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院校范文

2024-05-17

纺织院校范文(精选9篇)

纺织院校 第1篇

近些年来, 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校区的扩展, 图书馆的建设又进入一个新的高潮。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过于注重外观的设计, 而忽视内部氛围的构建;只强调图书馆开放时间、读者人数和藏书数量等, 而忽视环境与阅读效果间的联系, 给人以沉闷、单调和乏味的感觉, 因此, 注重图书馆内部环境装饰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纺织类高校, 由于艺术类师生的加入, 有别于其它高校, 因此图书馆的功能与设计也必须有所区别。

1 构建图书馆内部环境的原则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 现今高校图书馆的模式和功能都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以传统的藏书、阅览、借还书管理为主要功能和服务内容的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读者的要求。良好的内部环境是现代图书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应该对读者产生吸引力, 步入其中, 读者应该感到有如进入科技、文化与艺术的殿堂, 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大学图书馆必须顺应新时代赋予建筑的功能需求, 结合新技术的应用, 充分发挥文化主体功能, 其内外环境的设计必须满足“功能优先”、“科学先进、兼顾发展”、“环境协调”、“经济高效”和“符合规范”等原则[1], 其设计决不单纯是设计部门和基建主管部门的事, 它需要图书馆、规划和施工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尤其是图书馆方面, 应该积极配合, 在前期调研、资料搜集、分析、整理和说明、设计中, 都必须有专人参加,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 图书馆的内部布局

图书馆的空间规划是室内设计的首要步骤。图书馆功能空间大致可分为阅览区、藏书区和行政区。在做空间规划时, 应该充分考虑到图书馆的服务对象, 设计出一个能兼顾不同专业、不同资源类型和不同图书馆活动的区域划分方案, 而每个区域的规模和位置, 则要依据图书馆的具体情况而定, 注意图书馆各功能区的功用。功能区的设置必须考虑读者流、图书流和工作流之间的关系, 保证图书馆的正常运转秩序。

阅览区必须考虑采光、通风、朝向、安静等因素;藏书区应方便管理和使用, 同时考虑通风和朝向;行政区则主要考虑管理方便和安静等因素。在建筑环境上, 设计理念均为大开间、人性化、绿色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原则, 实行统一的“藏、查、借、阅、参”五位一体的有机服务机制, 使读者进入图书馆可以享受所有库室的全开架、开放式服务。在功能布局上, 遵循“以人为本”服务理念, 新馆内部的功能设计、藏书布局等都以方便读者借阅为原则, 充分利用馆内大平面、大跨度, 同层高的结构特点, 将外借和阅览功能合二为一, 设计能容纳数千名读者同时借阅的服务方式。

3 图书馆的内部色彩

图书馆的内部色彩是图书馆设计中必须特别重视的元素。创造一个安静、优美和舒适的学习环境是现代图书馆的必要条件。虽然图书馆设计千差万别, 但总的原则要建立在一套和谐的秩序上, 在适当的地方加一些变化, 应尽量少用刺激人的色彩。

色彩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 能强烈地作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 进而转化为神经的脉动, 传到大脑而产生感觉及情感。每一种颜色都有其独特的影响, 和谐的色彩能使人积极、明朗、轻松和愉快, 不和谐的色彩则使人感到消极、抑郁、沉重和疲劳[2]。和谐的色彩可以增进人体健康, 陶冶情操, 满足读者心理需求, 缓解疲劳。

在图书馆色彩应用中, 要注意功能与读者两个方面。因此, 图书馆色彩的配色装饰不仅要从图书馆整体形象的观念出发, 还要综合运用技术手段和艺术方法, 使图书馆的内外色彩达到协调统一, 为读者创造出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在内部色彩的应用上首先讲究的是要注意色相、彩度与明度的等三大因素的调和;其次要注意色彩的大小感, 通过采用不同的颜色产生不同的空间扩展效果;第三, 应根据图书馆功能区的要求相应地选择较适当的色彩;最后要注意纺织类院校的特色来选择适当的摆设与装饰[3]。

图书馆内部的总体环境色彩应以明为主, 有助于读者集中精力。天花板与墙壁一般应以浅色调为主;天花板还应考虑阅览室与书库照明效果, 常用白色可通过反光使室内明亮;其明度应比墙面大。地板颜色宜较深, 与墙面色彩有明显的区别。为醒目考虑, 阅览室的门窗的色彩要在室内调和色彩的基础上稍加突出。

图书馆的家具宜采用原木色或天然纺织品本色, 以使人产生回归自然的感觉, 还可以避免与图书产生明显的颜色差别, 造成视觉疲劳。纺织类高校图书馆内的家具可采用纯木制品或布艺品, 不宜采用塑料制品。

4 图书馆的内部装饰

装饰艺术的得当运用给读者以潜在的艺术熏染, 使室内环境充斥文化气息。

装饰画方面, 要注意其在形式上要与整体布局协调, 这样可打破略显单调的环境, 给读者营造一个心理和视觉感到自由宽松、静淡舒适的色彩环境。对于纺织类院校可以将历年来老师与学生的设计作品, 尤其是服装画挂在不同的阅览区, 一来可突出纺织特色, 也可以宣传服饰文化。

图书馆内部环境的设计应高度关注读者对绿色的心理需求, 使图书馆内外建筑的实用空间与绿色观赏空间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室内外自然环境相互辉映, 令读者感到愉快舒畅, 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和亲和力。适当在大厅摆放大型植物, 再配以中小型盆花带, 形成热烈、庄重而又富有生机的风格。休息室、走廊和楼梯拐角处, 可以放置一些观叶植物, 利用绿色叶片和彩斑叶片互相衬映, 构成景致各异而又富有自然气息的生物角。书库和阅览室绿化应以雅致、安宁风格为主, 消除室内空间的生硬感。合适地运用室内观赏植物, 还可以通过室内植物蒸腾作用调节室内气氛, 增加负离子含量。

5 图书的书标

图书的分布主要依据的是书标上的分类号。传统的也较小, 不仅工作人员上架容易出错, 也会对读者查找图书造成一定困难, 易造成“死书”。

采用彩色书标[4]代替传统分类号区分藏书, 通过各种色条、色块的组配, 以其明快、醒目、易辨和易记, 能使馆员和读者在查找、整理图书的过程中节约时间, 提高效率。

6 结语

图书馆建筑要适应图书馆未来的发展, 具有良好的现代技术设备, 讲求艺术美、能表现出图书馆性格的文化建筑。优质的内部环境能为读者提供安静、平和和舒适的阅览氛围, 增加读者的亲切感。

图书馆作为人们学习的重要场所, 特别是纺织类高校图书馆的内部氛围的营造十分重要。利用环境的原则, 充分运用色彩来装饰图书馆内外部环境, 减少因色彩搭配不当引起的“视觉噪声”污染, 这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与图书馆自身的服务质量。合理、科学地运用色彩为图书馆创造好的环境,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读者。让我们和读者一起努力, 建设一个安静、优雅、和谐、舒适的图书馆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宋宇辉.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6:34-38.

[2]陈明宏.图书馆色彩配色初探[J].图书馆建设, 1997, (3) :76-77.

[3]田建良, 冯星宇.图书馆阅览室色彩设计与读者阅读心理[J].河西学院学报2007, (4) :91-92.

纺织院校 第2篇

主办单位:纺织

活动时间:2012年4月14日

活动目的

响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活跃校园气氛,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大家在娱乐的同时增强对常见纺织纤维特性、面料特征及功能的认识,在以后购买服装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适合自己需要的正品,加强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自豪感。

活动过程

任务分配

1、班长、团支书负责联系职务及音响设备。

2、组织委员负责写宣传纸页。

3、宣传委员负责中卡片及纸盒。

4、心理委员、学习委员负责收集活动中各种纤维做成织物的外观特征、手感、光泽度、适合做的服装类型、洗涤要求、市场价格等并协助记录委员做好两个展板。

5、体育位于负责借桌椅等道具。

6、生活委员负责买奖品。准备阶段

1、收集棉、麻、毛、丝、涤纶、氨纶、锦纶的纯纺织品织物各一块,将收集的织物固定在一块展板上。

2、准备写好棉、麻、毛、丝、涤纶、氨纶、锦纶字样的小卡片三份,分别放在三个盒子里。

3、把收集好的棉、麻、毛、丝、涤纶、氨纶、锦纶做成织物的外观特征、手感、光泽度、适合做的服装类型、洗涤要求、市场价格等一一列在展板上供大家分享。

4、录制一段录音及准备合适的音乐以便活动当天活跃气氛、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5、在活动开始前的几天动员本班同学在校园做好宣传工作。活动阶段

当天上午组织本班同学将展板及桌椅放到滴水涌泉处,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第一组(12人)同学发宣传单以吸引过往的同学,第二组(12人)在贴有织物的展板前识别参加人员是否将抽到的写有纤维类别的纸条贴在正确的位置,并负责统计贴图结果,第三组(12人)同学负责为贴对纸条的参赛人员发放奖品

同学们踊跃参加识别面料活动

高老师为纺织102班绣班徽

活动结果

1、由于场地的布置、宣传工作做的比较好,活动期间大家的积极性比较高,现场比较火爆,在绣十字绣处我们班的班徽被大家你一针我一针的绣了出来。在知识竞答处,精选出来的问题不仅让大家增长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关于纺织材料的知识,也让大家尝到了甜头。在签名处,大家的个性签名也见证了那天的良好气氛。最惹人瞩目的就是我们用各种布料做成各式图案的面料展板,同学们争相辨别面料的手感。本班的工作人员热情、娴熟的为大家介绍每种面料的知识。

2、通过知识问答及大家对面料的辨别可得出以下结论:同学们对于织物名称及性能的了解比较少,问答题回答出来的正确率偏低,在面料识别方面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分辨出来棉、麻、毛、丝织物,而涤纶、黏胶等化纤织物分辨能力出来的能力较差,因此以后同学们对于纺织面料方面的认识还有待加强。

团日活动当天合照

活动的自我评估

此次活动充分调动了班级同学的积极性,从团日活动的策划、展板的制作、道具的准备等流程促进了同学们之间感情,增强了班级的团结力、凝聚力,此外还加强了大家对纺织面料的进一步了解。活动前我们对班委具体负责的项目及每个同学的岗位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当天整个流程有条不紊,大家协同配合,达到到了预期的效果。活动也暴漏出来了一些缺点,准备奖品时考虑的不够周全以至于奖品不是太充足,展板上的面料固定的不够结实,在活动时布的摆出状态有点变形,面料展板布料布置的有些紧密,导致参加活动人员有些拥挤。总的来说此次团日活动比较成功。

活动经费

棒棒糖8包:72元

马克笔:4元

水 :24元

总共 :115元

卡纸: 5元

纺织院校 第3篇

[关键词] 检索工具 论文统计 评价指标 纺织特色 工科院校

1 引 言

高校教职工论著的产出,是学校教学科研阶段性研究的相关成果。其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尤其是被国内外著名检索系统所收录的论文,其数量和质量更是衡量学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rt & Human Citation Index,A&HCI)、科技会议录索引(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CPCI-S原ISTP)、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会议录索引(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ocial Science & Humanities, CPCI-SSH,原ISSHP)作为世界上著名的检索工具,收录了不同学科领域、不同文献类型的学术成果。这些数据库不仅具有文献检索和情报研究功能, 同时也具有对科研绩效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价等功能。在我国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课题查新、基金资助、项目评估、成果申报、晋级考评、人才选拔、学科评价等多方面作为权威文献检索工具获得了广泛应用[2]。

本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上述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文献数据库,希望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对学科建设和科研决策能够提供借鉴和参考。

2 国际著名检索工具介绍

SCI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于1961年创办并编辑出版,覆盖数、理、化、工、农、林、医及生物学等广泛的学科领域,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SCI数据库主要反映基础学科的研究状况,SCI的引文索引具有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2]。

SSCI、A&HCI均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出版,与SCI基于同一个Web of Science 的检索平台,收录的论文覆盖人文、社科、艺术领域,在学科交叉和融合日益突显的今天,对SSCI、A&HCI论文的统计分析对于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人员也是很有意义的[3]。

EI创办于1884年,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报道工程技术各学科的期刊、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献,目前基于EV2的平台可检索EI、INSPEC、NTIS。EI数据库较全面地覆盖了应用科学和工程研究领域[3]。

CPCI-S也是由ISI出版,1978年创办,报道世界上每年召开的科技会议的会议论文。CPCI-S(ISTP)数据库汇集了自然科学、医学、农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每年全世界出版的会议文献的80-90%[3]; CPCI-SSH数据库汇集了人文社科领域的国际会议文献。 目前CPCI-S、CPCI-SSH两大会议录索引基于Web of Science 的同一个检索平台。会议文献对于期刊论文是一个重要补充,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前沿和最新研究动向。

3 收录情况分析

3.1 论文数量

通过作者所在机构( author affiliation)字段以 “Xian Univ. E*.S*. T*.”+“Xi′an Univ. E*.S*. T*.”+“Xi′an Poly* Univ*”+“Xian Poly* Univ*”等为检索词,查询了学校被SSCI、A & HCI、CPCI-S、CPCI-SSH收录的论文数量[4],重点分析了2006-2009年被收录的情况,并以同样的方法检索了其他几所同类高校论文被收录的情况。

EI收录情况已另文分析,这里不再赘述。截止至2010年12月21日,共检索到我校2006-2009年被SCI收录的论文136篇,被CPCI-S(ISTP)收录的论文181篇,被SSCI和A&HCI收录的论文数量为0篇,被CPCI-SSH收录的论文数量为21篇。2010年EI已收录论文150篇,SCI已收录论文51篇,CPCI-S(ISTP)收录论文119篇,SSCI和A&HCI收录数量仍为0篇,CPCI-SSH已收录17篇。因二次文献数据库有3-6个月的滞后期,故2010年的数据仅作参考。第一著者机构收录的论文所占百分比分别为78.0%、64.0%、97.8%、0、0、100%。检索结果表明,西安工程大学整体学术论文的产出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其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在不断进步,但各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偏差较大,人文、艺术、管理等社科方面的科研实力较为薄弱,研究深度需加强。

表1 2006-2009年西安工程大学被国外著名检索工具收录情况

说明:若著者在标注学校名称或校名英文名称时有拼写错误且未标注邮政编码,可能会引起漏检。

3.2 论文著者

以下列出被SCI收录2篇以上、CPCI-S(ISTP)收录3篇以上署名为第一的著者。从中可以看出,SCI收录重点在基础学科领域,排在前列的主要是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在读或已毕业的博士们,包括侯海云、郑长征、武俊梅、马明明等老师,另外纺织与材料学院从事功能性纺织材料方面研究的张辉博士也较为突出。理学院的朱长军和吴俊芳博士也一直是基础研究方面的生力军。

CPCI-S(ISTP)收录的会议论文较多,电子信息学院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学科带头人刘曙光教授和主攻电力系统在线监测技术和无线网络传感器的黄新波教授无论在科研能力还是学术成果方面均位居前列,且近几年一直保持上升的势头,他们的论文EI收录量较多。此外,空调领域的领头军黄翔教授论文产出也颇丰,计算机科学学院引进的陈宁博士的课题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近两年,服装与艺术学院参加的国际会议较多,因而被CPCI-S收录的作者较多,以蒋晓文博士的第一著者论文收录最多,但张欣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发表的总论文收录量居全校CPCI-S收录的首位。在CPCI-SSH收录的21篇论文中,只有两篇论文是计算机科学学院的王会燃老师和张晓滨老师所著,另有一篇是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文力老师所著,其余均为管理学院教师撰写的论文,其中以张克英老师被收录的论文最多,4篇均为第一作者;郭伟教授被收录的论文共有7篇,第一作者为3篇,另外作为第一作者被收录2篇的有周镭和贾艳玲老师。

表22006-2009年西安工程大学被三大检索工具收录的著者情况

说明:若著者在标注学校名称或校名英文名称拼写时有错误且未标注邮政编码,可能会引起漏检。

3.3 论文机构

3.3.1 SCI收录机构分析 截至2010年12月21日,2006-2009年度西安工程大学被SCI收录的文献共计136篇,署名第一著者机构的文献共计87篇,第一著者机构所占百分比为64.0%.该校SCI收录的论文作者中,仅有5篇合作作者为外国人,其余均为中国人。合作机构以西安交通大学最多,有28篇,占收录总量的20.6%。主要源于该校目前还无独立博士点,很多教师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在读博士,合作对象也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主。其中17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收录总量占12.5%。

排在首位的是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其SCI论文收录量几乎占全校收录总量的一半,呈现一枝独秀的局面,说明在基础学科领域,该院的学科优势较强,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 学科研究与国际接轨,争取同步性,在学校基础研究方面起主导作用。理学院在引进了数位博士后,其基础科学研究有显著的进步。纺织与材料学院的研究重点在于应用领域,横向课题较多,相对于学校的重点特色学科来说,优质论文的产出优势不明显。

按机构排名情况如下:

表32006-2009年西安工程大学被SCI收录的机构情况

3.3.2 CPCI-S(ISTP)收录机构分析 截至2010年12月21日,2006-2009年度西安工程大学被CPCI-S(ISTP)收录的文献共计181篇,署名第一著者机构的文献共计177篇,第一著者机构所占百分比为97.8%。因服装与艺术学院和纺织与材料学院参会人数较多,故论文收录量居前列。

按机构排名情况如下:

表42006-2009年西安工程大学被CPCI-S收录的机构情况

3.3.3 CPCI-SSH(ISSHP)收录机构分析 截至2010年12月21日,2006-2009年度西安工程大学被CPCI-SSH(ISSHP)收录的文献共计21篇,署名第一著者机构的文献共计21篇,第一著者机构所占百分比为100.0%。其中管理学院被收录的会议论文为18篇,占收录总量的85.7%。与CPCI-SSH收录社科领域的国际会议文献是相对应的。

按机构排名情况如下:

表52006-2009年西安工程大学被CPCI-SSH收录的机构情况

3.4.1 SCI收录来源分布 SCI Expande目前收录中国大陆期刊已达百余种,但相对我国大陆每年出版近万种科技期刊而言, 所收录的期刊可谓是凤毛麟角。从收录期刊的学科范围来看, SCI覆盖的仍是重要的、公认的和一些主流学科的期刊,对一些局部的研究领域则无法反映。中国源期刊主要集中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数学和医药等有限专业范围的基础研究领域, 特别是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期刊居多[2]。目前SCI收录材料科学-纺织领域的期刊为20种。

西安工程大学被SCI收录论文的源期刊前6名分别为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structure Reports Online(《结晶学报E辑》——结构报告在线)、ACTA Physica Sinica(物理学报)、Textile Research Journal(纺织研究杂志)、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hinese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文版)、Fibers and Polymers(纤维与聚合物)、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应用聚合物科学)、SEN-I Gakkaishi(日本纤维学会志)。说明学校在化学、物理、材料学科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这也是与SCI收录的源期刊范围相对应的。

3.4.2 CPCI-S收录来源分布 CPCI-S收录会议论文较多的会议录名称前两位分别是:①Textile Bio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 Symposium Proceedings, vols 1 and 2 。共收录了55篇,占收录会议论文总量的30.4%;②Proceedings of 2006 China International Wool Textile Conference & Iwto Wool Forum。收录34篇,占收录会议论文总量的18.8%。

上述会议主题均为纺织相关学科,所以纺织、服装学院参加会议的人数较多,其论文收录量占CPCI-S收录总量的近50%。其余会议均为收录3篇以下(含3篇)的会议。

3.4.3 CPCI-SSH收录来源分布 CPCI-SSH收录社科类会议论文的会议名称较多但却各不相同,相对集中的少,收录2篇以上的会议名称分别是:①8th Wuh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收录3篇,占收录会议论文总量的14.3%;②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收录2篇,占收录会议论文总量的9.5%。

其余16 篇分别来自不同的国际商业及管理类会议。

3.5 主题分布

3.5.1 SCI收录论文主题分析 SCI收录论文中按主题内容分类排序,研究热点领域依次为:crystallography(结晶学);materials science, textiles(材料科学,纺织品);chemistry, physical(物理化学);physics, multidisciplinary(物理,多学科方向);polymer science(聚合物科学);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材料科学,多学科方向)。基本上是与SCI收录期刊的学科范围相对应的。从中可以看出研究的热点多集中在物理、化学领域和材料领域的纺织品、聚合物及多学科方向。

3.5.2 CPCI-S收录论文主题分析 CPCI-S收录论文中按主题内容分类,超过收录量10%以上篇幅的主题依次是:①materials science, textiles(材料科学,纺织品领域)有93篇,占收录总量的51.3%。②engineering, biomedical(工程,生物医学领域)有55篇,占收录总量的30.4%;③mathematics, applied(数学,应用领域)有35篇,占收录总量的19.3%;④engineering, manufacturing(工程,制造业领域)有30篇,占收录总量的16.6%;⑤materials science, biomaterials(材料科学,生物材料领域)有27篇,占收录总量的14.9%;⑥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计算机科学,交叉学科应用)有21篇,占收录总量的11.6%;⑦engineering, electrical & electronic(工程,电气与电子领域)有20篇,占收录总量的11.0%;⑧computer sci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领域)有19篇,占收录总量的10.5%。国际会议的主题内容比较明确,专指度比较高,从收录的会议名称和主题来看,学校的纺织学科特色比较明显。

纺织院校 第4篇

如下探索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纺织类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 寻找适合我国高职高专院院校纺织类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时, 主要是根据福建省三明市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纺织类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来加以分析和探讨。

1 建设生产型与检测的实训环境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 高职高专院校纺织类实训基地一般而言是以生产小样、检测、设计为一体的轻化类实训基地, 它主要包括:纺织、染整、服装、印刷、鞋类设计和染织艺术等[1,2]。

福建省三明市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纺织类实训基地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 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方便教学, 先后建立了纺织、染整、服装、印刷四大实训中心:模拟生产在纺织实训中心有纺织小样实训车间、纺织品设计小样实训室、纺织品检测实训室、纺织设备实训室;染整实训中心有轧染小样实训车间、浸染小样实训车间、染整检测实训室、化学实验室;服装实训中心有服装工艺实训车间、立体裁剪实训室、服装打版实训室、服装CAD实训室、画室等。实现了从纺纱-织布-染整-服装一条龙的生产过程, 按生产的实际设定检测项目, 方便教学。目前, 学院的纺织实训设备投资近千万元, 是先后获得了福建省高职高专现代纺织实现基地和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纺织染整实现基地。

2 自编教材与专周实训

对于实训实习教材而言, 众多专家认为, 适合自己的实训实习教材在市面上较少[3,4];其次, 目前市面上的实训教材内容陈旧, 设备、工艺和技术都没有得到更新;更不合理的是各个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不同, 各自采购的设备功能也不一样, 所以很难找到符合自己学校的统一实训教材, 特别是一些小样机操作使用的实训教材更是凤毛麟角, 因此需各高职高专院校根据自己的实训设备、专业方向, 自编自己实训实习教材, 而高职高专纺织类的实训教材更少, 实践性强, 因此更加需要加强自编实训实习教材。

近年来, 福建省三明市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响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号召, 先后自编多部实习实训教材, 如纺织品检测实训室自编《纺织品检测实训教材》, 教材主要根据实训设备来编写。实训设备主要采购的是浙江温州大荣纺织仪器有限公司纺织检测设备, 因此, 该公司相关技术人员与该教研室相关教师共同开发和编写了《纺织品检测实训教材》, 并制作演示影像光盘, 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要。而染整教研室则也自编《印染工艺检测实训教材》和《印花工艺检测实训教材》, 同时还将继续完成各个实训中心的实训指导教材的编写, 以满足该学院轻纺工业系各个专业学生的实训。

对于专周实训而言, 传统教学安排该院纺织染整类实训课, 曾经是各门课任老师自定好的授课计划, 把实训课与理论课混排在一起, 每周两节做为实训课或是一学期中有几次两节课的实训, 在实训时, 由于实训时间短, 很多专业老师就一些实训时短的小实验做一做, 或把一个实训分成几段来做, 这样整个实训没有整体性和完整性, 达不到应有的实训效果, 跟企业实际基本脱节;现经过课程改革, 各个专业根据课程需要设置成专周实训课, 专周实训课穿插在理论教学中。如服装工艺课程一学期有8周的专周实训, 就交叉在该学期课程中, 第一次专周实训缝纫机车工, 专业老师把这一周的任务布置下去, 根据任务完成的好坏来考核,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找出问题, 老师加以解决;第二次专周布置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日用品;第三次专周布置学生自己设计一套秋装;第四次布置学生设计一套夏装;第五次做一件冬装;第六、七次让他们设计西装、婚纱等, 最后就让他们设计创意性的作品。这样能达到理论不脱离实践;专周实训能还提供团队合作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应用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校企合作与培训

高职高专院校为社会服务显得直接, 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 其核心是培养的学生要符合社会需求而直接被企事业单位接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 校企合作成为高职高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 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5,6]。

福建省三明市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在福建省第七届海峡6.18洽谈会上, 与三明的三大工业园区 (永安尼葛工业园区、金沙园工业园区、尤溪工业园区) 签订合作协议, 协议框架主要是该院的轻纺工业系为周边的纺织、印染、服装和印刷等企业攻克生产中的难题。一些小难题, 可通过一个专业老师负责, 由系里的兴趣小组在实训中心通过数次的实验来攻关。如是大一些难题, 就作为学生的毕业课题来完成。原材料由企业来提供, 这样能让学生接触到处理企业中的生产难题, 从而贴近企业, 为以后毕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可以为实训基地解决高耗材问题和资金困难的问题, 更是为企业解决生产难题, 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与此同时, 在三明市纺织行业协会带领下,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纺织类实训基地充当各企业的小样实验和检测实验场所, 企业购进的原材料如需进行一些常规检测也可在该实训基地进行, 还有像纺织、印染企业的小样实验由老师指导兴趣小组来完成, 有些企业常规的检测和实验由企业提供设备, 实训基地提供场地和检测人员、实验员进行相关的检测, 从而达到双赢, 也使学生贴近企业的实训。在每年的技能鉴定时, 三明周边的纺织企业需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和自已企业员工培训, 该中心就负责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 在达到相应技能要求时, 可获得由社会和劳动保障部及行业技能鉴定站颁发的相应等级的技能鉴定证书。实训基地在满足教学任务的同时, 很好地发挥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4 开放专业化实训场地

根据“用明天的需求来培训今天的学员”的指导思想, 坚持“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中央和省市相关专家考察的基础上及各个地方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通过政府集中投资, 近年来, 在我国各个省市高职高专院校先后建立了一个个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专业实训基地[7,8]。福建省三明市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纺织类实训基地也有幸名列其中, 2010年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 该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的项目多, 任务繁而重, 除了少数贵重仪器实训室由专人负责外, 其余大多实训室和实训车间都是全天开放;该实训基地还成立了各个兴趣小组, 像服装设计兴趣小组、纺织工艺兴趣小组, 染整工艺兴趣小组、染整小样兴趣小组, 织物设计兴趣小组, 纺织品检测兴趣小组, 设备维护兴趣小组。这些兴趣小组主要是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和实训。此举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度认识;另一方面让学生零距离地体验企业相关实践操作, 同时对专周实训的同学在课堂里没有做完的实训和实验, 课后还能接着做, 或做失败的可以重新再做, 充分发挥了实训基地的功能。

5 师资队伍建设与完善

近年来, 全国各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 总体发展均衡, 规模稳定, 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由于历史的原因, 全国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 困难与不足也相伴而生。特别是高职教育中师资队伍结构中高职称、高学历以及“双师型”教师的比率较低, 而高职高专院校中纺织类院校尤其如此[9,10]。

以福建省三明市三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在该院中央财政支持的纺织染整实训基地, 作为教学单位的轻纺工业系配有实验实训核心指导教师31人, 专业教师25人, 其中副高职称有5人, 博士1人, 硕士6人, 中级职称14人, 其他5人。另有10人来自三明地区纺织印染企业生产一线且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近年来,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省、市各级各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一方面从外省引进了多名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 另一方面从企业中引进了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10人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才, 逐步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在众多人才引进、师资队伍得到完善后, 该学院发展十分迅速, 先后分别与三明科技局共建三明纺织染整技术服务平台, 与福建省经贸委共建福建省纺织染整技术服务平台, 相继成立了三明市纺织染整研究所, 与福建省教育厅共建省级纺织实训基地, 2010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 成为了国家级纺织染整实训基地等。

6 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

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长远规划, 需要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 高职院校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 没有制度保障的发展, 必然不可持续, 不会协调, 不会全面。实现高职院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需要高职院校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同样, 高职高专院校纺织类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也需要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11,12]。

福建省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染整实训基地实施院系两级管理, 以系部牵头, 来制定实训中心学生实训的各项规章制度, 如实训 (验) 室工作规程、实训 (验) 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训 (验) 室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实训 (验) 室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学生实训 (验) 守则、危险品管理办法、教学仪器设备出借规则、教学仪器设备维修及经费管理办法、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仪器设备报废报失规定、仪器设备损坏赔偿管理办法、实训材料进出库管理规定、实训教师岗位职责、实训 (验) 室主任岗位职责、实训 (验) 室管理员岗位职责等。实训基地为学院的科研、培训、教学、周边企业服务, 实训基地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和实训指导教师, 同时学院有专门的学生实训资金, 设备维护资金作为保障。实训基地有科学、有效、严格的人员管理制度, 岗位职责及分工明确, 实训指导教师学历, 技术职称和技能结构合理, 还建立了各实训室和实训车间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规范性文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 从而保证实训教学和为企业服务的环节的完成, 以教学为中心, 服务社会为己任, 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实训取得可人的效果。

7 结语

近年来, 全国各省市职业教育在中央财政的有力支持下, 在发展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 在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建设生产与检测型的实训环境, 通过自编教材与专周实训, 校企合作与培训, 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完善, 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等各项改革,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运行的有效机制, 切实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增强实训基地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的能力。各高职高专院校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 着实把实训基地建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俱佳的实体。

摘要: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纺织类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的探讨, 寻找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纺织类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提出建设生产与检测型的实训环境, 通过自编教材与专周实训, 开放专业化实训场地, 实行校企合作与培训, 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完善以及强化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等手段来加以实现。

关键词:纺织类,实训,校企合作,自编教材

参考文献

[1]王武林.高职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0) :123-124.[1]王武林.高职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0) :123-124.

[2]何应林, 郭志强.高职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论坛, 2007, (22) :40-41.[2]何应林, 郭志强.高职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论坛, 2007, (22) :40-41.

[3]李世龙.高职院校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教学版) , 2006, (32) :88-89.[3]李世龙.高职院校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教学版) , 2006, (32) :88-89.

[4]周建松, 郭福春.关于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 2005, (12) :58-59.[4]周建松, 郭福春.关于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 2005, (12) :58-59.

[5]刘晓明, 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职教论坛, 2003, (14) :30-31.[5]刘晓明, 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职教论坛, 2003, (14) :30-31.

[6]吴志伦, 卢艳.基于“双赢”的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J].继续教育, 2010, 24 (12) :27-29.[6]吴志伦, 卢艳.基于“双赢”的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J].继续教育, 2010, 24 (12) :27-29.

[7]秦勇, 侯佳路, 郭永明.浅谈高职开放性实训室的科学化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3) :123-124.[7]秦勇, 侯佳路, 郭永明.浅谈高职开放性实训室的科学化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3) :123-124.

[8]陈华.示范性高职开放式实训室建设探索[J].科技信息, 2010, (32) :213.[8]陈华.示范性高职开放式实训室建设探索[J].科技信息, 2010, (32) :213.

[9]刘文贵, 孙兴民.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2) :21, 46.[9]刘文贵, 孙兴民.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2) :21, 46.

[10]洪敏生, 邓晓荣, 王益宇.互补型双师动态组合-高职师资建设的多视角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1) :71-72.[10]洪敏生, 邓晓荣, 王益宇.互补型双师动态组合-高职师资建设的多视角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1) :71-72.

[11]范红亚.关于提升高职教学质量管理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20) :181.[11]范红亚.关于提升高职教学质量管理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20) :181.

纺织厂实习报告……纺织厂实习报告 第5篇

在这一个星期里,我对纺织行业有了大概的了解。纺织业作为制衣业的其中一员,浓缩了制造业的普遍特点:以产品为中心来组织运作,而且更兼具了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生产运作方式:工人的劳动是价值的来源。而且江南集团的生产是贴牌生产,外商来样,企业按样版生产。所以,在这里还学到了一些国际贸易的知识。

江南集团的生产车间给人舒适的感觉:宽敞明亮,每个生产区之间、每台设备之间都隔开一定间隔,并装有“简易空调”,保障了工人的基本权益。

作为纺织企业,缝纫机是最必要也是最主要的设备。经了解,才知道缝纫机可分为三大类,有平缝机、包缝机、特种机,而这三大类里面,每类又包括150种机。缝纫机主要根据不同的衣服式样和客户要求来配置,现在生产车间有300台左右不同种类的缝纫机。在另一边的辅助车间,主要进行验布、剪裁、剪线、整烫、包装这些辅助工序。这里用到的设备分别有预缩机、验布机、电动剪刀、整烫设备、验针机等。

该厂的生产运作流程,成一个环形状,首先从厂房东边的辅助车间开始,然后转到西边生产车间进行生产,最后回到东边的辅助车间进行最后工序。当然,这只是正常情况下,大致而言的。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其品种多、变化大、不固定、结构复杂,导致这个环形的内部经常出现工序间的交叉。而且有时会需要配合工厂外面的资源、工序来完成生产,例如:客人要求衣服上要刺绣上图案,那么生产到某部分必须停下来,运到外面加工,然后再运回来再生产。可见,该厂以混合组织方式进行生产。

具体地介绍一下生产流程,首先是接订单。然后制衣厂的设计人员会根据客户带来的衣服样版,用电脑排版,试制一件,根据试制过程中得出的方法结论,制出工艺技术图,以该图与客人商量、协商修改,当客人满意后,这份工艺技术图就定下来,不许再变动,成为该厂的“天书”、“圣旨”。接着就根据要求采购材料,材料五花八门,大至布匹,小至小配饰。布匹运来后就要验布,然后合格布匹送到裁剪间用电动剪刀根据衣样剪裁成衣服不同部分,再对这些“细块”进行“查片”。“查片”合格的“细块”送到生产车间开始主要的生产,生产完成后就到后整部门,即进行剪线、整烫、包装工序,合格的就进仓库,等待客户派人到厂进行最后验货。验货合格的,就可以签放行条,运输、交货。

所有工序中,工艺设计是全厂最最核心、要求最高的部分,而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牵连。品质检验与车间生产关系更表现为:车间生产过程中每到一个阶段都需要品质检验。该厂将很大精力放在了这上面,对质量要求很高,可见在其竞争策略中,产品质量居于首位。这样做十分现实也是可行的。由于该厂不必担心供应链、库存管理和产品销售问题,所以他有大量精力投放在品质检验上,只要在成本许可范围内,将质量做到最好,就不需要担心其他问题了。

根据调查,江南集团的生产作业属于小流水作业。生产工人分为八个小组,每个组有一个师傅监督,全组人分工完成。衣服需要平缝的部分,统一由平缝工人完成,要包缝的部分由包缝工人完成,要缝特种线的就交由特种工完成。由于每件衣服要求不同,可以先做平缝部分,也可以先做其他部分,三大工种的编排有很大灵活性,每批货都不同,所以三大类缝纫机的摆放可以经常根据需要变动。通常一个缝纫工序完成后,就会有一次品质检验,检验合格后,直接进入下一个工序。各个工序所需的时间主要根据该衣服的式样变动,就单单以生产步骤来说,最简单的只要一分钟,最复杂的一个小时也不一定可以完成。通常一批货从客人下单到完成,要半年。采取小流水作业的原因主要是由时装的式样加上该厂客观情况决定的:时装工序短,交货期短,品种多,结构复杂,不固定,而且厂小人少,不可能大批量、用大流水方式去完成,所以小流水比较适合。

纺织院校 第6篇

一基于人的完整性的设计原则

一般来说, 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 不仅应受到过一定专业的学术训练, 而且还要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与心智。为此, 大学教育应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 使他们能对不同的学科、文化与思维方式, 保持应有的认知与尊重的态度甚至浓郁的兴趣。实际上, 人文通识教育基于人的完整性的课程设计原则, 使得人文通识教育人本旨归的实现成为了可能。近些年来, 与许多大学一样, 原纺织类院校也对通识教育的人文旨趣加以关注。比如说, 东华大学坚持与强调对全体学生实行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之上, 宽口径、柔性化的专业教育计划与方案, 人文通识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日益得到充分的肯定与强调。

人文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学目的在于, 向学生揭示不同学科领域的各门知识, 以及在这些知识领域内探索与研究的方式。同时, 引导学生获得各种不同的分析方法, 并了解这些方法是如何运用的, 以及它们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因此, 通识教育强调的往往是人的能力、素养和性情的培育。虽然说, 有些人可能身心生来就健康, 似乎用不着别人的帮助。对人的成长来说, “他们凭着天赋的才力, 自幼便能向着最好的境界去发展, 凭着天赋的体质, 能够做出奇迹。但是这样的人原是很少的。”[1]正因为如此, 后天的各种教育尤其是大学的通识教育, 对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应当说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而只有针对人本身的教育, 才能更好地切近人的完善与全面发展。

因此, 人文通识教育的指导思想的研究, 是首先应该加以分析与探究的学理问题。但只有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 确立人文通识教育的指导思想才是可能的。在根本意义上, 人的完整性是人文通识教育设计的原则与出发点。当然, 人的这种整体性并不是僵化与封闭的版块, 而是具有构成性与生成性的开放系统。因此, 对这种构成性与生成性的揭示与阐发, 可以有助于在教育中通达人的整体性目标。譬如, 武汉纺织大学将“品格·知识·能力”三合一素质的培养, 作为人文通识教育乃至整个大学教育课程设计的基础。而且, 这三者之间又是密切关联与相互生成的。因为, 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可以对身心疾病施加认知干预, 而审美鉴赏的能力又有助于道德感的养成。

如何确立人文通识课程的整体教育目标, 对于人文通识课程的教学具有规定性的意义。在人文通识教育中, 应该充分注重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探索与培育大学生的完整人格与综合素养。实际上, “我们之所以花这么多时间于建立和阐述教育目标, 是因为教育目标是指导课程编制者所有活动的最为关键的准则。”[2]同时, 人的整体性, 也是人文通识课程设计的合理性的规定与基础。人的整体性虽然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 但它又不能简单地还原为或回归到各个要素。而且, 这种整体性在观念、知识与实践等层面得以揭示, 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得到体现与表征。

因此, 应把人的整体性放在首位, 并基于这种整体性的根本原则, 通过品格来带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同时, 通过人文通识课程的教学与教育, 使学生具有良知与完整、健全的人格, 这正是人文通识教育的根本旨归之所在。这些年来, 苏州大学一直秉承与坚持通才教育与分类教学, 以及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与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这既体现了人的完整性与通才教育的意义, 也注重专业教育、实践技能与创新才能的培养, 尤其是, 在这个日益看重教育的实际功用的时代, 对大学生宽口径与厚基础的知识结构的强调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非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很博学, 而是表达了对学生宽广的知识面与思维特质的诉求。

在人的完整性的基础上, 除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习得外, 还要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 以及积极参与社会的公共生活, 富有良知、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 从而成为具备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更重要的, “这种教育与人文的相遇之所以弥足珍贵, 不仅在于它所能够产生的结果, 而且也在于这一活动本身———它在使学生深入了解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的同时也牵动了学生的想象力与情感。”[3]因为, 与一般的专业教育相比, 人文通识教育更直接地指向了人自身。亟待探究的是, 对教育本性与整体目标的领会与确立, 揭示人文通识教育目标的内在规定与学理基础。

二互文、开放与动态的课程结构

如何针对原纺织类院校的专业与学科设置特点, 安排好人文通识教学的课程及其构成, 对于人文通识课程的教学实施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强调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联与区分, 一般常常采取模块课程结构的设置模式, 其中, 每个模块课程设置, 尽量不与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重合。如天津工业大学, 以人文与法学院为依托, 推出了“尔雅”人文通识教育系统, 它包括哲学、文学、艺术、伦理、社会与政治类系列课程。当然, 这种模块并非僵化的与固定不变的, 而应当以人的内在精神与属人性作为其实质。

在这里, 人文通识课程的设置与建构, 还应是与人的完整性目标同构的。也可以说, 人的这种整体性存在, 规定了人文通识教育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纽曼类似, 雅斯贝尔斯认为, 不同的学科构成一个统一的知识宇宙, 因此, 大学不能任意限制其感兴趣的知识领域。”[4]同时, 这种课程设置还应该是开放性的, 并强调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关联与交织, 以及面向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多元视角。因为, 所有学科与专业及其课程, 都是揭示真理、创新知识与拓展思维的特定视角与路径。

同时, 学科与专业的关联与互动, 应当引起人文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的重视。武汉纺织大学根据学校专业、学科的内在规律, 以及专业、学科的发展与布局的实际情况, 将人文通识课分为五个大类: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纺织服装材料特色、跨学科。这既考虑到了人文通识教育的一般性特征, 也结合了原纺织类高校学科设置的实际情况。在课程结构的问题上, 各个院校都应既考虑到人文通识教育的一般性, 又应当联系各个院校不同的学科与专业设置, 来兼顾课程设计及其互文性与开放性。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不同的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关系, 对人文通识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启示。为此, 通识课的设置力图向学生介绍与阐明, 大学本科教育所不可或缺的、在知识领域中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 作为主渠道的通识教育课程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多样化的特点, 内容要涉及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基本领域以及本国语言和外国语言的训练。”[5]当然, 这些学科主要着力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养成, 而非旨在把学生都培养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无论学的是什么专业, 今后做什么样的工作, 这种通识的素养与智慧都是不可缺失的。对于职业教育或实用特征明显的专业, 也同样需要这种通识性课程及其向专业的介入与渗透。

显然, 让学生接触与了解不同学术领域和文化的问题, 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方法和理论体系, 可以为那些资质、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 提供日后长远从事学习与探索所必需的视野和方式。同时, 这些课程设置的开放性特征, 不仅存在于不同专业课程之间, 更从课程教学文本指向了人的教育的整体性。而且, 诸多课程还处于动态的关联与适时调整之中。例如, 江南大学努力提出与实施的, 正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以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这无疑会对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培育有所助益。在人的教育问题上, 人文通识教育与其他教育方式, 也是密切相关的而非非此即彼的与相互冲突的。在所有的专业教育之中, 其实也应肯定与强调人的存在这一根本观念。

虽然说, 曾经同为原纺织类院校, 但各个高校在课程布局与结构设计上, 还应考虑到自己的定位与特点。如, 北京服装学院坚持与强调艺术教育与工程教育、管理教育的结合, 开设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与体育等四类通识选修课。“更确切地说, 进一步的方法不仅在于为学生提供深入追寻自身兴趣的学习方案, 而且该方案还要具备多方面的灵活性, 这样学生才能了解其自身学习领域的局限性。”[6]显然, 这就要根据原纺织类的工科背景与专业设置, 以及后来各校自身的变化与调整, 研究人文通识教育的具体规划与实施方案, 应当着重增设人文与社科方面的公选课程, 当然也要设置一些综合、交叉与跨学科的课程, 以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与综合能力。

三教学、对话与教育的文化语境

人文通识教育, 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以开阔的视野与眼光, 感受不同学科与学术思想的魅力与启迪, 并将这些习得的内在精神与文化养分, 借鉴到日常生活与未来的工作中去。为此, 通识课主要内容应该关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实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健全学生的心智, 以及促成大学生发现自己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而且, 还要通过学术讨论与思想的交流, 分析与研究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在这里, 如何将互动式教学方法运用于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去, 显得尤为重要。因为, 由于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知识背景的差异性, 师生教与学的沟通有助于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障碍。

在教与学的交流过程中, 可以更好地增进人文教育对学生的熏陶与影响。“人们必须承认:教育行为是具有创造性的, 而非固定不变的。当师生双方都彼此欣赏对方的学习能力时, 表明师生之间互动的热情便会迸发出来。”[7]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顾自己讲课, 不在乎学生的反应与互动的需要, 这样既不利于知识与思想的探索, 又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注重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 对于人文通识课教育显然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 西安工程大学将公共选修课, 作为对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与专业教育课的弥补与完善, 并关注与加强学生实业技能的综合培养与训练。

在根本意义上, 人文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它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所大力提倡的自由教育。后来, 亚里士多德所倡导的自由教育, 又发展成了意义更广泛、形式更完善的通识教育。如, 浙江理工大学的通选课, 分为人文艺术、经济管理、体育与健康、工程技术与综合等类型, 特别强调了教与学的互动与结合。虽然, 不同的原纺织类院校, 所开设的具体人文通识课程也有所区别, 但互动与对话式的教学, 却一直是被学生认可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对话式教学与教育中,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 人文通识教育并不是与专业教育、技能教育相冲突的另类教育, 它恰恰是后两者得以实现的重要的人本基础。“在这一方面, 我们可能说教学决不能被简化为信息的传递, 而是试图让学生进入对话之中, 对话的不确定之处, 正是教师不能回答问题之处, 也正是问题依然是问题之处。”[8]其实, 这种对话正是开启师生心智, 以及加强认知沟通与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因为, 只有经由人文通识教育的实施与展开, 才能有效地克服与纠正教育的功利化及其弊端, 进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

在人文通识教育的实施中, 各种不同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与教学, 都将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去关注人的身心健康问题, 帮助大学生去发现与揭示人的存在与生活的意义。同时, 大学生关于人与社会的认知水平越高,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健康状态当然就会越好, 其身心也更加容易达到与实现和谐与统一。当然, 教与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也不得不涉及与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科或专业背景。为此, 中原工学院增设了不少跨学科的人文通识选修课, 以满足不同学科或专业大学生的求知需要。同时, 这种教学对话应以学术讨论与思想交流为根本性基础, 并把这种学术与思想交流拓展到人生与社会领域。

当然, 大学生的精神特质与个体差异, 也是人文通识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 但又不能只一味地提倡差异与多元化。“相反, 我们不妨提倡一种新型的跨文化阐释学, 将世界各族人民的传统通过具体的个人带到新的对话中来, 探讨需要作出哪些努力来创造真正为世界各族人民共享的未来。”[9]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 不同的民族与国家应该相互尊重各自的传统与文化, 当然, 这也离不开民众对民族文化与思想的理解与传播。应该说, 这正是发展人文通识教育的重要旨归与诉求之所在。因此, 人文通识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学课程与文本里, 同时, 还要涉及、关联与介入到相关的社会与文化语境中去, 以促成大学生成为完整的、有责任感与良知的人。

参考文献

[1]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1.

[2]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48.

[3]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12:205.

[4][6]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31, 239.

[5]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298.

[7]巴里特, 等.教育的现象学研究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102.

[8]肖恩·加拉格尔.解释学与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62.

纺织院校 第7篇

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氛围渐浓,部分院校甚至逐步形成了较有特色的培养体系,但是对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没有形成一套具有“高职特点”、体现“高职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因此,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体系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推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和现实指导价值。

一、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趋势要求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视角来看,高职教育应构建一种具有“高职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来提升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高职教育占据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转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长远角度而言,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企业家精神和人文素质,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机制。正因如此,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明确指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因此,在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加大创业教育实践的力度,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将成为未来高职教育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2)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求。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来看,高职教育应转变观念,探寻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方向。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研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时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大力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创新型产业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再次腾飞的支柱,而创业教育就是创新型经济的源动力。但如何确立一种有效的模式,尤其是可参照、可借鉴特别是可复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应是当前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创业教育可行性路径的同时,必须面临和解决的基本课题。

(二)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1)创业教育实践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自身能量的发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指导老师或者教育者仅仅起到启发、教育、指导和引导的作用。作为一名创业者,在整个创业行为的全过程中,大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企业进行决策和管理,所有的一切都是大学生个体自主行为的选择和执行,通过创业实践使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他们的才华得到了充分施展。

(2)创业教育实践过程是大学生自我极限挑战的过程。人类极限挑战主要包括精神和身体两个方面,创业过程的艰辛和付出可以让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得到体验;创业的风险性和不可预测性又可以磨练大学生的韧性、毅力和情感,总之,创业实践不是对大学生单一性的考验,而是综合性的极限挑战。

(三)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

2013年习近平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贺信中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2]。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和创业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题,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过程,是创新的重要体现,而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和手段。进入21世纪以来,人才成为各国相互竞争的核心,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就成为我们国家实现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因素,这就必然要求承载人才培养功能的高校,积极承担起创业教育及实践的育人功能,从而形成国家创新发展的“人才储备库”。因此大力开展创业实践教育,不仅是个人的认知与需求,更是国家战略发展视野的必然要求。

二、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目标

基于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现状和开展形式,构建具有高职特点、符合高职定位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即以创新、创造、创业“三创”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平台和各种创业活动为载体,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专业优势,对创业意识进行引导、对创业想法进行转化、对创业项目进行模拟、对创业教育内容进行实践,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三、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之路径

在创业教育实践的探索与实践中,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注重理性引领,顶层设计,以“百草根商贸集市和前店后坊师生共创工作室”为牵引,形成了贯穿人才培养的“以集市为拓展实践平台、以工作室为转型实践平台、以按股份制形式的研发中心为综合实践平台”的“三零”(零起步、零资金、零距离)“三平台”创业教育多层实践体系,探索了一条将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社会发展等有机结合,符合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特点(多学科专业)的创业教育百草芬芳之路。

(一)全程化的创业实践教育

“百草根”校园商贸集市是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大众创业、草根创业”创业实践模式的有效尝试,是实施“广谱式”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全仿真创业环境的创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冒险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人以欲”,使其在校期间初步体验“当老板的感觉”,感受创业中的酸甜苦辣。通过“百草根”集市的摆摊创业实践,营造了学生在创业教育实践中探索、领悟、成长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一席小摊位、创业大舞台,以集市为中心,以创业讲堂和创业交流为侧翼,搭建了仿真创业启蒙教育拓展实践平台,形成了“七个一”的创业实践教育文化体系,为学生成人、成才和创业意识、创业素质的培养搭建了一种全程化教育的舞台,并为“企业家”的成功孵化提供了实践平台。

(二)一体化的创业实践过程

通过创建创业园,完成了创业项目孵化的对接,不仅承接师生专业工作室的产品经营,完成前店的功能,还实现了创业教育实践的层次性和分段式教育,按照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模拟工商、税务、城管等管理形式,构建全仿真的创业转型实践外部环境,通过项目中期评价、专家会诊,来帮助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的运行。

另外搭建创业与专业融合的双重属性的师生共创工作室,以教师创业项目带动学生零资金创业实训。其次对有意愿创业的学生进行选拔,进入按股份制形式创业企业,零距离开展社会型综合创业实践。例如,常州旅游商品研发中心是由常州市旅游局、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创意产业协会、教师、学生共同投资建设的独立法人公司,是一个集旅游商品开发设计、制作、小批量生产、营销和学术研讨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商品研究开发平台。它依托常州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的动漫、艺术、印刷、服装等实训基地,为常州市各旅游景点区和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提供设计开发的技术支持和研发平台,促进了专业与产业的结合和创业与专业的融合。

通过项目引领,以素质拓展、角色转型、运营实践的形式,系统完成了一体化的创业思维修炼与实务实践,形成了走向校外更高层次创业的成长过渡平台,从而构筑了“校内——内外衔接——校外”实践、就业、创业三级体系,从而使学生快速向“职业人”“创业者”的角色转换。

(三)系统化的创业实践课程

积极推进创业教育“三进”(进教学计划、进教材、进课堂)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创业能力培养,在学分制教学计划和编制规定上加以固定,实现了“四类”课程(科目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环境课程)相结合的教育内容,把“百草根”创业实践纳入到选修课中,形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互统一、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得益彰的系统化创业教育课程结构,构建了分段式、分层次性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如表1。

与此同时,学校以创业为导向,利用四类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延伸了学生学习空间,通过三尺讲台,逐步形成教学新“三中心”(学生中心、直接经验中心、活动中心),让学生“干中学”“学中干”,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创业的实践平台,也为老师教学创新提供了一种可供探索、借鉴的有效途径。

(四)常态化的创业实践研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何构建创业教育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提升育人水平,理论指导先行,已形成我校全员师生的共识。思路决定了出路,常态化的创业教育实践研究使我校在探索和实践创业教育教学机制上,澄清了创业教育定位,明确了创业教育实践的方向和思路,理性引领完善了创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一方面统一了创业教育实践的理论认识,强化了创业教育的指向性;一方面建立了创业教育教学运行的结构形态,形成了规范化的运行机制,增强了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一方面形成了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相关运作经验,增强了创业教育实施的实效性。明确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教育活动为载体、创业实践为手段的创业教育工作思路,搭建了创业实践基地“四个平台”(保障平台、教育平台、服务平台、精神平台),实现了“四个结合”(实体创业与网络创业相结合、实战创业与模拟创业相结合、学生自创与师生共创相结合、校内创业与校企合作创业相结合)。通过创业实践研究,不仅使创业实践教育回归了本质,还不断与时代契合,引领变革,在“激人以欲”的同时,不断“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全面提升创业教育实践和全面育人的双重水平。

总之,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特征、学制特点和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具有高职特点、体现高职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已是大势所趋。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员,通过持续的努力与实践,已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与成效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拓宽了育人途径,提升了创业教育水平,推动了整个创业教育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协同性发展,实现了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等诸方面的阶梯培养,对当前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较好的参照价值。

摘要: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对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三零”“三平台”的创业教育实践,结合案例解剖、逻辑分析等方法,阐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构建“全程化”“一体化”“系统化”“常态化”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旨在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成功实现提供参考。

关键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DB/OL].

[2]2014·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嘉宾发言摘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4):3-4.

[3]商应美.“广谱式”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研究价值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3(34):127-141.

[4]商应美.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26-30.

[5]沈孟康,温尊荣,詹东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75-78.

纺织院校 第8篇

制鞋工艺课程主要研究的是鞋产品生产理论和实践。是制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而学生在学校专业课程的学习直接关系到毕业后就业的技术水平。在制鞋企业里, 产品的质量主要靠生产, 企业的效率的高低与工艺设计是否合理有直接的关系。因此, 怎样更好的在高职院校开办此专业, 找出针对高职学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体现高职特色, 寻求有效的改革方法, 让学生在校期间更好的学习好制鞋工艺课程,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了一线的专业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课程改革的相关文献, 包括职业教育课程, 课程改革等30多篇文章, 并查找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通过归纳和分析总结, 在理论上指导本研究。

(二) 调查问卷法

1、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论文针对制鞋工艺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设计了关于制鞋工艺课程改革情况的调查问卷, 目的在于调查高职学校的学生及教师对目前的制鞋工艺课程的看法。

2、问卷发放与回收整理:

为了较为全面的了解高职制鞋工艺课程改革的现状, 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06份, 收回201份, 回收率97.57%。

(三) 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武汉纺织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鞋类设计专业2004级直至2010级学生的跟踪调查、个别访谈的记录分析, 进一步了解学生及教师个体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体会, 验证制鞋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指出改革的方向与方法。专业课教学实验选的是实践性较强的《皮鞋工艺学》课程。

经过几轮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目前制鞋工艺课程的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 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在肯定改革取得的成绩同时, 还需要对制鞋工艺课程改革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进行重新审视。

三、高职制鞋工艺专业课程内容改革

(一) 目前高职制鞋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现状

1、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没有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点

课程内容对课程最终的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及与学生的交谈, 我们能显而易见的发现, 课程内容缺乏吸引学生关注的兴趣点是最终导致极大一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制鞋专业的核心内容原本来源于生活, 是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 但是由于教材内容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 有较多的内容远离学生生活, 让学生感觉很遥远。比如讲到底料概述这一小节, 按照教材按部就班讲解的时候就会涉及到各种成分的优缺点及微观化学分子结构, 这样讲下来就算把化学式讲解的再清楚, 许多高职学生还是感觉高分子聚合反应等内容非常抽象。如果在讲授底料概述这个章节时尝试将底料的成分及化学结构只作简要介绍, 重点介绍底料呈现的宏观物理性质, 讲解时引导学生注意平时最为常见的塑料盆和塑料水杯因成分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使用感受, 引起同学们的关注,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高职学生比较喜欢形象直观的感受, 过深的理论可能反而影响对知识的吸收。

2、忽视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缺少专业知识和实际生产的切合点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多年来在办学上沿袭传统的封闭式办学, 专业教学与社会市场相去甚远。因此, 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 教学中很难有反映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等内容出现, 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少, 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制鞋虽是传统行业, 但随着近些年新型材料的出现, 以及人们在款式追求方面始终求新求异等原因, 新的工艺类型和组合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被广泛运用。而高职制鞋工艺学专业教材内容则相对而言比较滞后。有一些教材中讲授的鞋帮部件或工艺类型在实际生产中已不再使用, 还有一些在课程内容中已被划为“不合理的做法”或“与理论相悖的做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也会出现。这些情况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实用性的怀疑从而影响理论更好的运用于实践活动。

3、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

调查问卷中显示有57%的同学表示对制鞋专业课程没有兴趣。通过谈话了解到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觉得理论教学较为抽象, 往往是“用心听了, 用笔记了, 最后用的时候还是忘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忽视了实践环节的加强。而高职课程理论与实践分离仍比较严重, 试验、实训课所占的学时数相对较少, 且很少具有创新教育的技能训练内容, 大部分不具备模拟操作的条件, 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尤其是生产中应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程, 操作、练习和实验安排少, 难以学以致用。高职院校的实训设施也大大落后于当今企业, 实践训练水平不高。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大大减少, 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巩固, 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成就感也就大大降低。

(二) 高职制鞋专业课程内容改革问题的解决办法

1、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出发点安排课程内容

“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在课程内容的讲授过程中要注意深入学生生活, 枯燥的理论知识讲授中间穿插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来安排课程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最终完成教学任务。比如要求学生持续关注鞋款式的流行趋势, 传统的图书资料的阅览已经提不起他们的兴趣, 在微博广为流行的当下, 笔者曾尝试让他们关注几个专门提供这方面资讯的微博, 方便随时随地查阅各方面的革制品设计方面的流行资讯。话语一出, 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参与度,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提高高职制鞋专业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高职制鞋专业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来设置课程内容, 二是针对实践环节和实际需要改善课程的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在课程教材组织编写时整理收集学生的意见

高职高专教材是区别于本科教材的一个独立的教材体系, 但是由于制鞋专业从事理论研究的资源相对较少, 教材或者参考书籍相对其他专业来说少之又少。因此,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来设置教学内容迫在眉睫。其中教材的编写首当其冲。我国在课程教材的编写时基本忽略学生的想法和意见, 没有注意到学生才是是课程学习的主体, 是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在课程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收集在校学生 (包括未学习制鞋专业课程和已学习过制鞋专业课程) 和已经毕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程内容安排的需求和建议, 经过汇总整理、分析并指导课程内容的重新组织, 这样来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必将取得较好的效果。

2) 收集整理制鞋专业相关技术的最新应用, 将最前沿的技术与内容展现在课程中

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工作后快速适应工作环境,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 是出于适应制鞋行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在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有毕业生反馈, 进入鞋厂工作后第一次遇到新型材料在新产品种类中的运用。在目前制鞋专业课程的内容中并没有涉及到新材料的运用和新产品的开发。而这些却是进入到企业去后经常遇到的情况, 因此在制鞋工艺学这门科目的课程内容中加入“新材料在新产品开发中的运用”这一章, 以一些常用的任务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 比如为你的一款新产品选择合适的新型材料。在教学实践中, 也加入了这部分的内容, 并设计了一系列的主题性任务, 再现了一些在企业里经常遇到的情境, 同学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他们在校学习阶段就积极关注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前沿的流行资讯。

3)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制鞋专业课程内容

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也比较注重学科的完整性, 课程内容与产业界对职业能力要求之间的相关性低。而且研究发现, 学生的在校成绩与他们日后的工作成就之间没有太高的相关性。要加强职业能力的训练, 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必须由学科本位转向工作本位。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学生引入工作系统而非知识系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强调学生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为主, 在由实践构成的一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中得以实现。课程不再是以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为主, 而更多地强调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这是一种适合形象思维为主学习者的知识传授过程。而高职的大部分学生都是这种适合形象思维为主学习者。

四、高职制鞋工艺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 高职制鞋工艺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现状

1、师资队伍的建设存在问题

我国制鞋专业进入高校培养阶段时间不长, 大多数院校都是新办的制鞋专业, 依托的是学校其他强势学科 (比如服装、制革等) 的发展。作为分支学科, 其课程发展有着特殊性, 特别是在师资方面。早期制鞋专业教师队伍的组建来自于相关专业的支持。一般都是临时由相关专业课程教师转过来的, 这些教师中有的是服装专业老师, 有的是制革专业老师。随着陕西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不断培养的制鞋专业的高层次的人才进入相关高校制鞋专业任教, 现在制鞋专业教师的专业程度已有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同样也暴露出另一个问题:这些从校园走出来的老师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验, 在动手能力和实训操作方面有着极大的欠缺。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在高职这个层面从事制鞋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符合双师型+制鞋专业学科背景的是凤毛麟角。这就造成在高职制鞋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够用职业教育思想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我们很难见到, 我们就不难理解学生为何对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满意了。

2、缺乏完善的优胜劣汰机制。

正因为制鞋专业的教师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一般进入学校会被当做专业的骨干教师来对待, 一般院校很少建立像其他主流专业的教师队伍优胜劣汰的机制。专业教师对课改的参与热情非常低。长期以来教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是很难打破它的平衡的, 这些有着教学经验的教师都能找到他们自己的舒适地带, 多年形成的自己熟悉的教学模式和经验给他们带来安全、舒适和稳妥的心理感受。长期以来也就形成了对于改革的惰性。这种惰性严重影响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学习的动机和行动。教师普遍认为改革与否对自己的工作业绩并不能产生什么影响, 其中甚至有教师认为, 改革也是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代价, 本身是存在风险的。在缺乏完善的优胜劣汰的机制下, 教师的惰性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占了上风。课改就面临着强大的精神阻力。

(二) 高职制鞋工艺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问题的解决办法

1、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1) “能工巧匠请进来”

制鞋行业是由传统手工业发展而来的, 专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严谨的理论课程体系, 但是专业对于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 尤其培养高职的学生, 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实为重要。制鞋专业在校教师有着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 在动手能力方面却不及企业里经验丰富的的能工巧匠。将企业的技术人员, 能工巧匠请到学校来以短期培训、讲座、参与实训课程的形式补充入专业的教学, 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自己专业知识的熟练度。在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后, 学生能更方便的了解知识在企业里的具体运用情况。及时更新最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事实证明毕业后这些学生有着更强的适应性。

2) “专业教师走出去”

前面提到, 制鞋专业的教师有着其特殊性。一类是在专业建立伊始由相关专业课程教师临时转过来的, 主要有服装专业老师和制革专业老师;一类是制鞋专业层次相对较高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前者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作支撑,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专业知识不熟悉, 只能照本宣科”的瓶颈;后者虽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 但由于一出校门就又走进校门, 生产实践经验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碰到“只会说, 不会做”的尴尬状况。针对这两类专业教师, 适当调整专业教师的课程安排, 提供一些参加专业培训和实践活动的机会, 并且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长远看来, 不仅能提高专业的教学水平, 而且能提高专业教师的个人专业水平及竞争力。相信专业教师都会接受这样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

2、建立健康的竞争机制与完善的激励机制

竞争机制是一种客观存在, 它对动机有激发作用, 使动机处于活跃状态, 能增强心理内聚力, 明确个人目标,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教师一般都有不甘落后, 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 在他们中间适当引进健康的竞争机制, 如用表扬、福利、评职、嘉奖等方式来维持和鼓励竟争, 能激发其工作和改革的热情。

激励制度要建立在对全体教师一视同仁, 遵守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不能允许少数人利用权利因素或私人感情搞特殊化, 否则, 激励制度将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 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另外, 激励制度最忌“大锅饭”、“一刀切”的做法。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仅仅取决于报酬的绝对值, 还取决于其相对值, 即对其进行社会的和历史的比较。因此, 适当地、及时地给予教师最迫切的需要, 激励强度最大, 激励效果最好。

3、以教学效果为导向来建立专业教师的评价体系

首先, “官本位”思想在我国高校里仍比较严重, 很多教师把政治上的发展当作他们追求的首要目标。制鞋专业的骨干教师虽不是学院领导, 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 经常会有一些亮点出现在此专业, 比如校企合作试点专业, 订单培养试点专业等, 都会让骨干教师参与到具体的项目策划和监控工作中。他们相对更加有机会进入到领导群体中, 长期下来, 他们的“政绩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更加强烈。因此建立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教师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朱振国.“软件”需要“硬”建设[N].光明日报, 2010年9月14日.

[2]弓太生.皮鞋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7.

[3]郭靠山.高职高专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模式概述[R].邢台: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2009.

[4]吴继斌.职校如何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师激励机制[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1:47-48.

[5]詹俊.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6]朱士华.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模式的重构[N].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2月1日.

[7]唐红梅.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8]梅景.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9]任平.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1:228-229.

[10]龚卢芳.关于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51-53.

纺织院校 第9篇

1 分离点 (DP) 概述

在经济活动过程中, 物资形态形成 (产品生产) 的时空和物资库存运输 (产品物流) 的时空决定了供应链物流系统运作模式。在理论上, 时空基础的建立涉及投机延迟原理的利用。投机原理是指产品的生产和物流按照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预测、未来市场交易的预估进行, 即产品生产和产品物流在收到产品订单之前进行, 其规模经济效益明显, 但往往会出现预测结果不准确;而延迟原理与投机原理相反, 它是指产品生产和产品物流的活动时间延迟到收到产品订单之后进行, 进行实时供应商品, 降低了从订单到最终货物运送环节的一系列成本和周转时间, 其缺点是会出现因库存预备减少带来销售业绩下滑的财务风险。

而分离点供应链的产品生产流通流程的通用化过程和定制化过程的界面, 是联合库存中心和集中需求信息中心。即就是融合了延迟和投机两种原理带来的优缺点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反映了延迟投机战略的优化组合, 就是供应链物流上的投机与延迟的最优定位。

2 目前我院人才培养模式DP的定位及存在的问题

我院是一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 而目前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提倡鼓励“订单培养”方式, “订单培养”就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商定培养合同, 企业根据自己的岗位需求提出培养标准, 学校依据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制定培养方案, 按“合同”为企业培养和提供特定岗位职业人员。

学校实施订单培养适应了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这种产销链接的方法, 使学生一毕业就能找准就业方向, 较快地进入工作岗位, 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 对学校、学生、企业三方都有好处。

目前我院的骨干专业——“纺织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也开展了“订单式”培养, 即采用投机原理, 而其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延迟原理, 用供应链分离点来分析我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院人才培养模式DP定位如下: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2.1 经济类、机电类和纺织服装类专业之间无任何联系, 各专业的就业面较窄, 特别是纺织服装行业。其一, 在纺织服装业中除了少数管理岗位, 绝大部分岗位都是比较艰苦的, 订单培养的学生在学习先进理论的过程中会产生对岗位的较高期望, 不愿意从事这些岗位工作。同时他们以为自己是接受过“高等教育”, 从学校到企业时一般都有较高的期望值, 一旦现实与期望的落差较大, 就会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我国纺织服装业特别是西北地区的纺织服装业现在还是技术含量比较低的行业, 工作条件还比较差。有不少订单培养学生到企业后很快就离开, 说明订单培养并不能为企业保证一个比较稳定的新员工队伍。其二, 现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社会, 许多人不会终生从事一种职业。订单培养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对企业的好处上, 较少考虑培养的人才以后的发展问题。订单培养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的岗位要求, 而不是人才以后发展所需技能的要求。如何解决当前和长远利益的矛盾, 是订单培养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其三, 企业所需的技能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企业是希望得到能进行实际操作的工作人员, 但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工作技能, 同时还需要提高素质, 加强修养, 提高生活质量, 而这需要进行素质教育。订单培养强调了技能培养的方面, 同时而对素质培养强调不够。纺织服装业工作的特点又是专业比较狭窄, 仅为特定企业培养的技术人才以后如何适应工作的变化也是一个问题。

2.2 机电类和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模式有可能导致学生就业难。因这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投机原理, 对市场人才需求的预测可能出现偏差。

3 我院人才培养模式DP的最优定位

通过对目前我院人才培养模式DP定位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认为我院人才培养模式DP的最优定位如下:

通过这种调整, 培养的人才所掌握公共课和专业课知识比例结构从以前的1:N:N调整为1:1:N, 调整后培养人才模式发生了变化, 不再仅仅是采用单一的投机原理或延迟原理培养学生, 而是将两者结合, 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以下优势:

3.1 四个专业培养的人才就业面加宽。

作为四个专业任一个专业的学生都不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 都有可能就业于相近专业。比如纺织服装专业的学生, 不再只就业于纺织技术岗位, 还可就业于纺织的销售岗位, 因为学生既掌握纺织知识, 又掌握市场营销, 可以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3.2 调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学习其他专业的一些基础课和本专业的专业课程, 可能会自己主动去查找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或无关的专业知识。如:纺织服装专业的学生, 通过学习计算机和经济类基础课程, 有可能自己再钻研计算机知识或经济专业知识, 这样既把学生学习的潜在能力挖掘开发起来, 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面。

3.3 提高学生适应动态社会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 对今后从事另外职业有帮助, 如:机电专业的学生, 特别是女生, 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可能相对本身能力或身体状况而言, 是比较辛苦的, 那么这些学生可以在以前学过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的基础上, 再学习文秘相关方面的知识, 有可能很快就会胜任文秘这个工作。

结束语:将物流专业供应链DP选择应用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 既可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 保证教学计划的相对稳定性;又可解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广泛性和变动性问题, 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 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健.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熊惠平.高职教育实行“订单培养”模式的困难与问题[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王保军.订单培养, 校企双赢[J].中国职业教育, 2007, 18:30-3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纺织院校】相关文章:

纺织工人06-19

纺织产业07-04

纺织产业转移05-17

绍兴纺织企业05-24

中国纺织企业06-14

纺织实践课程07-16

纺织产业集群08-04

纺织出口企业08-19

服装-纺织行业08-27

浙江纺织产业08-31

上一篇:二氧化碳的回收与利用下一篇:就地取材做物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