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形象范文

2024-08-08

美的形象范文(精选6篇)

美的形象 第1篇

如何让议论具有形象美呢?下面谈三种方法就教于方家。

一.运用比喻, 让议论具有形象美

“比喻是作文的魔杖, 比喻是作文的神水”, 恰到好处地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进行排比, 不仅能使表意生动形象, 语言鲜活有味, 而且使文章文采飞扬, 魅力四射。

例一:理想是风, 牵引着生命的小船到达成功的彼岸;理想是雨, 滋润着人生的大树结出累累硕果;理想是路标, 指引着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作出无愧我心的选择。

例二:遭遇挫折, 就当它是一股清风, 让它从你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 就当它为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 不要让它在你心中起惊涛骇浪;遭遇挫折, 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 眨一下眼, 流一滴泪, 就足以将它淹没。

表达格式:紧扣文章的观点关键词, 运用比喻排比的形式, 巧妙链接自然风物, 对观点进行阐释。

训练题目:感动要用心去品

练习答案:感动不是用嘴说出来的, 而是用心品出来的。感动, 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 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明亮。感动, 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 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敞。感动, 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领略白雪, 我们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又平和。

二.引用诗文, 让议论具有形象美

古代诗句意境高远, 情景交融, 语言优美, 酣畅淋漓, 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使人联想翩翩, 在文章中可算是点睛之笔。对于考场作文而言, 对于阅卷老师而言, 判断你有没有文采的方法有很多种, 但最直接最常规的方法仍然是:借用、仿用古诗词或名言进行排比。只要你能引用说明你胸中有积淀, 你引用得贴切恰当, 就说明你有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

例三:爱, 是一种境界, 是“五年归国路, 十年两弹成”的赤胆忠心。这种境界充满着崇高和伟大, 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岳飞因为拥有这种境界, 所以有“壮士饥餐胡虜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精忠报国;陆游因为拥有这种境界, 所以有“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深沉忧虑;林则徐因为拥有这种境界, 所以有“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铿锵誓言。成为一种境界的对祖国之爱, 才能民族更加团结, 祖国更加昌盛。 (《爱是一种境界》)

表达格式:首先概叙名人事例, 接着点缀观点关键词, 然后引用名言或诗句, 构成排比形式, 对观点进行诠释。

训练题目:以“放弃也是一种收获”为观点, 运用所给提示, 按照下面的示例, 用假设式排比完成下面句子。

放弃也是一种收获, 如果五柳先生走不出尘网俗念的羁绊, 退隐田园, 心灵怎么会收获“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潇洒?

李白:污浊官场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苏轼:乌台诗案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练习答案:

放弃也是一种收获, 如果五柳先生走不出尘网俗念的羁绊, 退隐田园, 心灵怎么会收获“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潇洒?如果诗仙太白走不出污浊官场的诱惑, 寄情山水, 心灵怎么会收获“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的闲适?如果东坡居士走不出乌台诗案的阴霾, 淡定从容, 心灵怎么会收获“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

三.列举事例, 让议论具有形象美

列举事例, 就是将同类论据叠加进行排比使用。列举事例不仅可以显示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活跃的思维, 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值得注意的是, 列举事例时, 所用论据都必须紧扣论点, 文字必须简练, 叙述必须有条理;否则, 就会使文章结构混乱, 论证矛盾或烦琐。

例四:找准位置, 是张骞行出的驼铃阵阵, 是苏武牧羊的忠诚刚烈, 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 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 是岳飞仰天长啸的壮怀激烈, 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浪花飞舞与雄心勃勃…… (这是列举事例) 找准位置, 不能让迷雾遮住双眼, 不能任狂风吹散信念……即使我们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即使我们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抱, 我们也要依然坚强地擦亮双眼, 寻找生命的契机, 等待机遇的光临。 (这是紧扣论点分析论证) (《找准位置》)

例五:踮起脚尖能实现自我的超越, 创造人间奇迹。徐悲鸿在法国学西画时, 备受西洋学生嘲笑, 若无他踮起脚尖, 在逼狭中苦学, 沉醉绘画技艺, 怎能获得毕业绘画展览的成功, 有力回击“中国人学不好西画”的谬论?邓稼先等科学家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罗布泊, 若无他们踮起脚尖, 筚路蓝缕, 勇于尝试, 怎能开创中国的核弹事业, 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成龙出道时, 非常平凡, 若无他踮起脚尖, 在影视圈卖力打拼, 在困难中咬牙坚持, 怎能迎来影视高峰, 走向好莱坞? (这是列举事例) 踮起脚尖虽然辛苦, 但让我们创造非凡业绩, 成就人生高度。 (这是紧扣论点分析论证) (《踮起脚尖》)

表达格式:亮出观点词句, 运用“ (就) 是”字、“若无……怎能”、“只有……才”、“因为……所以”等句式, 用名人典例进行排比, 然后紧扣观点分析论证。

训练题目:以“付出就有收获”为观点, 运用列举事例形式, 使议论具有气势美。

付出就有收获。俗语说得好,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天上不会无端掉下馅饼的。六十年来, 黄昆只有在物理学领域殚精竭虑, 默默奉献, 才结出了累累硕果, 树立了权威。张瑞敏只有提出“要与狼共舞, 首先自己要变成一只强悍的狼”的战斗号角, 在质量、速度、创新方面, 海尔团队呕心沥血, 十年磨一剑, 才成就了海尔传奇。袁隆平只有一生在田畴上辛勤耕耘, 鞠躬尽瘁, 才使水稻产量在一个世纪中增加2倍, 养活数以千万计的人口, “喜看稻菽千重浪, 最是风流袁隆平!”不难想象, 如果没有黄昆、张瑞敏、袁隆平大力付出, 怎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果实呢? (《春华秋实》)

体现气质风度塑造美的形象 第2篇

体态语不但与有声语言互为补充,同时还使说话者以动态、直观的主体形象出现在听者的面前,给他们以直接的印象。体态语直接构成主体的体态形象,这种形象不仅仅是外观造型意义上的,它还鲜明地体现着主体的内在气质、风度和人格。在日常生活的谈话中,人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传递着大量的信息,显露出主体的思想感情、爱憎好恶和文化修养。因此,人们往往通过别人的体态动作去衡量别人的价值,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动作和姿势来表现个人的风度。

体态语的设计和运用能大大增强这种美学效果,使谈话者声情并茂、形神皆备,使谈话者风度翩翩、仪态万方。有经验的口才家总是善于运用恰当、独特的体态动作来改善自己的形象。据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具有“超凡的魅力”,不管说什么,只要做几个姿势,就能把听众吸引住。他的身材并不算高,但他那精心设计过的姿势却总是能唤起一种形象高大的印象。肯尼迪的魅力可以说是体态的魅力,风度的魅力,气质的魅力。这种优美的体态风度能帮助谈话者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使其形象符合对方的期待,一开始就从感觉上、心理上沟通了与对方交流的渠道。

美的形象 第3篇

关键词:《使者》;涩谷步美;人物形象及性格

《使者》作者辻村深月是日本推理小说家,二零零四年以处女作 《时间停止的校舍》获得第三十一回梅菲斯特奖,二零一一年凭借《使者》获得第三十二届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该小说于二零一二年拍摄成电影《通灵者》。

《使者》中的使者是能够让生者与死者再次相见的神秘人物。使者帮助委托人与已逝的故人见面有三条规则:委托人一生中只有一次机会,与一名已经去世的故人见面;作为死者也只有一次机会与生者见面,但是他们不能主动委托;生者和死者必须在有月亮的夜晚下进行,夜幕降临时会面开始,太阳升起会面结束。使者要组织如此神秘、重要的事情,人们对使者的印象是神秘、经验丰富、年长、传统的,如同日本巫师巫女形象一般。而《使者》中的使者,也就是主人公,涩谷步美,看起来不过是一个高中的普通男生。

《使者》分为五个部分,前四个部分分别以四位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委托人为主,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了自己与使者步美涩谷见面以及与已逝的故人见面的过程和细节;第五分部是使者涩谷步美的自我叙述,包括自己的身世、家庭环境、使者的来由以及对之前四个部分委托人的委托进行补充、说明。小说的五个部分内容大纲分别为:孤单的憧憬:平濑爱美(委托人:粉丝)与水城沙织(死者:偶像);月光的眷恋:畑田靖彦(委托人:长男)与畑田鹤(死者:母亲);冬日的忏悔:岚美砂(委托人:戏剧社主力)与御园奈津(死者:挚友);漫长的离别:土谷功一(委托人:职员)与锹本辉子(死者:未婚妻);见习使者的回忆:涩谷步美(继承者:外孙)与爱子(传授者:祖母)。

《使者》先通过四位委托人的叙述描写了涩谷步美的人物性格及特征,在最后一部分,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了更多有关使者这一职业以及涩谷步美的个人情况,从侧面突出了涩谷步美的人物性格及特征。

涩谷步美的形象及其性格在小说中首先通过四位委托人的叙述表现出来,然后通过作者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出了他的性格。涩谷步美的人物设定耐人深思:为何如此神秘的“使者”身份要一个高中生充当;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作者辻村深月这么做想要表达什么。下面,通过对涩谷步美的形象及性格分析,结合本部小说的主旨,对涩谷步美的人物设定做出分析与评价。

一、“使者”涩谷步美的形象及性格

(一)帅气、时尚的高中生

虽然书中一直到第三部分才出现了使者涩谷步美的名字,但是小说的第一部分就以平濑爱美的视角出现了对涩谷步美的直接描写。“他比我心目中设想要找的人年轻得多……他应该还是个高中生……颇有几分潮人的味道。虽然既没有染发,也没有戴耳环之类的饰品,他是光看容貌和身形,比起我那个年代的高中生,可是要有模有样得多了……他身形瘦削修长,穿着一件藏蓝色的羊角大衣,衣服的袖口和风帽采用了质地不同的格纹面料,肩头还另贴了皮革做装饰,估计是哪个名牌的衣服吧……不管是外套还是肩头背着的包,都与他身上的时尚气息十分协调,给人一种都市感……”直接对使者进行的外貌描写,突出了使者形象超出了平濑爱美对使者外貌的预期,给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第三部分中御园奈津在与岚美砂的交谈中对使者的描写更是直接:“很帅吧,而且很会打扮……”岚美砂对使者的印象也是“……高挺的鼻梁,饱满的脸颊,白净光滑的肌肤,还有清爽蓬松的头发。虽然不像艺人那样耀眼夺目,但作为普通人来讲已经是很难得的了。”在同龄人眼中的使者涩谷步美是如此引人注目,在女孩子中他是帅气时尚的,尤其是他的藏蓝色大衣,“他的外套,听说是渡边淳弥的设计呢……看上去十分时尚……能穿得起那衣服,他家应该很有钱吧。”帅气时尚的高中生是贯穿全文的使者涩谷步美的人物形象。在前四部分,始终以第一人称视角对使者涩谷步美进行描写,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人物的真实性。从四位委托人的角度来看,使者的身份与他本人的形象有诸多不符,进一步加深了这位使者的神秘色彩。

(二)沉稳冷静、善良礼貌、重感情、负责任

涩谷步美的沉稳冷静一开始就与第一部分中的平濑爱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平濑爱美是一个年近三十的普通女职员,按理来说她应该更加沉稳冷静,但是当她见到高中生模样的涩谷步美时,她心想:“要是跟他是同龄人,我绝对不敢跟他搭话……我很紧张,几乎说不出话来……”而涩谷步美在她眼中“出乎意料的沉静,简直就像是我才是年轻的那个人似的,让我愈发的没有了气势。”从这里可以看出涩谷步美的沉稳冷静。特别是到第二部分中,畑田靖彦看到使者竟然是个高中生之后,对他说话十分粗鲁无礼:“要钱的话,我有的是……我可不是随便相信人的傻帽。就算你是在骗我……怎么可能会有那么荒唐的事。”面对畑田靖彦的咄咄逼问,涩谷步美依然保持沉稳冷静,彬彬有礼,对他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初次见面,请多关照……对,我就是使者。分文不取……不收取一份报酬。”委托结束之后畑田靖彦对涩谷步美的印象是“伶俐通透……看着让人安心些……那是个异常成熟的孩子。既没有一丝逞强的感觉,面对成人也没有丝毫胆怯的样子。”确实,最终涩谷步美用自己的沉稳冷静、彬彬有礼赢得了畑田靖彦的信任。

涩谷步美在前三个部分中始终保持着沉稳冷静,在与委托人相处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安排他们与已逝故人见面的过程中,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让委托人自己做决定。但是到了第四部分,土谷先生委托之后在就要进行会面时却打起了退堂鼓,没有出现,涩谷步美不顾外面的大雨跑了出去,最终在附近的小咖啡馆中找到了他,并且劝他回去。 “走吧。她正在等你。请抓紧时间。也许你会觉得我有点多管闲事,不过我还是建议你们见一下比较好,如果不见,你绝对会后悔……别再任性了!”因为委托人一生中只有一次机会与一名已经去世的故人见面,而死者也只有一次机会与生者见面,想见面的一定是有话想说但没来得及说,所以才会来找使者。因此涩谷步美不希望土谷因为自己临时退缩浪费掉这么珍贵的一次机会。涩谷步美因为重感情失去了沉稳冷静,出来寻找土谷,体现了涩谷步美的善良本质,其实他放任土谷临阵脱逃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他还是冒着大雨找回了土谷。可见,涩谷步美是个重感情的人,也是个负责任的使者。最终会面成功,土谷心愿了解,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第三部分中,使者的神秘面纱进步一揭开了。委托人岚美砂竟然是涩谷步美的高中同学,而且岚美砂的好朋友御园奈津的暗恋对象恰好是涩谷步美,所以两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对涩谷步美进行特别的留意、观察。此时使者的姓名、身份确实得到了肯定。虽然在涩谷步美的安排下岚美砂最终与御园奈津成功会面,但是岚美砂并没有得到御园奈津的原谅,两人的友情也不复往日。最终岚美砂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她想再次返回两人见面的房间和御园奈津表明自己心意,但是按照规定她是不可以再次进入会面的房间的。因此,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涩谷步美按照规定坚决地拦下了岚美砂,知道没有机会挽回的岚美砂坐在地上放声痛哭。面对这一切,涩谷步美虽然震惊,但还是保持了冷静,抱她起来,不断安抚着她。这一幕首先体现了涩谷步美是个负责任的使者,其次也体现了他的善良。

(三)孝顺、聪明、有耐心

小说的第五部分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了整个事情的经过。原来,涩谷步美的家庭历代从事类似“灵媒”的职业,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是他的祖母把他抚养长大,而使者这一身份就是涩谷步美从祖母那里继承来的。在第五部分小说才交代清楚为什么涩谷步美会把与委托人见面的地点安排在医院的中庭——从祖母的病房正好可以看到那个地方。知道祖母神秘身份之后的涩谷步美毅然决然地接受祖母的请求,继承了使者的能力;他每天在下课之后都会到祖母的病房里看望祖母,和祖母聊天,体现了涩谷步美是个孝顺的孩子。

在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使者的过程中,涩谷步美十分听话,按照祖母的要求一步一步十分有耐心地学习复杂的规定和细节。在整个与委托人相处的过程中,涩谷步美以旁观者的身份了解了委托人的委托,他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生者会想要再见死者一面,这到底是对生者的宽慰还是对死者的亵渎。在这过程中,聪明的他也渐渐悟出了自己父母早逝的死因:父亲作为使者却不按照规定藏好进行委托的重要工具——那面特殊的镜子,被母亲看到后两人双双离奇死去。于是,想要再见自己父母的心愿也随风而去了。在这过程中祖母出于保护他的原因,一直没有告诉涩谷步美,直到他自己猜测出父母早逝的原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涩谷步美与祖母的感情,两人一方面有着血缘关系,但另一方面涩谷步美也把祖母当成自己的朋友一般对待,两人的感情随着故事发展愈加深厚。

二、总结

《使者》通过高中生涩谷步美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死观,以及当今社会节奏加快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漠。第五章更是巧妙地转到涩谷步美的视点,重新面对四个委托人及死者作情景二次补充,让读者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他自己也对使者的使命有了更深刻认识,他开始思考着生与死的哲学。

小说不但描写了高中生涩谷步美的心理成长历程,更是反映了“珍惜”这个主题。其中,四位委托人都以“超脱他年龄的成熟”来形容涩谷步美;其实,根据小说内容来看,涩谷步美的行为确实不是一个高中生能做出来的。作者选一个高中生做使者首先增加了使者的神秘色彩,其次,通过一个高中生对于生死的思考以及四位委托人的故事呼吁人们在生活中更多地理解、宽恕和放下,然后选择一条崭新的路,继续生活。作者是想通过涩谷步美来呼吁人们,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不要等失去了才追悔莫及;给予使者这样的能力也是给现世的人一个宽慰、一个弥补自己过失的机会。可以说,涩谷步美的人物设定非常成功。通过涩谷步美与祖母的交谈,小说的主题通过祖母的这段话表达地淋漓尽致:“世界上最厉害的本领是愉悦地老去,在想工作的时候选择休息,在想说话的时候保持沉默,在绝望的时候重新燃起希望,顺从且平静地背负起自己的十字架。年轻人,精神抖擞地走在神赐予的道路上,不妒也不羡。与其想为别人做些什么,不如诚恳地接受别人的好意。待到老去,再也不能为他人做什么,那就做个亲切和蔼的人。老者的重负是神的赐予,苍老的心灵,将迎来最终的历练,只为奔赴真正的故里。”人需要放慢脚步,静听自己的内心,坦然而平静地接受命运的指引。让所有的生命历程都尽量不留缺憾,不留悔恨,感恩于所有的经历,让生命中的满足愈加丰厚,到年华老去的那一天,就不会有太多的恐惧和悲伤。

参考文献:

[1]榜上有名猫.《使者》:使者意志的继承[EB/OL].http://movie.mtime.com/180365/reviews/7908416.html,2015-07-12.

[2]浣尘.生命的禅意[EB/OL].http://movie.mtime.com/ 180365/reviews/7679677.html,2013-09-23.

城市化当下凸显形象美的求索 第4篇

一、凸现问题, 不容忽视

在繁花似锦的大视野下, 某些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及一些小城镇, 仔细观察有一些不和谐, 大煞风景的地方和表现:如城市大型建筑和市政配套设施、市容市貌、绿化植被等人造痕迹明显, 结构平庸无奇, 造型别扭混乱, 外观生硬粗俗, 装饰过於花哨或过分单调, 建筑立面平滞, 内塞不见内容, 城市功能区域组团单一, 人居片区土洋拼凑、不伦不类, 人为演绎与归纳形成城市风格上, 极端西化或过分民俗化, 这些外在气质表现, 无不反映出城市决策者, 管理者, 执行者以及普罗大众文化心态, 在整体上浅层浮躁, 心智境界不理想,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理念不够成熟, 对中国古代辉煌历史的健忘, 失却了生活应具有可贵的本真率性, 民族心理和传统特色与习俗已经缺位, 在一些地方“政绩样板工程”貌似高、大、全外形下, 已难以找到中国传统原素、西方先进技术、当代工艺理念的痕迹, 大众在长期狭隘环境中重复熏陶, 叠加教化下美丑难辩、感觉迟钝、思维麻木, 思想缺氧、意识短路、日趋忽悠相循重复。难怪有着现代意识文化底蕴的各级领导, 各阶层人士对某些地方的城市建设出现不和谐乃至积重难返问题。试图扭转乾坤、或呼吁完善、或不置一词, 见怪不怪, 更多的是主张边干边总结。其中有话语权的精英, 指出的有品味大气的城市建筑作品是艺术品, 确是美学意义上的真知灼见。既使出现愤青类语句的名谕条陈, 多听听利弊得失、制乱兴衰也实不为过。

然而, 城市化的基础构成是城市, 是人类营造的规模最大的文明基地, 是与包括文化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人类智慧, 活动最为密切的生存空间。文明离不开城市, 英国的人类社会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人类绝大多数文明都是在城市中创造的。城市环境及其建筑群落对整个人类精神生活原功用, 超过五彩斑澜的补壁岩画和多姿多彩的点景雕塑。我们从西方的古罗马、雅典卫城到巴黎、伦敦, 从中国古老的北京、西安、杭州、南京到现代上海、广州、天津、重庆说开去, 莫不如是。因而中国现存城市化凸现问题, 已到非重现、非化大气力治理不可的地步。否则我们对历史, 对当下无法交待, 也交待不过去。这是人类良知、道德责任、历史感的呼唤。

二、成因探讨, 理念落后

改造世界是人类心灵的渴求, 改造必先认识、适应, 转识成智, 转适成效, 众所周知, 成就、成果与是否给力是成正比的, 凡此种种, 这是求是求实的生活态度和工作精神乃至执政理念, 执政能力。由于问题存在于外表, 显赫光鲜的成绩之中, 是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系统性, 仍会顽固地存在于我们日常的行为和认识中。一个崇尚实践的伟人说:“发展比不发展问题更多, 更复杂”。认识、适应、改造世界是长期的过程, 城市化的推进更是长期性的实践工作。具有诗人气质的一个伟人说过:“愚公移山, 改造中国”的语录, 确是至理名言。对巨大成就一蹴而就的奢望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 笔者认为上述现象及附丽于本质上的问题成因为:一是发展思想上, 过度追求城市建设持续性高速度, 表现为建设上维新是好, 维省是益, 战略上惟快是求, 维大是举等思维左右了认识方向, 干事中大多缺乏思辩, 思考及反复推敲, 导致城市化多、新、快、省而不惠、不智、不大气, 忽略发展方向的低碳、环保。消耗许多宝贵不可再生的资源。二是具体措施上, 忽视抑或反对长期以来实践反复证明了优秀和传统做法和习惯, 即中国特色、中国原素、西方民主精神、科学态度。在操作层面上, 短期闪失、失重片面, 致使糟粕与优秀俱毁, “给孩子洗澡, 将孩子与洗澡水一起倒掉”, 形式主义与主观片面性乃至形而上学, 大一统, 趋同性, 忽拉圈中空苍白效应, 间接扼杀了工作方式的创造性, 这些必然成为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阻碍, 历史和现实中教训很多, 无疑值得方法论上的深刻反思。三是工作眼光上, 盲目崇洋或推崇极端民粹均, 凸现在城市交通、市政、环境等建设上, 存在整体现代化与局部落后败笔混淆同进, 优秀传统与局部污秽并存杂陈, 少数案例透视出城市领导层、操作执行层见识短视、没有宏观、中观城市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架构, 特别是对城市统筹没有大局观, 器局小, 一味拼凑, 混乱无序, 建设构思大多缺乏科学考量。4、建设理念上, 仿古造假或简单西化并存, 往往洋为中用, 为单纯的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的拿来主义;古为今用成为学习形式, 模仿外形, 夸张装饰, 忽略中西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低端的重复建设、低层次的审视取舍俯拾可得, 周遭可见。不少建设项目“千人一面”缺乏风格独具的审美意趣, 缺少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缺失时代感和民族特点、区域特色。

三、美的历程, 不懈求索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十分强调美育教育对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许多论述对我们生活在当代文明社会有很多启发。从美学观念出发“城市可以让生活更美好”系围绕着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 城乡统筹, 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等众望所归之路。大方向是为政者的政治路线, 我们认为正确道路在于理念更新, 准确定位。

1. 规划设计理念必须创新。

要弃其理念上的糟粕, 破除陈腐观念, 要从设计领域规划指导入手;制订设计规范和实施标准, 要在本质上严谨, 把握规划经典理论精髓, 不一味简单模仿西方古典、现代的城市规划的样式教条‘求大、竟高、图新、尚奇、崇洋、逐利’而是要结合民族特点、区域特色, 坚持有中国原素的城市规划设计特点, 具体做到反对守旧贪快, 抱残守缺, 不必要形式主义“高、大、全”, 不知变通、生搬硬套, 画蛇添足, 非牛非马既非中国又非世界等凡此种种低品味造域运动, 应大声疾呼其休矣。

2. 全面铸就设计中的美学意识。

苏东坡诗说“浓妆淡抹总相宜”, 道尽人类审美活动及效果的极致。城市的决策者, 领导者, 执行者对当下、未来的担当, 虽不能说是天下兴亡, 也是天下荣衰, 要担负起历史重托。要把一个美好, 可爱的青山绿水, 适宜人居的城市交给当今和后代的人们。要彻底摒弃或至少不囿于城市规划的经典说教及门户之见, 不时推出一批批有艺术内涵、艺术特色和体现科学个性, 而且丰富灵动、活力四射的大制作样板工程, 把其作为作品岂不美矣。

3. 形成整套科学设计思想。

我们知道思想是有力量的, 我们要注重城市形象设计的历史文化, 整体系统, 长期规范, 地方特色四个特点, 牢牢把握整体性、个性化, 多样性, 协调性四个原则, 搞好城市形象、格调和品味提升, 着重区域、功能、外形、主体形象定位等改善升格;着力区分理念、行为、视觉、地缘、人文、政策六个识别方面, 努力改变城市面貌, 提振城市精神;体现地方特色, 彰显地区个性, 实现天一合一的自然主义风格。

4. 实际体现城市建筑艺术价值。

美的形象 第5篇

关键词:形象学,东方主义,华裔女性,谭恩美

发表于1991年的《灶神之妻》再一次使得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受到了广泛关注,谭恩美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细致入微、以情动人的写作风格再次赢得了国际性赞誉,但其民族性也一直是众多评论者关注的焦点。美国的评论家们称赞谭恩美,认为其作品惟妙惟肖地还原了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但是谭恩美作品中是否如实地还原了中国呢?中国形象和中国人的形象是否被受到东方主义影响的作者而塑造地定型化了呢?通过分析这种矛盾的文化情感,可以深度探究作者的身份认同问题。

形象学中的套话是指某个民族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概括他国或者他国人形象的约定俗成的词语,是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对他者形象的一种象征性表述。套话在个人表述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某种一致性,众人认可,众人使用,在话语交往中有特定的所指,标志着对他者的固定看法。谭恩美虽然具有华裔血统,但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的她仍旧属于地道的美国作家,她所塑造的中国和华人形象属于异国形象和异族形象,描述其形象最为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使用套话。首先就是麻将,麻将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具或者说是符号不断地出现在谭恩美的作品中。在百无聊赖的随军生活中,打麻将是各位太太们最重要的社交活动,而且不仅女人们爱打麻将, 男人们更是酷爱这项活动。作者常用用“双手累的摸不动麻将牌了”、“通宵达旦打麻将的飞行员们”等词语来描绘打牌的场景。雯妮为了病重的女儿去找医生,而丈夫文福和医生正在一起打麻将,他甚至为了牌局大声斥责了雯妮,丝毫不顾女儿的死活。这样的描写使“麻将”早已超出了原本它所代表的休闲娱乐,在深层次上它成为了塑造不思进取、麻木不仁的华人男性形象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当这种套话随着华人形象反复出现在西方读者面前的时候,它会毫无疑问地印证了西方“社会集体想象物”对中国人扭曲的形象,而这种华人形象的背后就是软弱无能的近代中国形象。

“迷信”则是牢牢贴在华人身上的第二个标签。谭恩美深谙西方读者对中国的定式心理,《灶神之妻》的第一章就以“神仙店”为名,牢牢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同时也迎合读者心理,加深他们心中中国古老、神秘的异国形象。关于中国人是如何相信鬼神之说,如何执着于吉利之言的描写在《灶神之妻》中也屡见不鲜。雯妮在生第一个孩子前不小心把剪刀掉在了地上,而剪刀掉落这样的事被认为是极其不吉利的,结果她的第一个孩子不幸夭折。后来剪刀又被打翻在地,她的丈夫果然也在战场上受了重伤。而且就算脱离了中国的社会环境,在雯妮来到了美国之后也丝毫不改往日传统,在花圈上装饰红丝带;认为丈夫的病重与电工有关;不相信逻辑,将各种各样的假设,宗教、医学和迷信与她自己的信念全都搅在一起。珍珠的姨婆到了美国之后屋子也里始终供奉着香炉,较为讽刺的是除了普通的水果之外,姨婆还用纯美国式的香烟和威士酒用来祭祀。“迷信”成为了每一个华人的专属特点,成为了这个民族毋庸置疑的特色。华裔女性慢慢失去了个性而变成了一个符号——都爱打麻将、笃信鬼神、喜欢干涉子女的生活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谭恩美将生活中的主观带入到小说中,满足西方读者窥视的心理, 重述了西方人眼中异族迷信的刻板形象。

虽然谭恩美在作品中时而流露出一种出自于西方国家的优越感,夸大甚至误读了中国乃至中国人形象,但当她处于华裔女儿身份来看待中国文化的时候,同样也会将优质的一面展示给西方社会。在《灶神之妻》中读者会时常看到一些节日、聚会的场景,作者着重描写人们如何准备食物,在一次次的节日、婚礼甚至是葬礼的描写中读者都能体会到中国人重视家庭、珍视集体的民族特性。不善表达的母亲选择通过食物来向女儿表达浓浓的爱意,雯妮在与女儿珍珠促膝长谈的时候端上一碗猪肉汤面,这时的食物是母女彼此敞开心扉的契机,也是一条维系母女情感的重要纽带。

美的形象 第6篇

一、人性美的杰作

在小说中, 少女的名字如三三、翠翠、夭夭、萧萧、阿黑等, 淳朴简单, 符合湘西人民简单快乐而又平淡的生活, 她们的年龄大概都是十五岁左右, 洋溢着青春的欢笑, 体态婀娜多姿, 纯洁可爱, 与山水相互辉映:生长在堡子里与母亲相依为命的三三, “苗条如一根笋子”, 聪明伶俐, 有着“小小美丽的嘴唇”, 背影看起来像个新娘子;翠翠常年便随祖父在渡船上生活, “触目为青山绿水, 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 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犹如山川灵气中的翠竹, 清新、纯洁而又可爱;住在萝卜溪橘子园里长顺家的三女儿夭夭“身个子小小的, 腿子长长的, 嘴小牙齿白, 鼻梁完整匀称, 眉眼秀拔而略带野性”, “长得端正乖巧, 是个一品夫人相”。她们不像城市少女那样追求漂亮的衣服、洁白干净的皮肤, 她们都以黑为美。这些少女的童趣和天真不失, 纯净得像一张张白纸, 对爱情、对身边的人更是没有丝毫防备, 整日畅游于自己作为少女应有的宁静和快乐之中。

无论是从这些少女内在的人性美还是外在的自然美, 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沈从文塑造形象的独特魅力, 在湘西的美景中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那一方净土, 把人性中的至纯至美表达得淋漓尽致。正如作者所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高楼杰出的人, 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土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 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座神庙供奉的是‘人性’。”[1]

在沈从文塑造这些美丽少女时, 他的内心怀揣着自己的那一份对质朴、对生命美好的理想状态的追求。当他走进城市, 不能和城市融为一体的时候, 他的生命及爱都在湘西。所以他认为自然、纯真就是人性美。他笔下的少女用自己那份纯粹在爱情和婚姻上自由选择, 用她们真挚、大胆、热烈的人生态度享受着生命的巨大活力。男女青年对爱的执着与洒脱, 正是湘西人灵魂深处善良诚实的品德和自然健康的人性美的表现, 是作者心目中原始的本真的生命形态的体现。

二、美的失落与破碎

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感受湘西人民善良、淳朴的人格品质, 那种没有受到现代物质文明和金钱利益关系的玷污的人性, 但是当我们在感受美的同时, 是否也会为那些少女相同的爱情悲剧留下些许遗憾呢?尽管一部部作品都弥漫着田园牧歌的情调, 但是这些少女无一例外经受了爱情带给她们的痛苦, 触手可及的爱情似乎往往被命运玩弄, 转瞬即逝化为乌有, 留下淡淡的哀伤, 或是有情人终不成眷属, 独自饱尝分别的相思;或是没有对爱情向往与追求, 麻木、孤苦地继续生存;或是含恨无奈地以死祭奠纯洁的爱情……这些善良、淳朴的有着人世间最美好心灵的人间精灵为什么要遭受这些似乎和她们的品格和人生完全不匹配的悲剧呢?作家为什么会安排这样一个结局?沈从文理想中所塑造的“希腊小庙”与少女不完满的爱情悲剧存在矛盾吗?

首先, 作者把“美”与“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寄托着他的人生追求和对生命的认识。他追求一种真实的生命意识, 人的生命不仅有美, 而且有无数个不可预料的灾难, 脆弱的生命承载不了太多的偶然。即便在这样一个纯粹干净的世界中, 接近人类“本真”状态的人们, 仍然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 仍然无从掌握自己的命运, 人生中必须有得有失。作者就是在这样一种认识中为我们揭示“美”的背后所隐藏的发人深省的那种痛。悲剧往往比喜剧更能表现人的本性, 彰显人世间最纯最真的情感。同时他用一个个富有浓郁抒情意味的悲剧丰富了他所营造的世外桃源梦境, 直接让人领悟到沈从文的生命体验, 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思考, 而不是像鲁迅那样直接以批判的手法揭示这种“悲”。然而沈从文不仅仅是阐发他对生命的偶然及造化弄人的感慨, 更多的是对这种偶然背后不偶然的思考, 悲剧的造成更应该是他对现代文明的浸染、人物性格缺陷、社会习俗观念等因素的无条件认同。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湘西这块封闭的土地正接受着来自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冲击。尽管人们的生活还没有受到怎样的影响, 但作为一个湘西土生土长的“乡下人”, 沈从文对他所崇拜和热爱的这片神奇土地不免有某种担忧。作为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 他的观念和意识中有一种社会责任感, 特别是当他从城市回到这片土地时, 他似乎感觉到了湘西那些宝贵的文化正在变形和消亡。他不愿意看到现代文明对人性、对原始生存状态的摧毁, 不愿看到道德、民风、人情、人性的沦丧, 这与他所推崇的, 以及一直致力构建的“希腊小庙”形成对立。所以他用风格迥异的文笔向人们展示着偏远地区的喜怒哀乐, 虽然直接的批判性削弱了, 但更能引发人们深思。沈从文曾说:“我很愿意尽一份时间来把世界上的人改造一下看看。”“用作品燃烧起这个民族更年轻一辈的情感, 增加他们在忧虑中的抵抗力, 增加一点活力。”[2]因此, 在作品中, 基于对现实和人生理想的深思, 作者以一种对物质文化冲击的担忧心态会让这些优美的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存在残缺。

其次, 作为爱与美的化身, 悲剧的爱情结果与她们自身的性格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如性格不坚定不勇敢。揭开翠翠身上的那层美好、善良的人性薄纱, 裸露出来的是她的人格缺陷。翠翠作为一个纯情少女, 她有她的谨慎、敏感、害羞。在追求爱情上不勇敢不主动, 即使已经爱上傩送, 她也只是把一切藏在心底, 独自享有她少女的梦和秘密, 为“属于自己”的事“沉默一个夜晚”, 这种性情含蓄娇羞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她的幸福。但是性格的不勇敢不坚定正是她们作为十四五的少女所独有的那份纯净, 而这些美的东西又恰恰是她们悲剧产生的一个原因, 假如我们去设想翠翠丢失那种纯洁, 那种面对爱情无助与娇羞, 主动大胆地去索取爱情;三三主动靠近生病的青年;萧萧跟着花狗逃跑, 结束童养媳的生活, 那人性的美还能表现出来吗?作者正是在这种“悲”与“美”的对立中, 引发人深思。

作者不断地崇尚美, 也不断地对美发出叩问。湘西少女的善良纯真, 男女青年对爱情的执着与洒脱, 正是湘西人灵魂深处善良诚实的品德和自然健康的人性美, 正符合作者想要表达的人性。悲剧的美是作者向生命的偶然变化无常发出的叩问, 是他对“美”的破坏的一种担忧和剖析。美的失落与破碎也为美, 为这些少女增添了一份真实感。

摘要:沈从文在他的湘西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少女形象, 在自然美与人性美构筑的过程中, 以一个个少女的爱情悲剧结束, 把“美“与“悲”两种不协调的体验融为一体, 阐释着自己内心对美的独特体会。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小说,少女形象,人性美,悲剧

参考文献

[1]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 (第11卷) , 第42页.

[2]凌宇.沈从文思想价值论[J].文学评论, 2002, (6) .

[3]沈从文.七色魇集.水云.沈从文全集 (第二卷)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上一篇:计算机对动画的影响下一篇:与他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