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遗传实验设计

2024-05-26

生物遗传实验设计(精选8篇)

生物遗传实验设计 第1篇

一、生物性状显、隐性判断的实验设计

这类问题一般可用以下两种方法解决。

1. 定义法

原理:当亲本性状不同时, 后代全部为其中的一种性状, 则这种性状为显性性状, 另一性状为隐形性状。使用这种方法解题时, 要求后代数量足够多才具有说服力。

形式:AB→A;结论:A为显性性状。

举例:一头栗色公马与多头白色母马交配, 后代小马全为栗色, 则可判断栗色为显性性状。

2. 性状分离法

原理:当两个亲本性状相同时, 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则表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这种方法对后代数量没有特别要求, 后代只要有一个个体表现出新性状就能说明问题。

形式:AA→A、B;结论:B为隐性性状。

举例:两头栗色马交配产下一只白色小马, 则白色为隐性性状。

二、纯合子与杂合子判断的实验设计

这类问题实际上是已知性状的显隐性, 让我们判断一个显性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1. 测交法 (动物植物均适用)

将待测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 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有性状分离, 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这种方法要求后代数量足够。如:已知果蝇眼色有红白两种, 其中红色为显性。现将一只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交配, 子代果蝇中出现了红眼和白眼两种性状, 则可判断亲代雌性果蝇为杂合子。

2. 自交法 (只适用于植物)

将待测个体自交,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为纯合子;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则为杂合子。如:豌豆有黄、绿两种颜色, 黄色为显性。现有一株黄色豌豆自交, 后代中出现了绿色豌豆, 则可判断该黄色豌豆为杂合子。

三、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验证的实验设计

1. 分离定律的验证 (涉及一对相对性状)

(1) 测交验证法:将杂种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 若后代出现两种表现性且二者比例为1∶1, 则该基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2) 自交验证法:将杂种F1进行自交, 若F2发生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 则该基因符合分离定律。

2. 自由组合定律验证 (涉及两对或两对以上性状, 本文以两对性状进行讲解)

(1) 测交验证法:让杂种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 若后代出现四种表现性且它们的数量比为1∶1∶1∶1, 则证明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

(2) 自交验证法:将杂种F1进行自交, 若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数量比为9∶3∶3∶1, 则证明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

四、判断两对或多对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

当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 它们的性状遗传便符合分离定律;如果位于两对或多对同源染色体上时, 它们的性状遗传便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所以此类问题可以转化为对分离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题型。解题方法如下:

1. 测交法

将杂合的F1测交, 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则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1∶1) n (n大于等于2) , 则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多对同源染色体上。

2. 自交法

将杂合的F1自交, 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 则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3∶1) n (n大于等于2) , 则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多对同源染色体上。

五、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

实际上, 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位置不仅仅是在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 还有可能在细胞质中或Y染色体上, 但这里题目中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者X染色体上, 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1. 已知显隐性

采用雌性隐形性状个体与雄性显性性状个体进行杂交, 若子代雌性全部是显性性状, 雄性全部是隐形性状, 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子代雌雄性个体中既有显性又有隐形, 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 未知显隐性

采用正交与反交结果对比法, 若结果相同, 则位于常染色体上;若结果不同, 则位于X染色体上。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案例 第2篇

曾宝俊格致工作坊

本课是在生物中找出不同的地方,认识生物不仅有遗传还有变异现象。教材是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变异现象,沿袭上一课的思维形式。首先从我们自己身上突破,让学生从家人、从同学中找差异,感知变异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像遗传现象一样是生物的一个特性。接着对动物的观察,进一步拓宽深度。最后,从植物身上加深对变异现象的理解,并引向更深层次,为下一课研究做好铺垫。针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遗传现象能够有深刻的认识,变异现象也不难理解,方法和思维都是相同的。当然方法还是观察-分析-判断。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在比较辨别中,完成特定的活动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将学习所需要的信息筛选出来,从而认识变异的一般特征。通过对植物的资料查找,更深刻地理解变异的两种特性:可遗传性变异,不可遗传性变异。这样较好的达到课标提出的以下目标:通过观察现象,搜集整理信息,知道生物比仅有遗传的特性还有变异的特性。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并能对同一现象作不同探索。从科普资料中吸收各种信息。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同时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身边的科学技术,形成积极的科学热情。从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看,对生物世界中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从而认识生物的变异现象,并能对一些变异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为重点。关于遗传与变异在生物中的应用的了解为难点。关于应用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

也许由于上一节课的教学,学生还沉浸在生物的遗传中,甚至还在各种动植物中寻找生物的遗传信息,忽然这节课就提出一个相对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些不适应,怎样让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这个差异,需要我们注意。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和辨认活动,认识遗传的一般特点;

●通过有针对性的探讨活动,加深学生对生物变异特性的感知和理解;

●通过资料获取相关的信息。

●通过观察和推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与技能

●能领会生物变异现象研究的方法,并能进行持续研究;

●运用所学的方法能对一些变异现象作出解释和推测;

●能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理由拒的研究和表述习惯;

●养成浓厚的生物科学研究兴趣,并能关注科技前沿的信息。

●有生物学科学研究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导入

【说明】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要观察的金鱼,不过是精选一个家族中差异比较大的和其它家族中经过人工繁殖的,把这些有相似的放在一起。

1.谈话:请你们观察这鱼缸里的金鱼,看看哪些是一家子。

2.学生分组观察寻找并回答。

3.提问:你为什么这么分?

4.学生讨论回答。

5.老师告诉他们真正答案。

【评析】让学生处在矛盾中,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正所谓: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在教学中,有意设置这样的障碍,使课堂带来活力,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觉。

二、引导寻觅

1.提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回答。

3.提问:你们觉得可以怎样来回答这些问题呢?

4.大胆的猜测,回答。

5.谈话:如果要想得到较准确的答案,单从一个角度研究是不够的,像上节课一样,我们也来从人类、动物、植物中寻找答案,如果都有你们所猜测的这一特点,我们才可以认可这个结论。

【评析】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研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儿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进行思考和研究,真实而自然再现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对学生影响深远。

三、筛选解疑

1.谈话:把你们上次看的照片重新拿出来,再从他们身上寻找不同点,我们看看这些不同点有哪些。

2.学生观察、比较、筛选。

3.学生汇报。

4.师生总结。

5.提问:动物和人我们都观察和分析过了,下一个是观察分析什么啦?(生:植物)

6.谈话:对,是植物。你们打算怎么观察研究呢?先讨论一下。

7.学生讨论,引导拿出操作方法。

8.学生室外观察,并做好记录,采集样本。

9.师生讨论总结,得出结论。

【评析】这一环节真实而自然的引导和经历,使学生感受深刻,同时体验到研究的快乐。最大限度的放手给学生,学生拥有自主研究的主权和时间,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学生的合作也异常活跃,积极性很高。

四、学生轻松经历变异的奇异

1.谈话:生活中生物产生的变异现象很多,并且还有一些科学家在这方面作了研究,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请大家留心,看哪些变异现象可以往下一带遗传,那些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2.学生观看有关变异现象的资料。

【说明】这里的内容是经过精选的视屏信息或者电脑制作的动画或幻灯片,内容是有关变异现象的,应该有的可遗传性变异和不可遗传性变异的现象。

3.学生讨论自己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师生总结这两种变异现象。

【评析】我们研究往往也会疲倦,虽然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单一的活动形式,会引起人的倦怠。在这部分就是让学生轻松一下,并透过今天的媒体获得更多的信息,这可是学生最乐意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并且印象深刻。

五、课后调查活动

谈话:经过两堂课的研究,我们对遗传和变异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我们会发现遗传和变异的特征可以互相转换,并不固定。请你们回去将课本45页书上的调查表带回家和你的家人比比填写好,或许你们你还会发现很多的秘密。

教学片断赏析

“引导学生寻觅”的教学片断

师: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你确定它们是一个家庭的吗?

师:为什么这么问?

生:你看这个金鱼头上有个小突起,而这一个却是平平的。

师: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颜色差别很大。

生:尾巴也不太一样。

生:嘴巴也有不同。

师: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也很多,这两条鱼头部形同。

生:这两条尾巴相同。

师:刚才不是说尾巴不同吗?

生:那时那两条,这是这两条。

师:你们观察很仔细,值得表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更值得表扬,不过老实告诉你们它们是一个妈妈生的。

生:哟――

【片断评析】当学生的发现和理想的答案有反差时正是产生疑问的地方。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可见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性,老师抓住学生这一点,并深入的引导他们去比较遗传和变异的内容特征,含而不露,自然而生动,让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的真对动物发生的部位特征,有其相交和重叠的地方。层层深入,学生也被带入一个深思的境地。

教学手记

生物实验——遗传与变异 第3篇

一、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通过观察多个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推断出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

二、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原理: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方法步骤: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成装片→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染色体形态较好的分裂相。确认某个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后,再用高倍镜观察)。

实验的一般程序:分组编号→设置对照→条件处理→观察变化→得出结论。

结论:适当的低温可诱导细胞中染色体的加倍。

三、调查人类常见的遗传病

原理: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

一般选择单基因遗传病来调查,如:红绿色盲、白化病。

包括调查发病率(发病人数/调查人数,调查人数要尽量大)和遗传方式(一般在家族中调查)。

实施调查过程: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统计人群中的发病率)和家系调查(分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确定调查课题→调查小组→实施调查→统计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例题精析

题型1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例1. 在适宜时期取材,能观察到植物细胞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的实验材料是()

A.根尖B. 茎尖C.花药 D.种子

[解析]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才出现的过程。花药中的花粉母细胞能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根尖、茎尖只进行有丝分裂。

[答案]C

题型2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例2. 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低温诱导能抑制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B. 改良苯酚品红液的作用是固定和染色

C. 固定和解离后的漂洗液都是95%酒精

D. 该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纺锤体的结构

[解析]实验中几种常见液体的作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95%酒精→冲洗附着在根尖表面的卡诺氏液;解离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清水→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液→使染色体染色,便于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与行为。

[答案]A

题型3 调查人类常见的遗传病

例3. 某研究性实验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XX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下列调查的遗传病与选择方法最合理的是()

A. 白化病 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B. 红绿色盲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在市中心随机抽样调查

D. 青少年型糖尿病 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解析]遗传病有家族性的特点,所以要研究遗传方式时,一般要选择单基因遗传病、而且在家族中调查,而不能随机抽样。但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群体发病率较高。

[答案]B

模拟操练

1.在显微镜镜下,观察到人体内的某一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其内有44条常染色体和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此细胞不可能是()

①初级精母细胞②次级卵母细胞

③初级卵母细胞④次级精母细胞

⑤卵细胞⑥精细胞

A. ①⑤⑥B. ②③④C. ①④⑥D. ②③⑤

2. 用显微镜观察某组织,发现一部分细胞含2个染色体组,一部分细胞只有1个染色体组。这种组织可能来自()

A. 绵羊胚胎B. 人的肾脏

C. 牛的卵巢 D. 根尖

3. 用秋水仙素和低温都可以诱导多倍体形成,起作用的时期是()

A. 有丝分裂的间期 B. 后期

C. 有丝分裂前期D. 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

4. 在自然界中,多倍体形成的过程顺序是()

①减数分裂过程受到阻碍②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加倍③形成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生殖细胞 ④有丝分裂过程受到阻碍⑤形成染色体加倍的合子⑥染色体复制过程受到阻碍

A. ①②⑤③B. ④⑤③⑥

C. ⑥②③⑤D. ④②③⑤

5. 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可诱导形成多倍体植物。该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主要作用是()

A. 使染色体再次复制

B. 使染色体着丝点不分裂

C.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D. 使细胞稳定在间期阶段

6. 原发性低血压是一种人类的遗传病。为了研究其发病率与遗传方式,正确的方法是()

①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②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③在患者家系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④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7.黑蒙性痴呆是在北美犹太人中较常见的一种遗传病,为研究其发病率,应该()

A. 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统计

B. 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C. 先确定其遗传方式,再计算发病率

D. 先调查该基因的频率,再计算出发病率

8. 下列是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人类遗传病调查的基本步骤。其正确顺序是()

(1)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

(2)汇总结果,统计分析

(3)设计记录表格以及调查要点

(4)分多个小组调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

A.(1)(3)(2)(4)

B.(3)(1)(4)(2)

C.(1)(3)(4)(2)

D.(1)(4)(3)(2)

答案点拨

1. A (细胞内有44条常染色体和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可以是44+XX或44+YY。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44+XY,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X,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X或22+Y。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时,染色体加倍,由22+X→44+XX,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时,染色体加倍,由22+X或22+Y→44+XX或44+YY)

2. C(动物的卵巢、精巢,植物的花的器官在成熟形成配子时,要进行减数分裂)

3. C( 秋水仙素和低温都可以诱导多倍体形成,是通过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达到目的,而纺锤体的形成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前期)

4. D (多倍体的形成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加倍)

5. C

6. D (人类遗传病情况可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的方式进行,但是统计调查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是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对某个典型的患者家系进行调查)

7. A

8. C (人类遗传病的调查,首先要确定调查的遗传病类型然后制定表格以及调查人群和调查点,各小组通过调查获取各种数据,最后汇总分析,得出结论)

生物遗传实验设计 第4篇

一、实验教学模块和内容的改革

如今遗传学作为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 不但增加了大量的分子遗传学内容, 而且经典遗传学、分子遗传学以及群体遗传学三者相互补充和穿插在一起, 因此遗传学实验教学必须不断补充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从而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的平台。遗传学实验教学模块庞大, 而学时数有限, 还要做到突出模块中的重点和特色, 只有通过精选实验内容, 综合考虑、合理规划实验模块的构成, 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遗传学实验原理和操作技术。本教研室重新对遗传学实验教学模块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制定和分布, 主要由基础、综合、创新型三大实验教学模块构成。基础型模块:主要包括了以前染色体操作及经典遗传三大遗传规律实验内容的验证。综合型模块:我们保留了植物多倍体的诱导与鉴定、染色体数目变异及结构变异分析。创新型模块:是分子遗传基础实验, 如植物细胞DNA的提取、PCR扩增等。另外我们专门针对实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新增了植物遗传转化、质粒的提取等实验, 作为平时的开放性综合实验。改革后, 不仅保留了以前实验模块中的经典内容, 学生还可以从综合型模块的实验中全程参与所有实验内容, 让学生从宏观角度上对实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学习。而通过创新模块, 利用现代分子遗传学实验技术, 不仅拓展了学生眼界, 而且加强了学生操作能力和实验范围, 最终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实验教学目的。

二、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以前教师在上课前就已经准备好所需的实验材料、试剂、仪器设备, 并按部就班地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然后学生提交一份验证已知的实验结果的实验报告。学生只是死板地为做实验而做实验, 一般实验课平均3个学时,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比较紧张, 因此实验效率不高, 如制片实验, 在平均30个人的实验课中, 只能达到50%的制片合格率, 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难以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因此, 本教研组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实验目的和原理

进行学习和了解, 并熟悉基本实验步骤和过程, 并交一份预习报告作为实验考核的一部分。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保证能达到一个较好的实验效果。

2. 组织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

如有丝分裂实验, 我们将种子分配给每组进行发根, 实验中所需的药品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行配置, 对根尖的预处理、固定、解离都由各小组自行处理。这样能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一个全程的学习, 还能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3. 随着科技迅速的发展,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化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课前由教师将诱导和鉴别多倍体的过程完整地拍摄下来放在网上, 让学生们在课前预习时观看。这样能大大增强实验效果, 提高实验质量。

三、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改革

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就在于将科研引入到教学中去, 使教学科研化。而实验教学不光单单给学生们传授实验技能和巩固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3]。因此我们要将科研渗透到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 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如今大多数高校都有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计划 (SRTP) , 而且很多教师自己的科研内容都与分子遗传学方向的研究有密切关系, 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与遗传学相关的科研项目中来, 拓展和深化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为此, 教研组专门针对分子遗传学实验进行了延伸和拓展, 给学生一个大的实验方向, 通过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 提出实验设计, 撰写开题报告, 经学校专业教师团队审批后才能进行实验。而整个过程中, 教师仅起指导和辅助作用, 以后实验的各个环节均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如马铃薯的遗传转化, 首先让学生进行马铃薯试管薯的诱导培养, 然后将构建好的表达载体提供给学生, 让其培养和活化, 最后让学生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试管薯薄片转化法进行遗传转化。通过这种以科研项目来扩展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方式, 不但可以丰富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 深化学生所学的遗传学知识,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将来独立完成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四、实验教学考核方法的改革

以前实验课程的成绩光以实验报告的质量来评定给分, 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抄袭实验报告、伪造实验结果的现象, 而有些学生虽然能够认真完成实验, 但由于字迹潦草等因素, 未能取得好成绩, 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的实验水平和操作能力, 其可信度大大降低, 影响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能树立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 我们首先要求学生对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简要阐述, 然后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会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和发现问题时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进行综合评分, 最后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如果实验失败也要写出相应的原因, 并分析失败的实验步骤和心得体会, 同时, 坚决杜绝学生修改实验结果、弄虚作假等行为。整个实验考核包括实验预习报告 (30%) 、实验操作能力 (20%) 、实验报告主体 (20%) 、实验结果分析 (30%) 。总之,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兼顾实验课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

如今专门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具有本专业特色的遗传学实验体系尚未成熟,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高素质人才, 本教研室通过现有实验室资源,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生物技术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对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积极的改革, 建立了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主要对生命技术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 面对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重组实验模块, 更新实验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 加强教学与科研紧密相结合, 完善考核制度等方面提出改革的探索方案, 从而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生物技术

参考文献

[1]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 (第2版) [M].北京:农业出版社, 2002.

[2]余诞年.遗传学的发展与遗传学教学改革诌议[J].遗传, 2000, 22 (6) :413-415.

生物遗传实验设计 第5篇

(一)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75分)

1. 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B.豌豆的紫花和高茎 C.小麦的抗病和倒伏 D.绵羊的长毛和白毛 2.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 B.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 C.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独立地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下一代 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3.对于Aa杂合体,孟德尔分离比实现的条件是()A.A配子和a配子的比率为2:1 B.A配子和a配子数量虽然不一样多,但它们结合的机会相等 C.A配子呈显性,与其它配子结合机会大于a配子 D.二种配子一样多,结合的机会相等

3.D【解析】要实现孟德尔分离比必须是A、a二种配子一样多,相互结合的机会均等。4.下列性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高鼻梁与塌鼻梁 B、卷发与直发

C、五指与并指 D、眼大与眼角上翘

4.D【解析】生物的相对性状是指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题目中给出的D选项不是相对性状。眼大对应的相对性状是眼小,眼角上翘对应的相对性状是眼角正常。

5.一株杂合的红花豌豆自花传粉共结出10粒种子,有9粒种子长成的植株开红花。第10粒种子长成的植株开红花的可能性是()

A.9/10 B.3/4 C.1/2 D.1/4 6.人类的多指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G)控制的,有一对多指患者生下一个正常的儿子。问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

A、Gg和Gg B、Gg和gg C、gg和gg D、GG和Gg 7.一对棕色眼睛的夫妇生了一个蓝眼睛的儿子和二个棕色眼睛的女儿,若他们再生第四个孩子,眼睛为棕色的可能性是()

A.25% B.50% C.75% D.100% 8.一位动物饲养员让两只杂合黑色豚鼠交配,一胎所生的小豚鼠可能是()A.75%黑色,25%白色 B.只有黑色或只有白化病色

C.有些黑色,有些白色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9. 一匹家系不明的雄性黑马与若干匹纯种的枣红马杂交,生出了20匹黑马和20匹枣红马。据此可知何种颜色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A.黑色 B.枣红 C.黑色或枣红 D.无法确定

10. 水稻某品种茎秆的高矮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对一个纯合显性亲本与一个纯合隐性亲本杂交产生的F1进行测交,其后代中杂合体的几率是()

A.0 B.25% C.50% D.75% 10.C【解析】本题可以假设高秆植株和矮秆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DD和dd。设双亲的基因型为DD和dd,则DD×dd→Dd,已知将F1进行测交,即是Dd×dd→Dd,dd,比例为Dd∶dd=1∶1,可知杂合体占测交后代的50%。

11. 基因型为Aa的植物产生的雌雄配子间的数量是()

A.雌、雄配子数目相等 B.雌配子:雄配子=3:1 C.雄配子:雌配子=1:1 D.雄配子数量比雌配子多

11.D【解析】植物产生配子时,花粉(雄配子)远多于卵细胞,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12.孟德尔遗传定律不适用于原核生物,因为原核生物()

A.没有遗传物质 B.没有核物质

C.没有完整的细胞器 D.主要进行无性生殖

13.现有一株高茎豌豆,欲知其基因型,最简便的方法是()

A.测交 B.杂交 C.回交 D.自交

14.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却无甜玉米籽粒。原因是()

A、甜是显性性状 B、非甜是显性性状 C、显性的相对性 D、环境引起的变异

14.A【解析】非甜玉米上结的籽粒都是非甜的,非甜玉米胚珠有两种受精的可能:一是自花传粉,得到的纯合非甜玉米籽粒;二是异花传粉,得到杂合的非甜籽粒。由此可确定非甜对甜是显性。甜玉米果穗上结的籽粒有甜的,也有非甜的。甜玉米植物上胚珠的受精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自花授粉,得到的是纯合的甜玉米;另一种是异花传粉授粉,即非甜的花粉传给甜玉米,得到的是杂合的籽粒,表现型为非甜。由此也可以确定非甜对甜是显性。

15. 豌豆灰种皮(G)对白种皮(g)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每对性状的杂合体(F1)自交后代(F2)均表现3:1的性状分离比。以上种皮颜色的分离比和子叶颜色的分离比分别来自对以下哪代植株群体所结种子的统计?()A.F1植株和F1植株 B.F2植株和F2植株 C.F1植株和F2植株 D.F2植株和F1植株

15.D【解析】由题意F1后代所结种子中,种子的种皮的颜色与F1相同均为灰种皮(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但胚的基因型与F1不同,胚的性状发生了分离,表现为子叶黄色:绿色为3:1;而胚所决定的种皮的颜色只能在F2所结的种子中表现,不能在F1所结的种子中表现,其表现比应为3:1。

16. 科学家将雌黑鼠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入白鼠去核的卵细胞内,待发育成早期胚胎后移植入褐鼠的子宫,该褐鼠产下小鼠的体色和性别是()

A . 黑、雌 B . 褐、雌 C . 白、雄 D . 黑、雄

16.A【解析】生物的主要性状是由细胞核决定的,新生小鼠的性状等同于供核鼠的性状。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17.(2003年上海高考试题)下面是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科学方法的问题。

(1)孟德尔在总结了前人失败原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八年观察研究,成功地总结出豌豆的性状遗传规律,从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请回答:

①孟德尔选用豌豆为试验材料,是因为豌豆品种间的,而且是 和 植物,可以避免外来花为的干扰。研究性状遗传时,由简到繁,先从

对相对性状着手,然后再研究 相对性状,以减少干扰。在处理观察到数据时,应用 方法,得到前人未注意的子代比例关系。他根据试验中得到的材料提出了假设,并对此作了验证实验,从而发现了遗传规律。

②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是。17.(1)①相对性状易于区分 自花传粉 闭花传粉 一 二对以上 统计 18. 豌豆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将子叶黄色豌豆与子叶绿色豌豆杂交,F1为黄色。F1自花受粉后结出F2代种子共8003粒,其中子叶黄色豌豆种子为6002粒。试分析回答:(1)为显性性状,为隐性性状。(2)亲本的基因型为 和。

(3)F1代产生配子的类型是,其比例是。

生物遗传实验设计 第6篇

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生物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精神等科学素养的培养。根据这一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教学法”来促进学生的科学发展, 这种方法不仅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是新课标教材必修二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遗传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前面知识的延续, 而且是以后学习“DNA分子结构与复制”、“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和“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等知识的基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 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 又证明了RNA也是遗传物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应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知识后, 已经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但对于染色体的组成成分蛋白质和DNA到底哪一种是遗传物质还缺乏认识。因此在教学中, 老师要通过典型实例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归纳, 使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能力目标:分析科学家的实验思路, 进行实验模拟, 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生物实验的严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感受科学家奉献精神, 增强热爱生命科学、学习生命科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的分析。

六、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研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亲身体验,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

七、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 激发兴趣。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儿子会打洞”, 这是什么现象呢?为什么子代、亲代非常相像?教师通过PPT展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图片, 创设问题情景,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回顾旧知, 导入新课。

科学家通过对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研究, 已认识到染色体在生物的遗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DNA和蛋白质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由此引入课题。

(三) 作出假设, 培养能力。

要求学生分组合作, 尝试对上述问题大胆地作出假设。然后介绍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 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各种物质的作用。”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针对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 引导探索, 获取新知。

1.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 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由PPT展示科学家设计的实验过程并提出问题。第 (1) 、 (2) 组的实验设计目的是什么?第 (2) 、 (3) 组的实验设计目的是什么?第 (3) 、 (4) 组的实验设计目的是什么?第 (4) 组老鼠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存在一种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老师评价后, 设问: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从而引入体外转化实验。

(2)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老师设问:假如你是艾弗里, 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你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是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后, 老师点评并告诉学生艾弗里的具体做法是“把S型细菌的组成物质全部分离开, 然后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再通过PPT展示科学家设计的实验思路、过程与结果。学生思考、讨论后,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S型细菌的DNA使得R型转化成S型细菌, 并能传递给后代, 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这样学生在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的过程中, 学习兴趣浓厚, 讨论热烈, 不仅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培养相互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并由PPT展示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与结果。思考:从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该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分组讨论得出:“DNA分子具有连续性,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然后学生相互提问, 回答对方的问题来增加互动关系, 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五) 探究深入, 知识升华。

结合科学家的实验思路设计, 通过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的分析, 让学生思考: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得到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从而进一步认识到生物的遗传物质不只有DNA一种, RNA也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建构得到升华。

(六) 归纳总结, 构建知识。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在生物界中,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少数生物遗传物质是RNA, 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能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最后, 对学生进行分组, 轮流提问, 轮流答题, 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其开放性思维。

(七) 提出问题, 埋下伏笔。

学生思考:结合科学家的实验, 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哪些特点?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相关结论。这样不仅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为以后DNA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八) 知识巩固, 达成目标 (练习略) 。

八、板书设计

(一) 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1.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 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2)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二) 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

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原因: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九、教学反思

在传统的教学中, 老师卖力地讲、画, 学生默默地听, 参与率很低, 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师采用“问题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 让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且能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使新课程理念得到体现和落实。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生物遗传实验设计 第7篇

1 说教材

1.1 教材分析

医学生物学是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基本理论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周晓慧主编的《医学生物学》第二版, 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2 教授内容分析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第七章“单基因遗传与单基因遗传病”第二节的内容, 本章介绍了单基因遗传的遗传特点与单基因遗传病的临床特征, 是医学遗传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对前面学习的遗传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总结、拓展和应用, 为后面其他遗传病的学习奠定基础,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3 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按照“以全面素质培养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 突出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思路,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来确定教学目标。

1.3.1 知识目标掌握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系谱特点;熟悉系谱及系谱分析法, 并会绘制系谱;熟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类型;了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病例及临床特征。

1.3.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系谱图,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同时教给学生温故知新、注重知识内在联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1.3.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引导学生热爱生命, 提高其幸福指数。

1.4 教学重难点

单基因遗传病是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连锁显性遗传病、X连锁隐性遗传病和Y连锁遗传病5 种类型。5 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学习围绕系谱、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等方面展开。在系谱的学习中, 因其有很多相似点, 学生较易混淆, 只有掌握各遗传病的系谱特点, 才能正确分辨系谱, 所以系谱特点往往是学习的重点。本次课将教材中的“系谱”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两个独立的模块进行整合, 教学重点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系谱特点, 难点为系谱及系谱分析法。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主要采取小组探究、观看视频、图片展示、教师解惑等方式突破重难点。

2 说学情

授课对象为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的学生, 他们未进行高中阶段生物学课程的系统化学习, 导致知识层面和认知层面的缺失, 学生基础相对较差, 但学习态度较端正, 思维活跃, 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强。加之其已学习过本课程中遗传学定律及遗传病分类的内容, 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有助于理解本次课的内容。

3 说教法

结合学情分析, 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任务学习, 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主动学习。本次课是通过1 个项目任务、4 个活动将知识与方法、能力与技巧紧密结合、融会贯通。教法主要采取问题引领式新课导入、多媒体课件演示、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和比较法。

3.1 问题引领式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中国青年说》节目中的“瓷娃娃”刘大铭的励志故事的视频, 创设情境, 观察学生反应, 提出问题:刘大铭患的成骨不全症是什么遗传病?此病有什么临床特征?此病有什么遗传特点?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震撼学生心灵, 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

3.2 多媒体课件演示

适当地借助多媒体的简洁性、直观性和交互性, 生动形象地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5 种亚型遗传病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展示给学生, 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3 任务驱动法

课前, 教师设计教学任务并将学生分组, 学生课前自学, 按照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对身边的“多指”患者进行调查咨询, 完成任务。设计此任务有两个原因:首先, 第六章“遗传变异与疾病”中已介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常见病例, 尤其以“多指”常见, 学生较熟悉, 调查的可行性强, 所以选该遗传病来设计教学任务。其次, 设计此任务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4 启发式教学法

学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AD) 的概念, 提取概念中的核心信息并对概念拓展延伸, 启发学生自主推出其基因型、婚配类型及发病概率, 构建AD的知识框架 (见图1) 。通过启发式教学, 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探究新知的学习氛围。

3.5 分析归纳法

用多媒体展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系谱, 在学习系谱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归纳、图文转换和知识迁移, 让学生学会识图、解图, 分析归纳其系谱特点, 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总结的思维能力,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6 自主探究法

本次课围绕1 个教学任务和4 个活动展开。其中, 活动一是让学生自学, 并使用规定符号绘制从学生外祖父母到学生本人3 代内的系谱。活动由学生熟悉的人际关系入手, 由浅入深, 引出系谱和系谱分析法, 学生自主探究绘制系谱, 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练中学、在学中练。随机抽取学生绘制系谱, 教师指导规范系谱的绘制, 让学生熟悉系谱和系谱分析法, 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活动四是利用遗传规律推测后代ABO血型, 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

3.7 比较法

教学中的活动二是将活动一中的家谱转换成系谱, 设计意图是通过对比两种图谱, 凸显系谱的特点, 巩固系谱及系谱分析法, 为AD系谱特点的学习奠定基础。活动三是教学任务中的“多指”与典型AD系谱的比较, 通过对比完全显性和不规则显性的异同, 培养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

4 说教学设计

本次课的授课时间安排为2 学时, 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1)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设计教学任务, 将学生分为2 个小组并布置教学任务; (2)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5 分钟) ; (3)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概念 (10 分钟) ; (4)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系谱特点 (25 分钟) ; (5)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类型 (30 分钟) ; (6) 课堂小结 (4 分钟) 。

5 说板书设计

与幻灯片相比, 板书所传递的信息更加灵活和持久, 因此, 合理有效地利用板书, 仍然是现代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黑板被分为3 个板块, 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展示于黑板左侧, 形式简练;中间板块是教学内容的提纲, 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黑板右侧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展示一些要讲解的内容或图 (见图2) 。

本次课倡导“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合作与交流”的教学理念, 适当地借助多媒体的简洁性、直观性和交互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建立“以学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疑为主轴, 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不足之处:涉及的遗传病较多, 短时间内学生难以牢牢记住, 可能出现不同类型遗传病混淆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刘小香, 王黎芳, 孙爱华, 等.生物化学“维生素”单元的说课设计[J].浙江医学教育, 2014, 13 (6) :10-12.

设计生物实验,促进生物教学 第8篇

一、利用生物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欲望

兴趣是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开阔视野、认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学习兴趣有关。所以,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选择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而生物实验本身,除了具有以上功能外,它的直观性、生动性与形象性,更能满足学生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实验圆满结束,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他们更加热爱生物这门科学。

例如,在学习“地面上的植物”一课时,内容涉及植物的叶、茎、根的知识,如果教师只凭借语言描述,学生不仅不能对这些植物的组成部分有一个清晰认识,还会因生物课堂的枯燥乏味而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室外实验,把学生带到教室外,让他们亲自动手采集一些植物,然后在我的指导下,观察这些植物的组成。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兴致。由于学生采集的植物各不相同,所以在学习中就会出现一些新问题,这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使其思维更加活跃。

兴趣是学生学习生物的最大动力,他们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其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活动也会变得异常活跃,掌握生物知识的效率也一定很高。教师要根据初中生好奇、好动的性格特点,深入研究生物教学,将生物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这样,生物教学的效果才会达到最佳。

二、利用生物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

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学校教育始终离不开创新,它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但进行创新并不是口头上能实现的,它需要一个新的学习氛围。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方法,它能为学生提供新鲜而有创意的学习情境。所以,教师要重视生物实验在课堂上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水中的动物”一课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观察鱼在水中生活”的实验。教师没有必要限制学生必须观察教材中的鱼类,可以让学生自由选取,挑选他们感兴趣的鱼类进行观察和研究,只要能够完成实验过程、探究出实验结果即可。我相信,学生在自己挑选的实验素材中会有更多新的发现。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的生物教学课堂纪律一定不好,会影响实验效果。其实不然,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放在实验上。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创新研究,让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认识生命特征、发现生命共性,从而实现对生物知识理解的质的飞跃。

由此可见,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创新意识的环境。因为只有在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展示与发展。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新情境的营造、创新活动的开展,激励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在创新的过程中巩固生物知识。

三、通过生物实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是世界三大问题之一,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所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生物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生物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材料都源于我们的生活,如何选择材料、到哪里采集、选取什么材料等,都包含着丰富的环保素材。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实验的作用,在实验课上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知识,引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心和重视,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要呼吁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例如,在学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调查环境污染现象的实验。这个实验可以在教室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园内开展,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到我们的生活中进行调查。但不管你观察的范围是什么,都要写好调查报告。学生根据我的要求,将实验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有的记录了破坏班级卫生环境的现象;有的走出教室,发现了随便乱扔垃圾的情况;有的走出校园,调查了一些工厂的环境污染行为,看到了被污染的河流,等等。通过真实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当地的环境状况,认识到了环境污染对生活的危害,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所以,教师一定要悉心研究教材内容,深刻挖掘实验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材料,让环保意识与生物实验紧密相连。但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千万不能机械地灌输。否则,不仅不会起到环保教育的目的,还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四、通过生物实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生物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解决问题需要的是方法和过程,而发现问题则需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细腻思维和探究能力。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它孕育着希望、包含着美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踊跃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生物学习中的问题,为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观察“根毛和根尖”的实验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四个部分的外形及其特点,我也将教材中的知识融入其中,一并讲解。当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以后,我又要求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分析一下这四部分有何联系。学生看得很仔细,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很快就发现了新问题:生长点在受到根冠保护的同时,还可以为伸长区和根冠提供新的细胞;伸长区的上部逐渐与生长点混同,下部则趋向于根毛区。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发现,总结出了问题的关键。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不能单纯地让学生了解实验方法与步骤,而要充分利用实验过程与设计,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在学生理解实验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能力。

总之,生物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材料与创新环境,让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加强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生动有趣的生物实验,将一些外在信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不仅可以活跃生物课堂气氛,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生物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样的教学方式必定会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程度。

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物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概念,获取相应的生物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培养学生保护生物的情感,所以教师要注重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同时,生物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各项基本技能,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树立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物实验,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小平.浅议初中生物实验教学[J].学周刊.2015(23).

[2]王桂菊.浅议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J].教师.2015(16).

上一篇:考试心态下一篇:班主任工作策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