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升级转型

2024-09-15

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精选12篇)

经济结构升级转型 第1篇

一、邢台经济运行总体态势

(一) 第一产业实现较快增长。

邢台市从年初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和实施多项强农惠农政策, 通过逐步进行农村深化改革, 让农村农业生产在稳中求发展, 并秉持结构调整为大方向加大力度来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一定时期内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邢台农村经济优质高效的发展。

(二) 第二产业增速逐步回升。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邢台全市的经济受到转型升级的影响, 邢台第二产业增长值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了负增长。邢台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制定了保稳促增长的政策, 使得第二产业增速逐步提升。

(三) 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

邢台全市2014年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93.51亿元, 和2013年相比增加了8.2%, 同比增长了0.5%, 列于三种产业结构之首位, 比邢台全市的GDP、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多2.2、2.5、3.4个百分点。

二、经济新常态下邢台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 第三产业实现新突破。

最近一段时期邢台市委、市政府在经济新常态的条件下制定出稳增长调结构的总体布局, 不断增强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 使得邢台全市第三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二)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首超第二产业。

邢台市2014年GDP比2013年增长了6%, 其中第一产业比2013年增长了5.7%, 比2013年提升了7%, 第二产业比2013年增长了4.8%, 第三产业和2013年相比增长了8.2个百分点, 是三种产业中增速最快的, 比2013年提升13.1%。这些说明当前邢台市的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的作用在不断提升。

(三) 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增长。

2014年邢台第三产业经济增长速度为8.2%, 这里面拥有现代服务业成分的行业持续保证了12.2百分点的增长率, 更是让贡献率超过了43.4个百分点, 并且以其为首带动邢台服务业经济增长3.6%。第三产业中的物流服务业、金融、租赁以及商务、信息传输服务业在邢台市已经拥有了优良的发展条件, 为邢台全市实施进一步的产业转型和审计优化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后盾保障。

三、经济新常态下邢台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工业生产有待提高。

当前工业生产依然是支撑邢台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元素。但是在不断优化内外部环境的大背景下, 邢台市逐渐关停资源消耗高的企业, 第二产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处于低位运行阶段。邢台市经济的发展和提升离不开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增长, 工业生产在经济新常态下必须要有所提高。

(二) 服务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虽然邢台市服务业在近一段时期内在内部结构调整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可是依然没有在邢台形成一个明显的优势产业。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传统服务业所占据的比例较大, 而新兴服务业所占比例特别小。去年邢台在交通运输服务业、仓储服务业、邮政业, 以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这三个邢台的传统服务业中增加值是226.6亿元, 在邢台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是38.2%。虽然这三个传统服务业占据比例特别大, 可是其增长速度仅仅是6%, 和邢台第三产业平均增速相比低了2.2个百分点,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传统服务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而这就限制了邢台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

四、经济新常态下邢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措施

邢台要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主动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做好邢台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的基础, 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不断地加快速度促进发展, 增强当前经济结构的大调整, 出台相关的政策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主动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不断地提升邢台经济运行质量, 真正可以保证邢台全市经济发展可以高水平高质量的健康稳定的增长。

(一) 高度关注影响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首先必须要注意到工业生产增速的问题, 这是邢台经济在经济新常态下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遇到的最为迫切的问题, 要时刻关注工业企业的实际发展状态, 要促进新型清洁工业的发展, 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企业在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其次在经济新常态下邢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必须要重视支撑服务业经济发展的所有基础设施和指标的发展现状。

(二)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大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邢台产业结构问题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邢台全市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定要考虑到实际条件, 而且要是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邢台根据当前经济新常态的实际情况需要将一二三产业逐步做大、做优和做强。首先, 对于第一产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在经济新常态下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 以绿色蔬菜、优质果品为发展关键点, 以现代新型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 逐步增强区域优势, 向着农产品深加工方向逐步延伸, 实现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之路;其次, 对于第二产业必须要以结构调整为重点, 在经济新常态下需要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替代一起抓, 完成邢台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最后, 在第三产业上需要大力推进“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升水平”的实施方案, 在邢台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突出“一城五星”, 对邢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休闲旅游、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和文化创意等产业, 在未来几年向着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现代化物流枢纽城市的目标和方向加速发展。

(三)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经济新常态上经济发展和提升的新动力, 必须在这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 所以邢台全市要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 必须要重视和快速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商务服务行业, 在促进邢台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让邢台服务业行业实现结构优化的目的;其次, 邢台在经济新常态下需要努力加速发展文化、体育健身、旅游、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再次, 需要应用当前先进的经营方式与发展快速的信息技术来逐步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 促进实现结构转型升级, 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最后, 需要重点关注和推动当前发展竞争力特别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 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促进全市服务业蓬勃发展。

五、结语

邢台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 可是在经济新常态下, 邢台经济的发展压力十分巨大, 因此加快邢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就成为了邢台经济发展的关键。所以邢台要找准自身定位, 抢抓发展机遇, 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谋求发展优势, 加快发展步伐, 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重振邢襄大地风采。

参考文献

经济结构升级转型 第2篇

2013年07月19日08:03 福建日报

本报讯(记者 周琳)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

一、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各金融机构要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贷款重组、信贷资产转让等方式盘活存量信贷资源。盘活的存量和争取的增量规模和资金主要投向“五大战役”、“三维”对接、“三群”联动、工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项目和中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三农”等领域。建立健全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检查督促。

二、保障企业关键环节的合理资金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和产业链金融业务。支持金融机构在纺织服装、鞋业、电机、石材、厨卫设备、工艺美术、林业、茶业等产业集聚区域建立专业支行或特色支行,创新开发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之间和协作配套企业之间的供应链金融品种,增强中小企业的配套能力和竞争力。各金融机构要围绕当前企业的主要资金需求,将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仓单质押融资等作为重点推动产品,并以企业获得的重点工程和政府投资项目采购合同订单为依据,为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有序发展网络融资平台,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合作。要支持暂时出现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

三、做好企业技术改造金融服务。建立企业技改金融服务承诺机制,确保有市场、竞争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优势产业的企业技改项目的信贷资金需求。推广“风险投资+银行贷款”联动模式,推进科技保险试点。建立政银企共同出资的“风险资金池”,开展企业技改贷款项目和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助保金”贷款业务。建立企业技改贷款贴息机制,对纳入“百项千亿”计划的技改项目贷款,继续按银行贷款实际发生额的5%给予贴息扶持。

四、持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拓展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加大信贷资金配给,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小微企业贷款户数高于上年同期水平。支持金融机构开办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和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可放宽至3%。多渠道建立贷款风险共担机制,发挥“助保金”贷款的风险分担作用,撬动银行新增贷款规模和资金。各金融机构要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开辟贷款审批“绿色通道”。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拓面”、提升服务成效明显的金融机构,优先支持批量筹建同城支行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优先安排新增信贷规模和办理支农再贷款、再贴现。从明年起,每年元月上旬,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直各有关部门、“一行三局”应将上一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工作打算和政策建议专题报告省政府。

五、进一步加强“三农”金融服务。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十条措施的通知》等政策。建立健全林权交易流转平台,推进林权顺畅流转。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推广统规统建农房建设项目贷款和按揭、抵押贷款业务,在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沙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颁证、抵押登记试点,以及抵押贷款业务。

六、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做好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工作,推动更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对在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募集资金70%以上投资省内的,享受我省扶持企业上市优惠政策。探索发行优先股满足重点产业整合企业的资金需求。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或证券交易所。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融资发展。积极引导和推荐优质企业到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引导和鼓励各类保险基金、投资基金来闽发展。

七、强化融资担保服务。支持各地政府设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融资担保公司。探索建立融资性担保公司资本金和客户保证金银行托管制度。完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股权的质押登记、确认,稳妥探索企业使用农村土地经营权和租赁地地上建筑物物权及附着物抵押信贷模式,增强农村集体工业用地和租赁用地融资能力。进一步落实农户生产性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农村行业协会组织会员建立担保基金,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并按为农户提供生产性贷款担保额的1.6%给予风险补偿。

八、推动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来闽设立分支机构,争取每年引进1-2家外资银行和台资银行。支持在平潭综合实验区、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厦门和福州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率先试点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争取在设立闽台合资证券公司方面取得突破。加快村镇银行组建工作,确保“十二五”期间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加快“金融服务不出村”工程建设,力争2013年实现每个乡(镇)拥有自动存取款设备、农信系统小额支付便民服务建制村全覆盖。

经济结构升级转型 第3篇

5月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总投资780亿元

李朴民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核情况。5月,国家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6个,总投资780亿元。包括农业水利项目5个,总投资92亿元;交通基础设施项目4个,总投资621亿元;工业项目1个,总投资8亿元;高技术项目4个,总投资57亿元;其他项目2个,总投资2亿元。

李朴民说,5月份审批的重大项目主要集中在水利、交通和高技术领域。一是加强水资源开发,保障城镇用水安全。二是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医学创新研究水平。

总体供需保持平衡

“煤电油运”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李朴民说,5月份发用电量继续保持小幅增长,通过发电、用电数据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效果继续显现。

李朴民介绍,从发电情况看,近期全国重点水电厂来水较好,清洁能源消纳政策落实较好。全社会用电平稳增长的同时,结构不断优化,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大于二产。前5个月,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合计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影响度达到85.1%,远高于二产的9.6%。三产用电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用电增长14.3%,商业、住宿和餐饮业用电增长7.6%,金融、房地产、商务及居民服务业用电增长10.0%。前5个月,二产用电增长0.4%。如果扣除冶金、有色、建材这三个行业,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2%,处在中速增长水平。

李朴民还介绍,煤炭产量继续下降,价格有所回升。4月份以来,主要产煤省区产量出现明显下降。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产量同比下降15.5%,前5个月累计下降8.4%。受此影响,加之各地陆续进入迎峰度夏,电厂日均耗煤有所增加,煤炭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同时,成品油销量小幅下降。5月份,原油产量同比下降7.3%,前5个月产量累计下降3.7%。

此外,交通运输主要指标增速略有放缓。5月份,全社会完成货运量36.9亿吨,同比增长3.3%,增速较4月回落0.1个百分点。前5个月,全社会完成货运量160.9亿吨,同比增长2.7%。从煤电油运的情况来看,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总体供需保持平衡。

化解产能过剩稳步推进

李朴民介绍,为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近日,各有关省区市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施方案都已制定完毕,明确了本地区“十三五”期间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工作安排和目标任务。28个省级人民政府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还完成了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目标责任书的签订。2016年度中央奖补资金也已向地方拨付到位,钢铁、煤炭化解过剩产能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李朴民介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建立了由25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有关部门和单位还在工作层面建立了定期沟通会商机制。同时,为实行政策配套,相关部门制定印发了奖补资金、财税、金融、职工安置、国土、环保、质量、安全等8个专项配套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文件体系。

同时,为化解钢铁、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先前遴选了杭钢、鞍钢、攀钢、山东能源、陕煤化等企业好的做法,组织有关媒体开展宣传报道。为进一步发挥典型引导作用,近期又遴选了徐州矿务集团、山东章丘东风煤炭集团公司作为第二批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典型,对他们在产能退出、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做法予以积极宣传推介。

李朴民说,下一阶段,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强化组织实施,抓好措施落实,部际联席会议将加强监督检查和协调指导。

民间投资制度尚有待完善

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3.9%,增速较前4个月回落1.3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下降。

李朴民介绍,为了激发民间投资的潜力和创新的活力,促进民间投资回稳向好,国务院组成了9个督查组,5月下旬在北京、河北等18个省份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发改委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积极参加国务院9个督查组工作的同时,又单独派出6个督查组。

督查组在专项督查中发现,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增长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民营经济,多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间投资的政策,但有些要求没有完全落实或者说没有完全落地。有些法律法规缺乏配套细则,实际执行中没有把实惠落到民营企业身上。

据李朴民介绍,目前办企业、搞投资面临的制度成本依然比较高,比如政府部门的审批事项仍然不少,审批时间仍然较长,有的审批标准不统一,互为前置条件,审批事项下放后,一些基层部门有的不愿意接,有的接不好。同时,市场环境建设方面,不少企业感到土地贵、房租贵、税费高、人力成本高,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普遍感到融资难、融资贵,资金紧张。

在企业自身发展方面,在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转型升级方面的储备,加上信息不对称,一时很难找到新的投资领域。

消费结构升级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 第4篇

国家统计局在2007年10月10日发布的《从十六大到十七大经济社会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中指出, 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明显得到改善, 依据是, 2006年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中恩格尔系数下降, 分别比2002年下降了1.99%和3.2%, 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比重提高, 服务性支出增加, 尤其是农村居民货币消费支出从2002年的1468元提高到2006年2415元, 增长了64.6%, 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民和生活水平消费确实有所提高。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则指出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153元, 剔除价格因素, 比上年实际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 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0%, 城镇为3 6.5%。

这里首先有一个问题, 即恩格尔系数在我国经济发展条件下应用存在着一定局限性问题。

1.1 单纯应用恩格尔系数的局限性

恩格尔系数是在19世纪中叶, 由德国著名统计学家厄恩斯特, 恩格尔 (ErnstEnge l) 在研究了法、法、德等国不同阶层的家庭调查资料时得到了一系列数据, 在此基础上, 他发现一个家庭或个人收入越低, 其食品支出在其总支出的比例就越重, 反之其比就越小, 对一个国家而言也是同一道理, 并用公式表示如下: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全部生活消费支出) ×100%。由此看来, 恩格尔系数的原理非常简单, 那就是一个家庭或个人维持生存的必须的食品, 数量基本不变, 在此前提下, 其系数值越小即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越小, 其生活水平就越高, 反之则表明其生活水平越低,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将恩格尔系数作为评价国家贫富和地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 50%~60%为温饱, 40%~50%为小康, 30%~40%为富裕, 30%以下为最富裕, 中国政府对这一系数也极为重视, 政府机关很多工作计划的依据就是本地的恩格尔系数, 中国宣布“总体达到小康”所依据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恩格尔系数, 由此可见, “恩格尔系数”之重要。

1.2 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

其实就是以恩格尔系数为标准, 我们也应当看到虽然除个别年分异常外大多是在逐年降低的, 但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 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仍明显偏高。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计算, 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78%, 农村家庭为43.02%, 而美国在2003年就已降到了13%, 欧洲多数国家以及日本也都在30%以下。这表明中国人的消费层次还是较低的, 娱乐教育、旅游、服务等高层次的消费比重未能得以增长, 就必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质量, 消费品种少自然就形成了消费结构的单一现象。

2 中国不同消费群体结构

中国做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其实际的购买力已超过了12万亿元人民币, 国家统计局在2009年10月发布的系列报告之四中就曾对农村按五分组, 对城镇按七分组进行了生活消费水平的比较, 但笔者认为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如果仅按城乡来区分, 还过于笼统, 因为不仅在城市或者在农村, 都有各自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加大的现象, 而且从消费市场上来看也已形成了各具特征消费群体, 他们有着不同的消费特点, 对此笔者将之归纳为五大消费群体, 这五大消费群体是:极高收入的“豪富型”消费群体;高收入“导向型”消费群体;中等收入“跟进型”消费群体;中偏低收入“稳定型”消费群体;贫困收入“温饱型”消费群体。

3 优化消费结构的对策

我国消费体制改革滞后, 制约了消费结构的转变, 割裂了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潜力与现有供给能力之间的联系。因此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增加劳动者收入推行鼓励消费的政策

经济学有很多原理, 但其中一个原理极为重要, 那就是单纯的经济增长, 并不代表其能创造新的或者是有潜力的市场, 最多只是一种规模的扩大, 因此创造一个有效需求的总量和消费结构都较为合理的市场才是中国经济下一步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 而创造这样一个市场最根本前提就是人民收入的增长, 因为消费的前提就是收入, 只是人民收入提高, 打牢夯实消费的基础, 其最终消费率才能提高。

3.2 加快改税步伐天平向“贫弱”一方倾斜

和谐社会必须以纳税人和国家之间和谐的税收关系为基础, 而和谐的税收关系应当以科学、合理、公平的税收制度为基础。完善分配领域的税收体系。通过税收增减来调节和缩小社会贫富差别, 是最有力的减少社会阶层矛盾的有效手段, 要改变我国在初次分配中把过多资源分给强势群体和大企业的做法, 并在二次分配中加大向民众倾斜。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一种在分类所得税制, 一个科学、合理、公平的个人所得税法必须以分类综合所得税制为基础, 在分类所得税制的基础上很难实现科学、合理、公平的税收制度设计。

3.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增强消费信心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标志和条件, 也是提升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前提。多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政府存款达1.7万亿, 但公共财力被滥用。我国各级部门行政开支过高, 行政开支比例占财政收入竟达26%, 而日本只占不到3%, 欧洲许多国家也不到4%。这些年我国GDP每年增长不到10%, 但税收和行政开支的增长速度却是百分之二三十, 显得极不正常, 地方政府还拥有数额庞大且缺乏监督的卖地款等预算外开支。其实与其花几万亿搞基建, 不如扎扎实实把钱直接投到民生上来得效果更好。因此在财政管理上, 要细化社会保障预算安排, 解除制约消费的瓶颈, 提高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只有当消费者不再承担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花费的时候, 民众消费的后顾之忧才会解除, 消费者才会放心地增加消费, 内需才能拉动起来, 私人投资才能重新恢复, 经济向内转型才有真的希望。

总之, 笔者认为, 中国要想实现经济转型, 完成一次重大的转身, 就必须从提高民众收入, 优化消费结构入手, 才可能切切实实获得一定的实效。

摘要:金融危机的出现, 使我们有机会理性看待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本代价以及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深刻问题, 那就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的需求滞后的不争事实。如果说, 在改革开放前期, 长期处于贫困的中国, 最为重要的是增加财富, 那么现在最为重要的则就是如何让更多的民众能够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增加消费财富的能力,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投资财政体制,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从根本上解决普通民众消费难的问题, 只有当政府推动中国经济从积累型向分享型转型, 从投资型向消费型转型, 中国的经济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所以优化消费结构, 制定向高层次的消费资料需求转变的消费政策, 应当是今年及未来几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经济结构升级转型 第5篇

推动县域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不断推进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是贯彻落实

鹤峰县发改局局长

姚宏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鹤峰县是一个面积大县(2872平方公里),又是一个人口小县(22.14万人),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县域经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 18.2亿元,与 1978年的 5227万元比,翻了 5.04番(每 6年翻一番),平均增长 12.6%,三次产业结构比由 68.0:11.9:20.1调整到 31: 35.7: 33.3,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国民生产水平、经济结构水平居全州前列。但是,与全省平均比,差距很大:从生产水平看,不到全省的一半(全省 19838元 /人,本县 8229元 /人);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比全省高 15.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全省低 8.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全省低 7.2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 15.7:43.8:40.5);从增长速度上看,“十一五”前 3年,GDP平均增长 11.5%,比全省平均低 8.9个百分点;从农民人平纯收入上看,2008年全省为 4656元,本县只有 2555元,还是一个经济上的弱县。为了逐步缩小地区差别,尽快实现“小康鹤峰”,有必要深入探讨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问题。

一、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的影响,二是城乡结构的影响,三是体制结构影响。一般情况下,产业结构的影响以第三产业为核心;城乡结构的影响,以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为核心;体制结构的影响,以私营民营经济的比重为核心。过去,本县经济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呈现以下特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总量增长影响很大。产业结构一般要经过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和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两次大的飞跃。本县从 20 02年开始,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一产业,往后的 6年,第二产业的比重从 43.9退到 2008年的 33.6;第一产业从 3 8.4退到 30.8,第三产业由 23.4上升到 33.6。相关分析认为:第三产业的比重每上升 1个百分点,县域生产总值就增长 0.9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本县经济结构第一次飞跃,是在经济总量很小的情况下发生的飞跃,现阶段全县的经济总量水平(GDP)在全州八县市中最低,2008年比宣恩少 3.3亿,比来凤少 1.4亿,比咸丰少 2.1亿;而本县的国土面积比宣恩、来凤、咸丰分别多 152、1533、342平方公里,一产业的增长空间比较大。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低位超越,动量少、贯性小,结构的稳定度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主要靠投资增量的拉动,三产业内部缺乏增量支撑。

2、城乡结构变化对经济总量增长影响弱小。城乡收入差距满足由小变大、由大变小、最后趋于平衡的规律。在差距拉大的过程中,对经济总量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大量农民工进城参与城市建设,从事城市二、三产业,农村留守劳力的土地资源使用量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外出务工收入参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一定区域内越显著,对经济总量增长影响就越大,被称为“城乡二元经济” 或“农村哺育城市”; 在城乡差距缩小的过程中,国家转移支付力度增大,工业谋划农业点面扩宽,土地经营权向能手集中,城市资本投向转向农村,被称为城市返哺农村。2005 年,本县的城乡收入差距系数为 0.23(1-农民人平纯收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08年为 0.27,“十一五”前 3年,城乡收入差距系数上升了 0、04,基尼系数由 0.39下降到 0.35,进入城乡差别缩小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县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过程中,城市化进程缓慢,2002年为 20.4%,2008年为 25.7%,6年增长 5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低 15个百分点,城镇产业承载力弱,绝大部分农村劳务工流出了境外,进入转型期后,地方财力配套支持力不够,城市经济力量单薄,对县域经济增量影响有限。3、体制结构变化对经济总量增长影响显著。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建立与初级阶段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包括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等,检验的标准不是框框条条,而是 “三个代表”,是否是科学的发展。改革开放 30年来,本县经济体制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农村,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制度过渡到全面实行土地租赁制度,1988年县政府出台了《土地租赁经营试行办法》,明确土地由村委会集体所有,由村委会出租,并将承租对象延伸到村外、乡外、县外的社会法人; 1997年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延长土地承包工作的通知》,2000年在全县范围完成了农村土地二轮承包,2004年取消了“三提五统”,广大农村的管理费用和公益事业发展由国有集体经济承担,为农村私营民营经济的充分发展奠定了长效性基础。在城镇,分两步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第一步,1986-1996年 10年期间,实行以租赁承包为主要形式的改革,1988年县政府制定了《深化企业改革、完善企业经营》试行办法、《企业租赁经营试行办法》和《放活科研人员、放活科研机构暂行办法》,逐步取消产品统购、定购、排购制度,逐步取消钢材、化肥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大力推行国有民营、公有私营和租赁经营制度,市场经济得到初步发育。第二步,1997年以后,改革重点转向产权制度和人事制度,将县管国有集体企业资产全部推向市场,与职工解除了劳动合同关系,至 2001年,除中央下伸的国有企业外,在竞争性领域没有一家县属国有企业,县域经济基本实现了民营化。2008年,全县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总数发展到 3843户,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县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 90%以上,实现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 52%,提供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 80%。改革开放以来,鹤峰人民始终保持“开放包容、勤劳朴实、执着追求、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鹤峰精神”,造就了一批企业家和文化名人,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体制创新的潜力减弱以后,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是技术进步和创新,主要标志是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

经济结构升级转型 第6篇

会议指出,201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人民银行党委的指导下,外汇管理部门坚持稳中求进,狠抓改革攻坚,加快简政放权和外汇管理“五个转变”,强化风险防控,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任务。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改革“升级版”初见成效,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推广至全国,直接投资的可兑换便利程度进一步提升,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稳步开展,事中事后监测管理不断加强,打击外汇违法违规活动震慑效应明显,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会议强调,201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发展基本面好,潜力大,韧性强,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外汇储备较为充裕,金融体系总体稳健。外汇管理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积极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开拓创新,以外汇管理“五个转变”为指导,继续推动简政放权和依法行政,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国际收支监测,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水平,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

会议部署了2016年外汇管理重点工作:一是推进外汇监管方式改革,弱化事前审批,完善事中事后管理,提高国际收支监测分析的准确性和前瞻性,提升监管效能;二是进一步优化外汇管理服务,深化经常项目便利化改革,完善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加快外汇市场发展;三是加强风险防控,指导银行按照“展业三原则”要求办理外汇业务,严格履行真实性、合法性审核责任,打击外汇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正常外汇市场秩序;四是做好国家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工作,统筹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的各项目标,完善外汇储备多元化运用;五是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认真落实“两个责任”,继续加强党建工作,狠抓党风廉政、队伍建设和内部管理。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路径下的增长分析 第7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模型,结构升级换代,新古典理论,内生增长理论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未注意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污染与不断破坏。直到20 世纪70 年代《增长的极限》[1]的发表,人们才意识到经济的增长有可能不是无限的,经济的增长要受到人口、自然资源、资本、技术进步、环境承载量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一、基于模型的分析

(一)模型的求解

设X0是某地区现期的资源消耗,Y0是该地区现期的国民收入。以五年为一个发展周期,一个周期后的资源消耗和国民产出分别记为X1、Y1,依此类推,有X2、X3、……、X和Y2、Y3、……、Yn。根据该地区的历史数据,得到这个地区的增长模型[2]为:

将上面模型改写成矩阵方程为:

令,则βi=Bβi-1,i=1,2,……。由此模型和现期水平β0,可以预测今后各时期的发展水平:β1=Bβ0,β2=Bβ1=B2β0,……,βi=Biβ0。显然,直接计算B的各次幂十分烦琐,如果利用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计算可得到大量的简化,且模型的结构和特征更为明了清晰。B的特征多项式为

于是B的特征值为 γ1=2,γ2=3。对于 γ1=2,对应的特征方程组为(B-2E)x=0,属于 γ1=2 的B的一个特征向量是;对于 γ2=3,同样有方程组(B-3E)x=0,解之,属于 γ2=3 的B的一个特征向量是。

(二)对模型的分析

如果该地区现期水平 β0恰好就是a1,当i=n时,,则Xn=2n,Yn=2n+1。这说明,经过n个发展周期后,地区产出已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2n+1),再仔细分析,发现产出的一半被资源消耗(2n)所抵消,表明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以自然资源的严重损耗为代价的,当经济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种严重浪费资源的发展模式会使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状态,因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假设现期水平,则,于是,进一步地,当n=4时,,此时,资源损耗的货币价值为X4=241,产出价值为239,说明资源损耗已超过了产出价值,经济将出现负增长,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成为现实。在上面特征向量中,有Y=-1,向量a2无实际经济含义,但所有具有经济含义的向量β0都可以表示为a1、a2的线性组合,所以,向量a2在分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数量作用。此向量也暗示,在一定的条件下,经济可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负增长。我们还发现,现期经济增长状况会影响到未来各期的增长水平。

二、模型的经济学意义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如果没有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该地区基于资源浪费的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是不能实现的[3]。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内生于它的要素禀赋结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持续的技术创新推动要素禀赋的变化来维持。显然,该地区要避免“增长陷阱”,需要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具体路径应是现阶段从资源商品收入中拿出相当的比例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社会资本投资,并对技术创新部门的先行者进行补偿以促进结构转型[4]。换言之,把单一的资源消耗型增长转向以资源、资本、技术进步为内容的结构多样化经济增长模式。

讨论该地区经济增长的源泉,可用增长核算方程来表示,现阶段的生产函数为Y=G(R),式中,Y为总产出,R为自然资源投入量。今后经济结构升级换代的目标为Y=AG(R、L、K),其中,L为劳动投入量;K为资本投入量;A为技术状况,又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对资源变动ΔR、劳动变动ΔL、资本变动ΔK、技术进步ΔA而言,由边际产量的概念和微分学知识可知,有ΔY=MPR×ΔR+MPL×ΔL+MPK×ΔK+G(R、L、K)×ΔA,式中,MPR、MPL、MPK分别为资源、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对上式两边同除以Y=AG(R、L、K),并化简,可得到。表达式分别被称为资源对产出的贡献率、劳动对产出的贡献率、资本对产出的贡献率;被称为索洛余量。这样,可得到下列公式:产出增长=资源贡献率×资源增量+劳动贡献率×劳动增量+资本贡献率×资本增量+技术进步[5]。前后生产函数的变化反映出该地区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在技术进步的促进下,生产方式会从以往单纯的资源投入量转向资源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当代绿色经济出现的现实原因。借助市场的力量,人类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方案是寻找在经济上具有创造性和最低成本的带有“生态效率”性质的生产程序,在微观层面上这种程序迫使传统公司转向绿色公司,其管理战略是把金融与增长绩效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绿色金融出现的时代背景。

三、增长的进一步讨论

(一)新古典理论的解释

经济增长因素分为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两大类[6],前者指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投入量,其中可以把自然资源视为不变,其他二者是可变的。笔者认为,后者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因此,资本形成、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是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首先考虑没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Δk=sy-(σ+δ)k,式中,k表示人均资本,y表示人均产量,σ 表示不变的劳动力增长率,δ(0<δ<1)表示折旧率,s表示储蓄率。从上式发现,人均储蓄有两个作用,一是用于装备新工人,占用量为 σk;二是用于资本折旧,其量为 δk。二者之和(σ+δ)k被称为资本的广化。如果人均资本增量 Δk>0,这一现象被称为资本的深化。于是,增长方程可以表述为:资本深化= 人均储蓄- 资本广化。然后假定技术进步是外生给定:A以一个固定比率g增长。AL被称为有效劳动,即技术为劳动加强型的。通过这样的假设之后,新古典增长方程变为:,式中,称为按有效劳动平均的产量,称为按有效劳动平均的资本。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几个结论:(1)稳态中的产出增长率是外生的,它等于 σ;(2)在短期中,储蓄率的增加使产出增长率提高,它不影响产出的长期增长率,但通过提高资本—劳动比可以提高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的长期水平,即可以提高稳态收入水平;(3)资本存量的提高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提高资本—劳动比的唯一途径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个资本深化的过程。回到该地区经济结构升级换代后的生产函数Y=AG(R、L、K),如果R固定不变、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不变、生产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只要资本与劳动均出现增长,人均产出也会提高。再添加技术进步,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不变得到了保证,而且生产要素的边际报酬会变为不减,这样,人均产出的提高就得到了技术上的强化。即使该地区自然资源耗尽,技术进步引领下的资本、劳动增长模式也会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内生增长理论的解释

尽管新古典理论认为,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经济的长期增长,但它并未解释技术进步来自哪里。“知识资本”是内生增长理论的一种创新,它认为,技术进步是资本投资的副产品,并取决于资本的增长:,这是技术增长的公式。利用这个公式可得出,[7]。再根据新古典理论的资本积累方程:Δk=sy-(σ+δ)k,我们可以得出内生经济增长方程:。此式告诉我们,储蓄率s是经济增长的正指标,人口增长率σ和折旧率δ是经济增长的逆指标,这一切以存在相当大的知识资本外部报酬为转移,所以,人力资本投资和具体的研发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

从内生增长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技术不仅是劳动加强型的,而且也是资本加强型和自然资源加强型的。文中讨论的地区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增长只有现阶段从资源商品中拿出相当大的比例进行高储蓄,通过高储蓄达到高资本存量,改变传统单一的纯资源投入型增长,以技术进步逐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才可满足从量到质的增长。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是有限的,唯有依靠“质”的无限性才能保持可持续增长。

(三)两种理论的比较

经济结构升级转型 第8篇

一、自治区经济结构转型的税收效应逐步显现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1年,内蒙古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9.2:56.8:34,2014年上半年调整为4:55.6:40.4,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了6.4个百分点;2011年实现国税税收比重为0.1:64.9:35,2014年1-8月调整为0.1:59.8:40.1,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了5.5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逐步向均衡方向发展,内蒙古经济开始由工业为主向工业与服务并重过渡。

(二)高技术产业发展较为稳定

高技术产业在我区总量占比虽然较小,但其发展前景广阔。从2011年以来的税收数据看,以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和器材、医药制造等行业为代表的部分高技术产业,与增速大幅回落的传统产业相比,发展较为稳定,国税税收占全区税收总量的比重逐步提升(见图1)。

(三)非煤产业税收占比大幅提升

2014年1-8月,全区非煤产业实现税收432.4亿元,占国税税收总量比重为78.4%,与2011年相比,占比提升了21.6个百分点。煤炭产业税收下滑导致全区国税税收总量大幅减少,是非煤产业税收占比提升的主要因素。从2012年以来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受此影响,煤炭产业(包括煤炭采选和运销,下同)税收一路下滑,2014年1-8月煤炭产业实现税收119.8亿元,比2011年同期煤炭产业税收减少201.3亿元,降幅62.7%(见图2)。

(四)化学产业实现税收较快增长

以煤化工为主导的化学产业税收占比呈现稳步上升,占全区国税税收总量的比重从2011年的5.18% 上升至2014年的9.5%,上升了4.32个百分点,特别是2013年和2014年1-8月比重上升较快,分别上升3.36、1.59个百分点,占比提升较为显著。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对化学产业税收提升贡献较多 ,2010年至2014年8月,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税收增幅均在20% 以上,2014年1-8月增幅超过30%,高于同期全区国税税收总量增幅52.68个百分点(见图3)。

二、转型期自治区经济税收新的关注点

(一)传统行业税收增长乏力

受产能过剩、宏观调控、转型阵痛等因素影响,以能源、冶金建材等产业为代表的传统重点行业税收增长乏力。其中,占全区国税税收超过40% 的煤炭、电力、黑色、有色四大传统行业2014年1-8月累计减 收157.9亿元,超过全区净减收额(见图4)。

(二)新兴重点行业税收拉动作用初显

化学、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代表我区重点发展的煤基及非煤新兴产业,这些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占全区国税税收总量比重逐步提升,但实现的国税税收仍然较少,难以形成煤炭、电力等传统引擎的拉动力,无力弥补传统产业税收大幅减收的缺口。2014年1-8月,三大产业实现税收63.9亿元,占全区国税税收总量比重仅为11.6%(见图5、图6)。

(三)大批重点项目将成为国税税收新的增长点

自治区目前重点推进的647项重大项目,涉及清洁能源、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将为我区中长期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将成为自治区国税税收新的增长点和接续力。但是,由于重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大,建成投产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抵扣期大约为3-5年,加之享受现行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等税收优惠政策,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到实现国税税收还有待时日。

三、助推自治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能源产业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区的第一支柱产业,加快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仍然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中之重。首先,加快推进以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基多联产等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工程示范,优化煤炭利用方式和能源结构;另外,以技术升级换代、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甲醇、化肥、电石等传统煤化工升级改造步伐,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加大能源本地转化率,在区外市场低迷的形势下积极扩大“内需”,挖掘新的税源。

(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加快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实力,使之尽早成为内蒙古新的支柱产业。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措施,积极引导资源向产能利用率、资本收益率较高的主导产业配置,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使非资源性产业成为内蒙古经济新的增长点,保障税收增速,有效缓解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压力。

(三)提升新项目“税收能力”

经济转型升级视角下的结构性减税 第9篇

我国当前对于结构性减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施路径以及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张念明 (2012) 、张守文 (2013) 、何代欣 (2013) 从整体的税种调整以及具体的课税要素调整两方面出发分析了结构性减税中的“减税权”问题, 指出以“稳增长”为目标的结构性减税发力不足, 缺乏配套科学发展的全局意识, 同时, 我国当前结构性减税侧重于宏观调控, 基于税制优化的结构性减税方案则相对较少[1][2][3]。而针对结构性减税的具体实施路径, 潘文轩 (2012) 立足于针对特定税种、特定群体以及助推经济结构优化的三大着力点, 指出我国结构性减税的基本路径应是全面推进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房产税、资源税以及环境税等的综合改革[4]。

针对结构性减税对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作用机制, 目前主要集中于营改增对于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朱小群 (2013) 、王璐 (2013) 分别解读了营改增在助推服务业提速、加快国有企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意义[5][6]。李俊英等 (2013) 则基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视角, 指出应推行低税负的增值税制与营业税制, 全面推行“营改增”等改革, 依托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三大税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7]。基于此, 本文立足于经济转型升级, 分析结构性减税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关系以及作用机制, 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 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二、基本内涵

(一)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

1. 以流转税为主体, 所得税比重较低。

长期以来, 我国流转税的比重远远高于所得税, 主要对商品和劳务征税, 税收负担具有间接性、转嫁性和隐蔽性。所得税占税收收入比重较低, 税收负担无法转嫁, 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2. 财产税、资源税所占比重较小。

在我国当前的税收体系中, 财产税、资源税等特定税种所占比重大概10%左右, 所占比重较低, 不能与经济、环境发展目标协调一致, 所以其调节贫富差距、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 转型升级下的结构性减税

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追求的是速度优先的追赶超越路径, 对结构问题关注不够, 投资与消费关系严重失衡,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随着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并成为新常态, 再加上外需对我国经济的拉动减弱, 我国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亟待解决。由此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质为结构转型。

为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 抑制经济增长快速下滑的局面, 国家开始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以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基于此,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有增有减, 结构性调整”的税制改革方案, 改革税制结构, 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 优化经济结构。

(三) 经济转型升级下实施结构性减税的必要性

1. 企业税赋过重, 制约自身发展。

以陕西省纺织行业为例, 由于纺织行业劳动密集程度高以及对外依存度大, 受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 2015年, 在纳入陕西省国资委合并范围的35家纺织企业中, 23家为亏损企业。全国纺织品出口总额较2014年下降4.88%, 对外出口下降, 收入与利润增速持续回落, 盈利水平难以维持。

当前制约纺织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棉花作为纺织行业的主要原材料, 一直存在增值税高征低扣的问题, 由此导致企业材料成本过高, 同时, 由于纺织行业对外依存度高, 因此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出口退税调整的困难, 过重的税赋压制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企业没有充足的资金升级技术装备, 进行自主创新, 制约其持续发展。

2. 税收体制不合理, 制约经济发展。

《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 在140个经济体中, 我国全球竞争力指数 (GCI) 为4.89, 排在第28位, 与去年持平, 经济发展呈现平稳态势。而在税收方面, 有27个国家总税率超过50.00%, 我国以64.6%的税率位居全球第13位。通过GDP税负率 (税收收入占GDP比重) 分析我国2005~2014年税收总体水平, 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 从2005~2014年, 我国GDP与国家税收收入逐年增加, 国家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不断上升。值得注意的是, 2014年GDP约为2005年GDP的3.42倍, 而2014年的税收收入为2005年税收收入的4.14倍。说明我国税收收入规模相对较高, 税收收入一直快速增长, 远远超出经济的发展速度, 应适当进行结构性减税。

三、作用机制

(一) 税收对经济结构调整的直接效应

注:图中AB为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税收对于经济结构调整的直接效应体现为税收的生产替代效应, 即政府对各行业选择性征税, 从而影响行业结构。如图1所示, 假设社会只有农业和工业两种产业, 其中:AB为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表明既定条件下农业和工业的可能生产组合;J1、J2为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

情况一:当未征税时, 最优生产组合是AB与J1的切点Cl。此时, 农业产量OY1, 工业产量OX1, 社会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消费者也得到最大需求。P是AB和J1的公切线, 对AB而言, P的斜率代表了农业和工业之间的边际成本比率;对J1而言, P的斜率代表两种行业产品的相对价格比。

情况二:假设政府对工业征税, 农业和工业的边际成本比率发生变化, AB的切线的斜率变为Q, 切点由C1移动到C2。同时, 两种行业产品的相对价格比发生变化, 因此切线由P变为Pl, 与新的相对价格线P1相切的为J2, J2与AB在C2点相交, 这是在新的边际成本率下社会能够达到的最大利润, 即工业产量OX2, 农业产量OY2。

综上所述, 当政府对一个行业征税后, 由于边际成本比率和相对价格比发生变化, 为重新实现利润最大化, 市场将重新配置资源, 调整行业规模。由此, 实施结构性减税, 优化税制结构, 针对特定目标对于特定税种进行税负增减, 将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 优化资源配置, 调整经济结构, 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二) 结构性减税对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作用

1.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升级关键在于企业, 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个体, 是转型升级的直接实践者, 由此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首要措施是实现企业转型。实行结构性减税, 一方面要降低企业实际税负,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充足资金, 增加企业研发投入, 促进企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引进新技术、新思想, 激发企业活力, 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来说, 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而较重的税费负担削弱了我国微观经济的活力, 不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调整税收结构, 开征环境税等税种, 能够引导企业发展新兴产业, 改善我国长期以来依托资源环境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绿色发展, 生态发展, 加速“中国制造2025”战略新兴产业目标的实现。

以增值税转型为例, 2009年我国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 允许企业将其购买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额在税前抵扣, 降低了企业的营业成本, 激发了企业淘汰落后设备、进行技术更新改造的积极性, 推动了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由此加大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 使得产业结构由资源密集型逐步转为技术密集型, 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

2. 拉动国内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增长。通过结构性减税的实施, 不断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 由此拉动消费和投资, 以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 实现经济稳增长。

以个人所得税改革为例, 当前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税收体系中的第四大税种, 在部分地区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5~2014年, 我国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比例如表2所示。

2011年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调整为3500元, 以2010年为例, 我国人均月收入为2479元, 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为3500元, 远远高于人均月收入, 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 增加了个人可支配收入, 由此实现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目标。

3. 引导资金回归实体经济, 调整产业结构。

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 严重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导致企业破产频繁。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调整关键时期, 对实体经济来说, 通过结构性减税政策提升企业利润空间, 能够吸引更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同时, 长期以来, 我国追求的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不合理, 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较低。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0年底, 世界服务业增加值占比72%, 其中, 发达国家接近80%, 与我国同等人均收入水平的国家平均为54%左右, 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43%。通过结构性减税政策, 推进服务业税制改革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刻不容缓。1980~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如图2。

以营改增试点为例, 上海市从2012年试点以来, 试点行业以及购买服务的制造业相关税负有所减轻, 同时, 一些企业主动选择主辅分离, 企业发展模式趋向专业化, 由此带来宏观效率的提高, 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其中, 中小微企业受益最广, 对于实现稳增长效果显著。

四、具体路径

(一) 全面落实营改增

2016年5月1日起, 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 此次试点将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税率确定为11%, 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则确定为6%, 由于增值税是按增值额征收的, 因此改革的关键在于哪些项目可以进行抵扣, 由此税务机关和企业内部均应做好企业营改增培训工作, 梳理上下游产业链, 明确具体抵扣环节和抵扣项目, 尤其对于金融业来说, 由于其行业本身较为复杂, 营改增试点难度大, 企业可成立营改增试点小组, 全力推进营改增顺利实施。

(二) 开征环境税

长期以来,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发展方式忽略了企业自身经济行为对于资源环境的破坏作用, 企业环境成本无法确认与量化, 企业往往忽略其污染环境的社会成本, 高估利润。2011年12月, 财政部同意适时开征环境税, 但具体实施方案仍未出台, 企业的经济行为失去利益约束, 经济利益仍是企业的首要追求。开征环境税, 将企业环境成本内化于其营业成本中, 可以规范企业经济行为, 也有利于引导企业引进新技术, 实现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双赢, 同时, 可以引导企业舍弃高污染行业, 发展新兴产业, 促进经济总体结构优化。

(三) 加大出口退税力度

我国的出口退税平均为13%, 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7%, 由此出口企业的实际税率为4%左右, 而世界各国对于出口均不征税, 由此加大了企业成本, 同时使企业失去国际竞争力。以典型的出口依赖性行业纺织服装业来说, 其出口退税调整如表3所示。

完善出口退税政策, 优化出口退税率结构, 特别是对于高附加值产品, 按照征多少退多少的原则, 降低企业成本, 减轻企业负担, 提高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外贸回稳向好, 实现经济平稳运行和升级发展。

五、小结

我国当前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攻坚期以及阵痛期, 稳增长调结构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依托营改增全面试点, 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 将税制改革与经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 发挥税收对于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 不断优化经济结构, 实现转型升级。

摘要:为明确经济转型升级中实施结构性减税的必要性及其实施路径, 从我国现行税制结构出发, 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 指出合理的结构性减税政策能够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拉动国内需求、引导资金回归实体经济并调整经济结构, 并从税收对经济结构调整的直接效应明确结构性减税对于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 研究得出应从全面落实营改增、开征环境税以及加大出口退税力度等方面出发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税收制度,结构性减税,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结构

参考文献

[1]张念明.基于税制优化的结构性减税政策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2 (3) :16-21.

[2]张守文.“结构性减税”中的减税权问题[J].中国法学, 2013 (5) :52-64.

[3]何代欣.当前结构性减税面临的深层次间题及化解对策[J].税务研究, 2013 (2) :17-21.

[4]潘文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的着力点与路径选择[J].税务与经济, 2012 (4) :65-69.

[5]朱小群.“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将助推服务业提速[J].中国经贸, 2013 (5) :24-25.

[6]王璐.“营改增”有助于国企转型升级[J].经济研究参考, 2013 (6) :17-18.

经济结构升级转型 第10篇

一、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全球化, 经济的各个要素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工业的角度来看, 劳动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劳动力的结构、实际的工作、自我预期和劳动技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组织模式进入了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运作模式。整个社会对于工业化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感到厌倦。

二、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特征

日本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 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此消彼长成为最大的问题。特别是消费与投资的关系问题成为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瓶颈。在产业升级过程中, 主导产业的变迁是经济结构变动的最大特点。产业结构内部, 日本的主导产业由传统的重工业逐步升级为电子、高端制造、家电、汽车, 甚至是精密仪器等等, 是日本的产业机构呈现高级化、合理化和大型化的趋势。改变了原来的资本密集型, 以及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机构, 促进了产业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三、日本经济结构与产业升级的途径

(一) 制定适合本国的产业政策

日本在发展的过程中, 根据本国的国情特点, 制定并实施了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日本以一年为单位, 提出一个中长期的适合本国经济利于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向高级化转型的总体规划。每一个阶段, 都针对市场的变化确定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重点, 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在政策上, 日本主要通过政府的投资补贴、税费减免, 提供长期的政府贷款或者提供优惠的利率, 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二) 高科技的应用与创新

日本在促进产业升级的过程中, 采取先是模仿后独创, 先从低科技含量的轻工业到高科技含量的发展战略, 从最初的引进到后来的吸收技术再到自主创新, 建立起来的本国的产业体系。日本引进的技术并不是单纯的高科技, 而是选取适合本国国情的, 有利于本国产业升级需要的, 对提高生产率最有帮助的先进技术。比如日本的汽车、电子、机械、钢铁和化工等工业部门都是对世界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 最后加以创新, 对日本的经济结构转型乃至产业的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技术创新的作用下, 日本的产业不断向高级化推进。

(三) 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推动产业结构的创新

日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制订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产业的稳定发展。集中力量促进了特定产业的高速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 日本以促进产业的合理化为目标, 重点的扶持培育电子工业、机械零部件产业和合成纤维等产业制定了专门的振兴法比如《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和《电子工业临时措施振兴法》等等, 这些产业政策法规促进了日本重化学工业的发展提高了日本的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了经济发展, 也提高了日本的经济地位。在60年代, 日本根据国情和环境的变化, 制订了关于机械信息产业振兴的临时措施方面的法律, 极大的促进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在80年代中后期, 日本又把创新型知识密集化作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 制订了《基础技术研究顺利化法》, 此法为基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便利和合理的法律依据。在90年代以后, 通过修改一系列的有关石油以及电气的法律, 放宽了对石油和电力领域的限制, 促进了石油、电力等轻工业产业的竞争与发展。再进入21世纪以后, 日本又创设了公司法制, 从根本上修改了商法, 银行法进一步地完善, 提出并且制订了有关支持节能和能源在生的法律, 促进了企业的创造性经济活动, 创立了新产业, 完善了公司法制, 让经济结构进一步地优化转型。

(四) 产业组织政策与产业结构政策相结合, 协调运作

日本在强调企业的大型化和集团化的同时, 倾向于规模经济的利用, 强调大中小型企业的协调发展。日本的产业组织政策意在提高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日本培育和扶持了一大批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 形成了有效地竞争的市场结构, 建立了一大批富有活力的企业, 使产业结构可能出现的缺陷得以弥补。

(五) 日本对衰退企业进行转型和援助

日本发挥政府在衰退产业调整中作用, 实施资金援助, 比如建立萧条产业的信用基金, 实施设备调整政策, 促进了衰退产业的转型调整。同时对衰退产业的劳动力进行培训或者是生活补助、再就业补贴, 使相关劳动力得到了很好的安置。

五、结束语

通过对日本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分析, 可以发现日本的经济结构转型由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步转变为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的新型工业。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成了各国经济持续发展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日本作为一个工业化较为发达的国家, 但是其现代化社会历史背景并不悠久, 日本在二战后短短的几十年里头, 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了一个新工业化的经济大国。其中除了在坚持市场调解为主导的基础上, 政府的积极推动与扶持, 促进了日本的经济结构迅速转型与产业升级。

关键词: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日本经济体系,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黄付生, 魏凤春.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 2010 (02) .

[2]李辉, 刘春艳.日本与欧盟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就业对策比较[J].现代日本经济, 2006 (02) .

积极培育产业集群促进结构转型升级 第11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培育;促进;结构转型

一、蓬莱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蓬莱市在“十一五”期间,就借助“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契机,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形成了产业集群发展,从而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蓬莱市已经逐渐形成以汽车及零配部件、造船重工、葡萄与葡萄酒、旅游服务四个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并初具规模和成效。

(一)汽车及零配部件集群

鹏翔汽车是蓬莱市汽车及零配部件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以改造汽车、生产车桥、制造油缸为其主营业务。2006年,蓬莱市引进北奔重汽,在两大龙头企业的带领下,一批汽车零配部件生产企业也逐渐发展壮大。永进传动、万寿机械、福瑞克森刹车片等近百家零配件生产企业逐步完善了蓬莱市汽车及零配部件产业链,并形成汽车及零配部件产业集群。

(二)造船重工产业集群

蓬莱市的一类开放港口有两个,分别是蓬莱港和栾家口港,地理条件优越,在造船重工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过去,蓬莱市的造船重工企业仅有渤海造船一家,后逐渐引进京鲁渔业和巨涛重工两家龙头企业,带动全市造船重工及配套产业的发展并形成产业集群。当前,蓬莱市共有20多家造船重工企业,全市造船能力达到200万载重吨、海洋工程装备加工能力20万吨,被省政府列为“山东省船舶工业聚集区”。

(三)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

十一五期间蓬莱市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酒庄数量大幅上涨,并已拓展出完整的葡萄种植、苗木研发,葡萄酒生产,产品营销、文化推广、主体旅游等与葡萄酒有关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全市共有60多家葡萄酒生产企业、30多家精品酒庄。除国内知名红酒企业长城、张裕、王朝、君顶等品牌先后在此建立基地以外,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外知名葡萄酒企业和酒庄也纷纷“抢滩”蓬莱。

(四)旅游景观服务产业集群

随着旅游资源的进一步被挖掘,旅游景观集群效应也进一步显现。蓬莱市有三仙山、蓬莱阁、海洋极地世界、君顶酒庄等一批旅游景点,在此基础上,以打造“全国海滨度假旅游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为重点,大力发展集A级景区、葡萄酒庄、乡村旅游、主题公园、海滨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构建旅游资源融合的发展体系,并不断丰富景区内涵,完善相应配套措施。

二、蓬莱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链发展尚不完善

当前蓬莱市企业中,“低、小、散”企业众多,且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发展规模不大。虽然已经形成产业链,但在产业集群中,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协作不够、连接不紧,延伸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产业链的进一步配套和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进来的一些大企业、龙头企业与本土中小企业之间缺乏有效联系,导致本区域内部的生产要素之间缺乏必要的流动;企业虽具有创新意识,但缺乏创新能力。相当一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较弱,其采用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设备较之国内外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二)产业技术水平呈现低级化

一些中小企业属于产业链发展的末端,其生产技术和产品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由于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且在技术、工艺、设备方面缺少必要的研发投入和创新投入,导致这些企业多为技术引进型、产品模仿型企业,其产品无法匹配国际市场上对产品精度、难度的高要求。

(三)资源要素紧张阻碍工业发展

蓬莱市长期处于人少地多的状态,人地矛盾突出;而一些中小企业多年来一直采用粗放型增长方式,不仅经济效益低,对本来就不多的土地资源更是造成巨大的浪费,阻碍了龙头企业、可持续项目等的引进,也在一定程度了制约了蓬莱市工业经济及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积极培育产业集群促进结构转型升级

(一)加强载体建设,推动结构转型

进一步加强各产业基础平台的建设。在港口及其腹地基础设施建设时,必须结合蓬莱市地理区域规划、产业发展现状,以“海陆统筹”为基本原则,以扩大港口客货流量及综合吞吐能力为目标,加快推进蓬莱东港和栾家口港的码头泊位、防波堤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现有物流项目,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并促进其与港区的融合,实现二者共同发展。积极引导分布相对较散的中小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从而减少资源要素的浪费,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二)加强科技创新,支撑结构转型

第一,提高企业创新意识。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倒逼机制积极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多地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第二,完善创新平台。企业创新的目地是为了提高其产品市场竞争力,市场在企业生产和产品研发中起导向作用。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要以市场为基础,建立起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创新向产品生产进行转化。第三,强化人才支撑。千方百计引进产业发展尤其是龙头骨干企业需要的人才。强化产、学、研结合,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结构转型

经济结构升级转型 第12篇

河北省的民营经济作为20年来推动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并且在国有经济改革和外资企业纷纷介入的形势下,民营经济已找到了实现整体突破的重要关口,转型升级就是民营经济步入另一个轨道的关键。

经济发展的进程,不仅体现在经济规模和总量上的增长,同时也体现在结构上的转变。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产业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是沿着产业结构有序演进展开的,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河北省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在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上,第一产业在民营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而在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在三大产业内部,技术密集型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和合理性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但是,产业结构在不断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河北省民营经济依然存在着加工深度不足、附加价值不高、在传统产业上竞争过度、在高端产业上进入不足等问题。本文针对河北省民营企业在产业结构分布、管理方式、发展模式等方面的不足,结合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提出了促进河北省民营企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建议对策。

二、河北省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现状及问题

1.产业结构现状

至2013年以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对我们的生活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河北省民营经济在高耗能、高浪费的产业上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对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已经是迫在眉睫。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刺激民营经济,但民营经济本身存在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2013年,世界经济环境再次影响了民营经济,直接导致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经营困难或是直接倒闭。从民营经济的现状来看,行业分布较窄,集中在采选业及传统加工制造业,涉足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不多,而且在消耗、污染和收益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的企业占据相当大的数量。河北民营经济再次走资源消耗高、生产附加值低和生产加工初级产品的老路,必将会被淘汰。所以,促进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河北民营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

河北民营企业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加工制造业和采选业。其中,钢铁业、装备制造业、纺织业已成为我省民营经济中优势产业。2013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达1676家,增加114家,完成营业收入1746.2亿元,上缴税金39.4亿元。全省民营纺织服装规模以上企业1229家,营业收入、增加值、实交税金和利润额分别实现781.4亿元、211.7亿元、12.1亿元和57.1亿元。民营企业在批发零售业、建筑及房地产业也有一定分布,而在新兴行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等,企业所占比重则非常低。

通过百强企业也可以看出河北省民营经济产业规模。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14年度最新“中国民营企业500家”榜单中,河北省有19家上榜,以新华联合冶金投资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冶金产业、庞大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零售产业和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燃气生产和供应产业迅速壮大,进入发展前列。

河北省民营企业100强涵盖了河北省11个地级市,但分布上并不平衡,其中唐山、廊坊、石家庄较为发达,三个地区累计约占总体的50%。保定、邯郸和邢台的企业数量稳定,而承德进入100强的民企数量在这两年里变化较大,张家口与衡水民企数量则偏少。

2.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河北民营经济企业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从整体看,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还存在问题:

(1)第一产业依然较为薄弱,劳动生产率偏低。从第一产业增长的波动幅度与河北省民营经济总体增长的幅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第一产业的快速增长为民营经济总体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而第一产业的增长缓慢也削弱了民营经济的增长基础。

(2)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足,民营农业企业规模偏小,比重偏低。我国农业虽然具有精耕细作的历史传统,但总体上处于低级状态,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较为薄弱,而且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尚不能进行流转,制约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3)民营工业结构高度化不足。工业结构的高度化意味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工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民营企业在通信设备、计算机等所谓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中,主要承担的是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程序,实际的技术密集程度、研发比重和附加价值都不高。

(4)主要依靠资源、环境、投资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缺少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的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依然处于主导地位。

三、河北省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

1.企业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对策

(1)建立健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扩大股份制改革的规模,让企业股东既成为投资主题有成为收益主体。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高新技术精细化管理模式发展。利用现代科技信息化的优势,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丰富研发团队,这是民营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

(2)切实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走科技含量高,创新升级之路。加大高科技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研发新材料,新产品,提升产品的价值;加强品牌建设;建立民营高新科技和技术研发机构,提升民营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科学创新能力。

(3)建立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走共同发展的联盟型升级之路。通过河北民营企业的现状可以看出,中小微型民营企业应不断向大型国有企业产业链延伸,在资源和人才利用方面加强合作;共同进行结构调整,共同建设“低碳经济”或“无碳经济”的新型社会。

2.政府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对策

(1)提高宣传力度,正确引领企业认识了解转型升级,以防止民营企业实体经济变成虚拟经济。从整个社会全局来看,部分企业会把技改项目理解成新产业、新项目,主要看市场销售,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要重视技术改造创新,解决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困难。

(2)扩大转型升级的资金支撑体系。扩大民营企业融资通道,提高民营经济企业信贷资金的规模和中长期信贷资金投放量。政策上要对实行技改的企业给予转型升级的奖励。建立补偿机制,通过设立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来加大银行提供信贷的支持力度。

(3)促进高校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活动,高校提供专业人才帮助企业化解转型升级中的困境。高新科学机构、大专院校应亲身进入企业内部,从企业管理制度、产品研发创新和人才培训管理、工艺技术方面确定研究方向。政府应组织民营企业调查,把企业尚待解决改造的项目介绍给大专院校等科技研发部门。建立企业与高校的联合班制,培养技术性的行业领军人才;发展专门的行业技术人才培训学校,化解企业急需技术型人才的困境;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为民营企业更好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

除此之外,要鼓励民营企业与各类型企业之间的多种合作,共同开辟国际发展的空间,使民营企业不断合作的国际投资中赢得国际竞争优势,扩大自身发展的空间和领域。

参考文献

[1]王春和等《.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2:62.

[2]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82.

[3]李维安等《.中国民营经济制度创新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09:3.

[4]刘迎秋《.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3-01:83.

[5]贾琳,杨建永.河北省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现状及升级路经研究[J].中国知网,2012(5):1.

上一篇:技术性困难下一篇:路桥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