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养老保险研究

2024-07-24

企业养老保险研究(精选11篇)

企业养老保险研究 第1篇

养老保险筹资模式, 是根据某种规则, 确定一定的缴税率或者缴费率, 以取得一定数量的资金积累, 进而满足社会养老需求的一种筹资方式。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和部分积累制。

天津市于200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了适合本市的新养老金计发办法:个人账户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 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 以此缩小个人账户, 用工单位的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2006年至2010年规定为新退休金计发办法的5年过渡期, 2011年之后完全按新办法执行退休待遇审批。截至2012年底, 天津市的养老保险待遇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天津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关于公布2012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2012年。

2 中小企业的缴费负担过重

遵循国务院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文件以及天津市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 企业原则上按照工资总额的20%、个人本人8%的工资的标准进行缴费。然而国内外学者一般认同的是, 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应以10%为警戒线, 如果达到20%则将难以为继。因此, 这说明我国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规定的企业缴费率已经达到了制度缴费极限。根据国际上关于养老保险发展的历史经验, 缴费率、赡养率和替代率三者的关系大致应该如表2所示。

单位:%

资料来源:刘钧,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物》,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61

注:养老负担率=参保的退休人员总数/参保缴费人员总数养老替代率=参保职工人均养老金/社会平均工资资料来源:天津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关于公布2012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2011年。

根据上述表格显示, 截至2011年底, 天津市养老负担率已经达到50%左右的高水平了, 而且情况仍在不断恶化。根据调查能得知天津市实际上的养老保险金替代率为41.7%左右。那么天津市合理的企业和个人总的缴费率应该为20%左右。然而目前天津市仅仅企业缴费率就为工资总额的20%, 远远大于警戒线以及上述分析的标准, 企业负担过重, 导致了种种问题:

2.1 缴费率过高给企业造成了严重负担, 影响了中小企业竞争力

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 正逐步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 尤其是在农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养老负担超过企业经济承受能力是危险的, 制度不可持续在所难免。特别是对那些数量不菲的以劳动力价格低廉著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企业来说, 过高的缴费负担大大提高了产品成本, 企业成本过高, 不利于企业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 只会通过挤占和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来消化。这就使得本来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很小的中小型企业难以为继, 而这反过来又影响到养老保险费源基础。

2.2 过重的缴费负担诱使制度覆盖率过低

判定可持续发展标准的一个重要参照系数是公众的参与程度。现行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设计的目标是可覆盖全体天津市城镇职工。但事实上, 养老保险覆盖对象从一开始就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的养老保险至今还由财政负责;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因本身收入较低, 而缴费率又太高, 最初制度要求他们按当年所在统筹地区的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28%缴费, 由于门槛太高, 使得这部分人对社会养老保险并不热衷。因此, 过重的缴费负担令大多数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而这些企业恰恰是提高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的最具有潜力的力量。

3 天津市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改革思路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进而带动天津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通过对两种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合理搭配, 天津市当前应当建立以完全积累制为核心的多支柱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其中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个人储蓄、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和家庭互助基金。

3.1 核心支柱:完全积累制的个人账户

立即开始从当前的现收现付制度为主向完全积累制为主过渡, 以应对未来的老龄化危机。根据经济可行性制订个人账户积累水平, 采取强制性加入原则。参保人员每月按照工资额一定比例向个人账户里储蓄养老基金, 这些基金由专业的金融部门和监管部门进行投资和监控, 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增值。改革的具体做法是:对于新进入养老保险体系的新人, 建立完全的个人账户;今后的社会统筹只按比例涵盖“中人”在建立个人账户之前不足的那部分养老基金积累, 并随“中人”人数的减少而逐渐降低社会统筹的比重, 直至现收现付制度的消亡。

3.2 基础支柱:现收现付制性质的基本养老保险

这部分资金主要还是来源于企业雇主和雇员交纳的养老保险费用, 以现收现付制为主要性质, 保险金的支付主要由政府直接支付。这部分的主要职能是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需要。这一支柱的建立有两大要点:第一, 缴费年限的确定。缴费年限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最低下限, 如20年, 即缴费满20年就会享受一定比例的养老基金替代率, 待遇固定。当然, 政府可以灵活制定多种梯度的缴费年限和待遇对应关系, 以鼓励投保人延长缴费年限。第二, 社会平均工资的合理测算。因为养老待遇的确定养老基金替代率乘以社会平均工资之后得到的, 那么社会平均工资的测算就非常关键了, 统计口径应尽量放宽, 不要只拘泥于注册人员, 这样往往容易夸大平均工资, 加重养老金支付负担。

3.3 补充支柱:商业保险和企业年金

以上两大支柱主要的功能还是着眼于社会大局的, 注重长期财政健康和收入的再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水平都不尽相同, 自然要引进这些补充支柱, 针对那些不满足于前面两大支柱所提供的保险待遇, 有更高层次的养老待遇需求的人群。商业保险方面, 是指个人可以通过向商业保险公司缴费, 退休后以获得额外的养老保险金。这些商业保险公司是社会保障制度和金融市场的重要调剂部门, 国家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企业年金是指企业为了提高雇员的退休生活水平而为雇员提供的额外保险金, 这一制度在国外运行相当成熟, 也比较成功, 我国目前很多国有企业纷纷效仿, 效果不错。

3.4 新兴支柱:家庭互助基金

我国最传统的养老方式就是居家养老, 近年来, 关于居家养老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论证非常多, 可见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这里所说的家庭互助基金分为两个方面:显性基金和隐性基金。显性基金是指子女给予老人的直接养老经济补贴。这部分可以直接补充以上几大支柱的不足。而隐性基金是指通过居家养老带来的一系列非直接的货币的经济利得。如同子女同住时, 取得的家庭支出和住房的规模经济效益, 从而从某种程度上降低养老成本等等。

综上所述, 基于中小企业对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从这个视角出发, 通过对两种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合理搭配, 应当建立一个多支柱的以完全积累制为核心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 不仅仅是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危机, 更大的意义在于充分挖掘中小企业发展潜力, 减轻他们的负担, 促进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樟勇, 袁志刚.基于经济动态效率考察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研究[J].世界经济, 2004 (5) .

[2]张国平.我国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的风险分析与改革取向[J].宁夏社会科学, 2005 (11) .

[3]寇国明, 邱长溶.统筹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运营机制与模式[J].财经研究, 2008 (3) .

[4]庞凤喜, 潘孝珍.名义账户制.我国养老保险模式的合理选择[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2 (4) .

[5]蔡向东.统账结合的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6]潘锦棠.新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六十年[J].马克主义与现实, 2010 (1) .

保险企业文化以及建设问题研究 第2篇

i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力量的发展,企业管理理念的日益更新,并呈多样化发展势态的今天,社会文化的经济魅力愈发彰显,人们对需求的追求也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需求”这一简单的层面上,而是向“物质文化需求”迈进。这种形式下,很多优秀的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发现文化同样是企业发展与生存中占有独立重要地位的一个因素,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将无法进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保险这一特殊的行业,更应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保险企业具有社会保障管理的功能,因此应该在社会繁荣发展、经济快速增长、风险不断衍生的形势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保险企业文化是保险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优秀的保险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保险企业的竞争力、凝聚力、向心力和创新力,对保险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保险企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仅要注重资本实力和市场规模等硬性指标,更要重视优秀企业文化的构建,进而提升保险公司的“软实力”。

保险企业正处于行业的转型期,在市场规范化程度不断加深,竞争层次不断升级的情形下,为了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在保险业生存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本文从企业文化的内涵等基本概念入手,研究保险企业文化如何推动保险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保险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分析了构建优秀保险企业文化的必要性,介绍了当前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探讨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推动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建议,达到更好地构建和实施优秀保险企业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保险企业 优秀企业文化 竞争力

ii

目 录

摘 要.....................................................ii

一、引言......................................................1

二、优秀保险企业文化建设与保险企业发展的关系...................2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内涵....................................2

(二)保险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3

(三)保险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作用原理及构建的重要性..............4

三、保险公司企业文化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8

(一)我国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8

(二)我国保险文化现状产生的原因..............................9

(三)我国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0

四、强化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12

(一)积极做好文化挖掘和宣传工作.............................12

(二)加强企业文化的贯彻执行力度.............................12

(三)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实施保险企业文化.....................13

(四)以诚信经营提升企业管理竞争力...........................14

(五)与时俱进,积极培育我国的保险公司企业家精神.............15

(六)尽快建立科学的企业文化考评机制.........................15

(七)以保险企业文化创新拉动企业全方位创新,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16

五、总结.....................................................16 参考文献.....................................................17 优秀保险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1引言

企业文化的理论创始人是美国的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巴纳德于1938年对企业管理者的作用进行了论述,他把价值观引入到企业管理中,并强调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他的理论被视为最早的企业文化理论。之后,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出版《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关于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1970年名列美国“财富”杂志500强排行榜的大企业,到20世纪80年代已有三分之一销声匿迹,高达三分一的淘汰率,令西方企业管理学家大为震惊,并为之寻找解决办法。企业文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登上了企业管理学的殿堂,得到全球企业家们的广泛重视。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韦尔奇认为:“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国内外各项研究成果也表明,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长期经营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它已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无一例外地拥有着先进的企业文化,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家也是缺乏远见的。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现代企业谋求高效率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保险企业文化对保险企业的发展具有导向、激励、促进的作用,是保险企业发展的指南针和推动器。保险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制度无疑是保险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然而必须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保险企业的发展注入动力。因此,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许多保险企业突破增长瓶颈的一大法宝。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保险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各家保险企业除了要应对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冲击,还要与国内不断崛起的保险企业争抢市场份额,保险企业的竞争层次不断加深,已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进入到更高层次的文化竞争时代。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不落下风,各家保险企业需要对企业内现有的文化进行变革,构建和实施优秀的企业文化对每家保险企业来说已是势在必行。保险企业应该在对原有企业文化作出测评和判断后,摒除原有不适应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所需要的文化,那样才能得到持续而稳健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整个保险业的繁荣发展。优秀保险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2保险企业文化建设与保险企业发展的关系

2.1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被企业内绝大部分人员所共同认知和遵循的、具有个性及内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新兴的经济发展行为模式被企业界人士所重视,正在全球兴起,现已成为现代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源源不断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它不仅涵盖了企业的道德标准、经营理念、制度规章、发展目标、行为规范,同时还包括企业的文化观念、价值标准、企业精神等。企业利用各种文化手段形成内部的向心力并将其向外展示着,这是企业文化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思路,它包括核心概念和外化两个层次。

企业文化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企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企业员工对本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认同,是一种共同意识。传统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往往把员工当做企业发展的异化力量,忽视了那种共同的意识。然而企业并非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个由广大公众组成的社会环境中,企业的行为必须对社会有益,并将美好的形象展现给公众。现代企业的价值观就是互利共存,除了内部员工的互利共存,还包括企业与社会公众的互利共存。

企业价值观这个核心概念有三个层次的外化:一是企业的信仰。这是指企业大部分员工在长期的经营和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追求与信念,企业的信仰往往可以凝炼为简短的格言。二是企业的规章制度。这是企业部门关系界定、领导体制以及各层次人员行为规范的总称,制度中无不渗透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三是企业的形象。这是企业文化中向外展示的一部分。它包括产品形象和人员形象。产品形象是企业产品中所灌输企业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人员是企业中形象最鲜明、最富有感染力的一部分,它指的是企业全体人员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

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柯特教授和詹姆斯.赫思克教授在他们的专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中,深入地研究了美国22个行业72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和企业文化,从中得出“在当代社会,企业本身特定的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业绩的深层次原因”的结论,依据这种观点,我国的商业保险业要在日益激烈优秀保险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的市场竞争不断生存发展,积极构建具有商业保险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战略选择。

2.2保险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所谓保险企业文化,实际是企业文化的一个行业分支。保险企业文化是保险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所自觉形成的,并且为其全体成员所普遍认同和遵循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和价值观念的总和。保险企业文化是一种以文化做为新视角的科学管理思想,未来保险企业的发展,应在保险产品和服务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上,将更多地依赖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来实现更持久和强劲的发展。

保险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通过发挥先进文化的指导、引领、塑造和激励作用,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保险企业文化是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的综合反映,它应该包含下列几个方面: 2.2.1保险企业的形象文化

保险企业形象文化包括物质形象文化和人员形象文化。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和服务。除了创立优质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还应该把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把维护广大被保险人根本利益贯穿于整个保险活动之中,形成“服务大众,勇担责任,团结协作,为民分忧”的企业精神。服务文化是保险企业文化的体现,服务质量的高低、服务效率的快慢、服务手段的多样化就成为体现保险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二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企业通过系统的培训,使所有职工都达到行业社会优良水平,并做到人尽其才,并激发员工们对公司的责任感和对工作的热情,做到爱岗敬业。三是薪酬待遇方面。公司职工通过辛勤劳动,理应获得相应的劳务收入和股权分配收益,保险业应该逐步探索和实施崭新的、公平的、完善的分配形式,从而引起员工高昂的热情,展现优秀的企业形象文化。优秀保险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2.2.2保险企业的制度文化

保险企业制度文化,是保险企业的领导体制、决策机构、业务流程以及部门、岗位、员工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综合起来所形成的文化,它是保险企业在经营、销售和各种组织活动中,形成的文件化表述。2.2.3保险企业精神文化

保险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它包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宗旨、经营理念、道德准则等。其中,保险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员工的行为模式,也决定着员工对客户、社会公众和竞争对手的态度,及其对保险企业的忠诚度。保险企业精神文化具体体现在诚信、团队、创新等方面:诚信文化是保险公司企业文化的基础,在以诚信为核心的诚信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开展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要建立强有力诚信约束和激励机制,塑造保险公司诚信形象。团队文化是保险企业精神文化的保障,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保持集体的团结和融洽,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从而增强员工对公司发展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创新文化是保险企业文化的内在动力,鼓励和支持保险企业在法规框架内推出有益于企业发展的各种形式的创新,提高服务的质量和经济的效益,从而实现保险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3优秀保险企业文化的作用及其构建的重要性

2.3.1优秀保险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优秀的保险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为企业员工创造充分的发展空间,吸引优秀人才,稳定人才,创造企业竞争优势,使企业充满活力,保持领先。现今的保险业是极具竞争性的金融行业之一,适者生存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保险企业要生存并稳健地发展,除了要注重资本实力和市场规模等硬性指标,更应致力于优秀保险企业文化的构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构成了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是国内唯一一家资产过万亿的保险集团,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2008年,中国人寿保优秀保险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险(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总保费收入达到3220.52亿元,境内寿险业务约占寿险市场份额的42.7%;总资产达到12846.11亿元,可运用资金超过11000亿元。2010年,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合并保费收入达到3506.12亿元左右,境内寿险市场份额为37.2%;2010年年末合并总资产达17760.20亿元左右,这与中国人保财险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保险企业应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借以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优秀企业文化时刻影响着企业经营业绩,其中的内在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⑴优秀企业文化客观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

个人的意识对自身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他人的认知和组织的精神环境对个人也是一大客观制约因素。因此,企业文化具有客观存在的影响力,在具有强势企业文化的公司中,员工们方向清晰,步调一致,有共同而明确的目标,这将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在当前专业化程度日益提升的时代中是难能可贵的,这必然极大地促进企业的经营业绩。比如平安保险公司,每位员工都是平安文化的代表。平安保险注重对每个员工的教育,强调学习和秉承平安的文化。每天早晨平安的员工走进职场时,环顾四周均是具有文化韵味的图片和催人振奋的话语,在标准化和制式化的晨会里,员工在潜移默化中被深深的烙上了平安文化印迹,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也增添了几分热情,很好地提升了企业的经营业绩。

⑵优秀企业文化通过激发员工的内在驱动力促进保险行业的发展

企业如果没有凝聚力并真正为其要实现的目标而奋斗,必然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任务是建立一个远大而可行的目标,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引导人们排除干扰,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产生强大的驱动力,驱使企业全体成员产生追求企业经营目标的巨大勇气,并把它转为自己发自内心的行为动力。比如可口可乐公司,他们以永远傲世界饮料为第一的目标,对其员工就产生了这样的驱动力,正是这种驱动力使可口可乐公司创造了企业神话。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经营实践中也会发现,在如今物质丰富,科技主导的时代,曾经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核心硬件的技术、产品等都容易被相同行业中的竞争对手所模仿,从而失去优秀保险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竞争力,能维持企业独有特征的,唯有优秀的企业内部文化。对一个行业来讲,行业文化作为行业综合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一个行业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行业文化是行业发展昌盛不衰的基石,是一种持久地推动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⑶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具有持久的推动力

企业中高昂士气的形成,受企业员工个体特质、企业的历史传统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之间、员工们的价值取向之间常常也是难以协调一致的。优秀企业文化就发挥了这样的作用,它营造了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心理文化氛围,从而使得员工个人目标跟企业的目标趋于一致,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使企业经营具有持久的动力。比如平安保险公司在一切经营管理中都以追求卓越为过程,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以不断提升长期价值为视角,并将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公司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公司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结合,来激励员工,增强企业凝聚力。

2.3.2构建优秀保险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四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动态的企业文化体系。中国人寿坚持用“文化”之魂凝聚人心、引领发展。以“寿险是无悔的选择”、“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用心经营、诚信服务”等推陈出新、一脉相承的核心理念为标志,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激励着公司整体员工拼搏进取、奋发有为。中国人寿本着这样的文化理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为促进和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与保障,同时在服务社会、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积累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保险文化建设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现代服务业的竞争,从深层次上讲是行业文化的竞争。对保险行业而言,蕴藏在其内部的文化精神与理念构成了保险行业内部活的灵魂,构建优秀保险企业文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优秀保险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⑴优秀企业文化可以深层次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当前保险业的发展,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险种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就是保险企业应该重点培育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险种创新很难成为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少专家把险种创新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因为技术或产品专利能为企业带来市场垄断优势。但在保险市场上,这种垄断优势在是很难形成和维持的,因为险种没有被赋予专利权,某个保险公司一旦推出并销售新险种,其他的竞争者就能迅速而合法地仿制出来。因此这种并不产生品牌效应、排他效应的创新力必然不能成为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企业文化与之不同,纵观世界成功的企业,如美国的通用电气、日本的佳能、中国人寿等等,其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优质的产品、高额的销售之外,最主要的是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据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这些企业之所以出类拔萃,关键就是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强而有力的文化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企业文化通过改造和提高员工的思想,使员工个人的价值统一在企业的群体价值观里。这样使员工根据企业的原则和办事方式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保证了命令和计划的贯彻执行。所以要想使我们的保险企业增强竞争力,关键就是构建并实施科学的企业文化。

⑵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供高层次的保险产品

企业经济利益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它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并为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效用。在现今生产和生活条件下,产品的效用不仅体现为消费者生理上的满足感,更体现为消费者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越是科学发展、经济繁荣的时代,消费者就越是注重心理上的感受。这种心理消费就是文化消费,具有浓重文化色彩的保险产品的消费亦是如此。对消费者来说,消费保险产品的原因分为三种:一是转嫁风险,通过减少损失来确保生活稳定和顺利生产,借以满足安全的需要;二是通过对某些特定的险种的投资,用以获取比银行存款更大的投资收益,从而满足发展的需要;三是借以展现个人财产价值或人生价值,满足心理层次的需要。可以说,作为保险公司运营核心的保险产品,在更高层次上表现为文化消费品。所以经营保险产品其实就是经营企业文化,保险企业间深层次的竞争也就是企业文化间的竞争,通过构优秀保险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提供高层次的保险产品,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⑶加强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可以适应客户的多元化需要

参与保险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保险企业形象的表现,而保险公司形象则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今,保险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家保险企业都以争夺市场份额为主要的竞争目标,而市场份额的核心又是客户资源,特别是那些高投资、高净值客户的忠诚度,在这种竞争中要求保险企业表现具备五项基本功能,即管理学所述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由此构成经营管理工作完整的循环过程。在这五项功能的界定下,员工们必须服从统一的纪律和制度,而公司也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员工,使其斗志高昂、热情饱满并爱岗敬业;此外必须建立员工之间的友好协作关系,保证集体的团结统一。

保险企业应加强对优秀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构建和实施先进的企业文化,发挥优秀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陶冶作用、创新作用,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宿感和信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保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保险公司企业文化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3.1我国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历史的沉淀,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这标志着中国保险业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竞争格局,由此带来了多元化的保险文化。保险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分支,在保险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我国保险文化的发展与外国相比相对滞后,总体上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 3.1.1文化底蕴不深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品牌竞争愈演愈烈,尽管保险企业的品牌意识有所增强,企业精神有所充实,但往往只表现为标语化、优秀保险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口号化的形象宣传,缺乏有特色的经营理念。3.1.2文化建设措施不力

由于我国的保险业尚处于发展阶段,“重业务,轻文化”的思想在持续着。保险企业侧重于对险种和产品的建设,在有形的物质上投入较多,对文化精神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也缺乏相应的文化建设措施。3.1.3保险文化元素相对缺乏

我国保险业长期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平安保险及太平洋保险公司成立,垄断格局才开始渐渐被打破。在保险业的高度垄断时期,保险业封闭,保险鲜为人知,保险产品匮乏,没有繁荣的保险市场自然也不会有保险文化发展建设的土壤。

3.2我国保险文化现状产生的原因

3.2.1我国居民缺乏保险意识

我国居民的保险意识因受传统观念影响而表现得相对淡薄、参保意愿不强,不习惯运用各种已有的保险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风险,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保险行业文化的发展。另外,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是创立在小农经济以及计划经济的基础上,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和风险思维早已在公众思想中根深蒂固,因此公众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更多的是选择消极对待或者由政府来进行调控和扶助。3.2.2保险知识贫乏及保险企业宣传力度不够

随着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保险市场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各保险公司采取的对外宣传形式变得多种多样,包括网络、广告、问卷调查等,这些形式对提高人们对保险的认知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有些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侧重对公司的产品、投资增值功优秀保险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能的宣传,缺乏对保险基本知识以及整体行业的宣传,甚至造成对公众的误导,致使多数人没有真正认识到保险独有的社会保障功能,从而扭曲了人们购买保险的动机,由此引发众多法律纠纷,破坏了保险行业的整体形象,并引发公众对保险业的误解。

3.3我国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3.1文化底蕴不足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品牌竞争氛围也越来越浓。虽然保险公司品牌意识有所增强,企业精神有所充实,但文化底蕴明显欠缺,通常表现为标语化,概念化,缺乏高品位和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和服务宗旨。3.3.2企业文化建设形不成合力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职工参与度不高,分支公司和一线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掌握不准、理解不深、参与不多,未能形成全员认同的企业价值观;另一方面,有些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被看成是工会这样的群众性组织部门的事务,业务部门常常觉得与自身不搭界而游离于企业文化建设之外。

3.3.3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深刻,重视程度不足

不少保险企业还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仅仅是把其作为一项普通工作任务加以完成。还有部分保险企业没有把企业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联系和区别搞清楚,没有把企业文化当作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加以对待。因为认识不够,所以实践过程中也缺乏系统性,企业文化包含诸多层面的内容,目前理论界相对统一的观点是,由浅入深包括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不少企业在抓物质文化建设的时候,以做广告的形式取代了其他内容,在抓行为文化建设的时候,以文体活动替代了全部内容,对于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更是显得单薄,存在以偏概全等方面的问题。而且,因为习惯于过去的做法,一优秀保险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些企业把文化建设的重任敷衍地下放到基层单位,加上总公司对旗下分公司的全局指导力度不够,直接造成同一个企业的文化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分公司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3.3.4中小保险企业文化建设与业务拓展关联度不高

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小险企来说,创建时期比较短,在资金、利润、人员等方面的规模不大的同时,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存在各种问题。中小保险企业因为经营理念和市场竞争等原因,往往把保险产品更新、保费收入、利润等看做是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因为“重业务发展、轻文化建设”的思想,导致企业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领导班子的重要工作进行,没有把企业文化和中小保险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活动等紧密联系起来,企业文化不能真正渗透到中小险企日常运作的各个环节中,没有理顺企业文化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缺乏良性的融合与互动。3.3.5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独创性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品牌竞争氛围也越来越浓。虽然保险企业的品牌意识有所增强,企业精神有所充实,但文化底蕴明显不足,在对企业文化的表现方法和手段上与别的保险公司雷同化,千篇一律,个性不足,严重缺乏创新性、高品位、有特色的经营理念和服务宗旨。3.3.6文化核心理念不完善,营销队伍专业性不强

从我国商业保险行业企业文化的结构上看,我们的商业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表层和中间层,而核心层的理念并没有形成;从表现形式上看,过于注重公关形象运作过程和结果,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从管理角度上看,过于注重业务数量的发展引起服务质量存在严重的不足。典型的表现是我国不少的保险从业人员道德方面不足。现在我国保险业还未形成一支专业化的营销团队,营销人员大多数是代理人员,服务水平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不少营销人员由于缺乏正规的培训,展业时往往不是先让顾客认同自己,也未激发客户感觉自身对保险的需求,而是急功近利地把保险产品卖给客户,有优秀保险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时甚至利用欺骗等不法手段让客户投保,导致保户在出险索赔时,得不到经济补偿,这严重影响了保险企业的形象。

4优秀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构建和实施企业文化,是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应统筹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优秀企业文化需要在历史中归纳、提炼;并归纳与提炼的基础之上,进行衍生、创造。另一方面,优秀企业文化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科学的实施,那样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效。在此对优秀保险企业文化科学实施提出七点建议:

4.1积极做好文化挖掘和宣传工作

大多数的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往往是自上而下的,从企业经营战略出发,从企业服务宗旨出发,创造和宣传企业文化,传播和宣扬企业文化,这仅仅是建设的一个部分,更重要的是提炼优良的企业文化,让建设工作有“根”支撑,这就必须要根植于文化建设的基础,为此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应加大对基层公司带有典型文化特色先进事迹的挖掘和宣传力度,大力强化一些具有文化元素事件的宣传,扩大内外部文化宣传平台,丰富各种形式的宣传渠道,广泛宣传发生在各个地区、充分渗透公司企业文化特色的事迹。

4.2加强企业文化的贯彻执行力度

保险企业文化建设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将企业文化理念深入渗透到日常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使其变成具体的规章制度,并得到持之以恒的严格执行,那样才能培养员工优秀的文化素养。加强企业文化的贯彻和执行,要努力做到:

4.2.1坚持做事情与立规矩紧密结合

通过制度建设将保险企业的一切行为规范化,促使企业文化的实践化、制度化,并将企业全体人员共同的意志逐渐内化为大家一致遵守的规范和协优秀保险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同践行的准则。

4.2.2强化宣传灌输,提高员工认同度

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全体员工的认同程度,这需要领导们加强灌输,使企业文化深深融人每个员工的潜意识,并落实到日常行为中。4.2.3领导示范极为重要

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企业领导紧密相关,企业领导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不断倡导以及模范性地践行企业文化的各项要求,必然会对员工们践行企业文化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4.3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实施保险企业文化

以人的素质提高为基础,努力促进保险企业精神和先进企业文化的形成。众所周知,人是保险企业文化建设这种软管理的核心,是整个保险企业精神的载体。保险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和保险企业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对保险企业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险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不仅仅包括个人体质、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提高,还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行为准则等规范人身行为的素质的提升。二者结合将有助于保险企业精神的形成,并成为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从“以人为本,以人的素质提高为基础”这一点上理解,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首先是要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这是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要素;接着要建立不断学习提高型的组织,实现员工的共同进取,这是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最后要强调“以人为本”和员工的成就导向,这是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这样一来,通过保险企业文化建设,保险企业及其员工将会不断强化使命感,依托保险企业持续、稳健的发展和成长,勇于承担起对客户、对社会的责任。优秀保险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4.4以诚信经营提升企业管理竞争力

诚信原则是保险企业经营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但是目前保险企业员工的诚信度是良莠不齐的。服务的提供者不同将会使保险产品的质量存在差异性。因此,有必要在保险企业内部树立一套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价值理念,以形成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体制。保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上而下地形成真诚相待的人际关系,让员工们在工作中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以此作为基础来提高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与此同时,建立诚信为主的奖惩制度,这是重塑保险企业诚信至关重要的一步。在这基础上来提高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将诚信贯彻到整个经营服务的过程当中,并通过有效的手段,防范以及减少由投保欺诈而引发的经营风险。对此,4.4.1对投保人全面负责

要求保险企业的营销队伍及其代理人在对保险产品进行推销以及承保的过程中,必须对投保人负责,要把保险合同的有关条款,特别要将责任免除条款向客户做实事求是的解释说明,同时,高度重视并确立核保环节在经营中的核心地位,保证核保程序的严谨,以防范并减少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选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4.4.2切实做好理赔工作,化解理赔难题

既要加强由道德风险所引起的出险事故的辨别,以防范和减少心怀不良动机的投保人故意骗取保险金的行为,又应根据保险合同的规定准确、迅速地赔付,为客户提供便捷、周到和人性化的服务,从而赢得客户的信赖,提高客户的忠诚度。4.4.3自我约束,诚信竞争

在展业宣传上,既要实事求是地宣传自己,又不损害和贬低别人;在业务发展上,应多在拓展新业务上多动脑子,少在抢夺他人的业务上打歪主意;在队伍建设上,多注重培养具有自己企业经营理念的保险新人,少去挖别人优秀保险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的人才,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竞争。

4.5与时俱进,积极培育我国的保险公司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才能被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视为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因为它在企业产出中占据极大的贡献份额。培养一大批名符其实、优秀素质的金融保险家群体是我国现代保险制度建设的一个必要环节。首先,金融保险家深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工作经验、优异的领导才能,是保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大程度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提高经营效率,追求最大利润,实现保险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和各项具体经营目标的动力和源泉。其次,保险企业文化主要是依靠金融保险家来创建和倡导,从而渗透到每一个企业员工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去的。保险企业文化其实是金融保险家精神的个性化、集体化和企业化,也就是金融保险家的个人品行向组织人格的转化的结果。由此可见,加大力度培育保险公司企业家精神是当今保险企业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4.6尽快建立科学的企业文化考评机制

防止企业文化建设沦为形式的首要保证是建立科学而有效的考评机制。首先应创立系统的考评体系。对企业文化是否遵循客观规律,是否契合该企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能否促进员工素质和经营绩效的双重提升等内容,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考评。接着设立科学有效的考评方法体系。对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及其成效的考评,必须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现,比如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座谈会、单位总结等,一定要注意针对各种考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然后创立企业内部文化管理的协调机制。而且考评过程要注意相关部门的协作,避免重复考核和考核真空,既不造成非必要的负担,也保证考评的客观及全面。最后是建立企业文化激励约束机制。奖惩分明,使企业文化在实践中能够得到不断总结、巩固、提高。优秀保险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4.7以保险企业文化创新拉动企业全方位创新,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保险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开放性,所以就相互竞争、相互比较,为了脱颖而出,就要求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创新是所有企业的生命源泉,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拥有相比他人更大的竞争优势。在现时我国保险企业所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宏观外部环境条件下,企业的创新除了其业务、技术、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还应包括企业文化的创新。从管理角度来看,保险企业应创立科学的决策机制,要充分调动企业中各级人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针对保险企业专业知识密集程度高的特性,应注重保险企业的知识管理,善于挖掘、积累、总结企业所拥有的各式各样的知识,包括以数据、文字、文档资料报表、公式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显性知识和依靠个人经验累积并留存在人们思维中的隐性知识,通过设立适宜的知识管理制度,缔造保险企业的服务价值,维持人才资源,提升工作效率,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保险企业的业务涉及面较广,包括保险营销、顾客投保、承保、核保、理赔等环节的具体内容,而保险业务开展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企业所能提供的保险产品和员工服务水平的高低,同时在于是否能为顾客提供他人所不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保险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是保险企业适应市场需求、扩大业务规模、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源泉,所以保险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文化特色和市场需求状况全面开发各种保险产品和服务,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在保险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积极捕捉那种乐于变革、富于进取和创新的气息。企业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企业内部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才能经久不衰。

5总结

保险企业文化是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在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不言而喻,对于正处于市场经济变革时期的中国来说,加强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对提高我国保险公司的内在素质和经济效益,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以及树立我国保险公司的国内国际形象,提高我国保险公司在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力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优秀保险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义。

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少保险企业存在“重业务,轻文化”的经营理念,以及我国居民对保险意识的缺乏等原因导致在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遇上了种种问题,为此我国保险企业应该借鉴国外保险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坚持以人为本,从诚信原则出发,不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贯彻和执行,最后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创新全力拉动保险企业的综合实力。

企业文化不是静态的,它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更不是闭门造车,它应该有开放的胸襟,需要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积极与外界环境形成互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参与,并不断发展,才能真正建成富有生命力和扩张力的企业文化。总之,对于保险企业而言,并无所谓正确或最好的文化,只有适合某一企业的文化。保险企业应该在对原有企业文化作出测量和判断后,可以改变原有不适应的企业文化,建设公司所需要的企业文化,那样才能得到持续而稳健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保险业乃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优秀保险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1]蔺琳.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西部金融,2010(01);

[2]沈湘卿.企业文化建设在现代保险企业中的作用和地位[J].中国保险,2006(01);

[3]钟诚.加强保险企业文化建设[N].中国保险报,2009(06); [4]林国建.企业文化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理论探讨,2005(05); [5]韩铭珊.中国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J].企业文化建设,2006(12); [6]郑茜.关于推动我国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9(12); [7]李少芬.论保险行业文化的发展与建设[J].中国保险研究,2008(5); [8]戎灵君.对我国商业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上海保险,2006(02); [9]张恒国.提升保险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保险,2008(07);

[10]李志勇.论如何加强保险企业的文化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01);

[11]黄泳佳.试论保险企业文化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0(01); [12]邢栋.关于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企业研究,2008(07); [13]孙广建.建设学习型保险企业文化的路径和组织保障[J].中国保险,2010(05);

[14]王红.推进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海峡科学,2008(03); [15]李志文.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构想[M].山东社会科学,2011,(01); [16]彼得·德鲁克著.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7](美)麦克尔·茨威尔,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华夏出版社,2002; [18](美)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2002;

企业财产保险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3篇

摘 要 本文主要研究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的财产保险需求,并且使用2008年的50家沪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中国企业的财产保险决定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重点研究了企业风险对企业是否购买财产保险的影响。对于企业是否购买保险的问题使用Probit模型进行研究。通过模型的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的国有控股程度的和规模对购买企业财产保险具有负相关的影响,而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与企业是否购买企业财产保险具有正相关。税收和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企业是否购买企业财产保险不具影响。

关键词 企财险 企业风险 Probit模型

一、前言

1.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

从80年代末期开始,企财险的增长速度放慢,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和固定资产的平均增长率,到了2005年,企财险仅占总保费收入的10%。之后开始持续增长,到了2008年12月底,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达2446.3亿元,同比增长17.2%,占全国保险业保费的25.0%(《中国保险年鉴2009》)。在保险理赔方面,2008年12月底,保险公司赔付支出累计1418.33亿元,同比增长38.99%,由此可见,财产保险业的发展,能够明显降低被保险企业的损失程度。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保险市场自身的激烈竞争在不断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和完善,很多保险企业推出了方便而优惠的电话购买和网上购买。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在不断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管力度,《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工作的方案》明确了进一步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的措施和办法,试行的《企业保险公司风险评价办法》全面系统的说明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评估风险点和重点环节。

2009年全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达2875.8亿元,同比增长23.15%,财产保险的保险深度为0.86%,财产保险密度为214.6元(中国保险年鉴,2009),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国财产保险需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企业财产保险的实证研究存在着数据收集困难和影响因素确定的困难,所以对财产保险需求的实证研究国内还很少。本文主要收集沪5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2.研究假说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假设企业面临六个方面的风险,企业规模(SIZE)、企业固定资产(FIX)、企业财务风险(LEV)、税收(TAX)、所有制结构(OWN)和地理位置(LOC)。这七个主要风险能够影响到企业是否购买企财险和购买多少单位的企财险。

本文主要使用单位模型(二元选择方法理论模型)研究企业是否投保。

Yi*=Xiβ+ εi

=

简化的方程形式:

y*I,t=β0+β1SIZEi,t+β2FIXi,t +β3LEVi,t+β4TAXi,t+β5OWNi,t+β6LOCi,t+εii

二、影响上市公司财产保险需求的因素分析

1.上市公司的地理位置(LOC)

位于东部地区假设LOC=1,位于中西部地区假设LOC=0。

假设把上市公司的地理位置分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高于中西部地区,企业的管理水平也相应的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风险管理意识也会相应的增强。我们假设东部地区的企业更倾向于购买企财险来规避风险。

2.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LEV)

假设使用资产负债比衡量企业的财务风险。

由于企业的资产负债比越高,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更大,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购买更多的企财险来规避风险。

3.税收的影响(TAX)

假设使用所得税衡量税收对企业的影响。

Yamori(1999)通过对日本企业的研究和Hoyt 和Khang(2000)通过对美国企业的研究,两个结果均表示税收是影响企业购买企财险的重要因素。由于购买保险的保费是作为费用支出,能够起到税盾的作用,可以作为一种合理避税的方式。

4.上市公司的国有控股程度(OWN)

假设使用国家持股比例来衡量企业的国有控股程度。

由于国有控股的企业的损失很大一部分将有国家承担,因此国有程度越高的企业,管理者风险管理意识水平将越低,对风险比较不敏感。而国有控股程度比较低的企业,由于会面临各种风险,并且将由企业承担所有的损失,因此,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的敏感度水平比较高。能够更好的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和规避。因此国有控股程度和企业财产保险的购买数量呈反比。

5.上市公司的规模大小(SIZE)

假设用企业的总资产衡量企业的规模大小。

由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对抗风险的能力比小企业强,总资产较大,风险敏感度会低于规模较小的企业,因此规模较大的企业单位资产的投保量将小于小企业的单位购买量。小企业会更加有购买企财险的愿望。

6.上市公司保险购买数量

假设用企业的企财险投保额除以企业的总资产得出的结论代表企业购买保险的额度。代表单位资产的投保额。

三、影响上市公司财产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

1.实证检验结果

通过对单位模型的测算,我们得到结果见表1。

从得出的结果来看,因为变量LEV和变量OWN的P值很小,远远小于我们默认的0.01,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两个变量和Y呈线性关系,并且变量LEV与Y呈正相关,而变量OWN与Y呈负相关。变量SIZE虽然P值不是小于0.01,也不小于0.05,不能下定论是否和Y呈线性关系。再看变量SIZE对应的系数是-8.22918E-14(按照正常情况系数非常接近于0,说明不是线性关系),虽然变量系数很小接近于0,但是此处需要考虑变量SIZE的实际意义,因为它本身的取值相对于其他的变量非常非常大,所以还无法下结论。我们再用MATLAB软件进行线性关系的分析,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这5个变量中变量OWN与Y的线性关系最为明显,之后是变量LEV与Y 的线性关系最为明显,排在第三的是变量SIZE与Y 的线性关系最为明显,而剩下的变量TAX和变量LOC与Y都不具备线性关系。

2.对实证结果的解释

从表1得出的结论, 我们可以看到国有控股程度越高的企业购买的企业财产保险数量越少,这与假设相一致。由此可见,现在的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水平比较高,并且能够利用现成的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规避。企业在失去国家财力的支持后,在市场的竞争中,能够培养良好的风险意识。反过来,这也体现了企业财产保险的稳健作用,有效的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很明显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对企业是否购买企业财产保险具有显著的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越高,其购买的企业财产保险越多。随着保险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政府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人们的风险意识不断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债权人要求债务人为其抵押资产购买相应的保险以避免损失。由此可见,我国的债务市场越来越趋向于理性。

比较明显具有相关性的是企业的规模大小与企业购买财产保险的数量,企业规模越小,其更愿意购买企业财产保险来规避风险。

与预测的由于税收具有税盾的作用,因而所得税越高其购买的财产保险数量越多不同的是我们的预测结果是税收对企业是否购买企业财产保险不具有相关性。由此可见,税收并不能体现其税盾的作用。这体现了我国的这一税率制度并没有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购买企财险合理的规避风险和税收。因此我国需要加强通过税收这一方面来引导企业购买企业财产保险进行规避不可抵抗力的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更加有效合理的配置资源。

与预测的地理位置对企业是否购买财产保险的影响不同的是,论证的结果显示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并不影响企业是否购买财产保险。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的国有控股程度的和规模对购买企业财产保险具有负相关的影响,而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与企业是否购买企业财产保险具有正相关。税收和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企业是否购买企业财产保险不具影响。

2.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针对企业而言,企业有待于加强管理人员的风险规避意识,提升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有效合理的规避风险。

就针对保险公司而言,保险公司所能提供的服务相对比较单一,市场灵敏度较低,针对性不强等不足,难以满足购买方的多样化的需求。而且主动开拓市场力度不够,没能充分的分散小企业风险。但是这同时给保险公司提供了竞争的机会,小企业数目众多,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市场空间。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中西部的经济,中西部的市场也是一块待切的蛋糕,在这个还没有发展的市场上,同时给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提供了竞争的机会。在竞争的环境下,才能不断促进我国保险市场的完善。目前保险市场需要做的一些改进工作:需要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增加服务质量,研究不同企业不同阶段企业转移风险的需求,并能提供更多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其次,尽可能的降低成本,通过加强自身的管理,减少经营成本,能够拓宽资金运用 渠道,有效利用资金使之升值保值。

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也有待于完善,只有在一个较为成熟的金融市场里,企业才能够合理的选择各种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就国家整体环境来说,还需要完善企业财产保险的法律环境,用强制性的手段对企业管理者进行风险教育,并制定合理完善的有关企业财产保险的法律,优化企业的经营环境。

参考文献:

[1]Hong, Z., B.A. Mike and J. B. Mike. Corporate Risks and Property Insurance: Evidence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2003.70:289-314.

[2]Yamori, 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Japanese Corporate Demand for Insuranc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1999.66:239-252.

[3]Greene, W.H. Econometric Analysis(第4 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557-581,811-837.

[4]林宝清.保险发展模式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5]石晓军.保险能解决资产替代问题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

[6]孙祁样,贲奔.中国保险产业发展的供需规模分析.经济研究.1997(3).

保险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第4篇

一、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一)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众多的保险企业中, 除了部分大型企业初步建立了自身内部控制制度外, 更多的保险企业没有建立适合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保险企业的特点在于重业务、轻管理, 这就使得很多保险企业在制度设计、员工考核方面更侧重于企业和员工的业绩, 而忽视企业的内部管理、内部控制。建立健全保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险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 企业的内部管理、内部控制也是提升企业形象、宣传公司品牌的一个良好窗口。在这方面, 很多保险企业欠缺较多, 在公司制度建设过程中忽视了这一重要因素。特别是中小保险企业, 由于自身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在对企业内部制度建设、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少有顾及, 这对保险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阻碍作用。

(二) 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

保险企业管理人员大多从基层中选拔而出, 一般都是侧重于业绩较好, 沟通能力强的人员。这种“重业绩、轻管理”的人员选拔方式加大了企业内部管理的难度。还有很多保险企业管理层不能够充分认识到保险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不了解保险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生存、发展以及企业不断壮大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无法从企业战略管理角度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一些保险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局限于仅仅需要把制度设立好, 内部控制制度只是纸面上的要求, 只是企业的一个象征性文件而已, 并没有从内心在一定高度上把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当作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部分, 把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的不可或缺程序。这就使得有的保险企业存在内部控制制度虽然建立起来, 但没有引起管理层相关人员的重视, 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仅仅停留在字面上。

(三) 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

保险企业内部控制执行难、执行不到位也是困扰保险企业管理的一个难题。很多保险企业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 一定程度上企业管理层也认识到加强内部控制的作用和重要性, 但是企业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 却出现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很难统一标准执行等诸多问题, 使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大打折扣。究其原因, 主要是保险企业的员工素质参差不齐, 部门之间业务性质差别较大, 员工考核机制不完善造成的。

(四) 缺乏监督问责机制。

任何制度的执行, 要想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当前部分保险企业的内部控制无法有效执行, 与缺乏监督制约机制有很大关系。首先, 有效监督是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和完成的保证, 而当前我国保险企业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方面, 明显存在很大差距, 很多保险企业基本没有监督机构, 有的企业即使设立了监督机构, 但是在监督机构的部门重视程度、人员设置以及监督执行力方面都严重不足;其次, 监督机构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不能及时追责, 也是使监督力度减弱的原因。例如, 对于没有按照设置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 相关部门和人员并没有受到相应的责任追究, 或者责任追究力度不够, 这些监督问责机制的执行力降低最终导致内部控制无法有效开展。

二、加强保险企业内部控制的举措

针对上述出现的由浅至深的问题, 保险企业应该也按照从基础制度到执行监督的由低到高的要求, 来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逐个层次的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 把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和部分, 使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壮大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是内部控制工作的起点和基础, 只有建立了适合保险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 才能使保险企业内部控制正常开展。具体来说, 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定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包括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日常规范、确保保险企业的资产安全可靠, 杜绝保险企业财务报告等指标真实有效。这些都是内部控制应该达到的目标, 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 要把内部控制的目标明确。同时把这些目标进一步细化到每一个部门和岗位, 让每一个员工都能从岗位目标的角度理解内部控制的作用;二是把企业内部控制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企业文化是每个员工都要学习并遵守的, 是企业的灵魂, 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深厚的文化和良好的氛围能够让每一个员工充满热情和动力的投身于自己的工作。把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能使内部控制在企业的管理中彰显非凡的作用, 即完善了企业文化, 又重视了内部控制, 让企业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统一结合, 有效互补。

(二) 提高管理层的认识, 确保执行到位。

如果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则需要管理层的重视和推进。因此, 保险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要充分。保险企业可以通过对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培训, 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认识程度。让企业管理人员了解并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开展对团队建设、员工凝聚力等都有促进作用。只有管理人员认识到内部控制的作用和重要性, 才能使内部控制从企业的顶层设计中有效体现, 才能为内部控制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同时, 按照由上而下的层面, 需要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作用、内部控制开展的必要性在保险企业的员工中树立起来。内部控制的有效推进, 最终还是需要保险企业各个部门的员工来实现, 因此让企业内部人员建立起内部控制的统一认识, 才能确保内部控制的全面开展。

(三) 完善监督问责机制。

保险企业的内部控制, 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监督问责机制作为保障。要想建立有效的监督问责机制, 首先需要企业内部管理的架构与之适应, 赋予监督机构独立有效的监督权限, 并确保监督过程不受企业管理部门的影响;其次, 要建立问责机制。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能够及时发现并把问题的责任明确, 只有把各个部门及人员的责任明确, 使各项工作的开展受到机制监督, 才能确保内部控制开展的路径是畅通的。同时, 问责机制的有效运行还需要与之匹配的制度保障, 特别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目标完成考核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以此为依据对岗位和部门进行考核, 确保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实施。

总之, 保险企业的健康发展, 离不开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能够适应保险企业不断发展所面临的新的问题与挑战。各个保险企业只有对自身在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 结合企业实际,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认识, 有效实施, 才能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壮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参考文献

[1]刘淑梅.保险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会计审计, 2014.12.

企业养老保险研究 第5篇

摘要: 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拓宽工作领域、拓展工作视野、创新工作思路是人力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保险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问题、措施进行探讨,目的是促使保险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人力资源管理达到更好效果,取得更大的成效。

关键字:保险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思想政治

在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的时代背景下,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的延伸和拓展,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在保险企业管理等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明显和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是现代社会里我国保险企业经营运做的必然趋向。

一、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在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中起主导作用

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定社会的上危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政治上层建筑是与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虽然,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都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对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意识形态,但由于两个部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的紧密程度不同,决定了两者在上层建筑内部的地位、作用不同。一般说来,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上层建筑直接地反映经济基础,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观念上层建筑既反映经济又反映政治,它反映经济是通过政治这个中间环节完成的。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比观念上危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更为直接。这个原因决定了在上层建筑内部,政治上目建筑居特殊地位、起主导作用。

由于企业思想政治是企业文化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一面,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同现代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联系的一面,因此,保险企业思想政治与保险企业经济基础是直接的,企业文化与保险企业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或者说,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和企业文化各自做为企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都反映社会主义保险企业经济基础的要求,但是企业思想政治是直接地反映社会主义保险企业经济基础的要求,企业文化则要通过企业思想政治这个中间环节来反映社会主义保险企业经济基础的要求。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在企业文化中层特殊地位、起主导作用。企业思想政治决定企业文化的性质,企业文化要由企业思想政治来统帅。

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在企业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说明: 第一,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反映了工人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成为企业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部分。

我国保险企业思想政治要求实行按劳分配政策等,但它并不是简单的实行按劳动量领取报酬,而是从全体员工是企业所有者的高度来实行这一分配政策的,我国保险企业思想政治要求体现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这与国外资本主义企业文化所指的员工主人翁精神有本质的区别,无论资本主义企业文化怎样标榜要“实现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为了人而管理”,工人阶级都改变不了被雇用、受剥削的地位,资本家也改变不了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在我国不是一般的注重人的因素,而是作为它固有的民主政治制度规定了劳动者享有主人翁地位。

第二,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决定企业文化是否能发挥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中的意识形态,它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东西,它的作用要靠广大员工的实践才能实现。这取决于企业文化能不能代表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能不能正确地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又取决于企业文化中的企业思想政治能不能代表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的要求,能不能正确地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拿我国的保险企业思想政治而言,它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实行广大员工当家作主的民主管理,这些内容都代表了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能被广大员工认可、接受,能使企业文化真正发挥作用。

第三,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对员工在思想上的原则指导,心理感召、情感薰陶作用最大、最有效、最迅速。

各种意识形式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方式、大小和性质,取决于各种意识形式与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关系的紧密程度。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和企业文化都对保险企业的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由于企业思想政治在企业文化中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最直接、最紧密,因而它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也最明显。例如,在我国保险企业文化建设中,党史教育、近代史教育、国情教育等思想政治的内容往往最能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员工思想上的原则指导,心理感召,情感薰陶上,所以,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对员工思想上的原则指导,心理感召,情感熏陶作用最大、最有效、最迅速。

二、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的发展阶段后,进入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和较为全面的管理职能。

虽然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不可忽视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发挥:

1、在员工招聘与干部选拔中,忽视了其内在道德素质的重要作用。大多数保险企业在人员招聘和干部选拔的过程中更为重视的是KSAO,也就是Knowledge(知识)、Skill(技能)、Ability(能力)和Other(其他特征),而使用KSAO来评价可能会得到极为片面的结论。有的保险企业过分的强调学历或技术,最终却发现如果一个员工没有一个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不能胜任其工作的;有的保险企业在干部选拔中只是考核干部的工作指标,却没有重视对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加以评价,在干部升迁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其价值观或思想素质与保险企业文化不相匹配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发挥,同时阻碍了保险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2、在绩效评估中,员工思想道德水平评估缺失。在大力提倡绩效考评作为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又一有效方法的同时,对于员工的工作状况、工作结果和对保险企业做出的贡献程度等的考评工作欣欣向荣的开展着,这一工作不仅量化了员工的工作成果还为绩效改进、人员培训和调整等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但是绩效评估中,大多数保险企业都过于强调对员工工作的考察,而忽略了对于员工思想的有效监督,使得员工的效益意识和经济意识不断加强,思想意识却不断退步。出现了保险企业短时间内经营质量的小幅提升,而保险企业员工的整体思想素质情况恶化,不利于保险企业文化的建立、保险企业精神的贯彻和保险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3、物质激励领先,精神激励落后。在日益强调保险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物质激励被广泛的运用于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中,物质激励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其激励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一段时间后,保险企业管理人员也发现了物质激励的局限性,单纯的依靠物质激励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激励员工而不能起到长久的作用。过于依靠物质激励而忽视了保险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荣誉激励、责任激励等激励手段,使得员工出现了一定的惰性思想,有利就干,无利就懒,物质激励成为了其工作的动力所在,对待工作的思想态度出现严重问题,而保险企业不会一味的增加物质激励导致保险企业成本负担过重,这必将影响到保险企业经营运做的长期发展。

4、在员工培训与开发过程中,知识技能培训比重过大,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忽略。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制定员工培训与开发方案时,通常以达到员工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为标准,或者针对保险企业某一时期的工作任务为目标组织专门的员工培训工作。这样,员工只是在工作技能或工作绩效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员工思想状况没有得到及时的跟进和补充。长此以往,员工的思想政治水平低下,常常出现思想矛盾等情况,严重的影响了保险企业的正常运做和保险企业内部文化的形成。

仔细考察我国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难发现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过于刚性的管理模式、过于强调量化的管理使得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于追求管理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在缺乏灵活性的管理过程中,员工的思想状况问题频频发生,严重的影响到了保险企业的运做和发展,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于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

三、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对接的优势

1、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特征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的延伸和扩展,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政治宣传与导向功能外,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法制的、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客观上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为之疏通、引导,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险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保险企业内部协调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保险企业之间的关系,提高大家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使人们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念、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而管理使人们做出规范的政治行为、法律行为和道德行为,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保险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就是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得到一定的整合,使他律与自律、外在的约束与内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在保险企业中的管理特征正日益显现:

首先,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作用是基于保险企业员工的心理、认知基础上的价值观,它所依靠的是保险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心理文化氛围。管理的作用主要源于启发、引导、协调和支持。

其次,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重点是保险企业的员工,特别着眼于员工的价值观念,以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增强其积极性为中心,强调人与工作的一体化,主张以人的管理和价值观念的培育来促进工作目标的实现。

第三,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特别适于那些从事开拓性和创造性工作或是工作标准难以量化的工作的员工。在保险企业的经营中,许多工作的标准不易量化,这就需要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作用。

2、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优势

管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技术学,在经过一段纯粹的科学技术化理论创建与实践之后,已日益暴露出纯技术化解释与探究的局限。传统管理把人当成“经济人”,现代管理把人看成“社会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从社会人角度把员工看成是有思想、有信仰、有理想、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把人看成“自我实现人”。作为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它改变了传统管理理论只重“物”不重“人”、见“物”不见“人”的弊端,把管理的重点与注意力真正凝聚到人的因素上来,以人为中心,实施人性化管理。人类在经营过程中对人的充分关注与尊重将是人类经营力水平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重要原则是重视人的因素,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广大员工的主人翁地位,着眼于教育人、培养人和发挥人的潜能。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更突显了对保险企业员工的尊重与关注。

有些保险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常常用一般性管理手段和措施来代替思想政治工作,忽视发挥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管理上的优势作用。从理论上讲,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首先在于它能够弥补制度化管理的缺陷。一些保险企业在强化制度管理的过程中,形成员工在履行工作职责上的刻板的公事公办行为,从而降低了保险企业经营的灵活性,也降低了保险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同时,由于规章制度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保险企业管理中的责权不可能完全对等,所以在经营的协作过程中,会出现矛盾和冲突。通过有效的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员工的凝聚力,树立保险企业的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精神。经营活动中出现问题,保险企业的每个员工都会积极主动地予以解决。

其次,过于刚性的管理模式通常会减少如员工从工作中获得乐趣等内在奖酬,限制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的发挥,使员工处于被动状态,缺少参与意识,自控自律能力低,从而造成了员工的工作惰性。员工只求完成任务,做完工作即可,因而工作不易达到高标准。通过强化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提高员工的工作预期和工作兴趣,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员工不仅在各自的岗位上更加努力,提高工作标准,而且愿意挖掘自身潜能,发挥其天赋,做出超常的工作成就。

第三,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人的体力和智力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的体力和智力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活动,受到员工个体的心理状况、精神状态的制约,也受到他人的行为所表露出来的心理、精神状态以及彼此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组织气候等组织精神氛围的影响。这正是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以能产生巨大效用的内在机制。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带有不同程度创造性的智力活动,这对保险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造性活动面对的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其间充满了不确定性,并且智力活动是难以直接计量的,创造性的工作是难以量化的。而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充分调动保险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人的工作潜能。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做好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工作内容的对接

1、在招聘工作中的对接

招聘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招聘指组织为了发展的需要,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数量与质量要求,吸引应聘者并选拔、录用的过程。人力资源招聘的内容主要是由招募、测评与选拔、录用、评估等一系列活动构成。人力资源招聘对保险企业来说意义重大,保险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如何获得人力资源对保险企业而言就显得尤为重。员工招聘就是为了确保保险企业发展所必须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人力资源招聘工作不仅对应聘人员的知识技能素质有一定程度的要求,同时对于应聘人员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素质也提出了一些要求。这有利于保险企业寻找到与本保险企业具有相同价值观、相同战略发展方向、高度认可保险企业文化的优秀员工,即保证了保险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保险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保险企业员工的稳定性。

而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对于保险企业员工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要求有更准确的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原则、方法、作用等均在人力资源招聘工作中有了充分的体现。

2、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对接

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从首次参加工作开始的一生中所有的工作活动与工作经历按编年的顺序串接组成的整个过程。也有研究者把职业生涯定义为:以心理开发、生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伦理开发等人的潜能开发为基础,以工作内容的确定和文化、工作业绩的评价、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志,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的经历。

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保险企业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员工的能力,又要为每一位员工都提供一个不断成长以及挖掘个人最大潜力和建立成功职业的机会。这一观念使得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区别于人事管理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但是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不是一项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它跟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各项职能及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保险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思想动力;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功能更好的处理了保险企业员工之间以及保险企业员工与保险企业之间的矛盾,调整员工心理状态,使保险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与保险企业的需求相匹配、相协调、相融合,达到满足保险企业及其员工各自的需要,同时实现保险企业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而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也使得员工产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更好的实现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在保险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中巧妙的运用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可以使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和保险企业需求在相互作用中实现协调与融合,促进保险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

3、在员工培训与发展中的对接

培训指的是保险企业通过教学、训练或实验等方法创造一个环境,使人员能够在这一环境中获得或学习特定的与工作要求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保险企业获取高质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有两个途径,一是从外部招聘;二是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如何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和素质,都存在一个学习与培训的过程。员工培训与发展是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职能。

员工培训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存在差异的。培训的目的是按具体的工作要求需要对员工的行为方式进行塑造,是使员工可能的行为方式类别减少的过程;而教育的目的是对员工可能的行为方式的拓展,使员工能够适应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在其中选择员工自己最适合的一种去承担工作。

随着保险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加剧,保险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员工培训的发挥空间越来越大,培训和教育已经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功能通过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手段,丰富了员工培训的方法和形式,转化员工的思想,使员工自觉地接受科学理论、保险企业文化、管理机制等培训内容,转变僵化、错误的思维模式,树立开拓进取的新观念,改变保守落后的陈旧意识,开创工作新局面。

4、在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中的对接

绩效考核是对员工在一个既定时期内对组织的贡献作出评价的过程。绩效考核要从员工工作成绩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员工在工作中的优缺点进行系统的描述。绩效考核涉及观察判断、反馈、度量、组织介入以及人们的感情因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绩效管理是管理者和员工就目标及如何实现目标达成共识的过程,以及增强员工成功地达到目标的管理方法。通过有效的绩效管理途径既可以实现员工个人价值,又可以提升管理的水平,还可以促进保险企业的效益。绩效管理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它提供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奖惩的手段,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公司提供了一个信号,一个促进工作改进和业绩提高的信号。

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是保险企业人力资源日常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核心环节。绩效管理不是简单的对绩效结果评价,它既是一个指标体系,也是一个控制过程,在保险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绩效管理可以运用一系列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手段,发挥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功能,对保险企业系统运行效率和结果进行控制与掌握,以保证保险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保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将考核中的优秀员工树立为榜样,运用典型教育法提高保险企业员工对绩效考评的重视程度;运用教育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和教育功能,在保险企业员工中贯彻绩效管理的目的以得到员工的认可;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作用,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的参与到绩效考评和绩效管理的工作中来,不断提高绩效水平,在实现员工个人价值的过程中达到保险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钱文秀.试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9-25

企业养老保险研究 第6篇

关键词:会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正向作用;核心竞争力

一、社会保险有助于降低企业在经营与生产中所遇到的风险

社会保险是人力资源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初衷并不仅仅为了保障企业在职员工的利益,其实它是一种实现双向保障的双赢制度,是对企业与员工实施的一种双向保障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按时按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一旦员工在工作中出现任何意外,包括上班期间发生人身事故危险、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找到工作等,只要这些意外情况均处于保险受理范围内,那么保险公司均会给予员工相应的赔偿,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效规避了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人为风险。故此,及时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意义重大。如果企业没有社会保险这一项员工制度,一旦员工工作期间发生危险,企业便要承当巨大的经济损失。比如2014年发生于一家大型发电厂的一起员工工作中触电身亡的典型事故。此私营企业并未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其中一位员工在工作中突然触电身亡,后经调查表明,造成这次事故的根源在于电线陈旧漏电。企业事先也并未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最终也无法得到保险公司的相应赔偿,只能独自承担了大约80多万的赔偿金。对私营企业来讲,流动资金本身就非常拮据,承担了巨额赔偿金后,如此一来,企业的发展困难重重。由此可见,社会保险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有助于降低企业在经营与生产中所遇到的风险,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助推剂。

二、社会保险有利于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社会保险制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保障内容:第一,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指的就是企业员工在工作、生产过程中所受到的任何事故伤害或者说所患有的职业病均受保障,社会保险会提供给符合保障条件的员工相应的补偿或者物质帮助,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工伤保险的费用由企业缴纳。第二,生育保险。生育保险,顾名思义,面对的对象均为女性员工。在女性员工怀孕、分娩期间提供生育休假、经济补偿以及医疗服务,保障女性员工的合法权益。生育保险的费用由企业缴纳。第三,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险保障的是所有在职员工的权益,为已经从公司退休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费用,保障退休员工的生活质量。基本养老险的费用由员工与企业共同缴纳。第四,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对象为丧失劳动力或者受到伤害的企业员工,在此期间为这些符合保障条件的员工提供物质补偿或者帮助。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由企业与员工共同缴纳。第五,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为暂时性失业并因此而中断了生活来源的员工提供物质补偿或者帮助的一种保障制度。失业保险的费用由企业与劳动者共同

缴纳。

三、社会保险有利于企业更好地留住人才,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动率

我国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与私营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基本上占据了我国企业8001。以上的比例。中小企业无论从品牌、资金、人才哪一方面与大型企业相较而言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经济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故此,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与私营企业为了最大限度上降低人工成本的支出而不愿意为企业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大大削弱了员工的安全感与归属感,造成了企业员工频繁流动,反而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中小企业与私营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靠劳动力得以发展与生存,而因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致使员工流动频繁反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本,恶性循环,增加了企业的人工成本。有经验的企业都会努力留住人才,避免员工频繁流动的现象,这不仅是因为前期招聘、培训员工需要付出极大的人工成本,还因为员工流动频繁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社会保险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极大的意义,有利于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增加企业员工的归属感,推动企业稳定、持续向前发展。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无论属于企营企业、中小企业抑或大型企业,都要重视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凝聚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热情,以免流动频繁的人力资源给企业造成巨大的发展困境。社会保险的缴纳、转移手续比较复杂,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企业为员工缴纳了社会保险,员工在离职或者跳槽的时候转交社会保险手续繁杂,与此同时,员工也会有离职后短期内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个人便要承担全部的社会保险的费用这样的担忧,反而不会随意离职或者跳槽,这极大地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以及员工的流动性,对企业来讲有利而无害。

四、结论

保险企业的内部审计研究 第7篇

一、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

1. 内部审计的含义

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2.内部审计的特征

审查范围广泛性。内部审计的目的决定了审查范围的广泛性, 其范围可以包括:财务收支、基本建设、经济责任、经济效益等, 应该做到组织领导要求查什么, 审计人员就应该有的放矢的查什么。服务内向性。内部审计工作是有组织内部人员完成, 工作对象是组织内部成员履行职责的情况, 因而其工作具有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所不具有的内向性。工作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特征, 也是本质特征。内部审计必须独立于管理层, 才能在工作过程中不受其他因素影响, 使结论更加客观、公正、有效。因而, 独立性对于内部审计必不可少, 它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灵魂和立身之本, 离开了独立性, 内部审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内部控制的依存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内部审计是随着内部控制的产生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互相依存, 内部审计起着对内部控制进行再控制的作用。

3.内部审计的职能

评价职能。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主要体现在对组织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对组织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或整体活动是否遵循既定目标和决策进行评价, 对组织制定的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责任制度以及各种具体操作规程的合理性、完备性和有效性给出评价。检查职能。内部审计在组织内部实行经济监督, 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检查, 任何组织的经济活动, 必须按一定的标准加以检查, 才能弄清真相, 明辨是非, 改进工作。检查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

二、保险企业开展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1. 开展内部审计是保险企业增强企业活力的需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商品经济深度发展, 保险领域形成了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多元化局面。于是, 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市场竞争机制, 这是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虽说消费市场在不断扩大, 但潜在的消费能力, 仍是有限的。在众人分一杯羹的局面下, 保险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实现自我发展, 就必须时刻保持企业的活力。而经济效益是企业活力的最有力的体现, 通过科学全面的内部审计, 就能够发现企业内部有哪些不足, 还可以发现企业的潜力所在, 这样, 内部审计有助于企业活力的展现。

2. 开展内部审计是保险企业完善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今年来, 保险行业保险种类逐渐增多, 因此管理也面临很多新问题, 管理程序越来越复杂。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 很多保险企业过分关注业绩的增长, 利润的增加, 而忽视了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的建设。而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建设, 恰恰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其中, 内部审计体系是构成保险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部分。因此, 加强内部审计, 是保险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的需要。

3.保险公司开展内部审计是审计业务发展的需要

随着保险业务的不断拓展, 保险业务规模也不断扩大, 随之增加的是审计业务量, 目前, 审计业务已经向内部控制延伸。传统的详查的审计方法, 在现今业务量如此巨大的情况下, 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现代审计应该是建立在科学全面基础上的抽样审计, 审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发展, 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快速准确的找到薄弱环节, 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解决深层问题。这样, 审计风险会大大降低, 审计效率会大大提高, 审计质量也会得到保证。

三、当前我国保险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尚未形成健全的审计市场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的审计市场, 审计部门普遍存在缺乏保持独立性的内在动机的现象。而一些保险企业发行新股的资本成本较低, 需求的是独立性较低, 较为配合的审计服务, 事务所或会计师就受到相应压力, 出现了独立性较高的事务所不能开展业务, 而且使客户“敬而远之”的现象出现, 进一步影响了整个市场的独立性的提高。而面对激烈的竞争, 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承揽更多的业务, 普遍存在降低审计费用的情况, 只通过较长的审计约定来弥补此前的损失, 但是会计事务所在过低的审计收费的压力有可能会受到被审计单位的影响, 导致独立性的降低。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一级市场的低风险高收益特征有利于大量资金的吸引, 这就进一步导致本应关心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社会公众股股东, 忽视审计该公司的是哪一家事务所, 造成了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削弱。

2.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 保险企业中普遍存在做假账现象, 不少企业因受资金实力弱、经营状况差等客观条件所限制, 设置几套不同的账目, 包括:反应企业相对真实状况的账目, 对付税务部门的账目以及获得信贷资金报送银行的账目等, 由于有些保险企业管理理念落后、基础管理薄弱, 企业领导只顾眼前利益, 没有从内部挖掘原因, 只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了财务审计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保险企业如何加强内部审计

1.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进一步完善《审计法》和《审计准则》, 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的审计经验, 不仅要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业务素质, 包括:职业水平和执业意识, 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我国国情的需要, 制定一套对相关审计工作具有约束力和法律保障的制度, 例如:完善审计机构, 审计人员如何处理好审计工作与非审计服务之间关系的制度, 建立审计机构相关工作人员不道德风险制度等, 从而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执业意识的管理, 避免一些正当的行为发生。

2.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在执行审计工作时保持客观性, 在精神上应该是独立的, 对有关审计事项的判断和决定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 能够始终保持客观性和职业操守。可以通过定期轮换制度, 明确审计人员职责来避免审计人员精神上的独立性受到影响。审计人员应该保证其在执业前后与被审业务相关人员不存在利益关系。如果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在审计业务前具有一定的业务关系上而现在已不存在, 仍然应该对其保持谨慎怀疑态度。要求此人员不参与审计以避免审计独立性受到干扰。审计工作应该避免任命人员中存在有与被审计单位当事人有近亲关系的审计人员, 如果审计人员的亲属担任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职务或是参与被审会计报表的主要生成过程的人员, 就应该不被派往参与此项审计工作, 以保证审计独立性不受到损害。

3. 加速内部审计职能转化

内部审计是通过独立的内部评价体系为公司的发展服务, 并在提高企业收益等诸多方面, 对企业的业绩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企业做出贡献。要想使内部审计工作发挥这样的功效, 高层经理人员就要彻底转变观念。保险公司经营的对象就是“风险”, 保险所发挥的作用是“分散风险”和“积聚风险”, 具有很大的融资性。市场经济条件下, 保险公司必须强调和重视重要企业的经营风险, 它是企业内部评估工作的重点, 必须依靠内部审计来化解这些关键性的问题。

4. 建立完善的审计操作平台

对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实施评价, 改变传统审计方式, 提高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的能力, 实现审计过程从事后审计到为事后审计与事前审计相结合的转变, 结合静态审计和动态审计, 结合现场审计和远程审计。通过全程监督, 发现存在的问题, 提高效率与效果, 建章立制, 强化管理, 更好地适应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马玉申, 姚清云.建立健全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制度[J].榆林学院学报, 2007, (01) .

[2]于洁.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05) .

农村企业工伤保险研究综述 第8篇

关键词:农村企业,工伤保险,研究综述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和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强调了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指出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企业在繁荣农村经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工促农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农村企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研究。比如,农村企业是否能够为保障员工工伤保险权益而积极参加工伤保险就是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上述背景,通过对近些年关于农村企业工伤保险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综述学者对于农村企业工伤保险研究的一些代表性观点,以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企业工伤保险问题进一步的重视与研究。

1 研究主体

1.1 参保主体与被保险人

已有文献研究集中在如何合理界定农村企业雇主或管理者以及在乡农民工。高建民(2010)认为农村企业管理者是具有农村户籍,已经相对脱离农业生产,主要在农村中投资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业、工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生产型企业或第三产业企业,以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主要劳动形式,以企业经营利润为主要经济来源,但未转入城市生活,仍然参与农村社会事务的乡镇企业、农村民营或股份制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刘迪香(2007)指出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本地就业(县城及县域以内乡镇)的农民工和异地就业的农民工;黄宗智(2009)则把农村劳动力界定为“离土离乡”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和“离土不离乡”在本地从事非农就业的劳工。

1.2 基金筹集

莫长松(2009)从建立农村工伤保险的角度对农村企业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可以来自3个方面,一是中央和地方财政负担的农村工伤保险费,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缴纳的工伤保险费,三是农村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和滞纳金。

2 农村企业工伤保险的现状

2.1 工伤事故发生率高

“乡镇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研究”课题组(1995)对广东、上海、湖北三省乡镇企业调查后认为,由于乡镇企业普遍起点低,人员素质差,安全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工伤事故发生率高,职业危害严重。

许乙鹤(1995)对珠江三角洲某市乡镇企业1989-1993年间致死性工伤事故进行的回顾性调查显示,乡镇企业中建筑、家具等工伤高发行业绝大部分是村办和国内独资企业,村办企业和镇办企业工伤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个体企业。刘移民(1995)也调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乡镇企业工伤事故的现状及职业安全卫生问题,从其调查情况来看,乡(镇)、村、个体办三种类型企业中,村办企业的工伤情况最严重,个体办企业的重伤率最低;外资、中外合资和国内独资三种企业中,国内独资企业的死亡率最高,外资企业的两率都最低。闫艳(1996)对某县1994年乡镇企业工伤情况调查显示,从县、乡、村三级所属工厂比较,其工伤发生率为村属工厂大于乡属工厂,乡属工厂大于县属工厂;在所有发生工伤的乡镇企业中,工伤发生率以建筑行业最高,其次是冶炼、木业、建材等行业。

卫生部也曾经在15个省30个县对乡镇企业的职业病危害情况做过调查,83%的乡镇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60%的乡镇企业没有配备任何防护设施、90%粉尘作业场所超过国家卫生标准、30%的乡镇企业职工接触尘毒、47.69%的乡镇企业职工没有个人防护用品,职业病人和疑似职业病人检出率高达15.8%,乡镇企业农民工正在成为职业病高危人群(李朝晖,2008)。

2.2 参保率整体偏低,区域差异明显

张启春(2003)调查认为,农村非农劳动力享受工伤保险的比例相当低,非农劳动力离农就业后,面临着工业化带来的各种风险,却并未进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华迎放(2004)对以乡镇企业高度发达而著称的苏南地区的社会保险参保情况的调查显示,乡镇企业职工多为农民工,部分市区拟将乡镇企业纳入市级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统筹范围。在华迎放(2006)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就业的研究中,发现乡镇企业职工基本未参保;有些原乡镇企业已全部转制为民营企业,这些企业除个别单位和少数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外,绝大多数都未参加社会保险。胡志利(2010)认为把散落在制度之外的、为数不少的私营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以及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全部纳入工伤保险体系目前还是难以实现的,当前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工伤保险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的职工都没有参加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覆盖不均匀在地区间的表现是东部沿海比较发达地区比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的覆盖范围要广。陈海波(2010)研究发现,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普遍缺失,突出表现在工伤保险参保率低,伤残医治赔偿困难,许多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经济赔偿,拖着伤残的身体回到原籍,成为农村新的贫困户。刘宏芳(2010)以四川省乐山市石麟镇的煤矿型乡镇企业为调查对象,发现其职工福利严重缺失,面临工伤、职业病风险,企业只为少量管理人员购买了养老保险,部分职工购买了工伤保险。

2.3 待遇缺失

农村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职工几乎没有获得《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相应工伤保险待遇。许颖、费琳琪(2004)研究发现在农村企业中因职工没有意识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多数农村民营企业职工并没有城市企业职工所享有的诸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劳动保护等待遇。

3 农村企业工伤保险问题的成因

3.1 企业角度

(1)企业改制对工伤保险的影响。“乡镇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研究”课题组(1995)认为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城乡个体户等对工伤保险有章不循,或有或无,有的高、有的低,随意性大,尤其乡镇企业隶属关系复杂、安全管理也比较混乱。许颖、费琳琪(2004)认为农村民营企业职工合法待遇受到忽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农村民营企业为了增加效益,忽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工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农村民营企业多数管理水平低,对国家关于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待遇的法律法规了解较少,且在政府没有规定必须执行及监督不严的情况下也就不了了之。刘迪香(2007)认为农村企业改制中职工劳动权益损失是不争的事实,改制中破产或停产企业、拍卖改制为私有制的企业等都损失了有关职工的劳动权益。

(2)农村企业自身的问题。莫长松(2009)、陈海波(2010)指出乡镇企业技术装备差,管理素质低,工伤事故发生频率较高,劳动场所达不到安全指标,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从事的工作大都是繁重的和不安全的体力劳动,加上许多企业和雇主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不能提供起码的安全措施和必要的培训。另外,机械操作事故、粉尘和化学药品中毒、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食物中毒、传染病、职业病、工作过于劳累也是导致农民工伤亡的重要原因。另外,于欣华(2009)认为乡镇企业相对独特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导致在乡农民工工伤保险需求不足:乡镇企业由于地缘、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呈现较强的官民关系、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它们不需要事先明确相互的权利、义务、责任和风险,连一纸协议都没有,缺乏现代法律约束结成的不稳定就业关系中,农民工试图通过工伤保险保障自身权益、减低事故成本的意识不强。对于在乡农民工来说,家里保留耕地、兼职从事农业劳动就是对他们的社会保障,因此相对于进城农民工来说,他们对工伤保险的需求并不强烈。

3.2 从业人员角度

农村企业从业人员参保意识淡薄也是成因之一。许颖、费琳琪(2004)认为农村企业职工对于自身该享有待遇的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农村民营企业职工多数来自农民,他们的意识、知识文化等相关因素与城市企业职工相比有相当大差距,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由于中国多年的城乡差别观念使农民自己认为自己不能与城市企业职工获得一样的待遇等都造成了对合法工伤保险权利的忽视。徐道稳(2009)就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意愿进行了分析,在强调了工伤保险无需个人缴费、不存在保险关系的转移和衔接的方便性后,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工不愿参加工伤保险,这也导致了农村企业放松参加工伤保险的警惕感。高建民(2010)认为在乡农民工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企业职工参加工伤保险意识低;发生工伤率高;农村企业推卸责任的机会多;发生工伤保险后的维权意识差等问题。

3.3 政府角度

地方政府责任的缺失被认为是造成农村企业工伤保险问题的又一原因。许颖、费琳琪(2004)认为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给农村民营企业提供宽松条件,对民营企业职工待遇监管不力是农村工伤保险问题的主要原因。徐锐(2009)认为制约包括农村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根源在于政府管制不力,安全生产管制失灵。黄宗智(2009)指出由于政府并无太多重视,中国的“非正规经济”就业人员,包括0.8亿“离土不离乡”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工业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民工,都缺乏就业保障、福利和法律保护。

4 完善农村企业工伤保险的对策

4.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刘迪香(2007)认为乡镇企业职工劳动权利保障应该由包括公司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及乡镇企业法在内的劳动法体系综合调整,还应对乡镇企业法作必要修改,将乡镇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管理,统一执法保护,有法必依。对企业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政府劳动职能部门应该行使积极的劳动保障职责。

4.2 完善现有农村和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

华迎放(2004)建议鼓励各类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保险制度;所有规模以上的乡镇企业都必须参加城保;未参加城保的乡镇企业应全部参加农村社会保险。林子波(2008)认为对于乡镇企业职工这一处于农民与工人“边缘”的特殊群体,应区别对待,对于已经在城市的乡镇企业,应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范畴;留在农村的乡镇企业,应逐步建立相对独立的乡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体系。莫长松(2009)指出应该建立健全农村工伤预防机制,加强对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严厉制止有毒有害作业在农村地区的扩散,从源头上消除诱发职业病的因素。韩克庆、杨俊(2009)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认为长远来看,应该建立一种城乡一体、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险制度。

4.3 建立乡镇企业补充工伤保险以适应不同层次需要

张启春(1999)提出在构建乡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体系时,应该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以满足不同层次乡镇企业职工的需要,对工伤保险,可以选择开办雇主责任保险以及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业务。王贞琼(2004)认为乡镇企业必须建立一种有别于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新模式,我国现行的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并不适合乡镇企业,多样化的工伤保险制度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既有别于工伤社会保险又适合于乡镇企业发展特点的工伤保险制度,即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在乡镇企业建立雇主责任制的工伤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运作。

4.4 加强政府、企业、职工三位一体的作用

许颖、费琳琪(2004)认为应该由地方政府、企业、职工三方共同努力来解决农村民营企业职工的包括工伤保险在内的合法待遇问题。政府部门处于主导地位,地方政府应该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根据本地区的企业实际情况和为企业职工待遇负责的宗旨关注民营企业职工的待遇问题。农村民营企业应该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主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性质制定出本企业职工的各种待遇,使企业与职工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农村民营企业职工也要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高建民.当代中国农民的阶层特征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7-94.

[2]刘迪香.改制前后乡镇企业农民工劳动权利保障的制度转换[J].求索,2007(1):70-72.

[3]黄宗智.中国被忽视的非正规经济:现实与理论[J].开放时代,2009(2):51-73.

[4]莫长松.我国农村工伤社会保险问题探析[J].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6):60-62.

[5]许乙鹤,刘移民.某市乡镇企业1989-1993年致死性工伤的调查研究[J],劳动保护科学技术.1995(5):63-66.

中小保险企业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 第9篇

关键词:中小保险企业,市场发展,策略研究

现阶段,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不断国际化、一体化,保险业已经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金融行业之一。然而,如何打破传统保险业的寡头局面,让更多的中小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完善我国保险业行业细分,从而有效改善我国保险业行业格局,是影响到我国整体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提升中小保险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中小保险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完善我国保险行业布局的重要举措,更是完善保险业深层次、多元化科学发展的本质需求。一方面,可以提升市场竞争意识,完善保险业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保险企业与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的协同效应,最终实现合作发展,价值共赢的战略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保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产品与服务同质化、价格战、恶性竞争现象等非常严重,不利于我国中小保险企业还有整个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而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保险业的内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差异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保险需求使得传统的保险行业以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变化。特别是对于中小保险企业,本身不具规模优势的情况下,竞争环境就更为恶劣。因此,中小保险企业要在未来的保险市场中求生存,促发展,就必须转变经营思路,发现自身问题,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发展模式为要务,不断提升竞争意识,从而适应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中小保险企业的相关理论综述

(一)中小保险企业的界定

“中小企业”是一个较为模糊的定义,各个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定位各不相同,但总体原则还是比较统一的,那就是“量化原则和相对性原则”。量化原则的概念是指“中小企业”规模的大小。多数情况下,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总可以归结为包括“从业人数、资本额、营业额”三项指标的组合。另一方面,相对原则的概念是指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国家等大的环境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小企业的界定也会因此而不同,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会随着行业的规模发生着改变,从而成为一个动态的指标。

在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条件下和保险业发展的现状下,以“量化原则和相对性原则”来界定中小保险企业,那么中小保险企业就应该从从业人数、资本额、营业额三个方面来进行观测,规模是界定中小保险企业的重要指标,前两个指标只能够反映保险公司的投入量,而营业额则能反映保险企业的业务量,因此,第三个指标变量更具有代表性,因为投入量大不一定业务量大,但反过来,业务量大,那么企业投入量与规模一定大。以安邦保险公司为例,虽然公司已经有了34以元的资本投入,但其并不能被界定为大型保险公司,原因在于作为一个初创的保险公司,其业务量并未达标,营业额仍然处在中小保险企业的水平。因此衡量保险公司规模的大小,主要就是以业务规模来界定的。但是,由于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市场的不断变化,业务规模也要遵循相对性原则,即单纯的看业务规模的绝对指标是没有意义的,而是应该将其置于行业之中,观测其在整个行业中所占的比例,从而得出更为精准的界定结果。因此,现阶段各个国家在界定中小保险企业时,“市场份额”就成为最为常用的相对指标。

虽然,以“市场份额”为量化指标是现阶段界定中小保险公司的主要标准,但是随着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这个标准还会不断完善。从目前保险市场的规模结构及市场份额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界定:8%是一条分水岭,即市场占有份额高于8%的保险公司,可以大致界定为“大型保险公司”;市场占有份额低于或不足8%的保险公司,就可以大致界定为“中小型保险公司”。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文献资料中,大量的文献主要集中研究了保险企业的发展竞争力。而这些研究也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不同层面展开。发展竞争力研究是一种较为主流的行业分析方法,将这些方法引入到保险行业中,以竞争力为核心,分析不同环境下的保险企业如何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其中J.D avid C um m ins的《保险业竞争力的国际分析》和Paul L.Joskow de的《竞争、规制与保险公司的竞争力》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文献。这些著作分别从不同的宏观与微观环境对保险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研究。

对于中小保险企业的发展研究,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保险公司发展战略上。Bam berger和Wrona,以及Miller等认为,在中小保险公司常见的五种竞争优势中,除了成本竞争优势为核心外,还囊括了营销竞争、质量竞争、创新竞争、技术能力和服务竞争等其他四个方面的竞争优势,而后面的这几个优势正是差异化竞争战略中最为凸显的方面。Ham brick认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中小保险公司应当更多地采取创新战略,而不是采用降低成本战略。

(三)国内研究现状

保险学在中国还是一个起步较晚的学科,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还停留在较为初等的阶段。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 T O以后政府对保险市场的开放,保险研究也有很快发展,关于中小保险企业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中小保险企业企业的竞争战略的选择上。而现阶段,我国中小保险企业的竞争战略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中小保险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

运用战略管理的方法研究中小保险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薛梅认为,现在保险市场的特点主要是保险产品基本无差异、顾客转换成本低、作为劳动供给的销售人员没有形成技能垄断和组织联盟。所以提出,保险公司应采取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发挥优势,规避劣势,做强之后再做大。

2. 中小保险企业专业化战略。

张燕在分析健康保险与一般寿险本质的差异之后,认为专业化经营缺位已经成为妨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我国商业保险应走专业化经营的道路。周卫东对我国机动车辆保险专业化经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认为专业化经营是实现我国信用保险市场飞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3. 中小保险公司区域化战略。

黄薇在对我国各地区保险市场有关数据系统分析的之后认为,市场主体发展的不同、经济水平的差异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差别是引起地区间保险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二、国外中小保险企业发展经验借鉴

(一)日本发展经验借鉴

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开始,就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成长,建立了一些列保护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立法,发展到今天,日本的中小企业立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中最为健全的国家。从1963年开始,日本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的纲领性的一部法律———《中小企业基本法》,这部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日本开始迈入以立法的形式保护中小企业发展的时代,被视作日本中小企业的“宪法”。在随后的立法过程中,日本又不断完善了相关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先后出台了30多部与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中小企业现代化资金助成法》、《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中小企业指导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构成了现阶段日本较为完善并且相对独立的中小企业的立法体系,这套法律体系有效的支持了后续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在财政税收方面,日本针对中小保险企业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优惠政策。作为财政税收对于中小保险企业的支持,是最直接有效的,这也是各个国家所普遍采取的支持方式。8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针对资本金低于一亿日元的中小型保险企业,采取直接降税的方式,最大的优惠幅度可以达到25%,同时鼓励中小保险企业进行集团化联合,可以使税率更为优惠,并且对企业折旧也可以在一般这就基础上进行加成。

(二)美国发展经验借鉴

与日本相比,美国的优势在于其发达的资本市场。为中小保险企业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是美国利用其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帮助的重要手段。在美国,通过国会的授权,建立了专门的中小保险企业的融资体系,同时建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为中小保险企业提供贷款。这些贷款种类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属于直接贷款,贷款的提供者主要是政府及其相关机构,通过中小企业管理局进行拨付;第二类属于协调贷款,亦属于一种由政府和地方金融公司为中小保险企业提供的联合放款;第三类属于担保贷款,由中小企业管理局作为第三方提供保证担保,从商业银行类金融企业取得贷款,在中小企业无力偿还或逾期未还的情况下,由中小企业管理局代为偿还90%的违约贷款。

三、我国中小保险企业发展现状

(一)中小保险企业的主体现状

我国中小保险企业的界定与大多数国家的划分方式基本相同,即:以8%为分水岭,市场占有份额小于或低于8%的保险企业,被界定为“中小保险企业”;而市场占有份额高于或大于8%的保险企业,划归“大型保险企业”。下面就根据我国现阶段的保险业发展现状,对保险公司加以分析。

就2013年我国的数据统计来看,我国中小保险企业的的寿险保费收入为3428.56亿元,总共有36家;财险保费收入为2198.32亿元,总共有40家;外资寿险保费收入为4025.30亿元,外资寿险28家;外资财险收入为2281.33亿元,外资财险21家。

(二)2009~2013年的保费收入规模分析

通过数据看出近五年间,我国寿险,财险保费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保险公司也在逐年增多,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中小保险企业发展很快。

注:平均产能=保费收入/保险公司数量。数据来源:保监会网站统计数据。

(三)保险主体赔付支出状况

近五年来,中小保险主体赔付数据逐年上升,寿险公司中的太平人寿、生命人寿、泰康人寿、中邮人寿和人保人寿5家公司的数据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寿险赔付支出从2011的93.51亿元增长到了2013年的235.13亿元;财险公司中的大地财产、天安财险、英大财险、华安财险和阳关财险5家公司的数据看,财险赔付支出从2011的214.24亿元增长到了2013年的314.77亿元。中小寿险财险企业合计的赔付支出额逐年上升,说明中小寿险财险公司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保障,给人们更多的人身保障,成为社会保障的主体作用更加明显,同时,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社会风险加大。

四、我国中小保险企业发展问题分析

(一)业务结构失衡,市场占有率较低

现阶段,中小型保险企业的数量激增,总体的市场占有份额成快速上升趋势,但从绝对占有率比重来看还是相对较低。以河南省为例,09年的上半年中,总计16家中小财险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虽以快速增长,但就其平均占比也仅有1.9%,不足大型财险企业的一成;而17家中小寿险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就更加底下,平均不足1.1%,仅是大型寿险企业的十五分之一。

另一方面,中小型保险企业的业务结构也很不合理,发展失衡。同样以河南省为例,中小型财险企业中,有11家车险业务比重已达到或超过90%,其他财险业务相对萎缩;而17家中小型寿险企业,其业务比重中,超过95%都是分红型投资保险,远超出正常寿险企业的业务比重,保险结构严重失衡。

(二)研发能力欠缺,创新动力不足

创新是中小企业的立足根本,是发展的重要源泉,对于中小型保险企业更是如此。然而,中小型保险企业由于资金规模与市场规模的限制,往往很难优先于大型保险企业创新出新的业务和新的产品。从规模经济来看,保险业属于资本集约型行业,其适度规模一般较大,保险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创新和产生规模效应,基于创新动力来看,大的保险企业创新更有意义。因此,往往创新源自于大型保险企业,而中小型企业往往只是照搬大型企业的业务和经营模式。这样的模仿和照搬会使中小型保险企业丧失品牌优势和竞争特色,从而进入发展瓶颈。我国现阶段中小型保险企业的现状正是如此。

另一方面,保险产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大的保险企业掌握着基本的定价权,使得中小型保险企业即便创新出新的保险产品,也无法控制其定价权,并且很快就会被大的保险企业以压倒性的市场优势所模仿取代。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保险产品的条款费率几乎没有改变,但是,从1985年至2014年的三十年里,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却以翻了26倍之多,这说明,我国保险业的创新与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均收入的高速增加完全不匹配,大型保险企业的垄断地位制约了中小保险企业的创新动力。

以上两方面充分说明了我国中小型保险企业的创新能力尚待提高,创新动力急需保护。

(三)适应能力弱,服务能力欠缺

中小保险企业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存在一定冒进。中小保险企业在进入新的地方市场时,以网点铺设为第一要务,往往忽略了自身企业的发展能力的局限性和地方市场的市场特点,时常会出现网点开设的越多,业务越是萎缩,经营能力越是低下。以河南三门峡市某财险公司为例,其中支公司虽然以经过三年的经营,但仍未适应当地的保险市场,经营业绩惨淡,2009年上半年累积保费只达到了100万左右,最终导致其下属两家支公司降格为出单点,同时中支也面临降格。

另一方面,中小型保险企业的服务能力尚待提升。服务与后援相对集中,基层业务网点服务能力与资源利用能力欠缺。基层机构服务权限相对较小,主要职责集中于保险展业,客户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能力欠缺。

(四)经营成本高,盈利能力差

鉴于大多数中小保险企业都是处在初创期,所面对的问题主要是解决生存与市场占有率,因此,在投入中,竞争成本居高不下。这些成本包括营销成本、低价成本、网点开拓成本等等。通过实际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保险企业的营销成本所占总成本比例高于普通保险企业比例的2%~5%。然而,高的营销成本却并没有使经营利润大幅增加,相反,高的竞争成本使得本就捉襟见肘的经营资金又不得不进一步缩减,从而导致经营和服务质量的下降,最终使公司的盈利能力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从事实来看,部分中小保险企业基层机构成立多年,却依然出现亏损,究其原因,与经营成本居高不下有着直接的联系。

五、中小保险企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重新制定发展战略,合理选择市场定位

中小保险企业的发展不能一味的模仿大型保险企业,行业寡头是不可能将市场份额轻易让出。因此,要想在保险市场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就要走差异化战略。中小保险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地方优势,可以深度挖掘自身熟悉的地方优势,创新出适合当地市场的保险服务模式和产品,特别是我国现阶段的保险市场仍然不完善,市场空白还很多。中小保险企业就应该以填补市场空白和发挥地方特征为基本发展战略,定位于可占领的空白或新兴市场,成为特定客户或者特殊渠道的不可替代的保险企业。

(二)重新梳理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从专业化分工来看,对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险业的专业化分工也应该有中小保险企业的一席之地。虽然中小保险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品有限,但这并不妨碍中小保险企业向着某一类产品的集中化、聚焦化研究。因此,中小保险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各方面优势和地方市场特征,做专业换产品和市场的开拓,实现专业化经营;另一方面,这样的转变使得大型的保险公司无法做出相应的、快速的竞争应对,从而使中小保险企业走出一条不可替代的、具有自身优化结构的发展之路。

(三)注重产品创新,提升竞争优势

中小保险企业有着自身的优势,“船小好调头”是其中之一。大多数中小保险企业之所以创新能力低下,主要原因是受制于技术和资金。然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门槛的逐渐降低,特别是新三板和创业板的出现,为中小保险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渠道。中小保险企业应该将主要的资金投入到创新产品中去,研发出更加适合中国国情和人民群众需求的保险产品。以健康险和绿色保险为例,中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这两种保险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基于这两个领域的创新,必然符合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同时也为中小保险企业自身寻找到新的发展之路。

(四)加强企业合作,提升技术水平

中小保险企业在精算和资金管理等技术方面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些技术如果使用不充分,不仅会影响业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甚至会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的稳定性。中小保险企业经验数据远不如大型保险公司,所以分析和计算的结论也会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问题的解决只能依赖和其他企业的合作,如再保险公司和其他保险企业。通过业务交叉和合作,加强企业间交流,获取更多有效经验数据,提升自身经营的技术水平,保证企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五)建立健全保险服务体系,提升品牌效应

保险业以服务为核心,就应该建立强化服务理念。在完善产品内涵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品牌服务效应。这就要求不仅要在开发客户层面不断加强市场意识,更要在后续业务中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从出单到理赔等一系列业务都要有更为专业化的机制;其次,在咨询、宣传方面更是要有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再次,就是要建立专业化的风险防范机制,对客户有更为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最后,就是要在效率上不断提升,特别是在理赔环节,一定要简化理赔手续,坚决避免拖赔、无理拒赔、欠赔等损害企业形象的现象发生,提高企业社会信誉。

参考文献

[1]李涛.中小保险企业生存现状及提升竞争力的途径分析[J].金融经济,2010(12)

[2]吕寒冰,曹冀彬,李鹏.我国中小保险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物价,2010(02)

[3]徐景峰,廖朴.我国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策略探讨[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09)

[4]马红林.中小保险公司发展路径选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赵剑玲.日本中小企业创业政策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6]王火丰.四川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郑冉.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及其优化研究《中国商贸》,2013年

[8]刘淑梅.保险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中外企业家》,2014年

[9]黄玉昌.对我国保险公司建立保险服务体系的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

[10]张志华.深化保险服务创新.《中国金融》,2015年?

企业保险金策略机会成本研究 第10篇

一、保险金策略相关因素分析

其一, 企业为在职职工所缴纳的保险金种类及金额。企业为在职职工所缴纳的保险金种类及金额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随着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变化而变化。保险金费用的归属变化虽然也值得人们关注, 但无论是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零散账户记录, 还是转入“应付职工薪酬”统一的账户记录, 最终记录于费用类账户的结果没有变, 归属变化没有造成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但是, 企业为在职职工所缴纳的保险金种类、比例、金额等发生变化, 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本年利润。

其二, 在职职工前一年的月平均工资。企业为在职职工所缴纳的保险金是在职职工前一年的月平均工资与缴纳比例的乘积, 因此, 在职职工前一年月的平均工资即成为影响缴纳金额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企业前一年度的经营状况。国家政策稳定, 外界经济状况良好, 企业运作正常, 顺利完成计划任务, 能够按照正常发展趋势进行发展, 则在职职工的平均月工资不会有较大幅度的波动。

其三, 企业运作的内部障碍。职工保险金种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种。其中职工在职期间能够给企业运作造成内部障碍的事件可能性较大的为工伤和生育, 因此本文将工伤和生育的发生率作为企业运作的内部障碍率。这种内部障碍率越高, 企业运作的顺利程度就越低, 本年利润就自然降低。

其四, 企业在职职工的满意程度。每一位员工都是组成企业的独立个体, 企业在职职工的满意程度最为直接地影响到企业正常运转的各个环节。而在职职工的满意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 如工作环境、福利待遇、企业文化、自身价值实现等一系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职工工资和企业所缴纳保险的方面来看, 国家做出决定几次上调企业职工工资, 将养老保险金的缴纳方式从原来的企业缴纳改为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缴纳, 建立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等, 均提高了企业职工的满意度。

其五, 折现率。企业为在职职工所缴纳的各种保险金采取按年计划, 分期发放的形式, 虽然可以从静态的角度将不同年份的保险金额汇总进行比较, 但这种方法未考虑通货膨胀和风险等因素, 因此本文利用折现率将不同时间点的金额换算到同一时间点, 这种动态比较的结果将会更加真实。

二、保险金策略机会成本构成分析

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 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能得到的最大利益。企业保险金策略机会成本是企业投入于保险金费用而使企业本年利润降低的金额。保险金作为费用支出最终影响的是企业的本年利润, 费用支出的多少从不同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企业本年利润。将企业为在职职工所缴纳的保险金金额计入机会成本, 将未达到职工100%满意程度的机会利润也计入机会成本。因此, 得到计算机会成本总额的公式, 机会成本=企业为在职职工所缴纳各类保险的比例×企业缴费基数+ (1-职工满意度) ×企业计划税前净利润 (无内部障碍) , 机会成本终值=机会成本总额× (1+折现率) 终值所在年份-保险金费用支出年份。

三、机会成本评价法应用

其一, 某油田公司保险金策略介绍。某油田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由勘探开发、科研设计、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22家核心企业组成, 是一个以油气生产为主的特大型工业企业。企业为在职职工所缴纳的保险金种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公司以在职职工前一年的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计算公司缴纳保险金额的比例是基本养老保险20%, 基本医疗保险2%, 失业保险2%, 工伤保险0.6%, 生育保险0.8%。公司为在职职工所缴纳的保险金金额为在职职工前一年月的平均工资与缴纳比例的乘积。公司所缴纳的保险费用均一次性计入应付职工薪酬账户, 在税前提取。

其二, 机会成本终值计算前提。计算机会成本终值之前需要作一些前提说明, 包括:按照国有大型企业发展水平的标准设定折现率8%;计算数据来自于公司1997年~2001年的资料, 因此设定终值年份为2002年;企业内部障碍率与职工满意程度均为调查后的经验数据。

单位:万元

其三, 机会成本终值的计算。公司1997年~2001年机会成本计算过程、机会成本总额及机会成本终值见表1。

其四, 保险金策略分析。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 企业计划税前净利润在五年间均属于上升趋势, 则终值应呈上升趋势变化, 但实际的五年终值变化趋势为下降的趋势。从终值的构成分析得到职工满意度的不同对终值变化的影响最大, 因此从职工满意度的角度对五年终值进行分析, 见图1。1997年, 公司依照国家政策将为在职职工所缴纳的保险种类由两种变为五种, 职工普遍认为企业对员工的重视程度提高, 职工工作的干劲受到了鼓舞,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当年营业利润虽高于上一年度, 但机会成本终值却大幅度减少。1998年, 我国遭受了罕见的特大洪水, 公司所在城市是重点受灾城市之一, 由于公司生产经营点特的特殊性, 公司几个重要生产单位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职工劳动成果付诸东流, 职工满意度降低, 企业当年营业利润没有完成计划目标, 机会成本终值激增。1999年, 国家对受灾地区的企业给予特殊照顾, 职工恢复信心, 工作态度更加积极向上, 职工满意程度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并且有小程度的提高。企业当年营业利润完成计划目标, 机会成本终值随之减少。2000年, 公司响应国家号召, 按照所在省有关规定, 对公司职工实行有偿解除劳动合同政策, 企业在职职工平均年龄降低, 职工自身的十足干劲明显体现出来, 职工满意程度有所提高。但由于有偿解除劳动合同政策并不针对职工某一独立群体, 有偿解除劳动合同职工与在职职工存在各种密切的关系, 且实行这一政策的实用性还未得到证实, 不少职工的情绪还处于不稳定状态, 因此, 总体职工满意度不会得到太大幅度的提高。随着企业当年营业利润的缓慢增长, 机会成本终值缓慢降低。2001年, 公司对有偿解除劳动合同政策的具体安排事项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职工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答复, 满意程度有所提高, 机会成本终值又得到了缩减。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职工满意程度变化是导致机会成本终值变化的关键因素。企业是由员工组成, 企业的运转基于各个部门的正常运转, 企业员工好比机器的零件, 任何零件的不灵活都有可能延缓机器的运转速度, 因此, 只有企业职工均能正常工作, 发挥各自特长, 企业才能大踏步的前进, 提高职工满意程度也就成为减少机会成本的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魏明海、谭劲松:《新世纪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2]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黑社险 (1998) 30号。

[3]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 黑劳发 (1997) 233号。

企业养老保险研究 第11篇

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是以被保证人的信用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即承保产品制造商、销售商或修理商因其制造、销售或修理的产品质量有内在的缺陷而造成产品本身损坏对使用者所负有的经济赔偿责任。该保险作为新险种, 保险人承担产品本身的损失, 不包括产品发生的质量责任事故时引起的产品之外的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失。但该险种由于风险由被保证人控制, 保险公司对保险人的资格审核比较严格, 造成该险种并不能广泛开办。因而, 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由企业自主开办是一种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金广厚 (2006) 把质量保证保险引入电能定价模型中, 为企业自主开办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提供一种思路。本文进一步研究, 提出企业可以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自主开办产品质量保证保险业务, 转移产品质量问题的赔付风险, 甚至获得附加利润。且设计两种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方法, 为企业自主开办产品质量保证保险业务提供理论依据。

2 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模型介绍

2.1 附加保险费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法

企业自主开办产品质量保证保险, 可以采用附加保险费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法, 该种方法实施过程如下:产品的定价高于市场的平均价格, 价格差额作为企业的产品质量保证保险保费收入, 一旦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消费者退还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 获得企业退还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的全部价款, 以及免费获取与产品退还数量相等的合格产品。

附加保险费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法的原理与通常保险业务原理一致。企业承诺按附加保险费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法的方式对产品质量问题负责, 消费者购买价格高于市场的平均价格产品时, 产品质量保证保险费包含在产品价格中, 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就存在一份生效的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合同, 一旦产品有质量问题, 消费者要求企业按附加保险费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法方式赔付。对于附加保险费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法, 首先要求满足以下6个假设:

(1) 产品的销售量N足够大, 满足大数定理。

(2) 企业只对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赔付。所谓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指产品本身存在内在缺陷, 不包括消费者道德风险造成的产品损坏。

(3) 企业采用附加保险费定价法后, 产品销售量N不变。附加保险费定价法造成产品价格提高, 需求量减少, 但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的赔付方式吸引一部分渴望购到存在质量问题产品的投机消费者, 造成需求量增加。本文假设企业采用附加保险费定价方法后, 产品需求量减少量等于需求量增加量。

(4) 售出的产品质量只有两种状态:全部产品无质量问题与有比例为w (w<1) 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5) 部分消费者希望买到质量好并附带质量保证服务的产品, 具有质好价高的消费偏好;以及部分消费者具有投机心理, 被企业产品质量保证保险赔付方式吸引, 希望购到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 而获得赔付。

(6) 相对于按市场平均价格定价的情况, 消费者购买采用附加保险费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法定价的产品, 使其期望效用更高。

基于以上6个假设条件, 下文具体介绍企业采用附加保险费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法的参与条件。令某种产品市场平均单价为P, 以产品市场平均单价为保费计算基础的质量保证保险率为b, N件产品全无质量问题的概率为a, 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的管理费用率为c。该管理费用指企业采用附加保险费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法时, 管理赔付风险所发生各种费用。设管理费用与销售额成正比。则企业采用附加保险费方法质量保证保险法, 单位产品的利润增加额期望值为:

其中abp为单位产品的质量保证保险费收入, (1-a) wp为单位产品的质量保证赔付额, cp为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则企业采用附加保险费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法的参与条件为:

E (SI) ≥0

解得:

因此, 在管理费用率c、单位产品损失率w以及产品合格概率a都确定的条件下, 保险费率b必须满足 (1) 式, 企业才会采用附加保险费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法。由 (1) 式知, 该产品市场的产品质量保证保险保费公平价格为

2.2 价格不变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法

(1) 产品的销售量N足够大, 满足大数定理。

(2) 企业只对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赔付。所谓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指产品本身存在内在缺陷, 不包括消费者道德风险造成的产品损坏。

(3) 企业采用价格不变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法后, 消费者具有投机心理, 被企业产品质量赔付方法吸引, 希望购到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 而获得质量赔付, 从而产品按销售量增长率k增加kN件。

(4) 售出的产品质量只有两种状态:全部产品无质量问题与有比例为w (w<1) 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基于以上4个假设, 企业采用价格不变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法, 承诺按市场平均价格p出售产品, 如果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则更换合格产品并且每件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按赔付率m 赔付金额为mp。令全部售出的产品全无质量问题概率为a, 管理费用率为c, 则企业采用价格不变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法后, 单位产品的利润增加额期望值为:

其中kp为单位产品的销售额增加量, 相当于企业的保费收入, 而wm (1-a) (1+k) p为单位产品的质量保证赔付额, c (1+k) p为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 则企业采用价格不变定价法的参与条件为:

E (S2) ≥0

解得:

由 (2) 式可知, 当管理费用率C、产品质量问题率w, 以及全部售出产品无质量问题的概率a不变时, 企业的赔付率m的最大值随销售量增长率k增大而增大, 产品质量保证保险赔付公平价格为:

以上两种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法都能达到企业自主开办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的目的。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附加保险费质量保证保险法在销售量不变情况下, 控制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率b获得附加利润;价格不变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法在销售量增加的情况下, 控制产品质量赔付率m获得附加利润。

3 算例分析

3.1 附件保险费定价法

企业开办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的业务后, 单位产品的利润增加额期望值:

E (S1) =abp+ (1-a) [bp-w (1+b) p]-cp

=0.95×100×b+0.05× (100×b-0.05× (1+b) ×100) -0.03×100=99.75b-3.25

企业转移产品质量赔付风险时, 保险费率b满足E (S1) ≥0, 解得:

b≥0.0326

因此, 保费公平价格为b=0.0352, 即企业产品价格至少为103.26元, 刚好完全转移产品质量赔付风险。

3.2 价格不变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法

假设采用价格不变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法后, 产品的销售量增长率k=0.1, 企业单位产品的利润增加额期望值为:

E (S2) =kp-wm (1-a) (1+k) p-c (1+k) p

=0.1×100-0.05×0.05×1.1×100m-0.03×1.1×100

=6.7-0.275m

企业转移产品质量赔付风险时, 产品赔付率m满足:

E (S2) ≥0

解得:

m≤24.36

因此, 在采用价格不变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法后产品销售量增长率为0.1的情况下, 赔付公平价格为m=24.36。赔付公平价格m=24.36在实际业务中已偏高, 这为企业制定赔付率提供更大弹性空间, 企业可以选择更低的赔付率, 从而获得可观的附加利润。

4 结论

本文提出企业可在产品销售过程自主开办产品质量保证保险业务, 解决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由于资格审批严格而不能广泛开办的问题。文中提出的两种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的方法可作为企业自主开办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的理论依据, 算例分析显示该两种方法具有可行性。

摘要:针对产品质量保证保险不能广泛开办的问题, 指出企业可在产品销售过程自主开办该险种, 转移产品质量问题的赔付风险。提出两种企业自主开办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的方法, 为企业自主开办产品质量保证保险业务提供理论依据。进行算例分析, 显示该两种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产品质量,保险,公平价格,附加利润

参考文献

[1]傅菊.积极稳妥开办产品质量保证保险[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2) :35.

[2]金广厚, 李庚银, 周明.基于质量保险的多质量等级电能定价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6, 26 (9) :113-119.

[3]赵正堂.金融型产品定价模型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 2008, (4) :24-34.

[4]赵海鹏, 陈小龙, 林知炎.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的效用与成本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 2007, 35 (5) :708-713.

上一篇:信息图形设计下一篇:典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