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设计范文

2024-07-24

创新思维设计范文(精选12篇)

创新思维设计 第1篇

一、激发学生兴趣, 拓展学生思维

高中地理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引进了大量的案例和活动, 改变了以往教材知识性文字表述太多, 缺少活力的现象。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案例,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中案例的内容, 理解各个案例所要描述的具体地理事物、说明的问题、表达的思想等, 在深刻理解案例内涵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从看案例开始, 充分发挥对案件内容进行联想、延伸分析的能力。例如教学《洋流》一节时, 教师创设洋流与航海的相关情景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1) 请在世界空白地图上绘出哥伦布两次跨越大西洋的路线, 并标注经过的洋流名称。 (2) 请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为什么冬季出发, 夏季返回。 (3) 请指图讲解: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的航行路线、沉没地点, 及惨剧发生的原因。以上案例引入历史事件等材料, 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景, 不仅考虑到了问题情景的现实性, 而且考虑到了情景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目标达成,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强化地图教学。地图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 利用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最突出特点, 没有地图就不可能有地理学, 也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地理教师要经常运用地图进行讲课,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填充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2.注重地理图表应用。地理图表多种多样, 它能够形象直观地表达地理数字、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工农业生产指标等, 使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简明化。通过对地理图表的绘制、分析、比较、联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更深刻地认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实质。

3.地理逻辑的应用。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从整体上反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整个地球各大洲、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是不同规模的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特征总是与组成的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学生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与综合, 比较与归纳, 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揭示现象, 总结规律, 深入理解各要素的内在联系。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智力起着重要作用。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地理学中有较多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地理概念、事物、现象和规律以及运动复杂的宏观世界, 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而借助多媒体技术的模拟手段, 可以使学生较直观形象地观察认识地理现象, 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的途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加深了对地理教材内容的理解, 又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也强化了地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 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从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来看, 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教学过程来看, 教师教的作用逐渐减小, 越来越多地依靠学生的独立性。例如教学《工业区位条件》一课时,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工业园区的发展, 以乡土地理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了解工业区位的条件及对本地工业园区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地激发, 不仅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 而且通过对工业区位的理解, 帮助学生巩固了区域性、综合性的地理思维能力, 有利于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变化, 加强了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本节课由“一维的知识性目标”拓展为“丰富的三维目标”, 突出了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不仅解决了“怎么教”、“教什么”这两个层面上的问题, 而且较好地解决了“怎么学”、“为什么教”的问题。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 重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培养, 提倡在理解、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能运用它们与其它学科一道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 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 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 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 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 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如何减轻巴拿马运河太繁忙的交通?”等问题, 非常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3创新思维的桥梁联想思维教学设计 第2篇

 设计思想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以学生了解有有关创新思维中联想思维方面的东西,主要基于理论讲解为主,上课采用了身边及社会上的一些真实实例,并让学生多参与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处于第二章的第三小节,处于创新思维中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内容,主要介绍了什么是联想思维有关的知识,包括概念、类型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本节课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增强创新思维的问题意识,遵循创新思维建设规律为目的。 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刚进入职高的学生,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创新思维(前面上课获得或实际生活经验)方面的知识,但是联想思维亲身经历的情况可能比较少,他们在创新思维实际应用知识不是很完善,也期望能得到一些关于联想思维方面的知识,所以比较全面的探索学习关于联想思维方面的知识是必要的。学生在道德理念上有一定的认识,也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开展联想思维,通过学习可以加强对于联想思维方面的认识和生活的道德规范,增强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联想思维的形式及其定义;(2)掌握联想思维的类型;

(3)列举并判断联想思维实际应用的例子;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的引入,交流联想思维在生活和创新思维中的应用,进一步探讨出联想思维的类型;

(2)通过讨论,找到解决联想思维误区的途径,提高创新思维的意识;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创新意识,关注实际生活联想思维方面的信息。

 重点难点

 重点:联想思维的类型

 难点:分析、整理和归纳学生的各种观点,使学生养成搜集、思考有关联想思维问题的习惯

 教学策略与手段 1.教法:

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述本节主要知识内容,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问题引导法,通过问题的设置,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深化学生记忆。2.学法:

分析法,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反思自己的行为,更有利于学生深化创新思维的习惯。讨论法,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不仅能够快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有利于他们养成互帮互助的作风。 教学准备

教学环境:一次多媒体课  课时安排(1课时)

 教学过程(40分钟)[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一)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活动】

以FLASH动画的方式展示【“过家家”和“印刷术”】的事件。

提问:那么你们有没有在实际生活中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呢?或者在新闻报道或者各种杂志刊物中看到过类似的问题?举例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相互讨论并回答问题

[设计目的]让学生知道创新意识无处不在,做好创新意识的思考、搜集工作是一件开展创新思维不可或缺的事情。

(二)新课展开

一、引出新知(5分钟)【教师活动】

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引出人类思维活动中得联想。

① 得到联想思维的优势之后,提问:“联想思维究竟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归纳,并根据书本知识回答相应问题:

 联想思维是在某种诱因作用下,人们将一种事物的形象和另一种事物的形象联系起来的思维方式。

 联想思维也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和方法,其特点是可以在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之间通过连续的联系而快速地形成联想链。

② 联想思维是不是与普通的思想一样呢,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联想的特点是将不同的事物按某种方式相互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的启示和新的认识。人们的许多新观念、新想法、新点子,往往始于联想。

[设计目的]联系实际,归纳联想思维的定义和特性,包括联想的相关基础知识。

二、问题讨论(5分钟)

【教师活动】以PPT的方式展示【如果大风吹起来,木桶店就会赚钱。】的事件,引出赚钱的可能性?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思考

【教师活动】综合学生各种联想以后,归纳出参考答案:大风吹起→沙石满天飞舞→盲人增加→琵琶师傅增多→以猫毛代替琵琶弦的人增多→猫减少→老鼠增多→老鼠会咬破木桶→木桶需求量增加→木桶店增加。

【教师活动】以FLASH动画的方式展示【鲁班发明了锯子】的事件。

[设计目的]引出联想思维的广泛性,并同时可引出学生创意创新过程中联想思维的培养。

三、互动问题(10分钟)

【教师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P13

3二、联想思维的类型)联想思维分成哪几类?

接近联想是什么?相似联想是什么?对比联想是什么?因果联想是什么?类比联想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书本内容,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综合后归纳联想思维五种类型的概念。同时通过PPT展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和类比联想的实例。

PPT展示:接近联想:诗歌中时空接近的联想佳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相似联想:瓦特发明蒸汽机;美国工程师斯潘塞发明微波炉。对比联想:美国人布什耐得丑陋玩具大卖市场。因果联想:非洲旱季居民模仿狒狒找水喝。

类比联想: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在小说中描绘潜艇的实现。

四、问题讨论(5分钟)

【教师活动】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自我训练联想思维,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书本内容,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修正与补充,并得出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①在读完题目后,要立即进入题目的情境,设身处地地进行联想。虚拟的情境越逼真,效果就越好。

③ 开始联想后,没联想一件事物,就填写在题目后的空白处,直到想不出来为止,但不要急于求成。

一般可用2~3分钟完成一道题目,时间一到,马上转入下个题目。

(五)实操训练(5分)【教师活动】PPT展示联想思维训练题。

【练一练】在两个没有关联的事物间,运用各种类型的联想思维方式,将两者联结起来,例如:粉笔——原子弹,粉笔—教师-科学知识-科学家-原子弹。

1、足球——讲台

2、黑板——聂卫平

3、汽车——绘图仪

4、油泵——台灯

【学生活动】学生开展联想做题。

【教师活动】分别叫2-3位学生来展示联想后的成果,并给予肯定。

(六)完成自我评价(2分)

(七)教师评价并总结(3分钟)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 联想思维的概念及类型。 联想思维在实际生活中得运用。

 教学反思

创新思维设计 第3篇

【关键词】地理 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新教材从多层次多方面分类提出对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突出要求学生学会求知的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学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地理教师应不断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发展智力和能力,提升综合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高中地理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引进了大量的案例和活动,改变了以往教材知识性文字表述太多,缺少活力的现象。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中案例的内容,理解各个案例所要描述的具体地理事物、说明的问题、表达的思想等,在深刻理解案例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看案例开始,充分发挥对案件内容进行联想、延伸分析的能力。例如教学《洋流》一节时,教师创设洋流与航海的相关情景来启迪学生的思维:(1)请在世界空白地图上绘出哥伦布两次跨越大西洋的路线,并标注经过的洋流名称。(2)请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为什么冬季出发,夏季返回。(3)请指图讲解: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的航行路线、沉没地点,及惨剧发生的原因。以上案例引入历史事件等材料,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景,不仅考虑到了问题情景的现实性,而且考虑到了情景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目标达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强化地图教学。地图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利用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最突出特点,没有地图就不可能有地理学,也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地理教师要经常运用地图进行讲课,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填充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2.注重地理图表应用。地理图表多种多样,它能够形象直观地表达地理数字、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工农业生产指标等,使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简明化。通过对地理图表的绘制、分析、比较、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更深刻地认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实质。

3.地理逻辑的应用。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从整体上反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整个地球各大洲、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是不同规模的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特征总是与组成的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学生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纳,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揭示现象,总结规律,深入理解各要素的内在联系。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起着重要作用。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地理学中有较多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地理概念、事物、现象和规律以及运动复杂的宏观世界,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而借助多媒体技术的模拟手段,可以使学生較直观形象地观察认识地理现象,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的途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加深了对地理教材内容的理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强化了地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从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来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教的作用逐渐减小,越来越多地依靠学生的独立性。例如教学《工业区位条件》一课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工业园区的发展,以乡土地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工业区位的条件及对本地工业园区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地激发,不仅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通过对工业区位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了区域性、综合性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变化,加强了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本节课由“一维的知识性目标”拓展为“丰富的三维目标”,突出了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不仅解决了“怎么教”、“教什么”这两个层面上的问题,而且较好地解决了“怎么学”、“为什么教”的问题。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培养,提倡在理解、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运用它们与其它学科一道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如何减轻巴拿马运河太繁忙的交通?”等问题,非常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 第4篇

1 艺术设计中的创新思维概述

创新思维是通过采用独特新颖的办法来实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与一般思维活动不同的是, 创新思维要求艺术设计者能够通过对自身知识或者经验的重建和改组来打破常规, 并产生新的成果。创新性思维往往需要想象的参与, 并伴随着灵感状态产生。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结合与综合运用, 主要体现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结合、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结合, 这些相结合的思维即有排斥的特点又有互补的特点, 而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这些思维能力的对立统一。创新思维贯穿于艺术设计的整个过程, 它是艺术设计作品实现创新的核心, 同时创新思维反映着艺术设计的本质属性与外在、内在的有机联系, 具有独特性、流畅新、多向性、新颖性、求异性、预见性、目的性与主动性等思维特征, 艺术设计工作者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掌握艺术设计知识以及艺术设计与人类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艺术设计工作者可以通过创新思维的发挥对艺术设计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对思维定式所产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突破和克服, 从而创造出更好的艺术设计作品。

2 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在艺术设计活动中, 使用他人已有的设计作品是抄袭, 借鉴他人已有的设计是模仿, 富有创意的作品才代表着艺术设计作品以及艺术设计工作者的价值, 所以创新思维对于艺术设计者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能力, 对艺术设计者自身以及艺术设计作品甚至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创新性思维能够提升概念设计效果

在艺术设计活动中, 概念设计往往对设计的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概念设计也是整个艺术设计活动过程中最能够体现创新思维的组成部分。艺术设计活动中创新思维的发挥能够引导艺术设计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对设计对象作出审视与考察, 所以运用创新思维的艺术设计能够打破固有认知所带来的思维定式, 在激发灵感的同时使设计者对问题的考虑更加的全面, 在此基础上, 概念设计的过程会更加的流畅而不会产生设计后期对概念设计进行修改的情况, 所以创新思维不仅能够提高概念设计的效果, 同时能够提高概念设计的效率。

2.2 创新思维能够提高设计团队效率

当艺术设计活动需要面对一个较大的项目来实施时需要运用团队的形式来进行, 在设计团队中重视对创新思维的挖掘与整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设计团队设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在团队中, 有着理工科教育背景的艺术设计者一般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 而有着艺术教育方面背景的艺术设计者则一般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二者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可以实现良好的互补, 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艺术设计者可以从艺术设计过程的可行性或艺术设计作品的实用性等方面对艺术设计工作进行考虑, 而具有较强形象思维能力的艺术设计工作者可以通过创新思维的发挥与运用来从艺术设计作品的颜色、造型、材料等方面进行考虑。

2.3 创新思维有助于艺术设计方案的优化

艺术设计作品是一个从无到有并需要不断进行完善的过程, 一件艺术设计作品的完成过程中需要在很多方面使用很多不同的创新思维, 而不同的创新思维的使用也往往影响着艺术设计作品的最终效果所以通过对这些创新思维进行选择能够对艺术设计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3 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发挥

每个人都具有产生创新思维的潜力但是产生创新思维并不代表着能够将创新思维应用于艺术设计当中, 这就导致了一些艺术设计工作者无法将每一个创新想法都物化为创新成果, 使自身好的创意无法通过艺术设计作品体现出来, 对于这种情况,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提高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发挥的有效性。

3.1 艺术设计者要重视自身知识层次的深化

广博的艺术设计知识是艺术设计工作者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将创新思维物化为创新成果的重要前提。艺术设计是一门具有极强综合性的学科, 而其综合性也决定了艺术设计活动需要设计相当丰富并且具有一定跨度的知识量, 艺术设计工作者只有扎实的掌握这些知识, 才能够对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规律具有充分的认识与深刻的了解, 才能够多层次、多方面的对艺术设计活动进行考虑, 从而更好的实现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运用。

3.2 艺术设计者要重视生产实践活动

实践性是艺术设计活动的重要特征, 而艺术设计作品是通过生产实践产生的劳动成果, 所以在艺术设计启发和运用创新思维过程中强调生产实践的作用与影响具有必然性。首先, 艺术设计者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可以积累更多的艺术设计经验, 这些艺术设计经验的价值在于能够使艺术设计者在艺术设计活动中产生更多的灵感, 从而实现创新思维的激发;其次艺术设计者通过生产实践活动能够巩固自身的艺术设计动手能力, 从而一旦自身产生独特新颖的想法后可以实施到自己的艺术设计工作中, 有利于创新思维的物化。

3.3 认识到艺术设计运用创新思维的目标

实用、经济和美观是艺术设计所具有的重要的三个特点, 而这三个特点都是以满足人们需要为目的, 艺术设计活动是以人为核心开展的活动, 其服务对象也是人, 所以艺术设计中运用创新思维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的需求而不是为了设计作品而进行艺术设计活动, 所以满足人的需求是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进行物化过程中的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1]唐纪群.艺术设计与创新思维[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09 (2) .

机械设计中的创新思维 第5篇

一、机械创新设计和制造

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说:创新应当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不是投机商,也不是只知道赚钱、存钱的守财奴,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对于现在的很多国际大公司也都渴求这样的人才,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之一井深的“日日创新”秘诀,更体现了这一点。以上都说明了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并非某人的突发奇想,在创新活动中,只有知识广博、信息灵敏、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易于在多学科、多专业的结合创新中和跳跃性的创造性思维中求得较大的突破。一般来说,创新设计的过程大都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经过逻辑推理和判断及相应的综合、分析与决策,而产生设计方案;然后,进一步将设计具体化,即建立新的机构、结构和机械系统筹模型,继之进行计算和技术细节的设计。其特点是:

(1)多门科学技术交叉、渗透、融合;(

2)部分工作为非数据性、非计算性的,必须在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思考、推理及判断,并运用创造性及发散思维的方法;

(3)在知识、经验、灵感与想像力的系统中搜索并优化设计方案;

(4)机械创新设计是多次反复、多级筛选的过程,每一设计阶段都有其特定内容及方法。但各阶段之间又密切相关,形成一个整体的设计系统。

机械创新设计和制造不同于常规的机械设计,是设计人员针对新的或预测的需求,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和智慧,利用已有的相关科学理论、方法和原理,进行新的构思、设计和制造出新颖、有创造性及实用性的机构或装置的实践活动。它包含两个部分内容:一是改进完善生产或生活中现有的机械产品技术性能、可靠性、经济性、适用性;二是创造设计出新机器、新产品,以满足新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二、机械创新设计思维

1、机械创新设计思维的概念。创造性思维是指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信息和素材等要素,在大脑思维反应场中超序激活后,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要创造,就要打破常规思维,具有独创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思想上破旧立新,勇于开拓。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思维方式,对某种事物多思维的考虑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观念”,创造性思维是新颖独到的信息加工艺术,是人脑的各种思维活动形式和思维活动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协同进行的有机结合的高级整体过程。它更加强调直观、联想、幻想和灵感,所有创新设计不是靠逻辑推理出来的,而是靠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产生的。

2、机械创造性思维的四大特征。机械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有定向思维、反向思维、联想思维、对比思维、发散思维、灵感思维、逆向思维等。其特点是:

(1)开放性。开放性是相对封闭性而言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封闭性只关心自己生活的狭小区域,画地为牢,坐井观天,并且更乐于驾轻就熟,接受过去所谓成功的办法,封闭性思维容易造成信息堵塞,思维呆滞,使思路缺乏多样性和创造性,这正是机械创新设计中的大忌,不去看或很少看他以外的广阔天地,开放性思维的特点是把认识对象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来考虑,注重研究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便更好地认识该对象及其发展规律。

(2)独创性。所谓独创性就是要独立思考,敢于直抒己见,勇于突破旧思想、旧观念对心灵的束缚,构筑开放、发散、鲜活的新世纪思维形态,从新的角度分析问题,这是机械创新设计的前提条件。例如:某鞋厂派两名推销员一同飞往一个海岛去开拓市场。一下飞机,他们就了解到:所有的岛民从来没有穿鞋的习惯。推销员甲心里凉了,立即向厂长发电报:“没有市场,他们的需求量等于零。”而推销员乙却十分惊喜,也立即向厂长发电报:“前途无量,他们的需求量将从零起步。”这时,我们的观点有两类:一类是批评推销员甲保守,无所作为;另一类是称赞推销员乙乐观向上,锐意进取。那么,究竟是哪个推销员的做法对呢?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去讨论,这样就开阔了思维。

(3)多向性。多向性是指对同一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尽可能多的解法和思路。多向性体现了思维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想像力。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现实世界只有一个,而想像力却可以创造千百个世界”。因而,多向性思维是与创造力关系最密切的一种思维方式,机械产品的多样性与创造性思维的多向性是分不开的。

(4)自由性。思维自由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思维方式的自由性,是遵循真理发展规律的自由思考和自由探索。科学思维的自由,也就是不限定科学活动范围,不用权力裁决科学成果,允许科学工作者在真理的探索中自由地展开思维的翅膀。当然,思维的自由性,也要受到自然科学、社会和法律的制约。在机械设计工作中,要想不断地取得创新的成果,就必须根据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要消除自身思想上的束缚,自我突破,并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调动创造性而获得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成果。

三、机械创新设计方法

1、智力合成法。这是一种发挥集体智慧的方法。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发散和激励创新思维。讨论时应相互启发激励,取长补短,引起创新设想的连锁反应,使思维自由奔放,新的设想才能涌现。讨论的目标要明确,事先有准备。其原则有:鼓励自由思考,随心所欲,设想新异;不许批评别人的设想;推迟评价,不过早定论;有的放矢,不泛泛空谈;讨论者一律平等,不提倡少数服从多数;及时归纳,总结、记录各种设想,留作下次再议;最后挑选最合适、最有前途的见解,并审查其可行性。

2、仿生类比法。通过对自然界生物机能的分析类比,从事物的千差万别、不同程度的对应和相似之处的类比中得到创新,设计出新机械,这也是最常用的创新设计方法。

3、列举创新法。把问题展开列举,帮助思维进行构思的方法。按机构的特性、设计者的意愿、毛病的改进等进行列举,找出改进创新的方案。

4、移植技术法。把一个领域内的先进技术移植到另一个领域中,或把一种产品内的先进技术应用到另一种产品中,从而设计出新产品的方法。

四、结束语

艺术设计与创新思维 第6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思维;模式

引言:艺术设计是是一个涉及很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综合性学科,包含了很多专业知识,要想使设计作品能够有持续的生命力,就必须在朴素的、本源的生活原型中,融入创新思维。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艺术设计也就更能为大众所接受,被大众所推崇。

一、现代艺术设计中创新思维的基本模式

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好的艺术作品通常是在朴素当中带有情感,平常当中融入了新事物。这里所谈到的创新,并不是漫无边际的捏造,而是在遵照事物客观属性的同时,按照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有所依据的创新。艺术设计者只有了解创新的特点,学会创新,才能使艺术作品有鲜活的生命力,栩栩如生。创新设计的基本模式,通常有三种:

(一)直线型思维

这种思维模式是根据事物的特点或者外形特征直接想象到其他一些或一类事物,不再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也不反复思维,想法是单向性的,两点性的。这是一种比较自然、朴素的思维模式。比如说,以“战争”为主题,设计一些画面或者视频,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战火纷飞的场面,其次则是老人和孩子露宿街头,骨瘦如柴,再者就是孩子的泪眼。这些就是直接有“战争”二字联想到的场景,不需要进行反复的思考与揣摩。这种创新思维模式的优点是使人由一个主题进入思考,思考方向不必转变,不担心有方向性的错误,只需要将思考的深度逐渐延伸,培养了思维模式。

(二)逆向型思维

这种思维模式不同于直线型思维,其思考方式是沿着主题的反方向进行的,产生使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和直线中的两点思维是两个概念。在现实中,很多艺术作品采用这种思维模式进行设计,既使观众出乎意料,又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抓住了观众的心理。比如在化妆品的广告中,首先以白色系和粉色系突出皮肤的亮白、粉嫩,再以意想不到的黑色和深色系的秀发加以衬托,突出皮肤的白皙。这种设计方法很能抓住观众的心理,给人意想不到的感觉。

还有之前我们用铅笔写字,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削铅笔,后来,设计者改变了之前的思维模式,采用逆向思维,不是进行正方向的削铅笔,而是发明了削笔器,削笔器沿着反方向,将铅笔削好。

(三)发散型思维

发散型思维模式是艺术设计中经常采用的模式,创作者通过不同的想法和思维,达到设计上的丰富。将设计从一点向周围扩展,不断辐射向各个方向,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例如前面直线型思维的例子,我们想描述战争这个概念,可以通过不同的思考方式,比如勾画出带血的和平鸽,或者和平鸽和骨瘦如柴的儿童在一起,背景为硝烟弥漫的战场,这就是典型的发散型思维。

二、艺术设计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方法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通常需要从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及思维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其培养方法往往与科学理论关系密切。在开发创新意识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善于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实践证明,对于事物处理的新方法往往是从打破惯例入手的,惯例行事的方法,往往忽略了创造的契机,也不利于发挥创造力;要善于将批判力与创造力进行融合。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么否定,要么妥协。批判力是在否定的基础上,将人自身因素与客观环境进行重新分析,借助于勇气、激情、自信来发挥潜藏的创造力。可见,批判是以眼前事实为依据,以想象努力将“不可能”转变为“可能”;要善于穿透表面现象的蒙蔽。对于事物表面的问题及现象,要善于从经验的积累中“见微知著”,能够从表面的判断中进行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挥创造力,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善于总结经验和融入专业知识。创新意识的形成并非是对传统经验的沿袭,更多的是借助于专业知识来超越经验。现代科技形成了更加细化的专业分工,通过知识的整合来发挥各专业面的优势,并由此来拓宽视野,从深度与广度中来促进对新事物的科学审视,促进创造性思维的飞跃;善于思考。人通常具有本能上的抵制变化的惰性。如我们常常听说“这是不可能的”,将当前的事实作为无法超越的最合理状态。同时,思考也是多数人回避的现象;要善于激发积极情绪,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思维与情绪是紧密联系的,消极情绪往往是制约思考的关键因素,也是扰乱创造力的主因。创造力的形成需要强烈的创造动机,而消极情绪往往需要从人的内在素质上去超越,以战胜被批评、被嘲笑、被孤立的负面情绪;保持好奇心,克服从众心理。好奇是人类对事物保有新鲜感的重要特征,特别是孩童对新知的追求,更是激励我们激发创造思维的重要动力。从众心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个体获得集体认同的一种方式。但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来说,从众心理往往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更容易诱使我们因循守旧。

(二)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

艺术设计中的创新需要从思维方法上来促进。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围绕学生的认知实际,从学生的观察力上激发创新思维,引导辩证思维能力的养成,尤其是在猜想能力、质疑能力上的培养,更应该从不同视角、不同类比方法中来激发灵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要鼓励学生从设计实践中激发创作动机,从生活中多观察、多感知,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趣味,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审美观,并从生活中发现美、养成再现美的欲望;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研究表明,好奇心是突破探索动机的有效方法,也是强化求知欲的有效途径。在学生面临疑问时,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再现等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另外,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发掘,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认知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意志力、耐挫力。有研究发现,人的自信心、独立性、耐挫力是完成创造性活动的关键因素。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引导和发展学生的坚韧、勇敢、勤奋、进取等品质来强化其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在艺术设计和审美的过程中,重视并把握好创新思维,正确的审视设计艺术的方方面面,是至关重要的,且具有探索性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意寻求的一种过程,设计创新就是创新的思维,只有具备创新的思维才能做出真正优秀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高媛媛.对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5(05).

[2]胡卫国.浅析艺术设计中的思维特点[J].中国包装工业,2014(24).

创新思维设计 第7篇

为了有效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认为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及与实验相关的练习外, 还应在教学中尽量增加一些探索实验,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因为设计类实验不仅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 也能考查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精神。依据教学大纲要求, 以学生的经验与知识技能, 实验能力为出发点, 提出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目的是激活学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 让学生独立思考, 探索创新, 使之保持生动活泼的学习态势。

一、 让学生设计实验步骤, 寻找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突破口

寻找各种途径, 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近年来, 各地中考题中, 有些试题是改变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的实验仪器, 要求学生根据新的实验器材重新设计实验步骤, 以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这类试题既能考查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 又能检测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设计测量“电阻”的实验电路中, 有这样一类题, 给定下列器材:一个电池组、一个电压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器R2和几根导线, 测定未知阻值的电阻器R1的阻值。题目中只有电压表, 而没有电流表, 因此它的实验原理不同于伏安法测电阻。这时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 (1) 将电阻器R1和R2串联起来, 用导线将它们与电池组一起连成电路; (2) 用电压表分别测出R1和R2两端的电压U1和U2; (3) 根据欧姆定律算出电路中的电流强度I2; (4) I1=I2, 而U1已测出, 即可求出R1的阻值。如果题目中给出的不是电压表, 而是电流表, 则应将R1与R2并联, 也可求出未知电阻阻值。这种实验题比较灵活, 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让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法,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 它是指一种沿着不同方向、思考, 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开放性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发散性思维, 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如测石块的密度, 器材有:天平、砝码、石块、烧杯、水和细线, 没有量筒, 怎么测?这是一道通过密度的测量考查实验设计能力的题, 测量密度的方法很多, 要测出石块的密度, 需要测出石块的质量和体积。因没有量筒, 原已熟悉的实验方法不再适用, 所以不仅要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 还要想办法测出体积, 利用现有器材及所学物理知识, 让学生自己设计测体积的方法。 (1) 排水法, 先利用天平称出装满水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然后把石块用细线拴住, 轻轻浸没到装满水的烧杯中, 待排开部分水后, 取出石块, 再称出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 则可得出石块排开水的质量, 算出排开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2) 称量法, 在烧杯中装适量的水, 称出其总质量, 然后将石块浸没在水中, 刻记水面上升的位置, 取出石块, 再往烧杯中加水到刻记的位置。称出这时的总质量, 则两次质量差的水的体积便是石块的体积。 (3) 浮力法, 测出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即可算出石块的体积。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运用了质量、重力、密度、二力平衡、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等已有知识, 创造性地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让学生分组实验开展合作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就是利用集体的智慧, 互相启发, 互相激励, 使小组成员的大脑产生连锁反应, 从而引出更多的创造意念, 获得更多富有创造性的方案, 产生一种“1+1>2”的理想效果。

为了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还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 不要过早地评判, 这样会扼杀许多有价值的设想, 实验结束后再进行整理和评价。其次, 要注意引导小组成员对各成员的设想进行综合、改善, 发展成新设想、新思路。再者, 不论学生的做法多么蠢笨, 甚至荒唐可笑也应积极鼓励, 每个人都可保留自己的意见, 不得将集体的意见强加于个体。

四、贴近生活实际, 开发课外小实验

物理活动课, 可采用组织学生集体参观、实验操作比赛、实验设计成果展等形式。让学生走入社会, 接触实际生活, 真正体验“物理有用”这一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宗旨。在物理教学中, 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设计, 即运用学生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 寻找仪器, 自己动手实验等, 探索寻求解决生活中某个实际问题的实验方案。如, 如何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如何测量食用大米的密度;如何在家中测量酱油、牛奶的密度;如何测量家用电冰箱的功率……对这些小实验课题的设计, 学生感到非常亲近、实用, 不管成绩优秀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踊跃思考, 大胆提出各种各样、甚至奇怪得连教师都想象不到的方案。课外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经过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最终问题的解决需要付诸实践。课外实验从设计到最后实施, 可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 从而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独立设计出各自的实验方案后, 可采用小组交流, 全班评议, 教师评价的方法, 选评出最优的实验设计方案, 在检查合理性、安全性后, 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验方案, 自己独立实验, 以验证实验方案的科学性, 使学生在设计、实验、观察、对比中,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 并在探索实验中获取新的知识。

近两年来, 笔者以创新物理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新教材中, 涉及学生动手做实验的习题越来越多, 中考也把实验操作列入了其中。从学生做题和中考成绩看, 绝大部分学生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创新思维设计 第8篇

一、情景交融, 设计生动性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情感

众所周知, 创新思维活动不是简单 的思考、分析 活动, 而是对知识点的要义、内涵进行创新、加工、综合 的复杂过程.如果缺乏学习情感的支撑, 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深入细致的开展和推进.教育学认为, 适宜的问题情境, 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探知的兴趣, 增强其主动学习的欲望, 同时, 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新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更丰富、案例更生动、趣味性更显著、编排更科学.这些情感资源, 为教师设置生动性、趣味性问题情境提供了条件, 同时也成为促发学生创新思维情感的有效抓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案例教学活动中, 教师利用该节课的教学内容历史悠久和现实应用的特点, 选取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一道题目, 为学生创设“一百马, 一百瓦, 大马一拖三, 小马三拖一.问多少大马, 多少小马”的趣味性问题情境, 展示出数学知识的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趣味特性, 使学生在生动的问题情境中, 带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创新思维活动.

二、求特创新, 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 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知识 点众多, 内在关联 紧密的基 础学科.这就为培养学生求特创新的思维能力提供了载体和平台.在案例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通过抓住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问题案例的发散特性, 设置出具有思维活动灵活性、解题方法多样性的开放性问题案例, 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 教师应将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 作为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抓手, 利用开放性问题形式表现的多样性、解题思路的灵活性、内在条件的紧密性等特点, 指导学生思考、探寻解题思路和方法, 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勇于挑战的学习精神, 促进学生形成探索性的学习方式,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案A例讲解中, 教师设置 了这样一 个问题案例情境:“如右图,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 CA=CB, CDEF是正方形, 此时连结AF和BD.如果现在将正方形CDEF绕点C按顺时针 方向旋转, 使正方形CDEF的一边落 在△ABC的内部, 请你画出一个变换后的图形, 并对照已知图形标记字母.AF与BD之间成什么关系, 请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开展探寻解题思路和归纳解题策略的活动.学生在探析问题条件及要求的思考、分析过程中, 认识到:该问题的解答方法是 “线段关系 主要有数 量关系和 位置关系;该问题中AF与DB是相等且垂直的关系;证明时, 可以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正方形的性质构造全等条件, 证明△ACF与△BCD全等, 然后借助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内容进行解决等”.此时, 教师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评析, 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 感知该问题所具有的灵活性, 从而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注重实践, 设计应用性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以致用, 是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根本目标和现实要求, 也是体现新课改能力培养目标理念的重要方面.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 应凸显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这一特点, 设置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现实应用特征显著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应用性问题情境中, 进行探寻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活动, 促进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掌握,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中, 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案例:“红旗路小学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拓展训练, 准备集体乘车出发, 现在车站提出了两种方案供选择:一种是教师按实际票价, 学生按原价的67%;一种是师生都按原价的75%.如果该校派出10名教师参加此项活动, 请你根据参加学生的人数, 选择最为合理的方案.”教师以此来引导学生开展探析解答活动.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应用性问题, 认识到解答该问题应该变化解题思路, 将解一次函数的问题转化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技能.

设计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第9篇

关键词:设计教学,创新思维,创造力

创新作为民族自立之本, 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灵魂的作用。2006年1月19日, 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作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由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 特别强调: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 倡导创新精神, 完善创新机制。

培养富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 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奠基工程。只有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才能让让创新型人才辈出, 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在世界各国的高教改革中, 都已把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放在了重要位置。

本文从我国当前的高校设计教学现状出发, 从以下几个方面, 探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新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 是在一般的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与后天的培养和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创新思维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活动来进行培养。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在这种气氛中, 学生能作出他自己的选择, 能平等地同他人共同安排活动, 能更多地意识别人的力量, 能作为他或她自己生活的设计师而变得日益自主和创造性。”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 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 活跃学生思维, 使其创新精神得以发挥, 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敏捷和高效的状态。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避免死板的教学方式, 营造轻松、民主的环境, 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 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与独立思考, 促进创新思维

传统教育中以“教”为主的教育方法, 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 要改变灌输方式为主动探索式, 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 运用有利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

创新思维往往是由强烈的好奇心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 他没有特别的天赋, 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 哲学的起源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自己所有存在的惊奇。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多思多问,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青年人的求知和好奇心较为强烈, 但若不加以利用和引导, 就会自然萎缩, 只有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 才能永不枯竭。因此, 教学中, 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常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新奇、激动之中, 在这种情感的刺激下,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时在思考中进发出来。

好奇心引发质疑和思考, “学贵有疑”, 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寻疑可以在各个方面, 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寻疑, 肯定结果, 从而激发寻疑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巧设疑问, 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 培养勤思、善问的良好学风。

三、引导学生变换思维方法

一般的思维均习惯于正向思维, 一旦问题稍有变化, 学生的思维定势就成为解决问题的羁绊。在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引导学生变化思维方式, 让学生跳出常规、变换思维角度进行逆向思维, 把思维带到另外的方向, 自由驰骋, 突破常规。

加强思维方式训练, 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连带思维等。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定某一主题, 要求学生针对主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如: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纵向与横向思维等。以一个主题为中心, 思考的方式向外展开联想与想象, 向外扩散的越多越好。在拓宽思维的空间的同时, 能够激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 寻求多种途径探究问题, 进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当及时扑捉学生的灵感火花, 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 违反常规的回答, 标新立异的构思, 都应当予以认可。

因此,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 围绕一个主题, 把班级成员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不受思维的阻碍, 畅所欲言, 在短时间内尽可能提出多样化的想法, 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头脑风暴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相互碰撞, 在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的氛围中, 学生的互动得以加强, 并且能有效提高想象力。

四、加强互动与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 互动与交流是相当重要的。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讨论,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 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 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学生应当成为教学的主体,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 增强同学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在此过程中, 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与思考, 并鼓励发表不同意见。

另在,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在教学中, 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还应努力创造条件, 实现师生之间的合作, 进行有效互动。

五、情境体验融入教学中

在一定的情境中, 学生容易调动自身的感官, 并和自身以往的体验联系在一起,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以及思维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图片、板书、多媒体课件来创设和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感染学生, 或者就教学内容设计出探索性、开放性的情景问题, 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 引起学生的想象, 从而激起学生的灵感和求知的欲望, 为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供源泉。

六、改善评价标准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 以学生的作业为评价标准。这种评估的特点是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 无法把握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学生的评价要鼓励独创、鼓励思考, 认识到学生的创作过程比创作结果更加重要。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 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 不断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评价的过程中除了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其他同学对自我的评价。在教学中, 可以分组来进行, 让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创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再由小组其他成员再对其进评价。在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他人对自我的评价中, 有利于促使学生不断思考、进步。

总而言之,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是新时代下设计教学的必然要求。它要求每位教师都应当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从自身做起, 改变教学方法, 提升自身素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变换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以及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威廉F·派纳等.理解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2

[2]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科技出版社1992.9

[3]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设计思维及其对创新实践的启示 第10篇

1 借鉴设计思维有助于创新走出小众范围

设计思维,不是设计师的思维,也不是设计加思维,而是一门运用设计师的敏锐感觉和方法,通过把技术可能性和商业可行性转化为客户价值和市场机会,用以满足客户需求的学说。1987 年,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皮特·若伍出版《设计思维》,首次引人注目地使用了设计思维这个词语。1992 年,理查德·布查那发表了标题为“设计思维中的难题”的文章,指出设计思维可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000 年之后,各种关于设计思维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设计思维也成为商业界和学术界讨论最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2012年6月7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Forget B-School,D-School Is Hot》,即“忘掉商学院吧,如今求学要去设计学院”,文章专门介绍了设计思维的概念,以及如今设计思维在商界、企业界受到热捧的情况。由于设计思维对创新方法的提炼以及对创新理念的探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提供了一条帮助普通人理解和实施创新的路径方法,而引起广泛关注,并在产品设计和管理领域甚至教学设计中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实践。

2 借鉴设计思维有助于提升创意自信

设计思维既是行动工具,也蕴含创新理念。它把拥有创意自信做为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早在1977 年斯坦福大学教授阿尔伯特·班杜拉就提出“自我效能”理论,强调人的主体因素对人性潜能所发挥的决定性影响。2005 年,斯坦福大学在全球最先开设了设计思维学院,开展为期一年的非学历教育。斯坦福大学设计思维学院的老师们在教学中很快发现每个学生都极具创意才华,只是缺乏信心,习惯对创新采取退缩的态度,因此,比传授方法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拥有创意自信。激发创意自信是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产生创新成果的关键因素。这一结论与班杜拉的说法不谋而和。

创意自信来自于思考和行动的结合。提升创意自信、激发创新意愿,不仅需要语言激励、思想动员,还需要把自我期许与行动中的感悟相结合。设计思维可以帮助普通人捕捉灵感,打开创意的闸门,人们通过实践一旦产生了创新成果,成功的喜悦会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进而渴望进行更多创新。目前国内外很多以创新为驱动力的企业和组织,都非常强调快乐的创新体验,认为小的体验包含巨大价值。快乐的情绪有助于发挥潜力。

3 借鉴设计思维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

设计思维提炼了一套创新的行动框架。应用于不同领域的步骤框架并不完全一致。比较常用的是斯坦福大学的五个步骤框架。第一步运用同理心:发现用户深层次的内在需求;第二步是聚焦问题:形成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陈述;第三步是构想:通过团队头脑风暴列出所有可能的创意,完成创意过程;第四步是制作或实施: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完成产品模型制作;第五步是检验:搜集改进意见。日本禧玛诺公司是一流的自行车配件制造商,在美国市场竞争中表现平平,很希望在创新上有新的拓展。他们组建了一支跨学科团队,以设计思维的方式进行创新。他们分头外出调查,想了解为什么90% 的美国成年人不再骑自行车。他们发现自行车设计制造不断走向高端的传统做法,远离了消费者真正的需求。难以维护、复杂难懂,骑行在公路上十分危险。一味追求自行车性能的改进,反而让一般消费者对高端自行车望而却步。他们开发设计了为乐趣而不是为运动使用的滑行自行车。这种自行车几乎不需要日常维护、外形貌似回归简单,却包含着复杂的工艺,引导用户把滑行作为享受生活的方式。自行车推出后,销售大好,公司凭借新的创意迎来了新的机遇。

4 借鉴设计思维有助于启发以人为本的路径探索

工业品的设计制造领域的转型和升级以及社会治理的创新亟需提升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更人性化的设计。加强社会治理同样需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领。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针对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全面部署。社会治理创新关键是制度创新,核心是人,以人为本,推动人与人和谐相处。在价值多元、利益博弈复杂的社会格局下,探索人为本的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印度有一家创意公司以设计思维为印度一家生产厨房设备的企业提出创新建议,他们的基础情境是老年人和孙辈一起开心安全地参与厨房劳动,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天伦之乐的场景。创意团队通过走访,试图发现日常厨具中的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再对现有产品的功能进行创新设计,从而推出深受欢迎的新型厨房用具。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探讨创新方法,激励创新自信心,让创新走出小众范围,已成为当务之急。设计思维对创新方法的提炼、创新理念的思考,对推动双创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小学数学习题设计的创新思维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习题设计;趣味性;接受性;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8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这句话强调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习题设计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对于数学课程而言,有效的练习是课堂知识的深化和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对于数学教师言,练习设计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可以是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优化练习设计是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练习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在设计学生习题时,大都是走课堂布置学生回去完成、课堂当场完成教师讲析的老路,缺乏更新意识,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挫伤,学习效率的下降。我们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趣味性、接受性、开放性等几个方面下足功夫,优化习题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一、提高习题设计趣味性,增强数学学习的愉悦感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数学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在练习形式、题型等方面推陈出新,把原有的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改变为形式新颖,生动有趣的习题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趣味性。

例如:小学五年级教学内容《质数与合数》,多数教师都认为,这一节内容抽象枯燥、概念难以理解和掌握,鉴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练习。在1——20中,奇数有( ),偶数有( ),合数有( ),质数有( )?这一练习让学生个体独立完成,我的后续问题是:“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了很多结论。如:质数不一定全是奇数;合数不一定全是偶数等。这样不仅题型有所改变,而且练习形式也体现了个体与小组结合的特点。这样就有效化解了概念的繁琐和枯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考虑习题的接受性,提升数学学习的效率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检查和教研活动中发现,有些教师喜欢片面增加习题的难度,他们的观点是难题会做了,简单的题目也就会做了。这样的认识其实是极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一方面没有真正达到习题的巩固练习的学习功能,另一方面挫伤了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数学教师在习题设计中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注意设计好习题的编排结构,通过习题的编排展现教学思路。同时,必须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则沿着教师设计好的思路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取得成功的体验。要设计好复习题、铺垫题,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另外,要充分考虑题量,即在某单位时间内安排多少习题的量才是最优。习题量太少,得到练习机会的人数就少,大多数学生没有练习的机会,学习劲头自然就受到影响。习题量安排不均,通常弊病是前松后紧,开头部分做了很多口算题、练习题,传授过程又费时过多,结果后面的时间过紧,没做两道练习题就下课了。所以,教师在设计一节课时一定要根据授课的内容与学生状况精心设计,安排科学的练习量,使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

三、注意习题设计的开放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传统教学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主的学习方式已明显不能满足学生对获取途径与知识的渴求,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挖掘生活中蕴含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例如:有52名学生游玩划船,船的种类有:大船一次可以做10人,每次收费16元;中船一次可以做6人,每次收费10元;小船一次可以做4人,每次收费6元;请问怎样租船最好?显然,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租船的方案。

这样的习题设计避免了传统的练习设计条件确定、答案唯一的弊端,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易于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样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这样既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展开发散思维,又有利于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机械工程设计思维的创新优化 第12篇

1 机械工程创新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1) 机械工程设计的创新能加速机械专家智能化, 用以实现真正的“专家”系统, 达到有利于加速机械工程设计水平向自动化、智能化、最优化、集成化实现。

(2) 机械工程设计创新的探索实践能够培养机械工程设计人员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其创新能力, 让其在设计的自觉性及技术上的可操作性上有较大的突破, 从而有利于促进新产品的更新, 实现创造财富的目的。

(3) 创新设计的机械产品在同行中的竞争力会得以提高, 尤其是在专利产品技术形成的时候, 就可以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2 机械工程创造设计的特点

创新设计大体上都来自于形象思维, 经过逻辑推理、判断以及相应的综合分析与决策, 在头脑中产生设计方案, 然后将这种方案具体表现出来。与其他常规的机械设计不同, 机械创新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利用创造性思维, 设计出新颖、有创造性、有实用价值的机械装置。机械工程创新设计往往包含了多种科学技术的渗透、综合与交叉, 是通过逻辑思维的分析和知识的运用找到创新设计方案, 其中存在的部分表现为非数据性、非计算性的, 一定要在理论知识的时间基础上思考判断推理的。

3 机械创新设计的思维原则

思维的过程被称作是“思路”, 在机械设计思维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两个思维原则: (1) 最短路径原则———设计者得到产品的功能要求后, 往往会首先检索出最佳设计实例, 这样一来便可以迅速接近目标, 再运用价值工程方法, 找出价值较低的极少数组件作为研究对象, 再分析所得对象存在的矛盾, 尝试用最小变动以解决矛盾, 如果矛盾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那就将其拟作更大变动或扩大研究对象范围, 最终得到最优结果。这样消耗最少能量的途径便体现了最短路径的原则; (2) 相似性联想———根据汤川秀树的定同理论, 联想能力就是找出事物彼此相似性的创造力, 相似性就是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4 机械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该树立创新的理念

要想突破传统的模式, 在设计上有所创新, 对机械人员首先就要要求其具有大胆的创新理念并会将其运用到时间中去。创新就是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运用现代超前的理念进行问题的思考。对于一个设计者而言, 缺少创新意味着他在工作上无法得到肯定。优秀的机械设计者要时刻谨记创新理念, 要用创新的思维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将自己的设想转化成现实。

5 机械的优化中应该具备的创新方式

(1) 智力思维法———这是一种发挥集体智慧的方法, 它通常是通过抓住瞬间的灵感或潜意识的新想法或通过相关专家人士针对某一目标进行讨论, 通过相互启发、激励, 在越来越多的思路中, 在越来越好的方案中取长补短, 最终引起创新设计的连锁反应, 为机械设计提供更好的创新成果。

(2) 仿生类比法———这是通过仿生学对自然系统生物分析和类比的启发创造新方法。自然界的动植物以其精妙绝伦的结构和性能为人类孕育出来新事物和新方法提供了学校的样板。机械设计者通过对自然界的生物技能分析类比, 再对比相似之处得到创新, 设计新机械。

(3) 列举创新法———这是指依据一定规则, 列举研究对象的各种性质, 通过对这些性质的逐项分析, 寻求改变来又发创新设想的方法。它适合于现有事物的改进及应用型的开发, 一般经过的过程如下:列举特征———改变特征———改变事物。

(4) 移植技术法———这是指将一个技术领域内的先进原理、方法或成果移植到另一个领域中, 或把一种产品内的先进技术应用到另一个产品中, 从而设计出新产品。在进行移植技术法的过程中要首先解决移植什么, 为什么要移植, 要想有效应用移植法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必要条件:1) 用传统方法难以找到理想的设计方案或阶梯设想, 或者利用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和知识根本无法找到出路;2) 其他技术领域存在解决相似或相近问题的方式方法;3) 对移植结果能否保证系统整体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没有定性判断。技术移植法可以分为技术原理式移植、技术手段式移植和技术功能式移植。技术移植法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促进发明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贝弗里奇说过:“使用移植法有可能促进科学发展, 这也许是为什么科研人员要对自己狭窄的研究范围之外的发展, 至少是重大的发展有所了解的原因。

(5) 反求设计———这是指设计人员以先进的设备软件为研究对象, 应用专业知识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 掌握关键技术, 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 仿型或开发出同类型创新产品的设计。反求设计中一要在剖析原产品或技术中的“求”, 二要在“再设计”中的“改”或“创”下功夫。通过反求, 进行工程设计, 这样它的起点比较高, 更容易得到创新的产品。

综上所述, 现代机械设计离不开创新, 设计人员应当树立创新理念,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运用先进思维理念, 设计出高质量, 高实用性的机械, 这是贯穿于机械设计的发展始终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郭仁生《机械设计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郭仁生《机械设计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银质针导热论文下一篇:整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