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置范文

2024-06-11

创新设置范文(精选12篇)

创新设置 第1篇

一、要符合频率的整体定位

当前, 从中央到各省市广播电台都设有内容大致相同的专业频率, 如新闻、经济、交通等, 但各频率间栏目同质化现象严重。栏目定位一定要符合频率整体定位。如果一个栏目定位与频率整体定位不匹配, 这个栏目与受众的关联度就不高, 固有的听众群可能对这个栏目的内容不感兴趣, 那么该栏目就可能失去了本频率的受众基础。如佳木斯经济生活广播就是一档为“经济生活”量身定做的节目, 在栏目设置上也体现专业化, 紧紧围绕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经济生活专业频率。栏目只有围绕频率定位, 做专做深做透, 做出特色, 才能跟其他节目形成整体战略配称, 并为频率增值。

二、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

总的说来, 不论什么样的播出形式, 都必须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 才能使自己制作的栏目得到认可。

1. 受众定位

“永远没有一个栏目会符合所有听众的口味”。的确是这样, 众口难调, 要做好一个广播栏目, 首要的就是尽最大努力, 扩大和挖掘栏目的目标听众。连云港台获得全国广播首届十佳公共栏目奖的《东方女孩》, 在收听率调查中, 一直名列前茅, 就是因为它的目标听众定位准确。这是一档面向少男少女的社教话题类栏目, 栏目组每天要从众多的听众来信、来电以及手机短信平台中收集、整理、提炼话题, 确保每一期节目的话题都贴近少男少女的生活, 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听众。

2. 时段定位

一旦做事形成习惯, 人们就会更加乐于接受它, 并且乐于坚持它。听广播同样如此。因此, 搞好栏目定位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选择好固定的播出时段, 培养听众收听习惯。再拿《东方女孩》来说, 栏目的播出时间是晚上九点至九点三十分, 正是青少年上床睡觉之际, 据调查, 有很多青少年多年来都是伴着《东方女孩》栏目入睡的。

三、要符合节目的类型

在笔者看来, 广播栏目类型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第一个 (宏观的) 层面, 可以区分为三个大的类型———新闻类、社教类、文艺类。第二个 (微观的) 层面的类型有, 监督类、谈话类、情感类、服务类、娱乐类等等。有时候, 某一类型的栏目还可能发展出新的类型, 如“民生新闻”、“益智节目”等等。

每一类型的栏目因社会功能不同而遵循不同的常规。如舆论监督类栏目以弘扬社会公平与正义为宗旨, 聚焦社会热点、反映群众呼声;情感类栏目以浓厚的人文关怀为主旨, 以倾听和讲述市民阶层的生活琐事与平凡感情故事为主要内容, 以唤起人们的道德感、责任感和同情心;娱乐类栏目以审美娱乐为诉求, 最大限度地满足听众工作、学习之余休闲放松的需要;服务类栏目则以传播知识、指导生活为导向, 为听众提供健康、就业、法律、生活等各类信息和咨询, 满足听众需求。

四、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

1. 分析宏观政策, 规划栏目运作。

分析宏观政策不仅可以预测市场现在的需求, 还可以预测未来几年市场需求的变化, 并通过预测, 为媒体制定相应的计划, 适时加以调整栏目。如:2003年8月31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正式下发, 面对即将到来的房产热, 连云港台于2004年初率先开播《房产互联网》栏目, 对港城房地产的投资和消费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导, 同时在节目中搭建二手房屋买卖、房价评估及房产政策咨询等免费服务平台, 吸引了众多听众和开发商的眼球, 开播仅一年就拉动创收三十余万元。

2. 与部门单位合作, 实现双赢。

和部门单位联办节目, 是广播宣传优势、成本优势需求相结合的良好载体, 同时也是一个稳定的创收源和渠道。这样的节目培养好了, 会使频率节目产生很好的“人气”。如连云港台近年来与老龄委、老干部局等五部门联办的《老来乐茶馆》, 与各大医院联办的《空中医疗服务网》, 与银行、保险公司联办的《财富936》、与慈善总会联办的《爱心总动员》栏目等, 都产生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百姓愿听, 单位高兴, 频率受益。

五、要有鲜明的主题和个性特色

任何栏目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或立意高远, 或题材独特, 或视角巧妙, 或手法新颖等, 唯有独树一帜, 高人一筹, 才能在栏目设置与创新中摒弃同质化现象。

1. 顺应时代需求。

栏目要体现与时俱进,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连云港台荣获江苏省十佳优秀栏目的《爱心总动员》, 坚持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导向, 很快受到听众的接纳。

2. 寻找独家视角。

栏目要拥有自己独特的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 进而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连云港经济广播《感谢有你》曾荣获江苏省十佳优秀栏目, 它以一个“感”字为主旨, 幻化出人类许多种情怀。感谢、感激、感戴、感怀、感奋……让听友参与到节目中抒发自己的感恩情怀, 辅以贴近故事的歌曲, 让更多的人发现并享受着生活的真善美。节目推出后, 听众参与积极性高、反应热烈。

创新设置 第2篇

努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密山市区共有一个中心街道办事处,八个社区。辖区面积8.2平方公里,人口10.5万,住区党员9859人。为了适应“单位人”变成“社区人”、大量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走进社区、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让住社区的在职党员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增强了他们的共住共建意识,今年以来,市委组织部积极探索破解传统党组织设置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这一难题的办法,按照地域相邻的原则,以楼宇小区为主,以住楼宇党员和驻楼小区物业公司党员为基数,组织指导中心街道办事处党委在学府社区建立了北琴海花园小区楼宇党支部。党支部以楼宇小区的名字来命名,并在3个楼道分别成立了党小组。在社区建立楼宇党支部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组织建设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的基层党组织。因此我们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在组织设置、管理机制、组织活动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一、化整为零,合理设置

近年来,社区党员队伍由于离退休、下岗失业和流动党员增多,再加上社区活动场所的限制,造成党员之间互不认识,组织活动十分不方便。本照“便于管理、易于活动”的原则,我们打破“一居一支”的传统组织设置模式,协助指导社区党组织在一个楼宇小区内,党员比较集中的地方以一个楼宇为单位设立楼宇党支部,楼宇党支部的党员有的是单位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有的是下岗职工,还有一部分是驻小区物业公司员工。原学府社区党支部改建为党总支,负责对楼宇党支部的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分四步走”的组建方式:一是搞好调查摸底。做到了“三查”,即查就业状况、查居住状况、查素质状况。在此基础上,要求住区在职、离退休党员和下岗党员到社区党组织报到,并对党员情况登记造册,建立信息数据库;二是制定初步方案。对住小区的党员由社区党总支根据党员情况,从党员骨干中,确定楼宇支部委员候选人的初步人选,上报街道办事处党委审核;三是进行组织考察。由市委组织部协同街道办事处党委组成联合考察组深入社区,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对设置楼宇党支部的意见建议,并对楼宇支部委员候选人初步人选进行考察;四是成立楼宇支部。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由街道办事处党委组织召开楼宇小区党员大会,公布楼宇党支部设置方案,正式成立楼宇党支部。以楼宇党支部为单位选举产生支部成员,由街道办事处党委审批后公布。

二、明确职责,健全制度

我们指导中心街道办事处党委要明确楼宇党支部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职责是组织党员进行学习,过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社区楼道的组织生活;突出社区关怀和利益协调功能,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计划和打算及时与群众沟通,起好桥梁纽带作用;联系和激励在职党员争当“党员先锋岗”标兵,下岗党员或者离退休争当“身退心不退”标兵,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我们还深入到学府社区协助他们制定楼宇党支部工作制度,建立完善各种制度。

三、创新载体,发挥作用

围绕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向心力、创新力,我们把北琴海楼宇党支部做为一个社区党组织创新设置模式和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的示范点,定期指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和谐社区建设。一是开展“文明楼道、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在居民楼道中挂上各种宣传图板,有历史知识、法律常识、名人名句等,为楼宇居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组织党员积极穿针引线,引导楼宇居民利用节假日通过联谊形式相互往来,互帮互助,建立和睦的邻里关系;发动居民走出楼栋,自娱自乐,在文体活动中增进感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开展了“党员志愿服务日”活动。组织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志愿者队伍,为辖区居民提供义务服务。每周六、周日为楼栋孤寡老人及困难群众运送粮、油、煤气等生活用品;义务打扫楼道、清除积雪、修整绿地、疏通下水道、义诊等。楼宇党支部成立以来共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0多件。三是在十七大召开期间掀起了“喜迎十七大,永远党走”主题学习活动。组织党支部共为社区党员居民发放宣传材料100多份,使党员的学习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在设置教学情境中培养创新品质 第3篇

一、创设质疑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被动接受多;自我意识少,依附性多,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究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个性。

1.批判。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思维的天地。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或决定,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2.探究。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进行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利用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配合他们已有的情感、价值观,充分运用教材里现成的材料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要倍加爱护和引导。

二、创设交流情境

实践证明,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的愿望以及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灌输型”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2.合作互动。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三、创设想象情境

一位留学生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1.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教学中,学生借助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象,并对图象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连贯性,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2.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

地方体育频道的节目设置与创新 第4篇

在现有市场和体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 国内体育电视媒介格局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处于央视体育频道巨大阴影下的各地方体育频道, 如果不改变思路而想有大的作为几无可能。这从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以及德国世界杯、南非世界杯期间, 各地方体育频道的表现就能看出, 赛事转播权被央视购买, 地方电视媒体需要播出相关内容, 必须向央视购买, 而赛场内的新闻报道权也已经由央视独家获得, 造成了众多地方台在奥运、世界杯等重大赛事的报道中因没有节目源而无计可施。

目前国内各地方体育频道中, 除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省级体育频道处于正常发展态势, 其他地方体育频道的发展前景均不容乐观。2003年底, 我国共有可收看的体育频道42个, 除央视5套和个别境外频道外, 57.1%集中在省级电视台, 省会级电视台占17%, 地市 (非省会) 级电视台占21%。2007年底, 体育频道减少到17个。这17个尚在勉强支撑的体育频道中, 也并非都播出体育类节目, 从呼号上看, 有“体育健康频道”、“体育休闲频道”、“体育娱乐频道”、“体育旅游频道”等多种称呼。有的省级体育频道为了在激烈竞争中得以生存, 甚至彻底换了招牌, 例如湖南电视台体育频道在2004年节目改版之后就消失了。目前地市级体育频道几乎全军覆没, 而省级体育电视媒体称得上专业的也就北上广三家。

进入21世纪, 新媒体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竞争压力, 特别是给专业化的体育电视媒体带来了冲击力, 也加速了地方专业体育频道另谋他路。无论是在传播速度、广度还是传播内容的时效性方面, 新媒体的优势显而易见。以新浪体育为例, 细分为篮球、足球、网球、F1等诸多体育栏目, 每个栏目都有海量图片、文字以及视频资料, 这些多媒体资源对于受众的视觉冲击显然是电视媒体无法给予的。一些专业体育网站的出现弥补了以往网络媒体对体育事件报道深度不足的缺陷。虎扑篮球网不仅为球迷提供即时赛事信息, 还通过挖掘球星背后的故事, 使球迷获得更加立体和真实的传播感受。许多视频网站、体育网站都已开通视频服务, 很多比赛的现场直播信号已经可以通过网站实时观看, 全球覆盖的网络资源可以使网友随时随地打开网站, 欣赏比赛。

二、体育娱乐背景下的休闲体育节目发展

休闲体育是指人们为了身体健康及心理愉悦而进行的参与性的体育运动。从运动形式上, 无论是为了增进健康而进行的爬山、跑步、游泳, 还是群体娱乐性的羽毛球、健身舞等运动项目, 或是对抗性的篮球、足球比赛, 从大众角度来说都属于休闲体育范畴, 其参与者不论年龄大小、身份各异、能力高低、身体强弱。

▲江苏卫视《老公看你的》、《芝麻开门》等节目融娱乐与体育元素于一身。

在2008年奥运经济的带动以及高投资回报率的预期下, 休闲体育产业已经从单独的娱乐健身领域成长为“本世纪最赚钱的产业”, 资本大量涌入该领域。传媒产业带动性极强, 大型户外体育竞技通过与电视媒体的合作, 开办系列节目。通过媒体的放大效应将体验进行到底, 一方面参与者乐在其中, 另一方面, 也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满足了对体验的向往。

2008年5月, 向来以娱乐节目打天下的湖南卫视和湖南经视全面“变脸”, 娱乐节目纷纷改造成体育节目, 集结推出多档融娱乐与体育于一身的节目:《奥运向前冲》、《步步为赢》、《我是冠军》、《智勇大冲关》。节目一经推出, 《奥运向前冲》连续13次获得全国同时段收视第一;《智勇大冲关》自开播以来, 收视率节节攀升;《我是冠军》也创下收视0.95, 份额2.85%, 同时段全国排名第三的好成绩。其他省级卫视山东、福建、浙江、江苏也纷纷制作此类节目。

(一) 专业体育节目观众是潜在的休闲体育节目受众

休闲体育与休闲体育电视是一种天生共生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首先, 休闲体育的内容为休闲体育电视提供了素材, 休闲体育涉及的内容很多, 接触的范围很广, 有正规项目, 有民族体育、传统健身术等, 丰富电视媒体的报道资源和内容, 促使宣传形式的创新, 并以此吸引眼球, 从而促进体育媒体的发展。许多体育娱乐电视节目正是取材于休闲体育, 比如撑杆跳过水坑、过独木桥、走45度斜坡、借助绳索攀登90度陡墙, 节目所设关卡对选手的身体平衡、速度、弹跳、手臂力量以及胆量都是考验, 吸引了大量体育爱好者参与节目, 也吸引了大量观众。

第二, 大型体育娱乐电视节目为休闲体育提供了展现平台。让普通人站到舞台上展示自己, 成为大众关注的对象, 是很不错的主意。目前体育娱乐电视之所以能办, 正是因为在民间有大量的、潜在的有此能力和需求的运动爱好者, 这批爱好者是潜在的巨大资源。江苏体育休闲频道经营了近7年的专业体育市场, 培养了部分忠诚度高的观众, 而喜欢体育的大众正是休闲体育节目的热情观众, 转型发展阶段, 更需要用别出心裁的创意、精心独到的策划牢牢抓住这一群体, 使他们不被肥皂剧、相亲综艺、歌唱比赛等节目分流出去。

2011年、2012年, 江苏卫视先后推出《老公看你的》、《最炫民族风》, 此类节目具有休闲体育性质, 将一些竞技比拼、广场舞蹈搬上电视, 对参与者的要求很低, 比拼性、娱乐性强。德国电视1台的《疯狂的竞技》将电视舞台搬到农村和社区。英国BBC应伦敦奥运会之景推出《夺金之战》, 这是一档季播性集人物秀和竞技表演为一体的综合休闲体育节目。这些优秀的休闲体育节目从创意、策划、录制上都严格根据休闲体育节目的娱乐性、参与性、体验性、竞技性原则, 其节目定位既符合体育电视观众跃跃欲试的参与需求, 又满足普通电视观众猎奇的心理需求。

(二) 根据地方特色自制休闲体育节目

我国国土资源广阔, 人文和自然资源丰富, 各地充满了可利用的体育功能性产品, 在此基础上开发设计出创新性的特色服务, 需要各地相关部门联合包括创意产业在内的各主体, 将当地地域性的体育休闲元素挖掘出来, 由策划团队针对不同地域特色展开设计。电视节目作为一种大众消费文化, 把引发公众的即时娱乐作为主要目的, 并调动现代传播手段去实现之。观看轻松或爆笑的电视娱乐节目成为现代人减压的方式, 大型体育竞技类项目富有趣味的关卡, 迎合了现代受众追求娱乐的需求。节目不断创新, 与体育竞技类项目相结合, 适时推出不一样的赛道和关卡, 让受众群体始终充满期待和新鲜感。

央视体育频道根据频道定位推出全国范围内的休闲体育竞技节目《城市之间》, 开播以来一直受到观众喜爱, 其季播性录制和播出的方式同样适合地方体育频道在核心赛事资源缺乏、品牌节目播出时长限制的特点。央视另外一个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节目《墙来了》, 因其娱乐效果、明星亮点、策划新颖的特点, 同样具有不错的收视效果。

江苏地处沿海, 经济发达, 体育人口占全省人口54%。江苏体育休闲频道可以根据省内各地的特色体育, 以省级电视台广阔的覆盖地域和强大制作力量, 制作有着本地体育特色、本土居民参与、本土体育明星融入的大型休闲体育节目。

除了休闲体育节目的制作和播出, 江苏体育休闲频道还得认准“休闲”二字的核心意义。目前, 江苏体育休闲频道生产和制作的节目, 涉及“休闲”二字的节目只有美食和宠物两档。美食节目的录制放在演播室, 所做菜品冠以“健康”主题, 色、香、味的搭配有所忽略, 整档节目15分钟, 节奏单一, 程序呆板, 主持人与嘉宾互动少, 气氛并无多少休闲性质。宠物节目《亲亲我的宝贝》, 表面上是一档关爱宠物的节目, 但其访谈式结构使得内容不自然地会从动物的话题转移到探讨人性、社会, 传达出来的并不具有休闲意味。

休闲节目的触角可以伸向更为广阔的休闲行业, 旅游、健身、垂钓、野外、汽车会员俱乐部等。江苏交广网 (997汽车调频) 涉及旅游自驾游“环球之旅”和“嘀嘀畅游江苏”等项目, 是频率创收的重要来源, 值得借鉴。和电台相比, 有声音有图像的电视荧屏比只有声音的音频节目更有优势, 设立相关栏目, 成立相关的休闲俱乐部, 如汽车自驾游 (车友俱乐部) 、垂钓俱乐部、棋牌俱乐部、美食俱乐部、随心游俱乐部、健身俱乐部, 让这些活动的爱好者无偿成为俱乐部会员, 通过定期举行活动, 让参与者享受快乐、愉悦身心。各俱乐部积累的会员将是江苏体育休闲频道未来休闲内容消费的主体, 也是扩大频道影响力的传播者, 待条件成熟, 可选择优势项目进行产业化运作。

三、为专业体育观众服务, 丰富赛事转播内容

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一般是指体育组织或赛事的主办单位在举办体育比赛时, 许可他人进行电视现场直播、转播、录像, 并从中获取报酬的权利。

尽管大多数地方专业体育电视频道在转型之后, 大部分的节目版面都将其先前的体育新闻、体育专题类节目让位给休闲、文化、健康等新节目, 但有一个共同现象是, 一些核心赛事资源的转播却始终握在手中, 比如中超联赛 (CSL) 、中职篮 (CBA) 。将这些赛事资源牢牢掌握, 是基于赛事的推广力、影响力足够强大, 而电视观众在国内联赛中对本土球队忠诚度是高涨的, 这是地方体育电视不可轻易丢弃的资源。央视过于垄断的赛事资源同样给央视造成了“幸福的烦恼”, 即赛事资源过多而无法释放,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地方体育电视在赛事转播上能够拥有相当数量的赛事转播观众。

以江苏省内足球比赛和篮球比赛的收视市场为例, 2011—2012赛季, 江苏南钢在联赛中战绩不佳, 积分垫底, 但是整个常规赛江苏体育休闲频道的CBA转播平均收视率也能达到2.5, 而中超联赛, 江苏舜天在2011赛季、2012赛季的收视率节节攀升, 2012赛季主场迎战广州恒大, 不仅主场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现场观众爆满达到65000多人, 电视转播的平均收视也在3.6左右。

面对央视在奥运会、世界杯、欧冠、NBA等国际重大赛事资源的垄断, 重视本国、本土联赛的转播, 满足本土电视观众的需求, 符合地面电视频道的“三贴近”原则。国内足球、篮球市场的逐渐兴起, 对于赛事推广也有极大的正面效应。以法国CANAL+频道的发展轨迹为例分析:1984年, 刚成立的CANAL+是全欧洲第一家收费电视频道, 和免费电视服务相比, 付费电视受到大多数电视用户的抵制, CANAL+的第一条策略是积极主动和法国足协签订转播协议, 将国内甲级和乙级联赛转播权收入囊中, 并且十分重视在每轮比赛的焦点赛事上做文章。经过几年的经营, CANAL+的收视局面获得突破, 逐渐成为法国第二大台。

传媒的社会属性决定它承担着满足社会大众心理需求的责任, 一旦完成或者达到电视受众的心理预期, 观众的忠诚度不仅得以延续和保持, 还将得到提高。重视本土赛制转播, 收视率上的保证有利于频道品牌的树立和广告市场的推广。2004年, 甲A晋升为中超, 负责中超商务开发的福特宝公司向央视开出了1年5000万元的中超转播价格, 而央视提出只能接受一年1000万元的价格, 并坚决不肯让步。最终, 上海文广集团以1.5亿元的价格买断了2004—2006年中超3年的境内电视转播权, 由此打破了央视对联赛转播权的垄断。之后上海文广又以7000万元从中超公司打包买下了未来五年的中超联赛转播权。上海文广这一系列的举动为其品牌效应的推广助力不小。

本土体育赛事转播, 不只是简单制作公共信号加评论播出。笔者认为, 本土赛事的公共信号制作和赛前幕后探班花絮的制作两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宣传、推广、延伸本土赛事。笔者1998年参加亚洲排球协会的一个电视转播培训班, 了解到日本一电视台炒作包装本土球队的一些做法, 使得原本在日本属于小众化的女排电视转播获得非常显著的收视和经济效果。电视台抓住联赛这一契机将联赛与媒体融合为一个整体, 借助赛事这个载体, 发挥媒体优势, 在赛季前、赛季中、赛季后进行紧密、全方位的宣传。这一做法看上去是在为球队联赛做宣传, 球队和联赛的影响力提高了, 电视转播的收视率就会提高, 他们之间水涨船高, 相辅相成。如果仅仅将眼光放在向俱乐部多收取区区的8万元、10万元的转播费, 而不能按时转播引起大众不满, 那就顾此失彼了。日本同行十多年前的做法让笔者印象深刻, 江苏篮、排、足、乒乓等有影响的传统项目, 每年的赛程在时间上相互衔接贯穿全年, 赛事资源十分丰富, 完全可以采取这一思路运作。

首先, 将球队与电视媒体融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赛前积极筹划, 利用媒体、海报等载体进行赛前宣传, 扩大赛事影响, 提高电视转播的收视率。狭隘、短浅地追求眼前的10万元、20万元的电视转播的补偿费, 只能导致与俱乐部产生隔阂, 停播、延播或播出不及时会使广大球迷反感。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与中央电视台同在北京, 然而北京体育频道不仅成功生存下来, 而且其收益和影响力在全国地方体育电视中名列前三甲。这样的成绩与其成功抓住两支俱乐部即北京国安男子足球俱乐部和北京金隅男子篮球俱乐部有很大关系。

国安俱乐部、金隅俱乐部在北京体育的赛事转播和记者报道中体现的是“我的球队”的形象, 两者和北京体育频道存在战略合作关系, 电视转播在技术上加大投入, 新闻报道上扩大版面。由此确立了北京体育频道在北京足球和篮球的转播和报道上的权威性, 在2013/2014CBA赛季转播培训会议中, 被推为全国范围内的榜样和标杆。

其次, 设置体育新闻栏目和体育专题。本土体育新闻的设置和体育专题栏目的设置也是地方体育电视频道和地方体育局、地方体育电视观众、地方体育俱乐部之间关系的粘合剂。2011年江苏体育休闲频道全面撤销体育新闻、体育专题栏目, 这种转变在江苏当地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2013年, 江苏体育休闲频道意识到了体育新闻和体育专题不可完全否定, 于是在2013年引进了两档与体育有关的新闻和专题节目《今日体育档案》 (日播15分钟) 和《中国好足球》 (周播30分钟) , 这两档节目的引进和播出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吸引了完全流失的体育新闻和体育专题的电视观众, 也补充了节目版面中的专业体育板块。然而这种亡羊补牢的做法, 缺陷同样存在, 这两档节目都是外来品, 没有新闻性、时效性、贴近性, 和江苏体育几乎没有瓜葛。地方体育电视需要开设体育新闻和体育专题, 关注本土体育赛事和体育人物, 使其能够和地方体育赛事的转播比如CBA、CSL成为相辅相成的一环。

创新设置 第5篇

中共华亭县委组织部2009年5月25日

党组织领导、公司化运作、以强带弱

-----华亭县砚峡乡探索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的调查报告

中共华亭县委组织部调研组

砚峡乡位于华亭县城北部,辖3个村3个社区,1154户4365人,总面积76.42平方公里。砚峡乡煤炭储存量大,煤质好,境内共有煤炭企业7户,年生产能力达到1100万吨,其中:乡、村办煤炭企业3户,年生产原煤50万吨。全乡种植优质核桃3万亩,人均达到7亩以上,素有“煤乡”和“核桃化乡”之称。2008年,全乡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129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0万元,乡属企业上缴税金1500万元,农民现金收入完成4690元。乡党委先后荣获全省五个好乡镇党委、全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省、市、县级荣誉称号。乡党委下设2个党总支,17个党支部,有党员441名。近年来,砚峡

乡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破解发展难题,优化整合全乡资源,组建华亭砚峡利源、欣晖两个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公司党总支,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全力打造“以强带弱、以企带村”的新型治理模式,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互动发展”的新格局,走出了一条村企联建、经济联合、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一、主要做法

1、借鉴先进经验,邀请专家论证,为创新党建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鉴证。近两年来,乡上先后组织乡、村、企业干部及群众代表学习考察了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200个企业联系200个弱村互动发展的“以企带村、以强带弱”党建机制创新先进经验、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一分五统”的村、企管理和川渝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典型,使乡党委一班人充分认识到砚峡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性和制约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弊端,进一步增强了创新党建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了组建砚峡利源、华砚欣晖两个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信心和决心。2008年,借助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的强劲东风,邀请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经济战略专业委员会课题组专家、中国社科院资源专家和省委党校专家实地调研论证,科学制定了《砚峡利源、华砚欣晖两个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方案》和公司经营管理章程,初步形成了组建农工贸公司、创新党建机制的理论基础。

2、组建公司,设立公司党总支,创新了党建工作机制。砚峡乡党委、政府在集中民智、听取民意、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优化整合全乡人力、物力、财力、土地等资源,按照“党委+公司党总支+支部”的党组织设置形式和“社区自治+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模式,于今年3月12日正式成立了砚峡利源、华砚欣晖两个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并设立了利源、欣晖两个农工贸公司党总支。在优化整合资源配置上,把土桥、曹家沟两个贫困村的村民、土地和集体资产归属华亭砚峡利源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各党组织关系隶属于华亭砚峡利源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把麻池、韩河两个贫困村(社区)的居民、村民、土地和集体资产归属华亭砚峡欣晖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各党组织关系隶属于华亭砚峡欣晖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实行农工贸公司负责人既是公司负责人,又是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双向任职,把党的组织和工作延伸到统筹城乡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3、健全公司章程,规范公司管理,确保农工贸公司高效运作。砚峡利源、华砚欣晖两个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成立后,乡党委、政府精心指导两个农工贸公司科学设置公司内部机构,修订完善了公司章程,及时召开了两个农工贸公司第一次董事会,选举产生了公司董事长和董事,顺利启动了两个农工贸公司和公司党总支工作的正常运作。在公司机构设置上,实行董事会管理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公司领导层设立财务部、工业发展部、农业产业发展部、第三产业发展部、社会事业管理部和综合办公室六个主要职能部门。在管理体制上,按照“一分五统”的管理体制和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实施“以强带弱、以企带村”的新型治理模式,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接受乡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宏观指导,尤其是在社会功能的发挥上,按照上级政府的规定和要求,认真执行、严格落实。在公司的经营运作上,公司按照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操作,在乡经济发展办的宏观指导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4、配强班子,健全制度,全面加强农工贸公司党建工作。砚峡乡党委始终坚持把加强公司班子建设、制度建设和民主管理作为组建公司党组织的重点,抓班子、带队伍,建制度、促规范,不断增强公司

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为全面推进公司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运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一是配强班子,加强公司党组织建设。结合组建公司工作,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经济强村强企党支部书记选拔到公司党总支书记岗位上,进一步加强了公司班子力量,增强了公司班子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健全制度,加强公司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公司重大事项决策议事规则》、《公司干部管理制度》、《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公司会议和职工代表会议制度》、《公司事务公开制度》等工作制度,以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保证乡党委决策的贯彻执行和公司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三是深化“三制三化”,加强公司民主管理。紧紧围绕“人怎么选、事怎么定、钱怎么花”三大主题,建立健全公司民主决策机制、民主管理机制、民主监督机制,形成了监事会、董事会、归并村(社区)、企业“四位一体”集中民智定大事、凝心聚力谋发展、上下监督保廉政的公司事务决策新模式,促进了公司决策科学化、村务管理制度化、民主监督规范化。四是发挥带动作用,彰显公司活力。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把公司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公司“以强带弱、以企带村”互帮互助作用,积极带动麻池、土桥、韩河、曹家沟四个贫困村和经济弱势企业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不断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二、初步成效

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组建农工贸公司,设立公司党总支,实行公司责任人双向任职制度,开展公司负责人向乡党委和群众代表双述职活动,虽然在机制上尚需进一步完善,但已经彰显出了初步成效。一是调动了贫困村党员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党组织互帮互助模式的创新给麻池、土桥、韩河、曹家沟四个贫困村(社区)经济发

展带来了希望,在经济强村强企有力地带动下,贫困村党组织一班人进一步增强了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主动发挥党组织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组织带领党员群众学技术、强素质、兴产业、促经济,从转变贫困村党员群众思想观念入手,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借助10万元统筹城乡发展贴息贷款基金,培育壮大核桃、药材等接续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妥善安排450人到两个农工贸公司上班,人均年可创收1万元以上。二是创新了党组织设置模式。组建砚峡利源、华砚欣晖两个农工贸公司,设立公司党组织,实行双向任职和村企联建,把党的组织和工作延伸到统筹城乡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推行乡党委下辖两个农工贸公司党总支,农工贸公司党总支管理社区(村)、工业、商贸业党支部新型党组织设置模式,形成了“以强带弱、以企带村、村企联建、互动发展”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在统筹城乡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三是实现了党建和经济工作的有效融合。通过实施“党组织领导、公司化运作、以强带弱”新型党组织治理模式,砚峡城中社区和麻池、东沟集镇中心村三个统筹城乡发展示范点雏形基本形成,皇甫园商贸综合服务楼建设工程完成1号、2号楼主体,“三个集中”、“五个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止4月底,全乡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986万元,固定资产完成1006万元,农民现金收入完成1671元,全乡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几点启示

通过新模式的运行和规范,给我们带来了几点有益启示:一是村企联建党组织是实施以强带弱的重要举措。从实践看,走村企党组织联建、经济联合、共同发展的路子,以经济强村强企带动穷村弱企共同发展,扶持和帮助联建贫困村(社区)培育发展主导产业,改善人

小学体育活动内容的设置与教法创新 第6篇

关键词:中小学;活动内容;设置;教法创新

一、体育活动内容的设置

体育活动进行内容设置时,主要针对的是在学科意外的,由学校组织的一些有目的的活动形式,使得学生在开外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性创造性的实践进行,其活动内容主要渗透在体育课教学、课间操、课外活动之中。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学生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体育活动的基本能力和兴趣和能力,使他们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1、体育活动内容的目的性。体育活动内容的目的主要是围绕体育课程改革内容而进行的,它让“活动”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课间活动”、“课余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特长。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必须通过体育团体,体育运动和健康保健教育和现代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国防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简单的体育技能和保健知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和合作的集体精神和毅力,克服困难,勇敢和进取等将质量,并逐步养成良好习惯的自觉行使。

2、体育活动内容的系统性。系统是基于质量的学生在一个班级整体发展的要求的总体设计活动。例如:练习艺术体操活动,由于困难的一个动作,学生掌握的程度不同。因此,教师必须对其进行层次、灵活、渐进的安排,形成一系列的内容,让学生乐于学习,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3、体育活动内容的灵活性。灵活性是根据学校的设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的游戏内容。例如:课间活动,每一个学生必须做两次练习,每天的广播练习必须是25分钟的活动,每天重复五套练习,不分春夏秋冬,久而久之新颖的操也就变得枯燥无味。

4、体育活动内容的实践性。体育活动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他要求在进行实际的行动中,它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身体力行,通过接触社会和接触生活,在实践中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动内容还突出了这一特点,教师的可操作性很强,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知识的增长,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体质。突出原则是活动过程中的针对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例如:自我操作的活动内容。

二、小学体育活动教法创新

1、运动技能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是建立体育教学的理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依赖于教学模式,使人们能够了解教学模式的来龙去脉。体育教学与教学改革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试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课程结构、知识、技能和方法,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融合。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是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因素,它决定了创新模式的运作过程和策略。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在体育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目标,得到一些或全部的发展。

2、根据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标指出:“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学生自我创编的体育运动项目,校外、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等都可以成为体育课程资源。”这一点强调体育教学内容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竞技体育项目,它不等于体育教材编写的一些教学内容。教师不仅仅是“教”这些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运动项目,而是要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全面发展。除了使用这些原创体育作为教学手段外,还要学习如何改造和建设这些体育项目,使他们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改革和建设体育项目作为课程资源,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我们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

3、采用新形式观察教法和情景式教法。

第一,观察式教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体育活动中通过学习过程自己去观察体验学习的规律、动作的要点以及相应原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要注意营造适合学生思维的活动环境,为学生留一个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观察,达到开放的心态。对于学生,他们发现和解决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一种创新方式。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特别是在一些学生的思维不端正以及不积极的情况下,要照顾学生的情绪,给予他们适当的提示,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体育活动教学方法的观察。其突出特点是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对教师提出的线索进行积极的思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问题上被观察到,从而快速掌握技能和知识、方法和原则。第二,“情境”式教法是指在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引入或创设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导学生产生一定的体验。通过各种手段、现场表演的情况;展示真实情景;对画面、录音、多媒体再现情景;对音乐渲染情境;体验表演情境;描述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材料,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认知和情感活动的活动模式。

三、结语

创新活动营造一个平等、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有更多的活动空间,从而形成对高度有序的创新思维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和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王晓凤.北京市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5.

[2] 肖然.北京市怀柔区小学生体质现状与体育教学应对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5.

[3] 鲁东东.游戏教学对临朐县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4] 王雪梅.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方案实施的视域下[D].苏州大学,2015.

创新设置 第7篇

论中职机械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触创新性课程的实施, 主要创新类课程实施意义及实施方式两方面展开。

一、创新类课程实施的意义

1.青少年阶段思维活跃决定发展需求从学生的年龄阶段看, 学生正处于15-18岁青少年阶段, 该阶段学生从初中刚毕业, 思维的活跃性和可塑性最强的阶段。若在该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必定能够比在其他阶段实施该类教育效果明显, 对学生之后的学习也将会是有促进性效果。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 从马斯洛的人类五层基本需求看, 自我实现处于最高层, 培养创新思维, 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2.机械专业知识体决定发展需求从机械专业层面看, 机械类专业属于工科, 不仅需要有严密的专业知识体系, 同时更需要创新设计。机械虽然是传统行业, 但是随着科技发展, 机械往往融入了智能控制, 数字一体化等高科技领域知识, 知识面的扩展需要所学者不断创新思维, 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学科内容。从学生本身出发, 若学生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胜人一筹, 则需要在原有传统知识体系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 将创新思维和传统机械理论结合。[1]

二、创新类课程实施的形式

1.创新类课程实施现状创新类课程的实施尽管在近几年广受各类学校的重视, 各式各样的创新类课程也穿插设置于众多学校之中。就中职学校而言, 主要实施的形式为选修课、学生技能竞赛、模块课程等。 因为选修课和技能竞赛课程额度受限, 大部分这些课程主要面对的对象为部分学生。即便机械类专业设置了模块课程, 但往往因为时间设置或者设备限制, 无法让学生完全达到课堂中独立思考, 独立创新, 独立操作。而此类模块课程也往往是教师布置操作任务, 学生完成操作任务, 其中缺少学生独立设计环节, 也就无法真正归入创新类课程范畴之中。 可见, 目前中职类机械专业学生在课堂环节中接受创新教育的机会比较稀少, 课程设置也无规范, 教学效果较差。如何改善中职机械类专业创新课程的设置, 笔者认为从专业课程内外两方面着手。

2.专业课程内创新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主要专业可分为机械、模具、数控等, 此类专业的教学大纲基本都涉及到学生理论课程及实践操作课程两大类。专业课程内部创新教育主要通过把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点以独特的角度和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 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独立思考的能力, 完成对原本课本上的知识点多样化的“消化吸收”, 达到相关的目的, 针对机械专业, 主要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模式进行探究。早几年提出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教学流程上一定程度提及了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在该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目前高等教学中的“课程设计”模块理念, 让学生独立设计创作机械产品, 最后通过模块完成制作, 将创新思维融入作品当中, 达到创新教学的效果。

3.专业课程外创新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教学模式不同, 相对于语数外文化课的要求较低, 期间可挤压出较多的“课外”学习时间。合理地利用该时间, 融入学生创新类思维培养课程, 是中职机械类专业创新课程设置的一个新着手点。专业课程外创新教育主要是在专业课程之外独立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 包括科技创新、小发明小制作、创新创业理念培养等。同时, 为能让更多学生接触创新教育, 在目前已经实施的选修课方案基础上, 同时可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接触社会生产需求, 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进行创新思维培训, 同时协助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研发。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 学校可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素质, 结合企业生产需要进行各类专业课程设置, 同时, 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也使学生更为适应生产需要。[2]

三、结语

随着创新教育的不断融入, 目前职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中正掀起一股创新热, 众多职业学校与近年纷纷开设了类似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型课程。而作为机械类专业, 学生的创新设计和动手操作更是将来学生就业的必备技能。目前企业对职工的要求从原本技术过关类型逐渐转变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扎实的员工, 这就需要学生在学校阶段就得到相关创新创业的教育。随着社会对创新型学生需求量的不断增加, 创新教育的热度也正在职业教育当中不断升华。

摘要:创新教育严格意义上说包括专业课程内创新教育和课外创新教育。专业课程内部创新教育主要通过把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点以独特的角度和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 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独立思考的能力, 完成对原本课本上的知识点多样化的“消化吸收”, 达到相关的目的, 针对机械专业, 主要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专业课程外创新教育主要是在专业课程之外独立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 包括科技创新、小发明小制作、创新创业理念培养等,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让学生走出校门自己做。

关键词:中职,机械,创新

参考文献

[1]王齐.论中职机械专业创新思维的培养[J].亚太教育, 2015年第20期.

论专业设置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第8篇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客观要求

高职教育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这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而高职的专业设置是否科学与合理, 将成为这种结合的前提。面对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 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 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灵活机动地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打造精品专业, 突出办学特色, 吸引更多考生报考, 以争取更广泛的生源, 获得长远的发展。市场经济时代, 情况是不断变化的, 这些变化可能会使我们的教学不能按照原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同样, 产业结构的变化,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动荡, 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也使得用人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 我们的专业目标的确定也必须随之作出反应。同时要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市场需求,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拓宽专业覆盖面, 使毕业生学以致用, 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加合理, 以满足经济建设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二、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对专业设置的要求

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 高职院校更具有“企业化”的特征。任何企业都很难生产所有的产品, 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要, 小企业更是如此。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 哪个专业是热门就开哪个, 不懂得扬长避短, 这样做的结果致使原有的定位变得模糊了, 因此必然要损害院校在原有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高职院校在竞争中的地位与小企业相类似, 其产品是毕业生, 其市场是用人单位, 它没有足够实力培养所有类型的学生去满足用人单位的所有需求, 而必须有所选择, 有所放弃, 这就是定位。定位只有主动放弃某些东西, 才能建立起一个独特的位置, 而且放弃的越多, 留下的越稳固。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在自己的优势上纵深发展,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 切忌贪大求全、面面俱到, 这样才能把特色搞好。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 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招生与就业上, 招生大战愈演愈烈, 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招生与就业已成为衡量高职院校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招生生源充足, 第一志愿报考率高, 一次性就业率高, 一方面说明专业设置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另一方面, 说明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认可。实践证明, 只有很好地解决“出”的问题, 才能更好地吸引广大学生选择自己, 学校才能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得到更大的发展。而学校的发展、社会知名度与日俱增又可进一步推动招生和就业工作, 才能形成如下的良性循环。即:生源充足→生源质量好→毕业生素质高→就业率高→社会评价高→生源更充足→生源质量更好→毕业生素质更高→就业率更高→社会评价更高……

三、高职教育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对专业设置的客观要求

事实证明, 高职院校只有面向市场, 把专业设置与招生、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 把招生与就业的情况作为专业设置的风向标, 才能满足动态性的劳动力市场的社会需求,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广阔空间。紧密结合招生与就业进行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同时满足“两个需求”的客观要求。值得指出的是招生好的专业不一定就业好, 就业好的专业也不一定招生好, 只有进出口畅通的专业才是好专业。到目前为止, 由于高职院校缺乏科学的人才预测和规划,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确定的依据并不充分, 有很大的盲目性, 导致了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不对称, 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错位。具体表现在一些专业设点过多, 招生量过大;而另一些专业设点过少, 招生量过小, 造成毕业生既供过于求, 又供不应求。从专业设置的效果看, 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程度, 即知识的转化率, 在较大程度上由专业设置的效果来决定;如何才能让毕业生学以致用, 也与专业建设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关。与此同时, 由于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发展各不相同, 以及劳动工资的差异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的选择, 所以在专业选择中所体现的学生就业观念, 对专业设置会产生制约作用, 这也是产生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呈现不对称状态的主要原因。一些学生受个人兴趣、爱好、家庭及舆论影响, 只注重利益取向, 不顾及个人的能力趋向, 导致专业供需的结构错位, 主要表现为“学生愿学的, 企业需求量小;企业需求量大的, 学生又不愿意学”。例如, 这几年, 随着总体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农林类毕业生的就业也越来越困难, 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在有的地方, 毕业生毕业两三年了还没落实工作单位, 有些人尽管上班报到了, 单位却无力支付工资, 只好外出打工, 这种现象被一些毕业生称为“在职失业”。实际上我国现有农业科技人员47.7万人, 每万名农业人员中仅有5名科技人员,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与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一方面是农业生产第一线急需科技人才, 另一方面是农业、林业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这种矛盾现象说明农林类毕业生就业潜力很大, 也说明目前的农业发展和农林毕业生就业中存在不少问题, 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1.现行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注重的还是传统的生产手段, 吸纳科技人才的能力弱。2.农民的科技素质不高, 对生产中的科技投入认识不够, 风险意识极差, 再好的科研成果, 大部分的农民如果看不到活生生的例子, 就不会相信。3.国家农业系统编制有限, 人员趋于饱和, 农业院校毕业生都想让国家来养活是不现实的。农村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相对艰苦, 不少毕业生一心想跳出农门, 这也给他们的就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4.部分农业院校专业设置不够合理, 教学内容陈旧, 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 就业以后不能马上派上用场。这也是一引起单位不愿接收毕业生的原因。故专业设置需要将社会需求与学生的个人需求, 即学生个人兴趣与能力结合起来考虑。学生的这种择业倾向和意愿, 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学习的动机和效果, 也影响了职业教育的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平衡关系。当然, 这种结构错位的起因并不在学校, 但多数学校对学生的个人需求研究不够, 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家庭甚至媒体等大环境对学生专业选择的牵引作用考虑不周或引导不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值得指出的是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讲, 随着社会的进步, 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要求越来越突出。

参考文献

[1]蒋作斌.对职业教育特色问题的认识[J].职教论坛, 2003 (, 1) .

[2]李建求.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J].高职教育研究, , 2003 (, 4) .

创新设置 第9篇

关键词:医院,岗位设置,意义,存在问题,对策

一、医院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意义

医院作为人才、知识密集型的卫生事业单位,其工作重心是对人的管理。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作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医院完善现有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每个岗位的最佳效能,充分调动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开创人力资源管理新格局,并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医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是实现人员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重要前提,也是灵活用人机制的核心。实施岗位设置管理为医院实行岗位等级管理、创新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用人制度奠定了基础。只有把岗位设置管理作为医院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明确岗位聘用和岗位设置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为按岗聘用和合同管理创造条件,才能消除目前存在的用人机制不活、人员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等等制约医院健康发展的因素。

2. 岗位设置能够充分调动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医院通过岗位设置明确了每个岗位所需的任职条件,该履行的责任义务。岗位设置完成后,各岗位之间协调配合,充分实现岗位职能,工作人员都能紧紧围绕医院的中心任务和各自的岗位职责开展工作,明确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了各级各类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了业务水平。另外,通过岗位设置实现了岗位要求与员工能力之间的良性匹配,使员工能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才能和业务水平,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3. 岗位设置有利于医院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岗位设置完成后,医院可根据工作人员各自的岗位对其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评价,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优胜劣汰,并将薪酬与绩效紧密联系。建立和完善了新型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实现了医院目标个人目标的统一,强化了医院的经营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医院整体效益的不断提高。

4.岗位设置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医院实行岗位设置后,会使人才规划逐步明晰,医院人才培养更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一方面,医院关注员工理论知识、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另一方面,岗位自身的要求会使员工意识到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竞争压力的增强又会促使他们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从以往的个人被动参评,转为医院主动引导和个人主动参评相结合,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二、医院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存在的问题

根据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和福建省、漳州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试行)》的精神,笔者所在的漳州市医院于2008年12月开始着手进行岗位设置管理前期工作,用一年时间进行调查摸底,根据岗位设置的政策规定,结合本单位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构成特点, 制定岗位设置方案,编制岗位说明书,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在广泛听取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基础上修订并组织实施。于2009年10月完成首轮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2012年总结了首轮岗位设置与聘任的经验和不足,完善了岗位设置与竞聘评价评分办法,完成第二轮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两轮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给我们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

1.编制数受限,岗位总量不足。在大部分公立医院建立之初, 编制数的核定都是以医院当时的规模为依据,没有把医院今后的发展规模考虑进去。后来随着事业单位聘用制的提出,国家对公立医院编制的审核越来越严格,编制数的增加逐渐减少甚至没有变化,大多数公立医院的编制数量远远少于医院实际需求的人员总量。由于编制总数受到限制,空编数量较少,很多公立医院只好采用编制外聘用的手段来解决编制数不足的难题。人事代理人员已逐渐成为公立医院职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编内人员在同样的岗位从事同样的工作,但由于“身份”的原因, 人事代理人员并不在岗位设置的范围内,他们的岗位如何设置, 如何合理评价其岗位价值,这些都是编制数不够为医院岗位设置带来的难点。

2. 岗位结构不够合理。公立医院岗位设置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主要存在于岗位等级间的结构比例。国家规定的高、中、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1∶3∶6的“金字塔形”,而目前由于很多公立医院实行较为宽松的职称晋升政策,缺乏必要的计划性和对人才结构的全局掌控性,使得岗位设置等级结构逐步呈现出“倒金字塔形”的趋势,高、中级岗位超额设置较为严重,医院岗位结构比例失调。这样做显然违背了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岗位设置原则。

3.员工晋升机会较少,影响员工积极性。由于我国医院组织架构基本上都是金字塔形结构。医院的基层的工作人员较多,而管理人员岗位和高级职称员工却较少。岗位设置后,员工的晋升机会大部分来自于医院内部出现的自然减员,如退休人员退休所腾出的岗位。而这种较少的晋升机会无法满足广大员工的发展需要,金字塔底部的员工感到自己要想进入到金字塔的上部是遥遥无期的,这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甚至会发生消极怠工的现象。

4. 缺乏系统科学的岗位评价和岗位绩效评价体系。目前公立医院岗位设置工作尚无具体的操作规范作指导,评价指标只能根据日常工作中的重点来确定,评价程序全靠自己摸索、实践,其岗位评价和岗位绩效考核工作大多存在科学性、系统性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没有选取科学合理的评价要素和考核指标,没有形成相应的岗位评价机制和操作程序,没有制定出详尽的岗位说明书。长期以来,业务量、科室业务收入就是科室绩效的主导因素的思维模式阻碍了岗位评价和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二是缺乏专门人才和理论研究成果作技术支持。医院内部的考评小组成员往往由于对岗位评价和岗位绩效评价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三、医院完善岗位设置制度的措施

1.严格把握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设置方案。医院实行岗位管理的目的是建立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基本用人制度和管理制度,是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因此, 一方面,要立足于医院现有的实际情况,摸清现有岗位情况和职数,核定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逐步完善本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

2. 科学合理定岗定编。定岗定编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医院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以便更好地帮助医院实现其业务目标。 但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难以预测的,所以,在任何时候,定岗定编都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因此,医院需要的是一个大家在人员方面都能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机制,而不是一套硬性的定岗定编的规定。同时医院应按照“因事设岗、优化结构、精简效能”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内调控使用,实行动态管理。另外,还要根据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预备部分高、中级专业技术岗位,用于本单位引进紧缺专业人才,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预留空间。

3.把开展岗位管理视作改革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的立足点。医院在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上一直在不断地探索,逐步形成了以 “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医生为轴心”的运行机制。当前要以开展岗位设置为契机,把岗位管理视作改革内部运行机制的立足点。通过岗位设置管理,把原来的“身份管理”转化为“岗位管理”,真正建立起有激励、有约束,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广泛宣传,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保证每一位医务人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从而充分调动所有医务人员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建立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和科学的岗位绩效评价体系。在岗位聘用管理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真正做到按岗位享受待遇,结合医院的战略目标,设定岗位目标,在进行岗位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科学有效的岗位绩效考评体系。要注重绩效的持续沟通和改进,通过人人参与,使医院和所有医务人员在岗位绩效管理过程中,能够看清方向,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逐步实现绩效分配的合理化。

5.妥善安置无岗落聘人员,切实做到定编定岗到人。医院岗位设置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不同性质的人员有超有缺; 二是单位现有专业技术等级人员数与岗位职数不一致,少数专技人员需要到非技术岗位工作。对于不同性质人员的超缺,应在政策范围内调整的,尊重本人意愿,可暂时调整到非本类岗位工作。当原岗位空缺,可以调回原岗位。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 解聘等四个渠道,逐步达到规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同时为了解决矛盾,保证稳定,确保岗位设置工作的顺利进行,可先设过渡期, 明确一定的人员分流时间;其次建过渡岗,对部分特殊工作人员实施过渡政策,逐步达到各岗位规定的结构比例。

6.妥善解决人事代理人员的岗位管理问题。随着人事代理制度的实施,在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妥善解决人事代理人员的岗位管理问题十分必要。本院现有人事代理人员占全院职工总数的48.7%,我们参照正式在编人员岗位管理的方法,对人事代理人员实行岗位管理,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把这部份人员作为岗位设置基数,一是解决在编人员基数不足,岗位设置高、中级岗位严重不足问题。二是解决人事代理人员职称聘任问题,使他们在职称聘任上与编制内人员不存在差异,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保证人事代理人员队伍的稳定性。

创新设置 第10篇

我院应用电子与通信技术系的电子“创新实验室”, 成立于2006年5月, 当时的用意是结合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为爱好电子设计、制作的同学提供一个实现梦想的自由舞台。在这个实验室里活跃着一批爱好电子设计、愿意参加电子技术竞赛的学生。他们屡次在省内外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奖, 成绩斐然。比如, 2006年6月, 参加黑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荣获三等奖;2007年9月, 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黑龙江省赛区一等奖和三等奖, 等等。这个实验室在3年中, 先后取得30项专业技术成果, 其中包括2006年4项、2007年10项、2008年16项。他们的事迹在学院广泛传播, 引起了各系学生的格外关注, 引发了更多学生对这个实验室的兴趣。从这个实验室走出来的毕业生, 到工作岗位之后, 受到用人单位的格外青睐, 在反馈回来的信息中, 对这些学生赞许有加, 认为他们有素质、有创新精神、肯钻研、在技术革新上大有潜力。这一现象引起学院和系里的高度关注并进行了认真总结, 认为这样的实验室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并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 应当作为学院的一个重要工程项目加以研究、推广和建设。于是, 学院积极支持电子系就这一问题进行立项研究, 得到了电子系教师和学生的热烈响应。2007年, 这个实验室被正式命名“创新实验室”, 并重点加以建设。

这之后开始推广, 学院的汽车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等也都开始创立这样的实验室。使人更感兴趣的是, 这种创新实验室已经打破系与专业的界限, 成为学生的公共实训基地。如汽车工程系和机电工程系等的学生也参与到电子系的这个实验室中。经过创新实践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2008年10月19日, 黑龙江省省长莅临学院视察“创新实验室”, 参观了学生们的作品, 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省长在院长的陪同下跟实验室的师生进行了亲切交谈, 鼓励学生们把自己的作品商业化, 鼓励学生申请专利, 这给了同学们极大的鼓舞。

二、作用及意义

有人曾对中外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发现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都比较扎实, 而动手操作能力则远远不如外国学生, 致使不少学生在操作型比赛中痛失奖牌。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但就教育而言, 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忽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无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尤其像电子类的专业课, 是非常抽象的内容, 老师只注重对理论公式的推导而忽视理论的实际应用, 不能结合当前科技发展的实际案例加以讲解, 对学生而言那这些实际案例才是需要记住的东西。因此, 作为教师, 要在课堂教学或课外训练中加强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才是最根本的。作为教师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 尽量让学生动手去做, 从而让学生去发现规律, 获得知识。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作为独立学院的电子应用技术系, 我们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专门为学生筹建了“创新实验室”。其宗旨是着眼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科技实践能力、发挥学生内在潜力, 增强学生的自身竞争力。我们作为电子技术系的教师, 主要职责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即所谓“高技能创新人才”,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实践表明, 创新实验室不仅对学生技能训练,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创新实验室”成立之初, 实验室没有桌椅和实验仪器, 教师自行捐款购买了6套实验室桌椅, 同时,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仪器, 使实验室可以完成基本的创新活动。“创新实验室”成立以来, 实验室的指导教师在本身教学工作任务很繁重的情况下, 放弃了寒暑假和很多休息时间, 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特别是每年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都是在暑假进行, 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顶着酷暑, 连续工作一个多月的时间进行比赛准备工作, 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在院系领导的指导下, 在实验室师生的努力下, 实验室成员取得了优异成绩。如2006年8月, 参加黑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三等奖一项;2007年9月, 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黑龙江省赛区一等奖一项和三等奖一项;2008年8月, 参加黑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一等奖三项和三等奖一项。2008年, 黑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于8月中旬开始历时24天。参赛队员在没有空调的教室中工作12个小时以上, 涌现了很多克服困难取得佳绩的事例。比如, 参赛队员赵立新、张亚丽、李天妹在制作运水机器人时, 队长赵立新重感冒高烧39.8度, 但他没有去治病和休息, 每天吃很多强效退烧片, 仍然每天坚持领导组员进行电路图的研究与分析, 元件采购, 焊接实际电路, 进行软件编程和程序调试。连续15天强顶着高烧完成大赛, 最后在全省200多组的作品中获得一等奖, 获得了竞赛专家的好评。每次成绩的获得都凝聚了教师和学生的艰苦付出。

与此同时, 研究新技术、新器件的开发与应用, 为实验教学提供新内容。在这个实验室里活跃着一批爱好电子设计、愿意参加电子技术竞赛的学生。他们屡次在省内外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奖, 成绩斐然。这个实验室在3年中, 先后取得40项专业技术成果, 其中包括2006年4项、2007年10项、2008年16项、今年到现在为止的10项。“创新实验室”的事迹在学院广泛传播, 引起了各系学生的格外关注, 引发了更多学生对这个实验的兴趣。我们的“创新实验室”立足龙江、面向全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强的人才。从这个实验室走出来的毕业生, 到工作岗位之后受到用人单位的格外青睐, 在反馈回来的信息中, 对这些学生赞许有加, 认为他们有素质、有创新精神、肯钻研、在技术革新上大有潜力。

这学期, 该实验室仍然有12名同学有比赛任务在身。其中, 一组参加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竞速比赛, 三组参加全国“毕晟杯”比赛, 目前的准备工作进展顺利。而这些赛事已经基本连在一起, 这两种比赛完成后, 紧接着的就是今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之后就是Inter公司赞助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在这些全国性的比赛活动中, 我们“创新实验室”算是一支实力较强的队伍。我们坚信, 在参赛活动中会不断增强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 在将来的就业路上必将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刘凤泰.提高文化素质培养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2.

[2]杨锐峰.终身教育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5.

创新设置 第11篇

【摘 要】职业教育是为国家产业建设提供新生力量的基础工程,重视和实施职教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职教改革应从专业设置、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六个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学方法 课程设置 创新

职业教育是为国家产业建设提供新生力量的基础工程,重视和实施职教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和课程的改革是职教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把专业设置、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要依据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充分考虑地方和区域产业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以促进专业建设的规范化和信息化。

(一)建立专门的就业调研机构,探寻热门专业

在一定区域内,成立一个专门的就业调研机构,对近些年本地职教院校的就业状况做一个详细的统计和分析,了解职校生的就业趋向。

(二)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改革试点

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育种等国家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 确定多个改革创新的重点专业。

(三)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注重专业的实用性

專业设置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要重点建设面向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的精品专业,加强贴近区域产业、民间工艺等领域的特色专业。

二、教材建设

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社会发展、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教育,因此其教材的建设也要与时俱进、实时更新。

(一)开发新教材,创新教材应用

针对教学需求,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以职业标准为主要依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材的呈现形式,更新教材结构和内容。

(二)重视教材的实际操作性

教材的革新就要根据具体学科的要求,做出相应的改革,减少一些繁杂理论的叙述,多一些实际操作的步骤。例如在讲解某一机械的操作时,只需要简单介绍其理论,重点要让学生掌握操作的步骤和方法。

(三)企业参与教材的制定

要依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并按照课程教学项目化、实践教学任务化、技能训练标准化、实训项目生产化、顶岗实习岗位化的要求来编写适宜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教材和实训指导书。

三、课程设置

进行课程改革,其目标定位是关键,同时也要从课程结构的确定、课程模式的建立等方面来考虑。

(一)课程目标的定位

职教的培养目标要求课程内容要“以能胜任某种岗位”为出发点,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限度,不必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课程的难易程度要适度。

(二)课程结构的确定

课程结构的确定要求做到综合化、模块化、阶段化、个性化和开放化。目前较为典型的课程结构模式有“三元综合型”、“集群式模块”及参照“CBE/DACUM”课程开发的结构模式。

(三)课程模式的建立

课程改革的模式主要有:“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体现了课程的系统化。

四、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作为促进教学有条不紊顺利实施的强大助力,在职教教学改革中更是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

(一)职教教学模式要突出能力的培养

职教院校的教学模式要更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好是要通过“产教结合”的方式,给学生提供运用实际技能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增强职业意识和提升岗位业务能力。

(二)职教教学模式要多样化

要根据专业的特点来确立适合的教学模式。例如汽车维修专业、模具专业等对实践的要求高,还需要很好地把握各个部件,就需要采取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的教学模式。

(三)改变目标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构建体现项目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广泛实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顶岗实习等有利于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五、教学方法

合理选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建立学生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建立直观教学场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一)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

积极实行分层次的学案教学,使学习目标一点点地实现,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推行“五给”教学理念

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去展示,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去争论,给学生一个支架,让他们去攀登;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去评价。

(三)利用网络来更新教学手段

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将很多资料及时放到网上,让学生随时都能学习;通过网络创设生产服务的模拟场景,特别是通过数字仿真、模拟流程、虚拟现实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知识、 技术和生产服务岗位。

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研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价值的过程。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价手段要多样化、对学生实施无批评评价、构建行动能力评价体系。

职教教育要得到长远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和课程的改革,教学和课程改革是一个繁杂而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做的就是对改革做一个系统完整的规划,然后一步步地来实施。相信通过对教学和课程的改革,职教教育定会得到大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创新设置 第12篇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恒久课题,也是高等教育对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贡献之所在。国内外的大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都比较重视,在许多方面都开展了研究,但研究的现状呈现为“三多三少”,即多本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多不分学科门类一概而论的理论研究,多有关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少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应用基础研究,少某个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少对创新能力与培养模式之间关系方面的研究。因此,如果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某个专业的创新能力培养上,还必须结合该专业的学科特点,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以把成果应用到具体的培养过程中,才能使研究成果具体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真正达到为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的目的。本人尝试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环境工程的专业特点,试图建立为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服务的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由于大学培养阶段的核心内容是其众多的课程教学,因此建立与培养本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很多研究者都认为课程体系是制约大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之一[1,2,3,4,5,6]。作者不揣冒昧,就此提出一些看法与大家讨论。

一、环境工程的专业特点

1. 极强的应用性

环境工程最重要的专业特点是其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是目的和要求都极为明确的实践性学科专业。任何基础理论、技术、工程实践无不是要在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及恢复工作中发挥其应有作用才与环境工程的学科专业发生联系。环境工程专业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一个个环境问题,如果没有这类问题,也就不存在这个学科专业。因此作者认为,重视环境工程的这个专业特点,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

2. 最广泛地应用各学科的技术成果

环境问题的广泛性、不确定性、与人类行为联系的密切性,决定了环境问题的产生既与自然过程相关,又与社会活动密切联系,甚至是其直接起因,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自然科学和技术成果的有效应用,还需要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配合,有时甚至是后者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因而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在面临环境问题时,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创新性就不仅是要体现在工程技术的应用上,创造性地运用其他各学科的最新技术成果,并能将其综合、融汇、交叉、杂交,而且还要能在新制度、新文化的培育上具有创新性,因此也必须能够成功地运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环境问题的技术解决提供保障。

3. 个案第一

环境问题的特点是没有重复性,每个都是新的,特殊性大于普遍性,其解决方法、方案也必然是各不相同,因此,环境问题的共性固然重要,但个案才是第一。一个环境的解决方案是不能用来解决另一个环境问题的。每个个案对新的环境问题的解决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主要是解决思路上的,而不是过程和技术的组合上的。可以说每个新的问题都是一个新的个案,都有创新的空间,因此环境工程专业的创新性更有发挥的广大空间。

二、环境工程专业的创新能力要求

基于环境工程专业的上述特点,作者认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创新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认知水平及其对环境问题实质的把握能力

当面临一个实际问题时,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其对问题认识的深入性,从而决定了其对问题实质的把握和解决问题方案设计的深刻性。人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常出现的失误是因这个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问题,甚至是更为严重的问题,因而造成更大的损害或损失,而认知水平的提高、对问题实质的把握能力的增强将会极大地减少此类失误,从而使问题的解决更为有效。由于环境问题的现实性和不可重复性,减少此类失误将使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得到极大改善。

2. 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方案制订能力

对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之后,创新能力的表现是对问题能够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并能够根据分析制定高效、经济、简便的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是在应用各种最有效的技术上制定的,也包括利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有效成果,而不是因为多种原因造成的因循守旧,生搬硬套,重复照抄等。

3. 方案实施及学习、方案改进能力

无论再好的方案,都必须实施后才能发挥作用,也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而实施过程还是一个不断完善、总结、反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总结和反思,也会促进一个人不断地学习新的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据此提高方案改进能力,增强今后提高方案制订水平的能力。创新不是作秀,不能为创新而重新,而是要为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进行创新才有意义,也是人们进行创新的终极目的。

三、建立服务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为了加强培养环境过程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其课程体系必须与此相适应,但适应是原则而不是具体的规定,即适应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化,没有统一的格式,只要达到目的就是正确的方式。不过根据作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及对不同学校及其毕业生的调查,以下这些原则应该是需要考虑的。

1. 一是要强化与认知水平提高有关的课程的设置和学习

无论是强化也好,加强也罢,并不一定是要增加课程设置数目和课时量,但必须保障有相关学习内容的学习,如与生态学观念相关的课程和思想的学习,有时甚至不过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需要反复强调一种理想,以形成一种理念,使之成为本专业大学生思维中的一个极,成为其行为和行动的终极指导。这部分的课时量不需多,而要精,大概占总课时的10%就足可满足需要,但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

2. 其次是有关环境保护多样性方法学习的课程

虽说是细节决定成败,但细节是靠在实践、实习过程培养训练的。有关环境保护方法多样性的学习需要全面,却是粗线条的。由于细节多而没有规律性,因此注意细节是个习惯问题,而不是需要学习的内容。所以有关环境保护方法多样性的学习、基础手段学习必须以最基础和最共性的东西为主要的课程学习内容并组成课程体系。例如可以将其分为有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知识学习的课程,有关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学习的课程,有关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学习的课程,以及各种环境介质保护(污染治理)方法学习的课程等四个模块。其占课时的总量最多,约60%左右,但由于总量多,平均到四个模块上也只有15%,其中第二和第三模块可略少,各占10%即可,而第一和第四模块可各占20%。

3. 需要重视实践、实习课程的设置

实践、实习是细节学习的主要场所,多数培养机构对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流于形式,一说重视就指的是增加课程数目,要求增加课时量,但实际上,由于在该阶段培养的是学生注意细节的习惯,因此需要是在培养学生注意细节上下工夫,下大工夫,才能养成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注意细节的习惯。这一部分的课时量需占总课时30%,以体现环境工程作用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并且在具体学习工程中,不应以多取胜,而应以精见长。把细节的培养做到家,把一个细节做好,强于10个没做好的细节。

以上只是基于环境工程的专业特点,提出的有利于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不同的学校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培养目标上有所侧重,以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才能满足用人市场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这不仅是环境保护工作自身的需求,也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虞丽娟.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18-20.

[2]白玉平.论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8,23:135-136.

[3]王爱军.高师课程改革要着眼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唐山学院学报.2008,5:117-118.

[4]史仪凯,袁小庆,卢健康,向平,李锻炼.构建培养创新人才课程教学新体系探索与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1):80-83.

[5]乔朝阳.大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关系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36:225.

上一篇:教育学反思下一篇:六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