管学院新生教学楼跳楼自杀

2004年9月22日 北京大学女博士从13楼坠下身亡

2004年11月11日 北京师范大学一毕业生不堪就业压力自杀

2004年12月30日 北京地区自杀死亡的学生上升为19人

2005年2月18日 中国传媒大学一女研究生在家中跳楼身亡

2005年5月7日 北京大学数学系博士跳楼身亡

2005年5月20日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18岁学生先割腕,然后从11号楼的10层跳下

2005年6月4日 北京师范大学一名韩国留学生自该校公寓楼7层跳下身亡

2005年7月25日晚8时,北大33号宿舍楼,一名北大心理学系02级本科男生从5楼宿舍的阳台跳楼身亡。

2005年8月26日早上5时许,中国地质大学一大三女生从知春路锦秋花园小区23楼坠亡。

2005年9月19日晚8时许,广安门手帕口桥北的铁路上,24岁的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三年级女研究生撞列车自杀未遂。

2005年9月19日,北京交大机电学院一男研究生,从宿舍楼7层窗口跳楼身亡。

2005年10月23日 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秦绪海从学校第三教学楼7层楼顶坠下,在二炮总医医院院抢救无效后死亡。

2006年3月18日晚上八点钟左右,高邮临泽镇一位22岁的女大学生在家中自杀身亡。

2006年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女博士生董锦瑞,自杀身亡。

2006年6月25日,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一大二女生从该校主楼北侧跳楼身亡。

2006年11月13日 复旦大学女研究生跳楼身亡

2007年5月14日 清华大学34号楼 一建筑学专业大三女生跳楼身亡;

2007年5月15日 北京师范大学科技楼11楼 一研三女生跳楼身亡。导师正是于丹;

2007年5月16日 中国人民大学宜园3号学生宿舍北侧楼 一名女博士生跳楼身亡;(去年同一日该校另一女博士生董某从品园4号学生宿舍楼8层跳下身亡。);

2008年2月24日晚上7:40左右,北京理工大学23岁的女研究生毕业生刘某在宿舍内吞安眠药身亡。

2009年3月31日,华中科技大学,2名大四自动控制系学生,男生掐死女生后,从7楼跳下,自杀身亡。

2009年4月15日,10时20分,一位北京理工大学男生在网上发表了一份题为《死了好啊》遗书,半个小时后便跳楼身亡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5年,各地共报道281名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209人死亡,72人存活,自杀死亡率为74.4%。另据媒体报道,2005年,在全国23个省份近100所高校内,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116起,其中83人死亡。

值得说明的是,2008年是大学生自杀事件高发年,全国直属高校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分布于13个省38所高校,达到历史顶峰。频发时间主要集中在5-7月,9-11月。大学生、特别是博士生自杀,这对于个人和家庭是一种悲剧,对社会也是极大的损失。

根据我们的调查问卷统计:

学习压力大也是造成大学生跳楼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科生有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压力;研究生有科研任务、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压力。这些学习任务就像一座座大山狠狠的压在每个大学生的肩上。“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这是当代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

同时,调查问卷书据统计表明:除了焦虑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还存在自备、孤傲等问题心理的倾向。大学生精神上负担过重,易于紧张、心神不宁,严重者甚至会在平日生活中表现得坐立不安,产生恐惧感;在焦虑的时间,人会缺乏自我控制,这往往会导致事倍功半,事与愿违。

人际关系类问题处理不当,也会引起青少年不良的心理反应。与同学如何相处,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我们都希望在同学中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

那么如何才能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呢,通过总结,我们得出这几条方法。

1.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共同努力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原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靠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社会要为大学生提供安定有序的生存环境、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就业和贫困生救助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及专业化的心理咨询、精神卫生机构等。家长既要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及时指导子女在校的人际交往、情感等问题,还要经常鼓励子女独立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涯。高校努力营造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和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自身要努力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和主体自育能力。同时,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配合,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定期开展健康普查

掌握学生整体健康状况,对初步筛选出的超标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并进行约谈;着眼于全体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团体辅导活动;通过面询、热线、网络、书信等方式,及时开展各种心理问题的个体咨询,帮助解决部分学生的心理困惑;对于个别确实存在较为突出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治疗和必要的危机干预;对于重症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向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进行转介,实施专门的康复治疗。

3.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与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与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开展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必须能够根据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发展任务、心理特点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活动。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预防办法的探究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措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时代弄潮儿的90后大学生多因涉世未深、以自我为中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原因诱发多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层层阻隔,也对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这一现状,必须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易发的突出心理问题,并努力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做到防微杜渐,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预防,引导在校大学生保持健康、阳光的心理生活态度,避免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人身伤害、学业受阻、误入歧途等惨剧的发生。

通过对鸿德学院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发现处于青年中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所表现出的诸多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这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饮酒、网络游戏等不良嗜好、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过少的体育锻炼、不规律的作息时间等都是诱发心理问题的因素;第二,过分的家族、金钱、神灵等精神信仰也对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第三,为了消除寂寞、随波逐流或者获得某些利益的恋爱动机,多疑、猜忌、过分自我的交往习惯,这些不健康的恋爱动机和恋爱心理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第四,社会、学校、家庭带来的心理压力,比如社会人际交往畏惧感、父母过高的期望值、与同学沟通困难等因素;第五,自尊心过于强大而导致的逆反心理。综上所述心理问题在90后大学生中存在普遍性,因此,制定系统的、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以下是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出的几点预防措施:

一、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心理干预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班主任工作密切联系,班主任有责任通过学生、宿舍管理员、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等多种路径全面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勤走访宿舍,多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沟通,重点锁定特殊心理的学生,引导同宿舍的同学正常看待该生,动员其他任课教师重点关注,经常对此类学生直接、间接的进行心理疏导,密切关注心理动态,找到其身上的闪光点,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一旦发生紧急心理问题,专业的心理医生并不能及时的进行处理,这个时候班主任就是学生身边的“心理医生”,及时的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比如鸿德学院一名有自闭症的学生,不爱说话,不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包括本宿舍的同学,不参加任何班级和学院的文体活动,不上晚自习和早操,甚至因为害怕与同学有过多接触不上体育这类的公共必修课,终日沉浸于电脑游戏的虚拟世界里,经了解,该生在高中阶段就因为心理原因辍学两年,针对该生,班主任对其家长、宿舍同学和任课教师做了详细的调查了解,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拖方案,采取特殊对待、个别疏导、密切观察的方法,经过近一年的心理干预,该生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个别课程还考取了全年级第一名,目前该生正在为考研而努力学习。

二、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校大学生受到社会压力、就业竞争压力、学业压力等多重影响,形成了其特有的生活方式,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大幅度的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反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背后推手,这就要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嗜好,如过度喝酒、吸烟、打网络游戏等,经调查统计男生在不良嗜好这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不良嗜好与心理问题的发生频率形成正比,这就需要学校与家庭结合其力量共同帮助学生远离诱惑,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要教育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并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缓解各种压力,规律作息时间,帮助学生改掉熬夜、睡懒觉、等陋习,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有规律的按时进餐,多食用干净、健康、有营养的食物,不光顾路边摊。引导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通过群体活动增加学生互相之间的交流、沟通。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人际交往并掌握交往的技巧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学习成才、适应社会、实现自我的基本能力,现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几种异常现象,比如以自我为中心,因不被他人认同而焦虑、苦恼;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信任危机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要引导学生尽快的在家庭和学校的角色中实现转变,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利用自身的优点自信的与人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积极与人沟通交流,刻意的培养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交往过程中,要真诚的对待对方,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思考问题。

四、帮助学生缓解社会、学校、家庭所带来的各种压力

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适量的压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生活和学习的效率,过度的压力则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把利剑,作为90后大学生,社会的优胜略汰、学业的艰难、家庭的殷切期望等等都成为了压力的导火索,面对压力一味的逃避只会被压力压垮,要引导学生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学习和生活,当压力来临时学会面对,用坚强、勇敢的内心去迎接挑战,将压力转换为动力,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来排解压力,比如参加体育锻炼、找朋友聚会、听音乐、参加郊游活动等等都是不错的减压方式,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也至关重要,安排不合理会使压力充满整个生活空间,要做到劳逸结合,保持平和的心态有计划的生活和学习。

五、帮助学生保持正确、健康的恋爱心理

学校要通过文体活动、讲座、恋爱心理辅导、展板等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恋爱观,端正恋爱动机,避免因相互攀比、排遣寂寞、利欲熏心而产生的恋爱心理,引导学生真诚、专一的恋爱,勇敢承担起恋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防止因不良动机而引发的种种情感纠葛。同时要重点关注失恋大学生,因失恋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疏导而导致的悲剧性事件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应该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和跟踪观察,防止失恋引发的诸多心理问题。同时要教育学生不在公共场合做过于亲密的举动,并注意交往尺度的把握。总之要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和健康的恋爱心理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建议在高校开设关于恋爱心理的专科讲座或者选修课程。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要把预防工作放在首位,心理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小则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无法适应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大则中断学业、误入歧途、甚至触犯法律失去人身自由,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将心理健康的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带领班主任、任课教师、宿舍管理员等人员有意识的将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融入到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并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有针对性的制定预防措施,并做到突出问题重点分析,制定特殊的解决方案,将心理扭曲的问题学生扶向正轨是每一位学生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1]刘峰,蔡迎春.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灵成长之旅[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殷俊义,于玥,宋湘勤.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 46(3).

[3]宋媛.90后大学生异常心理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以人际交往障碍为例[J].时代教育,2013(17).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近年来高校入学学生中“95后”在高校学生的比例不断提升, 已逐渐成为了大学教育的主要人群。这部分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了90年代到新世纪时期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时期, 大部分学生的成长环境都是在人们物质生活得以极大丰富的历史背景, 一方面这使当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具有更高起点 (很多人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 比着前代人高了许多, 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的会遇到一些这一代人处于这种生长环境下所特有的心理问题。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促进了社会信息呈现爆炸性增长, 信息

传输的速度要远超以往, 一方面增加了现代大学生认知社会形成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速度, 另一方面信息量的暴涨也使现代大学生减少了对信息好坏的甄别。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网络的普及。网络的普及一方面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 加速了知识的传播, 使学生增加了一个扩充知识面, 认识世界的途径。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 网络中充斥着大量淫秽色情等有毒信息, 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不可自拔。还有许多不可避免的负能量, 这些都会侵蚀脆弱学生的内心, 进而使许多学生产生相关的心理问题。

目前“95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成长环境的影响虽然使他们大部分比较自主, 能够独立的处理一些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另一方面接触各种信息的机会增加筛选信息能力的不足, 不可避免的促使他们在面对大量各种来源信息时, 产生迷茫不知所措。 且由于生活条件的极大改观, 长辈的溺爱也减弱了他们遭遇挫折的承受能力和抵抗能力, 从而导致他们在面对陌生环境时候缺乏安全感, 同时也有一些如自我意识较强、处理事情较为随性, 自制力较为薄弱等状况。

综合分析现在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来源有网络, 恋爱, 求职三方面。一方面每位大学生都是经过层层选拔, 多次的艰苦考试才最终走进了大学校园, 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要面对由大学前的高压骤然变化为大学时期的低压力生活的转变, 然而这种变化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很好的适应, 没有了家庭和学校的监管, 在自制力也较为匮乏的这一代, 很多人会迅速的沉迷于网络, 荒废四年本应好好储备知识的大学时光。另一方面进入大学, 许多同学不可避免的会遇见恋爱感情问题及恋爱期间遇到的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同时择业问题也是每个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在求职过程中, 是学生走进社会的开端, 大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遭遇和挫折, 因此加强学生求职心理培养也是十分必要的。

新形势下我们遇到的这些问题和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的学生思想教育问题有很大不同,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考验着学校管理人员的智慧。一方面要改变自己的管理者心态, 更好的以人为本, 以在校学生为本, 积极融入到学生中去, 另一方面也要紧跟时代, 积极利用网络通讯的力量, 积极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动态,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根据现如今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作者提出以下对策研究:

1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组织学生活动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组织, 是大学生依据爱好自主建立的学生组织。学生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 有相当大一部分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 因此可以说社团是一个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加强心理教育的好场所。学生们参与社团能够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 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学生社团对于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从社团入手, 加强学生面对陌生情况的适应, 面对挫折的抵抗能力,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更容易, 也更有意义。

2开设一些心理辅导课程

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开设一些诸如恋爱, 网络与就业等有关的心理辅导课程。学生在面临诸如恋爱, 网络与就业等问题时, 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诸如自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因此, 有必要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课程, 合理的引导学生面对这类心理问题。通过这些心理辅导课程, 普及基本心理健康知识, 促进学生对相关方面的了解与适应, 加强学生适应挫折、承受挫折能力, 使他们更好的促进校园生活。

3加强学生会心理辅导能力的作用

学生会是学校间接管理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延伸组织, 学生会虽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然而大部分学校的学生会架构存在于学校管理项目内, 是学校了解和管理学生日常活动的一个有效方式。 因此, 我们可以在学生会内部增设心理辅导机构, 在学生中选择一部分表现突出的学生, 经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 使他们能够在学生基层中对于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 也可以及时发现有重度心理问题的同学, 能够迅速有效的向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反应情况, 杜绝类似于“马加爵事件”的悲剧发生。

4加强人文关怀, 促进老师与学生的沟通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不是单纯站在老师与学生角度去教育, 更多的是一个倾听者的角度或者朋友的角度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 因此在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 应该让他们认可自己, 让他们能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细心的关怀, 而不是上课式的说教, 只有这样才会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学习的抵触情绪, 能够按照心理健康老师的要求来做, 从而更有利于高校开展合理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5利用网络传播心理健康正能量

充分利用如今比较流行的社交软件如QQ、微博、微信和学生论坛等工具, 了解大学生所关心的话题, 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 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学生心理问题, 并据此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同时也能够发布一些心理健康小贴士, 增加了一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

参考文献

[1]武丹.当代大学生就业求职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智富时代, 2015 (10) .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分1 第5篇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分

1、如自己有心理困惑,你会:()

A、靠自身调适、解除;B、找同学倾诉或找老师咨询;C、任其自然;

D、自己的隐私,不找任何人;

2、如自己有心理疾病,你会:()

A、面对现实,积极治疗;B、拒绝求医治疗;

C、回家休养一段或休学;D、瞒着同学、老师,害怕别人知道;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具备哪些个性品质?(回答三个以上)

2、从哪些方面可以觉察心理异常?(回答三个以上)

3、“世界艾滋病日”是哪一天?“艾滋病”毒通常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4、寻求心理援助要消除哪些误区?

三、问答题:

1、你平常遇到过哪些心理困惑?出现心理压力时,有哪些表现或症状?你是怎样自我缓解的?

2、你有过轻微神经衰弱、轻微焦虑症或抑郁倾向

吗?如有过,你采取过哪些治疗措施?进行过预后心理治疗吗?目前情况如何?如没有过,请详细介绍你平时是怎样调节好自己的心理情绪的?

3、你认为你的心理很健康吗?请你谈谈你是怎样

平和心态的?(从个性、情绪和心理能力三方面详细叙述)。

要求:

1、以上三个题目均作答;

2、姓名、学号和

专业写在第一页;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 第6篇

世界卫生组织的《阿拉木图宣言》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多年来,我们对健康的理解存在片面认识,把体质与健康等同起来,在学校教育中,按照应试教育的模式,对受教育者的健康,也多是从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去要求和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1.5亿青少年学生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就有3000万人。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秘书长蔺桂瑞坦言,我国青少年学生中因心理问题自杀已占死因第一位。在我国,有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学生呈现出敏感、脆弱、孤僻、焦虑等不正常的心理特征。另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某学校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心理调查,结果表明,2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已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50%左右,充分说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一、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业问题

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低效、考试焦虑、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学生。另外,有的学生因专业选择不当。也会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2情绪问题

(1)抑郁、焦虑、自卑、郁闷、不稳定等

以个体心中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常伴有身体不适、失眠等问题,心情压抑、沮丧、无精打采,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

(2)情绪失衡

青少年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敛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调控能力较弱。

3人际关系问题

(1)人际关系不适

学生学从校到学校,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部分学生对新的人际关系显得很不适应。

(2)社交不良

部分学生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怕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久而久之,开始回避,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3)个体心灵闭锁

大部分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而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发挥自身的人际魅力,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

4情感问题

(1)友情困扰

在处理个人情感问题上,分不清友情与爱情,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交往的尺度。有的同学希望珍惜友谊,但又不经意地与友谊失之交臂。

(2)爱情困扰

爱情在学校并非一门必修课,但学生仍然从各个方面开始了自己的情感之旅,被困惑、早恋、失恋、变态等问题困扰着,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二、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1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资格和训练提出三项要求:一是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二是具有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三是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有计划地定期举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要培养高素质,具有心理健康水平和丰富的心理卫生知识和相关理论水平的教师从事这项工作。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视心理素质教育为己任。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学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专、兼职教师,以及学校工作人员共同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

2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心理和谐需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学校、家庭、同学、环境、氛围、教师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活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学风、班风、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把班级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应重点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科普知识讲座,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4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选修课程,开展专题讲座、报刊、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创建心理健康咨询网站,发挥校园网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网络聊天咨询室,一是专职心理咨询,二是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做客进行知识讲座。也可开通网络咨询热线,实现师生心灵互动。网上心理咨询能够满足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保密性,这样很容易消除顾虑,敞开心扉,为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沟通。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助人与自助的活动,“助人”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通过上述方法使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从而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5建立起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要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的治疗和康复工作。面向全体、兼顾个体,充分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学习差异、思想差异和心理差异等等,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与帮助,使之战胜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健康状态。

6建立学校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通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学校应加强家长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家教方法的培训,指导家长学会欣赏、激励、宽容、理解、尊重和信任孩子,切忌简单、粗暴、惩罚和体罚,主动关心孩子的需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为此,学校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搏击长空,自如翱翔,走向成熟,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雪英.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对策,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2)

[2]李世芬,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长春大学学报,2002,10(6)

[3]王贵林,陈洵主编,心理学教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 第7篇

据有关资料统计, 目前我国1.5亿青少年学生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就有3000万人。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秘书长蔺桂瑞坦言, 我国青少年学生中因心理问题自杀已占死因第一位。在我国, 有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学生呈现出敏感、脆弱、孤僻、焦虑等不正常的心理特征。另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 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某学校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心理调查, 结果表明, 2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已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50%左右, 充分说明,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一、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 学业问题

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低效、考试焦虑、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学生。另外, 有的学生因专业选择不当, 也会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2. 情绪问题

(1) 抑郁、焦虑、自卑、郁闷、不稳定等

以个体心中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 常伴有身体不适、失眠等问题, 心情压抑、沮丧、无精打采, 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

(2) 情绪失衡

青少年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 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敛性, 表现为情绪波动大, 调控能力较弱。

3. 人际关系问题

(1) 人际关系不适

学生学从校到学校, 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环境, 面对新的人际群体, 部分学生对新的人际关系显得很不适应。

(2) 社交不良

部分学生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和勇气, 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 充满了兴趣, 却又怕失败, 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 久而久之, 开始回避, 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3) 个体心灵闭锁

大部分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 而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发挥自身的人际魅力, 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与此同时, 由于个体间正常交往不够, 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 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

4. 情感问题

(1) 友情困扰

在处理个人情感问题上, 分不清友情与爱情, 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交往的尺度。有的同学希望珍惜友谊, 但又不经意地与友谊失之交臂。

(2) 爱情困扰

爱情在学校并非一门必修课, 但学生仍然从各个方面开始了自己的情感之旅, 被困惑、早恋、失恋、变态等问题困扰着, 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二、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1. 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资格和训练提出三项要求:一是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二是具有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三是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有计划地定期举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 要培养高素质, 具有心理健康水平和丰富的心理卫生知识和相关理论水平的教师从事这项工作。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视心理素质教育为己任。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 也是各学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专、兼职教师, 以及学校工作人员共同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

2. 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心理和谐需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与学校、家庭、同学、环境、氛围、教师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构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活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 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学风、班风、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 优化人际关系, 增强凝聚力, 把班级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 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 学校应重点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科普知识讲座, 培养多种兴趣, 发展业余爱好, 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 发挥潜能, 振奋精神, 缓解紧张, 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4. 开展心理咨询辅导, 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选修课程, 开展专题讲座、报刊、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创建心理健康咨询网站, 发挥校园网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网络聊天咨询室, 一是专职心理咨询, 二是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做客进行知识讲座。也可开通网络咨询热线, 实现师生心灵互动。网上心理咨询能够满足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保密性, 这样很容易消除顾虑, 敞开心扉, 为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沟通。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助人与自助的活动, “助人”是手段, 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 通过上述方法使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 掌握心理调节方法, 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从而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5. 建立起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提高心理素质, 防治心理疾病,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校要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 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的治疗和康复工作。面向全体、兼顾个体, 充分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 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学习差异、思想差异和心理差异等等, 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与帮助, 使之战胜心理问题, 恢复心理健康状态。

6. 建立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通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学校应加强家长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家教方法的培训, 指导家长学会欣赏、激励、宽容、理解、尊重和信任孩子, 切忌简单、粗暴、惩罚和体罚, 主动关心孩子的需要,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为此, 学校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使他们真正懂得: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 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 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 更新观念, 超越自我。唯有如此, 方能搏击长空, 自如翱翔, 走向成熟, 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雪英.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对策.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

[2]李世芬.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长春大学学报, 2002, 10 (6) .

高职院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析 第8篇

1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1.1 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轻视自己, 不相信自己, 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自我体验。因而常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 行为中采取逃避方式。从有关的调查结果来看, 大约有45%的高职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有的学生上课畏惧回答问题, 拒绝和老师同学交流, 害怕一说话就出错, 招人嘲笑;有的学生总认为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 遇事喜欢听从别人的意见, 结果滋生了虚假的、脆弱的、不健康的自我。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高考失利对高职学生的打击很大, 加上由于学生本身知识基础差, 原来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大学学习生活, 因此往往在在付出很多努力之后, 却收效颇微, 致使学生开始怀疑自身的能力, 出现严重的失落感乃至心理失调。其次,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全面展开, 一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 生活压力较大, 与那些出手阔绰, 超前消费的学生相比, 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变得异常敏感脆弱。再者, 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职业学校往往被看成是低档次的学校, 职校学生往往被看作是低层次的学生, 使大多数学生在社会舆论下产生自卑心理。

1.2 懒惰和厌学心理

厌学心理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 从而萌发了逃避学习的一种心态。高职院校以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居多, 这些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都比较弱。总觉得自己来到学校就是混日子的, 早上不上早操, 晚上不上晚自习, 课堂上不认真听讲, 课后不按时完成作业, 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 干什么都没劲, 不能形成积极的自我。由于长期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 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学生养成了懒惰, 放纵等不良习惯, 产生了厌学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所学专业并非所爱, 课程负担过重、学习策略差、以及各类考试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因素, 从内心深处对学习有一种排斥心理。

1.3 以自我为中心, 心理承受能力差, 人际交往能力弱

有研究表明, 有30%的高职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交往心理障碍。常常表现为交往退缩和交往紧张。部分学生由于从小受父母溺爱, 自理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差, 进入大学后他们对生活、人际等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往往不知所措;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过分苛求别人, 任性偏激或喜怒无常。这样就违背了人际交往的原则, 从而无法适应集体生活, 难以赢得其他同学的好感, 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再者,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家长, 教师过分注重智商而不注重情商的培养, 以致于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 不知如何与人相处。

2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育活动相结合

就入学新生来说, 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有针对性的开设讲座, 如新生的心理适应、重新认识自我、人际关系处理等心理健康讲座, 以帮助新生正确地调适心理, 尽快转变角色, 尽早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在学习过程中, 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帮助学生克服为分数而学习的消极思想, 为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 提倡以鼓励为主的教学思想, 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在人际关系方面, 帮助学生排除交往中的害羞、孤僻、自卑、封闭等异常心理,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他人, 主动与人交往, 赢得同学的理解。

2.2 普及心理学知识, 奠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国际教育界认为, 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教学是同等重要的两大任务。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心理问题和实际需要, 以必修、选修两种形式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使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 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 掌握心理保健和心理调节方法, 自觉地调节情绪, 懂得人际交往的技能,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塑造良好的人格。

2.3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咨询就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人员运用心理理论、方法与技术, 通过与被咨询者交谈接触的过程, 给被咨询者以心理健康知识的指导和帮助, 并进行心理卫生的宣传和教育, 从而提高其适应能力, 缓解心理紧张和冲突, 解决心理上的困扰和精神上的苦恼。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它对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作用, 其效果是心理教育课无法替代的。

高职院校中, 多数院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 但由于重视程度、师资配备、经费问题等各方面的原因, 许多院校的心理咨询室没有开放或者很少开放。但是, 随着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增强, 心理咨询的需求在增加,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只有做到常规化的开展, 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积极构建发展咨询与障碍咨询相结合, 团体咨询与个别咨询想结合, 面谈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与网络咨询相结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 全方位服务于学生。学校有必要向学生公布咨询老师的资质, 专业背景, 擅长咨询的方向, 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师进行咨询, 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 心理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 更好地反馈信息, 达到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

2.4 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

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建设, 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有自己的宣传阵地, 可以创办心理健康教育刊物或报纸, 利用校内宣传栏、黑板报、校园网络及广播进行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形成人人关注心理健康, 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氛围。

总之, 高职学习阶段是高职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时期,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心理上比较敏感, 认识也不够成熟, 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是必然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帮助学生处理好当前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 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 努力将高职学生塑造成心理健康、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学生的心理调查为出发点, 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找寻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姚志鹏.高职生心理问题表征分析与对策研究[G]上海商学院学报, 2008 (3) .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第9篇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对挫折承受力差。目前, 学校课业任务繁重, 竞争激烈, 父母的期望值过高, 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在高手如林的高中, 学习竞争十分激烈, 每一次考试, 学生心情十分紧张, 总担心考试会失败, 失掉“尖子”地位, 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和同学的冷眼, 以致产生焦虑感, 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 就立即灰心丧气, 情绪十分低落, 这种现象在初三和高三学生当中更为突出。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小学时学习成绩好, 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 加之在家多为独生子, 自我中心意识强, 人际交往能力弱, 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 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 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 (主要是班主任) 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 表现出对学生 (特别是优生) 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 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 “要常敲打才能成才”, 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 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于是灰心丧气, 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 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 导致“早恋问题”, 由此感到“烦躁不安, 吃不下, 睡不香”, 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 心理冲突加剧, 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片面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 追求升学率, 以及来自家长、老师、学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势必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 挫伤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产生心理不平衡和心理冲突, 表现异常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 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

1.增进自我了解, 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

要引导中学生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品质、优点和缺点、成功与失败, 在学习中扬长避短, 从失败中吸取积极的教训。这样不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而且对今后的工作成就和社会适应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帮助中学生把自己置于集体之中, 分享集体的欢乐。 (2) 帮助中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把精力集中到学习和集体的各项活动中去。 (3) 引导中学生适度地渲泄。 (4) 培养中学生多方面的情趣。学会自我调节, 善于驾驭个人情感, 有效排除不良情绪, 使自己经常保持一份好心情。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 我们应当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一个学生。作为中学生而言, 他们的年龄是小一些, 但他们也有自已的情感, 有他们特有的心理世界, 我们的教师仍然要以平等的态度友好地对待他们, 因为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朋友关系。其次, 要注意在同学生的平时交往中投入感情。有专家提出素质教育首先即是一种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感情与爱心, 我们的教育便只是一种知识的灌输与传递。因此, 我们的教师不仅要在生活中去感受学生的心灵, 而且还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 以学生的心灵去体验现实的生活。

(2) 建立和谐的班级环境

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情绪、情感、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与反映。一般说来, 一种环境如果能满足或符合我们的需要, 我们便会产生好感与积极的情绪, 反之就会引起相反的情感。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的内容不来源于现实, 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 没有它的客观原因。因此, 建立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并且将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减小到最低程度。开设专题讲座

大学生常见心理压力及应对 第10篇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观念更新形成的复杂环境对大学生们的心理影响及冲击,现代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越来越呈上升趋势,我们又将如何采取相应对策解决。本文将就各种常见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谈一谈各种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大学生常见心理压力及表现形式

1.1 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

中学到大学,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大学的课堂上教师往往只做粗线条讲解,更多的要靠学生自己去学习。不少学生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仍然采用中学应试教育中的题海战术,结果投入大而效率低,甚至出现不及格,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带来的压力,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大量的压抑会使自己不快活,抑制的东西被强烈的制约着,使人变得呆板、具有惯性了[3]。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1.2 交际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

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识是有密切联系的,一方面在认识别人时,对自己的认识也在发展,对他人揭示得越全面、越深刻,则对自我认知也就越全面、越深刻。另一方面,对自我表象的丰富程度,也决定着对他人表象的丰富程度[1]。目前交际困难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不少大学生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沉湎于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受到影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当前大学生中常见的交际心理压力有:自卑心理、怯懦心理、猜忌心理、逆返心理、作戏心理、冷漠心理、焦虑心理。

1.3 情感困惑和危机带来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爱情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人感受到一种无以名状的失落,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大,反过来影响学习,甚至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

1.4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带来的心理压力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等等。经不起经济差距带来的精神压力,不敢面对,与同学相处敏感而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

1.5 预感就业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

就业心理指的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它与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2]。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2 对策

2.1 学习上的指导

指导学生了解自己,了解所学专业的和未来工作的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做出选择,并对选择做出努力,是大学生在大学里应该学习的技能。

2.2 正确利用心理咨询中心

我们应该主动出击,发现有心理问题者,对其进行重点跟踪和疏导。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调适心理压力的方法,比如,一定要给自己的坏情绪找到正当的合适释放的渠道。第一、倾诉,其实很多严重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就是由于一些大学生不愿意将心中的苦闷发泄出来所致的,当苦闷遇到孤僻的时候,也就是严重心理问题滋生的时候。第二,拒绝孤僻。通过同别人的交往,不但可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还可以从交往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2.3 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情感

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情感具体方法有三种,一是向学生揭示爱情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复杂性,引导大学生在寻求爱情的过程中不要自作多情,更不要错把迷恋当爱情。二是开设指导大学生们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成才、身心健康、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辅导课。三是提供强化他们为社会服务、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功心理体验。

2.4 树立积极的生活观

对于家境贫困的同学,贫困对于这些同学来说,已经是造成了一些伤害和压力了,外部的环境只应当帮助他们来处理这些伤害,而不是加重他们受到的伤害。正确的对待他们,对于他们生活的一些不同,多给予一些宽容和谅解。对于他们敏感的事情,多给予一些理解和尊重。最后会发现他们平凡的外表下有着非常美好的品质,发现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给他们一些温暖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能够教会他们认清自己,不要在盲目攀比中迷失了方向。

2.5 适时就业指导每个毕业生都要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客观的

认识,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这是毕业生成功择业的一把钥匙[4]。教师要结合专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状况,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多种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让他们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随时调整知识结构,锻炼职业要求的能力,就能避免学生学习的育目性,熟悉自己所学专业的具体内容和该专业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3 讨论

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心理保健也变得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1]乔旺忠主编.选择准备技巧———大学生就业指导.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5),第1版115.

[2]李明,熊文斌.湘鄂渝黔四省边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研究.载法制与经济,2006,(04).

[2][英]戴维·封塔纳著,邵蜀望译.《驾驭压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6,(5),第1版:127.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第11篇

随着社会的大变革,各种问题和矛盾,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成长时期,任何的心理不良反应都将造成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归纳起来,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有以下几方面:

1.大学生心理困扰原因

(1)适应不良。新的环境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面对自主要处理的各类大小问题,对一切都感到无所适从,大学生的生活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学习压力大,缺乏动力。从灌输学习到自主学习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大学区别于初高中的学习,必须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对知识的渴求增加,想学的知识太多,但却又无从下手,学习上缺乏应有的动力,整天只疲于应付。

(3)人际不协调。我国特殊的“独生子女”现象是造成当今大学生个性独立的主要因素之一。又处于大学生青春期固有的封闭、羞怯、敏感和冲动的时期,直接影响他们主动与他人交往。

(4)恋爱与性的关系。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异性的好感是非常正常的,但由于不能把交友和恋爱放在正确的心理层面,所以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产生怀疑、迷茫,也有个别学生认为恋爱与性密不可分,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了对性问题的偏见。

(5)择业与求职的压力。由于教育的片面性,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自身的兴趣爱好,在择业问题上呈现出无所适从、处于被动的局面。一方面专业自己不是特别喜欢,另一方面自己又不清楚自身的择业方向,矛盾的心理直接导致学习动力不足,面对未来的求职更觉得缺乏应有的自信,造成择业与求职困扰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对自我的了解和认识,缺少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规划。

(6)经济难以独立。传统的生活理念,经济上受家庭条件的制约,使大学生极少有靠自己完成学业的。由于受当前社会风气、家庭环境、个人的世界观的影响,大学生的经济需求是一天天的增长,而来源又非常局限。面对社会的各项诱惑,经济上始终处于矛盾、资金不足的冲突中。学习需要、交友需要、恋爱需要等是导致大学生经济上失衡的主要原因,也是困扰大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2.大学生心理困扰的表现

(1)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往往是由于某种不良事件引起,持续地紧张、恐惧,常常感到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对过去事情思绪万千,对未来感受不到希望。惶恐不安,如果总是不能消除,长此以往会形成焦虑性格,造成焦虑性神经症。

(2)自卑,表现自我否定,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对自我丧失信心,缺乏对自我的发现,离群以摆脱别人的视线。长期造成孤单心理,产生情绪持续低落,丧失意志,学习成绩下降,社会属性降低等。

(3)抑郁,抑郁是由多种情绪(低落、失望、悲观、无助)产生的负情绪。表现为失落、忧伤、愁苦的心理,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食欲低下或贪食、失眠。常伴有自责、自卑、自我否定等。

(4)孤独,并非是出于自己的愿望,由于自身的原因(经济、相貌、能力等)使自己与他人、社会呈孤立自我状态。这其中既有人际受挫,又有关注于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的原因,产生封闭、防御的状态,长期会形成孤独心理。

(5)利他取向,不少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凡事追随他人意志,把他人的意志当成自己的首要需求,一味地看他人要求行事,认为这是人际交往得到认可的必需,如得不到他人的赞许就呈现无意义感,这属于自身价值取向的问题,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强迫心理问题。

二、心理调适分析

为了使大学生认识心理问题的危害,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增强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能力,我们总结心理学专家、医学家和学者对心理障碍的论述,简要介绍其种类,增强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预见性,并能积极预防和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1.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主要指认识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的不协调,使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个体一贯的生活习惯、处事风格和行为标准出现异常现象,造成其社会功能不能行使、职业不能完成、社会环境适应不良,个体虽无智能障碍,但却为此感到痛苦。人格障碍多产生于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如长期得不到行为矫正,多的会长期持续发展,一般有以下类型:

(1)依赖型人格障碍。缺乏日常的生活自理能力,总是求助他人,依赖性强,并表现幼稚顺从,很少表现积极一面。

(2)回避型人格障碍。表现为自卑、退缩、不能面对挑战,对问题感到无能为力,缺乏自信感,面对批评,常认为自尊心受到伤害,害怕一切社会活动。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表现为自我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无视社会规范、条例和规定,对任何事情不负责任,易责备他人,易激怒。

(4)偏执型(妄想型)人格障碍。表现为敏感多疑,心胸狭隘,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接受批评,行为固执易冲动,有攻击性,情感不稳。

(5)分裂型人格障碍。表现为与社会隔绝、情感疏远、行为古怪和多疑等特征。缺乏情感体验,对人冷漠,存在特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

(6)强迫性人格障碍。表现为对任何事情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拘泥细节,对自己要求严格,无安全感,缺少友谊往来。

(7)情感型人格障碍。交替性的情绪兴奋与低落。兴奋时,自我评价过高,有夸大认知倾向,性格急躁;低落时,由于低沉,对任何事缺乏兴趣,遇困难悲观无望,遇难而退。

(8)自恋型人格障碍。表现妄自尊大,幻想自己是世界上独有的。认为自己应享有特权,他人都应该为自己服务。渴望持久的被关注和赞美,缺乏必要的同情心,有很强的嫉妒心。

(9)疾病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戏剧型人格障碍。多见于女性,通过戏剧性行为,引人注意,高度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性,情绪波动大,易激怒。

(10)冲动型人格障碍。又称爆发型或攻击型人格障碍,是青少年中常见的。表现为情绪非常不稳定,面对微小的刺激就能爆发强烈的愤怒情绪,且自己不能控制。endprint

2.神经质症的常见症状

神经质症状的特点:症状的形成原因是非器质性的,无论是心理症状还是生理症状都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症状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本人要求治疗的愿望强烈,并努力克服症状。常见的神经质症状有:

(1)恐怖症状。患者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景会产生很强烈的恐惧感,而这些事物或情景对健康人来说是不会产生恐惧感的。患者本人也知道这种恐惧是不合理的,但控制不住。

(2)强迫症状。患者自己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不由自主的观念和行为存在。所谓强迫观念就是不由自主出现的某种想法,本人也认为这种想法是不该有的、没有用的,但又没有能力摆脱它们,因而很苦恼。

(3)焦虑症状。患者有强烈的不安感,并伴有脉搏加快、心悸,有濒死感、肩部酸痛、手脚发冷、颤抖等。

(4)失眠症状。患者害怕失眠,一上床就处在失眠恐怖之中,为了摆脱失眠的烦恼,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增进睡眠。患者认定如果睡不好,第二天就会疲劳、精神不振、难以工作,结果因为害怕失眠而失眠了。

(5)肠功能障碍。患者胃肠功能低下,主要表现为胃部不适和胃疼、呕吐、腹泻、腹胀、便秘等现象。这种神经质症患者对自己的胃肠系统十分关注,对饮食问题高度敏感,患者越注意、越害怕,胃肠功能就越容易发生紊乱。

3.神经质症的形成

神经质的症状纯粹属于主观问题,而不是客观的产物。神经质的症状是疑病素质和由它引发的精神活动过程中的精神交互作用所致。

(1)疑病素质。所谓疑病素质就是一种担心患病的精神上的倾向性。具有疑病素质的人精神活动过于内向,内省力强,对自己的心身活动状态和异常表现非常敏感,往往被自我内省所束缚,由于太过于关注自我,结果总是过分担心自己的心身健康。神经质症患者在性格上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具有内省、理智、追求完美的特点;具有感情抑制性,很少感情用事;具有敏锐的感受性;好强、上进、不安于现状,容易产生内心冲突;执着、固执,具有坚持性。神经质症状的最大特点是主观性。神经质症患者往往不能冷静、客观地对待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患者被劣等感所支配,再加上不安的情绪,往往做出明显失误的判断。

(2)精神交互作用。所谓精神交互作用,就是指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锐起来,而这一敏锐的感觉又会越来越吸引注意,进一步固定于它。这样一来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起来,这种精神活动过程就是精神交互作用的过程。神经质症患者因有疑病素质,容易把面临诸如考试引起的紧张不安或偶尔出现的心跳加剧,当作异常现象而给予特别关注,从而引起了对这种感觉的恐怖和预期不安,进而逐渐形成症状。此时精神活动逐步指向内心,这就更容易产生预期的不安与恐惧,更使其注意固着在症状上不能自拔。因此,可以说精神交互作用对神经质症的症状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常见心理问题的理论治疗方法

1.顺应自然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神经质症产生于心理精神交互作用,要想摆脱神经质症,顺应自然是打破心理精神交互作用的好策略。神经质症的症状形成的原因是心理精神交互作用,但其根源是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现实。神经质症患者由于疑病素质,把正常的感觉当成是异常的,并企图排斥和控制这种感觉,使注意在此固着,结果注意和感觉被相互加强,形成精神交互作用。这种恶性循环是症状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接受症状一方面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由于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着在症状之上。这样,心理精神交互作用就会被打破,症状就会减轻甚至消除。

通过总结,认为心理情感活动有五条基本规律:

① 要顺应心理情感的自然发生,听任感情的自然发展。心理情感过程一般构成山形曲线,一升一降最后终于消失。② 如果心理感情冲动得到满足,挫折感可迅速平静、消。③ 心理情感随着对同一感觉的惯性,逐渐变得迟钝,直到无所感受。④心理情感在某种刺激继续存在以及对它集中注意时,就会逐渐强化。⑤ 心理情感是通过新的经验,经过多次反复,在逐步加深对它的体验中渐渐培养的。

从这五条规律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想消除不安等令人不愉快的心理情感,就应顺应其规律,先接受这些令人不愉快的心理情感。

2.正视现实

心理疾病患者要想摆脱症状所带来的痛苦,就应该正视现实,敢于接受现实的挑战,能够忍受痛苦,积极投身属于自己的生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自信,从而走出症状的阴影。与人相关的事物可分为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两类。要人们不去控制不可控制的事(顺应自然),如人的情感;但要控制那些可以控制的事(为所当为),例如人的行动,也就是在顺其自然的态度下为所当为。另一方要靠自己本来固有的上进心,努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3.为所当为

就是在症状存在的情况下,不管症状的变化,接受症状带来的痛苦,把注意力集中在生活中有确定意义能够见成效的事情上。例如:害怕见人的人,对害怕的情绪不去管它,该见的人还是要见,只注意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注意自己是否又害怕了。坚持下去,害怕感就会逐渐减轻。为所当为就是要求关注的不是症状本身,而是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只有坚持不断的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及其调节 第12篇

一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容易产生的情绪问题

1. 焦虑

焦虑, 是指人们在主观上预计自己会遭遇到不好的事情, 进而产生担忧的情绪。当大学生预感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将要遇到不好的事情时, 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焦虑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双重的, 适度的焦虑能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但过多或过少的焦虑会起阻碍作用。

2. 抑郁

抑郁最明显的症状是压抑的心情, 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 自我评价偏低。性格内向、敏感多疑、不爱交际, 在生活上遭遇较大挫折的大学生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例如遭遇失恋、面临辍学的大学生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3. 愤怒

愤怒, 是指人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反应。当人们产生愤怒情绪时, 人体的心跳会加快、心律会失常, 而且自制力也会减弱甚至丧失, 也极易产生冲动的行为。大学生的精力比较旺盛, 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时, 容易产生愤怒情绪。

4. 嫉妒

嫉妒, 是指个体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嫉妒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 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嫉妒对人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不仅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 还造成个人的内心痛苦。

5. 冷漠

冷漠, 是指个体对外界的事物及外界发生的事情没有相应的情感反应, 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 当个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选择逃避的态度。压抑自己内心中的情绪和情感, 就会产生冷漠的情绪, 大学生如果长时间对事物保持冷漠的情绪, 内心当中的负性能量无法得到释放, 当超过一定的限度时, 就会导致其心理失衡, 损害心理健康。

二不良情绪的心理调节方法

1. 积极自我暗示法

积极自我暗示法, 是指个体通过积极的内部言语和想象, 对自我意识施加积极影响的心理过程。积极的自我暗示能使我们紧张的心理状态得到放松, 消除不良情绪, 维持心理平衡, 保持良好的心情, 拥有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自信心, 进而充分开发人的潜能。

2. 注意力转移法

注意力转移法, 是指个体把注意力从导致其产生负性情绪反应的刺激源转移到能使其产生良性情绪的事物上的方法。当产生负性情绪时, 可以尝试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去, 如散步、看喜欢的电影、读喜欢的书等。

3. 合理适度宣泄法

当遇到事情产生不良情绪时, 合理适度的宣泄可以使不良情绪得到释放, 进而可以缓解不良情绪。合理适度的宣泄可以通过做喜欢的运动, 找最信赖的朋友聊天等方法进行。心理学研究发现, 通过做体育运动来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绪时, 需要满足两个条件:运动的时间和强度, 运动的时间最好在30分钟以上, 并且是高强度的运动。

4. 自我调整安慰法

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心理学的书籍, 特别是有关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和积极心理学的相关书籍, 使自己认知结构中的某些不合理观念和信念得到矫正。导致人们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是每个人头脑中存在对事情的不合理观念和信念, 而不是事件本身, 只要我们把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调整成合理的信念, 就会减少不良情绪和行为的产生。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 凡事都要看事情的积极方面, 从积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5. 获得社会支持法

当我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目标不能实现, 遭遇到不顺心的事, 有了烦恼和困惑时, 如果能得到父母、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的支持、理解和帮助, 将会给我们极大的心理温暖, 获得面对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当我们处在困难中时, 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在情感上给我们温暖和支持, 在认知上给以正确的指导和出谋划策, 在行为上给以正确的指引和指导。

6. 深呼吸放松法

慢慢闭上双眼, 双肩自然下垂, 然后慢慢地、深深地用鼻子吸气, 吸进腹部, 吸到足够多时, 憋气2秒钟, 再把吸进去的气缓缓地呼出。注意感觉自己的呼气、吸气, 体会“深深地吸进来, 慢慢地呼出去”的感觉。特别是当大学生在考试前或考试中, 如果对考试感到过度的焦虑, 这时采取深呼吸放松法是一个非常简单、快捷的心理自助方法, 能很快地缓解考试焦虑。

7. 想象放松法

当我们遇到负性的不良情绪时, 可以找一个舒适的地方躺下, 闭上眼睛, 在脑海中想象我们喜欢的情境, 如“我一个人静静地躺在松软洁净的海滩上, 周围空无一人;我能感受到温暖的阳光和细细而松软的沙子, 我全身上下感到无比的舒适;海风带着一丝丝海腥味轻轻地吹过来, 我静静地欣赏着海涛轻拍海岸的波涛声;海鸥在天空中自在地飞翔……”

三结论

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 并能觉察别人情绪的人, 即能用理性控制冲动的人, 在社会上较易获得成功和发展;反之, 易受不良情绪影响、任性而难与人相处者, 即使有知识、有能力, 也会陷于孤立。大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智商和学商, 还应具备良好的情商, 情商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应学会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 学习和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调节和缓解不良情绪的心理学方法和技巧,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不良情绪得到合理的疏导和宣泄。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上市物流公司下一篇:战略预算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