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机智水平范文

2024-06-20

课堂机智水平范文(精选10篇)

课堂机智水平 第1篇

一、巧用幽默, 融洽关系

老舍先生有一句名言:“幽默者的心是热的。”课堂教学中, 有时教师的幽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融洽学习气氛, 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点染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上遇到学生心不在焉的时候, 最有害且又最不科学的办法是板起面孔大声训斥。不妨做个小游戏或讲个小笑话, 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收一收学生的心, 再进行课堂教学, 就可以事半功倍,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尊重学生, 冷静处理

课堂教育机智的发挥, 要求教师关爱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对学生一视同仁, 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有丰富情感世界的人。遇事先冷静, 不要不假思索就以教师的威严压制学生, 动辄发怒、批评。俗话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凡事多留心, 多听听学生的想法, 就可能避免矛盾在课堂上演, 甚至可以收获一份欣喜。比如:课堂上有个学生没认真听讲, 不见得他的思想就走神了, 或许他在另寻解题思路呢!因为自己思考得太投入了, 才没有听教师的讲解。如果作为教师不问青红皂白, 就狠狠得批评了这个学生, 一个独到的解题思路可能会因此而搁浅, 或许一个未来的数学家已在你的厉声怒语中夭折了。

三、打破僵局, 化解矛盾

教育机智的发挥, 还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教师一旦发现自己处理问题不当或学生有意反抗时, 就该立即调整方案, 打破僵局, 决不能一意孤行, 使课堂气氛僵化, 影响全体学生的心情。上个月的一节课上, 一个学生把课外读物放在了数学书的下面, 正津津有味地看着, 连我走到他旁边都没有发现。我要拿走他的书, 他红着脸给我了。谁知, 第二天的课堂上, 这一情景再次上演, 当我要他把课外书拿出来时, 他用手紧紧地按着, 说什么也不愿意交出书, 看着他那倔强劲, 我知道硬逼只能形成僵局, 得转个弯子。于是, 我改口说:“现在你把书送到老师的办公室, 暂时由老师保管, 周五一定还给你。”听说书还可以还给他, 学生如释重负, 自觉地把课外书送到我的办公室。回来后, 他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听课, 一场风波平息了。

周五, 我信守诺言, 把课外书还给了他, 并且同他交谈了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个人课余爱好与课堂学习的关系, 他不断点头表示接受我的意见, 并保证今后在课堂上要好好学习功课。

谈课堂教学机智 第2篇

所谓课堂教学机智,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有关教学的偶发事件的能力,即在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课堂教学机智是一种教学能力,是一种巧妙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教学技巧,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艺术。

二、课堂教学机智的具体表现: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机智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细致敏锐的观察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会对教师教学活动作出各种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东张西望,说明他们注意力不够集中;无精打采,显示他们听讲时身心困倦;表情迷惑,表明他们对教学内容有疑难;嘀嘀咕咕,意味他们思想存在疙瘩。学生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无不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这些信息,教师要运用细致敏锐的观察力,迅速捕获,及时分析,正确判断,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容量、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语调。容量太大,可以精简;步骤太少,可以增加;方法单调,可以灵活;语调平缓,可以抑扬顿挫。就是说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外在表现,分析内在原因,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他们的精神需要,做到对症下药,杨长避短,可见,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是实施课堂机智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获得教学主动权和采取最佳方法的基本前题。• 冷静理智的自制力

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应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用理智把握住自己,并迅速判断事情的性质,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尽快安定课堂秩序,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扭转到正常的教学上来,那种遇到事情就情绪紧张、心理失衡、怒气冲天、大发脾气、严厉指责学生的表现与行为,必然导致课堂秩序更加混乱,影响正常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引起突发事件的因素很多,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出现知识性错误,被学生意识到,他们就会私下嘀咕或发出笑声。这时,教师万万不可脑羞成怒,正确的态度应是坦率承认失误,再加以改正。如果文过饰非,学生更会议论纷纷,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会降低,影响力也随之减弱。再如,个别调皮的学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借机故意发出偏差性应答或古怪的叫声,就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扰乱课堂教学秩序。这时,教师最好的对策应是结合讲解内容对此加以巧妙的转化,使之为教学服务。那种因此停止讲课,斥责学生的做法,效果往往不好。特别是当教师的人格受到污辱时,他就更应该保持清静的头脑,妥善加以处理。教师如果怒不可遏,对学生严加整治,就会造成师生情感的裂痕,既不利于维持当时课堂秩序,也不利于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突发事件,一定要用自制力约束自己,这是教师内在力量的表现,而不是软弱可欺的象征。• 及时有效的调控力

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一定的手段对学生听讲状态和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调节控制的教学技巧。成功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有效的双边活动,教师按照一定的构思,运用准确的语言、整洁的板书和适当的教具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生则保持良好的听讲情绪状态,集中注意力,让自己的思维与教师教学速度相配合。如果这种配合出现偏差,教师就应及时有效地加以调控。一般地说,教师的调控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调控学生听课的情绪、注意力及思维活动,激发他们参与教学、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二是调整教师讲课的速度、方式、步骤和环节,保持传递知识信息的渠道畅通无阻。• 深刻准确的解惑能力

为了适应学生主动学习和勇于质疑的精神,教师要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不仅要多读本专业书籍,而且要多读非专业书籍(如理科类教师要多读文科类书籍,而文科类教师要多读理科类书籍),培养自己深厚的知识素养,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当学生出现疑惑时,教师就要灵活运用具备的学识,机智准确地予以解答。只有这样,才能继续保持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灵活自如的通变力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课认真,教案内容扎实,具有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为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确立教学要点、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设计教学步骤和环节,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和形式。所以说教案是上课的依据。但是在课堂的具体教学中,完全按照教案进行教学的做法是很少的。通常,教师都要随着课堂出现的具体情况(包括意外事件),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和改变,把教案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积极熟练的迁移力

由于客观事物之间本来就是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因此,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认识之间必然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围绕讲授内容,充分联系有关的各种知识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实现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促进性迁移(即正迁移),避免抑制性迁移(即负迁移)。为此,教师要学识渊博,具有广阔的知识背景,也要有辩证的思维能力,能从不同的角度联系相关的知识材料理解讲授内容。总之,教师必须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正迁移能力,为课堂教学服务。• 机智幽默的表达能力

教师的表达能力分为言语表达能力和非言语表达能力两个方面。言语表达能力作为课堂教学机智手段,突出表现在教师运用丰富、生动、形象、准确的言语传递知识信息,调控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案,解答学生疑惑,促进知识迁移。非言语表达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眼神、表情、举止神态、修饰打扮及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无声言语来传递信息。它作为课堂教学机智的手段,主要是指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的形象性和直观效应,有效地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讲课内容,还能表达一些为言语手段不能表达的思想、态度和情感,达到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面对有思想、有情感、有态度、有意志的学生,教师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机智,才能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教学机智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应变能力,并不是说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随机事件。相反,它总是受教学教学规律和各种因素的制约,要体现五个有利于:(1)有利于教育方针、教育原则的贯彻执行;(2)有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3)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5)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培养教师课堂教学机智

培养教师课堂教学机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要熟悉教材、教法和学生

熟悉教材,教师就会对讲课满怀信心,胸有成竹;熟悉教法,教师就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熟悉学生,教师就能从学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做到这“三熟”,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判断,妥善处理;还可以尽快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正处在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时期,他们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情绪、意志、个性必然会反映到学习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上,这些心理因素也是时刻发生着作用。因此,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观察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处理好偶发事件,及时调控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 培养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教师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实施课堂教学机智,运用观察力、调控力、解惑力、通变力、迁移力解决意外事件和组织教学的客观要求。因此,教师应努力学好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 锻炼生动准确的表达能力

一方面,要锻炼言语表达能力,使课堂教学用语具有简明扼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特点,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锻炼非语言表达能力,要讲究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做到抑扬顿挫,并伴随适当的表情和手势等,表达一定的知识信息。•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出现的不同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一般而言,对于没有偏离教学构思的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尽可能通过教学过程本身的进展来解答,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构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偏离教学构思的学生提问,要区别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有的可以及时解答,有的可以课后解决。对于当场回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充分讨论加以理解,或待课后查阅有关书籍给予解决。教师要有“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的诚实教学态度。•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制力

巧妙引导,打造机智课堂 第3篇

【关键词】老师;学生;主体;引导;课堂

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也许我们的课堂上会出现很多的突发事件,而我最欣赏的就是不但能够化解危机,更能够因势利导更好的转入课堂,从而对学生进行适时教育。这样的课堂往往让我折服。

前面我曾在网上看到过有化学老师将元素周期律编写成歌曲的,有数学老师把函数的形状变成韵律操的,在深深佩服这些老师的才情的同时,深深的感觉,我们思政课也应该多多学习,打破死气沉沉的满堂灌模式,打造机智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我觉得老师要学会倾听。历来老师都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传统的模式都是讲授甚至是“满堂灌”,而很少注意学生在说些什么。有时学生在下面小声讨论往往会被老师忽略,其实他们的讨论正是他们的疑惑,当你课后或其他时候让他们再提问题时,或许他们因为种种原因已经提不出了。所以机智的老师首先会倾听学生的讨论,这就跟医生看病时听病人主诉一样。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记得有次上课,在讲“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时候,正好美丽的语文老师窗外走过,学生有点分心窃窃私语,这个时候老师问你们为什么喜欢语文老师的课啊?学生回答因为她美。老师停顿了下,那你们没有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哦,老师我虽然不美,可是知识渊博哦。学生会意马上注意力回到课堂…….这样的引导往往比直接简单的批评更有效果。台湾作家刘墉说“说话时,使听众注意力集中是一门学问;听话时,集中注意力与说话者,更是一门学问”,由此可见我们好好倾听学生,了解他们,尊重他们是多么的重要。

其次,老师要给学生以正能量,给他们正面的引导。思想政治课应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所以在引导时不能被学生或社会所影响。比如,在讲正确消费观时,我们举了“结婚三大件”的变化,马上有学生想到“宁可在宝马上哭,也不在自行车后笑”这句话,上课的老师没有放过这句话,适时的引导学生这并不是一种正确的幸福观,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还记得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总是对老师议论纷纷,什么灭绝师太,张无忌啊之类的绰号满天飞,有次试卷上居然出现一首打油诗“政治题目难,死去活来背,背的全没考,考的全没背”,当时老师拿到这份试卷过来我们都以为那同学死定了,他也是战战兢兢。结果老师来了句“这位同学就是有才,政治的学习就是死去活来啊”我们全都傻了,接着老师不慌不忙的说为啥“死去”,死去就是说对于课本的知识点我们就是要背得死死的记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谓“活来”就是说对于知识点要灵活的加以运用,而不是生搬硬套。你们可以看看自己的试卷,自己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没有“死去”还是没有“活来”。全班学生包括我深深的记住了这节试卷评讲课,也被老师的智慧深深折服。老师给了我们正面的影响,让我们获益匪浅。

再次,老师要留空,给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时间。我以前当新老师的时候经常都是语速很快,然后请学生回答问题也是速战速决,结果发现问题很大。有很多课上讲过的内容考试再考学生依旧是不会,我开始反思自己。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留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一知半解,后来我提问但不急于点学生回答,让他们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时间,每个人都紧张会被喊到,这样就提高了一些。后来我又发现提问太过笼统,没有梯度,于是我又研究高考的试题,努力让自己的设问科学合理有梯度,当然还有很多同组老师大家一起研究,逐渐的我上课得心应手起来。

最后,多种方法,化繁就简,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与时俱进。我们现在的教育普遍是教给学生旧知识却要他们用应付未来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好知识的更新。有句俗话:要想给学生一勺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如此这样才可以教书育人,而我们政治课更是首当其冲,高考也从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所以我们要紧扣时代的脉搏来引导教育学生。

政治课要记要背的内容确实很多,学生也多次反应难记得,我告诉他们化繁就简其实是个好办法,先搭好框架再给它填上血肉。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就可以事半功倍。甚至是考试的审题,学生审题偏差了,我告诉他们对于题干很长的题目进行缩句,找出主谓宾,一段话就概括段落大意,总之不要被蒙蔽。比如:经济常识部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对于是生产的决定作用还是消费的反作用的选择题,“随着人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也随着提高”这类的题干就得找出原因是什么,不能偏差。

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人的思维有的时候会出现瓶颈,知识学得越多越固化,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比如同一个问题换多种角度考虑,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哲学,高考探究题往往就是多角度提问,今年高考最后一题关于“互联网金融”第一问从认识论角度,第二问从经济学投资途径角度,第三问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别提问。那么平时的课堂我们也要多多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

有的时候特别是复习课,学生类似的题目做多了往往会思维定式,题目一换,往往毫不犹豫的往沟里跳,今年高考最后一题第二问,余额宝是最近互联网金融的热词,给了人们另一种理财的方式方法,有人说它挑战传统银行业,题目通过一道计算题说明了传统银行业与新兴互联网金融各有存在的合理性。

课堂不应当是一潭死水,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巧妙引导,加上学生的积极配合,把我们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吧。

【作者简介】

刘琴,女,1981年10月出生,江苏省海安县立发中学政治组,中学一级教师。

教学机智演绎精彩课堂 第4篇

一、紧抓“错误”,巧妙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呈现出一些错误的资源,如何抓住这一契机,让那些“错误”在我们的课堂上绽放光彩?这就需要我们懂得在错误中拨正,在错误资源中寻找到通向“正道”的“幽径”,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跟着我们“改邪归正”。

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三册的《小狮子》这篇课文的第一到第六自然段这部分内容后,我让学生对这只好吃懒做、总想依靠父母的威望在森林里生存的狮子进行评价时,就有一位学生是这么说的:“我觉得这是一只聪明的狮子,它懂得利用父母的威望,所以它当然可以不学本领、好吃懒做了!”很显然,这个学生的想法违背了本单元的主题——“自主”,也偏离了正确价值观的轨道。那么,如何抓住这一“错误资源”,巧妙拨正,让学生既能明白文本的主旨,又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呢?教学时,我没有直截了当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先进行小组讨论:假如狮子的父母老了、去世了,这只没有任何本领的狮子将怎样生活呢?一番激烈争论过后,学生的感悟颇多:它会追不到野牛,更追不上羚羊,即使是一只小鹿站在它面前,它也打不过,因为它没有任何的本领;过不了多久,它就会饿死,因为它什么也不会……学生在讨论、想象、交流看法后立刻明白自立、自强对任何人都无比重要。

在遇到“错误资源”时,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否定,而应该紧抓这一“错误”,培养学生在“错误”中思考辩论的能力,享受寻找正确答案之后的成功体验。

二、勇于认错,借机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难免也会出现“意外”——把读音读错了,把笔画笔顺写错了……面对课堂上出现的这些错误,我们不能随便找个理由搪塞过去,更不能大声斥责学生,以维护教师所谓的“尊严”,而应真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勇敢地改正自己的错误,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学生人生的长远发展。

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一册《我长大了一岁》这篇课文时,我在指导学生书写“再”字的时候,由于习惯性地认为自己对教材早已是熟透于心,便没有再仔细地斟酌它的笔画笔顺,结果将第四画“竖”写成了“横”,我刚写完就有位“小勇士”大喊起来:“老师,你错了,第四画不是‘横’而是‘竖’。”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发出了不屑的笑声,还有的在窃窃私语:“老师也会写错,哈哈……”面对这种课堂危机,如何化解尴尬,转悲为喜?我认为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有一颗勇于认错的心,还应有一份“低头”的勇气,真诚地向学生承认错误,这样不但能化解危机,还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当时,我诚心诚意地对学生“表白”——“老师将笔画笔顺写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在这里向大家说声‘对不起’,同时也要感谢刚刚帮老师改错的那位‘小老师’。”学生被我勇于认错的诚心感动了,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教师主动“认错改错”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正确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正确面对错误的品质。当然,身为教师的我们还应当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只有知识渊博、品质高尚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长久的尊重与喜爱。

三、沟通宽容,以“爱”施教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孩子,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时不时地做出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来。那么,如何转化这些“意外”,将之升华为“成长”呢?我认为教师应具有沟通的能力,宽容的心态,努力营造自由和谐、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智商和情商都能不断成长。

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一册《小母鸡种稻子》这篇课文时,正当我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时,忽然,教室里传来了“咯咯咯……”的叫声,学生们哄堂大笑准备看“好戏”,正常的教学秩序瞬间被打乱!我抑制住心中的怒火,了解情况之后才知道,原来是有个学生为了“配合”上课,把家里的玩具小母鸡带上了课堂。我从他那惊慌失措的眼神中读懂了他的不安,我微微一笑:“同学们,小母鸡看到你们那么专注地学习,忍不住从书本上走出来了,瞧!”说着,我便拿起玩具小母鸡,“同学们,刚才它偷偷告诉我要和你们一起学习,你们欢迎吗?”学生们乐了,就连那闯祸的学生脸上也露出了舒坦的笑容,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愿意!”我把小母鸡放在了教室后面闲置的椅子上,大家又再次进入学习的佳境了。

对于学生无心犯的错,我们应当理解他们,包容他们,并巧妙地引导并予以转化,使课堂在爱的感召下从“冬天”步入“春天”,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课堂教学需要应变机智 第5篇

《西地平线上》是高建群描写西部风情的散文,主要是描写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在不同的背景下呈现出的不同的景象。文章描写第二次落日的情景时,两次提到了《泰坦尼克号》的音乐,这一部分,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文章在写三次落日之外为什么还要写到《泰坦尼克号》音乐,两次写到《泰坦尼克号》音乐。为什么之前作者只感到“梦幻的死亡感觉”,而之后“突然掉下泪来”,感到死亡“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两个问题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课前设计好了具体环节,细化到用几个问题突破这个难点,先问什么,后问什么。由于没有使用课件上课,又考虑到《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是名曲,大家应该熟悉,所以我并没有准备音乐。

第一个班上课,讨论到这一问题时,我说,文中两次提到《泰坦尼克号》的音乐,相信大家一定看过电影并为其主题曲《我心永恒》所打动,哪位同学说说这首曲子给你的感受?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并没有出现平时踊跃发言的局面。我不甘心地问,这么有名的电影难道没有一个人看过?这么有名的曲子难道没有一个人听过?终于有同学说,电影是看过的,曲子也听过的,只是时间已经隔得久了,所以记不起来,又有同学说,想倒是想得起来,只是也没啥感觉,又有的说,感觉倒是有的,可是说不上来。面对这个出人意料的局面,正好分析完两次日落的场景也快要下课了,我说,那下节课我们重温这个曲子好不好?学生听了很兴奋。

紧接着在另一个平行班上课,有了上一课的经验,我在这个班没有提这个音乐,而是把下一个环节的内容先提上来补了缺。课后,我重新作了准备,打算下节课一开始就听这个曲子。

在第一个班上课,由于有上一课的小插曲,同学们对听音乐已是期待了一夜,所以顺理成章地先放音乐。我也在教室后面听,可是听下来并没有预期的那种荡人心魄的感觉,与看电影时听这音乐的感觉大不一样。我想,我不是学音乐的,可能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强,学生的生活积累更少,对音乐的理解力可能还不如我,更主要的是,音乐在教室这个情境中放,少了一种氛围,可能不能收到预期效果。果然,听完曲子后,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觉得比较抒情,有的说比较舒缓,只有一个同学说比较悲伤,我紧接着问,你听得出悲伤吗?哪里听得出来?对这个追问,学生也说不上来。怎么办?我随机应变说,同学们有没有觉得,我们在教室这个环境中听这段音乐,与在看电影时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是在教室,不是在看电影那个特定的情境下听的。我们现在联系电影情节,试想像电影中男女主人公在船头的经典镜头来回味刚才的音乐,是不是感觉有所不同呢?好多同学在下面点头表示同意。我继续说,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在生死抉择的关头,在已经上了救生船,已经获取了生的机会后,为了爱,毅然返回船上,这是怎样的生死抉择!我们也不会忘记寒星闪烁的夜幕下,杰克让爱人坐在唯一的木板上,而自己呆在冰冷的水中,一面还鼓励爱人要活下去。我们想象这样几个场景:冰冷的水面一片死寂,杰克已经死去了,但他们的手还紧紧地握在一起;冻僵了的杰克静静地沉到水里,而这一刻异常宁静,只有海水拍打浮木的声音。这时再回放船头经典镜头,是不是更能感动人!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样是在教室这一特定环境下,我们不联系电影与特定场景,听不出什么感觉,联系了电影的情节,想象了特定的画面,把音乐放到特殊情境中去理解,感受的确是不一样,我们从音乐中也许也能听到死亡的气息,但它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这样的死亡所具有的庄严,它不仅仅是悲,更是一种壮!我们会觉得这音乐具有荡人心魄的力量!可见情境对音乐的理解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什么情境下听到这个音乐的?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同样的音乐,在同一地点,在相隔不久的时间听到,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由于我说话时声情并茂,同学们很快被我的情绪感染,投入到文本研读之中。

文本中作者之所以对相隔不久的同一音乐产生不同的感受,并且认为第二次音乐响起得“适当其时”,就是因为不同的情境在起作用,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回归到文本,同学们很快自己解决那两个问题。我相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有所领悟的,不仅是对文本有所悟,也对生与死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

课堂教学中的这一细节,让我充分认识到,应变能力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课堂教学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教学预设进行,作为执教者,要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方面的东西。在这一课中,应该说我备课也算得上是充分的,对学情也有所准备,但由于对学情估计不足,所以第一课上课时出了问题。在第二课时,当所放音乐没有产生预期效果时,我的评点恰到好处,不仅帮助学生重拾了对音乐的理解,也让学生认识到情境对于音乐感受的重要性,同时,顺理成章地导入文本的解读。

这一细节也让我认识到,教学应变机智需要以扎实的教学功底作基础。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尤其是做一名语文教师,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设想,如果不是对《泰坦尼克号》的情节有所了解,那么在音乐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我也不会有这样恰到好处的点评,假如没有一定的语言功底,没有一定的演讲能力,那么我的点评不会煽情,也不一定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音乐的播放很有可能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从而成为与课堂教学脱节的点缀。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这让我觉得,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是需要一桶水,而是需要一湖水!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应变机智,教学机智的产生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

(丁晓红,张家港市沙洲中学,215600)

教学机智成就课堂精彩 第6篇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首流动的诗,随时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带来新的生成的音符。灵动的教学机智,会奏出精彩的乐章;生硬的教学机智,则可能会弹出“杂音”甚至“噪音”。课堂教学机智是教师教学艺术之树上最为亮丽而鲜活的花朵,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常常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教学情景最富灵感的“点睛之笔”。教师要自如地驾驭课堂这个复杂多变的动态系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掌握教学机智。语文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机智的运用应掌握以下三种。

一、有一种教学机智叫“润物无声”

[案例一]A老师指名学生B朗读课文,当读到“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这一句时,学生B“卡壳”了,“戛然而止”的“戛”字不会读。A老师来了个“机智”处理:“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助他?”学生C举手,于是A老师“顺水推舟”,请学生C“取而代之”,学生B只好灰溜溜地“下场”。

[案例二]Y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到讲台前读黑板上的生字,九个生字读对了八个,只有“搂在怀里”的“搂”字读成了第一声———阴平。Y老师说:“这个字是个多音字。我们平时说的“搂头盖脸”的“搂”,读第一声。但在这里不读第一声。你再想想。”第二遍,这名小朋友还是读成第一声。这个时候,只见Y老师把小家伙搂了一下,小家伙十分机灵,立刻大声说:“lǒu!”

我们在课堂上都曾碰到过类似的学生“卡壳”、“冷场”的情况,我们运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机智”往往是类似A老师的办法。陶行知曾经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当学生读错了,Y老师没有“和蔼”地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看书上的拼音再读,没有请其他学生“帮助”他,也没有直接告诉这个学生答案,而是用一个亲切的动作,就使学生读出读准了“搂”字的读音,因此,这个“搂”字会永远刻在学生的心田中,因为这里包含着Y老师“润物无声”的教学机智和“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孩子说得对与错,教师都应该少些责备,多些鼓励,用一个理解的目光,一个幽默的眨眼,一个温暖、善意或支持的眼神,机智地鼓励着孩子。

二、有一种教学机智叫“柳暗花明”

[案例三]教学《理想的风筝》这一课,D老师请学生自由质疑,有学生问:相隔几十年,苏叔阳先生为什么会如此深深地怀念刘老师?还有学生问:课文为什么要以“理想的风筝”做题目,究竟又寄托刘老师或苏叔阳先生什么样的理想呢?……面对学生的这些“大问号”,D老师显然准备不足,但他还是“机智”地处理了这一难题:“同学们,这些问题不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下课后再讨论,好吗?”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学生之前“如饥似渴”的小眼睛顿时“灰暗”了下来。

[案例四]R老师在教学《落叶》一文中,指导学生区分“游”“爬”“飞”“坐”等动作,她先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然后,R老师一声令下,小朋友们都不约而同地做出相应的动作:有的欢快地时而游着、爬着,时而飞舞着,时而安静地坐在凳子上。慌乱中,碰翻了凳子,撞疼了额头,却全然不顾。特别是当R老师让小朋友们区分“躲”和“藏”时,有的学生迅速地钻到座位底下,还有的学生硬是把自己藏得严严实实。一瞬间,课堂上看不见一个人影儿……经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但明白了“游”“爬”“飞”“坐”这些动词各自的意思,而且区分了“躲”和“藏”所蕴含的意思。于是,之后的朗读,学生更加开心,更加幸福,读得也特别有滋有味。

在案例四中,可以看到,这里没有支离破碎的讲解,没有成人化的分析,老师让学生通过动觉(辨别身体各部分运动和姿势的感觉)体验来理解词句,揣摩文本人物的心情志趣,一步步接近文本,死板的文字符号在学生眼里还原成了有血、有肉、有形的小动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的情感是真挚的,是鲜活的,是富有生命力的。可想而知,这是多么高超的艺术创举,也无疑是教学机智运用的最高境界。而相比之下,案例三中,D老师的“课堂教学机智”在无形之中埋没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渐渐地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少了预设的精彩。因此,课堂教学从来都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灵活顺应实际学情,以“学”定教,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教学智慧,放飞学生的心灵,并让其为教学推波助澜,就能够创造出更加精彩的课堂。

三、有一种教学机智叫“起死回生”

[案例五]教学《扁鹊治病》这一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E老师问学生:“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突然,学生F站起来说:“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便不能挽回蔡恒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恒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

听了F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于是E老师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看到学生将要“释放的情感”“收敛”起来。

[案例六]X老师教《赤壁之战》一课,课文学完了,X老师问学生:“大战结束了,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如果你是周都督,会说什么?同样,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这时,一个小男孩举手发言:“我看过《三国演义》,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一句话使课堂的气氛像凝固了似的,教学陷入了“尴尬”。只见X老师先是一笑,继而表扬这位学生读书用心,然后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但是,你说曹操回去以后,独自一人会不会反省自己?咱们现在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行不行?”这一问,课堂气氛顿时又活跃起来。学生把曹操的“内省”说得有板有眼。

在案例五中,可以看到,传统教学机智大多是为了对突发意外事件的“应急”,一旦问题得到解决,便马上收场。叶澜教授也认为:传统的课程,学科教学的内容缺乏生命色彩,这是造成学科育人价值贫乏的深层次原因。所以,不得不为新课程的改革而喝彩。在课堂上,我们随时会遭遇被学生问倒或有学生“唱反调”的突发情况,这个时候,不少老师往往是来个“高挂免战牌”,来个“回避肃静”,这也就算“机智”应变过去了。但X老师则不然,他没有轻易向学生“屈服”,而是来个“回马枪”,这一招,使得课堂“峰回路转”、“起死回生”。新课程教学观认为,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不是实施计划、教案,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课程内容持续生存和转化的过程,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及时创造条件,巧妙诱导,使之感悟并纠正自己的失误。

总之,教学机智要求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精深的思维能力、敏捷的反应能力,还要求教师有乐观的情趣、开朗的胸襟、幽默的性格、丰富的阅历。这其中很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我,追寻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摘要:课堂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重要成分, 是教师智慧艺术的展现。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首流动的诗, 随时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带来新的生成的音符。这个时候, 离不开教学机智, 灵动的教学机智, 会奏出精彩的乐章;生硬的教学机智, 则可能会弹出“杂音”甚至“噪音”。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机智,教师素养

参考文献

[1]汤翠英.陶行知教育思想讲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增订合编本.上) [Z].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716.

运用教学机智构建精彩课堂 第7篇

我认为, 课堂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课堂突发问题, 能运用自身的理论素养, 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 保持课堂平稳的一种应变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灵活运用教学机智, 会使课堂变得精彩且充满活力。

1、以生为本, 尊重关爱是实施教学机智的前提。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 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基础, 是教师取得教育成果的奥秘所在。因此, 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 创造地运用教学机智, 从爱学生的情感出发, 机智地处理,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爱的温情, 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教例:高一时, 有个女生叫小周, 家境贫寒, 初三时她和母亲一同遭遇车祸, 母亲不幸离世, 她的左腿落下残疾, 她蹒跚的步姿, 总引起部分同学的窃笑。时间一久, 她的性格变得内向起来。在上《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 我说:“下面谁来朗读一下课文?”在我鼓励的目光下, 小周举起了手。她读得很投入, 很有感情, 在她读到“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 这是她唯一的儿子……这样一个母亲, 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时, 伴随着她略带哽咽的声音, 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流出了眼泪。小周读完后, 我说:“一个人, 无论他有怎样的缺陷, 在父母的眼中, 他始终是父母的最爱, 史铁生凭借他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 成了享誉文坛的作家, 可见即使是残疾人, 也可以取得不平凡的成就。同学们, 我们对待有困难的同学应该怎么办?”学生们异口同声说“帮助”。随后,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很感动, 小周也很感动, 我看得出学生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2、精心备课, 充分预设是实施教学机智的基础。

精心备课, 包含三个方面:备教材, 要做到理解深入, 见解独到;备学生, 要做到以生为本, 因材施教;备教法, 要做到丰富多样, 灵活变通。课堂预设, 要做到:教学目标要清晰明确, 教学环节要步步清楚, 学习方法要切合实际。具体表现为:

(1) 广闻博学, 及时应对。

语文学科综合性强, 内容广泛, 涉及面广。教学中, 学生常常会有突发性生成的问题, 很多问题还会超出教师的专业知识范围。面对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 如果教师一无所知, 要对问题作出判断并及时答疑解惑是不可能的, 更谈不上随机应变, 因此, 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素养。

教例:在上粤教版第三册李煜的《虞美人》时, 我正在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感情, 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 虞美人跟‘霸王别姬’里的虞姬是什么关系?”我说:“虞美人就是虞姬, 把虞姬改为虞美人, 既符合曲名的规格, 又符合虞姬这个历史人物所蕴含的内容:美人。美人是一种真诚的赞美。《虞美人》这一曲牌名, 文人常借以抒发历史观感与作者情志。”

(2) 动态生成, 灵活取舍。

尽管教师课前已对教学的内容、方法、步骤进行精心设计, 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都是思想独立的、充满灵性的个体, 从这个角度上说, 教学活动是非预设的, 而是动态变化的。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 也会出现难以预想的事件。而这些变化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敏锐地发现, 充分利用。即根据当时特定的环境, 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取舍, 因势利导, 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式教学活动。

教例:我在上《阿Q正传》时, 分析完阿Q的精神胜利法后, 我说:“当今社会竞争大, 很多人整天精神紧张, 有时我们不妨要有点阿Q精神, 才不至于活的太累。”话音刚落, 小李举手了, 他说:“老师, 您刚才说的我们不妨要有点阿Q精神是错的!”我没想他会彻底否定阿Q精神, 我连忙问其原因, 他说:“因为前几节课你给我们分析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病态的精神胜利法, 既然是病态的, 我们怎么能学呢?”我听到底下有不少学生在小声地附和:“对啊, 我觉得有道理。”看到学生这样, 我知道, 不把这个问题解决, 下面的课是无法上了。于是我放弃了原来的预设, 临时把讨论“我们到底需不需要阿Q精神”作为这节课的重点, 大家通过激烈的讨论, 终于达成了共识: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阿Q精神, 肯定阿Q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3) 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 我们在备课时, 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全员参与中, 既增强了团队意识, 又使部分学生发挥了特长, 彰显了个性, 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教例:教《雷雨》时, 针对学生思维活跃, 喜爱辩论的特点, 我在教学中设置了一个小型辩论赛的环节, 正方辩题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真的;反方辩题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假的。全班学生热情高涨, 马上分为两派, 选出自己的辩手, 发挥集体的智慧, 都从课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论据, 真理越辩越明, 一场辩论下来, 同学们对周朴园的人物性格都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也明白了周朴园并不是一个“脸谱化”的人物。

3、灵活掌控, 巧妙应对是实施教学机智的途径。

语文课堂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 它是动态的、发展的, 教师不可能完全预设课堂情况, 而教学机智可以使教师面对多变的课堂, 能在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同时, 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 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

(1) 关注课堂, 灵活处理。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课堂动态, 处理学生提出的与课程内容无关的问题。这时, 教师不能粗暴指责, 也不能敷衍蒙骗学生, 而应正视学生的问题, 可采取即兴评价、表扬激励的方法, 使课堂回到教学主题, 完成教学任务。这样, 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留下了探讨的悬念,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

教例:在教徐迟的《黄山记》这一课时, 我用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导入, 语文科代表小洁问我:“老师, 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说句实话, 这个问题我真的不懂, 我没有正面解答, 而是在学生讨论没有结果的情况下, 留下问题让学生课后去探究, 去查询有关资料, 写出研究报告。

(2) 因势利导, 深化认识。

教学中, 学生一旦提出意外问题, 我们要善于照着学生的思维方式, 对学生进行引导, 将他们的思维引上正确的轨道。善于因势利导, 不仅能解决学生的问题, 还可乘机利用学生的问题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 达到师生互动, 活跃课堂, 激活思维的目的。

教例:教授《背影》时, 我让学生小王总结文中“父亲”的形象。他却说:“‘父亲’是一个‘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这与“父亲”的细心、体贴、关爱儿子的慈父形象截然相反。这种情况下, 我先不表态, 让他找出依据。他说:“‘父亲’穿过铁道, 爬上月台, 这说明他‘违反交通规则’。”接着, 我对他的论据进行分析:“这个细节正是‘父亲’关爱儿子的表现。‘父亲’为什么要穿过铁道?他难道不知道横穿铁路是很危险的吗?冒着生命的危险, 都要为儿子买几个橘子, 这是一种什么行为, 只是简单的违反交通规则吗?”通过这几个问题, 小王同学终于明白了“父亲”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对儿子无私的爱。其他同学对“父亲”这一形象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3) 随机应变, 直引主题。

现在的学生视野宽广, 思维活跃, 课堂上, 学生时常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给予启发引导, 善于随机应变, 让学生积极思考, 并得出结论。这样既可以把学生直接引入主题, 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例:一次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我赞美了诗人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忽然小黄举手站起来说:“老师, 您把陶渊明说得那么好, 如果全社会的人都学陶渊明隐居起来, 谁来建设国家, 社会还会进步吗?”小黄同学坐下后, 不少学生点头赞同, 看来, 由于对作者所处时代的不了解和人生阅历的不足, 学生对陶渊明的隐居行为理解不深。怎么办呢?这个时候, 我灵机一动, 顺着同学的思路说:“是呀, 我也有这样的疑问。假如人人都成了陶渊明, 哪位同学可以描绘一下那将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看到这样的问题老师都没有否定, 学生的求知欲顿时被调动起来, 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就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进行了探究, 而这正是我这节课要解决的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大家终于对陶渊明的隐居行为有了全面的理解。

顾明远说:“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需要艺术。智慧和艺术哪里来, 从学习中得来。”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 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也才能让语文课堂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教学的机智 课堂的亮点 第8篇

一、在解题过程中体现教学的机智

1. 对简单普通的题目作深层次的挖掘

一些简单普通的题目,学生做起来觉得没什么太大的意义,但如果我们挖掘一下,可能会挖出好东西来。

苏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专题1第二单元“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这块内容,讲到有机分子的确定时,我给学生一道例题:某化合物6.4g在O2中燃烧,只生成8.8g CO2和7.2g H2O,求其最简式。学生很快得出答案:“该有机物的最简式是CH4O。”我突然发现,根据成键原则,该最简式就是其分子式,于是我追问:“能写出它的分子式吗?”

学生一下子全懵了。因为大家刚刚学习了分子式确定的方法之一是:

第一步:根据“有机物的质量”和“有机物燃烧产物的质量”可推出“有机物的最简式”;

第二步:根据“有机物的最简式”和“相对分子质量”可推出“有机物的分子式”。

现在缺少“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应该不能解,所以多数学生都摇头。(这个问题我在三个理科班都问了,但结果基本相同———学生摇头)

看到此情此景,我不得不提醒学生,换个角度来思考解决这个问题。但学生也许知识上存在缺陷,始终无法找到解题的钥匙。于是我启发道:“大家记得烷烃的通式吗?”

学生答道:“CnH2n+2。”

教师:“在最简式CH4O中,C、H原子数符合上式吗?”

学生:“符合的。”

教师:“从成键角度分析,氧原子的存在对氢原子个数有没有影响?”

学生:“没有。”

教师:“那么(CH4O) n中若n等于2,有没有这样的分子(C2H8O2)呢?”

学生们经过交流讨论后,得出一致的结论:没有这种分子。

教师:“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分子呢?”

学生:“根据饱和烃的通式可知,分子中2个C原子最多就结合6个H原子,不可能结合8个H原子的。”

教师:“同学们能否作个总结,提高这个例题的品位啊?”

经过讨论,部分学生作出结论:“在烃或烃的含氧物中,若n (C):n (H)=1:4,则分子中只能有一个C原子。”

教师:“我觉得同学们还可以把这个结论再提高一个层次,结论的范围还可以再大些,怎么表达?”

学生:“在烃或烃的含氧衍生物中,若C、H原子个数关系符合CnH2n+2,则最简式即是其分子式。”

对于本题,我适时提问、诱思、解答,并让学生反思,让学生从一道普通题目中,无论是知识还是情感都得到不一般的收获,这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

2. 解题思路上的机智,突破常规的思维方法

用惰性电极电解硫酸铜溶液一段时间后,阳极有224mL(标准状况)气体析出。若充分反应后,要使溶液恢复电解前的状态,则加入的物质是()

这个题目如果按部就班去解,肯定要费一番工夫,但如果用“极端思维法”来解则很快。电解的总方程式是:2CuSO4+2H2O2Cu+O2↑+2H2SO4。反应最终产物是H2SO4溶液,要恢复电解前CuSO4溶液的状态,则是让上式的右边反应生成左边即可。但中学阶段认为2Cu+O2+2H2SO4不反应,但2Cu+O2反应的产物2CuO却可与2H2SO4恰好反应生成2CuSO4+2H2O。所以向电解液中加CuO即可,符合题意的只有选项B,无须再加以计算。

二、在实验过程中体现教学的机智

1. 对实验进行改进

苏教版必修《化学1》第48页“观察与思考”中,内容如下:在集气瓶中放置一团玻璃棉,将两三粒金属钠放在玻璃棉上,立即向集气瓶中通入氯气,观察现象。[1]课前笔者从同事口中了解到,这个实验成功率不高,钠烧不起来,只看到冒了一下白烟,然后就无现象了,因为烧不起来,所以就继续通氯气,从而造成较严重的污染。果然,笔者在课堂实验时就碰上了这种情况,学生的情绪也一下子就落下了。

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想问题应该出在“两三粒金属钠”的“粒”字上。因为钠是“粒状”的,所以与氯气的接触面就小了,反应不剧烈,而生成的NaCl覆盖在钠的表面而阻止钠与氯气接触,所以有时只看到冒一下白烟,反应也就停止了。找到原因之后,笔者迅速对实验略作改进:取已收集好的一瓶氯气,放入一小团玻璃棉;取出2粒钠放在滤纸上,在吸干煤油的同时用力挤压钠粒,将钠粒压成钠片,然后放入集气瓶中,盖好毛玻璃片,两秒钟左右,钠在氯气中就自燃了。看到此情景,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2. 对实验中出现的意外作机智的处理

化学实验中用到的药品、仪器往往很多,也难免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要是能对意外情况作出冷静而机智的处理,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苏教版必修《化学2》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中关于“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的探究(第28页“活动与探究”实验1),其内容是:取两支大试管,各加入5mL 4%的过氧化氢溶液(即双氧水),再向试管中分别滴入几滴洗涤剂,将其中一支试管用水浴加热,观察并比较两支试管中发生的变化。[2]但由于实验员的疏忽,虽然给了酒精灯,却没给水浴加热用的烧杯,无法进行水浴加热。笔者不动声色,直接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一会儿发现加热的试管中产生更多的泡泡,与未加热的试管进行了对比,学生们不假思索地回答:温度升高,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速率更快,从而得出“反应的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的结论。然后笔者明确告诉同学们:大家根据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不确切的!因为用酒精灯直接给试管加热会导致过氧化氢溶液的沸腾,而不一定是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加快后的现象。学生们听后频频点头,突然有些学生惊叫起来:“书上是用水浴加热的。水浴加热不会导致过氧化氢溶液的沸腾。实验设计真是科学啊!”

“实验设计真是科学啊!”相信这句话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但实验并未就此结束,没有烧杯,怎么来做水浴加热实验呢?学生说用喝水的“玻璃茶杯”“不锈钢茶杯”等,笔者作了肯定。不过笔者用一张旧报纸折叠成漏斗状,然后向其中注入水,放在三角架上,就开始水浴加热起来,学生开始惊呼“纸不会烧破吗?”然后议论纷纷,最后是茅塞顿开———由于热量的传导,纸的确是烧不起来的,当然实验也成功完成了。

最后笔者借用《劝学》里的一句话“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实验总结,教室里一片掌声。

三、备课中的机智

苏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6页“活动与探究”中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来测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最后一个探究内容是:(5)如果用同样的方法来测定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硝酸反应的反应热,请预测其反应热是否相同。[3]备课时笔者预计学生难以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就对这个实验作了改变,要求学生共做四个实验,药品分别是:(1) 50mL 0.50mol·L-1盐酸与50mL 0.50mol·L-1氢氧化钠溶液。(2) 50mL 0.50mol·L-1盐酸与50mL 0.50mol·L-1氢氧化钾溶液。(3) 50mL0.50mol·L-1硝酸与50mL 0.50mol·L-1氢氧化钠溶液。(4) 50mL 0.250mol·L-1硫酸与50mL 0.50mol·L-1氢氧化钠溶液。并且相应药品试剂瓶的标签都用标有“50mL0.50mol·L-1盐酸”“50mL 0.50mol·L-1氢氧化钠溶液”的标签覆盖住。活动时每一大组的学生做其中的一个实验,这样这次实验可谓是“四合一”,即四个实验得到同一个结论。

课堂上当学生对“探究(5)如果用同样的方法来测定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硝酸反应的反应热,请预测其反应热是否相同”。的结论争论不休时,我对大家说:“请揭开试剂瓶上的标签看看,答案也就出来了。”学生们揭开标签,先是一愣———哪有答案?随即也就恍然大悟了———虽然是不同的试剂,但测出来的值几乎是一致的,说明它们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当然课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如果学生没有提出“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老师可以提出这个问题。而要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只须学生写一写这些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即可,因为它们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相同的:H++OH-==H2O。

四、结束语

在当前新课程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刻,教师们也在课堂创新上动尽了脑筋,一堂课结束后,给学生们留下一个或几个“亮点”,让学生回味是必须的。有时“亮点”是我们特地制造的,而更多的“亮点”则来源于教学的机智。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1 (必修) 第3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48.

[2]王祖浩.化学2 (必修) 第3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28.

谈语文课堂的机智应变 第9篇

一、顺水推舟, 因势利导

顺着学生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深入文本, 进入教学思路。如, 学习《桂林山水》, 在引导学生体会“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是……”这一比喻句时, 一个学生说:“漓江的水绿得像我爸爸喝的酒。”全班同学大笑。老师先是一愣, 既而马上追问:“你爸爸爱喝什么酒?”“爱喝青梅酒。”老师又问:“同学们, 你们知道青梅酒是什么颜色吗?”“是绿色。”“对, 大家不要笑, 我看把漓江的水比作青梅酒是有道理的。因为它们颜色相似, 而且味道很好, 人们爱喝。喝上一口漓江水, 让人心都醉了。这漓江的水啊, 像青梅酒一样, 怎么不令人喜爱呢?”

这样冷静的应对, 因势利导, 收效颇佳。

一个寒冷的冬日, 上课了许多学生还在不断地跺脚。面对此情此景, 我反而说:“跺吧!跺吧!我已经听见春雷滚动的声音。”许多学生都笑了, 大家也很快平静了下来。随后在范读朱自清先生写的《春》时, 一个学生突然轻唱了一句:“春天在哪里呀?”这时, 有的学生笑了起来, 大家都认为又有好戏看了。我却笑眯眯地说:“现在虽然不是春天, 但却孕育着春的生机。诗人雪莱有一句名言:‘冬天到了, 春天还会远吗?’这位同学, 你还记得吗?”一席话, 大家无不暗暗佩服。运用教学机智, 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因势利导, 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引导学生思考评析了文章, 又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二、适应学情, 随机应变

遇到大大小小的意外学情, 教师要灵活自然地处理, 甚至可以改变原有教学思路。

有位老师按照“基础训练”里关于写人的要求, 打算上课请一位会拉手风琴的女学生为大家演奏曲子, 然后将她的动作、外貌写下来。上课这天, 他走进课堂, 发现黑板上的数学题没擦。教学中, 教师们都曾遇到过这种事情, 大部分人的做法是把值日生批评一通, 然后擦黑板继续上课。但他却说:“也许是上节课老师拖堂了, 值日生没来得及擦;也许是个别同学的题没做完, 不能擦……”话音刚落, 几个学生快步走上讲台, 夺过老师手中的黑板擦。“咱们合作, 优势互补, 我擦高的, 你擦低的。”该老师对其中的值日组长说:“正好有两个黑板擦, 其余同学请回座位。”这一切不过两分钟。学生们的表情很复杂:有内疚的、有自责的、也有抱怨的。“同学们多懂事啊!纷纷争着擦。”该老师一边拍着手上的粉笔末儿, 一边说:“咱们这节作文课有东西写了, 把刚才发生的事儿写下来怎么样?题目就叫《擦黑板》。”只一节课, 一篇写人的作文就完成了, 值日生们写得最出色, 不但写出了老师擦黑板时的表情、动作、语言, 还写出了他们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随机应变, 尽管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思路, 却利用了教学情景, 不光实现了原教学目的, 还从思想上教育了学生。

三、转换话题, 以褒代贬

对课堂上出现破坏情境的小事端, 教师宜转换话题。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异常情绪等, 教师如能寻找学生值得肯定的地方, 化批评为表扬鼓励, 效果会更好。如, 学习《草原》这一课时, 当老师正饶有兴趣地讲解“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 一会儿又下来, 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时, 一个学生站起来手指邻桌, 大声说:“××同学正在看课外书!”老师不作批评, 却说道:“难道此时还有比这草原景色更值得欣赏的吗?我们看, 那些小山丘的线条是那么的柔美, 就像……”学生的思维跟上来了, 那位开小差的学生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上来了。这样既不破坏课堂气氛, 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轻描淡写就转入了正题。

四、及时补漏, 机智认错

教学中, 即使是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也难免会出现遗漏和错误。发现遗漏错误后, 教师不应该遮掩回避, 而应该机智认错, 及时补漏纠错。

特级教师徐老师教《赤壁之战》一课, 课文学完了, 便问学生:“大战结束了, 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同样, 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 如果你是曹操, 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一个学生举手发言:“我看过《三国演义》, 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 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课堂气氛一下子像凝固了似的, 教学陷入了困境。只见徐老师微微一笑, 继而表扬了该学生读书用心, 然后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但是, 你说曹操回去以后, 独自一人会不会反省自己?咱们现在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 行不行?”这一问, 课堂气氛顿时又活跃了起来。

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批评某学生, 该生站起来辩解, 该老师觉察到了自己的失误。学生都屏住呼吸, 瞪大眼睛望着老师, 课堂气氛十分紧张。这时, 该老师临机道:“经调查, 我认为对××同学的指控不能成立。本人慎重研究后决定:接受该同学的上诉, 撤销原判!”学生笑了, 那位受屈的学生忍不住也笑了。接着该老师又诚恳地说:“今天, 我由于对情况了解不够, 错怪了××同学。为此, 我向××同学表示歉意。我以后遇事一定多作调查研究, 欢迎同学们监督。”学生都用一种异常的目光望着那位老师——他们既钦佩老师的课堂应变, 更折服于老师当面认错的襟怀。

运用教学机智,演绎精彩课堂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学机智 ;课堂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变化的过程,意外情况和偶然事件的发生在所难免,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亦是如此。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能动的、有想法的、有生命力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当到达兴奋点时,他们的思维会沉浸其中,无法控制,稍不留神就会给你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面对这些意外时,巧妙地发挥我们的教学机智,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变不利为有利,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 随机调整,动态生成

精心的课堂教学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动态的课堂生成则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课堂,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

在进行译林版小学牛津英语2B Unit 8 Keep the water clean教学的时候,由于课文部分句型“Let’s keep the water clean.”生词较多,句子也比较拗口,我示范了几次,学生读起来还是比较困难。这时,我突然想到了曾经在一节课上老师开火车读句子的方法,先是火车咔嚓咔嚓慢慢地开,再速度慢慢加快,一遍做动作,并配上句子的朗读,这样学生读起来就不会那么枯燥。随着火车启动后由慢到快的节奏,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记住了这个句型。而且,这样的朗读充满了趣味性,老师在面临问题时机智地应对,巧妙地修改,使这个即兴环节成了整堂课的亮点。

所以说,老师除了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方方面面的情况,更需要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正视它、解决它,而不是回避它。一堂精彩的英语课应该是英语老师备课时对英语课堂教学生成的精心预设和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完美结合。

2 随机应变,以动制动

在小学英语的课堂中,我们面对的是会随时随地给你surprise的儿童。他们生性活泼好动,时常会给你制造意外。尤其是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学习英语充满着热情,一唱就喊,一跳就舞,看着可爱,但在课堂中,这样的活泼好动往往会给老师带来不少麻烦,让课堂教学秩序无法正常开展。

在进行译林版小学牛津英语3B Unit 1 In class教学的时候,由于本课都是一些祈使句,所以我就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些调皮的男孩子就非常兴奋,做出各种夸张的动作。这时,有个男孩过于激动,凳子翻到了地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教室里一阵起哄。看着这个场景,我正思考者如何化解这场意外。于是,我当机立断,故作神秘地说:“Let’s play a game.”学生的注意力全都转移到了我身上,竖起耳朵,听老师讲做什么游戏。我大声地说:“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木头人。如果我用英语发出指令,你们就做相应的动作,如果我说,一二三,不许动,你就必须保持刚才的姿势。”我边说边做示范,学生一下就理解了游戏规则。课堂恢复了秩序,操练也继续进行,教室里传来了欢乐的笑声。

这个游戏操作简单,却十分有趣,并且自然融入正在进行的句型巩固操练中,增加了操练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进行操练的积极性。游戏中,学生全神贯注地执行老师的命令,提高了操练的有效性。一些调皮的学生迫于游戏的压力,只能认真地参与到操练中。在课堂上,我们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就能找到应对之法,从而制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3 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时常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如果老师没有很好的应变能力,不能很好地应对这些突发事件,就会降低教学的实效。对一名老师而言,良好的应变能力反映了老师良好的教学机智,它能使课堂中的意外化险为夷,使教学过程更加顺利,使一堂课更加完美。

在进行译林版小学牛津英语3A Unit 7 What would you like?教学的时候,我正让学生进行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的操练,不知哪个调皮鬼叫了一声:“外面下雪了。”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些孩子站在凳上,有些孩子伸长了脖子往窗外看去,一个个惊喜地看着外面,根本就无心再操练句型。这时,我抑制不住心中的愤怒,想要发火,突然,一个想法从我的脑海中闪过。我放下书本,重新组织课堂纪律:“孩子们,今天下雪了,让我们来读一读二年级学过的一首关于雪的儿歌吧!”小家伙们顿时兴奋起来,娓娓动听地朗诵起来。随后,我就以雪姑娘为话题,创设了雪姑娘来到了你的家里,你怎么招待她的英语情境,让学生运用本课的句型和食物进行操练,不一会,欢呼声充满了教室,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都被激发了起来,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源于生活,课堂也就源于生活。课堂中,雪姑娘作为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老师让孩子们把课堂当作自己的家,拿出食物来招待她,因此顺水推舟来组织教学,不仅平息了一场小小的风波,而且在课堂上营造了一个真实的运用新知识的情境,为课堂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的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变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还学生主人之地位,注重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在邂逅意外处理意外时,用动态生成的观点营造真实、开放的课堂教学,处理意外时及时随即应变,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插柳柳成荫”,让瞬间的闪光照耀课堂,创建小学英语教学的优质课堂、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

上一篇:监测应用下一篇:禽衣原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