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教学

2024-07-26

计量经济学教学(精选11篇)

计量经济学教学 第1篇

一、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尚未充分认识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计量经济学自身集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三大学科于一身, 有着其专业性和一定的难度, 内容偏向于数学、统计学方法和推导的介绍与讲授, 其核心便是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所倡导的建模、参数估计、检验等一系列方法的具体过程。但是这会使广大低年级本科学生感觉其内容深奥、晦涩难懂, 在实际解决问题时不知从何处下手应用所学知识, 极大影响其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实际教学中, 对于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实验教学却缺乏重视, 认为实验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中的方法与结论或者只是单纯的软件使用方法介绍。笔者认为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是将复杂的理论、繁琐的数学推导、高深的统计量具体化、形象化;在实际操作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将计量经济学中的“为什么”变为“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培养学生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逐步解决问题的思维,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掌握计量经济学从建模、数据收集整理、参数估计、检验、模型修正、预测直到政策评价的完整意义、结构和步骤。在此过程中,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用具体形象的结果掌握一系列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理论计量和应用计量的完美结合。因此,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绝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二) 实验教学模式僵化, 难以满足不同层次需要

1、教学模式僵化。

目前, 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 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对于先讲授后实验这一方式, 徐占东等学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 无法及时消化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后一种方法, 尽管能够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但是与第一种教学方法一样, 它们均采用讲授、验证式的教学方法, “填鸭式”的向学生展示软件如何操作, 验证书本内容, 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 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

2、教学手段、媒介单一。

在应用计量经济学实际处理数据以及实验教学中, 计量软件的运用是计量分析的基石。E-VIEWS、STATA、SPSS、SAS等各种计量软件在处理不同的问题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 在当前的计量经济实验教学中, 往往只会粗略的讲解一种软件的使用, 软件使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用一些命令来完成预想的结论。学生对于软件的知识极为有限。国内大量计量实验教学均使用EVIEWS作为教学软件, 当面对着大量的截面数据或者是面板数据时, 其在估计、验证、作图方面的功能远远不如STATA。而在处理巨大的金融数据时, SAS的功能便会凸显。因此, 提纲挈领的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 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 介绍各类软件基本运用, 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层次模糊, 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

无论是面对专业知识较为薄弱的本科生还有已经具备一定积累的研究生, 计量经济实验教学均采用相似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对于功底相对薄弱的本科生, 实验教学目的是让他们从另一个环节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学, 并逐渐掌握其实际应用。而对于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 他们更希望能熟练运用软件来解决他们所思考, 所面对的问题。对于更高层次的研究生, 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模式更应该有所差异, 此时的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和解疑者, 实验教学目的是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去发现新问题, 得到新启示, 实验教学应充分发挥其自主性。

4、实验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

作为理论课程补充的实验课程, 对学生考核往往是通过其上交几份实验报告为基础。然而我们目前要求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 往往是以教材上已有案例为基础, 加之老师在实验教学课堂上一步步演示如何操作得到结果而生成的报告, 学生只需简单的模仿, 甚至是抄袭, 背离实验教学初衷。

(三) 专业针对性过强, 限制了跨学科复合性人才的培养

尽管计量经济学诞生初始是为了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数量的说明和预测。但是七十多年来, 理论计量经济学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研究应用方法:诸如OLS参数估计法、回归法、方差分析法等已经被广大社会学科所采用。以诺斯为主的经济学家更是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历史, 发展成为“历史计量学”并摘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现代学科的发展, 各学科的融合性大大加强, 而计量实验教学对象仍主要针对经济学等相关专业学生, 所分析和验证出发点均是常规的宏微观经济问题。不仅限制了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习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本专业所遇到问题了途径, 也禁锢了经济类专业学生跨专业研究问题的思维。只有走出传统“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的实验教学, 才能满足“宽口径、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四) 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亟待改善

由于长期以来对包括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在内的经管类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 实验教学师资不足, 缺少计量经济学功底扎实并掌握各类软件应用的实验教师, 实验课课时过少。近年来, 各大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中心蓬勃发展, 各类软件安装完善, 但由于种种限制, 学生缺乏充分利用已有设备的机会。

二、国外实验教学特点和经验

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创新的源头, 坚持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中心, 针对不同层次, 不同要求的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式, 提供优良的软硬件基础, 保障学生充分展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 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与最新经济社会问题保持一致

美国的高校和教师都十分注重将最新的实验软件, 前沿的相关问题和最新的方法引入到实验教学当中。他们不断更新和变化各种案例, 收集各种各样的数据, 采用各类计量统计软件, 分析解决各类经济社会问题, 使学生在掌握应用方法的基础与现实世界保持一致。

(二) 高度注重实验的层次性

在美国, 各高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水平的教学大纲, 实验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 但其最终落脚点均是使学生掌握相应课程的基础概念, 操作方法并最终独立完成实验, 解决实际问题。

(三)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

美国高校将实验课作为必修课程开设, 教师主要角色是一个引导者, 指导学生剖析问题, 给学生留下启发性的问题和专题实验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参考资料和网站, 供他们自主学习与探索。

三、计量经济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目前, 我国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问题重重, 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 无论在实验教学理念和方式上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此,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让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冲出理论教学的包围, 探索一条开放式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途径,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跨专业、具有创新性的实践型人才。

(一) 走出计量理论桎梏, 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计量分析思维与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加大实验课程比重, 采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学生和老师参与到实验教学中。经管类实验室应保障对学生的开放, 让他们能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在实验教学中抛开繁琐的理论证明和推导步骤, 应该向学生展示一幅计量经济学的整体框架, 培养他们从问题产生、模型建立、数据收集整理、回归分析等一系列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 掌握计量经济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在建立模型、收集整理数据等产生问题给出必要的解答和协助。教师更应该收集最新的前沿问题案例以及经典案例, 通过案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理论和应用知识的架构与结合, 触类旁通掌握各类计量软件。

(二) 跨越“计量经济学”, 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随着各学科融合的加深, 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剧增。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需跨越其“经济计量”基础, 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弥补不同专业背景间的断链现象, 让更多人更多学科融合到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眼下大量社会科学研究已经开始采用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无论是对统计学有一定要求的社会学研究, 还是看似毫无关系的历史学、心理学、法学等研究上, 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在进行因果关系研究和预测上都已被广泛使用并以事实证明其相关性。然而, 由于这些学科的学生在数学、统计和经济理论上的欠缺, 并且我们不可能采用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向其论证和解释方法的内在含义。因此, 面向不同专业学生以不同形式开设开放式实验教学课程, 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实践项目,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让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欠缺, 在其有需求时给出指导和讲解。通过这种跨越计量经济学的开放式实验教学, 拓展学生知识结构, 培养其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 扩大计量经济学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 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专业素质

国外相关经验告诉我们,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专业素质高低对实验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负责实验教学的老师只有自身充分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 熟悉了各种软件的操作使用,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和手段, 跟上现实问题的步伐。

(四) 探索型实验的考核方式, 调动自主学习能力

改变原有的验证型的考核方式, 不给学生任何话题限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现实问题进行探索, 通过群体的讨论, 共同协作与交流, 完整地完成计量经济学分析步骤。促进他们主动去收集、阅读相关资料, 尝试使用各类软件解决问题, 在讨论中加深对理论知识和应用的掌握, 发挥学生自身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结束语

现代研究方法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众多学科的人才均或多或少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和相应软件的使用。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正是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探索性实验教学方式, 不禁锢于“计量经济学”专业理论的实验教学思维,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变“学为主”, 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跨学科、宽口径的实践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包慧敏, 乌云花.改进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高校教育研究, 2009 (1) .

[2]、彭长生.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 .

[3]、徐占东, 王维国.计量经济学探索型实验教学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4) .

[4]、王立平, 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 (12) .

[5]、龙春阳.国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特点及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0) .

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感受论文 第2篇

3.1 加深对计量经济学重要性的认识

计量经济学不仅是经管类学生的核心课程,更重要的它是经济从理论到实际的一个桥梁。很多具体的经济现象,我们都可以通过某种计量模型将它量化,比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债务风险如何量化,这里就可以选择一些模型:KMV模型、Var方法等,将以前我们认为无法量化或者很难量化的经济现象进行量化,这是计量经济学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时,不要仅仅把它当成一门需要考试的课程,而是要看到它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将有利于我们对于经济现象的深入量化认识。

3.2 重视实践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学好计量经济学,加强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如前面问题中第二条所述,由于课程设置所限等原因,具体教学中,容易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学生理论听得多,实践做得少。如何加强学生实践,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第一,学校可以加大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量。第二,教师可以尽量简化理论部分的推导过程,节约时间,将大量时间用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计量模型。第三,教师引导学生除了将教材上的例题操作完外,让学生自己找一些日常经济现象,自己进行验证。

3.3 加强教师实践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而计量经济学要求大量的实践,所以,教师实践的程度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影响巨大。实际上,教师大多是从高校培养出来的,缺乏实践,因此,应加强对教师实践的培养。首先,教师自己应主动将日常经济现象用计量理论模型来验证,得出一些合理的结论,并找到相关的企业进行推广。其次,学校应给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多去企业实践。

3.4 加强对软件的学习和应用

计量经济学教学 第3篇

关键词:本科;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F224.0-4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以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实际观测资料为背景,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为工具的研究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揭示经济规律的交叉学科,对于我院的全日制本科经济类的学生主要讲授内容有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包括一元模型和多元模型;放宽基本假设的计量经济模型,包括异方差、序列相关、多重共线性和随机解释变量问题;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等[1]。

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讨论并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共同核心课程,其中就包括《计量经济学》。将《计量经济学》首次列入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是我国经济学学科教学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对我国经济学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下滑。很多学生不能按时上课,或者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抄袭作业。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只有70分左右,不及格的学生占到8%以上,远差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的成绩。对于《计量经济学》这样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果成绩太差,将造成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弱,缺乏定量分析的意识,进而影响到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因此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二、原因分析

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兴趣不高,成绩较差,如果简单归结于学生学习不努力、基础差等原因是不合理的。我们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课程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等方面来探讨原因。

(一)学习动机不强

由于我校计量经济学是在大学三年级的下学期开设,随着年龄的增长,考试成绩以及老师的表扬对他们的激励作用日益减弱。准备毕业工作的学生只对找工作有益处,将来工作用得着的课程感兴趣,而对其他的课程仅仅追求及格。同样准备考研的同学也只是对考研有帮助的课程才肯花时间和精力认真学习。他们把《计量经济学》同《财务管理》、《金融学》、《英语》等其它课程相比,普遍认为后者能够学到一些实际的工作技能,而前者只是一些抽象的理论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很少用到,或者即使用到,也可以借助于现成的工具解决。因此,很多学生对前者的学习动机远弱于后者。

(二)课程难度较高

《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的交叉学科,其中大量使用到数学、统计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不同于《金融学》等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即可说明一个原理。比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矩阵表示和参数的矩阵方式求解,需要大量运用线性代数的工具进行推导,因而非常抽象。由于经济类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因此教师若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讲

授完这些抽象的数学原理的推导,学生很难听懂,不得不放弃听讲,转为以自学为主,进而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实践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课堂教学方法不灵活, 几乎都以讲授为主,比较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没有很好展开。由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大量用到数学与统计学知识,较多地偏于理论方法的证明,使部分学生感到有一定困难,且与经济学课程似乎有一定距离。

由于教学条件较差或者缺少实验师资力量,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只进行理论教学,而没有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学生面对复杂的数学推导与数学运算,难免会对计量经济学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课后作业也完成不好,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更谈不上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现实经济问题。

計量经济学教学中,比较注重理论方法的介绍,而这些方法离开了计算机又很难实际运用,而软件运用的实际操作训练仍然是薄弱的环节。学生学了不少估计和检验的方法,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用,或者对计算的结果还是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实际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计量经济学研究应包括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目前的教学中主要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却讨论得较少,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练习也很不够[2]。

三、对策与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也要有针对性地从多个方面改进教学,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善于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当学生对于一门课程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时,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大的努力来学习这门课程,否则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习。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毕业生固然有从事所学“专业”的,但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的职业,跟专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从大学得到的只是学养和素质。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科学化做事的素质,与人合作的基本能力能,应该是综合发展,人格健全的人。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对其未来工作的有用性。教师可以结合经济类科学的前沿,介绍一些最新的发展动态,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经济学、金融学问题和现象都可以用计量经济学来揭示和解释。

(二)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减轻难度,着重计量分析思维的培养

本科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要重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应用,要强调实际的经济背景。本科毕业生除了少部分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以外,大多数将直接走向实际的经济管理工作岗位。因此,在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应当定位在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endprint

为此在教学中应当以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由浅入深为线索,将各个单元串接起来。每一单元以实例分析和计算为中心,在分析中引入新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尽量回避数学推导,同步进行某一特定软件的教学,并注意已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在分析中的应用。在每一单元,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计算,完成该单元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软件计算方法的教学,并配合实际习题练习,层层深入,逐步巩固和提高。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對计量经济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打破计量经济学教材纯数学推导的局面,使软件教学与理论方法教学一一对应,及时练习和巩固。按照这一方法组织教学,即使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思想与方法,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2,3]。

(三)充分重视实践教学,注重计量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实践中,应当建立适应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案例库。在建立案例库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案例来源广泛,尽量利用针对性强的经济实证分析材料,素材可以取自国内外,尤其是那些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论文或著作,也可以来源于教师承担的相关科学研究项目,以增加对不同兴趣和需求的学生的吸引力。二是案例数据来源的方便性,能够保持案例的动态更新,在案例分析中体现出对经济热点主题的反映和解释,改变教材中实例一成不变的现象,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三是案例要能够尽量浓缩计量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必须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从而使得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四是案例应包含有复杂、模糊或亟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因为案例教学法主要不是传递信息,而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建构知识,做到经济学理论分析、计量经济学方法及其软件应用的结合[2,4]。

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应编写上机实习指导,并要求学生掌握一个计量分析软件。掌握了一个计量软件等于掌握了一个有用的工具。目前在经济计量分析中,使用较为广泛的应用软件有Eviews、SPSS、SAS、STATA。这些软件解决问题的方法原理是一致的,但处理计量经济问题的功能强弱有差别。对本科生教学来说,使用Eviews 软件是比较适宜的[1]。

上机实际操作也是案例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要求学生动手完成的, 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要给学生安排一次。这里的所谓案例,是经教师精心设定的一个经济计量问题。学生在建模分析中要达到的目的是,掌握经济计量软件建模的计算机实现过程、读懂输出结果、撰写分析报告。为此,必须编写上机实习指导,具体地列出实习中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和计量软件的操作方法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方法的实际能力,应在教学中要求每一个学生针对某些具体经济问题,至少要自己动手做一个模型,写出分析研究的报告,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论文,这方面应当成为对学生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结束语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而且课程本身难度较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及认知规律,认真把握课程的特点,以求获得活跃的课堂气氛、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10.

[2]彭长生.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6):15-18

[3]何剑.《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三维”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J].统计教育,2007(2):28-30.

[4]杨华. 以案例教学施教《计量经济学》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5(2):27-28.

转贴

计量经济学教学 第4篇

《计量经济学》为1998年7月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八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它是一门以经济理论为指导,以数据事实为依据,以数学、统计学为方法,以计算机为手段,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数量规律及其应用,并以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为核心的应用经济学学科。目前计量经济学方法在经济结构分析、经济政策评价、经济系统仿真、经济发展预测等方面都有着广泛应用,已成为经济研究、宏微观经济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经济和管理现象日益复杂、市场情况瞬息万变,以及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现有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和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比较注重理论方法的介绍和理论体系的完整,对这些理论方法的实际经济应用介绍和强调得不够。通常,教学中比较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等内容的讲授,而将这些理论和方法如何与不同专业需求、专业内容联系起来,如何从实际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应用模型介绍的比较少。学生学了不少理论方法,却不知道怎样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更不知道对模型或计算的结果作出合理的经济解释。这种培养方法使得计量经济学丧失了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分析和经济管理工具的作用,几乎成为一堆枯燥无味的数字和公式。

(二)课程功能不明确,层次划分不清楚。

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专业及层次类别,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进步。本科教育阶段,不仅统计学、数量经济等对定量分析要求较多的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而且其他经济学、管理学专业也都相继开设这门课,研究生阶段也普遍开设。由于专业不同、学习层次不同,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又有所不同。有的专业应以理论、方法为主,有的专业则应以实际应用为主。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难度系数也应有所不同。因此,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多专业、多层次,有多种要求的格局。但是,现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在基本要求上、内容体系上、教学方法上、课时分布上、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上等方面与上述要求还很不适应。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教学内容有许多重复,教学内容上和教学要求上都不大分得清楚层次。课程功能不明确,层次划分不清楚,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三)教学手段单一,考核方式呆板。

一是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模式,以教师讲授知识、方法为主,并辅以一定的作业练习,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之近几年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更加十分困难。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忽略了教学互动的作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没有被激发出来。二是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侧重于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公式、方法等“知识接受量”的掌握,忽视学生对这些公式、方法灵活运用能力和“知识接受度”的考核。三是计量经济学涉及到大量的公式、模型和复杂的数据计算,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练习也很不够,在理解、应用这些公式和模型时往往感到很吃力,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的认识总感觉与经济学有相当大的距离,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思路

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使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综合能力训练型”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针对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上述改革目标,《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改革教学方法。

采取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方式,实行启发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数量技术经济研究》、《统计研究》、《财贸经济》、《经济研究》等刊物上挑选素材,精心编写教学案例,从中引入基本概念方法和模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数量经济分析方法或模型的直观意义、应用条件和应用范围。同时注意采用课堂讨论式教学,在每章的主要内容讲授完以后,就目前学术界正在争论的相关问题或方法、模型在实际中如何应用等问题,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思考,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大课或小组讨论,并进行引导、提示和点评,这样使整个教学活动由“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向以“学生讨论为中心”转移,实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对受时间限制不能在课堂内讲解和介绍的本学科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可以请任课教师、学科带头人、外校专家、学者以讲座或学术报告的形式来完善和补充教学。

(二)改革教学手段。

把专业知识讲授与电子计算机应用结合起来,实行计算机辅助教学。一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一些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信息量大、形式活泼的规范多媒体课件,各任课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一定的修改,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将知识讲授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和应用,需要存取大量的数据,进行复杂的运算,传统的计算手段费时费力,效率十分低下。现在有许多数据分析软件可供采用,如EViews、SPSS、SAS等,应安排一定的课时上机,让学生熟悉和掌握计量经济学软件,并通过上机练习,可使学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各种计算公式和模型,掌握计算结果的含义及判断其合理性;三是网上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软件、参考文献、思考练习等教学资料以及任课教师的邮箱、电话等放在网络上,学生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地学习,同时便于师生交流、互动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完善考核方式。

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论文 第5篇

[HJ1mm][FL(K2][KG2]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是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论。计量经济学教学有几大特点:一是学科的交叉性,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结合”,数学、统计学作为其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必不可少,而学生普遍对此有畏难情绪,导致教师授课比较被动。二是应用性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应用型经管人才将来能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侧重于应用,需借助大量的应用实例来辅助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计量经济方法论的掌握和應用离不开实验教学,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熟悉相应的分析软件。以上这些特点使得计量经济学的教和学都有难度。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学起来感觉较抽象、枯燥,缺乏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法急需改革。笔者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特点,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完善先选课程设置,适当增加课时量

计量经济学本身并没有自己固定的经济理论,方法和技术大多来自数学和统计学,因此,学习计量经济学前提是具备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先选课程未开设或者开设后讲授内容有限,都不满足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需要。因此,要提升教学效果,首先应完善先选课程的设置。计量经济分析步骤缺一不可,所涉内容多,需要的课时量大,但很多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时量已经被压缩到极限。而且部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需要花时间对预备知识进行复习。教师讲授计量思想和方法时,为了让学生易于接受,应给予学生一些时间思考、讨论甚至现场实验演示。实验课,学生熟悉应用软件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充足的课时来支撑。因此,不管是讲授课还是实验课,都应该加大课时量,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二、强调经济学科实质,加强应用能力培养

[JP+2]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授课时除了介绍方法和模型以外,还需注重计量经济模型和其假设的经济含义,并指导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所估计的模型,体现该课程的本质,提升学习兴趣,不能让学生感觉是在学数学或统计学。

大多数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以应用教学为主,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适当减少烦琐的理论推导,增加案例分析,让学生觉得易学、有趣、有用。案例分析课与实验课的安排时间要恰当。据以往上课的情况看来,将案例分析的内容贯穿于理论知识讲解中,学生更容易听懂。而实验课应安排在理论方法讲解之后且间隔时间尽量短,避免学生遗忘理论方法。

三、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计量经济学涉及大量数学符号和公式,学生翻开教材的第一反应是难且抽象,尤其文科生源大多有“畏数学”情节,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讲解模式,采用多样化方式教学。如,讲解理论方法时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减少枯燥感,必要的时候,让学生上台演练;适时增加案例分析内容,以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经济计量方法;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省略部分理论推导,让其从例子中体会出原理;必要时采用板书教学,可以放缓教学节奏,留时间引导学生思考,使其集中注意力,还能避免多媒体大屏幕翻页让学生难以上下衔接等。经验表明,如正规方程组的推导,联立方程组模型中使用阶、秩条件进行模型识别的例子等内容,使用板书讲解的教学效果更好。

四、重视课程论文环节,丰富考核方式

课程论文的写作可培养学生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软件应用、结合经济理论对模型进行分析、模型优化等综合能力。以往教学中大多没有讲解课程论文的写作,其弊端体现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上。据了解,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大多数学生对实证分析有畏难情绪,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增设课程论文写作培养环节,能极大提高实证分析的能力。

课程论文环节可分组进行,组员间相互讨论可扩充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团体合作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考核方式上,多种考查方式相结合可让学生摆脱单一的应试学习,有助于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平时成绩中,还可纳入案例分析讨论与课程论文的完成情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遵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试卷题目应偏重应用分析能力的考核,尽量避免烦琐的数学推导和公式计算。

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这期间,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方向的定位、教学内容的增删、教学方法的变更都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这不仅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离不开学校的其他改革配套措施。对此,我们应沿袭建设精品课程的精神,继续深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使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庞浩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计量经济学教学 第6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策略

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计量经济学》对于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较强的经济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旨在运用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对实践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分析,以研究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以及经济问题的解决办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贵州财经大学国际学院在开展《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等,都制约着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趋势,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实效性。

1 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课程难度大,学生缺乏重视

《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结合,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尤其是在经典线性回归理论部分,需要用到矩阵、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的大量知识,这对于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难度。相关调查显示,有超过90%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知识学起来比较困难。同时,目前还有很多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计量经济学不仅学习难度大,而且对以后的工作学习等都没有太大的用处,学不学都无所谓,导致部分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时功利性较强,为了考试而应付,投入的学习精力较少,严重降低了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

1.2 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实验教学内容不足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综合性学科,但是目前该校国际学院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上还缺乏科学性,过分重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没有设置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同时由于课时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限制,导致《计量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基本数学模型分析以及检验推断等简单的实验内容上,只采取EViews经济学软件进行实践教学,严重影响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1.3 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

在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经典线性回归这部分内容,课程前后之间逻辑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较为注重课程内容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会选择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填鸭式的传授,过于强调公式的推导和证明,的教学内容都在的过程中完成,忽视了这一过程中数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等的应用技巧,导致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课堂教学质量下降。

2 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1 重视实验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为了真正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实验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针对目前学校对《计量经济学》实践课程缺乏重视的现状,需要学校及教学转变观念,建立必要的《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选取适合本校相关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需要的经济学管理软件,除了EViews之外,还要在实验教学中增加。同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验进行充分的结合,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知识对某一项目进行建模,进而锻炼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相关软件的操作水平,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对相关专业人才的要求。

2.2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为了切实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性,首先就要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设置实现多样性和层次性要求,满足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需求。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计量经济学又是集微观经济学、统计学、概率论、高等数学等于一体的学科,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一定要保证在做好先导课程的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使课程改革的实效性也得以提升。

2.3 改革教学方式

《计量经济学》本身教学难度就比较大,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将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如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进行融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选择与课程内容及学生实际联系紧密的案例来组织学生研究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搜集数据并做具体的研究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强化学习效果。

3 小结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目前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和问题,进而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优化课程设置,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婷婷,乔鹏亮.应用型大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钦州学院商学院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5,09:36-37.

[2]李劼.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9:24-25.

计量经济学教学 第7篇

一、研究式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 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 目前它在经济结构分析、经济发展预测、经济政策评价、经济系统仿真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该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适宜于采用研究式教学方法, 且有助于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实施研究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的参与性。目前, 计量经济学新的方法不断出现、课程内容体系日益丰富, 但由于课时的限制, 无论是对于本科还是研究生,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均以讲授模型估计方法和检验方法为主,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传统的满堂灌方式, 由于课程内容涉及到大量的数学推导, 因此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而采取研究式教学方法, 则将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堂以外, 通过设计问题或提出课题让学生收集相关信息、了解计量经济方法应用领域和应用状况, 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的参与性。

实施研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编写应用案例和撰写课程论文是实施研究式教学法的重要手段, 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学会收集相关信息, 掌握和利用一定的信息检索方法搜索有关参考文献及数据库, 以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学习和借鉴有关计量经济方法的应用, 或者利用科学的调查方式和方法进行实地调查获取有关信息、数据;另一方面要学会出加工处理相关信息, 尤其是基于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目的和估计方法的要求, 选用恰当的处理方法和软件对统计数据加工。因此, 实施研究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施研究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重理论讲授、轻实际应用是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比较突出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侧重讲授各种模型估计和检验方法, 上机实践时主要让学生熟悉和掌握计量经济分析软件, 至于各种计量经济方法如何在各经济领域进行应用则很少涉及, 课程结束后的考核也主要采取笔试或机试方式考查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采用研究式教学法, 让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现实经济热点问题去编写案例、撰写论文, 并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模型估计和检验的方法,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计量经济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实施研究式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要求, 高等教育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采用研究式教学法, 让学生撰写相关研究和应用综述、编写现实案例、撰写课程论文, 可以促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创新思想、创新方法, 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建议, 彻底改变那种让学生读死书、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二、研究式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撰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 是科研创新的基础, 它是就某一主题查阅一段时期相当数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经过分析、归纳、提炼等作出综合性描述和评价的文章。透过文献综述可以反映该主题及相关研究的过程、现状、代表人物、分析方法、主要观点以及研究趋势和目前存在的不足, 它既可以为本主题研究提供学习和借鉴, 同时又可以为本主题研究发现新视角、确定新起点。在《计量经济学》课程讲授完第一章绪论后, 教师即可布置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和现实经济热点问题自行确定主题在教室指导下撰写文献综述, 如财政政策效应研究、货币政策应研究、FDI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效应研究、城镇化或新型工业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等。当然在学生写作之前, 教师应讲授参考文献检索的方式以及经济类文献综述写作的一般方法、基本格式和需注意的问题。文献综述可以作为课程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讲授有关模型设定、估计、检验和应用的方法以后, 再让学生收集相关样本数据, 以文献综述为基础撰写课程论文。

2. 进行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目前已在少数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有所应用, 可以将其看作是研究式教学的一种具体形式或手段。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讨论方法, 有助于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进行案例讨论的关键在于选取恰当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可来源于如下方式:一是学术期刊。教师既要从《数量技术经济研究》、《统计研究》等国家核心期刊上挑选素材, 精心编写出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从正面介绍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在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合理应用, 供学生学习、借鉴, 也要从非核心期刊上选择一些素材编写案例, 作为批判性或商榷性材料从反面说明应用计量经济方法时所存在的问题, 使学生今后应用计量经济方法时避免类似出现状况。二是教师提出主题, 学生自主编写案例。教师根据课程进度、所授专业、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热点提出一个或若干个主题, 交由不同的学生小组进行搜集资料、编写案例, 但注意所提主题涉及的范围和使用的方法应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分析能力相符合。在安排一定课时进行案例讨论时, 教师或学生小组代表, 首先, 应利用多媒体展示和叙述案例, 将案例中所涉及的模型设定、模型估计、模型检验和模型应用等进行简要叙述, 使全体学生对案例所研究的主题、采用的方法、分析的步骤等先有直观的了解和完整的认识;其次, 围绕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创新思路、创新方法, 给出认同、商榷及改进的意见, 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意见暂不作评论, 但要注意引导、控制时间, 围绕特定主题展开有序讨论;最后, 教师进行对学生的各种意见进行归纳、评价, 对于正确的意见应予以肯定, 对于不正确的或需商榷的意见, 教师应说明理由并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 同时让学生课后进行更深入思考。通过案例讨论, 可使整个教学活动由“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向以“学生讨论为中心”转移,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同时可以使师生间、学生间相互启发, 深化对研究主题的认识。

3. 参与课题研究

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是实施研究式教学的基本手段。目前许多高校都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 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讲教师也大多都主持有各类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 进行应用型项目研究往往离不开计量经济分析方法。这样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申报校级科研项目、参与本人主持的科研项目, 指导他们如何进行项目论证和撰写项目申请书、如何检索参考文献、如何进行实地调查和搜集样本数据, 在项目研制过程中如何正确选择和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通过参与课题研究, 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 尤其是对于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 采用这种教学手段更为重要。

4. 撰写课程论文

撰写课程论文, 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 尤其在研究生培养中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程讲授进度过半时就应该布置课程论文写作事宜, 介绍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以及与一般经济、管理类论文的区别与联系, 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知识结构、现实经济热点等自主选题, 依据有关经济理论分析影响因素和确定模型变量, 说明统计指标选取和样本数据的来源及处理方法, 明确模型估计、模型检验的方法及过程, 运用模型进行边际分析、弹性分析、乘数分析、政策评价和发展预测, 基于模型所揭示的经济现象发展变化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指导。待论文写作完成后, 教师安排一定时间要抽出一些代表性论文进行评析, 指出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通过课程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 可以为以后撰写高质量毕业论文奠定良好基础。

三、研究式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研究式教学法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方法, 对教师、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 为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此方法需注意以下方面问题。

1. 教师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式教学法, 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本课程内容体系、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准确表达计量经济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 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包括:具有较强的文献检索和数据搜集能力, 具有扎实的相关经济理论基础, 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现实经济题热点问题及学科发展动态, 熟悉有关经济统计指标的含义、功能及数据处理方法, 能够精选素材编写教学案例, 主持过科研项目或具有较丰富的课题研制经验, 公开发表过计量经济方法应用方面的学术论文等。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实施研究式教学法的前提和关键, 当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弱时, 则不适宜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2. 合理分配研究式教学的时数

研究式教学应作为整个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它不能完全替代理论讲授、上机实验。在课程教学总时数一定的情况下, 要合理划分理论讲授、上机实验、研究式教学三者教学时数的比例。研究式教学计划时数, 在本科教学中不应超过教学计划总时数的20%, 在研究生教学中不应超过教学计划总时数的50%, 否则有可能造成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基础理论与方法掌握不扎实、相关软件操作不熟悉等境况。实际上, 研究式教学的时间可以延伸到课外, 大量的教学活动内容主要在课外完成, 教师应督促、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计划课时内主要进行案例讨论和论文评析活动环节。

3. 完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

研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必须有完善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与之相配套。目前, 许多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 在内容上主要考核学生计量经济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软件操作等“知识接受量”的掌握程度, 而忽视学生对课程理论、方法运用能力等“知识接受度”的考核;在考核形式上主要采用课堂笔试加上机操作, 手段比较单一。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 有碍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应将撰写课程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部分, 将课程考核方式改为课堂测试、上机操作、论文写作三者形式相结合, 并分别赋予60%、10%、30%的权重进行综合评定期末成绩。课堂测试侧重于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 上机操作主要考核学生计量经济分析软件的应用能力, 论文写作侧重于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摘要:研究式教学法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实施研究式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采用研究式教学法, 可通过撰写文献综述进行案例讨论、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课程论文等途径加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 做到合理分配研究式教学时数, 完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式教学法,应用探讨

参考文献

[1]陆憬.研究式学习及其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 2000 (10)

[2]陶宏义, 赵桂芳.关于研究式学习的讨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3 (4)

[3]项玉英.论研究式学习[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3

[4]田娟娟.研究式教学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 (10)

[5]谭洪波.研究式教学的特征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体现[J].湘潮, 2008 (7)

浅谈计量经济学教学改进的若干建议 第8篇

1、课程教学定位不明, 缺乏专业针对性。

以我校为例, 《计量经济学》是工商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不同专业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 如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要求定量分析较多, 应以理论方法为主, 而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则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并且, 每个专业都有其专业特点和要求, 必然导致计量经济学在各专业的应用和应用程度有较大的区别。然而, 现有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大纲的规范都过于泛化, 难以适应专业需求。特别是教学案例的分析, 此专业学生听彼专业的案例, 往往会听得云里雾里的, 结果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所以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尽量一个专业一个班, 而不是多个专业一起, 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设置教学案例。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化。

目前, 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大体经历了由黑板教学到黑板与多媒体结合, 再到多媒体教学的过程。黑板教学多侧重于计量经济学基础方法的数学推导和逻辑推理, 而多媒体教学则更多以PPT的板书方式、计量软件辅助教学来展开计量经济的学习。现在比较受推崇的教学方式是黑板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只有在必要时才会用黑板表达相关方法的基本数学原理。一般院校要求计量经济学课时至少要48课时, 有的甚至要96课时。那么, 对于如此复杂的课程来说, 要想在短短的48课时内讲完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虚拟变量、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联立方程和时间序列等内容, 来配合事先拟定好的教学进度计划, 就算是从事多年计量经济教学的教师也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掌握教学内容、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重点和难点, 何况那些专业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刚刚接触计量经济学的学生, 他们只能被动地去接收老师所要传达的所有信息, 难吸收、理解这些信息的内容和作用, 更无从谈其应用。

3、轻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

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应用。然而, 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不会应用倒还算是小事, 更甚者是根本就忘记计量经济学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 (1) 缺乏研究创造性培养, 这一点主要体现着案例教学上。现有计量经济学所提供的案例都是与章节内容紧密相连的, 但多数案例仍然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 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挖掘的计划, 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我们知道, 计量经济学讲究的是由问题入手, 然后选择变量—设计模型—收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模型检验的过程。以GDP数据处理为例, 学生首先应该判定GDP是按可比价格计算, 还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然后要检验这个数据是不是存在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问题;最后, 通过相关方法的解决处理, 才能用这个数据去分析问题。而事实是, 我们把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都想到了, 都提前做好了, 那么学生在做案例时就像填空一样, 机械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每一步, 仍过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 这样既达不到计量经济学习的目的, 也不能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计量经济学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应用计量经济学除了要学会计量方法, 还要学会相关计量软件 (如Eviews, Stata, SAS等) 操作与分析。然而, 现在问题是计量经济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计划导致的, 48课时除了要上理论课, 还包括实践课, 这就很难两者兼顾;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不上, 如实验室太小, 计算机太少, 一次安排不下很多人上机等情况, 这样分批次就会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再者, 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环节较少, 学生演示机会不多, 也会降低其学习计量经济的兴趣, 课后不愿动手去练习操作。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改进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许多老师都会有“难教”的感觉,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但作者认为也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有关。比如大一、大二期间学习高等数学、宏微观经济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统计学的学习, 大三第一学期就应该紧接学习计量经济学, 而不是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大四, 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投入到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中, 容易理解和吸收, 而不是找寻或重拾学过但已忘记的内容。再者, 我在教学中就碰到过将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同学期同时开课, 甚至统计学比计量经济学晚开课, 这样就给计量经济学老师授课时带来很大的困难, 在讲授过程中还得兼顾统计学基础知识的讲解, 不但占用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时间, 也会打乱教学大纲安排, 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强调专业教学。

这样做主要是比较有针对性, 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了解计量经济学在本专业哪些领域应用, 如何应用, 怎么实践等, 从而克服计量经济学“难学”、抽象而模糊或无从下手的局面。以国贸专业为例, 就会根据专业背景选取实际利用外资额 (FDI)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影响等问题来研究, 既从定量角度让学生真正了解贸易对中国的影响情况, 又将所学计量经济的内容融会贯通, 并且一个案例的分析还能启发、衍生出新的问题, 就可以跟学生共同探讨、研究, 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 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发去学习本门课的兴趣。

3、重视启发教育。

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工具, 那么就需要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才能充分展示计量经济这门工具的有效性。为此, 要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 如展开课程论文研究与写作等形式。老师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解哪些是好的选题, 哪些是不好的选题, 这一选题的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然后以问题出发, 结合所学的计量经济内容让学生参与、判断、分析这些问题, 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另一方面学生就会改被动变主动, 积极去学习。

此外, 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取也是很重要的, 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因此, 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 教材的选取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内容简练, 深入浅出, 避开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 (2) 重点介绍计量经济方法、计算结果的统计与经济意义分析; (3) 详细介绍计算机软件操作步骤, 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结果, 学会计算操作; (4) 教材结构和内容设计要具有继承性和集成性, 要能兼顾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精华, 介绍计量经济的前沿知识, 体现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邱东, 李子奈, 肖红叶.经济学类专业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教程教学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1) .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第9篇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三门学科的有机结合。计量经济学与其它经济理论有所不同, 其自身没有固定的经济理论, 计量经济学中的各种计量方法和技术, 也大多来自于数学和统计学。我们必须以经济理论基础, 紧密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 才能发挥计量经济学的重要作用。现实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异常复杂, 一般来说, 各种经济变量之间并不是精确的函数关系, 经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不是非常确定, 也就是说模型中往往包含了一些随机的无法直接控制的因素, 所以计量经济学要较多的依赖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同时, 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 各种实际的经济关系不一定都服从一般的统计规律, 计量经济学还必须研究当一般的统计假定条件不完全满足的条件下将会产生的后果, 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本课程在教学中, 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 不能局限于概念和教材条例的介绍, 应当结合现阶段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的相关案例进行探讨式教学, 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讨论中学习的兴趣, 改善学生们课堂学习的效果。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经济结构分析和经济预测, 只有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和学习目的。而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 由于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 信息流通也越来越迅速, 教师所用的数据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同时, 由于教师忙于教学工作, 没有实际整理最新的数据和案例, 使得教学和实际经济问题不能很好的结合。教师讲课的时候缺乏激情, 学生听课的时候提不起兴趣, 没有积极性, 课堂效果不理想。教育心理学阐释:“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使它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在学习中感受充实和快乐, 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显然, 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下, 以陈旧的经济数据, 来验算复杂的数学公式,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课堂进行改革。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议

基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建议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引入实践教学的理念, 提高学生们学习的效果。要引入实践教学理念, 必须从教师和课堂教学两方面入手。

(一)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1.加强学术交流。各院校应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和其他学校之间的交流, 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可以扩大视野, 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深入了解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使得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同时也能使行业对人才的培育提出建设性意见, 使教学内容和课程计划更加合理,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改善教学的实际应用效果。

2.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认真钻研教材教法, 努力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 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 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 了解教材的结构, 重点与难点, 掌握知识的逻辑, 能运用自如, 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 (例如:自己动手设计与重点、难点相结合的新颖例题) , 怎样才能教好。认真思考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 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思考题。上课富有激情,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师生交流, 真正体现老师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导作用, 把教和学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使学生学的容易, 学的轻松, 学的愉快, 掌握的牢固。

(二)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创造实践性教学模式

理论讲授与上机试验相结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和数学相关的学科, 理论性强实践性强, 因此理论讲授与上机试验必须紧密的结合。通过理论讲授让学生知道它的原理、意义和用法。通过相关例题让学生记住它的公式和如何应用。听完理论讲授之后, 做相关的习题, 做完习题同学会对刚才所讲的只是理解的更加深刻, 而且也会更加的自信,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提高教学质量。然后通过上机试验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 让同学们学以致用。

案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通过案例导入要讲的内容、启发学生思路、了解学生已经掌握情况, 提高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同时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例如, 通过讲授经济论理知识让同学没知道收入与消费的相关关系, 然后让同学们考虑抽烟对收入有没有影响, 如果有影响的话, 对女生收入的影响大还是对男生收入的影响大?同学们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也特别高, 积极的收集数据和相关资料, 最后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目的, 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总而言之, 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 教师应掌握最新的与计量经济学相关经济数据和发展动态, 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适当补充,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用一种学生喜欢的方式将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信息资源讲授给学生, 并使之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

摘要: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类所有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 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 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最有权威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介绍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并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 指出现阶段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计量经济学教学 第10篇

计量经济学课程是独立学院金融与国际贸易等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学习计量经济学对于掌握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经济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中重要的定量分析工具。通过学习计量经济学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推理能力与精确的表达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定量分析对于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尤为重要,因此,计量经济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的工具,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正因为其重要性,1998年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类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

虽然计量经济学十分重要,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学科,普遍反映“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这一方面是由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决定的。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及统计学交叉形成的学科,是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先行掌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内容,其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既要讲授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又要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应用能力,其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很值得考量。

对于如何搞好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工作,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针对普通本科教学工作。而独立学院属于本科第三批次,与普通本科的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笔者结合自己在独立学院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升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以期为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贡献绵薄之力。

二、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

计量经济学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与应用计量经济学,前者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技术为研究内容,目的在于为应用计量经济学提供方法论;后者主要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行为,以及对经济政策作定量评价。根据计量经济学的难易程度又可分为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目前在经济类专业中,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相应的本科阶段应学习初级计量经济学,研究生阶段根据专业需要学习中高级计量经济学。目前许多学校的本科、硕士与博士阶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的衔接存在问题,导致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内容有许多重复。这表现为对本科生的定位偏高,在教学中过多地强调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弱化了实验教学与计量模型的具体应用与解释。一些教师对数学公式的大幅推导,导致数学基础差的同学望而生畏,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完全放弃。

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理论型人才,而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目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大纲基本都复制普通本科院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普通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楚情况,在独立院校的教学中这些问题就显得更为严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讲解各种理论和方法,对如何建立模型以及利用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却讨论较少,对同步运用软件操作也介绍较少,以至学生学习了不少理论方法,却不会实际运用或者不能对实证结论做合理的分析。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缺陷

现代大学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它可把计量经济学中的大量矩阵与公式推导用PPT展示,节约板书的时间;多媒体教学也可方便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趣味性与直观性。但是由于多媒体教学的信息容量较大,且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逻辑性较强,幻灯片在瞬间将所有内容一次性播放出来,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如不及时复习,学生很难消化课堂授课内容。另外,在多媒体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充当了放映员和播音员,那就容易变成“照本宣科”,无法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教学。

(三)计量经济学课时少,很难开展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一些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如我校的计量经济学为51课时,且没有实验课。在较短的课时内要向学生讲授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别说另辟时间专门学习软件操作。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运算十分烦琐,用手工计算几乎得不出结论,因而,必须借助软件才能估计与检验模型。如果学生不会运用软件操作,那么对模型估计就得不出结果,也就没有教学效果。在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由于没有专门的实验课程,教师只能在课堂内有限的时间里运用多媒体演示软件操作的过程,学生对计量软件难以操作与掌握。

(四)课程体系设置存在问题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拥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统计学课程等先修课程扎实的基础。而一些学校对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等课程的课时安排过少,采用考查的方式考核,导致部分学生的前期知识掌握不牢,直接影响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在前修课程中,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的联系最为紧密。有些学校学生在大一或大二第一学期修完统计学,要到大三才学习计量经济学,两门课程之间的学习时间相隔较长。很多同学原本统计学的知识就较为薄弱,再加上时间长了统计学的知识遗忘较多,这也严重影响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五)学生的数量基础较弱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及统计学的综合,它运用数学与统计学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要弄懂计量经济学的原理、各种模型以及模型存在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数学与统计学知识。独立学院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通常是文理兼招,一般文科生的比例较大,相对于普通本科生与理科学生,文科学生的数学基础通常要差些。对于许多文科学生来说,由于数学基础较差,觉得较深的数学推导晦涩难懂,随着不懂的知识点增多,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影响了教学效果。一部分学生的经济学知识掌握也不牢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

三、提升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定位,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独立学院主要为地方和区域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复合型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以初级计量经济学为主,重点讲解传统的经典模型,像离散模型与面板数据的内容可以完全略去,主要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突出重点,不可面面俱到,对于同一种检验方法重点介绍常用的方法即可。如异方差,建议重点讲解White检验即可,其他方法可稍作介绍,这样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容易掌握与运用。

(二)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应以应用为主,注重完善多媒体教学

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其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应着重讲清本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以及它们的运用,并注重讲解它们的经济背景。由于计量经济学实质上是经济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可简化烦琐的数学推导,适当增加与专业相关的案例,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在对学生的考核中,数学推导也应不作要求。当然也需要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完全不讲必要的数学推导,讲清其数学逻辑即可,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与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知识。

多媒体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来说是必备的,但除此之外应辅以板书教学与网络教学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必要的简单的推导可用板书书写,以此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于重要的结论与一些常用的公式也可用板书书写,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在多媒体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反馈,某些重点难点可适当放缓教学进度,增加师生的互动,加强学生的教学印象。

(三)加强案例教学、建设计量经济学的案例库

案例教学对计量经济学教学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案例的经济背景及相关的经济理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案例教学中,最好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讨论与分析,师生共同分析案例的经济背景,共同建立模型以及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选择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其次,尽量运用新数据新案例,最好能反映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参与调研数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计量经济学的用途。

(四)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增加实验课

完善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可与教学管理部门沟通,提高计量经济学的先修课程的要求,例如增加某些课程的学分,把考察的先修课程改为闭卷考试的方式。在课程安排上,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学完统计学课程,接着在大三的第一学期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这样学生只需稍微复习,就能回忆起统计学的知识,课外就不需花更多时间来复习统计学的内容,也更容易理解计量经济学的知识。

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开展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在鲜有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这样教师可以对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统筹安排;另一方面也可开设专门的实验课,专门讲授Eview软件操作与应用。不管是增加课时还是开设实验课,都需对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安排。

(五)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提高课程论文质量

计量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很重要,但课后的复习同样不容忽视。学生课后及时复习能消化与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鉴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所授课班级较多、学生数量太多的话,教师课后辅导的工作量将会很大。因此,有必要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或团队,每个小组或团队选择组长,组长搜集组员的各种疑难问题,每周由教师对小组长答疑,小组长再给组员答疑。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性与实践应用性都非常强,如果学生不做一定的练习,很难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练习题分为理论习题与实验习题,这两类习题对学生来说都很重要。前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后者可使学生掌握软件的运用。因此,这两类习题教师都须布置,对于理论性习题教师可建设习题库挂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让那些勤奋有兴趣的同学自行练习。为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进行实验练习外,布置课程论文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现实经济热点问题,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别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课程论文练习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很多同学的课程论文修改后就是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课程论文一般分小组完成,同时也鼓励学生单独完成。为提高课程论文的质量,教师也应进行课外辅导。从选题到建模以及结果分析,教师的辅导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程论文的质量,二是教师的参与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降低学生网络抄袭的可能。课程论文需要答辩,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末的最后几节课,每个小组可进行10分钟陈述,然后由教师与同学就论文的问题与缺陷进行点评。这样避免学生的偷懒和投机行为,提高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建锋.本科《计量经济学》:浅议如何提高教学效果[J].科技经济市场,2007,(9):22-23.

[2]王万珺.财经类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181-182.

[3]郑兵云.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6):113-114.

[4]李晓宁,石红溶,徐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2):33-36.

[5]姚寿福,刘泽仁,袁春梅.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27(2):45-48.

[6]李双成,张宏伟.《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4(4):101-102.

[7]陈孔艳.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395.

计量经济学教学 第11篇

一、理论模型的构建与经济理论的结合

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与经济学三者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但归根结底是一门经济学科。因此, 教学过程中理论模型的建立必须始终以经济理论为基础。

1. 确定模型包含的变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 可以将能源资源内生化为除了资本存量、劳动力、技术进步之外的又一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故模型包含的变量设定为资本存量、劳动力、能源消费总量和技术进步。

2. 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

确定模型数学形式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利用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的成果;二是根据样本数据做出的变量关系图;三是选择可能的形式试模拟。[2]目前国内学者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主要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 它是由柯布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P.H.道格拉斯共同研究提出的, 该模型在定量分析经济增长中各种要素贡献率的研究中, 应用极为广泛。本研究可以利用该理论成果, 将模型设定为如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

其中, Y为国内生产总值 (GDP) ;A表示综合生产力, 代表技术进步;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力;E为能源消费量;α、β、γ分别表示各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系数;μ为随机扰动项。考虑到数据的经济学意义, 本文对模型两边取对数, 得到如下线性模型:

二、样本数据收集

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对样本数据质量做了明确要求: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和一致性。按照该原则, 采用1989—2009年的年度数据, 数据来源于相关年度的《河南省统计年鉴》。对模型采用的变量做如下说明:

第一, GDP:以1989年为基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对GDP进行缩减, 以消除物价因素影响 (单位:亿元) 。

第二, 资本存量K:采用现在被OECD国家所广泛使用的永续盘存法测算资本存量, 它的基本公式为:

其中, Kt表示河南省省第t年的资本存量, Kt-1表示河南省第t-1年的资本存量, It是河南省第t年的投资, Dt表示河南省第t年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本文固定选用5%作为1989—2009年河南省的固定资产折旧率。用河南省1989年的固定资本存量除以5%作为其初始资本存量 (单位:亿元) 。

第三, 劳动力投入量L:本文采用年底就业人员数 (单位:万人) 。

第四, 能源消费量E:为了全面准确反映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本文直接使用《河南省统计年鉴》中的能源消费总量 (单位:万吨标准煤) 。

三、模型参数的估计

目前, 主流的参数估计方法是最小二乘法, 但要让学生知道最小二乘法并不是唯一的方法, 应当学会比较各种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和如何选择模型参数估计方法。最小二乘法的假设比较严格, 所估计出的参数满足无偏性、线性和具有最小方差, 因此本文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

借助计量分析软件Eviews6.0, 利用所选择的面板数据对模型 (3) 进行OLS估计, 得如下回归结果:

四、模型的检验

作为教材内容要求的最后一步, 要求模型四级检验: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和模型预测检验。[3]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模型的现实基础, 模型一般都能满足现实意义, 如果不要求模型具有预测功能, 预测检验也可省略, 所以对于模型的检验, 最重要的是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 并且这两种检验可以融合在一起一并进行。对于本案例的检验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拟合优度检验

由估计结果可知R2=0.999, 可以认为被解释变量基本上可以用回归方程中的解释变量来解释。因而, 该回归方程通过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2. F检验

由估计结果F=3 792.52, 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 F0.05 (3, 17) =3.197, FF0.05 (3, 17) =3.197, 可以认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 经济增长对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投入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即通过F检验。

3. t检验

选择显著性水平α=0.05, 临界值t0.025 (17) =2.11, 由估计结果知, |t) α|=11.67>t0.025 (17) =2.11, |t) β|=10.04>t0.025 (17) =2.11, |t) γ|=3.92>t0.025 (17) =2.11, 说明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费三个解释变量在统计上都是显著的, 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

要想把计量经济学模型构建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较好地结合起来, 平时要注意收集计量经济学建模方面的资料, 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感受知识的及时应用, 才能从中领悟到计量经济学的真谛和应用价值。[4]随着大学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融入模型的构建有利于计量经济学知识结构的整合, 对教师的实用教学理念和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知识运用素质方面也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佐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强化建模案例教学的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8, (9) :53-56.

[2]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系统存在问题下一篇:机电自动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