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用仔鸡的饲养管理

2024-07-12

肉用仔鸡的饲养管理(精选5篇)

肉用仔鸡的饲养管理 第1篇

1 温度和湿度

1.1 温度

在雏鸡进入鸡舍前, 应提前做好预温工作, 使鸡舍保持适宜的温度。在初期的培养阶段, 鸡舍内的温度应保持在35℃左右, 经过一星期后, 每星期可逐渐将鸡舍内的温度降低2℃~3℃之间, 期间应合理控制降温过程, 当降温速度过慢时, 会对鸡只的羽毛生长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而降温过快会使鸡只难以适应, 进而导致生长速度减慢, 增加死亡机率。当鸡只进入5周龄后, 应将鸡舍内的温度控制在21℃~23℃之间, 可有效促进鸡只生长, 提高饲料转化率。

1.2 湿度

在雏鸡刚刚进入到鸡舍的3 d内, 应将鸡舍内的湿度控制在较高水平, 使雏鸡对外界环境逐渐适应, 可将相对湿度控制在约70%。当鸡舍内的湿度较低时, 鸡只有可能出现脱水现象, 对其生产性能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在鸡只最初进入鸡舍的1星期内, 应合理控制鸡舍内的湿度。当雏鸡进入10日龄时, 随着其体重的上升, 其呼吸量与排粪量也会有所提高, 因此易导致鸡舍内的湿度过高, 所以, 应严格做好通风换气工作, 同时勤换垫料, 将鸡舍内的相对湿度控制在55%~60%之间。

2 通气

做好通气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能够有效的将鸡舍内的一些有害气体与空气中的灰尘以及病原微生物排出, 换入新鲜空气, 还可以起到调节鸡舍温度及湿度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 肉用仔鸡的饲养密度较高, 对此, 应严格做好通风工作, 以防鸡舍内的二氧化碳与氨气浓度过高, 进而对鸡只的生长速度以及饲料的转化率产生不良影响。其中氨气对鸡只的影响较大, 因此, 当鸡舍内氨气的浓度过高时, 会使鸡只产生某些呼吸道疾病。对于开放式的鸡舍而言, 应在确保鸡舍内的温度在21℃~25℃之间的条件下进行通风工作, 通风标准以人进入鸡舍内不感觉闷气、不刺激鼻眼为宜。

3 开食和饮水

3.1 开食

开食是指第一次为雏鸡提供饲料, 合理的开食时间应控制在鸡只出壳后的12~24 h之间。在开食过程中应采用方形料盘, 并在4~5 d后减少料盘, 经过1星期后可采用圆形料桶或长形料槽。期间可使鸡只自由进行采食, 为有效刺激鸡只的食欲、提高采食量, 可在每日进行6~8次的加料工作, 并注意在每次的加料过程中饲料量应低于料槽深度的1/3, 以免造成浪费现象。另外, 开食所采用的饲料应为全价配合饲料, 以完全发挥出鸡只得生长潜力, 增加鸡只的成活率。同时准备足够的饲槽, 确保饲槽分布均匀, 并严格记录每日的实际喂料量, 当鸡只得采食量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找出原因, 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2 饮水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应为鸡只提供充足新鲜且清洁的饮水, 这对鸡只的健康正常而言是十分关键的, 期间应注意的是, 当环境温度越高时, 鸡只的饮水量也会有所提高。在初次开食的过程中, 也要确保鸡只先饮水后开食, 饮水与开食同时进行也可。如果鸡只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运输过程, 则应在饮水后2 h再进行开食, 在鸡只进入鸡舍的4 h前应在鸡舍内提前准备好充足的饮水。在开食过程中所提供的饮水应采用温开水, 在鸡只进入10日龄前, 应在其饮水中添加白糖3~5 g/kg、蔗糖酸钙或葡萄糖酸钙3~15 g/k以及磷酸氢钙0.1~0.5 g/kg, 可有效保证鸡只健康生长, 增加成活率。期间应准备充足的饮水器, 做到均匀分布, 同时科学调整饮水器的高度, 避免出现饮水外溢的情况, 保持垫料干燥, 饮水器应按时进行清洗, 更换新鲜、清洁的饮水。

4 光照

合理控制光照可有效延长鸡只的采食时间, 加快生长速度, 进而起到快速增重的效果。在最初的2 d内应确保光照时间在48 h, 后期可下降到23 h, 其中1 h的黑暗时间应保持在一定的区间内, 不可随意变动, 以免鸡只受惊, 出现受伤、死亡的情况。在最初的2星期内, 可按照鸡舍的实际面积, 每20 m²安装一只40 W的灯泡, 后期可将灯泡换为15 W, 以使鸡只能够看到食槽与水槽。

5 垫料

5.1 厚垫料法

这种方法是在开始进雏前提前在地面铺一定厚度的垫料, 并在后期将其中被严重污染以及过分潮湿的垫料全部清除, 将新的垫料覆盖在被污染以及潮湿处, 当鸡只出栏或转群后将废垫料全部清除。

5.2 换垫料法

这种方法是在开始进雏前铺一层垫料, 并在日常的饲养管理过程中将污染严重及潮湿的垫料及时清除, 换上新垫料。当垫料过脏时, 将垫料全部清除, 必要时可对地面进行消毒处理, 接着铺上新的垫料。

6 密度

具体的饲养密度应按照实际情况来进行确定, 当鸡只处于幼龄阶段、季节处于冬季、采食方式为自由采食以及通风情况较好时, 可适当增加饲养密度, 反之, 当鸡只已进入2周龄时、季节处于夏季、采食方式为分次喂料、通风情况较差时, 应适当降低饲养密度。

7 做好鸡群卫生防疫工作

应按时对鸡舍及用具进行消毒工作, 并对肉用仔鸡定期进行带鸡消毒处理, 同时做好疫苗接种工作。随着鸡病的种类日益增加、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给疾病治疗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对此, 应采用以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防治原则。

8 采用“全进全出”制

这种制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进入同一日龄的雏鸡, 待其养成后同时进行出售, 并在接下来的1~2星期内做好对鸡舍及其设备的清洗消毒工作, 重新接入下一批, 以便割断传染病循环, 而且易于饲养管理, 还可取得较好的防疫效果。

摘要:肉用仔鸡对各方面的要求都十分严格, 因此, 我们一定要把好鸡舍、环境、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的各项关口。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养鸡场的经济效益。

肉用仔鸡公母分群饲养好 第2篇

1. 可提高鸡群均匀度,便于实行“全进全出”制饲养

研究表明,在同一饲养期内,公鸡的生长速度比母鸡快17%~36%。如果公母混养,公母体重相差能达到500克左右。分开饲养后,一般相差125~250克。公母分群饲养后,同一群体的个体间差异较小,鸡群的均匀整齐度大大提高,便于饲养者采用“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及机械化屠宰加工,提高产品的规格水平。

2.可提高饲料利用率

传统的混养,采用相同营养水平的日粮,由于母鸡沉积脂肪能力较强,表现为增重慢,饲料报酬低,而且这方面的差距,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逐渐拉大,至8~10周龄时,料肉比可提高4%~7%。实行公母分群饲养,分别配制饲料,避免了母雏因过量摄入营养而造成的浪费,可有效提高养鸡生产水平。实践证明,公母分群饲养,平均出栏体重比混养方式可提高8%~15%,平均每只鸡体重能增加200~350克,饲养期可缩短3~5天,每公斤体重耗料降低1.5%左右,经济效益可大大提高。

3. 可提高产品质量,便于机械化屠宰加工

实行公母分群饲养,可使胴体肌肉含量增加,内脏脂肪沉积减少,同时使鸡群的发病率、死淘率都大大降低,减少了由于胸囊肿、腿病等引起的胴体品质残次率,提高产品质量。 如8周龄时母鸡腹脂率可达10.8%,而公鸡仅为3%左右,因此,减少了在加工过程中需要除去的多余脂肪,便于机械化屠宰加工。分群饲养可利用公鸡、母鸡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方面的差异,确定不同的上市日龄,并根据不同的市场需要,提前母鸡上市出售时间。

二、公母分群的饲养要点

1.科学调整饲料配方

公鸡能有效吸收高营养水平的蛋白质和赖氨酸,在体内进行沉积,以达快速增重的目的。母鸡采食多余的蛋白质在体内则转化为能量,沉积脂肪,饲料利用率低。因此,合理调整日粮的营养水平,以满足不同的鸡群在不同的饲养阶段所需要的不同营养。在饲养前期,公雏日粮的蛋白质含量可达25%,也可以添加赖氨酸以便进一步提高饲料利用率;母雏日粮蛋白质水平不宜超过21%~23%,尤其饲养后期的供给量更应适当控制,一般以19%为宜。此外,公鸡日粮中矿物质钙、磷以及维生素的水平也要高于母鸡。

2.加强鸡舍垫料的管理

公雏羽毛生长速度慢,体重较大,容易患胸囊肿和腿病等。因此,在采用地面平养时,应选择质地柔软、富有弹性、吸水性强的垫料,并适当增加垫料的厚度,通常以10~15厘米厚为宜。保持垫料干燥柔软清洁,潮湿的垫料应经常进行更换,特别是饮水器周围的垫料。网上饲养的应注意选择弹性大、质地好的塑料网,避免或减少对鸡的伤害。

3.控制适宜的温度和密度

肉用公鸡有比母鸡前期长羽速度慢,后期更怕热的生理特点。因此,育雏温度应有区别。前期公鸡舍应比母鸡舍高出1~2℃,而后期应比母鸡舍低1~2℃。在饲养密度上应注意公鸡的饲养密度要低于母鸡。

4.分别适时出栏上市

肉用仔鸡公母生长速度不同,而且从快速增重到相对增重缓慢转折点的周龄也不同。从快速到相对缓慢增重的时间,一般母鸡在6~7周龄,公鸡在8~10周龄。为了降低饲养成本,提高饲料报酬,公母鸡一达上市体重要求,就应该及时分别出栏上市。这样,母鸡可比混群饲养提前1周左右出栏,而公鸡则可延长1~2周达到标准体重上市,从而提高养鸡的经济效益。

山东省临沂市

肉用仔鸡药物的合理应用 第3篇

1 药物选择

1.1 对症下药

首先要确诊, 然后才能用药, 不能盲目用药, 否则出现各种药物用了不少, 但疗效不大, 甚至病情加重, 药物治病的原则是:对症、早用、合理、彻底。

1.2 合并症的对待方法

肉仔鸡在饲养中合并症多发, 这就需要在临床上一定要分清什么是主要的、急的, 什么是原发的, 什么是继发的。抓住主要的, 急的。合理用药总的原则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 主次齐抓, 急缓兼顾, 各有侧重,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先主后次, 先急后缓, 全面安排。

1.3 注意药的质量

应用药物前要对如下方面核对:名称、含量、产地、批号、有效期、外观状态等, 只有在核对无误时方可应用。

1.4 注意副作用

应用药物对疾病防治过程中往往出现防治作用以外的不良反应, 如:对肝、肾的刺激, 慢性蓄积中毒等。有的药物在体内排泄慢, 蓄积作用较强, 如果应用不好, 往往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如硒粉、抗驱虫药等。

1.5 注意抗药性

有些菌株随着长期的药物作用, 产生一定的药物作用, 产生一定的抗药性, 造成疗效不佳, 为此要注意:有条件的通过药敏实验选择最敏感药物。按疗程用药, 肉仔鸡一般3~5d为一个疗程, 不能一天换一样。各类药物可采取阶段性交替用药, 以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2 注意用量用法

群体饲养肉仔鸡, 用药一般采用饮水和拌料给药。

2.1 饮水给药

操作方便, 发挥药效快。分为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根据一定的配药浓度和一定的饮水给药来控制药量;第二种方法:根据体重计算给药量。实际操作中第一种方法更易掌握。

2.2 拌料给药

常用于球虫药、添加剂或一些不溶于水的药物, 用量常用ppm或百分比表示, ppm表示1t料中拌药的克数, 百分比表示100Kg饲料中拌药的千克数。

3 用药的误区

3.1 用药不对症

不仅治不好病, 反而耽误治疗;治疗不按疗程, 刚见好就停药, 往往几天后又复发;药物慢性中毒, 给药过频, 采食量下降, 增重慢。

3.2 忽视环境因素

如氨味过重, 尘土过多, 温度偏低, 都影响疗效;饮水器具太脏, 卫生条件差等, 这些因素不排除, 只靠药物, 往往屡治不效;用药剂量不准, 偏高或偏低, 都影响疗效;拌料给药不均, 特别是治疗球虫时, 料中拌药往往不均匀, 造成部分鸡只采入量过高引起中毒。

3.3 用药配伍禁忌

这一点也应十分注意, 如益生菌与抗菌素同用, 青霉素与庆大混用等。

黄粉虫对肉用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第4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基础日粮

根据我国肉鸡饲养标准配制, 基础日粮一次备齐, 日粮来源于巴斯夫饲料有限公司的肉鸡2号饲料, 其组成及营养成分见表1。

基金项目: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储备基金项目 (吉农院合字[2012]第401号;吉林农业科技创新项目) 。*通讯作者: (1967–) , 女, 汉族, 吉林市人, 硕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药用动物与动物药的生产与加工及教学研究工作。注:营养成分均为计算值。日粮中所用的复合多维及微量元素由巴斯夫饲料有限公司提供, 其中每千克预混料中含维生素A 11000 IU, 维生素D 3300 IU, 维生素E 16.5 mg, 维生素K 3 mg, 维生素B12 mg, 维生素B27 mg, 泛酸10 mg, 烟酸50 mg, 叶酸0.8 mg;微量元素Cu 3 mg, Fe 30 mg, Zn 80 mg, Mn 100 mg (均以二硫酸盐形式添加) , Se 0.3 mg (Na2SeO3·5H2O) , I 0.75 mg (KI) 。

1.2 试验用鱼粉

市售国产鱼粉。

1.3 试验用黄粉虫

黄粉虫源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实验室提供, 将6~7龄黄粉虫幼虫烘干粉碎备用。

1.4 试验设计与方法

选择21日龄的健康爱维茵肉用仔鸡360只, 随机分成4组, 每组设三个重复, 每个重复30只, 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添加2%的鱼粉, 试验Ⅰ、Ⅱ、Ⅲ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分别添加1%, 2%, 3%黄粉虫粉, 试验进行35 d, 预饲期7 d, 试验期28 d。

1.5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本试验的肉仔鸡均在同样鸡舍铁丝网笼中饲养, 料槽、水槽充足, 自由采食和饮水, 舍内温度, 湿度及光照等按常规饲养管理要求进行, 并按常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具体操作:正式期开始时称取肉仔鸡的空腹体重, 结束时再次称取空腹体重。这期间, 每天记录鸡的健康状况。

试验期间按时定量给料, 补给充足的新鲜自来水, 保持水的清洁, 经常换水, 保持鸡舍的卫生, 注意通风。试验鸡分别在21, 28, 35, 42, 49日龄时进行个体空腹称重, 全期准确记录每组的采食量数据, 并观察鸡群的变化。

1.6 试验日期与试验地点

本试验从2010年9月21日至10月25日, 共进行35 d饲养试验, 试验正试期前进行预饲期7 d。试验地点在大学生创新基地的试验舍。

1.7 试验测定指标

生产性能指标:平均体重、平均日增重、耗料量、料肉比 (采食量/增重量) ;经济效益。

1.8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经EXCELL2003初步整理后, 用SPSS17.0统计软件ANOVA进行单因素数理统计, 对均数作LSD多重比较。测定结果以“平均数±标准误”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粉虫对肉鸡平均体重的影响

由表3可知, 不同剂量的黄粉虫均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肉鸡各个日龄时的平均体重。21日龄时, 各组肉鸡的平均体重相当, 差异不显著 (>0.05) ;28日龄时, 以对照组相比, 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的平均体重分别提高为2.6%、6.7%、4.2%;35日龄时, 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的平均体重分别提高为2.4%、6.1%、3.5%;42日龄时, 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的平均体重分别提高为3.7%、10.7%、7.3%;49日龄时, 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的平均体重分别提高为2.7%、5.2%、3.6%。从全期来看, 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的平均体重分别提高为3.2%、6.3%、4.4%。

单位:g/只

注:同列数值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0.05) , 同列数值肩标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0.05) 。

2.2 黄粉虫对肉鸡日增重的影响

由表4可知, 全期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的平均日增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升高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为3.2%、6.3%、4.4%。其中, 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显著 (<0.05) ;试验Ⅱ组与试验Ⅰ组、试验Ⅲ组相比, 差异显著 (<0.05) 。因此, 试验Ⅱ组平均日增重最高。

注:同列数值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0.05) , 同列数值肩标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0.05) 。

2.3 黄粉虫对肉鸡采食量、料肉比的影响

由表5可知, 黄粉虫对肉鸡的采食量有一定的影响, 在料肉比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从全期来看, 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的料肉比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3.0%、5.6%、6.1%。其中, 试验Ⅱ组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显著 (<0.05) ;试验Ⅲ组与对照组、试验Ⅰ组相比, 差异显著 (<0.05) 。试验Ⅲ组与试验Ⅱ组相比, 差异不显著 (>0.05) , 因此, 试验Ⅲ组的料肉比最低。

单位:g/只

注:同列数值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0.05) , 同列数值肩标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0.05) 。

2.4 经济效益

见表6, 按当时市场售价, 肉鸡毛鸡每千克售价9.8元, 由表可以看出, 各组中以试验Ⅱ组毛利最高, 为3.52元/只, 然后依次是试验Ⅰ组、试验Ⅲ组、对照组, 分别为3.28元/只、3.12元/只、2.35元/只, 试验Ⅱ组比试验Ⅰ组、试验Ⅲ组、对照组高0.24元/只、0.4元/只、1.17元/只, 以对照组为基础, 试验Ⅱ组、试验Ⅰ组、试验Ⅲ组的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49.78%、39.57%、32.76%。因此, 试验Ⅱ组的经济效益最高。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日粮中添加黄粉虫的不同比例以及与同等营养水平的鱼粉相比, 肉仔鸡的生产性能基本相似, 因为黄粉虫与鱼粉一样鱼腥味浓厚, 可刺激动物消化液分泌, 加强胃肠蠕动, 所以黄粉虫的日粮适口性较好, 鸡喜食且鸡本身也有食虫的特性, 从而表现出生长速度快, 这也许是其具有较高的可消化性成分的重要因素。经济效益上, 黄粉虫的成本也较鱼粉低, 这是由于黄粉虫饲养不仅简便易行, 而且具有投资小, 饲养设备简单, 食性杂, 抗病力强, 生长周期短等特点, 随时随地即可养殖。用麸皮、农作物秸秆、蔬菜、瓜果皮、米糠、树叶野草即可开始饲养, 并且豆腐渣等农业废弃原料做饲料饲养黄粉虫也已取得较好效果。在本次试验中, 添加等量黄粉虫替换鱼粉和添加不同浓度水平的黄粉虫, 肉仔鸡的体增重、采食量以及料重比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所以黄粉虫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动物性蛋白饲料原料, 在肉鸡日粮中可以替代鱼粉。这一结果与申红等[4,5] (2006) 试验结果一致;与王国泽, 曹鑫涛[6]等在2010年在鹌鹑饲养上应用黄粉虫试验结果一致。黄粉虫作为蛋白质饲料, 在农村和小型养殖场可以迅速得到推广, 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之一, 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为了研究黄粉虫对肉用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选择21日龄的健康爱维茵肉用仔鸡360只, 随机分成4组, 每组设三个重复, 每个重复30只, 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添加2%的鱼粉, 试验Ⅰ、Ⅱ、Ⅲ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分别添加1%, 2%, 3%黄粉虫, 试验进行35d, 试验结果表明:添加2%和3%的黄粉虫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肉仔鸡的平均体重、平均日增重 (<0.05) , 降低了肉鸡的料肉比 (<0.05) , 其中以添加2%的效果最佳。由此可见, 黄粉虫粉可以代替等量的鱼粉饲喂肉用仔鸡。

关键词:黄粉虫,肉仔鸡,生长性能

参考文献

[1]谢保令.黄粉虫幼虫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J].昆虫知识, 1994, 31 (3) :175~176.

[2]赵大军.黄粉虫幼虫的营养成分及食用价值[J].粮油食品科技, 2000, 8 (2) :41~42.

[3]冯彦博.黄粉虫幼虫中无机元素和维生素的测定与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2, 23 (2) :57~59.

[4]申红, 潘晓亮.黄粉虫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6, 8:61~62.

[5]申红, 潘晓亮.黄粉虫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及体内蛋白质沉积率的影响[J].四川畜牧兽医, 2006, 7:27~28.

肉用仔鸡腿部疾病及应对措施 第5篇

1 造成肉仔鸡腿部疾病的主要原因

1.1 钙、磷及微量元素缺乏:

饲料中钙、磷不足或比例失衡, 可造成骨骼发育不良。锰、锌缺乏时易发生骨短粗病, 腿骨变形, 膝关节肿大, 发生脱腱症。硒缺乏时造成脑软化及腿肌萎缩, 甚至麻痹而卧地不起。

1.2 维生素缺乏:

肉用仔鸡由于生长发育快, 必须有高能蛋白质饲料来满足生长需要, 而饲喂高能蛋白饲料对维生素的种类和数量要求较大, 在加上舍饲缺乏阳光, 很容易发生佝偻病、腿软和骨质变形, 生长缓慢甚至大批死亡。临床表现:维生素A.D缺乏时鸡爪色淡、趾爪蜷缩、步态不稳。维生素E缺乏时, 鸡患脑软化症, 病鸡两腿呈急速地收缩和弛张交替发生的有节律痉缩。肉用仔鸡对维生素B族非常敏感, 特别是维生素B1、B2缺乏时常出现神经症状与脚趾弯曲, 头向背后极度弯曲呈“观星”姿势。泛酸缺乏时, 病鸡腿部球关节发生疣状隆凸物, 可因脱腱病而死亡。胆碱缺乏时, 患鸡飞节肿大, 关节肿胀, 骨短粗, 腿骨弯曲, 运动失调。生物素缺乏时, 患鸡趾爪出现炎症, 骨发育受阻, 呈现短骨等。

1.3 过量的蛋白质在体内产生大量的尿酸盐, 并在

关节、内脏等处沉积引起脚趾和腿关节肿胀变形, 进而发展为跛行。

1.4 传染病引起的感染性退部疾患。

主要有马立克氏病, 化脓性关节炎, 脑脊髓炎, 病毒性腱鞘炎等。

1.5 遗传因素引起的腿病。

如胫骨软骨发育异常, 脊椎滑脱症等。

1.6 管理不善也可以造成腿部疾病。

鸡舍过度潮湿, 通风不良, 光线不好, 饲养密度太大, 可引起风湿性腿病, 抓鸡不当, 可造成肉仔鸡外伤性腿病等。

2 对于肉用仔鸡腿病应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 确保肉仔鸡合理的生活环境,

避免因舍内湿度过大, 脱温过早以及抓鸡不当而造成的腿病, 特别是地面散养鸡群, 垫草要勤换, 湿度应保持在60~70%, 脱温应在3周龄以上。

2.2 完善饲料营养, 采用优质全价的配合日粮, 满足肉仔鸡对各种微量元素, 维生素及营养的要求。

避免因缺乏钙、磷而引起的软脚病。缺锰、锌、胆碱、尼克酸、叶酸、生物素、维生素B6等所引起的脱腱症, 维生素B2缺乏引起的蜷趾病。

(1) 小规模饲养户, 日粮中建议使用以下添加方法,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日粮中钙、磷添加比例因保持在2∶1, 同时适量增加维生素A、D (鱼肝油) 。1∶20000倍高锰酸钾溶液代替饮水, 可防止锰缺乏引起的腿病。0.1%的亚硒酸钠饮水可预防缺硒引起的腿肌萎缩, 补硒的同时应补充维生素E, 临床多用亚硒酸钠维生素E制剂来补硒。日粮中添加1-2ml鱼肝油或补喂新鲜动物的肝脏, 添加0.5%的植物油或每只鸡内服300单位的维生素E、每只添加5mg复合维生素B, 可防止神经炎及脚趾弯曲, 每日每公斤饲料添加5mg泛酸, 饲喂过程中注意不要经常饲喂缺乏维生素PP的单一饲料, 每公斤饲料中添加100mg的生物素, 饲料中增加富含胆碱和蛋氨酸的动物性饲料, 并加入适量的植物油和胆酸盐, 都是有效的防止方法。

(2) 对于大规模饲养的养殖户可推荐使用以下配方:每1000 kg日粮加硫酸锰250g、维生素A150单位、维生素D330单位、维生素B23g、维生素K 0.5g、烟酸10g、泛酸钙3g。可极大限度的降低肉仔鸡腿部疾患的发病率。

2.3 阶段性的控制日粮中蛋白质含量, 特别是动物

性蛋白质的含量, 也是有效防止肉鸡腿病的有效办法。笔者自2000年以来对当地农户饲养的肉鸡推行7日龄后每50kg全价饲料中增加能量饲料玉米5kg, 饲喂至21日龄收到了显著效果。

2.4 完善防疫措施, 杜绝感染性腿病的发生。

鸡舍定期消毒, 按时按程序注射疫苗等。

3 几点体会

3.1 饲料要现配现用保持新鲜, 防止人为因素造成维生素及营养物质损耗、变性。

3.2 补充各种微量元素时, 要严格把握使用量和方法, 因某些微量元素过量可引起肉仔鸡中毒;

如用亚硒酸钠补充硒时最高量 (治疗量) 不能超过1%的含量, 且限制供给量, 食盐一般在混合精料中的比例为0.35~0.3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肉用仔鸡的饲养管理】相关文章:

肉用牛的育肥技术06-16

肉用绵羊论文05-09

肉用山羊养殖技术06-04

上一篇:甜瓜栽培技术下一篇:高中化学中概念教学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