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文地理教学

2024-08-14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精选12篇)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 第1篇

一、以自身素养为引领, 打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基础

“有什么样的师傅, 就有什么样的徒儿。”这些习语深刻地反映出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文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突出作用, 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教师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素质的一个示范性标杆。自然,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和精神风貌, 是引领学生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与锻炼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和精神风貌, 那么学生则必然无法从其身上感受、体验和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相反, 如果教师自身具备较为优质的人文思想和崇高的精神风貌, 拥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和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那么学生便更能从教师身上感受到他们那独特的人文个性魅力, 在课堂中充分感受高品位的人文气息, 从而更加自觉加强自身人文修养, 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人格的完善。

例如,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必须加强教学内容的研究, 加强高中历史经典文化的研究与挖掘, 加强与诸多历史教育教学专家学者的心灵沟通与对接。比如, 著名的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所倡导的历史教学与民族意识培育相融合, 便抓住了历史教育的主旋律, 有助于提升教师对历史教育教学的科学认识, 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的备课更加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民族自信力的重要意义, 自觉在博大精深的中华史料中吸取更多丰富的人文营养,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长河中获得光辉灿烂的人文资源, 在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中领略宽阔深沉的民族胸怀, 从而促使自身的道德情操更加深厚更加高尚, 从而自觉增强自身对我国国情的了解和认知, 自觉增强自身的民族意识和人文精神。

二、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 唤醒学生美好人文情操

历史的史料中包含着“古往今来”, 造就了多少著名的、知名的、有名的历史人物, 他们或让我们久久敬仰、或让我们常常深思、或让我们不时回味、或让我们常读常新, 有的被人们举止仰望, 有的被人们鄙视唾弃, 有的被世人扼腕长叹……, 而就在历史材料之中蕴含着无尽的沧桑和无穷的探密, 为我们后人深入挖掘留下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和取之不绝的素材, 而正是这些为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文精神与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深厚而肥沃的营养。因此, 广大奋战在高中历史一线教学前沿的教师们, 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素材的丰富性和重要性, 切实加强教学内容的研究, 加强各历史史实之间的关联度研究, 积极挖掘和提取独具文化底蕴的人文精神与人文风貌, 并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 在展现历史的人文风貌与独特人格魅力的同时, 深深地唤醒他们内在的深层次的美好人文情怀和高尚情操。

例如, 引领学生学到“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相关内容时, 可以随同学生一起挖掘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所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本人文, 一起探讨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认识与感知, 一起探索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主张, 一起感受启蒙运动中呼唤的阳光与理性, 从而促使学生了解西方人文主义的萌芽与发展, 让他们在更加丰富的史实素材中体验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文主义所蕴含或折射的思想内涵, 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历史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魅力, 促使他们在历史知识学习的同时, 培育和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品质。

三、积极构建人文化课堂, 增强学生人文情怀体验

积极构建开放的课堂环境, 引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审视与认知, 带领他们走近历史史实本身, 感知诸多前贤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这不仅解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 还解放了教师本身, 而且还有助于在和谐、民主与温馨的课堂氛围中, 将知识、能力、态度融合于一体有机的统一起来, 促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打开自己的思维, 在舒适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增强人文情怀的体验, 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与养成。

例如, 对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这一课堂的学习时, 可以组织学生就“日本申请常任理事国”这一主题开展“辩论”活动, 分成“赞成”、“中立”与“反对”三个小组, 倡导大家畅所欲言, 积极发表个人观点, 从而形成“百家争鸣”民主课堂教学氛围, 激发他们潜在的人文意识, 让他们从不同的立足分析问题, 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去体验不同国度的人文思想, 从而增强学生人文情怀体验。

综上, 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教学过程, 有侧重点地关注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元素, 有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促使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提升。

摘要:历史学科所涉及的知识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风貌。本文立足于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 提出教师要以自身素养为引领, 打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基础;通过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 唤醒学生美好人文情操;积极构建人文化课堂, 增强学生人文情怀体验。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精神,课堂教学,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1]时乐茹.浅议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吉林教育, 2014 (3) .

[2]孙熏良.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突出人文精神培养[J].考试与评价, 2013 (11) .

人文教育促进高中英语教学 第2篇

本文对在教学中要渗透人文教育的原因和必要性进行分析,阐述了在英语教学中关于渗透人文教育的几种尝试,并对人文渗透教育的正确方法和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 英语教学 人文教育 渗透 素质

伴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参加高考的人数不断增加,引发激烈的高考竞争,使高中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高中课程目标的核心变成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在教学中,片面追求“成绩就是硬道理”的应试理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则成了“鸡肋”,造成高中生的人文教育缺失或不足。

英语教材内容包含了很多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素材。

因此,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些好素材,有意识地进行人文渗透教育的尝试,进而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质,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1 高中英语教学中加强人文渗透教育的原因

1.1 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同时社会风气低俗化也日趋明显,如投机取巧,唯利是图等思想流行开来。

这些社会的不良现象也冲击并腐蚀了高中生纯真的思想,出现了自私自利、不劳而获及人际关系淡漠等思想观念。

给他们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蒙上了一层看不见的“阴霾”,也会加剧将来社会的不和谐。

人文教育就是利用英语学科的人文特点,将有关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融入课堂生活中,使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因此,从长远看,人文渗透教育是青少年成长中展翅欲飞的“翅膀”,加强人文教育不失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净化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

1.2 英语教育也是人文教育,这是英语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英语这门语言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并且具有教育功能,所以,英语学习除了学习语言知识以外,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到西方各方面的人文内容。

在英语知识所涉及到的语言材料中,有南非总统曼德拉的友善与执着、美国总统林肯的坚忍和高尚的人格、科学家哥白尼的探索精神和小心谨慎……教学中融入这样的内容,英语国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道德观等人文精神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这样,学生见识增加,思想得到启迪,进而提升了人文素养。

2 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渗透教育的方法途径

2.1 寓人文精神与教学中,育人文情怀之“种”

教师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只仅仅教语言知识和解题技巧,还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

例如,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水平的外国名著,如外研社专门针对高中生出版发行的牛津书虫英汉系列读物,如《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又如,河南省发行的报纸《大河报》中的“双语秀”栏目,内容通俗易懂。

还有,指导学生看一些外国电影,也很有必要,像史泰龙的《绝岭雄风》,能激发学生勇敢无畏的精神;成龙与外籍演员主演的《80天环游地球》,让学生感受到中西方幽默交流碰撞的火花。

在接触外国文化的.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领悟中外先进文化的不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如讲到新课标教材必修4,Unit4 Working the land时,给学生介绍一下汉语中“用体力负运东西”的词语,如 “举、拿、抬、背、扛、提、挎、携 、挑”等,每个词语都有负运的东西与之相搭配(如,提水、挎包、背袋等),动作分工细致,而英语动词 “carry”几乎包括了以上提到的汉语中大部分词语。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教师就可向学生解释说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体力劳动分工很多。

在一个族群里面,每个人各司其“职”且各有作用。

这造就了勤奋的中国人,中国人不但勤奋也很注重家族团结。

但是,中国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封闭、稳定的农业长期以来自给自足,因此,中国人很少有与外界联系的愿望和要求。

从而提醒学生,封闭自己会阻碍自身的发展。

同时对比西方文明的特点,向学生指出西方国家尊重个体自由度的发挥,所以,西方文化可以说是“个体文化”,因此,较东方人而言,西方人的个体探索精神比较强,好多重大发现发明都和西方人有关。

说到此,号召、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勇于探索。

这样,学生无形中就感受到了自由的价值,探索精神的伟大。

学生不由自主地吸收了西方先进文化的“养分”。

如果一切向应试教育看齐,而忽视先进文化的渗透滋润,势必造成学生人文情怀的“种子”难以发芽,学生的健康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2.2 努力寻找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人文“营养”

现在的高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蕴藏着许多人文教育方面的“营养”,有着丰富深厚的人文精神,作用不可小看。

如教学高中英语教材必修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对金钱的意义进行讨论,通过问题:Why does Henry want a job to do when the two brothers offer him money? 使学生感受到男主角亨利对待金钱的态度:为了宝贵的自由而不被金钱所奴役,保持自己善良、诚实、勤奋的品质而不过分看重金钱。

这样的讨论会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又如,必修1,Unit5中,在帮助学生了解了南非总统曼德拉的超人经历和艰辛的磨难之后,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的同时,可让学生课下寻找伟人成功的历程,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要想取得成功,比智慧更重要的是有一颗坚定勇敢的心。

2.3 寓人文教育于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之中

校园文化建设也能积极渗透人文教育。

比如黑板报、宣传栏中匀出部分空间展示一些外国文化知识:在校园的路边竖立宣传板或在墙壁粘贴具有人文精神的英语名言名句如,One can’t make a big success without being self-reliant.(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行胜于言)等;校园英语角中的西方伟人雕塑会给学生以学习的榜样。

这样既能美化校园环境,又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人文精神和文化的熏陶。

此外,可组织一些英语课外活动和竞赛。

为了淡化竞技性,应以团体奖奖励为主,这样可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使更多学生提高人文素质。

2.4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的提升也需重视

教师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才能使更多学生受益。

因此,教师应该平时多注意补充西方国家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可通过某种途径,如旅途中偶遇英美人,利用因特网等结交外国朋友等,可能获得书本上查不到的西方文化信息,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 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教育是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大意义。

高中英语教师一定要在教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人文渗透教育,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质。

素质提高了,学生会明白应试学习只是考验心境的一种方式而已,从而坦然面对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玲美.高中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4).

[2]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高职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2】

浅析高中语文人文性教学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转变思想;互动教学

语文教学是高中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每个教育者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传递给学生的最佳时机。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的进行,高中的语文教学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性的培养。新课改不但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更是激发了无数教育者的创新思维,他们让高中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充满生命力。

一、转变教学思想,优化课堂教学

现在的语文教学课本只是课堂的一小部分,很多老师过分地强调课本,跟着课本走,没有扩展其他课外的知识,一味地死板地讲授课本上的文字知识,讲台下也是一群眼睁睁看着老师的眼神,丝毫看不见学生有什么兴趣。这样的课堂限制了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思维受到禁锢,没有自己的思考空间,任何新奇的想法都被扼杀了,学生们也对课堂渐渐失去了兴趣,甚至是厌恶情绪。高中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现在的学生都处于活力迸发向上的年龄,应该充分体现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新课改要求,改善教学方法,激活课堂。课前老师可以给学生们讲一个冷笑话,这样先激发起学生的精神,让他们感觉到乐趣,从而就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课堂上去了。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言,不管对与错,都是可以激活课堂的,有时候学生发言引起的小笑话更可以很好地让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语文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把课堂搬到课外,无疑会令绝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不要被“一切为了高考,高考就是一切”所束缚。人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开发学生思维。

二、要强化互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

在强化互动教学课堂时,应根据实际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所谓三位一体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心中始终要想着学生,人的发展是设置一切目标的依据。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体验,才是可持续的有远见的。教师上课讲什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也是说,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要重在引导上,更多的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要巧妙地设计,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有东西探究,从中萌发创新意识。我们设计每一堂课的时候,都要做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体验课堂内容,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在大胆放手让学生体验的同时,强化互动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多讨论。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都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中产生的,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展示的平台。我们必须让学生放开手来,大胆地“动”起来,真正地“活”起来,“乱”起来,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的老师“抬杠”,因为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所培养出来的莘莘学子只会看人眼色行事,唯唯诺诺,这样,怎么爆发创新的火花呢?我们还要允许学生“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可以“朝令夕改”。这需要我们有一双明亮的慧眼,把我们的学生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为他们导引正确的方向。

三、重视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经常听到同事们在叹息,现在的学生难教,现在的学生难管,特别是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难处理。碰到一些顽皮捣蛋的学生生,不管,教师的责任让我们责无旁贷;管,有时师生关系搞得剑拔弩张。对此,我也深有体会。我曾教过的班上,有一个非常不好教的学生,对学习吊儿郎当,对自己高考也不抱希望,课上不认真听讲,课下不完成作業。如果说得严厉了,他还会和教师对着来。在我的细心观察下,我发现这个学生除了学习之外,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比如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助人为乐,热爱劳动。我也希望他能把这种思想和行动用在学习上,在课下,我有时候会主动和他聊天,谈谈他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学习上的困难等,慢慢的,他对我态度有了改观,会主动问问题,课上学习也认真了,成绩也有了提高。通过这件事情,我想到对现在学生的教育不能单凭以前的老办法,需要我们动脑筋思索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假如我一开始暴跳如雷或大声训斥,可能彼此会争执,他从此可能更厌学。它使我感到对待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有时教师也要学会退一步,学会宽容,学会忍耐,学会一种技巧。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和学生接触最多,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也常常因为教师对自己的态度而对学习产生情感,正所谓是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在教学中创建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不能对学生进行恶意的责骂、讽刺和体罚,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教师也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状况或者学习情况对学生区别看待,歧视那些后进生。教师要积极进行帮教,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而不是有意进行歧视。这种以退为进的教育方法不但避免了师生之间的正面冲突而且巧妙地改善了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成了我教育生涯中又一个收获。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就必须主动调整自己,并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质疑、调查和探究,并在教育实践中善于总结,勤于反思,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互相配合,主动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冯宝媛.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的教学体会[J].学周刊,2011(30)

[2] 周华贵.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析[J].考试周刊,2011(14)

加强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刍议 第4篇

一、教师应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文化底蕴

由于我们的大学地理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就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 加上照搬前苏联的教学计划, 结果导致大学地理系的课程中一度取消了人文地理, 只留下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经济地理也只能讲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地理。结果, 从50年代开始, 三四十年来, 大学地理系的毕业生没有系统地学过人文地理课。因此, 很多中学的中老年地理老师应该加强学习, 汲取相关学科知识的营养, 这样才能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建立互动式的开放性课堂, 搞活教学

如前所述, 人文地理知识的特点是理解难度不大, 教师如果照本宣科, 搞“一言堂”, 学生必然感到索然无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 以创设民主、开放、活泼的学习情境, 以保证学生自探、自求、自创的时间, 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 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启发性、多样性。多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时间和机会。在教学的设计上, 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这样做, 既符合人文地理本身的特点, 又能很好地突现新大纲对教学的要求, 对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大有好处。

三、抓好案例教学, 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

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一个重大的变革是选取了许多教学案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这些案例的使用。通过讲解案例, 使学生领悟其中包含的地理原理、理论, 并做到举一反三, 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四、联系实际, 加强专题研究, 促进教学

高二地理选修课上涉及到的内容有:人口增长模型的转型、城市化的加快和城市合理规划、文化和旅游需求的增长、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关系的改善等, 这些内容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同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学了颇有用场, 学生也较感兴趣。为了让讲课的内容不至于空洞抽象,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做一些专题研究, 收集相关的资料 (资料的来源可来自报刊、互联网、电视等) , 以丰富课堂内容。特别是联系乡土地理内容时, 学生倍感亲切, 兴趣很浓。这样做既丰富教师讲课的素材, 又增进了同学对家乡的了解, 提高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可把自己及学生研究、调查的案例引入课堂, 将大大增强课堂的活力。

五、应重视地图教学,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 也是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这当然也适用于人文地理的教学。如, 那些涉及人文事项的空间分布, 自然应该通过地图来展示;至于那些枯燥的统计数据, 也应该尽量转化成各种的统计图形———曲线折线图、柱状条形图、圆形比例图等等, 要训练学生能看、能绘、能用, 实现图文的自如转化。

此外, 要训练学生人文地理的答题技巧, 人文地理记忆的量比较多, 但它们的学习也是“有法可依”的, 如分析某个工业区、农业区的区位因素, 都要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着手, 答题时要面广点全, 不要在同一点上讲个没完。人文地理要“精”, 用最简单的话记住要点。

高中人文地理的知识点 第5篇

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①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②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③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④粮食问题: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尤其是中非、西非、东非地区,人民营养不足;少数发达国家的商品粮积压越来越多,极力争夺国外粮食市场。⑤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一是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二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这是人类应该长期注意的问题;三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⑥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⑦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a.我国的畜牧业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畜牧业。b.我国的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半干旱、干旱草原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c.农耕区畜牧业牧业主要是利用农作物秸杆、加工副产品和部分粮食,饲养猪、牛、羊和家禽。我国发展水产业的条件相当优越:沿海四大海域的近海海域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大陆约有万公顷水面,其中有3/4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季风区,这一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d.水产业分为天然捕捞业和人工养殖业。e我国水产品总量中,海水产品较淡水产品多;在海产品中以天然捕捞为主;在淡水产品中以人工养殖为主。 2、工业①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②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③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④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

人文精神,高中历史教学的支点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精神;课堂教学;教学探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培育,注重立足于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命运、善待生命、铸就不朽灵魂等人文主义精神的视角,培育和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构建更加完美健全的人格品质。综合回顾多年来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实践活动情况来看,教材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培育的素材,引领学生感知和体验丰富、具体而详实的史实资料,促使学生的思想受到触动,让他们的人文思想和精神面貌受到熏陶,让他们的感情、思想与意志品格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而且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历史学修养与素质。

一、以自身素养为引领,打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基础

“有什么样的师傅,就有什么样的徒儿。”这些习语深刻地反映出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文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突出作用,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素质的一个示范性标杆。自然,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和精神风貌,是引领学生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与锻炼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和精神风貌,那么学生则必然无法从其身上感受、体验和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相反,如果教师自身具备较为优质的人文思想和崇高的精神风貌,拥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和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学生便更能从教师身上感受到他们那独特的人文个性魅力,在课堂中充分感受高品位的人文气息,从而更加自觉加强自身人文修养,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人格的完善。

例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加强教学内容的研究,加强高中历史经典文化的研究与挖掘,加强与诸多历史教育教学专家学者的心灵沟通与对接。比如,著名的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所倡导的历史教学与民族意识培育相融合,便抓住了历史教育的主旋律,有助于提升教师对历史教育教学的科学认识,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的备课更加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民族自信力的重要意义,自觉在博大精深的中华史料中吸取更多丰富的人文营养,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长河中获得光辉灿烂的人文资源,在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中领略宽阔深沉的民族胸怀,从而促使自身的道德情操更加深厚更加高尚,从而自觉增强自身对我国国情的了解和认知,自觉增强自身的民族意识和人文精神。

二、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唤醒学生美好人文情操

历史的史料中包含着“古往今来”,造就了多少著名的、知名的、有名的历史人物,他们或让我们久久敬仰、或让我们常常深思、或让我们不时回味、或让我们常读常新,有的被人们举止仰望,有的被人们鄙视唾弃,有的被世人扼腕长叹……,而就在历史材料之中蕴含着无尽的沧桑和无穷的探密,为我们后人深入挖掘留下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和取之不绝的素材,而正是这些为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文精神与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深厚而肥沃的营养。因此,广大奋战在高中历史一线教学前沿的教师们,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素材的丰富性和重要性,切实加强教学内容的研究,加强各历史史实之间的关联度研究,积极挖掘和提取独具文化底蕴的人文精神与人文风貌,并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在展现历史的人文风貌与独特人格魅力的同时,深深地唤醒他们内在的深层次的美好人文情怀和高尚情操。

例如,引领学生学到“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相关内容时,可以随同学生一起挖掘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所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本人文,一起探讨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认识与感知,一起探索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主张,一起感受启蒙运动中呼唤的阳光与理性,从而促使学生了解西方人文主义的萌芽与发展,让他们在更加丰富的史实素材中体验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文主义所蕴含或折射的思想内涵,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历史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魅力,促使他们在历史知识学习的同时,培育和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品质。

三、积极构建人文化课堂,增强学生人文情怀体验

积极构建开放的课堂环境,引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审视与认知,带领他们走近历史史实本身,感知诸多前贤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这不仅解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还解放了教师本身,而且还有助于在和谐、民主与温馨的课堂氛围中,将知识、能力、态度融合于一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促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打开自己的思维,在舒适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增强人文情怀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与养成。

例如,对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这一课堂的学习时,可以组织学生就“日本申请常任理事国”这一主题开展“辩论”活动,分成“赞成”、“中立”与“反对”三个小组,倡导大家畅所欲言,积极发表个人观点,从而形成“百家争鸣”民主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他们潜在的人文意识,让他们从不同的立足分析问题,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去体验不同国度的人文思想,从而增强学生人文情怀体验。

综上,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教学过程,有侧重点地关注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元素,有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使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时乐茹.浅议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吉林教育,2014(3).

[2]孙熏良.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突出人文精神培养[J].考试与评价,2013(11).

[3]应利浩.发挥学科优势,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J].新教育时代,2013(11).

人文精神如何渗透高中语文教学 第7篇

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和宗旨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进行自主学习,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点和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去提升自身的语言修养。在充分理解和深刻透彻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多为学生讲解和分析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心境,让学生在课文阅读、分析的过程中,体会把握人物角色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和精神力量,引导学生更多通过自主观察、寻找文章线索、归纳课文中心思想等教学方式,自行发掘课文中的情感内容,在分析、体会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行为、性格和生活状态的同时,学生将在老师的问题引导和暗示帮助下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正义、善良、勤奋、勇敢、坚强或者邪恶、贪婪、懒惰、懦弱有分辨是非的观念,并从课文中汲取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力量,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课文中人物的生活经历做出对比,在辩证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培养自身性格,坚定了信念并树立人生理想。高中的语文课文中也不同程度地讲述或者介绍了社会变革的经历、历史演变的进程、政治的腐败与战争的残酷、国家与民族的兴盛与衰落、人性的美好与丑恶、日常生活中的温情等等,从不同阶层、不同角度为学生介绍和展示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故事或者事例,培养学生成长为热爱生活、热爱国家和民族、勇于实践梦想的新世纪主人公。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升学生精神文化、理想信念

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和信念梦想。以基本教材和大纲教学语文学科知识点为基础,有条件地、适当地为学生介绍与课文内容和语言知识点相关的阅读资料,一方面拓展延伸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经历,将阅读内容与日常生活经验结合,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比较记忆和理解,同时也从课外阅读资料中了解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事情,感受学习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从阅读资料中听闻关于英雄伟人、各领域专家学者、普通市民的生平事迹和逸闻趣事,引以为鉴或者寻找确立学生心中的偶像,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树立积极远大的理念信念。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美好的情操品质,多为学生讲述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性伦理,监督学生的行为操守是否积极乐观健康,如果发现学生有消极悲观的内心情绪或心理状态,要及时采取鼓励、开导、安慰、调整等沟通谈话方式,或者带领学生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语文学习集体活动、语文项目社会调查和实习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多于他人接触并在帮助他人和接受帮助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精神状态,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与学习方式结合适用

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将培养人文精神与教学方式手段结合适用,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去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将课文知识内容与世界经济、文化、科技多领域资讯结合起来介绍给学生,安排学生主动自发去查阅相关图书文献资料,并重新组织语言和知识结构在课堂上做简单演讲或者以作文、作品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自身语文知识上的欠缺,并及时补漏提高,也能够促进学生在听取、点评其他学生语文作品过程中,发现高效、优秀的语文学习方法,并借鉴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教师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使用探究式教学和情境创设模式,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能力差异,将学生按学习任务的不同分配成多个学习小组,并给每个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互动、对话、交流和沟通过程中,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谊,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人生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带领学生走出传统保守的灌输式教学课堂,多开展实践应用活动,多增加学生的阅读经验,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将课堂知识和生活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将人文精神培养贯穿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层面。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在充分理解和深刻透彻分析课文的基础上,多为学生讲解和分析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心境,从课文中汲取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力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和信念梦想,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去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培养学生成长为热爱生活、热爱国家和民族、勇于实践梦想的新世纪主人公。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任务和根本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兴趣、严密的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让学生能够将语文学科知识灵活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之中,提升学生的语言对话、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延伸学生的阅读范围,并构建完整的语文科目知识框架结构,在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精神文化、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本文将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促进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形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升学生精神文化、理想信念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与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做出总结和浅述。

高中英语教学应体现人文关怀 第8篇

英语课堂教学最忌讳“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其开展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让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氛围中, 适度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 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满怀激情, 以丰富的体态语言与面部表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 在新课标必修三第四单元中, 学生经常把单词pull和push弄混, 所以我就一边大幅度地做拉的动作, 一边大声让学生念pull;反之, 则让学生随着我的动作大声念push。

对于高中学生, 教师可以让学生编排课本剧, 进行表演, 进行free talk, 具体做法有:学习小组表演对话, 能说什么就说什么, 说错也没关系, 说得简单也没关系。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有说错或内容过于简单要受到批评的压力。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说的机会, 并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每一环节, 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在英语课堂中要引入小组竞争机制, 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情绪饱满, 团队合作精神得以增强。更重要的是, 这给学习优秀的学生创造了表现的机会, 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铺垫了台阶, 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提高了课堂效率。

英语教材从突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出发, 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境内容。如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是关于琥珀屋和各种文物的介绍, 当时正是中央电视台《寻宝》节目热播的时候, 学生非常感兴趣, 因此我在课上给学生补充了一部分古董文物的英文翻译, 并且让各小组在课下查找一部分自己感兴趣的翻译, 在课上展示。之后在历史课本上遇到的一些古董文物, 学生都会翻译, 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在英语课外活动中, 注重“人文关怀”

著名教育学家袁振国先生曾说, 文科教育应当“是精神享受的过程, 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 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而英语学科恰恰是最体现这一说法的学科。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 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电话、电视、网络、广告牌、食品包装等处处可以看到英语。因此, 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我们应树立大课堂教学观, 设计一些精彩有趣的课外作业, 而非机械性的抄写, 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使英语真正运用于生活实际。如让学生制作英文书签, 收集英语名言和谚语, 根据班级英语程度, 让学生编辑各类英语小报和班级英语墙报等。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组织英语竞赛, 如单词听写竞赛、单词接龙比赛、智力比赛、英文书写竞赛、朗诵比赛等, 并且在这些比赛中引入小组竞争机制,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 互相感染, 进而共同提高英语水平, 提高团队精神, 长久保持学习英语的动力。

三、在分层次教学中, 体现“人文关怀”的体贴

分层次教学既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又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的充分尊重。

分层次教学遵循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 也符合当代倡导的在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的原则, 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注意观念、环境、资源以及学生个性差异等因素, 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学习过程, 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等必须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来完成,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提升。

比如, 在分层作业布置中, C组学生以练习书写、抄写、读书为主。AB组学生以仿写、改写为主, 鼓励A组学生作口头作文。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各自能够完成的作业, 也有向上的目标, 不至于形成无效或有人不能完成任务。这就使英语基础好的学生不至于吃不饱, 使基础薄弱的学生不至于对英语产生畏难情绪。这正是分层次教学的目的所在, 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因材施教的真正内涵。

四、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中深化“人文关怀”

美国语言学家E.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而且大学英语专业中还专门设立了“跨文化交际”这门选修课。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光教会学生英语知识是不行的, 课堂上也要更多地向他们介绍西方文化, 也要让他们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比, 让他们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做一个既有民族根基, 又具备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教材中丰富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我们应当把“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 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进而使其发展成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例如, 我们在学习西方的圣诞节时, 也要求学生用所学到的表达方式来介绍我们的春节, 既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又推广了传统文化。

同时, 我们还要让学生多了解西方文化, 尊重别国文化,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比如, 美国人在一般场合的穿着打扮都比较休闲、比较随意, 而英国人则比较严谨。又如, 英语国家的人不喜欢问对方的收入、体重、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等;平时见面打招呼不问“去哪儿”, 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与英语文化背景人士初次交谈的禁忌。

五、结语

英语教学中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很重要。科学教育发展了学生的智慧与知识, 从实质上讲, 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实现教育最根本目的的手段;人文教育重视学生人性的完善, 努力提升学生道德精神价值, 它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之所在。但两者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简言之, “不重视教育根本目的的教育和忽视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的教育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教育”。同时, “理想的智育应该使教学活动走出分数的误区,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使学生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播者”。如果把肩负着中西文化融合与传播之重任的英语学科简单处理成纯知识体系记忆的课堂,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因此, 在英语学科的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 是每一位英语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应强.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4) .

[2]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A].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3]袁振国.反思科学教育、理解文科教育、解读中国教育[A].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 第9篇

1. 人文性教学的相关概念

人文性教学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性教学是指在老师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人格的提升。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人文性教学的核心内容。

通常来讲, 人文性是一个外来物, 人格主义、人本主义都是人文性的基本思想, 人文性主张以人为中心。当代教育中的“人文性”实际是指和“功利性”相对的“精神性”, 《课程标准》突出了这方面的教育观念:教师理性与感性的相统一、老师学生与课本互动的相统一、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相统一、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相统一。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都将成为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以老师为中心, 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中心, 还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为主, 还是以被动学习为主?这些都是区别新旧教学观念的分水岭。

语文教学人文性中的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理念都是新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文”体现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新课程中的工具性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所以,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相结合的过程, 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生命力的一个过程, 是实现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 也是学生与老师双向生命运动的一个过程。

2. 高中人文性教学的必要性

人文性教学的广泛性含义是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培养。另外, 人文性教学还注重尊重人性, 对于人本身的自由与尊严要尊重。在学校阶段, 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课本知识, 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语文老师最为关键, 其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因此, 语文教学成为高中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门课, 不仅能够沟通学生的心灵、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 还能够推动整个社会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由于社会的复杂性, 以及社会竞争力的激烈,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 人类变得越来越复杂,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人们之间的戒备心越来越重, 一些人受某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丧失了人类最基本的良知。加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学可以帮助人类重新认识良知, 避免越来越多的人失去良知的现象。只有将我国的语文教育不断发扬光大,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性教育, 才能强化整个社会的人文教育效果, 使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3. 注重人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校学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了解不同文化容易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由于学生还在校园, 没有真正进入社会, 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 辨别能力不强, 对某些外来文化颇感兴趣, 比如:当今国外的洋节日在我国越来越受欢迎, 甚至已经超过我国的传统节日。圣诞节、感恩节几乎是学生不可缺少的, 在这些洋节日到来之间, 学生会借此举办一些盛大的活动。相反, 我国传统的节日越来越受到冷淡, 在除夕的晚上一家人欢聚看春节联欢晚会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这已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高中是一个学生的关键时刻, 很多学生进入了成人期, 虽已不像小学初中时那样天真无知, 但还不能够准确地辨别是非。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活态度的关键时期, 高中的语文课程在这时应起到重要的作用, 着力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 需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性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人文性精神,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

4. 制定有效的人文性教育措施

4.1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我国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利用试卷形式来了解学生对课本的掌握情况。在这种考核方式下, 常常会存在学生作弊的现象, 同时还存在很大的偶然性, 因此会失去公平性, 从而不能全方面地了解每位学生。对于人文性的教学来讲, 需要彻底改变这种传统的考核方法, 学生素质的培养是人文性教学的重点,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能因为学生成绩较差而受到别样对待, 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 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 同时还会严重影响人文教育的顺利进行。

4.2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中, 高中语文老师一般采用“老师台上讲, 学生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学生需要在课堂认真听老师所讲的内容, 同时课后还需要背诵很多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模式, 大大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即使学生考试时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也不符合人文性教学的要求, 达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得不到锻炼, 甚至会严重降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人文性的教学模式中, 老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 增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 加强学生的人文性教育, 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语文这门课程。因此, 在人文性教学模式中, 老师应采用发现与探索模式进行教学, 授课时,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给予同学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互相讨论,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人本精神是人文性教学的本质, 人本精神主要来源于学生日常的生活, 学生所学习的大部分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因此, 在人本性教学中, 老师需要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教学的内容结合起来,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另外,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学习新的知识, 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克服厌学情绪,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老师需要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更加感兴趣, 并从中有所启发, 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人文精神。

5. 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策略

5.1 教学管理者的应对策略

在我国, 教育制度对教育发展的方向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而教育制度是由教育管理者制定的。因此, 教育管理者在教育发展中是最核心的人物。教育管理人员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 必须认识到人文性教学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 其次, 必须很清楚地了解学校的性质, 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场所, 这是教育最本质的内容, 不能将学校只是作为一个具有政治性的教育机构。教育管理者需要依据教育的方向, 同时结合学校的教育情况制定出一个合理性、人文性的教育政策。这样才能发挥人文性教学对学生的作用, 使学生不仅学到课本知识, 还培养人文素质。

5.2 教育实施者的施教策略

老师就是教育的实施者, 老师的言谈举止、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三观。因此, 老师应该做好学生的榜样, 在教学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育观念是否正确, 直接体现在教学效果的强弱上。要提高教学质量, 老师就应该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每一位优秀的老师都应具备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作为教学的首要目的, 同时还需要根据教学进度, 不断优化教学的过程, 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除此之外, 教师还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 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坚持实施人文性教学[2]。

6. 结语

在新的教育观念中, 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 需要老师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 形成合理、科学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 人文性教学可以帮助语文教学实现价值最大化。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 对于高中学生来讲, 不仅仅应该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讲授, 更应该重视学生内心的发展, 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积极的情感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如今, 社会竞争如此激烈, 不少课堂教学充满了功利性, 一些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因而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摘要:当前, 我国高中的语文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 教学过程中缺少人文性教学的理念, 没有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学。作者针对语文中的人文性教学进行了阐述, 以强化人文性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性教学,教育措施

参考文献

[1]温志刚.高中语文数学中的人文性教学初探[J].创新教育, 2015 (31) :121-121.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 第10篇

笔者做了一份涵盖文学、历史等知识的调查问卷,随机派发给100名在校高中生,回收有效问卷95份。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传统文化熟知度不够。对繁体字的掌握,18%的学生表示“从没注意过繁体字”, “认识100个以下”的人数占44%。对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谁的名言,错答的学生占30%。当被问到“炎帝和黄帝的传说距今约多少年”时,仅55% 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四五千年”。事实上,不少研究机构也曾做过类似调查,中学生对人文方面的知识匮乏可见一斑。曾有研究这表明,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受传统专才培养模式影响,我国的中学过度强化专业性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同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急功近利的教育导向和盲目的追求升学率,严重削弱了人才培养质量。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为改进和提升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应拓展中学素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加强通识教育,注重人格养成与全面发展。”

一、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起点都在于怎样提高人才质量上。人是塑造一切客观事物的主体,充分培养人文主义精神是现代教育之需求。人们达成的普遍认识是:衡量人才的标准,首先是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其次具有完善的个性,再加上高度的人文修养等。“人文”是所有的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结合,音乐灵感来源于生活,以锻炼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从不同角度引导其欣赏音乐作品。因此,教师应该以音乐文化进行教学作为原料。我们可以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在大奖赛中的一些音乐,一些玩家唱得好,节奏掌握的好,专业的技术都不错,但在音乐素养测试,大多表现得不如歌唱得好,明显地揭示音乐素养的缺陷。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学习的各个阶段,用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首先培养好学生的人文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热爱音乐,热爱生活。音乐的魅力有越来越多的人肯定,音乐能给人一种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好的音乐,人们可以暂时缓解疼痛, 这让全球数以百万的人都着迷,音乐可以促进人类的大脑发育,提高智力,促进增强记忆,可以丰富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也能让人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注意力。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主动让整个教学过程中穿插人性化的教育理念,那么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不再是单调乏味的, 不再是一个刻板印象,相反,教学将成为一个愉快的、有兴趣的活动,学生很乐意接受,让它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和谐美满。

二、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的意义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又加之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塑造人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音乐教育,教学音乐欣赏课教师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对学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这么长的教育过程中产生什么样的积极的影响,让艺术教育工作者认为责任越来越大。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存在最大的意义,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塑造人的精神,而音乐是人类精神的第一步,学生在新世纪人文文化方面的精神是一种新的现代高中教育方面的社会需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能力强,对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有更大的需求,以及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鼓励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参与,去探索思维和合作学习的活动,如对高中音乐欣赏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目标的进一步的研究。在高中音乐教育课程方面,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有所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人文精神培养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中学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其核心是人的培养,只有先成‘人’,‘才’的培养才有意义。重视学生与音乐的直接对话,体验对话。教师扮演的是引导的角色。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体现,因为人不仅是一种事实存在,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存在。人文素养是音乐的学习的精神支柱,音乐的学习是人文素养实践的活动。坚持人文教育思想可增强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使其体会到音乐学习带来的快乐。笔者认为,需注意从几个方面加强音乐教育的人文教学。

人文知识作为人文精神的认知基础,包括文学、艺术、历史、 哲学等经典人文学科知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最典型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我们在音乐鉴赏课堂教学内容和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之间关系的思考。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拓展实践领域,促进人文精神,保持个性方向的音乐团体成为更为成功的团体。如果说,人文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那么音乐精神也就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用音乐文化宣传人文精神。 教师需要根据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发出更多符合高中生要求的学习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升每一位学生的音乐素养,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的音乐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上下载电脑录音磁带,CD上下载转换波,mp3等音乐格式学习。传统的课堂音乐欣赏,不能满足学生聆听之旅的需求。因此,我们说的视听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为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提供了硬件支持。在新世纪教育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学生要重视人文的精神和人文素养,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和关心别人。

教师在课堂教学阶段可把音乐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可推荐学生使用辩证法来看待这个问题,加强深入全面的思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积极的态度,应使用与他人沟通,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沟通,这是在学生高中教育中最生动的教育。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揭示音乐的社会功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习、了解一些礼仪音乐和实用音乐,从而使其更热爱音乐和生活,伴随终生。

音乐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音乐的来源,然后也有一般指的是音乐的高度。在音乐教学方面,音乐活动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之一。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练习合唱,声音的位置、表情以及口型,各声部间音调、速度、力度和节奏的和谐度等,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同学们的受挫能力,如组织合唱和舞蹈等,现在的中学生多数处尊养优,缺少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心理素质较差。这不仅能让学生在经历挫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还能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学需要沟通,情感也需要沟通。音乐欣赏课教师应直接告知学生音乐作品的真实面目,以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受传统专才培养模式影响,我国的中学过度强化专业性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同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急功近利的教育导向和盲目的追求升学率,严重削弱了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是推动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师需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改革意识,学会处理自己的歌曲,表演等。通过这些个人形式的锻炼机会,让学生对音乐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在音乐实践中懂得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这对于学生音乐知识水平提升是大有帮助的。

四、结语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这两方面形成与塑造的关键时期,而塑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对事物的看法,对人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 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学生的身份决定了需要在中小学教育环境中,学校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根据学生很多的价值判断是由于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今天,传统的观念和想法将受到挑战教育,重视人文教育思想,已成为一个热门的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为改进和提升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应拓展中学素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加强通识教育。我们应该把音乐教育融入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在提倡素质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今天,高中音乐鉴赏课越来越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德育渗透,以音乐的精神教育人。本文提倡把音乐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改变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不足,从多个方面培养高中生的音乐文化素质。

用人文视角观照高中语文教学 第11篇

一、教师应当具备人文精神基础

站在社会学角度进行分析,个体成长一方面与自身条件有关,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周边环境不同程度的影响,高中生在校时间很长,所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会给其带来深远影响。语文学科的性质较为独特,人文性显著,它的这一特殊性使得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更为巨大。只有语文教师先发现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才能在不知不觉间感染学生,使学生逐渐浸入到这种魅力之中。而且,单纯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教师只有具备了更淳厚的人文精神,才能在不断吸取古往今来文化精粹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年龄、同样资质的教师,那些看起来温文而雅的教师会把语文学科教得更好的原因,因为他们会在潜意识中推陈出新、左右逢源,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语文体验,真正让教材中的语文魅力彰显出来。

而当今时代,多数教师都沾染了不同程度的功利思想,忽视了人文精神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能力特质以及对学生的熏陶和传达,大家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教学成果展现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知识灌输替代能力培养,用千人一面替代个性发展,这样只会使学生离真正的语文越来越远,让功利性思维把语文教学带入到无路可逃之窘境。为了妥善处理当前人文精神培养和应试教育间的矛盾,教师可以将应试技巧的培养放在高三年级,而在高一、高二两个学年与学生一同加强人文精神修养。而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模仿的典范,真正热爱语文学科与语文教育的教师,又怎能让应试技巧掩盖人文精神的魅力光芒呢?

二、古诗文是培养积极人生态度的主阵地

高中时期可以看做是学生人生发展轨迹上的转折点,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最终理想定位在了去收入高、稳定性好的单位上,希望通过求学之路一劳永逸,为自己与家人增光。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也把将来考上好大学、毕业后找到好工作作为勉励性话语,而我们的教师是否真正承担起自己理想中的教育责任了呢?

虽然语文课只是众多科目中的一门,影响力并不甚巨,然而在培养人才、塑造人才的基本目标上,让教学过程变得更有人情味,使学生懂得如何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具有创造力,就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在这方面,教材中涉及的历史真实人物的说服力与感染力特别强,这些历史人物出现在古文之中,也出现在古典诗词之中,教师如果能够善加把握,是会起到良好的人文点染效果的。

当学到《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时,教师除了带领学生了解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的行文特点,层次分明、逻辑性强的叙事特点以外,还应当使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及在那种宏大背景下主人公的爱国情怀:秦晋两国联军对郑国实施围攻,战争马上就要到来,在如此紧张的氛围之下,烛之武临危受命,抛开个人利益不计,担负起了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责任,这种深明大义的精神,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值得颂扬的。教师对这种精神的强调,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达一种感召力,会在学生的思维深处打下深刻的精神烙印。

另外,除了文章内容的感染力外,古圣先贤在不断的求索过程中,也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名言警句,这些警句至今依然可以鼓舞我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比如仅仅在一篇《劝学》里面就可以看到“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多条警句,教师带领学生对这些句子予以阐释分析,能够让部分学习情绪不高的学生迅速走出低谷,获得前进的动力。

三、情感体验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关键

无论是锤炼学生人文精神,还是熏染学生人文精神,其根本目标都是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味到教材或者教学活动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及积极人文思想。

首先要让学生在教材中获得美好。我们始终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极强,在人文性上,它毫无疑问会胜过数学、物理,同历史、地理等学科比起来也具有很强优势,这种优势现在已经在教材中得到展现。

比如苏教版教材中绝大多数文章都承载了深厚的人文思想及情感内涵,同时也为学生呈现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不管是朱自清对风景的品味、鲁迅对家国的忧思,还是庄子对人生的放达、屈原对求索的执著,对于教师来说,都是给学生以情感体验的绝佳机会。而像《廉颇蔺相如列传》里面人物的熠熠风采,《林黛玉进贾府》里面人物的丰富内心,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深度的感性思考,感受到不一样的人生况味。

教师需要将教材里面所隐含的人文内涵充分发掘出来,而不仅仅是做表面文章,说些高中生人人理解的道理,要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做好点拨工作,让学生尝试换位思考,在反复品读中思索、咀嚼、享受,使美好的情操与人文味道如春雨般滋润进学生思想的深处。这一点很难做到,然而必须要做,因为毕竟语文学科的学习除了要训练逻辑思维以外,对于感性思维的培养也不能少,而感性思维的培养同人文精神的渗入是相通的。

其次要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养成自主精神。毕竟自主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生独立思考所必须的。针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形成读书社团,定期展开阅读及写作活动,或者是利用佳作鉴赏、书评影评、专题讨论等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有机会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发现自己的长处。

此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作业;或者是指导学生利用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某项课题任务。比如主持广播节目、改编教材剧本、分角色演出等,以便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潜能,让人文精神在自主精神的带领下迅速前进。

论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人文理念 第12篇

一、培养人文理念的必要性

1. 丰厚的人文理念是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进入21世纪经济高速发展对于人类的精神世界的冲击非常大, 特别是作为90后的高中生, 他们身上肩负着祖国未来的希望, 同时也受着由于经济发展过快带来的文化缺失的各种诱惑。他们亟需通过人文理念的教育去更好地把自己打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另外, 在当今的社会, 各种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社会对于具有高尚品格、创新与合作精神和综合文化素质的人才需求量极大切迫切。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 承担者这项重任, 而音乐教育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音乐教育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提升人的内涵与审美能力, 因此, 高中音乐教师在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将人文理念融入其中, 重视对学生音乐文化的传递, 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出发去关注学生的人格素养,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人文因素挖掘音乐作品内部的人文内涵与美学情趣。例如, 在对于《黄河船夫曲》欣赏时,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作者冼星海进行欣赏, 然后让学生认真体会这首曲子的节奏, 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 最后介绍《黄河船夫曲》中的蕴含的情感内容, 它是以黄河为背景来热情歌颂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志和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 显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这样引领学生对于音乐从审美到感情的欣赏达到了音乐欣赏融人文理念的要求。

2. 丰厚的人文理念是学科综合和音乐改革的需要。教育改革将艺术教育提到了一个相对高的位置, 更加注重多学科的综合和人文性的关注, 也强调了教育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样的改革让音乐教学回归到了情感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层面, 丰富了音乐课教学方式。高中音乐欣赏课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 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 重视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创造性, 提倡学科综合, 弘扬民族音乐。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将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作为教学内容, 让学生通过学习民族音乐来了解祖国的音乐和文化, 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与民情, 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尊重人类的文明成果, 达到提升审美情趣的目的。例如, 对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欣赏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自己欣赏曲子, 然后把让学生了解这个曲子背后的凄美爱情故事并且边听曲子边作讲解, 这样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故事情节与节奏变幻, 最后深层次地讲解这首曲子里蕴含的感情,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自由爱情追求的伟大。

二、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人文理念融入的措施

1. 教师自身要提高人文素养。长期以来, 我国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过于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不关注对于音乐文化的传播, 甚至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作为音乐老师应努力具备较高的音乐专业知识和综合的素养, 这样才能“以身试教”, “要给别人一杯水, 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是对我们音乐教师的要求。对于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知识广博并能够了解学生的教师上音乐欣赏课非常容易, 他们把其当作自己展示才华的舞台, 而对于那些平时不爱学习, 不注重自身修养的将教师来说, 上欣赏课是一种折磨。实际上, 将人文理念融入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难度更大, 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更高,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注重自身的修养, 认真研究各种音乐文化知识的背景同时涉猎政治、军事、哲学、宗教地理等学科的知识, 不断丰富人文素养, 培养审美能力, 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 去上好每节欣赏课。只有运用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真正达到音乐欣赏教育中人文理念的运用与发挥, 展现自己的魅力。音乐有着庞大的知识系统, 教师要能够运用自己的丰富知识举一反三, 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 对于《黄河大合唱》的欣赏, 要将其中的八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谣》《问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 黄河》将这八个乐章相互比较分析, 领会其中蕴含的民族气节。

2. 对学科知识进行整合。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艺术, 蕴含着巨大而丰富的内容, 在每一种音乐中都蕴含着多种多样的学科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从音乐作品中去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这样就需要在教学中对高中阶段的学科进行整合。例如, 以语文学科中的文字、文本来感受自然、社会的魅力, 以地理学科中的人文风情和自然风光来了解音乐的发源, 等等。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音乐有更加透彻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把各个学科综合运用, 每一种学科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理念, 音乐欣赏课的综合让各个学科融会贯通, 更加强了人文理念的融入。例如, 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上, 对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欣赏, 我们首先要从语文学科的角度, 对于贝多芬的生平以及创造这首曲子的背景进行了解, 肯定与赞扬贝多芬与命运抗衡的伟大与坚毅, 然后再从地理与历史的角度来对这首曲子的曲风进行合理的推度, 最后是从音乐的角度来对每一个音乐细节进行分析, 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达到人文教育目的的实现。这样的一个学科综合的过程就使学生对于《命运交响曲》有了无比透彻的感悟。

三、结语

人文理念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作用重大, 作为教师必须去认真体会如何将人文理念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中, 实现教学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钱云飞.对将人文理念融入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思考[J].热点聚焦, 2012, (07) .

[2]包新华.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人文理念[J].考试周刊, 2010, (32) .

上一篇:廉洁行为下一篇: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