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2024-08-24

课堂教学的新天地(精选11篇)

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第1篇

一、情感引领, 投入感情, 重视感悟

课程标准中提到,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古诗, 语言凝练, 意境悠远, 或咏物寄情, 或抒情启思, 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 蕴涵哲理, 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 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应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架起这道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厚实的语文功底, 用对古诗词的喜爱, 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 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 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 力戒刻板, 张扬创新, 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每一课, 都应找准激情点, 以此做契机。如《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赠汪伦》是挚友篇;《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 这一首首诗作饱含诗人的深情, 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 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 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 起到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 开启艺术想象力, 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品质。

二、立足诗词, 诗学素养, 着重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在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发展上面, 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 诗学素养, 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 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由于古诗短小精悍, 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 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 加以引导, 激活兴趣。

三、淡化诗意, 品析诵读, 个性理解

课堂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 教师是组织者。一首古诗, 诗人在创作时, 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 不同的人, 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 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 文化底蕴, 审美情趣千差万别, 这就表明, 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古诗有“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意境美, 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 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 诵读是最好的方式。

四、多元教学, 渲染意境, 诗中有画, 画中有情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知识日新月异。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 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 是古诗教学的难点, 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例如, 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 教师的深情范读, 相配的古典名画, 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 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 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学习渠道多样化, 如电视、网络等, 让学生有更多更快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和渠道, 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 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 陶冶情操。教师引导学生赏析, 品味的过程, 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 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 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五、拓展阅读, 激发诗趣, 开阔视野

学习新天地教学反思 第2篇

接下来,我想谈一谈上课之后对这节课的一些思索。

一、成功之处:

1、由“一封求助邮件”导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效果比较显著。学生能在邮件中产生共鸣,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课堂上。并且邮件中的问题在整节课学习完后会重新给学生探究,运用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能顺利解决问题,进一步树立了学生学习思品课的自信心。

2、对于初中学习新特点的探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用表格进一步明确任务,小组活动有的放矢,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指导,让学生在讨论中自主找寻到了学习的新特点,而不是老师的灌输。

3、在“学会做学习的管理者”环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案例、游戏、歌曲)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在本节课中,能切合学生实际去指导学生,真正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符合思品课教学的“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如学习计划的制订、自主学习的实际操作等。

二、尚待努力的地方:

1、小组讨论时,由于时间和学生合作学习效率不高,致使讨论不够深入充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思考:

(1)这与教师能否充分地指导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讨论合作学习中,充分地引导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

(2)这与小组讨论的规则制定也有关系。在各组中应明确人员分工及任务,并责任到人,如讨论小组中可设纪律组长、记录员、汇报员、资料搜集员等。

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现代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而显著的辅助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不仅是促进教学手段的变革,同时还必将促进关于教材的观念与形式、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进而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改革与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学的形式有了根本的变化,还使语文教学从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使教学的内容和数量更加多样化、开放化,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教学质量。我们应该自觉地把多媒体技术有机地整合到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利用网络信息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交互式网络等方式,可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知识面更广。学生们在这些动感学习环境中,产生学习的动机,引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兴趣。例如在上《智取生辰纲》这课时,我设计了播放歌曲《好汉歌》(多媒体显示歌词),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然后展示一组梁山好汉的图片,学生选择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位讲述相关故事,为下面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如在学习《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青春随想时,我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影视作品:《青春之歌》、《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精彩片段,播放歌曲《青春啊青春》、《青春舞曲》、《青春心》等来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讨与学习。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内容整合,应以教学内容的知识为切入点来进行。教师应当把握时机,围绕知识点展开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突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如《隆中对》一文,隆中对策是阅读分析的重点,涉及人名、地名和历史知识颇多,学生读懂有一定的难度,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当时形势地图,帮助学生弄清地理方位和地方领主的形式化难为易,使学生掌握了“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这一教学重点。如教学《智取生辰纲》时,为了突破“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过程”这一教学难点。我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晁盖、吴用等人的聪明才智。使教学难点化难为易,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出动态情境,以学习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再配合老师的讲解,让学生观其形,闻其声,以鲜明的色彩和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

三、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提供了条件,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讲授更能促使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如在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一文时,我布置了学生回家在网上搜集21世纪初中国的十大盛事,在班上交流,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同学们的爱国之情无不溢于言表。接着我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中国彩电在欧洲市场被征以高额反倾销税,国人不诉而退,中国彩电就这样被挤出欧洲市场。温州打火机在欧洲遭受了同样的待遇,但他们不甘被挤,在诉讼过程中取得了胜利,使得温州打火机在欧洲市场占了一席之地。我就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这一系列的事件有什么感想呢?请谈谈你们的观点?通过学生这样的自主探究与反馈,从而走进了文本《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练习,检验教学效果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灵活的运用知识,课堂练习是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最好方式。运用信息技术,为实现练习形式多样化提供了方便,使老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传统一节课紧紧巴巴,靠一支粉笔在黑板上慢慢抄题后讲解板书占了很多时间,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练习进行整合,练习的容量自然加大了,从而提高了效率。例如在学习《出师表》这篇文言文时,我有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这篇课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多义实词与虚词的练习,出示了古今异义词,解释与课文相关的成语,句子翻译,出示了与诸葛亮相关的重要情节的故事,讨论诸葛亮的性格与品德。整个练习信息量大,检查知识点全面,形式多样,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地、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听觉和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的能力,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突破,检验教学效果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并努力整合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恰如其分地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打造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第4篇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 工作性质决定了文化积累是有所选择的, 不同的学科也决定了教师的文化积累有所侧重, 那么, 语文教师的文化积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包含这样一些方面。

1. 较高的文学修养。

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博览群书, 教起书来方能做到游刃有余、成竹在胸, 如果只是一味地在教学技巧上耍花招, 那是难以为继的。文学修养差的教师,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虽然稚嫩但富于灵感的东西或视若无睹, 或错误地加以否定, 限制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长此以往, 语文课只会成为死水一潭, 学生讨厌语文课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 只有提高广大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 才能根本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文学修养是当好语文教师的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 语文课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课堂的生动与活力也就无从谈起, 而这种提高完全在于教师的自觉和平时的积累, 只有当阅读成为一种内在的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时, 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的提高才成为可能。

2. 博闻强识、开阔眼界, 努力汲取相关知识。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这句话强调了“博学”的重要性。语文教师还要了解理科的一些基本知识。在现行职业中学语文课本中, 有大量的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 这些知识弄不懂, 自然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己的教学。因此, 要加强对自然科学史等一些常识的学习, 还要主动了解甚至学习专业课知识, 能把语文教学和学生所学专业相贯穿, 紧密联系在一起。

3. 在积累中发展个性、培养独立意识。

独立意识是语文教师的生命, 个性化是语文教学的生命。部分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往往是坐井观天, 缺少和外界同行的交流, 离文学越来越远, 长期以来习惯依赖教参的帮助, 当没有这些帮助时就备感吃力。即使是对那些传统的课文和经典的文章, 也有许多教师自身并没有能真正领会它的意义, 自己都陷入迷津, 还怎么去指导学生读懂作品?如果职业学校的教师不能努力地投入到教材的解读中, 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只有不被名家捆住手脚, 只有下大功夫去广博积累, 花大力气去研究学生, 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才能培养出思维活跃、功底扎实的学生。但独立意识不是个人化、随意性的东西, 不是在课堂上海阔天空的夸夸其谈, 也不是只凭个人的好恶来大肆张扬个人观点。

4. 良好的审美能力。

这是语文教师的个性魅力的集中体现。审美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 它是通过长期积淀形成的一种高级能力。只要将情移到物上, 就能达到审美的目的, 而在引导学生时, 就要为学生讲授、解释, 引导他们将情移到物上, 达到物我合一, 使他们听得入迷, 想得入迷, 去体味其中所蕴含的美, 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二、通过不断积累提升文化积累, 着力打造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天地

我们一再强调语文教师的文化积累问题, 积累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那就是为了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想, 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应该充分体现这样几个特色。

1. 求新——敢于打破传统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观。

语文教育观念要更新。过去那种仅仅把语文教学定位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于漪说:“抽掉人文精神, 只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 语言文字就会失去光泽, 步入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怪圈, 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 架空讲人文性, 又背离了语文课的宗旨, 步入另一个误区。”可见,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在教学中不可荒废其一。在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 语文教学要发挥全面育人的重要功能, 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纳入教学的目标, 并加以落实。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教学质量观。

2. 求实——摒弃虚幻浮燥的风气, 深入语文教学的本质。

教学必须讲求实效, 凡成功的教学经验, 无不渗透着一个“实”字。那种仅仅局限于热闹的表象, 宛如茶馆一般, 初看热热闹闹, 再看空中楼阁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必须摒弃的。要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实实在在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强调“文道统一”, 但并不是说, 可以脱离具体的文章去单纯地说教。一些教师就常常犯这种错误, 在语文课上对学生大谈特谈某种道理, 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 这就脱离了语文的本质。

3:求活——融入角色, 还语文教学以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

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表演天赋。教学中, 能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生动的肢体语言, 将文本中作者的喜怒哀乐, 恰如其分地传递出来。从某个角度讲, 语文教师这种极富魅力的激情表演, 才可能使学生受到感染, 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愉悦, 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插上快乐的翅膀。如果一个教师站上讲台, 不管教什么内容, 都是一副面孔, 一个腔调, 从语言中听不出抑扬顿挫, 从脸上看不出阴晴变化, 学生听课必然昏昏欲睡,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 求美——学美文, 上美课, 提高学生欣赏美、分析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其乐融融”的审美境界, 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要做到这一点, 至少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 以读而“求美”。如今, 在语文课堂中, 读书声越来越少了, 取而代之的是机械的分析。当学生丧失了对文章的整体感悟, 只剩下零碎而枯燥的文字游戏时, 语文的美又从何谈起?这恐怕是语文教学不受学生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教授一篇文章, 教师首先要导之以声情并茂的读, 用真情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自读, 并授之于节奏、声调、语气等必备的知识, 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激情, 美感自会油然而生。

(2) 以析而“求美”。要让学生去发现语文的美, 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 启发、引导学生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寻找美。首先, 语文教师要设法将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的情境中去, 牢牢抓住人物的刻画、场面的描写、气氛的渲染等一切传送审美情感的载体, 使学生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其次, 开展道德评价, 促使心灵美的升华。教师除了增强学生美的感性认识外, 还要积极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使其获得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学校文化逐渐走向成熟的今天, 语文教师文化积累的重要作用必将凸显。教师文化积累是一本书, 让学生时时受益, 终身受益;教师文化积累更是一种境界——蕴含教育的使命。因此, 提升语文教师文化积累对于学校教学质量质量的提高、良好学校声誉的形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许只有当教师文化积累达到一定的高度时, 现在的语文教育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第5篇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们美术课程义不容辞的教学重任。基于这样的教学精神,以美术为平台的花样社团活动,如五月鲜花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为学生们的个性化成长开辟新天地。在如下的教学实践中,我结合我校的邮品设计社团,就如何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我们的美术教学增添光彩,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小学美术 社团活动 邮品设计社团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造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们美术课程义不容辞的教学重任。基于这样的教学精神,以美术为平台的花样社团活动,如五月鲜花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为学生们的个性化成长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在如下的教学实践中,我结合我校的邮品设计社团,就如何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我们的美术教学增添光彩,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我校的邮品设计社团,采用系统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欣赏邮票中的生肖动物,感受生肖在邮票中的美感及特点,并运用这些知识掌握生肖邮票的制作方法,力图体现开放、创造、个性的课堂教学,并在其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陶冶学生们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们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形象引路,生活资源激灵感

邮票不仅是一方邮资凭证,还是浓缩化的精神产物,它既是文化的,又是艺术的,有着特殊的文化价值及欣赏价值。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传递更加便捷,邮寄书信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这样导致邮票从生活必需品转变成更高层次的精神产物——艺术欣赏及收藏品。正因如此,说起邮票,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它的“实用价值”上,对它的艺术价值,语焉不详,知之甚少,这“趣”自然谈不上。那么,在社团活动中,我们要如何激发学生对邮票设计的兴趣呢?

作为辅导老师,我在“激趣”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经过反复斟酌,我从“生肖票”入手,把目光对准了形态各异、生动可爱的生肖动物形象,尝试以“形象引路”,激发学生们对邮票的关注与热爱。在实际教学中,我设计了以“生肖邮票设计”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课。在导入教学中,我就“生肖”而是生动展开,首先以文化嵌入的方式,向学生们介绍“生肖”的含义,“生肖(又称属相),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来记载人的出生年,总称十二生肖、十二属相。”随后,启发学生们联系生活,分享自己以及家人的生肖,并学会以生肖进行纪年,就生肖展开讨论。在学生们讨论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以生肖有关的小故事,鼓励学生自己知道的小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以生动、多变、活脱的生肖形象,引发学生们的创作兴趣,为生肖邮票的设计积累素材,激发灵感。

二、彩铅创作,小组活动拓思维

在生肖邮票的创作方式上,我首选学生们熟悉又喜爱的美术绘图方式——彩铅。彩铅画是一种游走于素描与色彩之间的绘画形式,创作简单、操作性强、色彩丰富,不仅符合学生们的年龄特征,而且能够较好地表现出邮票较为轻盈、细腻的质感。因此,彩铅在邮票设计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彩铅”变成创造邮票的“魔法棒”,创设了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活动,如生肖简笔画、个性上色、主题生肖邮票设计赛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彩铅的独特优势,让学生们在实践与创作的过程中,参与到邮票的设计与生成中,有效地开启他们的思维大门。

在社团活动中,我立足于“猴年候吉祥”这个生肖主题,从今年的生肖入手,引导学生就“猴”的形象展开探索,以设计“猴票”为任务,开展小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以彩铅连环画地形式,呈现了各种各样“猴”的形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们通过自己手中的画笔,以“猴脸千机变”的活动,要求学生们进行设计连连看,即每个小组成员设计一个邮票的毛坯——猴,并将作品制作成一个小册子,以快速翻阅的形式,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猴。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邮票设计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具有生命力,不仅能够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又充满童真童趣,学生们在创新与创造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邮票的艺术魅力。

三、阶梯评价,鼓励创造获肯定

评价是稳固社团、培养兴趣的强心剂。在社团活动中,我们应充分重视评价的作用,通过完善激励评价、建立社团评价机制、拓展社团展示平台等方式,不断挖掘评价在促进教学、发展能力、内化兴趣上的潜在价值。在邮品设计社团中,我充分结合“邮票”这一社团主题,建立了阶梯式的激励评价制度。在这个评价机制中,我以邮票形式,设计了一份“进阶”式的小组评价量表,将其张贴于我们活动园地。通过这样的形式,将发展性评价贯穿我们活动始末,同时,鲜明地亮出我们社团的特点——邮票,既营造了浓厚的邮票设计氛围,又激发了学生们学习与创造的积极性。在奖励这个环节,我也将其与“邮票”联系在一起,取得进阶的小组或成员,都可以获得老师精心收藏的邮票一枚、设计精美的个性邮票、收藏邮票的小册子等等。在这样的阶梯评价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的机会,接受能力快的学生迈进一大步,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也没关系,可以一小步一小步地紧跟其后,学生们乐在其中,我们也乐得其见。

总之,邮品设计社团是我校基于美术课程的大胆尝试,它以邮品设计为平台,既融合了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又结合了现代信息技术,有沉淀的文化气息,也有鲜活的现代风味,是发展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好平台。当然,教无定论,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只要我们心向一处,大胆创新,相信有更多充满个性化的美术社团会孕育而出。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第6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展示提升,反馈检测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是课程的开发者, 以教材为载体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 使学生成为教材的奴隶。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驾驭知识的能力。

一、“自主学习”有尺度

“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要驾驭好课堂, 提出合理的学习目标, 掌握好自学的“度”, 编制好自学提纲或提出有关的问题。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纽带,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识水平和教材的知识结构, 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提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的思考题。

对于学案设计, 是完成预习自学的重要依托, 学案设计应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 组内教师轮流分工设计学案。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导学提纲、学法指导、反馈检测等。

1. 学习目标要明确, 让学生一目了然, 知道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与主攻方向。

2. 导学提纲的设计不是课本所学知识简单的罗列, 而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 问题要由易到难有阶梯性, 以填空小问题为主, 当然也应该包括综合性、灵活性较强的题目, 编排出合理的知识体系。

3. 学法指导即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与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 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

4. 反馈检测。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 进而转化为技能、能力, 教师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训练, 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 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

学案设计我们经历了反反复复的探究过程, 刚开始基础性题目较多, 多以填空题、小问题形式, 中间一段时间取消了这类题目, 换成了思维总量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现在我们的做法是保留基础性题目, 但在展示提升部分以思维总量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为主。实际是对前面的兼容并蓄。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 教师要巡回指导, 指点迷津, 帮助学生自学, 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自学不是放手不管学生, 而要组织好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六放手”: (1) 新知识放手, 让学生主动探索; (2) 重点难点放手, 让学生讨论; (3) 提出问题放手, 让学生分析回答; (4) 问题结论放手, 让学生归纳总结; (5) 知识规律放手, 由学生寻找; (6) 知识结构放手, 让学生构建。

二、“交流合作”有活力

交流合作学习是学习组织形式的变化, 符合个人的发展需要。

刚开始实施时, 学生受以前的学习习惯的影响较深, 不习惯这种学习方式, 出现分工不明确、互相推诿现象。交流时有的小组无人发言, 没有讨论纪录。有的各说各的, 讨论时间结束时, 也没有什么结果, 学习效率低。实施探究活动时, 能者多劳, 懒者旁观, 甚至无人做或抢着做, 试验效果不明显。

为了强化合作学习, 我利用优秀小组示范、个别辅导、改变评价方式等方式使学生逐渐得到适应, 最后评价时, 强调的是小组的整体成绩, 每一个成绩的取得是组内各成员合作的成果, 个人再优秀, 若不善于和同学交流, 也不能得到较好的成绩。探究活动中更是如此, 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四名同学相互配合, 分工协作共同完成, 一位切碎馒头, 一位收集唾液, 一位给三支试管编号, 另一位将水温控制在37摄氏度, 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既节约了时间, 又分享了成功的快乐。学生学会了交流和分享成果, 也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展示提升”有特色

“展示交流”在小组讨论后, 进行组际交流, 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 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其他各组作出补充、置疑和评价, 再由各组提出的疑难问题, 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之后, 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 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 突出关键问题。最后, 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 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 形成一致意见。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不仅能活化基础知识, 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归纳总结”有高度

教材的知识结构, 由“微观”的单元组成“宏观”的章节, 有纵向沟通、有横向联系, 这就意味着当教学进入总结过程时应该从多角度、多层次总结, 然后由发现思维转向集中思维, 建立模型, 形成创新意识。

总结的主要方式是整合归纳。整合归纳是使教学的知识由零散到完整的过程, 是将个别的、具体的结论, 通过总结归纳到知识体系的框架中, 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规律化, 也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方法。

整合归纳可以采用学生复述、自编知识表格或绘制图表等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自我总结和归纳, 把知识内容构建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网络。这样的归纳总结, 使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一目了然, 然后将各层次的知识也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展示提升是课改课堂学习的亮点之一, 经过学生的充分准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迸发出展示的激情, 真正出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问题 (文本) 心灵的交流, 焕发出课堂生命之活力。

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第7篇

素质教育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基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为目的。教材的设计要美观新颖,内容充实丰富,贴近生活,趣味性强,强调向其他学科辐射。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以新的教学观念,学会驾御教材,使用教材,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树立主体发展的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体现主体发展是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教学思想之一。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就是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并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其目的在于给提供学生一个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传统的教学过程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力,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强,厌学情绪明显,严重影响到学生个性和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良好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养成,这样学生更能积极、有效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就会表现出明确的求知欲、发展欲,更加热情,学习更加投入,学生的情感及需要得到满足,课堂教学则显得更有生机与活力。教师要树立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不能按照一个模式去发展学生,而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发展学生的优势与强项,树立人人平等的学生观,对待学优生、后进生一视同仁。对待后进生更要保护好他们的自信心,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去鼓励他们:你一点儿都不笨;我相信你能行;你这次又要得优了。学生自信了,也就更加乐意上美术课了。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并使主体性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主动思考,勤于动手,积极置疑,积极答疑。

擅于激励学生,所谓激励,就是通过给学生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使学生处于一种活跃、主动的学习状态,把教育影响内在为自觉意识,从而引起内心需要,产生动机,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对学生有效的激励可以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教师及时有效地激励学生,发现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及长处,并给予表扬,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

纵观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发展的动力,是民族兴旺的源泉,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如今的改革开放无不说明这一点。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呢?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在课程设置上勇于创新,在教材设置、课堂设计、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创新与尝试,结合学科特点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及地方教材,并能结合本地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运用本校或本地区课程资源,在课堂设计中创造性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结合课程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等。

其次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美术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审美与创新,离不开创新,要让学生了解每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的独特构思,而这种独特之处就是创新,要鼓励学生的求异、求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快乐。

三、在教学中注重与生活密切结合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体现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之中,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教育离不开生活,只有将生活回归教育,才能体现出它的意义所在。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科技水平及手段的联系,从而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学习感受,让学生更自主、更自由地进行学习,并密切知识能力与生活的关系,更加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学习新知识,并最终运用到生活中去。运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在教学设计及教学各环节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与能力,并最终把所学所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树立全面的教学评价观念

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客观的评价。教学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它能帮助师生改进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全面、客观、综合的,评价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只重结果,忽略对过程的评价,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课堂教学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无论是天赋好、学习好、容易出成绩的学生,还是素质相应不好、学习不够努力、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只要是进步了,专业技能有所提高、有所感悟,都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新课程改革要求除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方面的掌握予以评价之外,还要看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与收获。在美术教学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情感与体验的发展与培养。既要注重学生学习美术的结果,又要注重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养成与教育。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作品、能力、行为、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的评价。

评价方法也要积极而多样,教师在课堂上慷慨地用“不错、真棒”这些赞美的语言,学生就会倍受鼓舞。课堂上对优秀的学生作品可以公开展示,在以教师讲评为主的同时,还可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活动。课下教师还可以组织绘画、创作展,对优秀作品给予更积极的肯定与鼓励将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

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第8篇

下面我以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为例具体说明。

第一环节:确定主题活动过程。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及教学习惯,设计活动过程,明确学生的分工与合作, 将活动设想提示给学生。

全班学生分为六组:

第一组:建立古今中外名桥档案。

内容包括:修建时间、结构、材料,地理位置、主要数据,作用与意义,建造者,图片及有关故事。(网上查询)

第二组:了解有关桥梁建设的科学知识。

第三组:收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桥的诗句。

第四组:收集有关桥的对联。

第五组:收集有关桥的传说。

第六组:建立家乡桥梁的档案。

内容包括:修建时间、结构、材料、地理位置、主要数据、作用与意义、建造者、图片及有关故事。选择重点桥梁进行分析介绍(实地考察),指出家乡某座桥的缺陷,提出改进建议。

第二环节:教师恰当地选择网页的组织结构。

设计好主页,规范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我多采用表格式结构。设计了:主页、桥之旅、桥的知识、诗词与桥、对联与桥、桥的传说、家乡的桥、我的感言。

第三环节:各小组收集整理有关活动主题的信息,优化网页内容。

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在建立网页之前,有必要对要加入网页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和处理,以便优化网页。比如文档的剪辑、图片、背景、音乐的插入等,使网页更具艺术性,可欣赏性。同时设计好一些特殊设置,如:超级链接动作按钮等。

第四步,建立课程的网页。

各小组将自己的学习成果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整个网页。

第五步,在网络服务器上发布课程的网页。将课程的网页加挂到局域网络服务器上,让学生在局域网络内快速浏览网页。实现资源共享。

第五步:总结活动得失,写出心得。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落实了新课改的理念,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新型学习方式。把教师从传统的课堂讲授中解脱出来,实现了教师角色的真正转变。教师在这里起着引导、指导、辅导、教导的导学作用,如设计活动的步骤,指导小组的分工,适当的点评,而其他活动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真正的操纵者、创作者。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页面的设计与美化,样样体现了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协作能力。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心”转移,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汲取和消化知识”。

这样的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网页的制作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它不受传统教育的标准化、分数化的限制和约束,是一个充分表现自我、表现个人(或集体)创造力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完善、美化的过程。学生们的网页设计改了又改,收集的资料选了又选,图像、动画几次更换,各个力求画面结构合理、文字内容健康向上、色彩配搭协调、动态与静态互补,能够突出表现个人(或集体)的思想、个性、特征。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开动大脑,穷尽各种想象力去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力提供了源泉。

二、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网页“饱含”丰富的课文及相关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丰富多彩的网页内容,不仅将课本知识系统地、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漂亮的页面设计、合理的页面组织、生动的页面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顿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计算机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动手与动脑、应用与技术高度结合的学科,它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学习,从中掌握知识、得到信息、发掘知识,网页制作同样使学生通过自己大量的实践操作获得信息、运用信息、处理信息、创新信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了对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的培养

网页制作需要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如涉及思想水平、文学、编辑、审美、作图、动画、编程等等方面。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需要学生的判断、选择、分析、采集基本知识,文字的组织需要文学的应用、表达的基础知识,图形的制作需要观察、审美、处理制作的知识,音乐制作需要懂得鉴别、欣赏、处理的知识,同时网页的制作过程需要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和系统软件操作的知识,所以网页制作过程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动力,使学生产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渴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互学与自学能力,因此,网页的制作过程加强了对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的培养,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提供了条件。

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

网页的制作过程强调了一个合作精神,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长,都有个体的兴趣和爱好,而网页制作需要比较全面、丰富的专业知识,对一位中学生来说,相对比较困难,但如果有几位学生合作,那么制作明显简单、容易,并大大缩短制作时间,提前出成果,确保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热情,所以制作过程中应强调合作精神、互助关系,利用个人的特长,团结一致,取长补短,共同解决问题,使每个人在协作中体现各自的特点及创造力。

五、实现了高效课堂

网络为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技术的保障,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料,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网络就像是“知识的超市”,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浏览,可以自主调整学习计划,进行自主式学习。丰富的学习资源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知识爆炸时代,学生思想活跃、见多识广,他们要了解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学艺术,还要了解世界局势、体育赛事、影视新作、歌坛新秀等等。制作网页能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灵,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效课堂。

语文教学一直渴望实现大语文观,打破封闭单一的语文教学体系,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网页方式的语文教学能真正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理想,通过网页将综合性学习教学,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立体式地展现出来,将抽象的文笔,以多彩的画面“活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开辟了新的途径。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师生提供了强大的网络环境, 综合性学习有了强大的资源后盾。为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扫除综合性学习的障碍, 在教学中我尝试利用网页来完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任务,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网页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 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协作与合作能力。同时, 制作网页能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灵, 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效率。

多元教学开启英语课堂新天地 第9篇

1 多元教学的概念简介

多元教学是指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以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学定教,主动通过课堂教学的指向性、参与性、合作性和情感性为高职学生英语认知提供一个主动参与、探究发展、快乐成长的人性化学习平台,全效激发高职学生固有的生命认知潜能和创新发展本能,让高职学生在积极学习、快乐合作、喜悦成功中强化认知动机,还原高职学生轻松自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认知本体状态,为科学高效的英语课堂奠定坚实的主体基础。

2 实施多元教学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高职学生共同认知、合作探究、共同成长的重要基地,对于高职学生的科学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首先,多元教学能够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参与性强、合作性广、探究性强、趣味性浓的快乐课堂,能够强化高职学生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给予高职学生非常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认知兴趣。其次,多元教学能够充分展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教师施展个人教学才华提供了足够多的机会和空间,既有助于教师实现个人职业理想,也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更能够为高职学生创设一个最优化的成长环境。最后,多元教学能够按照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思想高效完成素质教育赋予的教学任务,还能够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水平,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大幅度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英语人才,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3 多元教学开启英语课堂新天地

高职学生的自主认知过程是在教师的关注和引领下,逐步学习和理解教材内容,通过知识内化实现个体成长的自我发展过程。①

3.1 实施媒体教学,改变认知状态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情绪也会因为外界因素的直接影响而发生相应变化,因此,高职学生在英语认知过程中需要一个开放化、互动化、情感化的愉悦氛围,使高职学生能够在无拘无束中自由自在地进行英语认知。教师通过创设人性化的课堂气氛能够为高职学生的英语认知提供一个愉悦开放的交流媒介,主动解放高职学生,有助于唤醒高职学生的参与意识、互动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为高职学生的主体学习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改变高职学生认知状态、唤醒高职学生主动意识方面,多媒体教学首屈一指。

“丰富多彩的网上信息、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给我们的课堂增添了无限的活力,有力地推动了惜时增效、轻负高效课堂的实现”。②多媒体教学拥有声光电三维表现元素,能够为高职学生创设出精彩纷呈的新奇环境,能够极大地提升高职学生的关注度和认知兴趣,进而形成较高的认知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促进高职学生的认知状态由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认知、积极发展的良好状态。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强大表现力为高职学生创设一个趣味化、直观化、虚拟化的认知平台,为高职学生的高效学习提供人性化教学氛围。

多媒体具有强大的展示功能,能够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助手。首先,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就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英语歌曲,如《Yesterday once more》、《Say you,say me》以及《My heart will go on》等等,为高职学生营造出极好的英语氛围,也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放松身心、舒缓精神压力、减轻心理压力,从而有效改善高职学生的认知状态,为高效认知做好准备。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在大屏幕上展示重要知识点以及专题对点训练,既简洁高效,又节约纸张,实为浏览重要知识的利器。最后,当高职学生取得较好英语成绩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英语电影作为奖励,鼓励高职学生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从而有效改善高职学生在英语认知过程中的学习状态。

3.2 实施课堂讨论,定位认知角色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拥有掌控一切的话语权,而学生只是“照单全收”的被动认知者,在机械模仿中囫囵吞枣,生命体固有的认知本能和创新潜能遭到漠视和浪费,导致学生认知效率非常低下。然而,教师是英语课堂的主导者,高职学生才是英语认知的主体,教师的教应该以学生的学为“指导”,以学定教,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够具有较高的指向性和实效性。课堂讨论源于传统教学,但在传统教学中“发育不良”,极大地限制了和减弱了课堂讨论的教育价值,无法全效促进学生的课堂认知和科学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提出,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更加为人们所关注,逐渐成为评价一堂课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维度之一”。③在课堂讨论中,高职学生积极参与,能够对教师预设问题展开主动沟通和深入探究,热烈的交流气氛和愉悦的情感体验能够激活高职学生的大脑,使之进入积极、兴奋、快乐的良好状态之中,生命体固有的认知潜能和发展本能得到全效发挥,使课堂效率的提高成为可能。课堂讨论能够展现出教师主导作用与高职学生主体作用的完美结合,使高职学生真正成为课堂认知的主人,拥有话语权。

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以识读、使用为主,而高职英语又要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的语法教学,而语法教学略显枯燥乏味,如果教师一味地大讲特讲,课堂效果反而过犹不及。教师可以改变教育理念,以退为进,将课堂认知的话语权归还高职学生,让高职学生使用英语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中交流认知,在交流中暴露问题,在解决中提升能力。以宾语补足语为例,汉语语法中没有宾语补足语的相关论述,因而,高职学生在学习时有一定的难度。高职学生模仿教师的例句后能够说出“I find English class very funny”、“She found the question difficult”、“He found Mr.Smith an honest man”以及“We found Lucy a friendly girl”等等,然后,高职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交流个人对宾语补足语的认知体验,在讨论过程中高职学生就会发现所谓的宾语补足语其实就是在宾语后面加上一个形容词或名词对宾语起到补充说明作用,从而使认知任务圆满完成。高职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能够通过自主认知、合作探究进行高效学习,不但能够完成教师的探究任务,还能够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有助于认知动机的持续强化。

3.3 实施小组合作,改善探究过程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高职学生主体参与的生命认知过程,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效率的大幅度提升。④英语学习是高职学生的分内之事,高职学生自然就要“我的地盘我做主”,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安排的课堂活动任务,表现出课堂主导权由教师向高职学生的转移,高职学生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体探究。而高职学生“脱离”教师辅助真正独立、成为认知主人的有效途径就是小组合作,能够集合高职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团队合力,共同面对英语认知过程中的学习问题,因而能够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教学效果。

“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小组合作学习,即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⑤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分组的合理性,要让能力较强的高职学生平均安排到各组中,使各组都有“领头羊”和精神领袖,有效发挥其引领作用。教师也要注意分配给高职学生探究任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有效启迪高职学生的主动合作积极探究。教师还要先在小组内实施自主学习和小范围合作探究,然后升级为班级合作。

高职英语课本中有很多故事性较强的阅读短文,如《鲁宾孙漂流记》,文章很长,句子也有一定的认知难度,很多高职学生不愿意多读。教师可以安排高职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在小组内选择一个英语朗读能力强的高职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诵,再选择一个或两个高职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在课堂上创设出如同双簧表演一样的情景剧,让高职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听英语配音,从而将枯燥的阅读识记过程转变为趣味性较强的欣赏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快快乐乐地完成英语认知任务,而且高职学生的认知积极性能够在欣赏同学课堂表演中得到有效强化和延续。每个小组表演一遍,高职学生就认真听一遍,从而在欣赏中强化对课文内容的识记与理解,因此能够取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教师立足高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积极反思课堂活动的参与性和探究性,不断提高教学行为的指向性和实效性,主动利用多元化教学策略改善高职学生的英语认知环境,从而开启英语课堂新天地,激发高职学生固有的生命发展能力,引导高职学生逐步成为英语认知的真正主人,持续强化高职学生的认知积极性,有效促进高职学生英语认知的科学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职业人才,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陈英.高中英语多元课堂语法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华夏教师,2015(11).

[2]胡兰.建立在多元互动基础上的高中英语教学.考试周刊,2013(67).

[3]王玮炜.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2(67).

[4]顾卫红.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5(9).

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生 书法 课堂教学 教学研分

【基金项目】此论文系兰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研究》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23-01

新课标明确指出:“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因此,为了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认真按笔画顺序写字,写漂亮的、规正的汉字,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好好利用课堂有限的40分时间,把书法艺术教育渗透到小学写字课堂上,关注学生练习写字的过程,认真落实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提高书法课的指导作用,从析字读贴、激发兴趣、示范指导、描摹仿临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笔一画写好每一个汉字的同时,觉得练习书法原来还可以修养身心,并能从不同程度上锻炼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如何让小学书法艺术教育渗透到小学课堂,构建高效的书法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思的。

一、汉字书写面临的尴尬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脑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离不开的生活工具,它像手机一样侵吞着人们的时间,且无论是大人、孩子都似乎茫然不知,一副心甘情愿的架势。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功课的普遍加重,加之他们和大人一样依赖于手机、电脑的不良习惯,使得他们的写字能力逐年下降,更别说字写得是否整齐、规范了。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书法兴趣班,但这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更不能系统地解决面对汉字书写难的尴尬。作为小学教师,我们也要真正重视起小学书法课的教学质量,把书法艺术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防止学生书写能力下滑的趋势,满足社会和家长的期待,让学生从小写一手漂亮的汉字,懂得传统书法艺术的欣赏,并以能写好一手漂亮的方块汉字而骄傲。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避免在新时代的发展洪流中做一个会说不会写的文盲,而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成为会终身学习,提升自己的人。

二、实现高效书法课堂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根本不懂写字本就是一种艺术,一手漂亮的字不但有助于我们学习,而且也帮助我们的事业。然而,小学生把写字当成一种任务,有时候为了尽快完成作业,根本顾不上书写的整齐与否。加之信息化社会给小学生的汉字书写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他们似乎为了迎接无纸时代的到来,键盘敲得越来越快,书写却越来越不尽人意。还有,小学生写字潦草跟只追求成绩,忽视学习过程也有关。书写水平的下降应试教育更是罪魁祸首,因为在应式教育的模式下,写字教学忽视了与其他代课老师的沟通、配合、衔接。忽视了学生写字过程的姿势、习惯、兴趣的培养。所以,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构建高效书法课堂,就要把传统书法艺术教育渗透到写字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增加他们的鉴赏能力。

(一)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调动学生对写字的积极性。一个好的老师他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的专业有相当深厚的理论水平,才能对理论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引经据典地给学生传授,也才能把专业知识与其他知识相衔接,使每一堂课上得有声有色。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众所周知,教学是学生与老师互动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教是引导者,学是主体,教与学相互作用,教以学而存在,学以教为主导,才能让整堂课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下去。“打铁还得自身硬”,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学好字,写好字,就必须自己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勤于练习,有一手漂亮得让人学生都叹服的字。如此,老师不但无形中提高了自身的素养,而且教师的字也会对学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达到教与学双赢的课堂效果。

(二)精练的讲解和练习减少学生对写字课的厌烦。对于小学生来说,任何繁重的学习任务都会让他们厌烦,而且我们知道题海战和加倍的学习任务,都不能起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只能增加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要想让学生对写字课不厌烦,不抵触,教师就要抓住精讲精练的教学原则,不能一味地讲理论,也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写呀、练呀。练习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而要让学生在少而精的原则下,持之以恒,逐步形成他们正确的书写技能,从而提高他们对写的兴趣,正确认识练好字对于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意义。

(三)结合教学活动,实现学生习字的主体作用。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写字课也不例外,让学生成为所有的习字教学活动的主体,体现学生的写字水平。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书法课的练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的、单一的,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再比较呆板、老套,那写字课将成为小学生难熬的时间了。所以,在书法教育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1.举行书法展览活动。对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定期举行展览,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培养他们勤于习字的风气,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同时,作为书法教师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参加各种书法比赛,使学生从广度与深度上提高写字水平,激发书写的热情。2.引用书法家的故事,激励学生。小学生都有崇拜榜样的心理,所以,为了激发和保护小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教师就不能一直在课堂上讲有关书写的理论知识,而是要灵活地穿插一些古人勤学苦练书法的故事,或者一些书法家的轶闻趣事来激励学生。如此,不但能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而还使学生们树立起自己心中的榜样,从中受到启发,加以学习练习,提高写字水平。

三、结束语

总之,为了改变小学生写字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避免学生会说不会写的状况出现,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重视写字课的教学质量,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勤于练习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写能力,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育部,2011

[2]明·项穆《书法雅言》,录自《历代书法论文选》

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第11篇

在剪纸教学中, 我们师生共同学习、传承祖国民间文化。他们用一张红纸, 一把剪刀, 创作出了许多美轮美奂的剪纸作品。剪纸艺术引入课堂, 既激发了儿童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又在动手动脑中, 学会了观察生活, 思考生活, 还学会了想象创造。看到孩子们对这门艺术的无比热爱, 更促进我不断探索剪纸的教学方法和不断拓展剪纸的教学内容。在这些时日里, 对剪纸教学也有了些体会和感悟。

一、参观欣赏法———开端

当一幅幅儿童画出现在儿童面前时, 他们定会大叫“我也能画!“”老师, 可以画得不一样吗?”可是, 当一些剪纸作品出现在他们面前时, 他们最多只会好奇地看看, 绝不会有尝试的欲望, 即使在简单的一幅作品前, 他们也会说“这也太难了吧!”这就是他们对剪纸的认识和态度。关于这一状况, 值得我们美术老师深思啊!究竟怎样才能消除儿童们的畏难情绪呢?针对幼儿不敢下剪刀的现象, 我采用了两步走的方法:其一, 观看剪纸艺人的剪纸, 从简单的动物开始, 而对折剪纸又更为简单一些, 展开作品时, 还会给儿童带来惊喜, 他们已经不知不觉被老师“俘虏”, 对剪纸产生了兴趣。其二, 带着孩子去看剪纸画展, 见世面去。这当然是利用有限条件, 收集全国乃至全世界儿童剪纸展览活动的图片资料。这之后, 定能消除他们畏惧的心理, 动起手尝试一下, 咦, 还真能剪出什么呢。瞧瞧, 他们不怕了吧!

二、依样复制法———起点

很多大家们非常反对复制成人的作品, 但, 儿童一开始拿上剪刀, 根本无从下手, 更别说去创作了。如果一味地让他们随心随意地剪, 永远停留在“涂鸦”的基础上, 这就是剪纸技艺的传承?儿童剪纸的发展?所以, 学一学别人的, 甚至大师的作品, 也不防事。关键是怎样去学, 学什么?什么“仕女图“”肖像画”, 当然不行, 对儿童来说太难, 离儿童的生活也太远, 更不能选那些商品化、绘画化刻纸, 而是小动物呀, 小人呀, 这些多招儿童们喜爱!不要说这些就束缚住儿童的想象和创造, 别着急呀, 这只是一个起步, 让他们知道, 剪纸是怎么回事, 他们是不是也能剪出来。这里当然不是简单的复印剪刻, 更不是蒙着范例剪刻, 而仅仅是临摹, 感受一下, 别人的剪纸是怎样剪出来的。

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 比如, 为什么这样剪, 哦, 胖胖的小脸, 就会显得小朋友很可爱。折叠纸, 就可以剪出好多同样的花样出来。所以说, 依样复制法, 这绝不是一个终点, 而是一个起步, 一个开端, 一个良性的果子。

三、勇夺技巧法———渐进

这个阶段, 儿童们已经可以剪出几幅剪纸作品了, 正当他们兴趣渐浓时, 趁热打铁呀, 带着他们一起研究剪纸, 他们很快就会发现, 剪纸作品中总会有很多纹样, 接着就去认识剪刻的纹样。常见的有锯齿纹、月牙纹、朵花、涡纹、云纹和水纹等, 现在就以锯齿纹为例:在植物上用柔合的锯齿纹表现水灵灵的花果, 用坚硬的锯齿纹表现叶的缺刻和茎的针刺、毛绒, 在动物上用细密的锯齿纹表现软软的绒毛, 用刚健的锯齿纹表现硬实的鬃毛, 用圆实半弧形的锯齿纹表现禽鸟鱼虫的羽毛和鳞甲, 在人物上用跳动的锯齿纹表现活动的眉毛、胡须、头发, 用修长丰润的锯齿纹表现孩童胖嫩的小手等等。

熟悉了各种纹样, 就要研究这些纹样怎样才能剪好。依然以儿童为主体, 在大量的练习中, 儿童总结出, 手中的纸是活的, 可以灵活转动, 与剪刀紧密配合;还比如剪纸时, 一定要心平气和, 用力均匀, 不可急躁, 刀法要“稳、准、巧”。在这过程中就要求儿童眼睛的 “看”和手要“动”的频率保持一致, 灵活自如地剪裁。儿童越来越发现, 剪纸也是个技术活, 讲究可多啦。剪刀成了他们手中的画笔, 如鱼得水, 运用自如, 其乐无穷。正因为他们一步步地研究, 一步步地探索, 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他们呀, 完全投入在剪纸活动中, 成了一个个剪纸小能手呢!

四、脱稿创作法———升华

我国民间剪纸作者, 多数是随心所欲脱稿剪镂。她们想到什么就剪什么, 怎么好看就怎么剪, 从不受任何约束。这种创作思维方法, 可以充分发挥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这是一个多好的创作方法呀, 我们的儿童当然也要学一学。要知道, 儿童们一开始接触画画, 就是自由创作的儿童画, 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的创作内容, 他们的心里更是有无数幅画儿, 我们何不引导孩子剪出来呢?这才是属于儿童的真正剪纸作品呀!

而儿童剪纸, 又存在着一些误区, 比如直接将儿童画作品照般过来, 剪出来的东西, 四不像, 生硬硬的, 索然无味。再比如, 只讲究技法, 甚至还用上了透视, 成人味又太浓, 儿童的灵气荡然无存。不要给儿童套上框架和模式, 那样就无法调动和发挥儿童的想象力、 创造力。

让儿童自由自在的剪“儿童画”, 在剪的过程中, 甚至是在剪完之后, 分析作品时, 可以引导式的提些问题, 小朋友的裙子如果添上花纹是不是更美?添什么花纹呢?小朋友笑得多开心啊, 是不是可以想象成, 笑得像花儿一样美, 又怎样剪呢?这些改变, 让他们潜移默化的将剪纸的特点全然用上, 他们的作品渐渐就有了生命力。

五、努力创新法———长期

传统与创新并不矛盾, 民间剪纸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创作出适应时代的新作品。因此, 我们在剪纸教学中, 老师首先要求并引导儿童认真学习民间剪纸的制作方法和创作方法, 其中包括: 如何运剪镂空;如何折叠剪纸;如何剪基本形特征的外轮廓线;如何立意、造型、构图;如何处理点、线、面造型的关系等等。只有这样把民间剪纸的基本功技法学得扎实, 在此基础上再教儿童如何在内容、形式、材料上创新。我们要杜绝不伦不类的“创新”作品。那些“成人化“”绘画化“”西洋化“”商品化”, 统统不要。因为这

些, 几乎都脱离了民间剪纸语言特征, 也失去了儿童剪

纸天真、稚拙、活泼的特点。这不是创新, 而是误区。

我以为创新法, 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创新法。即, 用儿童的语言、 儿童的思想为主阵地的创作内容, 创作出一幅幅真正的“儿童剪纸作品”, 这就是在传统剪纸上的一个显著创新。

剪纸教学, 不应是一节课, 几节课的课程, 而是一个长期地学习和教学过程。剪纸教学并没有多少捷径可走, 这也是一步一个脚印, 脚踏实地走过来的。首先, 通过多媒体, 让儿童认识剪纸, 认识大师的剪纸过程, 然后再去学习基本功, 如纹样的剪法, 构图的方法, 以及单色、套色、染色的技能。剪纸教学的原则是———低起点、慢速度、 多落点,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地教学。

“方寸之间尽显无限创意, 双指之间玩转一纸乾坤”。儿童的剪纸创作活动, 应尊重他们的自主心、自尊心、自信心, 应掌握儿童先天性无意注意心理状态和自主性心理特征, 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的儿童进行传统民间剪纸知识教学, 不断提高儿童剪纸表现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让儿童在学中玩, 玩中学的方式中进行, 让他们在宽容、 民主、轻松的氛围和无意识状态中表现童心、童真、童趣, 使儿童剪纸科学长期健康地发展。

上一篇:性能与构成下一篇:农业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