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国际化

2024-07-27

金融体系国际化(精选11篇)

金融体系国际化 第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金融体系,人民币国际化,扩大内需

此次金融危机是在全球化与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条件下发生的, 起源于发达国家, 并通过世界金融网络迅速传导到其他国家, 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损害和影响。在新形势下暴露出原有国际金融体系在面对不断发展的虚拟经济和联系日趋紧密的各国金融时的不足。

一、金融危机与旧的国际金融体系

(一) 国际收支失衡、汇率变动大

在经济与金融的全球化背景下, 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关系日趋紧密, 发达国家走上了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转变的道路。随着国内产业不断向海外转移, 本国内部的生产能力不断下降, 只能依赖对外国的产品的进口, 造成大量贸易逆差。在不增加发行货币的情况下, 只能通过金融产品的出口, 获取资金来维持进口的逆差。而金融产品的大量产生和交易, 使得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增加, 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在布林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各国采取了浮动的汇率政策, 造成外汇市场波动剧烈, 构成了很大的外汇风险, 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冲击。

(二) 无约束的美元本位

尽管布林顿森林体系崩溃, 但美元依旧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在拥有货币霸权的同时, 免除了兑换黄金的义务。美国可以长期地维持高负债、高赤字的发展方式, 全球的资源与产品不断流向美国, 而美国通过美元的国际信用向世界借款来维持贸易逆差。美国只需增加货币发行量, 就可以减轻自身的债务。对美元的依赖就导致全球的经济发展依赖美国的经济需求, 美国的债务变成了全球的债务。美元霸权使得美国可以以低利率来刺激消费, 加强信贷而不必通过扩大出口来获取资金偿还外债。低利率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 而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引起的“财富效应”又进一步刺激了美国居民的贷款消费, 最终泡沫破裂, 危机就爆发了。

(三) 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和区域性的货币解救机制

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银行可以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之外, 经营更为复杂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 而这些金融产品往往具有信息的不对称性。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 银行通过发放大量的次级贷款, 购买大量以此为基础的金融产品, 提高自身风险, 追逐更高的利润, 同时降低了自身的监管意愿, 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在金融危机中, 欧洲之所以损失比美国小的原因之一, 就是一些欧盟成员国在危机之前就着手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1997年, 英国设立了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局FSA, 并于2000年颁布《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加以完善;2002年与2003年德国与法国也相继完成了统一监管的改革。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 各国的金融都或多或少地联系在一起, 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会不断向其他国家传导, 危及到他国的金融稳定, 单一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对此都显得势单力薄。缺乏国际化的监管体系, 使得本次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 而区域性的货币解救机制的缺乏, 使得危机爆发后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援助。原本IMF具有“危机贷款人”的职能, 但自身资金的缺乏和道德风险的存在, 使得IMF的危机贷款能力具有局限性和滞后性。1

二、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是发展趋势, 但依旧困难重重

(一) 退回金本位已然不可能

退回金本位要求一国的信用货币与其黄金储量相匹配, 而信用货币又必须与本国的经济发展相匹配。从世界发展的历史来看, 世界黄金的开采速度远远落后于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 这将引发本国的通货紧缩, 抑制本国的经济发展。

(二) 超主权货币就近期来看难以实现

首先, 美国不会轻易放弃货币霸权。就目前来看, 美元依旧是国际储备货币, 在国际贸易支付、结算、储备等方面依旧占主导地位。美国依旧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 必定会对超主权货币的建立造成极大阻挠。其次, 建立超主权货币的过程中, 各国的非合作是经常的, 合作有很大阻力。2最后, 超主权货币将与国家主权分离, 并凌驾于其他货币之上。一方面, 这需要一个超主权的货币当局, 而它既不能以国家信用作担保, 也不能盯住黄金。另一方面, 一旦发生货币危机, 将对全球产生极大危害。

(三) 加强金融监管

一方面要求各国对银行、影子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监管, 加强信息披露。这是因为, 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具有高度的杠杆性、高度关联性和高度的不对称性, 无论风险管理手段多么先进、体系多么完善的金融机构, 都不可能避免因为机构内部原因或者市场外部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3另一方面, 金融的全球化又要求各国建立国际化的金融监管, 在主权的基础上加强金融合作, 建立统一的国际监管标准, 并参照国际标准, 相应调整本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欧盟为例, 在金融危机后, 根据《德拉鲁西埃报告》指出的问题, 欧盟设立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 建立欧洲金融监管体系, 加强了宏观层面上的金融监管, 扩大和加强了金融监管机构的职权, 并将监管范围从证券市场扩展到整个金融服务领域。然而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有不同, 在国际监管合作, 法规调整时必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四) 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近期发展的方向

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 有利于形成国际货币区域4, 加强了国际货币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制约, 同时为建立超主权货币打下基础, 但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需要相应的条件。以欧元为例, 欧元的建立是以欧盟成员国之间实行相对固定的汇率为基础的, 但世界各国多实行浮动的汇率制度, 如何促使若个国家之间建立固定的汇率制度, 放弃本国的汇率政策是重要问题。

三、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 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寻找突破口, 增强自身的话语权

2010年在韩国首尔举行的G20峰会上, 各国就IMF份额改革达成了共识, 将扩大新兴国家的份额, 预期中国在IMF份额将从第六位上升至第三位。但美国依旧拥有17%以上的份额, 在IMF中依然拥有霸权。在新形势下, 我们应该抓住机会, 积极地参与到新规则和新标准的制定中去, 积极谋求修正和修改国际金融规则的权利, 做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的“体制内”建构者。

(二) 人民币应渐进地走向国际化

中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 据中国人民银行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止2011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6.74亿美元5, 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 而美元在其中的占比大约为65%。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从05年7月21日的8.11人民币每美元, 降到08年10月14日的6.8278人民币每美元。在经历了08年10月至10年6月的平稳期后, 又继续下降, 到2011年的6.4950人民币每美元6, 预期美元仍旧会继续下挫。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压力, 使得我国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面临着巨大的贬值风险。人民币国际化是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 加速融入世界经济的必要途径。但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渐进地进行, 因为虽然我国对美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 但对东亚各国则有贸易逆差。全球产业整合仍在继续, 东亚各国对美国的顺差将转变为对中国的顺差, 如果人民币国际化激进地进行, 中国将面临巨大的出口压力和汇率风险, 7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不利影响。人民币国际化首先应做到人民币周变化、区域化, 这就需要持续的市场化推动 (包括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完全自由的浮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利率) 以及在确保货币主权的基础上加强区域内国家 (地区) 间的货币合作。8

(三) 内需问题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扩大内需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中国发展的国际需要。凯恩斯的“有效需求论”和萨缪尔森的“节俭是非论”宣扬促使经济繁荣的是消费而不是储蓄。2008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9.4%、40.9%和19.7%, 相比09年的45.7%、45.1%、9.2%以及10年的45.4%、95.2%、-40.6%, 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 消费停滞不前, 出口受到影响。9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第一季度储户的问卷调查:在当前的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 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 (其中, 44.2%偏好“投资债券、股票、基金等”的变相储蓄, 41.6%偏好“储蓄存款”) , 14.2%的倾向于“更多消费”, 这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低值。在我国面临储蓄居高不下, 人民币升值压力, 消费欲望低迷以及出口受阻的情况下, 扩大内需更是成为我国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而只有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才能保证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进行。人民币周变化、区域化时, 各国必定会对人民币产生大量需求, 而其他国家对人民币的获取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与中国政府的货币互换;二是通过出口来获取人民币。前者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不能满足各国的需求, 则必须通过扩大对中国的出口来获取资金。这就要求我国扩大内需, 吸纳东亚各国的出口, 拉动整个东亚的增长。

(四) 我国金融体系还需不断完善, 加强和国际的接轨与合作

首先, 我国金融还不健全、完善和充实, 不能盲目引进国外的金融新产品。10否则, 非但无法取得预期的收益和成效, 反而会增大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其次, 面临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趋势, 我国依旧实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分业监管, 容易形成监管冲突和监管真空。完善我国监管体系, 构建统一监管机构势在必行。在外部监管的同时, 还应建立合理的内部监管机制。11第三, 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 加强我国金融制度、金融法规与国际的接轨, 准确把握国际金融监管法律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构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的政策协调机制。最后, 金融体系的完善还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只有与国际充分接轨与合作的金融体系, 才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构建良好的环境。开放对外的投资渠道, 合理地开发金融衍生品, 为人民币回流创造渠道。就初期来看, 可以通过设立中国的在外分支银行来吸收存款, 回收人民币。

参考文献

[1]袁冬梅, 刘建江.世界金融一体化背景下的IMF:挑战与对策.湘潭大学学报, 2006, (11) .

[2]李海峰, 林明恒, 郑长德.对建立超主权货币的思考.金融与经, 2009, (6) .

[3]杜亚斌, 顾海宁.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0, (1) .

[4]陆前进.美元霸权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兼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0, (2) .

[5]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pbc.gov.cn/publish/html/2011s09.htm.

[6]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pbc.gov.cn/publish/main/537/index.html.

[7]王建.是走向世界新秩序还是走向战争.大国的忧思-中国复兴之路.P1-15.

[8]乔小明, 吴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亚元.经济问题探索, 2008.

[9]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2009, 2010.

[10]谭亚玲.透过人民币国际化偏颇思考中国竞争力.大国的忧思-中国复兴之路.P56-60.

浅谈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及发展趋势 第2篇

既然改革就是改旧革弊,那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自然也先从正视体系自身的弊端和缺陷着手。通过对现有体系的认识和了解,并对现有体系的运作进行总结和分析,查找出运行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解决措施。

一、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态特征

国际金融体系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具有非常复杂的体系分布,主要有国际汇率制度、国际资本之间流动的调控、国际货币制度、国际收支体系等形而上的顶层设计,当然也包括人为建立实实在在看得见也运营着的各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国际金融体系自萌发到现在颇具规模,期间大概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风雨雨。

在这百年间,随着经济中心的不断转换,国际金融体系里围绕上述各个因素进行调控的机制也不断发生变更。除了经济中心转换外,市场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市场各类机制的形成都带有自发性,但这种自发并不是盲目的随便形成,细细观察也是有规律的。所以在市场和经济体制二者的合力下,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成逐渐发展成熟,并有条不紊地调控者全球各地的金融活动。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成首先需要孕育她的土壤,而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就是这片土壤,国际金融体系从其中汲取养分,“土壤”为国际金融体系遮风挡雨。假若政治**,经济不稳定,是不会形成国际性的金融市场的。例如在二战期间,全球陷入世界大战的阴影当中,各类人士受到战争的迫害,各类市场也因此一蹶不振。尤其是金融市场,作为一个高风险高效益的冒险家的乐园,更是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所以,政府应该通过立法保证各国资本的利益,保障各国金融机构及投资者的权益。

2、宽松的金融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稳定及有力不同,国际金融体系需要一个宽松的金融环境,这是由各国资本自由流动需求所决定的。一条平静流淌的小溪是因为没有遇到更多的障碍。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外汇制度。各国资本在进行流动的时候,一个宽松的外汇制度,能够保证在存款准备金、税率和利率等方面促进其流动。其次,这个宽松的金融环境不仅仅面对国内的当地居民,国外机构和非当地居民也享受同等的待遇。

3、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正如前言所述,国际金融体系具有非常复杂的体系分布,因为如此,为其服务的配套设施也应跟得上。例如发达的信用制度和管理制度、聚集度高的银行机构、便利的资金供求机制、先进的国际化通讯设施,还有一些别的服务配套设施。当然这一切还离不开一个便利的地理位置,纵观全球金融中心,大多数都处于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的城市,如纽约、伦敦、香港和上海。

4、人才水平较高。金融行业属于高端行业,需要具备丰富的国际金融知识和银行实务经验,面对政府机构和投资者,金融从业人员需要依靠其高水平带给客户高效率的服务。

二、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作用与弊端

国际金融体系作为国际金融市场从事货币、银行、汇率等金融业务活动的领域,涵括了全球各地的范围,各地的金融活动都要受其影响。国际金融体系对全球的经济活动主要有以下作用:

1、国际金融体系为扩大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并成功让国际的资金的流动(支付、借记和结算等)变得更为方便。资金闲置起来的话,就发挥不了太多的作用,必须让资金流动起来,而一个完整的国际金融体系则为资金的流动提供了强有力地条件。自古以来国家之间的贸易就没断过,国际金融体系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2、国际金融体系拓宽了各地融资渠道,为各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以前各国的投融资型企业,尤其是负责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融资主要是靠国内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国债。如今随着国际金融体系的国际化,更多的企业跑到国外,或者国外的金融企业积极在全球寻找投资效益高的机会。正是这样,国际金融体系能够汇集起巨额资金,化解全球各地资金困难的发展难题。

3、国际金融体系有利地调节了国际之间的收支问题。随着世界局势的趋于稳定,外汇逐渐成了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例如中国就持有4万亿元的美元外汇储备,其中持有美国国债大概1.3万亿美元。像美国这样出现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越来越普遍,随着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来解决国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此外国际金融体系还通过汇率的变化来影响国际的收支情况,并进而调节国际间的贸易活动。这样全球的财政收支体系逐渐趋于稳定,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

4、国际金融体系有利提高资金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使用效率。通过承接国际资金的两方(需求者和提供者),国际金融体系作为纽带有效促进的资金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保证了一些投资效益好、利润高的地方得到充足的有效的资金支持。

但是,国际金融体系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弊端:

一是国际金融体系与各地经济活动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脱节。这是因为国际收支自动均衡的效果并不是每次都那么及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

二是国际金融体系增加了金融危机的风险。之前所述,国际金融体系为全球各地的经济活动提供了资金,拓宽了各国的融资渠道,但也带来了交易不当的问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尤其是扩散更为迅速。三是国际金融体系增加了国际性债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资金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资金不合理配置会造成国际性的资金浪费,随而对国际的收支情况产生借新还旧的不好现象。许多国家都爆发过债务危机,如南美的一些国家。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措施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国际金融体系初期由当时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提出并付诸实践,对当时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一家独大的专政体制并不能长期实行,对国际金融体系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后来随着该体系的崩溃,国际金融体系一直就是靠几个发达国家通过一些外交来维持,处于自身利益考虑,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国际金融体系,呼吁体系改革的声音也越来越多。结合前文所述的有关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重塑国际货币体系,打破美元垄断地位,实现货币多元化。自二战以来,美国就试图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世界金融体系,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更是毫无疑问建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对美元的主导地位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之后国际金融体系虽然还是以美元为主导,但多次的金融危机表明这种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并不适用。如果美国能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行金融调控倒也不至于国际金融体系这么快的出现不稳定,正是美国不够自制,为了自身利益而伤害了众多国家的利益,从而使得国际金融体系出现越来越多的弊端。因此,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首先要从货币开始,建立“以美元为主导、多种货币并举”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

2、推动国际金融的组织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随着国际金融体系在全球范围的推行和作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各国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也成为了国际金融体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平等公平的对话交流能够促进国际金融体系在各国协调合作之间的工作效率,使得发展中国家在体系中能够更为全面地参与,均衡各国间的利益。

3、加强国际金融的监管合作,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只有大力度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才能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应当对国际金融体系的监管体制进行全面范围修的订,使其在全球都能被普遍接受。切实可行的做法主要有制定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制衡机制和适用于全球范围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同时辅以国际监管机构进行配套。

四、国际金融体系未来发展的趋势

根据几次金融危机对各国影响的分析,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悄然转变,本文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国际金融体系可能将呈现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1、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将继续存在。美国作为世界经济体量最大国家的地位短期内还无法撼动,加上其灵活的市场机制以及创新能力,在每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的自我恢复速度都很快。再者,美元作为最高储备货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将存续下去,美元在全球依然处于霸主地位。

2、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一些老牌和新兴力量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逐渐增强,这与美国控制国际金融体系能力的消弱也有直接关系。

3、国际金融监管将进一步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赋予更大的重任。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也从侧面表明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不够强化。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金融;改革

国际金融体制是处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前提下的必要体制,这一体制可以有效地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也是国际贸易的基本。通过国际监察部门的大力监督管理,才能促进世界经济的稳步发展,保证资金流动不会断裂,让各国收益继续增长。正因其地位重要,一旦体制动荡,势必会影响全球金融,给各国的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形势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世界金融危机频发,其中对当今影响较大的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这两次经济危机影响极大,给世界经济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而且这一冲击影响的时间是非常长远的,直到现在很多国家还未能从这一冲击中恢复过来。对于亚洲的一些经济体来说,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更加巨大,遭受危机之后,这些经济体的发展速度放慢,甚至有衰退趋势。除此之外,今年的美国债券危机也使得美国在全球经济信用下滑,间接给亚洲和欧洲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并且对世界经济体制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二)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

从浅层分析,这一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体制中缺少对货币政策的监管,这是其体制中的明显短板。正是因为这一项空白,才使得美国的经济岌岌可危,危机好像随时会爆发。这种趋势让不少经济学家发现,目前的世界经济体系已经不足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和风险回避的要求。这就需要世界经济体制不断地进行变革,以满足目前的经济发展,保证世界经济健康地发展,为国际金融市场保驾护航。

而从深层来看,目前世界经济呈现融合的趋势,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愈加的活跃。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保证自己的经济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这就使得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关系更加密切。全球化的经济活动在给各国提供机遇和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极大的风险。虽然经济活动愈加全球化,但是各国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尤其是各自在资源和技术方面更是良莠不齐。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两方面更是欠缺,这就使其不得不求助于发达国家,但是这种求助也给自身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背负了更多的风险。

二、国际金融体系的现状

(一)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特点

如今,国际金融体系成分复杂,除了有关政策之外还有调节和管理的机制。这些机制是保证世界经济平稳运营的重中之重,所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是保证国际金融体系正常运转的前提。从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设置角度不难发现,目前美元仍然是国际货币,汇率政策也使用浮动汇率为主导,多种汇率并存的策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旗下187个成员国中,有将近100个国家开始启用浮动汇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开始提高。随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和贸易往来,国际资金流转的速度也愈发的提升,世界经济大融合的局面已经奠定了基础。

(二)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缺陷

1、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风险

从目前来看,美元仍然占据着全球金融货币的霸权宝座,这一地位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一直延续至今。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牙买加体系对美元有遏制的趋势,但是现在大部分国家还采用美元作为主要的货币储存方式。这就造成了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在这种垄断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同美国挂钩,在近些年,美元的汇率却一跌再跌,给不少国家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而且面对这种垄断的局面,监管制度的缺失也非常容易给其他国家带来较大的风险。

2、全球金融监管存在漏洞

(1)监管被动。在目前所发生的经济危机中,影响较大的是发达国家的次贷危机,这一危机产生的负面效果强,影响时间长。通过对历史和国家政策的研究发现,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发达国家主张弱了对经济的监管,主要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市场经济的增长,但是市场自身的调节力度是有限而且非常容易出现失误。在经济贸易活动愈加频繁的今天,金融市场是非常容易受到冲击和影响的,市场自我调节起效缓慢,而且容易形成泡沫效应,这些都加剧了市场经济的风险。(2)监管制度不统一。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必然,但是这个一体化只是资金流动,经济活动全球化,其缺少对于监管方面的统一化。各个国家对于经济监管并不统一,甚至部分国家对于本国和他国的监管也不统一。但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跨国贸易是必需的经济活动方式,但是监管的不统一会使得这一经济活动流程手续复杂,给大数目的资金流动带来隐患和风险,严重的甚至会使整个经济体制产生动荡。

(三)国际金融组织力量薄弱

国际金融组织除了IMF外,还包括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组织存在的目的是给国际金融体制的形成指明大的方向,并且保证国际金融能够平稳快速地发展。但是从19世纪40年代国际金融组织产生后,其运营方式和政策便存在多处短板和空白。首先是对于政策的调整和世界银行的操作,都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发展中国家插手的余地。具体表现在当发展中国家需要经济救援时,无法通过国际金融组织得到应有的经济救援。正因如此,国际金融组织的改革刻不容缓,要增强其自身力量,制定相应的制度,使其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路

通过对于国际金融现状和弊端的分析,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世界货币多元化,不再以美元为主导

美国虽然作为发达国家中的翘楚,但是从近些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来看,美元体制的稳定性已经大不如以前。这在另一个方面意味着国际金融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对自身进行改革,结合实际来选择一个稳定的货币体系。从目前来看,并没有哪个国家的货币能取代美元的两位。这就意味着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可以多元化的使用货币,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货币。以欧盟为例,欧元的产生对促进欧洲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国应结合自身实际,逐步摆脱对美元的依赖,同时增强自身实力,稳定本国汇率,保障其资金的存储量,以减少爆发经济危机的风险。

(二)国际监管统一化,加强监管力度

正如上文所说,美国频频爆发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其监管不力,只依靠市场调节作用,这反映出了有力的监管是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前提。对于国际金融而言,各国监管体制不一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如果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在各国内部对本国的监管制度和政策进行完善;其次,在全球范围内制定各国都认可并支持的监管体系;最后,要保证各国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监控力度,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信息流动的平台,保障监管措施的真正实行。

四、结语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运营中所存在的短板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意味着国际金融体制必须要走变革之路。要以公正为主导,不断地进行革新。在国际金融体系变革的过程中,我国要不断地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认清自身在亚洲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地同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中国经济能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不断健康发展,并且进一步保证货币汇率稳定,并提高自己在世界经济体制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金言.拿什么拯救金融危机[J].中国城市金融,2009.

[2]葛华勇.关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9.

[3]金维虹.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重建国际金融体系[N].金融时报,2008-12-18.

[4]李若谷.全球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重构[N].中国经济时报,2008-11-24.

金融体系国际化 第4篇

1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紧迫性分析

1.1 当前的危机形式及其后续影响

基本上, 国际性的经济危机每隔几年就会爆发一次, 而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对亚洲国家带来的影响还没有恢复。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影响着亚欧非的众多国家。不论是区域性的危机还是全球性的危机都处于瘫痪的状态。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致使美国信用评价急剧下降。间接地导致大范围内的通货膨胀、金融被绑架以及欧洲的债务危机严重。对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改革金融机构体系迫在眉睫。

1.2 金融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

虽然从表面看, 危机产生的原因为美国本身的货币体系和国际的货币政策, 然而, 一系列后续的危机爆发使人们认识到, 危机爆发的原因不只有货币方面的原因, 国际的金融体系必定也存在很严重的漏洞, 而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制度和现状使得各国都开始纷纷地关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1]。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目前的各国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国家有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产生很大的国际波及效应。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货币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及其监管都存在很大的漏洞。

2 国际货币体系漏洞及其改革措施

2.1 国际货币体系漏洞

目前主导的还是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而这样的货币体系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顽疾。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在货币的存储方面有一个根本性的漏洞。受制于黄金的影响, 国际货币体系和发行的规模以及增长的速度都被黄金开采的速度所影响。基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为了要满足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对货币存储的需求, 需要对美元进行国际收支赤字的策略来对美元进行输出, 这样就会导致特里芬的两难问题。因为任何储备货币发行的国家都没有办法平衡国内的政策需要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 以美元作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制还有一个根本性的缺陷[2], 也就是以美元作为本位制度的信用货币储备的体系, 美元缺乏对储备的货币发行国家对所发行的数量方面的限制和规范。

2.2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要改变目前美元本位制度的国际货币体系, 就有必要对其制度进行打破, 从而不断建立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由于美元的危机爆发而带来的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本位制度而产生的不确定性, 因此就有必要建立新形势下的适合各个国家不同经济需求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以目前的经济分析来看, 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够作为稳定的全球公用的金融产品和货币。所以, 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发展属于多个国家的货币实例, 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货币体系和货币存储体系, 以此来分散各个国家金融资本的走向, 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多种方面的支撑, 由此来保证其稳定的发展。而目前已经在逐渐发展的欧元货币体系正是对这样的货币体系改革带来积极促进作用的现象。并且欧元的成功推行也为其他国家的货币体系的建立带来了示范性的作用。各个国家也应该效仿, 以此来打破以美元作为单一的货币存储体系的货币局面, 努力地建立多极化的货币体系和国际货币资本, 从而在加强自身货币的汇率以及其相关政策的稳定的前提下, 保持主要货币力量的均衡。

3 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漏洞及其改革

3.1 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漏洞

由于受到以前的西方国家对金融监管理念——最少的监管就可以实现最好的监管的理念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创新加快, 但是其对于金融监管的力度却没有满足其创新的要求, 导致金融监管方面产生的金融风险在不断地积累, 主要的风险有以下方面:

(1) 监管理念的落后。首先, 目前如果从批发的市场进行资金的筹集工作, 尤其是对短期的资金进行筹集的时候, 产生的效果并不可靠, 一旦这样宽松的资金环境发生变化就会使资金链发生断裂的风险。其次, 其在管理层降低了信用贷款的标准, 这样就会对风险暴露进行低估。过高的杠杆原理又会使得一些主要的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资金流动性的风险。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发生波动的时候会出现流动困难的局面[3]。

(2) 监管资源不足。由于目前的金融机构出现了大量的高端型人才, 使得其所运用的模型更加的复杂, 而目前对于新产品的研究还是不深入, 这样就使得监管的部门难以对风险发生的水平做出准确的判断。银行的风险控制呈现一种普遍放松的局面。

此外, 比较严重的情况是某些领域的监管存在真空的现象、某些主要的金融监管体系不协调并且对于危机的处理机制不健全等。加之目前的中央银行缺乏对于维护金融稳定的金融监管方面的权限, 这样就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3.2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要改变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就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制度进行改革, 主要的着力要点有:首先, 完善各种监管的体系制度, 并且加强相关的中央银行对其进行监管的能力, 保证监管作用更好的发挥。其次, 要努力的改革目前的监管手段和方法, 通过创新监管的方法和手段来强化目前的金融机构中因为资金流动困难而导致的金融风险, 提高资本的流动率和稳定性。再次, 进一步对金融监管所覆盖的领域进行扩充, 以此来保证所有的领域不会出现监管真空的局面。最后, 通过国际间的合作来加强对于监管的协调, 有效防范金融危机由局部向全球的蔓延。

4 目前国际金融组织方面的改革

4.1 目前的国际金融组织

目前, 在全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国际金融组织主要有IMF, 除此之外还有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世界银行以及很多其他的国际金融机构。其主要的作用是引领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 从而促进国际金融机构的完善, 提高其在维持国际金融货币的稳定性和流动性等方面的作用。

4.2 国际金融组织的不足

目前的主要金融机构对于金融改革的力度主要的缺陷是其力量的薄弱, 在目前的众多金融组织中, 其运行的体系存在很大的漏洞, 并且很多的国际金融和国际银行在操作的权限方面, 主要的权利掌握在G7国家中,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以拥有经济政策的制定权而进行间接的操作[4]。所以国际性的金融组织其实目前已经沦为了发达国家的利益保护伞, 并且为其游戏制定适合自身利益发展的规则, 以此来压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所以目前的国际金融组织力量还很薄弱, 还无法进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调整和控制。

4.3 国际金融组织改革的措施

要使得金融组织的力量得以充分发挥, 就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首先, 要完善IMF机构的职能, 以此来重塑国际金融的体系。其次, 要求这些机构的经济决策做到更加的公开和透明, 以此提高其监管的能力。最后, 要提高其进行宏观调控的权力和地位, 为其和其他的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提出一定的经济和绩效指标, 确保对其进行监督及其金融合作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其决策的公正性。

5 结语

要完全地对目前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 单靠某个国家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所有的国家齐心协力, 并且中国要以G20为发力平台, 努力推进金融改革的深入, 通过加强国际间的监管协调、支持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等来真正实现全球安全的金融网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蔡挺, 黄春富.基于金融危机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研究[J].现代物业 (中旬刊) , Modern Property Management, 2011 (11) .

[2]李杰豪, 张心雨.论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从八国集团到二十国集团[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3) .

[3]张燕生, 王海峰, 张建平, 张岸元, 张一.次贷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宏观经济研究, 2009 (03) .

金融体系国际化 第5篇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什么是国际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是指一国所发生的金融危机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其他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范围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种经济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定义

国际金融危机是货币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股市危机等的总称,一般指一国金融领域中出现的异常剧烈动荡和混乱,并对经济运行产生破坏性影响的一种经济现象。他主要表现为金融领域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如信用遭到破坏,银行发生挤兑,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股市暴跌,资本外逃,银根奇缺,官方储备减少,货币大幅度贬值,出现偿债困难等。

货币危机

国际货币危机,即一国货币汇率短时间内出现异常剧烈的波动,并导致相关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性的货币支付危机发生的一种经济现象。

债务危机

国际债务危机,是指在国际债券债务关系中,债务国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不能按照债务契约规定按时偿还债权国的债务本金和利息。从而导致国际金融业(主要是银行业)陷入金融危机,并严重地影响国际金融和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一种经济现象。

银行危机

国际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国际银行也出现信用危机,从而导致地区性或全球性银行也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发生银行破产的一种经济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主要表现

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特征:金融领域所有的或大部分的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以至于影响相关国家或地区乃至全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主要表现有:

1、股市暴跌。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标志之一。

2、资本外逃。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又一主要标志之一。

3、正常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并伴随银行挤兑、银根奇缺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等现象的出现。

4、官方储备大量减少,货币大幅度贬值和通胀。

5、出现偿债困难。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原理

很多人感觉到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都在问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很多经济学家通过各种理论、模型,以专业的角度向大家长篇大论地讲解,可是很多人听过之后还是弄不明白金融危机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通过《两兄弟种粮》的故事通俗地讲解一下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理。

很久以前,地球上有一块不为人知的荒岛,后来探险家们前往世界各地探险,无意中惊奇地发现这块荒岛地域辽阔,地质肥沃,环境也还不错,这一消息传开后,人们不远万里竞相前往这块被誉为宝地的荒岛圈地、抢地。有一家哥弟俩人也结伴前往,好不容易圈占了一处肥沃的土地,与此同时,其他一起赶来到邻居、同行人也抢到了划归自己名下的一块地,就这样,这块荒岛很快就被人们瓜分完毕了。

两兄弟看到眼前这么大块地,激动无比。哥哥说:“弟弟,我们把地划分为两半,一半由我种植土豆,一半由你种植小麦,怎么样?”。弟弟听后说,“分成两半地可以,但是我喜欢吃土豆,不喜欢吃小麦氨。哥哥说,“没关系,等我们各自种植丰收后,我把我收获的一半土豆给你,你把你收获的一半小麦给我,这样我们俩吃的还能够丰富一些,生活不是很好吗?”弟弟一听,觉得哥哥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采纳了哥哥的建议。这一年,哥哥用新圈占土地的一半种上了土豆,弟弟用另一半土地种上了小麦。第一年风调雨顺,两兄弟在各地的田间辛勤劳作,土豆和小麦都丰收了,哥弟俩人按事先的约定交换了粮食,每人都有土豆和小麦,生活过得很美好。

可是第二年岛上的气候发生变化,不再风调雨顺了。哥哥种植的土豆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没有了收成,但是弟弟种植的小麦基本未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依旧有很好的收成。这时候,哥哥为自己的生计而犯愁了,但是想到弟弟种植的小麦还是有收成的,自己也不能在这块岛上挨饿,于是和弟弟商量,说自己先写一张借条,借弟弟的小麦先把生活问题解决了,等自己种植的土豆丰收了再多还一些土豆给弟弟。弟弟想到,都是自己的亲兄弟,不应该让哥哥饿着啊,而且哥哥一向说话算数的,所以就把自己收获的小麦分了一半给哥哥,自己手里拿了一张哥哥坚持要给他的借条,并存放到了床头的箱子底下。

春去秋来,转眼就到了第三年,哥哥本来是要把土豆种出来还给弟弟的,但是第三年天公还是不作美,气候条件更恶劣导致土豆颗粒无收。没有办法,哥哥只好厚着脸皮再次向弟弟借小麦,自己仍然写了一张借条给弟弟。

当哥哥从弟弟那里拉回小麦,走进屋子时脑子里瞬间想到:原来这一年我不忙关系也不大啊,我没有吃的时候弟弟是会借小麦给我吃的。就这样,从第四年开始,哥哥就不再用心种土豆了,心里盘算着大不了到时候打一张借条。尽管第四年气候很好,但是哥哥仍然没有用心去打理自己的田地。不过这时候哥哥也在琢磨:要是弟弟不再借给我土豆怎么办?哥哥开始为自己的生活准备后路。想到周围几年前一起到岛上来的人,哥哥就在岛上周游看了一圈,看到周围的邻居种着大豆、梨子、苹果等等,都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哥哥灵机一动,对一个种苹果的邻居说:“你看我家有小麦,我弟弟种植的小麦产量更是丰盛,你能不能借些苹果给我,我给你一张借条,以后用小麦交换?”种苹果的邻居不知道两兄弟是独立经营,只知道他们家的小麦产量的确很多,想到小麦还是耐以生存的主要粮食,所以就借出了苹果,自己留下了一张哥哥写的借条。哥哥见到此笔交易做成,迅即如法炮制,结果是周围的邻居各自都收到了借条,哥哥想到即将到手的满屋子食粮,心想自己不用种粮也能够过上富足、自由的生活,心里乐开了花。

哥哥由此没有了种庄稼的心思,心里面打起了各种算盘。他盘算着要是弟弟不给小麦怎么办?这可是要用来和周围人进行交换的。这位哥哥的脑袋瓜的确异常敏捷,心里一合计,干脆就不再想种地的事情了,索性在本应用来种土豆的土地一角搭建了一个炼铁的炉窑,制造了大刀,并将第一把制作完成的大刀挂在自家门口。

很快第五年就到了,弟弟要来向哥哥兑现借条,取回自己多年想要的土豆了,到了哥哥家的门口,看到此处门庭若市、人来人往,走过哥哥家挂着大刀的门,继续往屋子里走,看到房屋内壁都挂着寒光闪闪的大刀,越往里走心里越是感到害怕,到了屋子大厅一看,厅里虽然小麦不多,但是其他的谷物粮食倒不少,弟弟本来是想要回土豆的,但是看到杀气逼人的大刀和其他粮食,心里想,“哥哥虽然没有土豆,但是还是有其他粮食,应该还得起”。由此作罢,弟弟也就不再向哥哥提及自己的土豆,还收到了哥哥给自己的又一张借条。以后的日子,弟弟手上的借条越来越多,哥哥的日子越来越舒服。

空闲下来的哥哥后来想,这样做还是不行,索性就在种土豆的地上盖起了房子,开了一家酒吧,提供了一个邻里、路人可以饮酒、喝咖啡的休闲、娱乐场所,于是,越来越多的邻居到了哥哥开设的酒吧里喝啤酒、喝咖啡、拉家常。

一天,前来饮酒的一位邻居喝得起兴,有些醉了,就对同桌的伙伴说:“喝酒真是享受啊,我手里的借条这么多年了,怎么就没有为我带来享受生活的机会呢?”同桌的伙伴一听,就问,“你也有借条?你的借条哪来的啊?”这位喝醉酒的邻居开口就说,“就是这位开酒吧的、这家老大借我东西之后留下的呀。”这一下关于借条的信息曝光了,大家把自己的借条拿出来一看,全是哥哥欠的。这还得了!

故事发展到这一步,问题就出来了,当大家都想要把手上原本认为有价值的“借条”变成自己应当享有的“果实”的时候,事情就闹大了。

放大到国际经济运营中,国际金融危机也就发生了。

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1)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

(2)贸易收支巨额逆差;

(3)外资的过度流入;

(4)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

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建设思考 第6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内外均衡,学科体系

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虽然促进了国际金融领域的进步, 但也随之引发了众多新问题与新状况, 这些新问题与新状况受到了国际金融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又打击了国内的金融市场与产品市场, 如大规模国际资本流动、全球性金融危机与汇率波动等。国际与国内市场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而发展, 目前已经有效融合于一体, 所以国际与国内经济活动的界限逐渐被忽视, 甚至忘了经济活动界限的存在。这些新问题与新状况不仅给现有的国际金融理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同时也给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一、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

1、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关系

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关系是我国传统的观点, 即国际金融学既是探讨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关系又是货币银行学研究范围在国际领域的延伸, 这一观点作为主流观点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首先, 这一观点与国际金融的字面释义相适应, 且易于采纳;其次, 这一观点也与我国经济较为封闭要求下学科设置特征相适应, 货币金融关系在经济开发程度较低的基础上在国内与国际领域内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多样化。从国内方面理解, 国际间货币金融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发行、流畅、货币政策与金融机构业务等;从国际方面理解, 国际间货币金融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兑换、汇率、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平衡等。由此可见, 这二者在探讨领域与探讨内容之间的界限较为明晰。

2、一国经济的内外均衡

一国经济的内外均衡观点指的是将一国经济的内外均衡作为研究对象。这一观点认识到:开放经济背景下,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是宏观经济的两大目标, 且它们之间的关系较为繁杂, 即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金融与产品市场的全球一体化, 促进了货币、财政、汇率政策的发展, 且其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政策带来的效果在某些特定的状况下具有一致性, 即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稳定和谐发展;但是政策的效果在多数情况下不具备一致性, 有时政策在促进内部均衡时忽略了外部均衡的发展, 即导致外部均衡向坏的一面发展。换言之, 在内外互为均衡的基础上只思虑一个均衡并不能真正促进内部与外部的均衡, 只有将内外均衡有效结合才是促进内部与外部联合均衡的正确方向。

3、开放经济下的外部均衡

开放经济下的外部均衡观点指的是将开放经济下的外部均衡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 它可以清楚明晰的将国际金融与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对象进行合理划分, 即开放经济下的货币金融问题是现代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对象;开放经济下的外部均衡问题是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显而易见, 这两者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重点都不相同, 但是它们之间也会有部分相重的地方, 如国际资本、国际收支与外汇等方面。现代货币银行学研究的重点在于介绍与研究开放经济下货币的发行、畅通与货币政策等问题;国际金融学研究的重点则在于分析与研究外部均衡问题。另一方面, 它可以清楚明晰的将国际金融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氛围进行合理划分, 从内外均衡角度而言, 其研究重点在于内外均衡的关系以及内外均衡如何共同实现的探讨与研究。而国际金融学的研究重点是外部均衡一系列问题, 具体来说, 在国家收支均衡定义多样化的基础上从短期、中期以及长期方面分别对外部均衡进行研究。这二者虽然也有部分相重的地方但是其研究角度具有差异性, 开放宏观学研究的角度是宏观总量角度, 国际金融研究的角度则是微观具体角度。总而言之, 这二者之间是互为补充的关系。

二、国际金融学的特征

国际金融学的特征主要包括综合性、宏观性以及政策导向性。首先综合性, 综合性由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组成,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之间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研究性质比较, 一个是研究范围比较。其次宏观性, 国际金融学以其内外均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必然缺少不了经济宏观方面的研究, 即宏观性的存在。最后政策导向性, 内外均衡问题的日益暴露是国际金融学研究对象形与发展的基础, 所以政策导向性是国际金融学一开始就具备的特征, 且这一特征不是所有学科都具备的。

三、国际金融学的体系结构

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形成与发展, 即国际金融学的发展需要研究对象的支持, 国际金融学内容体系随着国际金融学研究对象的确立而开展, 且开展的核心内容时开放经济下外部均衡问题。相关性质表明, 国际金融学的内容体系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 外部均衡理论, 也称国际收支均衡。该理论作为国际金融学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条件, 主要是由国际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均衡的标准、外汇与汇率理论以及内外均衡关系等内容组成。

第二, 外部均衡的政策调节。该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研究的重要运用与政策调节部分, 其部分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是激发国际收支不均衡的主要缘由, 即金融危机理论、财政、货币、汇率制度与政策以及汇率政策都直接影响于国际收支均衡的稳定发展。

第三, 国际金融实务。该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开放经济下外部均衡引发的一系列国际金融实务活动, 主要有国际结算业务与国际信贷等内容, 从学科研究方面理解, 这部分内容并没有被归纳于理论研究领域;从教学方面理解, 这部分内容对国际金融学尤为重要, 主要是因为国际收支均衡或者是不均衡的状态下都与国际金融实务问题息息相关, 即其目标的完成是主要依赖于微观经济主体以及政府自身的国际金融活动。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国际金融学的发展较为迅速, 但在发展过程中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金融危机等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在新理论与新研究的基础上拓展国际金融学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层次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唐海燕, 李海英.对构建同济特色金融学科体系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0 (25) .

金融危机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第7篇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美元本位制, 美元作为计价货币而使用, 目前, 用美元计价结算占到了世界贸易总量的48%。用美元交易的比重在国际外汇市场中也超过了90% (1) 。美元还是实行钉住汇率制国家的“锚货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国为了防止爆发金融危机, 都在增加自己的国际外汇储备。而又由于国际贸易的计价货币及有些国家的“锚货币”主要是美元, 所以全球外汇储备主要是对美元进行储备。

尽管近年来国际贸易不断发展, 但国际货币体系仍是不完善的, 其内在的缺陷使得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屡次爆发而且间隔时间越来越短。首先, 由于美元的发行不受任何权力的限制, 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美国可以利用美元特权向其他国家征收铸币税, 实际上建立了美元的霸权, 形成的是一种浮动的汇率, 各国得不到债权保障;其次, 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有缺陷, 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国认缴的资本多, 它们的投票权也就多, 投票权占到总投票权的23.81% (2) 和45% (3) 。从而缺乏约束机制, 无法监督美国对国际社会应负责任的实施;最后, 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 决策权和平等参与权受到忽视, 少数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利益, 安排国际贸易制度。美国利用金融投资将风险扩散到各国, 使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美国的错误埋单, 这对其他国家而言是不公平的。

二、当前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

至今, 已经爆发了多次全球规模的金融危机, 同时, 世界经济所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失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推动国际贸易发展, 保证国际资本流动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世界经济繁荣的前提条件是拥有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如果一种国际货币体系崩溃了, 就可能导致经济大萧条, 甚至是引发各国间的战争。 (4)

美元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上拥有的特权, 使它不会考虑他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5) 美国具有惊人的国际收支逆差, 而顺差国尤其是能源出口国和新兴市场国家, 积累了大量的美元。这种国际收支的失衡, 不仅降低了经济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而且还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安全、平稳发展。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严重失衡, 主要表现在美国是全球经济的中心但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 而其他国家处在外围, 没有得到相应的权利。中心国———美国通过贸易逆差向外输出美元, 得到的实际资源通过满足国内消费来维持物价的稳定, 还能从铸币税上得到收益。而那些拥有大量美元的国家, 既存在着美元贬值的风险, 同时本国的货币政策受到美国的制约, 不良国外投机资本就可能造成该国的金融危机。

美国人的消费观是先消费后储蓄, 其生产理念是先消费而再生产, 美国民众可以依靠向政府和私人举债的方式进行消费。因此, 美国为了满足国内的消费, 大量购买国外的商品, 美国源源不断的流向他国, 尤其是进行加工贸易的发展中国家, 因此, 美国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逆差,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美国利用他国的剩余资金进行无约束或无限期地负债运转。但由于美元与黄金是脱钩的、美国国债也没有大量的国内储蓄作为支撑, 因此, 对于纸币的严重依赖将会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信用泡沫, 其特征是资产价格暴涨和经济过热。如果大部分信用泡沫成为追不回来的不良资产时, 其他国家就会爆发金融危机。

三、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措施

加强对金融的监管虽能暂时扼制危机继续深化, 但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之下的世界金融秩序是不公平、不合理的, 可能会为日后更大的全球经济危机埋下隐患, 因此, 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势在必行。主要改革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 实现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运行的好坏取决于美国的经济实力, 而美国现在已不能独立承担这个责任了, 因此, 要实现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 改变美元的主导地位。2003年欧元占外汇储备的比例达到了19.7% (6) , 结束了美元独霸天下的局面。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能够使各国减低对美元的依赖程度, 对改善国际储备资产结构和增加国际储备资产供给来说是有利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使各国采用不同货币进行贸易结算, 各国国内宏观经济的运作更加协调。如何选择国际基础本位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 可以通过促进多元化的国际贸易交易货币与国际大宗商品计价货币等方式来改变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从而最终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二) 增加国际储备资产中黄金的数量

黄金能够保值, 因而在国际储备中的占有重要地位, 是拥有财富的标志。往往在金融危机爆发时, 人们因为手中的纸币大幅贬值, 资产严重缩水, 就会大量购买保值的黄金。各国持有大量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在金融危机中由于美元贬值而损失惨重, 各国所积累的财富相应的大幅度缩水。因此, 各国应将本国的国际储备替换成一定比例的黄金储备。黄金是国际储备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储备的黄金量能够代表一国的经济实力和抵御危机的能力。加大黄金储备是规避风险的正确选择, 是降低风险的重要措施。因此, 各国政府应当减持美国国债而增加黄金储备。

(三) 建立新型的国际经济调节机构

一直以来都是少数发达国家操纵国际经济调节机构, 这一问题如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就不能使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有所改善。首先, 国际经济调节机构的投票权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中, 尤其是美国投票权最多, 因此, 要对投票权进行合理分配, 让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得到实现。其次, 当前国际经济调节机构对美国监督不力, 应对美国的国内经济发展、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加强监管。再次, 有些大国将国际经济调节机构当作干涉别国经济政策的政治工具, 因此要避免其政治化。最后, 国际经济调节机制应要顺应时代的变化, 推行多边主义, 发挥国际多边协调的作用。

(四) 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2012目前年人第民1币2已期经中初旬步具刊备了实现国际化的前提条件, 时人民币代的 (国总际第化5能0够1降期低) 美元本位制所带来的风险。 (7) 首先, 实现T人im民e币s F国际化后, 外国向中国提供的将是商品或服务, 而中国向外国提供的将是人民币, 是资源与纸币的交换, 因而中国是无成本的贸易。其次, 人民币国际化后, 既能减少汇率波动对进出口企业造成的损失, 又能让对外投资的企业得到更多的资金来源, 加速中国对外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最后, 人民币国际化之后, 中国就有权参与世界货币的发行, 既增加了对世界经济活动的影响, 又增加了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发言权, 整体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大国, 能够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加速中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勇明著:《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 (第二版)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托马斯·梅耶、詹姆斯·S.杜森贝里、罗伯特·Z.阿利铂著:《货币、银行与经济》, 洪文金、林志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3]李若谷著:《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4]许少强.《美元霸权:生存基础、影响和我国的对策》.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金融体系国际化 第8篇

2007年初, 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 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大爆发。美国的次贷问题也因此演变成美国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造成对美国经济的重创。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 各金融机构已经公布的损失超过了1000亿美元。曾经叱咤风云的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或倒闭或被并购, 一批商业银行破产。这场金融危机也迅速蔓延到世界多个国家, 各国纷纷采取各种应对措施, 英国、欧盟、美国等国家纷纷将金融机构国有化, 解决金融机构资金的问题, 拯救各大银行的坏账;政府出资直接购买本国内一些陷入危机中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股权, 帮助这些银行摆脱暂时困境, 从而阻止金融体系陷入崩溃;美联储、欧洲央行联合世界各国央行进行史无前例的紧急协同减息, 以遏制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对全球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改革, 改革金融监管架构, 以恢复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信心, 缓和全球市场震荡。随后危机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 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格局的影响深远且复杂。

二、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评述

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 国际金融形势动荡不安。1976年, 国际货币制度的新格局——牙买加体系形成。牙买加体系基本摆脱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基准通货国家与依附国家相互牵连的弊端, 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牙买加体系下, 不再是单一结构, 国际储备资产呈现多元化的局面, 出现了欧元、日元等可以与美元抗衡的货币, 打破了以往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制度。

牙买加体系虽然更加灵活并富有弹性, 也不再承担兑换黄金的义务, 但该体系缺少统一的理念和制度安排, 缺少权威性的监督管理, 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地位也没有改变。在这种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之下,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可以看作处于无秩序的混乱状态, 自牙买加协定签订以来, 国际金融体系总体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在许多基本问题上至今没有形成全球性的制度安排, 近30年来的国际金融体系事实上处于一种“无体系”的状态。

美元的金融霸权地位基本依旧, 自人类进入信用货币本位时代以来, 一直没有诞生独立的世界货币, 国际经济交易始终依赖少数几个主权国家的货币来充当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资产, 美元正是这些货币中最主要的一种。美元借助美国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 建立了全球性金融霸权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 尽管美元在国际支付和储备资产体系中的份额有所下降, 但目前所占份额仍然高达60%左右。

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格局的影响深远且复杂, 世界各国都因将美元作为主要的储备货币而遭受了巨大损失, 从华尔街到全世界, 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 各国政府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考验。正是由于国际市场上以美元计价的国际贸易占据绝对多数, 各国的外贸出口行业受到重创;由于各国购买了大量美国次级债券, 金融秩序出现混乱, 因而各国政府开始思考美元的霸主地位是否应该改变。

三、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设想

目前, 国际货币体系处于“基本上由少数国家的目标和政策主导, 但没有一个有足够能力来对世界经济发号施令”的状态, 呈现日益明显的混乱状态。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设想, 概括起来大致有:

1.恢复以某一个国家货币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其中最理想的货币就是美元, 也就是“美元化”, 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证明这种体系自身存在着重大的缺陷, 不可能维持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

2.主张恢复金本位制, 由于美元等主要货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不断贬值, 使得不少持有这些货币的国家蒙受了大量损失, 不少投资者开始大量购进黄金保值。但这并不能解决这种国际货币制度的本质缺陷, 黄金的储量是有限的, 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且在当今的形势下, 黄金的价格也存在着波动的风险。

3.国际货币合作区, 这一构想源自欧元货币区的成功建立, 自1999年欧元正式成为欧洲货币联盟的主要货币以来, 给欧元区成员国带来巨大利益, 有利于经济政治的稳定和趋同发展;现今欧元已成为可与美元相抗衡和竞争的国际主要货币, 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储备货币格局。但这一体制要求各成员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保持一定的相似性和协调性;另外, 各国也要放弃原有的货币, 这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国家主权。

4.SDRs, 即特别提款权, 它是IMF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 可以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特别提款权在国际储备总额中, 1971年占4.5%, 1976年下降到2.8%, 1982年又增加到4.8%, 近十几年来基本上没有什么进展。外汇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多年来都高达80%左右, 因而在世界储备资产中主要的储备仍然是外汇, 其中主要是美元。所以依靠SDRs的运用, 使其成为国际储备的主要货币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5.建立世界中央银行, 通过提供国际信贷来调节国际流通的余缺。由世界中央银行发行世界货币, 即由超国家主权的金融机构发行单一通货, 它的执行董事会由各国政府代表组成, 由其行使最终贷款的职责, 控制单一通货的发行, 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各国根据GNP占全部成员国GNP总额的比重予以加权行使投票权。它的难点是选择哪些主要国家的货币作为参照货币, 比例如何分配, 该体制会否又成为西方大国占主导的体制。

四、金融危机后的国际货币体系

此次金融危机后, 国际货币体系将形成以美元为主, 其他货币为辅的“一主多元”格局, 这一结论的主要论点是:第一,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 美元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第二, 金砖四国等为代表的其他新兴国家经济迅速发展, 他们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 在国际货币体系上的发言权要求提升;第三, 此次金融危机让全世界认识到各国货币地位的重要性。此次金融危机源于美国, 而欧洲的损失却超过了美国。鉴于以上原因, 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的大国都会力争本国货币的国际地位与权力。

但是, 美元为主的国际储备地位一时还难以被撼动, 这一论断基于以下原因:一是美国仍是世界第一超级大国, 从绝对意义上看, 美国因金融危机而实力减弱。但是从相对意义上看, 情况则很可能相反, 因为一国的相对实力不仅取决于自身, 还取决于其竞争对手。至少从发展趋势上看, 欧洲和日本成功应对危机的能力或条件要远远弱于美国。美国在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二是此次金融危机后欧盟中的大国备受损失。欧元在诞生后的短短9年里, 其扩张势头已超过美元, 具有内在的贬值趋势, 目前还难以挑战美元的国际霸主地位。三是三足鼎立中的日本政府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达160%, 已不堪重负, 经济发展亦步履维艰, 另外基于政治上的原因, 日元也难以得到亚洲广大国家的青睐。四是英国政府债务总额占GDP比重更达到387%, 远远超过美国的70%, 可见英镑也无法取代美元的地位。五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 尚不具备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条件, 也无法挑战美元的国际地位。

综上可以看出, 至少在短期内美元的霸主地位是无法撼动的, 金融危机之后, “一主多元”的国际货币体系将逐渐形成。即使现在重建国际金融体系, 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美元的地位和作用, 而不会也不能根本改变美元在其中的领头羊地位,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五、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1.从中国自身来看, 本次金融危机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遭遇的最严峻的外部冲击, 使中国遭受了包括外汇储备以及以美元标价的金融资产投资等巨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中国出口也受到极大影响, 整体经济形势难以乐观。中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外贸和出口受到重大影响, 从2008年末至2009年4月, 出口持续下滑, 2009年4月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2.8%, 出口额下降22.6%。外贸形势呈现持续下滑的迹象, 已影响到全年宏观经济增长, 总体形势不乐观。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国应适当调整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 积极创造内需, 弱化对海外市场需求的依赖。引导中国经济走上主要依靠内需和资源集约化消耗的经济增长道路, 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步伐, 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受到美国金融危机影响, 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价值大幅缩水, 遭受了重大损失。因此, 美元计价资产的安全性受到质疑, 除美元之外的国际主要货币的国际地位逐渐凸显出来, 其中人民币的国际化日程也在加速, 我国将借此机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金砖四国”等新兴国家纷纷呼吁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 其中也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强。人民币应在10~30年内完成国际化的过程, 争取成为国际结算的主要货币形式和国际储备多元化货币的一种形式。

参考文献

[1]吴东泰.美元地位衰退与新的国际货币体系[J].管理观察, 2008 (8) .

[2]李扬.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以及中国的机遇[J].中国金融, 2008 (13) .

[3]唐双宁.美元、人民币和世界货币——国际货币体系与人民币展望[N].金融时报, 2008-12-16.

[4]钟红.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与中国的对策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6 (10) .

[5]乔桂明.国际金融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2005.

金砖银行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 第9篇

一、金砖银行的建立对中国的影响

(一) 使中国的银行变得更加国际化。

传统的国际贸易是以美元为主, 这给很多金砖国家带来了烦恼, 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美元贬值, 让大家苦不堪言。在这个时期如果有一种货币可以替代美元, 同时再有相对稳定的价格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的共同需求。一旦金砖银行成立将可能解决这一问题, 因为在这个体系中有中国这个货币币值相对稳定的大国作为支撑, 同时也可以使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 增加各国银行的对外贸易活动, 各国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这一贸易方式将本国的产能过剩输出到缺少的国家, 使国际分工更为合理化。就中国而言, 它将银行放到国际交易的平台中, 让中国的银行不仅仅是中国的银行, 更是方便世界各国进行贸易的银行, 尽管增加了银行的运营风险, 但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有利于我们这种银行业机制较为不发达的国家向发达国家学习, 增强我国银行业的综合实力。

(二) 进一步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化。

金砖银行的建立必定会促进中国商品的出口, 增加国际贸易输出量。与此同时, 金砖国家将会逐步采用人民币这一货币来进行国际贸易结算, 这样会增加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一旦金砖银行的业务拓展到欧洲地区, 将会激起欧元区的国家使用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热情, 人民币也会因为其币值的稳定性而广受大家的欢迎。如果真如我们所愿, 人民币成为了国际间支付和还款的主要货币, 这将对美元造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与此同时, 中国的国际影响能力也将有所改变, 提高中国在世界金融舞台中的地位。由于中国崇尚的是和平和发展, 中国将会带动整个世界处于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世界各国的人民将会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 人民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富足, 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所希望看见的。因此, 金砖银行的建立不但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对于世界而言, 它更是一个和平的使者, 它将带领我们走向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 消化国内的产能过剩。

在经济危机之前, 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十分迅猛, 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很多工厂倒闭, 很多产品积压下来卖不出去, 这就导致了国内的产能过剩。像中国的水泥在现在这个市场中价格可以说非常的便宜, 但是在印度这个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的国家水泥的价格又很高, 所以我们可以将国内的产能过剩进行输出, 缓解我们的产能过剩。而像中国的高铁更是如此, 中国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方法成功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技术, 但是我们的研究成本却很高, 一时间无法收回成本, 因此我们需要将产品输出, 而且在输出时我们还有成本低和经验多和技术最为先进作为产品输出最强有力的优势作为依托。这样一来, 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来消化产能过剩, 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有效提高制造业PMI指数, 通过实体经济的繁荣来带动整个金融市场的繁荣。

二、金砖银行的建立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

(一) 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业务造成冲击。

传统的银行是以借贷业务为主的, 而像世界银行这种银行也一样, 只不过大家所服务的主体不一样。因此, 只要金砖银行将自己的利率确定在相对低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利率, 我们就有市场。那么, 针对于金砖银行的建立和相关业务的重叠, 世行和IMF将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金砖银行对其业务的冲击, 因此他们的盈利性将下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金砖银行的建立对世界金融来说也简直是一场变革, 它打破了由欧美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 建立了一个更加公平、民主的新的市场经济体系, 同时也为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发展带来正能量。

(二) 让世界各国的借贷行为更为公平化。

由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是由欧美发达国家所主导的, 据报道称在世界银行中, “金砖五国”一共只有13%的投票权, 而美国就占15%;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 “金砖五国”表决权的总和不过11%, 而美国拥有近17%, 英法两国各自持有的表决权也均大于任何一个“金砖国家”。所以, 如果金砖五国想要筹集贷款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型的项目时将会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而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他们的放款要求都十分苛刻, 他们要求参与和决定项目的设计、材料的采购和验收等关键工作。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在整个国际间的借贷环节中没有任何的公平而言。就拿韩国第一银行为例, 它曾经因为经济的原因想从世界银行申请一笔贷款, 但之后韩国的经济一直没有好转, 反而开始恶化, 原因是他们要求韩国的银行开放, 目的是为了方便收购韩国的银行同时将国有企业私有化, 等到时机成熟他们再将银行的股票抛售。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任何的帮助, 反而会加剧整个国家的经济危机程度, 不利于世界经济持续发展。

(三) 构建新丝绸之路跟TPP抗衡。

经济危机之后, 美国开始对以俄罗斯和中国为首的金砖国家进行制裁。先后逼人民币升值和降低原油的价格, 这对于中俄来说都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因此, 我们需要发展新的贸易合作伙伴, 不能将出口集中欧美, 所以在这个关键时期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要建成一个从东南亚延伸到欧洲的新的丝绸之路。在这一路上, 我们要通过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帮助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较弱, 市场医疗卫生环境较为落后和能源相对缺乏的国家, 让他们通过这些基础的经济活动来让人民变富, 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这也是我们金砖银行跟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要区别。我们要依靠这些国家来和以美国为首的TPP抗衡, 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贸易, 同时还要不断地改变国际贸易的支付方式, 逐渐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使之成为国际贸易支付的重要货币之一。

(四) 将对西方国家掌控的全球金融格局造成冲击。

在金砖银行成立之前, 金砖国家想要在世界银行或者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申请借款可谓是难上加难, 他们会设立种种限制来制约本国的经济发展, 不但得不到真正的实惠, 还有可能因此而使整个国家陷入危险的境地, 因为无论是世行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是为欧美服务的, 只有他们才能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而金砖银行成立后, 我们这些发展相对较慢的国家就可以从金砖银行申请到借款来投资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等涉及国计民生领域, 这是可以使国家真正走向繁荣和富强的项目, 而清洁能源的研究将是造福于整个社会的重要项目, 一旦有所成就, 将会有无穷大的收益, 同时还可以带领金砖国家走出现在的困境。

三、金砖银行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一) 金砖五国的国情相差甚远。

金砖银行是由中国、俄罗斯、巴西、南非和印度等五个国家组成的, 它的成立外界对其有很多看法, 大家普遍对其合作能力有所担忧, 因为金砖五国各国的发展情况和国情有所不同, 大家所关注的重点也不同, 五国如何通过合作来带领金砖银行走向国际达到预期目的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重点。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国情的人民要通过何种方式进行合作, 这也是五国共同商讨的问题之一。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 五国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成为了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发展的目标。

(二) 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性判定。

由于五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对基础设施医疗和清洁能源等项目的开发和利用等关键环节也有不同的观点, 在这种局面下, 五国应该通过制定相关的规定来确定放款的条件, 同时为了防止贷款的损失还应该对贷款进行跟踪, 了解贷款的具体用途, 但是不要对材料的采购及方案的设计进行过度的干预, 要最大限度上保证贷款国自身的利益, 让通过金砖银行取得贷款的国家可以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而不是通过各种条条框框来阻碍其经济的正常发展。同时还要将这些放款的具体要求不断通过实践来具体完善, 以使得金砖银行可以通过相关规定直接确定可否进行放款, 一旦遇到特殊情况, 五国要做到一起共同商议, 共同来评估投资的风险, 决定是否对其进行放款。

(三)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制约。

由于金砖银行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业务, 因此他们不会善罢甘休, 一定会想方设法来阻碍金砖银行的发展。毕竟他们已经霸占金融领域很久了, 目前我们只能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项目来跟欧美争夺市场。因为他们的银行主要投资的是收益快、收益高的项目, 而我们金砖银行则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清洁能源上, 在针对的主体上跟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很大的区别。金砖银行当前的任务就是抓住时机大力发展这些业务, 等到金砖银行形成了专门的体系, 世界各国对金砖银行的态度处于一个积极的状态时, 我们就可以通过贷款的利率及放款要求等有利因素来抢占市场, 以至于可以实现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金砖银行的建立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新的契机, 同时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金砖五国要团结一心, 共铸金融体系的全面改革。与此同时, 金砖银行还要建立好完善的准备金制度, 拥有适度合理的国际外汇储备, 防患不时之需。同时, 建立专门的风险防控机构, 不定期的监控其可能存在的风险, 并采取妥善的方法来化解风险。金砖银行诞生在国际经济风云变幻的新的市场经济体系之中, 其开放的国际业务会增加银行的风险, 考验银行处理风险的能力。因此, 在银行刚刚成立的初期, 应该采取审慎经营原则并拥有相对丰富的准备金, 让银行在一个适度宽松的情况下来接受国际信贷业务, 为今后的盈利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求同存异共铸金砖银行发展。

金砖银行要想得到长久的发展, 必须要五国共同努力, 去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融资平台。而这里的团结协作, 是指在发展方向和重大决策方面的合作, 并不是五国的经济要统一。在这个平台中, 我们要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寻求封闭, 各国自己的经济还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这样可以抵御经济风险, 防止由于国际和地区因素等问题导致的经济危机对五国造成共同的危害, 进而使整个体系瘫痪, 妨碍整个金砖国家的共同进步。而这种相互独立, 相互合作的合作模式可以促进五国的经济共同发展, 为国际金融体系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 建立严格的贷款审批制度。

任何一个银行的建立都需要盈利, 金砖银行也不例外, 它的利润来源不仅仅是合理的利用外汇来创收, 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严格的审贷机制来确保银行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首先, 在放贷之前要对项目进行一个准确而且专业的评估, 充分了解投资的风险和收益, 从而确定放款的利率和贷款的执行方式等关键性内容;其次, 就是贷款过程中要严格审查, 从发放贷款的每一阶段来检查贷款运用情况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防止贷款的挪用;最后, 就是贷款的收回情况, 放出去的钱要有去有回, 对放贷审批严格的同时也要对贷款的收回有严格的奖惩机制, 还款好的国家要增加其信用评级, 还款不好的就要相对降低其信用等级, 在以后的放款中信用级别高的可以享受优惠的利率, 等级低的则要用相对较高的利率来申请贷款。

(三) 从业务的划分上来抢占金融市场。

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着世界经济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我们要智取, 不能硬碰硬, 要采相对取缓和的方式来逐步替代欧美。相比较于欧美这类发达国家, 他们对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关注的不多, 这也不是他们的主要业务。而金砖银行则是以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主的, 所以其侧重点不同, 这也是金砖银行能够成立的重要原因。同时, 清洁能源这方面也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多, 能源问题必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在这期间, 金砖国家可以研制出绿色的清洁能源来代替石油、天然气等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不可再生的资源, 必定会有广阔的市场, 同时金砖银行也会从中赚取可观的收益, 这将有利于金砖银行走向世界。

摘要:金砖银行的建立, 对以欧美为首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说无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金砖银行成立的背景和意义出发, 对金砖银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 以及金砖银行本身存在的问题等方面, 对金砖银行建立和发展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阐述。金砖银行的建立不但对于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增加了国际融资渠道, 这样可以降低国际融资成本, 进而提高经济政策的作用效果, 以达到促进本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金砖银行,国际金融体系,开发银行

参考文献

[1]蔡恩泽.金砖银行值得期待.时代金融 (上旬) , 2013.5.

[2]王晴岚.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商务环境及其应对策略探析.现代经济信息, 2013.12.

[3]张长全.我国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产生的背景.皖西学院学报, 2003.1.

[4]毛丽冰.关注非洲“金砖”合作成色更足.经济, 2013.5.

金砖峰会或将重塑国际金融体系 第10篇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将成为1991年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以来设立的第一个重要多边贷款机构。”当年的英国《金融时报》

如是评价这一设想。至此,酝酿协商了两年多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终于尘埃落地,银行总部将设在上海,首任银行行长由印度派出。

据了解,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主要资助的是金砖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对金砖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于此次峰会的主题,各金砖国家的媒体普遍看好。

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报》以“金砖国家计划摆脱美元束缚”为题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预计于2016年开始运行,它将极大促进金砖国家间的结算和信贷服务,降低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

印度媒体表示,“金砖国家”这个概念自13年前出现起就被西方怀疑和轻视,如今,金砖国家不但相互频繁走动,而且“已站稳脚跟开始走强了”。

南非《独立报》在题为“第六次金砖峰会欲测试勇气”的报道中则指出,初创的金砖开发银行与应急储备资金不可能像世行及IMF般完善,但它们的出现就是要让世行与IMF嗅一嗅竞争的味道,并且减少金砖国家对IMF的依赖,增加政治自主权。

而在西方媒体眼中,这两个机制的建立是金砖巴西峰会向二战后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的一次雄心勃勃的挑战。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在7月14日刊文指出,即将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的核心内容包括建立一个开发银行和一个替代货币基金。该机制的设立不仅仅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等组织改革陷入僵局做出的回应,也有助于金砖国家形成共同的身份认同。

法国《新观察家报》更是指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储备资金池的设立“奠定了新兴国家挑战西方金融霸权的第一块基石”。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评论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把金砖国家的合作和重要性提升到一个不同的水平。这家银行不仅将对新兴经济体发挥迫切需求的融资协助作用,同样将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愿景。

布鲁金斯研究院拉美问题专家特林库纳斯也对此次峰会作出了评论。他认为,金砖五国不仅是经济联系,它还是一个分解和抵消西方影响的机制。

当然,也有西方媒体对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设立看衰。

瑞士《新苏黎世报》称,金砖银行是“错误的药方”。因为贷款可能流入错误的基础设施项目,“这个银行就像闪亮的体育馆”,民众生活并没得到改善。

美国《华盛顿邮报》则直接指出,认为金砖国家峰会同意成立新的开发银行有许多先天不足,对美国影响不大。

金砖开发银行是否能够真正实现设想的目标,有待后续观望。巴西圣保罗GetulioBargas基金会的国际关系教授斯图恩科尔在接受BBC采访时指出:“关键是,这个新机构是否能挑战世界银行、发展出一种竞争机制,还是仅仅变成一个象征。我认为这要看这些国家间合作得怎样。”

金融体系国际化 第11篇

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国际金融体系并不完善,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原有的经济体制发生变动,国际经济发展也呈现下滑的发展趋势。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国际金融体系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国际金融储备体系之间存在冲突。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外很多学者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对原有的金融体会进行了深入地分析。2009年,斯蒂格利兹团队的研究成果表明,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并不完善,无法为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不利于维护外汇资金的稳定。这样一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全球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货币体系内部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国际金融储备体系之间的冲突较为突出。

其次,国际社会的贫富差距也逐步加大。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发展呈现紧缩的态势,极大地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能力。而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多是以发达国家发行的债券的形式存在的,这些债券的利率较低。同时,为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向发达国家进行借贷等融资行为。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只能用自己的资金换得较低的利率,这也是国家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缺少最终的贷款人。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很多学者总结出现有的金融体系并不完善,缺少最终贷款人,也就不能够提供及时的帮助与支持。过去,在发展中国家遇到发展危机时,发达国家大都会扮演贷款人的角色,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其度过发展危机。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显示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体系并不稳定,同时最终贷款人的空缺也使得经济危机下出现的各种经济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地解决,现行经济体制的缺失不能得到进一步弥补。

最后,金融体系的监管机制缺失。金融危机之所以会爆发,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监管机制的缺乏,这也是很多大国的跨国银行和金融机构等形成的广泛共识。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并没有国家间的宏观经济调控,也没有对跨国的流动资金进行有效地监管,监管标准不统一。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就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危机的扩大化。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原有的国家金融体系受到巨大的冲击,国际金融秩序也被打乱。作为世界大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这种负面影响远远地超过了预期。下面,笔者将对国际金融危机之于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一,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得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我国经济的增速下滑,国内生产总值与上年相比增速也略有降低。第二,影响了国内投资。由于金融危机带有特有的传染机制,资产投资的增速也逐渐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和各种潜在的风险,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信心普遍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明显不足,企业的投资意愿不断减弱,投资活动的活力逐渐消退。第三,影响国内的进出口贸易。在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影响下,价格效应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进出口贸易的增速也明显地回落。同时,国内需求大大降低,预期收入也在降低,进出口增速成为近年来的最低。第四,影响国内的消费活动。金融危机饱饭,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景气,股市大跌,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居民的举起收入降低,可消费资金偏低。同时,消费者的信心指数走低,这也使得国内的消费活动萎靡不振。第五,影响了国内的工业生产活动。国内外贸易带有很强的传染性,产业联动传染性较大,国内工业生产的增速迅速回落。从地区来说,沿海地区生产活动所受的影响较大,而中西部地区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从时间点来说,国内工业生产的增速呈现阶梯状的下滑趋势。第六,影响主要的行业和大型企业。金融危机影首先影响了外向型的行业,而后向内向型的行业扩散,尤其是产能过剩的企业受到的冲击更大。从行业内部来说,电力行业、冶金行业、建材行业、电子行业等工业产业的增速远远对于上年同期水平。从企业方面来说,大部分企业的订单数量明显减少,发展资金短缺,而企业的库存量大大增加,很多发展规模小、资产少的企业都面临经营困难的境地。

其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机遇。金融危机在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的机遇。第一,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契机。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消费发挥的作用不足。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的发展需求疲软,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我们必须努力转变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去的投资与出口拉动向投资、出口与消费共同拉动,从而带动我国消费增长,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第二,为我国产业机构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产业结构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竞争力相对较弱,很多企业的科技含量较低、服务水平偏弱。在这种倒逼机制的影响下,政府及企业自身都必须高度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努力加快技术创新和改造,淘汰落后的产能企业,优化产业的发展结构。第三,为国内企业兼并、结构调整提供重要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也大幅下降,这也使得很多企业面临发展困境,甚至“破产”。这就为优势企业的兼并重组提供了机遇。第四,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机遇。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经济体制中的矛盾与问题日益突出,这也迫使我国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央政府也积极出台相关的政策,通过深化公共财税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等,努力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

总之,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经济发展的增速放缓。但从一方面来说,金融危机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多机遇,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金融危机后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世界大国,我们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各种标本兼治的举措,从而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我们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优化投资结构。要保证资金向部分重点项目,如水利水电、社会事业、自主创新等项目,使得资金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要努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拓展消费市场,充分发挥消费活动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要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增加其收入,保证广大人民都有可消费的资金,努力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

其次,要努力调整我国的产业机构,在保证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提高农民的劳作热情。要保证各种重点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从而高我国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

再次,要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努力创建自主品牌、核心技术,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及竞争力。要坚持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分散市场风险,保证进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在出口贸易活动中,我们要严格控制稀有战略资源的出口,维护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要促进企业贸易转型升级,增加对出口企业的税收或者融资支持力度。

第四,要努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逐步开放国内的金融市场,同时要采取合理的规避风险的方式,完善金融风险的预警或者监管机制。尤其是要注意加快关键利于的改革,重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我国公共服务的水平。

总之,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传统的金融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保证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金融危机,采取合理有效地对策。同时,要做好公众恐慌心理的疏导工作,加强对国内投资者的心理引导,保证正常的投资行为。

参考文献

[1]付刚.宏观审慎管理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2013(10).

上一篇:经济生活中的特色题下一篇:核电阀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