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电商传播

2024-05-27

农产品电商传播(精选5篇)

农产品电商传播 第1篇

1 农产品与电商平台之间的关系

由于我国农产品资源分布比较分散, 并且主要是通过承包到户的方式生产运作的, 也就是广大农民按户为单位生产供应的, 进而导致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另外, 大部分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 能自己操作让农产品上线的比较少, 这就需要通过专业的电商平台来实现销售运营, 而大部分农民只负责提供货源。这样一来, 要发展农产品电商, 产农合电商平台之间就必须得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彼此之间相互借力实现共赢的效果。

2 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现状分析

经过17年多的发展, 我国农产品电商形成了“两超-多强-小众”的寡头竞争格局, “两超”是两个超级垄断网站, 如阿里系网站、京东系网站, 加起来占市场份额的80%以上;“多强”是“我买网”等许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网站;“小众”是指具有特色的网站, 如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商城、龙宝溯源商城。随着农产品电商的不断发展, 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式。首先是基本的B2C模式, 后来发展衍生出来F2C (农场直供) 模式、C2B (消费者定制) 模式、C2F (订单农业) 模式、O2O模式和CSA (社区支持农业) 模式等。从采用的网络工具而言, 生鲜电商常用模式有五种:自建电商平台、借助公共平台、委托电商平台代办、合作共建平台 (O2O模式) 、“三微营销” (如微博、微信、微店营销) 。虽然农产品电商发展运营模式众多, 但是运营成功并盈利的模式却比较少。有数据显示, 目前国内农产品电商平台接近4000家, 其中仅有1%盈利, 7%巨额亏损, 88%略亏, 4%持平, 总体上95%都在赔。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产品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环节成本过高, 且货源地比较分散不能很好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 最终导致了整体的运营成本比较高, 加之目前农产品电商竞争激烈导致产品单价不高, 从而使得该行业盈利情况较差, 要解决该问题必须得探讨出一种符合农产品和消费者特点的运营模式。

2.2 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 损耗过大导致成本太高。

对于农产品电商而言有三大损耗导致其运营成本高。一是原产地的损耗。除了少数企业可以在自营产地进行标准化管理和损控, 像本来生活网这样和海外的农场以及食品加工企业直接建立联系, 其他很多生鲜电商企业几乎都忽略了原产地的损耗, 没有把起点定在从原产地拿到生鲜产品的这一环节。二是仓储运输的损耗。目前生鲜电商仓储保鲜主要有两个方式:第一是建设冷链仓储, 目前规模较大的生鲜电商企业基本都在建设, 第二是对于保鲜期极短的产品直接跳过仓储, 从原产地冷链物流送达给用户。三是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损耗。对于外包第三方冷链物流或是普通物流配送的生鲜电商平台而言, 这个环节的损耗是最大的, 因为从生鲜产品的采摘收割到包装配送, 其中的这段时间的产品已经开始在损耗了。

2.2.2 农产品电商平台重复建设程度高, 特色不明显。

电商网站建设没有特色、上网“千网一面”、下网也“千网一面”, 同质化现象严重, 导致竞争无序, 亏损经营, 建站与关站并存。这是目前众多农产品电商平台亏损的主要原因。

2.2.3 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加大了产品质量监控的难度。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农产品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或者以合作农场为单位生产, 不像西方发达国家集中有农场生产可以方便实行标准化的生产和运作, 这样就会导致质量监控的难度。

3 农产品电商发展模式的选择建议

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我们就得结合农产品电商的特点以及现阶段发展现状来进行研究, 具体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农产品电商模式:

首先, 重构农产品电商模式。农产品尤其是生鲜产品的保质期短, 对运输和存储条件要求较高, 否则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因此快速发货则成为该问题的首选解决方案, 而达到快速发货最好的方式则是有产地直接发货。

各电商平台共同出资成立, 主要负责有产地直接发货的农产品的质量检验, 并且和快递企业合作将发货点和检验点设在同一个地方, 要求农产将所要寄送的产品先送到检验中心检验后再打包发货, 这样就可以很好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监控。

最后, 是规范电商平台的运作, 培养特色平台。目前的电商平台同质化非常严重, 而特色平台很少, 这也是导致盈利困难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可以以产品类别为划分依据, 把平台定位为某一类别产品的专业平台, 例如水果类, 干货类等。这样平台之间可以差异化竞争, 消费者也可以方便快捷的找到专业可靠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归秀娥.“互联网+”给农产品电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5 (23) .

[2]方芳, 汪飞燕.C2B+O2O模式驱动农产品电商发展[J].现代商业, 2015 (35) .

电商 方式改变 传播无限 第2篇

事实上,只要生活水平在提高,未来人们对艺术品的日常消费与电器、书籍、服装并不会有区别。这就如同十年前,很多人还无法想像自己能跟现在一般自如地网购一样。

当然必须注意到,随着艺术品在互联网上的生态被打开,业内的“吐糟”之声并不在少数。例如有人认为,艺术家从野生状态被活生生地整成了观赏性的文化产业配套工具,而且通过网络的选择也很容易令人们对于艺术品的质量难有直观认识;还有,艺术品电商在售作品的升值前景尚不明朗,在线上买入的艺术作品的保值保价问题也是藏家不得不考虑的一方面。

纵观2013年,苏宁、国美等综合性电商转型做艺术品,所集中的门类领域还是以当代艺术为主,他们毕竟刚起步时,在征集、鉴定等方面比起拍卖公司、画廊确实有差距。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对电商的信任度;鉴于此,目前人们通过网购来进行艺术消费,大多是抱着“玩一玩”的心理,高端的东西,比如价值不菲的古玩放到网上,先不论真伪,至少从现在看来接受度并不是特别理想。

毕竟互联网的艺术消费至今仍然属于新生事物,目前欠缺的是完善。从大的趋势上分析,也许我们应该更多的是从普及传播与改变消费方式的程度来鼓励它。不管怎样,对于艺术品变成日常消费品会降低“档次”的担心确实有些多余,爱美是人类的原始诉求,只要有追求,就能在无形中逐渐打造人们的素养与品位。

2013.8.6 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艺术”正式上线,高调加入艺术品电商热潮,进驻高端艺术品销售领域,超过4万件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通过在线艺术馆待价而沽。

2013.11.11 苏宁易购推出艺术品拍卖频道,成为国内第一家开辟艺术品拍卖频道的B2C网站。根据苏宁易购披露的数据,拍卖频道上线半个月已成功拍出300多件艺术品,总成交额超过500万元。

2013.12.2 国美在线对外宣布,旗下艺术品电商网站“国之美”正式上线。主打平价艺术品,并推出“让您选中的心仪作品融入真实家居场景,真切感受艺术带给生活的美”特色服务。

2013.12.12

淘宝网涉水当代艺术。

……

董梦阳 艺术北京总监、北京市画廊协会秘书长

对于家电零售业“大佬”进驻艺术品电商业,这并不是坏事儿,至少说明艺术产业已经让大家无法忽略,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但成功与否还在于线下资源的比拼,聪明的商人一定是用手里的资金去找专业的人干这件事儿,我有钱,你有资源,这样比单打独斗的成功率更高。

甘学军 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

即便三维、四维技术再发达,艺术品本身也是讲究亲身感受的,尤其是在高端艺术品领域,必须要有亲身体验,单凭技术还原图像,是不可能达到鉴赏和评判的效果的。普通的艺术品如果有明确的价值认定,在线销售无可厚非,但是高端艺术品涉及艺术体验,在线完成可能性不大。艺术电商对于传统的画廊、拍卖行不会产生威胁,更不可能取代。

何徐麒 天下网商数据中心主管

网络信息传播与电商企业的声誉管理 第3篇

声誉是组织的一项无形资产,组织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一个好的声誉是必不可少的。Gray和Balmer(1998)发现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选择时往往会根据组织以往的行为或者声誉对企业进行判断,而在其对组织声誉进行判断时,则往往会依赖媒体报道对组织进行评价[1]。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到一个组织的信息,这也使得网络媒体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电商企业运营方式的独特性,使得其声誉信息的传播尤其依赖网络媒体实现,近两年电商企业围绕网络媒体的争夺与并购,如2013年苏宁云商成功收购PPTV,2013年阿里巴巴对新浪微博的入股,除了可以借助网络媒体进行产品宣传取得超额收益外,我们认为声誉也是电商企业入驻网络媒体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这也说明了声誉危机信息渠道的控制对电商企业声誉管理的重要性。

本文通过对只存在网上业务的电商企业的声誉信息来源分析后,从组织声誉视角对电商企业与网络媒体建立合作关系的动机进行了解,建立了组织声誉危机信息在网络媒体中的传播路径,并且通过对阿里巴巴收购新浪微博前后的声誉危机事件传播效果及企业的危机状况进行学习后,为电商企业提供一种控制声誉危机信息传播及事前管理的手段。

二、组织声誉相关文献回顾

关于企业声誉的概念引用最多的是Fombrun和Rindova(1996)的界定,他们认为企业声誉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过去的行为及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等能力所形成的看法的综合体现[2]。而如何促进更多的利益相关者逐步形成对企业正面评价并能不断巩固与提升,则成为企业声誉管理担负的使命[3]。

以往文献对声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声誉的前因及后果分析、声誉的测量模型及声誉管理这三个方面。关于声誉的前因,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影响声誉的前因有社会责任[4,5,6]、媒体排名[1,5,7],中介机构认证[8,9]、财务绩效[5,10,11]、可信度[12,13,14]等。

除上述影响因素外,有学者发现声誉还受到沟通与信息传播及利益相关者的信息认知等因素的影响。Brammer及Pavelin(2006)提出,企业当前的声誉是由利益相关者获得的有关其行为的信号决定的,而信号可以通过企业直接获得,也可以通过其他信息渠道获得[5]。声誉的传播扩散性[3],使得相关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及媒体报道获取的相关声誉信息对组织进行评价[1],而互联网则可以使这些声誉信息得以更加广泛的传播[15]。斯彭斯(1973)在对市场信号及信号传递进行研究时发现市场中的“信号传递”是从具有信息优势的个体传递给处于信息劣势的个体的[16]。这些研究成果说明电商企业的组织声誉信息主要借助网络媒体进行传播,并且声誉信息的传递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而不是随意进行的。

和芸琴(2012)认为,企业声誉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社会认知的产物,声誉信息的传递也受认知对象固有认知模式的影响。认知理论认为在获得信息时,有人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人则从认知目标本身中探索,不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17]。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过去行为的参考和当前行为的理解有助于利益相关者重新界定与其相关的企业声誉,当评价者对企业形象的感知和自身的价值观相匹配或者匹配度比较高的时候,他对该企业的声誉评价就是比较好的[3],而那些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利益相关者由于破坏性事件的发生将会急剧终止利益相关者对于组织之前的习惯性看法[18],并最终引发利益相关者的情感反应及组织的声誉威胁[15]。

关于组织的声誉管理,学者们主要偏向于声誉管理的手段方面,他们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慈善捐赠、行政者外联等手段来提高企业的声誉[4]。由于管理者难以改变危机发生后媒体对企业的评价框架,只能选择根据媒体的相关评价框架制定组织声誉危机管理措施,并且企业在危机发生后通过采取拒绝、减少、重建等危机应对战略,可以改变利益相关者对组织在危机中的看法,减少组织因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15]。

综上所述,现有关于企业声誉管理的文献更多关注企业声誉危机发生后的重建及企业自身的声誉管理措施,很少有学者关注危机之前的企业声誉信息传递及声誉保护。本文结合信号理论、认知理论来研究组织声誉的形成与保护问题,提出声誉危机信息的传播路径模型,识别组织声誉危机信息传播的关键环节,并提出企业声誉危机的事前管理措施。

三、电商企业声誉信息来源

电子商务中,主要依靠网络运行的电子商务市场中消费者在拿到商品之前无法验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商品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19]。然而,消费者虽然无法在购买前直接检查商品,却可以通过企业发出的各种信号间接加以甄别,而声誉就是企业向消费者发出的一种信号,即使消费者根本不熟悉某个企业,他们也可以根据这个企业的声誉做出一定判断[20]。因此电商企业要想管理自身的声誉,必须以网络声誉信息传播为基础,兼之声誉是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特定属性的感知,媒体排名、专家认证将会影响利益相关者对组织声誉的印象感知[8],因此建立与网络媒体良好的关系,对于电商企业的声誉管理是势在必行的。

Chen及Dhanasobhon(2007)研究发现在线评论有助于信息在消费者之间的传播,消费者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评估网上产品的质量,消除网络消费者对于网上购物的一些顾虑,建立买卖双方的信任。这一研究证明了网络评价对于电商企业的重要性[21]。然而,电商企业网站的在线评论只有当用户产生购买欲望进入网站对产品进行浏览时才能看到,由于商家可以利用好评返现等手段迫使用户对产品进行好评,因此利益相关者在电商网站上获得的声誉信息并不全面。利益相关者要想获得更加全面的企业产品等方面的声誉信息将会选择进入第三方网络媒体,通过网络上传播的声誉信息对产品进行判断。并且,由于利益相关者获取的关于组织声誉方面的信息大多来自于媒体,利益相关者可以从诸如微博、博客等网络媒体获得二手信息,当危机发生时大多数利益相关者将会通过新闻媒体及网络对危机事件加以了解[22]。可见,网络媒体上的组织声誉信息将会对电商企业的声誉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大多数电商企业的性质决定用户对企业产品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借助于网络媒体获取的声誉信息实现,而电商企业的声誉信息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媒体进行传播,因此建立与网络媒体良好的合作关系将有益于电商企业声誉的管理与维护。

四、声誉危机信息传播与保护机制

(一)声誉危机信息传播路径模型

基于上述文献的研究,我们认为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媒体对负面声誉信息进行传播时受到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话语权、信息优势群体、认知风格及认知失衡。组织声誉危机信息在媒体中的传播路径如图1所示。

个体在与组织进行交易或合作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受到组织的背叛或者遇到产品质量或服务不合格的现象,此时个体将会选择借助网络媒体对自己的遭遇进行发布,并且当人们感觉受到差的待遇时,作为情感的回馈,人们更倾向于传播那些负面的信息[23],而有利的信息则被信息传播者隐藏。在企业发生声誉危机后,与声誉相关的危机信息将大量传播,有利的信息将会被掩盖。个体借助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将对组织声誉形成一定的影响造成组织声誉危机。

资源依赖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企业A拥有企业B所需要的资源,那么企业A就拥有了控制企业B的权利[24]。企业间的权利不平衡,使得一方可以运用产业间的并购及联盟活动来增强其自身权利[25]。组织声誉不仅来源于被评价组织自身的努力,还有赖于外部评价方正确、有效的感知与评价,是一种存在于组织间的相对概念[1],企业伙伴关系的构建可以减弱其对环境的依赖[26]。由于信息的发布借助网络媒体实现,而个体若想成为网络媒体的用户,就必须将自身的一部分利益交由网络媒体来间接控制(尽管有时候是非自愿的),这种控制是潜在的,网络媒体对用户的这种潜在控制即对用户话语权的控制。因此,倘若电商企业可以建立与网络媒体良好的联盟关系,将会减弱企业对于媒体评价的依赖程度,扭转企业对声誉信息传播的被动局面,通过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实现对网络媒体用户话语权的间接控制,进而实现对网络媒体中声誉危机信息传播的控制。

根据信号理论,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信息由优势群体向信息劣势群体传播[16],因此在声誉信息进行传播时,由于发布人的权威性不同,导致信息发布后信息得以阅读或再次传播的数量也不同,如果信息的发布者为知名人士,由于知名人士拥有一些支持者与关注者,那么信息的传播范围将会大大加强,信息传播的效果也将大不相同。这就表明信息的传递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信息传递者是否是优势群体的影响。

信息传递是否会造成企业的声誉危机还受到利益相关者认知风格及其是否会带来认知失衡的影响,当利益相关者通过相关网络媒体看到企业的相关声誉信息时,由于利益相关者认知风格的不同,那些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在看到信息后将会改变其对组织的以往认知,使得认知失衡,并最终影响到其与组织的关系行为[18],而不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在看到信息时,则不太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认知保持和谐,那么对于组织声誉的影响则不显著。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与网络媒体合作控制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来源,认知风格及其带来的认知失调均不受企业自身的控制,唯一有效的管理手段就是控制信息传播的源头即控制网络媒体用户的话语权,而企业对用户话语权的控制可以通过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实现,企业只要控制好信息传递的源头,企业声誉危机信息的传播就会得到有效控制,进而起到保护企业声誉的作用。

(二)声誉保护机制

组织声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而花费二十年建立起来的声誉却可能在五分钟内摧毁[14],一个组织危机的发生会导致组织声誉的改变,组织过去声誉就不能对其未来行为进行可靠预测,使得组织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意见和信念进行负面的重新评估[27]。倘若组织声誉危机信息在网络上一旦得以大范围的传播,就会使众多利益相关者改变对组织的看法,进而破坏组织声誉。根据前面模型,本文提出电商企业的重要声誉保护机制:话语权机制。

电商企业通过与网络媒体的联盟可以实现对利益相关者话语权的间接控制,加之联盟企业的声誉是相互促进、相互破坏的,因此与企业相关的声誉危机信息发布后,网络媒体将会通过控制相关用户的话语权来减少与之相关的声誉危机信息的传播,降低企业危机信息的关注程度,进而起到保护组织声誉的作用。并且由于信息只能从信息优势群体向信息弱势群体传递,因此,网络媒体用户传播力度越高,信息传播越广泛,使得利益相关者对信息关注度越高。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丑闻所涉及议题十分关注时,会对相关信息更敏感、更挑剔、更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6],这就说明当越多的公众对声誉危机信息关注时,将会使得公众对于声誉危机信息显得更加敏感,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对信息优势群体发布的相关声誉信息进行屏蔽或删除,这样与企业相关的声誉危机信息就不会广泛地被利益相关者知晓,从而降低利益相关者对声誉危机信息的敏感度。这种方式从根本上阻止了企业声誉危机信息的传播,使得企业声誉面临危机的机会减小。

五、案例分析———以阿里巴巴为例

(一)研究方法

方法选择。由于本研究要回答的是“如何”的问题,因此文章采用的案例研究方法是合适的[28,29,30]。需要指出的是,案例研究的目的包括理论检验和理论构建两种[30]。由于现有文献还不能详细解释我们提出的研究问题,因此本研究将借助案例对防护措施进行检验分析。首先我们明确了研究问题“电商企业如何改善声誉危机的管理”,从而避免了大量数据被“淹没”[29]。其次,除了可以直接从研究问题推断出的变量外,我们并没有对其他变量进行事前指定。最后,作为可以构建理论的案例,我们会在尽量避免特定概念之间的关系或命题的基础上对已有文献进行借鉴。

案例选择。研究的案例是中国只存在于线上交易平台的电商企业阿里巴巴集团。选择电商企业是因为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据调查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约为5.66万亿元,比上年度增长30.1%,并且中国网络购物发展较快,据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中旬,我国网络购物用户数量达到3.32亿人,较2013年底增加2 962万人,同比增长率为9.8%。除此之外,电商企业与传统企业运营方式具有本质上的差异,网络媒体危机信息的传播起到决定性作用。选择阿里巴巴集团是因为阿里巴巴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平台的领军者[31],其业务涉及电子商务的各个方面,包括在线交易平台、网上商城、第三方支付平台、生活服务社区、在线商务管理软件服务平台等,庞大的产业链使得阿里巴巴具有典型性,因此通过对阿里巴巴进行案例研究对于同样涉及此类相同业务的电商企业具有借鉴意义,对阿里巴巴声誉危机管理措施的研究对于其他的电商企业则具有可效仿性。

表1总结了阿里巴巴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声誉危机相关事件。阿里巴巴创始者马云自1999年创建阿里巴巴集团以来就以客户至上、员工至上、股东至上作为企业的价值观[32]。然而2009年、2010年商家的欺诈行为,2011年企业公告近100名企业员工合谋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则对企业一直以来所遵循的价值观造成强烈的打击,媒体上声誉危机信息的传播对企业的声誉形成了恶劣的影响。而反观2014年的两起危机事件:电商平台漏洞的存在及天猫假货名单的披露则并未得到大量媒体的广泛传播,企业声誉影响不显著。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数据收集。为了对研究现象进行多视角的描述,我们使用多种来源数据对现象进行分析[28]。此外,多种来源数据的使用还可以使得研究者能“三角验证”不同证据,提高研究信度和效度[29,30]。由于大多企业管理者并不愿意透露企业的相关声誉危机事件,并且考虑到电商企业声誉危机事件的传播主要借助于网络媒体传播[22]这些因素。本研究主要借助于收集多种来源的公共数据,包括媒体报道及期刊论文。

数据分析。为了更好地对电商企业入驻网络媒体前后的声誉危机事件对企业声誉危机的影响作用,本文对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前后企业的相关危机事件进行了全面汇总。由于以前年度的相关声誉危机事件在新浪微博上已经不可见,因此我们将借助于一些相关的期刊论文及其他的网络媒体报道数据的收集对其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而于今年发生的两件声誉危机事件由于都在近期发生,因此,我们将通过新浪微博的检索及其他网络媒体的报道对企业声誉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研究发现

根据2013年阿里巴巴以5.86亿美元入股新浪微博占据18%的股权这一事件的发生时间,我们将阿里巴巴的声誉危机事件分成了两个阶段。2013年前阿里巴巴声誉危机保护措施我们称之为声誉重建,与之相对应的2013年后阿里巴巴的声誉危机保护措施我们称之为声誉危机的事前防护机制。

声誉重建。危机事件的发生使得企业以前年度的声誉变得对其企业未来的行为不再具有预测作用[33]。2009—2011年阿里巴巴发生的声誉危机事件通过各大媒体迅速传播,阿里巴巴的声誉受到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股价下跌、企业销售额减少等[34]。而阿里巴巴在企业发生了相关声誉危机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声誉重建措施:企业CEO、COO的引咎辞职并向利益相关者道歉;对涉及欺诈的2 326家中国供应商做关闭处理,并拿出170万美元进行赔偿,同时使用10亿诚信保证金,建立了中国首个“小企业商业信用体系”;使用权威第三方对其的认可为企业的危机传播进行造势等[34]。阿里巴巴所采取的这一系列声誉重建措施使得利益相关者感受到了企业的诚意,使得危机事件发生后其声誉危机的影响降到了最低,但是这些措施却仍旧未能阻止企业遭受声誉危机,企业声誉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坏。

声誉危机事前防护。2013年阿里巴巴对新浪微博入股,拥有了控制声誉危机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实现了企业对新浪微博这一网络媒体上用户话语权的控制,这使得阿里巴巴可以对存在于新浪微博上的相关声誉信息进行选择、评估、删除,而这一入股行为将使得阿里巴巴的相关声誉危机事件在新浪微博上的传播受到控制。2014年外国媒体关于阿里巴巴平台漏洞的报道及中国工商总局对天猫涉假产品的报道都在其他媒体上有相应的报道,然而中国最大的网络社交平台新浪微博,除了在天猫涉假新闻被爆出后,天猫官方微博对其涉假新闻进行承认并提出相应治理手段外,新浪微博的其他加V用户(信息传播优势群体)对这些声誉危机事件鲜有转发及评论,并且我们发现在其热门微博及热门话题上面也并没有出现“阿里巴巴平台漏洞”及“天猫涉假”相关字眼。而反观阿里巴巴推出的其他相关活动,诸如“双十一”、“双十二”、“领防寒保暖费”等活动均在活动推出不到一个小时后都占据了热门微博及热门话题的头条,这一现象不难说明在阿里巴巴的相关声誉危机事件发生后,阿里巴巴通过对新浪微博的控制实现了对用户话语权的间接控制,使得存在于新浪微博上的信息优势群体的话语权受到限制,而又由于信息的传播具有一定方向性,只能从信息优势群体向信息弱势群体传播,因此与之相关的声誉危机事件将不会在新浪微博这一最大的国内社交网站上进行广泛传播,使得阿里巴巴的声誉危机得到了事前防护的作用。我们的声誉危机事前防护机制———话语权机制的效果也进一步通过阿里巴巴对新浪微博用户话语权的控制效果得到了验证。

然而,阿里巴巴除了对国内新浪微博这一网络媒体进行控制之外,并没有对其他网络媒体形成控制,阿里巴巴的相关声誉危机信息仍旧在其他网络媒体上进行广泛的传播,通过新浪微博对阿里巴巴危机事件传播的结果来看,倘若阿里巴巴可以形成对网络媒体的全面控制,那么网络媒体用户的话语权都将受到阿里巴巴的间接控制,我们可以据此推断阿里巴巴的声誉危机信息传播将受到阻碍,企业将不会发生声誉危机,实现阿里巴巴声誉危机事前防护的目的。

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不仅可以作为获取多样资源的途径,还可以作为传递社会地位的信号[35]。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家认为企业社会关系的建立是比广告更有效的声誉形成战略[36]。因此,我们认为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本身就是一种声誉危机的事前管理,但是由于声誉危机的事前管理是一种新的声誉管理方式,并没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很难对这两种事前管理方法对声誉起到的保护效果作比较,这就使得企业声誉危机的事前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在理论上继续探索并总结实践经验及教训。

摘要:声誉是组织的一项无形资产,对于组织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至关重要。电商企业由于其运营方式的独特性,网络媒体上声誉信息的传播对其声誉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得电商企业声誉的管理方式与传统企业相比大不相同。将信号理论及认知理论与组织声誉的影响因素整合后发现,企业声誉危机信息的传播遵循一定的路径。电商企业要想保护其声誉,必须从声誉危机信息在网络媒体中的信息传播路径入手,通过对声誉危机信息传播路径中关键环节的控制实现企业声誉危机的事前管理。

农产品电商大跃进 第4篇

这与政策的推动也有一定的关系,1号文件提出农业要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

阿里巴巴的报告也证实这点。截至2012年,淘宝和天猫经营农产品类目的网店数为26.06万家,涉及农产品商品数量1004.12万个。根据测算,淘宝和天猫经营农产品网店数量有望在2013年突破100万家。2012年阿里平台上农产品交易额达到近200亿元,而两年前,这一数字仅为37亿元,市场容量或许会在2014年突破1000亿元。

同时,农产品品类也在急剧地扩充,2010年,淘宝网所卖的农产品以干果山货、粮油米面、鲜花园艺为主;2011年,增加了花卉蔬果、植物树木等;2012年,又增加了茶叶和生鲜水产。2013年,几乎全类目的农产品都将迎来较高速度的增长,其中,新鲜水果、海鲜水产、南北干货、新鲜蔬菜等重点类目增幅将超过300%。

不仅如此,资本也在不断地助推。2012年5月31日,顺丰速运旗下的电商食品商城“顺丰优选”宣布上线,定位为中高端食品B2C;6月,亚马逊中国推出主营海鲜食品的生鲜频道,淘宝则上线以有机农产品交易为主的生态农业频道,还包括蔬菜水果、肉禽蛋类和粮油副食等;7月17日,一家名为“本来生活网”的电商正式上线,内部“买手”亲自到全国各地采购特色生鲜农产品;7月18日,京东商城宣布推出生鲜食品频道……

农产品电商有3个难题是必须面临的:产品选择、冷链物流和信任问题。

要知道,2010年我国流通领域农产品的价值总额为2.24万亿,网络交易额尚不足其1%的规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1年化妆品的网络零售渗透率达到16.3%,3C类商品达到15.6%,服装则达到14.3%。

但农产品电商真的看起来如此美好吗?

三大难题

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高级专家陈亮认为关于农产品电商,有3个难题是必须面临的:产品选择、冷链物流和信任问题。

事实上,这也是农产品和其它产品有着根本区别的3个方面。

产品选择其根本问题就是卖什么?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农产品品类众多,不同的品类都要有不同的仓储条件、运输条件等,还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农产品产地也不一样;选择卖什么也决定了产品定位和客户定位,比如“沱沱工社”定位于中高端客户,就选择卖高端的有机蔬菜和肉等、“本来生活网”定位给消费者提供食物本来的味道,就全国各地选择最有特色的食物并且保证新鲜、“乡土乡亲”则定位给消费者提供最安全、最正宗的茶叶;更重要的一点,农产品与工业品不同,标准化的问题一直很难解决,口感、颜色、性状、大小等每个产品都不同,即便相同产品也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产品售卖的难度和如何保证用户体验的完善。

原则上,一切农产品都是可以做电商的。选择干货,在物流和仓储上相对方便解决;选择生鲜,应该是目前最难解决的,不仅对仓储和物流要求极高,对物品的周转率、资金量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考验。非常顺理成章,选择的产品不同,利润率就有了很大区别,盈利的难题也与选择卖什么有着紧密的关系。总之,选择卖什么,应该是农产品电商首要的问题。

如同很多电商一样,在想清楚卖什么之后需要考虑的是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农产品毕竟属于食品,农产品电商需要做到对整个供应链进行严格的把控。比如“沱沱工社”选择是自建基地,对种植环节进行严格的品控,在物流和仓储也是通过自建的方式来解决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对于产品的检测也是每个批次等进行严格把关。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手中的每个环节都保证了严密的对接。

当然,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很明显,比如前期投资成本很大等。很多农产品电商并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对供应链的管理不严格。比如“乡土乡亲”对源头种植的把控和产品质量的检验就异常严格,还参考各种标准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质量标准,“乡土乡亲对茶的标准可以说是最严格的。”乡土乡亲CEO赵翼在接受《商业价值》采访时表示。

本来生活网则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方式,将服装等行业的买手制引入到农产品电商,派人全国各地寻找当季的最好的农产品,即便是做好的产地,买手也要对产地的环境等进行考察,对水源等各方面有着严苛的要求。通过买手制,本来生活网保障了“新鲜”、“原味”的供应链体系,至于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本来生活网则交给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来解决。

其实最难的应该是信任如何建立,当然这就牵涉到如何卖的问题。农产品与工业品不同,大部分都没有品牌,也很难有具体的标准来控制,这就给销售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比如乡土乡亲的做法是为每位生产者建立了档案,详细记录了茶叶在种植过程中的每一步的情况,包括施肥、采摘时间等,并且在产品上注明生产者的姓名和生产日期,消费者可以由此追溯每份茶叶的生产经过,以此进行全流程的透明化管理。信任的过程也是逐渐积累的,比如沱沱工社就是依靠口碑一点点的坚持了4年多的时间,2012全年收入约2350万人民币,相比2011年增长181%。

信任还牵涉到如何营销的问题,只有更好的营销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然后形成好的口碑。比如乡土乡亲就会把很多生产者的故事拿出来分享,用真人真事来进行传播,采取了微电影等多种形式传播;说起营销,必须要说一下“褚橙”事件,借此本来生活网不仅广为人知,而且也为产品增加了不少的文化内涵。“故事营销是农产品销售很重要的环节。”本来生活网胡海卿在接受《商业价值》采访时表示,“借助于社会化营销将会成为趋势。”

2012年,淘宝和天猫经营农产品类目的网店数为26.06 万家,涉及农产品商品数量1004.12 万个

内功是根本

农产品电商已经成为继3C、服装和化妆品等标准化产品的又一兴奋点。殊不知,相比较这些产品,农产品电商更多的功夫则在线下。“农产品电商的本质更多的应该是一种营销。”微博ID是野地里的辛巴、农业产业领域分析师在接受《商业价值》采访时表示,“线下的内功修炼应该是农产品的核心。”

就拿最近最火爆的“遂昌猪肉”来说,在规定单个时间接收到订单后,电商网站会组织相关人员去挨家挨户与农户洽谈,包括数量、价格等情况,按照订单的数量来确定要屠宰生猪的数量,在确定好要屠宰生猪的数量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检验检疫、屠宰、分割、包装等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看似简单的工作,里面有个问题非常复杂,由于客户的需求千差万别,有的喜欢吃瘦肉、有的则喜欢肥一点的肉等,而这些要求则必须在分割和包装的时候进行严格的区别,最终将包装通过冷链物流送到客户手中。

可以看到,每个环节基本上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并且每一步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与标准化的产品有着极大的差别,比如凡客卖衣服,只需要设计好,向工厂下订单,就完全可以解决问题。

非常明显,农产品电商并非想象的如此简单,也并不是有钱就能做起来的。要知道美国的Webvan公司曾有12亿美元的投资,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烧掉了几亿美元仍然避免不了倒闭的厄运,中国的土淘网据说启动时也是千万的资金等。

这并不是否认农产品不适合电商,美国的FreshDirect只锁定纽约城“小”市场,熬过了4年的亏损期,于2006年开始盈利。更要清楚地看到,中国与美国农业生产方式等存在很大差异,中国70%以上的还是依靠批发市场,美国有近7成的农产品通过合作组织销售,日本则有97%的农产品通过合作组织销售。单纯的就美国农业基础来看,FreshDirect都需要摸索4年的时间,中国的农产品电商更是任重道远。

商机分析:农产品电商可行吗 第5篇

也就是说,Farmigo自身并不销售农产品,仅起到一个平台中介的作用。他们吸引消费者的优点首先是食材的新鲜,其次是送货上门,最后还拥有价格优势。对于农户而言,Farmigo是一个很好的销售渠道,拿到手的钱也不比出售给超市少,省心又省力。

农产品电商在我国是否可行呢?

作为入围TechCrunchDisrupt2011创业者大赛决赛的企业,Farmigo的目标是成为全美最大的农产品在线交易平台。Farmigo模式在美国行得通与美国的人文经济环境有关。首先是农贸产品以农场的形式批量生产,其次大型超市与住宅区的距离较远,最后人们也习惯使用互联网进行消费购物。

我国国情的确与美国存在差异,但这个差距在逐步减小。虽说我国农贸产品的生产方式以小农为主,但市场上活跃着的肉类品牌印证了农产品集团化生产销售的大趋势。阿里巴巴日前宣布,零售交易额突破10000亿,可见国人对于网购的接纳程度也正与发达国家接轨。

在线销售农产品的网站在不少城市都出现过,但规模都不大。他们通常自己充当卖方,在价格上没有优势,目标客户是年轻的白领,实质上就是跑腿代购。亲自售卖的模式没有做大的可能性,再加上国人买菜并不麻烦,这类网站的存活实在会有些困难。

既然我国不具备Farmigo模式成功的第二点条件——买菜麻烦,那农产品电商存在的意义何在?

送菜上门优于驱车买菜的核心其实就是七个字:差异性竞争优势。从这点下手,能够挖掘的内容就不少,比如食品质量。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不再满足于一般的农产品,市场对于无化肥蔬果、农家牲畜的需求激增。在市场需求的号召下,有不少绿色农场应运而生,但这些农场目前的经营困境在于,缺乏公信力,缺乏大规模的销售渠道,所以通常难以实现盈利

如果市场上出现一个运作良好的“绿色”农产品电商平台,平台与一般本地市场的差异就在于可以保证所售商品的绿色健康,相信即使是80岁买菜的老奶奶,也会尝试通过这个平台买一些土鸡蛋给孙子吃。而对于绿色农场方面,借此平台的力量,不仅可以有更广阔的销售渠道,还能更有效地塑造起自己的品牌。正如消费者通过天猫购物,可以减少对商品品质的担忧。

运送和储存的难度会阻碍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发展吗?

农产品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性,比一般商品不易保存,这也是为什么Farmigo选择了“社区支持型农业(CSA)”的路线,也就是当地农产品的需求由当地供应。运送和储存的难度是否会成为阻碍农产品电商的拦路虎?我认为这仅是一个价值的问题。假设一个北京人希望买到香格里拉新鲜采摘的野生松茸,一个拉萨人希望买到大连刚捕获的野生辽参,距离就不会是问题。

上一篇:语用模糊策略下一篇:创造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