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氛围营造范文

2024-05-28

空间氛围营造范文(精选12篇)

空间氛围营造 第1篇

1 空间消费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空间消费贯穿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例如购买了一套舒适实用的住宅, 在住宅内的生活居住就是对于住宅空间的消费;城市建设景色宜人的公园广场, 人们在其中进行健身、休闲活动就是对于公园广场空间的消费;欣赏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参观历史街区是对于城市街道空间的消费。不同的空间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消费特点, 首先, 功能性空间消费更加注重实用性, 比如购买商品房, 关注它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小区氛围的同时, 其价格高低是决定选择哪套的主导因素;其次, 精神性空间消费则注重特色、趣味性、探索性、享受型等方面内容, 在体验式消费的促进下, 一些商家利用空间与高科技创造出科幻、虚拟仿真的空间或场景[1];此外, 对于社会性空间消费, 更加关注空间的社区性构建, 包括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空间的文化维系与空间地域性[2]。因此可以看出通过空间消费人们可以得到空间环境的体验和享受, 而远古人类为了安全与生存一次次的搬迁, 工业欧洲的居民南下, 选择了地中海地区作为他们休闲放松的空间就是对空间的消费。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不仅使得空间消费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而且也丰富了空间消费的内容, 促进了空间消费的发展。

首先, 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日益关注, 使得空间消费成为一种人们有意识的消费选择。过去, 人们更关注空间的实际功能, 即其客观可使用、能带来实际影响作用的一面;而随着消费文化浪潮的掀起, 一些环境品质较高的购物商场、充满国际元素的主题乐园等大型综合型消费场所也顺势出现, 使人们意识到消费空间本身也可以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 得到愉悦、放松、满足的精神体验[3]。因而顾客在决定消费问题时不仅关注到商品本身情况, 更会注意到销售商品的建筑空间环境的氛围、档次、特色等相关因素。在对沈阳市民进行关于商场满意度的抽样调查中, 42%的消费者在选择购物场所时最看重商场的购物环境, 并表示在商场商品品种和价格基本差不多的情况下, 自己更喜欢布局合理, 宽敞优雅的商场。沈阳中街大悦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仍然能够成为广受大众欢迎的首选购物商场, 主要是由于2013年的大规模改革调整策略, 在这次改革中大悦城不仅注重业态分布、品牌引进, 而且对于建筑环境与硬件设施也花费巨资升级改造。升级后, 大悦城各区内外增加多处景观亮点, 如在步行街增加大体量个性景观, 并完善室内动线, 更加方便客流流动, 同时它也关注建筑外侧的步行空间环境, 设计了充满个性的景观小品, 如亚洲首座爱情纪念碑、中国首家爱情银行、沈阳首个爱情公园等, 也成为一些游客拍摄婚纱照、个人写真的取景地。

可见消费空间的环境品质的提升和特色的打造具有生产潜在消费动力的效应, 并逐渐成为了各大商家获得竞争优势不可小觑的关注重点, 而且这些关键要素的改变将对消费空间、居住空间及工作空间等一系列城市空间产生极大的影响。每个人对于居住空间都有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不仅看重住宅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建筑形象等外在的特征, 而且对于建筑内部空间的品质有各自不同的要求, 因为一个经过精心设计而营造出的环境, 能够体现出主人对于高品质生活的无限追求, 也是展现其品位与身份地位的一种特殊符号。因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优质的居住空间环境的追求, 推动了“空间中的消费”向“空间消费”的转变。

其次, 城市中空间视觉消费的不断增长, 更加丰富了“空间消费”的内容[4]。在大量城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后, “千城一面”的现象频频出现, 很多城市缺乏城市文化个性, 辨识性极低。而一些具有标示性、建筑形式有特色的建筑成为了公众所关注的焦点, 使其不仅具有使用功能, 而且成为了可供人们视觉消费的商品。以沈阳故宫为例, 作为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 虽规模大小与北京故宫相差较大, 但由于它是清朝初期的宫殿, 建筑有满清文化的特色, 是集多民族建筑艺术于一身的文化瑰宝, 吸引着来自国内外各地的旅游者来此参观, 在2016年十一期间, 沈阳故宫游客就突破12万人, 再创历史新高。在现代城市中的古建在城市更新与发展过程中有时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如果较好的保护与利用则会引发人们的视觉消费, 进而为城市的发展创造财富与动力。而对于与古建形成鲜明对比的现代建筑来说, 它的空间形象更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进而也成为城市的名片, 成为潜在的消费对象。如沈阳的世博园百合塔和风之翼 (见图1, 图2) , 不仅是世博园的标志性景观建筑, 也是能够代表沈阳的优秀建筑单体, 它们因各自的建筑体量、形象、结构及功能吸引着游客的参观与摄影留念。因此, 可以说城市中引人注目的新旧建筑空间形象都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这种对于建筑形式的观赏就是一种创造财富与城市竞争力的有力途径。

此外, 由于人们对于体验消费需求的增加, 也使空间消费的内容得到扩展和迅猛发展。体验式消费可以使人们在一种舒适的消费环境中细细浏览、触摸、感受产品, 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该环境带来的精神享受, 并产生内在自发的愉悦与满足感, 从而促进消费行为的产生。城市中有很多体验性商品, 可以为人们提供各式各样非凡的感官刺激和情感体验, 比如韩国在沈阳开设的乐天商场 (如图3所示) 不仅提供了非常人性化且有个性的室内步行街, 在廊道空间上设计景观小品营造出列车之旅的意境, 并融入韩国文化元素, 使消费者能够近距离体验韩国文化, 有一种“瞬间移民”的体验, 激发他们来该商场休闲娱乐并购买产品的欲望。同样, 沈阳另一来自瑞典的家居用品零售商宜家家居 (见图4) , 以其特色的体验营销策略让消费者感受到“充分体验”和“顾客是上帝”的感觉, 吸引了很多顾客在其商业空间内不由自主的消费。顾客们认为在这里是一个完全自由的选择过程, 他们可以亲身体验产品的使用感觉, 所以购物的氛围是轻松、愉快的, 并且无论是销售的产品, 还是室内空间的设计都无处不体现着它的来源国家———瑞典, 所以使得身在其中的购物者, 能够感受到来自西方北欧的文化熏陶, 这是宜家的空间体验策略, 但同时也证明体验消费需求的增加促进了空间消费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2 空间消费文化下城市空间氛围的营造策略

空间消费现象出现在人们的居住、工作、休闲、娱乐等空间中, 对于不同功能的空间, 会产生不同的活动内容, 因而人们对于空间氛围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以下分别对城市的居住空间与商业空间氛围的营造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议。

2.1 居住空间

目前我国已逐步走向告别毛坯房, 进入精装修的时代, 与传统设计和建造方式相比,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 成本明显降低, 污染和浪费大大减少, 更符合健康、安全和环保的要求, 然而其缺点是一些买主不喜欢其定制好的功能与风格。针对这个问题, 本文建议可以通过软装饰来营造居住氛围, 丰富空间意境, 弥补一些不能改变的客观条件。软装会根据居住空间的大小、形状, 运用一些可以移动的元素, 根据元素的大小、色彩、质感、造型等进行组合摆放, 将同样的空间展示出不同的面貌, 使得软硬元素协调并且能够表达出主人的爱好与品味。

居住空间不仅仅应该局限于自己的家这个小范围, 更应该扩大到居住小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居住社区范围。针对不同人群因不同的年龄、职业和文化背景, 而对交往空间的功能有不同需求的问题, 可以在设计中营造出不同的主题空间, 吸引人们走出户外, 自发地进行交往。例如为老年人提供动静分离的活动区, 其中动态活动区主要以健身活动为主, 设置健身器材、休息设施及林荫区;静态区主要供老人们聊天、打牌、晒太阳、学习等, 保证冬季阳光充沛, 夏季凉爽遮阳。而对于儿童游戏空间的设计要考虑到儿童的特征与习性, 设置滑梯、秋千、戏水池、沙坑等设施, 同时考虑大人照看小孩的需要, 在周围布置座椅, 也因此能够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 使得室外空间成为人们喜欢停留并增进邻里友谊的选择。

2.2 商业空间

首先, 要有能够凸显空间特色的主题元素贯穿整个体验空间。无论是购物中心、超市等大型的商业空间, 还是咖啡厅、酒吧、独立书店等小型的商业空间都应该有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主题统领整个空间设计。随着全民阅读浪潮的兴起, 一批批独立书店逆境中又迎来了新的曙光, 而能够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店家, 不仅拥有独具特色的主题空间设计, 也加入了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文化活动, 这些不同的主题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生活需求和情感寄托的不同向往。而由于在独立书店内的消费活动是属于一种静态过程, 所以在主题元素表达上要注重消费者的静态体验。而与之相对的购物中心体验性设计应该注重的是动态的体验过程, 形成元素主题式体验要形成具有整体性的空间序列, 这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动态体验, 还影响着主题叙事的完整性。

其次, 关注消费者情感化体验的要求, 在塑造空间环境时综合考虑顾客的情绪体验要求[5], 以期创造可以引起人们共鸣并产生再次选择意向的空间环境。由于通过情感上的打动会给人们带来较深的记忆和触动, 继而改变消费者对该空间环境的态度, 而这种态度一旦形成就很容易成为根深蒂固的意识, 难以改变。必胜客意识到了这个重要性, 并将满足顾客情感上的体验作为品牌定位的首要目标, 提出“休闲餐厅”的概念, 并打造出欢乐美食、欢乐环境、欢乐服务的三大“欢乐面孔”, 餐厅内层次丰富的空间划分、多样化的座椅形式、抽象艺术的西式壁画、精心设计的展台摆设以及丰富多样的美食和亲切热情的服务都营造出了休闲、欢乐、轻松的氛围。无论是一个人来安静的享受下午茶的时光, 还是三五个朋友来庆祝生日, 亦或是一家三口来欢度周末都能在这里得到满足和情感体验。

最后, 增加可以让消费者参与并互动的元素是体验式消费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亲身参与过程中, 可以更近距离感受产品的性能, 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知识, 可以忘却烦恼获得快乐等等。如大连发现王国里随处可见的可爱卡通人物, 不仅可以表演节目还可以与游客合影打招呼, 同时园区内的建筑和游乐设施的风格特征都体现出童话中王国的形象, 加强了人们对于虚幻世界的想象, 在参与具体项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完全投入到这个奇妙的世界中, 使得身在其中的人们很容易融入童话的世界并暂时忘记现实生活中的烦恼, 留下一段美好难忘的回忆。而展览馆、科技馆、智能家居体验馆等空间则通过高科技来增加与参观者的互动性, 参观者可以根据个人的特殊需要去了解展品的历史或探索商品的性能。此外, 自己动手参与制作商品的主题消费空间, 例如蛋糕DIY、手工首饰DIY、十字绣店等也逐渐成为了消费者愿意尝试的休闲娱乐活动, 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魅力和乐趣, 这些个性化的营销方式提高了消费者的主观能动性, 使得现代服务业向更丰富多样化转型。

3 结语

随着人们的消费理念的改变, 城市空间的设计不能仅停留在功能层面更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因而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人们的情感化体验需求, 创造出可以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精神品质的城市空间, 激发出城市的活力与魅力,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季松.消费社会时空观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发展特征[J].城市规划, 2011 (7) :36-42.

[2]龙涛江.空间消费与当代商品住宅设计[D].重庆:重庆大学, 2004.

[3]季松.消费时代城市空间的生产与消费[J].城市规划, 2010 (7) :17-22.

[4]马小宝, 赵龙梅.浅析消费文化视野下我国当代商业街空间的设计新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29) :89-90.

创新载体 营造氛围 第2篇

—电白县第四中学迅速掀起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热潮

为抓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的学习工作,连日来,学校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的目标要求,拓展学习渠道,创新学习载体,营造学习氛围,加强学习检查,采取多项措施确保学习活动覆盖到边、落实到位,切切实实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校迅速掀起一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

一、利用现代网络手段,拓展学习渠道。为了能给广大党员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的平台,学校开通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电子邮箱,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参考资料。学校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还将第一批学习单位的成功经验以及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其他单位一些好的做法进行编辑,以内部参考资料的形式发至党员干部电子信箱,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编印学习实践活动指南,党员学习有“本”可依。为了方便广大党员及时了解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意义、目标要求、基本原则、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学校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编印了《电白县第四中学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南》,增强了党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三、渲染学习环境,营造学习氛围。为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学习实践氛围,我们在学校大门、行政楼、教学楼等多个地方布置了宣传横幅、宣传牌,宣传学校学习实践活动主题、实践载体和一些宣传口号,学校广播站还开设了学习实践活动专栏,定时播报学习实践活动专题,形成了立体宣传氛围。

论幼儿园空间设计中环境氛围的营造 第3篇

关键词:儿童;幼儿园;环境建设

近年来,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在幼儿园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幼儿园大多是在改革开放后兴起的,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受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影响,日趋呈现出平稳良性发展的趋势。但是从建筑的外观设计、内部空间功能的布局、流线的组织形式和室内空间氛围的营造等方面来看,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西方价值观和文化开始冲击我们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文化,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生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我国幼儿园面临的情境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必须要通过各种处理手法来打破目前呆板、凌乱、采光不足、色彩单调和通风不畅等不和谐的室内环境,进一步提高空间环境的人性化,以“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创造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空间环境氛围。

从环境的范畴来看,幼儿园的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设计师的设计而形成的新环境。不同的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不同,这就要求在室内环境的营造过程中要以“儿童”这个主体为中心,营造与之相适应的室内环境。

1 合理的空间组织

通常来讲,幼儿园功能空间主要分为活动用房、公共用房(音乐舞蹈室、图书室、兴趣活动室等)、服务用房和供应用房(医务保健室、隔离室、教职工办公室、值班室、教职工厕所、主副食加工间、配餐室、消毒室等)、交通空间(走廊、楼梯、门厅等)。合理地对空间进行规划分区和限定是必要的,如门厅、值班室、医务保健室、隔离室等空间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应该从大的概念上对不同区域进行合理安排和规划。同时,幼儿园入口和大厅等空间相对独立,要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环境,同时由于空间本身人流量大,一定要在布局上采取分区分流的手段,安排合理的流线组织,对儿童与家长流线进行分流,避免交叉。

活动用房是幼儿园的一个重要空间,它兼具幼儿的玩耍、学习及就餐等功能,所以空间设计的好坏至关重要,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空间的有序组织。活动用房属于母子空间,里面包含活动室、卧室、卫生间和储藏室等空间。在设计时应保证儿童有宽敞的活动空间是考虑的重点之一,可以通过围合与分割、抬升与下沉、覆盖与开敞、图案肌理变化、外凸与内凹、地面材质变化和色彩多样化等手段对空间进行虚拟划分。

走廊连接着教室与教室,幼儿园的走廊不能太过狭窄、深长、幼儿走进来会感到自己十分矮小,甚至会感到害怕。设计时应利用装饰手段和效果,降低视觉高度,还可以将深长的走廊按照班级虚拟分割成几部分。走廊宽度要求:双面走廊不小于1.8m;单面走廊不小于1.5m;外走廊栏杆不低于1.2m。

2 空间的界面处理

空间的界面,是指形成一个使用空间所需要的地面、侧面和顶棚。在进行界面处理时,要对幼儿园所处的地域气候环境进行分析,保证环境风格的和谐统一,就地取材,使内部界面结构构造、材料选择和色彩的搭配具有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与节能的特点。

幼儿园中的地面的材料选择,应从地面的色彩、安全性和柔软性等方面考虑。常用的材料有橡胶地板、塑胶地板和环氧树脂地板集中。其中塑胶地板,它是一种绿色环保材料,具有超强耐磨、高弹性、超防滑、防火、防燥、抗菌等优点,多在幼儿空间的使用,地板的形式根据空间的需要合理地搭配拼合。侧面也就是墙面,墙面环境的内容应多种多样,在制作材料的选择上也应多样化,给人以新鲜感和真实感,丰富幼儿的感知觉,引发幼儿的想象。至于顶棚要根据空间需要合理设计高度,把平面和立体布置结合起来,相互联系与呼应。要注重整体设计,色调要基本统一,风格要整体协调,努力创造一个明朗、活泼、温馨、富有童趣的环境气氛。

3 家具的选择

儿童與成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不同,那么为儿童使用的设施与成人的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幼儿园中,儿童常常使用的设施非家具莫属了。幼儿园空间家具分为儿童与成人使用的,家具的安排形式,应该从儿童和成人的行为心理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空间布局形式和舒适的家具陈设。家具的设置应尽量考虑儿童的身高尺度,满足儿童取物和使用。同时也要注意不同空间的功能不同,因而家具的使用功能和形式也应不同,如采用简单又富有趣味的形式,既满足了实用性又为空间增添趣味。同时家具的材料选择,可以利用当地材料,体现地域文化特性,也应该满足儿童使用的舒适需求,选择纹理细腻、色彩柔和的材料。并且为了防止儿童磕碰,也避免家具有较多的棱角和尖角。

4 色彩的应用

色彩具有明度、色相和纯度这三种属性,研究色彩的含义、造型以及性质特征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不同于以往的表现手法和思维方式将其有规律地组合、重塑,对于提高室内空间中的氛围和效果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视觉环境设计中,色彩是作为传达要素,具有很强的主观因素,对人体心理现象的产生和转化有很大的作用。为此,在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环境色彩的运用。色彩影响着人的视觉生理与视觉心理影响,所以说空间中不同颜色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也是不同的。在设计过程中,要对当地的色彩文化习俗进行分析,注意色彩对儿童心理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而合理地选择色彩并进行搭配。

5 光环境的营造

光的获取一般可通过自然和人工两种途径。也就是所谓的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舒适的室内照明可以减少视觉的疲劳,有利于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所以营造良好的光环境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儿童是特殊的群体,儿童空间的照明有其特殊性,要有益于儿童视力,国家规范中也对儿童空间各种用房光照度有规定值的要求。根据这些要求,在设计中应考虑空间的照明,尽可能利用自然光线,在空间设计中光线可由将屋顶花园引入,实现室内外空间的交融,来增加空间温馨的气氛。同时,在室内空间自然照明较弱的区域,要充分设置人工照明,以弥补空间的照明不足。人工照明的照明在满足的同时,尽量让光线柔和,接近自然,满足使用者的心理特征。

总之,和谐舒适的幼儿园环境在幼儿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幼儿园室内环境的设计,应从儿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的角度作为切入点,综合考虑空间功能、家具选择、色彩表现和光环境的运用,逐步实现幼儿园室内空间的人性化环境营造。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种环境营造的方法也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郑曙阳.中国室内设计思辨[J].装饰,1995(3):4-6.

[2] 麦浩斯编辑部.室内灯光设计[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3] 中岛龙兴.照明灯光设计[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 来增祥,陆震纬.室内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5] 陈维信.环境设施设计方案[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6] 黄艳,吴爱莉.照明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环境氛围营造 第4篇

一、私密意识明显的个人空间

人是空间使用的主体,阅览空间设计不能脱离使用主体的行为、心理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氛围对使用者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图书馆不再只是完成借阅图书和查询资料的地方,它还是人们学习、自我提高乃至学术研讨和交流的场所。阅览空间形式设施的配置、景观小品的协调都会影响阅览空间环境氛围的营造。

阅览空间的首要条件是安静,要让读者在使用过程中不受其他人以及噪声的干扰。不同的使用者对阅览空间的要求不同,有人喜欢选择在大空间内感受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人喜欢选择私密性较强的空间。私密性较强的空间更强调个人的领域感,可以是独立而相对隐蔽的阅览席,也可以在公共空间内而个人领域感较强的位置。空间领域感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的一种生存方式。人与动物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社会性等方面有着本质不同。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力求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心理范围与领域,即所谓的个人空间,这种意识放在阅览空间内便是对个人空间意识的强调。阅览空间内的个人空间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通盘考虑。1959年霍尔以对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把人际交往的距离划分为4种:亲昵距离0m~0.5m,如爱人之间的距离;个人距离0.5m~1.2m,如朋友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1.2m~2m,如开会时人们之间的距离;公众距离4.5m~7.5m,如讲演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

1.独立阅览座席

独立阅览座席在现代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内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可容纳一人或双人的独立阅览座位,另一种是通过空间围合形成的以个体为单位的独立阅览空间。

(1)独立阅览座位

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独立阅览座位(图1)有单人座和双人座两种,桌面上配备荧光灯、插座,桌面800mm×450mm,可容纳书本、笔记本等相关用品。出挑平台作为各个阅览室之间的交通联系走道,独立阅览座位沿中庭出挑平台布置,垂直于栏杆,背向入口方向,栏杆高于人坐着学习时的视觉高度,较好地回避了由于行人及中庭活动产生的视觉和噪声干扰。共处于公共空间之中又拥有私密性较强的个人空间,个人领域感较强(图2)。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内独立的阅览座位布置在以中庭为核心的建筑外围,垂直于外墙,结合窗台形成L形桌面,斜边空间限定了个人领域空间,在享有不受干扰的景观环境的同时拥有独立的个人使用空间。每两个座位形成一个单元空间,每个单元空间之间以隔墙分隔。书桌上放置着画作,独具风格,与深红色砖墙和木质座椅共同营造了静谧的阅览空间氛围(图3)。

(2)独立阅览空间

独立阅览空间除阅览桌椅之外,由墙体、玻璃等围合而成,在视线上与其他活动者不产生交叉,受外界干扰较少,与其他阅览座位和藏书空间不紧邻,可由交通空间分割形成。

清华大学独立阅览空间—在图书馆横轴以西的端头,向外凸出,形成容纳单个人的阅览席,单侧落地窗避免了西晒,同时获得了较好的景观效果。小空间私密性较强,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比较巧妙的处理手法,在外立面上形成了丰富的视觉变化效果,延续了其他立面长条外窗形式的统一格局。西侧临近马路,侧向开窗避免了外界的干扰(图5)。

二、公共空间中的个人领域

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使用频率很高,为每个人都设计独立的阅览空间必然不能满足较大的使用需求,许多阅览空间尚需与他人共享。在公共空间中通过适当的设计手段也可以获得较好的个人空间。心理学家把家具安排区分为两类:一类为亲社会空间,一类为原社会空间。前者家具如车站般成行排列,因为在车站人们不希望亲密交往;后者家具如家庭般成组安排,因为在家庭中人们都希望进行亲密交往。譬如,客厅中沙发排列的方式就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U”字形排列往往有利于谈话,而“一”字形排列则降低影响效果。作为公共空间的阅览空间,座位排布、空间形式具有较大的雷同化,在这样的空间中要想形成自我空间领域感,位置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受其他人或者声音的干扰,使用者之间领域不交叉,视线不会聚焦在对方身上,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空间。

公共空间中的个人领域普遍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背对其他使用者较多的地方,或者面向开窗,或者面向墙壁,视线上不受干扰;其次,有一定的围合感,不是开敞的、面向四方的空间,有一定的容积感。

(1)共享空间内座位的选择

在选择余地较大时,如果使用者彼此认识或者结伴而来,通常会选择一张桌椅的面对面或者侧向相邻的位置;倘若使用者彼此陌生,通常不会选择邻近的位置,而选择一张桌椅的对角线,或者不同桌子距离较远的位置。这是由使用者之间的熟悉程度决定的。不少使用者独立意识较强,即使是结伴而来,也对个人的空间领域私密性有较高的要求。在座位的设置以普遍化雷同形式出现时,不同位置营造的空间有不同的空间效果(图6)。

(2)规则空间

规则空间具有明确的边缘界限,如正方形、矩形、多边形,它构成的是稳定的、非动态空间。使用者以独立的个体一点出现在其中,便形成了自身的存在感,当居于中心时,将成为空间中的视觉中心,是静止的稳定的状态,以自身来组织围绕着它的因素,视觉范围最广泛,也最容易受到周围的干扰。当这点从中心开始偏移,空间就会变得具有动势,并开始争夺视觉上的控制地位,点和它的所处范围构成视觉上的从属关系(图7)。当这样的很多点存在于规则空间中,类别的空间特性便会加强。共享度较低、围合感较强的空间能够给使用者以较强的个人领域感(图8)。通过对使用者的调研发现,对私密性要求较高的人喜欢选择空间中的一角(端角或是书架之间)。在方便阅读书籍的同时,狭长型空间具有较强小范围意识。而当座位围绕中庭布置,个人领域感会随着座位之间的视线距离增大而增强,当这个距离增大到很大时,互相造成的干扰就会变得很小,如国家图书馆二期内的阅览座位布置。

(3)公共空间中的个人领域氛围营造实例

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横向交通走道改善采光并提供休憩场所,非交通走道走廊空间尽端开设落地窗,受外界干扰较少,视觉向外发散。放置家具的形式决定了使用者的使用方式:当以单人席独立座位出现时,空间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个人领域感,适合单个人自习或者休息;当以多人席座位出现时,会暗示这里是可以容纳多个人用于讨论、休息的空间,当后来者发现已经有人在使用且关系陌生时,一般会因为空间的私密性暗示而选择离开,寻找其他的位置(图9)。

围绕中庭的一圈为主要交通空间,在楼梯一侧设置了U型阅览桌,使用者背朝中庭空间,装饰性隔墙分隔空间,阻挡了藏书区的视线。但是由于位于主要交通走道附近,许多人喜欢选择较短通行距离而从使用者背后穿越,也会造成一定的噪声干扰,同时会给使用者心理造成一定的不安感,容易有从背后被关注的压迫感(图10)。

厦门大学图书馆—阅览室内通过夹层和书架分隔,将阅览空间分为几种形式,书架之间阅览席位成组布置,共享意图明显,适用于自习、交流。端角空间布置个人阅览席,采光良好且面向室外开窗方向,具有个人领域感。夹层空间一侧布置单人阅览桌,位置高于底层,读者使用体验较底层有所不同,且视线不交叉(图11,图12)。

厦门集美大学图书馆—共享中庭扮演着主要的交通走道和休憩场所的角色,层级花坛营造了良好的景观氛围。由隔墙和高于人视的花坛围合成一组组休息平台,布置少量座位可供学生阅读、休息、交流等。根据聚集于此的个体数量、行为方式决定它成为私密的个人空间抑或是多人交流场所。围绕中庭的平台空间介于共享空间和藏书空间之间,使用者多选取面对景观环境较好的中庭,而背向藏书区和交通走道(图13)。

(4)阅览空间内自发形成的个人私密领域空间行为

重庆科技学院图书馆—新建图书馆未全面投入使用,不少书架上书籍空缺,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自发地将书架的三层搁板当作书写桌,形成个人使用空间。

在和使用者的探讨中了解到,采取这种行为的学生一般对于私密性要求较高,当结伴出现需要在学习中讨论时,考虑到避免给其他使用者造成噪声干扰,而选择既易于取阅书籍又有领域围合效应的书架空间。一些学生为避免更换书籍时造成的繁琐劳动,更愿意坐在书架之间。在许多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中,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或站立或坐在书架之间,或以书架为阅览席位(图14,图15)。

(5)不规则空间

外向型的圆形或者弧形空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个人空间领域感的氛围营造也会随着不同空间设计手段而获得不同的效果。圆形或弧形空间是内向型,在它所处的环境中,通常是稳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圆形或者类圆形空间将增强其内在的向心性。把圆形与笔直的或者成角的形式结合起来,或者沿圆周设置一个要素,可以在其中引起一种明显的旋转运动感(图16)。鉴于圆形空间具有的这种特性,将单体布置在圆形的边缘弧线上,当面向圆形中心方向的时候,中心成为共同的视觉核心,如罗马斗兽场、表演空间等;而当个体背对圆形中心时,其实视线聚焦点是发散在圆形边缘弧线之外,且随着圆形旋转角度而有所偏移,每个个体位置所具有的视野范围皆有变化。

柏林大学图书馆—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柏林大学图书馆被称为“柏林的大脑”。外观的曲线型设计和内部的曲线阅览空间设计相得益彰。藏书空间在内部,曲线的挑台兼做回廊使用,极大地节约了空间;曲线边缘设置独立阅览席位,面向弧线外缘;曲线的外壳设计增大了内部空间的体积感。沿着边缘弧度的变化,使用者的视线范围不断变化且不交叉(图17)。人性化的阅览空间设计在开放空间内营造了个人领域空间体验(图18)。

三、结语

环境作为实体的物质反映给使用者提供一定的氛围知觉意识,而使用者又会自发地做出相应的和更多的反应。个人领域是依据单体使用者展开,不受干扰的或保护性好的空间。国内普遍的高校图书馆在阅览空间中都缺乏细节人性化的设计,而只是简单地将桌椅摆放进阅览室中。不同的使用者对于空间的包容度需求不同,在满足基本使用需求的同时,针对不同的个性特征而提供有趣味性的独立空间,可以提高使用者的良好使用感官效果,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鲍家声,龚蓉芬.图书馆建筑求索—走向开放的图书馆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陈格理.大学图书馆建筑用后评估研究—以中原大学图书馆为例.台中:捷太出版社,1982

[3]鲍家声,朱赛鸿,吴建刚.图书馆建筑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营造读书氛围 第5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源泉。我们从小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字母到成语,再到文章,是书给我们造就了学习知识的优越条件,更让我们学会了用语言沟通,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书就像我们忠实的好伙伴,伴随着我们成长,它不停地给我们灌注新的知识,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书是位美丽的天使,授于我们很多,但从不需要回报,默默地为整个世界增添一道又一道靓丽的彩虹。

读书使人胸襟开阔,目光远大。读书能活跃我们的思维,陶冶性情。读书使我们的思想插上翅膀。读书,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段话:诠释生命,真正的金子不畏烈火,真正的生命漠视命运,向命运真正的意义不仅在于勇敢地接受命运中的选择,而在于大刀阔斧的选择命运,向命运宣战,这才勇者风范!书籍让我们学会了享受生活,高尔基说过:“书读得越多,书籍也就更加使自己和世界接近,生活对自己来说,也就愈加光明,愈加有意义。”

生活平淡无奇,我们的心灵也会因此枯竭,与书相伴,人生这张白纸,才从此变得色彩缤纷。凡是有书的地方,就有快乐的宝藏。而今,这笔财富,就在我们眼前,同学们,请点亮你们心灵的那盏读书之灯,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色彩,充满快乐。让书香气息在校园流淌,在我们的心田荡漾!

盐阜·天鹅丽都杯“营造读书氛围,构建和谐阜宁”活动给了我们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参加开展读书演讲活动,读书征文活动以及百科知识竞赛,我们可学习红色文化,继承先烈遗志;学习创先争优,创建文明城市,阅读名人名著;提高综合素养。

读书带给我们最隽永的乐趣,最恒久的动力;读书带给我们心灵的和平,精神的慰藉。朋友可能离去,书却是最忠诚的伙伴,时光不断流逝,阅读却让我们永葆青春!有人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使人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广阔的世界,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所以,请同学们积极投身到此次活动中吧!热爱读书,阅读撼人心弦的高贵作品,亲负伟大心灵的文化,吸收超越生老病死的智慧精华,让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

营造和谐“软”氛围 第6篇

关键词:“软”氛围;班级文化;和谐

俗话说:“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烦死人。”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每天做的工作就是与人打交道,其难度可想而知。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既可以让管理者轻松,又可使被管理者愉悦呢?我认为,不妨试着创建班级文化,营造和谐氛围来实现这种双结合。

那么,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呢?简单说就是在一个班级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全体成员所认同并达成共识的一套价值体系。它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精神追求、行为规范和准则等。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班级文化。外层是班级的整体面貌,文化包括班级的风格、特色、容貌等以及由此折射出的班级管理者的特点、风格和作风等。中层是班级制度文化,包括班級的规章、规范以及渗透到学生思想所共同遵循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内层是班级的精神文化,包括班级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共同意志、共同情感等。三个层面中,整体面貌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关键,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

一、班级文化的作用

班级文化在班级发展中能够起到巨大作用,是班级的灵魂。主要体现在:

1.班级文化能够提高班级的核心竞争力

班级文化的内容、价值观得到组织成员的广泛认同,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在班级实践活动中,全体成员会产生使命感,学生会对班主任、班级形象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是班级文化成为班级发展内在动力的基础。

2.能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黏合剂,可以把学生紧紧地黏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班级全体成员凝聚力的基础是班级的根本目标。根本目标正确,就能够把班级的利益与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统一起来,达到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班级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3.班级文化还能起到激励全体成员共同进步的作用

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状态。班级文化所形成的班级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4.班级文化还能起到约束全体成员行为的作用

班级文化、班级精神为班级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那些不利于班级发展的不该做、不能做的行为,常常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为班级提供“免疫”功能。约束功能能够提高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如何创建班级文化

那么,到底该如何创建班级文化呢?班级文化是该班级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班级个性化的表现,不能千篇一律,但创建班级文化的大体步骤却是一致的。

《大学》中有一段话:“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创建班级文化也是如此。在创建的前期,班主任首要做的工作就是阐明班级文化的主旨,取得学生认同,在共同磋商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确立奋斗目标,形成一个核心的精神理念。在这个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学生懂得该做什么,到底怎么做。这一步看似简单,其实工作相当复杂,需要班主任有相当大的耐心和细心。

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作为班级文化能够顺利实施的强有力的辅助保障。也许有人认为,班级文化就是要塑造班级精神,而与班级管理没有多大关系。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班级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创建班级文化的目的,就是要整个班级在一个“软化”的环境中正常有序地运转。在管理学中,权力和制度作为管理者的手段,对人们言行的约束确实具有不可抗拒的功效。但是,仅仅依靠权力和制度所创造的管理气氛是冷冰冰、硬邦邦的,可以称之为一种“硬化”的环境。而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教师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同学之间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则能够使人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形成一种团结向上的人文环境,这种环境可称为“软化”环境。“硬化”的管理环境,往往导致专制,产生对立。虽然专制可以营造鸦雀无声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养成服从的习惯,但实质上,这种教育氛围的营造和学生习惯的养成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它不仅泯灭了学生最宝贵的“天性”——好奇心、探索欲望、创新精神和独立意识,而且还很容易造成学生表里不一、口服心不服以及师生之间的对立。

“软化”的环境可以使学生情绪上镇定、安静,意志上振作、向上,可以减少学生的偏激、冲动、生硬等行为,可以缓解学生心理的紧张度和烦躁感。创建班级文化就是建立和谐的软环境去约束学生。可是,班级的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脾性,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前提下,还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尺度去规范他们、约束他们。因此,班主任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

总之,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一定要立足于本班级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去创建适合本班级的班级文化。

空间氛围营造 第7篇

关键词:外部空间,水,空间氛围

前言:

纪念建筑是作为人类最早的公共建筑之一出现的, 也是以精神为原动力创造出来的精神性目的物。不同于其他公共建筑类型, 纪念馆建筑的精神功能要比它的物质功能显得更加重要, 一个良好的纪念氛围是一个纪念馆设计和营造成功的必要条件。纪念馆的外部空间是参观者进入馆内的一个必经的空间, 因此它的氛围营造显得尤为重要。水这一空间要素在营造空间氛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水在纪念馆外部空间氛围营造中的作用研究, 对于更好地塑造氛围表达纪念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情感积蓄式空间氛围分析

1.1 情感积蓄式空间氛围定义

对于空间氛围的感受, 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客观主体的审美活动,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 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里的“情”则是情感, 而“景”则是空间。情感积蓄式空间氛围, 是一种通过“景”的塑造使“情”得以积蓄的空间氛围。

1.2 情感积蓄式空间氛围分类

通过对于大量实际案例的调研和一些典型实例的实地感受, 笔者将纪念馆外部空间中情感积蓄式氛围总结为凝重、宁静、幽静和肃穆四种常见的类型。四种空间氛围最终的目的都是一种情感的积蓄, 只是在情感上的各有侧重点, 凝重氛围侧重沉痛;宁静的氛围侧重平和;幽静的氛围侧重幽深;肃穆的氛围侧重严肃。因此水在空间中的运用和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2. 氛围营造的心理学层面分析

“氛围营造”是对空间环境的精神功能进行一种有目的设计, 以传递出特定环境所要表达的潜在信息和情感。因此氛围营造包含了主体与客体的双重含义, 所以对于空间氛围营造的研究, 就不能不涉及到心理学层面的人对于环境的感知相关内容。氛围营造的过程通过心理学知识可以解释为:通过感知器官对空间环境进行感知, 从而对人的思维活动产生影响, 并产生一定的心理感受, 最终形成一种情感变化的过程。

3. 水在心灵净化式空间氛围营造中的作用

3.1 水在凝重的氛围营造中的作用

(1) 浅薄的水面强化雕塑的艺术效果、衬托建筑的粗犷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入口广场空间, 将浅浅水面作为“杀戮”主题雕塑的基面, 金属质感雕塑在平静水面中的倒影, 随着池水的波动跟着颤抖了起来, 让凝固的雕塑变得更加形象生动, 给予参观者更加震撼的视觉感受, 促使其不由自主地陷入凝思。纪念馆墙体的凹凸不平的石材, 在光滑平整的水面映衬下更加显得崎岖坎坷, 使人想起了当年人民生活的痛楚与艰辛。空间利用线性的水面引导人流缓缓前进, 并通过平静的水面衬托雕塑和建筑立面的艺术效果, 使来自杀戮的悲痛情感得以积蓄, 凝重的氛围油然而生。

(2) 动态的水体冲刷心灵、水声净化心绪

当有高差的出现, 水是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高处流向低处的, 并且这种流动性可以暗示对于心灵的洗涮。从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的西门进入纪念馆的外部空间会经过一个向上的坡道, 坡道中央是一个从上而下的跌宕水池, 参观者沿着水池两侧的坡道向上缓慢前进, 清澈透明的水流从前方流过来, 让参观者有种逆流而上的感觉, 水流经过身旁流向身后, 仿佛一遍又一遍的冲刷着每一个参观者的心灵。寂静的环境中哗哗作响的水声倾注着每一个人, 让人精神集中, 并陷入一种对先烈革命精神和生命意义的凝思, 这种凝思让人积蓄起沉重的情感, 并最终形成凝氛围。

(3) 水作为建筑的表皮, 虚化建筑

透过洁净的水可以看到水下物体的原本色彩, 水覆盖下物体由于水的折射与反射, 会变的神秘而虚幻。美国的民权运动纪念馆的外部空间, 因为民权运动纪念碑的存在而显得格外的凝重。纪念碑由一面纪念墙和墙前的大理石圆桌组成。薄薄的水沿着墙面而下, 在水幕的映衬下, 墙上凝固的字体抖动了起来。黑色大理石桌上面刻着在民权运动期间牺牲的烈士的名字以及事件的简短叙述, 水流从桌子上的一个泉眼缓缓涌出, 铺满桌面。随着水流抖动的字体诉说以生命为代价的法律条文的诞生。用手触摸石碑, 水的冰凉触感, 再次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沉重。民权运动的入口空间, 将水用作为纪念碑的表皮, 使得原本凝固的建筑物与文字多了一份水的灵性, 激发了人们的凝思, 从而积蓄起关于民权运动的相对沉重的情感, 最终形成了凝重的氛围。

3.2 水在宁静的氛围营造中的作用

(1) 宽广的水面, 舒缓人的心绪, 使人平和

位于昔日上海军民浴血抗战的主战场宝山境内的淞沪抗战纪念馆, 是为了纪念两次淞沪抗战的主题纪念馆。纪念馆依傍着湖面而建。由于湖水的天然屏障, 参观者要想到达纪念馆必须从亲水平台绕着湖面半圈才能到达纪念馆。湖面的一周种满了各式各样的树木, 隔挡了外部世界的喧嚣, 纪念馆是一座塔馆合一的建筑, 塔高12 层。从亲水平台隔着整个湖面望去, 由于树木的遮挡, 纪念塔的裙房部分只能透过树木的缝隙依稀可见, 纪念塔放佛是自然中的一部分, 从土中生长出来, 显得那么的自然、安静, 而这一切都倒映在了平静的水面, 开阔的水面延伸了空间的尺度, 使得空间更显空旷, 宁静。

同样是利用巨大尺寸的水面营造宁静氛围的, 还有美国的亚利桑那纪念馆。亚利桑那号沉没后, 舰体仍保留在原位的水下, 而亚利桑那战舰纪念馆就是建立在舰体沉没处的水上。远远的看去, 拱桥状的纪念馆是与水面亲密接触在一起的。纪念馆通体白色, 如同漂浮在水面之上的一叶白舟, 显得异常的宁静。

(2) 水面贯穿建筑下方, 倒映建筑的同时轻化建筑, 收敛人的心绪

当小尺度的水面与凝固的建筑交融在一起的时候, 可以使平静的水面多了一份稳重, 使凝固的建筑多了一份平静。处理好建筑与水面的关系, 小尺度的水面也可以营造一种宁静的氛围。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 所想达到的纪念效果是让厚重的“记忆”不彰显, 成为一种平静的存在。在纪念馆的入口水院中, 建筑被架空, 水面贯穿其下, 模糊了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界限, 使建筑与水体可以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质朴的灰黑色建筑可以完整的倒映在水中, 丰富了空间的视觉层次的同时也给凝固的建筑带来了一种水的宁静。水面和水面以上的建筑共同营造了一种宁静氛围, 让人的悲痛思绪在此收敛, 使理性而又平和的纪念情感在此积蓄, 为接下来的参观做了铺垫。

3.3 水在幽静的氛围营造中的作用

(1) 水平尺度的曲线水体和垂直尺度的树木结合, 引人凝思

曲线性的水体会激起人们的溯源心理, 引导人们的视线投向未知的源头, 从而引发人们的凝思。这样的水体在幽闭的空间中便会形成一种幽静的氛围。从南门进入龙华烈士纪念馆的外部空间, 会横穿一个线性的水池空间, 站在横跨水池的石桥上向两边望去, 水体的形状随着弯曲的线性水池而蜿蜒曲折流向远处, 水池两侧的高大树木在水池的上空相交, 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树木的垂直尺度和线性水体纵向尺度形成鲜明对比, 水面两侧的树木又将人的视线控制在水面之上的空间, 平静的水面将人的视线引向远方, 让人不由自主的会驻足凝思, 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幽深寂静的感觉, 也为下面的继续参观积蓄了情感。

(2) 建筑围合庭院与水面结合营造园林式的幽静氛围

“幽”的空间可以用树木来营造, 也可以由建筑的围合来创造, 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园林的庭院空间中, 利用亭台楼榭围合幽闭的空间, 在此空间中设置边界随意的水面营造一种幽闭而平静的氛围。北京的梅兰芳纪念馆是利用四合院改造而成, 幽闭的院落空间是这种建筑形式的最鲜明的特点, 庭院的空间创造了一个隔绝外部世界的“幽”的空间, 院落中形状自由随意的平静水面让人心情舒缓, 水对周围草木的反射与折射使水面成为了幽邃的绿色, 更加凸显环境的幽静。水上的身着戏装的梅兰芳雕塑让参观者想像着梅兰芳先生当年光鲜的舞台形象, 此时无声胜有声, 整个环境幽深闭静, 水以及它周围的空间要素共同营造了一个可以让参观者无限凝思的幽静氛围。

3.4 水在肃穆的氛围营造中的作用

(1) 长方形的水面与纪念碑和纪念馆线性结合营造肃穆的氛围

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的烈士纪念馆建筑的布局是以轴线贯穿的, 这种轴线感在中央倒影池得到了强化。长方形的倒影池顺应主轴线南北向布置, 倒影池的南端是古朴典雅的纪念馆, 北端是庄严高耸的纪念碑。整个水水池的设计利用原有地形, 运用水的折射和反射, 巧妙地将纪念碑、纪念馆的影像在池中南北两端水面上显现出来, 使得空间的不仅在水平方向称, 在垂直方向也形成了对称, 使严格庄严的空间秩序感知在人们的视觉上得到无限延伸, 人们繁杂的思绪也随着水面下的秩序空间不断的被净化,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于伟大的革命精神的敬仰, 肃穆的氛围就在这水面之上形成了。

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城国家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在大爆炸恐怖袭击中牺牲的人们, 纪念馆前倒影池的两端是沿着水面中线布置的两扇对称的黑色“时间之门”, 两扇门上分别刻着爆炸的起始和结束时间。时间虽然很短, 但是两个“时刻”之间的长条形水池, 却使这个短暂的时间在空间上被拉长。对称空间中的水面的静穆与爆炸在人们心理上的剧烈表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高耸的“时间之门”与低矮的水面构成肃穆的中轴对称空间, 使人凝思生命的庄严意义。

(2) 对称的建筑围合长方型水池营造肃穆的氛围

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 采用了建筑围合水池的空间组合方法。纵深狭长的内庭中央, 设计了相同方向的水面, 拉伸了空间的距离, 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到正前的祭堂。建筑沿着一条穿过水面中心的隐形轴线对称布置, 水池两侧严格对称的拱形柱廊与水池前方的中轴对称的祭堂共同营造了一个简洁而又严肃的秩序空间, 而这一切都都倒映在了处于空间中心的长条形水池中, 空间的秩序感再一次在水面的反射作用下被强化。对称建筑给参观者以视觉上的压迫, 呼应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惨痛代价, 中心的水面则引发人们心理上对于战争和生命意义的凝思。建筑与水共同营造了一个肃穆的纪念空间。

4. 结语

纪念馆的外部空间是人们进入纪念馆参观的一个过渡空间, 这种过渡性更多的是体现在心理上, 情感积蓄式的空间氛围正是起到了这种心理上的过渡作用, 而水对于这种氛围的营造能起到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在本文的研究中, 水的作用结合其他空间要素共同营造一个可以让参观者积蓄情感的氛围。可以根据纪念主题的需要, 变化水的形态以及与其他空间要素的组合方式, 使参观者积蓄与纪念主题相符的情感, 从而为纪念性的表达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钱健, 宋雷.建筑外环境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空间氛围营造 第8篇

《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从全新的角度, 划分了“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作为美术教师, 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为他们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良好的情绪中通过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方法等不断获取新知识, 创作新作品。那么该如何在美术课上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呢?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对此的理解。

一、组织教学语言, 营造轻松氛围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的最基本工具, 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更要充分运用教学语言艺术,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好地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1. 生动的导入语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美术教师要上好一节课, 导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使松散状态下的学生集中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兴趣, 将学生引向新的教学内容的过程。而一条精心设计的导入语, 不仅能为一节课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更能发挥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启迪思维、活跃气氛的积极作用。如《大鱼和小鱼》一课, 它是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七课的教学内容, 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在上课前, 我让学生猜一个谜语:“摇摇头, 摆摆尾, 一串水泡吐出嘴。水泡水泡水里游, 那是它的小皮球。”学生就会兴高采烈地举起小手, 纷纷喊着:“鱼!鱼!”学生情绪高涨, 从而使课堂伊始就充满着轻松愉快的氛围。

因此, 从美术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 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 教师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导入, 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若能灵活运用讲故事、猜谜语、读儿歌等方法, 更可以将学生带入一种神奇的境地, 进行想象再创作。

2. 灵活的启发语言。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在教学过程中, 启发性语言能启迪学生的思考, 激起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使学生主体处于积极自觉的学习心理状态, 课堂气氛也会异常活跃。如在讲授“设计·应用”领域中的二年级下册第三课《彩色字母娃娃》一课时, 我就这样问学生:“你认为大屏幕上这些漂亮的字体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现呢?除了我们经常使用的画笔, 还可以运用哪些材料和工具呢?就你们手里边的这些材料想想看。”学生看着准备好的各种彩色卡纸及剪刀和胶水, 马上就想到除了绘制, 还可以剪贴。于是我又问他们:“如果你准备制作一个美术字, 你会怎么做呢?”学生个个兴趣高昂, 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说可以用彩色纸剪出汉字的各个笔画, 然后进行拼贴;有的说可以直接在彩色纸上剪出整个的汉字;还有一个学生说要将一张彩色挂历纸做底色, 用白色或黑色的纸剪出汉字贴在上面……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 运用启发性语言能给人以舒缓的感觉, 没有紧张, 没有急迫,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切入正题, 让课堂的气氛始终是兴奋的、轻松的、愉快的。

3. 恰当的评价语言。

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灵活地利用评价语言好比“春雨润物”, 能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和谐统一, 可以使学生重拾自信, 也可以使课堂教学峰回路转, 高潮迭起, 整节课都充满生机。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作品, 对于好胜和进取心强、容易骄傲自满的学生, 教师在肯定其成绩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加强引导, 培养其耐挫力和自信心;而对想象力丰富、但有点内向或自卑的学生, 教师当及时鼓励并表扬其一点一滴的进步, 促进其能力的发展及个性心理的转化;对于学困生, 更应倾全力助其开启艺术之门。

因此,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 关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创造, 肯定和接纳他们不同的感受和表现方式, 善用课堂评价, 让学生感到心情舒畅、品尝成功, 而没有太大的压迫感, 谁就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他们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较好地掌握知识, 并享受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

二、丰富教学形式, 营造轻松氛围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如果教师不注意利用其优势因势利导, 就不能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艺术之美, 激起他们强烈的探求欲。因此, 教师首先应根据教材内容, 依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 捕捉其兴趣的激情点, 然后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 创设特定的、与之相应的艺术教学氛围, 以趣激情、以情生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追求艺术的情感, 从而顺利引入教学内容。

1. 游戏教学。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 他们的游戏心理仍然很强, 游戏对于他们的吸引力还很大。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 也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 通过各种游戏, 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变为独立、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 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 并保持内在与外在的平衡。游戏使儿童的“视”、“听”、“做”及思维和语言结合起来, 这样构成既主动又富于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有利于促进儿童想象、情感、思维的发展, 并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分析综合能力、创造才能和审美观。如“造型·表现”领域中的三年级下册第八课《表情丰富的脸》, 我在课前请学生先上讲台玩个游戏———教师通过语言创设各种情境, 学生根据教师的语言来表演喜、怒、哀、乐的表情, 这样他们就能轻轻松松地掌握喜、怒、哀、乐表情的特征, 进而大胆地想象表现。

由此可见, 运用游戏进行教学, 不仅能让一些学生克服“羞于启齿”、“消极”、“自卑”等不良心理, 让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去活动, 从而改变自己的性格弱点, 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心情轻松愉快的同时又学会了知识, 还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 培养其创新精神。

2. 鼓励想象。

学生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头脑中总会有一些出乎常规的奇特想法。因此, 教师要寻找大面积地激发学生充分想象和自主创新的时空和方法, 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使学生多一些想象, 多一些创新的主动权。我在“造型·表现”领域中的六年级下册第四课《我们来到了25世纪》的教学中, 看到多数学生画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美丽学校, 但有一个学生却把未来的学校建在了月球上。我问他为什么, 他理直气壮地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随着世界人口急剧的膨胀, 地球终有一天会承受不了……”不论其逻辑是否有现实基础, 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 表扬了他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我认为只要学生的作品能够和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达到统一, 即只要能够自圆其说, 我就会很高兴地接受这个结果。

3. 情境表演。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 学生总是喜欢以老师作为模仿的对象。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和行为, 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 对学生的成长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造型·表现”领域中的五年级上册第三课《漫画刷牙》一课里, 从踏足教室开始, 我便扮演着幽默滑稽的形象。当学生听见音乐《刷牙歌》时, 我也兴奋地边唱边做刷牙动作。一开始学生只是单纯地觉得好玩好笑, 但过一会儿, 孩子们便不由自主地跟着我做起了动作。这样的活动, 深深吸引了每一个孩子, 他们凝神屏气, 睁大好奇的双眼, 感受着眼前的一切。而这, 只是一种惯见的教学方式———情境表演, 却发挥出了奇特的魅力, 是因为教师给它赋予了新的含义, 那就是———美感。

三、借助教学资源, 营造轻松氛围

教学资源作为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因素, 是指教学系统中支持整个教学过程所达到的一定的教学目的及实现一定教学功能的各种资源。拥有充分的教学资源是我们实现有效教学的必备条件。但是, 如何在既定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条件下更好地创造资源, 提高教学效果呢?

1. 课件创新。

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新颖有趣的动画情境, 化静为动, 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 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 能够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境, 突破难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 借助电教媒体, 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促进教学改革向一个更科学、与时俱进的先进方向发展。

2. 音乐出彩。

动人的音乐可以陶冶孩子们的心灵, 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启迪他们的美好思想, 为孩子架起幻想的天梯, 给整个教育过程增添色彩, 使美术课堂活泼而有趣。如“造型·表现”领域中的二年级下册第四课《美妙多变的线条》一课, 我分别播放了两种不同曲风的音乐:《命运交响曲》和《梦中的婚礼》, 然后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的强弱变化和旋律的高低起伏来描绘出多姿多彩的线条。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的创作情绪一下子就提高了。在学生的作业里出现了跳跃的线条、鲜艳的色彩等以前没出现的创作手法, 从中可见其更好地感受到了线条的动与静。这些现象的出现正是在教学中将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的真实体现, 通过教学媒体的演示, 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让孩子们的心灵在美的氛围中放飞, 创作思路更加宽广, 创作热情更为高涨, 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拓展了艺术空间, 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感悟力。

3. 环境烘托。

教室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 是教学活动必须凭借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并没有人规定教师必须要如何做才对, 只要有利于创造好的教学环境的方法, 都可以拿过来。如学习“综合·探索”领域中的三年级下册第二十课《小舞台》时, 我事先在教室布置了一个简单的舞台布景, 让学生一走进课堂就觉得身临其境, 从而为本节课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营造氛围 多元育人 第9篇

一、营造有序性氛围,让幼儿懂得规则

良好秩序是开展集体活动的基础,而幼儿对维系公共秩序的知识了解甚少,自制力更是缺失。老师一味地用空洞的说教让幼儿遵守纪律,往往效果很差,经常会出现乱哄哄的情形。在平时的保教过程中,我们注意挖掘幼儿学习环境中的教育因素,通过硬件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形成立体的教育时空,让幼儿在接受老师遵守公共秩序的要求的同时,再通过活动环境的体验加深对公共秩序的认识理解,利于幼儿遵守公共秩序感的生成与内化。

1. 在整理玩具过程中感知规则。

整理玩具是幼儿每天的必修课。我们把整理玩具环节称为“让玩具宝宝回家”,玩之前让幼儿从摆放整齐有序的玩具箱中将玩具请出来,感知玩具摆放的有序性,结束后请宝宝让这些玩具各回自己的“家”。幼儿很积极地将一个个玩具放到箱中,老师有意先不参与,微笑着在一边观看,一会儿箱中满了,还有许多玩具装不下了,每当这时,老师抓住最佳时机进行教育引导:“小朋友们,这个玩具箱就是这些玩具的家,这些玩具怎么会无家可归了呢?原来是先回家的玩具们没有按序排好队,我们一起来“帮助”一下那些不守秩序的玩具,帮助这些无家可归的玩具回家吧!”在此基础上老师与幼儿配合,将原先乱放进去的玩具取出来再重新有序地摆放好,原来放不下去的玩具自然就回到了自己幸福的家了。一次次的师生交流与合作中,发展了幼儿对无家可归玩具的爱心,更感知、生成与发展了幼小心灵中的秩序观念。

2. 在标志图识启发下感受规则的重要。

标志图识是幼儿园的硬件环境,有机地将地面、墙壁等赋予教育内涵,以形成立体的教育氛围。幼儿园设置了多个活动区,每个活动区可以容纳的人数是有限的,怎样调节好这个问题呢?有老师在舞蹈区门口画了几双美丽的彩色脚印,提醒进入舞蹈区要换鞋,更暗示进入舞蹈区每次限制几人,幼儿在看到舞蹈区门口地面上的鞋印上放满了鞋子后会自觉地选择其他活动区活动;大型滑梯是幼儿最喜欢的玩具之一,但如果不遵守游戏规则,有可能出现摔跤等危险,我们在滑梯的入口旁树了两块鲜亮、醒目的小图识,一块画着玩滑梯的小朋友在排队,不拥挤,另一块画的是一个小朋友推人,结果从滑梯上摔下来呜呜哭,并打有一个大大的红叉。形象生动的图识,提醒幼儿要遵守滑梯的规则,同时告诫他们不遵守规则可能产生的后果。这种无声胜有声的图识牌,所传递的教育内涵会渗入幼儿内心,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二、营造合作性氛围,让幼儿认识集体的智慧

懂得合作、会合作是人生的必修课,对幼儿更为重要。培养幼儿具有合作精神,离不开成人的引导与指导,创设适合的需要合作的活动环境,利于幼儿产生需要合作的心理,以利经历合作的过程,体会合作的集体力量,形成善于合作的良好习惯。

1. 幼儿日常活动处处需要合作。

体育活动时,受场地、活动器械的制约,单独进行游戏就有困难;探索性游戏活动中,由于活动素材的数量少但需要做的“工作”多,必须要有个分工与协作的程序:在美术活动中,有时需要幼儿集体或小组完成较大主题的作品创作,更需要有细致的任务分配与整体的谋划调控。每当出现类似情况,老师稍加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选择自己爱好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材料和伙伴,置身于一次次的合作交流之中,他们在合作中成功,在合作中快乐,更在合作中成长。

2.“娃娃家”是幼儿喜爱的传统游戏。

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娃娃家游戏角色中我们试着添加了“小狗”头饰,可是谁都不愿意扮演小狗,老师用期待的目光暗示平时很淘气的逗逗。“我来做一回小狗吧!”逗逗带上头饰高兴地投入到游戏中,一会儿待在家门口瞪着大眼睛帮主人看家,一会儿随主人到医院打预防针,一会儿又陪主人吃饭,一会儿又让主人给自己洗澡,…整个游戏过程小狗摇头摆尾,小逗逗快乐着,小朋友们更是笑得合不拢嘴。游戏中,老师不失时机地表扬了小逗逗:“他勇于扮演大家不太喜欢做的小狗角色的奉献精神,大家愿意学习吗?”相信幼儿此时得到的不只是快乐。

三、营造分享氛围,让幼儿收获更多“财富”

善于分享是社会崇尚的美德,也是多数幼儿所缺少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唯我为大,好的东西都是我的,好玩的都要让我先玩,…要培养幼儿善于分享的品质,得从让幼儿充分享受分享的快乐过程做起,创设相应的活动氛围是前提与基础。

分享玩具能让幼儿拥有一个玩具世界。多数幼儿对自己家里的玩具,玩的兴趣不高。组织幼儿将自己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与其他同伴分享,幼儿的兴致会很浓,而且还会以主人翁的姿态把自己的玩具介绍给同伴,同时能手把手地辅导使用玩具的方法,在交流中走向成熟。

分享礼物能让幼儿拥有一个精神家园。过生日或过节时,不少幼儿会收到礼物,把礼物主动与同伴分享,在同伴、老师等众多的真诚祝福中,幼儿的精神家园会越发丰富,情操会得到进一步升华。

分享快乐能让幼儿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每个人都会有快乐,如果我们每个幼儿都喜欢把快乐写在脸上,传递给同伴,把快乐放在嘴上,介绍给同伴,那么我们每天都会有快乐可以分享。快乐的每一天构成了整个快乐的童年。

营造氛围 激发创新 第10篇

教育工作者在解放思想, 大胆革新, 努力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的同时, 如何利用课堂的可操作空间,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结合语文教学, 谈一谈在启迪学生创新思维问题上所做的一些尝试。

在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上, 陶行知主张“创造”教育, 提出“六大解放”:“一是要解放他的头脑, 使他能想;二是解放双手, 让他能干;三是解放他的嘴, 让他能说……”这些都是我们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教学中我们应摒弃教师当演员, 学生当听众的讲听法, 采用教师当导演, 学生当演员、当主角的教学方法。正如叶圣陶说的:“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 自己去辨析, 自己去历练, 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

接受一个知识是比较容易的;相对地, 怀疑一个知识, 就要困难一些, 而在怀疑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形成问题并提出问题, 则更不容易。在这一过程中, 光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不够的, 还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孟子则干脆说:“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上世纪80年代, 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生罗伯特在演算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 发现伟大的牛顿先生的答案竟然错了, 叫人难以置信。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 300年来, 在以严格、精密著称的数学界, 历经几十代科学家的反复研究学习, 竟无一人发现这个低级错误!为什么呢?罗伯特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因为人们总是认为牛顿是不容置疑的。”因此老师不仅要启迪学生, 而且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 敢于向书本和权威挑战。例如, 在学习《风景谈》中, 当学生们读到“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 排成整齐的方阵……”个别同学对“方阵”一词提出了自己的异议, 于是我让学生们围绕“方阵”展开讨论。经过辩论和查阅资料, 同学们了解到“方阵”是古代军队作战时采用的一种队形, 是把军队在野外开阔地上排列成方形阵式。方阵平面呈现“回”字形状, 这反映了远古观念中的一种政治地理结构, 来源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既然如此, 那么“方阵”一词用在这里显然不合适。创新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敢于怀疑, 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又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 对侯赢“北乡自刎”的原因分析, 学生们对老师归结为“忠君论”有异议, 于是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联系侯赢的身份以及对信陵君的感激之情这一事实, 归结为“人格论”, 理由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深入读书人的灵魂深处, 侯赢唯有一死才能“功成名就”——完善知识分子的人格, 留下名垂青史的口啤。也有的同学提出了“宗教论”, “北乡自刎”是用自己的鲜血来祈祷上苍的保佑, 祝福信陵君“马到成功”……学生的种种“奇特怪异”的思维, 正是不迷信书本和权威, 敢于质疑探索, 提出新见, 突破旧论的具体体现, 也是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

独创性的东西一定是富有个性的, 与众不同。求异是创新的内在要求, 求异就是要打破既有规范、框框的束缚, 打破习惯性的思维定势。《用自己的方法卖辣椒》讲的就是一个打破习惯性思维而获成功的范例。卖辣椒的人, 恐怕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难题, 那就是面对买主问“你的辣椒辣不辣”时不好回答——答辣吧, 也许买辣椒的人是个怕辣的, 立马走人;答不辣吧, 也许买辣椒的人是个喜吃辣的, 生意还是做不成。所以大部分人的做法就是把辣椒分成两堆, 吃辣的与不吃辣的各取所需。然而有一个妇女卖辣椒却打破这种常规, 没有把辣椒分成两堆。当买主问辣椒辣不辣时, 她告诉他:“颜色深的辣, 颜色浅的不辣。”巧的是, 那天大部分人都是买不辣的。不一会儿, 颜色浅的辣椒就所剩无几了。于是, 当又一个买主来买辣椒时, 卖辣椒的妇女又告诉买主:“长的辣, 短的不辣。”这一轮的结果是, 长辣椒很快告罄, 剩下的都是深颜色的短辣椒。当又一个买主问时, 卖辣椒的妇女则信心十足地回答:“硬皮的辣, 软皮的不辣。”这样卖辣椒的妇女很快就卖完了一三轮车的辣椒。这种“用自己的方法”卖辣椒就是创新。还有一家公司招考公关人员, 有这样一道考题:“为什么有些人喜欢过河拆桥?”大部分考生的试卷中多半抨击过河拆桥的人忘恩负义, 只有一位应考人的答案很有创意:“过河拆桥的原因是, 前面还有河, 需要使用仅有的材料继续造桥。”而这位有创意的考生自然也就是这次考试的胜出者。可见, 有无创新意识也成了大部分企业选择人才的关键。因而,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激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 以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发散性思维。例如, 教授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 我们不妨就“作者对路瓦栽夫人抱什么态度”展开讨论, 让学生既认识到路瓦栽夫人可恶的虚荣心, 更要看到路瓦栽夫人身上“诚信”、“勇敢面对现实”等可贵的品质;并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给小说续一个结尾。避免学生考虑问题的单一性, 使其思维不至僵化。又如, 对戏剧《雷雨》进行教学设计时, 我们也可以围绕如下问题进行探讨:怎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围绕“这种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让学生们展开讨论。如果是真实的, 又怎样理解他认出侍萍后的惊惧心态, 而且责令“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起点、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 从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去研究事物, 可以有多个评价标准, 多个思维结论, 从而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

因为平时注意把创新思维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鼓励学生带着创新意识参与社会实践。所以, 曾有两位学生走出学校大门在实际工作中, 大胆创新, 对“拉丝”、“断头”进行技术改造, 提高劳动生产率30%, 降低废品率70%, 年可节约原材料四十余万元, 破除了学生对发明创造的神秘感, 明白“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人人都可以发明创新, 干什么都会出成绩这个道理。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养成一种敢于同中求异的求新精神,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也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使他们在现实中磨练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以上语文创新教学训练, 逐步让学生从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上适应当今知识更新快、新技术发展迅猛、岗位工作变动大、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变革。

摘要:全面提高我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应培养当代学生的创新思维, 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首先, 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 敢于向书本和权威挑战。其次, 我们应激励学生多角度去认识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 以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思维的多维性。逐步让学生从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上适应当今知识更新快、新技术发展迅猛、岗位工作变动大、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变革。

营造氛围 快乐作文 第11篇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言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文思如泉,写文章时一气呵成。每年的高考作文也是最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可以说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有时候就有可能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所以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可是作为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亲身感受“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啊。”特别是小学生,作文,是小学生的难题,也是许多语文教师教学的难点。“前怕狼后怕虎,学生最怕星期五”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学生对于作文的畏惧丝毫不减当年,小学生普遍怕写作文,虽然我曾多次摸索,尝试,但效果不大,学生对于作文还是“谈作色变”。

又是一节作文课,这次习作的内容是《秋天的树叶》。几天前,我就布置学生搜集树叶了,这一点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可难不倒他们,你瞧,我那边刚用几句精彩的导语导入新课,还没等我把课题板书好,教室里早就沸腾了。转身一看,教室里简直就是叶的海洋,每位学生面前都摆着那么一堆,千姿百态,各式各样,要命的是学生们的小嘴也关不住了,吧吧说个不停。我站在讲台上举着一片树叶,想指导学生怎么观察,怎么写,可是没有人注意我,此时的我显得那么的无奈。平时司空见惯的树叶,此时居然有这么大的魅力。看到学生兴致盎然的样子,我突然间仿佛嗅到了一丝成功的喜悦。此情此景,我讲什么学生也不会听进去的。于是我索性放十分钟给他们看去,说去。我也加入到他门中间和学生疯了一阵,待大家看的差不多时,我拍手示意学生静下来,引导大家将自己收集来的树叶,选其中最喜欢的一两枚向大家介绍。学生们的小手顿时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谁都想将自己的树叶介绍给大家。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还真让我吃惊不小。有的说:“我最喜欢的是这片无花果叶,它的形状像人的手掌。”有的说:“这是爬山虎叶子,你看它多像一堆篝火,我仿佛能看到人们围着它载歌载舞的情景。”“太妙了!”我不失时机的大加赞扬。还有的说:“看,这片多像诸葛亮的羽毛扇。”“我这个多像金鱼的尾巴!”……听到学生们富有灵性的介绍,看到大家对自己树叶爱不释手的样子,我突然间来了灵感:“大家的想象力真的出乎我的意料,我相信这次的作文大家会写的不错,不过老师还有一招会使大家的作文更精彩!”学生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一个个把眼睛睁的老圆,生怕听不到我的讲话。于是我又接着说:“大家可以把你最喜欢的树叶,好好构思做成插图贴在作文本上,怎么美观怎么来。”“可以吗?”学生们都疑惑的看着我,直到得到肯定的示意,教室里顿时“耶”的一阵欢呼。

半节课不知不觉过去了,同学们一直处在兴奋和满足的感情之中,看到他们一边忙于写作,一边忙于制作插图,我只能起到穿插点拨的作用了。下午作文簿交了上来,随手翻开学生的作文,富有创意的习作立刻博得了其他老师的啧啧赞叹。学生作文字里行间透出的灵性与插图的构思精巧,图文并茂,真让人不敢相信这些是出自一向不喜欢作文的学生手中。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作文教学要实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目标,除了要注意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外,一定的教学策略与教学形式也至关重要。这节作文课,我对于作文课堂作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先让学生自己搜集树叶,这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太容易了,于是就有了五彩纷呈的树叶。这本身就给了学生激情而没有让学生闭门造车。在当我想引导学生怎么观察,怎么写时学生都被树叶吸引而说个不停时,我没有硬性强制学生按我的来,而是顺水推舟让他们看了个够。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的作文教学课堂。只有留心观察才能发现其中的美。于是学生将平时司空见惯的树叶说的特别新奇,看到这种情况我乘胜追击,又引导他们给作文插图,学生兴趣更加盎然。整堂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作文,效果可想而知。

由此,我又一次深有感触,学生的灵性需要一个自由的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脚踏实地,孜孜以求。要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丰富作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作文当做一件快乐的事,那样的作文当然会事半功倍。

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捷克诗人塞弗尔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写作是因为感到自由,感到快乐。”要让学生“为感到自由和快乐”而协作就应该减少限制,使他们能无拘无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畅快淋漓地描述自己的真实经历,给学生创设一个舒适、弹性的环境,不断的出奇出新,那么学生对作文的感觉将不会“谈作色变”。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12篇

无论是立足于现实, 还是着眼于未来, 大力开展农村卫生人员的职业教育, 都是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必然选择。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村卫生队伍的建设, 各级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当前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主动学习习惯, 使培训真正达到应有的效果。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指的是倡导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激发学员勤奋学习的积极性。人才培养, 除了领导号召、社会支持、组织安排之外, 重要的是学习者要有求知的欲望, 并把这种求知欲变为自觉行动。有人说“培训是外部强加的, 学习是源于内心的需要”就是这个道理。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首先要提高认识, 明确学习的目的。拿乡镇卫生院来说, 作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一线窗口, 承担着为农民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重大社会责任。现在学习环境好了, 应该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 钻研业务, 更新知识, 提高技能, 适应快速发展的科技步伐, 满足广大农民防病治病的需要。如果我们的医务人员学习态度不端正, 不求进取, 就不可能有刻苦学习的动力, 再好的环境、再先进的设备也只是摆设, 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有留住人才、稳定人才的政策和体制保证。没有激励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式的管理体制已经行不通了, 政策不落实、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就留不住人, 就可能出现“培训完了, 人也走了”的局面。我们要在创造更多业务培训机会的同时, 注意创新管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卫生专业人才评价体系, 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用人制度, 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福利待遇,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 在爱护人才、培养人才、稳定人才、凝聚人才和用好人才上下功夫。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还要不断改进培训课程的内容、精心设计能够吸引学员兴趣的学习形式, 做到按需培训、讲求实效。毫无疑问, 培训内容陈旧、重复、脱离实际, 培训形式单调、枯燥乏味, 不可能激发起学员学习的积极性;而课程内容安排与实际工作需要对接, 课程设置科学、新颖和实用都将受到学员的欢迎。此外, 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形式多样的教育手段, 可以大大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切实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 关系到农村卫生事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持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也是创建学习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让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糖尿病合并心衰下一篇:工程热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