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活动范文

2024-07-05

故事教学活动范文(精选12篇)

故事教学活动 第1篇

故事作为一种最受幼儿喜欢的文学形式, 它所使用的优美的语言、塑造的典型的人物形象, 和充满趣味的故事内容, 都深深地吸引着幼儿。那么, 我们在故事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性提问呢?

教师要保证提问的有效性就必须根据故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在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精心设置问题情景, 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激发孩子们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 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故事教学活动。

一、吃透教材, 找准教材的“问题点”, 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思维, 还能促进师幼对话, 使师幼一起发现问题, 共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并通过有意义的互动、交流获得新知和发展。因此,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时一定要找准教材的“问题点”。《一颗超级顽固的牙》讲的是主人公塔比莎的一颗牙齿松了后想尽一切办法要让它掉下来的故事:跳舞、请乌龟帮忙用绳子拉、用捕蝇草套、在蹦床上蹦高, 甚至把使劲嚼过的泡泡糖粘在牙齿上, 能想的方法都用上了, 可是她的牙齿就是不掉下来。换牙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的经历, 这个故事非常契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为了调动孩子参加活动的兴趣, 老师把故事的问题点放在“观察力”的培养上, 由此设计问题:“塔比莎在干什么呀?她为什么不高兴呢?你们能说说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吗?”教师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塔比莎不高兴的原因。这样的问题很快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随后教师的一个设疑性提问又把孩子带入一个很有悬念的境界, 使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快就集中起来:“塔比莎和这颗超级顽固的牙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明确目标, 突破教学的“难点”, 层层深入推进活动开展

所谓教学中的重难点是指教学活动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 是整个活动的重要线索, 是对幼儿教育价值最大, 同时也是难度最大、最有挑战性的环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 一般遵循的是认知性的问题在前、理解性的问题在其次、创造性的问题在后的原则, 也就是一步步提高幼儿认知层次的原则。换牙对于5~6岁的孩子来说是已有经验, 所以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有换牙的经历吗?牙松了以后心情是怎样的?”熟悉的经历通过问题的牵引, 让孩子轻松地进入思维的空间, 兴致勃勃地开始回忆自己牙松时的心情, 推己及人, 从中体会塔比莎当时的心情。故事活动就这样在幼儿的回忆讲述中不知不觉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了解对象, 确定问题的“层次”, 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老师要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在筹划课堂提问时抓住活动内容的整体要求, 使提出的问题按照难易级别递升。在组织活动中, 教师要对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判断, 以便使问题能和幼儿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老师还要了解活动的参与者, 要根据不同个性的幼儿提出不同的问题, 做到因人施教, 照顾不同层次认知水平的幼儿, 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例如:在发现塔比莎牙松了之后, 老师便问:“猜猜看塔比莎会用什么方法让她的牙齿掉下来呢?”这个开放性的提问在这里出现可以拓展孩子的思维, 能力弱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猜想, 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根据图片进行联想或自己发挥想象, 这个问题能让各个能力层次的幼儿积极思考, 各抒己见, 想出各种有可能让塔比莎的牙掉下来的方法。

四、把握时机, 抓住活动的“生成”, 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

3~6岁的幼儿正处于心智发展时期, 他们的思维发散性强, 因此, 回答问题的角度也非常的奇特, 答案常常出乎我们的意料, 这时老师的即时调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要把握好时机, 抓住活动的意外生成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使活动能有序开展, 让不同认知层次的幼儿都可以得到发展。例如, 在塔比莎用了很多方法都没有让自己的牙齿掉下来的时候, 有个小朋友主动站起来说:“老师, 塔比莎为什么不去医院找牙医呢?牙医可以帮助她把牙齿拔下来呀。”这个孩子的疑问说明孩子有到医院拔牙的经验, 老师马上抓住这个契机再次抛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有没有小朋友到医院去看过牙医?一般什么情况才到医院去看牙医呢?”通过幼儿间的问与答, 使他们逐渐了解了有关换牙护齿的知识。

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故事故事 第2篇

和美实验学校

闫爱荣

“问泉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成绩的取得,不仅要付出辛劳,更多的是对教育教学不断地总结与探索。要利用中午休息和下午没有课的时间给学生补缺补差。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没有经过筛选,其智商的发展本身就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让他们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充满着无穷的乐趣。在平时的的课堂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让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会敢想、敢问、敢说。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微笑的面对学生,从不板着脸上课,更不对学生大声训斥,力求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平时教学中,尽量用动作去表示,尽量让学生学懂,学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知一晓十,还要能够用“联想”去学习,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中,出现“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分数”对于孩子来讲是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比较抽象,不容易进行理解,所以要想彻底理解分数的意义是一件不简单的的事。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尽可能将抽象内容转化成形象内容,便于他们理解。

在上“分数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我通过大量的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母,分子的含义,发现课堂效果还不错。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临下课时,我出了一道题:12根小棒,要拿出他的3/4,拿出了多少根?写完后,我想,这道题一定会难住他们的,因为这节课我并没有讲这样的例题。同学们读完题后,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他们邹着眉头,在努力地思考着„„ 我们班的张某某,号称“机灵鬼”拿起笔在纸上画了起来,不一会,12根木棒画完了,接着又将他们平均分了4份,拿出了其中的3份,数了一数,兴奋的喊到: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一共拿出9根木棒。当时我高兴极了,没有想到真的会有学生做出来。我顺势说:“张某某同学真聪明,她通过画图方式把这道题解决了,你们该怎么办?”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在本上画了起来,不一会我便听到了此起彼伏的回答声:9根 9根„„.。黄某某同学在班里是个“快嘴”他站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一共有12根木棒,平均分成4份后,取出3份,3份就是9根。我兴奋地鼓起了掌,笑着说,老师没有想到你们表现这么好,没讲的题,你们居然做出来了,太让我意外了。

老师还想出一道更难一点的题,你们有兴趣吗?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说:“有”。于是我写下了这样的一道题:一张正方形的纸,连续对折一次,二次,三次„...,平均得到的份数分别是几份?同学们迅速的撕下一张纸,折成正方形,然后开始对折一次,很快得出了平均份数是2份,又继续对折二次,三次,得出的份数分别是4份,8份,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折纸的次数多,已经没有位置可折了,可黑板上的题明明写着对折四次,五次„„平均分的份数是多少?这下同学们可犯愁了,他们皱着眉头望着我,我只是微笑的看着他们,教室里又一次安静下来,突然,我们班的“大高个”何某某兴奋地喊到“老师,我知道了,对折4次,5次„„平均份数分别是16份,32份„„同学们吃惊地望着他。“32份,那么多,怎么折出来的啊?”

“当然不是折出来的,而是找规律找出来的”,周某某得意的说。“啊!我也找到规律了,平均份数分别是前一次份数的2倍,”黄某某高兴地说。

我赶紧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你们太可爱了,你们太聪明了,你们说的非常有道理,这节课,你们上的非常成功,非常完美,你们不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还运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找规律”,把新旧知识恰到好处的连贯起来,你们不仅可爱,而且有超乎寻常的智慧。你们这节课的表现让老师感到震惊,感到自豪,感到骄傲。老师相信你们在未来遇到难题时有更大的潜力去寻找答案,你们对自己有吗?“有”。同学们洪亮的声音回荡在走廊里。

我的教学故事 第3篇

【关键词】教学故事;相同的句子不同的理解

记得本学期我上练兵课《夜莺的歌声》的时候,其中一个环节是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含义,同学们都积极地投入到讨论中去了。在同学们汇报讨论结果的时候,一个女同学充满自信地指出了“怎么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这句话含义深刻:“这林子里明明站着一帮敌人和小夜莺这些人,所以小夜莺说不是剩下他一个,麻雀是人类的害鸟、而乌鸦、猫头鹰的形象都不太好,小夜莺是在兜着圈骂敌人是麻雀、乌鸦、猫头鹰。”这位女同学说得在情在理,我和大多数同学都对她的看法作出了肯定,谁知这时同一小组的一位男同学却举手说不同意这个说法,他说:“我认为这句话里面的麻雀、乌鸦、猫头鹰指的不是敌人,是指游击队员才对。”他的话刚说完,全班同学都愣住了,“怎么会这样呢?这不是两个刚好相反的观点吗?”我听到个别同学在开始小声地议论了。为了避免议论蔓延,我请那位男同学说说他的理由,他说:“我认为既然小男孩的代号是小夜莺,那他的同伴们也有可能用麻雀、乌鸦、猫头鹰等作为代号,而村子里头除了小夜莺的确还有其他的游击队员,所以我觉得这它们有可能是指游击队员。”那位女同学作出了反对:“麻雀、乌鸦、猫头鹰他们的形象都不好,用来指正义的游击队员不太合适,指敌人倒合理些。”男同学马上说:“代号没有好坏之分,而且游击队员们长期在林子里活动,用这些作为代号也很正常。”听了他的发言,我和同学们觉得他的话也是个理儿,可这怎么办才好呢,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可是它们却是截然相反的说法,怎么说才能合情合理地评议这两种观点呢?我眉头一皱计上心头,说:“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个道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只要说得有道理,我们就应该接受,我们班上的这两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而且都说出了自己的道理,我们应该接受他们两个的意见,肯定他们的意见。来,为他们的勇敢發言给点掌声。”掌声响起来了,两位同学的眼里闪烁着欣慰的光芒,随着掌声逐渐变少,我们的教学又进入了另一个环节……

故事教学活动 第4篇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精读的评价, 要考査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重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 《小露珠》一文是一篇童话故事, 在阅读教学中, 可采用教师泛读与配乐朗读这两种形式进行教学。 首先, 教师应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让学生边听边想, 把文章中的情境融在脑海中。 通过教师的泛读能够让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与感悟。 对“文中到底谁喜欢小露珠”这个问题得以解决, 分别是小动物们 (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 和植物们。 解决好这一问题以后, 文章段落的划分非常明显, 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其次, 如何恰当运用配乐朗读为课文教学增添情趣, 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与感悟。 《小露珠》一文, 通过小露珠从形成到消失这一过程描写的童话故事。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 我将采用配乐朗读, 同学们在听见音乐时朗读欲望被激发。 在这个过程中视觉与听觉相伴, 让学生感知小露珠的美。 这一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二、多媒体配读为辅, 让学生积累背诵

学生对于文章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后, 辅以视频及图片, 让学生在图片中触发对于文章的热情。 通过图片的搭配进行阅读,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让学生观赏完图片后进行阅读, 才能让他们充分领会文章, 读出文章中的真情实感。 我在对学生进行完第一部分的初读课文时, 就让学生领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但文章不仅仅表达了小动物们和植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 更深层次体现了小露珠的外表美和内在美。 因此, 在图片配读这一过程中, 这是要让学生深刻体会的。 我指导学生先看小露珠的形成过程和小露珠的消失过程。 这一过程虽然短暂, 但通过一分钟左右的视频观看, 同学们能够非常清楚地了解小露珠的生存及消失。 同时, 让学生观看图片“钻石”、“水晶”、“珍珠”, 体会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是小露珠的外表美。 在执教植物们喜欢小露珠时, 抓住 “把所有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和 “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这两处, 相机播放在小露珠映衬下的植物和没有小露珠映衬下的植物, 两者进行对比, 让学生感知小露珠 “牺牲自己, 美化植物”的精神。 这样通过视频及图片的辅助教学, 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悟能力, 使他们通过多媒体积累背诵课文内容。

三、品味词句准确性, 让学生体会内涵

让学生扮演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与小露珠打招呼, 在真实的情景中感受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 让学生通过思考, 抓住小青蛙的“蹦”、小蟋蟀的“爬”、蝴蝶的“落”, 思考可否替换这些动词。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动物的动作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 因此, 学生能够很容易地回答出不可替换和不可替换的理由, 从而明白作者运用动词的准确性, 让学生进行文字积累。 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写小露珠“牺牲自己, 美化植物”。 执教时, 抓住“格外精神”这个词和相应的句子, 让同学体会植物为什么喜欢小露珠。 同时, 抓住“生机勃勃”这个词, 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 在执教第七自然段时, 抓住“小露珠笑盈盈地说”, 其中, “笑盈盈”这个提示语, 让同学们在小露珠的表情中, 感受小露珠的乐观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从而反衬出小露珠的内在美。

四、品读体悟自然美, 品味体会情感美

文章写出小露珠外表美:“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光彩熠熠”“美丽的珠宝” 写出了小露珠的美, 让人看了动容。 “爬呀, 滚呀”“越来越大, 越来越亮”“ 爬着, 滚着, 笑着” “ 笑盈盈” 这些词语都体现了小露珠的可爱。 除了小露珠外, 文中“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太阳公公”“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鲜花嫩草” 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魅力, 都逐一体现了大自然的自然美。 文中也有很多美好的情感, 比如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 植物们对小露珠的依恋之情,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动植物之间的美好情感。从这里可以感受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让三年级的学生受到这种情感的熏陶。 通过这些自然美和情感美让学生的幼小心灵得到启发和启示。

五、利用文本资源, 有效进行课堂整合

课文第七自然段讲了小露珠的消失, 而第一自然段写了小露珠的形成。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小露珠的形成与消失, 我在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时候联系了第一自然段, 让学生感受小露珠的生命虽短暂却辉煌, 虽然简单却值得留恋。 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文本之中感受植物对小露珠的不舍之情。 在这里, 我将升华本文的文义, 让学生学习小露珠的外表美和内在美。 告知学生, 做人一定要有内涵, 这样才会受到欢迎。 在这里也许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但是经过时间的沉淀, 他们终究是会理解的。 总之, 本节课我以读书训练为经, 以语言训练为纬,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参与学习过程,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刘彭芝.我的教育观[J].基础教育参考, 2004 (3) :40.

[2]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

[3]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陕西教育出版社, 2005.

教学故事书中的故事 第5篇

有一天,寺里来了一位年轻的禅僧,他问虎溪庵主:“请问和尚是什么地方人士?”

虎溪庵主淡淡地回答:“陇西(甘肃)人。”

禅僧又问:“听说陇西出产鹦鹉,真有这么回事吗?”

虎溪庵主说:“是的。”

禅僧看虎溪庵主有问必答,不由得生起轻慢之心,故意说:“鹦鹉禅,和尚会吗?”所谓的鹦鹉禅是指所言非亲证,只是拾取古人的言词,有如鹦鹉学舌。

虎溪庵主听了既不生气也不辩解,当场学鹦鹉飞行。

禅僧哈哈大笑,语带嘲讽地说:“好一只鹦鹉!”

虎溪庵主又学鹦鹉叫了数声“呱呱”。

顿时,禅僧听出了庵主的慈悲、智慧,不禁心生惭愧,这才知道庵主的功行不简单,当下顶礼谢罪。

虎溪庵主问:“有悟吗?”

禅僧低头无语。

一个学养不足的人,听到人家对他有一点轻视,就忍耐不住,立刻反攻回去。而真正有修养的人,你嘲笑他、轻视他,他一点都不会介意。

《四十二章经》有云:“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

年轻的禅僧不知他遇到的是高人,虎溪庵主也将计就计,你说鹦鹉,他就飞翔;你来赞美,他就大叫,这还不够引导你触动另外的心吗?

运用故事优化教学 第6篇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 词只有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才容易记住,才知道用法。”由此可知:词汇的学习一定要和一定的语境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单个的词离开了语境就显得呆板生硬,没有活力。因此,单词必须结合语境来教。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词汇,能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技能,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故事就可以将一个个无意义的词汇变成有意义的连接。

故事教学法是指利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为主干,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年龄和需求的故事情境来进行教学,可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声音、图片、肢体语言、多媒体等,以达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效果。它以故事情节为教学载体,以兴趣为支点,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为目的,把教学目标渗透其中,把教学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听故事,演故事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给学生搭起了表演的舞台,使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习得语言,深受学生的喜爱。运用故事教学法来教学小学英语词汇非常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是基于以下原因:

1、通过故事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爱听故事,爱讲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童话寓言故事,故事伴随他们成长。故事教学法把要学的字、词、句放在生动的故事中学习,在听故事的同时听英语,在讲故事的同时说英语,故事中动人的情节吸引了他们,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故事都有恰当的情境,有角色,一定的情节,语言设计大都是描述性的,而且不断重复,儿童容易根据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出现的新词汇,这样可以激发儿童在真实场景下的语言运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3、故事内容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贴近儿童的生活,非常适合表演,这样学生就愿意尝试模仿表演,边做边学。他们通过表演能获得成就感,保持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由此可见,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以故事为载体,进行生动活泼的英语教学,无疑是明智的选择。那么,故事这一载体在词汇教学活动中该如何运用呢?

一、通过故事呈现单词,体会单词包含的含义

在传统英语词汇教学中,最常用的单词呈现方式是“实物呈现”和“图片呈现”,这些呈现方式虽然直观,但单调机械,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通过故事教学法来呈现单词,孩子们能根据故事情节在真实的语境中理解出现的新的单词,同时由于故事具有趣味性,避免了单词学习的枯燥乏味,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在教学食物单词:cake,bread,hot dog,ice-cream,hamburger,French fries时,教师就可以把这些单词穿插在故事中,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在装饰着小彩灯,各色气球的肯德基快餐店里,动物们为Monkey举行一个Birthday Party。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课件上逐步呈现动物们喜欢吃的食物,老师逐一教授新单词。在故事中,主人公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物,食物又是他们喜欢吃的,故事情节又生动有趣,所以学生在听故事时,注意力很集中,并且急于想知道这些食物的英语表达方法,这样,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求知欲与学习积极性。

二、通过故事操练、巩固单词,体会单词运用的语境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完生词后经常要进行一定的巩固练习。教师常用的巩固形式主要是“Read after me”,“Read after the tape”,“Read and spell”等。这些巩固的练习形式便于教师操作,巩固的效果也比较容易达到。但这些巩固练习比较关注学生对单词词汇的掌握和记忆,忽视了学习兴趣的激发,忽视了把词汇放入一定的语境中运用,不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而故事教学法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创设了具体的语境,而且具有很强的重复性。它通过故事中有意识地重复语言点,使得学生学过的词汇得以巩固和记忆,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语言。如在学习短语“get up,go to school,go home ,go to bed”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这些单词编一个自己的生活故事。老师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做个示范:“Hello!Im Fay.Im a teacher.Today is Monday,I must go to work. Its 7:00 am ,I get up quickly.Its 7:30 am,I go to school.Now its 5:30 pm,I need go home to have dinner. Its 9:30,Im tired,I go to bed.”然后学生自己用所学词汇编一个故事,进行表演。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会在不知不觉中操练和巩固了所学的短语。同时拉近了课本语言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加深了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理解。

故事教学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可以在词汇教学中多尝试运用故事教学法,让学生在 “用中学,学中用,学以致用”,真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事教学活动 第7篇

一、从教材中来

小学语文教材中已选编了一定的故事, 许多课文蕴含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教学时就教材中已有的故事要就地取材、充分利用, 将教学内容融入故事中去。故事可以成为教学的线索, 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也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之中。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 就可以把课文记叙的鲁迅先生的生前四件事 (谈《水浒传》, 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当做四个故事来教学, 让学生从故事中体会鲁迅“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故事教学源于教材、但也要超越教材。有些课文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 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编故事。如教学《a o e》时根据插图编故事: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 绿草如茵, 小溪清澈。有一天, 太阳公公还没爬上山坡, 一位小姑娘站在小溪边唱起了ɑ字歌。大公鸡听到了歌声也跟着唱起来。它们的歌声引来了大白鹅, 伴随着优美的歌声, 大白鹅在水中翩翩起舞。它跳着跳着, 发现了自己在溪水中的美丽倒影, 便不由自主地哼起歌来。几只刚学会游水的小鸭子听到歌声也都往这边赶过来, 它们也要来参加这场清晨音乐会呢!通过故事教学, 拼音教学不再枯燥无味, 而是兴趣盎然, 效果颇佳。

二、从生活中来

故事是生活的一种形式。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的许多故事筛选出来, 选择情趣高雅、富有教育意义的例子, 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因为这些故事源于生活, 能够让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妈妈的账单》时, 教师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将故事穿插进课堂, 通过故事中营造的情景,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 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 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这些故事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及妈妈的伟大。三个故事是这样的: (1) 记得小时候吧, 你在前面跑, 妈妈端着碗在后面追, 嘴里不停地说:“宝宝, 来, 吃一口。”妈妈好不容易追上了你, 你张大嘴巴, 妈妈用勺子小心翼翼地喂你吃, 你吃得津津有味, 然后嬉皮笑脸地又走了。 (2) 每天, 妈妈下班一回家, 妈妈蹲下来, 拍拍手, 张开双臂说:“来, 过来, 宝贝, 让妈妈抱抱。”你笑眯眯地摇摇摆摆走过去, 扑进妈妈的怀里。妈妈在你脸上亲了又亲, 还给你挠痒痒, 你笑得前俯后仰。 (3) 记得刚学走路, 没学会走就想跑, 大人刚一松手, 你就箭一样地向前冲, “砰”地一声, 你趴下了, 你嗷嗷直哭, 妈妈急忙跑过去抱起你, 摸摸鼻子, 看看眼睛, 瞅瞅脑袋, 说:“哎哟, 我的宝宝, 哪儿疼?”

三、从积累中来

故事教学要求教师丰富自身的知识, 扩充知识储备量。教师们在平时应注意搜集和积累与所教学科内容有关的故事, 可以是有关作者的经典故事, 也可以是挖掘课文中人物和事件的故事, 还可以链接到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故事。其途径是阅读报刊书籍, 观看影视节目, 聆听学术报告, 与人座谈交流, 浏览网页等。只有平时多积累,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信手拈来, 游刃有余。如教学《学弈》时, 讲述了孟子的故事《孟母三迁》, 使学生熟悉了作者孟子。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后, 教师拓展故事:“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 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 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 两个孩子还活着, 而他已经停止了呼吸。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 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故事使学生体会地震中的伟大人格与深厚情感。

变教学事故为教学故事 第8篇

关键词:教学,事故,故事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讲解杜甫的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老师说:“大户人家的酒肉多得发臭,而道路上却有贫穷人被冻死的尸骨……”老师还未说完,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我觉得你对杜甫的诗句解释得不合理。”老师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从诗句可以判断是冬天,既然能把人都冻死,那么肉就不会发臭,怎么能闻到臭味呢?更何况酒是不会发臭的。再说,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是较低的,说豪门贵族家里的酒肉多得发臭也不符合当时的生活实际。”该学生的话说完后,教室里静得出奇,不少同学看看老师又看看提问的同学,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

在教学中,学生发现并指出老师教学中的问题,或者对教师的见解有异议,这是许多教师都碰到过的尴尬事情。尤其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的学习广开了的“言路”。课堂上学生的异口异声或“众说纷纭”往往让教师措手不及,教师该如何应对,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作为教师此时应具备三个法宝。

一、虚怀若谷的胸襟

像前面所讲到的那个老师,他所遇到的那个学生用传统的教学观念来看简直就是“离经叛道”,因为他竟敢在大庭广众指出老师的不是,要知道在传统的教学秩序中,老师说的话不亚于圣旨,是真理,谁敢质疑?之所以学生们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教室里静得出奇而不是炸开了锅似的议论纷纷就是明证。而一般的老师则可能为了维护其“尊严”,或多或少地都会生气。那么,故事中的情节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那老师颇感意外,但很快镇定下来,对敢于提出异议的学生说:“那么,你认为该如何解释呢?”

“我也不知道,只是觉得老师的解释不合理。”

听到这儿,一般的老师恐怕会更生气,这不是岂有此理吗?而此时,该老师说了这样一番话:“同学们,从气候的特点和当时的社会实际分析,该同学的提问是有道理的,老师没有注意到這一细节,所以一时也不能给大家作出科学的解释,课后请大家再去查找一些资料,下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共同解决。”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老师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结果,而是向学生要答案。

“老师,我们查过《新华词典》,词典的解释和你说的一样。”政治课代表说。看到其他的同学也没有补充,想必是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于是,老师作出了以下回答:“同学们,昨天那位同学的疑问是有道理的。‘臭’另外还有xiù的读音,意思是‘用鼻子辨别气味’。这样一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理解为‘大户人家的酒肉的香味不停地飘出来,而道路上却有贫穷人家冻饿致死的尸骨’更合情理。表明两大阶级截然不同的处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实质。该同学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老师的这番话使同学们倍受鼓舞,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试想,那时那刻,如果这位教师没有虚怀若谷、虚心学习的胸襟,这堂课的后果又将会怎样呢?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又会怎样呢?

二、实事求是的态度

某堂公开课上,化学教师在作演示实验前的讲解:“当我们把燃烧着的金属钠伸到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时,将会看到钠剧烈燃烧并生成大量白烟。”

学生们的目光凝聚于集气瓶中,等待着上述现象的发生。然而,集气瓶中出现的不是白烟而是黑烟。全班大惊。老师皱了皱眉头,思索片刻,带着微笑问学生A:“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A不语。他是化学课代表,他为自己所尊敬的老师在公开课上出现的课堂事故感到担心。

然而,老师仍在为学生鼓气:“实事求是,看到什么说什么!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老师,我没看到白烟,而是黑烟!”A鼓着勇气回答。

“你的观察很仔细。”老师在勉励学生,并进一步启发:“这样看来,刚才燃烧的东西就不是金属钠了!可是,这的确是块金属钠。那么,刚才为何燃出黑烟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金属钠的物理性质与其贮存方法。”

全班活了,学生C抢着发言:“金属钠性质活跃,不能裸露在空气中,而是贮存在煤油中。”

“你说对了!”老师怀着歉疚的心情向大家介绍:“由于我的疏忽,实验前没有将粘在金属钠上的煤油处理干净,结果发生了刚才的实验事故。为了揭示上述错误原因,我不打算回头处理煤油,而是将沾有煤油的金属钠继续烧下去。请大家想想,烧的过程中,烟的颜色将发生什么变化?”

“黑烟之后,将出现白烟!”大家提出了这种预言。

被重新点燃的金属钠,还冒着黑烟。只不过在集气瓶里黑烟在变淡。老师将燃烧着的金属钠再移至另一氯气瓶中,这时燃烧变剧烈了,似乎听到了“嘶啪”的响声,集气瓶中白烟在翻滚。

“同学们,你们的预言实现了!”老师向大家宣布。这时,全班响起掌声———不仅是学生的,还有听课老师的。

这位老师不回避失误,而是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鼓励学生坚持正确的意见,求出真知。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实在可嘉。

三、因势利导的方法

一节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在讲解、示范完立定跳远的要领后,便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尝试练习。可还有一半同学掌握不好,老师便吹哨集合,准备给同学们再示范强化。谁知这时听到一声尖叫:“青蛙!”整齐的队伍顿时乱了起来。有的学生吓得四处乱窜,更多的学生拥上前去围观。只见一个男孩子趴在地上用手戳那只绿绿的大青蛙。青蛙一蹦一跳,逗得学生们哈哈大笑。这不是班上最调皮的王强吗?体育课上他从来没有老实过,立定跳远没学会又来捣蛋。老师的火气正要发作,但当他看到正在慌乱跳跃的青蛙时,便灵机一动,青蛙的跳跃蹬地不是正好和立定跳远的蹬地动作相像吗?于是他顺势引导起学生来:

“同学们,谁能说说青蛙后腿是怎样起蹬的?”

同学们睁大眼睛开始认真观察。

“青蛙起跳前双腿是弯曲的。”王强第一个兴奋地喊道。

“很好,观察得真仔细!”老师及时加以鼓励。

“他起跳时后腿非常用力。”另一个同学答道。

“非常好,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青蛙起跳时是哪部分用力的?”老师又问。

“是前脚掌用力,而且它身体全部展开了。”王强跳起来答道。

“太好了!立定跳远的起跳和青蛙是一个道理,同学们,起跳时的动作是两脚分开,脚跟稍提,屈膝半蹲,上体稍前倾,头稍抬,前后自然摆臂,双脚轻巧地落地。同学们,想不想模仿青蛙的跳跃动作试一试呀?”

“想!”学生们齐声回答。他们有的跟在青蛙后边,有的斜眼望着青蛙,很快领会并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一只惹祸的青蛙竟然帮了教学的大忙,这完全得益于教师的随机应变与因势利导。

受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理论的影响,有些教师把自己看成是布道者,而把学生训练成虔诚的教徒,把学生管理得死死的,不允许学生活起来,更不给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只有摒弃封闭的“填鸭式”教学,实行民主的开放式教学,像案例中的教师一样,抱着一种虚怀若谷、虚心学习的胸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求真务实的精神;根据问题的实际特点因势利导,巧妙点拨,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把一场眼看就要生成的教学事故生动地变为教学的经典故事,进入柳暗花明的教学新境界。这样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我的教学故事 第9篇

新学期第一节体育课上, 我就宣布了课堂常规。如:集合整队, 请假制度, 服装要求, 每节课训练时间和内容, 明了体育委员和骨干的职责。特别强调不能参加运动的人员要报告老帅和拿出相关证明等。一切看似风平浪静, 没人疑问, 也没人给我报告。

接着进入素质专项训练了, 事情也出来了, 一次在学生完成6×50米追击跑后, 很多看似高大强健的男生都叫苦, 喊累。一女生×× (外表看似正常) 居然全身发抖, 神情, 眼神好可怕象一个危重病人。她拿出药就着矿泉水吃。我立即与家长取得联系, 要求送医院, 该女生不同意。家长说:没事, 观察一下再说。同学们说:她是这个样的, 她原来从不上体育训练课。

在我强烈要求下。家长带该生去医院检查。原来她得过心肌炎, 但现在好了。我让家长写下检查结果的字据:XX可以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

我时时关注着她, 发现她几乎不吃午餐, 在我的监督下她象征性舀了大拇指那么大一团饭, 其他菜就是一片或一丝。全班同学看见她把饭叉来叉去就是不吃进嘴里。他们告诉我她有两年没吃午餐了, 大家都知道, 习惯她了。当我再次与家长联系反映午餐问题, 家长却说她在家吃很多, 并请我费心关注她的午餐和锻炼。

由此我判定该生有心理问题。一是生病后, 身体不适, 怕活动。久而久之, 一有运动负荷, 心跳加快, 全身发抖。强化了锻炼后发抖意识。一是挑食。当着同学不吃回家却吃很多, 没有正确的审美观念觉得自己胖, 而中学生为身材不吃饭的还大有人在。给同学的印象是不吃饭身材和学习照样好, 强化了不吃饭的意识。

我多次与她交流沟通, 强调医生检查她身体的结果:身体是正常的, 以及她妈妈的保证等。鼓励她一定能够战胜曾经犯病的阴影。又举身边实际例子激励她:上届我校状元廖小涵, 因腿骨手术有两年都无法参加训练, 第三年才开始参加体育锻炼, 经过她刻苦训练, 最终获得体育中考满分的佳绩。只要有不放弃的意念, 体考是有希望的。因为XX特爱学习, 第一次月考就退步了, 我告诉她中考, 高考不仅仅是拼学习, 更是拼身体。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学习的保证, 所以一定要把身体搞好, 必须要适当的锻炼和营养。

同时要求全班同学要配合我的工作, 今后在她吃饭时不要去注视她, 不准说她不行。我宣布她是能够吃饭, 能够训练, 身体是完全正常的。

在以后的训练中, 我慢慢增加她的运动量, 观察她的变化, 时时鼓励和安慰她, 帮她建立锻炼的信心。经过两个月磨合训练, 她能够主动吃小半盒饭菜了, 不再惧怕训练和发抖了。我在班会上给她鼓励和表扬。

通过这次转化体育后进生的事件, 我觉得体育教师不仅仅在运动技术和方法上要指导和帮助他们, 更多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状况, 走进他们的心里。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特征运用好心理学的正确舆论强化, 暗示等手段, 加上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 让他们树立锻炼的意思, 认识锻炼的重要性, 从而自身主动要求参加锻炼, 达到教育的目的, 完成教育的任务。

“白蛇的故事”教学 第10篇

白蛇闹许仙

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 河南汤阴有一个许家沟村。有一次, 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一条白蛇的性命。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 就化作人形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 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 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落起来, 也使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大为恼火, 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 置白娘子于死地。法海设计让白蛇显了形, 吓昏了许仙, 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白娘子因为水漫金山而触动胎气, 早产生下儿子许仕麟。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 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经过此事, 许仙心灰意冷, 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 护塔侍子。18年后, 许仕麟高中状元, 回乡祭祖拜塔, 才救出母亲, 一家团圆。

(明朝初期的民间传说)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故事发生在南宋绍兴年间, 故事的主人公许宣当时在做一家药铺的主管。有一日, 他祭祖回来, 在雨中渡船上遇到一位自称为白三班白殿直之妹及张氏遗孀的妇人 (蛇精白娘子) , 经过了借伞还伞后, 白娘子要与许宣结为夫妇, 又叫丫环小青 (西湖青鱼精所变) 赠银十两, 殊不知此银为官府库银, 被发现后, 许宣被发配苏州, 在苏州与白娘子相遇而结婚。后又因白娘子盗物累及许宣, 再次发配至镇江, 许白又于镇江相遇复合。法海识出此美女是蛇精, 向许宣告知真相, 许宣得知白娘子为蛇精后, 惊恐万分, 要法海收他做徒弟, 在法海禅师的帮助下收压了蛇精和青鱼精。许宣化缘盖雷峰塔, 修禅数年, 留警世之言后一夕坐化去了。

(选自明朝冯梦龙编辑《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

白蛇传

故事发生在宋朝时的镇江市。白素贞是修炼千年的蛇妖, 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 化为人形欲报恩, 后遇到青蛇精小青, 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 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 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 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掺有雄黄的酒, 白素贞显出原形, 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 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 水漫金山寺, 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 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 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 到塔前祭母, 将母亲救出, 全家团聚。

(清朝的民间传说)

备课构想

这些年在小学语文界, 民间传说的阅读和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因为民间传说具有本真、地道、丰富的语言形式和内容, 可以大大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同时, 民间传说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 对这类故事的学习能培养孩子们的乡土认同感。而且许多民间传说, 尤其是四大传说, 其故事本身的张力, 足以启发学生对相关人伦价值进行深入研讨, 从而使他们加深对社会和人性的认识。

尽管如此, 对于民间传说文本的教学, 我们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体现在教学上, 我们只是简单地将这些文本等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要么“放养”, 由着学生自由阅读, 不加引导;要么“圈养”, 过多地从“语文知识”的角度去干涉学生的阅读。这使得学生无法真正了解民间传说的文体特征, 更无法对文本内部的价值和追求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因此, 当我确定“白蛇的故事”这一课题时, 首先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思考自己的课堂。

一、我该给孩子们提供什么样的文本内容

虽然“白蛇的故事”被赋予大量的文本及戏剧形式, 但就该传说的内容演变来看, 总体包含三种价值取向:其一是视蛇为妖, 其二是宣扬儒释道的要义, 其三是体现一种自由精神。基于这一认识, 笔者从大量的文本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文本作为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

1. 明初民间流传的白蛇故事。

2. 冯梦龙所编《警世通言》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概要。

3. 清人流传的白蛇故事。

同时提供三种文本, 是希望学生能够在阅读和对比中, 体会出故事之中不同的价值取向, 也能从文本的措辞、篇章结构中分析出这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在具体的课堂实施时, 通过设计“前作业单”, 让学生对文本诸元素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对这些文体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比较。

在此注明一下, “白蛇的故事”的三个来源, 都有相应的文言文本, 考虑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接受程度, 笔者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对它们进行了叙述, 以贴近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课堂内该怎样呈现和学习这个民间传说故事

“白蛇的故事”是一个课外阅读文本。我始终认为, 对这类文本的学习, 应该不同于以语文知识习得为目标的语用教学, 简单地说, 应该在教学中体现“弱语文化”。“弱语文化”强调的是文本学习中的文化意蕴和价值诉求, 强调的是对学生的思维锻炼, 而不是语文知识的训练和运用。

本着这样一个出发点, 我引入了“对比性”阅读策略, 旨在促使学生对文体特征、文本背后的价值理念、文本与现实之间的关联等重要内容区域进行探讨研究, 也从而将更多时间和自主权交还给学生, 使教学具有个性化目标, 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

对比性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文本的对比, 即教师为学生提供三种不同的故事版本,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对文本中的关键要素进行梳理, 并就故事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 观点的对比。首先, 学生就文本提出、呈现的各种问题, 本身就是他们阅读成果的展示, 并且也是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一环节, 我称之为“引蛇出洞”;其次, 问题提出后的观点碰撞, 可以引发学生对《白蛇传》故事价值理念的深度探讨, 也可以帮助他们在批判文本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这一环节, 我称之为“得意忘形”———忘记的, 是故事本身的形态;得到的, 是故事背后的价值探讨以及自由、开放的课堂建构。

需要指出的是,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有必要使这些观点的呈现和对比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走去。因而, 在整堂课中, 笔者设法让学生的讨论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展开:

(1) 法海的形象问题。

(2) 白娘子的形象问题。

(3) 传说中女性与男性的形象问题。

3. 现实的观照。为了使“观点的对比”更加深入, 也为了让学生的思想进一步与现实结合, 使阅读成果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精神财富, 我还预设了这样一个环节, 即在师生讨论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课后阅读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 以使他们依据拓展阅读材料比照自己的观点, 从而对白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 要求他们以“有没有必要重建雷峰塔”为题进行写作, 将自己的观点、思想固化。

上述对比策略, 是为了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使学生不仅学到相关文体的基本特征, 更培养他们研究文本、分析文本、批判文本的能力。这是我设计该堂课的终极目标。

课例呈现

执教年级:六年级

一、故事导入, 揭示课题

(欣赏《新白娘子传奇》片段、歌曲)

师:大家知不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里的歌?

生:《新白娘子传奇》。

师:对, 刚才播放的就是许仙和白娘子在西湖上相会的一个片段。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白蛇的故事吗?

生:白娘子为了报恩, 嫁给了许仙。后来法海知道了, 叫许仙逼白娘子喝下了雄黄酒。白娘子现出了原形吓死了许仙, 她去盗取仙草救活了许仙。后来白娘子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

师:讲得很好!民间关于白蛇的故事有很多, 这节课我们就来聊一聊白蛇的故事。白蛇的故事有不同的版本, 今天我们选取其中的三个故事来看一看。拿出你的学习材料, 请先自由地读一读这三个故事。

(生读)

二、寻找信息, 了解故事

师: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梳理这个故事, 我设计了一个表格。 (出示) 下面我们分组来完成这个表格。

(生分组讨论后交流)

生:《白蛇闹许仙》的时间是北宋时期, 第二个故事的时间是南宋绍兴年间, 第三个故事的时间是宋朝。

生:第一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河南汤阴许家沟村, 第二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可能是镇江, 第三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镇江市。第一个故事的人物是许仙、白娘子、法海和许仕麟, 第二个故事的人物是许宣、白娘子和法海, 第三个故事的人物是许仙、白素贞、小青、法海和许仕麟。

师:第二个故事的地点在故事简述中没有说, 但是后来人们考证过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杭州, 因为这个故事中的很多地点都能够在杭州的历史记载中找到。“起因”部分请一个组来汇报。

生1:第一个原因是白蛇为了报恩嫁给了许仙。

生2:第二个原因是雨中借伞还伞后, 白蛇就与许宣结为了夫妻。

生3:第三个是白娘子为了报答许仙的前世救命之恩, 所以嫁给他。

生4:总之, 每一段故事的起因都是许仙和白娘子之间发生了一段故事, 之后白娘子就嫁给了许仙。

师:这个小组的发言非常简洁。“经过”由哪个组来说?

生1:第一个故事的经过是婚后, 白娘子用草药给村民治病, 法海大为恼火, 要将白娘子置于死地。他设计让白娘子现出原形, 吓昏了许仙, 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和“水漫金山”等情节。白娘子早产生下儿子, 法海乘机用金钵将白娘子罩于雷峰塔下。

生2:我讲的是第二个故事, 经过是许宣因白娘子盗库银而被发配至苏州。蛇精与许宣结为夫妻后, 因为白娘子又盗物再次累及许宣, 许宣再次被发配至镇江, 两人复合。法海告诉许宣真相后, 许宣惊恐万分, 让法海收他做徒弟。

生3:我讲的是第三个故事《白蛇传》, 经过是白素贞巧施妙计嫁给了许仙。婚后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是蛇妖, 许仙半信半疑。后来许仙就按法海教的方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掺有雄黄的酒。白素贞现出原形, 将许仙吓死。后来白素贞又到天庭盗取灵芝和仙草, 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软禁, 白素贞与小青跟法海斗法, 水漫金山寺。白素贞因触犯天条, 在生下孩子之后被法海收入钵内。

师:我给你们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好吗?既然是填表格, 我们就要尽量用简洁一些的语言, 不然的话又花时间, 表格内又填不下。

师:最后一个“结果”, 你们组来吧。

生1:第一个故事的结果是白娘子被镇压在雷峰塔下面, 许仙心灰意冷。18年后儿子回乡祭祖拜塔, 救出母亲, 一家团圆。

生2:第二个故事的结果是许宣与法海收压了蛇精与青鱼精。

生3:第三个故事的结果是白素贞被法海镇压于雷峰塔下, 白素贞的儿子高中状元, 之后塔前祭母, 救出母亲, 全家团聚。

师:我发现每个小组的活动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 在交流的时候还能进行总结, 可见平时训练有素。请你们仔细观察, 这三个故事有哪些相同点, 有哪些不同点。

生1:我发现第一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的经过基本相同。

生2:我发现故事发生的时间不同。

生3:我发现这三个故事的人物都差不多。

生4:我发现这三个故事发生的地点也不同。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这些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基本相同, 但是时间和地点不同。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吗?

生:我觉得是因为民间传说的关系。一代一代传下来, 难免故事的内容会有些偏差。

师:的确如此。我们来看, 这三个故事的时间是从北宋到南宋, 地点是从北方到南方。故事在流传中发生改变, 是和当时宋朝的朝廷南迁有关。那些北方人随着朝廷的迁移, 把故事带到了南方。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 故事就有了变化。通过上述表格的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民间传说的一个特点, 那就是故事的情节、故事的框架基本相同, 但是因为口口相传, 在某些方面会有所改变。

三、问题呈现, 众说纷纭

师:在读这个故事的过程中, 你产生什么疑问了吗?请四人小组讨论, 提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 其他的小问题尽量在组内解决掉。

(各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1:我的问题是白素贞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生2:白素贞既然和许仙结为夫妻, 为什么许仙不相信白素贞, 反而与法海一同收服了白素贞?

生3:难道法海真是那样一个无情的人, 不顾人间情意吗?

生4:许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以至于让白娘子对他如此痴情?

师: (插话) 大家注意听, 看看哪些问题是你们能够马上解决的。

生5:白娘子虽然是蛇妖, 但她并没有害人, 为什么法海要置她于死地呢?

师:同学们很善于提问, 每个问题都抓住了故事中人物的关键所在。我们综合一下刚才的问题, 可以归结如下:为什么许仙不帮自家人却帮外人?白素贞是好人还是坏人?法海为什么要这样子做?大家想想看, 有没有你们马上可以解决的问题?

生:我能解决的问题是许仙为什么要和法海一起收服自己的妻子。因为他被白娘子的真面目吓倒了, 我认为他可能是有点贪生怕死。

生:我能解决法海为什么要和白娘子为敌这个问题。因为白娘子用草药给村民治病, 让法海的金山寺香火变得冷落了。

师:我发现了, 同学们对这些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 但是还不能很好地说服别人。那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下。我们先来看法海这个人。法海是出于一种怎样的心理要去破坏别人的好日子?

生:他出于一种为民除害的心理。因为白娘子是蛇精, 法海认为她会伤害人, 所以要收服白娘子。

师:可是白娘子有没有伤害人呢?

生:没有。

生:他出于一种人和妖是不能共同生活的心理。

师:他认为两者的身份有区别。为什么这个身份这么重要?

生:因为人妖殊途, 人和妖是不能在一起的。

师:用书上的话说, 他认为白娘子触犯了天条, 所以要去收了她。“天条”相当于我们现代社会的———

生:法律。

师:在他看来, 白娘子是一个违法分子, 他是一个执法者。他这样做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我觉得是因为白娘子来了之后, 他的金山寺就没了香火, 所以他要这样子做。

师:你认为他是出于一种嫉妒、报复的心理, 是吧?刚才通过讨论, 我们发现, 法海是出于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去破坏白娘子的婚姻的。他是一个破坏者, 虽然他声称是为了维护他所谓的正义, 他所谓的安定与和谐。那么在你的心目中, 你觉得白娘子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生:我觉得她是一个好人, 因为她和许仙结婚之后没有害百姓, 而是帮百姓治病。

师:助人了。

生:我也认为白娘子是一个好人。因为许仙前世帮助了她, 她知恩图报。

师:不但乐于助人, 还知恩图报。

生:白娘子虽然现出原形, 把许仙吓死了, 可是她不顾危险去盗仙草救他。

师:从这个事件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她非常关心自己的丈夫。

师:你发现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她关心自己的丈夫胜过关心自己, 因为她非常重视自己的婚姻。虽然许仙有些地方做得不是很好, 但是白娘子为了自己的丈夫, 为了自己的爱情, 为了自己的生活, 不顾一切。这种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师:刚才我们说到了许仙, 你觉得在这个传说中许仙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许仙有点多疑, 连自己的妻子都不相信。

师:没有像白娘子一样相信对方。

生: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个故事中, 许仙表现出一种邪恶的样子, 竟然和法海齐心协力把自己的妻子镇压于雷峰塔下。

师:他为什么要这样子做呢?根本的目的是什么?

生:因为许仙认为白娘子是蛇妖, 蛇妖会伤害自己。

师:事实上白娘子没有害他。

生:我认为许仙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因为他和法海一起合作, 把心爱的妻子压在了雷峰塔下面。

生:我认为当时的许仙是出于一种胆小害怕的心理, 所以才会与法海合力将白娘子镇压于雷峰塔下。因为当时的历史背景就是所有的人都对妖精有一种负面的印象, 所以他在得知了白娘子是妖以后, 不假思索地就和法海把她镇压在了雷峰塔下面。

师:大家认为许仙是一个胆小怕事、自私自利的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 男性处于绝对主宰的地位, 而在我们的民间传说中许仙却是这样一个形象。在别的故事中, 男性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学生有人摇头, 有人点头。) 我们来看另外三个民间传说。 (出示名称) 这三个民间传说你听说过吗?听说过哪个?

生:我听说过《孟姜女》。

生:我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

师:还有一个是———

生:《梁山伯与祝英台》。

师:在这三个民间传说中, 祝英台为了能够和梁山伯在一起, 最后跳入了梁山伯的坟墓, 两人化蝶而去;孟姜女为了寻找自己的丈夫, 历尽千辛万苦, 在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后, 哭倒了长城, 最后跳入大海;而织女为了能够过上人间幸福的生活, 不惜得罪王母娘娘。这三个民间传说中, 女主角和白娘子一样, 都为了自己自由幸福的生活而和统治者作斗争, 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相比这样一些女性形象, 这些男性就和许仙一样, 黯淡了许多。为什么在民间传说中, 女性的形象这么光彩动人?

生:因为那个时候很封建, 男尊女卑, 这些传说是想改变女人的地位。

生:讲故事的人应当是抱着一种打抱不平的心理。在封建时代, 男性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所以有一些女性故事的讲述者就很不甘, 想让女性人物变得更好, 然后夸大。

师:你们说得很有道理。的确, 在那个男性处于绝对主宰的社会里, 人们想借这样一些故事来为女性打抱不平。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 我们可以发现民间传说的另外一个特点:能够表现人们美好的愿望。如果这些愿望在现实中不能实现, 那就在故事传说中去实现。

四、对照现实, 走向开放

师:在这节课里, 我们发现了不同版本白蛇故事的异同, 我们还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讨论。大家是否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老师给你们留了点课后作业:阅读民间四大传说的另外三个故事。其实, 刚才我们看到的白蛇的故事也只是简述, 你们可以找完整的版本阅读。老师还要告诉你们, 1924年, 雷峰塔倒掉了, 鲁迅先生听说了这件事之后, 非常高兴, 写了一篇文章叫《论雷峰塔的倒掉》, 你可以去找来读一读。可是到了2000年, 倒掉的雷峰塔又被重建了。当时, 关于雷峰塔要不要重建的问题, 人们有很多的讨论, 有很多的意见。那么, 你们认为雷峰塔有没有必要重建呢?

生:我认为雷峰塔可以重建。建成之后我们可以记得《白蛇传》这个传说。

师:她认为建了可以让故事流传更广。有没有认为不应该建的?

生:我认为不应该建。因为雷峰塔倒掉后, 白娘子可以重见天日, 一家人团聚。

师:看来对这个问题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我们不妨学着像鲁迅先生那样, 写几句话, 来论雷峰塔的———

生:重建。

师:谢谢同学们精彩的言论, 你们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下课!

教学评析

许多时候, 我们过于拘谨于教材带给我们的限制, 而不敢从中脱身出来, 思考孩子们真正的阅读需要。因此, 即便语文老师有意识地阅读了大量的教学理论和文学素材, 他们也不敢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所改变———他们要么羁绊于现有的教材选文, 要么羁绊于约定俗成的教学模式, 而从来不曾在教材改造、教法创新上有所行动。

因此, 当吴诗清老师提出要针对民间传说故事进行课程及教学探索时, 我由衷地感到一阵欣喜。作为工作室导师, 我也不遗余力地为她出谋划策, 尽可能地帮助她实现她的教学理想。而待观察了她的“白蛇的故事”一课之后, 我愈加相信, 我和她的努力是值得的, 这堂课无论对学生, 还是对教师, 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语文课程意识:是视野, 也是勇气

需要指出的是, 吴诗清老师的“白蛇的故事”, 是置于她对于小学语文民间故事阅读课程建构的整体框架之中的。对民间故事的教学演绎, 老实说, 她并非第一人, 也不是最好的。之前周益民老师就上过《巧女故事》等一系列民间故事课, 并在教学上别具一格, 能充分促进学生对民间文化的认同, 也能极好地通过课堂内的对话和研究, 培养学生对这一类文本的批判思维。再如窦桂梅老师的《牛郎织女》, 也从文本细读的层面, 为民间传说文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她的课堂, 引入了与故事内容相关的诗词及其他作品形式, 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蕴, 使学生借助民间传说文本“窥一斑而见全豹”。

吴诗清老师的独特之处, 是她在认真研究这些名师课堂的基础上, 提出在课程框架内对各大民间传说进行教学演绎, 从而使学生通过课内外的阅读和研讨, 系统地了解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人物性格以及背后的文化因素。这是十分难得的, 因为这样做, 需要一种课程视野, 更需要一种教学勇气。

不可否认的是, 虽然有不少老师曾试图在课堂内引入民间传说文本, 但他们的教学, 要么缺乏足够的课程语料支撑, 要么没有根据学校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课程化改造, 从而使得这类教学犹如孤岛一般, 无法形成连锁效应, 也无法使民间传说真正进入学生的阅读视野。吴诗清老师的“白蛇的故事”, 据她说是她课程建设的“第一环”, 这意味着, 她要解决的, 是这类文本的课程与教学的问题, 而不仅仅是推出一堂“公开课”。

但是这样做, 势必面临拓展阅读教学的两大难点:其一, 教师自身的理解能力。就“白蛇的故事”而言, 我们必须考虑诸如故事本身的演变、故事背后的文化价值、故事所体现出来的人性与制度、身份与秩序间的矛盾等一系列民间文化研究主题。其二, 教师将文本解读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能力。对文本的剖析考量的是教师自身的知识视野和思想深度, 但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讨论哪些内容, 或者如何讨论, 却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因此, 从这一层面看, 吴诗清老师“白蛇的故事”一课, 足以证明她有勇气“啃”这块语文教学的“硬骨头”, 敢于挑战我们平日刻意回避的这一教学难题。

二“、对比性策略”:阅读教学的技术性开拓

就课堂教学而言, 吴诗清老师在“白蛇的故事”一课中, 采用了“对比性策略”这一适合于民间传说文本教学的方法。

她的“对比”, 体现在三个方面:

1.文本的对比;

2.观点的对比;

3.现实的观照。

这样做的目的, 是突出在阅读教学中的“以学为中心”理念, 摒弃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手把手”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道德理念灌输的做法。在“白蛇的故事”这一课中, 我们发现, “对比性策略”处处闪现着智慧与成果的光芒。

首先, 教师提供了三个不同版本的故事文本, 让学生阅读、对比, 并完成“前作业单”。这使得学生能很好地体会出故事之中的道德取向, 也可以从文本的措辞、篇章结构中分析出这类文体的基本特征。

至于“观点的对比”, 教师采用了两种基本策略:其一, 问题的提出与呈现;其二, 观点的交流与交锋。这也是本节课中的精华所在。问题的提出, 能引发学生对故事文本的深入讨论。而这些问题, 也反映了学生在阅读时对故事人物进行判断时的困惑, 而这些困惑的背后, 正是文本所透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而之后的观点交流, 更是精彩纷呈, 既体现了师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也隐含着他们在批判文本中所建立起来的价值观。

《后现代课程观》的作者小威廉姆E·多尔认为, 理想的课堂是“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在吴诗清老师的课堂内, 这样的对比和讨论, 使学生能以多元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性, 而不致被“法海代表着封建势力”这一传统的解读所控制。

另外, 在本节课最后, 教师还抛出了“雷峰塔要不要重建”这一问题。这使得学生对《白蛇传》这一民间传说的理解, 十分紧密地与现实结合了, 也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成果转化为他们的价值建构。虽然这个问题的本意是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 能畅快地表达他们对“白蛇的故事”中各人物的看法, 也能畅快地将他们从课堂讨论中获得的思想, 诉诸于文字。

三“、弱语文化”:民间传说文本教学的模式建构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 只是简单地将民间传说文本等同于其他文学作品, 从而无法体现出这一文体所固有的特征。对此, 吴诗清老师非常清醒。因此她提出这类文本的教学应该“弱语文化”。什么是“弱语文化”?简单地说, 就是在教学中不以“语文知识”的习得为教学重点, 而更注重学生在思维上的立体展现, 以及对民间传说中相关人伦价值的深入研讨。这事实上是基于“民间文学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文本, 而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文本”的理论假设。在具体教学时, 则采用自读、聊书、观点碰撞、材料佐证等综合性学习方式, 以创造一种“开放式课堂”。

以评比活动促进讲故事教学 第11篇

一些中职学生原有文化基础较差,教师在教学中要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在教学中,笔者把理论知识简化为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把控好语气、语调、语速等)、表情形象具有角色个性特点、肢体动作符合角色特点、感情要投入、仪态大方自然等,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一、明确活动目的

要求学生在一个月之内能高水平地讲述3~5个有代表性的幼儿故事。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讲故事的兴趣

3.提高学生讲故事的技能

3.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4.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5.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二、拟定活动计划

1.把各班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分成多个活动小组

分小组的规则:把每个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小组成员的分配原则是组内异质、组外同质,各小组成员应个性有别,人际关系较和谐,讲、读水平程度不同的学生。这样可以促进小组成员互帮共享、共同进步。

2.任命活动小组组长

活动小组组长应由在语言表达能力强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同学担任。

3.每组推荐一名有公信力并具有良好讲故事技能的同学做评委参与打分

4.抽出专门的计分员计算得分

5.规定活动时间:为期一个月

用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的教学活动,根据活动进程,每个学生填写自己的讲故事计划。

6.提出讲故事要求

①仪态大方自然,仪表端庄大方

②使用普通话、语言流畅、脱稿讲述

③用儿童化语言、感情充沛、感染力强

④把握故事主题,掌握角色特点、富有表现力

⑤故事内容健康、具有教育意义

⑥要有必备的道具

⑦时间要求:3~5分钟

三、制定严格的活动要求

1.活动组的每个成员选择所要讲述的故事,定出讲故事过关的期限。

2.活动组的每个成员在小组成员面前讲故事,先自评,再由组长及成员评价,对其所讲故事提问题、找毛病、提建议。

3.各活动组组长对每个成员所讲故事把关、抠细节,逐一过关。

4.老师和学生代表共同组成评审团验收,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打分。学生个人总分为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出一个平均分。活动最后把各小组成员的得分相加,得出小组总分,再根据各小组分数评出名次。

5.根据得分情况对个人和小组适当奖惩

得分最高者可以向得分最低者提出三个要求,得分最低的组必须完成。

6.按照得分高低顺序每班推荐3~5名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讲故事比赛。

四、多种活动形式交替进行

1.各组组长先讲,然后组员再根据抓阉顺序讲述,最后计算总分。

3.抓阉时抓1号的组可以任意要求其他组的任何一个成员讲述故事,依次进行直到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活动结束。

4.运用随机点名系统:小组系统和个人点名系统(制作点名系统,课堂随机播放,学生说停,则停,随机抽取学生讲故事。)

采用抓阉和运用随机点名系统的目的在于运用活动的随机性避免学生的逃避心理及侥幸心理,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公平性,提高学生的活动积极性,避免学生的心理冲突。

五、做好活动的评价工作

1.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请进来”就是把其他班讲故事水平较高的同学请到自己班来示范;“走出去”就是每个班抽出1~3名讲故事讲得好的同学到其他班进行表演。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结合各班实际情况对讲故事水平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激励和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

3.根据教学进度在年级组织讲故事比赛。推荐水平较高的学生参加比赛,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参与兴趣,进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通过上述举措,学生对于讲故事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大大提高了,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学生基本功更加扎实,为将来胜任幼儿教师职业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故事教学活动 第12篇

一、听故事, 培养想象能力

不同的学生听同一个故事, 他们能够在各自的脑海中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画面。通过呈现一个简单、有趣的英语故事, 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满足求知欲, 为他们提供想象的舞台。学生经常听一些简单的英语故事, 一方面能够拓宽知识面, 另一方面也有锻炼的机会, 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故事教学的一个很大的优点, 就是它可以把枯燥的机械操练转化为有趣的故事情节描述过程。

二、讲故事, 激发思维能力

一个精彩的故事, 会博得学生的会心一笑。读故事时, 学生即使没有理解所有的单词, 也能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 故事中许多词语的重复出现让学生加深了印象。为了读懂内容, 学生会好奇地、有目的地去学, 有的学生会自主地去查字典, 读懂了就有满足感, 并有兴趣进一步理解故事。而讲故事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的舞台, 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展示才华, 释放情感。课堂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的学习本能去讲好故事, 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最佳手段。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我组织了一次六年级学生的讲故事比赛, 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小故事, 也可以是报刊杂志或者网络上的内容, 更可以是自己的原创作品, 要求短小精悍、生动有趣, 而且人人参与。每个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一面, 在比赛过程中, 不管是声情并茂正在比赛的学生, 还是作为观众仔细聆听的学生, 都让我眼前一亮, 我看到了一群与平时截然不同的他们, 精彩处情不自禁的掌声, 紧张处微微的皱眉都让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三、演故事, 增强理解能力

表演故事能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好恶, 交流思想, 并成为其他活动的一部分。在表演故事的活动中, 学生有时当观众, 有时又拥有观众, 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乐趣。这些活动既能使学生熟悉词汇, 又能达到交际的目的。一般来说, 对话本身就含有情境和人物等素材, 所以利用故事教学对话简便易行。

四、编故事, 提高写作能力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表现的机会, 并最终取得别人看得见而自己又引以为荣的成果的过程就是编故事。在学习了课文之后, 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对话, 将以前学过的知识适当地加入到对话中去, 并在课前花几分钟时间进行表演。在学习了5A中老鼠爬到狗的头上去的那个幽默的小故事之后, 我让学生每人进行了故事的续写, 学生各种新奇的想象令人眼花缭乱。有学生写道:狗虽然很生气, 但它却停止了哭泣, 它说愿意和老鼠成为好朋友, 愿意把自己的食物给老鼠吃, 老鼠听了很高兴, 答应了, 结果不小心让狗抓住被赶出了房子;有学生写道:老鼠跳着跳着从狗的头上摔下来, 被狗抓住吞进了肚子。有学生写道:狗继续追赶老鼠, 老鼠逃进了一个瓶子里, 就再也出不来了……这些想象让人觉得不可思义, 虽然用英语写故事对于他们来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表达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错误, 但是我不得不为他们的那份创造而感动。但再好的故事题材也不可久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 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然也包括我们文化领域的革新。通过各种媒体如电视、电影、电脑等让学生接触的新的故事越来越多, 题材也越来越新颖。

上一篇:爱的方式等下一篇:纠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