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导向驱动力

2024-05-06

语文课堂的导向驱动力(精选10篇)

语文课堂的导向驱动力 第1篇

一、以兴趣为导向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方向

1. 要改革教学模式

初中生教育, 特别是语文教育这一学科来说, 照本宣科未免太过于死板, 不仅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 还会造成学生厌学的这一状态。所以要求初中教职人员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进行兴趣教学, 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还是以打好基础为准, 采取有故事性的、内容生动、有起伏的课外书给同学们看, 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 从而达到其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投其所好, 让他们自行选择其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在课堂上要求教师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例如课前三分钟, 让学生站上讲台来讲诉自己的心得和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好玩的小故事,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提高其学习兴趣。在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不应对孩子上纲上线, 要求过分严格, 应在进行必要教学的基础上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每个孩子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真正地喜欢语文这个学科。同时要多开展一些受学生欢迎的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要建设开放自由的课堂

教育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 在实际的运用中却有些难度, 首先是对学生的了解不够, 其次是在课堂上讲述的知识点每个学生消化的程度不同, 对于底子薄弱的学生来说有些困难, 这就要求教师更加关注这些学生, 同他们做朋友, 让他们对你吐漏心声, 把他们把学习的困难告诉你。和学生成为朋友, 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 了解他们的兴趣, 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且把课堂还给学生, 采用小老师的课堂形式, 让学生讲课, 更能够提高其学习兴趣和激情。

3. 要强化师生互动能力作用

新生的语文教学在孩子们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的情况下, 如果一味的照本宣科将会很难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和关注, 这将不利于学习。实战的教学经验说明如果让孩子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将会事半功倍。

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前要充分的做好准备, 课堂上要把握好大的方向, 把基本的基础性知识讲述给学生, 在课堂之余和学生相互交流, 让他们对你的课堂进行评价, 给你提意见。用更多的机会和学生交流、互动, 只有真正走进学生才知道他们要的是什么。课后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学习, 每组任命一个学习好的组长, 以互帮互助的形式进行学习帮助,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1. 以阅读为例, 进行兴趣教学讨论

阅读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对于初中学生们来说阅读便是他们的良师益友, 通过阅读初中生会从书中找到黄金屋、找到颜如玉。书中的知识所带来的好处无论是对于哪个年龄阶段的人来说, 都是无法比拟的。所谓开卷有益, 这个益字就体现在影响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方面。

如何把兴趣教学更好的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呢? 就以阅读教学为例, 拿到一本书时, 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这本书的作者, 以及其创作背景。了解完大前提之后再走进这本书, 这只是一个教学大框, 教学的中心是孩子, 所以要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并运用兴趣教学法可转变成带领学生一起看这本书, 所谓的一起看就是在看之前先把不容易懂的地方给学生大概讲解一下, 并且让孩子自由发挥, 大胆地对书中的故事做出评价, 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为书撰写后续, 运用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 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进行兴趣教学

语言的组织能力是语文写作中的重中之重, 要想提高语文成绩就要着重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如何运用学生的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上文提到了一点, 让学生在阅读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书写续集, 这样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写作能力。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发现, 很多学生有提起笔来脑子里就一片空白, 或者是明明知道要写什么, 却仿佛是有话卡在嗓子里, 说不出来, 最后只能寥寥几笔, 根本无法进行有条理性的论述。而阅读就可以提高人的语言组织能力, 同样一个场景, 多读多看其他作者的文章表达。

3.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进行兴趣教学

在阅读的过程, 就是思考的过程。书中很多东西都代表着作者的人生观点, 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会思考, 这对不对, 合适不合适, 那么就会有自己的观点产生有话要说, 这样无论是对他的字词句还是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如三毛的作品, 流浪文学创作者, 她对于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 孩子们看了也会对生活有着不一样的想法, 既有启迪意义, 又有教育意义。让学生懂思考、会思考、能思考, 就兴趣教学来说可以投其所好, 通过学生的兴趣为其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书, 鼓励学生思考, 这样更能够事半功倍。

对于兴趣教学的目的来说, 就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融入到学生中去, 与学生打成一片, 才能知道学生最需要什么, 然后对症下药。同时也需要教师扮演不同的角色, 如课堂上年龄最大的学生, 辩论赛好的主持人, 讲座的教师等, 兴趣教学就是把主场交给学生, 让学生快乐轻松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付桂芳.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 2013, (35) :66.

[2]李艳敏.试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路[J].学周刊, 2013, (35) :53-57.

语文课堂的导向驱动力 第2篇

金辉小学任小红

曾今,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整个课堂是整齐划一的,而如今我们的课堂已是形式多样、声光俱全了,这一切的改变自然要归功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深感多媒体课堂教学是何等的重要,此时,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通过观优质课《夕阳真美》,我深深地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电子白板教学以其“万物于眼前,观古今于须臾”的特质,使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精彩。电子白板的应用,给语文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一、“活”用功能,构建有效课堂

电子白板有丰富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较好地解放教师,使得教师不必埋头于制作课件,在白板前用电子笔轻松地点点、画画、描描就可以塑造一个省时高效的课堂。

二、“妙”用白板,不失语文本色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第3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就业;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根据汕头市潮阳区实际情况分析,中职生的入学成绩相对比高中生的入学成绩低、基础较差,有一部分学生在日常行为和性格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中职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参加高考,是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得以顺利就业,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中职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应该和就业相结合起来,分析学生就业需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方面,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呢?

根据对每年参加我校招聘会的企事业单位的调查了解,招聘者在挑选中职生时,比较看重的方面排名第一的是专业技能,排名第二的是学生个人的人格品质。而根据对广州中职生进行调查显示,在最迫切提高的能力排序上,排在前位的依次是外语能力、社交沟通能力、专业知识技能、语言表达能力、面试技能与技巧。[1]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应更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素质和能力:

1.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格;3.训练学生语言交际、临场表现、管理组织等能力;4.让学生掌握一些实用应用文的写作;5.借助课本中与就业相关的部 分,积极引导学生做专业调查、职业规划。

如何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融入以上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上所提到的素质与能力,在很多的语文教学中都是交织存在的,我们没有必要去将每一个素质或能力区分出来,成立专题进行专题训练。可以以教材中所选材料作为主线进行学习,每一个材料中可能会涉及一到两个方面,也有可能是更多。我们要重点解决的是,如何将培养的目的与教材、与课堂有机结合,而又能收效甚好。

很多学生对语文有两个极端的印象——很简单,很难。很多学生因为以前语文老师的刻板教学,让他们对语文的认识仅停留在语文是学语法和写作的。其实语文课堂上所要学习的东西远多于此。所以,要想通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得对我们的课堂进行适当的改变。

一、教学知识点的设定,要易于接受并容易理解,贴近学生以后就业的需要

难度太大,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很容易有挫败感,进而产生畏惧和抵触心理。中职语文教学,一般要求学生能够读得懂,有自己的见解即可。至于文章中所涉及的语法和写作技能,应依照该专业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合理设计。对于一些水平较好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考虑增加难度。对于基础较差的,建议有些可以简略带过。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学习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且大多数学生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其实所起到的作用不大,只要能看、能读、能写一些基本表达,其实就已经很够用了。我们或许应该分一些课堂时间在其他能力的训练上。

二、要通过多种方式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学生一般上课的自觉性不高,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可能收效不多。许多中职语文老师在上课时一定常发现学生没有跟上自己的上课节奏,或者说懒得听,懒得记,懒得学,变成整节课都是教师自己一个人在唱独角戏。适当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调动学生的思考,训练学生能力,课堂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也会更加主动配合。

一般我们设置的课堂环节不能脱离我们所要实现的培养目的。如果不能与我们的培养目的相一致,那么这一环节可能就变成了纯粹的玩乐了。这样的课堂多了,学生并不买单,也与我们的教育背道而驰。那么具体可以怎样设计?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设计方式,只要能够达到预想的教学目的,又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就都是好的课堂设计。以下有几种课堂设计都是在教学中实践过的,感觉效果较好:

(一)课堂即兴表演

在中职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白雪片片》,其中有描写到一个卖彩票的细节,正是这个细节极好地凸显了主人翁美好的品质,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这一个细节,在没讲这一部分之前,可以请两个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上台模拟卖彩票的过程。许多学生在观看过程中非常感兴趣,但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互动很好地加深对主人翁高尚品质的理解,锻炼了上台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也让死气沉沉的课堂有了灵动性。

(二)比赛

在学《列车上的偶然相遇》结束时,可组织学生举办一场辩论赛,辩论的论题分别是“没有偶然的机遇也会成功”“没有偶然的机遇就不会成功”。很多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不但流利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双方辩论的场面相当激烈。在这场辩论中,老师不再是主角,学生成了课堂的主导,在相互的辩论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交流,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游戏

小孩喜欢玩游戏,其实不管是大人还是中学生都爱玩游戏。游戏看似简单,但却能很好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在二年级的第一单元中有一篇《我很重要》,在教授这一篇文章时,我们不妨让学生来做一个画自己左手的游戏,通过画自己的左手,认识自我,之后再与其他同学的手作比较,发现其中的不同,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天地之间独一无二的生灵,以此为导入,可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分组合作模拟训练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在中职教学中,很多的知识应该让学生练起来,而不是让老师说起来。说得再多,不如学生自己亲自动手一遍来得印象深刻。比如在教材中有“应聘与就业”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面试。在模拟面试之前,先让学生就自己专业的就业情况做一些了解,提前设定好自己作为主考官所要提问的考题,或者是作为面试者应对主考官提问的回答。接着,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进行。当然,作为老师一定要在课前进行指导,定时跟进学生的前期准备情况,以保证这个活动的正常进行。通过这样的模拟,学生表示,可以很真实地体会到应聘现场的感觉,切实提高了他们的面试技能,也借此对自己的专业做了一些简单了解,反思了自己现在的专业学习情况,有力鞭策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学习水平,为自己以后应聘面试打好了很好的基础。

最后,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评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进步。

评价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多角度,二每一个,三褒贬俱全。“多角度”是指要从多个方面去评价一个作品或一个活动;“每一个”是指要把每一个参加者或每一个小组都评价到位。“褒贬俱全”指既要有表扬也要有改进的建议。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课堂活动的意义,实现想要达到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中,课堂与课外应该是融为一体的,而不是相互区分的。学生在课堂学到知识,就得在课外中得以展示和加强。所以,要想真正巩固学生的知识,加强学生的能力,还要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比如,参加一些社团活动,组织一些学习角,策划一些表演活动,举行一些比赛等。两者相互配合进行,才能真正达到预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建奇,陈科莉.广州市中职生就业意识现状及改进策略[J].教育导刊,2011(10).

[2]黄博.语文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J].科教创新,2012(5).

[3]纪认家,追求语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15).

[4]陈艳丽.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究[J].文教资料,2012(15).

[5]韦恩玲,浅议中职语文教学改革[J].教育实践与科研,2011(4).

作者简介:郑泽玲,女,1988年生,就职于潮阳区职业技术学校,初级职称,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的导向驱动力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源动力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已经过时, 现在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课堂上,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就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谈谈几个关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源动力的形成方法。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学习

过去教学中, 教师只能根据书本的内容进行言语相授, 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抽象的。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 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它能够将单调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有声有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 寻求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可以传递给学生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刺激, 为同学们展示出直观、具体、生动的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比如图片、图像、音乐等。小学生对这些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 因此只要教师经过精心准备、合理安排的多媒体教学, 是能够让语文课堂变成一节高效的教学课堂的。

比如在教《蜜蜂》这篇课文的时候, 教师可以精心准备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蜜蜂的图片, 介绍一下蜜蜂的种类, 然后再准备一段有关蜜蜂采蜜过程的视频, 以此引入对课文内容的介绍, 随后再播放将蜜蜂装入袋子中再将其释放, 结果显示它们仍然能找到回家的路的一段视频。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 同学们能够很生动、具体、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从而对课文内容记忆深刻。

二、通过游戏营造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学习

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选择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一般对“游戏”都很感兴趣, 教师只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在备课的时候, 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能采取游戏教学法的时候, 便适当地安排跟同学们做游戏, 在游戏中, 将知识进行传授, 同学们会很享受这个教学过程, 而且还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狮子和鹿》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中具有表演天赋的人分别表演狮子和鹿, 把课文中的内容, 一一呈现出来。同时, 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分别扮演狮子的同类和鹿的同类, 这样通过游戏表演的形式, 让他们身临其境, 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领悟, 道理自然而然地便明白了。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学习

新课标精神下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 所以教师一定要担负起引导作用。适时地恰当地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让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 在合作中提升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这其中的引导也需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点, 让学生自主地沟通与交流, 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合作学习中, 找到兴趣出发点, 能够发挥学生的特长。过去的传统教学, 教师忽视对学生合作能力的锻炼, 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讲课,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 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特长得不到施展, 能力得不到培养。而如今的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积极努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在兴趣中得到特长的发挥。

比如在讲《奇怪的石头》一课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石头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 以小组学习的方式, 让每组成员进行资料的搜集, 然后将结果汇合到组长手里, 这样通过学生们自己的调查研究以及与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 最后得出合理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只是起了一个引导者的作用。而课堂上, 同学们的积极发言则是对他们合作能力的培养, 探究精神的锻炼。

四、教师需要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的素质, 引导学生带着 兴趣学习

俗话说, 活到老, 学到老。知识是无止境的。更何况现如今知识更新的频率之快, 教师很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充电。只有教师本身具备了充足的知识储备, 才能够将课本中的内容转化为灵活多变的形式, 丰富多彩的有趣知识, 学生们也才能够真正的受益。教师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深厚的语文积累, 与此同时, 还需要教师进行跨专业的学习, 对一些道理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否则, 学生就更不可能揭开迷雾, 获得清晰的知识内容。一个优秀的教师, 是一个全才的教师, 在各方面都有所涉猎, 能够为同学们解释心中的疑惑, 能够为同学们呈现一堂堂精彩的教学。这样的教师, 深受同学们的爱戴。同学们会因为其人格魅力而对本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

语文课堂的导向驱动力 第5篇

要 】 国际贸易课程是国际商

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专业基础 课程之一, 其理论性与实用性都非常强。本文以任务驱动为导向, 从设计思路、课 程教学设计、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建议等 方面对该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 关键词 】 国际贸易 课程设计 任 务驱动

目前,高职院校正在大力推行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其中课程建设是高职院 校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 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及 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在有限课时内使 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精髓,是教师在课 程教学设计中最为关心的问题。笔者认 为,高职国际贸易课程必须进行课程整 体设计和细节的重新设计,采用任务驱 动的方法进行课程教学。

一、课程性质及设计思路

国际贸易课程是高职国际商务、国 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 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 务、国际商务单证、国际汇兑等课程的基 础,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紧 密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基本 理论,并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具体问题的 实践能力,能够将基本理论知识综合地 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国际贸易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以职业 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国际商务等专业 的主要就业岗位 “ 外贸业务员 ”、“ 国际商 务单证员 ”、“ 外贸跟单员 ” 的职业技能标 准, 以任务驱动作为导向, 将国际贸易理 论知识分解成为若干模块项目,根据项 目工作确定教学任务, 选择教学内容, 将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与知识按照工作项目 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教学。教学中根 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紧密结合当前我国

与国际贸易实践,对国际贸易基本原理 实务进行系统介绍,同时要求学生进行 网上资料信息的收集、分析, 以及校外见习等,从而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国际贸易 理论和基础知识,而且能学会分析和处 理实际进出口业务,加深对重难点知识 的掌握。通过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达 到适应岗位的教学目的。二、课程教学设计(一 教学环节设计

为了使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达到知 识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笔者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取得多位行业专家、企业骨干的大力支持。聘请的专家分别 对外贸业务员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的 能力进行了梳理, 通过现场归纳和总结, 本课程开发的思路逐步清晰。岗位所需 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完成工作任务所需 要能力逐项得到确定。教学项目的设计 找到了工作任务这一载体,围绕这一载 体我们确定了教学中贯彻理论性、实务 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课程学习中让 学生逐步明白 “ 知道什么 ”、“ 会做什么 ”。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实践教学,将课 程教学设计为以下环节: 第一, 理论教学。在理论内容上力求 全面、完整, 理论体系严密, 使学生系统 接受本课程的理论教育。同时, 注意及时 吸收学科最新成果、最新知识以及国际 贸易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到理论 课程教学中。

第二, 案例教学。教师举案例 , 不仅是 为了引向 “ 新概念、新知识 ” , 而且也是 为了引向任务、问题。以我国加入 WTO 后在对外贸易实践中遇到的真实案例, 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培养 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第三, 模拟教学。课程围绕外贸业务

员职业岗位的需要来开展教学,为了使 学生能够具有国际贸易学生操作素质, 教师以实例或资料进行操作示范 , 学生可 以先模仿 , 后将实例或资料的功能进行 提升 , 将实例或资料的结构进行改造 , 由 学生试着独立完成。训练学生思考、判断 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达到理论与应用 相结合, 学以致用。

第四, 实践教学。在校内理论知识学习与分析问题训练的基础上,安排学生 到外贸公司、货运公司、报关行见习, 进 一步加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 教学内容设计

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内容大致分 为: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分工与国际 贸易理论、国际交换与世界市场、影响国 际贸易发展的因素、国际贸易政策与措 施、贸易条约与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等。传统教学中内容独立, 自成章节, 学 生感受不到知识的连贯性。常规的教学 中又都以理论讲授为主,配以适当的练习等辅助教学, 这些章节内容繁多, 知识 枯燥、数字繁多且知识难度大, 学生不易 掌握, 极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根据 国际商务的职业特点及国际商务工作岗 位的要求, 本人采用 “ 任务驱动 ” 的教学 方法, 重新设计教学内容(见表 1。

在新的课程内容中,将国际贸易基 础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各项活动中, 体现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以 “ 够用, 适 度 ” 的原则。三、教学建议

第一,本课程教学中根据高职高专 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 课程的重点问题, 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第二,由于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变化 很快,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时有调 整与变化,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尤 其是学生任务的内容要及时更新。

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设计 □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赵江红 33

西 教 育 2010.4 第三,由于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 础课, 为后续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 汇兑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在授课时 注意把知识点讲透,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讲解通俗易懂,注意培养学生融会 贯通的能力,使学生能逐步深入学习国 际贸易相关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

第四, 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开

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通过边学边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践任务 训练来达到应用理论、加强技能的目的。第五,本课程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 导下,自己搜集相关国内外贸易发展的 状况信息资料,以便培养独立学习、搜 集、整理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参考文献 】

[1]周惠娟.“ 行动导向式的 ” 《 报关实 务 》 课程设计 [J ].消费导刊(理论版 , 2008(19 [2]蒋小明.高职 《 保险营销 》 项目化 教学设计初探 [J ].科技信息, 2009(17(责编 黎 原 序号 工作任务

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活动设计 学时 模块一 国际贸易形 成与发展

用国际贸易基础知识解释 国际贸易活动的相关现象 1.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1.情景模拟:组织学生上网收集国际贸易或

国别对外贸易数据并作简要分析。

142.了解国际贸易产生的历史和作用。2.学生讨论:案例讨论, 讨论国际贸易发展状况 及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3.清楚自由经济学家关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的三个基本理论。

模块二 国际市场与 价格 用国际市场与价格基本理 论和基础知识分析、解释 国际贸易活动的发展

1.了解国际市场的形成, 掌握国际市场的种类。

1.情景模拟:分组选择一家经营出口产品企业, 网络资源搜索, 图书资料查询或现场感知制定调 研地点与内容。2.了解影响国际市场价格的因素。2.学生讨论:调研成果总结汇报, 教师综合评价。

3.掌握国际市场价格的种类。

模块三 国际贸易政 策与措施 用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基 本知识分析我国对外贸易 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能

初步判断国际贸易形势的 变化与发展趋势 1.了解对外贸易政策的内涵, 了解资本主义国家 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

1.情景模拟:按实训要求或指导书的案例, 网络 资源搜索, 图书资料查询或填写原产地证明书和

进口许可证。

2.掌握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 容及其理论依据。3.掌握关税的概念和种类, 以及海关税则和协调 制度。2.学生讨论: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写一份反外国商 品倾销调查的书面申请。

4.掌握非关税壁垒措施的特点和种类;清楚鼓励 出口和限制出口的措施。模块四 经济一体化

用经济一体化发展、运作 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业 务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 开展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遇

到的实际问题

1.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及现状有一个总体的 认识;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情景模拟:按实训要求或指导书的案例, 网络 资源搜索, 图书资料查询。24 2.了解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关系及我国 “ 复关 ”

和 “ 入世 ” 的谈判历程。3.理解我国积极加入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意 义。

4.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2.学生讨论:案例讨论, 讨论世界贸易组织的性 质、职能、地位、基本业务。我国企业出口产品如 何应对倾销与应诉 “ 反倾销 ”。5.掌握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内容。6.掌握当前主要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状况和 历史发展。模块五 国际资本移 动与跨国公 司 用跨国公司、资本移动的 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分析 我国跨国公司、资本移动 的状况

1.掌握国际投资的方式-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 间接投资。

1.情景模拟:按实训要求或指导书的案例, 安排 学生分组查资料, 完成后班上介绍几个主要国家 和地区跨国公司的情况。6 2.了解跨国公司的形成要素和基本特征。2.学生讨论:选择目前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

一, 分析其资本投资活动或我国资本移动的状

况。

3.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 投资发展的特点, 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 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语文课堂的导向驱动力 第6篇

一、精心设计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 巧用插图, 吸引注意。

教师借助形象直观的画面, 为学生创设一个情趣盎然的学习情境,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翻开低年级语文教材, 一幅幅生动的插图使人耳目一新, 深深地吸引着儿童的目光, 激发着学生求知的欲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巧妙地运用插图, 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率。如,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文《乌鸦喝水》就像一个活生生的童话故事,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请小朋友看这一幅图画着什么?它在做什么?”通过两个简单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打开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思路。接着, 让学生认真观察, 并看图自由表达, 抒发自己的感想,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课文概括能力。在此过程中, 我巧妙引导, 让学生学会概括并理解课文内容, 为下文的探究学习做了铺垫, 正可谓一举两得。

2. 故事导入, 引人入胜。

故事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 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窗户。生动有趣的故事往往包含着精彩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这些无不引人入胜。如果教师借助故事导入新课, 那么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并且这种乐学的兴趣能够积极地影响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学习的心情。如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 我先向学生介绍:古时候有个人叫汪伦, 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 但不喜欢在朝廷为官, 过着隐居生活, 在一个叫桃花潭畔的地方他酿了一坛高粱酒, 为的是以自己的诚心邀请他最崇拜的大诗人李白。他每天都在家吟诵李白所作的诗。但是他又怕邀请不到李白, 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 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见诗便前去。可是到了那里, 既不见十里桃花, 又不见万家酒店, 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 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 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 不但没有生气, 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两人一见如故, 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临别时李白写下《赠汪伦》这首诗。这个故事的导入, 让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使语文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3. 巧设悬念, 激发思考。

悬念是指人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悬念所造成的这种心理状态让学生的注意力加倍集中, 求知欲旺盛, 思维十分活跃。在导入时, 若能根据教材, 恰如其分地制造“悬念”, 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如我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时, 先讲述《西游记》中孙悟空善于变化的神技, 告诉学生孙悟空拔一把毫毛变一群“孙悟空”的神话在今天已变成了现实, 那就是神奇的克隆。那么并非神话的高科技“克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此悬念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都喜欢孙悟空, 现在孙悟空的多变竟与克隆联系起来, 谁不想循此追索下去, 探究克隆的方方面面呢?我用巧妙的语言设置悬念, 迅速造成求知若渴的心理状态, 使教学活动从教师的刻意铺垫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过程, 为新课学习打下了情知交融的心理基础。

二、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借助形象, 促进想象。

荀况说:“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在教学中, 如果能把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 用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 就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吸收与消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 而认识和表达的内容都不能离开具体的事物。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具体的事物促进学生的想象, 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领悟。例如, 教学《乌鸦喝水》一课, 我在讲到“小朋友想一想, 乌鸦把石子放在瓶子时, 为什么就喝着了水?”时, 让学生各抒己见, 提出质疑,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真实性。接着, 拿出盛水的瓶子和石子, 说明“石子让水面升高”的道理。这样的教学设计, 创设了有效的实验情境, 使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2. 巧用语言, 激发兴趣。

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彩, 但教学语言艺术的地位和作用是难以被完全取代的, 因为课堂始终是一个弥散着语言的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夸美纽斯也说:“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语文教师通过生动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简洁凝练的概括, 引导学生游览知识的殿堂, 从而让他们的心智成长起来、情操高尚起来。”“善教者, 必善言”。在教学中, 教师巧用一些趣味性的、具有幽默感的语言, 能使语文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把握好课堂语言, 抓住语言艺术化的特点, 进而抓住教学艺术的关键, 能使教学活动充满魅力;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时, 适时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主动获取知识。

3. 角色体验, 发展思维。

角色体验能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去, 设身处地联想角色在特定情境中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从而真切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有时为了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 课文往往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这些空白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的好材料。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第八次》的最后一段便是如此, 教学时, 我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布鲁斯王子, 想象自己怎样动员那些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来参加第八次抵抗。学生进入了角色, 也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刻的领会。角色体验促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解。我觉得, 这样做是符合学生“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思想的, 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表演艺术, 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的独特方式。

三、有效拓展延伸,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紧扣文本, 大胆延伸。

新课程实施以来, “拓展”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被当做评价一堂课是否遵循新课改理念的标准之一, 因此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成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语文教师应不断拓展, 大胆延伸, 使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材内容,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 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应当以立足文本为基础, 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于漪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 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教师在拓展延伸时, 首要的就是立足文本、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 在适当的时机和地方去拓展延伸, 并掌握合适的“度”, 适可而止。例如, 在教学《三顾茅庐》后, 我适时引入诸葛亮的《出师表》, 再让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诸葛亮出山后屡建奇功的故事———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智唱空城计、巧布八卦阵等, 既升华了主题, 又激发了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相关内容的强烈愿望, 让下课铃声成了课外经典阅读的号角。

2. 关注学情, 联系生活。

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知识积累、个性特征等方面。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 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问题, 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然亲切, 有话可说。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拓展延伸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可以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连接起来, 不仅能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养成观察、体验、思考, 表达生活的习惯。

3. 开展竞赛, 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 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 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地实践, 只有在实践中, 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巩固、提高。教师可以组织语文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 开展诵读比赛、辩论比赛、课本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不断深化学习兴趣。如学生对背诵有时会产生厌烦情绪, 教师可适当在课外展开各种内容的背诵比赛, 比一比哪位同学背得既快又准, 并且让成绩突出的同学介绍经验。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而且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记忆。语文世界是一个丰富的世界, 语文教师要多观察, 多思考, 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不断激发并延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因素, 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独具匠心的教学方法, 持久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这样, 语文教学才能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6.

[2]苏西云.小学生厌学的背景原因分析与思考.教育文化论丛.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3]支玉恒.如何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名师魅力课堂激趣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语文课堂的导向驱动力 第7篇

(一) 知识与技能薄弱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牢牢把握知识与技能目标这个底线, 否则就会偏离真正的语文教学。例如, 笔者曾听过一节语文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主人公为什么打镇关西、结果怎样、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而省略了学生识字与写字、阅读与思考、语言积累等。教师一上课就组织讨论发言, 如同讲《水浒》故事, 一节课热闹非凡, 而且拓展延伸、德育渗透, 真算得上是应有尽有。试想, 如果一节语文课上少了听、说、读、写等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 短短的课文也读不熟练, 没有很好地理解课文, 就引导学生大谈思想收获, 这些远远脱离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二) 过程与方法的偏离

由于“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 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 一般教师设计这类目标, 往往不能面面俱到,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 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 往往令一些教师措手不及。例如, 在一位教师讲《珍珠鸟》的时候, 在师生互动环节中, 有一名学生向教师质疑:“老师, 您喜欢做笼中鸟还是自由的鸟?”同时以期待的目光紧紧盯着老师。教师措手不及, 脱口而出:“老师喜欢做笼中鸟, 因为那样可以过衣食无忧的生活。”也许是这位教师被生活所累了, 可这就很明显犯了一个导向性错误, 把学生引向了不积极的一面。学生会想, 教师都想做笼中鸟, 可能还是笼中鸟比较幸福, 我也想过衣食无忧的生活, 也不想去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尤其是面对现在的学生, 他们过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会诱发他们的一些惰性思想和行为。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了思想品德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与知识与技能和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才是有生命力的。有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就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例如, 在学习《背影》一文时, 在一节课的最后一个拓展延伸环节, 教师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如何孝顺我们的爸爸妈妈?”学生都很慷慨动情, 但完全脱离了语文的文本教学, 成了思想品德课。因为教师根本没顾及到语文知识在学生表达过程中的运用, 因而对学生与语文教学也起不到太大的积极作用。

二、三维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策略

“高效课堂”是广大教师努力追求的重要课题, 合理制定三维目标、有效落实好三维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要落实好三维目标, 教师心中首先要有三维教学目标, 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目标进行。有了明确的目标, 心中就会有一杆秤, 一切教学活动才不会偏离目标。笔者认为, 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属于操作型目标, 在实施的过程中, 应着眼于以学生为中心, 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实践体验,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采取这样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 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 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

(二) 在指导的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都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提出来的, 淡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是,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作用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体现出来的。教师要注意在有益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知识的掌握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方法, 在指导的过程中和指导的基础上,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丰富学生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 在教学行为上实现三维目标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落实三维目标的关键。教学行为可分为:一是着眼于教师呈现知识与演示技能的呈示行为;二是着眼于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对话行为;三是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指导行为。目标有大有小, 教师应根据具体活动确定具体的目标, 有层次、有针对性、有阶段性, 让目标引领学生, 让学生为目标奋斗, 才不至于偏离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的三维目标是提供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 广大语文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把握三维目标, 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总之,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 而不是割裂的三个目标依次实施。三维目标的落实, 不是通过空洞的说教或者机械的分离来实现的, 而要通过教师的设计来整体落实。三维目标需要教师在每一节课的教学当中来体现。只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对三维目标的认识就会越来越清楚, 理解会越来越深刻, 落实也会越来越到位。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 是信息的载体。不但有鲜明的工具性, 而且有鲜明的人文性。没有人文, 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去人文, 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所以, 目前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就是要提高自身素质, 做到知识更新、理念更新、教法更新, 发挥教法对学生学法的良好示范作用, 使语文教学的导向性不再偏离。这样, 教师的教学质量一定能再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三个维度,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而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普遍现象, 那就是考分高的学生其真正的语文水平不高, 不仅听说读写能力低, 而且写作能力更低;而语文能力强的常常得不到高分, 得高分的又常是极其一般的学生。这种反常的状态应引起全体语文教师的深思。新课改环境下, 笔者就三维目标在语文教学方面的落实情况做一反思, 并提出了几点整改意见。

关键词:三维目标,导向性,偏差,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群.变“一维”为“三维”的语文教学刍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4) .

语文课堂的导向驱动力 第8篇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 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它以传授知识主体的传统教学理念, 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体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每一位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理解, 结合所学的知识和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改变了“教师讲, 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 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新型学习模式。 这个模式下, 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探索,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学习思维的拓展, 对于激活课堂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将学习内容较为详细分化, 并能将重点的知识内容以任务布置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 学生主动参与, 实现面向全体教学。

任务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 从而积极思考, 大胆实践, 形成对于语言知识的新认识。 学生在课堂探究中不再是被动地等待知识的传授, 而是自主地探究知识。 教学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任务的分析中, 学生在课堂动起来了, 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实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 如《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教学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 课前准备有关《皇帝的新装》的剧本, 将这个故事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式的再现。 在这种任务驱动下, 学生就会对这个故事主动探究, 熟悉故事内容, 在课堂上把故事的内容展现在其他学生面前, 活跃课堂氛围, 实现共同学习。

(二) 任务内容丰富, 拓宽学生视野范围。

任务驱动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 通过学生对于任务的思考和探究逐步地获得认知体验, 驱动学生有选择地感知、加工信息, 并对知识进行重组, 习得知识。 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会进行大量信息的搜集, 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路线进行知识的处理, 建构知识框架, 潜移默化中拓宽视野范围。 布洛非认为, 知识是由围绕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所组成的, 学习可以从网络的任何部分进入或开始。 通过任务驱动法, 学生逐步完善知识网, 使这张知识网越来越清楚, 越来越完整。

(三) 分析思考交流, 培养交际应变能力。

任务驱动法教学让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 设置的任务, 组织的探究过程, 一步步地朝着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迈进,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可以轻松地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实际也是检验学生对于语言掌握能力的监控, 使学生可以学用结合, 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沟通能力。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 以操作为教学根本, 布置学习任务。

教师利用任务驱动法教学, 首先要确保课堂任务的可操作性, 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逻辑思考和分析判断, 顺利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对于任务的探究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知识, 提高语言能力, 实现语言素养的提高。 任务具有可操作性, 使学生可以在探究过程中发挥优势, 并且集思广益, 由表及里地逐层深入到问题的本质, 在互补中提高认识。

例如, 教学《孔乙己》时, 为了使学生对于孔乙己这个人物, 他的性格特征和产生悲剧的原因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促进学生探究。 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给每一个小组设置任务: (1) 课下收集鲁迅的资料、文章创作的背景; (2) 从文章中整理从正面或者侧面描写孔乙己人物形象的段落和句子; (3) 小组选任意选择一段排成话剧; (4) 结合收集的资料总结你认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明确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哪些活动, 从而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使学生在对于信息的搜集和加工中完善认识, 加深理解。 教师任务设置的可操作性强, 学生就会在探究中各抒己见, 通过分析和思考找到关键信息, 从而逐步形成对于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认识。 有了这样的探究实践, 在分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时, 学生会结合时代的背景更加深入分析, 更好地体会到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 以提升为培养目标, 进行任务拓展。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 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探究, 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 只解一餐;授人以渔, 终身受用。学生学会了如何探究语言知识就会受益终身, 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 教学《陋室铭》这篇文章时, 教学的基础目标是让学生能背诵并理解文章, 同时体会刘禹锡在困境中安贫乐道的精神和“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行”的高雅情操。 在此基础上, 教师适当展开任务拓展, 布置学生收集刘禹锡生平事迹及历史上和刘禹锡一样经历的文人资料, 并且对这类人做法及作品进行归纳和总结。 这样的任务拓展, 促使学生对于教学目标有更深刻的了解, 了解到更多与之相应的文学作品, 同时开拓思维。

(三) 以交流为教学桥梁, 实行多元评价。

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实现预期的目标,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通过交流和评价, 让学生看到自身的缺点, 发现别人的优点, 从而提升自我。萧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互相交换, 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中, 教师除了设置教学任务外, 还可以为学生布置评价任务, 让学生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 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首先,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其次, 让同学之间相互点评, 找优点, 找差距。例如, 在《木兰诗》的学习中, 教师首先布置任务:搜集与花木兰相关的巾帼人物资料及以花木兰为主题的影视资料。将花木兰的故事排成一段段话剧, 各自进行表演。最后, 学生对自己完成的结果、完成的过程进行评价, 自己怎么搜集, 自己排的话剧是哪一段, 有什么过程。然后进行学生互评, 互相对任务的完成进行点评, 抒发感想。在此教学中, 教学任务的驱动与教学评价结合, 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掌握, 并且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找到合理的教学对策。

总之, 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会在任务中驱动学生主动挖掘课文内外的东西, 使学生在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拓展, 实现对于知识的建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要将任务驱动法作为教学的重要方法, 探讨任务情境的创设、探究任务内容的拓展, 探索任务成果的评价, 将任务驱动作为促进学生学习提升的奠基之石。

摘要:在新课改的推进过程中, 对学生主体地位、自主探究、思维拓展能力等的培养较为凸显。只有参与到了课堂任务探究中, 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得到锻炼, 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够发挥, 潜移默化中驱动学生分析知识规律, 进行逻辑思考。文章主要探究任务驱动法的意义和应用策略, 以期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阚功稳.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古诗词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5.

[2]马冰峰.跟随目标学习语文——任务驱动法对初中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 2014, 34:7.

语文课堂的导向驱动力 第9篇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 从而把目标落到实处, 就更为关键。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 不少目标都被晾在一边, 课堂上形式多样, 热热闹闹, 可对课标的落实却微乎其微, 反思我们的课堂, 如果少追求一点形式上的东西, 课堂的有效性就显而易见了。诚然,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预设, 更多的是生成。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新理念。生成性的课堂则是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 而绝非一成不变的预设的僵化程序的完成, 生成性的课堂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想法的学生, 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 如何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 从而为教学目标服务, 是我们教师应该思索的。进入新课改以 来, 无法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 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精心预设, 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地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 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 尤其是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 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更新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有丰富的想象, 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 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 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 给学生充分表达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 讨论问题发扬民主, 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和学生共同商量。这样的民主作风就能将老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学生的意愿, 给课堂带来活力与生机, 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 调动小组成员自主参与

( 1) 组织分工, 明确职责

我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 一般采用“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方法。合作学习小组的大小与构成可以随活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当然, 最常用的就是6人小组。分组时要考虑的有: ( 1) 成绩: 一名学优生、一名学困生和四名成绩中等的学生, 应使各小组的学生平均成绩大致相同。 ( 2) 性别: 三男三女。性别的差异必然会带来知识组成的差异、认知方式和认知风格的差异。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 进行合理分工。组长一名, 负责责组组织织工工作作;; 副副组组长长一一名名, , 负负责责协协调调、、记记录录工工作作。。组组长长为为11号号, , 副副组组长长为为22号号, , 四四名名组组员员依依次次为为33号号、、44号号、、55号号、、66号号。。这这样样的的调调配配既既有有利利于于学学优优生生带带动动中中等等生生““拔拔高高””学学习习, , 又又能能帮帮助助学学困困生生的的““达达标标””学学习习, , 在在小小组组中中形形成成互互帮帮互互促促的的学学习习氛氛围围。。

( 2) 有序学习, 合作提高

教学中我大都让学生自学, 然后组织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为提高学习效率, 我要求组长在组织学习时, 每次都先由小组里的6号同学发言、质疑, 因为相对而言, 他在小组里学习较差, 提的问题也较简单。所以小组交流的基本顺序是: 6号质疑, 5号4号解疑, 3号2号补充, 1号总结。依此类推, 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学到知识, 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当然, 为了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小组内的角色要定期轮换, 这样每个人都会得到锻炼。我把小组成员序号的命名权放手交给了组长: 可以根据组员的表现适时调换。如果一段时间6号的学习劲头足, 课堂表现好, 就可以晋升为5号4号; 反之, 如果2号表现退步, 小组成员对其不满意, 则可以把其降为3号4号。这样, 每个小组成员就会心中有希望, 相信自己只要努力, 就一定能进步。

三、合理安排有效的课堂检测, 践行“当堂反馈”

“当堂检测”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 是巩固新知的重要手段, 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体现, 是教师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这一笔不点, 知识对于学生就是“夹生饭”。当然检测的题目首先要围绕课时目标进行设计, 要有层次性、针对性, 能够让学困生“吃得了”, 中等生“吃得饱”, 学优生“吃得好”, 力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案例: 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一课时设计以下三个练习。第一个练习: 学生熟读课文后填空,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 ( 丰采) ;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 ( 气概) 。你用甘甜的 ( 乳汁) , 哺育各族儿女。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 ( 无穷的源泉) ,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 ( 母亲的情怀) 。第二个练习: 长江之歌中, “丰采”指 () , “乳汁”指 () , “母亲的情怀”指 () 。第三个练习: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和“有母亲的情怀”。其次, 检测的题目要兼有一定的生活味、思考味。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回归生活的练习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激活其学习积极性。而一定的思考味对调动学生的思维无疑是一剂最好的药方。

总而言之,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的小组合作能促使学生在学习的海洋中, 更多地体会帮助, 共享成功的喜悦。我们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趣”, 让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中获得自信, 在有效合作中获得快乐,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雅静.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当代教育之窗, 2009, (5) .

语文课堂的导向驱动力 第10篇

一、理论与假设

( 一) 高管团队共享心智模型构建导向的特征

关于群体动力特征的研究,可追溯到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勒温 ( K. Lewin) 于1945年提出的群体行为场理论,该理论认为群体行为的存在具有动力学特征。较早研究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的Peterson等人 ( 1999) ,在借鉴Tetlockt等( 1992) 的GDQ ( group dynamics q - sort) 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派性和凝聚力、分权与集权等八项高管团队互动 动力特征。随 后,Ensley和Pearson( 2005) 在家族与非家族新创企业高管团队的行为动力比较中,提出了凝聚力、冲突、群体效能和共享战略认知等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另外,Ensley和Pearson ( 2005) 通过对以大学为基础的高科技初创公司与独立的高新技术企业的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 ( 凝聚力、冲突、群体效能和共享战略认知) 进行比较,发现后种类型企业的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表现更显著。

近年来,国内也有学者对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展开研究。在基于高管团队冲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的基础上,张良久和周晓东 ( 2006) 建立了高管团队冲突动态分析模型; 李懋等 ( 2009)对高管团队沟通、冲突等内部动态特征的实证研究,表明沟通维度中的沟通规范有利于形成高质量决策,而沟通维度中的沟通频率、情绪冲突却对决策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团队互动动力特征的某些关键变量是共享心智模型构建的重要因素,在以Peterson ( 1999) 、Ensley和Pearson ( 2005 ) 等为代表的有关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的研究中,团队凝聚是共同提到的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因素。团队凝集是预测高管团队行为的重要指标,凝聚力强的高管团队能够分享共同的价值观,促进了合作和交流,在团队规范和运 作上将会 达成更深 的信任和 共识( Smith等. ,1994) ; 凝聚力强的高管团队成员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归属感、信任感及情感吸引,高管团队成员乐于在这样的团队氛围中互动交流、分享信息,有利于高管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构建。特别是在面临动态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团队凝聚水平高的高管团队能快速形成共识并作出决策。

冲突是任何团队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团队冲突被许多学者视为团队互动过程变量,即强调冲突的过程 及其动态 性。如Thomas和Pondy( 1977) 认为冲突是起始于参与者觉察到自身利益被他人侵害 或准备侵 害的一个 过程; Rahim( 1983) 认为冲突是组织实体内部或组织实体之间出现不相容、不调和或不一致的一种互动历程等。许多学者将高管团队冲突视为一种动态动力特征( Ensley和Pearson,2005; 张良久和 周晓东,2006; 李懋等,2009) ,如Amason ( 1996) 将高管团队冲突划分为认知冲突和情绪冲突,并且认为认知冲突起因于高管成员对任务的目标及完成方法认识的分歧,被视为功能性 ( 建设性) 冲突。高管团队认知冲突有助于产生多元价值观点,使高管团队成员对决策任务有更清晰的理解,从而促进高管团队共享心智模型形成。

团队动力学理论表明团队行为的重心是沟通,有效沟通是团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团队有效沟通作为一种团队互动行为特征 ( 褚超孚,2010) ,随着团队运作时间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团队有效沟通有利于共享心智模型的构建 ( 施杨和李南,2007) 。所以,团队有效沟通可视为团队的一种互动动力特征。团队成员沟通得越好,就越有利于共享心智模型的形成 ( 武欣等,2005) ; 有效沟通可以强化共同目标,增强成员的团队认同感,促进任务相关信息的传达,有利于形成共识 ( Van Ginkel和Van Knippenberg,2008) ; 团队有效沟通会促进团队成员形成一致态度,促进他们对彼此的知识、技能的了解,并有助于他们形成对团队的目标、任务以及工作方式的共同理解 ( 喻自觉和凌文辁,2007) ; 团队共同目标的形成需在高管团队内部建立有效的沟通制度 ( 赵辉和王雪青,2008) ,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对高管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构建发挥了关键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 高管团队共享心智模型构建导向的互动动力特征包括团队凝聚、认知冲突和有效沟通。

( 二) 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的阶段差异性

在团队互动的不同阶段,团队互动行为有着不同的特征。参考Tuckman ( 1965) 的群体生命周期模型,本文将高管团队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期、震荡期、规范期和执行期四个阶段。在形成期,具有不同职业背景、经验的高管开始相互认识后,在处于高管团队金字塔顶层的领导者安排下,进行团队资源优化重组并确立各自的团队身份,进而参与战略目标的制定及组织设计。此时的高管成员在合作上都抱着观望的态度,对团队目标、任务还停留在浅层次认识上,团队凝聚力和认知冲突都处于较低水平。由于成员之间不熟悉,沟通比较缺乏,仅有的沟通也限于基于任务的合作需要,人际沟通甚少,有效沟通水平较低。随着高管成员彼此逐渐了解和熟悉,成员的异质性导致彼此之间分歧开始显现,各种摩擦不断,相互猜疑、对峙和不满,人际关系紧张。此时团队互动进入震荡期,凝聚力处于很低水平,高管成员注意力聚焦于处理不断升级的关系冲突上,对围绕与团队任务相关的探讨也很少,认知冲突处于很低水平。

随着冲突的增加,有效沟通也处于很低水平。进入规范期后,高管成员合作意识增强,成员关系开始变得比较融洽,相互之间表现出更多的支持、理解与包容,凝聚力开始形成,高管成员注意力开始转向团队目标任务上,就如何完成团队目标任务上各抒己见,因而引发的认知冲突开始增多,沟通上慢慢走向程序化、制度化,有效沟通水平逐渐提高。进入执行期后,高管成员之间高度互信,凝聚力与前三个阶段相比,处于最高水平,此阶段的高管成员完全意识到实现共同目标高于一切,彼此都积极工作并通力合作,成员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如何快速达成团队目标任务上,因而成员都主动自由而建设性地提出关于任务上的不同意见,认知冲突处于较高水平,高管成员依靠标准化流程和方式进行沟通,有效沟通程度进一步增强。

在高管团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由上述分析可知团队凝聚、认知冲突和有效沟通会表现出一定差异。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 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中的团队凝聚、认知冲突和有效沟通,在高管团队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上有显著差异。

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文的研究样本包括试测样本与正式测试样本,试测样本来自湖南、广西的55家企业的高管团队成员,发放问卷208份,回收46家企业182份问卷,剔除问卷内容漏填、企业填写的高管人数少于2人等无效问卷后,最终得到42家企业112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53. 8% 。正式测试样本来自湖南、浙江、广西等省份142家企业的高管成员,发放问卷564份,共回收128家企业426份问卷,剔除问卷内容漏填、企业填写的高管人数少于2人等无效问卷后,最终得到125家企业398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0. 6% 。上述两个样本所有填写人员都在企业担任副总以上职务,填写的高管团队中人数最多为7人,最少为2人。两个样本基本信息统计表明男性高管居多 ( 80. 5% 和76. 8% ) ,年龄以36 - 45岁为主 ( 38. 4% 和37. 7% ) ,教育程度以专科为主 ( 41. 5% 和38. 3% ) ,入职年限大多数在3年以上的 ( 31. 3% 和39. 9% ) ,民营企业占大多数 ( 78. 6% 和76. 0% ) ,制造业所占比例较大( 33. 3% 和30. 4% ) 。总体来看,所采集样本及数据信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二) 变量测量

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测量包含团队凝聚、认知冲突和有效沟通的测量,团队凝聚测量采用Bollen和Hoyle ( 1990 ) 开发的感知凝聚力量表( Perceived Cohesion Scale,简称PCS) ,包含6个题项。此量表已被中外众多学者广泛引用,许多实证研究验证了PCS在概念和 测量方面 的有效性( Chin和Salisbury,1999; Ensley等,2002; 王国锋等,2007; 陈璐等,2012) ; 认知冲突测量采用Amason ( 1996) 开发的量表,包含4个题项,此量表有效性已在一些关于群体和高管团队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 Ensley等,2002; 梅强和徐 胜男,2012 ) 。有效沟 通测量在Earley和Mosakowsk( 2000) 和古家军 ( 2010) 等关于有效沟通测量量表或含义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包含4个题项。对上述三个因素涉及的英文量表采取双向互译法,确保量表的中文版与英文版意义相同。经与两名企业管理专业的教授讨论及收集来自四家企业的15位高管填写问卷的反馈意见后,对量表适当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正式调查问卷,共包含14个题项,以Likert五级量表进行衡量,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

( 三) 数据分析

在编制研究问卷量表后,本文以42家企业112个为被试先对量表进行因子分析适当性考察,验证合格后进行因素分析,得到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删除问卷中负荷值较低的或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有大致相同荷重的题项,再对包含398个被试的125家企业为正式样本进行验证性分析,并考察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的阶段差异性,分析过程中采用SPSS17. 0及AMOS20. 0等统计软件进行因素分析、方差分析及结构方程建模。

1. 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探索性因素分析。先对样本数据进行KMO取样充分性测量和Bartlett球度检验,检验结果表明KMO统计量为0. 810,属于较好水平,且Bartlett球度检验的统计值的显著性水平是0. 000,这表明本研究样本与项目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最大方差主成分分析和参照轴旋转,根据Kaiser检验标准 ( 王重鸣,2000) 确定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抽取三个因素,剔除一个因素载荷较低的题项。因为该题项在三个因子上的载荷最高值为0. 358,低于Fornell和Laker( 1981) 以及Norman和Streiner ( 1994) 等学者建议的题项因子载荷最低值0. 5标准,故给予删除。因素分析的结果提取得到三个因素: 因素1是团队凝聚 ( 6个测量条款) ,因素2是有效沟通 ( 4个测量条款) ,因素3是认知冲突 ( 3个测量条款) 。三个因子总共解释76. 013% 的变异 ( > 60% ) ,其中“团队凝聚”解释33. 057% 的变异,因子负荷从0. 757 - 0. 858 ( > 0. 7) , “有效沟通”解释24. 383% 的变异,因子负荷从0. 783 - 0. 839 ( >0. 7) ,“认知冲突”解释18. 572% 的变异,因子负荷从0. 726 - 0. 898 ( > 0. 7) ,这表明各题项均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对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的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的三维度结构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各结构维度的显变量的纠正条款总相关系数值 ( CITC) 均大于0. 5,条款删除后的信度系数均小于结构维度的整体a信度系数,团队凝聚、有效沟通与认知冲突的整体a信度系数分别为0. 916、0. 907与0. 857,均大于0. 7,说明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的三维度结构具有较好的信度。

2. 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验证性因素分析。本文采用AMOS20. 0对正式测试样本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有两方面内容: 一是模型验证,即检验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三维结构是否得到正式样本数据的支持; 二是模型比较,即对问卷项目所有可能包含的结构模型进行比较,以确定假设模型是否为最优。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由于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因子模型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模型可以接受。

注: 评价标准资料来源: 吴明隆( 2009) 、侯杰泰等( 2004) 及黄芳铭( 2005) 。

从表2可以看出各显变量对其因子结构的标准化因子负载都在0. 7以上,所有的标准化系数皆具有很高的显著水平,表现出较好的收敛效度。此外,各指标均超过0. 5,这表明各潜变量的测量表现出了良好的内部一致性,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的三因子结构具有良好的建构信度。最终研究得出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的三因子结构模型的拟合路径图,各模型标准化参数的拟合结果如图1所示。

将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二阶三因素模型( 基本模型) 与其他备择模型进行比较,以确认其优化拟合程度,本文备择模型主要包括:

Ml: 虚无模型,即所有题项都不属于该变量。M2: 单因素模型,即所有题项为一个维度。M3: 双因素模型,将三个因素两两合并构成三个双因素模型。

表3对上述六个模型的拟合指标进行了对比,二阶三因素模型 ( 假设模型) 相对于虚无模型、单因素模型、双因素模型在拟合优度上,χ2/ df的值更小,拟合指标RMR、GFI、AGFI、RMSEA、NFI、RFI、TLI、IFI、CFI、PGFI、PNFI、PCFI更优。也就是说在上述六个模型中,二阶三因素模型( 假设模型) 是最优的,假设1得到了支持和验证。

注:***表示在 P < 0. 001 水平显著,**表示在 P < 0. 01 水平显著,*表示在 P < 0. 05 水平显著。

注: 双因素模型 1( 团队凝聚 + 认知冲突) ,双因素模型 2( 有效沟通 + 认知冲突) ,双因素模型 3( 团队凝聚 + 有效沟通) 。

3. 团队层面的数据加总验证。由于团队凝聚、有效沟通、认知冲突等变量是由多个高层管理人员提供评价,在变量操作上需要从团队成员数据聚合到团队层次。数据是否能够聚合到团队,学界一般采用组内一致性系数rwg、组内相关系数ICC( 1) 和ICC ( 2) 等指标来衡量 ( Dixon) 。Klein( 2001) 提出的组内一致性系数rwg判定标准是rwg> 0. 7; James ( 1982 ) 认为当ICC ( 1 ) 和ICC( 2) 值分别大于0. 05和0. 50时,数据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125个团队在各个变量的rwg值都超过0. 7的临界标准,由于样本量较大,每个团队在各个变量的rwg值不一一列出,所有变量的ICC ( l) 、ICC ( 2) 均大于James推荐的0. 05和0. 50的临界值,F统计量均大于1,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综合Rwg、ICC ( 1) 和ICC ( 2) 值的结果来看,各变量的数据都满足经验标准,对其进行团队水平上的聚合是合理的,可基于个体数据进行加总合成平均值,用它来代表团队测量值。各变量的rwg的平均值、ICC ( 1) 和ICC ( 2) 值如表4所示。

( N = 398)

注:***表示在 P < 0. 001 水平显著,**表示在 P < 0.01 水平显著,*表示在 P < 0. 05 水平显著。

4. 高管团队动力特征在团队生命周期阶段的差异性。高管团队在存续期间一般会历经形成期、震荡期、规范期和执行期四个阶段,尽管因面临的外部环境及自身运营的状况,使高管团队有可能止步于或超越某个发展阶段,但总的来说这四个阶段对于绝大部分组织的高管团队来说是存在的。为了探讨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在团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上是否存在差异,需界定高管团队生命周期阶段。高管团队生命周期阶段很难从单一指标来判断,本文根据企业成立的年限及高管成员的稳定性来判断。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2011年中国企业长期激励调研报告》,认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 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 8年。国家工商总局2013年发布的《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显示近5年退出市场的企业平均寿命为6. 09年,企业成立当年的死亡率为1. 6% ,第2年为6. 3% ,第3年最高为9. 5% 。从中可以看出企业在成立2 - 3年后大多处于震荡,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因震荡而直接导致夭折,能度过震荡期的企业将继续向前发展,并进入规范期或进一步到执行期,一般来说存续时间在8年以上的企业大多经历了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当然,高管团队生命周期阶段判定还应结合成员是否稳定来判定,一般来说处于震荡期的高管团队成员离职比较频繁、成员不稳定,处于规范期的高管团队成员相对比较稳定,而处于执行期的高管团队成员则很少离职 ( 因年龄、身体等原因除外) 、成员非常稳定。另外,对于成立年限较长而高管团队成员不稳定的企业,团队发展阶段可视为又回到相邻的前一阶段。高管团队生命周期阶段判定具体操作如表5所示,根据样本填写情况,大致能认定企业高管团队所处的发展阶段,对于个别比较难判断的企业则通过电话回访企业高管成员,进一步确认其所在团队所处的发展阶段。

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阶段差异性的描述性检验如表6所示,从表6可以看出处于形成期、震荡期、规范期及执行期的高管团队数分别为27、29、34、35,阶段频次分布比较均匀,方差分析后表6显示的团队凝聚、有效沟通和认知冲突在形成期、震荡期、规范期及执行期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是有差异的。从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各个阶段的平均值来看,团队凝聚分别为3. 636、2. 387、4. 015、4. 547,认知冲突 分别为3. 139、2. 795、3. 250、4. 000,有效沟通 分别为3. 274、2. 647、4. 096、4. 407。数据表明团队凝聚、有效沟通和认知冲突在形成期、震荡期、规范期及执行期四个阶段的平均值,表现为执行期 > 规范期 > 形成期 > 震荡期。

对于高管团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1代表形成期,2代表震荡期,3代表规范期,4代表执行期。由表7的组间比较的方差结果可以看出团队凝聚、有效沟通和认知冲突,在高管团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有显著的差异。团队凝聚的F值为159. 403,显著性水平为 . 000; 有效沟通的F值为90. 445,显著性水平为 . 000; 认知冲突的F值为33. 723,显著性水平为 . 000。组间比较显示在形成期、震荡期、规范期及执行期四个阶段,团队凝聚、有效沟通和认知冲突的水平,表现为执行期 > 规范期> 形成期 > 震荡期。在高管团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由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团队凝聚、有效沟通和认知冲突的差异是显著的,并且随着高管团队生命历程的演进,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

注:***表示在 P < 0. 001 水平显著,**表示在 P < 0. 01 水平显著,*表示在 P < 0. 05 水平显著。

表8进一步对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平均值差作了比较: 团队凝聚在形成期与震荡期之间的差异显著,均值差为1. 249,显著性水平为 . 000; 形成期与规范期之间的差异显著,均值差为 . 379,显著性水平为 . 000; 形成期与执行期之间的差异显著,均值差为 . 911,显著性水平为 . 000; 震荡期与规范期之间的差异显著,均值差为1. 628,显著性水平为 . 000; 震荡期与执行期之间的差异显著,均值差为2. 161,显著性水平为 . 000; 规范期与执行期之间的差异显著,均值差为 . 532,显著性水平为 . 000。认知冲突在形成期与震荡期之间的差异显著,均值差为 . 343,显著性水平为 . 05; 形成期与规范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形成期与执行期之间的差异显著,均值差为. 859,显著性水平为 . 000; 震荡期与规范期之间的差异显著,均值差为 . 455,显著性水平为 . 000;震荡期与执 行期之间 的差异显 著,均值差为1. 202,显著性水平为 . 000; 规范期与执行期之间的差异显著,均值差为 . 747,显著性水平为 . 000。有效沟通在形成期与震荡期之间的差异显著,均值差为 . 627,显著性水平为 . 000; 形成期与规范期之间的差异显著,均值差为 . 822,显著性水平为 . 000; 形成期与执行期之间的差异显著,均值差为1. 133,显著性水平为 . 000; 震荡期与规范期之间的差异显著,均值差为1. 449,显著性水平为. 000; 震荡期与执行期之间的差异显著,均值差为1. 760,显著性水平为 . 000; 规范期与执行期之间的差异显著,均值差为 . 311,显著性水平为 . 01。

从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阶段差异图 ( 图2)更能够清晰地看出团队凝聚、有效沟通和认知冲突,在高管团队生命周期四个阶段具有显著性差异。具体来说,团队凝聚、有效沟通和认知冲突的水平均在高管团队形成期进入震荡期后开始下降,随后过渡到规范期、执行期时水平有一定提高,在执行期水平最高。比较而言,团队凝聚与有效沟通变化在四个阶段变化比较明显,而认知冲突在前三个阶段变化则相对缓慢,进入执行期时则显示较快的上升。综上所述,研究提出的假设2得到了支持和验证。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从群体动力特征和高管团队互动过程入手,本文提出了三个影响高管团队共享心智模型构建的互动动力特征,即团队凝聚、有效沟通与认知冲突。在调研访谈的过程中,一些高管比较支持这一理论构想,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也证实了高管团队共享心智模型构建导向的互动动力特征三因素模型成立。研究结果还表明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中的团队凝聚、有效沟通与认知冲突,在团队生命周期的形成期、震荡期、规范期和执行期四个阶段存在显著差异,随着高管团队生命历程的演进,高管团队互动动力三特征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具体来说,团队凝聚、有效沟通和认知冲突的水平均在高管团队形成期进入震荡期后开始下降,随后过渡到规范期、执行期时水平有一定提高,在执行期水平最高。三种特征比较而言,团队凝聚与有效沟通变化较明显,而认知冲突则变化相对缓慢。

注:***表示在 P < 0. 001 水平显著;**表示在 P < 0. 01 水平显著;*表示在 P < 0. 05 水平显著。

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 一是提出并实证检验了高管团队共享心智模型构建导向的互动动力特征,由团队凝聚、有效沟通与认知冲突三维度构成; 二是实证检验了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在团队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存在显著差异,也正是这种阶段差异性驱动着高管团队共享心智模型向前演变发展,丰富了共享心智模型理论与高管团队理论。对于战略管理实践而言,启发高管团队领导者努力培育一支高凝聚力的团队,注重成员间沟通的有效性,并激发团队内部活力,引导团队内部的认知冲突,为构建共享心智模型并提高战略决策质量及组织绩效注入动力。

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于在团队水平上做分析,尽管样本包含了398个高管成员,但总的团队水平的样本只有125家,这样可能给团队水平的分析结果带来一些不稳定,有待今后研究采取更大样本的研究; 二是样本采取的是横截面数据取样,尽管在统计研究上采取同一个团队在不同时间的四个不同阶段,与四个不同团队的在同一时间的四个不同阶段是等效的,但时间因素的切入仍旧会引起许多因素的变化,考虑到跨生命周期时间段收集数据的难度,未来可跟踪几个典型案例作比较研究,进一步佐证提出的理论构思。

摘要:本文对包含42家企业高管团队的预试样本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出共享心智模型构建导向的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包含团队凝集、有效沟通与认知冲突三个维度;通过对125家企业高管团队的正式样本调查分析,验证共享心智模型构建导向的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三维度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高管团队互动动力特征在团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存在显著差异,随着高管团队生命历程的演进,高管团队互动动力三特征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团队凝聚、有效沟通与认知冲突的水平在高管团队形成期进入震荡期后开始下降,随后过渡到规范期、执行期时水平有一定提高,其中在执行期水平最高。

上一篇:质量变迁下一篇:新疆哈萨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