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钢琴作品范文

2024-06-02

现代钢琴作品范文(精选10篇)

现代钢琴作品 第1篇

钢琴现代创作技法, 是一个泛指的概念, 本文中主要指代那些改革开放之后从西方音乐文化世界引入的多种不同于传统作曲技术理论的现代技法。它采用最新作曲理念, 兼容了多种不同文化因素的创作实践与风格, 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创意性特点。这些技法有一部分源自对器乐作品创作的审美观念, 有的源自对于传统的突破或发展, 也有的源自对于实验音乐中优秀成果的渗透, 还有的是源于对多种观念因素和多重技法因素的“拼贴”。

钢琴现代创作技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文化间、人群间以及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 兼容了彼此的文化特征。钢琴原创现代技法风格的作品, 沟通了国内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 大大拓宽了钢琴的传统表现题材、风格特征等, 引发了钢琴音乐作品的创新探索。这些作品呈现出了风格的多元性与复杂性特点, 体现出了作曲家在创作中所具有的世界胸怀与全球视野, 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中表达出了更为多元的思想观念与文化内涵, 从而获得更广泛区域人们的理解与接受。

在当前社会文化语境中, 作曲家需要将一些经典音乐艺术传统与地域文化内涵, 都渗透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 使观众产生对创新音乐的热爱, 进而在社会各界形成一种高度关注的气氛与环境, 奠定了一种民族地域音乐文化与创新艺术传承的坚实基础。在钢琴现代作品的创作中, 个性化与新颖性特征成为一个重要标准, 而且作品风格新颖性所能够收到的关注度与听众的接受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受到关注才可能被接受, 音乐作品才有机会展现出有效的价值, 才能够很好的实现创作者、演奏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沟通、理解和接受, 因而对于很多钢琴现代风格的接受, 就需要有作品表达对象的民族文化传统、地域文化艺术的传承特征, 因为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风格内涵因素之一, 也是风格判断、内涵解读的重要参考信息来源, 就如我国一些钢琴新作品所带来的“中国文化热”一样。因而民族文化、地域性文化在钢琴创作技法与表现风格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钢琴现代创作技法、风格与丰富的地域文化传统

在钢琴音乐创作中所使用的技法与素材是具有密切关系的, 无论是演奏家在表演中还是作曲家在作品创作中, 对进行具体人物形象塑造、情景的渲染、还是性格的刻画等, 都需要关注音乐素材的细腻处理, 因为他们是技法之外作品创造的灵魂。如何在作品中运用富有地域性的艺术表达程式、曲调、节奏、音型、节拍等进行符合作品内涵表达设计, 不仅是钢琴作品中进行人物形象塑造与性格刻画的重要手段,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组织素材、结构逻辑的重要手段。钢琴作品中, 运用民族性、地域性的音乐文化素材组织作品的风格, 不仅是观念的外化手段, 也是探索塑造各种不同人物形象、情感特征、逻辑组织的最为重要的媒介。

现代钢琴技法被运用在作曲中, 不仅能够体现出创作中使用现代技巧的独特性特点在体现音乐技法的表现力和独特性风格方面, 具有更为系统、完整化的特征, 同时也使得钢琴作品的现代表达逻辑更为严密、理性, 从而容易造成听觉审美习惯的碰撞。对于听众来说一方面, 由于传统审美习惯、审美风格的作品在音乐中往往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将人们的审美取向和接受习惯逐渐固定化, 另一方面人们生来具有的审美疲劳的心理问题, 因而总在渴望新的风格特点与接受内容。所以当钢琴现代技法基础上的音乐风格被创新之后, 尚未来得及建立新风格接受习惯的听众, 往往在追求新颖与传统的平衡过程中, 凸显出理性与感性的碰撞问题。

钢琴创作中对于现代技法的运用, 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与人们追求新颖、新意的心理达成默契, 所以现代创作技术在钢琴风格的探索中是常被运用的, 除了这些技法更符合钢琴表演中对新奇风格的表现外, 同时也更能够体现出这些技法本身构建的理性体系, 符合人们心理感性审美与听觉习惯、心理活动规律的样式特点。从某种意义而言, 作曲家所采用的一切作曲技法, 都是在分析、总结前人的音乐创作之后, 创新、总结出来的新结果, 都体现出人们在音乐探索方面的延续性特点, 同时体现出所有的现代技法和风格也都需要被人们接受才真正的有意义和价值。但是对于音乐素材的运用和选择而言, 却可以在技法的框架与原则前提下进行自由的运用, 因为这些钢琴现代作曲技法在本质上是“感性”的, 虽然在很多原则方面显得比较理性, 但是因为所有这些不同的钢琴传统风格或现代文化都是从欧洲钢琴的长期发展以来, 积累下来的精华, 也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经历过多种不同的演变之后的结果, 是人们在接受的基础上保留下来的遗产, 因而这些汗牛充栋的作品中, 都体现出人们在听觉和审美表达方面的默契, 没有这些默契, 就不可能有每一首背后的内涵传承。

在钢琴作品中, 任何一种风格构成法则, 他们都是在各自的限度之内、在以某种合乎逻辑的方式规定着主体的创作活动, 看起来似乎纯属于理性的结果, 但是技法所能够把握的审美对象并不都具有情感性的, 因为民族情感、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将很多的表现对象区别开来, 因而很多不属于钢琴技法艺术的表现范畴。但是若要从根源上追究, 这些作品却无非都是人类主体意识、社会环境、民族文化、地域心理的结晶, 而这主体意识正是对这些文化的感性审美经验。

对现代作曲技法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应该理解为, 钢琴创作技法是为了满足更好的表演需要, 表现出审美判断的一种普遍性、发展性规律特征。因为在创新性方面, 钢琴传统文化的提炼与总结, 是创作出新颖风格的基础条件之一, 这种规律性与普遍性特征存在的基础则是处在各地的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意识的主体感性需要, 而不是客体的自在规律, 因此它只是主观的普遍性。

三、钢琴作品的风格与审美习惯

钢琴作品的现代技法特征体现出了理性与选择性的特征, 也体现出了对表现对象的感性与自然形成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等。在不同的音乐家心目中, 风格与特质都具有不同的表现样式, 因为这些都需要结合演奏家群体各自所习惯驾驭对象使用的具体方法与审美取向。钢琴作品与作曲家、演奏家、听众等都具有密切关系, 体现出一种审美的习惯性特征, 虽然现代钢琴作曲技法在作品中呈现出高度理性化的深思熟虑性特征, 但作曲家与演奏家的表现除了在文本创作的客体方面呈现出理性、客观的结果, 还需要对其审美习惯、审美心理与观念等都进行必要的关联, 其创作与演奏活动最终要超越对客体的认识而达到对主体的认同, 要通过对感性材料的驾驭把自己内在的感性体验准确而有效地显现出来, 并使之与可供直观的物质对象融为一体。因此, 钢琴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并不能说明音乐创作活动中理性至上, 相反, 感性的价值总是超越于理性, 同样以情感表达为目的的音乐创作当然更是如此。

钢琴作曲过程中看似理性至上, 但实际却是感性占支配地位, 因此作曲家在钢琴音乐材料的使用上, 要具有高度的自由性。鉴于钢琴音乐表达情感的特殊性, 其只能表现情感中具有“感性”特征的情态, 但情态最大的特征是微妙的瞬息万变, 为适应之, 钢琴音乐也必须具有很强的灵活易变性, 这致使音乐家要想成功表达情感就必须在音乐材料的使用上具有极大的自由性。

当然, 这些特点都是为何当前现代作品创作中, 需要关注运用传统地域性素材的原因之一, 在技法方面而言, 这些都是十分容易掌握的, 所以作曲家们在钢琴创作中一般都会不断地通过实践去进行技法运用方面的锻炼, 直到有一天能够自如地掌握它。但是对于演奏家、作曲家而言, 这些还需要体现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情结, 这些心灵深处的自觉、感觉, 就是他们从创作到表演都带给观众有一种激情元素的原因, 当然这些都脱离不了他们生活的“圈子”与嗜好, 所以说地域性特点是钢琴作品风格中最为重要的深层文化原因之一。

可见, 钢琴现代创作技法在很大程度上, 不仅仅只是钢琴作品中一个起到组织作用的理性模式和创作逻辑, 因为这种看似理性的逻辑中还充斥着很多选择性与感知性特点, 所以才使得作品的接受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而且对于钢琴音乐内涵的解读, 也需要一定的预设前提, 正是因为这样的条件性, 才使得对于现代技法风格的钢琴作品接受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特点。这是因为一方面, 在钢琴演奏者那里, 演绎作品源自他们生活的经历与对艺术风格的体验, 以及对二度创作的经验积累等, 因而这些创造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 他们对于现代技法风格的钢琴作品的理解, 都需要有更为丰富的视野和内在积累, 需要一定前提, 这些对前提的不同反映和积累厚度、宽度,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作品的想象与表达;另一方面在听众层面, 由于人们在地域文化、民族心理、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自觉与天性, 他们在欣赏钢琴作品音乐时将作品转化为具体风格的过程中, 也会主动地进行创作与联想参与, 从而将作品中的情感转化为个性化的内心体验。所以, 不同背景、不同积累的人在同一部钢琴现代技法风格作品面前都是不同的, 体现出一种层次性特点。

四、结语

钢琴现代创作风格, 体现出了钢琴文化和人们生活的多样性与新颖性, 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作曲家、演奏家与听众之间存在着审美和沟通方面的隔阂, 相反他们都需要彼此沟通与联系, 需要透过多种不同的文化交流与演出, 交流彼此间相似的情怀和地域文化心理特征, 他们需要运用这些艺术作品构建起理解与互动的纽带。

摘要:钢琴作品的现代创作技法是一种近乎理性的表达, 对于钢琴作品中的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气质特征的追求, 需要在运用中充分考虑到地域性音乐素材的组织与运用方面, 需要根据具体的表达目的进行多种层面的选择, 需要将这些地域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内涵因素、气质特点等都有机的联系起来。本文从钢琴现代技法与地域音乐发展的关系、地域音乐文化传统、内涵价值取向等方面出发, 分析现代技法与地域音乐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现代创作技法,地域音乐,理性,感性

参考文献

[1]朱雅芬.怎样提高钢琴演奏水平[M].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3.

[2]宋婕.王建中现代技法钢琴作品的音乐学分析[J].音乐创作, 2010, 01.

[3]管建华.音乐人类学的视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奥尔良国际钢琴比赛现代作品唱主角 第2篇

共有来自全世界的40岁以下的39位青年钢琴家,参加了本届比赛。其中日本8名,俄罗斯6名,希腊4名。台湾的詹昕婷小姐(英国籍)是唯一一位华裔演奏家(图左三),此次表现也不俗,获得了鼓励奖。

获得第一名的Wilhem Latchoumia在决赛中的室内乐演奏中,表现出出色的音乐素养。他将保罗·兴德米特的钢琴四重奏演奏得光彩夺目。此外,委约作品《Serie noire》是一首钢琴与电子音乐的组合作品,他的演奏不但与电子音乐配合准确,而且能够表现出鲜明的音乐个性。

“奥尔良国际钢琴比赛”每两年举办一次。今年是第七届。在欧洲众多的钢琴比赛中,它显得极为不寻常。比赛中演奏的所有曲目,都是创作于从1900年之后的近现代作品。此届比赛指定了4位作曲家的作品:如法国作曲家Andre Boucourechliev(1925—1997)和 Maurice Ohana (1914—1992)的作品作为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必奏曲目。德国作曲家Paul Hindemith(1895-1963)作于1938年的钢琴四重奏和法国青年作曲家Pierre Jodlowski(1971)的委约作品《Serie noire》被指定为决赛曲目。

为了鼓励演奏尚未出版的新作品,该比赛还特设了一个作品奖。已年逾70高龄的该比赛组委会主席、著名钢琴家Francoise Thinat 女士(右一),独自操办这个赛事已经14年。她在比赛的祝辞中写道:年轻的钢琴家来到奥尔良,要为演奏20世纪的经典钢琴作品而努力,诸如从德彪西、斯克里亚宾到梅西安、施托克豪森等等,…… 而我们还希望能听到将来的重要作品。”

比赛评委会由来自不同国家的7位大师组成。中国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图右二)教授也出任此届比赛评委。

第一轮的演奏时间每人40分钟,第二轮为一个小时。经过3天的初赛,有10位选手进入了第二轮。原定进入决赛有3个名额,但由于有两个选手分数相同,结果有四位选手参加了决赛,也使得决赛音乐会进行到凌晨一点。

当翻开比赛曲目单,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该比赛是对二十世纪所有钢琴代表性作品的展示与回顾。从德彪西、拉威尔、到斯特拉文斯基再到梅西安,从斯克里亚宾到肖斯塔科维奇,以及巴托克等等。二十世纪的几乎所有流派,所有地域的重要钢琴作品都被囊括在该比赛的曲目中。年轻的钢琴家应该如何演绎这些近现代作品呢?评委以何等的角度来评判?该比赛也给人带来一些有意思的悬念。现代钢琴作品中充斥着许多非传统的演奏技巧,如用手臂敲击音块,击打琴板等等。如何将这些特殊的声音效果变为能传达音乐的语言,就是对演奏家的考验了。

现代钢琴作品 第3篇

一、《耶鲁摇滚》的作品讲解

1.曲子一开头是两个声部几个相同性质和弦的下行级进,演奏时注意两个声部的同起同落,好似一个人弹出的,这是要训练两个学生的默契感。引子结束后与主题A部分相接之处,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即兴的创作表演,目的是使学生对于爵士这种风格的音乐有更深的理解。进入主题A后,激情四射的带有爵士摇滚的现代曲风扑面而来,令人为之振奋。这里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旋律和伴奏声部各自的特点。左手是动感十足的切分节奏伴奏音型,右手是具有典型的爵士音型的富于现代气息的旋律。伴奏声部的学生在和弦的弹法上要努力通过指尖控制键盘,手指尽量贴键控制声音,注意和弦的声音需要弹得齐而稳而不是沉且粗。同时旋律声部要把乐曲的句子用断奏的形式弹得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

2.作品的B部分中,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的力度层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伴奏声部由原先单一的节奏加入了更加丰富的音型和织体,使伴奏声部更加具有可听性。旋律声部由单线条的音符变成了和声更加丰富,音响更加宽厚的和弦。使B部分无论在色彩还是效果上显得更加动听和精彩。作品的C部分中,旋律和伴奏似乎无法轻易地分割开来了,两个声部采取了“对话”的形式交替弹奏相互呼应,两声部衔接要十分自如,一个清新明亮一个浑厚沉稳,音乐的表现非常生动。作品的D部分添加了新颖的材料,旋律声部多处装饰音的出现和伴奏声部低沉有力的八度级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的E部分延续B部分的旋律进行,并在此基础上把旋律进行加宽,使音乐具有更加激情和热烈的表现力。

3.作品的F部分中,延续运用D部分的材料,在持续的装饰音型和不断级进上行的八度中乐曲告一段落。作品G部分的出现把人们的情绪再一次调动起来。相似的音型相似的旋律不同的处理手法带给人更大的惊喜。音乐的层层递进,音响效果越来越浓厚,旋律速度的步步加快,使乐曲的气氛越来越热烈。H部分旋律延续G部分的材料,在不断加快的音符中把气氛推向高潮。I部分是高潮过后暂时的平静,依旧引用了D部分的写作手法,似乎在向人们暗示平静下的波流暗涌,更大的惊喜在后面。J部分高声部出现的C音,使旋律立体化,层次也更加鲜明。整首乐曲在这时推到了顶点,在快速的双声部音阶的反向进行中乐曲结束。

二、四手联弹《耶鲁摇滚》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四手联弹演奏形式的特点

四手联弹又称为钢琴二重奏,常指两人同弹一架钢琴、演奏一首作品,具有功能清晰、独立分离又统一组合的特点。通常两个人通过伴奏和旋律的声部划分各自完成一个声部,弹奏一部作品的演奏形式。这种形式在两人共同合作、互相聆听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音乐表现力。

(二)《耶鲁摇滚》的音乐特点

作品的伴奏声部引用了摇滚乐中黑人手鼓节奏,具有明快强劲的音乐特点,结合旋律声部的切分节奏型,把爵士等一系列流行的音乐元素运用到作品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时代感。

(三)《耶鲁摇滚》在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作品的分析和左右各自声部特点的讲解,打破学生对传统四手联弹的曲目上的看法。除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与严谨的艺术形式的作品之外,具有时代感,引入流行乐中常见的的创作手法的“多维音乐”,更加激发了学生的乐感和音乐表现欲望,使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戴维·赫勒韦尔英国现代作曲家、指挥家、先锋派古典音乐演奏家。在20世纪70年代, 他为年轻的古典音乐家们创作出一种全新风格的音乐。这一音乐风格是综合古典音乐、爵士音乐、摇滚音乐、拉美乐、巴洛克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特点发展而成的。从小型的“摇滚奏鸣曲”到器乐曲、协奏曲、交响曲以及电子乐作品, 都有他的发明和创新, 人称“多维音乐”。“多维音乐”的基本特点是:作品的内容与含义、意境是严肃的, 但其形式是新颖活泼的、明快激荡的, 可以说是继承了古典传统的现代音乐, 又是汲取了时代精神的传统音乐, 因而很容易被演奏者和听众接受欢迎。

现代钢琴作品 第4篇

关键词:民族钢琴作品 钢琴教学 现代教学体系 民族文化

我国钢琴教学是在西学东渐运动中,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新型音乐教学体系,其中,民族钢琴作品组成了我国早期钢琴作品,并推动了我国钢琴教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化。我国钢琴文化的传承是通过民族钢琴作品完成的,但是,目前我国现有的钢琴教学体系仍然沿用西方教育模式,其教学内容与作品以西方为主,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特有的教学体系,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我国现阶段学生对西方钢琴乐曲的崇尚,而对本国民族钢琴乐曲的排斥,在实践过程中与我国钢琴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为了推动我国钢琴教育的民族化,应该重视民族钢琴作品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现有的钢琴教学体系当中,实现我国民族钢琴艺术的国际化。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民族钢琴作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民族钢琴作品有着独特的意义,表现如下:

第一,在钢琴教学中融入民族钢琴作品可以最大程度的促进音乐基础教育,钢琴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国情的基础人才,这些人才应该具有相应的修养以及技能知识,并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来看,很多学校中的钢琴教学内容都以西方钢琴内容为主,学生对中国民族钢琴作品重视程度以及兴趣程度远远不够。

第二,在钢琴教学中融入民族作品可以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钢琴教学作为整体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成分,其承载着我国民族文化,通过学习相应的民族钢琴作品可以实现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并掌握蕴含在其中的民族文化精髓。

(二)民族钢琴作品的作用

在对西方钢琴音乐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应该对西方乐曲的关注,更应该结合自身民族特点,将其运用在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播上来,因此,民族钢琴作品其作用表现在:

第一,它可以通过钢琴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意识,利用从对民族钢琴作品的学习中掌握相应的技巧,传播民族文化,虽然钢琴艺术起源于欧洲,但是我国的民族文化底蕴之深厚可以将其发挥得淋淋尽致,可以通过学习民族钢琴作品,学生可以深刻的了解到我国民族文化对其他外来文化的融合,并实现学生对民族音乐意识的深入了解。

第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与演奏相应的民族钢琴作品,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文化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科技人才促进国家发展,其中音乐教育是作为辅助力量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钢琴教学就要合理的利用民族钢琴作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管民族文化精髓,并通过演奏将精髓内涵展现给世人。

第三,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多元化的文化体系结构,而不是对单一演奏技巧的掌握,从本民族音乐体系出发,了解演奏技巧,掌握历史时期中音乐大家在我国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所展现出的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推动全球文化一体化。

二、民族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从宏观角度来讲,民族钢琴作品在我国钢琴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推动我国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将民族钢琴作品应用到具体的钢琴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思考:

首先,应该从意识角度出发,更新学生对中国钢琴作品的传统认识,从新型认识角度出发,树立正确的观念。行动的先驱是认识,因此,教师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的告知学生中国钢琴作品的重要性,以及其包含的价值意义,并通过对其学习与技巧掌握,在实际演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怎样程度的人格提升。目前在钢琴教学体系中,作为主导的教师大多数是科班出身,虽然有着比较扎实的教学水准,但是过去的求学过程中,因受当时教学水平与国家发展水平的限制,并不了解中国钢琴作品的重要性,这就导致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导,因此,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将其中蕴含的道理进行解释,并通过演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民族钢琴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

其次,在传统钢琴教学作品的基础上,增加民族钢琴作品所占比重,现阶段内我国钢琴教学中的作品以西方作品为主,这就促使形成西方音乐教学流派,扩大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忽视,因此,提高民族钢琴音乐所占比重是从客观角度出发,对钢琴教育的改革。

再次,因受传统知识结构影响,中国钢琴作品一直处于被忽视状态,这主要是因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学生对中国民族钢琴作品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发挥指导作用,扩展教学活动中对民族钢琴作品的欣赏与技巧学习,并让学生在自主奏乐的过程中品味民族钢琴曲所带来的精神冲击。

最后,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转变传统沿用西方钢琴教育的方法,而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法,如不仅仅在课堂中以讲述为主要教学手段,而要结合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实际演奏技术,将交响乐与中国民族钢琴作品融合起来,并与学生进行探讨,挖掘蕴含在钢琴曲中的民族精神,给予学生以充分想象的空间,掌握民族文化精髓。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化进程加深,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界限越来越模糊,这就要求我国在相应的文化教学中,尤其是承载了民族文化的钢琴教学要在借鉴西方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大对我国民族钢琴作品的关注,促进学生以及国民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吴琼.中国钢琴作品与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J].大舞台,2013,(17).

[2]杨瑾,程晗.浅析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技资讯,2012,(17).

现代钢琴作品 第5篇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在音乐表达上有着其他乐器无法诠释的魅力与形式,因此由钢琴产生的钢琴作品所传递的音乐文化和音乐魅力是其他音乐作品无法替代的,钢琴作品所表达的音乐就如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一场音乐盛典,极富感染力和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欣赏钢琴作品,那他必然不能掌握学习钢琴的窍门和方法,即使那一个人学会了钢琴弹奏,其弹奏出来的音乐也必然缺少灵魂,缺少情感的表达与诠释。如果一个人长期欣赏钢琴作品,他的音乐素养就会明显提升,即使他不懂得如何演奏钢琴,相比于前者他也更懂得钢琴的魅力所在,音乐的本质所在,折射到个人身上便是一个人的音乐素养的高低。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学生都有了学习钢琴的机会和条件,那么高校钢琴教学更应该重视钢琴作品的应用教学,而不仅仅是将演奏技巧教授给学生,更重要通过钢琴作品的学习与鉴赏,培养积淀学生的音乐素养。学生在欣赏和学习钢琴作品的过程中,这些音符不再会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从整体上感受钢琴作品渲染的情感与精神表达,在浓厚的氛围中勾勒出钢琴作品描述的优美画面,在音符的演奏中感悟作者思想情绪的波澜起伏。这不仅仅是学习弹奏铺的过程,更是欣赏的过程,对感叹钢琴作品艺术魅力的同时被其深深折服,这样由内到外,学生的音乐素养便会逐步提高。

二、钢琴作品的应用有利于提升学生演奏水平

钢琴演奏水平的高低与学生手上的演奏技巧和演奏练习息息相关,演奏技巧同时也是高校钢琴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主要突破点,老师只有传授给学生演奏技巧,学生掌握了钢琴演奏的基本指法与演奏技巧,才能更快的学会和掌握演奏作品,再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在练习钢琴作品演奏的同时不断思考,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甚至学会自己创作钢琴作品。现阶段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演奏技巧,都是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指法进行反复训练,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奏效,但会出现缺乏连贯性和音乐感的问题。只有通过弹奏完整的钢琴作品,才能在练习技巧的同时不乏音乐感和完整性,许多著名的钢琴作品中也包含练习性很强的指法和技巧,两者可以实现机的融合。

三、有利于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

高校音乐课堂是传播音乐文化的重要基地,而钢琴作品传递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钢琴自传入我国以后得到快速发展,中国的音乐家们根据钢琴自身的特征,与我国的音乐民族文化的特征相结合,也创作出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老师在课堂中引入一些经典民族音乐作和西方经典作品,能够促进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能够让学生了解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了解两种音乐风格各自具有得独特魅力,并在其中不断汲取养分,并且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力,汲取精华部分的同时进行再创作。

四、有利于实现钢琴教育的教学创新

钢琴作品是学生进行钢琴学习的指导书,钢琴教学是学生进行集中学习的时间段。首先,钢琴作品的引入可以在原课程的基础上丰富钢琴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了解钢琴作品创作历史渊源,全面实现钢琴教学课程体系的完善;其次,以钢琴作品为出发点,可以很好的强化钢琴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很好的掌握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演奏方法及技巧,同时还要让学生对钢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了解钢琴的构造、发声原理等,让学生不仅学会钢琴,而是精于钢琴。然后,可以培养学生钢琴艺术欣赏能力,音乐市场的快速发展与作品充斥,急切需要钢琴艺术欣赏能力强和具备音乐辨识能力的人才,而钢琴作品引入教学的教学创新可以有效达到这一目的,因为不同钢琴作品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不同的钢琴音乐风格、流派等多方面知识,全面培养学生对钢琴演奏风格、演奏手法、钢琴创作背景等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五、结语

钢琴作品可以帮助课堂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传统的高校音乐专业钢琴课教学模式向现代钢琴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往钢琴教学往往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音乐艺术的进步,随着艺术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钢琴作品的应入,可以实现小组教学、集体教学等模式,实现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的良好学习氛围。老师也可以在集体欣赏与教学中,发掘出有音乐天赋或有潜力的学生,让学生能更好的发挥其才能,同时对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信。

参考文献

[1]吴琼.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J].大舞台,2013,07:184-185.

[2]刘华.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现状和价值分析[J].大舞台,2012,10:195-196.

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意义 第6篇

关键词:钢琴教学,中国钢琴作品

一、中国钢琴作品现状

钢琴是西方艺术的代表, 汇集了许多的西方艺术精髓。在西方钢琴历史上, 出现了莫扎特、贝多芬等一系列的艺术大师, 必须承认, 西方的经典钢琴作品的确是现代钢琴教学中的最好教材, 因此, 现在很多教师在钢琴教学中都极其重视西方钢琴作品。

钢琴流入中国已经有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在漫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钢琴这一来自西方的乐器逐渐汇入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长河中, 并迅速与中国传统艺术共同发展起来。到现在, 中国的钢琴史上已经有了大批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总共分为五类:一是由传统的民乐改编的作品, 包括《双飞蝴蝶》、《平湖秋月》等;二是由中国的古代名曲改编的, 如《阳关三叠》、《梅花三弄》等;三是中国革命音乐、近代民乐和新时期民乐, 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牧童短笛》;四是由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改编的作品, 如《乌苏里船歌》;五是中国现代自己创作的一类钢琴作品, 《梁祝》、《黄河组曲》都是杰出的代表。

由此可见, 中国的钢琴作品是中西方艺术的一种融合, 在钢琴教学中使用中国钢琴作品, 是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的。

二、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意义

(一) 中国钢琴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的核心, 钢琴的教育同样如此。而音乐,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作为一种传播感情的艺术形式, 对爱国情怀的教育、传播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的钢琴教学, 由于更看重西方经典钢琴作品中蕴含的艺术价值, 因而更加重视用西方作品进行钢琴教学, 而中国钢琴作品则受到忽视。钢琴原本来自西方, 西方钢琴艺术造诣优于中国钢琴艺术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 在教学中国过度依赖外国钢琴作品, 则会让学生单纯地把西方钢琴作品作为衡量自己钢琴水平的标杆, 认为只要把西方经典作品演绎好就是学好钢琴的标志。甚至对西方的钢琴作品产生了盲目的崇拜。但是, 任何的一种艺术作品归根结底都是情感的表达, 西方的钢琴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 正是因为它们完美地展现出了一种情感, 而学习者在学习西方作品时, 由于文化的差异, 可能无法领会这些作品的内在情感, 而变成了单纯的模仿。这样, 学生的钢琴水平只能在技术方面提升, 而无法达到质的提升。

中国的钢琴作品是钢琴同中国传统艺术结合的产物, 作品中反映的情感带有浓厚东方色彩的情感。在这些作品中, 有的描述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梁祝》就是最好的例子;有的歌颂我们伟大的革命前辈和民族精神, 如《军民大生产》、《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有的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例如《巴蜀之画》;还有的描述中国乡村的质朴静美气息, 如《牧童短笛》。这类作品都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学习者在演奏时容易产生共鸣。要演奏好这样的作品, 就要怀着饱满的爱国热情, 因而, 这对于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这也让学生更容易领会如何用情感弹奏钢琴, 让学生从模仿者变成了真正的演奏者。

(二) 中国钢琴作品有助于学生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

(1) 首先是传承。在目前中国的钢琴教学普遍重视西方作品的环境下, 中国的钢琴学习者对于西方钢琴作品和演奏技法的掌握越来越熟练。但是, 由于每天都在接触西方音乐文化, 反而对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知道的越来越少。然而中国音乐自源以来, 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这些积淀, 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需要有人继承下去。相比其他艺术, 钢琴艺术在我国还是比较年轻的艺术, 学习中国钢琴作品, 一方面是传承中国钢琴作品中蕴含的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另一方面是传承已经在我国发展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钢琴艺术。传承用钢琴演绎中国文化、中国情感的方法。

(2) 随后是发展。在当前,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各国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不同文化的碰撞日益激烈。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 我国的音乐文化想要继续传承下去, 就必须要融入现代元素, 把一些先进的音乐理念引入到中国音乐的创作中, 赋予音乐艺术新的艺术内涵, 同时, 在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中, 学习中国传统的演奏技法。

三、结语

西方钢琴作品有自己的特点, 需要继续学习下去, 但是, 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对于中国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钢琴教育者应该重视起中国作品, 把更多的中国钢琴作品带到课堂中去。

参考文献

[1]吴琼.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J].石家庄:大舞台, 2013 (07) :184-185.

[2]杨瑾, 程晗.浅析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J].北京:科技资讯, 2012 (05) :180-182.

黄虎威钢琴作品探析 第7篇

这是黄虎威教授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 是作曲家于西南音专作曲系毕业时的作品。此作品根据云南弥渡民歌《跳花灯》改编, 描绘了正月十五过新年, 男女老少跳花灯的欢乐热闹场面。作品为三部曲式, 速度按快板到行板再到快板的设置, 让听众能准确的抓住作曲家的乐思, 并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音乐画面。

谱例1-1

在演奏第一部分的主题时, 应注意三连音的流畅平均, 常有演奏者不能将三连音的时值均分, 从而造成听觉效果上的节奏错位。第三小节的切分节奏, 颇具动感的韵律, 恰到好处的体现了元宵佳节的快乐气氛。演奏者还应该注意音符与音符之间、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连贯与跳跃, 做到张弛有度, 才能用对比的方式体现出欢快的音乐情绪。

谱例1-2

此片段中的波音, 在演奏时应快速有力, 指尖充分灌注力量, 瞬间释放于琴键, 配合手腕从左到右的快速力量转移, 弹奏出该和弦具有的华彩音色。此片段中“ff到p”的力度设定, 体现出作曲家对于和声走向与音响效果的娴熟驾驭能力, 做到了强弱交替, 动静结合的情绪安排。

谱例1-3

此段为作品的第二部分, 乐曲速度变为了行板。演奏者在弹奏此段时, 应完全按照连音线的要求, 将乐句演奏得通顺完整, 流畅自如而不失柔美悠长的音乐效果, 让听众从乐曲第一部分的欢快情绪中, 得到片刻的安静, 从而为乐曲第三部分的主题再现做好铺垫。第二部分的复调写作手法也是该乐曲的一大重点, 演奏者要注意左右手力量的转换, 使主旋律在左右手中交替出现, 达到此起彼伏的效果。

二、《欢乐的牧童》

黄虎威教授改编的钢琴独奏曲《欢乐的牧童》, 主旋律引用自石夫先生编曲的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牧童之歌》。这首钢琴作品曲调鲜明, 节奏欢快, 给听众以欢欣鼓舞之感, 塑造了潮气蓬勃、策马奔驰的牧童形象。该作品为三部曲式结构, 三个部分的音乐情绪对比鲜明:第一部分欢快活泼, 第二部分抒情优美, 第三部分回到主题, 与第一部分的欢快活泼形成首尾呼应。

谱例2-1

前16小节的左手伴奏, 为了体现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 伴奏音型采用断奏的方式来演奏。但此段落的断奏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独的跳音, 演奏时应注意手指坚实有力且具有弹性, 手臂放松, 力量下沉, 在触键的瞬间注意力量的爆发与释放, 使音色集中明亮, 具有通透感;从第9小节开始为第二类断奏, 此时跳音的上方加上了连音线, 音色应该与前面的断奏区分开, 不能过于快速干脆, 而是在演奏时, 指尖离键的速度变慢, 使音符的时值较之前面更长, 变为一种较为舒缓的断奏。

谱例2-2

从“cantabile”这个表情术语开始, 乐曲进入第二部分, 该部分要表现出如歌的, 轻柔流畅的音乐情绪。演奏者在弹奏该部分的前8小节时, 应充分放松肩膀、大臂、手腕, 使力量畅通, 并做好音符之间的连接, 活用手腕, 依靠力量的转移淋漓尽致的体现出连音线的效果。第9小节速度标记变为“vivace”—活板, 此时乐曲的速度应该有稍微的提升, 为第三部分的进入做好铺垫。

谱例2-3

第三部分, 作曲家再次运用巧妙的作曲技法对乐曲的主题进行再现和再创造, 将主旋律设置在左手, 而右手的单音密集跑动作为主旋律的背景。演奏者在弹奏此段时, 应充分协调好左右手力量的分配。因为根据人体机能, 左手先天力量弱于右手, 要突出左手主旋律, 应控制好右手的力量, 切忌弹奏力量强于左手, 导致伴奏音群的音量大于主旋律。左手在弹奏主旋律时, 应注意好小节之间的分句提手, 更要注意好小节内的断奏与连奏, 让音乐情绪准确完整的表达出来。右手的密集单音跑动应运用最常用的非连奏技术:手型架好, 手指三个关节突出, 指尖有力, 下键迅速, 才能使此段的音色具有结实、明亮、集中、富有颗粒性且弱而不虚的效果。

三、《巴蜀之画》

《巴蜀之画》是黄虎威教授创作的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钢琴组曲, 由六首颇具四川民歌特色的钢琴小品组成。其中《晨歌》、《抒情小曲》、《蓉城春郊》采用了汉族民歌元素;《空谷回声》、《弦子舞》、《阿坝夜会》采用了藏族民歌元素。六首小品的音调贴近生活, 表现了朴实纯真的民族风情和人民的美好生活。六首作品虽主题不同, 但通过作曲家巧妙的构思和布局之后, 融合为一个整体, 表现出了我国特有的民族音乐风格, 是我国钢琴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一) 《晨歌》

平和、流畅的旋律取材于蒲江民歌《割草歌》。在弹奏此作品时, 手指尽量贴键, 用指腹演奏, 才能使音色圆润饱满而不过于清脆。手腕和手臂的力量要舒缓轻柔, 不直接推向指尖。为了达到“ppp”的极弱效果, 可以借助于左踏板的功能, 让乐曲的效果更符合作曲家的力度设定。

(二) 《空谷回声》

作品具有乐段重复的曲式结构特点, 主旋律取材于藏族民歌《山上的积雪, 好似一朵花》。该作品相对于第一首《晨歌》, 虽然曲调仍属于流畅自然, 但在速度上有了明显的提升。通过一强一弱的重复性乐句来展示声音力度上和层次上的对比, 恰到好处的印证出作品标题的含义。

(三) 《抒情小曲》

采用四川江油民歌《隔河望见姐穿青》的主题旋律改编而成, 这是一首展现情人对唱的钢琴作品。在婉转抒情的曲调中, 第二部分的十六分音符起到了烘托音乐情绪的作用, 弹奏时应该让音符晶莹剔透, 平滑流畅。最后两小节的渐慢处理, 让听众体会出情人间感情细腻绵长之感。

(四) 《弦子舞》

这首欢快活泼的作品取材于阿坝藏族民间歌舞曲《弦子舞》的旋律。在演奏时, 清晰的跑动和灵动的跳音应做到完美的结合, 以此来表现出藏族节日载歌载舞的欢乐气氛。

(五) 《蓉城春郊》

主题曲调来源于四川民歌《大河涨水》, 曲调宽广自由, 全曲以流畅连贯的单音旋律与顺滑的波音和弦为基调, 为听众描绘出一幅岷江水浇灌川西平原的优美画卷。

(六) 《阿坝夜会》

这首作品为单一主题的三部曲式结构, 取材于藏族民歌《伊拉将巴若》, 音乐情绪奔放热情, 展现出藏族人民豪迈的性格特点。左手变换音程跳音的交替, 对烘托音乐情绪起到了关键作用, 弹奏时应贯注指尖力量, 让音色结实有力, 积极跳跃。

摘要:我国著名作曲家黄虎威教授在其漫长的艺术生涯中, 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中国钢琴作品, 完美的诠释了中国民族风格旋律与西洋乐器结合产生的独特魅力, 让中国民族音乐风格获得了生命力与延续力, 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黄虎威教授的作品体裁丰富, 和声色彩鲜明, 结构布局严谨, 创作手法新颖, 充分体现了作曲家独特的音乐风格。本文将对黄虎威教授的三部钢琴作品:《乡村的节日》、《欢乐的牧童》、《巴蜀之画》的创作特色、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挖掘出作品中蕴含的创作思想与艺术内涵。

关键词:黄虎威,钢琴,创作特色,演奏技巧,艺术内涵

参考文献

[1]但昭义.钢琴教学与辅导.北京华乐出版社, 1999.

[2]张钱.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3]黄虎威.和声写作基本知识.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8.

现代钢琴作品 第8篇

一、充分重视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 对提高民族音乐知识和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虽说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 但这些作品仍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题材, 其中也不乏许多优秀的作品。无论是哪种乐器, 怎样的音乐作品都以民族的五声调式为基础, 其中包含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特点, 同时予以适当的丰富技法, 最终实现作品的完美。中国钢琴作品很多都取材于民歌或是民间音乐, 加之适当的改变, 从而实现音乐的巅峰, 进而焕发崭新艺术的魅力, 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气息。中国钢琴作品是民族音乐文化宝库的重要一环, 在弹奏中国钢琴作品的过程中, 能够让听者感受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的内涵, 从而提高对民族音乐知识。基本功、练习曲和乐曲是高校钢琴教育内容的三大组成部分。人们普遍的理解为, 单纯的基础练习就能练好钢琴, 要知道在乐曲的背后, 需要超强的理论基础。在演奏西方钢琴曲目过程中, 一方面可以了解创作者的个人信息, 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当时钢琴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以及西方的钢琴审美情趣和美学观念。即使这样, 我们应明白, 虽说钢琴源于欧洲, 但它不拘泥于欧洲, 在钢琴在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 有很多国家和民族都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文化。钢琴作品在中国的创作, 同样具有鲜明的中国元素, 也是钢琴民族化的重要表现, 在这些钢琴作品创作和演奏的过程中, 我们能体会中国民族音乐的内涵, 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得到丰富。在对音乐的逐步深入学习中, 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思考会更加的深刻, 由对钢琴民族音乐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当然, 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他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深入的研究。那时, 我们会把钢琴有关的民族文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下去, 也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 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充分重视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 可以丰富钢琴的演奏技法

一套完整的乐器作品教学, 必然有其相对成熟和完备的教学体系, 特别是在学习的初期, 练习专门的钢琴练习曲就成为一项必修内容。要知道, 每一个民族文化不仅需要的是传承, 更需要的是发展。欧洲出现过很多著名的音乐家, 像莫扎特、肖邦等, 其实钢琴的出现远超过他们的时代, 他们是在传承了前人的技法后, 结合自己对音乐、对钢琴的理解, 将音乐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巅峰。同样, 现时代的我们, 在传承和学习他们这些经典作品的同时, 还需思考加入时代的气息。中国早期的钢琴作品大多是借鉴和模仿, 在此之后结合具有中国民族性的思路创作出适合中国人演奏和审美的作品。中国民族乐器大多以吹和弹为主, 缺乏像钢琴这样的键盘乐器, 这样就需要我们在弹奏技法和技巧上有所突破。在演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练习中, 可以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和传统的钢琴演奏技法结合在一起, 从而给钢琴音乐增添色彩。

三、充分重视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

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 一直以为把外国作品练习熟练了, 就能将钢琴学好。西方经典的钢琴曲, 正是因为包含了深刻的情感性、思想性以及民族性, 才体现出钢琴曲不朽的音乐价值。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国家, 即使你演奏的多么的惟妙惟肖, 也不过是形式上的模仿, 始终无法表现出其中强烈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在革命战争年代, 那一首首振奋人心的曲调, 一直鼓舞着我们。作为高校的钢琴教师, 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教授钢琴理论知识和弹奏技法的同时, 让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意识, 最终成为自觉的民族意识。

四、结语

总而言之, 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创作经历百年的历史积淀, 逐渐赢得了中外乐坛的良好声誉, 但在我国的钢琴教学中却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理应在钢琴教学中获得其应有的重要地位,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是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在教学中的必要体现。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是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我们需要充分的重视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 进而体现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价值。广大高校钢琴教师,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增加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 从而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出一份力。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审美水平也越来越高, 而钢琴作为一种西洋乐器, 受到了各族人们的喜爱。作为当代的高校钢琴教师, 要将我国的钢琴作品系统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另外, 我们创造的钢琴作品不仅受到国内人士的好评与喜爱, 还赢得了世界性的良好声誉。钢琴作品是钢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钢琴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钢琴作品,钢琴教学,演奏技法

参考文献

[1]杨树.简论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意义[J].中国音乐, 2009, 2.

“怪杰”萨蒂的钢琴作品创作历程 第9篇

埃里克·萨蒂与德彪西是同时代人,他们还是好友。虽然早在1887年,萨蒂的作品中就出现了印象主义的风格,但他认为印象主义并不能代表未来音乐的发展,法国音乐应该朴实、简单、明朗。他的这种思想影响了法国整整一代的作曲家们,并给予法国“六人团”以极大的影响。“六人团”非常欣赏萨蒂的作品及风格,并以此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音乐新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Naxos发行的埃里克·萨蒂的钢琴作品专辑共有四张,本期附赠唱片是四张专辑中的第一张(第一卷),共收录了萨蒂的十多首钢琴作品,贯穿了他创作的初期、中期与晚期。这些作品可分为六组,按照创作时间的顺序分别是:第一组《尖拱》(1886年),第二组《萨拉班德舞曲》(1887年),第三组“玫瑰与十字架”系列(1891年),第四组《英雄天门前奏曲》(1894年),第五组“沉思曲”系列(1910年),第六组“夜曲”系列(1919年)。

埃里克·萨蒂早期的作品带有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先声。《尖拱》(Ogives)创作于1886年,其创作思维来源于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特别是巴黎圣母院。四个乐章的主题乐思都带有中世纪风格的简洁旋律,和声采用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的交替,用几乎是一拍一音的节奏来表达庄严的宗教风格。值得注意的是,《尖拱》是萨蒂创作的第一部没有小节线的作品,在结构上采用模糊的创作手法,这为其接下来的创作风格埋下了伏笔。

《萨拉班德舞曲》创作于1887年,共有三首乐曲。萨拉班德源自于西班牙一种三拍子的舞曲,起初用于葬礼仪式,所以在风格上较为庄重严肃。在这部《萨拉班德舞曲》中,作曲家大胆地创新了新元素。在和声上,大量运用七和弦、九和弦以及平行五度的和声进行;在结构上,模糊不清,无明显的段落界限。三首萨拉班德舞曲虽然在创作技法上并不复杂,但是在简洁的旋律、打破传统三和弦的和声、模糊的结构等创新笔法,既摆脱了当时法国作曲家对传统音乐的影响,又为印象主义音乐起到了开拓作用。

在1890至1894年期间,埃里克·萨蒂的创作与其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1890年,萨蒂因躲避债主移居到蒙马特高地,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玫瑰与十字架”教派的领导者约瑟芬·佩拉当,并受其影响加入了该教派。“玫瑰与十字架”教派1484年由德国人洛桑库鲁斯(Christian Rosenkreuz)创建。作为“玫瑰与十字架”教派的正式作曲家,萨蒂可以在佩拉当给他提供的场所自由地做实验,后者在举办展览时也将萨蒂的作品公之于众。在佩拉当的鼓励与支持下,萨蒂创作作品多达十五部,本张唱片收录了两部:一部是《玫瑰与十字架的第一思考》(Première pensée rose + croix),创作于1891年;另一部是《来自玫瑰与十字架的钟声》(Sonneries de la rose + croix),包含三首乐曲,分别是《命令咏叹调》(Air de l’ordre)、《真主的咏叹调》(Air de grand ma?tre)、《修道院院长的咏叹调》(Air du grand prieur),创作于1892年。

在创作手法上,《玫瑰与十字架的第一思考》仅用了三种和弦,即小三和弦、大三和弦及增三和弦。在音响色彩上,从柔和暗淡的小三和弦到明亮的大三和弦再到不协和的增三和弦,紧张的音响效果逐渐增强。简洁的旋律线、清晰的节奏及和声的运用,体现了萨蒂对宗教派别神秘感的崇拜与敬仰。

《英雄天门前奏曲》(Prélude de la porte héro?que du ciel)创作于1894年,它是萨蒂为自己而作的一部钢琴作品。该作品也没有小节线,从音响上不难听出,它采用短小的动机组成并发展动机,表现出萨蒂精致简约的创作技法。

在埃里克·萨蒂的晚期创作中,他又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新古典主义。本期唱片中与“沉思曲”相关的乐曲共有三部。第一部是《关于童年的沉思》(Rêverie de l’enfance de Pantagruel),第二部是《不幸的沉思》(Rêverie du Pauvre),最后一部是《两首夜间沉思曲》(Deux rêveries nocturnes),其中第一首没有小节线标记。

萨蒂在晚期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组作品“夜曲”完成于1919年,实际上共包含六首乐曲,但是第六曲未完成。虽然这是一部不完整的作品,但是从前五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萨蒂并没有沿袭浪漫主义时期夜曲柔美的浪漫情怀,而是采用了简洁、凝练的音乐色彩。这部作品也体现了萨蒂对新古典主义音乐的萌芽起到的一定作用。

萨蒂之所以被称为“怪杰”,我想是因为他生活在世纪之交的年代里,其叛逆不羁的性格让他的音乐创作无法归纳入任何一种音乐流派中;他大胆使用创新元素,打破传统音乐的构造,为印象主义、新古典主义等新音乐开拓了先声;他还为作品起了各种奇怪的名字。与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萨蒂并没有太大的名气,甚至很少被提及,但不可否认,他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法国新音乐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现代钢琴作品 第10篇

一、内容与结构的民族特征

作为希纳斯特拉创作的第一部钢琴曲, 《阿根廷舞曲》具有浓重的阿根廷民族特色, 同时融入新型的创造方法, 使该曲又充满活力和神秘色彩。由《老牧羊人之舞》《优雅的少女之舞》和《狡猾的牛仔之舞》三个独立的乐章构成, 描述了阿根廷游牧民族的三个片段。在《老牧羊人之舞》组曲中, 融入阿根廷民间的马兰波舞曲元素, 从而赋予舞曲复杂快速的节奏, 通常以68 拍的形式展现出来。《优雅的少女之舞》是单三部曲式, 是最为优雅的旋律, 同时也是被演奏得最多的曲子, 它来自阿根廷传统的森巴舞曲, 其速度一般在慢板或中板之间。《狡猾的牛仔之舞》也是三首乐曲中最长的一首, 融入了阿根廷的乡村舞曲- 猫舞的元素, 使舞曲具有切分的效果, 能够与6/8 拍、3/4 拍结合使用。

二、钢琴技巧

在演奏组曲一和三时, 追求地是钢琴音响的打击乐式。因此, 表演者要注意手指的灵敏度, 要使弹奏整体均匀, 音色清楚干净, 但不能失去野性。在组曲三的后半段, 通过手掌的控制左右手的柱式和弦, 激动的情绪则由坚挺的指尖关节推出去, 这样渲染的气氛能够表现出游牧民族的性格。组曲二的演奏相对比较传统, 通过低音的音型反复来展现低音声部。作为一部节奏形态丰富的作品, 《阿根廷舞蹈》通过重音的改变以及多节拍的对位使其更加精彩。希纳斯特拉运用多种民族音乐素材, 加之现代创作手法的融入, 使乐曲充满着浓浓的民族气息。这样的表现手法值得众多音乐人学习和借鉴。

三、《阿根廷舞曲》的艺术特征

(一) 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文化拥有着不同的音乐, 作曲家应该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以及不同类型的音乐, 从而丰富大家的音乐体验。民族的差异使得不同的音乐类型有着不同的结构和调式、调性等, 通过对不同民族音乐的深入研究, 可以吸取不同民族音乐的净化, 为创造更好的音乐提供素材。

《阿根廷舞曲》正是因为通过希纳斯特拉的创造, 融入了民间音乐, 才展现出了这部作品的神秘和活力, 使其深受广大人民所喜爱。其在旋律、调式和音调等方面都能够体现民族音乐的特点, 组曲二中采用德里斯特民谣, 通常用来表达伤痛之情。组曲三《狂野的高卓牧人之舞》采用快节奏的马兰波舞曲, 极具阳刚之气, 有很强的节奏感。

《阿根廷舞曲》创作于20 世纪初期, 此时的阿根廷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 国家各项事业都稳步发展。作品描述了阿根廷游牧民族自由自在的生活, 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无穷向往, 是阿根廷人民的生活写照。

(二) 不和谐性。《阿根廷舞曲》中运用大量的现代创作方法, 产生的音响效果自然也与传统的效果有所不同, 例如敲击性音响效果。新时代下, 事物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人们能够欣赏传统古典音乐, 同样也能接受现代创造手法带来的新鲜感。希纳斯特拉《阿根廷舞曲》出现的不和谐效果, 不仅是创造手法的需要, 也是作品对演奏力的需要。

由此可以看出, 《阿根廷舞曲》的不和谐音响效果, 也是现代钢琴作品的重要特点, 同样也符合当今时代下我们的审美观点。音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每位听众的音乐审美也各不相同, 只要音乐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就是完美的音乐。

参考文献

[1]邱晓柳.传统与现代舞曲的双向诠释[D].浙江师范大学, 2014.

[2]于婷.希纳斯特拉《阿根廷舞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5.

[3]鲁果.希那斯特拉早期钢琴作品中民间音乐元素的分析与诠释[D].南京艺术学院, 2010.

[4]崔尹.民族风格在钢琴音乐中的演奏探析[D].延边大学, 2013.

[5]刘碧琳.《阿根廷舞曲》作品风格分析及对我国民族钢琴的启示[J].音乐大观, 2012, (06) :154.

[6]徐向黎.传统与现代之间——简析吉纳斯特拉的钢琴组曲《阿根廷舞曲》[J].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07, (03) :159-162.

[7]程宪伟.阿根廷作曲家吉纳斯特拉《第三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与演奏分析[J].音乐生活, 2015, (07) :65-68.

[8]谢琳.浅析钢琴组曲《阿根廷舞曲》的作品内涵与演奏技巧[J].民族音乐, 2011, (05) :127-128.

上一篇:侦察系统下一篇:供电系统设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