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原理范文

2024-07-11

平面构成原理范文(精选10篇)

平面构成原理 第1篇

版式是现代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版式设计, 简单地说就是图文编排, 也可以理解为在有限的空间中, 根据设计的主题内容要求, 结合美学的知识和原理, 设计出美观实用的版面。当人们开始在岩壁、兽骨或器物上记录文字和图形的时候, 就已经具有了最初的图文编排意识。印刷和造纸术的发明让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 同时也为现代版式设计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世纪初, 由俄国艺术家发起的构成主义运动, 是一场对艺术和设计进行探索的活动。倡导设计简单明确, 以理性的、简洁的几何形态构成图形。探索纯粹几何形态的抽象表现力, 旨在寻求一种结构美感。所以此时各类版面中的字体全都使用无装饰线体, 着重于表现形体美、节奏美和抽象美。俄国构成主义运动为版式设计与平面构成的交汇提供了可能。

与俄国构成主义运动并驾齐驱的是荷兰“风格派”运动, “风格派”一词源于又凡·杜斯伯格和蒙德里安创办的《De Stijl》 (译为《风格》) 杂志。“风格派”主张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排除一切表现成分而致力于探索一种人类共通的纯精神性表达, 即纯粹抽象。《风格》杂志本身的封面版式设计就颇具特色, 完全采用黑白色, 颠覆了传统的对称式结构, 文字部分完全摒弃了装饰效果较重的花体字, 采用简洁无修饰的线体字。为了使整个版面保持均衡, 直线条和矩形等几何元素成为了唯一的“装饰”。

而谈到构成思维与设计的结合则源于1919年德国魏玛创立的包豪斯 (Bauhaus) 设计学院。包豪斯学院开设了设计基础课程, 主张设计中摒弃附加的装饰, 注重设计结构的形式美, 鼓励学生们对色彩、形式、想象力等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实验, 平面构成理论在此时期已经初具雏形。教员们结合教学中的经验以及理论研究成果, 将构成思维推向更成熟和更具艺术价值的新阶段。包豪斯学院的探索使现代设计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设计方法上、思维上和形式上对其后的设计, 包括版式设计都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

二、版式设计中的要素与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研究点、线、面的关系, 而版式设计则关注文字、图形、图片等元素的布局与安排。看似联系不大, 但是通过对比, 我们便可将二者的要素一一联系起来。版面中一个单独的文字和字母, 一个小的图形或者图片都可以被当作是一个点;一行文字或一列文字, 以及装饰线条可被理解为平面构成中的线;而密集排列的一段文字和较大的图形、图案, 以及空白则可被当作是面。

要掌握版面设计中的构成关系, 我们必须把复杂的设计要素都简化为点、线和面。只有这样, 我们在排版的时候才不会受到其它附加因素的干扰, 而直接研究版面中点、线、面的组合规律。如此看来, 如何处理好版面中文字、图形和图片等各元素的构成关系, 其实就是如何经营好版面中点、线、面的关系。

三、版面布局与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在平面构成中, 点、线、面元素的安排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目的是体现出一种秩序感和美感, 我们也可将之称为形式美。形式美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深刻的启示, 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后, 对视觉经验的一种总结, 它揭示了任何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 如果想要创造美的形态就要遵守一定的造型法则。同样的道理, 无论是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封面设计还是其他形式的排版, 每一个布局合理的版面, 都需要把各要素按照美的法则进行整合与排列。因为只有通过完美的设计和编排, 版面才能吸引受众, 才能把设计意图完整的体现出来。

为了让版面的整体布局更合理, 我们必须要处理好这些“点、线、面”的关系。这时, 适用于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都将同样适用于版式设计:对称与均衡的原则体现在版面整体效果上, 是一种构图原则, 有赖于各要素位置的摆放和大小关系的协调;变化和统一的原则可被看作是版面布局的总的指导原则, 既可当作是版面中色彩搭配的原则, 也可理解为版面中文字大小和文字字体的使用准则。变化强调个性, 而统一的目的则是和谐。无论是变化太多或者过分统一都会让整个版面的设计陷入一种极端;另外, 图形、图片在版面中的安排也应遵循一定的比例和分割原理;而文字、图形或图片连续的有规律的变化则体现出一种视觉上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增强了版面感染力。可以说, 在我们进行图文编排的时候, 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用到了这些形式美的法则。

四、版式设计中的视觉流程与平面构成

当我们在观看一幅设计作品时, 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视觉流动顺序, 首先我们会纵观全幅作品, 接着视线会跟随画面中各要素的强弱变化作有序的流动, 对画面形成一种大体的认识, 而后视线会停留在某一感兴趣的点上, 最后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获取信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版式设计的视觉流程。

合理的布局和色彩搭配不仅仅可以美化版面, 更可以对受众做视觉上的引导。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 人们的视觉流程简单地说是“从上到下”“从左至右”, 所以版面的上方、左方、左上和中部最容易引起注意, 也可将其称为“最佳视域”。视觉流程的建立不仅仅是心理学方面的问题, 同样可以用平面构成的原理来分析。在最佳视域中, 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和形式的合理安排, 可以创造出一个引人注目的“点”, 从而捕捉受众的目光,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构成要素的空间定位。

在视觉流程的设计中, 点、线的方向位置, 不同形式的点、线给人的心理感受等都影响了视觉运动中的空间定位。在版面中, 点的位置可以形成视觉中心点, 而线的方向则决定了视觉流动的连续性。例如, 当点 (这里的点可大可小, 可以是文字、图形或图案) 位于版面中心时, 给人以稳定感, 且引人注目。而当画面中出现两个点时, 就会产生一种张力, 视线往往由其中一个点移向另一个点, 形成一种视觉的流动, 其中点的大小、色彩、肌理等因素都会影响视线的移动方向。线本身就具有导向性, 而且线的种类繁多 (这里的线可以是文字的排列或线条等) , 不同的线对人们视觉的引导性也大不相同。水平线给人平静和安定感, 会引导人们的视线依照视觉习惯从左到右进行移动。垂直线给人一种或向上延伸或向下落的感觉, 所以我们的视线也会在画面中随之做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运动。而当斜线出现的时候, 打破了画面原本的平静, 给人不稳定和运动的感觉, 因此视线会跟随斜线的倾斜方向移动。

总结

现代生活节奏在加快, 信息量也在增多, 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也在随之改变。为了在短时间内吸引观者并把设计中的关键信息准确地传递出去, 版式设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的版式设计既不能只靠感觉, 也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技术编排, 版式设计的发展趋势是将主题思想的创意与编排技巧结合起来进行表现, 它必将呈现出一种多元化、视觉化的特征。但是无论版式设计的风格如何改变, 平面构成的原理都将成为所有设计排版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Sun I视觉设计《版式设计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美]JohnMcWade《超越平凡的平面设计:怎样做好版式》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3]舒燕, 陈剑生《设计与实务新向导——平面构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平面构成教学有感 第2篇

关键词:平面构成;创新;感知力;创造力

平面构成是构成的基础,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种最基本的造型活动。它起源于德国包豪斯学府,在本世纪80年代从欧洲传入我国。对中国的当代艺术设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现代艺术教育中,它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点、线、面等抽象元素的排列、组合、分解、解构等形式,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具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艺术设计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平面构成教学经常遇到一系列的教学问题。首先,这门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如果教师的综合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那么平面构成教学就只是照本宣科,这就极大的影响实际教学效果。其次,作为接收方的学生来说,对教师传授的内容不能深刻理解,构成作业只是临摹和机械模仿,缺乏创意,那么就达不到预期应有的教学效果。在构成练习过程中,学生通常是使用墨线和卡纸、直尺等工具完成,主要精力放在作业的精细度上,缺乏创新能力,以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因此,为了更好的完成平面构成教学,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欣赏经典构成作品,激发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程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图片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平面构成教学中,欣赏一些直观有趣的图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鲁宾之壶”,通过图地反转让学生了解正形与负形之间的相互转换,总结出:一般情况下,主体形象为图,背景为地,但有时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从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基本形与背景空间的变化组织关系。在学生兴趣浓厚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力,自己创作出图地反转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搜集大量的经典的平面构成案例,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展览馆或者公园参观实景构成作品,只有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接触了解构成之后,才能了解到构成的基本形态,在潜意识中将点、线、面等基本元素联系起来,通过图形之间的组合加减变化形成具有美感的构成形式,在分析、组合、分解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平面构成基本形与骨骼之间的组合构成的关系。

二、注重实践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造力。

平面构成传入我国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为艺术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平面构成是一门实践课程,也是一门基础课程,一般是从低年级开始学习,它训练的是平面图形的生成、变异等规律,及骨骼与基本形的组织排列规律,注重培养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理解感知力以及图形设计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低年级的学生,无论是绘画专业还是设计专业,上大学之前很少涉及到平面构成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教学,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亲自实践练习。并且,平面构成是一门形象课程,其构成形式有一些基本规律,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把握这些规律。初期可以模仿一些经典的构成作品,理解其构成规律,通过模仿让学生对自己的艺术潜质进行挖掘,在掌握这些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挖掘自己的艺术潜质进行独立创作。同时,让学生对自然素材进行搜集整理,运用点、线、面等抽象语言对自然物象进行抽象化表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走出简单模仿形式的束缚,这样平面构成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造力。

三、通过创意思维训练,激发学生对形式美的探索能力。

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平面构成着重培养学的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形式美的感知能力。但是如果在实际的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流于形式,势必使教学简单化、形式化,同时,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没有真正在实践中领略到构成特点与规律。另外,平面构成教程的主体内容大都是基本图形的构成形式,如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对比、肌理等传统的内容,这些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并且教材所使用的图例也显得陈旧与滞后,缺乏与时代相联系的新鲜元素,不能适应当代设计的发展。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突破教材内容,着重于创意思维训练,进行有创造性的设计和创作。创意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设计主题、基本元素,工具材料等方面进行创新训练。在工具材料上,可以考虑对传统材料和工具进行革新,尝试使用新的材料与工具,像油画棒,荧光笔,马克笔,印章,有色卡纸,立德粉,报纸,打印海报等。打破传统平面构成用黑白表现的思维方式,探索不同的材料和工具所产生的不同画面视觉效果,增强学生对新材料、新工艺的探索的兴趣。在表现内容上也可以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构成的美感,比如,将生活中的自然形态结合形式美法则进行适当的分解、取舍、转换,弱化具象形态的特征,将具象形态转化为半抽象形态,然后进一步解构、重组,将半抽象形态转化为纯抽象形态甚至意向形态,从而使作品呈现出全新的艺术生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在表现的手法上,不拘泥于徒手绘画,可以使用粘贴,拓印,堆砌等方式,结合设计主题处理作品。在创意表现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形象、色彩、肌理等之间关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

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它广泛的应用于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应着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创作灵感,将兴趣与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參考文献:

[1]何靖.从多元文化视角解读平面设计构成元素的审美内涵[J].福建艺术,2007,(3):61.

[2]毛珍珍.“平面构成”学生认知状况调查与分析[J].包装世界,2010,(6):15.

[3]汪方.平面构成[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2.

平面构成原理 第3篇

构成作为现代设计的理念是在德国包豪斯学院的设计教育中确立的。包豪斯设计体系对美学、心理学、工程学、材料学都进行了科学的研究,他们认为艺术可以用科学的方式分解成基本元素:点、线、面以及空间、色彩,它寻求的是形态之间的组合关系,使艺术脱离了传统的装饰手段,从而充分运用现代构成抽象地表现客观世界。这种风格和理论对构成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发展到现在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仍影响着当今世界设计的发展。

50年代初,包豪斯的设计体系在世界各国设计界和工业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70年代末,中国的艺术院校对传统的图案教学及四大变化{色彩变化、花卉变化、风景变化、人物变化},进行了调整充分的肯定了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开设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作为艺术院校的设计基础教程。

基础构成设计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的内容。其基本视觉元素都强调事物存在的形态由点、线、面、体等元素组成。在艺术创作中讲求处理好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把握形式美感,所以,要想创作好的作品就需要我们综合各方面的审美判断能力。其中,平面构成形态要素主要包括造型要素和形式要素。平面构成构筑于现代科技美学基础之上,它综合了现代物理学、光学、数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领域的成就,带来新鲜的观念要素,并且它已成功应用于艺术设计诸多领域,不能不成为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必经的途径。

1 点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中室内的地板、墙面、吊顶,室外的广场、绿地等都可以视为平面构成中的结构平面。而室内空间环境中的,家具、装饰品、灯具等都可以被视为平面构成中的“点”形态;室外空间中的树木、山石、雕塑、亭台等也可被视为平面构成中的“点”形态。根据点的构成原理我们可以运用不同大小、疏密的点混合排列,可以成为散点式的构成形式;将大小一致的点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给人的视觉留下一种由点的移动而产生线化的感觉;以由大到小的点按一定的轨迹、方向进行变化,使之产生一种优美的韵律感;把点以大小不同的形式,进行有序的排列,产生点的面化感觉;将大小一致的点以相对的方向,逐渐重合,产生微妙的动态视觉。充分把平面构成的点构成原理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

2 线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室内空间环境中,线的表现形式极为丰富。一般常见的有实线,是实体形态形成的,如家具、门窗、柱梁等;虚线是实体中的空间线,即实体间的缝隙、实体中凹入的部分,如墙角线、窗型线等;轮廓线是体、面的外缘相互交接而形成的线,表现在事物使我外在形象上。室内的线可分为功能线和装饰划分线,功能线承担着具体的功能,因要求的不同形成或水平、垂直、倾斜的线型;装饰划分线将面划分为若干部分,使整体出现新的变化图形。面化的线、疏密变化的线、透视空间的线、虚实空间的视觉效果错觉化的线、立体化的线、不规则的线都可以在室内设计过程中加以运用从而突出不同的设计风格。

在室外空间环境中,有相对长度和方向的道路、长廊、围墙、栏杆、溪流、驳岸、曲桥等都可视为线。线最善于表现动和静,直线表现静,曲线表现动,曲折线则有不安定的感觉。直线具有男性的特点,有力度、稳定、刚毅,通常被运用于主题相对严肃的规矩式园林景观中,如纪念性公园、城市中心具有集会功能的园林等。曲线富有女性化的特征,具有丰满、柔软、优雅、浑然之感。几何曲线具有对称和秩序的、规整的美,常被使用在以娱乐、游憩为主的悠闲景观中。

3 面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面有两种作用:一是作为体的表面表现体的形态;另一种是作为片状形态独立出现。屋面、墙面、地面是限定空间的主要要素,但它依附于建筑体的表面存在;室外环境中的湖面、广场、草坪等则以片状独立存在。面的形状、大小、封闭方式直接影响着由它限定的空间的特性。面的造型还可采用挖空、划分、互相穿插、重叠等构成方法,变换空间的造型特点。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按照美的形式法则和基本原理将功能要求、材料使用、工艺流程、艺术风格、装饰造价与预算等各种综合因素描绘在平面初步方案图纸上。在进行空间的平面布局时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从平面构成的角度分析空间的序列设计,可发现使空间组织合理有序的内在的规律性,也可以从宏观上使把握空间规划的方法。所运用的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有重复、和谐、对比、对称、平衡、比例、重心、节奏和韵律等。

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原理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初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加强对平面构成的重视;对于教授艺术设计专业的专职教师们也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平面基础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构成基础教学应不断创新,以适应环境艺术设计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是这一基础学科不断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不能是这一基础教育浮于表面脱离设计的实质领域,应使其更好的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这也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此仅以一名多年从事基础教学的老师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也希望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摘要:平面构成是研究二次元空间内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分解和组合来构成理想形态,是最基本的造型活动之一。当我们用平面构成中的概念来看待构成真实空间的实物时,就可以将其中的物体抽象化,用这种概念去对待环境艺术设计,就会避免实物本身的因素给设计思绪带来的局限,提高设计人员创造“抽象形态”和处理组合关系的能力。

关键词:平面构成,平面构成原理,点线面原理,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

参考文献

[1]靳逮强.视觉传达设计实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第1次版.

[2]王伟.21世纪环境设计教育系列—平面设计.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次版.

[3]卢少夫.平面构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05月.

[4]汪芳.平面构成教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2月.

平面图形构成了多彩的世界 第4篇

各种简单的平面图形组成了我们生活中多彩的事物:我们各式各样的门是长方形,自行车轮胎是圆形,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由无数三角结构组成……在本章,我们将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有关性质和直线的平行、垂直关系.

在我刚开始学习这一章的时候,我还略沾沾自喜,感叹着终于没有令人头疼的计算了,却没有想到简简单单的角和线段便能组合出让人眼花缭乱的图案.

在角的学习中,余角和补角真的是让我头疼欲裂.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余,其中一个角叫作另一个角的余角,同样的,如果这两个角的和为一个平角,则它们互补,其中一个角叫作另一个角的补角.一直到现在,我都还经常把余角和补角搞混,真是“余角补角傻傻分不清楚”啊!

我们经常在一些图中看到,由很多条线段组成了很多个角,而我们需要从中找出与某一个角互余或互补的所有角.这绝对是很多人最讨厌的题目(没有“之一”).因为我们经常数着数着发现忘记数到哪里了,数着数着却漏了一个……这种情况下,小心仔细并且有计划地数似乎成了唯一的法宝.从这一条线段所在的角开始,从左到右……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说简单它绝对不容易,说难它又有着各种简单的方法和窍门.“生活处处是数学,留心观察皆学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一定能学好数学!

教师点评:众所周知,我们的世界是由无数个平面构成的立体空间.追源溯底,不如说,是亿万万个点精灵绘成了万物.而由点动成线,自然也有了角度.奇妙而多变的角让学生开始学习时有点混淆,小作者谈了自己的切身感受.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积累,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思考 第5篇

艺术设计专业通过开设这门课程, 可加深学生对形与形之间关系的理解, 培养学生组织形、创造形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要结合平面构成课程自身的特点, 以达到所需的教学目的。

1 素材的多样化

平面构成是所要表达的是共性的设计语言, 其目的是在学习艺术的规律性技能的同时获得思维的解放, 以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在欧美称为基础课程 (Basic Course) .无论在国内或是国外, 只要是开设视觉传达设计 (如广告、包装等) 、环境设计、建筑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甚至雕塑、绘画等纯艺术专业的大学, 都要开设此课程。因此, 课程几乎囊括所有视觉传达范畴。在讲授理论辅以范例的同时, 应力求范例的多样化, 丰富性, 让学生从抽象的形回归到具体的事物, 在从不同事物的列举中找出共性, 回归抽象。

(1) 抽象绘画与平面构成。构成观念可以说早在西方绘画中可见到其影子。如立体主义绘画、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的新造型主义, 他们都主张放弃传统的写实, 以抽象的形式表现, 到后来的德国包毫斯设计学院的不断完善发展, 形成一个完整的现代设计基础训练的教学体系, 奠定了构成设计观念在现代设计训练及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除平面构成的相关知识点以外, 应多补充西方现代绘画流派的相关内容, 特别是部分相关的现代抽象绘画, 并其代表人物的绘画观点及绘画作品对平面构成的影响的内容。例如俄国构成主义流派的波波娃和马列维奇;法国欧普艺术的赖利;意大利未来主义流派的杜桑和马拉等。

(2) 传统图案与平面构成。图案与平面构成的不同在于平面构成摒弃实用性目的, 塑造纯粹形式感。而图案则与实用功能挂钩, 有一定的制约性。平面构成内容和形式都相对开放而多元, 素材方面, 涉及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传统图案相对封闭, 虽然也讲究形式感, 具有一定的抽象因素, 但却是建立在具象基础之上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区别二者课程之间的侧重点, 有不能完全割裂二者课程之间的联系。从经典的传统图案中抽提视觉符号, 融入现代理念和技术, 既有文化内涵, 又富有现代感。比如中国古代传统彩陶纹样以及苏州园林花窗格形式, 这些优秀的经典传统图案案例依然可以成为平面构成的丰厚营养。

(3) 其他学科与平面构成。平面构成的认识源于自然科学和哲学认识论的发展, 20世纪建立在最新发展的量子力学基础之上的微观认识论, 人们更为关注事物内部的结构, 这种由宏观认识到微观认识的深化, 也影响了造型艺术规律的发展。平面构成构筑于现代科技美学基础之上, 它综合了现代物理学、光学、数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领域的成就, 带来新鲜的观念要素, 应用于艺术设计诸多领域, 成为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必经的途径。因此平面构成课程应该融入这些学科的知识。

比如利用数学知识的数理结构打散再组合概念。树立敢于破坏规则、规律的观念, 打破原有的组合规律, 破坏其排列关系, 进行再重组。使图形既有内在的数列构造因素, 又富于变化, 从中发现新的形式组合效果。数理分割概念:按照一定的数列因素、模数因素进行形的分割的造型手法, 构成具有数理美、秩序美的图形, 造型思维方法, 逻辑推理思维方法的演绎, 在数理中寻求创意。 (1) 等差数列:是加法关系, 数列相隔的差级是相同的数字。例:1、3、5、7、9数列, 中间相隔均是2。特点:尤似渐变的规律。 (2) 等比数列:是乘法关系, 数列中每一个数均乘上相同的数字, 例:5、10、20、40数列, 乘以2获得。极数变化大, 倍数关系。 (3) 费波纳齐数数列:A+A=B A+B=C B+C=D C+D=E级数变化适中。 (4) 模数分割:模数的单位形:正方形;黄金矩形;叠席矩形;三角形等。着重强调分割形的内存数理结构关系, 使形的扩展有一定的模数依据。 (5) 自创数列:把多组不同数列关系的分割形组合在同一作品中, 自主调节其相互间的面积关系, 组织关系, 使其形成新的组合效果。既有内在的数列结构关系, 又有自由支配形成的分割的灵活性。

再比如利用形态与心理的关系来做平面创意。人是如何认识形态的, 这与人感知色彩的道理一样, 是精神物理的反应过程: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客观物体经瞳孔到达视网膜反应于大脑皮层形成知觉意识与行动。当眼睛捕捉下部形态的过程 (指a-b过程) , 这时人们的感觉是同一性的。而b-c过程是人感受形态, 理解形态的过程, 则是因人而异的, 这与人的主观感情、过去的经验、对事物的判断是有关联的。

再比如利用错视觉与形态的关系来做创意。典型的就是产生于法国1960年代的欧普艺术, 是精心计算的「视觉的艺术」, 使用明亮的色彩, 造成刺眼的颤动效果, 达到视觉上的亢奋。欧普艺术所指代的是利用人类视觉上的错视所绘制而成的绘画艺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 被人称为“光线魔术师”, 在巴黎为卢浮宫建造了玻璃金字塔, 利用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 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 妙不可言。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 使他设计的建筑作品自成一格, 在创新与审美两方面尤其突出。“掌握光线魔术、产生视觉错觉。”错视觉与光线的利用和把握也是平面构成的创意源泉。

2 重视理论引导, 培养创造思维

平面构成应该重视创新, 而创新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重视理论传授这一重要环节, 真正理解平面构成的发展历程和形式规律的理论探讨, 从构成原理形成的初衷去探寻其原委入手, 实现调动学生艺术潜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比如分析艺术大师杜桑、巴拉在未来派时期的作品可以感受速度感, 强调方向的一致性, 一定的重复节奏性。分析艺术大师蒙德里安作品、日本建筑师高松伸作品可以感受到机械冷漠感, 强调安定性、用垂直水平构架关系组织作品;而欧普艺术家赖利、瓦萨雷作品体现出动态的韵律感:以曲线的重复组合为主造型, 既要有动态又富于优美的旋律。艺术大师克利作品静态安详感, 以水平线为主要构架关系, 强调含蓄、内涵。分析大师的作品能更好的理解形式规律的综合应用及具体的情感表达, 在此基础上开导启发学生思考, 将更能激发学生创造力。

再比如让学生理解黑白灰的分割, 可以带学生到图书馆临摹分析建筑、室内、平面设计图书中有关造型的分割关系, 黑白灰的处理手法, 让学生在演习基础造型方法的练习中明确设计与基础的关系。在学生基本掌握和理解了形式法则之后, 与图形的创意设计相结合起来, 进行一些有主题性的构成。比如设立具有代表性的主题构成作业。从“材料+工具+感知+技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培养。

3 调整评价体系

课程的评价不只是教师给个分数了事, 还应该建立适合的评价方法, 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模式, 在动态中把握学生情况。在评述作业时, 可结合讨论式、自我总结、互评、点评、综合评述等方式, 从创意目的、构图、灵感来源、表现效果多方面阐述作品优缺点。既让学生可以进行头脑风暴, 激发创意潜力, 有可以增强合作, 活跃课堂气氛。

基础课程的教学重视学生一般能力的获得, 其内容组织宽泛, 教学过程没有具体的专业限制, 是开放型的;平面构成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所要培养的是学生对二维空间形态语言的把握与创造。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从教学素材, 创意力培养及评价体系多方面入手,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霞, 刘杉.对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辽宁美术出版社, 2011.08.

[2]郑军德.平面构成课程的现状与反思[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2.

[3]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9.

浅谈平面构成教学 第6篇

一、通过对平面构成广泛应用的认识,了解学习它的作用和意义

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装设计、视觉传达等领域。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环境共同促成的。平面构成是随着现代工业、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出现的一门现代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当代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且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那么,学生要想熟练地驾驭它,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提高平面设计的水平。对于具象形要善于从各个角度去观察、研究,从其构造及形态关系上加以变化,使之个性化。对于混乱、复杂的平面形态要进行归纳,提取具有个性特点的点、线、面元素,整合出有秩序、均衡的画面。

二、掌握平面构成形式美的原理、表现形式

平面构成是依照了美的形式法则、构成规律等对平面形态进行分析与研究。平面设计是各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抽象形态是对自然形态的概括和夸张,用抽象形态表现自然界的事物更能产生简练、明快的现代感。抽象形态不受客观的形和色的约束,有着自己的艺术发挥天地,从装饰的角度去欣赏会赋予它新的内容。当然,具象的形态也是平面构成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构成就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抽出具有特征的点、线、面来组织几何形,这些几何形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一定的形式美法则。平面构成的表现形式如重复、近似构成表现了一种整齐感、秩序感,而渐变、发射、对比、空间等构成形式则常表现出一种炫目的视幻美感。平面构成不受具象形态的限制,对抽象思维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表现手段应该是自由的,不能单纯地采用机械式的平涂技法,可以采用活泼多样的、充满情趣的手工技法,否则在教学过程中会对学生的表现手段及风格造成单一化、平庸化的影响。欣赏平面构成作品的主要目的是从中吸取精髓,陶冶性情,学习已经成熟的平面构成的表现技法和基本技能,反复验证形式美原理,真正掌握各种表现形式,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无痕迹的应用。

三、细心敏锐地观察和体验生活是学好平面构成永不过时的诀窍

随着“眼球经济”意识的深入,人们对平面构成创作的艺术效果要求越来越高。在创作的思维过程中,自始至终伴随的是一种理性的情感体验,这种特殊的情感就是一种美感。平面构成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带有明显的感性特征,为此学生要广泛地接触各种艺术形式。也许给学生灵感的是一段音乐、一个电影镜头、秋天的一片红叶、城市生活的某个一掠而过的场景……这种源于生活、源于自然的具象展现的是一种生动的感性之美,能给人视觉上强烈的艺术享受。

本科平面构成教学改革探讨 第7篇

在高等院校美术学科中平面构成是设计课的重要课程。随着近年来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加以及国内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的设计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现代不同思想、理论、观点、思潮和时尚的影响下, 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而笔者从任课教师的角度总结近年来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 更有必要在涉及本课教学体系发展的一些核心问题上寻找合理的定位, 保证此课程在冲击和压力下稳定、有效、完善、更新的过程。

在教学中衡量某一课程在学科教学体系中的位置应该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

(1) 社会发展对该专业知识需求的变化;

(2) 课程所涉及专业知识的结构的含量;

(3) 学生在课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在此后专业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要强调的是, 在教学安排中专业基础课和设计课的比例要有合理, 不可忽视和偏重哪一方。没有前期专业基础课的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大量的训练, 学生的作品就不可能深入、并且得以充实地表现。在现代设计教学的过程中,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 不断的有新的设计文化理念与企业、产品等商业活动相关的设计内容被导入课堂教学, 平面设计从一种多元化现象成为设计领域的亮点, 其艺术品位及多元化教学的亲和力也引起了美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由于平面设计概念外延的不断扩大, 与之相关的其他领域、学科的知识和信息必然也要被引入课堂教学, 但是在平面构成课程上如果缺乏必要的规范酒会造成教学的简单化和随意化。比如介绍平面设计相关的企业CI里的VI设计、市场营销、策划、运作等内容, 由于案例里面的教学内容较多而又生动有趣, 容易造成讲的兴奋、听的振奋、做时一头雾水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平面构成的课时量范围内, 使学生明确了解本课程学习必须达到的目标。教师在兼顾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方面, 同时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和对学科综合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力, 由外到内加深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结构的了解。在指导学生学习艺术设计有关的知识内容的同时, 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艺术规律和艺术法则, 而有关的企业VI设计、市场营销、策划、运作方面的知识也不可能被排除在外。由于历史的原因, 中国的设计教育滞后, 全面引进设计教育也在改革开放后。而经济的快速发展造就了国内庞大的人才需求市场, 导致了近年来各高校招生的火爆场面, 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招生量突然增加, 教育体制调整不及时, 导致教学系统的负担加重。而反映在课堂方面是部分学科的教学水准模糊和下降的趋势。因此, 对相关课程, 尤其是对重点设计课程相对准确的教学定位是高校设计学科未来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方向。在我们人类历史上, 设计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时也标志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前进步伐, 但客观的看, 目前平面构成教学本身还不够完善。

2 改革平面设计教学的建议

2.1 重视学习平面构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平面构成作为高校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其目的之一是利用平面构成的美的法则创造美的形态。虽然在客观世界中各种形态千变万化, 但各种物质形态都有其一定的内在规律。而平面构成教学的目的不能只重视课堂理论教育形式, 更侧重于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方式、掌握形态创造和造型的方法。在平面构成中抽象形式构成规律的知识和方法教学中, 要有较强的“理性特征”、“形式特征”, 以“平面设计构成意识 (既充分利用发散思维) ”创造的基本形。具有强烈的“构成韵律之美”给人全新的感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普遍都得到了提高, 设计可以说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企业VI、广告、标志, 版面, 包装、网页设计、电视平面广告等等都涉及到平面设计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学科所要解决的。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 面对平面构成课程在学习时的枯燥, 他们总是提出学习平面构成有什么用。针对这一点教师不仅要把学习平面构成课程的目的告诉学生, 同时要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 并加以分析和讲解, 适当的给学生灌输一些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前景, 从设计基础的运用出发, 在讲解平面构成基础知识时可以穿插介绍世界设计大师和国外优秀作品, 开阔学生设计视野, 使学生在作品中感受平面构成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平面构成的积极性。

2.2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大学, 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并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采取如下措施: (1) 教案改革。在国内, 教材的修订多半只是根据老师教学后所取得的效果和自己的理解进行修改, 而忽略了学生学的一面和时代对与本学科的要求。教材作为学习的重要工具, 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国的许多教材, 特别是高等教育用的教材, 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厚, 似乎是在一味追求全 (甚至有国外的教育家说中国的大学教材就像古董, 当然这个说法有些过激, 但也一语中的, 说出我国高校教材的缺点) 。学生学习的知识要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教材的难度太大对于本科生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好。这方面, 我国学者应该向国外学习。我们首先听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意见和建议, 将所有意见集中起来讨论。并且要充分了解时代对与本学科的要求, 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将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处理, 删去一些不必要的又难以理解的内容, 加入学生收集或总结的范例, 使整个课程的讲稿更加完整。有条件的话, 还可以将意见反馈给教材的编者, 以利于作者对教材进行修改。 (2) 组织学生到外地或本地教育实习基地参观实习。高校的教学实验设施和教学理念比较落后, 这样, 会使学生毕业后面对企业先进的设计理念而束手无策。为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应组织学生到外省考察实习或本地汉画馆和本地先进的企业参观实习, 在利用企业的资源, 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参与实际问题的研究。比如, 老师在讲授平面构成中讲授《分解与重构》一课, 首先将课程相关的部分进行提取, 讲解《形态的规则与不规则 》将讲授内容简化为抽象的形态, 转换成一个难度相对较低, 学生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加上适当的课外学习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要有老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从最基础的阶段入手, 完成一部分设计以后, 再对学生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讲解《分解直线分解与曲线分解》将问题逐渐引向深入, 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如果老师一开始就要求太高, 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甚至放弃。而要求太低, 又会使他们养成眼高手低的不良习惯。在教学实践中, 除了加深学生对课本理论的理解以外, 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理论与实际间的差距, 逐步掌握如何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摆脱只会做课本上的练习题, 遇到实际问题则不知从何处入手的状况。

2.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突出个性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电脑的出现为我们的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速度和质量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它大大提高了平面设计者的工作效率和作品的制作工艺。面对科技带来的种种压力和飞速发展的商业环境, 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增强, 对设计者潜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软件的应用, 平面设计逐步走向程式化, 这就要求设计创意必须具有个性。设计的本质是创造, 设计创造源于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是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平面设计教学应通过对设计原理、设计内容等理论知识的讲授, 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表达, 倡导设计风格, 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 使设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表达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4 平面设计教学要符合人性化与绿色设计需求

绿色设计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 以人为本与环境为善。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种种危机, 例如资源的破坏、能源浪费、生态环境失调等。因此现代设计的突出主题是人性化设计与绿色设计, 此种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籍的重任。不同年龄的人对色彩、设计感等有不同的需求, 年轻人通常喜欢能够充分张扬个性和体现青春活力时尚的设计, 年壮者对那些能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的设计情有独钟, 年老者则希望设计体现出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因此, 设计应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围绕人的需要展开。这给平面设计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平面设计师有责任使平面设计维持合理的视觉秩序, 制止材料污染和视觉污染。另一方面, 通过传达对环境的关注与自然相关的图像以及文字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设计师们开始意识到他们在纸张耗费与污染技术应用方面所扮演的主要决策人的角色。在中国人们也已逐渐意识到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将会是中国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长期的目标。

3 结论

综上所述, 新世纪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社会对设计的需求在增大, 合格的设计师不管从质量还是数量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 优秀的平面实际师又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 提高大众审美情趣, 因此平面构成的设计教育应该从内容和结构顺应时代的发展, 根据社会和市场做出较大改革。在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设计的基础上, 融入国际化和多元化设计, 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7.

[2]孙明.平面广告设计课的教学定位[J].美苑, 2000, (3) .

装饰图案与平面构成关系探析 第8篇

装饰图案是一种绘画兼实用艺术并存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的装饰图案缘于史前文化中的彩陶, 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有别于其他任何民族和地区的图案, 绵延七八千年, 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地创造和发展, 从来没有间断过。在今天伴随着文明的进步展现出了新姿态。对于“装饰图案”的概念, 我们先来看“装饰”, “装饰”即装点、美化、修饰, 强调装饰性、装潢、点缀效果。图案, “顾名思义”就是:图形设计的方案。我国图案教育家、理论家雷圭元先生曾如此定义图案:“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方面, 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先设计。”那么概括而言装饰图案即起装点美化作用的图形设计方案。装饰图案作为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课程已存在好久, 在基础设计的教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家对平面构成的认识更多的是从包豪斯开始, 可并非缘于包豪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构成的概念就开始有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活动, 艺术家们主张以抽象的形式来进行表现, 放弃传统的写实手法。这种主张后经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画派, 荷兰的新造型主义, 以及俄国的构成主义得以发展, 到包豪斯时期得以完善确立, 从而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美学观念建立起一个新的造型原则, 即今天我们所称的平面构成。平面构成是造型设计中的一项基础内容, 是一种最基本的造型活动, 是艺术设计的基础。所谓“平面”是指造型活动在只有长度和宽度的二维空间中进行, 所谓“构成 (Composition) ”是将造型要素按照某种规律和法则组织、建构理想形态的造型行为, 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和创造的方法。那么平面构成——即在二维平面内创造理想形态。具体而言就是指将既有的形态按照一定的美学法则和创作意图进行编排和组合, 从而构成多种理想的传递相应信息的视觉形式的一门造型设计基础课程。平面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 并陆续在各大高校开展起来, 在30几年的基础教学课堂上展现出了极大的魅力和生命力。

2装饰图案和平面构成不同的训练目的和作品特点

装饰图案源于自然, 来源于生活, 采用生活中的各种自然形象为素材, 根据装饰变化的各种手法来寻求其变化性, 在平面上产生一种统一规整的视觉感受, 以此来体现其存在性的意义和实用性的价值。通过创作和思维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设计修养为专业设计奠定基础;并直接在实用性设计中得以应用。装饰作品显现着极强的装饰性和实用性, 在生活中的服装、日用品、居室、建筑等各个层面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到处都留下了它的痕迹。有着很广泛的市场和群众基础。对艺术设计教育起着基础铺垫作用的同时, 其作品还占有着重要的市场份额。

平面构成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思维方法, 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手段, 掌握理性的具有发展性的造型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敏感性, 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对创作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为学生在之后的基础设计、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做好充分的准备。平面构成不是完整的设计, 是一种设计手段, 是一种思维哲学, 其作品突破了平面时空, 增强了画面中的运动感和空间深度, 在平面的纸上产生了一种空间起伏的视觉效果, 达到了三元立体空间的错视效果。平面构成课程训练不直接以实用性为目的, 画面显现的是纯粹形式感的视觉效果, 表现形态距离实用功能较远, 不能等同于设计作品。但它是一种具有很强共性的设计语言。各应用设计门类无不以其作指导来实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实用商品的设计。平面构成也更是为完善和创造富有时代感的设计理念和表现形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点、线、面在装饰图案和平面构成中手段与目的的区分

说到点、线、面, 也许有人要说在包豪斯时期, 包豪斯的教授们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艺术和科学的一致性, 既然艺术和科学一样可以进行分解, 按照科学的方法绘画艺术可分解为最简单的点、线、面元素。那么装饰图案和平面构成都属于艺术范畴, 还原到最后不都一样是点、线、面元素吗?不错, 点、线、面是装饰图案艺术中构成画面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三大要素;而且装饰图案和平面构成的画面效果, 都是由点、线、面元素形成的形组合排列而实现的, 可在画面中所起的作用则不同。

在平面构成中点、线、面是作为目的而存在。平面构成中点、线、面可以组合成具象形, 将生活中的形象直接转化为点、线、面;也可以组合为抽象形, 几何形不规则形等。通过点、线、面以及组织的形态来寻求画面的运动起伏变化, 从而带给人相应的心理感受。此时偏重研究的是点、线、面在画面中的视觉运动规律, 完全是造型规律上的运用。而在装饰图案中所用形象外在形态为具象形, 点、线、面此时只是作为对具象形的一种表达方法而存在, 只是告诉我们不是在运用素描、明暗、自然色彩来处理, 只是一种对植物、动物、风景等具象形进行夸张、变形等处理来实现画面的视觉效果达到装饰实用目的一种表达方法和手段。

4装饰图案和平面构成的时代性特征

装饰图案作为我国高校艺术课程中土生土长的一门课程, 很多人看来似乎将要退出设计基础课程教育的舞台, 被淘汰。其实不然, 发展到今天装饰图案在自身优势得以加强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时代因素和时代气息, 从表现领域、内容到表现手段、技巧都有了新面貌, 作品效果被赋予了更多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这里个人想引用17世纪诗人涨潮的一段话来表达所认识到的装饰图案的重要性以及时代意义。诗人涨潮如此说“花不可以无蝶, 山不可以无泉, 石不可以无苔, 水不可以无藻, 乔木不可以无藤萝, 人不可以无癖。”山、石无饰则无趣, 生活无饰则无味, 物质生活中需要装饰来满足我们的使用需求, 精神生活中也需要装饰来满足我们在心理文化层面的需求。由此可见对装饰图案课程的研究、学习势必影响着各应用性设计门类的深入和发展。装饰课程的开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我们再来看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的认识源于自然科学和哲学认识论的发展, 构筑于现代科技美学基础之上, 是一种理性的艺术活动。包豪斯时期提出的艺术和科学的一致性, 指导着艺术相关的从业人员在理论上的深化和实践中的应用。所以说平面构成是科学指导下的发展的动态的方法论, 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适用性和应用性, 将继续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时代性的方法论指导和实践方向。更将是一门随着社会的发展持续发展的学科。

结束语:装饰图案和平面构成两者同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 在设计基础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各自分担着不同的任务, 在对设计课程的学习和深入上发挥着不同的价值。装饰图案以感性的形式展现着装饰实用价值, 以其柔和的态度充实丰满着应用性设计;而平面构成以其理性的设计语言传递着科学指导的意义, 以其强有力的方法论指引着应用性设计的开展延伸。两者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要求下其表现手法、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也已更加丰富多变和丰富多样, 无不以时代的表情表达着时代, 以艺术的形式体现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更新和变迁。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呈现出了新局面。无论是课程门类调整或是课时长短安排都在发生着变化, 也存在着较多不同的声音。受就业市场现实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呼吁, 对艺术设计课程开设是否符合设计市场需求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育中的装饰图案和平面构成就两者的课程价值和课程目的, 以及共性和区别关系上更是出现了较多的争论。个人根据自身在从事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表达一些拙见, 也希望能通过文章和更多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的朋友们进行沟通和交流。

关键词:装饰图案,平面构成,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1]毛溪著.平面构成[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

[2]濮礼建, 刘韬著.平面构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3]文健, 钟卓丽, 李天飞著.设计类专业平面构成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4]赵蕾著.形态设计基础[M].上海:上海连东出版社, 2007.

[5]陆叶著.装饰图案[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6.

[6]颜鸿蜀, 王姝珍著.图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平面构成形式影响下的线性速写 第9篇

平面构成是一种视觉艺术,它是在平面上运用视觉反应与知觉作用形式的一种视觉语言,研究如何创造新韵视觉形象、视觉形式,用形式来表达设计思想。它立足于平面上,以研究形象、形式的作用为主题,来探讨如何利用形象+形式,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从而使紧张、松弛、愉悦、茫然、哀痛、刺激等心态得以表现,成为情感的代言人。它是以形象、形式为其根本手段的,它的形象,大都是靠点、线、面等基本要素塑造而成,其中线在造型中具有其它元素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线有长度,当把线断开分离后,仍保持线的感觉时,可称为线的点化;相反把点排成一列时,则出现线的感觉,我们称之为点的线化。所以我们可用线来取代点。而且在视觉设计上,线比点更能表现自然界的特征。封闭的线构成形,决定面的轮廓,自然界所含的面及立体都可以通过线来表现,因此线可以表达面和体的情感特征。线的垂直、水平、倾斜三种基本方向形式就蕴含了无限情感状态,水平方向的线使人联想到广无边际的大草原,给人以开阔、平稳的感受;垂直方向的线使人联想到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挺拔傲立的乔木,令人产生向上崇高的感受、或上升与下落的运动感;倾斜方向的线会使人联想到飞翔的动物和运动的器皿;具有轻松、活泼的运动气息。

平面构成形式在线性速写中的运用

平面构成形式与线性速写的结合运用可概括为如下二点:

1对比与统一的构成形式既能突出主体,又能协调整体。首先,线的长短、粗细、方向对比是线性速写中最基本,也是最不能忽视的表现形式。线的相对性展示给我们的是:当长度与宽度之比相差巨大时线便形成,它的长短,宽窄量本是相对而言的。最初的线条长度决定了其它线条的相对长度,等量长的线段,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又能产生差异的视觉效果。我们在研究人物带环境的线性速写时,较多的精力花在人物的刻画上,但背景环境的表现也不容忽视,通常主体物线条运用得碎而多时,在背景的刻画上线就必须从简。粗、细线也只是相对而言,过度夸张必将转化为相反的形式。而在纯粹以线造面的线性速写中,多以相同或相近、相似的线来营造出粗而密的面的感觉。在我们所研究的线性速写中要完成一幅作品完全靠一支铅笔或一支钢笔。所以,所谓的“粗”线只是许多“细”线的特殊视觉结果,它在表现人物历经沧桑的岁月性中运用较多,亦或是用于刻画零乱但生动的环境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主体物、用统一的手法构成整幅画面的完整。

线的方向性使线产生多种视觉感受,直线最简单的形是水平线,它相当于人站立的平面或走动的线,因而是一种能够在不同方向上延伸的冷而基础的支座。冷与平构成了水平线的基调,它可称作是以它最简洁的形式表现出运动无限的,冷峻的可能性。与这条相反的是垂直线,垂直线就以它最简单的形式表现出运动无限的温暖的可能性。其它线则介于它们之间,以它们独有的形式表现着它们的冷或暖,而不等量力的作用所形成的曲线,则是表现出无限的活泼和轻快。在创作中就是运用这种方向对比,多少对比勾画出画面的冷暖、色彩关系的。

线的随意性,也是线性速写中值得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我们一幅作品要能吸引人的眼球、进而促使观者去思考、形成一定的记忆,那必定存在一股把我们的思想观念吸引去的强力。敏泽先生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不仅注意到了中国古代艺术自原始时代到殷商、战国、秦汉以来的线性特征,而且分析了不同时代的不同审美意识对线条的影响。如原始社会解体前,没有阶级等分、没有压迫,此时线条生动、自由、流畅;而殷商时代线条则充满血腥、杀戮战国“百家争鸣”则孕育了“百花齐放”的线条,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无限可能的时代,线条它已是一种精神的托附、观念的载体、思想的释放。所以只有当轻松随意的线条和干练、挺拔的线条同时构置于画面中时,我们才能体会对比而生的不同。其次,‘黑、白、灰’对比也是线性速写经常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这里所讲的“黑、白、灰”即我们通常所提的黑、白、灰的明暗关系。在线性速写中,黑白互相衬托,从而使画面产生空间层次感。但不管是主体物的“黑”,其它形象的“灰、白”,还是主体物的“灰、白”,这样的对比都要建立在统一的基础上。

最后,不能忘记大小形的对比与统一方式。我们都知道大小形组织在一起时,会有空间感、律动感、节奏感,大的形在前面为主要形象、小的形则隐退其后。

2重复和密集的构成形式。既能营造画面的虚实感,又能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从认知学的角度来看,尚“简”是人类的共同心理。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家所提出的视知觉基本规律,“人的眼睛倾向于把任何一个刺激式样看成现有条件下最简单的形状”。我们应该把握好简于繁的尺度,以达到画面表达的最佳效果。

浅谈平面构成中形态的设计 第10篇

关键词:平面构成,形态设计,抽象形态

形态,一般指事物的形状与表现。平面构成中的“形态”,不是客体本身所固有的,而是指通过人的知觉系统,进行积极的视觉组织而重新建构的形态。平面构成中的“形态”分为三大部分:自然形态、人工形态和抽象形态。

一、自然形态的设计

自然形态是指大自然中,如花、草、山、水、石头、鱼、鸟、虫、人等一切可以通过视觉或触觉可感知的形态。自然形态可分为有机形态和无机形态两大类。可再生的、有生长机能的形态称为有机形态。相对静止、无生长机能的形态称为无机形态。研究客观自然形态,可以启示我们的设计理念,从而创造出好的作品。

自然形态的设计以自然客观形象为基础,保持原有自然形象的基本特征,将其进行分解、重组,形成新的形态。图1所示的肌理构成作品中,通过对鱼形体的观察、思考、总结、概括,提炼出一个新的、简洁的形态,然后将其重复排列、分割,并赋予其不同的肌理。图2所示线的构成作品中,图形保留了斑马的基本特征,通过线的虚实排列,构成了一幅有趣的视觉效果作品。

二、人工形态的设计

人工形态是人类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来的形态,具有较为理性的人文特点。如建筑物、交通工具、家具等形态的设计,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其实用功能性,工艺品、雕塑等形态的设计,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其观赏性和艺术性。

在平面构成中,人工形态的设计以原有三维形象为基础,通过观察与思考,对其轮廓及特征进行概括、简化,利用平面构成元素组成新的二维形态。图3所示的点、线、面构成中,帽子、眼镜和小号的形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图3点、线、面构成

三、抽象形态的设计

抽象形态是从具体事物中提炼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形象。平面构成利用抽象作为研究形态组成的方法,可以更完美地反映自然和现代生活的情趣。

在平面构成中,抽象形态的设计常运用点、线、面等构成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性或非规律性进行排列组合。规律性的组合有重复、相似、渐变等构成形式。如图4所示发射构成中,视觉效果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运动感,可以起到对形象的高度的强调,吸引人的注意力。非规律性的组合有特异、对比、密集等构成形式。如图5所示特异构成中,视觉效果上突破规律的单调感,突出焦点,容易引起人的心理反应。

四、结束语

形态既是外部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在结构的表现形式。平面构成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研究形态,创造美的形态,不同的构成形态能产生不同的视觉美感。

参考文献

[1]李丹、马兰.平面构成[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14.

上一篇:评估基准下一篇:增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