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手法范文

2024-05-24

现代手法范文(精选12篇)

现代手法 第1篇

在过去的写作中, 导语大多以教科书为固定的模式, 按照内容去套导语, 许多导语与内容要有一部分重合, 但现在导语是根据新闻构思的情况, 相互交揉在一起, 在写法上也就更加丰富多彩、百家争鸣,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抓住读者, 只有抓住读者的导语才能有磁石般的吸引力, 否则读者就不买账, 受众就不愿看。

研究导语的分类只是为了帮助记者、编辑掌握导语写作的各种形式和一般规律, 而不是判定导语写作的某种固定的公式,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写作手法有分类, 仅是指导性、宏观性的, 而绝不是写作新闻导语的死框框。

一、大众式导语

(1) 引叙式导语。它的特点是用概述的方法, 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地把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消息的最前面, 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感。 (2) 点睛式导语。这类导语常用摘取数据或有可对比性事例的手法突出消息的内容要点。 (3) 描写式导语。这类导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占据主流, 现在使用的少了, 它是在报道新闻事实之前, 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对新闻事件中某个最重要或最有特色的侧面、场景做一番描写, 使读者一开始就感受到某种强烈的气氛, 产生如入其境的现场感, 或是作者预期的某种情绪效应。 (4) 比兴式导语。它是运用类似文学写作中的既物起兴的手法, 通过引用诗句、民谣、谚语或是比喻象征性的描写, 对新闻的特点或意义先做形象化的强调, 然后再引出所叙述的新闻事实, 这种导语文艺性较强。 (5) 问句式导语。它是采用设问的方式, 把消息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要介绍的经验一起摆到读者面前, 引起读者的思索和关注, 然后再通过对于新闻事实的叙述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6) 评论式导语。它通常是开头概述最重要的事实之后, 对这一事实发表评论做出判断, 把新闻事实的意义讲得更明确肯定。

上面六种导语是在报端常见的导语, 其基本特点是大众化, 一般被初涉新闻工作者广泛运用, 为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二、趣味性导语

趣味性导语, 指新闻事实新奇、为人们所未料及, 或富有戏剧性、情节曲折跌宕, 或极具人情味, 能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 这类事实对受众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即突出一两个新闻要素, 以强烈的震感去抓住读者。其手法新奇、细腻、人情味足。

(1) 幽默式。风趣幽默、轻松愉快地叙述事实, 不仅可以舒展呆板着的面孔, 而且还能在读者的喜闻乐见中实现新闻的自身价值, 寓乐趣于新闻中。 (2) 悬念式。悬念,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 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 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 把它引入新闻写作, 即在导语中设一个悬念, 制造一点戏剧性的冲突又不失导语自身的要求, 还满足了读者求奇求新的心理需要。 (3) 拟比式。枯燥无味的数字本来不适宜写进消息, 读者对此不敏感, 特别对一大堆数字, 而把枯燥的数字以一些人们熟知的形式具体化时, 结果就是另一种情形了。 (4) 烘托式。在采访中, 会议消息占很大的比例, 许多记者将会议的精华和主旨凝炼在导语中, 通过气氛、情感烘托, 一改会议消息导语呆板乏味的老调, 使之生动起来。 (5) 诗谚式。某些特定题材的消息中, 以诗词、谚语入导语, 使读者朗朗上口, 又提高了消息的品位, 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当然这种形式有一定的局限, 要根据消息的特点量体裁衣, 运用得当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新闻导语形式。 (6) 引出式。鲜活的语言具有别种文字形式无法攀比的魅力, 它真实、活泼、情感充沛, 甚至体现出极强、极生动的人物性格, 把这样的语言运用到导语中, 让受众不是在接受新闻, 而是在感受新闻。 (7) 调查性导语。以调查结论为导语, 客观性强、说服性强, 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 其注重挖掘新闻事件内在的、深层次的问题, 并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控制手法论文 第2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轴线;控制手法

引言:

现代园林景观,在其设计中,常用到的手法是轴线控制,这种手法广范地应用着。轴线控制法有着有多的优势,一是能很好地表现空间的规则性,二是能很好地表现空间的控制性,三是,这种控制手法既蕴含了西方传统设计,又蕴含了古典设计,从而使园林景观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1园林景观与外围环境的关系

1.1园林与城市轴线和谐统一

在城市景观中,园林景观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如何设计园林景观,对城市的影响是很大的。在设计园林布局时,要以周围的环境为基础,其秩序对园林的布局是有影响的,因为园林景观的设计的最终目的,园林空间要向城市空间扩展,要使其与城市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例,它的设计布局最终目的就是要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一条轴线,将整个建筑与自然形成一体。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北京内的北部,从北京市市区的轴线上看,它处于其北面。在北京市这条中轴线上,著名的建筑不止一个,如天安门广场、钟鼓楼、天坛,这条轴线还是文化、历史、政治的轴线,在整个布局中,以紫禁城为中心,从东西南北把一座城市连接起来,在世界城市建筑物中,有很多伟大的中轴线,而它,则是其中之一。奥林匹克公园拓宽了这座城市的中轴线,中轴线的北端是森林公园,从整体布局上看,中轴线和自然景观已经形成了完美的结合,展现给世人的是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色,而它也成了中轴线的终点。

1.2园林轴线和景观相联系

园林用地是有一定限制的,不能无限的延展,在设计中,既要使园林达到美观,又不能超越边界线,这样就要从多方面考虑,所要设计的园林景观的轴线,要与以下因素联系在一起,景观外围场的重要建筑物,周围一些关键性的标志物的对景线,周围自然景观的山脊线,通过这些关联因素,把轴线结构和景观内外空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通常情况下,如果想把外部景观和中轴线进行统一,所采取的方法有借景色、对景等,通过这些方法,使内外部景观融合到一起,从而改变了固有的场地在空间上的限制,这样就使整个园林的面积得到了拓展。

2园林景观空间秩序的组织

2.1创造园林景观空间层次

“层次”指不同事物间可联系的层级秩序。一个体系由多个元素组成,但每个元素的用途和其关键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就形成了突出的层次结构。一个空间因形态、质感、功能的不同,而等级结构也会有所不同。有效的组织空间结构是必须的,由此才能形成有序的空间序列。但每个空间都能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融合,比如覆盖、并列、渗透、穿插,从感觉上让人感到是丰富多样的。

2.1.1并置关系

空间在变化和重复上如果能恰到好处,就把统一性突出出来,使空间具有节奏感和旋律感。想要使空间扩展,轴线是最好的利用工具,通过它可以将多个空间单元进行串联,这就达到了扩展空间的目的,从而也使序列的秩序感得到提升。

2.1.2主从关系

在空间序列中如果要把某个景观要点表现出来,或要展示空间的关键性、特定性,通常会把它的形态与位置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让观赏者从视觉上感到新颖和突出。如果要凸显轴线的控制性,就需要有影响的端点。比较突出的层次关系能够增加空间序列的秩序感。

2.2形成园林景观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在原理上对传统视觉很重视,把重点放在了空间动态组合上,把单个的空间组织形成空间群落,其根据是空间形态特点,组建时要按不同比例,其空间群落要有规律变化。观赏者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观察到的景观,在绝对不会是同一个,观赏者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空间转换,空间会秩序地进行连续性的变换,这就能形成有规律的序列,而轴线的设计理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空间序列能够体现出轴线的设计理念,连续性空间元素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轴线,轴线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方向性很强,通过轴线,让观赏者变化视觉就能欣赏到不同的景观。

3视线的引导

3.1外景引人

通过轴线,能让观赏者的视线来到一个指定的地方,通过“借景”这种方式把外部景观引进到园林内,如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标志性的物体,或者假山等,从而使园林内的景观更加丰富了。外景引人的方法是,运用了某一植物景观,且它是线性形态,从而使轴线的方向感得到了增强,通过这种方法,又能够把园林内的景观引到园林外面来。

3.2主景导向

轴线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即通过轴线,能够把观赏者的视觉从园林的这个区域转向另外一个区域,从而在视线上形成了一个交点。通常情况下,这个交点所在的位置就是园林景观中的中心区域,园林内的很多重点景观基本都位于处于这个中心位置之上,比如一尊雕像、有代表意义的建筑物等。多轴的轴线体系在通常情况下,也可以形成同样的交点,例如主轴线与次轴线之间的交点等。

3.3渲染环境氛围改变观赏者情感

从园林设计理念上讲,采用营造景观和空间的方式,从而达到渲染环境的目的,由此,使观赏者的情感和心情得到改变,从中让人们体会到设计理念。所以,在营造园林景观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人们的视觉和心理这两方面体验上,通过这种艺术形式,可以提高园林设计景观的表现力,使环境的感染力更加突出,从而使园林景观环境在效果上表现更加突出。轴线在构图形式上,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特征更加的鲜明和清晰明了。构图形式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和感受是不同的,如果构图比较严谨,在感觉上,就会给人以严肃、稳重的感觉,序列空间在层次上又比较鲜明,这就能把人们的情绪逐渐引发起来,有最初的序曲、开端,进人到发展,达到高潮,然后到尾声,人们的思绪也会按照这些顺序逐渐开来。

结语:

中国雪景画现代手法研究 第3篇

关键词:雪景画;陈侃大;雾凇冰雪画;现代手法;现代创新理论

中国雪景画自诞生以来,一直以“弹雪法”作空中雪视觉状态。唐以来常用。只是表现南方雪或大或小的空中雪花飘洒而已。也有称“洒粉法”。 代表作有五代南唐赵干江行初雪图。由于交通、信息的不发达,成为1千多年来不变的空中雪视觉程式化的传统手法。随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这种简单的传统手法已经无法满足高寒地区北方雪千姿百态的空中雪视觉渴求。有很多空白亟待我们开发丰富中国雪景画现代手法。

陈侃大(1936—2005),中国雾凇冰雪画创始人。创造了“泼雪法”、“点凇法”、“ 线凇法”、 “点式法”、“大点法”、 “点续法”、“块式法”、“面式法”、 “叠加法” 、“光线法”、“动视法”、“ 光波法”等。成为后人学习中国雪景画现代手法的难得的宝贵财富。前十法见《陈侃大及其中国雾凇冰雪画技法的发展研究》[1],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本篇将重点介绍陈侃大先生的“动视法”、“ 光波法”等空中雪视觉现代手法。

表现月夜浪漫的空中雪视觉的“光波法”

陈侃大的现代手法“光波法”,表现月夜空中雪的状态。是由细细的浅蓝线条组成。质感好似闪电般的光波,化成为了音乐中的音符,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这幅创作于1985年的《月光曲》,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出版的冰雪风景画专辑《侃大画选》,被主编选为封面。画面上带有节奏的线条也被叹为神来之笔。远景中,月上林梢。中景,柔美的月光静静地照进雪林中,微风拂拂,光波闪闪。月光被分散到树丛雪地,穿梭于树木之中,又被悬浮于空气中细碎微小的雪花颗粒折射着,晶晶莹莹。彷佛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又好似贝多芬《月光曲》在静谧的夜空中袅绕。由此而得画名。真可谓先见其形,犹闻其声也。近景,洁白的雪地,向前延伸,淡淡的蓝,与月光,如梦如纱的空气流动交相呼应,朦朦胧胧,浑然一体。这种“光波法”,有曲直、有张力,层层递进,瑰丽闪射。不仅令画面生动,神奇曼妙,同时令雪月交辉,银波荡漾。“抽象艺术具有很强的伴音作用”[3]。从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来诠释它音律的感觉,观者几乎不是用耳朵,而是在用视觉思维,去感受画面视觉的冲击力,调动了观者的想象力,“眼里闻声” [4]。超于象外。“节奏与旋律等一系列音乐要素在绘画中的表现使绘画形式内容的结合达到了新的境界”[5]。音乐是听觉、时间的艺术;绘画是视觉、空间的艺术。陈侃大先生的《月光曲》展示出了浪漫的空中雪视觉艺术的音律美。达到了雪林月夜乡思不倦的“诗、画、乐”和谐统一的新境界。

表现白天奔放的风吹雪视觉的“动视法”

陈侃大的现代手法“动视法”,表现白天风吹雪的状态。形似波浪,描绘出了风雪流的动态视觉。带着频频闪闪的速度感。在《飞雪》(被收录在《侃大画选》)的创作中,以树干墨色为衬托,涂抹了上、中、下三条宽宽薄薄的一层白色,形成淡淡的曲面,它们弯曲、不均匀的排列着,蕴含着运动,从上至下,由淡至浓,丝丝入扣,而且非常地具有秩序感和层次感,贯通左侧空间,表现了风吹雪(也称风雪流)的自然现象,低吹雪,指地面上的雪被气流吹起贴地运行,吹扬高度在2米以下;高吹雪,指较强气流将地面雪卷起,吹扬高度达2米以上。从风口源头中吹出来的白雪,向着树林方向飘动,白色风雪流给人以强烈的飞扬力,具有着flash闪烁的动态美感。另外,在颜色上,黑和白是一对互补色,对比鲜明,空白处会产生互补的感觉,从而形成了一直持续飞翔着的动态空间,这种动态视觉画面使人联想所引发的间接意象,又仿佛呼呼风雪,声声连片的动感效应,情景交融,更加突出了风雪流的连贯性和飞动性。获得了独特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使整个冬天的画面奔放激昂,给观者的视觉带来了强劲的霜花雪舞的自然美感。突破了传统手法,创造出了全新的风雪流动态视觉现代手法。使中国雾凇冰雪水墨艺术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陈侃大先生是一位罕见的具有创造性的中国画家。不仅具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绘画功力,而且对现代艺术兼容并蓄求新求变,开拓出了“光波法” 、“动视法”等动态美学的现代手法。创造出了前所未见的新视觉。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雾凇冰雪画现代创新理论。成为了中国现代雪景画先驱者之一。非常值得我们后辈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年轻画家们借鉴。

参考文献:

[1] 周尤美.《陈侃大及其中国雾凇冰雪画技法的发展研究》.美与时代,2013(7):39、40页.

[2] 李天义、郭堃圆.《色彩与旋律的交响——印象主义绘画音响性研究》.美术大观,2011(12):40页.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

现代手法 第4篇

现代艺术运动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艺术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抽象派艺术建立在秩序法则之上的形式逻辑, 立体主义分解重组后的多视点角度, 还是表现主义对自我情感的宣泄以及对艺术张力的追求, 都转化为一些重要的思考方法和思想观念。延伸到了现代景观设计当中, 有些甚至已成为现代景观形态中被普遍运用的基本设计原则。

再者是艺术语言的影响。艺术与艺术语言是不可分离的。它对设计师有着某种潜移默化的启示作用。在很多设计师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语言的景观转化。而这种转化也是我们认识到在对艺术与景观进行平行思考过程中的巨大潜能。这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景观的形态世界, 也为现代的景观形态研究指明了某种方向。现代艺术设计的着手点有很多, 其中之一是从形式语言入手。本文将结合设计师的景观设计作品在艺术语言的景观转化上做具体的研究分析。其中, 主要从平面形式层面、立体空间形式层面两个方面人手探讨。

二、平面形式层面上的设计手法

从西方典型时期与具有重要影响的设计师的作品出发, 对其现代艺术形式平面性语言的要素加以剖析, 来探索现代景观设计平面性语言在设计中的重性。

1、秩序法

不少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师对于平面呈现出冷峻的抽象处理效果, 简洁的规整线形组合中隐含着平面构图的内在秩序。这一处理手法源于蒙德里安 (Piet Mondrian) 的抽象画。

蒙德里安探索和发展出一套与众不同的几何抽象画风, 从而使得绘画成为一种更加纯粹的形式表达。这一艺术思想对现代建筑形成之初的设计观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建筑的界面已不再是简单的墙体围合。它通过几何化的逻辑推理被重新定义。界面成为了一个与功能保持一定距离的具有相当自由度的建筑语素。

2、动态构成法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 从托马斯.丘奇 (Thom Church) 开始, 例如锯齿线、钢琴线、肾形、阿米巴曲线都被他结合形成简洁动态流动的平面形式。

很多景观将这种法则的运用体现出一种超凡的飘逸、极具动感的平面效果。例如:巴塞罗那新植物园和由美国著名SWA集团所设计的亚里桑纳中心庭园。亚里桑纳中心庭园中的小径、草花与草坪组成的平面图案像孔雀开屏的羽毛, 与对岸半圆形池边缘相呼应。边缘的这种曲线处理使得弧形带状水池产生一种飘动感。

三、立体空间形式层面的设计手法

现代园林是空间的艺术。从立体空间形式层面上讨论现代艺术形式语汇在园林景观中的设计手法。分别从空间的流动、网格的运用、自由的变构与穿插、拼贴的手法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1、空间流动法

关于空间的流动的设计手法, 首先是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运用。在德国馆中, 山墙与柱子承担了结构作用而使墙体被解放, 自山布置的墙体塑造了连续流动的空间。他对透明度的探索, 跨越建筑和景观边界的视觉影像和变动的体验, 及把实实在在有知觉的景观基调, 直接延伸到内部空间。如果我们可以赋予空间以水的特性, 那么他的建筑就如同一座大坝。借助它, 空间被蓄积、围和、打通、开启并最终涌入不规则的花园。

2、网格运用法

网格设计手法是将特定的设计对象纳入网格体系的一种设计手法。网格设计手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结构主义建筑师范?埃克首先提出了“网格”、“秩序”的概念。网格空间的方格划分不一定是特别整齐的矩阵、比例大小等。网格空间有矩形也有三角形。但网格作为现代园林空间的主要表现形式, 已经在现代主义的追随者心里扎下了根, 被后来的抽象主义、极简主义、文脉主义逐渐发展成简约的园林网格空间。园林网格空间如过与建筑空间同时运用, 会使场所空间富有逻辑性、无限性、均质性等特点。

3、自由变构与穿插法

具体设计手法包括旋转、叠加、变形、变异、移位、减缺、包含、穿插、镶嵌、连结等, 这些手法往往是结合应用从而构成许多新的表现语言。

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空间相对独立, 成为一个整体。而地的图案得到强调, 通常用简单的几何形。为了减小透视变形, 经常用高差变化。例如:直线、垂直、几何形仍沿用, 但是其他线型, 特别是有角度的折线也多用。线型组合更加自然, 不对称构图开始流行。即使设计中采用轴线, 也不是强调, 而是用不完全对称布置的景物, 或折线的边缘打破完全的对称。追求不对称均衡, 讲究一种自由的变构与穿插。

4、拼贴法

拼贴设计手法是将所引用的对象通过组合、拼接等方式进行景观构图的设计手法。其实最先将拼帖法付诸于艺术实践的是立体主义。

早在1910年, 毕加索和波拉克就将一些纸片等实物贴在自己的画上, 到了波普艺术家的手中, 拼贴法已不再是反艺术的手段、媒介和武器, 而是肯定其艺术价值, 将拼贴发展成为一种“集成”的艺术, 拼贴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发展, 已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历数景观的拼贴设计手法, 有一般拼贴和多元拼贴等方法。一般拼贴设计手法只有一种拼贴的对象, 拼贴的对象包括历史的、地方的、大众文化的符号等;多元拼贴设计手法拼贴的对象包括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景观符号, 从而获得一种混杂、游戏的风格。

摘要:论述由艺术观念的推动从而形成的形式语言, 以及其在园林设计上的变革。在平面形式层面和立体空间形式层面都表现出与以往传统园林不一样的设计手法。通过对具体设计师作品的分析。归纳总结为:在平面形式层面上呈现出秩序的法则和动态的构成手法;在立体空间形式上呈现出空间的流动、网格的运用、自由的变构与穿插、拼贴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现代艺术,形式语言,园林设计,平面形式

参考文献

[1]、张书鸿.《室内设计概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9

[2]、[意]布鲁诺.赛维著, 席云平、王虹译《现代建筑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3]、[墨西哥].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世界建2003》 (03) (06)

[4]、[英]约翰.拉塞尔著, 《现代艺术的意义》[M].常宁生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5]、孙卫国, 现代园林景观网格空间设计倾向,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 (02)

现代手法 第5篇

一、现代风格装饰手法室内设计特点

现在的现代风格空间常把室外的自然景观引用到室内设计中,利用玻璃与木材、石材进行内外空间之间的对话,利用光影的效果,增空间设计的表情多样性;用单一的建筑材料例如清水混凝土、水泥台面、黑铁、不锈钢等强调空间的历史感,同时展现出古老与创新并存的艺术性,为办公空间增添一丝神秘感;利用相同的材质或相呼应的色彩等来模糊洗手间过道等空间,让其成为串联整个大环境的纽带而不会显得突兀;透明反射的材质也是现代风格设计中常常会使用到的素材之一,利用空间中灯光的流动性,利用反射材质来扩大空间,而透明材质的运用也可以把室外的景色“借”带室内,使空间更加具有延伸性。现代风格一般会强调几何形体或者线条的美感,把墙面当做一块大型装置艺术,设计造型各异或肌理美观的造型墙,但色彩相对于大环境统一,形成小小的艺术走廊;在自然光能够引入的空间内,利用集合线条切割出的造型墙让阳光自然倾泻而下,形成简单的光影效果。而在室内人工光源的墙面造型可以采用金属砖墙,通过反射材质让光影成为空间的一个小景观,而通透的材质能让空间显得更加流畅;其次在现代设计中应用较多的还有雕刻艺术墙,墙面的装饰不在是简单的挂画,整个墙面就会变成一面艺术品,赋予简洁的空间强烈的生米昂立和美感。现代风格的色彩搭配具有多变性,在室内空间设计中,要根据不同的空间属性进行不同的色彩搭配。例如在一些相对严谨的办公行业,空间设计相对会采用灰色、蓝色等冷色调,使员工保持冷静的头脑;但在一些相对轻松的公共环境中,例如休闲场所、创意工坊等室内空间则会选择较为鲜亮的色彩,能够营造一种相对活泼轻松地工作氛围,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达到更好的经营效果。现代风格设计手法在色彩运用上相对简单,即使是很鲜明的色彩也会表达的尽量概括简洁,配合色块与色带的适度比例,更好的表达空间的流畅性,不会给空间环境带来压迫感。现代风格设计一切从功能性出发,在色彩搭配上更注重统一与变化、调和与对比、均衡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满足空间中色彩功能的独特性和实用性,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家具布置方面,现代风格的家具最大的特点是简洁明了,功能性强。尽量使用环保材料,去除没有使用功能的繁复装饰,减少浪费。借助家具与空间进行对话,例如在慵懒的整体环境下,一抹色彩鲜明的家具摆件会使整个空间更具跳跃性。利用新材料或者简约框架结构的家具与旧环境进行对比整合,既突出了建筑本身的质感,又增添了空间的艺术性。

二、现代风格装饰手法未来发展趋势

对于现代社会,个性化的设计收到了年轻人的欢迎,所以现代设计要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辨识度。室内设计作为文化的一种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区域和地理位置会有自己的区域性特色和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无论是装饰手法、色彩还是家具都坚持简约实用性原则,简约实用并不是指潦草处理,而是把设计理念和装饰手法进行提炼,使之展现精华部分,使整个空间展现出一种内在的涵养。绿色生态的环保设计。面前,国内设计越来越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运用合理的生态系统环境,对于采光和通风的要求上,空间尽量配备落地窗、露台、中亭等增加自然光线的射入,既能够达到节能的效果,也能够放人们的心情,感受到自然地气息。在家具和装饰材料方面使用可循环装饰材料,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最低伤害。

三、结论

现代风格装饰手法在室内设计中要坚持其简约实用的特性,另外要顺应时代潮流,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另外,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成为我们要关注的重点。

现代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手法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街道;应用

一、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连续性

众多的城市设计理论都已指出,好的街道景观应具有连续而明确的界面。对于其街道宽度、两侧建筑的尺度、立面形式等方面的定制。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侵入城市中的传统区域仍然不可避免。

城市道路改建中,原先尺度宜人的空间被完全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道路红线50米的空旷的街道,一幢幢仿古底层建筑和现状的高层办公大搂交错布置,空旷的街道将高楼大厦孤零零地显现在建筑轮廓中。街道界面不连续了,原先那种致密而富质地、连续而有韵律的城市景观被打断了,呈现出一种混乱而无序的场景,让人有些不知所措。而高层建筑几乎每幢建筑都有独特的体形,都设置各自的广场,或圆或方、或凹或凸、或在正面或在转角。虽然大多数高层建筑的裙房都用作商场,但人行路经常会被办公人口、停车场所打断。与此相对的是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构想:针对各个不同区段的具体情况,根据此区段内保护建筑的特征,对新建筑分别制定一些指导性纲要。有的要求底层作骑楼设计,表面材料为天然石材;有的则要求形式活跃,材料色彩均不限。所有的构想和措施都力求保持历史遗留下来的街道景观的魅力,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是使街道乃至整个城市景观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象性的最有力的因素。这种连续性和明确性体现在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立面风格、尺度。比例、色彩、表面材料乃至广告、店招的位置样式等方面。不同性质的街道,其界面自然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这种特征沿路不断出现,那么街道景观就将以连续的统一的构成令人难忘。

二、街景艺术处理

许多历史城市不仅在街景艺术处理,如曲折、进退、对景、框景、节律等方面,而且在街坊与建筑,以及与步行空间的配合上做得很好,值得借鉴。节点的处理中,将街道交叉点或转折点处扩大形成广场,是很常见的处理手法。这不仅可以更好地组织交通,还可以利用广场的雕塑、小品等处理,加强地点性和可识别性;沿连续的衔道空间局部扩大,不仅有利于街道空间的收放,增加空间层次感,同时可以吞吐吸纳人流,形成空间的集聚点。这种空间往往和重要公共建筑的人口广场相结合。此外,街道转折时的对景以及门式景观创造等都需要仔细的推敲和斟酌。合理的安排视线通廊是丰富街道景观层次,提高节点处理想景物的视觉频率的重要手段。

三、街道景观构成要素的协调性

为了强化街道景观的整体性,在街道景观构成要素的协调性方面得处理,包含三个层面的处理:第一层面在对作为景观载体的街道与城市的关系协调,也就是街道的功能定位合理;第二层面是街道景观两大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即各物质构成要素与时代文化环境与价值取向的协调;第三层面街道两大构成要素下各子要素之间的尺度、位置、功能、感受(色彩、肌理、形态、印象等)之间的协调。

功能定位合理直接决定街道景观设计的成败,憋足的仿古建筑无法让人追忆失去的城市记忆,保留的深宅大院成为路边微缩的景观模型。这些都说明合理的功能定位是优秀景观设计的先决条件各物质构成要素与时代文化环境与价值取向的协调体现在提高街道的整体文化品位,充分发掘街道现状的景观资源,保持街道地方文脉的延续,保持街道传统特色的活力和再生。而不是跨越时空去创造所谓的新潮和仿古。

各子要素与人的尺度更加接近,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它们直接决定着街道自身的形象,其形式、色彩、尺度、纹理及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等,都给人们提供最直接的视觉感受,并影响到城市空间的景观质量。因此,各要素之间应形成一个系统,拥有统一的母题,例如每个店面和门面装修风格的统一,沿街牌匾的尺度、作法、色彩、悬挂高度、距地尺寸、以及霓虹做法、金属卷帘栅栏造型、空调散热器位置等的具体要求,都关系到街道的总体环境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些细部设施的配置应该是有规律的,而不是随意乱放的。

四、街道设施的配置与整合

设施的功能并不是独立的,往往是复合的,而且从景观要求出发,它们都应具有审美性的要求。通过对设施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可以使街道景观更加丰富宜人。它可以塑造城市街道景观的特色,使空间引发活动,使活动强化空间。它可以明确地界定人、车的使用空间,使它们互不干扰而又能紧密地转换。它可以塑造活动空间品格,强调空间的运动感或滞留性,以促发不同性质的动态与静态活动。同时具有某些相同功能的设施应整合而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例如灯箱广告和路灯的整合、座椅和花坛的整合、空间界定的小品与绿化的整合等。

五、人的感受和需求

景观设计的目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艺术处理,合理的表达设计意图,满足人的精神上的愉悦,二是通过创作,创造一种意境和氛围,让感受者参入进去,满足人的自我表现、参与或使用需求,并使其成为街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开敞空间的设置应结合功能考虑,赋予场所一定的功能有益于提高空间的使用率,休闲性的街头绿地应结合冷饮、小卖等设施;而休息的座椅的设置的位置应考虑人的心理感受,而避免成为摆设。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建设,则根据不同区段的性质,对细部设施分别进行设计。在纯步行街,采用统一的地面标高,运用不同肌理、色彩的人行道板铺砌,分为“驻留区”和“流动区”。

“驻留区”采用较小的铺砌单元,并设置椅、凳、庭园灯,栽种乔木,设置花坛,放置各类街道家具和小型环境艺术品,供购物观光人流停留休息;“流动区”采用较大的铺砌单元,该区域是贯穿步行街的无阻碍通道,可供观光车缓行。必要时可行驶特种车辆。在准步行街,车行通道比两侧标高稍低,用较大的铺砌单元,表面肌理较粗糙,使汽车在行驶时能感觉颠簸,并配合平面曲线的变化,以减缓车速。

现代博物馆中介空间的设计手法 第7篇

在现代博物馆建筑的创作中, 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建筑、环境与人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无论是外部或内部, 它们都呈现出理性与感性、动态与静态、内在与外在、实体与虚体等二元现象。为了准确表达折中调和于二元现象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中性”“介入性”的思想及内涵, 本文导入了中介空间的概念, 并且探究构成博物馆各种形态中介空间的设计手法。

2 中介空间的内涵

将中介的概念运用在分析建筑空间的构成时, 此特殊性质的空间相对于内外空间双方, 所担负的是第三种性质的空间元素———一种既不属于内, 又不属于外, 而是两者兼容并蓄、亦内亦外的空间形态, 它为博物馆观众提供了连接、过渡、缓冲、转入的空间场所。

在信息社会中, 传播和交通工具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的领域意识, 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以及人类竞争的日渐激烈, 也提升了领域延伸的欲望, 促使博物馆存在的社会文化语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包裹建筑的界面, 更是呈现一种介于观众和环境之间调节的复合界面, 这一复合界面即为本文所指的现代博物馆的中介空间。心理学家的研究同时也表明, 当观众进入博物馆陈列空间时, 确实需要利用中介环境来摆脱“街道行为”的影响。亚历山大引用罗伯特·韦斯 (Robert Weiss) 1962年的研究指出, 从街道进入博物馆, 在入口布置一个巨大的橙黄色地毯, 构成强烈色彩对比的中介空间, 能够消除观众的“街道行为”紧张心理状态, 实现观众的心理、视觉需求。

由此可见, 博物馆中介空间作为空间、功能过渡的同时, 应实现人的心理和视觉的过渡。它是现代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序幕, 协调人与建筑、人与环境及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是城市空间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中介空间的构成形态

中介空间由于受城市环境诸方面的影响, 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构成形态, 具体表现如下。

3.1 按照与城市道路结合的关系分为无广场型和有广场型

博物馆往往建造在城市商业、文化区等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的地带, 建筑与建筑、建筑与道路之间常常无多余的空间, 构成了无广场型的中介空间。利用门厅、柱廊、台阶, 或底层局部对外开放的设计手法实现室内外空间的过渡[1]。

广场型的中介空间又可分为规则型和不规则型。规则的广场型如方形、圆形, 其形态追求完美的比例和严谨的构图, 人的比例和尺度是其设计的主要依据。不规则的广场型多出现在顺应自然环境开发的博物馆建筑中, 建筑师利用中介空间排除自然条件的不利因素、弥补环境的不足, 从而得到与环境相协调的人为场所。图1所示为黑川纪章设计的日本名古屋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

3.2 按照与建筑主体位置的平面关系分为前导型和连接型

前导型中介空间, 顾名思义位于建筑入口前方, 是现代博物馆建筑布局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它将建筑与繁杂的交通干道隔开, 利用铺地、绿化作为入口标志和室内空间的序列, 形成较为安静的人造区域。

作为博物馆建筑各部分的连接体而形成的中介空间视为连接型中介空间, 根据与建筑的相对关系细分为并联、串联、穿插型, 成为博物馆空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伦敦博物馆 (Museumof London, Britain, 鲍威尔·莫亚事务所设计) 建在伦敦墙大街和阿尔德斯盖特大街的转角, 北面一座19世纪初的建筑艾伦蒙杰斯大厅需要保留, 可用基地零碎, 博物馆被分成东、西、南三部分, 于是中介空间责无旁贷成为三部分的连接体 (见图2) 。

如图2所示建筑师利用平台、挑廊跨过下面的街道将伦敦博物馆相对独立的3个部分有机地结合, 形成了宽阔而突出的门廊, 同时也成为架空步行道的交点。

3.3 按照与建筑主体位置的竖向关系分为架空型和平台型

架空型中介空间是保留建筑的结构支撑体系, 除去底层的外围护系统, 形成有顶的开放式空间形态。平台型中介空间是伴随着城市用地的限制, 以及博物馆发展的社会化、大众化趋势而产生的, 它弥补了建筑用地的不足, 从而形成了竖向层次的空间形态。如汉斯·霍勒因 (Hans Hollein) 设计的蒙澄拉德巴赫市立博物馆 (Abteiberg Museum Monchengladbach, 1982) 位于德国一座有历史意义的城市中, 并座落在原修道院花园北部山坡上, 如何使庞大的博物馆建筑与周边的老建筑及自然景观相协调, 中介空间的设计成为解题的关键所在。建筑师巧妙地将博物馆的屋顶平台作为其入口广场, 利用天桥把北边城市商业中心的游客吸引至此, 从主入口拾级而下, 前方是台地庭院, 同南面的新区相连, 左侧是博物馆的主要层, 与陈列空间相连, 从而完美地实现了该馆同原有城市环境的结合 (见图3) 。

中介空间还可以按照观众的主要使用需求分为活动型、休闲型、穿越型等多种组合形式。

从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 在特定的城市环境中, 中介空间相应地呈现出某种特定的形态, 并以一定的方式与城市发生关联, 形成一个特定的人为场所———人们所喜爱的多功能活动中心。

4 中介空间的设计手法

现代博物馆中介空间设计的出发点主要是在人、建筑、环境之间建立一种有意义的关联、一种潜在的秩序, 使其成为具有层次、多功能、引人入胜、可识别的空间场所。

4.1 延伸与渗透

内部空间向外延伸即是表征城市空间向内渗透, 使空间产生流动的连续性, 参观者在运动中获得整体连续性的空间体验, 主要设计手法表现如如下。

1) 开放建筑界面使城市空间向内渗透形成亦内亦外的中介空间, 常用的设计语汇是挑檐、柱廊、底层架空、上部结构悬挑等。

由国际知名建筑师安托内·普雷多克 (Antoine Predock) 设计的塔克玛艺术博物馆 (见图4) 。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塔克玛郡的文化区內, 基地座落在太平洋大道和胡德街角, 一旁有高速公路穿梭而过, 建筑师运用柱廊、底层架空等手法不仅将博物馆建筑中心和历史博物馆、联合车站、玻璃美术馆等重要文化设施, 以及水岸商圈串连在一起, 同时也调和了高速公路对文化区所带來的冲击, 对当地环境品质的提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 重组建筑界面元素, 营造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体空间, 常用的建筑语汇是入口门厅外延, 柱廊、台阶、坡道、片段墙等元素重构或穿插、或组合, 形成多种形式的中介空间序列。

名古屋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位于该市中心白川公园内的一块三角地段上, 基地周围被绿化带环绕。设计师选用梁柱和墙等构件组成的独立结构作为中介空间的载体, 设置在整个建筑前端, 形成了一条与西侧林荫道相平行的次要轴线, 并利用舒缓弯曲的玻璃幕墙与主体建筑相连, 围合出近似三角形的空间地带。在中介空间的处理手法上, 设计师没有完全局限于基地形状, 而是在贯穿主题建筑意图的同时, 利用地形争取和谐:与基地道路平行和城市取得和谐, 与建筑体量相宜和建筑取得和谐, 与人的尺度相近和人的感知度取得和谐, 它不仅成为建筑的“大门”, 同时将城市空间延伸至建筑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 将城市元素———广场、街道等引入建筑空间, 使其成为中介空间的有机构成元素。

以詹姆斯·斯特林斯 (James Sterling) 设计的斯图加特美术馆新馆的中介空间为例 (见图5) 。该馆位于老馆之南, 建在一个大台基上。新馆为对称的U型平面, 为了与其建筑相呼应, 中介空间的构成形态方正、规整地面对着台下的高速公路及公路对面的国家剧场, 其中心为“露天圆形大厅”, 作为中介空间的点睛之处, 周边墙体均以石材砌筑, 墙面精致的分块处理, 加上古典雕刻展览, “大厅”弥漫着明显的古罗马广场气氛, 吸引行人及观众留连忘返。由于基地是二次大战中留下的废墟, 人们已习惯于在废墟中穿梭游玩, 并成为当地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条公共步行道从稠密的都市结构中拉出来, 以四方亭作为入口标志, 由西侧穿过美术新馆大门, 经过之字形台阶进入“大厅”并环行半个圆周, 由东门出去与山坡上的街道衔接, 使过路行人不仅得到强烈的古典艺术环境的感染, 还为居民保留了一条自由步道, 并且在“大厅”中保留了“废墟”的标志。建筑师在这里还运用了多种设计要素, 如雕塑、钢架雨篷、透空的墙体、坡道等, 表达了一种对城市环境的充分理解和居民心理状态充分尊重的深刻内涵。



4.2 层次与序列

中介空间主要是表现人文需求的一种积极空间, 人的需求多样, 其功能和形式组合也为多样, 需要充分利用环境条件, 考虑空间的层次、秩序和变化。如前所述的斯图加特美术馆新馆、蒙澄拉德巴赫市立博物馆及名古屋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中介空间均采用了这种手法。将环境的自然景观或城市的社会因素引入博物馆的中介空间中, 使其既具有公共性特质, 又极具归属感和方向感, 从而引导参观人群达到行为、视觉上的连续性。

中介空间作为博物馆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往往在城市空间序列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或是对景, 或是背景, 或是城市景观的画框, 或以一目了然的空间序列存在, 或以步移景异的空间序列存在, 使参观者在运动中逐渐感受到空间的层次及变化[2]。

4.3 协调与对比

现代博物馆建筑主体由于体量庞大常给进入博物馆的观众带来超尺度的感受, 因此设计接近人体尺度的中介空间, 不仅可以协调人和建筑的关系, 还可以协调建筑和城市的关系, 常用的手法如下。

1) 在建筑入口处设计既接近建筑主体又接近人体尺度的建筑语汇。

黑川纪章在名古屋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中介空间设计中运用梁、柱与墙组成的独立构架与建筑主体相接, 又利用一个接近人体尺度的铝合金构架———四方亭与独立构架相接, 创造了一个亲切宜人的中介空间。

2) 将建筑入口处的立面分段处理。

将建筑入口处立面或作水平向划分, 或作竖向划分, 如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立面水平向划分3段, 主入口门厅处所形成的中介空间十分接近人的感知尺度。

3) 建筑底层退进, 或悬挑, 或成为柱廊。

4) 设计接近人体尺度的平台、小品都将成为中介空间的点睛之笔。

小品设计已成为中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花池、灯柱、凳子、坡道、梯级均为接近人体尺度的重要元素。尺度细微的变化, 人们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墙高30cm可作为小憩之用, 区分不同的领域;墙高60~90cm人可倚靠休息;墙高1.2m已有分隔空间的作用;墙高1.8m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特征。斯图加特美术馆新馆的“圆形大厅”在室外以墙体限定空间的手法创造了具有向心感的、封闭的阴角空间, 一种将人们环抱在内的姿态令人感到温暖, 增添了空间的魅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 现代博物馆中介空间在协调人、建筑和环境三者互动关系的同时达到满足人的行为、心理、视觉及情感的需求, 从而实现中介空间结构的秩序性、方向性、生动性、整体性和多样性。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现代博物馆中介空间应运而生, 受自然、社会、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呈现出多种构成形态及设计手法。现代博物馆中介空间作为空间、功能过渡的同时, 实现了人的心理和视觉的过渡。它是现代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序幕, 起着协调人与建筑、人与环境以及建筑与环境关系的作用, 从而成为构成城市空间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现代博物馆中介空间,形态,设计手法

参考文献

[1]刘英.城市公共化中介空间[D].上海:同济大学, 2006.

将现代艺术手法运用到小说教学之中 第8篇

基于上述认识, 笔者在小说教学中, 对小说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 其核心是, 将现代艺术——电影 (电视) 的一些手法运用到小说教学之中去。

一.场面的处理

电影中的场面就是依据故事的需要, 内容的主次, 给予景物大小远近的恰当表现, 从而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将它移用过来, 就是如何处理小说中所描写的场面了。如对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中开头的环境描写的理解, 教师有意让学生以编导的身份去处理这个场景, 于是学生们进行了大胆的设计, 有一学生是这样安排的: (括号中为导演说明)

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 (近景)

来往的人群 (全景)

雕梁栋画栋、穿山画廊 (交叉描写)

“敕造宁国府” (特写)

……

这样安排, 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气派, 也显示了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小说的深邃主题也得以昭示。

《失街亭》中诸葛亮斩马谡的场面令人震撼, 也令人感动, 这个场面如果让学生处理, 比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的效果肯定要好得多。于是教师放手让学生用电影手法进行处理, 处理前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简单引导:要考虑诸葛亮和马谡的关系, 考虑诸葛亮的治军风格, 注意诸葛亮和马谡两人的内心世界、情感变化……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安排了这样的场面:

辕门外法场 (近景)

刀斧手 (特写)

马谡反绑着双手, 悔恨的泪 (特写)

法场, 全场肃穆 (全景)

孔明紧握椅子扶手的手 (特写)

这样的安排突出了法场的紧张、凝重, 把孔明复杂的内心世界、马谡悔恨的情感以及两人的私交都抖落在观众 (读者) 面前。

二.音响的处理

电影手法中有音响蒙太奇, 它是利用音响效果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 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加强场面描写, 渲染气氛, 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从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中节选出来的, 可以说这一节是林冲走上梁山的最后一步。课文节选的内容着力在“风雪”二字上做文章, 而林冲性格的发展与书中描写的环境有其直接的联系。鉴于这一点, 教师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音响效果的处理上, 以便突出主人公所处的孤寂、灰暗和可怕的环境。有一些学生是这样安排林冲在沽酒途中的音响的:

凄厉的风声

脚踏雪地的嚓嚓声

酒葫芦与花枪的碰击声

山神庙的哐当声

远处的狼嗥声

……

通过这样的音响处理, 就把那种风雪中沽酒的画面突现得非常清晰, 也把林冲这个即将落草的英雄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处理“火烧草料场”时, 又安排了:呼呼的风声, 草料场传出的草料燃烧的哔剥声, 房屋的坍塌声及狗吠声。这样加入了一些非“客观”因素, 很合理地把林冲所处的环境投射到“画面”上, 而林冲所处的冷漠的自然环境实际上是当时冷酷的社会环境的真实的、直接的写照, 是为课文的主题服务的。

三.色彩的处理

一部影片的色彩是与主题及整个格调相统一的, 相一致的。色彩运用得当, 能使整部片子产生高度的艺术美,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也涉及到色彩的处理。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 我虽然也注意到了色彩的处理, 但与音响比起来, 色彩在这文中的地位就逊色了一些, 因而只是提示学生, 也未下多大功夫。但在学习孙犁的名作《荷花淀》时却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在学习过程中, 我有意让学生采用白色为主调——一场场洁白的芦苇在延展, 远望白洋淀一片白茫茫的雾气在朦胧的月光下游动, 整个“画面”呈现着素淡朦胧的美, 高雅洁净的格调。还有一位女学生想象水生嫂穿着粉红色的衣服坐在洁白的芦席上, 像一位圣洁的女神, 颇有诗意美。其二是伏击战一节。绿色的荷叶, 粉红色、白色的荷花, 美丽如画的景物和那极不协调的枪声形成鲜明对照。白洋淀似乎在枪、炮声中擅抖、呻吟。

老师询问他们为什么如此安排?一个学生作如此回答:这样安排色彩是为了突出白洋淀的优美景色, 也是为了表现劳动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为了这宁静幽雅的生活, 甚至连妇女也参加了战斗, 这是主题的需要。这位学生的原话虽非如此, 但她完全懂得电影色彩的妙处, 这是勿庸置疑的。

《药》中最后的上坟一节, 也可让学生采用电影的色彩处理。两个老太婆, 一个是革命者夏瑜的母亲, 一个是吃了夏瑜的血染馒头的华小栓的母亲, 两老妇都失去了儿子。大多数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 安排了灰暗阴沉的色调, 把坟地的凄凉、阴森、恐怖的特点很突出地表现出来了。另一个学生更深一层, 在灰色中突出夏瑜的坟上的花环, 给人最大的亮度, 很明显, 这个学生把握了小说结尾的深刻含义和那花环的内蕴。

四.描写的处理

描写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基本手法。小说和电影的描写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不同之处。电影是用直观的镜头来描写, 小说则是用文笔来加以叙述, 只有通过视看, 并加以想象才会有电影的直观性。电影的特写镜头可以刻画人和物, 尤其是对人的眼睛的刻画, 能够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使人物形象个性化、典型化, 增强人物的丰满度, 这是其它艺术所不及的。小说借其描写法, 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最好运用。

《祝福》是一篇反礼教的力作, 是鲁迅先生射向旧礼教的一箭。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二度嫁人, 由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良家妇女沦落为一个乞丐, 最后悲惨地死在人们的祝福声中。鲁迅先生在刻画她时, 着意刻画了她的眼神, 使她的遭遇、命运, 透过这一个“窗口”得到了体现、透视。我让学生运用电影的描写法对祥林嫂的眼睛进行了肖像拍摄, 并且提醒学生注意每次“拍摄”时, 眼睛有什么不同, 眼睛所包含的内容有什么变异。班上一名学生运用了三次“拍摄”法:

A.到鲁镇做工时的眼神 (特写:“顺着眼”, 体现祥林嫂勤劳、善良的性格)

B.捐了门槛之后的眼神 (特写:“眼光分外有神”, 表现出祥林嫂的欢欣和对未来充满希望)

C.沦为乞丐后的眼神 (特写:“间或一轮”, 说明祥林嫂己失去希望, 变成木偶)

这样一来, 通过这三次特写镜头的刻画, 基本把握了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和她的精神世界的变化流程, 了解了她所遭受的境遇, 从而使学生认识了封建宗法制度吃人的本质, 因而也就完成了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所规定的任务。

描写是小说艺术所常用的手法, 它有不同的种类: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描写阿Q在土谷祠中的梦幻, 便是心理描写, 教师在教授这一节时, 只需提醒学生采用梦幻式的交叉蒙太奇即可。

五.细节的处理

细节既是电影艺术的血肉, 也是人物形象的支撑物, 小说和电影这对孪生兄弟都擅长运用细节来描绘人物, 推动情节发展, 达到“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效果。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 有些细节对林冲的性格特征有极大的表现力, 比如林冲沽酒出门时锁门时的动作和回来后摸炭火的动作, 学生在老师的揭示下, 都直接运用特写镜头将这些动作反映到了“画面”上, 突出了林冲的谨小慎微。

另外, 在教授《祝福》这一课时, 学生对祥林嫂被迫害时的精神状貌及心理活动的理解较难, 于是教师先把夏衍同志改编的电影发挥想象的例子举了两个:一个是捐了门槛之后, 祥林嫂用菜刀砍门槛的镜头;另一个举行“祝福”祭祀时, 四叔的话使她端着的活鱼掉在了地面上。然后, 教师让学生用细节表现鱼在地上挣扎的隐喻意义, 于是学生在处理祥林嫂出现在“我”面前时, 注意用特定镜头再现她的乞丐形象——破裂的竹竿和竹篮里的破碗。不难看出, 学生完全理解了此时祥林嫂的处境。

细节处理得当, 能使学生分清主次, 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从而把握重点, 突破重点, 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实践, 我们感到电影式的小说教学法, 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 尤其是能够很好地把握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在小说中处理和运用, 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同时这种教法可以使学生形成某种美学思想, 提高审美能力。另外, 长期运用这种方法对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大有裨益。

处在信息时代的教师应该看到科学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发挥自身特长,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只有适应时代, 才能立足时代, 只有立足了时代, 才能创造时代。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 这种电影式的小说教学法将会日见其长, 有志于改革的同行不妨一试。

摘要:将现代艺术手法运用到小说教学之中意义重大, 其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 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现代艺术手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场面的处理;二.音响的处理;三.色彩的处理;四.描写的处理;五.细节的处理。

现代筝乐的创作风格与表现手法 第9篇

现代筝乐的创作风格

一、创作主体多元化

社会发展的新变革不断的推动着音乐领域的发展。从音乐观念到作品的创作风格、以及表现形式都有了新的突破。现代筝乐的创作风格、内容、形式都较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专业作曲家积极参与创作, 改变了先前由演奏者单一创作的局面, 现代筝乐作品无论在创作上, 还是在题材的选择上, 都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1、民间古筝艺人进入专业院校进行教学与创作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古筝艺术进入专业院校, 其中弹筝艺人通过在院校的工作实践而活跃了思想, 并且更加重视对音乐理论的学习。如《庆丰年》 (赵玉斋曲) 、《闹元霄》 (曹东扶曲) 等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筝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的。尽管这一时期的筝乐创作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庆丰年》等新筝曲, 较之前内容更新颖、技法更加丰富、展现出新的面貌。

六十年代, 第一批高校培养的古筝人才走向社会。像王昌元、周延甲、曲云、项斯华等专业古筝演奏家进行筝曲创作, 创作出《战台风》、《草原英雄小姐妹》、《秦桑曲》、《香山射鼓》等一系列广泛流传的经典曲目。

2、专业古筝演奏家的创作

例如当代著名古筝演奏家王中山不仅继承了前辈艺术家的精髓, 并且通过演奏中不断的探索创新, 在古筝演奏技法上开创了许多新的演奏技法, 开拓性的运用轮指、快速秩序、开发多指摇和左手摇指, 赋予古筝演奏技术以无穷的艺术生命。创作出一批优秀的现代筝曲, 如《溟山》、《云岭音画》、《夜深沉》等。

3、专业作曲家的介入

九十年代后, 古筝演奏技法的不断创新, 筝曲创作除了演奏家为主体外, 吸引一批专业作曲家参与创作, 使得现代筝曲的创作风格更加精致, 形式更加新颖。他们大胆采用西方十二平均律音阶进行创作, 极大的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 如:王建民《幻想曲》、庄耀《山的遐想》、徐晓林《黔中赋》等。

二、创作题材的多元化

传统筝曲的创作大部分与山水、花鸟等景象相关, 曲调突出各个地方民间特色。五六十年代的筝曲创作更倾向于现实生活的表达, 符合当时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工人、农民的思想感情表达, 以歌颂赞扬为主, 如《庆丰年》、《闹元宵》、《战台风》等。七八十年代, 中国进入文化多元时期, 形成西方现代音乐观念与我国创作实践相结合的音乐潮流, 8 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气候对作曲家的影响深刻, 筝曲创作上既富传统意蕴又具当代精神, 创作风格也一改以往热烈气势而转向委婉清丽、深沉凝重的音乐表现, 题材上追求作品的写实性, 如《草原英雄小姐妹》、《东海渔歌》、《台湾热女的心愿》曲名即反映音乐内容。

三、创作观念的不断更新,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随着传统与现代的不断融合, 创作观念的不断更新, 老一辈古筝艺术家通过挖掘、整理史料, 留存下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筝曲, 使得各个筝派的代表曲目流传下来。在现代筝曲的创新中, 扔保持传统筝曲的精华, 又运用西方现代创作手法和作曲技巧, 为新时期筝乐发展开辟新道路。

例如:根据河南筝曲乔金文原创《汉江韵》改编的古筝三重奏《汉江韵》, 改编版的主题在原来简约材料进行复杂化处理, 主题每次再现都是对简单材料的逻辑展开, 给人一种不断的推进力, 但在变化中持续的主音隐藏其中, 每条旋律都围绕主音上下波动, 巧妙绝伦。该曲在演奏形式上采用双筝伴奏, 这样突破了古筝独奏同时演奏旋律与和声的局限, 采用伴奏形式可以使各声部音色更加统一, 音量更强, 和声色彩更丰富。

现代筝乐的表现手法

一、调式调性上

目前, 常用的是2 1弦筝, 采用五度相生律, 按五声音阶排列, 最常用D, G调, 其次A, C, E, F调也常见。90年代以来, 随着筝曲创作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定弦显现出和声色彩单一, 不能快速转调的局限性, 制约了创作风格的突破。现代筝乐的非传统五声音阶定弦, 自由混合定弦, 十二音序列定弦等, 大大的丰富了音乐形象。

例如:《溟山》王中山曲, 在每组音阶中变化成升r e、升s o l, 并将最低音2 1弦降低小三度, 最高音1弦升高小二度, 这样的定弦拓宽了音域并使大小调转换更加便捷, 从其调式调性上看, 在保留传统五声风格基础上又具有新音乐的特色音阶, 形成对比的和声色彩, 并能在乐曲中迅速转调。

二、曲式上

5 0年代以来, 筝曲创作中常见的曲式结构单三部曲式 (慢—快—慢、快—慢—快) 。9 0年后, 现代筝乐的创作多以一个核心主题为基础, 通过音区、节奏、和声的变化发展成一个复三部曲式, 在音色的色彩性布局上更加丰富, 音乐更加有张力, 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例如:《幻想曲》以云贵地区民歌为基调, 通过主题在速度、节奏、音区、和声的变化发展的复三部曲式, 散—慢—中快—快—散的情绪布局, 前后呼应体现一种对称的美感。这一特点融合了中国戏曲的结构形式, 在回归传统基础上创造现代美。

三、和声上

在筝曲创作中, 往往传统和声中和弦采用非同根音的大小三和弦的转换, 以明亮音色为主导。现代筝曲中不再局限这一法则, 各种不同结构的和弦交替运用, 和声色彩丰富, 多调性叠置的和声布局极大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力。

如:《幻想曲》中, 在和声配置上既出现了同根音大、小三和弦等协和和弦, 而且也出现了减七、增七、增三等不协和和弦, 运用了多调性连环叠置的定弦方法。这样的创作既对前面调性的偏离, 也有对主调的回归, 每次转调后的和声变化促成新的音乐语言的形成, 使乐曲在转调后有新的和声色彩。

四、演奏手法上的创新

现代筝曲中, 在演奏手法上不断创新, 仅通过音律变化, 琴弦弹拨不能满足现代作曲家的创作需求, 因此作曲家在创作中大胆借鉴西方的自由演奏手法, 来创造特有的意境, 并且为了达到新音色, 加入拍击这一新的演奏手法。

例如:在创作作品《幻想曲》、《溟山》、《箜篌引》、《西域随想》中就运用拍击琴弦和琴板来模仿各种舞蹈性节奏, 增强了舞台表现力, 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古人云“变则可久, 通则不乏”, 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创新改革才能持久地将事业发展下去, 认清筝乐艺术的发展趋势, 更好的指导筝乐艺术在今后的发展道路。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筝曲的创作风格多元化发展, 以及在表现手法上的呈现, 使我们清晰看到, 创新既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又要在创新上看到传统的回归, 从而自然渗透筝乐艺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创作风格,多元化,表现手法

参考文献

[1]周海宏:《音乐与表现的世界》,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2]周耕:《古筝音乐》, 湖南音乐出版社, 2000

[3]王建民:《从古筝的定弦谈筝曲的创新》, 中国音乐, 1999年第4期

现代手法 第10篇

一、红色经典人物与现代传奇英雄

杨子荣, 我们只从小说和京剧里看到的英雄角色, 属于红色经典人物的一员, 此类影片中的人物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大、全”2, 我们所熟悉的刘胡兰、江姐等在红色经典影片中均如此表现, 这些影片产生于文革之前, 而在文革期间影响最大的当数八个样板戏, 其中就有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那个年代的英雄是完美的, 这符合那个特殊的时代和观众审美, 而现代的英雄形象早已不能同日而语, 随着世界文化相互融合和学习, 电影思想的交流, 现代观众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者, 东西方文化交流密切, 西方英雄形象对于我国观众也已经深入人心。

《智取威虎山3D》中的杨子荣, 有着好莱坞式的英雄形象, 有着很强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在好莱坞大片中,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孤胆英雄, 凭一己之力改变世界、拯救地球。在该影片中, 杨子荣一人打入威虎山内部, 智斗八大金刚与座山雕, 并最终完成任务, 这是典型的美式英雄、徐克的侠义风范。

众所周知, 徐克的武侠片与众不同、脍炙人口, 他有自己对武侠的理解, 想象力丰富, 结合现代电影特技打造新式武侠英雄, 无疑, 影片中的杨子荣也是徐克电影中又一个新的武侠形象。既有侠客的胆识和过人的机制, 也有鲜活的普通人的性格, 会唱京剧、喜欢唱二人转等, 都是贴近生活的一面, 这样的英雄有血有肉;其次, 这样的英雄深受观众的喜欢, 究其原因, 从60后到90后,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英雄梦, 这和年龄无关, 即是一个传奇, 也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记忆。

二、当代电影手法重塑

1. 角色造型

角色造型是影片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角色造型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化妆造型, 二是服装造型。两者是一个整体, 互为补充, 密不可分。在创作过程当中, 既有明显的分工、互相独立, 又在美术设计师和导演的总体统筹下合二为一, 目的只为完善和充实人物造型。影片以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审美为载体, 因此, 角色造型除了须考虑上述因素之外, 还应遵循地域文化和受众的观赏习惯。

角色造型是一部影片成功的关键因素, 造型可以将观众的情绪进一步带入故事当中, 身临其境的体会故事情节。影片中徐克对于主要人物的造型我认为非常饱满, 以往的艺术作品中对于杨子荣、座山雕和八大金刚的造型因为各种原因趋于平面化, 在本次的创作中, 徐克准确把握了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 基于很强的美术功底, 和造型师一起绘制出每个角色的造型图。

从该影片的剧照可以看到, 主要人物的角色造型颇具“徐克风”, 属于影视角色造型中的写意造型设计。首先, 此次造型遵循小说当中对角色的定位, 杨子荣一派英雄气, 一出场就可以看得出来, 浓眉大眼、络腮胡、眉毛上扬, 豪气外露, 在上山后, 服装有所变化, 身披皮大氅、脚穿高筒靴、头戴皮帽, 一举一动透露着侠义风范, 孤胆英雄在他身上映射无疑;其次, 座山雕, 梁家辉在采访中说他的造型是徐克自己专门给他画的“座山雕”图, 由此可见, 徐克的绘画功底非同一般。座山雕作为匪首, 既要有过人的本领, 也得有统领众土匪的气质, 三角眼、竖起的发梢、鹰钩鼻、沙哑的声音、神出鬼没的踪迹和眼神等, 梁家辉诠释的十分到位;再次, 八大金刚各有特点, 在原著小说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绰号, 都是根据各自的能力和特性所取, 但是在影片当中, 为了凸显英雄杨子荣, 其他人均是辅助杨子荣的角色, 因此, 他们不是重点, 甚至几个角色连台词都没有, 但是根据造型, 每个人都能够体现, 如“炮头”老大, 明显是带头大哥、“翻垛”老二, 白净、善思, 视为军师等, 其余角色造型也是惟妙惟肖。

2. 细节处理

细节是一部影片成败的关键, 该片对于细节的把握不止停留在演员造型、动作等肤浅层面, 而且深入剧情、深入人性、深入到那个特殊年代。在栓子闯入小分队的休息区时, 他把小分队当成土匪, 将高波送他的饭打翻, 面条撒了一地, 而下一个画面却是高波俯身去捡地上的面条, 虽然这个画面和剧情并无联系, 但是在那个战乱的年代, 粮食十分珍贵, 因此, 徐克对此细节的把握十分符合故事的时代背景。在杨子荣等人乔装进入勇奇家中, 鸿义等人在和勇气交谈, 而下一个画面转为杨子荣翻看村民的米缸和锅, 并为村民留下粮食, 这样细节的处理符合红色主旋律影片的剧情, 也符合红色人物。栓子对小分队态度的转变也被导演做了很多细节处理, 在高波为救他受伤后, 栓子在雪地里一粒一粒的捡拾玉米, 栓子与高波分吃玉米, 都是导演对剧情和人性细节的处理, 将人物通过细节刻画的更加鲜活, 将剧情通过这些类似的细节更加丰富。

3. 特效运用

关注徐克的观众都知道, 徐克十分迷恋电影特技, 在徐克的电影中, 可以看到逼真而且极具想象力的特效设计, 如《新蜀山剑侠》中唯美的奇幻世界、《倩女幽魂》中的树妖和僵尸、《新龙门客栈》中的沙漠城堡等, 都是数字特技的视觉盛宴。在《智取威虎山3D》, 徐克在很多场景中依然运用了更加成熟的电脑特技来辅助影片故事发展。打虎上山片段, 逼真的东北虎和张涵予成熟的表演完美结合, 这场戏由两部分组成, 前后共制作了三个多月, 一部分是张涵予在摄影棚内的拍摄, 一部分是电脑特技制作的东北虎, 两者经过后期合成, 完美的结合的在一起, 使得以往只是依靠背景图片和简单动作来展现的经典片段, 通过3D技术实实在在的呈现在银幕上, 酣畅淋漓。

4. 布景

电影布景是为影片造型而进行的设计和制作, 它是由多个单元所组成, 处理手法也多种多样。布景的功能, 在于营造一部影片场景的气氛、氛围和风格。因此, 布景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影片的艺术水准。随着电影美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当今的电影布景已经融合多专业、多因素, 绘画、设计、社会、资金等对一部电影的布景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影片外景在东北森林实地拍摄。开头以航拍全景的方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白雪覆盖了漫山遍野, 3D效果更加逼真, 让人不寒而栗。全片是一片雪的海洋, 时时刻刻都体现出那个年代在东北发生的让人震撼的真实事件。

《智取威虎山3D》取材于小说, 除了小说里的人物, 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威虎山寨是什么样子, 这就需要导演即结合小说, 有自己对剧本的独到见解, 也要充分发挥想象力, 徐克从布景道具、演员妆容及每个人物的语言和状态, 都加入了新的想法和设计。在徐克的世界, 杨子荣和座山雕分别是英雄和枭雄, 而威虎山则是类似阎王殿的一个地方, 正如观众在影片中看到的一样, 碉楼耸立、倚靠天堑、易守难攻, 内景阴森邪恶、令人胆寒、杀气四溢, 俨然融入了徐克式的武侠风格, 战斗英雄杨子荣聪明秀出、胆识过人, 枭雄座山雕凶狠强横、野心十足, 结合时代背景, 对正面和反面角色描绘的丝丝入扣。

5. 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是影视画面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电影特写镜头的出现和运用, 丰富和增强了电影艺术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使电影能够表现的内容更加深刻和广泛。由于电影的艺术特性和观看环境, 大量的特写镜头成了必不可少的画面语言, 导演往往会通过特写镜头传递浓郁的情感和画面以外更深层次的信息。徐克影片《智取威虎山3D》中, 特写镜头依然占了很大的比重, 203捡起没有燃烧完的窗花并且注视, 从这个小小的窗花, 可以看出徐克对于细节的描写, 透过窗花特写可以知道土匪对当地村子的破坏之严重, 而203面部特写更能反应出他对剿匪的迫切心情。

电影从内部叙事发展、时空变换到外部观看环境, 都需要特写镜头进行讲述、描绘、点缀和引导,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 特写镜头在电影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强大, 简单的几个特写镜头组接就可以完成一系里剧情和动作, 在杨子荣闯入威虎山的片段中, 杨子荣与八大金刚、座山雕的一系列的对话、动作都由特写完成, 众人的神情看的一清二楚, 气氛也随着剧情的发展紧张起来;特写镜头可以帮助影片制造悬念, 在《智取威虎山3D》中, 座山雕的出现总是伴随着特写镜头, 导演刻意不让观众过早的看到座山雕的完整形象, 数次的出现均是脚步特写, 吊足观众胃口。

三、受众心理

检验一部影片的成功, 主要有两个因素:票房和口碑, 这两个因素均取决于受众。《智取威虎山3D》既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也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由此可以看出, 该片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和对徐克对当代英雄的成功塑造。该片的受众范围涵盖了60后到90后的不同年龄段, 怀着对战斗英雄的崇敬和怀念、带着对徐克导演的敬意、思索武侠与红色英雄的结合, 不同年龄段的受众在影片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存在感。

受众心理是传播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接受需要、接受动机、心理效应、心理倾向构成了受众的心理特点, 而传播与受众之间存在着互动与制约的双重关系, 当传播内容满足受众时, 受众与传播可以形成良性互动。智取威虎山这个故事本身就可以满足几代人的心理需求, 而徐克在影片中所塑造的杨子荣加入了自己对英雄的见解, 既有中国武侠的影子, 也有好莱坞式孤单英雄的烙印, 而这些恰恰符合年轻受众的英雄审美观。

对于受众来说, 真正的动机来自受众本身, 而传播者只需要挖掘受众自身的动机即可, 笔者认为, 该影片对于受众的观看动机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 智取威虎山故事本身, 这个故事不但广泛流传, 更是深入人心, 而且, 经过几十年的传播, 主人公杨子荣在人们心目中已神话, 且不论事件本身, 在小说中, 作者已经将此角色提高到一定的历史地位, 引起受众的向往、崇拜;第二, 徐克, 被称之为华语电影“鬼才”, 中国当代武侠电影和香港新浪潮电影的领军人物, 颠覆了传统武侠电影的理念, 从美国学成归来, 带来了好莱坞电影的特色。徐克电影中的侠客, 结合了好莱坞英雄的性格特色, 他用之不竭的想象力, 对电影精益求精的态度, 让他的电影在华语影坛独树一帜, 吸引了不少受众。

综上所述, 通过现代电影手法和徐克对电影独特的解读方式, 红色经典故事智取威虎山成功改编, 可以说, 在商业上面大获全胜、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 让观众眼前一亮。经典故事的选择、现代电影手法塑造、受众心理的把握, 都是该影片成功的关键, 在角色造型、细节处理、布景、特效运用和特写镜头这些关键因素的处理中, 体现了鲜明的“徐克风”, 并且达到了精良的水准, 由此看来, 电影须跟随时代, 不断更新电影艺术和制作理念, 以符合现代电影观众审美!

摘要:红色经典电影1翻拍, 难以突破原剧本的框架、难以达到满意的艺术效果和票房, 向来不被众多导演所选择, 电影怪才徐克却偏向虎山行, 选择传统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作为创作来源。但是, 电影《智取威虎山3D》口碑 (横跨老中青三代) 和票房 (突破8亿) 双赢, 让观众看到了心目中的英雄, 也看到了不一样的红色经典影片。

关键词:红色经典,传奇英雄,现代电影手法,受众心理

参考文献

[1]王天宇.《徐克-心中一直有个杨子荣》[J].走向世界, 2015.1.

[2]刘晓静.助推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三位外援[J].当代电影, 2015.1.

[3]牛梦迪, 李雷.看红色经典如何叫好又叫座[N].光明日报, 2015.1.

[4]廖悦.红色经典的改编与翻拍——以电影《智取威虎山》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 2015.1.

[5]侯李游美.当下中国艺术电影的生存现状及发展策略[J].当代文坛, 2015.1.

库布里克电影手法中的后现代性 第11篇

关键词:库布里克 电影 后现代主义

库布里克的电影语言奇异绚丽,故事框架与众不同,让人难以捉摸。身为一名好莱坞导演,却一反经典的好莱坞电影手法。好莱坞的特征首先是电影工业化,导演不过是作为电影之作中的一个小环节,并不代表思想的表达者,而更像是一个调配各部门的匠人。库布里克显然不同于此,他用他的影片探索人类精神的异变,运用后现代主义的电影手法,反常的情节结构和叙事基调、混杂的拼贴方式、黑色幽默的暴力诗学、反讽和滑稽模仿手法,所有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极力推崇的手段,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某种难以言说的焦虑。

本文从两个方面入手,对库布里克电影的后现代主义特点进行简要分析:一方面在叙事策略上,不再是模式化的起承转合的设置,而是用视听语言来消解叙事。另外一个方面,库布里克在表达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上的创新,在精神思考层面使用反讽的手法,对未来世界的预见性和制造神秘性等。这些都和好莱坞有很大反差。

一.反常规的叙事策略

好莱坞电影讲求起承转合,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段落,开端,建构,结尾。开端部分必须明确有利,建构部分要有冲突张力,结尾要干脆利落,最明显的例证就是二十四秒钟营救。炸弹快要爆炸,主人公与反面角色对决,在炸弹爆炸前的那一刻击败对手,拆下炸弹。

库布里克的电影当然也有起承转合,但是转的力度来的过快,过猛,有时让人迷惑。例如在他的最后一部电影《大开眼界》之中。妮可基德曼告诉汤姆克鲁斯自己差点和一名美国军人发生关系,这个事情就一直成为汤姆克鲁斯心中的一个梦魇,推动了之后的叙事发展,开始了一段奇异的冒险之旅。而这个事件发生的时候并不是实现铺垫的,而是毫无征兆,两人就在关系非常好的一瞬间,女主角突然开始脸色大变,精神变得恍惚,像是进入了某种幻觉状态,而她所说出的话,也是惊世骇俗,这个地方的转折基本就把主角引入了自责,自疑的精神阶段。这就夸大了叙事的功能,

另外,库布里克时常利用视听语言的魅力,消解叙事上的巧妙性。例如《发条橙》就是一部把暴力无限制放大的影片。故事其实有非常明确的起承转合,主人公,犯罪,入狱,进而遭受洗脑,之后惨遭虐待,在之后重新恢复了血腥的渴望和性的幻想。最令人震惊的是,叙事把重点移向了暴力。主角所在犯罪团体对无辜作家的施虐,对于作家妻子的强奸,犯罪团伙中几个伙伴自己的相互虐待,库布里克有意通过视听语言放大了这些画面。两种反差极大的视听手段造成了一种诡异的情绪魅力。

二.题材在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上的创新

纵观库布里克的所有电影,就会发现,其中包含着对于过去的反思,以及对于未来的焦虑等几个重要题材。他运用各种后现代的表现手法,比如多可能性,多元主义的手法表达对于未来的预测等等。

在过去的反思方面,《奇爱博士》提供了一个非常精妙的文本。这是一部战争电影,但是没宏大的战争场面,有的只是一些战争的特效,一些士兵盲目奔走的镜头,战争像是一场荒诞的游戏,而士兵战斗的意义也显得荒诞不清。而主角依照片名应该是奇爱博士,可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多少他的戏份,相反,倒是一些国家元首成为了主角。严格意义上说,这部影片没有真正的主角,因为没有主角,所以意义也就不明确,能给于人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你可以说是影射政治,也可以说批判战争,还可以说是黑色幽默或者反讽的手法。而这种展现方式,和好莱坞是完全不同的。

而对于未来的预测方面,库布里克也显出难以言说的悲观和绝望,在不朽的科幻杰作《2001太空漫游》中,人类科技高度发展,飞速的发展造成的更新换代最后导致了人类成为了博物馆中被观赏的人,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和当下的社会发展,世界形式多么想象。而这种开放式的展现手法,也是好莱坞电影中很少见的。一般情况下,灰姑娘和王子最后相爱,进而快乐的生活这种封闭式的手法是好莱坞最常见的一种。

犹太者语言曾经说过,每一群蚂蚁之中,总会有一两只离群的蚂蚁,而这一两只蚂蚁才是找到食物的真正的先驱。在《2001年》太空漫游的结尾,库布里克安排了人类被放在了博物馆里供欣赏。如果人类的精神也有这么一个博物馆,库布里克一定会在其中。

现代手法 第12篇

1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哲学理念, 也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造林观念, 最终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并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 主要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 辅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 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 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 特别是多以诗文、词赋和绘画的意境为思想境界的追求目标。

2 中国园林意境美的体现

2.1“堆山与叠石”的意境体现

由于石头种类的不同, 所传达的意义也不同, 在园林艺术中的山石造型, 一般采用假山的形式来传情, 如象征春回大地的春石, 象征生机勃勃的夏石, 象征万物萧索的秋石。在园林设计中, “一水三山”是中国传统建筑山水美学体系的体现。在叠石艺术中, 亦能以小见大, 只要设计者能抓住石材本身的特性, 便能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意境美。

2.2“庭园理水”的意境体现

将水分割成若干个相互连通的小块, 这样各空间环境既自成一体, 又相互连通, 从而形成一种水陆萦回, 岛屿间列和小桥凌波而过的水乡气氛。不论是池还是大面积的水, 不论是私家园林小范围的造水, 还是皇家园林气势磅礴形成的岛屿。水除了起到调节整体环境氛围的作用外, 还能体现“庭园理水”园林意境。

2.3“花木配置”的意境体现

花木的配置只有考虑具体气候, 才能正确地传达出其完美的意境来。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之意境在于遵循画理诗情, 还常常赋花木以人性, 这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花木配置上, 要注意根据地域特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花木种类。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其形、色、香而“拟人化”, 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 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征寓意。

2.4“建筑小品”布局中的意境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一致。因此, 其类型十分丰富, 主要有亭、廊、榭、桥、墙、舫以及花架、小品等多种类型。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 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亭多布置于主要的观景点和风景点上, 或作为主体建筑陪衬。廊是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 是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起到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作用, 而且又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榭一般的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 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 一部分伸入水中。主要是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 对景致也起到一种点缀作用。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 组织游览线路, 点缀水景, 增加水面层次, 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

3 中国园林植物配置艺术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园林植物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园林的发展重点。在传统的中国园林艺术中, 植物造景大多离不开花卉树木, 或作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陪衬, 或用其点缀庭院空间, 园林艺术与文学艺术得到最好的融合。植物造景兼备了生态、文化、艺术、生产等多种功能, 在现代园林中, 植物配置充分利用园林植物材料的造景功能, 创造符合现代要求, 极具时代特色的园林景观。

3.1 造景原则

3.1.1 主体性原则。

造景主体性体现了植物造景的思想, 是植物造景的基础。根据园林绿地的类型和性质, 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主要功能, 只有植物造景遵循一定的主题, 抓住其“神”之所在, 合理确定主题, 才能运用各种造景手法, 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植物景观。古典园林讲借景, 追求层次丰富、意境深远、诗情画意、曲径通幽、曲折多变, 讲究游人静坐细品, 讲究人的情性, 触景生情。

3.1.2 艺术性原则。

遵循一定的造景艺术性是避免植物造景孤立运用的处理手法。要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 必须统一考虑建筑造型、自然环境、画面构图、功能特点和透视色彩效果等, 与建筑设计同时交互进行, 并在植物造景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 充分利用植物材料的色彩, 在兼顾每种植物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的同时, 保持各自的园林特色, 采取变化与统一、衬托与对比、节奏与韵律及均衡等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园林艺术效果。

3.1.3 生态性原则。

在植物造景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 如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因子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不同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同的生态关系, 不同植物之间, 以及与动物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生态关系。

3.1.4 文化性原则。

根据现代社会要求, 用植物造景反映人们物资世界和文化世界的丰富多彩。古典园林常被称为文人园林, 其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技巧趣味和文学趣味以及概括创造出来的山水美。因此, 应把传统文化看作植物造景的思想基础。

3.2 植物造景的基本手法

3.2.1 主次分明。

疏密有序, 紧扣主题, 同时还要尽量避免人工之态的显现。栽植的过程中, 根据地形等疏密相间, 园林绿化要自然栽植。利用各种植物的色泽、形态等采取不同的配置方式, 使之形成千变万化的景境, 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3.2.2 季相变化景色宜人。

在植物造景时, 可根据各种植物特点或突出一季景观兼顾三季景观, 或突出一种树种景观兼顾其它树种景观。选择好背景树种和陪衬树种, 丰富植物景观, 使人们在不同季节欣赏到不同景色。用不同树种的季节变化, 适当配置部分草本花卉, 显得四季分明, 花香怡人。

3.2.3 开放空间围而不闭。

该手法在学校、小区体现较多。一般通过围栏把园内景观漏透与园外以丰富城市景观;现代公园追求自然流畅、简洁明快、立意新颖、实际高效、新奇惊险, 追求大色块、大效果, 疏朗明快。3.2.4边线清晰韵律变化。通过高矮的乔灌草结合, 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 前栽后植, 成块和断续的穿插组合, 半隐半现, 互相衬托, 互为背景, 加大了景深, 丰富了景观在体量线条、色彩上的搭配形式;错落的种植及合理应用曲折起伏的地形, 使林缘线和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 形成景观的韵律美。

4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 既要立足古典园林的形式, 更要深入研究西方风景园林和中国传统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本质特征。可以说, 设计观念的国际一体化和设计手法的中国本土化, 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方向和捷径。由此可见,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要取得进步, 必须通过对传统园林的深入研究, 提炼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 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 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 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这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真正的发展方向。

上一篇:单招高考下一篇:车辆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