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创作范文

2024-06-10

专题创作范文(精选9篇)

专题创作 第1篇

众所周知, 电视专题的完成过程比较繁琐, 涉及到策划、构思、前期拍摄、撰稿、后期编辑等方方面面。要想把电视专题创作好, 在这些工作环节中, 一定要把握准专题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规律, 这样才能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

下面我就电视专题节目的选题、解说词写作和结构布局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选题

题材的选择决定专题片的质量。在选题时, 既要关注百姓

话题, 又要宏扬正气, 紧跟时代发展。在选题前要对选题进行充分检验, 大致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题材具有个性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题材中, 要善于找到题材的不同之处。在电视节目制作中, 要做到“人人心中有, 个个笔下无”, 这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电视专题节目要力求在报道形式和角度上, 突出个性, 创出特色。

《矿工妈妈》是我们在2010年冬季拍摄的一部专题片, 讲述一个煤矿家属老妈妈, 二十年来, 心系煤矿安全, 每周都要到矿上为矿工缝补工作服, 并到区队和井口进行安全嘱咐。不图名不图利, 只是为了让矿工做好自主保安。如今这位老妈妈已七十多岁, 依然奉献在矿山。她的事迹也感动了矿工, 增强了他们的自主保安意识。在做这部专题的时候, 我们立足于感动和讲述, 重点突出矿工妈妈对煤矿和矿工的关爱, 片子播放后, 许多观众给予好评, 并荣获企业安全电视片优秀奖。

第二、片子的可视性要高

电视是声音与画面结合的艺术, 在创作前要考虑好这部片子通过声音与画面能不能很好的展现出来片子的精髓, 要选择哪些画面作为重点拍摄, 才能更加深刻地突出主题。在拍摄前一定要多多构思, 写出题纲, 这样才能做到尽量不遗漏画面精彩部分, 为后期编辑打下良好基础, 也杜绝了在后期编辑过程中, 素材不够, 制作难以进行的情况。

第三、题材具有故事性

电视专题节目吸引观众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内容丰富, 情节发展出乎意料。最忌讳的是流于简单的好人好事式介绍和平铺直叙, 堆积成普通的报纸通讯稿件。一个好的电视专题节目必须要有完整的故事性。情节, 人物和发展是故事进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因为电视的传播特点属于线性传播, 所以专题节目故事化、情节化是最能达到传播效果的。2011年初我们拍摄的《庞秀菊的幸福生活》, 讲述的是退休女工庞秀菊在人生坎坷面前, 坚强乐观。通过克服种种困难, 学习戏曲, 不仅治好了自己的疾病也给他人带来欢乐的故事, 整个节目情节一波三折。节目播出后受到很多观众好评, 也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电视专题节目解说词写作

解说词是一种口头文学, 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的描述、叙说, 渲染来影响受众。

电视专题节目的文稿创作需遵循四点原则:

(1) 具体

电视解说词和报纸中的新闻稿有很大一种区别, 报纸新闻稿是平面的, 电视解说词则是立体的。解说词和播音员配音, 电视画面互相作用, 密不可分, 共同为专题片服务, 一方不出彩, 会影响到整个片子的质量。所以, 严格说来, 电视解说词的创作并不完全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写作, 更准确和科学的说法应当是一种对节目内容的“处理和安排”。许多人在制作节目过程中, 习惯于先写好解说词, 再到现场采访。殊不知, 这样现场采访得到的素材, 往往和事先通过看材料得到的信息有极大出入。也会遇到采访中精彩的部分, 解说词里没有涉及到, 这样写出的解说词质量可想而知。还有一些人往往根据解说词文字稿的内容再来编画面, 根据解说词插入相关的画面镜头, 目前这种先解说、后画面的作法, 为数还不少。这样做最大的的缺陷, 就是“声画两张皮”, 画面和文字不是统一的整体。解说事先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表述系统, 然后配上相关的画面图解文字, 解说与画面各行其是, 互不相联, 失去了电视传播的优势和特点。

电视画面与解说词二者息息相连, 相互映衬, 不可分割。解说词与画面不仅要“形合”, 更要“神合”, 使之成为水乳交融的内在统一体, 互为叙述的一个整体。实践证明, 好的解说词可以进一步开拓电视画面的思想和艺术境界, 推动电视画面的视觉内涵更深刻地阐发出来。

同期声是指现场采访时被采访者所说的话, 也包括被采访者和记者之间的现场交流。经过精心选择的同期声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意图, 表达一种特定的意义。例如一些反映艰难时代的事情, 假如请当事人讲述当时的情景和经历, 就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因为他们本人是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又因为他们讲述亲身经历的事情, 这种讲述本身就是活的历史, 更容易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所以, 借助同期声的表达是解说词构思必须要考虑的语言因素, 同期声是对解说词内容的再丰富再延深。

三、结构布局

一部成功的电视专题片关键在于这部片子的结构安排, 是否合理, 而结构安排的合理最重要的是一点是讲述故事的方式, 故事情节的推进。

故事情节的展开要对观众具有吸引性, 要让观众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让观众对故事情节紧追不舍, 吸引观众看到节目结束, 在电视专题片中, 故事讲述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 直接叙述

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铺陈情节, 时间, 地点, 人物, 故事交代清晰。

2. 伏笔

伏笔被经常用在电视栏目的创作中, 它是上、下情节衔接发展的纽带, 隐含着与观众的互动。使观众在观看片子的过程中, 不至于有模糊、突兀的感觉。

3. 倒叙

在以现在进行时叙述的故事中, 有时需要交代过去时的某些情节, 但这种倒叙篇幅一定不要过长, 简单地交代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就行。

4. 下套

为了故事紧凑动人, 往往将观众急于想知道的结果先设置悬念, 一直到故事结束时, 才解开最终的“谜团”。

在专题节目中悬念设置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节目的成败, 只有利用好这个谜团, 才能吸引观众坐在电视机前观看, 这个谜团, 要一点点地揭开, 不要操之过急。这样讲述故事才能不疾不徐, 故事内容丰富。

江苏医学专题报告创作要求 第2篇

一、基本要求

专题报告是反映申报人员在任现职期间解决本专业疑难复杂问题和最高业务水平的书面报告。专题报告不是一篇论文,也不是综述,其主要内容为:任现职期间解决本专业的病例、实验、诊断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具体要求应是自己在任现职期间比较集中低处理那些专业业务工作。其中1-2项比较有代表水平的业务从以下几个几方面表述:一是结合和引用国内外同行先进技术和经验进行分析,讨论,二是必须系本人在任现职期间主持开展的临床诊治、诊断报告的疑难复杂病例等,需要统计学数据支持,三是专题报告均应提供相应的检验诊断报告编号,以便抽查调阅。四是结合和引用的国内外文献 明确注明出处。

二、格式要求

专题报告的内容必须反映申报人在任现职期间的工作,格式大体上可分前言、现状分析、问题确立、目的、文献查证、解决方法、执行过程、结果评价、结论、参考资料、附录等。

张老师指导qq496614306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创作探讨 第3篇

传统的做法给观众的印象是概念性主题, 是崇高、伟大, 还是低级、阴暗, 一看便知, 它展示的是静态的主题。而纪实性人物专题的主题是分散连续式的, 它需要通过片中人物真实的表情、形态、行为、语言来诠释、培育。相对而言它是不确定式主题, 具有动态式属性。显而易见, 这种调动观众参与到片中来与片中人物共同寻求人生的真谛的做法, 更具有接近性, 更易使观众产生共鸣。下面我从题材选择、细节把握、结构编排三方面加以探讨。

一、电视人物专题片要选取典型题材

人物专题不同于新闻报道, 在节目主题思想的确立上更有余地, 选择空间更大。制作人物专题, 要把最闪光、最精彩的风景展现出来, 要选取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

典型人物之所以与众不同, 其行为之所以高尚, 形象之所以高大, 是他看似平常的行为中, 往往蕴涵着千古不变的高尚道德真谛和对这一真谛无怨无悔的坚守。典型人物之所以典型, 就在于他的所作所为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不是一时情感冲动, 而是用一种持之以恒的表现状态, 演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获得鲜活感人的典型人物选题, 就要时刻把握时代脉搏, 深入社会实际, 善于在观察中捕捉关键点。典型人物通常都存在于实践之中, 活跃在群众中间。因而那些先进典型人物的身上都会具有不同程度的时代精神, 也就是新闻性。作为电视编导应该善于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 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挖掘“新闻点”。

二、电视人物专题片要注重细节

在电视专题片中, 细节的运用至关重要, 真实生动的细节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中, 会有多个鲜活而又充满生活质感的细节, 这些细节是专题片中的闪光之点、动情之处, 能够深深地吸引观众。

什么是细节?按照辞典的解释, 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无论场景、服饰、形象、动作、语言、心理都有细节。从常规状态上讲, 人们观察、认识一个人或一件事, 通常都是从某一细节开始的。电视作为视觉艺术和传播艺术, 它主要是通过画面和声音的作用传达并记录这个鲜活的世界, 即带有个性化的言谈举止或音容笑貌等。对一个人物的成功塑造有时正是靠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来完成的。

那么, 记者在拍摄一部人物电视专题片时要怎样把握与运用细节呢?

对于电视专题来说, 细节的把握应该从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两个方面入手。在节目拍摄之前, 要先做好节目的策划和拍摄提纲。当然, 获取细节最有效的方式还是即时抓拍, 这就要求我们在拍摄时要着重留意人物、事件的发展, 而且要有预见性, 往往在人物的思想、情绪发生变化时, 就会在其身体某些部位反映出来, 这时我们就要有意识地抢先一步抓拍, 以防镜头的调整速度跟不上稍纵即逝的细节, 而且所突出的细节变化也因为对比才更有分量。另外, 编导在拍摄过程中要心中有数, 根据主题的需要, 多角度、多侧面地拍摄一些能反映、强化、补充主题的细节画面。前期拍摄到的细节在后期编辑时, 也要巧妙地构思, 合理地布局、运用, 细节在片子中运用得恰当与否, 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片子的质量。有的细节适用于高潮, 有的细节适用于结尾, 要独具匠心地安排细节, 让细节在专题片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电视人物专题片要编排新颖

现代电视理论强调电视工作者要有创新意识, 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编排内容都要有所创新, 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电视媒体的发展, 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欣赏水平的需求。特别是在人物专题的创作中, 结构上要用心设计, 内容上用心编辑, 情节上要跌宕起伏, 这样才能吸引观众, 提高人物专题片的表现力和收视率。

好的节目框架一定要有新颖巧妙的构思。在结构安排上, 一般有正叙和倒叙两种方式, 但是, 无论哪种方式都应该倾向于把最精彩的, 或是最有悬念的情节放在节目开头, 这样更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 吸引他们把节目看下去。

此外, 有些人物专题涉及的时间跨度较长, 反映的是主人公几十年甚至是一生的某种经历的。处理这种题材可以先梳理出一条线索, 有纵向的, 以时间为线索;也有横向的, 按类型特征等来划分。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 都可以采用提示性语言这样的手法, 使观众一目了然。

另外, 在时长十五分钟以上的电视专题节目中, 谋篇布局要有轻有重, 情节内容要有起有落。以十五分钟的人物专题为例, 如果对人物的报道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没有经过筛选和设置, 节目肯定没有亮点, 乏善可陈。从观众心理来分析, 一般每四五分钟就需要有一个“兴奋点”, 来再次引起他们的关注, 否则很容易走神, 并造成观众流失。

专题创作 第4篇

(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姓名

一、从哪几个方面来把握当代微型小说创作既走向普及化,又走向专业化的发展趋势?(20分)

二、杨进的《土生子》创造的微型小说人物形象是写实的,还是写意的?为什么?它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20分)

土生子杨 进

新房墙壁上的那盏灯像女人的奶子,圆鼓鼓的,一股股乳汁就从那边喷射出来,搞得满屋温乎乎的尽是甜甜的气味。从乡下进城工作的阿美如愿以偿,终于找到了城里的女人,一个极漂亮的女人。新婚那夜,他女人低头坐在床沿上,纤弱的小手缠弄着香喷喷的花手绢,幸福地期待着他。

阿美脱了笔挺的西服,松了松那条血染的领带,挨着女人坐下,顺手关了壁灯。房内漆黑一团。

“啪踏踏踏。”

半夜。阿美猛然醒了。开了壁灯,开了吊灯,满屋亮堂堂。

“这是阿丑的脚步声。”阿美像条白鱼,赤条条地跳起,胸脯一阵起伏,眼睛露出迷惘的神色。

“阿丑。”阿美急切地打开了窗口,街上暗幽的静无一人。什么人妈的阿丑。阿美擂擂后脑勺,挨着熟睡的女人,重新躺下:

“啪踏踏踏。”

阿美瞪大了眼。阿丑的脚步声又出现了,搞得阿美一夜没合眼。满脑子“啪踏踏踏”声。

从此,阿美每晚挨他女人躺下,阿丑的脚步声便奇迹般地从窗外传来。新婚蜜月,阿美没困一个安稳觉,一夜一夜像游神在屋子里转来转去,搞得他女人心惊肉跳。

“这是阿丑的脚步声。”阿美瞪着布满血丝的眼睛,几乎是吼。

“我怎么听不见。”他女人小心地说。

“你这婊子仔细听。是阿丑的脚步声。”阿美使劲捏女人的两个白奶子。

“阿丑是谁?你……”他女人颤声问,蛇一样扭动光身,想挣脱阿美的双手。“阿丑就是阿丑!”阿美充满了痛苦,啪地打了女人一个耳光。

女人哭了。

阿美也哭。

没几天,阿美他女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整个身子变成了一块花花绿绿的尿布。极温柔极忠厚的阿美变得狂躁不安,喜怒无常,害怕夜晚,原来壮得像牛的身体瘦得像掉了膘了野狼,天一黑,阿美打得女人鬼一样嚎。女人受不了,告到法院,和阿美离了。

阿美又孤独一人。不过,阿美的生活恢复了平静。他又变得极温柔极忠厚,居然喝凉水也长肉,像许多快乐的单身汉一样上班,下班,喝酒,钓鱼,打鸟,逛商店,看电影。能呼呼睡上一天一夜,平平安安过了十几年。

阿美四十岁了。好心的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寡妇,也是城里的女人。这次,阿美住上了五楼。结婚的日子选的是一个鹅毛雪飘的黄昏,寒风像发疯的泼妇一样,吹得小城天昏地暗。

阿美送走客人,刚刚钻进他女人热烘烘的被窝,那“啪踏踏踏”声由远而近又来了,竟破窗而入,冲得玻璃“哗哗”碎了一地。寡妇吓得惊叫一声,用被子捂住头。阿美狂怒地冲到窗口旁。活他妈的见鬼,哪有阿丑,没关窗户。是风和阿美开了一个玩笑。

没过多久,阿美主动和寡妇分手了。

阿美老了,从城里到了生他养他的山村,那天傍晚,阿关美拄着拐杖慢慢来到村前的林子边(这地方阿美进城前常去)。西下的残日,把林边的一个老女人浑身染得血淋淋。老女人面对小城的方面,深陷的瞎眼冒出一串串血红的珠子。阿美见状,悲哀地呜咽:

“阿——丑——。”

两个老人抱头痛哭。

三、美国作品《三封电报》属于什么情节类型?请具体分析它的特征。(20分)

三封电报[美]佚名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个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精选简评集》)

四、以武宝生的《十六条旧军裤》为案例,分析微型小说“因物显人”的侧面写人方法的基本内涵。(20分)

十六条旧军裤武宝生

战斗训练团团长郝亮,通知下属的十六个连长到团部参加工作讲评会,并要求每个连长把近年来穿过的最破的军裤带一条来。

十六条旧军裤摆在会议室的桌子上,有的屁股磨破了窟窿,有的磨飞了毛,还有的打了补丁。

郝团长的目光环视着会场,亮着嗓门问:“各位,看罢这十六条旧军裤都有些啥想法?”

会场上,大眼对小眼,寂静无声,随后,郝团长拿起二连连长张子义的旧军裤说,大家再细细审视一遍。这条旧军裤臀部并非磨飞毛,更没有打补丁。只是前面膝盖处和裤脚处碟开了花,郝亮指着这条旧军裤说:

“要我讲评各位的工作,首先该表扬的是二连长!为啥?因为,军裤磨损的位置说明了问题……”

“军裤磨损的位置?”连长们各有所悟地眨巴着眼睛沉思起来……

五、以陈洁的《万元先生》为案例,阐述微型小说写人的基本方法。(20分)

万元先生陈 洁

周民的个子在身材上是1.66米,在气质上绝对是1.88米。所以身处于数学系的芸芸众生之中,他懒洋洋地翘着鼻子,一点儿也不显得矮。恰恰相反,众人在他眼睛里,倒反而是矮了一截。作为年轻的微积分专业助教,周民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前途无量并不是没有一点根据的。所以数学系的学生们就把“感觉最良好先生”的桂冠赐给了他。

周民走进一年级三班的教室的时候,总是一派眼睛朝天、漫不经心的学者风采。他把教科书和讲义像堆破烂似地往讲台上一扔,然后就再也不朝它们望上一眼。似乎望了它们一眼,就有辱他的学问和才华似的。他在教室的前方迈着两条短腿踱来踱去,暗自陶醉在自己的讲课中。兴之所至,就在黑板上一阵激烈地乱涂乱抹,指甲擦着黑板的“吱吱”尖叫让人不堪忍受。有时候他会突然在某个正做鬼脸的学生前停下步子,和蔼可亲地问一声“听明白了么?”

听周民的课有一个特点,本来不明白的学生听了课以后还是不明白,本来明白的学生听了课以后也变得不明白了。所以学生们就把周民的课称为“糊涂加工场”,不管你原先明白不明白,听完课出来全都成了糊涂蛋。

系主任不是糊涂蛋。所以在学期结束的时候,他对周民说,这样的基础课,你下个学期就不要再上了吧(意思是上基础课太委屈他了)。系主任说,编教材怎么样?我们多么缺乏一本高质量的教材啊!周民当时懒洋洋地叹了口气说,看样子也只有我来编了。

周民一编书,他的夫人就激动得简直不知道该为他做些什么好了。打从谈朋友的时候起,她就对他满心的崇拜和敬佩。“我们周先生在写书”,她敲开邻居家的门,压低嗓音说,“请把录音机的音量开小一点好么?”“我们周先生在写书”,她在吵吵嚷嚷的菜场上对售货员理直气壮地喊,“这一块猪肝你一定要卖给我!”售货员对她笑笑说:“你们先生写书管我妈的屁事!”

很多日子过去了,但见周民捧着一堆堆的书在图书馆的走廊上和教学楼的大厅里匆匆而过。碰到朋友了,就停下来,苦笑着说太忙了,实在是太忙了。“系主任缠着我要我编教材,不编不行啊。组里其他的老师,你是知道的,肚里就那么点东西。”朋友就说:“能者多劳,能者多劳嘛。”周民无可奈何地摇摇头,随随便便地、仿佛漫不经心地说:“可我手头上正在写部专著。真是要命,一点儿时间也没有,而出版社又没完没了地催。”朋友就假装大吃一惊地问:“真的么?真是要出专著了么?”周民就灰心丧气地叹息一声道:“据说这本书的出版将引起整个数学界的大地震。”“但是我已经阻止了这一说法。”周民谦虚诚恳地又说。

寒假结束的时候,周民交给系主任洋洋十万言的一叠手稿。系主任看完以后,一言不发地塞到了书柜的最下面一层。数学界的大地震自然连影子也没有。倒是周民本人一天天地被夫人调养得脑满肠肥,发福起来。

这时候系里来了一个援外名额,是援助非洲一个名叫冈比拉的国家。系领导排来排

去排不出人来,而周民又恰恰闲散着,就把名额给了他。想来冈比拉教育水平低下,周民去教教函数、方程总不成问题。

周民人还没出洋,派头却早早地出了洋。蓄着一把大胡子,穿上了胡里花哨的格子西装。跟人讲起话来,常常恰到好处地嵌上几个法语单词。令人迷惑的是,他句子里的法语单词中国腔十足,而汉语单词又法国腔十足。弄到后来法国人和中国人都有点不知所云了。倒是他的那种满腹经纶却又百无聊赖的风度,的确是修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认识他的人猛一见他,还以为是见到了冈比拉总统本人呢。

周民回来时一下子阔了起来。他成了数学系惟一的一位万元先生。

这几天他正在埋头书写破格提升为副教授的申请书。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再也不能容忍不学无术之辈占据教授、副教授的职位了!

戏曲的美学精神与专题片创作 第5篇

如果说戏曲的虚拟性是以虚为上、虚实相生、追求神似的审美原则, 那么, 电视专题片则是“以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手法, 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 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 形式多种多样, 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 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电视节目形态”。 (3)

显然, 从美学原则和表现形态看, 二者似乎南辕北辙, 截然相反。其实, 二者在表现方式上有着内在的契合。中国戏曲虚拟的时空处理, 自由空灵:一个圆场, 十万八千里;几声更鼓, 夜尽天明。针对戏曲的时空观, 电影导演郑君里曾指出:“中国戏曲艺术在这方面 (时空处理) 比话剧更接近电影艺术……程式不仅使戏曲在表现地点和空间上有着充分的自由, 同时也可以把任何不同的地点和空间连接在一起。……这个特点同电影通过剪辑把不同空间的片断自由地连接在一起的特点相接近”。 (4) 郑君里先生的这一见解, 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同时, 对于如何借鉴姊妹艺术的长处, 丰富电视本体创作方面给人以启发。

在电视专题片中, 运用综合电视手段、营造意境美的实践也不乏其例。例如:《沙与海》、《西藏的诱惑》等专题片的创作, 都使中国传统美学的写意精神在电视文化中得以成功的体现。无疑, 他人的经验能够给我们的创作以启发。然而, 题材是具体的, 创作本身也是多元的、不可重复的。在以纪实为美学特征的专题片中融入写意元素、使作品的表现力得以丰富, 这一体会的获得还要从具体的创作谈起。

2004年, 笔者创作了专题片《郑州少年法国之旅》, 它取材于郑州外国语中学少年管弦乐团的真实故事。整个故事是通过一位乐团男孩子的视角讲述的。一枚从法国巴黎邮来的音乐碟子勾起了少年的回忆。2004年夏季, 该校管弦乐团应邀参加第十五届欧洲文化艺术节。这群酷爱音乐的天真烂漫、纯洁可爱的少年乐手飞向了神秘而遥远的法兰西, 参加盛大的艺术节交流演出。他们演奏的中国乐曲在欧洲各国观众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欧洲观众由对中国音乐的热爱, 而对中国乐团少年充满热情与友善。因此, 激发了孩子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强烈的自豪感。他们认识到:音乐是无国界的, 是人类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语言。它可以超越国别、人种、语言、文化的制约, 表达人类共同的主题, 宣泄人性共有的欢乐与哀愁。创作中, 根据音乐国际交流这个题材的特点, 能够运用电视的综合手段, 努力开掘、营造出唯美、浪漫、诗化的意境。而法国是一个以浪漫著称的国度, 他们此行交流的媒介是最擅长抒情的艺术语言——音乐。可以说, 孩子、法国和音乐, 都是具有诗意的对象。尤其是音乐象征、隐喻、虚灵的艺术特征, 让人想到了戏曲的虚拟精神。

中国戏曲虚实结合、因虚得实的审美精神里浸润着几千年民族哲学与传统美学的结晶。这种辩证的虚实关系, 独特的思维方式, 也是中国诗词、绘画、书法艺术共同遵循的美学原则。宗白华对我国传统艺术的虚实关系作出过总结。他指出:“虚和实的问题, 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 (5) “他们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 也就是《易经》上的阴阳结合。” (6) “……唯有以实为虚, 化实为虚, 才会有无穷的意味, 幽远的境界。” (7) 清人笪重光《画荃》说:“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 (8)

这些民族传统美学理论对我们的创作思维无疑是一种启发和丰富。在故事的高潮部分——孩子们震撼欧洲观众的那场演出段落中, 笔者采取了这样的处理:在管弦乐伴奏下, 独具民族特色的板胡奏起《二泉映月》的乐曲。音乐情绪从阴郁、低沉、哀伤到渐渐悠扬、舒缓、明朗。节奏从缓慢逐渐到明快。随着乐曲的进行, 出现叠画:孩子们在法国剧场演奏《二泉映月》——乌云遮蔽天空——阴风凄雨——黎明前的曙光——高原上微弱的阳光散射——小河水流涓涓——蓝天白云中鸟儿自由飞翔——澎湃的黄河——旖旎的塞纳河———巴黎圣母院——法国剧场乐曲演奏结束……剧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音乐的隐喻、虚灵给创作者表达主观情思留下了自由的空间。所以, 画面剪辑时, 笔者用了一组写意、空灵的造型性语言, 调动观众的想象、延伸观众的思维、表达深沉的意念。这一组画面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关注。这组空镜头令人想到苏东坡“空故纳万境” (9) 的诗句, 仿佛感到《二泉映月》的旋律在法兰西的蓝天中飘荡, 带给人无尽的联想、遐思。

在电视专题片中融入中国戏曲写意的美学因子, 是对电视专题片艺术语汇的丰富与升华。同时, 电视在借鉴戏曲艺术的过程中, 运用现代电视传媒的现代科技手段, 使中国戏曲写意的美学精神得以传播、发扬、普及, 无疑也是一种有益的互动。

注释

1 齐如山:《国剧艺术汇考》, 《齐如山全集》 (第五卷) , 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79年版, 第2851页。

2 张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3年版, 第2页。

3 金鑫:《电视专题片创作》,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3年版。

4 王迪、王志敏:《中国电影与意境》,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0年版, 第7页。

专题创作 第6篇

1 前期准备

对于专题摄影而言, 前期的准备更应足够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 这种思考首先建立在对拍摄主题的思考。确定一个合适的拍摄主题就像建造摩天大楼向地下打地基一般, 只有地基打稳了, 大楼的质量才可有基本的保证, 地基大的越深楼的高度便可盖的越高,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专题摄影。一组好的专题摄影主题的选择, 只有前期考虑充分了考虑细致了, 有了一个好的出发点, 才能使这组照片拍摄的有意义有存在价值, 而对于前期主题的选择考虑, 可以进行类似于写文章初期时的论文检索似的方法, 通过大量阅读文献资料, 了解自己所选切入点是不是有没有人拍过, 而拍过的人中有没有忽略的, 如同挖掘知识点一样, 只有大量的进行查阅才可以发掘出自己选题的独特存在性。第二前期准备中摄影者还应真正亲身实地地去拍摄地考察, 无论主题选择是什么, 纪实摄影专题摄影的拍摄环境就是我们的社会, 打交道最多的同时最难的就是人, 只有自己前期做好足够的调研活动, 才能在拍摄地真正拍摄时得心应手, 如拍摄偏远山区或少数民族就必须考虑他们的生活习俗生活习性, 人们的沟通交流是否能够顺畅, 对于拍摄活动是不是持抵触心理, 对当地的熟悉应是拍摄前很重要的一步; 最后器材的选择同样是拍摄前期准备的必不可少思考工作, 无论是使用传统胶片相机大画幅或者现代数码相机, 都应考虑每种相机最终呈现的拍摄影像对自己的表达是否产生影响, 而这种影响会直接影响到后期观众的看片感受。

2 实践拍摄

作为真正创作的关键时期, 摄影者应将前期的准备进行一个深刻而又全面的总结才可进行这一步骤, 对于前期准备充分的来说, 也许真正的实践拍摄便已不再困难, 在拍摄者按下快门的一刹那实际上想要得到的影像, 应该是早已印在作者脑海中的影像, 或者说是早就有预料到的影像, 而这些影像或许早就在前期准备中所绘制的草图中存在着, 而摄影者仅仅是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 去了现场按下快门简单记录罢了。而提到现场, 就不得不说事物只有在它的现场展现, 对于摄影才有意义。只有拍摄主题真真切切存在, 而不是后期拼接而成, 凡是作为摄影创作对象的事物, 都是必须是在现实空间存在的, 否则拍摄关系就不无法确立。而在拍摄现场中, 谁都无法预料将会出现何种状况, 即使事物的现场性消失了也可以留在艺术家的大脑中。真正的拍摄实际上更可以说成了摄影者对世界的一种态度, 最终所展现的照片影像必定与其生活阅历、文化素养以及脾气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是一个怎样的人就会拍摄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并不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小小的取景框中框取的是拍摄者艺术家对待万千世界的一种选择, 如何做好减法如何取舍, 虽说是针对于客观世界客观社会, 但是决定权依旧在按动快门的“人”身上, 这点就在摄影的客观性中无形地存在着不可抛弃的主观性, 这种主观性是伴随着摄影诞生就拥有的。

3 后期调整

胶片时代的暗房技术,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诞生过许多暗房大师, 他们可以通过精湛的暗房技术在冲洗影像的前提下弥补各种由于前期拍摄条件或者技术所带来的不足, 成为一种补救方式, 而当今数码时代后期技术更是变得复杂多样。对于专题摄影的后期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得到影像后的一种弥补, 而这种弥补主要针对于返回现场重新拍摄, 受不可控因素或者人为技术首先, 谁都不可能几乎一次性地拍摄成功, 特别是针对于专题摄影而言, 不仅仅是需要摄影者长时间的一种积累, 更是需要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共同相加促成一组好的专题的诞生。其次后期的调整另一层面在于选片的过程, 如何区分好照片坏照片,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图片编辑者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这也要求拍摄者在拍摄完成之后要经过多种选片组合方式, 不同景别不同画幅都会造成不同的影像感觉, 更何况不同的拍摄内容, 只有多交流多思考最终才能在众多拍摄图片中选取最适合拍摄主题的照片, 组成一组完整的专题摄影, 使得它们最具分量感, 最能够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个好的专题摄影创作需要拍摄者考虑多方面因素, 而考虑因素越细致进行才可越顺利, 同样在准备的同时要求我们需要有一颗善于观察世界的心, 勇于思考, 敢于实践, 坚持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按照一个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创作才能将心中的观点用图像的方式传播, 才能创作出内容丰富同时分量感十足的影像作品。

摘要:近年来随着摄影的普及以及摄影大众化的形成, 越来越多的人拿起手中的相机包括手机来进行拍摄, 数码时代的到来的确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方便, 同时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所拍摄的主题逐渐远离风光片, 转而选择能够给人带来更多思考同时又意义深远的纪实摄影, 而提到纪实摄影就不得不提纪实摄影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就是专题报道类摄影, 本文主要探讨通过常见的设计方法而引申到摄影艺术下的创作思路的探究。

关键词:摄影,专题摄影,方法

参考文献

[1]宿志刚.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的延伸与突变[J].北京电影学院.2011.

[2]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黄灿然,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专题创作 第7篇

一、视听效果奇观化

科技的日新月异推动了电视表现形式范畴的扩大, 电视画面不再仅仅只能拍出来, 更可以做出来。受到了各式各样的抠像技术、红外感应技术、3D画面制作等影像制造方式的浸染, 观众的审美水平在迅速提升之余, 对电视画面表现内容求新求异的需求也急剧膨胀。因此, 不仅文艺晚会舞美造型奇观化、电影画面效果奇观化, 就连一贯坚持理性分析、真实原则的电视专题片也加入到了视听表达奇观化的建设行列之中。

在《面条之路》中, 开篇便以阳光氤氲之中面条组成一个个中国古老的图腾拉开序幕, 浑厚的钟声加上快节奏的鼓点, 声画交相辉映折射出文明史诗的积淀之余, 又不失面条表现形态灵动婉转的轻盈, 在对历史进行描述时, 充分发散了影视艺术语言的创造性思维。在远古壁画原型的基础上, 以特技还原古人生活的场景;按饮食器具文物形态建立三维模型, 并演示其使用方式;在古遗址实地拍摄的真实画面中, 结合蓝键技术与三维模型技术, 将假设画面设置于真实场景之中, 还原了遗址的原貌;逆光拍摄、慢镜头、动作细节特写、全景画面等较多地运用于情景再现的内容之中, 文化味道足, 历史气息浓, 人文情怀跃然画面处处。虚实结合之中, 放眼时间与空间的沧桑变迁, 感悟历史与现实的更迭交替。

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电视专题片创作中均不可偏废任何一方。以往主张内容为王而忽略表现形式的创作理念, 催生了一大批缺乏电视艺术特质的所谓专题片, 俨然就是文学思维主导下的文献历史资料图解朗读版。强调表现形式并非对“唯美主义”、“形式至上”的推崇, 而是对电视艺术声画表现规律的遵循及对声画语言表现力的发掘。电视艺术是综合性艺术, 与文学结缘是其本质特点, 但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 要将其本质外化为自身的个性, 这才是其自成一派的根本之所在。表现形式并非内容的附属, 相反, 内容需要依靠形式才得以充分表达, 才能为观众顺利接受、认可乃至喜爱。如此的艺术活动才具备完整的过程, 也才能使编导者的审美追求得以传达, 实现其价值与意义。可以说, 内容为王的创作理念并不偏颇, 而且在电视专题片创作中必须始终坚持, 但在当下观众审美水平迅速提高及观众接受自主权扩大的前提下, “内容为王”的定义范畴应适当拓宽, 内容是包含形式的内容, 内容为王是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的创作王道。《面条之路》在这方面的表现是十分值得嘉许的, 它告诉了观众, 专题片不仅仅是理性的、偏学术的、严谨的研究, 还是长知识、增见闻、有意思的百科全书, 这本书不光只有文字, 还有流光溢彩的视觉感知, 震撼心绪的听觉体验, 以及久久不能忘怀的文化认同。

此片推出两年之后, 我国《舌尖上的中国》的轰动正是对这种创作理念的践行与表达。

二、体验式表现模式

艺术作品作为维系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传受关系的中枢, 其精髓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创作者的情感。情感表达到位且为观众所接受, 便实现了其艺术价值, 创作者寻找认同的目的也可达到。如何调动最优方式留住观众的眼球、抓住观众的情感投入成为电视产业化发展所必需攻克的难题。随着电视机走入千家万户, 频道数量暴增不减, 受众细分化的趋势使得电视节目, 尤其是同质化倾向严重的节目面临着白热化的竞争局面。对于观众而言, 审美日常生活化的观赏大环境形成了电视观众看电视时的低度卷入状态, 要搭建起沟通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更是举步维艰。通俗地说, 发挥电视艺术技巧将注意力处于放松、涣散的观赏状态的观众吸引过来, 以利于情感传达的方式感染观众, 转变低度卷入为全神贯注是电视节目创作的当务之急。

为此, 各类电视节目做出了林林总总的的尝试, 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访谈类节目中常出现以观众集体鼓掌并摇一个大全景为开场;文艺晚会会事先录制好观众挥动荧光棒、欢呼雀跃等全景、近景乃至激动表情的特写;情景喜剧会在录影棚安排观众, 并在笑点处拍手称快和发出笑声, 后来直接演变为运用罐装笑声。这些方法突破了节目现场的时空, 对现场观众的引入及特意突出照顾了电视机前观众参与的欲望和情感交流的需要, 营造了场内观众代表场外观众发声的错觉, 以及身份置换的体验之感, 有效地通过情感的二度传递实现了对观众情感和注意力的把握。

对于电视专题片《面条之路》而言, 其实现情感二度传递方式也是为选择了一位观众代表。这位代表是观众们都十分熟悉的BBC主持人谭荣辉, 在片中他充当了一位探索者、游访者, 或者说是体验者。运用片中特定人物的限制性叙述视角, 代替观众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触摸出土后的古代器皿;按照史料记载以实验的形式进行和面、发面、揉面、拉面、煮面;游走于各大面馆之间寻找最地道的发源地面条……情感的有效传达对真实性有着严格的要求, 主持人在表现真情实感上处理得十分到位。如品尝面条时, 对面馆的环境、风俗等的介绍始终保持着观众的角色视角, 不褒扬不贬低, 更着重于自己对事物的见闻观感。吃面条时, 强调“烫”和“鲜”的特征时, 动用了表情语言与肢体语言, 恰如其分地传达出画面中的面条是何种味道, 其特征亦在他的表现与形容中一览无遗。如此具有情绪感染力的体验式表现模式, 一开始就把观众卷入了参与这面条之路的追根溯源之中了, 试问, 谁又能够“迷途知返”、“及早抽身”呢?

三、把握真实的叙述视角

真实是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的生命之所在, 艺术真实更是对生活真实的抽象化概括的更高要求。作为专题片, 尤其是科技、文化类专题片, 其本身所需表现的内容即为客观、理性的事物, 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 富含创作者的主体情感和主观能动性因素, 将理性与感性有机配备, 对理性分析不虚不假, 对感性流露不偏不倚, 对真实度的分寸拿捏始终是贯穿专题片创作过程的重要标杆。

目前的电视专题片市场, 是买方的市场, 为了尽可能吸引观众使利益最大化, 出现了不少以伪科学为标志的伪专题片, 着重于观众对某些感官刺激的需求, 歪曲事实, 无病呻吟, 知识、内涵、趣味尽失, 空洞无物的背后是商业利润绑架专题片创作的理念与价值观的扭曲。观众对刺激性感官的需求是群体性观赏活动在审美心理上的反映, 这种属于意识范畴的审美心理在认识论上被认为是第二性的, 若是从第二性的东西出发, 取代第一性的现实生活为创作源泉, 本身就是本末倒置之举。如此创作的专题片还会存在科学性与真实性吗?还有供人思考与探究的可能性吗?还算是专题片吗?

专题片《面条之路》则在真实度上作出了十分到位的把握。首先, 片中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 进行体验式的表现, 这在前面已作详细分析。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 主持人边走边看边说边演, 给予了观众充分调动全身器官跟随主持人探寻面条文化的机会。可以说, 主持人的感观正是观众感官的延伸, 主持人看到什么, 观众就能看到什么, 主持人闻到什么, 观众也闻到什么。同时, 主持人不能体验到的, 观众也不能体验到。这就是第一人称视角的特点, 叙述者跟拍摄对象知道得一样多, 叙述时要根据作品中的人物来进行。我们并不能将其称为缺陷, 相反, 正是因为第一人称视角的受限, 观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以及现有科技水平对事物认知的不确定性假设才具备了意义, 也才是对专题片理性思考与感性体验的优化配置。

除了采用第一人称视角, 片中对人物的描述运用了平视的角度来保证对真实的把握。国内专题片常见运用仰视与俯视的角度进行叙述, 然而把握不当的作品比比皆是。仰视塑造了人物的高大全, 说教宣讲意味浓重;俯视放大了生活疾苦、人性丑恶, 透支了表现内容的可信度, 真实性成为空谈。平视的角度叙述了主持人与面条制作者的平等对话, 主持人不是贵宾, 也不是慕名者, 谈话只是朋友间普通的交流, 无功利性, 无关掩饰与张扬。这也正是除了体验方式之外, 给观众真实感, 给文化探索形成有迹可寻的价值的原因。

论科技类专题片的创作思维 第8篇

一、前期策划与准备

制作拍摄一部科学技术推广的专题片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从而对拍摄的作品进行大概的结构编排有一个初步的定位以及判断。

1.内容题材的掌握

对于科技类题材内容的阐述表现中, 内容相对于比较严谨、权威, 首先不但得自己搞清楚拍摄制作的对象是什么样的科学知识或者科学技术, 要弄清楚它的科学原理技术原理, 其次还要研究查阅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现阶段的研究成果等等一系列的专业问题。

由于我们对科技类题材的知识的局限性, 所以说我们在前期准备工作中, 要在短时间内, 将其拍摄内容做到了解掌握从而对拍摄内容做一个初步的拍摄计划。清楚我们要表达、传递的是什么科技内容, 让受众更易接受并且迅速了解掌握其中的科学技术。

2.前期拍摄准备

通过选材的设定, 进一步的清楚自己要拍摄制作什么方向、什么用途以及什么类型的作品, 梳理自己关于作品的策划之前, 需要借鉴优秀作品的拍摄制作方法, 好的创意编排可以结合自己的拍摄内容进行融合性的创作。

有了充分的策划以及前期的准备工作对于接下来的拍摄工作是相当有利的, 不论是从拍摄工作也好, 还是从内容编排, 叙事形式上来讲都是做到了一个很好的开头工作。

二、影片的画面拍摄

一部作品的拍摄基本上都是在研究如何用画面镜头将其要表现的内容清楚以及富有艺术感的呈现给受众群体, 拍摄画面的表现是整个作品拍摄过程中的主要研究对象。

1.画面拍摄的客观性

关于科技类题材的内容拍摄来讲, 主要的拍摄对象是以科技演示以及科学现象为主, 画面的呈现是最能够阐述清楚科学技术的原理及技术成果。真实的拍摄画面要比文字的解说更具有说服力, 在科学技术这类题材来说, 画面的客观性、真实性是拍摄过程中最需要谨记的。因为只有真实的纪录科学技术相关的演示画面, 才能够直观的给受众传递我们所要阐述的科学技术原理。

2.特殊画面的拍摄作用

科技类题材的专题片中, 根据内容题材的需要, 还会运用到高速摄像这种拍摄设备, 捕捉一些我们肉眼无法细致的观察到的一些科学现象。

高速摄像设备可以对比较高速度的目标进行快速拍摄, 将其动态的画面采集拍摄, 可以清楚的还原直观的科技信息, 将关于科学技术或者科学知识的每个细节都可以呈现给受众, 让他们直观的感受到我们要传递的科技信息。

这样的拍摄方式, 不仅可以清楚的传递、阐述我们想要表现的科学技术, 还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形象、直观的将其科学技术演示拍摄纪录下来, 做到了关于科技类题材的真实客观性的要求。

三、后期编排设计

后期编辑是作品的再次创作, 更完善更创新的将想要传递的信息内容表现出来。

1.根据题材内容进行逻辑编排

科技类题材内容的专题片的后期编辑首要任务也就是通过后期的编排整合, 将我们前期拍摄好的画面素材, 进行逻辑顺序上的编排设计。

后期的剪辑不只是简单的视频组接而已, 它的编排创作是在摄制之前就应该有的一种编辑意识在里面, 联想后期应该怎么处理这些内容以及画面的拍摄。所以说后期编辑的这个部分注重的是对内容题材的融会贯通, 把要传递的精髓提炼出来, 然后再结合我们的节目定位以及作品的内容表现形式来进行非线性编辑方面的工作。

2.后期剪辑制作需简洁明了

在科技类相关的题材上, 对于后期编辑的工作内容来讲, 不太需要表现其炫酷的后期特效, 主要注重的是内容的简洁、明了。在制作方面关于字幕、片头、片尾、音效等等这些基础的操作技术表现就可以达到我们的标准要求, 过多的表现技术有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

对于科技类专题片来讲, 后期技术更多的重心在字幕、画面的质量以及节奏处理这些方面。剪辑制作是与整部内容题材的叙述方式要达到统一, 和谐化, 目的是如何运用非线性编辑将这些科学信息简单明了的传播出去, 能使受众快速的接受并且感兴趣。

四、节目的叙事方式

节目的叙事方式、内容表现形式都是根据内容题材去创作决定的, 科技类题材为内容的专题片不需要较强的故事性的叙事方式, 而是尽可能的将其要展现的内容简单化, 着重针对某一点进行详细、深入的拍摄创作。

1.叙事方式与表现内容相契合

科技类题材的叙事方式要与其内容题材相吻合, 科技类专题片的内容所要阐述以及展示的是它的科学技术, 内容表现比较严谨、单一。

在拍摄创作科技类相关题材的作品的时候, 它的叙事方式一定要在专业、专一、简单以及权威的基础之上进行创作, 将我们要传达的科学精神传递出去。科学普及化的根本就是在要满足达到绝大受众的观赏理解力, 我们如果将其叙事方式以及表现形式过于娱乐化或者较强故事化, 就会达不到我们想要快速有效传播科学技术以及科学知识的这个目的了。

2.叙事方式与内容题材的一致性

叙事方式与内容表现这两部分是相融合的, 叙事方式的简单专业, 作用在内容表现上也是一样的。在内容表现上的主要作用是如何将我们要传递的科学技术清晰、明了的科学普及给受众, 所以说内容编排上的设计它也是围绕着主题重心去表现的。

因为只有叙事方式的定位才能在内容编排设计中呈现出来它的传播目的。一部关于科技类题材的专题片的叙事方式以及表现内容必须要懂得怎么做到简单、专业、通俗易懂, 不必要的素材我们一定懂得如何舍弃, 将最新的科技信息以及科学技术有效快速、简单化的普及给受众。

科技类专题片的主题、以及选材具有严谨、复杂的专业性特点, 因此, 在进行科技类专题片的拍摄制作时需要进行思维的创新, 通过实践的拍摄制作对其创作思维进行经验总结, 对其创作的方法进行不断的研究, 从而使科技类专题片更具有纪实性与艺术性。

参考文献

[1]曹飞.论电视科普节目的科学传播[J].现代视听, 2008.

[2]刘忠波.论电视类科技节目的发展途径[J].现代视听, 2007.

[3]王琎.试论科普类电视节目的编导思维与创作[J].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

[4]何丹.中国科普影视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J].科普研究, 2011 (6) .

专题类电视栏目的创作和发展方向 第9篇

那么专题类电视栏目究竟有哪些特征和特点呢?

首先, 专题类电视栏目必须在一个固定的领域有自己相对确定的位置和功能。即它必须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这种存在价值, 既可以是在寓教于乐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一面, 也可以是在某一方面发挥了自己的积极作用, 如央视的《我要上春晚》, 从它的栏目名称我们就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探索发现》栏目, 就是满足大家对于千奇百怪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好奇心而开设的。再如江苏卫视《非诚勿扰》, 它的存在性很直接, 就是为了相亲提供平台。这些栏目, 存在价值都是确定而且唯一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存在的价值, 是一个专题电视栏目能够存在的先决条件。

其次, 专题类电视栏目贴近生活, 并具有一定的娱乐大众的功能。

专题类电视栏目的节目内容从单个来看, 虽然具有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发展和求生存的局限性,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 专题类电视栏目却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单一的烹饪技巧教学类、生活小百科类, 到大型的形形色色的娱乐类、以及选秀类的栏目。可以说, 专题类的电视栏目, 已经充斥了每一级的电视传媒机构, 各个电视传媒机构设立的各类专题电视栏目, 构成了一道道保障收视人群, 提升收视率的的屏障。而电视专题栏目要想长久地生存并发展下去, 就必须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能够为生活提供服务或资讯, 并具有娱乐性, 这样才能够吸引观众, 获得栏目的长远发展。还是以《探索发现》为例, 很多看似严肃严谨的科学话题, 若是单是一位以科学而论科学, 必然会让人觉得枯燥和无味, 所以, 每一期的开始, 主持人都是以我们生活中一个鲜明而生动的事例作为开场, 引起人们求知的兴趣, 然后节目中间通过主持人不断地设置新的悬疑, 让人们时刻保持着好奇心, 一点点的接近了事件的本真。因此, 贴近生活和娱乐大众, 是专题电视栏目的发展的必然条件。

最后, 专题类电视栏目是对一件事或者是一类事件的深度解读或扩充阅读, 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专题类电视栏目, 所关注的对象的单一性和相对确定性, 就决定了它是对一个问题或一类事件的信息的传达, 就是一次深度和广度的信息延伸。因为它有充分的时间和必要去这样做。否则, 它就成为了一次新闻快讯或新闻播报了。新闻类的专题栏目的这个特点最显著, 在此就不多加赘述。我们来看看娱乐类的专题栏目, 比如央视的《星光大道》, 它的作用和目的, 就是评选草根明星。同时, 这个草根明星的背景资料, 全方位的才艺展示, 就是对他深度和广度的了解。再如《非诚勿扰》, 每一个男嘉宾都会有3个小专题片让大家对他深入了解, 除此之外, 什么样的爱情观是正确的, 什么样的感情是值得珍惜的, 这样的问题不时的在栏目中提及和讨论, 这就是孟飞和黄菡的作用, 是对感情问题的深入阅读。再如最近收视不错的《一站到底》, 噱头是得大奖, 但是很明显的, 是对各方面知识的一次扩充阅读。

随着专题类电视栏目的作用和地位的日趋显著, 各电视媒体都在绞尽脑汁, 力求创办自己的品牌, 从而赢得市场, 占得先机。那么, 怎么才能制作一个优秀的专题节目, 并让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长期存在?我认为, 从以下这样几个方面努力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找准定位和存在的价值。

我们不能指望一个栏目能够揽扩所有的收视人群, 这种可能性是绝对不存在的。年龄区间, 职业行业划分, 性别和个性的差异等等, 这些都是能够左右一个栏目的收视人群的因素。因此, 我们最好的选择是能够找到一个相对固定的收视群体, 他们对这一类事件和话题能够持续的感兴趣, 那么我们就保有了能够存在的最基本的收视群体, 保有了最基本的收视率, 也为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

第二、立足本位, 融入娱乐元素, 用娱乐的力量吸引更多的观众。

在全民娱乐的今天, 电视栏目页必须顺应潮流的加入相应的元素, 大部分民生新闻栏目发展到今天, 已经不是枯燥的“播新闻”了, 而成了“说新闻, 品新闻, 评新闻, 论新闻”。专题类电视栏目在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在立足栏目本位的基础上, 以娱乐的心态来创新栏目的环节和内容设置, 定能够起到吸引更多观众的效果。

第三、树立精品意识, 对信息的传达去芜存菁, 保持每一期栏目播出的都是精品。

大众的审美一定是随着电视传播时间的延长而不断提高的, 所以, 要想留住观众, 吸引观众, 就必须在节目质量上有提高和升华, 让观众感觉到我们奉上的每一次都是精心准备的作品。

第四、贴近生活搞创作。

贴近生活的作品才能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才能更容易让人们接受和关注, 反应大众的心声, 能够代表大部分人的心理去展现和表达诉求, 这样的节目才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 如果远离人民群众的生活, 把自己的节目摆在一个让人仰视的高度的话, 开始的时候人们也许会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接受它, 但是这样的好奇心是不能够长久的存在的, 对生活没有帮助的东西, 只能成为生活偶尔的点缀, 不会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第五,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要换位思考, 从观众的角度考虑问题。

定位准确, 娱乐大众, 创立精品, 贴近生活, 都是为了栏目的存在和发展而做的努力, 而最后努力成果的检验, 是由广大的观众完成的。观众会喜欢这个栏目吗?会喜欢这个栏目的哪些地方?观众是否会期待下一起的内容?怎么样让观众持续的保持收看的热情?这些都是一个节目能否继续存在所必须关注的。

那么, 我们就必须站在一个观众的立场对自己的节目进行分析, 总结原因和得失。才有可能让自己的节目获得继续的发展。

上一篇:总体结构下一篇:文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