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特洛伊城

2024-07-03

中国的特洛伊城(精选8篇)

中国的特洛伊城 第1篇

中国批发商城增多

匈牙利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商城是从2003年开始出现的。由于匈牙利华商与奥地利伊尔堡集团创建,奥方是产权人。该商城投资高达2亿美元,目前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第二期工程计划将在2010年完成,总面积达8万平方米,店铺总数达1500家,停车位2200个,商城的定位是亚洲商品批发中心。

与亚洲中心毗邻的是布达佩斯中国商城。这是华商从土耳其手里买下的,于2004年开业,总面积也达4万多平方米。最近又有规模更大的欧洲商贸中心开始启动。在欧洲商贸中心的广告宣传上可以看到,他的第一期工程将于今年第二季度竣工,经营面积6万多平方米,其中写字楼1万多平方米、仓库5万多平方米。如果整个工程竣工,这片位于布达佩斯黄金地段的地方就都被华商开发的商城覆盖。

与此同时,“布达佩斯唐人街”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总面积达70万平方米,计划在10年内全部建成。这里将成为商品批发、商务、娱乐、生活一体化的商贸中心。

没有老批发中心人气高

不过, 这些商城的人气并不高, 像亚洲商品批发中心这个开业已经5年的庞大商城一直没有达到当初的目标, 虽然它建设得可以与这里的大型购物中心媲美, 但全欧式的管理方式使批发商们不适应, 他们并没有进驻这里。目前只有一半的店面作为零售出租, 越南商人却占多数。布达佩斯中国商城原来也定位于批发中心, 但至今没有多少批发商进驻, 大部分成了库房。

与以上两家商城几乎同时出现的,是越南商人兴建的批发中心。这家中心由厂房和厂区改造而成,虽然不像亚洲中心和布达佩斯中国商城那样豪华,却符合华商在内的亚洲商家的“经营习惯”。但它和这两家一样都距离华商多年盘踞的“四虎市场”太远,使得商人们和客户们都觉得不方便。“四虎市场”在中东欧赫赫有名,它成立于1992年,租用铁路公司的库区,用集装箱组装而成。这里虽然环境恶劣,但一直是亚洲批发商的乐土。很多华商就是在这里顶风冒雨、经受严寒酷暑,从手拉肩扛起家的。

信心的背后

众所周知,开发商都是用银行的钱搞建设。而现在的金融危机中,匈牙利又首当其冲,银行不是破产就是裁员,对外贷款也在紧缩。华商也不好挣钱,因为匈牙利货币兑欧元不断下降,欧元兑人民币又不断疲软,做进出口生意的华商都称,能够坚持下去就已不易。匈牙利为挽救经济,税收方面更是收紧除了逐个公司清查账目外,更是把流通税提高。匈牙利民众的购买力不断降低,直接影响零售商,连锁反应到批发商和进口商,以至于其他行业感觉紧迫。

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商城的开发前景如何呢?《环球时报》记者就这个问题询问了每个商户的老总, 他们几乎都充满了信心, 只有布达佩斯唐人街总裁充满忧虑地承认形势不好。

匈牙利在上世纪90年代被称为中国商品在中东欧的集散地, 匈牙利现政府也希望这里成为中国商品进入欧洲的“桥头堡”。但随着匈牙利加入欧盟, 各项法律法规完善, 以及多年来经济低迷, 很多华商已经开始向周边国家甚至西欧转移。去年底匈牙利又正式成为申根国, 持有中国护照的华商们畅通无阻, 纷纷向外拓展。还有更多的华商从事零售经营, 分布在匈牙利的大小城镇, 近期因为经营中国商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少, 又有很多人转向海外华人百余年来的传统行业——中餐。

由此可见,能够从事批发行业的华商比例在减少,而如此多的商城纷纷兴建,势必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仅目前情况,“欧洲广成”与“布达佩斯唐人街”就已形成了竞争态势,而“布达佩斯唐人街”内部几家商城也是各自独资兴建和经营,出现争夺商家的情况。有的商城承诺商家免费入驻,从半年期增加至一年半,就是想留住现有的商家。的确有极少部分规模很大的华商,在两个以上的商城内租用店面,但大部分华商只能选择一个,一旦被下一个商城吸引,势必搬出原来的商城。

希腊神话特洛伊城的毁灭的故事 第2篇

死神到处游荡,只是没有进入一所房子,那里住着特洛伊的老人安忒诺尔。因为墨涅拉俄斯和奥德修斯作为使者来到特洛伊城时,曾经受过他的庇护,并受到热情的款待,所以丹内阿人没有杀死他,并让他保留所有的财产。

几天前,杰出的英雄埃涅阿斯还奋勇地在城墙上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可是,当他看到特洛伊城火光冲天,经过多时的拼杀仍然不能击退敌人时,他就好像一个历经风暴的勇敢的水手一样,因见大船快要沉没,便跳上一只小船,自求活命去了。他把年迈的父亲安喀塞斯背在背上,牵住儿子阿斯卡尼俄斯的手,匆忙逃了出去。孩子紧紧地靠在父亲身旁,几乎脚不沾地地跟着父亲跳过许多尸体。埃涅阿斯的母亲阿佛洛狄忒也紧紧跟随,保护她的儿子。一路上火焰避让,烟雾让道,丹内阿人射出的箭和投掷的矛都偏离目标落到地下。埃涅阿斯成了唯一带着老小逃出城市的人。

中国天津台湾城项目的营销解读 第3篇

关键词:营销,房地产,台湾城

“把营销一个项目提升到营销整个城市, 为城市植入一个品牌的高度。”这正是中国天津台湾城项目的营销目标。该项目力求跨越产业的边际, 整合不同的行业资源, 以创意为基础, 以差异化为手段, 为市场提供一个新的产品,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进而使生产者的边际利润提高。营销的本质是什么, 营销的本质就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通过发现需求、创造价值、传递价值来满足需求。

首先房地产要解决归属感。房地产作为商品, 它的区域价值是营销需要重点规划的。区位价值的背后是城市, 究其根源还是归属, 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样, 可以是项目主题化带来的归属暗示, 也可以是区位联动, 更可以是城市运营的高度吸引, 或者更高的上升至国家定位, 以国家竞争力来推动项目营销。虽然方式多异, 但大抵都归纳为归属感的创造。

其次房地产要规划功能性。这里说的功能性, 已不是简单日常起居概念, 涉及对这个城市最细分人群的深入理解。做得好-点未必有竞争力, 这是市场丛林法则下新的思考。营销关键是我们需要做得不同, 功能性的问题是如何建立差异化竞争力的问题。

最后房地产要创造符号性。产品具备功能性和符号性两大特征, 这是当前市场营销环境下的基本认识。房地产项目也不例外.这是一个创造符号化需求以对应阶层的年代, 符号代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消费感动。

综上所述, 这就是房地产营销在当下的新思考:归属感要精准, 功能要创新, 符号要感动。下面我们可以通过天津台湾城来解读这个项目的营销策划。

“台湾城”顾名思义就是把整个项目作为一个城镇来开发。城镇是个城市规划名词, 城镇的结构包含工业, 农业, 居住, 商业等构成要素, 这些要素通过整合形成一个社会群落。城镇一旦形成, 自身的优势必先会把这种吸引力辐射到周边的地区, 提升该地区的区位价值。

“台湾城”概念的提出迎合了目前海峡两岸局势的积极变化, 自2008年以来, 两岸恢复了中断九年的协商谈判, 而且实现了三通与直航。随着开放相互投资和高科技交流, 建立两岸经济与合作机制和两岸共同市场, 大大拓宽了台湾产业的发展空间。

一个大胆的构想浮出水面, 即引入台湾产业与房地产结合形成一个新的产品, 这个产品结构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以产品带动产业结构全面开发。什么产业在大陆地区有发展空间呢?我们首选IT产业。台湾IT产业有很大优势, 不仅创新机制健全, 而且技术优势明显, 但是发展空间不足, 环境资源有限。和大陆IT发展状况比, 其优势正是大陆不足之处, 其不足正是大陆优势所在, 因此海峡两岸IT产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产品概念提炼后需要找一个合适的市场, 这个市场应具有新兴的潜力才会给产品一个较好的准入度。天津具备这个条件, 它是中国环渤海区域综合实力最强, 影响力最著名的特大型直辖中心城市, 海、陆、空交通运输极其发达。刚开通的京津刚开通的京、津轻轨更是带动天津的繁荣与提升。而且天津有实力和优势, 处于环渤海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及通信枢纽地位, 综合实力高, 尤其发展IT产业的优势十分明显。

经过上述分析, 我们形成项目的完整构想:建立IT技术和IT产品国际交易市场为特色的地产, 配套以具有台湾元素和台湾概念的酒店、餐饮、社区、商业街、休闲娱乐中心, 国际医院和学校等功能服务设施和建筑, 使天津台湾城成为祖国环渤海地区台商投资兴业, 台胞旅游观光的“家”, 成为密切两岸同胞情谊的新纽带。

下一步对产品结构的细化, 中国天津台湾城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研发中心和经营中心, 写字楼、酒店及酒店式公寓, 附属住宅, 数码国际交易中心, 购物中心, 槟榔广场, 台北会馆, 健体康乐中心, 国际医院和国际学校等十大工程类别。

(1) 写字楼及软件园:

通过提供宽频设施及资讯系统科技, 为业主、租户提供先进、卓越的增值服务, 构筑台湾IT科技进驻大陆的桥头堡。

(2) 日月潭大酒店及公寓:

酒店风格以日月潭湖光山色为基调, 烘托、彰显一种台湾环境, 给台湾商旅以宾至如归的亲切感、舒适感, 给中外游客以双潭秋月般恬静安然而具现代感的审美享受。

(3) 数码国际交易中心:

汇集中国台湾及全国、全球各类IT产品和服务, 并提供相应技术、咨询、服务和售后服务, 使其成为中国各类IT产品的集散地和IT技术交流、交易中心。

(4) 购物中心:

打造出一个集购物、休闲、娱乐、艺文厅一体的生活空间, 空间设计的核心是自然、海洋概念与生活的全新融合。汇集海峡两岸品牌商店, 并引进国外连锁百货, 向顾客提供一个一次购足、创造幸福与梦想的购物中心。

(5) 槟榔广场:

槟榔是台湾流行的文化元素的一个典型形象, 既涵商业意蕴, 更孕宝岛风情。因此槟榔广场以展示台湾特色商铺, 台湾风情产品为主, 着力打造一条天津地区最大, 台湾特色最浓的集群式购物街区。

(6) 台北会馆:

台湾会馆是台湾城集商务、社交、餐饮、康乐为一体的顶级私人俱乐部, 是台湾商贾、IT精英和天津各界显贵名士宴请宾朋和商务酬酢的最佳去处, 将为俱乐部会员提供最完善的餐饮、康乐和商务服务设施。

(7) 金沙碧浪湾:

这里是一个大众化的健康休闲、餐饮娱乐的集群街区, 是从紧张激烈的市场竞争、技术拼杀中抽身出来的IT一族放松身体, 放飞心情的乐园。

(8) 玉山雅居:

以台湾“灵山”玉山命名的台湾城附属住宅发展部分, 寓高阁之意, 显超凡之概, 更体现IT人卓尔不群、领科技新潮的风流雅致。

(9) 国际医院:

集合国内、国际的优秀人才, 尖端技术和先进设备, 在就医条件、服务环境、管理模式、运营机制等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为台湾城提供高水准的全面医疗保障, 为社会提供“可享受”的优质医疗服务。

(10) 国际学校:

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和出国预备教育于一体, 着力打造“国际”特色, 拟建环渤海区域现代化、国际化程度最高, 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基地, 以适应台湾城发展和天津建设国际大都会的需要。

经过项目细化后, 项目的目标日趋明朗, 迎合当下房地产的升级演变, 中国天津台湾城以一种新的商业地产模式面向市场, 这就是城市综合体。充分发挥产品复合, 能量聚集功能, 涵盖商业、商务、居住、投资等多元属性, 集多种物业形态于一体, 能满足消费者居住、商业构物、休闲娱乐、商务办公等多重需求, 消费者所有生活相关的活动均可在项目内完成。

城市综合体设计是以较高密度和高容积率的设计手法将多种功能的建筑空间集中布置, 这种集中布置规划手法, 使项目规划或布置大型市民活动广场等公共开放式活动或绿化城市空间成为可能。在综合体内, 各种功能的商业建筑互为补充组成“24小时不夜城”, 大型商业中心与商业街区是城市活力之源, 充满激情与商气, 写字楼使城市充满青春与魅力, 酒店的进驻提升了消费档次, 公寓和住宅区从白天到黑夜充满生气与活力, 城市广场又极大地聚集了城市的能量与人气。

中国的特洛伊城 第4篇

谢默斯·希尼 (Seamus Heaney, 1939-) , 是当代北爱尔兰文坛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 于1995年摘取诺贝尔文学奖。作为诗人和评论家, 谢默斯·希尼备受好评。

然而, 作为一名翻译家, 其成就却没有受到国内研究者的重视。自70年代初以来, 希尼独立完成的主要的译作有:《迷途的斯威尼》 (Sweeney Astray, 1983) 、《特洛伊的弥合》 (The Cure at Troy, 1990) 、《贝奥武甫》 (Beowulf, 1999) 和《提贝的埋葬》 (The Burial at Thebes, 2004) 。其中, 希尼以索福克洛斯《菲罗克忒忒斯》为源文本改写而成的《特洛伊的弥合》, 以古希腊的经典文本关照北爱尔兰的现实, 反映北爱尔兰面临的政治困境。本文旨在以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为切入点, 从译者文化身份和英爱语言的杂合两个方面, 最终探讨这一杂合现象的意义。

二、译本中的杂合现象

1、译者身份的杂合

在翻译过程中, 希尼不免会无意识地流露出自己的身份和民族特征, 这与希尼出生和成长环境密切相关。1939年4月13日, 希尼出生在北爱尔兰德里郡的天主教家庭, 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染, 他逐渐意识到他的根扎在爱尔兰, 盖尔文学 (Gaelic Literature) 才是爱尔兰真正的文学传统。

然而, 希尼从小受到是英国语言和文化的教育。虽然希尼始终声称他的爱尔兰身份, 在他的作品中却留下英语文学的痕迹。由于受到60年代英国的重要诗人休斯 (Ted Hughes, 1930-1998) 的影响, 谢默斯·希尼便开始用英语写诗。20世纪80年代, 为弘扬爱尔兰戏剧, 希尼和他的同辈们在北爱尔兰天主教徒集中地德里郡成立“户外日戏剧社” (Field Day Theatre Company) , 并为该戏剧社翻译了古希腊经典《特洛伊的弥合》。在《特洛伊的弥合》中, 希尼认为他的责任在于如何将他所继承的盖尔文化传统和英国文化传统结合起来, 而非分裂北爱尔兰的文化意识。在希尼的第一本文集《沉思》 (Preoccupations) 中, 他这样评价的自身的文化构成“我猜想, 自己身上的阴性因素和爱尔兰有关, 而男性张力则来自英国文学的影响……”[1]可见希尼是英爱两种文化身份的结合, 这两种身份缺一不可。

2、英、爱语言的杂合

爱尔兰长期被英国殖民, 语言中掺杂了不少英语元素。从17世纪以来, 为了争取自由, 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不断。其中的历史渊源也促使了英语和爱尔兰语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

希尼在英译版的《特洛伊的弥合》中多处运用爱尔兰词汇。例如, 在译文开头, 尼奥托勒穆斯描述菲罗克特茨的杯子“hagged out of a log” (The Cure at Troy 5) , 希尼选取的“hagged” (德里郡农民用语, 具有浓厚的当地特色) , 而非“hacked”or“hewed”此类英语词汇。选择本地词汇流露了希尼对爱尔兰文化的坚持, 这是希尼深受自身方言的影响而产生的自然行为。又如, 当尼奥托勒穆斯坚持说服菲罗克特茨与希腊人团结一致时, 奥德修斯开始抗议:“The thing’s/Ruined if you start shilly-shallying” (Cure at Troy 58) 。尼奥托勒穆斯运用相同的词语回答:“Whether it’s shilly-shallying or not, /What you’ll do is wait here to the last” (Cure at Troy 58-59) 。此处的对白颇具爱尔兰特色, 似乎在经典戏剧的翻译中‘shilly-shallying’出现的不合时宜, 希尼在《特洛伊的弥合》中选取这个词, 旨在对阿尔斯特动乱进行评论, 正如希尼在他翻译的《贝奥武甫》的注释中写道, 许多爱尔兰词汇“随着殖民者进入阿尔斯特”[2]。希尼认为:“在一些具体的实例中, 用某个阿尔斯特的词汇看起来会具有诗意上的或是历史意义上的正确性, 我感到用起来得心应手……因为这具有地方色彩的用语看起来总是有一种特殊的形体和力量。”[2]

在该译本中, 希尼选择爱尔兰词语为他的翻译赋予了政治色彩。希尼无法将英国文化和爱尔兰传统截然分割, 他努力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 在英语中嵌入爱尔兰习惯用语及词汇, 呈现出英语和爱尔兰语杂合的特征。

三、结语

正如霍米·巴巴理论中指出的, 杂合是一种矛盾又模糊的新的过渡空间, 巴巴的杂合理论为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希尼翻译《特洛伊的弥合》提供了新的空间。在《特洛伊的弥合》中, 语言的杂合不仅引发读者对爱尔兰历史的反思, 也凸显译者的政治态度。对希尼而言, “一种语言上的后殖民, 可以说是更具智慧的文化反抗”[3]作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 希尼坚持多重文化身份并翻译了《特洛伊的弥合》。希尼以及当代爱尔兰作家的翻译实践为后殖民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范本。

参考文献

[1]李成坚.谢默斯?希尼:一个爱尔兰—英国诗人——从“身份问题“解读希尼诗歌与诗学[J].当代外国文学, 2005, (4)

[2]李成坚, 邓红.杂合中建立第三空间——从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看谢默斯?希尼的《贝奥武甫》译本[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中国一绝骑楼城 第5篇

梧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先是有道, 然后有街;有街以后才有路, 路多几条是为城, 而后形成市, 这才叫“城市”。梧州成为“城市”的记载可以上溯到西汉武帝设置广信县, 迄今已有2100多年。在历史的传承上, 城市建筑的发展和变迁绝对是可以慢慢去品读的承载物。要想读懂梧州, 去看看现今中国最大的骑楼群, 大概也就有七八分底气了。

骑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上层是住房或写字楼, 底层则是商栈或店铺, 檐廊是街边人行道, 可为民众避雨、遮阳之所。骑楼的背后是内街, 内街是居民往来交流的“公共大厅”。而骑楼这种多层次的沿街檐廊建筑的复合空间, 就十分符合市民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使用功能的多样性。商家开辟骑楼, 目的是让行人驻足, 多一点时间“行街”逛商店。有人气就有生意, 尤其是在“落雨天, 留人天”的时候, 相识之人还可以进店来喝杯茶, 聊聊天, 在客观上, 确确实实是与人方便。这种“以人为本”的经商观念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已为西江民众所公认, 也是源于儒家中庸哲学的精髓传承。

梧州骑楼昔日的辉煌繁荣集中在河东老城区一带。20世纪20年代, 原来的坊式房已不能满足商业发展繁荣的需求, 骑楼便取而代之。河东老城区的骑楼长街有22条, 总共560多座骑楼, 洋洋大观。最风光时这里有大小商号1500多家, 富商上万人, 在全广西堪称“一哥”。

梧州骑楼的建筑语言是很有特色的。它是一种集西方法式拱形圆廊门建筑、洛可可建筑、巴洛克建筑和东方晚清、民国时期民居风格为一体的岭南商住建筑。梧州时为东粤、西粤商埠重镇, 对外贸易很盛, 开广西风气之先河, 但骑楼的中国特色仍极鲜明, 如花窗、砖雕、牌坊、门槛等, 都非常精致。这里有水都风韵浓厚的清水墙, 西式风格的铁艺观景阳台和罗马柱、圆拱形窗户, 更有梧州特有的水门和拴船铁环。

央视来梧州拍《综艺大观》节目时, 观众们对平时高高的骑楼墙上铸着大铁环一头雾水, 不知这玩意儿有什么用。这其中是有说道的。梧州是水边城市, 洪水几乎年年浸街, 居民们并不惊慌, 水到门口, 垫几块砖, 继续做生意;水到二楼时, 市民们驾船在水门和窗户上下船进出, 小贩们也摇着小舢板到各家各户做生意, 这墙上的铁环就是用来拴船的。梧州民众信奉的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他们知道洪水年年会来, 也相信这只是极平常的自然规律, 因而他们总是顺其自然, 水进我退, 水退我进, 非常怡然自得。这种对洪水的恬然态度, 不仅在岭南, 就是在全中国也是极其罕见的。

2002年, 梧州市政府开始了对梧州骑楼的大规模修复工程。这个浩大的城市修缮工程的动议主旨是非常明智的, 那就是“修旧如旧”, 既讲究古香古色, 又融合欧陆风格, 尽一切可能保持完美的骑楼鼎盛时期的风韵。这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市井文化雕塑小品有《一分炒两味》、《艇仔粥》、《埋街》、《两小无猜》等, 每一处都是一幅当年的生活风景画。另外还有许多留住了当年岁月的旧址, 如思达公医院、天主教堂、基督教堂、谭谦记、粤西楼、德香糖饼店、新西旅店、南华酒店、国华公寓、维新里、大光明戏院、大同酒店、广西银行、均隆银号等。梧州民国时期发生的许多大事, 大多同这些骑楼建筑多少有些关联。请一位“老梧州”来讲讲这些故事, 品一品梧州特产的六堡茶, 那宛如西江流水般“逝者如斯夫”的岁月沧桑感就会缓缓注入心头, 那可是一种不同凡响的享受。

中国的特洛伊城 第6篇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历史沿革,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

新中国成立以来, 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困难一直是我国政府在住房制度问题上的最大关切。六十多年过去了, 中国改革已到攻坚时刻, 经济社会发展既处于“黄金发展期”, 又处于“矛盾凸显期”,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是当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这一时代主题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时期, 我国政府更是将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 在此背景下, 对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系统研究, 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住房福利分配制度 (1949年~1987年)

新中国成立后, 受国内经济条件制约, 以及国际政治环境和前苏联模式的影响, 我国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长期奉行“先生产, 后生活”的政策。这一时期, 城镇居民收入极低, 我国政府必须实行完全福利化的城镇居民住房政策。在住房福利分配制度内, 所有城镇住房由国家和单位统一筹集资金建设、统一进行实物配给, 以收取极低租金和国家专门补贴的方式进行维护管理。不可否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传统的住房福利分配制度基本上保障了广大城镇居民最低的住房需求。但是, 随着国内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其弊端也愈发明显:一是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统揽职工住房建设、分配和管理的所有问题,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条件不一, 不同单位行政权力大小、经济效益好坏千差万别, 极易造成不同城市、不同系统之间的住房标准悬殊过大。此外, 单纯行政指令式的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二是住房建设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所有建设投资几乎没有任何回报。住房再生产仅靠收取较低住房租金和国家专项补贴勉强维持, 甚至难以为继。新开工住房建筑面积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明显增长, 与城镇居民日益迫切的住房刚性需求形成了巨大的矛盾。三是完全否认市场机制在住房建设和配置中的作用, 限制了房地产市场及其相关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二、住房制度改革阶段 (1988年~1997年)

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必然选择。20世纪70年代末, 政府在住房方面投入的资金捉襟见肘, 城镇居民住房水平甚至出现下降趋势。据统计, 194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为5.4平方米, 到1978年反而下降为3.6平方米。改革开放后, 我国城镇住房建设速度虽然明显加快, 但是由于国家投入资金总体规模有限, 住房困难仍然成为普遍性社会问题。这种情况下,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因此, 住房改革的目标被设定为“按照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要求, 实现住房商品化”[1], 以促使住房资金投入产出良性循环。这样, 在传统的住房福利分配政策逐步向住房商品化政策转变过程中, 如何正确处理住房制度改革与对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之间的关系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 “提租补贴”的思路。

1988年, 国务院印发了《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发[1988]11号) , 这是我国第一个住房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一般也可称作“提租补贴方案”, 主要内容是:合理提高公房租金, 同时以发放住房券的形式对住公房的职工进行补贴。“提租”的出发点是通过大幅度提高公房租金标准, 寻求一个合理的租售比, 鼓励居民买房, 促进公房出售, 使得住房投资良性循环, 从而加快住房建设, 增加住房供给量。“补贴”的意义在于通过建立城市 (县级) 、企业事业单位、个人三级住房基金, 将实际用于职工建房、修房的大量资金, 逐步纳入职工工资, 使暗补变为明贴, 用货币化的形式实现住房保障的目的。此外, “提租补贴方案”也明确提出, 生活困难户可根据具体情况, 对租金实行一定的减、免、补助政策, 这也体现了对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倾斜照顾。

(二)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推行。

1991年, 上海市正式实施了《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其核心内容就是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随后, 这项制度便在全国范围逐步推行开来。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在职职工共同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 具有强制储蓄、定向消费的特征。[2]住房公积金制度可以确保每个职工在劳动就业期间就可以获得法定的住房工资, 保证他们在购、建住房时获得一笔稳定的政策性住房抵押贷款, 可以看作是国家以货币形式向每个劳动者提供了一份最基本的住房保障。另外, 住房公积金制度还有利于住房资金的积累和周转, 其增值收益可以作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补充资金来源。

(三) 国家安居工程的实施。

1995年, 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国家安居工程实施方案》, 从当年开始实施, 在原有住房建设规模基础上, 新增安居工程建筑面积1.5亿平方米, 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根据政府维持、单位支持、个人负担的原则, 1995年国家安居工程建设规模确定为1, 250万平方米, 约需建设资金125亿元, 其中国家在固定资产贷款计划中安排贷款规模50亿元, 由国家专业银行提供贷款, 其余资金由地方自筹解决。住房建成后直接以成本价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 并优先出售给无房户、危房户和住房困难户,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出售给离退休职工、教师中的住房困难户。从某种意义上说, 国家安居工程就是现在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雏形。实施国家安居工程是我国政府结合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问题的第一次尝试, 为构建住房分层供给保障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住房多层次保障体系 (1998年至今)

1998年, 我国结束了近50年的住房实物分配历史, 开始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政府明确提出依据收入状况解决住房问题, 建立和完善住房分层供应体系, 在制度上保证各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 实现“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的目标。这一年,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国发[1998]23号) , 首次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的概念, 开始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高收入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 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则通过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予以解决。经过十多年的实践, 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逐步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有力缓解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实际困难。

(一) 经济适用房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安居方案。

经济适用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 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 按照合理标准建设, 面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 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1998年, 我国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 政府意识到市场上的商品房价格与工薪阶层为主的中低收入者的经济承受力差距较大, 适时推出经济适用房政策。经济适用房的实施完善了我国住房供应体系, 及时解决部分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但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供应总量不足。经济适用房的销售对象是占城镇人口70%以上的中低收入家庭, 它很难完全满足这个庞大群体住房需求。二是销售对象错位。由于资格审查不严, 一些高收入家庭通过不正当手段购买经济适用房。三是建设标准过高。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中, 面积过大、房价过高现象比较普遍, 造成保障对象难以承担。四是获利空间巨大。经济适用房交易虽有明确规定, 却执行不严, 住房一旦上市即可获得巨额利润, 容易滋生腐败。

(二) 廉租住房关注最低收入者的政策视角。

廉租住房制度是指政府以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等方式, 向具有城镇常住居民户口最低收入家庭提供最基本的住房保障。2007年,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7]24号) , 要求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 实施廉租住房工程被摆到更为重要的位置。此后, 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 在扩大内需战略引导下, 廉租住房工程建设更是呈现出不断加速的趋势。从2009年至2011年, 我国基本解决了747万现有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其中:三年内新增建设廉租住房556万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191万户。[3]廉租住房制度已经成为有效解决低收入家庭房困难的主要途径, 对于我国城市最低收入者而言, 廉租房政策比经济适用房政策更容易落到实处, 更能使之真正受惠。当然, 我国廉租住房建设也在一些困难, 一是建设用地紧张和地方配套资金不足, 成为制约廉租住房建设的最大瓶颈。二是由于建设选址不当和配套设施不完善, 部分廉租住房建成后无法入住。三是家庭收入调查不够全面准确, 导致保障对象资格认定存在一定困难, 廉租住房腾退机制缺乏可操作性。四是租金标准过低, 廉租住房后期维护缺乏保障。

(三) 公共租赁住房针对“夹心层”的解困计划。

在我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中, 廉租住房是由中央和地方投资建设, 受财力所限, 保障面很难超过5%。经济适用住房由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建设, 尽管是微利出售, 购买仍需要相当的经济实力。因此, 许多家庭既租不上廉租住房, 又买不起经济适用房, 成为了廉租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对象之间的“夹心层”。为解决“夹心层”住房困难问题, 2010年, 我国政府开始公共租赁住房试点工作, 保障对象直接覆盖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4]公共租赁住房作为一种新型保障性住房, 将是未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重点, 远期目标是逐步替代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保障制度, 将所有保障对象纳入到统一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体系之中。长远来看, 公共租赁住房发展决定着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 采取各种措施大力促进公共租赁住房发展, 在覆盖上实现广泛性, 在制度上确保公平性, 建立健全成熟完善的管理体系, 将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任务。

四、对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发展过程的再思考

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住房福利分配, 或者是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开始推行的住房商品化, 还是目前正在建立中的住房多层次保障体系, 可以说, 每一次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都是我国政府为实现住有所居目标所做出的卓绝努力。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 我国通过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 解决了1, 14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360万户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十二五”期间, 我国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3, 600万套, 到2015年末, 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将从目前的7%到8%提高至20%以上, 基本实现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的梦想。回顾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 每一次变革都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经验, 值得我们认真地总结和思考。

(一) 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筹集要以政府投入为主, 适当引入社会资金和市场运作机制。

从历史上看, 资金不足一直是困扰保障住房建设和运营的最大问题, 目前大力发展的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等主要保障住房形式, 由于租金低廉, 投资回报周期长, 筹集建设资金、维持正常运营无疑面临更大的压力。要破解资金难题, 在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同时, 必须坚持“双管齐下”。一方面, 加强政策引导,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落实各类优惠政策, 合理确定租金标准, 使参建开发商取得稳定租金收入, 投资实现良性循环, 增强保障性住房自身造血功能。在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项目中适量配建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商品房项目, 允许开发商进行市场运作, 加快资金回笼速度。做好附属商业设施规划和建设, 允许开发商正规经营, 通过出租或出售门面房等, 获得投资回报。另一方面, 开展金融创新, 拓展融资渠道。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性”低息贷款机制, 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长期贷款。适时成立保障性住房金融机构, 统筹使用住房公积金、社保基金等各渠道资金。通过成立信托资金、发行中长期保障性住房债券等方式, 引导全社会资金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

(二) 保障性住房建设要以需求为导向, 坚持在统一政策下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 东部、中部、西部等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房地产市场供需状况千差万别。住房保障制度必须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保障性住房建设必须以需求为导向, 坚持在统一政策下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 不能搞“一刀切”。目前, 我国以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为主, 已经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各类保障性住房有其自身的适用性和特定的保障对象, 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住房实际需求不断发展完善。由此, 不同城市也要针对当地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真实需求, 合理确定保障范围和各类保障性住房需求比例和建设标准, 选择合适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 构建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住房保障体系。

(三) 保障性住房建设要不断完善制度, 牢牢把握好公平分配这个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5]住房保障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具有社会福利性质, 必须确定合理的“门槛”,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使真正需要保障的对象享受这项福利, 才能使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因此, 必须建立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 科学确定保障范围, 坚持分配过程公开透明, 确保分配结果公平公正。一是要保障基本住房需求。严格限制保障性住房户型面积、建设标准, 提供小户型、齐功能、质量可靠的保障住房, 保障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严格控制各类保障住房的保障范围, 从制度上杜绝保障性住房上市交易获利的可能性。二是要公正程序。准入、审核、轮候、分配、退出等方面的程序要严格规范, 对保障房申请人、入住者的收入、住房、财产等情况全面审核、动态监测, 使所有符合条件者都能公平公正地参加申请、轮候和逐步获得保障房。完善纠错机制, 堵塞漏洞, 使不符合条件者能够及时清退。三是要公开过程。全面公开透明, 是保障房公平分配的“试金石”, 要坚持阳光操作, 接受群众、社会和媒体全方位监督, 做到全过程公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N].1988:1

[2].刘波.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保障作用[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1:313~315

部省共建泰州中国医药城 第7篇

梁保华在讲话中强调, 要以部省共建为契机, 解放思想, 创新思路, 坚持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 充分发挥部省共建的优势, 用好用足国家两部两局给予的政策, 创新体制机制, 实行产学研更紧密合作,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 推动医药产业发展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引进创新成果与引进人才相结合, 发展高端制造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相结合, 以发展高端产业聚集高层次人才, 以高素质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 提升集约发展水平, 增强核心竞争力, 迅速做大规模、做强实力, 努力把泰州中国医药城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医药产业和科研基地。

李学勇在讲话中说, 部省协力推进泰州医药城建设, 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江苏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技部将与有关部门一道, 进一步加大对泰州医药城建设的支持力度, 从人才引进、平台建设、项目支持、国际合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为泰州医药城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罗志军在致辞中说, 建设好泰州中国医药城, 推动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成为增长速度快、运行质态好、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是调高调优调强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也是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紧迫任务。江苏省政府将认真履行部省共同推进泰州中国医药城建设意见确定的责任和义务, 统筹推进医药城的建设和发展, 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中国的特洛伊城 第8篇

一、赫克托耳与帕里斯的手足情

帕里斯——或许不应该是特洛伊战争的原因,但至少应该是战争的导火线,是他把“金苹果”给了爱神阿弗萝蒂特,从而得到了爱神的帮助,拐走了天下最美的女人——斯巴达王后海伦,引起了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在奴隶社会,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海伦的被抢,对于斯巴达,对于整个希腊来讲,是多大的耻辱,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帕里斯是懦弱的,是没有责任感的、不敢担当的懦夫形象,是令当时人们所不齿的。或许帕里斯是战争的牺牲品,也是历史的替罪羊。

赫克托耳——特洛伊的守护者与英雄。他驰骋疆场,骁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而且它是帕里斯的兄长。他的眼中容得下自己的亲弟弟为了女色将国家安危置之不顾吗?荷马笔下的赫克托耳,淡化的手足情,彰显的是国家民族利益的至高无上,他憎恶帕里斯,尤其是那个尚武的时代风尚下,帕里斯被迫于与墨涅拉奥斯比武时懦弱胆怯的样子,他甚至羞辱亲弟弟:“可恶的帕里斯,外表相貌堂堂,却干勾引女人的勾当……你为父亲、城市、人民带来了灾难,却不敢和阿瑞斯最钟爱的墨涅拉奥斯见面……”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勇士对懦弱者的不屑与不齿,完全看不到一点人性与亲情的影子,从这一点出发,书本中的赫克托耳是个冷血的王子形象。他与小王子的感情一直处于结冰状态,文章用帕里斯的懦弱、自私和不成熟来衬托赫克托耳的勇敢、忠诚和高瞻远瞩。他是特洛伊的守卫者,对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很不齿,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亲弟弟。

而影视中的帕里斯,更多的透露出责任与走向成熟。从为真爱引发战争到平息战争,提出与墨涅拉奥斯比武,再到为心爱的人躲避挑战,着重展现他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虽与时代风尚相抵触,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人的成长过程。年少时犯的错误是可以饶恕的,况且王子也是凡人。最后,他战胜了自己,战胜了稚嫩,用一枚箭射向阿基里斯的脚踵作结,使帕里斯得到了解脱,虽然这种成长的代价未免太大,但还是成全了观众接受完美的心灵。

《特洛伊战争》中的大小王子的感情一直都是炽热的,他疼爱他的弟弟,更袒护他,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为帕里斯赎罪。从同意把海伦带回家到杀死帕特洛克罗斯,再到自己死在阿基里斯的手上,这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手足情深,是影视作品要展示给人们的。这里的英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杀手,更多的还包含了强烈的血肉性格。这就是中世纪以来重视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射。

二、阿基里斯心中的“爱神”

阿基里斯与阿伽门农矛盾的原因在《伊利亚特》和《特洛伊战争》中是不完全相同的。前者因为阿伽门农交出了自己的“床伴”(阿波罗祭祀的女儿),却蛮横地带走了阿基里斯的战礼——“美貌的布里塞伊斯”,这象征着他的战绩和荣誉被侵犯,爱情在这中间只有微乎其微的分量。女人,在中间只是一个筹码,一个隶属于胜者的私有财产,完全可以被物质化,用多少牛来计算。书中的阿基里斯,我们看到的没有爱情的影子,只有一个不懂风情的只懂得在战场上疯狂拼杀的野蛮杀手。

而《特洛伊战争》则更多刻画了阿基里斯内心深处的温柔情怀。布里塞伊斯对他来讲,不仅仅代表着胜利与荣誉,更多时候,他把她平等地当做一个朋友,在她面前,桀骜不驯的阿基里斯收起了他的粗鲁与野蛮,并钝化了布里塞伊斯的憎恨与恐惧,包容与崇敬让爱情在两者心里生根发芽,正由此,才更突显出爱情的艰难与挣扎的苦痛: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表哥被心爱的人杀死、折磨,却又要亲眼目睹至亲让心爱的人命丧黄泉,这就是他们的悲情,时代造就的悲剧。影视最后在大火弥漫中的阿基里斯疯狂地寻找他的爱人,以至于脚踵受了致命的一箭。布里塞伊斯痛哭流涕地乞求无效后,两人静静地相拥,绝望地看着彼此,这一刻即是永恒。哪怕有死亡,哪怕有战争,爱情依然如开始时芬芳。这里的阿基里斯也有凡人的七情六欲,也懂得温柔与为爱痴狂。结局让我们在失落的同时也会有一丝苦涩的甜蜜萦绕心头。

上一篇:城镇质量下一篇:职业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