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探究艺术

2024-06-19

语文课堂探究艺术(精选11篇)

语文课堂探究艺术 第1篇

导入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笔者就自己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感受来谈谈艺术导入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联系学生实际, 以时事故事导入, 从课型的需要入手, 要新颖有趣

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温故而知新, 要架桥铺路, 讲授新课要注意前后照应, 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不能用新授课的导语去讲复习课, 也不能用复习课的导语去应付新授课。否则就起不到导语应有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王家新的诗《在山的那一边》时, 由于它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学生是刚刚步入初中大门的孩子。考虑到这些,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 人生如登山, 它需要我们不停地去攀登, 去跨越, 去领略山那边的美景。首先我要祝贺大家, 你们已经成功地翻过六座山峰, 也领略到了不少的美景, 欣喜之余, 我们发现前方美景依旧, 它仍在召唤着我们继续前行, 前方的美景是什么呢?《在山的那一边》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让我们一起向它冲锋吧!这样的导入, 很快唤起了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欲望, 他们很愉快地跟随笔者进入了诗的境界中。

二、让现代信息技术参与进来, 通过媒体介引, 生动直观地音画视频, 有效导入语文课堂

比如上《木兰诗》时, 笔者知道美国制作的动画大片《花木兰》很受广大中学生的青睐, 于是就截取了动画中花木兰骑马扬鞭、英姿飒爽、驰骋疆场的场面, 用自己的手法制成Flash, 配合立体声电影音响效果, 完全把学生吸引住。当学生看得如痴如醉的时候, 戛然而止, 然后导入课文:中国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已经漂洋过海到了太平洋西岸, 作为中国人是否应该认识花木兰的事迹呢?生动的镜头、精彩的片断、优美的图像、精练的语言吸引着众多的学生, 抓住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 把学生引进课文的学习,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势利导, 抓住有效时机, 即兴应变、灵活导入、加深印象, 由此激发学习文本的热情

比如一次在《卖油翁》的课堂上, 上课铃响了, 可上一节课数学老师画得圆还在黑板上, 该教师没有发火, 而是问学生:“这圆是老师用圆规画的吗?”学生说:“顺手画的。”该教师也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可一点也不圆, 说道:“你们数学老师随便画都很圆, 而我努力画也没有画圆, 这是为什么呢?”“画多了就圆了。”“对, 这就是熟能生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卖油翁》, 看看卖油的老头有什么高超本领。”学生没有做好值日工作, 本该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如果教师发火批评学生, 可能会影响师生上课情绪, 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但该教师却顺水推舟, 巧妙地利用这一偶发事件, 化不利影响于无形, 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同时加深了对于本课学习的内容与重点的印象。

四、通过生活实践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 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比如教师节组织演讲会。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 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这样, 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 磨练了意志, 锻炼了思维能力, 弘扬了尊师重教精神。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探究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设置悬念;创设谜语;音乐氛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对于整堂课的教育教学来讲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鉴于此,关于课堂导入艺术的探究有着较高的教育价值及意义。那么,具体落实到小学语文学科,如何才能创设出既新颖别致,同时又能充分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动机的有效导入呢?以下,我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小学语文趣味导入发表一些个人认识与看法。

一、精心设置悬念巧妙导入

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格外强烈,他们对外界未知的事物总是会持有积极、主动的探究心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这一主观认知特点出发,在上课之初精心为他们设置一些与具体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疑难问题,这种课堂导入方式能为学生轻松营造一个充满疑问、充满悬念的探究氛围,进而对将要学习的语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了解欲望。

我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如,在教学《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时,我就在课堂导入中为学生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见到的树叶都是什么颜色的呀?”结合生活经历,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绿色。”在此基础上,我趁势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可是,有个小朋友画的树叶却是蓝色的呢?树叶都是绿色的,可是她为什么要把树叶画成蓝色的呢?其实答案就在《蓝色的树叶》中。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看大家谁能最快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是为什么呢?在悬念的诱惑下,学生对《蓝色的树叶》这一课文立即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而这种兴趣就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集中自身注意力,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文阅读、分析中。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精心设置悬念可以切实获取巧妙导入新课的预期良好目的。

二、精心创设谜语巧妙导入

谜语通俗易懂且能巧妙揭示真正的谜底。这种民俗艺术深得大众喜爱。小学阶段的学生自然也不例外。由此出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精心创设与语文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谜语。这种谜语导入的方式新颖别致,能带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在确定谜语谜底的同时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对這种导入方式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学生反映较为良好。如,在教学《燕子》这一篇课文时,我就在上课一开始向学生出示了如下一则谜语:衣服像缎子,尾巴像剪子;衔泥盖房子,捉虫喂孩子。此外,更是向学生指出该则谜语的谜面就是本节语文课将要学习到的内容。学生的兴趣极为高涨,并自觉结合成了学习探讨小组。凭借小组的集体智慧,他们全都猜出了“燕子”这一谜底。

如此,不仅课堂学习氛围异常热烈而融洽,而且学生探究的热情与积极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诱发与调动,而这些很显然都为他们以高涨的姿态持续融入《燕子》这一课文的学习活动之中做好了充分准备。鉴于此,我们可知,精心创设谜语也不失为进行语文课堂巧妙导入的重要突破口。

三、营造音乐氛围巧妙导入

小学阶段的学生多对节奏感强、朗朗上口的音乐旋律情有独钟,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辅设备为学生播放特定的音乐旋律,精心营造的音乐氛围可充分诱发学生的强烈情感共鸣,并促使他们自然而然过渡到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学习活动中。

如,在教学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我就首先为学生播放了歌颂母爱的经典歌曲——《母亲》。该歌曲旋律悠扬、歌词简单质朴,抒发了母爱的伟大与崇高。在播放音频的过程中,学生透过歌词与旋律,不自觉就回忆起平时生活中母亲关爱自己、呵护自己的点点滴滴。这一情感的激荡使他们对于母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与独特的体验感悟。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引出《慈母情深》的课文内容,学生便能透过标题大致判断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并及时移情到该课文的学习活动中。这也充分证明音乐氛围的巧妙创设能在引发学生强烈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推动他们水到渠成融入语文课堂的具体学习活动中。

当然,小学语文高效导入的创设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上述所提到的三个方面,尚存在其他众多而有效的策略与方式。但无论是运用何种方法,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所教语文内容的实际出发,从所教学生的主观认知特点出发,如此,才能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灵活创设有效、有趣的课堂导入。这将为小学阶段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奠定重要的前提基调。

探究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 第3篇

一、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语文的素养, 而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的实践。语言是教师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媒介。但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对教材生搬硬套, 语言匮乏, 脱离教学实际。因此, 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在运用语言时要注意加强对语言艺术技巧的运用。具体包括: (1) 教学语言要规范。语文教师必须能够讲一口规范的普通话, 要正确解读教材, 能够讲清语文知识, 正确地将其中心思想和含义讲解给学生。教学中讲解准确、判断正确、推理符合逻辑, 能简单明晰地表达客观事物。 (2) 课堂语言要简约。语言要精练简约, 就是要精讲。在短暂的课时内, 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都讲透彻, 因此教师要分清主次, 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反复提炼, 变深奥为浅显, 既准确又简洁。此外, 在课堂上不讲空话、套话、大话和闲话, 以提高教学效率。 (3) 教学语言要生动。要避免重复性的语言说教, 力求做到形象生动, 有幽默感, 富有情趣, 深入浅出, 可以导入童话、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来活跃气氛, 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 (4) 教学语言要掌握分寸。教师的语气、语调、语速等应根据内容要求而定, 不能千篇一律, 在表达过程中要能随时调整。

二、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艺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 过去所津津乐道的“一张铁嘴, 一支粉笔”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被时代所淘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环境, 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告别一支粉笔走天下的传统教学方式, 要与时俱进, 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 把握现代化教学技术, 达到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要求, 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得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有所改观, 促进了教学双边活动的进行, 使学生能充分地动口、动手、动脑, 让多种感官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从而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 培养了能力。如运用多媒体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 让学生感受到乐趣, 进而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性。

三、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提问打破了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方式, 有助于师生的互动, 并且可以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防止学生思想开小差。教师从学生的反馈中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进而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使学生养成敏捷地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同时, 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往的课堂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 学生只会死记硬背, 不能灵活运用,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性的忽略。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 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 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因此, 教师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要根据教学目标, 扣住重点和难点, 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 让学生直接从书中找答案, 学生就没有思维探究的过程, 学习起来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教师要利用问题的契机, 让学生自主建构学习, 学会思考,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板书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辅助手段, 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板书如同语文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整体上讲究布局合理, 是板书艺术的重要内容。因此, 教师要做到板书的主板、副板搭配得当;大小匀称, 协调美观;字体书写工整、优美, 加强学生对板书的注意力。总之, 板书不能生搬硬套, 用固定的模式书写, 要有创意, 因地制宜, 灵活应用, 根据具体的教学因素随时加以必要的修正。

语文课堂探究艺术 第4篇

---------一位著名教育学家曾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骄傲。本次校本研究活动中倾注我课题组三位老师的心血,在本次研究中,我们总结归纳出了情境创设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从教材的潜在内容上去寻求教学的情趣。这就是说,我们一定要通过探究教材内容的精妙之处去吸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趣。

2、从教师的内在因素去寻求教学的情趣,创设语速、语调的美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

3、我们的教学,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的内心充满着喜悦,使他们体验到上课的愉快,体验到学习中取得进步的欢乐,从而保持一种高昂的学习情绪。我们能感受到,课堂的成功离不开情境创设的成功“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的确如此,我们也不难发现,情境创设的一些有效的方法,如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断,用谈话的形式恰如其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好胜心,从课堂上周边的人和物导入,从课题解读中入手。从儿时游戏中玩起,总之情境创设手法多样,形式多校,我们教师在运用时应注意:

1、情境创设要为后面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服务,情景创设要有价值。

2、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选择恰当的手法,经常变换模式。

3、把握情境创设时间,不要喧宾夺主,以5分钟左右最佳。

语文课堂探究艺术 第5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巧妙设疑;问题情境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要以教师引导作用的启发性、促进性来分别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独立性、创造性,即“诱思交融,以诱达思”。为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巧妙激活,善加引导,帮助学生在更宽广的时空范围内提出假设,寻找答案,表达见解,求新求异,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作用及意义

提问,作为可优化的教学方法系统的要素之一,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信,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提问的巧妙或笨拙,体现着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提问是大有学问的。目前,语文教师的提问存在较为普遍的无效、无序、无章等现象,提问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因而研究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对于激发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方式的多样性

1.逆问式

逆问,就是不直接问为什么,而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一般提问总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而逆问则是:“不这样写行不行?”这种问法揭示矛盾突出,刺激性强,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是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有效方法。

2.比较式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为了巩固旧知,开拓新知,教师往往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方法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3.创造式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加深拓宽原有的教学内容,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进行再造想象,或插叙情节,或改写人物,或增删词句等等,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绕道式

走路常常会遇到高山江河阻隔,这时如果没有渡越的条件,人们便会绕道而行。在教学中往往也会遇到类似情况,问题一搁浅,再“启”也不“发”,讲又很费劲,这时我们便可以采用这种绕道式的提问方法。

三、语文课堂提问的目标和要求

为了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我们还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1.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

提问要注意分寸,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问。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提出的问题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时,如何正确理解题目就是典型一例。是“庄子在慨叹我们已无路可走”,还是说“在我们无路可走时,要学学庄子哲学,看看庄子的做法”?这有助于学生在探究性学习后加深对这篇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3.把握提问的时机

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出的时机,若提问的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把握课堂教学提问艺术,促进学生学习的质疑和探究

全方位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既包括教师向学生巧妙设疑,还应该包括学生对心中疑窦积极思考,通过与教师或同学的探讨来解决。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激疑时还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思”,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激疑的方式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探究,激活语文课堂气氛,实现“诱思交融,以诱达思”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的教学体会是: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才敢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具有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探究;珍视学生的见解,学生才爱质疑探究。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性、技术性很强的学问,探究性学习也是有模式又不惟模式的。教师要使自己的课上得富有生气,一方面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一方面又要勇于探索,勤于创新,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探究,使他们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持续高涨,课堂气氛日趋活跃,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革命。

参考文献:

贾生荣.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关键.石油教育,

2002(5).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探究 第6篇

1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 提问在上课时间上占有着很大的比重, 充分利用好提问这一方式, 通过充满睿智、生动有趣的提问, 在教学中与学生有效互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听一门自己感兴趣的课, 其质量和效果是被动听课所不能比拟的。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课堂上的一些睿智、生动的问题, 会吸引着学生不由自主地跟随老师的步伐来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

1.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有艺术的提问, 会消除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排斥心理, 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进行思考, 积极主动地跟随老师的步伐, 强烈希望回答老师的问题。而适时的提问更能够帮助学生因为好动、思维活跃而产生的不认真听讲、上课走神等问题, 防止学生因为跟不上课程而丧失学习信心。

1.3 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问题和回答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 通过这一环节, 学生对于老师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而老师也通过学生的回答, 了解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掌握能力, 从而调整教学的侧重点, 以保证学生对于课程的全面掌握。并且, 有艺术的提问更能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大有裨益。

2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存在的问题

提问的教学方式非常普遍, 但取得的效果却参差不齐, 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问题简易程度不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 提问的问题质量决定了提问环节取得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 许多老师同样提问, 但提问的问题往往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 简单的让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 困难的让学生想破脑袋也搞不清楚, 这种情况的出现便背离了提问的出发点, 同时, 让学生在这种“无聊”问题的“摧残”下, 失去原有的学习兴趣。

2.2 问题的形式缺乏新意

问题的形式也影响者提问的效果。许多教师在提问时通常采用的句式便是“这样是不是”或者“那样对不对”, 给学生留有的思考空间就很小了, 学生只能做一个判断题, 而不是简答题。另外, 划分段落、总结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等许多传统问题形式的遗留, 也是造成提问质量下降的原因。

2.3 提问的学生主体分布不均

由于对学生回答质量的满意程度以及个人的提问习惯, 教师往往会对优等生格外的青睐, 甚至提问时按照上次考试的成绩排名顺序提问, 这就导致了成绩稍差的学生产生“提问不到我”的印象, 从而不再思考问题甚至放弃听课。这是作为课堂教学中最不愿看到的, 也是教师应该尽量避免的。

3 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一些建议

3.1 提高问题的质量和水平

教师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 除了要注重全面覆盖课程知识点, 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 保证同学们对问题想回答、能回答。要找到课文中的矛盾重点,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的教学中, 倘若直接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那么同学们可能会只局限在故事的情节中考虑, 皇帝的愚昧无知以及裁缝的欺骗。但是, 如果教师再加上“结合社会中存在的类似问题思考本文给你的启示”, 那么学生会受到启发, 联想到社会中有许多像皇帝和大臣这种言不由衷的人, 缺少像小姑娘这种敢于讲实话的人, 这就让学生打开了思路, 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文。

3.2 丰富问题形式, 带动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积极性

生动形象的提问形式, 可以带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 这无疑是提高提问水平的又一因素。例如:在《两小儿辩日》一文中, 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前提下, 询问同学们对两小儿观点的看法, 并据此将学生进行分组, 对自己代表的“小儿”观点进行证明, 并对对方说法进行辩驳。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代表其中一方进行发问, 让同学们参与到讨论中来, 最后根据当前的科学理论对两者的观点进行评论, 得出结论。这个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发问的环节中来, 不仅能够体会“理不辨不明”的道理, 而且让同学们明白不能过分的依赖权威, 而要有自己的思考。

另外, 在课堂教学中, 要实现“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与“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相结合, 双向互动, 在弄清问题的同时,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活跃了课堂气氛。

3.3 在课堂提问中统筹兼顾, 照顾到全体同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本着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的原则, 不可有所倾斜。在提问时, 不仅要考虑到每个问题对于同学们的难度系数, 而且要尽量做到覆盖整个班级, 让所有同学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课堂学习中的一员, 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参与到讨论回答中去, 实现全体同学的共同进步。另外, 还应注意在提问过程中减少对答案的标准化和模式化的预期, 注意对不同意见的理解与保留, 防止对学生思维的束缚, 经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与讨论, 实现对问题的全面理解, 提高学生对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问题最后答案的全面性。

4 结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迅速的改变教师的讲课风格或者短时间内让学生适应新颖的课堂提问形式都不现实。我们只有在循序渐进中心存改革意愿, 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方式转变, 将工作做到前面, 把功夫下在平时, 不断提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只有这样, 才能打造一个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早日成才。

参考文献

[1]王成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D].苏州大学, 2008.

[2]汪新华.关于优化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梁丽.走向学生提问的课堂:意义与路径[J].魅力中国, 2010 (14) .

[4]彭民杰.论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语文课堂探究艺术 第7篇

一、课堂沟通教学的意义

老师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认知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在此当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显得格外重要, 因为只有学生学得懂, 老师才能教得更加“舒畅”, 这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针对小学生正在成长阶段存在的特点, 小学语文老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还要注重情感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所以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显得格外重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我们知道教学中的任务和目标能够有效开展的前提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 想要达到良好的效果, 起到有益的化学反应, 就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经常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 充分的交流能够让老师走进学生的内心, 使得老师在平常的教学备教工作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2.有助于师生良好互动

前面谈到了师生间“交流”的重要性, 如何“交流”这就是一门艺术。在平常教学中老师完全可以多采取一些能达成互动的教学方式。比如问答、设身处地的提问等形式, 这一互动过程会让学生多思考, 多设想, 完美的互动不仅提高学习兴趣, 也达到了“沟通助学”的目的。

3.有助于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良好的“交流”、完美的“互动”, 这些举措实际上就是教学方法的观察、方式的分析、经验的总结的过程, 这一过程让老师了解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 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 然后再因材施教, 根据交流、互动所反馈的信息, 改变教学方式方法, 从而帮助学生渡过学习困难, 提高学习成绩。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艺术的策略

1.改变传统沟通方式, 形成新的互动模式

让“老师多提问、学生多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展开, 教师要多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和对问题的理解,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 在其中担任指引者的作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还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 老师为学生的指引和解答, 也和学生之间形成了很好的互动, 这种互动老师不再单单是担当授教的部分, 而是一种朋友的关系, 让学生不再有压力, 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拓展, 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2.了解学生特点, 合理沟通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比较具体形象的特点和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让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打开小学生想象的翅膀, 只要是合理的, 就应该多鼓励、多支持。所以在平时的授课中, 就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和提出问题的机会, 锻炼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多组织一些辩论赛, 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得以合理的交流, 让学生在交流中熟练地掌握语言技巧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这种设身处地考虑学生特点、合理交流沟通的教学方式不仅仅使得语言艺术得以贯彻在学习中, 也让师生之间的情感得以升华, 让师生间、生生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这一做法也更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让两者之间的关系得以平衡和健康持续的发展。

3.创造贴近生活的沟通环境

针对以上所述, 我们知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师生间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所以良好的交流、合理的沟通是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座艺术之桥, 是打开学生今后学习之路的一把钥匙。所以老师在学习语文新的内容时, 不仅仅要注意言语表达和内容表达的真实、准确, 同时还要使语言生动活泼具有美感, 另外还要求老师尽可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例, 让学生感觉到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 处处都是语言艺术, 这种创造贴近生活的沟通环境,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总之, 语文的教学不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不能把学生当作学习机器, 生硬地灌输一些文字知识, 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沟通的魅力, 良好交流和合理的沟通就是一门艺术, 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抓住沟通的机会, 善意地引导, 为学生营造想象的空间, 让学生学得快乐, 能够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以上谈到的这些沟通艺术希望老师能实践在今后的教学中, 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帮助, 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得以受益。

参考文献

[1]马志国.做学生的心灵导师[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06.

初中数学课堂小结艺术探究 第8篇

一、科学预设,归还课堂小结的空间

通常来讲,课堂小结只需要控制在5 分钟之内即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环节可以就此在课堂教学中抹去.实际上,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并非没有意识到课堂小结的存在性,只是对它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心态,经常让随堂训练、新知拓展等设计环节所占用.要真正保证课堂小结这个环节能发挥既定的作用,数学教师必须进行重新的教学设计规划,让短暂但精彩的课堂小结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绽放光彩.例如,在教学《二次根式的乘法》这一课时,大多数教师会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计算来引导学生逐步推出“二次根式乘法”的基本法则,即而后就进入一系列的随堂练习中,包括计算法则的巩固计算以及利用计算法则进行化简、解题等.但并非每一个教师都能控制住随堂练习的节奏,实际上,很多教师会由于学生练习的变化而不得已延长练习和讲解的时间,往往到下课铃响还未完成这一环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练习进行训练,不应让过多的练习时间占据本应属于课堂小结的空间,让教师能够利用短暂的几分钟引导学生凝聚零散的知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二、巧妙留白,延伸课堂小结的“臂展”

调查显示,很多课堂小结的教学行为大体上偏向于单一性的知识总结,这种纯粹罗列新知的小结方法虽然能够对新知巩固起到良好的作用,但并不适用于任何课型和课时.因此,在这种单一方法主导下的课堂小结教学,常常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心理,从而迫使他们采取冷漠的态度来应付.课堂小结更为重要的任务在于是否能够为学生设置巧妙的留白,帮助学生拓展已有的数学知识面,让初中生的数学“臂膀”伸得更长.例如,在教学《绝对值》这一课时,教师基本上都会借助温度计观察、数轴认知以及气温排序等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绝对值的概念、绝对值的求法以及如何运用绝对值来判断有理数的大小关系等.所以,课堂小结基本是采取概念重复和强化的方式进行,没有为学生留下任何学习上的悬念和空白,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小结中消极对待.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绝对值》这一课,我们可以留下一些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如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哪些等,还可以设置一些课后探究情境,如让学生充分观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绝对值模型”或“绝对值问题”,并将其改编成数学问题考考自己的同伴,等等.

三、创新方法,增强课堂小结的效能

课堂小结的核心取向不在于学生是否能够将新授的数学概念、原理、公式或原则背得滚瓜烂熟,而在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新知,收获课堂小结的最佳效能.因为课堂小结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匹配性.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新型的课堂小结思路和环节时,应当在具体研究学情和课型的基础上,选择课堂小结的最佳匹配方法,可以是单一式的,也可以是多种方法的交替或结合使用.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二)》时,这一课主要是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知识点.为此,课堂小结可以采用直接的知识回顾法,引导学生快速回顾“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推导过程,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印象.另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实际问题探究法进行小结,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对本课知识,甚至旧知进行比较全面的复习.如,有一个平行四边形花圃,主人想在花圃中修几条小路,如图所示,已知AB=15m,AD=12m,BC⊥AC,你能利用所学知识求出小路BC、CD、OC的长吗?这个花圃的面积是多少?

这种小结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能让学生再次充分地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进行解题实践.

总之,课堂小结不仅能够起到总结、强调、延伸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作用,而且有效的小结方法和内容的运用能让学生触碰到更多难以想到的惊喜和奇妙.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堂小结作为一个核心环节来对待,创新小结方法,巧妙地设置各种悬念,提高课堂小结的效能.

摘要:课堂小结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不仅能起到总结、延伸数学知识和经验的作用,而且有效的小结方法和内容的运用能让学生提高与发展数学的思维能力.

语文课堂探究艺术 第9篇

一、创设美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 如果没有美, 没有艺术, 那么是不可思议的。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 教师端庄的仪表、得体的教态、灵活的教法、标准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工整漂亮的板书和广博深厚的知识都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作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他 (她) 应是一位出色的演员, 善于利用体态语言和表情, 通过潜心创设美的情境, 使学生迅速进入佳境。

二、充分运用课堂提问艺术, 活跃课堂气氛, 激活学生思维

英语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 恰当地提问, 有利于检查教师教与学的效果, 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有利于给学生创造轻松的环境, 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 让学生自觉互帮互学, 培养和提高交际能力。 那么, 如何运用课堂提问艺术呢?

1.介绍性的提问。

每节新授课前, 我会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预测本课的内容。例如在牛津版9A第三单元部分, 我首先呈现以下问题:Do you have any problems?Do you often quarrel with your classmates?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school life?Do you feel stressed before the exams?Do you think you have too many exams?Do you think you have to lose your weight?通过这些提问, 学生与教师更好地相互沟通, 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他们的问题, 从而为reading部分的教学做好良好铺垫。

2.理解性的提问。

所设计的问题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学过reading部分,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Do you have the same problem with Millie and Simon?If you are Sigmund Friend, what advice will you give Millie and Simon?

3.分析比较性的提问。

在牛津版8A第一单元语法教学中, 我请部分学生到前面来, 提问以下问题:Is Lin Tao taller than Wang Lin? Who is the tallest of the three? Does Bill sing better than Jim? Is Betty as slim as Kate?Are you as pretty as your English teacher? 学生通过回答以上这些问题, 能迅速地掌握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 以及as...as, not as...as的用法, 同时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巧妙运用情感艺术策略, 探索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 激发学习欲望

情感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动力。 当师生情感产生共鸣时, 情感就会如春风化雨, 滋润学生求知的心田, 悄然使我们的教学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英语是一种语言, 在英语教学中, 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也是在品味一种情怀、一种哲理、一种人格。 教师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 巧妙“指路”, 灵活“搭桥”, 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 激发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 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 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采取以下方法演绎情感艺术策略:

1.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努力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 我采取教学激励手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 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上课时我面带笑容, 用慈爱的目光注视他们, 并且及时表扬称赞他们, 如:“You are wonderful/excellent!You are clever enough to answer such a difficult question.Well done!”这样的课堂用语使学生感到如一缕春风吹拂心田。

2.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英语课堂和活动, 音乐、美术、游戏及多媒体是我常用的教学方法。 上课前找一些英文歌曲磁带在课堂上播放, 或编一些简单的英文歌曲教学生唱, 使他们陶醉在美妙的音乐当中, 然后巧妙地由音乐导入新课, 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发挥学生的特长, 请一些擅长画画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才艺, 同时出示一些图片, 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充满活力, 增强趣味性, 还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增强记忆, 促进思维, 培养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四、积极运用创新艺术策略, 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艺术策略的运用能够培养出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课堂中首先要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其次是创设情境, 营造创新的氛围。

1.合作互动, 活化课文插图, 拓展创新思维。

牛津版新教材图文并茂, 但是教材中的插图都是静态的, 如果教师能设法让静态的插图动起来, 即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幻灯片显示, 那么课堂会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 我采取合作互动的方法, 即在老师的指导之下, 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和动脑, 进行表演, 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学生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 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

2.创设富有情趣的交际情境, 优化口语交际的氛围。

现行的牛津教材源于生活, 贴近生活, 内容生动活泼, 为教师创设语境、 优化口语训练提供了条件。 如牛津版教材中9AUnit 4的话题是 “我最喜爱的电视节目”, 利用课件显示一些有趣的电视节目, 既丰富学生的知识, 又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 我运用故事、图片、音乐等学生喜爱的多种形象的教学手段, 辅之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启示, 给学生创设情境, 鼓励他们用英语讲故事, 根据图画编对话、做采访, 采用辩论的方式谈论某些热点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探究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言艺术 形象生动 趣味幽默 规范引导

语文是一门工具课,它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制胜宝典,它又具有人文性,其内涵博大精深。高中语文教师如果具有较高的语言功底,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的词汇量丰富,知识倍增,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让学生深深地为祖国的语言所陶醉,可以说,语文课天生重要,教师拥的较好的语言艺术品是授课必需。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首先是教学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能力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质量。因为语言是讲授知识、传达信息的主要途径。所以,作为一名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是必备素质,所以教师除了要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外,还要有较高的表达能力,也就是运用语言进行授课的能力。

然而,现实并不乐观,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水平还是参差不齐的,有一些语文教师还在用一口流利的家乡话在上课。这就会对学生造成很严重的影响,语音把握不精确,没有办法传达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还有一些教师一上课就开始长篇大论,照本宣科。这说明教师在语言的运用上影响了教学质量,这是一定要改变的状况。

一、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具备形象性特征,吸引学生爱听。

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一定要具有生动性,从而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孩子走进文本,去真正在品味文本,从而获得知识和人生的感悟。教师一定要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来解释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讲明白。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一定要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和排比等,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用自己生动的语言传授自己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大幅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运用能力。只有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高中语文课堂声情并茂,大放光彩。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让课堂充满语言的趣味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语言充满趣味性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最直接途径。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语言的幽默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摆脱之前填鸭式教学的阴影,变枯燥为有趣,变呆板为生动,让学生从没有兴致学习到主动学习。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语言生动、幽默风趣的教师,这样教学的课堂氛围是比较活跃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其沟通顺畅,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知识的接受。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轶事、笑话信手拈来,对联成语出口成章,按着教学的需要做到随堂把握,以及时地调节沉闷的气氛,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其理解讲授内容,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是,充满趣味的语言要把握好一个度,它决不能是无聊地侃大山,或者与调皮学生耍嘴皮子,它要与教师深邃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与当堂课的教学内容水乳交融,不能影响课堂的高效率,给学和一以美的享受,得到知识的乐趣。

三、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具备规范性,给学生以良好的语言引导。

教师用语规范,学生才有可能养成规范使用语言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使用规范的普通话来传递各类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深深地为母语所陶醉。因为汉语运用起来是最具有抑扬顿挫之美的,最优美生动及富有表现力,从而使学生通过运用母语来热爱自己的祖国。但是在真正的语文课堂上,还有一部分教师夹杂着方言的教学,对语音的把握不准确,有一些学生听起来都理解不了,更不要说透过规范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欣赏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了。这就会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不到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更不要说引导学生学母语,爱母语了。

四、高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引导性,让学生时时跟随教师的思路在进行。

课堂是让学生思维产生火花的地方,教师一定要用启发性的语言把学生的心灵点亮。而思维的运动是通过惊奇和疑问开始的,所以,教师在课堂要注意设置悬念。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总是会先让学生做好预习,带着教师预留的任务去看书,如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人物特色、写作妙笔在哪里?只有学生在自助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才可能更好地进行新课讲授。语文决不在于填鸭硬灌,而在于不断引导。笔者在课堂上会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地提问,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解,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不断地探求新知识,把握新内容,从而提高当堂的教学效率。

五、高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具备一定的激励性,给学生以终生的激励。

激励对学生很重要,它可以让学生产生持久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地去学好知识。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人文性,所以它的激励性是非常强大的,有时一句话会影响孩子一生。教师对学生评价要时候遵循激励这个原则。高中生的自尊心都特别强,教师要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的激励。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种性格,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不同心理,洞察学生的心灵,掌握得体的激励技巧。同时,也要把握住一切可以激励学生的机会,不管是赏识学生还是批评学生,都要注意到语言的激励性这一特点。对于差一些的学生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少批评,多表扬,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任何时候都不能以伤害其心灵,扼杀积极性为目标。高中的课文,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地提升,学生学起来会感觉到吃力,如果学生产生不自信时,教师要运用鼓励性语言对其进行引导,也可以简约地插入一些名人故事来激发学生。教师的赏识态度,激励性语言会让学生扫掉心中的阴霾,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学生只有在被肯定、被鼓励的状态下,才会信心百倍地去学习,树立自信,思维活跃,从而更好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第11篇

一、利用美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学习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情绪,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自身语言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讲究语言艺术,语调顺畅自然,语言亲切有趣,节奏明快精准,则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学习氛围,促进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注意语言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普通话教学,实现语音美。其具体做法有:形象生动地讲述教学内容;生动传神的动作模仿;恰如其分的体态语言,引导学生聆听、模仿以及表演等。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讲解时,某教师将应用题计算的中间条件,以一个形象生动的“藏”加以替代:同学们,在计算应用题时,还有一个条件,但它藏起来了,你们能将它找出吗?于是,一个“藏”字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使其主动找出。

第二、把握课堂用语美。

在教学中,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与信息传输的主要场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课堂用语应精炼而准确、严密而科学。这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备课工作,仔细研究书本知识,把握课堂语言艺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语言之美。

笔者以如下两个不同教学案例加以说明。如有些老师教学语言过于随意、不规范。例如:学习“认识图形”后,有道题目是判断几个角是否为直角,有教师展示题目时,说:判断直角。实际上,这样的话语与语言的规范性与准确性不符。可这样出示题目:判断如下几个角,哪一角为直角?又如有些教师则十分注意课堂教学语言,且较为精炼、直接。例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在进入教学状态后,教师提问:首先拿出三根火柴,围成一个图形,你们谁愿意到讲台上来做?这样直入课题,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通过美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寻求最优化的教学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利用教学规律,灵活使用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集艺术性与科学性于一体。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学生特点,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活动性,发挥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性,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其方法有:根据教学原则,利用图像、音响、色彩、语言、表情等手段,为学生创设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于学习意境中,主动认知。

第一、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游戏、唱歌等,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与保持学习热情。如学习“加法与减法”等知识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猜数学谜语活动,如打一字:一减一不是零,谜底为“三”。分析:“一”字、减号“-”、再加“一”字,组合起来,所得的字不为“零”,而为“三”。

第二、通过图画、实物、卡片等教学手段,展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例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时,教师可出示事先准备的一些圆柱形的物体,并提问:这些物体是正方体或长方体吗?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一些圆柱形物体,认真观察,再与讲台上的圆柱进行对比,看看它有何特点。提问:谁来讲讲圆柱有什么特征?

第三、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录像、幻灯片、投影等,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抓住重点,获得知识。同时,让学生在问题回答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四边形,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谁能讲讲这些图形的名称?等等。

三、注重美的激励评价,拨动学生学习心弦

通过美的激励语言、评价语言,注重个性发展,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第一、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关注学生情绪变化,及时引导,让学生大胆发言,并多加鼓励、肯定。

第二、适时点拨,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对于同一问题,由于不同的分析角度,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时会与设计意图背道而驰。这时教师应以机智巧妙的语言来点拨、启发学生,拓展学生思维,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而不是一味否定,导致学生失去勇气与信心。

第三、表达赏识,引导学生乐于模仿。

上一篇: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下一篇:文化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