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职业能力

2024-08-01

校企合作职业能力(精选12篇)

校企合作职业能力 第1篇

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文本内容中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也证明,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培养合格职业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存,是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的根本所在。(1)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是高职院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有效途径,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企业可以有目的培养需要的高级人才,降低培养成本,并可以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

1 校企合作和职业能力的定义

1.1 校企合作

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2)

1.2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与岗位各项任务和各种岗位,各种职业有关的共同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人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具体需要的能力。

2 提升校企合作的内涵

2.1 合理的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为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3)

变传统的学校本位为企业本位,紧密结合经济发展规划和企业需求设置专业,确定专业方向,并依据企业发展状况适时地进行动态调整,突出实践技能教学。

2.2 共建优秀教师队伍为校企合作提供了质量保证

采取从社会上公开招聘“双师型”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的做法,也可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自己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2.3 合理地选用教材为校企合作的实施提供保障

由合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编写和设计。内容上达到既要考虑专业技术发展的现状,又要考虑专业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还要考虑职业资格标准的具体要求。

3 引进企业文化,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3.1 适时引入企业文化

企业期刊定期邮寄给学校,学生从期刊中可以了解到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动向等。鼓励学生浏览企业网站,详细了解了企业信息。同时,可以向公司期刊投稿,这种校企文化的交融能使学生尽早了解企业,进而尽快融入企业。

3.2 积极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聘用企业专家作为客座教授或实训导师,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等知识。实训室环境的布置跟企业布置一样,包括企业理念、质量管理体系、产品技术(工艺)流程、生产安全须知等企业文化的环境氛围。

3.3 渗透企业文化,巩固学生专业思想

围绕“企业文化进校园”这一主题,不定期开展专家进校园讲学等活动。围绕“如何成人、成才、成功”见仁见智,勉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技术型人才。

3.4 传播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

通过设立企业冠名的“企业奖学金”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设立“企业助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学生。

4 校企共建双赢方式

4.1 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中的“双赢模式”

努力推进真实生产和仿真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从而形成集教学、技术开发与应用、生产、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学校及企业优势,真正的实现学校与企业间的“零距离”接触,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4.2 在人才培养上的“双赢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三化”、“四个结合”。(4)学校教师直接接触和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不断更新知识,调整教学内容;合作企业可招聘对企业文化、经营模式、实际操作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降低培养成本,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5 校企合作保证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

5.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5)

学生有更多机会在企业工作现场实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企业实习、实训不仅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战场所,也是培养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团队精神的实训基地。

5.2 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专业能力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明确做人与学习技能,使用技能的关系,技能不会也不能独立于技能之外。

5.3 有利于提高学生发展能力

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最新原材料和操作技术的展示,有利于避免专业技能老化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得到持久的发展空间。

5.4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业务能力

对于一些实训项目或生产项目,由技术熟练的高年级带技术欠缺的低年级学生。采用老生带新生的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地验证和应用,让学生得到全面的社会实践锻炼。

5.5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只有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才具有生命力。(6)由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和科技人员带队承担的科研课题,主动吸纳优秀学生参加,把指导由“校内”延伸至“校外”,引导学生对科研项目进行思考。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不仅是新形势对未来高职院校实现科学发展的改革挑战,也是校企共同实现科学发展的新机遇,是合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必然趋势。

摘要:校企合作教育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强调以“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企业文化,充分实现人才培养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本文以“校企合作”模式为例,简述其对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①周玉霞.共创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J].教育创新.

②刘明霞.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J].教育管理.

③李长才.基于订单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初探[J].教育与职业.

④许丰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效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J].职校论坛.

⑤刘少伟.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高职学生就业[J].工作探讨.

校企合作职业能力 第2篇

摘 要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职业适应能力是该专业的核心能力之一,在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理念。依据专业特色,实行“课堂、实验、见习、实习”“四段式”教学方式,其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标杆,依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调整教学方案、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构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业能力。

关键词 “四段式”教学方式 企业需求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4.026

国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最为典型的有德国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由于国外和国内具体环境的差异,国际现有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旅游高等教育中直接移植应用往往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①国内高校在这方面也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定的办学模式,如工学交替/岗位实习实践的浅层次实习基地式合作模式;校企联合的中层次实习就业基地合作模式;人才订单与股份合作等深层全方位合作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的企业发展环境中适应和发展,和市场发展、企业需求有机结合。本文主要探索地方本科旅游专业在校企合作发展理念下专业的建设发展思路。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技能培训为核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1)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本学年先后在11版、13版人才方案的基础上,依据学院人才培养要求及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改和完善,将专业方向分为三个方向:酒店方向、景区方向、旅行社方向,并参照同类院校的课程设置,调整了课程体系,每个方向设置六门课程,使得专业培养方案方向更为细化、针对性更强,课程安排更为合理科学。

在培养方案中,以“高素质+强技能”为教学理念;以“四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为切入点;以三个培养方向为主线,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加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的课程比重,构建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利用导游模拟实验室、餐厅、宾馆客房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基地,开展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培训。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服务技能培训做起,定期进行岗位轮换,教师和同学对其工作流程进行指导评价,做到人人参与,个个过关,熟练掌握。从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渗透与理解,并掌握前厅与客房服务、餐厅服务及管理最基本的技能、技巧,积累从业知识和提升职业技能。

(2)提高授课质量,完善课程建设。按照专业综合改革计划,2015年内本专业所有课程实现了教案、讲义、大纲、课件、试题库的建构。目前,建立两门校:级精品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3门优质课程: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地理学、旅游学。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力争申请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1)多媒体授课。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多媒体授课时数超过95%,使用效果良好。

(2)邀请国内外名师、知名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校来我院兼职,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根据专业特点,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动态教育和讲座。加强专业教育,通过举办名师讲座、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学习的良好风气。

(3)积极开展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开拓性思维能力。通过开展创新教育报告、创新思维大赛、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课程小论文等活动,提高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欲望,调动创新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稳定教学实践基地

(1)校内实训实验室建设:建设有旅游管理实验室、客房、前厅管理实训室、餐厅管理实训室,能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教学。

(2)构建学生专业技能发展平台:成立生态旅游协会,举办第三届导游模拟大赛。

(3)建立校外见习、实习基地:先后与义乌国际大厦、陕西世纪金源大饭店有限责任公司、秦始皇兵马俑景区、华山旅游管委会、骊山国家森林公园、北京市中西国际旅游行社西安分公司、中国国际旅行社西安分公司等签订共建实习基地协议,每年外出专业见习旅行社两次,景区参观2次,大四学生分别第一学期在义乌国际大厦、三亚国际酒店进行集中岗位轮训,为学生将来尽快适应工作,进行了有效的对接。加强对学生实习的过程管理,建立校企共管的机制,建立学生实习档案库,建立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制度,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直接与毕业鉴定、实习学分挂钩。②

(4)积极参与地方旅游资源建设。2014年7月中旬,12级旅游管理专业30名学生在专业教师带领下,参与渭南市旅游资源普查与调研,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对全市区旅游资源进行摸底,并以微博、通讯稿件等形式对渭南旅游资源进行宣传,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以大赛为依托,以项目驱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

(1)以学生旅游团队为平台,以“导游大赛”为契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异较大影响了学习动力不足,生产的产品(毕业生)质量不高――社会需求不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刚毕业,基本从事基层琐碎的管理工作,对学生来说,内心产生失落,如何提升学生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技能,是专业培养的难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旅游管理专业利用生态旅游这个学生团体平台,开展“明日之星”导游模拟大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2)和地方旅游部门合作,积极参与渭南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扩大专业知名度。2014年7月中旬,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30名学生在专业教师带领下,参与渭南市旅游资源普查与调研,建立“渭你而来”微博平台,在渭南旅游网、腾讯网等平台发布每日调研通讯报告,发布景区照片,扩大了渭南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吃苦精神受到了旅游局领导的肯定,30名学生被评为旅游资源普查“优秀调研员”。通过该活动,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局的产学研关系,为以后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旅游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奠定基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1)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流的教师造就一流的学生,师资队伍的建设关系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成败,③因此,师资是影响旅游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旅游教育的专业队伍建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结构上都远跟不上旅游企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践经验表明,对于从事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教师,可采用与企业签订挂职锻炼协议的办法加以培养,以丰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行业经验。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技能,鼓励年轻教师通过考博、在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学历,先后安排专业教师外出学习2人次;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参加教育部网络在线学习,按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同时鼓励老师在相关企业兼职,并邀请校外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我校做专业讲座,与师生进行交流,开拓视野,提升技能。

2014年7月中旬,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30名学生在专业教师带领下,参与渭南市旅游资源普查与调研,在为期20多天的调研摸底中,双方关系融洽,初步建立了较为良好的产学研关系,为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构筑了桥梁。

校企合作职业能力 第3篇

关键词:中职;营销;职业能力;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5-0111-03

目前的职教改革,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强化实践,培养实战能力,满足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纵观当前的中职市场营销教学,虽经革新,广泛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公司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弊端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一是人才培养与与企业脱节,对企业的营销人员岗位能力需求认识不足,不能把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有效衔接;二是教学实践失真,依然是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师讲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体,以理论为主要内容,尽管也存在一些实训、实践,却由于缺乏真实的环境与项目,缺乏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更多地象是在玩游戏,而使教学效果欠佳,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教学目标难以真正实现。这就需要中职市场营销教学走出传统模式的桎梏,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把企业专家请进课堂,把企业项目带给学生,让学生进企业,进市场,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在学校与企业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人才培养效能的最大化。

一、校企合作在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缓解市场营销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日益加剧,对企业而言,其需要的是兼备现代营销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但在传统教学体制下,人才培养仍未脱离封闭式教育的弊端,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实践应用能力不强,呈现结构性人才缺失。

校企合作进入具体课程的教学,将企业搬进课堂,将课堂搬到企业,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展开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只关注课堂而忽视实践或者想增加实践却无法达到真正实践的弊端,在理论传授的同时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人才与企业需求相契合,缓解市场营销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二)有利于推动市场营销教学改革

基于行动导向的职教理念,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公司教学、角色扮演法和任务驱动法等在教学中得以积极推广使用,但实际效果却依然与真实的市场脱节,模拟、扮演而已,所定的项目、任务与市场是否能对接,完成情况如何、质量高低如何,缺乏行业、企业专家的评判,其效能大打折扣。在校企合作进课堂、进企业的模式下,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成了紧密联系的教学团队,特别是在校企合作“订单班”的培养中,某种程度上还成了利益共同体,学校培养的营销人才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占位,而企业对营销人才的指导和需求也关乎学校的生存环境和市场口碑。因此,学校为了创品牌,立口碑,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课堂与企业两个教学点,通过教师与行企专家的取长补短,有利于推动市场营销教学的改革与市场接轨,加快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的提升

校企合作将学生从单一的课堂解放出来,深入市场营销的第一线,在实践中去巩固和检验日常教学,掌握扎实的实践技能,及时获悉市场对营销人才的动向,以此为标杆提升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而企业对营销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是,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理论与方法,能对企业进行营销诊断、营销策划,并具备撰写市场调研报告及营销方案的能力。具体落实到课程教学来讲,就是需要具备对企业的营销环境、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等战略层面进行诊断的能力,需要具备运用4P进行营销策划的能力,需要能进行市场调查的能力,还包括方案的撰写能力等。这些能力与课程教学内容、目标必须紧密衔接,并通过适当、有效的方法使之提升。与此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都能在实践中获得进步,并由此带动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校企合作培养中职生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的对策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市场营销职业能力培养还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滞后等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校企合作进课堂、进企业。为此,要强化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和培养价值的最大化。

(一)组建领导队伍,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

要实现校企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人才模式的顺利推进和有效运行,首先必须组建强有力的领导队伍,构建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商议的市场营销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在领导队伍人才的选定上,要坚持客观实际原则,保证有着深厚营销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参与到领导队伍中来。校企可从各自实际出发,抽调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营销部门负责人、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及学科带头人、专业教师,邀请当地高校市场营销协会等单位的负责人、专家学者共同组成。在确定领导队伍后,市场营销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成员要深化市场和企业进行研究,针对当前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设置进行探讨,共同商议市场营销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为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大纲修订、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进度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指导,使得企业对于营销人才的需求能够通过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得以充分体现,以此推进校企合作的顺利继续进行。以笔者的实践来看,利用私人关系把当地苏宁电器、润至园、得田地产、从化电视台、永拓科技、南海食街的企业专家和广州城建学院、华夏学院、南洋理工学院等高职学院的市场营销专家请进来,与本校的专业教师组成专业教学指导与合作领导队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内容,参与教学评测,加强实践指导,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有较好的效果。但在利用其他专业的企业资源方面,由于跨专业、垮地域,比如LG、菱王电梯、广汽传祺、广州本田、龙门地派温泉等负责人并未邀请至本专业的领导队伍中来,而只是在汽修、机电的领导队伍中。学校应本着资源融合、跨界共享的原则,利用学校固定的企业合作伙伴及教师私人关系,合作共赢,进一步加强跨专业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培养中职生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的策略研究

(二)充分考虑实际,教学方法多样,培养学生能力

领导机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等顶层设计搭建起来后,专业教师要经常性地与企业、高校专家进行交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了解学科发展的实际,了解学生的实际,从而进行针对性地教学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笔者的实践来看,接受高校、行企专家的建议,考虑到中国市场的实际,行业的通用术语,在市场营销学体系中增加了“品类”、“快消品”的概念。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行动导向教学法、模拟公司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职场的“真实”。当然,其与实战还是具有一定差别的。为此,把高校、企业的实际项目融入课堂教学,邀请企业专家进课堂开展讲座,安排学生进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学习,由企业专家进行培训。比如把得田地产“花林湖畔”项目的营销策划、推广引进课堂,请企业专家讲授,请城建学院房地产营销方面的专家进行深入解读。带学生到企业现场接受企业专家的培训,如去苏宁电器接受节庆促销方案制定的培训,到从化广之旅、中旅进行旅游线路策划方面的学习等。通过校企深入合作,企业、课堂两个教学点的交互实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职业能力实践锻炼为学生日后适应岗位需求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够顺利适应岗位实际,完成角色转换,提供了较好的途径。

(三)提升师资力量,强化科研交流

在校企合作培养中职生市场营销职业能力中,教师处于关键位置,对于培养质量的高低和培养工作的顺利推进有着重要影响。但客观而言,当前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大多掌握深厚的营销理论知识,能够有效开展理论教学工作。但是绝大多数的教师也未从事过具体的营销够工作,其在营销实践方面的教学只能依托于教学大纲以及书籍和网络的积累,缺乏自我经验和自我体会。教师实践能力的缺乏毋庸置疑会影响对学生是指导和教育。为此,要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在对学生予以职业能力培养前,对教师的师资问题予以解决。一方面,校企之间可以签订协议,有计划地选派专业到企业参加培训学习,参与到企业的营销实践中,巩固营销理论知识,及时发现并解决实践问题,为更好地展开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水平奠定实践基础。另一方面,为切实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中职学校要积极为教师和企业的科研交流提供平台,组织教师参与到企业的营销理论和实践探讨中,在使教师及时了解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同时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掌握更好的教学和科研方法,让广大教师在于企业的交流科研中扩展思路,在共同探讨中增长知识,以更好地指导营销专业的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相长。再者,具有一定能力的专业教师应积极参与企业的营销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指导企业的运作,共同提高。笔者与企业负责人经常交流,并且给企业提出了若干切实可行的建议。如建议永拓科技利用电商技术方面的优势,从网站建设、从化自游人电商平台,进入农村电商领域,成立了从化市农村电商协会。

(四)科学评判人才,注重绩效评价

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市场营销职业能力,使学生适应企业需求,接受市场检验。但长期以来,中职学校根据自身制定的标准单方面对学生进行评判,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化和人才标准的提高化,学校作为单一的市场营销人才评判主体显然难以科学考量学生,极易造成评判标准失衡和评判内容的缺失,评判结果有失公正。为此,要通过校企合作引入新的人才评判主体,全面衡量学生是否满足营销人才规格,具备相应职业能力,是否能够适应营销实践,企业要根据营销活动时间将需求信息反馈给学习,由小组制定新的人才评判标准,并委托企业的人才资源部门和营销部门等于学习组建共同的人才评判小组,科学合理地对待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评判工作。同时,为了切实保障校企合作的培养效果,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就需由市场营销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具体承担校企合作的教学评价工作,及时进行绩效评价,以科学评判培养效果,及时吸取和总结合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笔者在实践在感觉到这个评价体系制定的必要性,目前正在与行企专家、高校专家进行制订中。

三、结语

校企合作是顺应市场需求,缓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有效举措,为了切实做好校企合作培养中职生市场营销职业能力工作,中职学校和企业要在合作共赢原则下加强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对方讯息,实现零距离对接,组建领导队伍,通过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考虑实际,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师资力量,强化科研交流;科学评判人才,注重绩效评价等举措推进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和有效运转,切实提升学生的营销职业能力,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校园到企业的转型。

参考文献:

[1]李政敏,万丽丽.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11(15).

[2]李真.“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深化研究[J].职教论坛,2011(7).

[3]张彬.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D].四川师范大学,2012.

[4]梅鹏.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J].职教研究,2013(3).

校企合作职业能力 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计算机,教育

0 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 各个经济建设和发展岗位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IT行业专业知识更新换代较快, 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较高, 需要及时掌握行业内最新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并能随时创造或适应最新工作方法, 这使得计算机专业高等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只有加强计算机专业与企业之间的全面合作, 增强高等院校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 才能提高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1]。

1 校企合作实现计算机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 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还是以校园内学习理论为主, 缺乏实践, 再加上各个学校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参差不齐, 导致各个高等院校之间学生就业能力有所差异。而现今社会发展节奏明显加快, 尤其是IT行业, 互联网企业大量涌现, 规模越做越大, 对高质量高素质计算机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高等院校学生缺乏在企业实践机会, 根本无法适应这种互联网高强度的工作, 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2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当前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已经初见成效, 但还存在诸多问题。由于IT行业研发方向及目标对象不同, 不同的企业对人才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的要求也不同, 这就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而高等院校和企业虽然乐于合作, 但是双方主体由于各种原因, 造成沟通不是特别顺畅, 最终导致企业需求信息和学校实习信息不能得到及时交换, 使得校企合作严重滞后, 甚至停滞不前[2]。这些都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这种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中间力量, 而依靠政府结合当地企业需求和发展现状, 聚集IT行业和高校力量, 搭建校企合作服务平台, 甚至是基于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各方需求信息, 达到各方资源需求充分利用的目的。依靠这个平台既降低了双方就业和招聘成本, 又能充分满足双方需要, 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 又增强了一个地区整体的计算机行业人才的竞争力。

3 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高等院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企业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出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企业是高等院校人才的接收者, 这也就决定了企业是人才标准的判定者, 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认可和肯定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 只有更好地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类型, 才能达到人才就业和企业发展的双赢局面[3]。校企合作就是一种很好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就业能力方面都能够达到企业的要求, 也可以使得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

高等院校要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 就要紧贴市场, 以市场为导向, 积极主动与先进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建立校企合作, 在合作中不断总结经验, 深化改革, 发展出一种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构建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企业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学术资源提升企业自身科技生产水平, 高等院校依托企业的生产和研发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等院校和企业充分整合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 形成强有力的职业教育研发团队, 共同制定适合高等院校和企业要求的培养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可以针对以下几个专业方向形成校企合作方向。

(1) 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研发方向。高等院校可以与硬件生产厂商合作, 可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 也可以将企业售后维修服务中心作为基地, 让学生实际动手排除计算机各种故障, 逐步掌握计算机硬件架构信息和技术, 达到一定程度之后, 再着眼进行更高层次的硬件研发。这种由浅到深, 逐步深入的方式更加符合学习逻辑, 也更加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4]。

(2) 网站建设与维护方向。现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加入到行业竞争, 这种电商企业依靠的正是高素质人才。企业的需求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高等院校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企业平台建设, 企业也从具有活力的学生中得到创新推动。学校可以承接企业的项目, 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设计, 企业也可以派遣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校园为学生进行培训。从校企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中, 学生会获益良多, 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企业也获得了更多的后备技术人才[5]。

(3) 计算机网络构建方向。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要符合企业需求, 就必须与网络企业进行合作。随时掌握企业动态和研发方向, 学校将其最新的技术需求融入专业课程中, 使得课程能紧跟行业最新技术潮流, 让学生能随时参与到企业实际工作中去。及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 并进行技术交流, 使学生熟悉企业平台、技术和产品, 掌握最权威的前沿网络技术和发展趋势。企业网络工程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实训, 经常进行专业培训与研讨, 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项目中去, 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鼓励学生从最基本的网络配置与调试入, 掌握最基本的操作之后, 再着眼于技术含量更高的网络研发。还有就是鼓励学生参加网络专业技能考试, 为后期就业提供职业证书, 更好地进入到理想中的企业从事工作。

(4) 数据库开发方向。校企之间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 共同搭建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 逐步探索并优化校企之间的合作模式。可以在校园内部设立软件研发基地, 让老师带领学生实际参与到软件外包项目, 同时, 学校也可以与软件公司建立长期实习基地, 学生可以到企业进行轮岗实习。通过让学生参加到项目团队运作中,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 而且也能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 使之能尽快熟悉团队协作, 更好地融入到团队工作, 为以后的就业提供良好基础;可以邀请一些软件企业的管理人才, 对学生进行模拟面试和就业指导, 为学生量身打造职业生涯规划, 使学生少走弯路, 全面提高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校企之间也可以开展软件外包订单式人才培养, 校企共同调拨资源搭建教学团队, 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迅速达到软件公司就业要求。

4 结束语

只有通过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 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才会切实符合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需求, 学生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才会得到明显加强。在当前高等院校职业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 只有不断适应市场化的发展方向,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才能使高等院校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王艳, 付伟.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与重要性[J].劳动保障世界 (理论版) .2011 (02) .

[2]胡安辉.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与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 (02) .

[3]吴庆涛, 郑瑞娟, 张明川, 魏汪洋, 李冠峰.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 (14) .

[4]李志明, 李艳, 汪朝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探讨[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 (03)

校企合作 共塑职业化员工 第5篇

商贸旅游系 李红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国外游客对中国的热情与日俱增,带动了中国酒店业近年的迅猛增长。在这一势头推动下,新建的本地酒店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开业,国际酒店集团也在中国大展拳脚,不断增加市场投入并扩大酒店网络。

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在伴随着蓬勃商机的同时,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如:很多酒店的HR感叹:一是招工难,二是一线员工的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社会上很多人认为酒店一线员工薪水低、工作时间长、劳动量大、社会地位低下、岗位技能缺乏含金量、升职空间狭窄等,不愿意从事酒店服务工作,即使干了,也是短期行为,一旦有更适合自己的岗位,立即辞职走人。其次,很多酒店对员工缺乏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存在着“只使用,不培养”或“重服务培训,轻管理培训;重技能训练,轻素质提高”的现象,导致员工对企业缺乏忠诚度、对服务岗位认识不足,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没有准确定位或目标不清晰,因此,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或缺乏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选择逃避,进而离职。

中国的酒店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必须要有一支稳定而优秀的职业化员工队伍。

二、酒店业职业化员工的素质构成

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法,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员工职业化就是使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等符合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职业化是现代企业对员工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员工提升个人素质的发展方向。

酒店业职业化员工除了具备必备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服务技能、规范的职业行为外,还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良好的职业心态

职业心态是职业活动中的各种对自己职业及其职业能否成功的心理反应。作为酒店员工,因为其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职业心态对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良好的职业心态能够帮助员工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以饱满的热情、充满激情的开展工作。

2、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原则和基本规范,是职业素质的重要构成因素。作为一名酒店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之一,是对员工的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发展必备的条件之一。良好的职业道德,会帮助从业人员热爱自己所从事的酒店行业,端正学习、工作态度,提高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刻苦钻研业务,增强自己的服务技能,为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清醒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诚信意识、顾客意识、团队意识、自律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作为酒店员工,只有对酒店业和自己的岗位有了清醒的认识,愿意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酒店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自动自发地学习、提升自己和开展工作。

4、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它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专业能力通常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其使用和劳动材料的认识等 ;方法能力是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比如在给定工作任务后,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等,方法能力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社会能力是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伙伴式的交流方式、利益冲突的处理等)、公共关系(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企业机构组织和生产作业组织,劳动安全等)、群众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作为酒店员工,其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工作业绩、个人和企业发展。

总之,酒店员工的职业化塑造是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必由之路。

三、校企合作,共塑职业化员工

酒店员工的职业化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

201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鲁政办字„2013‟126号文《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发„2012‟49号文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该文件的下发,为校企合作,共塑职业化员工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

作为酒店业人才培养基地的职业院校,在酒店职业化准员工培养方面应做好以下工作:

1、以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重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成立由酒店业企业名家、职教名师、专家教授为主体组成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要求、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对专业设置、教师培养、教学计划、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提出建议。职业院校要对接不同层次职业岗位的用人需求,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增进为主线科学规划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落实教学、实训保障条件,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

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行业技术规范、职业资格标准有效对接,探索专业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结合办法,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特色德育活动,工学一体一体化课程改革,加大学生职业心态、职业意识、综合职业能力教育训练力度,敦促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工作习惯,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

2、以实现产学良性互动为出发点,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积极创新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方式,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实行企业冠名培养、订单式培养,将企业先进的生产服务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增强教学针对性,提升教学品质。

聘请企业专家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为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开展企业讲座,讲解优秀企业文化、产品知识、典型工作案例、业务工作流程等,使学生在校期间多方位了解酒店业发展前景、优质企业发展潜力,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信心,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规划职业生涯。

安排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深入企业一线,送教上门,参与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

作为酒店,在职业化员工塑造方面应做好以下工作:

1、开展员工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按照企业发展战略,设计员工职业发展路径,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努力提供员工施展才能的舞台,充分体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激起员工强烈的企业服务的精神力量,进而形成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更好地实现企业组织目标。

2、完善员工职业培训体系,着眼于员工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科学合理的设计培训课程,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

3、强化各级管理者的培训职责,完善培训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培训成果转化力度。

4、完善薪酬体系和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盟酒店。特别是对于职业院校实习生的管理,应有别于社会招工人员,在实习期间,在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劳动强度等方面给予合理的关注,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员工队伍。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职业素养 第6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校企合作;职业素养;互利共赢

中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职责,同时我们的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以及在就业竞争和职场竞争中的表现也直接决定着中职院校的兴衰成败,因此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而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应用型人才的稀缺为我们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却有很多职业院校因为发展迅速而忽略了其本质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所放松,导致近些年来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这也引起了一些社会舆论。因此不论外界环境如何,我们仍要坚持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为社会输送理论基础扎实、职业素养过硬的应用性人才。

近些年来有很多的中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而采用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学

生通过在企业在岗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认识到实际工作与在校学习之间的巨大差距,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性的一个提高的过程,同时这种特殊的学习时期还能够让学生提早介入到实际工作之中,对真正的职场竞争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也为学生在毕业时将要面对的就业竞争做好了充分的热身运动。

在开办校企合作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要给予学生在校内的教育以充分的重视,让学生能够具备优秀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优化课程组合,提高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推陈出新,充分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就是要选择适当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或者是建立彼此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并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定向的培养,提高我们教育的针对性,这样不但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同时还能够极大地减轻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压力,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就业;再次我们要及时地收集社会发展的信息,以

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为导向,避免闭门造成的培养方式,做到“走出去,迎进来”,提高我们培养方式的生存力。

一、将企业文化接近校园,开展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开展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校企合作的内涵之上,而不是形式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合作的时候充分利用企业中企业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和熏陶的作用,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吸收和理解程度。

1.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也是在财力和人力方面大力地支持,很多学校都进行了扩建或者是异地重建,将合作企业的文化引入到校园之中,我们可以将一些建筑物或者校园中的道路冠以企业的名称,以校园的硬件设施为载体来宣传合作企业的文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十分注意学校硬件设施与合作企业文化要保持高度的协调和统一,不能只注重表面,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因此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提高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内涵,以最为合适的方式突出这种合作方式的重要意义。在将企业文化的内涵尽可能的彰显出来的同时,将学生以人为本、育人成才的重要目标体现出来。

2.在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合理地找到企业文化与我们校园文化内涵的契合点。因为不论是校园文化还是企业文化,其主要作用都是服务于其组织群体的发展。而不同的是校园文化服务的是学生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发展,企业文化服务的是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利益。例如在中职院校中学习终身,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很多学生都是以此为人生准则进行自己的学习,而这种以学习为第一目标的理念在当今很多政府机关或者是私营企业中都是当做企业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就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一个完美的契合点,我们可以对这个契合点进行着重的宣扬,既要求学生作为学生要勤学不辍,作为员工也要保持学习状态,不断地取得进步。

3.在校企合作的时候,我们应该在企业文化进入到校园一定的时间之后,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深度的融合,在办学的过程中开展带有浓厚企业文化色彩的教育活动,因为企业的需要就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应该以此为向导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打破以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培养方式的调整,全方位地提高校企合作的内涵,深度地挖掘企业文化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巨大作用。

二、建立有机的校企合作互动机制

在我国中等职业院校办学宗旨的其中之一就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为当地的制造业企业输送技术型的人才。这就表明,中等职业院校从办学宗旨上与企业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们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都需要社会和企业的广泛参与。而近年来在中职院校中广为另行的校企合作办学,正是这种密切关系的集中体现。这种合作的机制要保持高度的互动性,因为这种合作关系是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而存在的,企业为学校的教学计划以及培养过程提供了目标,而学校为企业提供了他们实现企业发展和利润增加的人才。这种共赢关系体现在:

1.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能够为我们的中职院校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教学环境,对我们自身教学工作是一种创新和突破,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教学目标的锁定更加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而随着合作机制的不断深化,企业会更加深层次地进入到校园之中,学校能够通过这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来逐步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保证我们的教育特色。另外在校企合作中,我们通过毕业生在合作企业中的表现来向社会展示我们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及社会和企业服务的水平,并且借助这种既是帮助又是监督的合作关系来保证我们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和服务水平的逐渐提高。

2.对于企业来说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丰富的收获的过程,首先,企业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由于企业与学校的关系很深,企业可以在学生还未毕业的时候就对学生进行定向的培养,缩短学生在毕业之后与企业的磨合时间,使学生及早地进入到工作状态而为企业服务;其次,这种合作关系是互动的关系,企业也可以将自己在岗的员工送入到学校去进行继续教育,培养出更为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最后,企业通过这种互动的合作关系可以借助学生在专业技术研究方面独有的优势,也可以借助学校信息和技术方面的服务,对自己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行研制和开发。

总之,在中职院校的办学过程中,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对于中职院校的发展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通过深度化的合作关系真正地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既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应用型人才,又向社会展示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以及服务水平,也借助企业的力量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计划以及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俞兰芳.注重职业素养培养.提升技校生就业能力[J].职业,2012(27).

[2]张排房.探索校企合作发展.创新职业教育模式[J].江苏高教,2012(6).

校企合作职业能力 第7篇

一、职业能力及基本职业能力的内涵

(一) 职业能力的定位

职业能力是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的职业活动所具备的个体能力, 是人们成功地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稳定的、综合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由三部分组成, 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特定的、专门的职业技能知识无直接联系, 是一种可迁徙的跨岗位、跨职业的工作能力。

(二) 高职教育中基本职业能力的特征

高职教育中的基本职业能力具有以下特征: (1) 应用性。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以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为目标, 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当然也不排斥可持续发展能力) , 侧重于各种基本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而且更多地表现为产业性特点, 主要是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等不同领域发挥作用。 (2) 层次性。基本职业能力是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复合体。随着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才素质日益向通用型、复合型靠拢, 多层次、多领域的能力要求是现代职业发展的方向。 (3) 专门性。基本职业能力是针对一定职业的能力, 离开了一定的职业方向, 就谈不上基本职业能力的存在。 (4) 个体性。对于不同的个体对象, 既有能力指向目标的多样化差异, 又有能力强弱和水平高低的随机性差异。 (5) 可变性。这有两层含义: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基本职业能力的内容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二是个人一生的职业岗位不可能一成不变, 岗位的变化使对个体的能力要求也随之迁移, 而且能力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处于一种不断发展、不断扩张的变化之中。

二、以校企合作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根据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 高职院校应采取多种措施, 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方面, “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值得借鉴。“双元制”也称“双轨制”, 即有两个施教主体, 同时在企业和职业院校中进行教学。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教育场所, 同时也提供了两类不同的教学模式。

(一)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力

要充分了解企业岗位的需求, 争取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全程参与是最好的途径与方式。为此, 建设高职专业教学体系的第一步, 就是要建立由本专业或行业内较有影响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学院教学负责人及教学骨干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来负责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论证或审定, 并指导专业教学尤其是实践环节的教学, 其中, 来自企业的成员比例不能低于50%。有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参与,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才能真正做到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二) “订单培养”模式的倾向力

高职院校应将教育运行机制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转轨, 充分考虑人才市场 (用人单位) 的要求, 采取校企双向互动的方式为企业提供“订单培养”服务。

高职院校的立足点在于能为社会一线岗位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首先, 为使高职人才培养“对路”, 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 采取校企双向互动的方式予以确定和调整。由于高职院校生源比较复杂, 文化层次和专业背景千差万别, 他们报考某种专业并不一定代表其相应的职业倾向能力就高。因此, 在对学生专业发展的教育上要采取定向教育的方法, 即通过一定的职业倾向能力测验先对学生进行摸底, 然后依据摸底情况实施定向职业教育, 有针对性地取舍教学内容。

(三) 多类型实训基地的铸造力

高职教育是和企业联系紧密的一种特殊教育, 企业的人才需求决定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规格、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办学方向等。所以,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就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 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学校可以开展重点建设实验室评估活动, 促使合作企业增加资金投入, 加强校内基础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帮助学生深化基础理论、拓宽专业知识、强化动手操作能力。活动内容包括: (1) 向学生展示设备、设施各部件, 如建筑类专业的岩土标本实验室、纺织服装类专业的纺织品材料实验室等, 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 (2) 通过有关实验装置来演示某项专业技术的应用过程, 提高学生对实训过程中的现象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的能力, 并学会数据处理、总结、归纳和演绎推理的技巧。学生通过操作某种设备或计算机模拟软件等实习、实训活动, 培养自身的基本职业能力。

为使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 高职院校除建设校内必备的实训基地外, 还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使学生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学习和锻炼。因此, 每个专业都应有技术先进、经济状况良好、热心于高职教育的企事业单位作为稳定的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基地不但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提高自身的基本职业能力, 还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为今后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顶岗实习的实战力

实训教学包括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和实地实习环节。通过将阶段性实习引入正常教学过程中, 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有机结合, 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新的课堂教学———新的社会实践———更新的课堂教学———顶岗实习”的实训教学链的良性循环。根据专业学习内容和教学进程, 每个阶段实习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第一个阶段实习应安排在高职第一学年, 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的侧重点是让学生多观察、多了解, 感受和了解本专业的职业环境、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工作要求, 找出自身知识能力与实践要求的差距, 从而明确努力方向。第二个阶段实习安排在高职第二学年初, 实习侧重点是让学生多接触、多动手、多参与、多总结, 在专业岗位上给师傅当帮手, 边学边干, 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提高。第三个阶段实习可安排在毕业前, 学生修完了所有的课程后参加顶岗实习, 在师傅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性工作。

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体现了三个“突出”:一是在培养目标上突出了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是在组织形式上突出了校企联合。学校不包揽教学的一切过程, 而是通过联合办学, 把学生顶岗实习的主要管理权限转交给联合办学企业, 借助企业或其他社会力量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 从而打破教学的封闭性, 使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

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也实现了三个“衔接”。一是实现了实践教学三个环节的紧密衔接。第一个环节是指实验实习教学、基本操作教学和课程理论教学;第二个环节是指强化实践技能训练, 学生参加多种资格证书考试;第三个环节是指顶岗实习。二是实现了就读与就业的衔接。顶岗实习, 实际上已把学生推向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学生经过多岗位、长时间的磨炼, 基本上具备了岗位职业能力, 毕业后既可继续留在该企业工作, 亦可自主择业。三是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衔接。该模式把实习学生直接推向企业或人才市场, 有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广泛收集人才市场信息, 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帮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实现了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衔接。顶岗实习使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在用人标准上实现了无缝对接,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五) “产学研”合作的凝聚力

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国内外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 也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办出高职特色的必由之路。“产学研”合作, 目标是育人, 原则是互利。学校要想得到企业的关心与支持, 就必须主动地为企业服务, 为企业提供高素质、基本职业能力强的员工, 推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

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加强高职院校同企业、科研单位的联系, 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首先, “产学研”合作的培养模式可以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要求。学生能否就业, 关键在于其所学专业及知识结构、基本职业能力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 学校同企业的联系更加密切和频繁, 学校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和数量的最新变化, 根据企业的新要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 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其次, “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下, 学生很难感受到社会竞争的压力, 没有机会深刻感受企业对基本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而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 学生实际进入企业各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真切地感受到基本职业能力的重要性, 就会自觉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如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协作观念等。再次, 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加强学校同企业之间的联系, 也为毕业生建立了稳定的就业渠道。最后,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还有利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由于学生有机会获得基本职业能力的实际训练, 因而学校在进行职业指导时更易于为毕业生所接受, 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得好, 也有利于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3.

[2]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3]冯晓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 2002, (9) .

校企合作职业能力 第8篇

我国的职业教育迅猛发展, 方兴未艾, 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 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间都有很大的提高, 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我国的职业教育也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职业教育还需继续深入进行改革, 把从传统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真正办成有自己特色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

职教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这两者相对独立, 但同时又紧密相关, 前者解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后者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如果处理好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就是解决了教育内容及其形式的问题, 也就解决了职教的培养目标问题, 解决了职教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问题。本文从结合中国国情、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模式C B E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的角度谈谈解决这个问题的简略途径。

一、CBE教学模式

(一) 理论基础。

CBE即指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 是上个世纪6 0年代末根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芝加哥教授布卢姆 (Benjamin Bloom) 的“掌握性学习”理论提出的, CBE的理论基础是布卢姆的掌握性学习和反馈教学原理。布卢姆认为, 许多学生之所以未取得优异的成绩, 问题不在智力方面, 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因此, 只要创造适当的教学条件, 全面地、最大限度地开拓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 就能最终达到让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性学习”的目的。

(二) CBE的基本内容。

CBE教学模式面向学生的大多数, 着重能力开发, 并根据反馈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培训目标。现以“化学分析检测”的CBE系统为例对5个子系统作如下介绍。

1、项目计划:

主要通过教育策略分析和劳务市场分析, 确定培训项目及其培训层次和培训数量等。在“化学分析检测”的CBE系统中, 就要看待培者来自哪些行业如:医药、食品、化工、建材等, 然后根据各行业的不同培训需求, 确定培训项目。

2、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在CBE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 是一个关键环节。课程开发有三个部分, 即技能操作评定标准、能力领域和技能。一般而言, 每个培训项目的教学计划包括8—12个能力领域, 每个能力领域包括6—30项技能。

3、教学开发:

主要根据项目教学计划的要求制定每个能力领域、每项技能的教学顺序和组织教学的形式, 对复杂的技能要分解制定可行的学习步骤, 对每个学习单元要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 还要设计教学过程必须的资料和设备条件以及对每个学习单元的考试方法及要求等。

4、教学实施:

根据培训者的个人特质, 开发以个体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 即在同一时间内, 在学习内容、方法和进度上可能互不相同, 但最终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

5、教学考评:CBE考试和测评分三个时段, a.诊断性测评;

b.对技能掌握情况的测评;c.结业考试。

CBE的五个子系统组成了完整的CBE教育体系, 五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反馈, 有效地把教育培训过程与企业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当前,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探索和企业建立紧密关系的阶段, 因此借鉴别人的经验, 探索我国职教发展的正确之路, 正逢其时。

二、校企合作是实行CBE教学模式的前提

CBE教学模式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校企合作则是其实现的前提和过程。在CBE体系中, 校企合作主要表现在:

(一) 企业参与学校的教育过程。

从对CBE五个子系统的介绍中, 我们不难看出企业参与学校的教育过程, 这样既保证了教育目标明确、内容针对性强、教学质量有保障, 同时又能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条件, 为企业服务, 避免企业对员工的重复教育。

(二) 学员可在企业进行岗位实地培训。

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 每年都安排2—4个月的上岗培训内容, 这是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制定的。这样做对企业而言可得到相对廉价的劳动力 (按法律付学员最低工资) , 并且可从实训的学员中发现和选择最能胜任某岗位工作的员工。同时, 通过这种实地培训解决了传统教育的学生到企业后对岗位的重新认识和适应的问题;对学校而言, 这种岗位实地培训, 既保证了教育培训质量, 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 同时对学员还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减轻了学员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 合作的影响和作用。

学校从企业赢得培训资金, 解决政府资金的不足, 同时降低学员的经济负担。降低学校的教育成本, 增强了学校发展的后劲。校企合作, 企业给学校提供了一切尽可能的帮助, 除了资金、设备、技术技能教师等外, 还给学校提供生产和技术发展的信息、培训条件, 使学校及时了解生产和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而准确、及时调整学生的发展策略, 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反过来, 企业又从这些调整中得到学校最好的服务, 从中受益促进其发展。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和论述, 我认为CBE是一种具有职业教育个性特色的较好的教学模式, 它克服了传统教育的诸多弊端, 它以强化能力培训为核心, 它把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起来, 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了双方的优势, 为企业培养出适用性强、个人职业能力高的实用人才。结合我国的国情, 经过实践, 不断完善, 我认为CBE一定会成为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较好的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从我国国情出发, 对引进CBE教学模式, 强化能力培训, 紧密校企合作, 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进行了讨论。CBE教学模式是一种具有职业教育个性特色的教学模式, 其核心是强化能力培训, 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 能把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起来, 为企业培养出职业能力很强的实用人才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CBE教学模式,职业教育,能力培训,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王志勇.高职院校CBE教学模式浅析[J].机械职业教育, 2006, (03) :011;

[2]许学军, 吴晓渊, 樊为民.CBE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 2007, (01) :028;

[3]陈錞.基于CBE的新型高职教学模式的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4) :032;

[4]包雅馥.中外合作办学基于CBE的双主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初探[J].硅谷, 2008, (14) :131;

[5]杨宗伟, 谢惠波.CBE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 (02) :030;

校企合作职业能力 第9篇

依法治教是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 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以法制为基础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海南具备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的经验积累、理论准备与社会条件, 建议海南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 尽快制定《海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 为海南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 制定《条例》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 适应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需要

为在教育领域贯彻实施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 我国不断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在职业教育立法方面, 目前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宪法》为根本, 以《教育法》、《劳动法》为基本依据, 以《职业教育法》为核心, 以《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为重要内容的职业教育法制体系。2010年7月2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在国家层面的文件中, 第一次提出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试点范围, 从而催生了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新一轮热潮。目前, 在中央立法层面, 《产学研合作促进法》的制定已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的重要议程, 在地方立法层面, 至今已有宁波、山东、广东等省市先后制定出台地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施条例。然而, 迄今为止海南并没有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立法, 各院校校企合作基本上仍然处于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的初级阶段, 其在海南教育体制中的应有地位远没有得到确立。因此, 加快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 制定校企合作促进条例, 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 完善我国教育法制体系的迫切要求, 将为我国教育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经验和借鉴。

(二) 海南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需要通过立法来总结、确认和推广

建省20多年, 特别是近10余年来, 海南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成绩显著, 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这些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统筹、搭建平台, 是推进校企合作的关键; (2) 校企共建、厂校一体, 是推进校企合作的重点; (3) 产教对接、工学结合, 是推进校企合作的核心; (4) 能力为本、科学评价, 是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环节; (5) 合作共赢、创新发展, 是推进校企合作的目标。这些成功经验迫切需要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既有条件也有必要把它们上升到立法层面, 通过立法来总结、确认和推广。这是海南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向前发展的需要和保障。

(三) 海南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解决和规范

近年来, 海南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活动日益活跃, 合作模式不断创新, 取得了长足进步, 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 从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到运行机制, 从利益分配原则、风险分配机制到知识产权保护, 海南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还存在着体制机制、合作模式等不容忽视的障碍。尽管海南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律环境逐步改善, 但尚未形成优化和完善的制度环境, 立法欠缺已经成为制约海南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 有必要通过立法以破解海南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所面临的难题。

二、海南制定《条例》的可行性

(一) 海南制定《条例》有充足的法律和政策依据

《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育法》规定, 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 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院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法》规定, 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 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 与企业密切联系, 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此外, 根据《职业教育法》, 地方政府可在其范围内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条例。2002年8月, 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指出:“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 增强专业适应性, 努力办出特色。……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 建立职业院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进一步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 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 厂校合作, 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规划纲要》特别关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制度创新。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同时, 尤为注重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和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

以上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层面, 不仅为我们指明了校企联合办学的目的与方向, 同时也为海南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了立法依据。

(二) 海南具备制定《条例》的条件

海南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职业教育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 立项研究的课题有多项, 发表了大量有质量、有影响的职业教育课题成果、论文、调查报告、经验总结等。多年来, 海南还形成了一支职业教育研究专家队伍。此外, 海南省政府有关方面也已意识到校企合作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制定的人才计划、企业自主创新计划、科技创新奖励等政策中, 零星地涉及到校企合作方面的部分内容。如《海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等, 这为制定和实施《条例》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 海南具有执行《条例》的基础

海南立足于本省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谋划布局职业教育, 把职业教育当作重点民生工程来抓, 加大投入, 促进了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目前全省共有96所中等职业学校, 在校生达17万人, 普职招生比为1:1.2;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1所, 在校生达7.8万人。随着海南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海南职业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同, 全省已有许多企业与学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不同程度的参与了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 这为今后执行校企合作法规, 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并且, 制定和实施《条例》所需的经费相对学校教育的投入要少得多, 它可以有多元渠道的投入, 是政府、社会、企业所能承受的。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在培养未来建设者的综合素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却是不可替代与不容忽视的, 这也是提升海南综合竞争能力的最基础的工程之一。

三、《条例》应重点关切的两个问题

如前所述, 体制机制、合作模式是当前海南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关键障碍, 因此, 《条例》应重点突破校企合作的界面障碍, 这是关系到海南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成败的关键性问题。

(一) 《条例》要突破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障碍, 进一步解放思想, 解放生产力

校企合作能否持续深入开展, 建立长效机制是核心。当前,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0%, 产业化不到5%, 而发达国家技术转移高达40%~50%。究其原因, 严重制约校企合作的最大障碍是体制机制, 包括宏观管理体制、组织协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 其中深层次的、根本的原因是理念和价值观。海南省也不例外, 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政府发挥引导与协调作用不够和引导产学研结合的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 《条例》要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下工夫, 具体要考虑两个因素:政府的作用和企业的积极性问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跟政府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密切相关, 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是构建强有力的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的关键。近年来, 海南省内外涌现出一批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职业院校, 其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政策、财政支持和协调。因此, 《条例》要把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作为创新体制机制的关键问题来抓, 必须通过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加强政策导向和支撑作用:

一是健全组织协调机构。建立“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组成由政府牵头, 教育、科技、发改委、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海南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领导协调小组, 统一协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

二是要制定校企合作专项扶持政策。如制定有关合作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 建立校企合作成果奖励机制等。

三是要设立校企合作专项引导资金。政府要着眼于更好地履行公共职能, 逐步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强化政府财政投入的引导和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投入体系, 推动合作健康稳步发展。

四是要完善校企合作的评价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科研成果的评价与考核体系, 积极落实国家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 激励职业院校参与产学研结合。

(二) 《条例》要突破校企合作模式障碍, 面向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重大战略需求, 打造多元化合作模式

科学有效的合作模式是推进校企合作的基本保障, 是各参与主体实现共同发展的载体。近年来, 海南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 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 探索了一些有效的合作模式, 如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式模式、“订单”式合作模式等, 通过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 学生得到技能, 学校得到发展。但分析海南职业教育传统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缝隙”:在组织上, 学校自发寻找的多, 政府组织、引导的少;在形式上, “年度性”和“单个项目制”的合作方式还比较普遍;在内容上, 合作在不同程度上尚停留在“直观”层次, 形式上热热闹闹, 但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互动匮乏, 彼此的影响有限。

在当前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和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下, 探索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校企合作模式, 推进职业院校科技创新与提升海南产业竞争力这一重大需求的有效对接, 成为当前立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 《条例》应从以下三个着力点实现校企合作模式的突破:

一是政府统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紧紧围绕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战略需求, 将海南重大需求作为推进校企合作的源动力, 统筹区域内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官产学用”战略联盟, 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学校和企业行业共同开发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建立定期发布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和校企人才洽谈会制度, 促进人才需求信息交流, 拓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渠道, 构建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对接的长效机制, 为区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实现“抱团发展”, 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二是政府支持创建一批“校中厂, 厂中校”。政府要着眼于抢占未来人才培养制高点, 瞄准企业明天甚至后天的人才需求, 给予政策或资金支持, 创建一批“校中厂, 厂中校”, 形成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创新“做中学, 学中做”的人才培养模式, 使企业和学校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上融为一体, 开展全面合作, 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实现学校和合作伙伴的双赢。

三要积极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参与联合办学。中小企业是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主力军。政府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完善银行信贷、担保和服务体系, 降低中小企业的自身运营成本, 充分引导、积极鼓励中小企业投身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谭界忠.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7 (18) .

[2]黄泉生.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之启示.厦门政府法制, 2011 (6) .

[3]马德秀.瞄准需求, 突破障碍, 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2) .

[4]王伟.关于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7) .

国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第10篇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较晚, 20世纪末我国政府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使得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国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1. 德国的双元培训制

德国发展“双元制”职教模式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培训了大量的适合企业需要的技工人才, 受教育者有着双重身份, 一是作为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另一个身份是作为员工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两元结合完成职业教育任务。德国法律规定,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职业人才。企业负责面向社会招生, 并提供给学生生活费, 招来的学生每周有三天时间在企业实习, 由技师负责培训, 两天半时间送到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2. 美国的校企合作

美国的校企合作有多种培养模式, 其中合作教育, 即我国所说的半工半读, 是美国校企之间合作影响最大和最为成功的合作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是以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读交替为原则, 实施方式大致可以分为4种:一是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 一半学习, 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 按学期或学季轮换;二是半工半读制———同班学生每天部分时间上课, 部分时间劳动;三是劳动实习制———参加工读计划的学生每学年有一次到校外劳动实习一段时间的机会;四是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 顶班劳动, 利用工余进行学习, 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内容联系起来。在具体组织实施上, 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寻找企业雇主, 根据企业的需要提供相应的生产实践培训场所, 签订合同, 确定学生的劳动任务、职责、时间和报酬等, 开展与企业的合作。

3. 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

基本做法是将中学毕业生招进企业, 然后采取企业实际技能训练与各类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交替进行的方式, 为企业和社会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 即用一种工读交替的所谓“三明治课程”或“三明治计划”来密切企业与职业学院的合作, 具体采取的实施方式是职业教育与工厂实习时间各半的5种不同排列组合方式。为改变英国传统学徒培训的保守和落后状况, 英国也建立起与德国类似的合作式学徒培训的社会监督和保障系统———工业训练协会, 发挥企业在学徒培训方面的积极性, 使企业与学院的合作规范化和统一化, 为学徒提供或核准职业培训课程、提供经济资助和培训的必要设备、与学徒订立契约、对培训进行监督和评估、颁发培训结业证书等。

4. 澳大利亚的TAFE制度

澳大利亚的TAFE制度是澳大利亚引以为荣的以公立TAFE学院为主要办学基地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 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地位。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为新型的现代学徒制度。学员80%的时间是在工作场所, 进行工作本位的学习, 只有20%的时间在TAFE进行学校本位学习。针对性强, 实用性强, 是TAFE的显著特点。为此, 要求专职教师要保持与产业界的密切联系, 要求他们每周要有一天, 每月要有几天, 每年要有一段时间离开学校到行业或企业内专业岗位实践。TAFE开设的课程也要求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凡是在全国开发的课程每五年修改一次, 平时要及时小修改。TAFE的教育层次是高中后教育, 可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沟通。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只有取得TAFE证书才能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性工作, 其证书成为就业的必备条件。

5.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可以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他们所采用的模式是在德国“双元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工厂”模式, 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地结合起来, 按工厂模式办学校, 给学生以一个工厂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生产和实际的项目设计, 学到实际的知识和技能。

二、部分国外职业院校和中国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比较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上的共性是企业参与积极性高, 法律保障体系完备, 办学模式都是工学交替, 只是有的是企业为主, 有的是学校为主。

如表1:

三、国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探析

深入探究以上几种校企合作模式, 其实质都得益于政府的直接参与, 或者说得益于制度的保障。如德国“双元制”, 就是一种由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 政府出面干预并使校企合作制度化。同时, 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 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监控, 对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

除此以外, 这些国家也十分重视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立法, 美国也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 运用立法手段确保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 从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开始, 就有关于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的条款;1963年通过了《职业教育法案》, 1968年又通过了《职业教育法修正案》, 不断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规定企业有法律义务向职业教育投资;20世纪90年代又制定了著名的《帕金斯法》, 使产学合作双方有法可依。美国职业学校在与企业合作时, 校企双方要签订合作合同, 明确权利与义务。德国双元制是一种由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 企业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是国家承担费用的4倍。德国在法律上规定企业承担一定的培养人才的责任, 德国还明确规定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 可免交部分国税。另外德国还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成人教育法》、《改进培训场所法》等十多项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法令。通过立法给企业规定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从国外校企合作发展的历程看, 政府对教育的干预主要通过立法和财政资助手段来间接地实现。既使用行政手段也使用经济杠杆手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 财政干预是最有效的教育政策。如美国政府自1990年起每年用于企业员工培训预算均超过70亿美元, 而美国企业用于员工的教育培训开支年递增5.5%, 1996年达560亿美元。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由企业、工会和政府部门分别承担, 并且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企业最低投资比例, 同时鼓励政府、企业、团体和私人投资职业培训、日本职业培训经费由国家、地方和企业三方共同承担。国家办的学校由国家承担50%经费;企业办的学校, 由国家、地方、企业各承担三分之一。各国政府所采取的优惠政策或规定性政策, 鼓励和促进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积极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 形成了开展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应发挥政府引导、指导和协调作用, 加强和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提高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 采取保障措施提高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无论德国、美国、英国还是澳大利亚都是发达的工业国家, 生产技术水平极高, 而一般技术工人同样受到人们的尊重, 待遇也比较高, 有些企业的技工工薪甚至超过学校教师, 这种地位的提高, 必然影响到职业学校的招生和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职业教育传统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在高等教育这个领域, 职业技术教育仍然在许多人眼里不被重视, 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国情下还在寻求它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由于国情不同, 我们要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经验, 不能照抄照搬, 借鉴别人先进经验时, 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条件, 认真总结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历史上的成功经验,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外国教育资料, 2000, (1) .

[2]黄日强, 周琪.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 1999, (2) .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模式 第11篇

走出去,建“厂中校”,将“教室”搬至企业。立足学校优势专业,主动选择人才需求旺盛、职业经验要求较高、实力雄厚的企业进行合作,并签订协议,对合作方式、内容及年限进行明确规定,保证双方合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学校抽调专家主动服务企业,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和技术攻关。企业开辟岗位,安排学生进行认识和顶岗实习;企业推荐专家、工程师等担任学校兼职教师进行授课,使教学更加贴近工作实际。

引进来,建“校中厂”,将企业和一线生产场所建在学校。学校打造教、学、做一体化平台,将工厂建在校内,使车间变成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融合、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融合、职业能力培养与生产活动融合、教学评价与产品质量融合、技能训练与生产实践融合,让学生在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学校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企业生产实践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在生产车间亲自动手制造产品,变消耗性、练习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有效提升对企业和岗位的认知度。

推合作,建实训基地,实现校企互利共赢。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学科密集优势,立足地方产业结构升级、需求以及行业发展趋势,为企业技术升级、结构调整、人才培训提供支持。企业利用国家或学校的教育专项资金投入,更新和完善设备,充分满足学生实训需求。实训基地面向江苏及周边区域的15家中高职院校及培训机构开放,共享企业场地、设备、技术、人才等资源。

建平台,创办科技园,打造创新创业载体。学校和政府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企业进驻园区,为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学生创业认知实习和创业实践,为学生提供场地、资金、技术服务、创业孵化等支持,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构建“专业+公司”培养模式,立足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等11个相关专业,推荐人才到进驻园区的公司实习,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以研促产、以产助教、产学研结合。

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研究 第12篇

(一) 职业与职业教育的特性

职业教育就是根据职业的需要, 让受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 也就是通过培养和训练职业能力, 使之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教育。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 职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某种特殊技能和熟练的工作技艺。因此, 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密切相连。校企合作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的模式, 为教育行业发展开拓了崭新的道路。

(二) 国内外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及研究现状

国外的研究成果以德国“双元制”及其创造的“德国奇迹”为代表, 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回答或解决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职业教育的研究大多是职业院校结合教学改革来进行, 目前也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在实践上却难有突破性的进展。由于学校所处的地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 产业结构不同, 院校专业的设置不同, 学习和企业双方合作的主动性、有效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内容、层次、形式、途径及程度等方面也必然有其特殊性。在国家层面还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 在地方政府也缺乏具体可行的实施规则。因此, 校企合作问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

(三) 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研究的意义及实践价值

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职业教育的改革, 必须适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战略, 开拓校企合作模式, 探索职业教育新路。重要的是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的研究, 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有着巨大的实践价值。对国家来说, 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 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 也是未来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

二、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 研究思路

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研究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就业为指导, 在分析当前本市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和培训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敦煌艺术旅游专业学校专业课教学和实习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及教学特点, 按照职业教育教学与实习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为基本原则, 探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路子, 适应日益发展的劳动力市场需要。

(二) 研究方法

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研究采用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现场指导法等不同的实习和教学方式、跟踪考察及反馈。通过对职业教育教学与企业校企合作办学进行调查, 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了解当前职业教育企业校企合作办学最新进展, 对课题进行可行性分析, 制订课题研究制度、研究计划, 课题组人员活动计划和分工, 撰写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三、开展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研究的社会功能

(一) 基本功能

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办学研究, 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走联合办学之路, 特色教育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 才能够达到培养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目的, 才能使学校人才培养更加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研究, 能够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特色的形成, 促进学校开设专业与市场需求相配合。研究成果在职业学校的推广使用, 能够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水平。

(二) 研究基本内容

1.调查分析中的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研究的状况及开展情况, 进一步明确有效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对接劳动力市场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策略, 就企业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培训展开调查, 并就案例进行分析。

3.研究指导职业学生高效获取知识, 提高劳动技能, 扩大就业渠道, 使学校的教学、培训与市场接轨。

四、实践启示

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方面, 敦煌艺术旅游学校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敦煌艺术旅游学校是甘肃省职业教育先进办学单位。为办好职业教育, 该校本着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标、服务为宗旨、质量为保障”的办学理念, 先后在甘肃、天津、江苏等的相关企业签订了长期的“订单培养”和“定点就业”合作协议。该校目前开设了旅游服务管理、烹饪、计算机操作、形象设计、幼儿教育、高职班、高中班等, 每年旅游服务专业招生人数占招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通过探索实践, 能使办学适应企业的需求变化, 办出自己的特色;能使职业学校的学生真正掌握实用技能, 增强就业竞争力, 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职业教学改革之路还很漫长, 任重而道远, 需要紧跟我国经济社社会转型的形势, 不断探索, 不断研究, 以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摘要: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在当前的职业院校中, 职业教育与培训和劳动力市场对接欠佳, 学员所学或培训专业与目前市场需求不相符, 造成企业亟须人才, 而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渠道窄、专业不对口等相互矛盾的现象。这就要求该校对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进行研究分析, 找到科学的渠道, 指导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新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研究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传统声乐论文下一篇:型材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