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泰州范文

2024-07-30

信息泰州范文(精选7篇)

信息泰州 第1篇

泰州引江河工程建成于1999年, 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工程之一, 也是江苏建设“海上苏东”的战略工程。引江河位于江苏省泰州市与扬州市交界处, 南起长江, 北接新通扬运河, 高港枢纽是泰州引江河连接长江的口门控制建筑物, 由泵站、节制闸、调度闸、送水闸、船闸, 以及110 k V专用变电所和管理设施等组成。

对于泰州引江河工程这样的跨区域调水工程, 信息化是整个水利工程调度、优化的基础。推进泰州引江河工程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可提高防汛决策指挥水平, 提高水情、雨情、工情、灾情信息监测及传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提高预测、预报的速度和精度, 为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提高决策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为安全高效运用水利工程、科学规范管理水利工程提供科学保障 [1]。

泰州引江河工程建设时, 在高港枢纽采用了当时较先进的计算机和测控技术, 配置了包括微机保护和视频监控在内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泵站、节制闸、调度闸、送水闸4座水工建筑物及110 k V专用变电所的监控系统, 采用DCS集散型控制系统;高港船闸的监控以集控台的形式实现了上下游水位和阀门、闸门开度的测量, 以及阀门、闸门的远方控制;枢纽变压器和泵站主电机的保护使用微机保护和电磁保护并列运行的方式, 微机保护为主保护;枢纽的视频系统主要针对变电所、泵站厂房、泵站控制室、泵站水闸上下游、船闸闸室、船闸上下游等处进行监视。

为进一步提高泰州引江河工程的综合运用效能, 保障枢纽内各个闸、站安全运用, 适应新时代机动抢险要求, 提升应急机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实现防汛物资的科学高效管理, 建成有效控制、依法管理、生态健康的河湖管理体系, 江苏省泰州引江河管理处自成立以来,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构建技术领先、实时有效、稳定可靠的泰州引江河信息化系统, 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

1 信息化系统建设目标

泰州引江河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整体目标为实现各种水利工程的数据采集和控制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调度科学化。

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具体目标包括以下5点:

1) 掌握全局情况。能够通过区域地图, 浏览和查询区域内各种水情、雨情、水质数据, 查询闸、站、涵等工程的运行工况;监视闸、站、涵等工程的运行状况;监视各闸、站、涵等工程安全状况。

2) 能够对闸、站、涵等进行任意时段各种运行数据的存储, 统计, 分析, 形成各种报表。

3) 围绕工程管理工作, 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闸、站、涵等各种管理工作, 包括运行过程、值班、调度、设备 (备品备件管理、设备采购、缺陷管理) 、维护 (维护信息、巡查管理) 、安全、工程资料等的管理。

4) 根据运行管理规程, 建立优化调度模型。根据各个工程的实时运行状况、相关河道水情数据等进行优化计算, 提出优化调度方案, 供决策。

5) 将移动网络GIS和无人机技术应用于河湖管理中。管理内容涵盖基础地理信息、日常巡查、案件查处、圩区管理、遥感监测、基础管理资料等多方面内容。

泰州引江河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如下:

1) 采用网络化的系统构架, 相关运行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网络进行相应的运行、管理工作, 查询运行状态和数据。

2) 采用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 将运行监视、操作流程管理、事务管理等集成在统一的软件平台上, 软件界面统一, 方便运行人员的日常运行管理, 规范工作流程。

3) 采用规范、开放的数据结构, 能够高效存储闸、站、涵运行维护和管理及湖泊管理工作中的各种数据, 有助于进一步进行事件追踪、历史数据分析, 以及工程运行和河湖的管理优化。

4) 具有标准、开放的数据接口, 方便系统功能扩展和与其它系统集成。

5) 具有完善的安全策略, 确保立交工程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安全, 以及整个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

2 信息化系统结构

泰州引江河信息化系统以信息安全、准确、及时为目标, 高效地为管理人员、上级机构、服务对象等提供服务 [2,3,4], 体系框图如图1所示。

信息化系统体系从下至上分为5层, 具体如下:

1) 信息采集层。位于信息化系统的最下层, 可实现微机监控、微机保护、视频监控、建筑物安全监测、河湖信息采集等功能, 该层是各种运行和统计信息的源头, 是上级调度的执行者。信息采集遵循准确、完整、实时和可靠的原则。

2) 网络通信层。以标准的网络通信协议, 基于公网、水利专网、管理处内网等, 实现基层各单位与管理处、管理处与省水利厅的资源共享, 信息交互, 网络通信必须安全、精确、高速、稳定。

3) 数据资源层。根据相关的建设原则和标准, 确定数据格式和类型, 对各种基础、采集、统计数据和调度管理信息等进行存储和管理, 提供数据访问、管理服务, 实现泰州引江河管理处全处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数据存储必须安全、可靠、高效。

4) 综合业务应用层。该层由电子政务和各业务应用系统组成, 面向用户进行各种信息交互, 用户访问及业务处理要求信息全面准确、速度较快, 界面要求友好、简洁, 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5) 用户终端层。即信息系统的各种用户, 既有业务流程上需要身份认证的用户, 也有社会公众。

3 信息化系统建设内容

3.1 构建信息采集体系

3.1.1 工程监控和河湖监测系统建设

工程监控和河湖监测系统的建设内容如下:

1) 以基层站所为单位, 高港泵站、高港水闸、拉马河闸等管理所分别建设和完善所管工程设备的监控系统, 实现工程设备的精准测控和引流的自动控制, 满足运行管理的各项要求, 确保安全运行, 同时采用标准的开放接口, 单向输出工程状态、参数等信息。

2) 更新高港泵站的微机保护系统, 采用成熟先进的微机保护装置, 拆除电磁保护装置, 降低电流互感器二次侧阻抗, 进一步提高保护的灵敏性和可靠性。

3) 建设工程安全自动监测系统, 在线不间断监测泵站与水闸底板扬压力、水工建筑物伸缩缝、翼墙后地下水位等, 及时发现水工结构异常, 或预测未来性态与发展趋势。

4) 建设河湖信息采集系统, 充分利用监测、通讯和遥测遥感等技术, 对里下河湖泊和泰州引江河的水文、工情、生态等信息进行采集, 及时掌握河湖状态, 方便行业监管。

3.1.2 工程视频监控和智能安防系统建设

高港枢纽、江苏省机动抢险三队、拉马河闸管理所深入运用数字化监视, 磁盘保存, 图像处理及GIS等技术, 按照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管理区域治安管理的需要, 分别对堤防、泵站、水闸、船闸、水面仓库、防汛物资仓库等重要场所及关键部位或区域, 进行视频监控和音频监听, 在危险水域和管理区域布置电子围栏、防盗报警器等技防安保设备, 通过视频图像智能化分析处理, 构建具有矢量概念的GIS平台, 实现动态跟踪监视, 设置防御层, 定义监控场景等功能, 以及动态物体的侦测与分类、特定绊线的监控、长时间滞留报警、遗留物危害性判别等智能化分析处理, 实现被动监视向主动监控的发展。

3.2 建立共享服务平台

共享服务体系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由信息传输网络、数据中心、应用服务平台组成, 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泰州引江河管理处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的建设遵循统一技术架构、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分级部署的原则 [5]。

1) 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为实现数据、视频、语音的高速传输, 泰州引江河管理处利用公共通信线路作为江苏省水利厅至管理处的水利信息骨干网, 建成了管理处至各工程站点的地区网和各种专业监测网络, 满足监控、视频、管理信息等数据的采集, 传输, 存储, 发布等需要, 实现了全管理处各单位部门之间, 以及与省厅的信息资源共享, 内部语音联网, 视频业务交互, 为信息化建设构建了高质量的传输平台。在优化网络结构、部署网络安全产品的基础上, 建立网络安全系统, 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保证雨情、水情、工情、灾情的采集与传输, 以及异地会商和决策调度信息传输、政务信息报送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做到网络和信息安全。

多年来, 泰州引江河管理处水利信息网络安全地为防汛、水利信息的传输提供了准确, 快速, 可靠的传输通道。

2) 管理处数据中心建设。按照江苏省水利厅水利数据中心建设的技术要求, 围绕推进电子政务、防汛防旱、河湖管理等主要业务工作的需要, 充实信息内容, 整合信息资源, 建立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在高港枢纽建设管理处数据中心, 包括具有接收处理、存储管理、共享交换、发布服务等功能的水利信息资源数据库, 和水资源、水环境、水工程、水利科技、行政管理等专业数据库, 提供数据访问、管理服务, 形成体系较完整、内容较丰富、实用性较强的数据存储管理和服务体系。

3) 应用服务平台建设。根据复用、共享的要求, 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和结构一致、基于标准的服务平台技术, 建设统一用户管理与身份认证、数据交换、工作流、GIS、报表、检索、内容管理、移动平台等业务应用支撑系统, 实现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 以及数据的安全、共享与集成, 为数据中心高层应用环境提供运行和管理服务, 为应用软件的开发、运行和整合提供统一的平台。

3.3 开发综合业务应用系统

综合业务应用系统由电子政务和业务应用2个系统组成, 其中业务应用系统又由防汛防旱决策支持、管理处工程信息管理、河湖管理与保护信息等系统组成。

1) 电子政务系统。采用先进架构, 建立功能齐全、管理有序、流转顺畅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具备公文流转、文档管理、会议管理、内部信息交流、统计报表处理等功能, 实现流程无纸化、档案资料电子化;加强管理处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依法行政, 政务公开, 提高服务效率, 建立具有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服务、互通交流等功能的公众服务信息系统, 拓展与社会交流互动的平台, 及时为受益地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为船民、河湖管理等提供更多的服务便利, 进一步提升社会形象。

2) 防汛防旱决策支持系统。在泰州引江河管理处水利工程及河湖信息化管理、抢险设备和防汛物资仓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 采集各种水雨情、气象、工情、物资、视频、综合信息等数据至数据中心, 建立包括防洪工程、实时工情、分析统计数据库及地理空间库的防汛抗旱综合数据库, 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和遥感 (RS) 技术, 通过计算分析的成果, 分析计算模型, 应用电子地图, 进行分析、会商、决策, 形成最佳调度方案, 做到科学、群体决策, 基于统一技术架构的防汛抗旱业务开发与运行支撑环境, 形成准确、高效、可靠的防汛防旱决策支持系统。

3) 管理处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基于应用服务平台建立的泰州引江河管理处工程信息管理系统, 采集泵站、船闸运行、拉马河闸、防汛物资等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数据信息至数据中心, 涵盖了运行、技术、水工建筑物、设备、安全、经济等管理功能, 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检查运行管理情况, 查阅和维护各种技术档案和管理资料, 通过网络开展全管理处的生产管理、运行调度、防汛防旱等工作。

4) 河湖管理与保护信息系统。包括里下河湖区管理与保护和河道管理等信息系统。里下河湖区管理与保护信息系统服务于里下河湖区, 主要包括巡查管理、水政执法管理、基础地理信息管理、里下河湖区圩区管理、里下河湖区遥感数据年度分析、专项研究成果和资料管理等子系统。河道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于“河长制”考核及泰州引江河24 km河道工程, 主要包括基础信息、巡查、水政执法、占用审批管理、河道生态管理等子系统。

5) PDA信息查询系统。基于Android系统进行设计和开发的工程PDA系统, 可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使用, 内容主要包括汛期摘要、天气预报、实时雨情、实时水情、实时工情、值班信息等, 有效提升了水利工程信息发布与共享能力, 可向上级主管单位、工程管理人员、受益地区政府群众等提供及时, 准确, 有效的水利工程信息服务。

图2是泰州引江河信息化综合业务应用系统一组界面截图。

4 结语

10多年来, 泰州引江河管理处通过加强水利基础研究和科技推广力度,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实现了重要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和水利工程的自动采集, 网络汇集和数据库存储管理, 建立数据中心, 构建数据平台和共享交换体系, 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公开、优质服务;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了队伍建设的加快, 培养了一批优秀领导, 以及具有高新技术、现代管理和创新的人才, 提升了防汛防旱决策指挥的科学水平, 提高了管理服务的水平和效率;通过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规范了管理工作, 提高了管理标准, 为引江河管理处顺利通过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考核验收提供重要支撑;同时, 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了管理水平, 丰富了工程控制运用的手段, 确保了工程的安全高效运用。

今后, 管理单位将继续以水利工程安全运用为主线, 以推进水利工程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主题, 通过全面规划, 统筹兼顾的原则, 不断提高抗旱排涝、防洪减灾、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能力, 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用, 着力提升水利工程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为实现江苏水利现代化总体目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R].2011:1-3.

[2]林坜, 张新, 李杰, 等.北运河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0, 8 (2) :142-145.

[3]徐慧, 徐英三.淮河流域信息化系统建设与管理[J].中国水利, 2006 (23) :51-53.

[4]侯召成, 翟宜峰.南水北调中线干线自动化调度系统总体框架设计[J].水利信息化, 2010 (1) :40-45.

信息泰州 第2篇

城市信息化建设日益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诸多难题的有效手段[1]。地级泰州市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取得过很多成就, 2014年10月末, “智慧泰州”应用平台已建成开通, 三网融合相关试点项目建设正式启动, 已建成80多处公共场所、3000多个无线上网接入点。省“两化融合”示范区 (试验区) 、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信息化示范试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此外, 创新构建“三个十”服务体系, 申报并通过国家“双软认定”的软件企业12家、软件产品102个, 数量创历年新高;成功申报省优秀软件产品奖 (金慧奖) 3个;7家软件企业被列为省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 列全省第4位、位于苏中苏北前列;其中规模型的重点软件企业4家, 与苏州、无锡两市并列。预计全年完成软件业务收入42.5亿元, 同比增长25%。

今年两会,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随即成为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泰州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内容组织结构如下:首先论述了建设信息泰州的必要性, 其次指出了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进而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建设“信息泰州”的相关对策措施。

1 信息泰州建设的必要性

城市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民经济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2]。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进, 各个国家都将发展信息产业和实现信息化作为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举措。在这种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 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建设和发展信息化, 不断完善和提高应用领域和技术水平。

对于地级泰州市而言, 建设“信息泰州”具有以下主要意义:

1.1 能够带动泰州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和苏南的一些城市相比, 泰州的信息技术产业是比较薄弱的。随着城市信息化的建设和完善, 必然会为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提供了广泛的应用领域, 有力的促进泰州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进而推动泰州经济的向前发展。

1.2 能够促进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

在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使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最新理论技术为电子政务提供先进的计算模式和基础架构, 使之前“分散”的政府信息资源逐步变为“集中”,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 优化社会环境[3]。

1.3 能够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

泰州的工业、农业在过去若干年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但也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发展瓶颈。利用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经济, 大力提倡“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农业”, 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时期, 泰州经济的突破式发展。

2 泰州城市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泰州的城市信息化建设遍地开花, 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2.1 信息化城市建设缺乏顶层设计

信息化城市没有形成统一规划的原则, 缺乏科学、实用的信息化城市建设总体框架, 影响了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步伐。

2.2 缺少政务云平台, 公众信息服务的内容、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

目前泰州缺少一个综合的政务云平台。多数政府职能部门都建有自己的信息系统, 但在缺乏统一规划的情况下, 各自建设的系统与网络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 各个系统之间难以互联互通, 信息无法共享, 造成数据重复采集、冲突混乱的情况, 严重制约着工作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4]。

2.3 互联网经济发展滞后

互联网平台经济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应用普及以及产业间加速渗透融合, 孕育而生的一种全新的产业组织形式, 关联软件信息、电子商务、金融、物流、专业技术服务等诸多领域, 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然而泰州的互联网经济发展却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互联网经济层次比较低。无行业龙头应用企业;二是互联网应用面比较窄。主要应用在销售环节, 也就是整个产业链的末端;三是互联网经济的应用规模比较小。根据调查发现, 我市工业互联网经济占比不到15%。互联网经济的虚拟性对于泰州大多数企业来说, 进入虚拟市场投入资金具有一定的思想包袱和传统顾虑。多数企业不太重视生产经营中的技术性投入, 企业技术储备尚显不足。

2.4 社区信息化建设缓慢

泰州的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社区信息化较发达的城市相比, 社区信息化建设仍处于探索起点阶段, 还存在理论研究落后, 缺乏经验积累, 应用水平不高, 信息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系统规划和整合不够。在建设过程中, 各部门各自为政, 没有统筹规划和协调;二是资金投入不足。社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仅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远远不能解决社区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需求;三是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社区信息化是一项涉及众多现代科学技术工程, 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目前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技术储备不足和技术人员不足的难题, 一方面数字社区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不强;另一方面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 IT服务的专业人员更是极少。四是运作方式单一。在社区信息化过程中, 虽然按照“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来运作, 但由于缺少社会参与机制, 除政府和基础运营商参与之外, 没有引入其他设施服务商的进入, 市场动作单一化, 这导致参与面过窄, 运转效率偏低, 成本偏高。

3“互联网+”时代建设信息泰州的主要措施

在“互联网+”时代,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建设“信息泰州”:

3.1 加强顶层设计, 做好科学规划

城市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涉及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政府要从城市发展的全局高度出发, 研究制定城市信息化建设方案。着重深化重点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 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社会服务;要做好相关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区域信息化建设规划、城乡信息化建设规划等。

3.2 以公共事业信息化为重点, 提升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能力[5]

3.2.1 用户至上, 推进“互联网+”益民服务

电子政务将由过去政府业务办公、履行职能的支撑工具向助力服务型政府建设转变, 将更加强调便民利民, 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化, 支撑简政放权,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3.2.2 跨界融合, 政务服务互联网化

电子政务将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微信、微博、政务APP等手段, 实现网上办事、在线服务以及各种便捷应用。

3.2.3 开放共享, 助力“开放政府”建设

推动公共服务创新供给和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打破“电子篱笆”“玻璃门”的束缚, 首先在部门间进行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 进而面向全社会和公众开放, “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同时, 也将促进政务大数据的深度开发利用。

3.2.4 线上线下相结合, 开展O2O政务服务

推广政务服务大厅、一窗受理、一站式审批, 并与网上办事系统、政务APP、政务微信微博等线上应用相结合, 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子政务新常态。

3.2.5 注重平台化发展, 建立电子政务“大生态”

构建面向社会公众和各级政务部门、公务人员, 包含基础设施集约化云平台、各类政务信息化应用和移动应用、信息资源大数据的电子政务“大生态”。

3.3 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

继续做好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工作, 特别做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行动的落实, 深入研究互联网转型发展新格局, 让互联网思维和传统产业精神融为一体, 鼓励企业推进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

3.3.1 大力发展“互联网+工业”

首先针对不同类型企业, 以培训学习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分类指导, 动员媒体力量,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组织国内互联网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优秀管理者和互联网领域的创新企业家们进行交流;再次在生产企业中大力推广CAD/CAM、协同设计、并行工程、先进控制等先进技术, 在有条件的企业, 重点推广应用CIMS、MRP/II、ERP、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 让企业的供应链的组织与管理、财务与战略决策更加精细化和科学化, 使各种企业资源 (物料、设备、资金、人力、信息) 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提高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最后要加大扶持力度, 对企业互联网经济发展项目通过省市财政资金进行重点扶持或补助。

3.3.2 全面推广“互联网+农业”

泰州市农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 我们要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农业, 要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武装整个农业产业, 要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进行全面对接。全面推广“互联网+农业”。可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一是在生产方面, 打造智慧农业, 提高农业的自动化水平, 通过农业生产环节来治理农业生产相关的环境因素, 通过对农业的生命体本身进行信息搜集处理, 实现农业的自动化控制。二是在流通方面, 主要是在农产品的流通领域引入电子商务。农业的电子商务不能简单理解为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 或者购买生产资料,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以消费为导向的农业产业体系, 即要从过去的“以生产为中心, 农民生产什么卖什么”, 转到“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生产什么”的模式上来, 从根本上解决供需关系。在这一过程中,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 把区县市经营主体和京东、阿里、一亩田等大型电商平台进行有效对接;三是“互联网+农业大数据”。利用信息技术为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 增强政府、企业和生产者决策的科学性。

3.4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

社区信息化建设必须以搞好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为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 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支撑, 着力构建全新的社区治理体系, 努力提升社区自治和服务能力, 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社区居民和社区服务人员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程度, 增强认同感, 激发居民的参与的热情;二是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协调, 打破部门、单位之间的界限,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搞好部门协作。三是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由政府和企业共同进行投资建设和运营社区信息化体系。四是增加经费投入, 培养一批经过专业培训、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社区信息化专业人才。五是因地制宜, 根据居民的需求提供适宜的信息服务方式和内容。

4 结束语

建设“信息泰州”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建设美好泰州的战略选择。目前, 我市还没有关于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权威理论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 作者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城市信息化研究的相关成果, 结合泰州的发展实际,

提出了“互联网+”时代, “信息泰州”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 期望能够对推进泰州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宏观层面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秉仁.信息化是城市发展新主题与新动力[J].中国建设信息, 2010 (23) :10.

[2]张艺.城市信息化的功能及其意义[J].南方经济, 2002 (02) :41-43.

[3]刘纪亮.电子政务系统下社区信息化建设探讨[M].内蒙古大学, 2012.

[4]冯骞.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保障体系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 2009.

信息泰州 第3篇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学校在2000年就建成了光纤校园网,实现了“班班通”,拥有4个品牌微机室、语音室、电子阅览室、“实小校园网”、“新苗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使学校与世界息息相通,为师生提供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信息学习条件。

江苏省泰州市实验小学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人称赞。在江苏省教育厅、省科协2001年举办的第三届“江苏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信息学应用竞赛”中,刘颖等5人获省二等奖;2006年江苏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徐南捷同学获全省一等奖,同时获得2006年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三等奖。

信息泰州 第4篇

一、独立学院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独立学院图书馆的部门设置和职能划分比较简单, 主要设置图书馆办公室、技术服务部、读者工作部和文献资源建设部, 很少有像笔者所在图书馆一样专门设立“信息素养教研室”,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同时, 与专业课教师相比, 从事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工作的馆员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较少, 缺乏学科归属感。

(二) 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尚未得到有效整合。独立学院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包括新生入馆教育、专题培训讲座、在线咨询、读者指南、文检课教学等。这些内容往往呈零散趋势分布于图书馆网站各个栏目, 没有有效整合在 “信息素养教育”专栏, 读者不能方便快捷地在同一平台使用这一功能。

(三)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尚未纳入学院教学计划。绝大多数“985”工程院校图书馆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列为大学生必修课, 开展分学科、分层次的信息素养教学活动, 并努力开发在线教学平台。但在独立学院图书馆, 真正做到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纳入独立学院公选课的较少, 更谈不上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纳入常规教学, 这一现状亟须改变。

(四) 信息素养教育普及面不够宽。独立学院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多围绕学生读者展开, 较少有针对教师和馆员的相关课程和培训。独立学院教师群体中新手居多, 教学经验不足, 但他们学习能力强, 年青是他们的优势。图书馆如果能渗透到院系开展相关学科服务可起到积极帮扶作用, 而馆员作为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的执行者, 其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 同样离不开系统、持续的培训活动。

二、 构建独立学院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

(一) 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与培训活动, 提升读者信息素养。1.《信息素养教育》短课程被纳入独立学院公选课。我馆在2010年秋抽调3名学历层次较高、具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图书馆岗位工作经验的业务骨干, 成立信息素养教研室。该室主要负责新生入馆教育和毕业论文指导, 并要求逐步延伸、扩展教学内容, 结合我馆实际开设有关利用各种电子资源的讲座, 最终形成适合本三层次的自编教材, 承担起全校的文献检索利用课和信息素养教育课。2.面向新生和新入校教师的参观导引活动。我馆新生入馆教育始于2007年秋, 在入馆前对读者进行有关图书馆利用方面的培训, 能使他们较快了解图书馆资源分布情况, 掌握使用的基本方法。入馆教育一般在军训期间利用晚上时间举行, 每场讲座时长一个小时, 同时发放《南师大泰州学院图书馆新生入馆指南》, 参加完入馆教育教育的学生方可领取校园卡。

(二) 以教师为主导, 面向重点学科, 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独立学院教师队伍整体较年轻, 信息获取意识强烈, 但信息获取能力参差不齐, 信息加工利用能力有待加强。为给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我馆从2012年秋学期开始计划从个别院系开展嵌入式学科馆员试点服务。经过一番精心筹备, 综合考虑我馆文献资源结构、院系专业需求以及三位馆员的专业知识背景等实际情况, 最终选定从人文传媒学院开始试点性、嵌入式学科馆员服务。

(三) 以学生为主导, 以“世界读书日”和“文明服务月”为载体, 打造校园服务品牌。我馆以每年的“‘4·23’世界读书日”和“文明服务月”为契机, 开展服务推广活动, 一来努力打造我馆的校园服务品牌, 二来为提升读者综合信息素养能力提供有益尝试。1.“‘4·23’世界读书日”活动。2009年春, 我馆在馆藏、读者等图书馆基础工作走上正轨之后, 联合在泰地区三所高校, 共同举办包含9项内容的“首届泰州高校‘4·23’世界读书日活动”, 参加人数达6000人次, 在泰州高校产生广泛影响。此后, 我馆将“‘4·23’世界读书日”确定为春季图书馆服务推广活动的承载形式, 紧密结合学院每年文化宣传的主题和重点, 灵活安排适合大学生参与的各项活动。2.“文明服务月”活动。我馆一贯遵循的服务理念是“以人为本、善待读者、服务到位、彻底方便”, 确保所有读者能无障碍利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图书馆许多资源利用率不高, 并非用户不需要, 而是其不知道。所以, 现代馆员不能再被动地等待读者上门要求提供服务, 而是要“走出去、领进来”, 主动推销资源和服务, 帮助用户更好地利用资源开展学习科研活动。

三、 结语

经过几年摸索和实践, 我馆开展的多层次、全方位教学培训活动, 以教师为主体的嵌入式学科服务, 以学生为主体打造的校园服务品牌已初具成效, 提升了图书馆信息素养服务水平。但总体而言, 我国独立学院图书馆由于建馆时间较短、文献资源不足、图书情报和高级技术人才缺乏等原因, 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水平与“985”“211”工程院校还存在较大差距。独立学院图书馆要想真正提升其服务地位和服务水平, 必须统一定位、提升认识, 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其“主要工作目标”或“根本任务”, 做好网络信息时代的高校教辅工作, 适应新一代网民师生需求, 给学院教学科研提供默契的、强有力和有效的支撑。

摘要:从独立学院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出发, 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图书馆实践与研究为例, 探讨如何构建独立学院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独立学院,图书馆服务

参考文献

[1]金妮 (Ginny) .http://blog.sina.com.cn/u/1440141664[DB/OL].

泰州长江大桥设计 第5篇

泰州长江公路大桥位于长江江苏段中部,上游距润扬大桥66 km,下游距江阴大桥57 km,北接泰州市,南连镇江市和常州市。

大桥位于高港汽渡下游2.1 km,江面宽约2.1 km,处于扬湾弯道深泓自左向右二墩港的过渡区,水流折冲部位,同时又是下游心滩的分流区,左侧是高港边滩,右侧是深槽槽尾。-20 m深槽靠近右岸一侧,河床断面形态自上而下呈偏右侧较深的“V”型,转为宽浅类的“W”型,桥位地形及河床断面见图1。

从桥位水下地形图和断面图不难看出,桥位区河床中部相当宽范围河床面高程为-15~-16 m,深泓在右侧、最深处河床高程为-30 m,冲淤变化也主要出现在右侧一定范围内;左侧一段区域水深超过18 m。2.0 m高程水面线宽度2 102 m。由于深槽居中偏右,左岸是高港边滩,-10 m线距左岸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左岸边坡较缓,一般在1∶3。右岸的边坡比要比左岸陡,个别年份-10 m线靠近右岸岸线,-10 m线边坡比较陡,接近1∶2。

由于扬中河段两岸均为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土质松软,覆盖层厚,基岩埋藏一般在-190 m以下。桥位上游北岸为泰州港,并有船舶锚地,桥位下游为专用船舶横驶区。

泰州大桥的设计车速为100 km/h,桥梁标准宽度33.0 m,车辆荷载等级为公路—I级,设计基本风速V10=33.1 m/s,桥址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基岩地震动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变化为0.854~97.9 m/s2,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通航净空主航道760 m(宽)×50 m(高),副航道220 m(宽)×24 m(高),防撞标准按50 000 t级船舶考虑。

2 桥梁方案构思与比选

由于本桥位处江面宽阔,结合桥位特点,为满足通航净宽要求,适合的桥型方案有斜拉桥和悬索桥。

悬索桥锚碇基础规模庞大,若将其置于长江大堤迎水面侧,势必影响长江航运、行洪和河势稳定,并且在水中施工庞大的锚碇基础,工程风险亦相当大,故必须将锚碇置于大堤背水面侧以外一定安全距离处。泰州大桥所处的位置,江面宽度约2.1 km,若要采用悬索桥一跨跨越,则跨度将达2 000 m以上,规模超过了明石海峡桥,其锚碇基础将十分巨大。由于扬中河段两岸均为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土质松软,覆盖层厚,基岩埋藏一般在-190 m以下,在此地基上建锚碇,工程浩大,费用亦相当高,同时施工风险较大,因此不考虑一跨过江的悬索桥方案,转而考虑加大边跨的3跨连续悬索桥和多跨悬索桥方案。为满足通航要求,并方便船只进出泰州港,可考虑布置主跨1 400 m左右的3跨连续悬索桥,边中跨比取0.55左右,从而使两锚碇置于大堤以外,这样可减小主跨跨度,同时由于有边跨存在,边跨主缆的上拔力被边跨吊索平衡了许多,从而减小了锚碇的工程规模,降低了造价;另外考虑采用主跨1 000 m左右的3塔2跨悬索桥方案,使右侧孔跨满足通航要求,左侧孔跨提供船只进出泰州港的航道,同时为可能的深泓左移、航道变迁预留了调整的余地。

对于斜拉桥方案,由于本桥位处河床断面形态呈偏右侧的“V”型,通航净宽要求不小于760 m,并提供净宽220 m的副通航孔,考虑索塔基础及防撞设施尺寸,并考虑一定的航道摆动范围,提出主跨980 m左右斜拉桥方案,将北塔基础设在泰州侧,水深较浅,南塔设在偏南岸-20 m水深处,这样南塔边跨完全覆盖水面,充分利用了边跨的跨越能力。同时利用北塔较大的边跨,作为船只进出泰州港的副通航孔。为同时满足主、副通航孔的通航要求,根据结构受力需要,在边跨设一个辅助墩,用边跨作为副通航孔。

以上3个方案中,主跨980 m的双塔斜拉桥,设计、施工难度均小于已建成的苏通大桥,技术较成熟,施工风险较小,但在江中心深水处有2个较大的主墩,航道边缘距主墩较近,船撞机率较大,且斜拉桥除主墩外,尚有较多的辅助墩、过渡墩和引桥墩,深水基础较多,对河床断面压缩较大,对河势有一定的影响。主跨1 430 m的双塔悬索桥方案跨越能力强,结构实施性较好,通航适应性佳,但在江中有2个较大的主墩基础,对水流影响较大,船舶撞击机率亦较大,且由于主梁为3跨连续,钢梁长度最长,并且为将锚碇基础置于两岸大堤以外一定安全距离处,边中跨比较大,导致结构受力不理想,加之工程规模较大,工程造价略高,工期较长。主跨2×1 080 m的3塔2跨悬索桥主墩将长江一分为二,提供了宽阔的上下行航道,对通航十分有利。虽在江中心设一体量很大的主墩,但动床模型试验证明该方案对长江水流和河势的影响最小。该方案跨越能力强,结构实施性较好,通航适应性佳,船舶进出锚地顺畅,对两岸的岸线开发和利用有利,且3塔悬索桥气势恢宏,桥型美观,总造价适中。经综合比选,采用3塔2跨悬索桥方案。

3 3塔悬索桥设计

主缆跨径布置为390 m+2×1 080 m+390 m,如图2所示。主梁梁高3.5 m,全宽39.10 m,标准节段长16 m。中、边塔塔顶标高分别为200.0 m和180.0 m,中塔与边塔处主缆理论交点高程相差20 m。2根主缆横向中心距为34.8 m,主缆矢跨比采用1/9。每根主缆由154股索股组成,每根索股由91丝直径为5.2 mm的镀锌高强钢丝组成,钢丝极限抗拉强度为1 670 MPa。

加劲梁横断面为单箱3室构造,两侧边室为风嘴兼检修道,加劲梁全宽为39.1 m(含风嘴)。主缆采用预制平行钢丝索股,单根索股无应力长约3 100.0 m,重47 t。主缆在索夹内空隙率取18%,索夹外取20%。主缆强度安全系数:对主要应力的安全系数K≥2.5。主缆钢丝与鞍槽之间摩擦系数取μ=0.2,主缆钢丝在鞍座槽内抗滑安全系数K≥2.0。边塔基础采用群桩基础,塔身采用混凝土塔柱,塔柱顶高程180.0 m,塔柱底高程8.30 m。中塔基础为沉井,塔身采用钢结构,纵向呈人字型,柱顶高程200.0 m,塔柱底高程8.50 m,塔柱高191.5 m,斜腿段倾斜度为1:4。南、北锚碇基础采用沉井,锚体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4.2 关键技术问题

4.2.1 结构行为特点

3塔悬索桥是在2塔悬索桥主跨的中部多设1个主塔以减轻主缆和两端锚碇受力的全新结构形式,中主塔在纵向只是一个通过鞍座支承主缆的竖向支点。与2塔悬索桥相比,虽然都是以悬索为承重结构的桥梁,但因为多了1个中塔和1个主跨,结构受力特征显然不同。由于多了1个主跨,主缆由锚固点起,经过1个边跨和1个主跨到达中塔。恒载状态下,主缆对中塔塔顶的约束较边塔弱得多,中塔的约束条件、工作环境与边塔不同。当一个主跨满布荷载,另一个主跨不加载时,如果中间主塔刚度很大,则中塔承担加载引起的水平力的主要份额,中塔所受纵向剪力大,非加载跨主缆拉力增加不多,因中塔的挠曲形成加载跨的竖向位移不大,全桥竖向刚度大,中塔两侧主缆缆力差值大;如果中间主塔刚度小,则中塔产生一定的塔顶纵向位移,非加载跨主缆缆力增加,之后非加载跨向上位移后的主缆对中塔形成纵向约束,中塔的挠曲形成加载跨的竖向位移,因而加载跨竖向位移大。

基于上述分析,3塔悬索桥必须解决以下3个关键问题:(1)桥跨竖向刚度合适,加载跨的竖向挠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最不利工况作用下,由活载引起的桥面纵坡控制在合理范围。(2)主缆与鞍座间抗滑移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基于主缆钢丝与鞍座间摩擦力保障抗滑移稳定。(3)中主塔本身的强度安全有充分保障,稳定性能满足要求,中主塔如采用钢塔则在大桥服务期内不因疲劳而损坏。

通过大量的设计、试验及科学研究工作,泰州大桥采用的3塔悬索桥方案,成功地解决了上述关键技术问题。该桥是国内也是世界上首次建造千米级跨度的3塔悬索桥,成功地突破了世界上大跨径悬索桥只是双主塔的模式,为国内外建造大跨度多塔悬索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具有突破性的进展。

4.2.2 支承体系

设计中分别研究了主梁与中主塔间不同的竖向连接方式对中主塔、主缆、主梁、支座参数的影响。最终选用主梁在中塔处不设竖向刚性约束,但设竖向限位挡块的支承方式。通过上下游竖向限位挡块联合作用,使主梁的扭转振动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对于减小风荷载作用下扭转振动的振幅有所帮助。对主梁与中主塔间的纵向连接方式的研究表明:加劲梁与中主塔间纵向设约束,可以显著提高主缆与中主鞍座间抗滑移安全系数,减小加劲梁竖向挠度,改善中主塔受力,极大地减小加劲梁纵向活载位移;与纵向刚性约束相比,弹性索约束对结构的有利效应相当,并且在构造上相对简单,最终选用在主梁与中塔间设置纵向弹性约束。

设计对主跨跨中是否设中央扣及设多少对中央扣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表明中跨跨中中央扣的设置有相当大的难度,与2塔悬索桥完全不同。如仅在主跨中设置1对中央扣,中央扣扣索的倾角无法选取,倾角小,扣索受力很大,到了无法实施的地步;倾角大,对总体的改善微乎其微。设3对中央扣对结构总体行为有一定的改善,但存在疲劳破坏、扣索拉力大、需设置3对等特点,经比选后推荐不设置中央扣的方案。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支承体系对上述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影响。

4.2.3 中塔塔型及刚度选择

对于3塔悬索桥而言,中塔具有与传统的2塔悬索桥较大的区别,中塔在任何工况下,均要求保证主缆在中主鞍座间不发生相对滑移,否则会造成整个体系的破坏。然而中塔两侧均是主缆的柔性约束,在活载非对称作用下,若中塔刚度较小,中塔顶两侧主缆不平衡水平力较小,主缆的抗滑移安全系数易于实现,但加载跨主缆垂度大,行车安全不易保证;若中塔刚度较大,主梁的挠跨比易于满足要求,但中塔顶主缆不平衡水平力大,可能因鞍槽与主缆束股间的摩擦力不足而造成滑移。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和试验资料统计,鞍槽与主缆间经挤压后的摩擦系数大约为0.15~0.2。设计中进行了主缆与中主鞍座间抗滑移试验研究,较全面模拟了实桥主缆束股与鞍座间的接触情况。试验包括2个工况:工况1试验束股10根,每根束股37根Φ5.25 mm的钢丝,10根束股在鞍槽内分3列按3、4、3排列,不仅模拟束股与鞍槽间接触,还模拟了束股间接触情况,采用了与实桥相近的接触应力;工况2采用1根束股,每个工况进行3组试验。根据试验结果以及国内外已有相关资料的分析,3塔2跨悬索桥主缆与鞍座鞍槽间摩擦系数μ取0.2,抗滑移安全系数K≥2.0。图3为实际试验模型。

根据上述3塔悬索桥结构行为特点分析,中塔在顺桥向的结构刚度,应是保证中塔既有恰当的可挠曲性,又有足够的抗弯刚度,给全桥以稳定的视觉外观。结合泰州大桥的工程建设条件,围绕泰州大桥设计所确定的技术控制指标,经对各种塔形的比选,该桥采用了纵向“人”字形塔,并采用弹性和均匀性好的钢材作为中塔材料。设计中对中塔的合理刚度进行了广泛的比选,对中塔截面尺寸、中塔底部纵向分叉宽度、分叉点高度等进行了详细广泛的计算比选,最终确定了塔的截面尺寸和分叉点高度、分叉宽度。经详细的计算分析,证明了该塔形方案完全符合其所应有的结构行为特征,满足本桥控制指标的要求及中塔自身受力的需要。图4为中塔构造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塔的塔型及刚度选择对解决上述3个关键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2.4 中、边塔高度选择

中塔高度是3塔悬索桥的重要设计参数,不仅与结构的受力、整体刚度息息相关,同时与全桥的景观有一定关系。一般认为,在开阔的江面上,如果中塔高出边塔一定的高度,可以突出中塔一柱擎天的视觉效果。选取中塔高度时,还要充分考虑其对结构的影响,结合受力、景观、工程造价综合考虑。设计中对3塔等高、中塔加高边塔同步降低及边塔高度降低3个方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主塔高度增大,主缆丝股的抗滑安全系数K有所增加,而加劲梁的活载竖向挠度增大,塔顶纵向位移增加。当中塔加高32 m、相应边塔高度减小32 m时,主梁最大挠度由4.505 m增加到5.759 m,μ=0.2对应的抗滑移安全系数由2.02增加到3.16,对主缆轴力、中塔应力影响不大。单纯降低边塔的高度,对结构各主要构件内力和变形影响不大。为了使中塔高于边塔一定的比例,同时要保证主缆矢跨比和短吊索长度不变,边塔高度降低,主梁高程势必降低,为满足同样的通航净空,桥跨结构应随之抬高,单纯降低边塔高度意义不大。为了抵消主梁竖曲线对视觉的影响,在3塔等高的基础上中塔加高、边塔降低的技术措施,则主梁挠度有所增加,需适当控制中塔与边塔的高度差值;另考虑到采取中塔高于边塔的措施后,主缆与中主鞍座的抗滑移安全系数有所增加,同步采取少量增加中塔刚度的措施,以减小主梁挠度。经多方面比较,设计最终采用中塔较边塔高20 m的主塔高度方案。

4.2.5 主缆矢跨比选择

主缆矢跨比是总体设计的重要参数,对结构刚度、工程数量、主缆各控制点高程具决定性影响,通常结合结构刚度、恒载、造价平衡考虑。2塔悬索桥主缆矢跨比取值一般为1/9~1/11。对3塔悬索桥,主缆矢跨比的影响程度如何,对于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矢跨比取用多少合适,须进行比选。设计中对3塔悬索桥主缆矢跨比从1/7~1/13分别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随主缆矢跨比的减小,主缆丝股的抗滑安全系数K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主缆矢跨比由1/9减小到1/13,主缆恒、活载拉力增加近50%,K增加20%;而加劲梁的竖向挠度由4.505 m增加到5.497 m,增加22%,对中塔截面的应力影响不大,对主梁的应力有一定影响。可见,随主缆矢跨比减小,抗滑移安全系数K和主梁挠度同步增加,且增加的幅度基本相同,但主缆恒活载拉力按比例增加,包括主缆、主塔、锚碇的工程数量增加。综合全桥静、动力分析比选,为减少工程数量,3塔悬索桥方案主缆矢跨比采用1/9。

4.2.6 中塔基础的选择

中塔基础置于江中心,可选择的方案有大直径群桩基础或沉井基础。对于大直径钻孔桩高桩承台的方案,桩底要深入江底100 m以下,这种规模巨大的水上群桩基础,国内已有类似规模的工程经验,技术上不存在问题。中塔基础设计由地震力控制,基础尺度庞大,对于河床的变化、冲刷等条件的改变,适应性较差。对于超长超大规模的水中群桩基础,群桩效应明显,由于平面尺寸大,桩基范围内冲刷坑高差较大,实际深度的分布很难确定,对桩基的准确计算有一定难度。为此,设计考虑采用浮运沉井基础,平面尺寸为58 m×44 m,其下段为预制的矩形钢壳结构,高度为38 m,首节在岸上预制,然后水中接高至38 m,再整体浮运拖拉至墩位,在钢壳体内分仓浇筑混凝土,使其着床并下沉入河床,继而逐段浇筑混凝土接高下沉,达到设计标高后进行水下混凝土封底和填充,完成基础施工。

中塔的深水基础在继承国内已有的工程经验基础上,采用了矩形沉井基础形式,在长江上采用如此规模的钢壳浮运混凝土接高的沉井形式还是首次。该形式的基础是一种集结构要求与施工目标为一体的构造物,既有良好的受力稳定性,又节省材料,为以后深水基础的采用提供了技术经验。

5 结语

泰州大桥完成3塔相连 第6篇

牵引系统是泰州大桥上部结构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依靠先导索来完成, 主要用于架设猫道和主缆。先导索过江架空作业是大桥上部结构施工的关键环节, 此次先导索采用的是高科技轻质尼龙绳, 不同于长江大桥先导索采用的钢丝绳, 其重量轻, 可以漂浮在江面上, 强度是同直径钢丝绳的1倍, 全过程可见、可控。

先导索过江后, 泰州长江大桥将于2010年9月完成猫道架设, 2011年初完成主缆架设。

2012年江苏泰州中考作文 第7篇

请以“感谢阅读”为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文体自选 (诗歌除外) 。 (2) 不少于600字, 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 书写工整规范。

【解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 命题者启发考生重视阅读的用意显而易见。

就选题内容而言, 应该重点写阅读对人生的作用, 进而写出值得感谢的原因。“阅读”可以作为“名词”, 也可以作为“动词”, 比如“阅读”了父母的辛劳, 在于点滴细节的感受, “我”要感谢;“阅读”了“自然”的呻吟, 在于用一种敬畏的心理对待自然, 那就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要感谢;“阅读”了“社会”的美丑, 在于用道德去占据心灵的高地, 我们要感谢, 从这个方面看, 考生不仅可以写出生动精彩的记叙文, 还可以写出饶有见地的议论文。总之, 写作的题意至少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阅读 (感谢的基础) , 二是阅读对阅读者有益 (感谢的理由) , 三是表示感谢 (感谢的情意) 。

就考场作文而言, “感谢阅读”具有明显的分层选拔功效。中低档作文往往有这样两类情形:一是偏重于介绍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内容, 然后谈论“感谢”之情, 写成读后感之类的作文;二是偏重于描述如何获得所“阅读”的书或文章, 只在作文末尾草草表达“感谢”之情, 写成一篇偏离题意的不合格作文。“感谢阅读”高分作文的“高”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考生一定是个爱好阅读、注重积淀的学生, “感谢阅读”的文题使他 (她) 有亲切感、成就感, 从而文思迅疾, 行文流畅, 尽享阅读之后、写作之中的快感;二是这样的文题使他 (她) 有如鱼入水之感, 能够调动积淀与感悟, 写出有灵性、有温度的佳作, 与一般考生目之不及、论之不深的作文有明显的区分度。

【范文】

感谢阅读

泰州一考生

安静地阅读, 让细碎的文字如纤弱的藤蔓缠绕在我心灵的深处, 然后在某一时刻, 化为无形的宁静与坚韧, 成为人生的憬悟与升华。

浅吟低唱

临近中考, 课业负担少到近乎没有。我的心里反而像落下一片空白, 那迫切与烦躁的心情似火般将要燃烧起来。母亲是懂我的, 一眼就看穿我的心事。晚上, 床头边多了两本书, 铁凝和迟子建的散文集。

迟子建的文字是如此富有灵性, 她的每一篇散文都丰富地蕴含了小桥流水般的温柔细腻。

使我的心倏然沉静的是那一篇游记散文《西栅的梆声》。夜晚, 我能闭目感觉到寂静之中的梆声是多么质朴而纯粹, 打更的人一定带着满身的安详与平静, 将西栅的夜晚演绎得如此无瑕。她感受到了心灵最本真的回音。是的, 在迷失的世界里, 沉淀下自己的心, 处变不惊, 安然面对。

原来, 这就是人生的真谛?我们无需多看重成败得失, 只要注重当前的耕耘, 寻求一份自己的充实与心安。

感谢宁静的声音从阅读中注入心扉, 原来寻常心是如此富有哲理。

坚忍之歌

体弱多病的我在考前着凉感冒, 于是优柔的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与未来。窗外的树一天比一天繁茂, 而我却一天比一天心忧。

父亲将他那本珍爱的《我与地坛》交到我手中, 灿烂一笑:“坚忍的生命从不需要叹息。”

史铁生的坚忍诠释了生命的硬度与弹性, 而在这之中, 我找到了丢失的勇气与无畏。史铁生完美地进行了蜕变, 这样一种完美的蜕变令我一震, 心中的那个坚毅的我拍案而起, 怒吼着向不完美的生命发起挑战:“怕什么, 这就是你, 这就是你的生命!”

如此, 坚忍的声音从阅读中激越地蹦出来, 给我以希望, 给我以勇气, 给我以“好好活下去”的信念。

我的阅读有父母陪伴, 在那一片广阔的天地中, 有细腻的沙滩, 有微醺醉人的月光, 有奔腾汹涌的巨浪, 有搏击风雨的海燕……

上一篇: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下一篇:海水淡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