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教育

2024-07-09

中小学信息教育(精选11篇)

中小学信息教育 第1篇

一、以构建终身学习力为主要视角引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建设

在信息化浪潮中,迫不及待地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做到顺应时代的潮流接受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挑战;抛弃“认知惯质”,去面对和适应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中,并努力使其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能够巧妙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和实施教学,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对教师的一种基本能力要求。[1]能表现出较强职业能力的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就是教育技术能力。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建设,毋庸置疑对促进教师的职业能力甚至是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帮助。同时,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与学习者的学习力的构建结合起来,才是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宗旨所在。[1]教师只有通过不断自我构建有效的学习力满足个人专业发展的同时,才能在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中帮助学习者构建学习力。而学习者的学习力的构建则实现了教师培养高素质学习者的实践性要求。在教育技术实践的过程中,如果能紧紧围绕构建学习力的视角,无论是对于教育技术领域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学生的成长,都将十分有益。[1]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建设,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全球化,从构建教师自身学习力、学习者的学习力的视角引领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教师从多个角度寻求信息化教育的需求,也有利于学习者从更加全面的范围内理解学习的真谛,从而形成指向未来的终身学习力。

二、以多种方法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培训项目能力结构模型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过程中,从培训目标的确立到培训内容的选择,从培训理念的梳理到培训过程的实现,都需要建立在相应的方法论基础之上。[1]教学设计思维、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设计研究等方法论的研究为培训项目设计研究中确立恰当的能力结构与层次模型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培训项目设计思维、培训项目设计制品、培训项目设计效能三种不同成果形式的角度分析培训项目,并从应用的角度对培训项目进行系统分析、与实践情境进行关联设计培训活动、通过过程来体现项目培训效能评价等,可以使培训项目的设计思维更具可操作性,设计的制品更易于为培训教师和教师学员理解和接受,并促进培训项目教学效果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创建培训项目设计研究的模型:第一层,任务目标模型,即明确任务和目标;第二层,方法论模型,即分析、设计、评价;第三层,成果模型,即思维、制品、效能;第四层,实践模型,即情境、过程、应用。其中,任务目标模型是培训项目设计研究的首要内容,方法论模型是培训项目设计研究的基础,成果模型形成培训研究的综合成果,实践模型关注培训项目成果的可操作度。此模型的建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形成了对教育技术培训体系的整体架构。

三、以激发教师的学习需要为首要任务剖析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

设计学习活动,首要任务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要帮助他们理解教育技术,同样要激发他们的学习需要。[1]基于广大的一线教师存在着多样的学科背景、复杂的认知基础、多元化的教育观、不同的求知需求等的现状,唤醒教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自知、愿为、能为”意识,激活教师的学习需要,进而形成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内在驱动力,并将其转化为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学习和实践的行动。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通过引导教师感知自身差异、激活教师学员的学习愿望、帮助教师学员构建新知识体系等步骤逐步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的变化,并最终达到实现教师职业能力的目的。教师的职业能力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所有的能力都可以从过程和知识两个维度进行描述,基于此抽象出教师的职业能力结构模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作为教师职业能力的原结构,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让广大一线教师意识到即使作为基本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关乎自身职业能力的实现与否,即仅仅拥有学科知识而教育知识之一的教育技术知识的严重缺失将会影响到教师岗位职责的履行,而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教师的学习需要。

四、以分析教师的能力结构为基础解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内涵

在分析教师能力结构的基础上,对教育技术能力内涵进行解析,一是可以帮助教师理解教育技术的作用力不仅仅表现在教师运用某种具体的技术工具组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表现在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二是教师获知了教育技术能力以后,不仅可以完成与学习者之间进行已知领域知识的传递与沟通,还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建立探求未知世界的意识和方法。[1]基于大量实践案例,从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技术能力(“已知—输入能力”、“未知—输入能力”)和指向教师职业过程的教育技术能力(“已知—输出能力”、“未知—输出能力”)多维度分析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或是指向教师职业过程的教育技术能力,即“输入能力”或是“输出能力”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紧密相关的。培养教师的输入、输出能力,通过相关理念、技术工具使用等的强化训练可以在促进教育技术工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价值支持的同时,提升教师个人的整体职业能力水平。而教师个人整体职业水平的提高,又会提升教师教学的境界,帮助学习者在理论和实践中更好地面对未来。输入和输出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依附于项目的项目化学习。通过项目化学习,旨在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实现创新素质化。在教师能力结构的基础上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进行解析,有利于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者或是参与培训的中小学教师理清教师的能力结构关系,洞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价值观。

五、以知识的恰当序列组织为原则分析教育技术能力层次

培训过程本身总是序列化组织的,在项目组织过程中,如何将互相联系的项目影响因素通过恰当的序列表现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1]而知识的恰当序列组织是建立在对教育技术能力层次充分了解和分析基础之上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层次的分析关注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过程中,在教师的学习需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师认知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层次包括适应性层次、知能关联层次、认知发展层次等三个层次。其中,适应性学习包括接受、反审认知、创新三个阶段,强调与日常工作场景相一致的接受学习、采用案例支持和组织反审认知学习、基于全面思考的创新学习等。知能关联层次包括奠定恰当的信息技术基础、建立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联、理解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能够设计多形式的学习活动、懂得运用技术支持教学实践、懂得如何运用技术管理学习活动、能够运用技术支持教学评价等。认知发展层次是为教育技术能力的内容层次的初级、中级、高级培训能力层次制定相应的目标,强调学习者认知发展阶段的变化,帮助学习者从新手转变为专家。通过对教育技术能力层次的分析,理清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由此合理顺序组织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帮助学习者建立对培训内容的整体认识和层次关系,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学习效能的发挥起到积极的影响和支持作用。

六、以UCSA模型为原型设计培训学习活动

前期的分析,包括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结构、内涵、层次,其真正意义在于服务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培训活动的设计,需要能够完成对教师能力结构的重新塑造,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教师的能力的基础与认知特点,逐步建立起符合其认知特征的能力层次关系。[1]在相关理论基础上,创建“理解—创建—分享—评估”(UCSA (Understanding, Creating, Sharing, Assessing)模型,在对学习者认知特征的尊重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学习活动设计来实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要求。以UCSA模型为基础,通过大量案例阐述指向理解的培训项目活动设计:通过合理编列培训内容、适恰地选择培训内容的呈现形态、培训活动的有效组织建立理解的培训内容;培训活动中的成果的创建:教师学员对理解过程的成果化显示,强调对培训过程的体验;培训中的分享活动设计:通过主旨性对话策略,帮助教师形成教育技术的应用意识与态度;培训中的评估活动设计:通过面向效能设计过程性评价活动,并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获得的认知结果,促进教育技术培训的效能。基于此模型,以人的认识能力或行为的变化为出发点,对培训学习活动进行系统设计,逐步提高和完善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以满足信息化时代中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成长要求。

本书不仅为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供思想、理念上的引领,更是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方法论指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于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解决如何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信息全球化颇有裨益;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高校教师如何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紧跟时代步伐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更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作者还善于从先人和历史中发现与当今教育一致的理念和对当今教育的启示,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作者求是求真的学风和过人的创造力,对我国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建设、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试论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第2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教育;授课老师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无论我们的生活还是学习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运用电子信息化,当然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少不了信息化的使用。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和教学中,教育信息化无论对于授课老师还是听课的学生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所以在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信息化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一、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教育信息化不仅仅使得教课老师能够随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思想观念,也使得学生的学习途径更加广泛,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学习。所以教育信息化的使用对于中小学的师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那么我们需要将教育信息化对于中小学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作用分开进行讲解。

(一)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授课老师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学校或者授课老师能够知道全国各地的优秀学校或者教师都在进行什么形式的教學或者有什么特别成功的案例,教师通过浏览这些信息提出一些适合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1.教育信息化在授课老师备课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每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信息都可以共享,丰富和增添了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在局限于学校所提供的课本或者教材。有了教育信息化的帮助,学校老师在进行一些抽象原理或者晦涩难懂的知识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声音、图像表达出这些原理或者知识的形成过程,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可以通过图像形象的表达出来。很多时候老师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图表或者是某个现象的形成过程,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图表或者现象具体的写到黑板上的话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教育信息化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上网搜索相关的图表和现象形成过程的图或者视频将他们下载下来放入自己的讲义中,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将老师的备课时间大大的降低了,并且对于任课老师的教学内容也充实了很多,在授课老师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也节省了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授课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授课老师就可以将在备课的过程中节省的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制定中小学在每个学习期间的学习进程和学科内容的恰当安排,为中小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做出努力。

2.教育信息化在授课老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能够将前后讲解的知识点或者内容很好的联系起来。中小学生所学的每个学科中每个单元或者章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有些时候需要用到以前的知识点或者内容,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能够凭借记忆或者翻阅以前的笔记来联系这两个知识点,这样就会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假如使用教育信息化进行中小学课程的教授,那么我们的任课老师在讲到有关联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将以前的课件调出来让同学们复习,这样才能既省时又省力的就将相联系的知识点连接起来了。

(二)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1.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育信息化对于学生的帮助很大的,因为以前传统的学习方法就是学生在实际课堂上听取教师进行知识的讲授,使用教育信息化之后学生可以不用非要在实际课堂上学习,他们可以在家里或者其他地方使用网上课堂或者将老师的课件拷贝到自己电脑上进行听讲。学生将老师的课件拷贝下来之后能够随时听讲,遇到不明白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反复看课件,并且不用与老师必须面对面的才能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仅方便了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也节省了任课老师的时间和精力。

2.教育信息化可以调动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在中小学校推广教育信息化的使用过程中使得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变为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或者是直观形象的图表,让中小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些趣味性。信息化教育不仅仅可以让知识变得更加形象,还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增添一些视频或者声音片段,这样中小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比较容易集中精神去听课,多种感官系统一起作用,能够让学生感觉到一种真实的感觉,这样就能让学生将学习的东西得到更加深刻的记忆。所以对于这种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对其给予极大的重视和研究。

3.教育信息化能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由于教育信息化可以将图、表、声音、视频等等各种感觉的信息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仅可以形象生动的解释相关的知识点,还可以让中小学生充分利用各个感觉器官去感受学习,从而将这些内容深深的刻在自己的心中。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课堂学习增强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于相应的学科学习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教育信息化可以增加中小学生和授课老师之间的互动或者交流

现代的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观念认为,在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者学习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授课老师的教授方式和教授内容为中心,并且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的主要作用或者目的是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以后的学习中,老师授课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让中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所以中小学生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行过程中需要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老师的教育教学中去,在接受老师讲解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更好地完善自我。

在一些中学或者小学中老师讲课过程中采用了教育信息化的方式,这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授课老师讲解知识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由于教育信息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实行能够给待遇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一些帮助和机遇,但是教育信息化也存在着一些自身的缺陷和限制,从而对中小学的教学也带来一定的挑战。

二、教育信息化给予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需要让中小学校改变自己的教学条件和相应的教育环境

中小学校要想成功的实行教育信息化就需要引进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和一些多媒体技术。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的教学老师和学生来说有着很重要的帮助作用,但是由于教育信息化的使用需要借助一些电子设备并且这些设备的价格比较昂贵,这就导致了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学校不能够成功的实行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即使电子设备的购买费用解决之后,那么以后对于设备的维修费用、保养费用等等各种费用的花销也是很大的,可能对于城市化的学校这些费用是可以承担的,但是对于一些农村的学校或者经济条件的不好的西部地区,这些费用对于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在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操作这些电子设备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国的很多中学老师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比较差,更缺乏对新型計算机教学系统和教学软件的学习,甚至有些小学老师连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能够完成,这种现象就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在中小学中的顺利实行。

(二)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要想在中小学成功应用不仅仅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积极配合,也对中小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在中小学进行教育信息化的时候,首先必须要求任课老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对电子设备的操作能力,但是对于中小学而言,教育信息化的成功实行也需要他们在一定程度对信息技术或者计算机网络有所了解和掌握。因为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自己的讲解为主,如果学生有听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有异议的话,不能够及时地反映给老师,而是需要在课下或者回家之后才能有机会和老师进行沟通。这就要求中学生能够自己独立、熟练的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能够熟练的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互动;至于小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与任课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由于现在我们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家庭环境的不同使得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有着很多问题,所以要想能够在中小学成功的实行教育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所以我们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也需要掌握较好的信息技术才行,其中教育信息化在中小学中的实行能够增强中小学生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为以后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海茹.教育信息化给教师角色带来隐形危机[J].兰州:电化教育研究,2003,4

[2]杨威,史春秀,巩进生.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电化教育研究[M].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1,8

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研究 第3篇

一、信息化技术概述

信息技术是—门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构成的一门综合性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能够充分挖掘人类的智力资源, 对包括能源和物质资源等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效能的发挥, 将起到催化和增效的重要作用。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最终都将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同时, 一方面, 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 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依赖的技术平台和科学的理论依据, 从而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成为可能、成为必然。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 重新形成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它既要传授知识, 又要发展学习者的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即是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各学科知识, 还要着力培养、提高学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在此意义下, 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 势必成为最佳途径, 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 其学习潜能得到激发。

二、中小学信息教育发展对策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 现实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载体, 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 学以致用。所以, 学习材料的选择应该是生活化、前沿化的。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 无疑是注入了时代活水, 它蕴藏的教学资源是浩如烟海。通过Internet, 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 可以极大限度地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 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 最大限度地扩充教学知识量, 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针对我们中小学信息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主要从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以及学生三方面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发展对策进行了分析, 如下:

1.加大对中小学信息设备的投入

信息设备是中小学信息教育的重要保证, 也是中小学信息教育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阶段学校信息设备较少, 信息资源不足, 对信息教育的投入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所以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中小学信息教育的投入, 为中小学校建造电脑房, 实现了课堂教学每人一台多媒体电脑。同时还应为中小学校配备制作室、多媒体语音实验室、多媒体电教室、信息化办公室等。对校园网进行了升级, 提高校园网的信息流量, 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提供硬件上的保证。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 学校校内的所有电脑及时为学生开放, 鼓励学生自己学习信息技术和在网上搜集学习信息。通过软硬条件的改善, 为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保证。

2.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培训

在我国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培养中, 教师对学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生掌握信息化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现代信息技术素质, 教师实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 教师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以及协调多方面教育都影响提高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素质的能力, 针对我国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的理解不全面;教师传统教育知识陈旧, 教法落后等问题, 学校应加快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 面向所有的教师进行普及培训, 内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多媒体设备的基本运用、浏览因特网页、收发邮件及运用校园网与其他老师交流以及新课程的通识培训等。通过培训让老师们了解信息技术能干什么, 信息技术能带给他们哪些方便, 信息技术会带来哪些冲击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各种变革;通过培训将信息技术真正用于平时的办公、教学与交流, 改变老师的教学观念, 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同时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积极营造师资培训中心的信息化氛围, 促进老师信息技术的发展。

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化设备

当前, 计算机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普及, 很多家庭都拥有了计算机, 并有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快捷的交流方式, 但是正如硬币的正反面一样, 计算机网络也有其弊端所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特点在网络上恶意散布恐怖、色情等消极内容, 而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不高, 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化设备和辨别信息好坏的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来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自动介绍给学生一些官方网站来减少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另外, 教师应该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告诫学生禁止接触网上游戏、网络不健康内容分, 等等, 注重加强学生对于网上一般陷阱的认识, 提高学生利用网络的效率。

4.加强学生课外团队学习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 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时刻提出了新的要求, 特别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教学不能按照教材编写的内容一成不变地进行, 因为“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教学理念促使着软件不断升级, 所以要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学到基本知识的同时, 发现软件的发展趋势, 形成他们独立探索新版本软件的能力, 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所以在教学时, 利用计算机网络组建了学生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立组长, 在组长的带领下, 在学习任务驱动下, 开展各种内容的小组合作研究。这种合作学习形式可以在课堂进行, 也可以在校外。在校外“第二课堂”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小组之间的互相合作、讨论, 比一比哪个小分队搜集、了解的IT信息多, 并且富有创意。学生通过对前沿新知的探索, 获得了新的信息后再为学生营造学习交流的氛围, 以实现课外信息教学的效果。

三、总结

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于我国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网络迅猛发展的趋势下, 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应进行及时地改革, 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将信息化与中小学教育结合起来, 加大对信息化教学的投入, 加强对教室的信息技术的培训, 组建课外学习的“第二课堂”, 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实现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快速改革和发展。

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个国家的信息化程度, 日益成为评估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标志。当前, 城市信息化也有一定的发展, 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城市的信息化不等于全社会的信息化, 没有中国乡镇的信息化就没有中国的信息化、现代化。中国乡镇教育是中国乡镇信息化的重要保证, 但目前我国乡镇中小学信息教育中存在较多问题, 学生现代信息意识淡薄, 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不够强等。本文就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以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教育,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徐乾, 韩玲玲.中小学信息教育的问题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6) .

[2]董京峰, 陈会秋.发达国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淄博师专学报, 2006, (03) .

[3]冯亮.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及几点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01) .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第4篇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摘 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10-0182-01 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我的感触是:信息的闭塞,继续教育难以适应快节奏的改革,业务能力再提高的机会少,学生的视野狭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有较大的革新,仍然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也只能在口号声中缓慢前行,信息技术教育也一直是农村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等现象是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现状。就这些现状和问题我谈几点自己的感想和意见: 1.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还不高,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还不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有部分教师思想僵化,总是认为计算机是计算机教师用,老是以备课、教学忙为由不积极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其实一切教学活动是不应该离开计算机和网络的,要是离开了那就是闭关自守,那就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2.农村计算机网络与课程整合资源的结合有待改进。计算机网络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结合能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个性化的优质学习。至于在农村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时间等支持,也很难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即使开发出来也仅仅是网络与课程资源的低级组合,而非整合。 3.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有限。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然而,在农村学校由于教学软件研制开发僵化、单一,大多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翻版。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计算机教学的.新专制化,如同传统的教师专制化一样,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教”与“学”应把握以下几条主要途径: 1.力求实现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面向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不仅仅要求学习知识,更是要他们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学习观念的转变,以及交互学习意识的形成。 2.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工具作用。广大教师要普遍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发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优势。 3.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学校首先将信息技术教育课列为学生的必修课,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进行调整和剪裁,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强调受培训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4.改变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学校建立以下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感氛围或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自主利用课本或教师或网络提供的资源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式学习,加深对学科文本的理解和认识;抓住重点,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合作研究问题;汇总信息,师生共同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形成共识或提出更多深层次的问题。这就要求农村学校在计算机的硬件建设上下点功夫。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中极富活力的一个板块,学校以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为重点,将各部分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课程体系。从学期初开始就让各班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本学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师生合作写出课题实施方案,然后划分小组进行调查、研究,用电脑做出课题报告。动感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丰富的文字,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孩子们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许多有关校园、国家和世界的新闻。 专家们对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者所持的几种观点解读下: 1.技术混合化。信息技术混合观,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萌芽整合观。这一观念在学术界有广泛的讨论,它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掌握与利用网络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当前发展的建构主义的理论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信息技术课程化。专家们说持信息技术课程观的人认为,信息技术是学科,培养信息技术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在信息技术配套教材中,据专家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内容与计算机学科知识有关,向学生传授使用计算机、网络解决其学习问题的方法与理念,在领导层,甚至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术层,存在着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的观念,它直接引导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走向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方向。其实信息技术不等于计算机技术,同样信息技术教育也不等于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是包括卫星通信、交互式电视等众多技术的综合技术,它导致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相当广泛。 要发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就应加大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先要落实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配置;后要加大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的培训工作。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分析探究 第5篇

[摘 要]: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资金上的不足、认识上的欠缺,师资素质,等等。怎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效为教学服务,这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资金 师资 教育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教育逐渐进入了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范畴,很多农村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怎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效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对农村中小学多年坚守的常规教育教学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由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早于农村开设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些城市及经济发达的地区做比较,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

1.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清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虽然国家已经大力提倡和推行提高教育效率的信息技术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于信息技术这门他们认为还未成熟的科目,都不想投入多大的精力和时间。至于这门课具体怎样去上,基层领导和教育者都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所以,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电脑教学,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只停留在教会学生打字,编辑文章,操作计算机上,未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2.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

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首要问题,资金的匮乏导致必需的硬件设备跟不上,造成信息技术课程难以开设。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较差,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一般都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少、配置水平低、质量良莠不齐,软件配套跟不上的情况,教学资源匮乏,不能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问题。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不足,使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3.师资队伍素质偏低

农村中小学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专业、计算机教育专业和电教专业的教师很少,多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也不是很高,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都是半路出家,对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缺乏全面的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进修机会又不是很多,所以导致许多教师具有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教学水平滞后,跟不上信息技术一日千里的步伐,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4.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软件不同步

信息技术教育装备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在各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硬件设备不算很少,而软件和资源却是不多,即使有一些应用软件,教师也不会使用。教学软件只注重形式,忽视了质量和效果。农村课堂教学软件只有在优质课、公开课才能看到,不能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工作中,有的只能做展示品用来迎接检查,充当门面。真正从学习规律角度设计的教学软件也很少,并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

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1.主管教育部门重视不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概念不清,认识不到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对这门课认识不够,致使一些学校软硬件的配置不能保证教学的需求。现在虽然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教育管理部门对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制度没有建立,对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常规、课时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管理不得力,缺乏指导和规范。

2.资金不足,制约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进行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作后盾。要想在农村很好的落实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一个关键的限制因素就是资金问题。资金不足,使信息技术教育中一些必需的设备无法提供,而信息技术教育本身就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巩固理论,两者相辅相成。资金不足,导致教学设备不齐全,在基本的教学条件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很难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

3.教师素质偏低,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教育要求

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信息技术专业技能不高。不少教师虽具备基本的电脑常识,而应用软件的使用,课件制作都没有达标。现任教师很多都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能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教学。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视现实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首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要正确。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到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把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方式,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其次,要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做好专业培训工作,并形成制度坚持下去。

2.疏通资金渠道,落实资金来源,加强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积极疏通资金渠道,是让农村走出信息技术教育困境,解决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问题。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逐步增加。另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以做好宣传鼓动工作,调动政府、社会各界多方面力量筹措资金,增添信息设备,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开展。

3.加强师资培训,强化业务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关键。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校本培训,提高教育信息的基本技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另外,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

4.加快资源建设,构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学校要配备并定期更新教育教学资源,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作用。鼓励学校进行校园网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有利资源,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具备上网条件的中小学可通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解决教育资源共享问题,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可操作性更强。同时,学校要充分运用教学软件、提高已有设备的利用率。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初探 第6篇

一、教学安排

由于生活水平的差异, 城市计算机的普及程度要远远大于农村, 城市学生也许一出生就见过计算机, 成长过程中使用过计算机, 因而学习计算机对他们不构成障碍。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 计算机虽不再是一种神秘的机器, 但由于计算机普及程度低, 大部分学生少见、甚至没见过计算机。计算机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 第一次接触计算机也许就是在学校的机房。

由于条件制约, 很多农村学校一般一所学校仅有一个机房, 如果按现行的计算机教材进行教学, 学生的上机时间根本得不到保证, 学生就无法迅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 会让他们觉得学习计算机很难, 甚至放弃计算机的学习。如何解决这种条件与学习的矛盾呢?通过教学实践, 我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深受学生欢迎。

1. 增强对计算机的感性认知

在农村, 学生也许见过计算机, 但很少有接触计算机的机会, 因而对计算机没什么概念。如果按课本顺序, 一开始就介绍理论知识, 然后介绍计算机组成等内容, 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不易理解, 而且会让学生感到学习计算机很抽象, 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而, 针对农村计算机教学这种方法显然不适合。

我的做法是:部分教学内容可先上机, 再给学生上理论课, 特别是在刚接触计算机前几节课。

如第一节让学生去机房认识计算机:先不介绍任何内容, 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去看、去摸计算机, 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个感性的认识。而后才给学生介绍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部件及其开关, 等学生认识清楚后, 才接通机房电源, 让学生学会开机。

开机后, 老师演示一下键盘、鼠标、游戏软件, 然后让学生模仿使用。在整个上机操作期间, 老师应要求学生仔细回忆先前的演示, 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计算机, 不要担心会损坏, 不会操作的同学要大胆问老师或会操作的同学。一节课结束时, 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本次上机过程和心得的实验报告。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计算机。因此, 上机过程不必也不能讲得过多过细, 否则效果更差。

有老师认为, 在机房上课学生会分散注意力, 不容易控制。这种担心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 只要我们合理安排好上课内容, 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况且学生爱动、好动计算机也体现出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 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2. 要有所侧重, 不是面面俱到

计算机知识点多, 每个软件操作项目多, 如果我们要详细介绍每个内容, 必须要有大量的上机课时作保证, 这在农村学校很难做到。

因而我们须另辟途径, 做到有所侧重, 以点带面, 才可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我们在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和Word、Excel应用软件时, 应将Windows操作系统的每个菜单项作为重点, 让学生多练习多操作, 宁可在此多花一些时间, 熟悉每一项操作, 为后续的软件学习打下基础。

这是因为, 微软公司创造的窗口图形菜单形成了目前绝大部分软件的标准, 熟悉像Windows操作系统的每个菜单项, 就可对其它软件做到一通百通。因而, 在Word、Excel学习中, 只要了解菜单项的功能, 操作都是大同小异, 这两个软件所花的时间就可大大缩短, 而且效果更好。

在其他内容的介绍上也是如此, 只要我们有所侧重, 就不会造成学生整节课只被动地听讲, 而能够节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

二、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课堂上老师只有将硬件或软件操作的步骤、结果直观地展示出来, 学生才容易理解。在学生人数不多的情况下, 老师还能在单机上直观地演示并进行讲解, 但如要同时教几十个学生就得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了。

早期, 我们通常采用大屏幕投影来展示教学内容, 且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只是在农村, 尽管这几年投影机价格一直下降, 但学校还是承受不起。近年来, 由于我市对农村中小学加大投入力度, 使我们的软硬件都有了极大的改善, 我们通常采用电子教室软件, 利用局域网广播的方法将教师机上演示的内容广播到每一台学生机上, 同时还可控制学生机的界面, 以防止学生利用计算机玩其它内容, 效果极好。

三、上机指导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开设上机课, 就是给学生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上机, 加深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 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同时, 通过上机, 软件的功能、作用、特点能得以直观地展示。由于上机是个体行为, 必须做到课前合理布置, 课中科学指导, 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1. 课前合理布置

因上机时间有限, 学生在上机前若未做充分的准备, 有可能造成学生上机时无所事事或完不成教学内容。因此, 教师必须在课前合理布置上机内容并准备好有关材料, 这样在课堂上师生就可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去完成教学目标。

起初几次上机, 老师最好能先演示上机的内容, 进而让学生模仿。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 尽可能采用小游戏来进行训练。如用“打字练习”游戏来训练指法;用桌面游戏来训练鼠标等。

2. 课中科学指导

上机过程虽是个体操作过程, 但录入过程因各种因素造成的错误, 或程序本身的错误需进行编辑调试, 往往本人在较短时间内不易查出并更正, 需要别人的帮助。

较好的办法是:每2个学生分成一组, 并选出组长, 进行组内互助。组长的产生需经老师在前几次上机过程中进行观察, 让一些接受程度快的学生任组长, 负责在同学有困难时, 及时予以指导, 就可避免学生一遇问题就依赖老师的情况。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上机, 不要害怕出现错误, 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出现错误并不断调试改正, 才会更好地掌握软件操作。

3. 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上机结束后, 应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题目、目的、软件要求、过程和总结。

实验报告的书写能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对实验的认知, 同时也是对实验内容的一次再现, 应要求学生认真对待。

四、重视练习题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点多、操作多, 要记住每一项内容, 特别一些非常用的功能项, 只能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识记。目前, 计算机的无纸化练习 (包括操作题) 非常多, 并附有答案, 非常方便。只要反复去做这些题目, 就可增强对每个知识点的识记和巩固。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刍议 第7篇

一、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 片面看待信息技术教育及重视程度不够。

(1) 部分学校领导方面:部分农村中小学的校领导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比较少, 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计算机教育, 就是教会学生打字、上网、聊天、打游戏;而没有意识到它将是下一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有的校领导甚至认为信息技术是学生沉迷于网吧、游戏的根源, 会使学生变坏, 干脆不开信息技术课。

(2) 教师方面:由于重视程度、人员编制和教育经费等方面的因素影响, 专业教师力量不足, 许多学校几乎没有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而只是让其他教师兼教, 这些任课教师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 仅具备基本的电脑常识;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课不作为中、高考考试科目, 认为上好上坏一个样, 因此上课则多采用“放羊”式教学方法。

(3) 学生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学生是既好奇又充满求知欲的。然而学校不能科学合理的传授学生相关方面的知识, 广大学生不知信息技术为何物, 只是在街头巷尾的网吧产生了第一认识:“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 就是上网, 就是用来玩游戏、聊天等娱乐的。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学校教育设备落后, 硬件设施差。

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薄弱, 需要足够的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的配置。然而, 农村地区的经济大多数比较落后, 纵使办学单位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但也无钱投资。

三、教育资源不能共享, 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农村信息化建设尚局限于添置教学设备, 使用率不高, 计算机和网络未能实现完美结合, 难于实现资源共享。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 修建了多媒体教室, 计算机教室等硬件设施, 初步具备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 但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不具备维护、管理、升级等方面能力, 设备损坏或功能降低, 使得本来紧张的设备就更加紧张。

四、重建设轻使用, 重硬件轻软件

近年来, 虽然一些地方对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教育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把校园网、远程教育信息网、多媒体教室建设起来但很多学校忽略了配套的软件管理平台。很多学校的远程教育信息网都没有接受资源, 有了资金也只管硬件投入不管软件建设, 造成网络不能使用。

五、片面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 缺乏对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由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往往片面地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 只是教授学生简单的计算机技能, 忽视了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德育及情感教育, 更谈不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严重偏离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好坏, 关系着信息技术教育能否全面普及, 关系着我们民族的兴衰和我们现代化建设大业的成败。在此我们仅提以下建议:

一、切实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探索一条适合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新道路

(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信息技术教学首先必须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吸取一些地区先进的经验, 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举行一些公开的教育、教学活动, 让校方领导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和长远影响, 让他们有紧迫感和压力, 能够为信息技术深入开展创造出优良的学习环境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采取一些激励政策, 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同时, 教育内部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就地取材, 发挥各级培训机构的优势, 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 采用校本培训方式、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 分层推进, 逐步提高。

(3) 正确引导学生, 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根据农村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和基础条件,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增强他们自学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

各级政府应充分考虑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情况, 制订出相应的政策进行扶持;各地学校本身应多渠道筹措资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教育资源建设, 切实实现信息共享。

各地区要充分发挥县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作用, 可建立县域信息技术教育中心, 在县域范围内各学校提供信息资源的基础上, 鼓励各校进行校园网建设。各农村中小学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因地制宜, 同时可利用课外时间适当地开放微机室, 让学生增长见识, 提高自己,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展开深度, 充分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共享。

四、加强教育科研, 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 二者整合才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改善教与学效果,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 引导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整合。

参考文献

[1]聂竹明:《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再思考》

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对策 第8篇

一、更新学习观念, 深入理解信息技术

观念转变至关重要, 要通过宣传、教育让领导、师生转变错误的观念, 深入了解信息技术 (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信息技术, 包括音像技术、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 以及相关临近概念的涵义和它们之间的区别,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作用, 以及怎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的实践。

宣传新的学习观。传统观念中学习仅限于接受继承性学习, 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还要求自主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 并且这两种学习更为重要。要通过一定的宣传手段 (如舆论导向或工作中的奖励等) 引导和促进师生自觉地学习, 使他们在时间上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在空间上形成“不局限于学校学习, 而是在整个社会中学习”的观念, 在目标上形成“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观念, 让所有人认为学习是一种需要, 并引导他们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这种需要, 宣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 信息化的学习方式。

1. 信息技术不是简单的“工具”

把计算机视为一种工具并无错误, 但许多人却把这种工具简单化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工具和应用软件的开放性和极强的可创造性;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改造;现代信息环境对人类思维和工作环境的影响和改造, 这些影响应该超过了人类使用的一般工具的作用。如果在较系统、较科学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训练, 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收效颇为显著。

2. 信息技术的发展寄托于常规应试教育是不正确的

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是以应用软件的学习为主, 因此主要考核学生利用软件完成任务的水平。如果采用常规方法考试而局限于死板重复记忆, 不仅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 而且将会产生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 只能将这门新兴学科引入死胡同, 成为应试教育的又一牺牲品。

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一些学校和教师不敢、也不愿意放弃他们进行了多年的、有了丰富经验的传统教学方法。再加上目前信息技术课程不是中、高考的科目, 于是信息技术成了学校的“副课”, 学生可以不好好学, 教师也可以不好好教。这一问题在农村和边远地区显得特别突出, 甚至在一些大城市的学校里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3. 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认识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 学生难倒教师的现象已不足为奇, 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率先转变角色观念, 真正打破“传道, 授业, 解惑”的旧角色, 积极接受和努力适应教师的多个角色:教师由教材的执行者转换成课程的组织者, 教师由教学管理者转换成情感的支持者, 教师由知识传播者转换成学习参与者, 教师由信息提供者转换成信息咨询者。可见教师的任务重了, 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更难了。

二、教师培训为必经之路

农村的教育师资力量尤其薄弱, 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 当务之急就是要采取激励政策, 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 以迅速改变现状, 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就地取材, 发挥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 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并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从未间断, 但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培训起步较晚;培训的内容应用性差;培训的重点还是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培训的范围仅限于计算机本身和计算机专任教师这样低层次的培训。所以总体效果不佳。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1. 对教师的培训应该分批次、普及性培训

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领导, 统筹规划。不能单纯地只是计算机专任教师培训, 各学科的所有教师, 不论年龄大小、任何地区学校都应参加周期性、分批次的轮流培训。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 使行政部门、学校与企业等全力合作,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共同解决教师培训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2. 校本培训为主

所谓校本培训, 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 以教师任职的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 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 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它是相对于脱产集中培训而言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校本培训贴近学校实际,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针对性强, 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覆盖面广, 便于实施全员培训, 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学习需求, 缓解工作学习矛盾, 形成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在动力, 提高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有利于加强教师间的协作和交流, 形成良好的校内人文环境;校本培训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财、物、信息等有限资源, 充分发挥学校在继续教育中的导向、管理、监控、评估、激励等功能。

校本培训的最大好处是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因为真正把教师们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拉下来到一个地方集中学习, 原想节省时间, 但教师们往来辛苦且规模庞大, 不利于个别指导, 更何况他们情况有别, 因材施教不能开展。时间不但没有节省, 反而浪费了。不如以镇或以一中心学校为单位组成分散的小型培训基地, 每周一次, 寒暑假再集中培训。县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则组成巡讲团, 邀请专家到各小培训基地进行指导。

3. 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

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应以培养教师的信息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是基础, 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才是根本。各培训基地的教员也应更新教育观念,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系统讲解清楚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培养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鼓励教师们使用信息技术

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首先要开展教研活动, 采用多种手段鼓励教师们多运用信息技术。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房、电子备课室, 也建起了校园网。只是有的学校领导怕损坏计算机不让教师经常使用, 而有的教师则由于工作繁忙也懒得去学去用。为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领导首先要接受新的教育思想, 放手让教师和学生们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 经常开展信息技术教研活

动。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非常重要, 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 对教育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教育活动的优缺点和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评价具有诊断、调控、激励、指导等功能。对信息技术的考察仅仅通过几道选择题、填空题是不够的, 要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各种能力, 可从这几个简单的例子中找到一些启发:制作一张卡片、制作一张课程表, 编辑修饰自己的作文、日记, 制作校徽等。这样通过考察学生制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的今天, 我们有必要改革原有的评价体系, 建立合理的适合新情况的评价体系。其基本要求是: (1) 评价标准要倾向于对创新能力的评价; (2) 注意过程评价; (3) 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 (4) 评价形式多样化; (5) 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总之, 为了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开展, 应该正视目前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相信随着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必将迎来辉煌灿烂的明天。

[!"#$]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EB/O L].http://w w w.xinkb.net/lw/xkjy/jn/138844.shtm l.

[2]杨明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教育研究, 2001, (4) .

[4]张治平.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12) .

如何加快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第9篇

一、要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学生具备获取信息, 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但是,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 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投入不足, 教学设施缺乏, 师资不足, 这些软硬件环境就成为信息技术教育部难于开展的关键。

因此思想重视是开展好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 不能再把信息技术教育看作是可有可无的科目, 更不应该错误地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会冲突其他学科的教学。要转变观念, 通过宣传, 讲座, 观摩等多种形式, 不断强化师生的教育意识, 树立信息技术教育是教会学生学习, 通往科技海洋的必由之路, 是关系到能否培养21世纪所需的高素质、高科技人才的头等大事。只有达成这样的共识, 才能使信息技术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二、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由于教育理念的落后, 教育体制的某种局限, 教育投入的局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举步维艰。要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起来, 必须加大教育基金的投入, 改善教学条件, 重点是改善硬件设施的建设, 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卫星地面接收设备、有线电视、DVD播放机等, 建设以现代数字网络技术为主要依托, 形成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覆盖面达的校园主干网络, 将学校的各种PC机、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 并与有关广域网相连, 同时配备其他各种分立的信息化化设备。配备供教师学生教育活动使用的多种软硬件资源;支持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数字校园文化和信息化科研;配备具有支持课件开发使用的课件开发中心;建立超级计算机系统。提高硬件的利用效率, 满足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 应根据教学发展的要用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根据学校的经济水平和应用水平分布实施, 等条件成熟时再把硬件设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

师资队伍的培训是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重中之重, 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因此, 学校应分期、分批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 让教师很快的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的知识, 这样既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进行, 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做好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追求新知识, 不断提升自己。

面对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作为新知识前沿阵地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来讲, 不仅要关注信息技术教育的动态, 更要掌握新知识, 应用新技术, 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信息人才。从发展角度来讲, 信息技术教师掌握新知识在教学中才能突出实用, 注重效果,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为学生探索新生知识起搭桥作用。

2. 掌握新知识, 不断武装自己。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Internet进入千家万户, 讲课的内容自然要做相应的调整,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载体, 是进行辅助学习的一种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实用技术为主线, 以应用技术为核心。所以, 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 只有根据时代要求, 以新知识不断武装自己, 拓宽知识面, 才能把握知识的主线和核心, 在这个信息社会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 应用新知识, 不断完善自己。

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 不但要了解知识、掌握知识, 而且要掌握最新的知识。这样其知识的先进性和领先地位也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就使其在内容上与时代同步, 教学手段也不落后于时代。在教学中应不断吸收新知识, 引进新方法, 改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达到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知识的目的。

总之, 在信息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 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技能应从中小学抓起, 已成为一种共识, 学校用新的教学手段来适应知识增长的需要, 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 信息技术教育的软硬件建设逐步发展, 到那时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必将迈入新的里程碑。

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和重点, 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必须要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加大教育投入和硬件设施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第10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数字化校园;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2-0017-03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们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因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验收需要,为学校配备了大量的教育信息化设备,虽然这些按标准配备的信息化设备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为信息技术教育提供硬件基础,但现阶段我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如何,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主力军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状况又是如何呢?笔者在我市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基层学校广泛接触过程中思考:这些设备由谁来运用?其使用效益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整合,其进展怎样?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1.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不高

(1)教师任教学科与专业不对口。在和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接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小学不少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改行过来的,更有少数信息技术教师是因为学校要开信息技术课,但又没有信息技术教师,于是学校只能安排那些比较年轻或者对计算机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兼任,于是只好既教信息技术课,又教其他科目。还有一些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在学校任物理、数学等中考或统考学科,而信息技术课则用于辅助他教的考试科目。

(2)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年轻。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还显得很年轻,学科骨干教师的比例很低。学校里既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方法,同时又懂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教师极度缺乏,由于目前初中、小学通常只有1到2名信息技术教师,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和探讨的机会,学校没有信息技术教研组,也很少开展教研活动,所以信息技术教师的进步和成长也就非常缓慢,有些年轻教师甚至没有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法,所以在上课时,这些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就让学生自己操作,许多学生在完成了操作之后,就开始玩游戏,把信息技术课变成了“独立自主的游戏课”。

2.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错误定位

一些中小学虽然有了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却不专用,往往身兼数职,成为“电教保姆”。甚至有的教师说,他们的角色是领导检查时的“守门员”、电脑故障时的“维修员”、教师做课件时的“协理员”,不能像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那样集中精力潜心教学。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教学任务相当繁重,然而他们除了完成安排的教学任务外,绝大部分的教师还得维护机房、维护网络、承担学校各种各样的拍摄任务等,信息技术教师几乎成了一个“超人”,但待遇并不如其他学科教师,这大大挫败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积极性。

3.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错误认识

(1)无需大考,学生轻松。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阶段几乎是没有统一考试的,虽然高中有会考,但也只是象征性的,目前在全国的应试大环境之下,信息技术课程很难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本来这门学科应该是有很大发展的,它对学生以后的长远发展很有好处。但由于信息技术是非高考、中考学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由原来的好奇转变成了混日子,整天泡在应试学科中的学生,好像更多地把这门学科当作“自我放松、自由支配”的学科。

(2)认识不足,成为摆设。由于部分领导认识的不足,在一些学校,信息技术课被认为是可开可不开的副科。很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相当肤浅,开设信息技术课仅仅是“摆摆样子”,应付上级检查。在学校教育里,信息技术学科明显弱于其他学科,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客观地位。原本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而设立的信息技术课,成了可开可不开的课程,原本满腔热情的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受到不公平对待,教育教学的积极性被逐渐吞噬。

二、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创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巨大推动作用

1.迫使教育工作者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数字化校园”创建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广泛应用的过程,也是学校领导及广大教师了解、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提高自身工作、学习、管理效率的过程。扬州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创建从基础环境、教学应用、管理应用和保障工作四大项44小项指标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我们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起到促进作用。

(1)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信息技术课不是可有可无的副科,而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提高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认识。他们在承担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还为整个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撑,学校应该从工作量上加以权衡,他们辛勤的劳动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因为信息技术教师要从事的既是技术教育,也是面向学生的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同时要确保学生在开展网络学习、数字化生活及一生的发展等方面拥有必要的技术基础和知识能力。此外,许多信息技术教师越来越强调并引导学生投入到富有创造性的电脑作品设计、探究性学习以及各种专题学习活动,在系统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让学生要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新型表达能力。众多教学软件、网络课程、教育资源开发以及各种各样的互动学习平台、学习网站等等都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师都参与其中。

2.迫使信息技术教师加强学习,转变角色

(1)以创建“数字化校园”为契机,改变信息技术教师形象。“数字化校园”创建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创建的任务关系到每个教师、每个班级、每个学科、每个科室,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创建“数字化校园”工作的中心人物,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学校创建方案的拟订到创建任务的分解、从数字化校园平台管理软件的安装调试到组织教师进行有效的校本培训、从服务器的架设到资源的上传收集等等各项工作均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师,有不少学校校长亲自安排信息技术教师在行政会、全体教师会上作讲解,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改变自身角色的重要机遇,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加强学习,掌握数字化校园创建的标准要求,掌握数字化校园平台软件的使用方法,展示自己的专业技术特长,全力以赴地做好创建的指导、培训工作。

(2)以创建“数字化校园”为契机,改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常常埋怨学生来上信息技术课都态度不端正,本人在与基层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接触的过程中也发现,在很多信息技术教师的潜意识中同样有“让学生玩玩好了”的想法,或是以其他事情太多或是以“反正是副科,不必要求太高”等为借口,不认真备课,不好好上课,课堂纪律很差。态度决定一切,如果我们自己都抱有这样的想法,如何能获取他人对我们课堂的尊重呢?作为教师,搞好教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花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对我们的课不是仅仅停留在应付的层次上。

3.迫使学校加大投入,完善装备

“校校通”工程建设时大部分小学按每机房50台,初中按每机房56台,基本上可以满足学校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的要求了,但每个学校只有6台左右的教师机和一套多媒体投影设备。教师机和多媒体投影设备数量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的热情,因为某些学校出现了多媒体教室使用率非常高、教师上课需要按次序排队的现象。通过“数字化校园”创建则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因为创建评估标准中要求:小学师机比达3∶1,初中师机比达2∶1,高中师机比达1∶1;多媒体制作设备小学不少于1套,初中不少于2套,高中不少于3套;小学每4个班拥有1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初中每3个班拥有1套,高中每2个班拥有1套。这些硬件的配备到位,有力地改变了一台电脑多个教师合用,最终谁也没有真正“好好用”的局面,因为小学3名教师1台电脑,初中2名教师1台电脑,利用这种方式电脑的使用基本上就可以安排到人,教师也会维护好、保管好自己用的电脑,同时也能满足上课备课的需要。另外,多媒体成套设备按班级比例装配到位,极大地方便了课任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

4.迫使广大教师立足应用,注重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有效整合

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要真正体现数字化校园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字化的工作、学习环境,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校的管理水平。因为创建评估标准中要求:教师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备课,能利用相关教育资源和素材进行电子备课,并准备相应的电子教案;教师能在现代教育理念的科学指导下,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使用计算机与网络进行教学并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开课课时不低于学期总课时的30%。教师是信息技术“进课堂”的主体,教师不改变教学观念,不提高整合水平,再多先进的设备也无法发挥效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因素,使用效益的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如果教师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不懂信息技术,就会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从而还会影响到教育的整体发展。通过创建“数字化校园”这一抓手,迫使广大教师必须进行电子备课,必须有30%的课用信息技术手段,这无疑有力地促进了广大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促进了广大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中小学信息教育 第11篇

1/1牵手·十年

2/1快乐学习

3/1教育即成长

4/1阅读让教育更丰盈

5/1兴趣是最好的教育

6/1教育的目的

7-8/1技术的意义

9/1创新酿就未来

10/1养成教育

11/1最有价值的学习

12/1十八大报告中的部分“数字”关键词

资讯

1/4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做到五个“坚持”等9篇

2/4推进教育信息化:时不我待, 任重道远等11篇

3/4袁贵仁:确保2012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4%目标等7篇

4/4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等7篇

5/4袁贵仁:扎实做好2012年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等7篇

6/1教育资源建设政府引导创新发展——专访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等6篇

7-8/5“深度融合”彰显信息技术的效益等8篇

9/4北京数字学校名师同步课程9月1日正式开播等4篇

10/4教育部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等6篇

11/4刘延东: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等7篇

12/4十八大看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8篇

高端访问

1/8从“起步、应用”到“融合、创新”——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谈我国未来十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祁靖一阮滢

本期策划

1/33在一起

1/34专家寄语

1/36我们这十年——见证记录鼓与呼

1/38一起走过的日子李朝军等

2/8破解教育软件困局

2/9幻象与现实:解读教育软件发展困境李岩

2/11教育软件产品链条问题探析陈杰李晓坤

2/13基层行政管理视角下的学校信息化软环境构建之路戴进

2/16多措并举, 让教育软件更“给力”郑明达

2/19开源·共享·云服务黄利锋

2/20文化浸润需求导行课题引领——教育软件深度运用的实践思考唐晓勇

2/22 2011教育软件应用概述李朝军

3/8“翻转”课堂

3/9透视“翻转课堂”张跃国张渝江

3/11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杨刚杨文正陈立

3/13科技个性化学习的护照达芙妮·科勒张渝江编译

3/15教育的“破坏式创新”上场了邹景平

3/16让课改的阳光照进教育的现实——重庆聚奎中学“翻转课堂”掠影李敬川王中林张渝江

3/19“翻转课堂”之《氮的氢化物》教学设计廖国荣左涛

3/20“翻转”语文课堂之教师手记熊炯

4/8游戏化学习:在探索中前行

4/9解游戏化学习发展之“惑”——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卢秋红徐靖程

4/12为什么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游戏Sasha A.Barab, Melissa Gresalfi和Anna Arici著马红亮译

4/16在课堂中绽放游戏的“魅力”朱安平

4/19利用游戏化学习社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学习村庄”开展《如何改善地球暖化》专题研习活动为例谭瑞贞

4/22游戏让课堂教学“动”起来——《西游故事人物记》幻灯片的制作教学案例分析马永纪

5/8平板电脑试水课堂教学

5/9平板电脑进课堂教育规律为主导卢秋红徐靖程

5/11移动互联技术支撑下的学习变革——“云课堂”的创新设计与实践思考唐晓勇

5/13平板电脑让英语课堂“如虎添翼”孙婧

5/15一场听觉的盛宴——平板电脑走进科学课堂卢秋红方昱霞

5/17学生平板电脑产品小盘点马永纪

5/20平板电脑进课堂——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李玉顺赵海涛胡景芳刘宇光

6/8数字故事演绎精彩

6/9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黎加厚

6/11数字故事的创作、设计及技术实现杨艳艳杨高云杨晓哲蒋佳龙

6/14数字故事成就未来作家作者Tom Banaszewski编译兰艳

6/16将数字故事作为班级学习活动——来自意大利波里文化项目的经验作者Nicoletta Di Blas

Franca Garzotto Paolo Paolini Amalia Sabiescu编译王碧静

6/19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中的数字故事创作毛爱萍

7-8/9全方位解码“地平线报告”

7-8/11地平线研究项目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若干启示王娟王龙

7-8/13 2004年~2012年地平线报告技术分析及教育潜力张诗潮冉花吴丽君陈振

7-8/19关于地平线报告的Q&A本刊编辑部整理

9/6强创新强少年强中国

9/7走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的孩子们阮滢

9/9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制度的创新——北京三十五中科教结合, 探索教育创新之路张珂

9/11从信息学奥赛看创新人才的培养——专访清华大学吴文虎教授阮滢徐靖程

9/14听吴文虎教授讲述他和学生们的故事阮滢徐靖程

9/16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袁中果

9/19打造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圈本刊编辑部

10/8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

10/9也谈“优质教育资源”——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副教授徐靖程阮滢

10/11信息生态视野下的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机制探索——以广东佛山市“网上教学资源超市”为例胡铁生

10/13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研究张田

10/15国内外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发展研究陈丹

10/17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焦建利

10/19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且思且行徐靖程

11/8何去何从: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再思考

11/9众议“信息技术课该不该开”王继华等

11/12温故知新返璞归真郭善渡

11/15解析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新动向——专访李艺、刘向永两位学者牟艳娜

11/18民间视角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探索之路魏宁

11/21《互动媒体技术》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谢作如

12/8探索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之路

12/9信息技术助力区域教育变革与发展邵秀蔚

12/12现代学校校长的一天卫才友

12/15北环路小学的数字课堂探索江万里张欣

12/17自己的视频课也是一道教育风景代安荣

12/18关于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惑与思王竹立

12/21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李岩

视点

1/12信息化教育及“考试”的终结王震一

1/14电子书包“热”中的冷思考牟智佳

1/16中学需要怎样的信息技术教师谢敏海

2/24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政策制定的问题与反思王吉

2/2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引发教育变革产生的思考杨波

3/21文化视域中的教育信息化管颖

3/24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型和应用设想王同聚

4/24从Siri可能融入教育的角度看教育行为数据的采集王震一

4/26建构主义实践中的“形神兼备”金陵

5/22网络时代的学习理念: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郑小军

6/22虚拟学具的研发孙一萍魏雪

6/25微课程设计策略探微姚正东

7-8/20圈住成长的足迹——圈子在过程性评价中的应用徐美琴

7-8/22用“线索”串起那一颗颗“珍珠”——知识线索在学科知识点教与学中的典型应用刘超

9/35两张有趣图片后面的故事王竹立

9/37教育信息化所见、所闻、所感杨晓哲

10/21教育信息化:新的设想、新的篇章杨晓哲

11/30基本功竞赛:从倡导团队努力到关注个人实力钟柏昌魏雄鹰翟红宇

12/25教育离“信息化”到底还有多远王震一

信息技术课

1/18计算思维在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中的地位及培养王继华吴向东

1/21同课异构磨合高效刘志军

1/22对“用ACDSee浏览和编辑图片”教学的反思王敏军

1/24例谈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王强蒋中海

1/26关注事件以生为本章平平

1/28同课异构彰显智慧张扬个性杨峰

1/30上出“多味”的信息技术课——《编辑演示文稿》案例及反思钱国义

2/30用智慧和技术构建信息技术新课堂刘鸣家

2/32信息技术教师的“推敲”之路胡殿均

2/34项目教学法应用的误区与思考武俊学

2/36半成品加工让示范性教学重焕生机杭晓峰

2/38课堂·观察·思考张爱群

2/40关注个体重视策略——例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辅导策略叶巧蕊

3/27自我评价自我发展——提高学生课堂自我评价能力的实践探索蒋浙萌

3/29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有效调控课堂鲍美景

3/31构筑信息技术教师心灵的绿洲肖焕之曹莹

3/41重拾信息技术学习利器——独立思考陈义兵

3/43网上寻宝——《共享资源》教学案例郑明达

3/46积分评价法初探王勇

4/27想说能说敢说会说——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探索柴丽莉

4/30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使用感悟陆裕元

4/32信息技术课程将向何处去——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反思赵伦宙

4/34合作学习切勿“得其形而失其神”——论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行为及应对思路邱志言

4/36再谈技能课的教学朱彩兰

4/39基于支架式教学策略的《遮罩层动画》教学案例杨静

4/41《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知识产权》教学案例蒋浙萌

5/26寻找信息技术课堂的韵律肖焕之

5/28破解高中复习课“难上”之惑吴建锋

5/31让“写作”走进信息技术课堂陈小萍

5/41动起来更精彩——初中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浅探赵建初

5/44五维度谈课堂的提问艺术李珊君

5/47初中理论课教学策略简析张海英

5/49构建师生互动网络学习模式郝淑云

6/27提升信息技术“学困生”学业成就的策略研究肖年志

6/30“催眠”式导课设计的锚定效应马任

6/33从细节走向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张海云田婷

6/35高中信息技术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简析应香微

6/38信息技术课堂渗透特色项目活动的研究刘倩

6/40信息技术教学规范化模式探究冯文涛

7-8/25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四部曲曹雪丽

7-8/28“养眼”助创意成长——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个新视角蒋晓欣

7-8/30轻松走进Flash世界汤小姗

7-8/32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起于问——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何民春

7-8/34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五步教学法的实施与思考施红星

7-8/36你的早餐够营养吗——《数据的收集与录入》教学案例董媛

7-8/39利用小组合作构建灵动信息技术课堂王超

9/39小处着手挖深度大处着眼显温度——小学键盘输入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王敏军邵世炎

9/41让学生的兴趣去伪存真曹铁军

9/43信息技术教学“云”应用初探蔡玲

9/44自定义动画综合应用实例——制作《古诗欣赏》翻书效果动画教学案例明纪英蒋中海

10/23你的教学“逻辑”了吗边楚女

10/28谈“三研六导四促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构建蔡福民

10/30站在技术之上为创作而教——谈“我爱动漫”电影配音作品的教学朱云霞

10/32几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叶琼辉

10/34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评价的探索——以“建立主题网站”为例李华

10/36巧设任务, 创设妙趣课堂——《IP地址及其管理》案例及反思范小莉

11/33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施建议李艺钟柏昌

11/35信息技术复习课的“四重”教学策略李珊君

11/38高中“数据管理技术”教材的对比研究孙继红陈新铸

11/40《输入汉字》教学案例刘君陈永存

11/44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我的风采》磨课记孙央林

11/46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和途径刘晓

12/27 Scratch能带给我们什么刘鸣家许传国

12/30探索魔法水晶球的奥秘——《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教学案例谢作如

12/49小环节大机智——听一节观摩课后的感悟与反思章建英

12/51应用主题学习网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张峥

12/53基于“龙芯”系统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钱宗兵

12/55《查找文件真方便》教学探析仇大成杨兰

本期热点

9/22难忘恩师——抒写那些记忆深处的感动

9/23为了理想的教育为了教育的理想——记我的导师黎加厚鲍贤清

9/2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记我的导师李艺钟柏昌

9/27举重若轻的教育技术引领者——记我的导师焦建利吴秉健

9/30用心做好每一件事——记我的导师尚俊杰蒋宇

9/33做人做事做学问——记我们的导师王陆张运敏司治国林子

11/24人·技术·教育——回眸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王晓波

12/22没有错误的技术, 只有错误的选择——来自2012国际远程教育论坛的观察与思考阮滢

刊中刊

3/33提升教仪产品质量创中国教仪品牌——访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总裁李兴植本刊编辑部

3/35论“三网融合校园数字化系统”的技术特点孟庆华金明吉

3/37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创新教育的发展陆卫平

3/39校园信息化系统的统合应用及统一管理王海军

5/33让“龙芯”在教育云端跳动——访中科院计算所张福新博士本刊编辑部

5/35龙芯, 未来教育云端的舞者戴进

5/37龙芯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史晓亮

12/33云服务数字化校园推动朝阳教育信息化发展踏上新征程王晓波周力

12/36朝阳教育大讲堂: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周力

12/37田光华:学生生涯教育的“幸福”守护者卢秋红

12/39呼家楼学区:把课本搬到屏幕上牟艳娜

12/42让“数字化”悄然走进校园付黎莉

12/44构建超时空管理和个性化学习的现代数字化校园张德庆司文威姚维红

12/47全IP技术建设示范性校园信息化系统黄俊丁凡

课程整合

1/41阅读, 开启学生色彩斑斓的精神世界——以《祝福》教学为例, 谈“双课堂”教学模式和主体教育邓虹

1/43《我眼中的祥林嫂》教学实录 (节选) 邓虹俞珺

1/45把“虚拟”变为“实在”把“理念”变为“现实”——专家赏评邓虹老师《我眼中的祥林嫂》一课王大堃刘宇新

1/47弥补机阅不足提高讲评实效周云华

1/49扬优势提效能——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古诗学习的效益段爱华

1/51从学习音乐要素着手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黄维珍

1/52借助技术手段感受艺术魅力——“儿童瓦楞纸板画”教学系列之思维训练刘大伟

2/4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考证——《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谁光程

2/44抓住遥感影像图的特点提高地理教学效能——以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一课为例张悦

2/47应时而变“生”机无限——“一对一”环境下小学数学协作建模教学设计探索孙颖

2/50运用“农远工程”资源进行教学导入陈晓燕

2/52多媒体辅助探究性化学教学的实践——《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案例赵秀美

2/55论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策略——基于语文阅读方法培养的视角高长叶波

2/57利用语音智能机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林立香

2/58让知识不再有围墙付晨静

3/48革故鼎新推动课程整合实现三个“转变”胡兴松

3/52简单技术同样成就智慧课堂——从《有趣的食物链》一课的媒体应用说起左文飞

3/55多媒体应用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手段杨秀英

3/56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姚正东

3/58数学小实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王宗信

3/61思想品德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初探陈家猛

4/43跨越“学媒之争”——试论中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化策略张力

4/45整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查德清

4/47电子白板在美术课堂的“魅力”严及第

4/48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巧整合马彦新

4/50信息技术“点亮”历史课堂狄珂羽

4/51找准多媒体优化小学英语课堂的抓手郑玉荣

4/52小学数学学科和信息技术整合的点滴体会马丽霞

4/53《林冲棒打洪教头》之语文审美探索丁伯春

4/56简用技术优化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案例江梅

5/51促进探究物理教学整合研究的实践与思考韩建光

5/54用信息技术提升美术教学效能嵇雯翃

5/56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不再“乏味”杨秀英

5/57巧用信息技术培养低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刘玛丽

5/58多媒体教学不能成为另一种“灌输”刘爱平曾伟华

5/59几何画板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究王晓文高志军

5/61创设真实语境落实三维目标——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王卫东李锦丽

5/62读写平台让阅读空间更宽广张晓东

5/63创设互动情境构建动态课堂谢丽

6/43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为何“叫座”不“叫好”田丹丹

6/45别让“整合”变了习作的“脸”秦斌

6/47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的思考李小春

6/49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王增庚

6/50注重“四性”灵活施教——提高小班化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的思考郭小芬

6/52数字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以一堂初中生物公开课为例冯梅武林张怡李玉顺

6/54蓝蓝威尼斯浓浓语文味吕新平

7-8/41媒体的精到使用目标的高效达成——以沿江六市同题异构课《三国鼎立》为例周云华

7-8/43利用无线答题机提高复习课效率张桐

7-8/44以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以“古粤秀色”为例彭雪庄

7-8/46无与伦比妙不可言——说说多媒体技术在“口算乘法”一课中的运用项娟

7-8/48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郭亚平

7-8/49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刘海鸥

7-8/50基于iPad移动学习环境——《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崔登才

7-8/53视频资源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化运用谢丽

7-8/56多媒体让校园经典之花开得更绚烂叶美华

9/47让学生面对作文不再“头疼”——《优化事实论据的语言表现力》备教策略周健

9/49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郭晓艳

9/50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应用与思考蒙广平

9/52小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曹莹

10/39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力量支梅

10/42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曼妙生辉”彭豪钱扬义

10/45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应用中的冷思考徐寒燕

10/47有效转变构建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孟繁海

10/49在阅读课文中学习写作陈桂真

10/50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如虎添翼安丽华

10/51基于Moodle环境的《中国的民族》教学设计毕玉红黎萍

11/48运用PPT优化课堂教学王淑苹

11/51多媒体教学如何扬长避短——以美术学科的教学为例郭春宁王红丰

11/53电影资源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曾群少

11/55以技术引领教学以特色促进发展——“儿童瓦楞纸板画”教学系列之《撕出来的艺术》刘大伟

11/59动态交互扬起学海之帆——电子白板课例《有趣的食物链》的教学与思考孙权

11/62信息技术让小学语文不难学李红梅

12/33云服务数字化校园推动朝阳教育信息化发展踏上新征程王晓波周力

12/36教育信息技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周力

12/37全IP安防监控系统护航学校安全黄俊丁凡

12/39呼家楼学区:把课本搬到屏幕上牟艳娜

12/42构建超时空管理和个性化学习的现代数字化校园张德庆司文威姚维红

12/45让“数字化”悄然走进校园付黎莉

12/47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英语课堂教学郭宝红

游戏化学习

1/56青少年游戏素养教育问题探讨陶侃

2/59《蜡笔物理学》游戏的教育应用价值解析蒋宇蒋静陈晔

3/63我国教育游戏软件商业开发现状的研究郭张燕

5/6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游戏设计的启示——基于活动理论、分散认知理论、生态心理学的分析赵海兰

6/57模拟城市探索无限——我的信息技术第二课堂张爱群

9/54如何在小学开设Scratch语言研究课吴俊杰何静

10/54《粘粘世界》——在游戏中玩转物理学孙也程尚俊杰

11/63《复演伽利略斜面实验》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基于“数字科学家”课程的数据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初探韩蔚项华吴俊杰

12/67替代现实游戏的设计与应用——对MIT Vanished项目的分析与思考陈霏尚俊杰

全国电脑制作活动

2/63有趣的机器人制作——六脚怪突围战周雪镛

4/58精彩作品源于合理组织和充分准备向春艳

2012′征文选登

2/65从网络游戏中走出来——幼儿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及对策蒋鸣

5/70追踪教室里最常用的10大信息化工具兰光明

6/61让口语交际训练扎实有效戴晓燕

7-8/58谱写多彩尾声演奏绕梁余音——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后五分钟”教学实效的策略研究李杭波

7-8/6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处理好四方面关系高树昌

7-8/62用影片绚烂我们的课堂——英语原声动画《马达加斯加》引发的思考许晓瑜

7-8/64数字时代小学生网络阅读的争议与未来石茂林

7-8/66云教育轻博平台助学生快乐成长龚春美

7-8/68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家园互动诸取芳

7-8/70电子白板实现幼儿阅读活动趣味化陈彩霞

7-8/71教室里的信息科技课也精彩谭阳英

7-8/73小学英语教师的魔法棒——多媒体王丽香

7-8/74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互动课堂注满活力赵彦鸣姜振华

7-8/76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习得阅读方法——《新型玻璃》教学案例刘兵

7-8/79基于移动终端的个性化学习探究李艳

7-8/81用微博开展中学生英语微学习初探陈燕

7-8/83多媒体让古诗教学美起来赵君娥薛传霞

7-8/85《文字及其处理技术》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张明

7-8/87预设与生成在碰撞中融合董薇薇

7-8/89课堂教学的增效剂——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效融合林雅梅

7-8/91网络平台开创语文教学新天地——《海燕》教学案例吴春红

7-8/93云计算为学校信息化注入新的活力张安龙

7-8/95自我效能感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余丹洲

7-8/97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数学教学中的重构策略研究李丽

7-8/99“晒晒”自己又何妨钟高瑛

7-8/101数字化学习建构学生的思维空间郭建民

7-8/102北京市西城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战略思考耿佳张冈

7-8/105面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以《Flash MV创作》校本课程为例边联

7-8/106神奇的白板灵动的画笔——《会变的线条》教学案例张洁

7-8/108记一次小小招聘会——Excel复习课教学案例俞韵琼

7-8/110多媒体在小城镇聋校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赵凤艳刘新喜

7-8/112运用网络教学平台促进英语学习的实践研究蒙广平

7-8/114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三味语言”——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语感”王美霞

区域巡礼

6/63甘肃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张士辉严玮

7-8/124实现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北京市海淀区教育信息化巡礼王晓波

9/58构建全新数字网络打造“智慧朝阳”新教育——北京市朝阳区教委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侧记肖志良

9/60大兴教育信息化印象牟艳娜

9/63以数字校园提升学校发展内涵刘博新

9/66用信息技术塑造学校的办学特色范福海

9/68信息技术给一所农村学校带来的变化李振江闫翠景

10/64依托教育信息化实现山区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裴福珍

10/68探索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李文宾

11/71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的研究与实践高萍梁力张瑾

11/73用信息技术点亮教育“伊甸园”的理想马骏

管理E线

1/60我和我的教育“乌托邦”郑巍巍

1/65区域数字资源中心的构建及关键技术蔡莉

2/67国内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综述邓小华

2/70信息主管 (CIO) 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李艳

2/72学校处室信息沟通“群”纳百言朱彦体

3/66学校就是校长精心打造的艺术品——记北京怀柔五中校长高铁忠阮滢

3/68网络培训给力校长信息化素养的提升王颖

4/61一个孩子就是一部教育史——重建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发展方式以及对学校管理的启迪王振权

4/64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网络班管理的启示杨文婷孙海民何伏刚

5/72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水平测量与分析伍海燕王佑镁

5/74一次课题研究对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影响程淑梅

5/76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王秀兰

7-8/116让人和事更“现代”起来——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的认识与展望章献明

7-8/120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张学良

7-8/123智慧的分析洞察引导企业IT和业务创新常湘萍

10/58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用网络搭建家校沟通黄金桥程玉玲

10/61有限的教研管理时空“无线”的发展前景——网络教研管理在无线漫游环境下的实施策略夏雪峰王红燕

11/67创新教育普及化普及教育创新化——专访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张毅阮滢

11/69信息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刘继忠

数字校园

1/66如何破解数字校园新老设备的孤立使用钟觉仪

2/74数字校园之我见李小春

3/70将“提质减负”落到实处——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数字校园题库建设经验谈陈立华李颖

4/66向绿色生态学校建设的更深处漫溯陈汉龙于瑞利张英春

6/66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短信化策略张沪波

6/69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有效推进路径朱安平

6/71音视频环境建设在数字校园中的作用付明霞

9/70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确保数字校园建设成功李勇

9/72博客群撑起数字校园李小春

现象观察

1/68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读书胡永跃

1/69“网络媒介文化”挑战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朱莉王鹏

2/76平板电脑, 挡不住的诱惑詹可培

2/77平板电脑进课堂, 我赞成何广茹

2/78从iPad谈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姚正东

3/73技术是答案, 但问题是什么——对平板电脑进教室的沉思王吉

3/74 iPad进课堂的意义在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邱玉东

3/75舍“争”求“本”重建教与学的方式戴进

4/68冷观“山寨”风——从山寨文化到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姚文连

4/71信息技术考试请给开源软件一个机会吕士革

7-8/127教研源于内心李政淼

7-8/128教研基于教师和学生发展需求万红

7-8/130在“否定”中成长郭群

7-8/132找到适合自己的教研之路程庆宝

11/90信息技术女教师的苦与乐林爱芳

11/91智慧让课堂如此美丽王先玮

11/92记我心中的最美教师——汪云郝维玮

11/94“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从新课标看信息技术之美郑雅芬

12/80开放课堂的“开放”难——从我的开放课堂体验说起蒋宇

12/82从网易公开课到基础教育的开放教育资源李岩陈杰李晓坤

12/84平板电脑进课堂, 你准备好了吗王小华

环球

1/72同样的教育别样的风景朱安平

1/75从技术教育到创新教育孙西朝

2/80 3D学习唤醒课堂张渝江

3/76十种技巧增加课堂互动张渝江译

4/72回眸2011年AECT年会学术活动文Deniz Eseryel编译吴秉健

5/77信息技术带给阅读者的5个好处文Ted Hasselbring编译唐劲松

7-8/133基于教育标准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专访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校区John Wedman教授李锋

9/74美国教师的“翻转课堂”体验兰艳谢家萍

10/70为何信息技术实现了真正的个性化教学编译唐劲松

10/71给新教师的10个教学忠告编译唐劲松

11/75新媒体联盟对未来教育技术应用的十大趋势展望吴秉健

12/71新媒体联盟对未来教育技术应用的十大挑战预测吴秉健

技术应用

1/76步入开源硬件智能机器人教育时代曾祥潘

1/79网络互动练习原来可以这样简单——Hot Potatoes在英语Web试题制作中的应用杨哲邱菲

1/82构建简单、实用、便携的自评汇总系统张斌

1/84用简单的方法绘复杂的图孙志涛

2/84教你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刘文龙

2/86我的机房改造之路王亚林

2/88用几何画板优化课件设计陈昕然

3/78 iPad、iPhone和iPod touch的理科教育应用范佳午樊方圆

3/80开源邮件服务定制个性课堂张居彦

3/82网络视频资源的便捷下载和剪辑白建林

3/84微型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适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检测和评价秦雪丽

3/86《我想长大》动画短片的设计与制作陈华张宁

4/74青少年物联网启蒙模式创新张涌根

4/77机器人普及赛实践操作周德炎

4/80 Scratch在少儿课件开发中的应用——以课件《小蜻蜓》的设计开发为例陈乐丁盼

4/83借助“上传”构建便捷的作业提交系统张斌

4/85小巧工具弥补课件弊端张秀常

5/79基于云计算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索周兆强

5/82 EXCEL函数在成绩分析中的全面应用薛志峰

5/86局域网安装共享打印机张丽霞

5/87教你如何利用Word批量打印证书迟亚丽扈国华

6/74智能语音系统应用于英语教学的量化分析张筱兰朱亚娜

6/78运用几何画板制作数学工具辛贺华

6/81巧用SolidWorks辅助三视图教学陆晖章慧雄

6/83提高PowerPoint课件设计与应用效率的策略孙方

7-8/137源于网络讨论与TI教育技术的数学发现之旅——基于TI技术缤纷数学QQ群的问题讨论纪实高建彪

7-8/139用ChembioOffice进行生物大分子快速建模张帆郑小斌

7-8/141巧用“艺术字”绘制钟面图王恩兵

7-8/143增强PPT交互呈现的制作技巧与案例王霞

7-8/145无线校园网建设方案的研究严玮

7-8/147破解电子作品评价和管理低效问题董丽华

9/77信息技术在教育科研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中的应用张宝肖丽红奚燕

9/80在Moodle平台下利用Hot-question构建课程的反向通道张翼吴平华

9/81网管, 痛并快乐着兰光明

10/73应用几何画板编写二次函数综合题刘维兵

10/75学校视频资料的科学化管理实践应用研究张兵

10/79中小学门户网站建设的问题分析与建议李昕荆永君杨雪

10/81中英文混合识别的利器——ABBYY FineReader张秀常

10/82校本课程《Flash卡通动漫设计》开发设计与实施余军

11/77基于iBooks Author的电子教材设计与开发李珍珠赵姝丁杰王朋娇

11/82“三四五六”:翻转课堂的操作实务张跃国李敬川

11/84巧用“陀螺旋”动画制作数学课件柏纪荣

12/73快速制作课件及案例探讨郑小军李丽萍张霞覃文欢陈玉萍

12/76用手机控制PPT的播放陈鹏卞龙宝

12/78利用《双基测验分析诊断系统》进行试卷讲评孔德英

心灵成长

1/85神秘的眼睛魏宁

1/87信息技术课上的趣味心理学赵兴海

1/88他推开了我的“反思”之门徐海峰

1/89利用反向通道促进课堂参与张渝江编译

2/90失败的5分钟“惩戒”肖克成

2/91从签名和裸照说起鞠福云

2/92我们需要理性思考——读《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陈仕洪

2/93由“信息处理”想到的胡永跃

3/88一份意外的礼物李黎

3/89对学生多一点敬畏俞永江

3/90我的“潜伏”计划张淑洁

3/91一场拉动思维内需的阅读方少芹

3/92如何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吴标

3/94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读《解密高效课堂》有感黄泽华

4/87 ICT江湖的七个人七种武器魏宁

4/90开放学习世界的十把“金钥匙”——评《世界是开放的》王碧静

4/92握紧你手中的“金钥匙”——读《世界是开放的》所思赵敏

5/88“非常”尝试——我用英语上信息技术课边楚女

5/90信息技术课上有个他余海燕

5/91“看见”孩子们的失败——读《孩子为何失败》刘关军

5/93开放学习中教师的新角色定位王文惠

5/94网络技术支持的基础教育实践探索汪向征

6/86让学生自己“破茧而出”袁会鹏

6/87从学生用“画笔”工具下五子棋想到的王晖

6/88提升思维品质实现教育理想——评《像教育家一样思考》申屠待旦

6/89草根也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张朝全

6/91我们需要怎样的老师聂树平

7-8/149最初的梦想赵娜

7-8/150真假“信息”魏宁

7-8/151课堂上的“剽窃者”包士娟

7-8/153教师即教育——读《致青年教师》有感钟明

7-8/154“差生”的尊严更重要——读《致青年教师》之《老师, 你最看重的是什么》刘淑慧

7-8/155做学生心灵的引路人欧阳利杰

9/83这节课你来讲左延金

9/84我被“窗帘”撞了一下腰刘艳

9/85从“恶魔”到“天使”李昱婧

10/86心灵“设计”:站在人文和科学的交点——读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史蒂夫·乔布斯传》陆平

10/88以学生的心态来教书陈丽

11/86放智慧一条生路陈复兴

11/87一次成功的导课肖克成

11/88我们用什么留住年华边楚女

11/89别挡住成长的视线王永军

教师专业发展

1/92影响混合研修学习质量的因素分析刘惠琴

1/94占位·落位·到位有效实施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以2010年“知行中国”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为例汪文华

2/94微格教学在校本师资培训中的实践和应用吴仁昌许斌

2/96网络教研之投石问路江云靖

3/95教师赋予新型校本资源库以生命徐宁成钱耀刚

4/94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新课标理念内化模式探究张庆秀王换超

6/92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定位与转变王红李永庆

6/95理性认识学校网络教研程淑梅

7-8/156追求每一个行动者的思维增进——信息技术“课堂对话”主题教研的策划与启示费海明

9/86“萝卜时光”里的快乐成长詹可培

9/88瞧!我们这个教研组沈燕

9/89 QQ群网络教研促进课堂有效教学包士娟

9/90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设计”全攻略张骏

10/89让思想再飞一会儿吧——利用Moodle平台开展区域性教研反思活动章伟

11/95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张田

12/86网络环境下中职校教师教育反思实践的研究周如俊

行业观察

6/96全脑通教育助推“后进生”转优

7-8/159创新管理促教育装备企业可持续发展黄华圣

课题在线

9/93智能终端开启教育新时代——《智能终端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实践应用研究》开题会侧记王晓波

9/96 Adobe Creative Suite 6巡展发布常湘萍

10/91基于移动终端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谢忠新贾晶晶王其冰

上一篇:软件技术发展分析下一篇:会计人员后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