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信用评级范文

2024-09-15

债券信用评级范文(精选6篇)

债券信用评级 第1篇

三届普利策奖得主弗里德曼在其专栏中写到:“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 一个是美国, 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 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也曾这样说:“切记, 信用就是金钱。”由此可见信用评级关乎主权国家安危和投资者的回报, 其影响力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约翰.穆迪在《铁路证券报》首次采用简单直观的符号表示铁路债券的优劣等级, 实施了第一次评级工作, 开创了信用评估先河, 并创立了世界第一家评级公司:穆迪 (Moody's) 评级公司。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各国政府和投资者开始对信用评级制度及信用证券风险的高度重视。1933年美国颁布《证券法》明确所有发债主体必须经过资信等级评估, 初步确立了评级制度。美国次贷危机再一次把资本市场危机的根源指向了信用评级, 但同时信用评级对资本市场、金融政策和金融机构的救助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成为反思次贷危机根源、探讨金融改革方向的焦点。

二、信用评级信息价值研究评述

信用评级信息价值体现在:一是信用评级信息具有投资传导机制和预期功能;二是信用评价信息具有显著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价值。

一是信用评级信息价值传导机制和预期功能。约翰.穆迪在《铁路证券报》采用简单直观的符号来表示铁路债券的优劣等级, 这已表明信用评级具有显著的投资导向功能, 随着资本市场和投资理论及工具的发展, 这种功能越受投资者的重视。Katz (1974) 对美国公司债券市场进行了研究, 发现债券的市场价格变动滞后于债券评级级别的变动, 这表明投资者没有预期到级别变动, 即级别的变动包含了一些投资者未知的私有信息。Bensoneta1 (1981) 对市政债券的研究中发现信用级别不同, 导致债券收益率存在系统性差别, 级别高的债券, 其收益率越低。Millon&Thakor (1985) 基于债券发行人的视角, 认为债券评级信息价值在于证明债券发行人的信用质量, 评级机构会避免直接传递信息的道德风险问题。Partnoy (1999) 对信用评级机构信息问题进行了研究, 认为债券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 而评级机构可以搜集、分析信息, 通过评级向市场表明发行人的信用质量, 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 能降低投资者信息成本和发行人资本成本。Kliger&Sarig (2000) 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检验级别信息的价值含量, 即债券市场价格对没有新信息的级别变动的反应。Steiner&Heinke (2001) 在对国际债券市场中信用级别的信息含量进行检验的过程中, 将级别信息划分为级别下调、负面展望以及级别上调、正面展望等不同的类别, 研究发现在级别变动之前100个交易日13种债券价格有显著的变化, 表明投资者已经对级别的调整做出了预期, 同时发现在级别宣告之后, 债券价格仍然对级别下调、负面展望做出反应, 而对级别上调和正面展望没有反应, 表明级别上调和正面展望信息对投资者的增量信息较少, 而级别的下调或负面展望则包含了一定的私有信息。张德栋 (2004) 提出利用信用评估指标体系中离散数据的量化方法和指标数据的归一处理方法, 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信用3层神经网络估模型, 研究表明, 该模型具有对企业信用的预测功能, 评估正确率达92.2%。Cesare (2006) 以国际银行为样本, 分析了债券、股票和CDS三种市场指标与评级改变的关系, 发现所有的指标都预期到了评级改变, 尤其是负向改变。在预测负向改变上, CDS比债券和股票更有效率, 而股票更容易预测到正向改变, 债券市场对于未来评级改变预测能力较弱, 主要原因就是债券市场流动性不强。胡臻 (2011) 利用中国最大三家信用评级机构对2007年~2009年间发布的评级公告分别建立正面和负面的事件研究模型, 通过考察事件发生前后债券价格反应, 发现我国信用评级对证券市场具有显著的信息引导价值。李明明 (2012) 采用事件研究法, 通过观察债券和股票价格对于信用评级改变的反应发现, 升降级对于债券市场有显著影响, 在降级前就有较小幅度的反应, 债券市场对于升降级的反应具有断续性和迅速性特点, 股票市场在评级改变前已经发生反应, 评级改变后对于股票市场仍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股票市场是降级反应要比升级反应迅速。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具有较大的信息价值。

二是信用评级信息对公司治理研究。公司治理的实质就是权力制衡, 通过对公司各种的权力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以达到制衡各利益相关者的目的, 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信用评级信息对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Bhojraj&Sengupta (2003) 从机构投资者和董事会构成的视角, 研究了公司治理对债券级别和收益率的影响, 利用1991年~1996年之间发行的1005种债券作为研究样本, 在控制了信用级别和收益率等其它决定因素后, 发现机构投资者所有权比例高的公司债券级别较高, 但收益率较低。在控制了机构投资者比例之后, 随着机构投资者所有权的集中, 公司的信用级别较低而收益率上升公司董事会的外部董事所占比例较高, 债券的信用级别也较高, 而收益率较低。这表明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下公司面临着较强的外部监督, 其债券的信用级别较高且收益率较低。Fitch (2004) 认为保护债券持有人利益的公司治理因素包括有: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关联方交易、审计过程正直、合理的且以业绩为基础的管理者薪酬及信用评级的客观、公正。Ashbaugh-Skaifeetal (2006) 采用Standard&Poor's (2002) 公司治理框架来研究公司治理特征对信用级别的影响, 在控制了影响信用级别的公司风险特征之后, 发现信用级别与拥有超过5%股份的股东数、CEO在董事会的权利负相关;而与并购防御条款中股东权利越弱、公司财务的透明度、董事独立性、董事持股和专长正相关。

三、信用评级实证研究及评级体系评述

国内外学者对信用评级研究集中在构建计量模型, 进行实证分析。张玲 (2004) 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信用级别与以Z值多元判别模型计算的Z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并用Z值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信用评级, 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资信品质的某些特点。吴德胜 (2004) 研究了一般神经网络模型在信用评估领域的不足, 提出基于Elman回归神经网络的信用评估模型, 并采用V-fold Crossvalidation技巧对该模型评分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樊锰 (2006) 以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方法的比较和选择入手, 以AHP分析法为核心, 构建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实现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林成德 (2007) 利用随机森林模型 (RF) 来选择评价指标, 使指标体系更客观, 符合机器学习的特点, 并实证检验了该方法确定的评价体系能有效体现企业信用状况, 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邹蕾 (2007) 选取84家样本企业和12个指标, 使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国内上市企业信用评级展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股价的β值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国内上市企业信用评级展望的影响因素, 其中β值是主要因素, 并得出国内上市企业可以通过降低营运风险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来提高企业信用评级的结论。刘淑莲 (2008) 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 对我国307家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建立评级模型, 经过实证检验, 发现该模型有较高的信用预测能力, 能够判断上市公司最终信用等级。张目 (2009) 提出基于多目标规划和支持向量机 (SVM) 的企业信用评级模型, 来解决两类样本企业信用状况重叠问题。通过构造加权样本, 减少两类样本企业信用状况的重叠, 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SVM的预测精度, 并实证检验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周小君 (2012) 基于Bayes判别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监管评级判定模型, 选取我国195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研究对象, 基于2010年23个CAMELS指标值和监管评级数据, 应用Bayes判别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了两个监管评级判定模型, 并使用金融机构2011年的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企业信用评估的一个关键环节, 指标体系选取影响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在研究过程中, 所采用指标体系既有财务比率, 也有非财务比率;研究方法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I.Altman&Herbert A.Rijken (2003) 对三大评级机构 (穆迪、标普、惠誉) 的评级结果进行对比, 认为传统的评级指标体系和模型看重企业长期偿债能力, 对于短期财务及其他指标的变化, 评级机构需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以确保该变化趋势是确定或是非短期的。邹小芃 (2005) 把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分为六个方面来研究, 分别是企业财务状况、制度建设、连续经营时间、管理效率、职工素质和资产质量, 财务状况不足以单独影响企业的信用评估。许进 (2006) 研究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 指出创新能力、交易信息、财务状况是构建该类性质企业资信评估的基石。刘倩熙 (2008) 提出了工业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 并运用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的满分值, 并确定了单因子评估指标标准值的方法与各类指标评估的计算值。牛红红 (2008) 认为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选择要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 定性指标包括领导素质、职工渎职、管理素质和技术素质, 定量指标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盈利成长性等。薛强 (2012) 以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为视角, 结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定量指标体系包括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14个, 定性指标包括企业素质、内部管理、企业信用度、发展潜力及创新等五个维度。

四、信用评级收费机制评述

收费机制的公平决定着信用评级的公平。如何保证在合理的收费机制下, 确保信用评级的公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增福 (2008) 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收费模式进行经济学分析, 认为由于声誉机制的作用和信息交易中搭便车因素的影响, 中小型评级机构只能够对投资者收费, 大型评级机构才可能采取向证券发行人收费的模式。采取对证券发行人免费评级、向投资者收费的模式是当前我国评级机构的必然选择。顾琴琳 (2010) 从理论性与可行性两个角度, 对政府免费提供信用评级服务、市场收费制度、收费标准的确定以及完善收费的事后监督制度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认为向评级对象收费、收费标准应根据企业的净资产总额的大小确定。包香明 (2011) 认为发行者付费模式导致的评级采购、利益冲突等问题是现行信用评级模式无法克服的致命缺陷, 也是历次危机的潜在根源, 只有把支付费用的选择权交还给投资者, 才能保证评级机构独立第三方的身份, 保证评级结果的客观公正。投资者付费模式在现实条件下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可操作性, 应成为我国评级收费模式的发展方向。余孟阳 (2012) 研究两种主流收费机制 (发行者付费机制和投资者付费机制) , 并提出建立信用评级机构多元立体收费模式的设想, 即将分层收费体系与第三方收费体系结合运用, 创建多元化、立体化、透明化的新型收费模式, 增强信息的披露程度, 扩大监督窗口, 加深公正客观性的建立, 同时实现利润增长。

五、我国信用评级问题研究评述

我国的信用评级在近年来发展迅速, 但评级机构的实力与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相比, 仍旧实力悬殊。根据吴红负责的《信用评级业务及国家金融安全》课题组报告的情况, “美国正在大规模收购中国信用评级机构, 目前已控制了中国信用评级市场三儿之二的市场份额”。国际评级机构利用自己的评级行业的主导地位长期有意压低中国企业和政府的信用级别。金思嵘 (2008) 认为我国的信用评级体系缺乏统一和专门规范资信评级行业的基础性法规, 涉及信用评级方面的法律法规则散见于各相关法规条例中, 零散的法律条文使得法律的空白点过多;而在市场准入的管理上, 没有主管部门对评级机构进行较全面的行业准入审查与业务活动年检, 更没有有关的退出制度。袁吉伟 (2008) 从产业组织理论出发, 对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结构、竟争状况、行业绩效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认为我国信用评级业具有垄断特性, 信用评级业务集中于债券市场, 造成这种市场集中度高的原因是政府对债券市场的从业机构实行了审核制度, 减少了行业服务的供给数量, 强化了市场的集中度, 从而形成了行业的垄断。占硕 (2010) 认为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一直处于多头监管, 监管标准不统一, 监管措施差别化出台的规章制度缺乏及时性和连续性, 导致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彭宇松 (2010) 认为我国评级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供给过多过滥的矛盾是中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的最突出矛盾, 造成这种过剩的原因是行业和地区分割导致信用评级业缺乏统一标准和有效监管, 以及评级机构和行业信息不透明影响评级机构作出准确的执业水平判断。巴曙松 (2011) 指出在中国金融资产中, 银行贷款和债券的比重失衡, 能够进行评级的债券品种并不多, 导致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使得国内信用评级机构之间产生激烈的竟争, 迫使评级机构在评级结果上平衡各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从而导致少数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徐飘 (2012) 发现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存在“行政压力”和“利益输送”现象, 许多评级机构由于利益导向, 没有对发行方做实际性、市场化的工作, 片面地依据发行方的付费情况作为信用评级打分的评判标准。过度的政府干预, 使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成难以实现市场化。

六、信用评级发展展望研究

邹薇 (2002) 认为从传统信用文化约束、企业信用市场约束、法律环境约束及网络技术约束来促进中国信用评级的发展。王昭慧 (2007) 从信用评级机构的角度进行探讨, 并对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包括发展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社会和制度环境建设, 加强信用评级意识,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加强自身建设, 培养专业化人才, 增强信用评级的保密性。崔茂中 (2009) 认为信用评级是证券发行主体、评级机构、债权人、投资者、监管部门等利益主体达成的契约组织, 信用评级要兼顾各方利益并使其整体利益最大化。米文通 (2010) 认为信用评级机构对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非常重要, 应大力发展我国信用评级机构, 通过参股国外信用评级机构等方式参与世界信用评级, 影响全球金融资源分配。徐飘 (2012) 认为优秀的信用评级机构是建设信用制度的基石, 中国应培育自己的评级机构和有效评估体系, 促进证劵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并逐步建立双评级机构模式。黄朱文 (2012) 借鉴了国际经验, 提出推进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完善国家信用评级发展规划与立法, 强化信用评级机构公共责任;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的权威评级机构, 有效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等。

每次爆发经济危机都源自于债券市场, 而评级机构是依托于债卷市场而生。我国的资本市场虽然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但对债券市场的发展却不够。因此, 对信用评级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焦点和难点。中国信用评级高峰论坛于2010年6月在北京召开, 与会者提倡进一步完善“中国信用评级论坛”组织, 设立办事机构;同时提出要独立自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评级体系;中国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联合美国、俄罗斯两家评级公司共同发起的世界信用评级集团于2013年6月25日在香港正式成立, 并在香港设立全球营运总部, 标志着中国民族信用评级机构主动联合世界知名评级机构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形成市场竞争, 也体现了中国在主权信用评级在全球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地位。当然, 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的信用评级业仍缺乏一套较为完整且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评级理论体系和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评级机构, 我国在信用评级的研究和评级机构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淑莲、王真、赵建卫:《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信用评级应用研究》, 《金融与投资》2008年第7期。

[2]张玲、曾维火:《基于z值模型的我国上市公司信用评级研究》, 《财经研究》2004年第6期。

债券信用评级 第2篇

【文件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保险资金投资债券使用外部信用评级监管的通知

保监发〔2013〕61号

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

为进一步加强保险资金信用风险管理,规范外部信用评级使用行为,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投资债券暂行办法》及相关规定,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保险资金投资企业(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债券)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以下简称评级机构),应当符合以下能力条件:

(一)已经获得国家相关部门许可的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资质,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和成熟稳定充足的专业队伍;

(二)具有完善的组织结构、内部控制和业务制度,公开披露评级方法和评级程序等信息,已经建立完善的评级基础数据体系、违约统计体系和评级质量管控体系;

(三)评级体系运作良好,评级结果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评级报告能够充分发挥风险揭示作用,跟踪评级报告发布及时。

二、自评符合本通知第一条所列能力条件的评级机构,可以向中国保监会申请能力认可。中国保监会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在20个工作日内对符合能力条件的评级机构予以认可,并公布认可结果。

三、评级机构应当遵守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业务规则,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切实防范利益冲突,保证信用评级的公正性、及时性、一致性和完整性。

四、评级机构应当接受中国保险业相关协会组织(以下称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行业协会每年组织保险机构,从投资者使用角度对评级机构评级质量进行评价,并公布评价结果。评价规则由行业协会制订发布。

五、评级机构应当配合中国保监会对相关信用评级业务的询问和检查,并在每年4月30日前,向中国保监会提交报告。报告应当包括公司基本情况、经营情况、专业人员及高管人员变动情况、评级方法、程序与业务制度变动情况、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及稳定性的统计情况、经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发生可能影响公司专业能力或经营管理的重大事项的,评级机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书面报告。

六、中国保监会将跟踪监测、定期检验评级机构的能力变化情况及评级行为,必要时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协助。评级机构不再符合本通知第一条规定的能力条件,或评级项目出现破产、债务重组、延期支付等重大信用事件,但未及时给予预警或采取适当评级行动,或行业协会评价结果为不合格的,中国保监会将不再认可其能力。

七、保险资金已投资债券的评级机构不再符合本通知规定的,不得增加投资,保险公司及保险资金受托管理机构应当认真评估相关风险,及时妥善处理。

八、保险资金投资其他信用类金融产品使用外部信用评级,参照本通知执行。

中国保监会 2013年7月31日

离岸人民币债券的信用评级需求 第3篇

2007年7月,中国政府批准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Dim Sum Bond,俗称“点心债券”),初始发行规模很小。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持续演变以及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缺乏的局限性日渐显现,在港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呈现爆炸式增长。截至2010年12月底,在港人民币存款已经超过3000亿元,而且增速越来越快,它们主要是通过贸易渠道和其他渠道逐渐积累并沉淀下来的。这些资金缺乏合适的可投资金融产品,“点心债券”的出现满足了这部分资金的投资需求。目前在港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并未受到严格监管,甚至不用进行债券信用评级(在发行人数量逐渐增加、发行主体逐渐丰富和多样化以及交易规模逐步扩大的情况下,其中蕴含的风险不言而喻)。因此,对“点心债券”进行信用评级,揭示其中的风险并做出合理的展望,对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点心债券”特指在香港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起初在庞大的债券市场中份额很小,故被称为“点心债券”。这种债券最初的发行人主要是国内一些特定机构,比如中国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等中资机构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个别国际金融机构。因发行“点心债券”的企业普遍具有很强实力,所以这种债券基本都能达到投资级别。在港人民币供给相对债券发行规模而言非常充沛,所以发行价格普遍较低,作为投资工具的功能并不强。债券购买方的类型则非常复杂和分散。以上事实和交易情况造成了这种债券的购买人对债券发行人的信用情况没有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和必要。

近两年来,随着国内通胀形势的继续发展,央行货币政策持续紧缩,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仅很难在银行系统内贷款,而且在内地发债融资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发债成本不断增加。鉴于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相对便捷、成本低廉,企业更愿意去香港发债。发行便捷与香港特殊的金融管理制度有关,其债券发行主要采用注册制而非审批制;成本低廉一方面因为发行人的实力较强,同时在港的人民币存款相对债权融资规模而言较大,在港人民币的供求关系决定了“点心债券”的价格。随着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点心债券”发行规模的扩大,发行主体实力分化,信用风险出现差异,整体信用风险开始加大,对“点心债券”及其发行主体进行信用评级,揭示其信用风险成为现实需要。

最初的“点心债券”发行之后视同“外资”,不能流回内地市场,即使有也需要政府的严格审批,但随着国内企业在内地融资困难并纷纷在港设立公司借债融资,人民币现金流还是以各种方式流回内地。因此,一方面,“点心债券”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回流通道;另一方面也成为国内企业的融资渠道。资金流动的改变成为对此种债券以及发债企业进行风险揭示和评级的诱发因素。

离岸人民币带动债券市场

2011年两会期间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指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增强金融中心的全球影响力”,与此同时,有政协委员提出加强建设香港离岸中心相关提案;而港交所明确表示2011年肯定会有人民币计价股票或相关产品在香港上市,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有望通过REITs的方式拔得人民币IPO头筹,引人关注。如此发展态势之下,香港离岸中心可观的增长前景得到业界一致认可。

香港从2004年起逐步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该市场的壮大则离不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方式的推广。这项旨在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举措始于2009年,2010年6月将试点扩大到内地诸多省市,在外则扩张到全球,从规模到范围都全面放开。这一决定性举措带来了香港离岸市场的高速增长:试点扩大之前,香港的人民币贸易结算量约为每月40亿元,试点扩大之后,上升为约每月570亿元。目前,香港的人民币流动性总额大约为3800亿元,就存款而言,数量首度突破3000亿元,增长超过五倍,其中九成增长来自试点扩大之后;就债券而言,人民币债券在港数量为620亿元,仅在2010年发行数量就高达358亿元。

从2007年7月起,中国政府开始批准国内金融机构到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包括政策性银行(国开行与进出口银行)、国内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中国法人(汇丰银行与东亚银行)。此后发债主体逐渐扩展至港澳公司(合和基建与银河娱乐)、红筹股(中国重汽)、跨国公司(麦当劳与卡特彼勒)、外国银行(澳新银行与俄罗斯外贸银行)与国际金融机构(亚洲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与世行)。

根据彭博资料,2007年-2010年“点心债券”总发行量为737亿元,而2011年上半年“点心债券”总发行量就已高达808亿元,超越过去四年总和。在中国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点心债券”市场开始加速起飞,发行量的迅猛增长和市场参与者的快速增加都印证了这一点。2010年以前,市场仅发行过36只“点心债券”,但2011年上半年就发行了114只。此外,2010年以前参与承销“点心债券”的券商仅有15家,但2011年上半年就有30家,呈现出“点心债券”市场逐渐壮大的事实。

支撑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快速扩张的基础,是香港人民币存量的不断攀升。2009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仅为630亿元,而截至2010年12月底,该规模已飙升至3000亿元。根据我们的估计,2012年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可能达到2万亿元。由于香港人民币存款利率偏低,再加上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香港投资者将持续追捧人民币债券。

发行主体逐渐多样化正是在“点心债券”的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的突出特点,也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该债券市场如要健康发展,必须有信用评级行业的介入。自2007年“点心债券”发行以来,发行主体主要是大型国企、政策性银行、国际金融机构以及个别跨国企业。

1.大型中资机构

目前800多亿元未到期的人民币债券中,70%左右的发行人是中资机构,包括财政部和大型国企等。并非所有在香港市场上发行和准备发行人民币债券的企业都如同国开行一样具备强劲的财务实力。在波动的经济环境中,不同企业受宏观经济影响的程度和侧面存在差别,这就成为产生信用风险的重要源头。对于资金面同样紧张

的内地大型企业来说,在香港发行“点心债券”筹集资金不失为良策。总体而言,这些发债的部门和企业的实力都很强,加上其财务资料相对公开,所以其中蕴含的信用风险基本能够被投资人识别。

2.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在“点心债券”发债主体中占比较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际发行主体共17家,包括麦当劳、卡特彼勒等。

为了保持这一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进一步激发活跃度,发债企业的结构应产生变化,应降低境内发行主体所占比例。跨国企业发债数量增加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投资人可能对其实力、财务状况、信用风险等了解不足。

3.民营企业

对于最缺资金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来说,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资金无法回流。然而,合成式人民币债券这一创新型产品,可解决这一难题。以人民币计价,但以美元结算的合成式人民币债券,近来已成为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新宠。

到目前为止,内地与香港的地产开发商成为发行合成式人民币债券热潮中的领头羊。从发行人的立场来看,发行合成式人民币债券可锁定香港相对便宜的人民币融资成本。而更重要的是,由于合成式人民币债券以美元结算,发行人可利用现有政策,将发行合成式人民币债券融得的美元资金汇回内地。这一方式既可取人民币债券融资成本较低之利,又可合法规避人民币债券融资汇回内地需要个案审批的限制。

恒大地产今年1月同时发行两只合成式人民币债券,募集资金高达人民币92.5亿元,票面息率分别达到7.5%和9.25%;另外,佳兆业也在今年3月发行20亿元合成式人民币债券,票面息率为8.5%。值得一提的是,合成式人民币债券都是高息债,大大高出纯人民币债券2-4个百分点的票面息率。不过即便如此,在内地融资成本普遍偏高的情况下,更多民企特别是房地产企业还是趋之若鹜。

信用评级将推动点心债券

债券的发行价格不仅仅与资本市场上的货币量和融资工具供给有关,而且与债券级别有密切关联。所以对债券进行评级不仅能够帮助投资人理性看待债券及其收益率,而且对于市场化确定债券收益率有帮助。另一方面,有了评级的债券在二级市场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交易,这对活跃债券市场有帮助。

1.信用评级在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现状

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2010年下半年以来发展迅猛,但市场急速膨胀的背后,也潜藏着一些隐忧。

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绝大部分“点心债券”均无主要国际评级机构的正式信用评级。目前,由企业发行、没有进行信用评级的“点心债券”已成为离岸人民币债券一、二级市场交易的主要部分,仅有个别跨国公司或大蓝筹等公司,包括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中华煤气有限公司等,才拥有主要国际评级机构的正式评级。由于投资者需求强劲,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缺失国际信贷评级的现状短期内将难以改变。但随着这一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发行人或不得不寻求信用评级以增强债券吸引力。今年高风险债券发行者热衷于开发香港迅速发展的人民币债券市场。如今这股风潮已经减缓,因为投资者们意识到,并非每一个与不断升值的人民币相关的交易都能成为好的投资。

从2011年年初开始,不具有信用评级或评级低于投资级的公司纷纷涌入这个市场。据汇丰控股估算,在总额为1380亿元的未偿还“点心债券”中,“次级投资等级质量”的债券约占14%。2010年12月底之前,这种高风险债券在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几乎不存在。

中银国际的一份报告指出了15只离岸人民币市场中的非投资级债券,所有发行体均来自在中国内地进行主要业务运营的企业。其中包括带有国有企业背景的中国企业,例如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持股51%的中国重汽,由北京市国资委持股45%的首创置业;香港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例如中国风电;以及来自非内地企业的投机性发行人,例如澳门赌场运营商银河娱乐,台湾上市公司“永丰余造纸”旗下的永丰余(开曼)公司,和香港地产公司新鸿基下属的个人信贷公司亚洲联合财务。

近期高收益率的“点心债券”已全部遭到禁售,尤其是受到在香港和北美上市的中国小公司欺诈丑闻的影响后。虽然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5%,且预期升值将会继续下去,但随着一些名义高回报率、次级投资等级质量“点心债券”的发售,国际投资者已不能完全忽视债券本身的信用风险。

虽然发行人未要求评级机构给出评级的原因很多,但背后的主要因素还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需求强劲,这使得投资者愿意看淡信用风险,以换取潜在的人民币升值投资机会。

不过,随着“点心债券”市场进一步发展和更多人民币投资产品推出,投资者在投资“点心债券”时将不断加强对债券的信用考量,这意味着投资者对没有评级的债券会更加挑剔,届时将有更多发债公司寻求取得正式评级,以吸引投资者。

2.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优势

对发行“点心债券”的公司和债券进行评级工作,国内评级机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目前“点心债券”的发行主题中,国内企业和机构占有绝对的比重。国内评级公司能够更加快捷、更加准确地获取发债主体的信用状况信息。

其次,国内评级公司对政府的管理方式以及各种经济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更加了解。当外部宏观经济出现新的事件和风险时,其对发债企业产生的作用对企业的运营以及财务状况肯定会产生复杂影响,而准确快速评估这些影响是国内信用评级公司的专长。尤其是一些发债企业本身就是国内信用评级公司的客户,这样他们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时蕴含的信用风险会更容易、更直接被这些国内评级机构捕获。

最后,国内评级机构使用的评级方法一方面借鉴了国际先进模型,一方面又做了适合中国现实的本土化,该模型用于评价国内企业更加适合。所以国内评级公司能够从更适应中国市场环境的角度出发,客观评价发债企业的信用状况。

论我国信用评级的发展 第4篇

(1) 美国三大评级机构通过垄断话语权控制市场, 信用评级公信力日趋下降。

美国的穆迪、标普和拥有法资背景的惠誉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普分别占据40%市场份额, 惠誉占据14%的市场份额。可见, 美国在信用评级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美国利用这种话语权实行评级的“双重标准”:对美英两国及其金融机构颇为“宽容”, 对非美、英等西方国家相对严格, 而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及其金融机构则相当苛刻。显然, 信用评级成了美国实现并维护其经济与金融霸权的“利器”, 失去了信用评级本应具有的独立、公正、客观与科学性, 难以及时、准确地发挥预警和揭示风险的功能。一旦评级机构沦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信用评级公信力的下降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对全球金融体系安全的重要作用, 为打破美国在国际评级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他们纷纷致力于加强本国评级机构的发展。俄罗斯政府宣布建立本土评级机构;马来西亚政府决定凡发行本币债券和银行借款必须由其唯一的本土机构进行评级;韩国加强了双评级管理, 规定发债主体必须选择韩国的国家信息和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作为双评级机构之一;日本政府出资支持其控制的亚洲评级协会, 扩大日本评级机构在亚洲的影响。作为国际成员国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有义务、有责任与其他国家一起发展本土评级机构, 稳定金融市场。

(2) 发展中国家从债务人变为债权人, 评级话语权却依然被三大评级机构牢牢掌握。

美国能长期把持世界评级话语权有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家, 它需要设计出一套衡量各国信用风险的工具来判断不同国家偿还债务的能力。然而, 从1986年起, 美国开始由债权国向债务国转变, 国际债权体系也逐渐转移到了东方的发展中国家。而现在的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仍站在美国的立场上, 代表美国的国家利益, 这无疑是评级上的一种滞后。通过三大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标准, 给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较低的信用等级, 这暗中侵蚀了我们的债权利益。因此, 东方发展中国家应积极投身到本土信用评级的发展壮大上来。中国作为主要债权国、主要资源提供国, 理应成为争取国际评级话语权的领头羊, 带领其他国家积极发展新的信用评级标准, 提升本国信用评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

2 我国信用评级的现状与发展阻力

2.1 信用评级的现状

目前, 我国共有专业信用评级法人机构80多家, 但大部分为地方性公司, 规模和社会影响力有限, 只有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和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这五家是规模相对较大的全国性信用评级机构。但这五家与穆迪、标普和惠誉相比, 实力还很悬殊, 竞争力不强, 国际影响力弱。

更令人担忧的是,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占据了中国市场份额的80%, 我国本土所有的评级机构拥有的市场份额只占小部分。此外, 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大多面临被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兼并的可能:美资控股的香港新华财经公司已经收购了上海远东62%的股权;惠誉国际持有联合资信49%的股权;穆迪已经收购了中诚信49%的股权;标准普尔也将参股新世纪;而唯一独立的大公国际在国内业务中所占的比例甚少。信用评级关系到国家主权, 而我国2/3以上的信用评级市场被美国企业所控制。如果任其发展下去, 很可能会导致国外信用评级机构控制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

2.2 信用评级发展的阻力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放开,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以及大量中国企业全球投资的开展, 迫切需要我国本土的信用评级机构提供可靠的风险信息给予指导, 并对中国企业的信用水平作出客观评价。但就目前来看, 中国发展信用评级阻力重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缺乏统一和专门规范信用评级行业的基础性法规, 评级监管多头负责, 评级标准各行其是。

目前我国关于信用评级的相关法律文件只是散见于《证券法》、《公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条例》等及配套的法规规章, 还有证监会、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发改委颁布的相关制度规定使用评级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控制金融风险, 并没有权威性的法律规范体系。笔者认为, 这是我国信用评级发展缓慢的一个根本原因, 因为系统性法律文件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评级监管多头负责和评级标准各自其是等问题的产生。由于政府对国内信用评级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 国内评级市场的竞争秩序正在不断恶化。

(2) 新型信用评级标准挑战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难度大。

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标准代表的是美国的国家利益, 其公正性遭到各界质疑。对此, 我国大公国际提出了“新型信用评级标准”。新型信用评级标准不是来偏袒债权人方 (东方发展中国家) , 而是致力于保持信用评级应有的中立性和科学性, 使债权人的利益不被侵蚀。但是, 当今三大机构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 动摇他们信奉的标准来推崇更显公正的新型标准绝非易事, 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 这还需要我们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3) 政府信用在相当程度上代替了商业信用。

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是“全能政府”, 虽然改革开放后政府的职能正在转换, 但“全能政府”性质还没有多大改变。例如, 为了控制系统性风险进一步扩大, 政府常常要用它的信用去补充甚至取代部分商业信用, 以便保持社会的金融系统不至于全面崩溃。这种做法从长期来看, 会使市场缺乏独立性, 使经济失去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 不利于信用评级的发展。笔者认为, 政府的信用长期替代商业信用, 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就不能摆脱对政府的依赖, 所以政府应适度缩小其涉足领域或只采取短期性的做法。

(4) 债券市场封闭分离, 市场化不佳。

债券市场是评级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 一国的债券市场是否发达和对外开放的程度决定了该国评级机构是否有话语权。而目前,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效率和规模并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 主要是我国交易所债市和银行间债市是分割的, 致使发行监管不统一, 交易平台分立, 后台服务分离。两个市场没有有效联通, 市场便很难充分发挥其作用了。

3 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推动我国信用评级的发展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曾提到:发展信用评级应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来做, 不应该单靠市场来做。那么, 政府和市场应如何联手撑起我国信用评级业的新一轮朝阳呢?

3.1 从政府方面探讨如何推动我国信用评级的发展

(1) 完善立法, 加强监管, 维护正常秩序。

针对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基本法律法规, 政府应完善立法, 规范市场主体 (包括评级机构和发债企业等) 的行为、市场的基本关系和市场的秩序;规定评级监管谁来负责、如何有效开展监管工作;以及评级标准如何做到规范统一、符合科学性等。

(2) 打破外国企业对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的控制。

我国2/3以上的信用评级市场被美国企业所控制, 如果政府任其发展下去不采取相应措施, 后果将不堪设想。对此, 政府应规定外资机构可参与不涉及我国经济安全的评级业务, 但绝不允许其主导我国的评级市场。首先, 政府应明确限制外资评级机构不得涉及国家安全的经济领域, 如兵器、航天、航空、核工业、船舶等国防工业。其次, 可对外资机构持股中资信用评级机构的比例进行限制。

(3) 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信用评级的发展需要政府公信力的支撑, 只有提高了中国政府在国民心中的公信力且获得国际认可, 我国的信用评级才会有长足发展。因为信用评级依赖于用“数字说话”。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的发展离不开美国出台的权威数据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巨大影响力。而目前, 我国政府出台的一些权威数据遭到国民的怀疑, 甚至不同政府管理机构出台的数据相互矛盾, 如CPI涨幅、房价涨幅等。国民尚对政府公信力信心不足, 更不用说国际市场了。因此, 提高公信力应当成为政府推动我国信用评级的发展的重要一步。

(4) 支持“新型信用评级标准”的应用与发展。

目前, 国际社会纷纷批判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标准显失公平, 这正是发展我国大公国际倡导的“新型信用评级标准”的难得契机。但是, 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还不成熟, 单靠国内评级机构的自身实力很难把握住这一机遇。因此, 政府应在为信用评级发展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法律保障环境的同时, 大力支持新型信用评级标准在国内的应用, 同时倡导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并走向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 政府在推动我国信用评级发展的同时, 应遵循适度原则, 切不可重蹈计划经济时期“全能政府”的覆辙。有些学者提出, 将加快发展信用评级机构作为一项重大战略, 纳入国民经济和金融发展规划。笔者认为, 这不失为加快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 但政府在实施时万不可操之过急, 涉足过多, 应遵循正常的产业发展规律。

3.2 从市场方面探讨如何推动我国信用评级的发展

(1) 资金“走出去”的同时把本土信用评级机构“带出去”。

目前, 中国是主要债权国和主要资源提供国, 这一身份对于本土信用评级机构国际化十分有利。其他国家向我国贷款, 我们可以要求其通过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完成信用评定工作, 再根据该评级确定贷款额度等。这样, 在资金“贷出去”的同时, 把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也“带出去”了。当然, 要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我国企业对本土信用评级机构的充分认可和推崇。

(2) 提高债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

我国债券市场市场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交易所债市和银行间债市的分割。两个市场没有有效联通, 制约了债券一级市场的发行和二级市场的流通, 分割了投资者和发行人。因此, 提高市场化程度必须从促进银行间债市和交易所债市的联通入手, 通过市场的公平交易与竞争来推动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在两个市场间的融通, 并形成统一的后台服务平台, 最终形成全国集中统一的债券市场体系。

(3) 主张信用评级的正义和公平, 维护“声誉资本”。

评级靠的是塑造信誉, 国际对三大评级机构的质疑更是从反面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应吸取这个经验教训, 在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 始终忠于评级标准的客观、公正和权威, 利用市场这一平台一步步累计“声誉资本”并努力维持之, 让世界渐渐听到中国信用评级的声音。

4 结语

目前, 虽然我国信用评级发展尚不成熟, 与国际评级还有很大差距, 但是打破美国在信用评级的垄断地位、发展各国信用评级是必然趋势, 符合国际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因此, 我国应基于当前信用评级的现状, 有条不紊地制定相关计划并努力践行:首先, 消除国外信用评级机构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控制;其次, 积极引导国内企业认可和推崇本土信用评级机构;最后, 使中国评级机构走出国门, 取得国际话语权, 为维护全球信用评级的公平、公正和权威贡献力量。而这一目标的实现, 需要政府和市场联手进行长期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亚.次贷危机对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启示[J].国际商务财会, 2009, (4) .

[2]米璨.中国信用评级发展的形势与战略[J].农村金融研究, 2011, (2) .

[3]穆志勇.美国信用评级监管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J].经济师, 2011, (10) .

关于企业信用评级 第5篇

企业信用评级概述及等级划分

概述:企业信用评级指信用评级机构对征集到的企业信用信息,依据一定指标进行信用等级评定的活动。企业主体信用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企业素质、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等方面。我们主要针对中小企业企业的贷款偿债能力进行评估,对影响评级对象的诸多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就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其偿债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级结果提供至银行,作为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的考评依据。

分级:借款企业信用等级划分为三等九级,符号表示为:AAA、AA、A、BBB、BB、B、CCC、CC、C。借款企业信用等级符号及其含义如下所示:

AAA 级:短期债务的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具有最大保障;经营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不确定因素对经营与发展的影响最小;

AA 级:短期债务的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很强;经营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不确定因素对经营与发展的影响很小;

A 级:短期债务的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较强;企业经营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未来经营与发展易受企业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会产生波动;

BBB 级:短期债务的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偿还能力一般,目前对本息的保障尚属适当;企业经营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未来经营与发展受企业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会有较大波动,约定的条件可能不足以保障本息的安全;

BB 级:短期债务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偿还能力较弱;企业经营与发展状况不佳,支付能力不稳定,有一定风险;

B 级:短期债务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偿还能力较差;受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较困难,支付能力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

CCC 级:短期债务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偿还能力很差;受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困难,支付能力很困难,风险很大;

CC 级:短期债务的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严重不足;经营状况差,促使企业经营及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状态的内外部因素很少,风险极大;

C 级:短期债务支付困难,长期债务偿还能力极差;企业经营状况一直不好,基本处于恶性循环状态,促使企业经营及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状态的内外部因素极少,企业濒临破产。

注:每一个信用等级可用“+”、“-”符号进行微调,表示略高或略低于本等级,但不包AAA。

企业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前景

由于中小企业自有资金少、知名度不高,所以依靠内部融资以及通过资本市场直接发行债券、股票融资都比较困难,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加依赖以银行贷款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手段。然而,目前中小企业向银行借款并不容易,其所面临的贷款融资困境甚至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尽管政府不断呼吁,甚至通过发布“指导意见”来敦促银行更积极地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但是,在缺乏防范信用风险手段的条件下,银行面对风险最简单和最直接的反应即是“惜贷”。因此,从银行来讲,提高贷款管理技术,降低信贷风险才是关键。

我国银行目前执行的信用评级体系,从评级方法的选择到评级指标、权重及其参考值的设定均是基于国有大型企业特点,很难全面反映中小企业的经营实际和发展前景。而其评价结果——“企业信用等级”又是银行决定是否向企业提供贷款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信用评级体系的不适用、不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造成不良影响,是阻碍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重要原因。制定一套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解决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融资过程中遇到的信用评级不公正的现状,已成为当务之急。

除此之外,信用评级是债券发行人与投资者、承销商及监管部门的纽带,是发行人向市场推荐自己的“介绍人”,也是企业内在管理的全面检验和考核,有助于发现并改进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更可以展示企业的形象,无形中增加了一个与同行业对比的平台,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在资本市场的信誉度服务。

由此可看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引入第三方评级机构提供客观参考依据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掀起一股热潮,我们可趁势扩展业务,将汇信金融服务咨询中心打造成专业的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企业信用评级实施程序

一、前期准备阶级(约一周时间)

1、评估客户向评估公司提出信用评级申请,双方签订《信用评级协议书》。协议书内容主要包 括签约双方名称、评估对象、评估目的、双方权利和义务。出具评估报告时间、评估收费、签约时间等。

2、评估公司指派项目评估小组,并制定项目评估方案。评估小组一般由3~6人组成,其成员 应是熟悉评估客户所属行业情况及评估对象业务的专家组成,小组负责人由具有项目经理以上职称的高级职员担任。项目评估方案应对评估工作内容、工作进度安排和评估人员分工等作出规定。

3、评估小组应向评估客户发出《评估调查资料清单》,要求评估客户在较短时间内把评估调查 所需资料准备齐全。评估调查贤料主要包括评估客户章程、协议、营业执照、近三年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近三年工作总结、远景规划、近三年统计报表、董事会记录、其他评估有关资料等。同时,评估小组要做好客户情况的前期研究。

二、信息收集阶段(约一周时间)

1、评估小组去现场调查研究,先要对评估客户提供的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围绕信用评级指标体 系的要求,哪些已经齐备,还缺哪些资料和情况,需要进一步调查了解。

2、就主要问题同评估客户有关职能部门领导进行交谈,或者召开座谈会,倾听大家意见,务必 把评估内容有关情况搞清楚。

3、根据需要,评估小组还要向主管部门、工商行政部门、银行、税务部门及有关单位进行调查 了解进行核实。

三、信息处理阶段(约三天时间)

1、对收集的资料按照保密与非保密进行分类,并编号建档保管,保密资料由专人管理,不得任 意传阅。

2、根据信用评级标准,对评估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并按规定格式填写信用评级工作底稿。

3、对定量分析资料要关注是否经过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然后上机进行数据处理。

四、初步评级阶段(约四天时间)

1、评估小组根据信用评级标准的要求,对定性分析资料和定量分析资料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评 价和判断,形成小组统一意见,提出评级初步结果。

2、小组写出《信用评级分析报告》,并向有关专家咨询。

五、确定等级阶段(约十天时间)

1、评估小组向公司评级委员会提交《信用评级分析报告》,评级委员会开会审定。

2、评级委员会在审查时,要听取评估小组详细汇报情况并审阅评估分析依据,最后以投票方式 进行表决,确定资信等级,并形成《信用评级报告》。

3、公司向评估客户发出《信用评级报告》和《信用评级分析报告》,征求意见,评估客户在接 到报告应于5日内提出意见。如无意见,评估结果以此为准。

4、评估客户如有意见,提出复评要求,提供复评理由,并附必要资料。公司评级委员会审核后 给予复评,复评以一次为限,复评结果即为最终结果。

六、公布等级阶段

1、评估客户要求在报刊上公布资信等级,可与评估公司签订《委托协议》,由评估公司以《资 信等级公告》形式在报刊上刊登。

2、评估客户如不要求在报刊上公布资信等级,评估公司不予公布。但如评估公司自己办有信用 评级报刊,则不论评估客户同意与否,均应如实报道。

七、跟踪评级阶段

1、在资信等级有限期内(企业评级一般为2年,债券评级按债券期限),评估公司要负责对其 资信状况跟踪监测,评估客户应按要求提供有关资料。

2、如果评估客户资信状况超出一定范围(资信等级提高或降级),评估公司将按跟踪评级程序 更改评估客户的资信等级,并在有关报刊上披露,原资信等级自动失效。具体评级指标

贷款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是信用评级机构对贷款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分析, 并对贷款企业信用情况进行文字说明所依据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指标。

一、财务指标

1、偿债能力 负债比率=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自有资本率= 所有者权益/ 资产总额

注: 自有资本率反映企业用自有资本清偿债务的能力,一般认为自有资本率必须达到 25%。

以上指标是从某一时点上静态地反映企业以现有资产清偿债务的能力, 实际生活中企业是动态的, 持续经营的,要反映它的动态的偿债能力还要借助下面两个指标。

债务本金偿付比例= 年税后利润/(负债本金余额/债务年限)注: 这个指标的考核一般需要连续五年以上的比率进行纵向比较, 才能确定其偿债能力的稳定性。

现金流量偿付比率=(期初现金余额+ 本息税前现金净收入)/[ 支付利息+ 本年到期债务/(1-所得税率)] 注: 这个指标大于1时表明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足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

2、企业发展力

总资产增长率= 年末资产总额/ 年初资产总额

净资产增长率= 年末净资产总额/ 年初净资产总额

主营利润增长率= 本年主营业务毛利/ 上年主营业务毛利

市场占有率增长率= 主营产品本年市场占有率/主营产品上年市场占有率

3、企业盈利能力

主营收入增长率= 本年主营业务收入/ 上年主营业务收入

注: 由于利润的可操作性, 主营业务收入比利润有更强的可比性。

其它业务收入比例= 其它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它业务收入+ 营业外收入)注: 一般来说一个成长性很好的企业往往是其在主营业务上取得了成功, 或发展一些与主业相关或相近的行业,如果一个企业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非营业利润, 如出租房屋, 出租土地或来自于资本市场上的炒作等, 以这样的公司做投资对象或合作伙伴一定要慎重。

二、信用指标

1、经营者信用

从工商部门获取企业资质信息: 注册资本、实收资本、经营范围是否超出营业执照注册的经营范围、经营资质是否与实际经营相符、是否正常年检、有无违章罚款记录、有无吊销营业执照记录、是否频繁办理变更注销登记。从税务部门获取企业纳税信息、是否连年亏损、是否有偷漏税记录、会计信息是否真实、核实企业向税务报表和向工商报送的年检报表是否一致、企业有无违反发票管理的行为记录。从银行获取企业的信用信息, 看企业是否有拖欠银行贷款本息、不履行担保义务、拖欠各类税费、诉讼等不良记录。从公安、法院、质检、海关等部门获取企业是否有违约信息记录。

2、法人(或高层决策者)个人信用

一个公司的法人(或高层决策者)的个人品质直接影响一个企业的管理风格和战略决策, 我们可以征集法人(或高层决策者)个人是否有信用卡诈骗、恶意透支使用信用卡、拖欠各类税费、拖欠银行贷款本息、不履行担保义务等不良信息记录。

3、企业内部守信情况及社会信用企业内部是否有恶意拖欠劳工工资劳保, 有偿还能力的情况下恶意拖欠货款及银行贷款等违约信息记录, 企业在供应商、客户间的信用史上是否有不良记录。

三、重点测试指标

1、现金流分析

一个企业的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和命脉, 如果没有顺畅的现金流, 再好的项目也会搁浅, 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流, 企业会因债务而陷入困境, 稳定的现金流是企业存在的前提条件。分析企业连续五年的现金流量, 重点分析企业基本的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量, 如果一个企业一段时期从客户处收到的现金大于它进行各种经营活动的支出, 并且这个现金流量水平应保持相对稳定的正数, 这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的根本保证。

2、资产规模及质量

资产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规模, 但要对它的实力做出判断还要辅以其它指标。资产应能直接或间接地为未来的现金净流入做出贡献, 资产中三年以上应收帐款占的比重太大, 不仅影响资产的质量, 而且还会造成潜亏挂帐现象, 影响利润指标;一些本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停产损失或历史遗留的大额工程支出如果计入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或其它应收款, 这些资产流动性差, 不易变现,如果摊销不规范, 还造成人工操纵利润, 一般投资者和股市上的散户很难发现, 这会影响财务信息的参考价值, 使投资者对公开信息的可信度产生怀疑。财务指标是信用评级中重要的参考指标。财务信息的失真是信用建设的最大障碍。没有健全的会计制度, 就不可能有发达的信用评级业。

3、往来及关联方

中国公司债券评级方法应用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债券评级;MDA;Logistic;Probit;神经网络;变量甄选

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es about bond rating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chooses four types of methods including MDA, Logistic Model, Probit model and neural network,and according to the risk features of China list corporations, such methods were optimized by the angle of the variable selection, and the data of China list corporation was used to conduct an empirical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show that the rating variables selected can capture the risk features of China list corporations better than the rating variables often chosen in the literatures abroad, and all of Logistic Model, Probit model and neural network have much more capability of rating classification to the bonds of China list corporations, especially the rating results of the Probit model and neural network method are very precise,and the error classification rates are almost 0.

Key words bond rating; MDA; Logistic; Probit; neural network; variable selection

1引言

债券评级对于债券的发行以及债券收益率价差都有较大的影响,在债券市场的构建中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债券评级能够减少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提高金融监管效率,活跃市场交易从而提高市场效率.优良的债券评级方法和技术能够为债券市场及资本市场提供准确的风险信息,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率;同时,债券评级方法及技术是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与保证.因此,债券信用评级技术的优化和提高,必然能够促进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与进步,以完善中国债券市场.

债券评级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在国外已逾百年,从而积累了一批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得到较为广泛应用的统计模型和方法.Altman(1968)1,2选取了1945年至1965年期间66家制造业公司,破产公司和非破产公司各33家,在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后,利用多元判别分析(MDA)建立了著名的Z得分模型;Altman发现Z得分模型的正确分类比率高达90%以上.Ohlson(1980)3将Logistic模型引入到公司财务危机预测上来,他利用1970年至1976年部分公司的财务数据应用于该模型,最后得到在预测公司破产上具有显著作用的四类因素分别是:规模、杠杆比率、业绩表现(比如净收入/总资产或营业收入/总债务)和货币流动性(营运资本/总资产或者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此外,Zmijewski(1984)4采用1972年至1978年的部分美国公司作为样本,应用于Probit模型,即累积概率模型,也得到了较好的预测结果.Coats与Fant(1993)5将神经网络方法应用于公司财务状况的评价.他们选择与Altman的Z得分模型相同的五个指标,以1970年至1989年的数据样本进行了检验,不仅克服了MDA方法理论假设与现实背离的困境,结论也表明神经网络方法比MDA方法在公司分类上更加有效.

鉴于中国债券市场的落后以及实证数据的缺失,国内对债券评级进行研究的大多数学者都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成熟有效的债券评级模型和方法进行改进,以应用于中国债券市场.李湛和徐一骞(2009)6运用Altman的Z得分模型,检验了2006年至2007年由中诚信所作信用评级的34家企业,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存在众多信用评级相背离的现象.刘瑞霞、张晓丽、陈小燕以及郝艳丽(2008)7将多元有序Logit模型应用于我国的信用评级,并选取我国53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Logit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结论表明该模型较传统的二分法更具操作性和准确性.朱彬、刘卫星和谢康林(2004)8将神经网络方法应用于中国企业信用系统,他们采用8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训练和测试,结论表明神经网络方法正确分类的准确率高达85.26%.

由于我国债券市场的落后,数据的缺失,以及很少对模型进行改进,而是直接将国外模型应用于中国公司债券的评级,导致国内债券评级实证分析的结论相互背离,以致无法对债券评级方法及模型的优劣做出正确的评价.然而,各个国家的制度因素和社会环境均不一样,尤其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上市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体制与社会环境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不足,如果完全照搬国外的评级模型和方法,必然是不合意的.因此,本文在国内外关于债券评级方法的研究成果之上,选取MDA、Logistic模型、Probit模型以及神经网络四种优良的债券评级模型和方法,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自身特点,从变量甄选的角度优化评级模型和方法,并扩大实证检验的样本容量,通过实证分析,推衍出更加适合中国上市公司的债券评级方法或模型.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本文甄选出的评级变量较国外常用的评级指标更好的刻画了中国上市公司的风险特征;Logistic模型、Probit模型和神经网络方法都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债券有较高的评级分类能力,尤其是Probit模型和神经网络方法对中国公司债券的评级非常准确,误判率几乎为0.

nlc202309051515

2中国上市公司风险特征分析

不论是市场环境还是上市公司的运作能力,中国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在这种情况下,完全以欧美发达国家的评级指标作为中国的债券评级准则,自然不能较好地刻画我国上市公司的信用违约风险,势必会影响债券评级的准确性.结合中国上市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以及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特点,对评级指标重新甄选,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上市公司债券评级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上市公司首先所经历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企业在上市之后同样保留了其公有制的形式,将公司股权的大部分划归到国有股份,再除去不可流通的法人股,真正能够上市流通的股份只有30%左右.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作为股票市场主力军的国有企业,仍然以一股独大的局面长期存在.直到2004年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大小非解禁,国有股和法人股所占比例逐步减小并开始在市场上流通.不论国家控股是否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升,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中,国有控股公司与非国有控股公司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除了税收的优惠政策外,由于国有股份的比重过大,相对于非国有控股公司,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不存在市场中用脚投票的外在压力以及股权收购的兼并压力,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破产的概率要远远小于非国有控股公司的破产概率,即使国有控股公司营运不佳,相关政府也会不断向国有控股公司注资以维持其业务的正常经营.这种股权结构可能有损于股票投资者的利益,但却十分有利于债权人,因为国有控股公司如同得到国家的担保,债务违约的可能性极小.此外,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国有股份在股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中国的股票市场难以独立于政府的行政干预之外.在政府对中国股票市场的长期行政干预之下,作为大盘指数成分股相当比重的国有控股公司会引起整个股票市场的波动,中国上市公司面临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也就是说,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中国股票市场,从而使得中国上市公司不论行业还是板块都会以政府政策为导向,产生一些背离基本价值的变化,具有较大的系统系风险.除政府行政干预增加上市公司的系统性风险之外,中国投资者强烈的投机心理和非理性行为也给上司公司带来巨大的个体风险.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首先在股票市场造成泡沫,引致上市公司的风险增加,财务质量下滑,最终导致上市公司债券违约风险增加.

中国上市公司除了所处的市场环境与欧美上市公司不同以外,公司的治理机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可以发现中国上市公司既具有以英美为主的外向型控制治理模式的特点,又具有以日德为主的内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中国上市公司以股权融资为主,债务主要是银行贷款,资产负债率较低(不包括金融行业在内的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5%左右),但股权又高度集中,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没有有效发挥,以内部控制对公司进行治理.

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其负债中的流动负债平均水平高达80%左右.除此之外,中国上市公司在计算资产负债率时,常常将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视为一体,将二者之和的负债总额与总资产作比,求得资产负债率.这种资产负债率很好地衡量了企业在清算时债权人所得到的保护程度,但是并不能全面体现发行公司债券与资产负债率的关系.因为资产负债率的最终目的在于预警和防范公司的财务风险,而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偿付到期债务的可能性,即使不考虑对于远期债务公司有时间选择许多措施来化解这种风险,未来也有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这一结果;另外,由于债务利息的存在以及不同期限的债券会轮流到期,公司的财务风险往往发生在当期而不是未来的远期.所以,上市公司将远期债务可能引起的财务风险视为现实风险不仅没有必要,也会导致对当期财务风险的度量偏差.

通过以上分析,中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方面主要有三大特点:

1) 国有控股公司相对于非国有控股公司拥有明显的信用优势;

2)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中股票权益占比较大,系统风险大,抗压能力弱;

3) 资产负债率偏低,而且以短期债务为主.

在中国上市公司进行债券评级时,先前文献所挑选的评级变量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有些变量是各国上市公司都具有的共同特征,对债券评级和预测有很高的贡献度.在经验选择的基础上,本文将结合中国上市公司在公司信用风险方面的自身特点,引入更加能够捕捉中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特点的变量,从而对中国上市公司债券进行评级.表1为本文在使用数量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进行债券评级时所考虑的角度与选取的变量.

本文从先前文献债券评级的预测指标中,选取了6个变量,分别为EBIT/总资产,留存收益/总资产,前5年盈利的变异系数,流动比率,权益市值/债务账面值,总资产的对数.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特征,引入了4个新变量:以二值虚拟变量表示的公司控股性质,Tobin q,β以及EBIT/流动负债.

EBIT/总资产主要测量上市公司资产的利用效率.该比率越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就越高,公司的成长能力就越强,那么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小.留存收益/总资产主要测量上市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留存收益是公司内部融资的主要来源,在所有融资渠道中具有最低的融资成本,可以较好地反映公司的发展能力.如果公司长期保持较少的留存收益,会阻碍公司的投资与发展,降低公司的盈利能力.前5年盈利的变异系数主要测量上市公司盈利的稳定性.公司财务质量不仅取决于盈利多少,还取决于盈利的稳定性.流动比率主要测量上市公司资产的流动性,能够反映公司偿付短期债务的能力.权益市值/债务账面值主要测量公司的资本结构.该比率越大,表明债务在公司资本中所占份额越小,债券违约风险就越小.总资产取对数主要测量公司规模.公司规模越大,固定资产就越多,即使公司发生清偿或破产,债权人也能以优先权获得补偿,因此债券的违约风险比小规模公司要小.

上述5个指标是国内外所有上市公司都具有的特征;下面从中国上市公司的独有特征出发,再选取4个债券预测指标.作为二值虚拟变量的公司性质主要测量中国上市公司是否国有控股.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与非国有公司相比,得到国家政府一定程度的担保,债券违约可能性较小.Tobin q主要测量上市公司的个体风险.Tobin q比率过高会引致公司市场价值与基本价值的偏离,容易形成泡沫,从而增加公司的风险,使公司债券质量下降.β主要测量上市公司的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越高,公司越容易受到市场各种因素变动的冲击,公司的其他风险会随之上升.EBIT/流动负债主要测量公司的偿债能力.因为风险随着时间在不断变化,债券评级主要度量公司的近期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评级也随着公司风险的变化而更改.所以长期债务对当期财务风险的评价和预警作用不大,流动负债才是令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主要原因,而且中国上市公司中的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80%以上,所以包含税收和利息在内的总利润与流动负债作比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有更准确的反映.

nlc202309051515

3实证分析

3.1数据选择

为了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债券评级进行实证检验,本文从沪深两市在2011年度正处于挂牌所有上市的公司中提取到120家上市公司,这120家上市公司均有5年的上市经验,即均在2007年以前上市.主要是因为刚刚上市的公司可能资本运作能力还不成熟,财务状况较为不稳定;此外刚刚上市的公司可能集中于公司的发展,在上市初期会有大量的投资,而投资收益可能不大,从而影响财务质量,因此剔除这些新上市公司以避免对公司债券评级的影响.120家上市公司分为两组,每组60家.一组由*ST或ST上市公司组成,其中包含40家*ST上市公司和20家ST上市公司;另一组由非*ST且非ST的上市公司组成(见表2).

3.2评级结果比较

在变量甄选的基础之上,采用MDA、Logistic模型、Probit模型以及神经网络四种公司债券评级方法或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债券进行评级;与此同时,根据国内外先前文献中选取的债券评级变量,同样利用这四种债券评级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债券进行评级.基于两种方法的评级结果,比较两种评级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对中国公司债券评级方法和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首先根据Fisher多元判别方法利用训练样本的数据对两种级别的中国上市公司进行判别分析,从而估计出如下判别函数:

对比Logistic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尽管本文模型只选取了6个变量,但R2却大于国内外经验选择的变量所估计的R2,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一些常用的财务指标所无法捕捉的风险特征.

Probit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只是最终转换成的线性回归模型中的随机扰动项所依赖的假设分布不一样.Logistic回归模型中的ε服从的是Logistic分布,而Probit模型服从累积正态分布.因此,一般情况下,Logistic回归模型与Probit模型的结果十分接近;然而金融市场中的数据具有尖峰厚尾、波动聚集以及杠杆效应等特殊性质,在假设分布函数的尾部往往存在巨大的变化.能够恰当地选择假设分布函数的尾部特征可以更好地拟合金融数据,以捕捉更多的数据信息.这正是本文选择两个具有相似分布但具有不同尾部特征函数作为主要模型的原因.

将二值评级变量对本文选出了10个变量利用Probit模型估计,经过反复试验,仅用7个变量就可以是两类债券得到有效区分,这7个变量分别是:

神经网络具有自我组织和学习的能力,能够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权值而使网络结构接近真实.不同的学习模式能够使神经网络产生不一样的解,对于债券评级这种分类的应用,以监督式的反向传播算(BP)法为主.监督式的神经网络方法具有分类精细、准确的优点,但学习过程复杂,其与传统多变量统计方法最大的差异在于神经网络具有学习能力,因此对于无法以线性模型来区分群组类别的问题,神经网络最能发挥其特长和优势9.

本文将甄选出的10个变量作为网络的输入向量,将代表评级的二值变量(0或1)作为目标向量,建立具有1个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其中隐含层含有8个神经元,输出层含有1个神经元.经过10 000期的网络训练之后,获得了较好的债券识别能力,图1是其中一次训练后的输出结果.

采用本文甄选的10个变量,经过10 000期的网络训练后,得到的均方误差为0.037 2.同样,本为在Coats与Fant选取Altman的Z得分模型的5个财务指标基础之上,再增加5个财务指标,但不包含本文经过对上市公司的风险分析所甄选出来的任何一个变量(是否国有控股、Tobin q、β和EBIT/流动负债).利用这10个财务指标,重新建立具有一个隐含层的BP网络,隐含层含有8个神经元.经过10 000期的网络训练,均方误差达到0.050 3,比本文的N-N方法所得到的均方误差大.

运用训练样本在MDA、Logistic模型、Probit模型以及神经网络四种评级方法下估计得到的评级模型对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的上市公司进行评级分类,各种方法的评级结果见表4.运用4种不同的评级模型和方法,本文所甄选的变量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证券分类较国外文献常用的变量更加准确,而且四种债券评级分类方法中,除了多元判别分析(MDA)方法以外,Logistic模型、Probit模型和神经网络方法的债券误判率都较低;对于训练样本,这三种债券评级方法都能够将95%以上的债券类型正确区分,尤其是Probit模型,能够将训练样本中的所有上市公司正确分类;对于测试样本,这三种债券评级方法也能将90%以上的债券类型正确区分.总之,在正确选取评级预测变量的情况下,Logistic模型、Probit模型和BP神经网络方法都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债券有较高的评级分类能力,尤其是Probit模型和BP神经网络方法的评级结果非常准确,其误判率几乎接近于0.

4结论

本文在国内外公司债券评级研究文献的基础之上,选取了多元判别分析(MDA)、Logistic模型、Probit模型和神经网络四种债券评级方法,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风险特征进行分析,从甄选评级变量的视角对评级方法或模型进行优化,同时采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优化后的四种债券评级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论表明:1)中国上市公司具有非常独特的风险特征,本文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特征甄选出的是否国有控股(0-1)、Tobin q、β以及EBIT/流动负债四个变量对中国公司债券的评级分类具有较显著的作用.2)本文所列出的四种债券评级方法中,Logistic模型、Probit模型和神经网络方法都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债券有较高的评级分类能力,尤其是Probit模型和神经网络方法对中国公司债券的评级分类非常准确.

基于以上两点结论,本文给出的建议是:中国上市公司具有异于欧美公司的风险特征,完全照搬国外优秀的债券评级方法或模型对中国公司债券进行评级是不合意的;应该从中国上市公司的自身特点出发,重新选取评级变量或评级方法以对中国公司债券进行评级.此外,中国的专业评级机构应加强提高自身的评级技术和评级能力,尽快在本国建立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促进中国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

nlc202309051515

参考文献

1.E I ALTMAN,A ROBERT.Eisenbeis. Financial Applications of Discriminant Analysis: A Clarific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78, 13(1):185-195.

2.E I ALTMAN.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 Journal of Finance, 1968, 23(4):589-609.

3.J A OHLSON.Financial Ratios and the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of Bankruptc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0, 18(1):109-131.

4.M ZMIJEWSKI.Methodological Issues Related to the Estimation of Financial Distress Prediction Model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4(22):59-82.

5.P K COASTS,L F FRANKLIN.Recognizing Financial Distress Patterns Using a Neural Network ToolJ].Financial Management, 1993, 22(3):142-155.

6.李湛,徐一骞.我国企业债券信用评级的因素分析J].南方金融, 2009(6):59-61.

7.刘瑞霞,张晓丽,陈小燕,郝艳丽.多元有序Logit模型用于上市公司信用评级探析J]. 财会月刊, 2008(1):54-55.

8.朱彬,刘卫星,谢康林,人工神经网络在企业信用评级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 2004, 20(8):9-13.

9.彭思迪,彭国强.变时滞随机CohenCrossberg神经网络几乎肯定网络稳定性J].经济数学, 2013,30(1):41-45.

上一篇:山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下一篇:生猪人工授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