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机制范文

2024-07-09

使用机制范文(精选11篇)

使用机制 第1篇

关键词:管理,海域使用权,流转

海域使用权流转是指海域使用权在不同经济实体之间的流动和转让, 建立和完善海域使用权流转机制是发展海域使用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价值规律, 依法建立海域使用权出让、出租和转让等流转机制, 对落实广大海域使用人的经济自主权, 优化配置海域资源, 提高海域资源的利用效率, 保护海洋资源环境, 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全面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构建海域使用权流转机制的意义

随着海域使用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尤其是《物权法》对海域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的法律界定, 对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发展海域使用管理制度提出了客观要求。用市场化机制优化配置海域资源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1.1 有利于真正落实海域使用者的经济自主权

按照计划经济方式建立的海域使用权流转制度, 海域使用者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权益很难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只有运用市场机制确立海域使用权流转制度, 海域使用者才有可能根据海域生产力要素情况, 自主配置海域资源, 适时通过流转调整用海规模, 真正实现其经济自主权。

1.2 有利于海域生产力要素的优化调整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 海域生产力应当包括劳动、土地 (海域) 、资本、信息、知识和环境等6方面要素。实现海域使用权自由流转, 市场将对海域各要素自行配置, 这种趋势的结果, 将不断优化各种要素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3 有利于提高海洋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

按照市场经济原则, 实现海域使用权在等价交换基础上的有偿和自由流转, 可以使海域使用者解除对海洋产业的投资, 尤其是长期投资的顾虑, 提高投资者的长远投资、规模经营的信心。

1.4 有利于充分利用海域资源

江苏省拥有3.75万km2的海域, 但目前的海域使用主要集中在沿岸滩涂和近岸浅水域, 使得这一相对较小的区域内用海处于饱和或过饱和状态。按照马克思的“级差地租”原理, 我们在引导人类利用海域自然资源的过程中, 应当避免少数人 (行业) 过多占用优势资源获取超额利润, 或过多人 (行业) 抢占优势资源使局部区域开发利用变得无序和无度的现象。我们应当根据有关行业的用海特点, 通过区划、规划引导和市场化手段, 逐步引导一部分适宜用海行业将目光投向外海, 另辟新区, 以充分利用海域资源, 实现海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海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5 有利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实现海域使用权自由流转, 将增强海域使用者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海域使用者只有切实保护好使用海域的生态环境, 才能不断提升海域生产力水平。相反, 如果不注意保护海域的生态环境, 不仅给自己开发活动造成危害, 减少收益, 又会因海域价值降低, 难以流转出去, 还要承担有关管理部门的处罚。

2 建立海域使用权流转市场的初步构想

2.1 构建海域使用权流转平台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 从江苏省海域管理实际需要出发, 科学构建海域使用权流转平台, 并赋予其相应的工作职责, 是实现海域使用权市场化流转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构建初期, 应以省、市两级建立流转平台为主。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设立海域使用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 沿海市设立海域使用权交易服务中心。海域使用权交易行为是一种市场行为, 县级二级市场的交易, 也可在省、市级交易市场完成, 交易成功后, 按照审批权限进行登记。相关平台的设立, 还应结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作及时调整。

海域使用权交易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应为:为海域使用权流转提供交易场所, 并负责管理;承担本级政府审批权限内的海域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及挂牌交易的技术性和业务性工作。也可以根据委托, 承担非本级政府审批权限内或外地的海域使用权流转的技术性和业务性工作;开展海域自然状况及市场调查, 收集海域需求信息, 及时向社会发布海域使用权出让信息等。对于接受委托交易的, 应当根据委托授权开展工作。

2.2 着力培育海域使用权流转市场

按照经济学对市场的定义, 市场即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它与日常生活中所指的商品交换的场所是不同的。海域使用权市场包括一级海域使用权市场 (简称一级海域市场) 和二级海域使用权市场 (简称二级海域市场) 。一级海域市场是指国家依法将其所有的海域使用权有偿出让给使用者之间的交易关系。二级海域市场是指海域使用者在使用期限内依法将海域使用权再流转给第三者的交易关系, 而且这种流转可能会继续多个层次。但是这种流转, 无论转上多少层, 只要是在海域使用者之间进行, 都属于二级海域市场的范畴。

就一级海域市场而言, 在一定时期内它将是一种不完全的市场。国家在出让海域使用权时, 不能不考虑原海域使用者的实际状况, 对于同时提出申请用海的, 原用海人有权优先获得使用权。在同等情况下, 沿海地区的用海人也应当比其他地区的使用者优先获得使用权。在那些以海为生的渔区、渔村中, 海域使用必须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 使每个成员都能得到大致相同的海域使用权。因为在这些地方, 海域使用权是大多数渔民的生存保障, 如果全部通过招标、拍卖等市场竞争方式出让, 就会损害一部分渔民的生存权利, 造成社会问题。生存权作为最重要的权利, 在权利的位阶上, 是第一位阶的权利。《江苏省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第十条明确“专业渔民养殖用海, 可按每户不超过50亩的用海面积, 免征海域使用金”。在现阶段, 这一规定是必要的, 也是合理的。

在二级海域市场上, 本着优化配置资源的原则, 海域使用权人可依法有偿转让、出租、抵押海域使用权。对于海域转让面积、租金数额和流转形式等, 都应由当事人自由协商。国家只对海域使用方向等予以监督控制, 并收取一定增值费和办理有关登记手续。

2.3 建立海域动态化定价管理机制

我国已初步以县域为单元, 进行了海域分等定级工作, 并在此基础上, 按照等级和海域使用类型制定了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这种海域价值确定方式是一种初级形态。这种方式在推进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初期是适当的, 也是必要的。在引进市场机制中, 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海域定价机制。

2.3.1 做好海域调查工作

我国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对海岸带和海岛的自然、经济、社会资源进行了调查, 基本摸清了这两大区域的自然资源与开发状况。2003年国家海洋局启动了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 (908) (江苏省于2005年启动这项工作) 。这些调查为摸清海洋自然资源状况和社会、环境等状况奠定了基础。海域使用权流转工作中, 还应对拟流转的海域进行具体详细调查, 调查中应当吸收海洋科技部门、海洋产业部门以及渔业基层干部、群众代表等参加, 或听取他们的意见。通过调查, 如实掌握拟流转海域的真实状况, 为海域定价奠定基础。同时, 有关调查的资料应及时向社会公告。

2.3.2 做好海域生产力水平的评价工作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海域生产力水平的评价工作, 对海域的区位条件、资源状况、开发现状、利用潜力及管理、环境和技术等要素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国家应当建立科学的海域生产力水平评估体系, 根据海域生产力各要素的具体情况, 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构建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机制, 完善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制度, 积极推进海域使用管理市场化进程, 为全面落实海域使用权物权制度奠定基础。

2.3.3 建立科学的海域定价机制

按照有关法理, 海域作为自然资源, 很难确定其价值, 只有在明确海域范围和海域使用方向后, 方可进行价值评估和确认。决定某一特定海域的价值, 有其自然资源条件因素, 也与其相邻的陆域区位条件密切相关, 同时与影响该海域资源利用的管理、环境、技术等因素紧密联系。由于这些影响因子是变化的, 所以海域的价值也是变化的。这种变化随着开发利用层次的提高, 技术影响力的增加, 海域的价值会有大幅度提升。因此建立科学的海域定价机制, 对海域价值实行动态化管理是发展海域使用管理制度, 提高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2.4 制订海域使用相关规划

实践证明, 制订并实施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 是提高海洋开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效途径。海洋功能区划是海域使用的法律依据, 是海洋开发的总纲领。《江苏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 根据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海域使用规划”。海域使用规划应当在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内的各涉海规划和用海需求进一步统筹和细化, 对建设项目的总体布局、规模、开发时序等作出原则性安排。区域性用海规划、农业围填海规划是对特定区域具体项目的规划安排, 明确海域使用的具体目标。这些规划对海域使用权监督管理和海域使用权流转提供了依据。

2.5 建立海域使用权流转信息平台

按照海域使用权物权管理要求, 整合海域使用申请审批、确权登记、流转登记、信息发布和动态监视监测等平台建设, 形成一个海域使用综合性信息平台。这是政务信息公开的要求, 也是提高海域使用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

2.6 海域使用权流转登记、确权

国家是海域的所有者, 享有占有、使用、受益和处分海域的权利。因为作为抽象的概念, 国家是无法自己占用、使用和收益的, 往往需要根据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 通过法定程序与所有权发生分离原则, 由具体海域使用者来实现。国家根据各海域的自然属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编制海洋功能区划, 明确各海域的利用方向, 并依此将相应海域的使用权下放给使用者。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对海域使用权流转进行登记。登记是海域使用权的法定公示手段, 也是国家作为海域所有者对海域使用权流动实施管理的必要手段。对因海域使用权转让等行为导致变更用海人的, 必须按照新的用海人情况进行重新确权、登记。对在转让中需要改变用海性质的, 需按法定程序报请有批准权限的人民政府批准, 并依法进行登记。

国家应本着有利于在经济上、法律上确定海域使用者作为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的原则, 将着力点放在强化海域使用者的自主权上, 除了规划权、转作他用权、所有权和部分收益权之外, 其余各种权力大都可以考虑交给海域使用者。

3 制定和完善海域使用权流转的监督管理制度, 保证海域使用权流转市场健康发展

制定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海域使用权流转管理制度, 以法律制度形式对参与海域市场的主体、海域转让条件、转让程序、转让价格、违约责任、利益调节等重要问题进行规范。通过严格的监管制度, 达到鼓励和保护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有利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海域使用权流转, 规范海域使用权流转行为, 是海域使用权市场健康运行的目的。

海域使用权流转管理制度, 是规范海域使用权流转行为, 保障海域使用权市场化运作的一项基本制度。构建海域使用权流转管理制度, 是我国实施《海域使用管理法》以来开展的一项开创性工作。构建怎样的海域使用权流转制度, 关系到这项制度能否健康发展和顺利实施等重大问题。当前在建立和完善海域使用权流转管理制度中, 应当坚持如下几项基本原则。

3.1 坚持合法性原则

应当按照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规定, 研究创建海域使用权流转管理制度, 通过构建这一制度, 切实依法规范海域使用权流转行为, 促进海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我国《宪法》明确了海域资源为国家所有的法律规定;《物权法》确立了海域使用权是一项新型用益物权的法律界定;《海域使用法》明确了海域使用管理三项基本制度;《招标投标法》《拍卖法》等法律规范了招投标、拍卖等市场行为规范等。所有这些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都是我们在建立和完善海域使用权流转制度中必须遵循的依据。

3.2 坚持市场化原则

建立和完善海域使用权流转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海域使用市场化运作机制, 因此我们在构建这一体系时就应当充分考虑市场在海域使用权流转中的应有作用, 要理清我们该管什么, 不该管什么的问题。该交给市场的, 就应当完全充分地放给市场, 市场能解决的问题绝不要放在行政层面来处理。只有这样, 我们所构建的市场, 才会是完整意义上的健康的市场。

3.3 符合海域特点的原则

建立和完善海域使用权流转管理制度, 一要从海域资源特点出发, 遵循海域自然资源内在规律,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去构建这一制度;二要从海域使用管理现状出发, 按照循序渐进的思路, 逐步推进海域使用权流转市场化步伐。

3.4 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原则

谈使用警犬侦破命案工作机制 第2篇

论文作者: 作者单位: 完成时间:

谈使用警犬侦破命案工作机制

摘 要:在命案侦破上,任何一种刑事技术手段的应用,都不如使用警犬追踪抓获犯罪嫌疑人简单快速,使用警犬搜索物证也是如此。所以,从成立带犬民警业务培训机制开始,创新命案现场带犬民警必到机制,突出强调城市和农村使用警犬侦破命案侧重点不同策略,不断完善警犬技术参与命案侦破管理模式,促进和带动警犬工作全面发展。

关键词:警犬 侦破命案 工作机制

近两年,我市警犬技术工作开展侧重于使用警犬参与刑事案件侦破和社会治安防范,特别是在“命案必破制”上成立了使用警犬侦破命案工作机制:带犬民警业务知识和命案现场勘查技能培训机制;命案大要案件3名带犬民警团队工作机制;使用警犬破获不同地点命案侧重点不同工作机制。

一、领导重视,成立带犬民警业务知识和命案现场勘查技能常年培训机制。

自2001年公安部推行把警犬作为装备配发到各警种模式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各地警犬训练使用工作正规化、规范化快速发展,警犬业务覆盖到地市级,追踪、鉴别、搜爆、缉毒、治安防范等警犬业务工作前移,已延伸到 基层科所队,带犬民警携警犬参与命案侦破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从今年公安部在全国推广应用血迹搜索犬就能说明问题。使用血迹搜索犬,理论实践上解决使用警犬在城市、乡村参与命案、大要案件侦破,为侦查破案提供线索或各种物证。另外,公安部南昌警犬基地在命案表彰和宣传报道上,都是以带犬民警携警犬破获命案、大案成绩评选产生。进一步引导地方警犬工作朝主流(警犬参与命案、大要案侦破)方向迈进推动警犬工作纵深发展。两年来,我市警犬工作得到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暨“百犬工程”建设从启动到实现仅用了一年时间。125名带犬民警携125头警犬先后分两批在公安部南昌警犬基地完成警犬技术业务培训,部分民警参又参加省厅警犬培训班和复训班。带犬民警每年定期携犬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复训为使用警犬打击犯罪、侦破命案、发挥警犬追踪、搜索物证奠定了基础。

警犬技术是刑事技术的一部分,技术员参与命案侦破需要过硬的现场勘查知识,带犬民警也是如此,对勘查现场涉及的痕迹物证、法医化验提取的微量物证等业务业务知识也需要培训掌握,才能更好的从中发现命案现场警犬使用的嗅源。2011年,市局规定,携带刑侦犬的带犬民警,必须参加市局每年举办的各县区技术员现场勘查知识培训班学习,形成常态固定培训机制。带犬 民警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和现场勘查专项业务培训学习,在命案现场就能积极发现、固定、提取、使用、保存嗅源,使用警犬参与侦破就能选择追踪、鉴别、搜索等合适的方法工作。带犬民警经常性的参与命案现场勘查,对正确处理痕迹、法医、化验、DNA等提取的物证与嗅源的关系从命案现场着手,就会做出合理的分析、判断与取舍,为下一步使用警犬参与命案侦破积累知识和经验。带犬民警每年定期参加警犬技术专业培训、复训和命案现场勘查专项业务知识培训对携犬破获命案大为有利,是把纵向的警犬专业知识技能和横向的刑事技术中的其他专业技能整合起来,共享资源,加以利用。所以,成立带犬民警定期培训机制是实现带犬民警掌握命案现场勘查和警犬使用技能、通晓警犬技术与其他刑事技术的关系和作用,对携犬侦破命案至关重要。

使用警犬追踪,为命案侦破提供物证和方向。2011年10月30日,XXXX蔡家坡工商银行家属楼内发生一起命案。我市带犬民警携刑侦犬“黑豹”赶赴现场参与侦破。经勘查,确定现场罪犯遗留的一枚血足迹为嗅源,使用警犬追踪侦破命案。警犬从一楼追到楼顶后追踪中断,经初步勘查,在通往楼顶的门上发现罪犯遗留的血指纹物证。带犬民警再次从现场入手,令犬在外围搜索,发现警犬沿死者家门口搜索上线追踪,直接追出家属院,沿街道一直向东追去,因环境复 杂,警犬在蔡家坡镇街道十字路口中断追踪。专案组民警沿警犬追踪方向沿路调查走访摸排出嫌疑人于某,并从其住处查获部分物证。该案的及时侦破, 警犬追踪发现了物证并提供方向线索。

二、成立命案现场3名带犬民警携警犬到场制,分工负责、相互协作,发挥警犬破案威力。

过去,由于受财力、人力、交通运输工具等限制,多数情况下,命案现场使用警犬只能由一名带犬民警携带一头警犬参与侦破。警犬追踪、或是搜索仅有带犬民警一人指挥警犬作业,且警犬追踪途中脱线、断线,后续工作如何开展,补救措施咋样,整个过程无记录,不得而知。经过成立带犬民警3人携犬必到现场制运行一段时间后,情况大为改观。带犬民警携警犬侦破命案现场勘查,从嗅源的发现、提取、使用比以前规范、正规,使用警犬追踪作业过程指定一带犬民警负责记录、照相、绘图,警犬追踪迹线上的足迹由另一带犬民警负责勘验或者提取,警犬追踪发现的物证也能及时加以固定、提取、检验、保存。警犬追踪遇到山林地带,除直接指挥警犬追踪的带犬民警外,其余两位人员协助带犬民警手拿追踪绳等物品,解决追踪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细节问题。如2005年陇县 4.10杀人案,罪犯持仿**式手枪在陇县陇马路3.5公里处的麻坊铺路段开枪杀死车号为陕C33 ×××的红色面包出租车司机及其妻子两人后逃跑。县局警力不足,不能配备警力协助带犬民警工作,现场使用警犬追踪破案只有带犬民警一人。带犬民警指挥警犬追踪,警犬上线积极,状态稳定,沿公路由南向北追去。警犬穿越大片麦田,警犬追踪的迹线上留有两行成趟的足迹,步幅较大。一种为男性足迹,一种为女性足迹。警犬追出3公里麦田后到达山脚下撞见一群牛羊。羊群遇见警犬乱串,警犬追踪工作受到干扰,追踪中断。使用警犬追踪整个过程中,只有带犬民警一人,迹线受到干扰中断,毫无办法,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带犬民警把警犬追踪迹线上发现的两行成趟足迹汇报专案组人员也未引起重视,导致追踪提前结束。后经侦查员调查访问,大面积摸排,长时间努力工作,最准在新疆抓获该案逃犯。经侦查员审讯,罪犯交代作案后逃跑路线,与警犬追踪完全一致;且罪犯在山后休息了一天,警犬要是越过大山,就会发现罪犯,但作为警犬训导员来说,势单力薄,无人协商,加之时间快到晚上,天又黑下来,使用警犬工作难度加大。尽管事后县局、市局领导对警犬工作给于肯定,但警犬追踪直接抓获持枪杀人犯丧失良机。两年前,XX成立命案大要案件,带犬民警三人携两头刑侦犬参必到现场参与命案侦破制实施以来。使用警犬侦破命案工作从市区到县区,已全部到位。使用警 犬追踪侦破命案成效显著。3位带犬民警:一人指挥警犬追踪作业,其余两人记录、照相、绘图,拿工具(手电等),分工负责、相互协作,侦破命案。

2012年5月4日凌晨,XX犬队派出3名带犬民警携两头警犬于凌晨2时许乘车前往凤翔县柳林镇彭珇塬村麦田地边参与一起命案案侦破工作。

面对命案现场,三位带犬民警统一思想、认识、行动,一起勘查现场。经勘查,尸体女性,仰面躺在麦地,周围麦苗倒地,杂乱不堪,身旁留有一把带血的菜刀,离尸体不远处,发现一双回力鞋,进一步对回力鞋进行检查、勘验,确认现场回力鞋不是罪犯作案后逃跑遗留,不能当做警犬工作的嗅源。随后,三人商议,对外围现场,进行勘查。一名带犬民警发现在距尸体南边10米远的麦田塄坎上遗留有成趟新鲜足迹,再经其余两位带犬民警复勘,统一确认该处足迹系罪犯逃跑时遗留的足迹,作嗅源。

工作开始,天黑、麦高,细雨飕飕,田地泥泞。三人形成一股绳,互相分工、互相配合,共同参战。一人指挥警犬追踪,其余两人提供照明或在警犬追踪迹线上查看足迹,印证警犬追踪方向。警犬“王子”嗅认嗅源后突破起点,快速钻入麦地追踪。警犬追踪200米远示警发现一可疑皮包,立即通知县局技术员对物证进行固 定和提取,后经县局技术员检查,证实该皮包系罪犯杀人逃跑过程中所留,警犬追踪方向正确。继续追踪,警犬工作状态稳定,两个半小时、行程6公里。警犬在呈梯形麦田里追踪,三人衣裤被雨水淋透。田野塄坎湿滑,行走艰难,一人多次滑到,也无怨言。大家咬紧牙关,毅然指挥警犬追踪。人和犬穿越一块块麦田、跨过一个个塄坎,需要3人打把手才能下去。警犬追出麦田、草地,进入山中一片槐树林。警犬在槐树林追踪500米后,“王子”狂吠不止,报警。3名带犬民警一同上前制服一可疑男子。后经侦查员证实,该男子李某某系杀害刘某的凶手,此案当天告破。凤翔5.4杀人案使用警犬追踪成功抓获杀人犯,创造了3名带犬民警携警犬到场不到3小时抓获杀人犯的破案效益。

三、市区命案使用警犬侧重起点突破、物证搜索工作。

市区的命案现场形形色色,犯罪动机各不相同,作案手段多种多样,每一起命案现场或多或少要受到地理、环境、天气、人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带犬民警在使用警犬时要视案件现场条件灵活运用,想方设法为警犬破案创造条件。从使用警犬追踪突破起点和物证搜索两个方面抓起。为命案侦破提供线索和证据。

2011年金台4.30一女出租车司机被杀案。现场勘验后,在出租车副驾驶门下发现一可疑足迹确定为嗅源,使用警犬进行追踪。警犬在城市硬质地面追踪起点突破较好,警犬追踪直接朝市区车站方向追去,后应道路环境复杂,加之公路被清洁工清扫过,警犬追踪终止。专案组对警犬追踪方向上调查、摸排,发现线索,一举抓获杀人犯犯张某某等两人。该案警犬追踪突破起点,指明方向,侦查工作到位,用时68小时又一次破获命案。

2011年10月27日凌晨2时许,XX金台分局辖区联盟路北段发生一起恶性抢劫杀害出租车司机案件。XX带犬民警携警犬“黑豹”参与案件侦破。经过勘查后,带犬民警提取出租车副驾驶位上罪犯遗留的足迹为嗅源,令警犬黑豹追踪。城区硬质地面,警犬黑豹沿着联盟北路一直向北追去。追出一公里到一街道断线,终止追踪。办案民警再次沿线进行调查走访,迅速摸排确定了一犯罪嫌疑人胡某身份和行踪,并成功将其抓获。突破起点、指明方向,再次显示警犬破获命案的作用。

2005年6月18日,XX铁路职工宿舍楼下院内发生一起老太太被杀案。经现场勘查,使用警犬现场追踪搜索并用。警犬在院内一下水道井盖作出示警反应,侦查员打开井盖,发现死者围巾并粘有血。带犬民警接着再领警犬对其楼道进行搜索,在六楼一宿舍门口警犬做出示警反应。经侦查员对其宿舍检查,发现一带血的菜刀和死者生前用过的水壶,该 案当日告破。警犬为该案破获搜索到了物证。

四、农村命案使用警犬侧重直接追踪,抓获罪犯。强化命案现场作业。突出警犬资源共享,只要有用犬需要,警犬均在第一时间内赶赴第一现场,熟悉命案现场环境,辨别现场气味,及时追捕犯罪嫌疑人,寻找赃物。

农村与市区比较,多数命案发生都具备警犬使用条件,道路、村庄、田地比较简单,没有市区复杂,使用警犬追踪效益最为明显。使用警犬追踪从现场突破起点或是从外围突破起点追踪都行,实践中效果很好。

2009年5月30日晚7时许,陇县温水镇团结村李湾塬山上一喷灌池内发现一具男尸,其右臂被砍掉。经现场勘查,带犬民警携刑侦犬黑豹以罪犯遗留在现场带血的手纸团为嗅源使用警犬追踪。警犬沿中心现场旁小路追出30米后拐弯朝向北边坡下麦田追去,步态均匀,在1000米的地方警犬示警将埋在土里的一件衣服拔出(经调查,系死者衣物),发现物证。带犬民警继续令犬追踪2公里,发现了犯罪分子与死者搏斗的地点,其搏斗足迹特征最为明显。专案组以警犬发现的物证确定罪犯作案人数和逃跑路线并展开调查摸排工作,6月2日成功抓获曹某、闫某、李某某杀人犯团伙三人。使用警犬在农村侦破命案,直接追踪成绩突出。

2011年6月22日,XX市XX县蔡家坡陕棉九厂16号家 属楼二楼公用水房发现一女性尸体。经勘查,带犬民警以罪犯遗留在现场的一只回力鞋为嗅源,令犬追踪。警犬“黑豹”嗅认嗅源后,从二楼追到四楼直接到东头一住户家门口,并对该住户房门重嗅反应明显,进入房内后,警犬对该住户床沿边以及衣柜下一双黑色皮鞋反应明显,专案组依据警犬追踪信息审讯该住户雷某,该案直接告破。警犬追踪直接入室,指明罪犯,农村使用警犬破获命案神速。

2011年10月30日,XXXX蔡家坡工商银行家属楼内发生一起命案。带犬民警以死者厨房家里地面提取罪犯遗留的一枚血足迹为嗅源,令犬追踪。警犬“黑豹”从一楼追到楼顶后断踪,技术人员楼顶的门上发现罪犯遗留的血指纹。后带犬民警又沿死者家门口追踪,警犬直接追出家属院,沿街道一直向东追去,在蔡家坡镇街道十字路口,由于环境复杂,追踪中断。经专案组民警沿警犬追踪的路线调查走访当日17时抓获嫌疑人于某,并从其住处查获部分物证。该起命案的及时侦破, 警犬追踪提供了物证等重要线索。

2011年7月22日凌晨,XX陇县固关镇高楼村一组村民张某被人杀死在自家土炕上。带犬民警以现场罪犯遗留的一枚足迹为嗅源,使用警犬追踪。警犬“红毛”兴奋上线,从中心现场进入山间羊肠小道追出5公里左右,到达固关镇红土疙瘩村村民蒲某家门外示警。经侦查员突审,嫌疑人蒲某对杀死村民张某罪行供认不悔。该案当天告破,警犬追踪 直接破案。

六、立足实际,以警犬追踪为主、强推血迹搜索犬的实战训练,打好命案攻坚战。

现实工作中,少数带犬民警顾虑重重,遇到命案现场,以环境复杂、嗅源遭到破坏等为托辞,害怕使用警犬,怕用犬失败。这对带犬民警携犬侦破命案极为不利。今年,公安部在全国强推血迹搜索犬的使用,我们要借这次机遇,在命案侦破上首先要重视用犬意识,从领导到带犬民警切实统一到命案必破机制上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积极大胆的使用警犬为侦破命案服务。其次,警犬的生命力在于使用,只要使用,才能有收获,绝不永许使用一次警犬没有作用而轻言放弃,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刑侦犬、血迹搜索犬只要日常贴近实战,扎实训练,提高技能。带犬民警参加培训机制、养成命案现场必到机制、注重城市农村命案用犬工作侧重不同机制,多参加业务技能的培训,多出现场、勤出现场、勤使用警犬参与命案侦破,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命案侦破指日可待。第三,立足实战,不断加强警犬模拟现场训练,从农村到城市、从草地到硬质地面、从简单环境到复杂环境,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战训练,不断提高使用警犬破获命案的能力。

商务英语词汇隐喻使用及映射机制 第3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 词汇 隐喻 映射机制

商务英语在表达的过程中,出于专业性及严谨性的表达诉求,会遵循一定的表达原则。但是,作为一种英语应用的分支,商务英语在运用与表达的过程中,也会沿袭一些共有的语言表达机制,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在表达过程中隐喻及映射的使用。作为一种词汇修辞的运用,商务英语在隐喻及映射机制方面的使用,让其词汇表现的立体感更加突出。因此,从商务英语词汇的基本特点出发,分析其隐喻及映射机制的使用对于促进商务英语词汇研究理论的丰富与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商务英语词汇的特点

首先,商务英语词汇的复杂性。这里所说的复杂,主要指代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商务英语词汇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及体系都比较庞杂。从商务所涉及的行业来看,房地产、汽车、日用品、保险、教育培训等诸多领域都开始不断升级。因为商务的场合不同,所以,在商务英语词汇中具有一定广博的知识框架是其胜任这份工作的基础。另一个是,商务英语除了在商务材料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在商务英语词汇的对象及应用的场合等诸多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其次,商务英语词汇的正式性。从语言使用的体例上来看,商务英语词汇在语言使用层面更多的是一种正式文体的使用。这就意味着,在进行商务英语词汇的使用过程当中,要注意措辞方面的得体与严谨性。尤其是在一个更为正式的商业谈判场合中,这种对于、商务语言的正式性要求也会更高。在商务英语词汇中可以借助某一媒体平台来与市场进行积极的互动,但是,在词汇的选择如果采取的是照单全收的做法。因此,对于商务英语词汇表达的准确的分析与定位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清晰与不正式的问题。在商业合作中,商务英语词汇的正式性,一方面是商务英语发展的本来诉求。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商业社会对语言翻译的基本要求。

最后,商务英语词汇专业性。从语言的层面来看,商务英语词汇是一个专业度要求比较高的语言项目。因为,商务英语词汇的专业性是促进其在社会商业领域中发挥出更大价值的基础。如果,无视了这种词汇的专业性,则会让整体的商务英语的运用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在商务英语词汇的使用过程当中,不同商业领域对英语词汇的专业性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是,虽然从专业的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是对商务英语词汇的专业性要求则是一个重要的翻译诉求。

二.隐喻及映射机制的内涵

从语言修辞格的角度来看,隐喻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性表达。在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将两个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或者相关性的事物进行连接使用,来起到一个形象表达的效果。在英语语言中,隐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关于其内涵及特点的具体界定,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得出过不同的结论。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隐喻的具体分类及使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归纳。从整体上来看,隐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简易隐喻。在隐喻体系中,简易隐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隐喻。这样的隐喻,在句法结构的表达方面是非常简单和具有一定的规则性的。简单来讲,简易隐喻是一种循规蹈矩的隐喻表达方式。含有简易隐喻的句子结构的语法结构比较规整,在意思的传递与表达中也比较容易让人理解。在句子中可以找到本体与喻体,两者具有比较明显的相关性。例如,You are as beautiful as spring flower.这个句子就是一个含有简易隐喻的句子。在这个句子中有本体,也有喻体。因为句式的结构比较简答,所以在理解的过程中不会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

其次,隐性隐喻。和简易隐喻形成比较大的对应与区别的是隐形隐喻。这样的隐喻很难从字面上发现本体或者喻体。需要在理解的过程中,通过上下文的方式来进行辅助理解。隐性隐喻因为在表达中具有一定层面的隐藏性。所以,无论是在句子的结构还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关性等方面都需要借助语言环境来进行句子所要表达含义的理解。例如,Their marriage is on wings.这个句子所使用的就是一种隐性的隐喻。在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到本体是他们的婚姻,但是喻体却不是很明确。通过上下文可以看出他们的婚姻关系处在分裂的状态中,而不能简单的将其理解为字面的含义,他们的婚姻在翅膀上。

最后,复杂隐喻。从结构的层面上来看,复杂隐喻是一种综合体。在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将简易隐喻与隐性隐喻等诸多的语言表达修辞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融合。正是因为这种融合其在句子的结构以及所要表达的含义方面会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与理解层面的难度。当然,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中,这样的结构与使用方式并不多见。

总之,隐喻虽然在分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这些特色一方面体现了隐喻在表达使用中的效果性,也为今后的语言翻译制造了一些客观层面的难度。这也是本文尝试对其分类进行系统归纳与分析的原因,为接下来的英语翻译手法及翻译策略的探讨寻求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商务英语词汇隐喻及映射机制使用的意义

首先,隐喻及映射机制是一种语言的修饰。在商务英语词汇表达的过程中,简单的平铺直叙会给人一种普通而不新奇的感觉。通过隐喻这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在一定层面上促进语言表达意图的实现,从而让所描写或者表达的对象更加具有立体感。这种语言的修饰是商务英语词汇表达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手法。在这种语言修饰的助力下,读者对所要表达事物的特色与特点也更加理解。

其次,隐喻及映射机制是一种语言表现的强化。在进行商务英语词汇表达的过程中,对于隐喻的使用一个基本的落脚点是通过这种修辞手法来实现主观情绪及思想的表达。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一种语言表现的主要路径与方式,隐喻可以很好的通过某种必要的修辞手法来实现语言表现层面的强化。从这个层面上来看,隐喻是商务英语词汇表达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今后的商务英语词汇中,无论是从句法结构层面,还是从语言的表达方面都需要重视这种语言功能的实现与表达。

最后,隐喻及映射机制是一种作者情绪的彰显。既然是隐喻,那么在进行表达的过程当中,就不可避免的作为一种主观情绪间接表达的方式与工具。从语言动机的层面来看,作者之所以会选择借助隐喻这种修辞方式来进行句子含义的表达,就是通过本体与喻体的相关性来进行主观情绪的彰显。在这个过程当中,语言背后的情感色彩也就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总之,隐喻作为语言修饰、强化与作者主观情绪的彰显,在今后的使用,尤其是在进行英汉翻译的对接过程中,要充分考量这种内在的语言逻辑性与表现力。

四.商务英语词汇隐喻及映射机制使用策略

首先,隐喻的对等发展。隐喻的对等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语言形式层面。另一个是语言内容的表达层面。只有将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隐喻的对等才算得上比较成功。在与英文进行对接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层面的差异会存在着一定的不匹配的问题。例如,各种隐喻的翻译与表达。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借助功能理论来进行诠释,因为太过直接的表达反而会影响语言思想内容的传递。

其次,隐喻的使用要不断的与时俱进。语言是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在商务英语词汇隐喻的使用中,不要墨守成规,要从商务英语词汇隐喻的具体实践出发,不断的探求商务英语词汇隐喻水平及策略的提升。商务英语词汇隐喻的时代性对词汇使用的创新性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对哪一种词汇,在借鉴相关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也应该不断的推陈出新。

再次,遵循一定的词汇使用规则。在进行商务英语词汇隐喻及映射机制中,在其内在一般都沿袭着固有的格式及条文要求。这种要求在某种层面上来讲已经成为一种固有的行文惯例。因此在商务英语词汇隐喻及映射机制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尝试借助固定的规则及格式的要求,来将其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对应。这种在词汇层面的对应,就如同是套用固有的模式。只有基于这种基本格式框架下的商务英语词汇隐喻及映射机制的使用,在今后的词汇使用中,才会从内容与框架上取得更大的一致性。

最后,注意商务英语词汇隐喻中的一词多义。词汇的一词多义在语言学中并不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包括英语、汉语、韩语、德语等诸多的语种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词汇的一词多义现象。所谓的商务英语词汇的一词多义现象,从字面的意思来看就是某一词汇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含义与意思。这些含义有的相似,有的与本意之间距离比较遥远。例如,在英语词汇中,spring 本初的含义是春天,可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它又逐渐呈现出了泉水与弹簧的内涵。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一方面是在语言发展的进程当中,由于文化或者是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原因,一些简单的词汇在内容及含义的表达方面表现的更加丰富。另一方面是词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衍生与创造的能力。无论是通过哪一种方式或者渠道所产生的词汇的一词多义现象,其对日常的英语交流与商务英语合作所产生的影响还是比较深远的。

商务英语词汇是商务英语进行沟通与表达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商务英语词汇的基本特点出发,分析在其进行表达的过程当中,隐喻及映射机制使用的意义及策略。由于研究的水平有限,在论述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偏颇,还恳请专家、学者进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甘雯.商务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10)

[2]朱芳.多媒体网络下的商务英语词汇教学[J].校园英语.2015(03)

[3]马利红,李永芹.商务英语词汇习得途径探究[J].中国ESP研究.2011(01)

使用机制 第4篇

所谓机制可以理解为原理, 而它一定是由系统所构成的。煤炭企业所特有的事业部结构表明, 在机制的设计和实施中需要把握好总厂与分厂的关系, 以及分厂与班组的关系, 这样才能全面实现预算资金的合规使用, 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成本控制事宜。

鉴于以上所述, 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煤炭企业总厂与分厂的内控特征分析

遵循上文所述逻辑, 以下将从总厂、分厂、班组层面来进行内部控制的特征分析。

(一) 总厂层面上的内控特征分析

事业部型又称作“M”型, 其中的以产品为主线构成了煤炭企业各事业部划分的基础, 包括原煤开采、煤炭深加工、煤炭运输仓储在内的事业部单元, 共同形成了总厂内部运营环境。因此, 从总厂层面所进行的分析可以在目标管理模式下来进行。

1、目标分解。

总厂根据目前市场需求环境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当前主要以产能增效为内容的目标设计。产能增效包括压缩现有过剩产能, 并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煤炭资源的利用水平和深加工质量。这一总目标便需要在各分厂内部进行目标分解, 进而转化为被具体执行的行动力。

2、目标协同。

与其它根据生产类型所划分的事业部企业不同, 煤炭企业各分厂的划分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即根据有机分工的技术组织要求所进行的事业部单元设计。因此, 目标协同在这里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克服官僚主义和降低非效率因素干扰的情况下, 需要尽量保持企业内部供应链系统的运营流畅性。

(二) 分厂层面上的内控特征分析

分厂作为具体的实施单位一般以直线职能型作为内部组织架构, 这种架构存在着一个显著的弊端, 即因职能范畴决定工作内容而导致了各部门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如, 原煤开采分厂中的生产部门追求工效, 而后勤保障部门则追求安全质量。从而, 分厂层面的内控还在于协同各职能部门的目标函数。

1、利益协调。

在煤炭企业普遍采取的薪酬分配体制下, 奖金这一块构成了分厂职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生产岗位、生产辅助岗位、生产管理岗位的绩效考核标准不同, 而使得各职能部门在为了获得奖金的同时而偏离相互合作的轨道。因此, 利益协调便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2、质量管控。

无论是原煤开采还是煤焦油的提炼, 都需要建立起质量管控机制, 但在实施内控时却时刻受到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影响, 这一影响便降低了分厂、总厂管理层的监管效能。因此, 解决信息偏在现象便成为了优化质量管控的保障。

(三) 班组层面上的内控特征分析

在工业企业管理中班组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这不仅是班组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基石, 更是实现煤炭企业目标落地的载体。建立起班组——分厂——总厂路径下的内控形态, 实则成为了在目标协同下满足企业内控要求的路线图。从工作内容来看, 班组层面的内控活动较为单纯, 并在完成工作任务时的弹性和幅度都不大。因此, 在实施内控中主要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进度匹配性。

二、分析基础上的机制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针对难点, 增强煤炭企业内控绩效的合理化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 总厂层面的合理化模式方面

目前存在着一个事实, 即在科层结构下总厂的诸多制度安排过于同质性, 而没有考虑到各分厂的实际, 使得各分厂一半欢喜、一半忧。因此, 总厂管理层应在践行群众路线的大背景下, 切实到各分厂和内部的班组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 以总厂制定原则、分厂制定实施方案, 最终由总厂审批的形式来提供制度安排。在增强掌控全局的方面, 需要考虑收紧各分厂的财务权限, 从而建立起总厂权威。

(二) 分厂层面的合理化模式方面

分厂层面所面临的难题主要归因于信息偏在的影响, 因此对于两个方面的难点都需要从降低这一影响上入手。首先需要明确, 信息偏在现象无法避免, 因为企业内部不可能具有充分信息的条件。那么建立起与分厂职工相关联的利益, 便能使他们从主观上采取配合的态度进行生产。因此, 分厂可以在薪酬分配上以班组为单位, 建立起生产质量和成本控制量化体系, 通过考核公开、公正的给予班组绩效奖励或惩戒。这样一来, 也能提到督促其它班组的效果。

(三) 班组层面的合理化模式方面

笔者认为, 强化班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需要通过构建班组文化来实现。遵循从上到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路径, 班组负责人应在生产安全和成本控制上做出表率, 并通过传帮带机制来帮助青年职工快速成长起来。从中, 来逐渐形成融合的、在工作中你追我赶的局面。

(四) 三层次融合下的合理化方面

作为一个系统, 增强煤炭企业的内控绩效还需要建立起三个层次的融合局面。融合的关键在于形成总厂管理层与分厂管理层、分厂管理层与班组负责人的协商、沟通机制。特别对于总厂和分厂管理层应消除国有企业特有的行政气息, 而是放下身段切实倾听基层职工的心声。

三、小结

本文认为, 在机制的设计和实施中需要把握好总厂与分厂的关系, 以及分厂与班组的关系, 这样才能全面实现预算资金的合规使用。

摘要:煤炭企业所特有的事业部结构表明, 在机制的设计和实施中需要把握好总厂与分厂的关系, 以及分厂与班组的关系, 这样才能全面实现预算资金的合规使用, 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成本控制事宜。

关键词:煤炭企业,预算资金,机制

参考文献

[1]郝光华.实施“人本管理”增强企业活力[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 2011 (8)

[2]李丰军.基于目标规划的煤炭企业目标管理研究[J].煤炭技术, 2010 (7)

ios的ARC的机制和使用方法 第5篇

ARC是什么

ARC是iOS 5推出的新功能,全称叫 ARC(Automatic Reference Counting),简单地说,就是代码中自动加入了retain/release,原先需要手动添加的用来处理内存管理的引用计数的代码可以自动地由编译器完成了。

该机能在 iOS 5/ Mac OS X 10.7 开始导入,利用 Xcode4.2 可以使用该机能。简单地理解ARC,就是通过指定的语法,让编译器(LLVM 3.0)在编译代码时,自动生成实例的引用计数管理部分代码。有一点,ARC并不是GC,它只是一种代码静态分析(Static Analyzer)工具。

变化点

通过一小段代码,我们看看使用ARC前后的变化点。

[html]

@interface NonARCObject : NSObject {

NSString *name;

}

-(id)initWithName:(NSString *)name;

@end

@implementation NonARCObject

-(id)initWithName:(NSString *)newName {

self = [super init];

if (self) {

name = [newName retain];

}

return self;

}

-(void)dealloc {

[name release];

[Super dealloc];

}

@end

@interface NonARCObject : NSObject {

NSString *name;

}

-(id)initWithName:(NSString *)name;

@end

@implementation NonARCObject

-(id)initWithName:(NSString *)newName {

self = [super init];

if (self) {

name = [newName retain];

}

return self;

}

-(void)dealloc {

[name release];

[Super dealloc];

}

@end

[html]

@interface ARCObject : NSObject {

NSString *name;

}

-(id)initWithName:(NSString *)name;

@end

@implementation ARCObject

-(id)initWithName:(NSString *)newName {

self = [super init];

if (self) {

name = newName;

}

return self;

}

@end

@interface ARCObject : NSObject {

NSString *name;

}

-(id)initWithName:(NSString *)name;

@end

@implementation ARCObject

-(id)initWithName:(NSString *)newName {

self = [super init];

if (self) {

name = newName;

}

return self;

}

@end

我们之前使用Objective-C中内存管理规则时,往往采用下面的准则

生成对象时,使用autorelease

对象代入时,先autorelease后再retain

对象在函数中返回时,使用return [[object retain] autorelease];

而使用ARC后,我们可以不需要这样做了,甚至连最基础的release都不需要了,

使用ARC的好处

使用ARC有什么好处呢?

看到上面的例子,大家就知道了,以后写Objective-C的代码变得简单多了,因为我们不需要担心烦人的内存管理,担心内存泄露了

代码的总量变少了,看上去清爽了不少,也节省了劳动力

代码高速化,由于使用编译器管理引用计数,减少了低效代码的可能性

不好的地方

记住一堆新的ARC规则 — 关键字及特性等需要一定的学习周期

使用机制 第6篇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使用状况

学术界关于公允价值准则的制定存在两个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会计的目标是为评价受托人的经济管理责任提供信息,所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会计计量模式应当以历史成本为核算方式,公允价值较易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所以应该尽可能的避免使用。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会计的目标是向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提供有助于进行投资决策的信息,所以应当采用相关性较强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

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始于1998年6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在随后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以及1999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公允价值均被摆到了重要位置。投资准则讲解中对在我国采用公允价值的必要性作了四点说明:(1)在我国会计实践中,已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这种计量属性,因而具有实践基础;(2)公允价值具有公允性;(3)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4)公允价值表现形式多,适用性强。虽然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广大会计人员运用公允价值还存在一定困难,但可采取一定措施加以指导。在我国已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中,至少有六个直接涉及到公允价值,分别是: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债务重组、投资、收入、非货币性交易和无形资产。然而,2001年1月财政部发布和修订的八项会计准则以及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于有关经济业务的处理却尽可能回避公允价值,初次计量的按历史成本入账,后续计量的按账面价值入账。

事实上,2001年修订后的会计准则中同样有公允价值的采用。如《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规定,非货币性交易有时也可能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如果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不高于25%,应视为非货币性交易。其他几项准则如固定资产、外币折算意见稿、企业合并意见稿也涉及到公允价值的运用。

在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引入公允价值、规范资产减值计提方法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借款费用会计处理等方面实现了诸多突破,该准则的亮点之一就是修订后的基本准则强调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也就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中,包括要具有相关性,因而正式确定了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历史成本不再是唯一的主要计量属性,并且比较全面的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导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同时在公允价值的使用方面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审慎的改进。

公允价值使用的不理想及应对策略

由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商业文明的程度、公司治理的成熟状况、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及其独立性以及法制环境的条件等会计准则实施的支持系统。所以,建立虚假的会计信息的发现机制和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支持系统中的两个重要的环节。

1、建立虚假的会计信息的发现机制。有效的虚假会计信息发现机制必须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能够提供宽畅的发现通道;二是能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现成本。为了加大虚假会计信息的发现机率,以下两点是值得尝试的制度。①健立异常监控系统。异常信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的异常审计报告,另一方面是异常的会计信息。财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往往意味着其财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其中被注册会计师出具拒绝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政府监管部门要进行直接核实。异常会计信息则是指某一企业的会计信息和同行业相比、与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相比异常的变化。同一行业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由于经营环境的不同,会计信息异常变动在所难免,异常会计信息未必就是虚假会计信息。但是,我们不可因此对异常会计信息等闲视之。内部控制原理告诉我们,对异常信息进行监控和分析是风险控制的重要措施。在确定异常会计信息判断标准的基础上,政府会计信息监管部门通过建立定量分析系统和现场检查制度将是提高监管效果的有效手段。②建立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在会计信息监管中,举证责任倒置制度是指虚假的会计信息的控方无需拿出会计造假的直接证据(但是需要有基于会计核算或其他事例的被告方会计造假的理由和事实),而是由被控方拿出没有造假的证据来摆脱责任。推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对于降低中小投资者的举证成本和诉讼成本,提高中小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监督会计信息的积极性,拓宽虚假会计信息的发现通道具有积极的作用。

2、建立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①应当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逐渐形成职业经理人阶层,进行声誉评价。声誉是经营者在经理人市场中存在、获利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声誉有利于经营者的长期发展,而劣迹斑斑的声誉记录则很可能使经营者被逐出经理人市场,甚至毁掉其一生的伟业。因此,通过形成一个职业经理人阶层,且有关机构定期对其业绩、行为进行考核,并评定其声誉,记录在案,对于经营者的劣迹要随时公布,从而迫使经营者放弃短期行为转而追求长期利益。②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鼓励市场并购行为,活跃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入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如使经营者部分持股或给予其股票购买选择权等),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从而改善双方的“激励相容性”。③应强化内外部监督,加强对经营者的行为约束。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可以考虑将会计按其职能和作用的不同分成内部管理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同时,要明确界定对外报告会计部门的产权,即拥有据实核算反映权和监督权,但以不损害经营者的经营决策权为限,不得擅自干涉经营者的决策甚至替代其做出决策。对于经营者的一些明显不合理、不合法以及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应拒绝进行业务处理,并及时向董事会报告。同时为抑制对外报告会计人员其与经营者“串谋”欺骗所有者、出现“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问题,还需在机构设置上强化内部的制衡和约束机制,加强基础工作,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④加大处罚力度,降低经营者的预期风险收益。经营者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不仅要承担上述声誉损失成本,还必须承担物质成本。根据经营者是“有限理性经济人”并“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学假设,其行为必定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获得风险收益是经营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那么使经营者的风险成本大于其风险收益是一种有效防范经营者进行利润操纵的物质上的内在激励措施。这更要加强会计社会监督力量,提高审计质量,从而增加经营者造假受罚的风险,而后的重点便是加大处罚力度,降低经营者的预期风险收益。

利润操纵有多种方式,国内的利润操纵通常是利用债务重组、相互参股、企业集团内部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与非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置换,以达到包装上市、配股、避免摘牌等目的。可见利润操纵是有着主观的动机的利润操纵并非公允价值之过,就象用以实施犯罪行为的工具并没有过错一样,要受惩罚的只是罪犯本人,在利润操纵过程中公允价值也只是一个被利用的工具。只要有操縱利润的动机和操纵利润的条件,利润操纵就不可避免。公允价值与利润操纵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使运用被广泛认为可靠的历史成本也不能保证不出现利润操纵现象。可行的方法不但要在准则制定上不断完善它,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建立包括完善的公允价值使用的支持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会计信息的可靠和相关的兼容。

使用机制 第7篇

计算机网络最初是为传送数据信息而设计。传统因特网认为所有的主机都是平等的,这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因特网I P层提供的“尽最大努力交付”服务以及每一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的策略,对传送数据信息也是很合适的。随着网络服务的增强,网络用户对多媒体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频繁,当要在线传送多媒体信息时,网络必须具有一定的服务质量。服务质量Qo S[1]是服务性能的总效果,此效果决定了一个用户对服务的满意程度。为使因特网提供一定的服务质量,传统的“尽最大努力交付”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应当设法增加一些机制确保网络的Qo S,其中调度和管制机制是提高因特网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

1 调度机制

“调度”就是排队的规则。如果不采用专门的调度机制,那么在路由器队列采用的默认排队规则就是先进先出FI-FO。当队列已满时,后到达的分组就被丢弃。其最大缺点就是不能区分时间敏感分组与一般数据分组,并且也不公平,因为这使得排在长分组后面的短分组要等待很长的时间。为此,必须为路由器设计一个合理的排队规则,加权公平排队WFQ是当前许多路由器产品都使用的调度机制。

加权公平排队WFQ是这样工作的[1](如图一所示):分组到达路由器后由分类器(分类程序)对其进行优先级分类,然后按照类别进入相应的队列(这里假定分为三类),三个队列按顺序依次将队首的分组发送到链路。遇到队列空就跳过去。同时,由于各类别的优先级不同,每种队列分配到的服务时间也不同。可以给队列i指派一个权重wi。于是队列i得到的平均服务时间为wi/(∑wj),其中∑wj是对所有的非空队列的权重求和。这样,若路由器输出链路的数据率(带宽)为R,那么队列i将得到的有保证的数据率:

2 管制机制

对一个数据流,可根据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管制。

(1)平均速率网络需要控制一个数据流的平均速率。这里的平均速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分组数。但这个时间间隔的选择也说明了这个指标的严格程度。例如,限定数据流的平均速率为每秒50个分组和平均速率为每分钟3000个分组,虽然这两个指标的平均值都一样,但其严格程度却不同。

(2)峰值速率峰值速率限制了数据流在非常短的时间间隔内的流量。“非常短的时间间隔”需要指明时间间隔是多少。例如,限定数据流的平均速率为每分钟3000个分组,但同时限定其峰值速率不超过每秒1000个分组。峰值速率也受到链路带宽的限制。

(3)突发长度网络也限制在非常短的时间间隔内连续注入到网络中的分组数。

要在网络中对进入网络的分组流按以上三个指标进行管制,可使用非常著名的漏桶管制器(简称为漏桶),其工作原理[1]如图二所示。

漏桶是一个抽象的模型。在漏桶中可以装入许多权标,但最多装入b个权标。只要漏桶中的权标数小于b个,新的权标就以每秒r个权标的恒定速率加入到漏桶中。若漏桶已装满了b个权标,则新的权标就不再装入,所以漏桶中最多保持b个权标。

漏桶管制模型中分组流入网络的过程如下:分组进入网络前先要进入一个队列中等候漏桶中的权标。只要漏桶中有权标,就可以从漏桶取走一个权标,然后就准许一个分组进入到网络。若漏桶已无权标,就要等新的权标注入到漏桶后,再将这个权标拿走才能准许下一个分组进入网络。

假定在时间间隔t中将漏桶中的全部b个权标都取走。但在这个时间间隔内漏桶又装入了r t个新的权标,因此在任何时间间隔t内准许进入网络的分组数的最大值为r t+b。控制权标进入漏桶的速率r就可对分组进入网络的速率进行管制。

3 漏桶模型与加权公平排队相结合

将漏桶模型与加权公平排队结合起来可以控制队列中的最大时延。现假定有n个分组流输入到一个路由器,复用后从一条链路输出。每一个分组流使用漏桶模型进行管制,漏桶参数为bi和ri,i=1,2,…,n。

加权公平排队(WFQ)可以使每一个分组流得到如公式1所示的有保证带宽,那么当分组流通过漏桶后等待WFQ服务时,一个分组所经受的最大时延为多少?

现在考虑分组流i。假定漏桶i已经装满了bi个权标。这就表示分组流i不需要等待就可从漏桶中拿走bi个权标,因此bi个分组可以马上从路由器输出。但分组流i得到的带宽是由公式1给出。这bi个分组中的最后一个分组所经受的时延最大,它等于传输这bi个分组所需的时间dmax,即bi除以公式(1)给出的传输速率:dmax=bi∑wj/R×wi。

参考文献

使用机制 第8篇

一、农村土地流转概述

农村土地流转指的是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和农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 将土地使用权 (经营权) 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 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 其实质就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涉及集体、承包户和接包方。承包户把自己在集体承包的土地转让给接包方, 集体要防止个人为了利益随意转让, 起着监督和中介等作用。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出租、转包、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其中以转包、出租和转让为主。尤以农户之间转包, 所占比例最大。其他还有拍卖、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 在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以及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方面均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所占的比重不高, 农村土地流转向市场取向发展, 农民开始珍视土地承包经营权, 以折价为主, 实现土地增值的最大化。农村土地流转在农村不同阶层、不同区域差异明显。土地流转自发性、随机性较大, 多数农户把自己的土地转包给自己认识的种田能手, 用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坚持稳制活田, 三权分离的原则;依法、自愿、有偿、公开的原则;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变、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二、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作用在于: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推动农村劳力转移, 遏制耕地撂荒问题, 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然而在实践中, 还存在一些阻碍土地流转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

1. 土地流转不规范

由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多为自发形式, 很多未能遵循一定的程序以及履行必要的手续, 未按规定签订流转合同或者契约来规范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通常采取“口头协议”的方式进行私下流转。部分流转协议内容简单粗糙, 合同标的、双方责权利关系也不明确, 约束力不强, 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合同纠纷。大规模、连片土地流转给企业的, 流转透明度不高, 程序不规范。少数农户自我保护意识差。土地使用权流转前缺乏全面考虑, 流转以后容易反悔。这些都造成土地承包关系的混乱, 土地流转无序进行, 导致纠纷越来越多。农民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 农民仍把土地作为经营风险的退路, 所以大部分采取短期转包或代耕代种的形式流转土地, 流转期限过短, 造成转入户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

2. 市场化程度低

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完善, 没有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 流转信息不畅, 土地流转对象和范围选择余地小, 对流转过程缺乏监管机制, 使土地使用权流转处于无序状态。在流转程序、流转手段、流转档案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定。金融支持体系未完全形成。农村金融信贷管理制度与农村土地流转资金借贷需求不匹配, 无法满足土地流转需要。由于农业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都比较大, 金融机构不愿给予资金投放。在经营农业融资困难, 风险大, 效益低的情况下, 土地健康流转受到制约。

3. 社会保障不足制约土地流转

土地在农村还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由于我国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农村居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所承包的耕地, 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农民对于土地流转存在后顾之忧, 怕丧失土地经营权之后缺少就业后路, 因此农民不敢轻易离开土地, 制约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经济效率。

三、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对策与建议

1. 健全管理机制, 规范流转行为

成立县、乡 (镇) 两级土地流转管理机构, 明确各部门职能。经管部门要制定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具体范围、原则、流转形式, 规范流转合同, 建立流转档案。国土部门要在耕地保护、执法检查等方面加强对土地征占用的管理, 防止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建立土地流转登记制度, 由村委会备案, 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登记。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 积极探索建立由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 组建土地流转中心, 引导有实力的公司、企业或个人组建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大力发展以地作股的股份合作经济模式, 引导更多的农村闲置土地流向股份制经营, 提高土地流转的综合效益。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应该立足职能, 建立流转纠纷调解仲裁机制, 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

2. 完善扶持政策, 加快流转步伐

对种田专业大户、带动力比较强的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租用农户土地进行农业开发的, 可享受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对投资规模较大, 带动农户较多、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的农业企业, 可按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对待, 在贷款方面给予倾斜。建立金融支撑体系, 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为农村土地规模化流转建立平台。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按照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将农户联系起来, 实现将零星的、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向龙头企业流转, 以发挥土地规模效益。

3. 多措并举, 促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健康发展

土地流转的方向应尽量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一致。一产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在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应向农业集中区和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经济条件较差的地方应鼓励向大户、示范户、种田能手流转。加快建立健全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 形成有利于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的政策环境。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 大力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 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技能, 拓宽就业门路。

摘要:本文从我国农村耕地流转的现实情况出发, 针对土地流转中存在土地流转不规范、市场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不足等制约土地流转的问题, 从健全管理机制、完善扶持政策以及为土地流转创造综合条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农村耕地,使用权,流转

参考文献

使用机制 第9篇

关键词:土地管理,动力机制,结构分析,农村宅基地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 造成广大的农村地区宅基地废弃和闲置, 形成空心化村庄。据估算, 目前我国农村宅基地闲置率大约为10%~15%。[1]按照2006年底土地变更调查显示, 全国村庄建设用地2.48亿亩, 按当年农业人口计算, 人均村庄建设用地224平方米, 高出国家定额最高值 (150平方米/人) 49.3%, 其中宅基地是1.85亿亩, 占村庄建设用地的75%。《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中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而言, 我们的耕地非常有限, 并已受到严格的保护, 从这个意义上讲, 农村宅基地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后一块后备资源。在城市化的空间转换过程中, 要实现对农村宅基地的充分利用, 其使用权流转是最有效途径。研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有关于此类的文献并不多, 研究的侧重点只是集中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及制度的探讨上, 但制度只是机制的外在形式, 制度要通过机制起作用, 由此看来, 制度层面上的研究范式不能解决中国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根本问题, 必须深入到机制层面探究农村宅基地管理系统形成动力的内在机理, 用以指导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构建和制度设计。

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微观动力分析

1.从农民的角度来讲, 利益目标就是满足自身效用最大化

现行法律规定农民有权凭借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申请一定面积的宅基地用于建房。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 经审核批准后, 农民即可无偿性地使用宅基地建屋, 其目标就是要满足自身效用最大化:为了生产生活便利, 尽量选址在沿路、沿河、承包地边;为了宅基地生产生活兼用, 如储存农具、农副产品及饲养牲畜等, 尽量选择主辅房与晒场、庭院、家庭作坊等附地相结合;为了生活环境舒适, 尽量选择开阔地以保证采光、通风、向阳良好。因此, 有住房需求的农民因能申请到无偿使用的宅基地, 很少有人愿意购买本村其他人因各种原因而闲置的住宅, 因为这些旧宅通常不能满足效用最大化, 从而使农村闲置房屋不能充分发挥物的效用。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村庄越来越大, 越来越散。

2.“利维坦”[2][1][3][4]而笔者认为应该更多地从激励机制入手, 而非约束机制, 因为政策杠杆需要利益支点。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需要对农民更大的利益激励, 而非更多的政策约束。

一个可行的方式是允许农村宅基地不必经过征收, 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直接上市, 将经济利益永久留在农民集体内。根据区位的不同, 城乡结合部可发育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租赁市场, 其它区域应是鼓励和推进建设用地指标的流转, 如就地开发必将导致布局散乱、配套缺乏、土地浪费等老问题。[5]但考虑到宅基地买卖存在风险、道德问题和信息不对称以及农民因自身的限制可能导致的短期行为, 完全放开宅基地本身的直接买卖在目前条件下还不可行。通过这样机制调整, 不断可以还原土地价值, 促进农民珍惜土地, 农村土地利用由他律变成自律;而且还能让农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缩小贫富差距;同时还可以减少因征地可能带来的激烈冲突,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随着集体组织经济状况的改善, 农民便有财力投入生产和生活设施, 促成农村土地高效利用的良性循环, 而政府只需要总量和用途控制即可, 从而以最小的激励成本换取最大的激励效果。

2.运用利益制衡原理约束地方政府直接干预土地供应与利用

1994年分税制后, 各地争夺制造业投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地方政府凭借其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地位, 以极低的补偿大规模地征收集体土地 (主要是耕地) , 通过廉价的工业用地出让吸引制造业投资, 换取未来的制造部门税收收入, 而且制造业发展将推动服务业的繁荣, 以增加服务部门的税收收入, 同时带来更高的商住用地出让金收益。顺着这种发展思路, 在2005年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后, 地方政府开始主导推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 其中以宅基地置换模式最为常见。相比于征地, 宅基地置换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农民的利益,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地方政府凭借行政权力获取农村集体土地的冲动。从长远来看, 通过这种流转方式所能够挖掘的潜能终归是有限的。因而, 地方政府的这种以土地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地方政府在土地领域主导资源分配——当前远离成熟市场凸显的一种两难选择, 并有了自己的利益, 显然这种利益需要约束, 否则极易造成对土地利益相关人的侵害和有限土地资源的浪费甚至破坏。全国温暖湿润, 适宜耕作和居住的平原土地只有17亿亩, 其中非农用地高达10亿亩;中国有限的优质耕地主要集中东、中部地区, 几千年形成的良田沃土一旦被圈占破坏, 就难以弥补。[6]而前述的农村宅基地不经征收而直接入市的流转方式是一种可行的约束机制, 一方面由农民组成的集体作为一个供地主体打破地方政府供地垄断, 形成制衡, 从而减小地方政府征地收益预期;另一方面提高征地门槛, 促使城市发展从土地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我国目前的大城市中城市建设容积率约为0.75, 中心城市的平均容积率约为1, 都低于国家的标准。[7]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以这种制衡机制迫使地方政府把注意力放回自身, 通过积极挖掘内部潜力, 增进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 促成经济健康增长模式。而且直接入市流转并不必然地减少收益, 如果是工业用地, 甚至还可以省去地方政府的征地和开发投入, 也不影响地区制造业投资, 不减少地方税收。

3.中央政府因势利导, 健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导向机制

宏观层面上看, 中央政府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导向性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的目标导向也是诱发积极性的启动性因素。从农民的角度来看, 保持农民宅基地的申请和无偿使用的权利, 这种福利性有利于保持农村稳定, 符合中央政府利益取向, 不太可能取消, 既然如此, 如果没有有效的流转激励, 农民申请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宅基地利用问题很难解决。如果以地方政府主导推动, 大包大揽, 资金要求很高, 不具推广性, 而且很多问题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因此, 中央政府应因势利导, 以公平正义和利益相关为原则, 强化农民的宅基地权利, 使导向机制获得农民的广泛认同和具有较强的可执行性。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 区域间“竞次”[8]因此需要深化体制改革把地方政府引导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通过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创新限制地方政府与国家目标相悖的行为, 并形成更强的动力实现国家目标。

四、结语

我国现今政策多是问题导向的, 用打补丁的方式形成了政策体系, 往往较多地体现了管理者意图和利益, 没有从机制的角度考察政策的导向、激励、约束职能, 因而出现了一系列矛盾与冲突, 增加了社会成本。为此, 必须根据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力机制的内在要求, 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应的对策,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以此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3) 韩康, 肖钢.积极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宅基地市场[J].理论前沿, 2008, (13) .

(2) 章合运, 吕颖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的构建[J].农村经济, 2008, (09) .

(4) 陈柏峰.农村宅基地限制交易的正当性[J].中国土地科学, 2007, (04) .

(5) 方金华.重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思考[J].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3) .

(6) 施建刚, 黄晓峰.基于和谐理念的宅基地置换模式创新[J].农村经济, 2008, (01) .

(7) 吴苓.城市近郊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 2008.

(8) 陈云风, 武永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J].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5, (05) .

使用机制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家,管理,评价

1 改革、完善企业家的管理和使用制度

1.1 积极探索实行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家管理和使用办法

(1) 对主导国家命脉的大型企业, 坚持并积极完善党管干部的原则, 在企业家选用上做到组织配置和市场配置相结合。党组织对企业家的管理和指导应由微观变为宏观, 直接变为间接, 静态变为动态,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真正做到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

(2) 注意区别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领导人员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研究不同的管理、规范手段和办法。增加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引导其多从事公益事业。

(3) 需加强对干部使用权利的监督。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制定顶层领导薪酬水平时, 应遵循效率与报酬对称原则, 体现利益均衡原理, 按效益和贡献价格分配, 找准精神和物质激励的结合点, 使薪酬激励效率最大化, 避免给顶层领导薪酬制定过高, 扩大贫富差距;各国有企业内的纪检部门应设置为上级部门;深圳市实行“市国资委-市级资产经营公司-国有企业”三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需建立人民监督举报评审制度, 发挥监事会、工会的作用,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1.2 在企业家管理、使用制度上进行新的突破

一是彻底取消企业干部的行政级别, 变对企业家的级别管理为岗位管理, 要突破企业家任免上的行业、部门和关系垄断, 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企业家使用制度的创新就在于突破干部选用的行业、部门、关系限制, 加大群众参与的力度, 体现党的群众路线, 体现企业家选择的公开、公平、公正性、真实性、准确性、民意性。

二是突破级别界限, 按岗位、职务、职业管理, 造就能者上, 庸者下的环境舞台。过去干部的任用总是有级别和任职年限限制。“论资排辈”压抑埋没了不少有才华的青年, 也耽误了许多事业。企业家是市场竞争的主体, 而市场竞争需的是“能力”而不是“资历”。只有打破“论资排辈”的限制, 才能使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 在市场上展示风采。

三是突破身份界限和“一纸定终身”的干部管理制度, 使企业家能上能下, 能进能出, 不拘一格选人才。过去干部一朝被任用, 就决定了永久的干部身份, 而且是能上不能下。其可谓“一纸任命, 终身为官”。新的企业家使用制度就是要彻底改变这个状况, 企业家没有行政级别, 没有“官本位”的思想, 上下去留要由市场和企业业绩作决定。需完善企业家的考核评价体系。

四是突破干部单向选择的限制。企业家可以由过去被动安排工作变为主动选择, 实行企业和企业家的双向选择, 可以充分实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自我选择舞台和空间, 来施展才华, 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2 建立合理、准确的企业家考核、评价制度

2.1 要正确、合理、准确地评价企业家的优劣

必须建立企业家业绩考评体系, 作为激励企业家工作的动力。需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充分发挥市场评价作用的原则;二是注重绩效和贡献的原则;三是评价结果与奖惩使用挂钩的原则, 并体现:导向性、合理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1) 考核指标系统。设置一套较完整、科学、规范化的经济指标体系来衡量企业家的经营水平和贡献大小。包括以下四类指标:

(1) 反映企业家经营管理水平的指标:

销售利润率;项目投资收益率;新产品开发成功率;市场占有率;

资产负债比率:企业家要有冒险精神, 敢于负债经营, 但又不能过高的负债, 这个比例一般在50%—75%为宜。

(2) 反映企业家对国家贡献的指标:利润总额;上缴税金总额;国有资产增值额;资产利税率。

(3) 反映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就业率;环保效益率;碳排放率;能源利用系数;新产品销售比率。

(4) 反映企业家对企业的贡献:净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留利水平增长率。

(2) 评价系统。评价系统着重就考核指标进行定性分析、比较, 开展年度评价和任期届满评价。包括: (1) 业绩审计评价; (2) 纵横业绩比较评价; (3) 环境分析评价; (4) 综合考核评价。

(3) 反馈系统。是对企业家的经营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后的结果分析, 便于上级部门和企业家了解经营业绩。包括: (1) 考评结果的总体分析; (2) 层面分析; (3) 以一定形式通报评价结果。

(4) 激励系统。对企业家的事业激励、政治激励和利益激励。

2.2 借鉴西方国家对企业家的评价机制

(1) 商品市场对企业家的评价

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优劣, 竞争能力的强弱, 产品销售情况如何, 市场占有率大小及其变化情况等, 无不反映出该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企业家的经营水平。

(2) 资本市场对企业家的评价

一个企业经营状况如何, 直接影响到该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如果公司经营状况好, 这个公司就可上市、该公司股票价格就上涨, 公司取得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也比较容易。

(3) 人才市场对企业家的评价

企业选择职业型企业家主要通过职业经理人市场。具体招聘方式有:公开招聘, 通过行业组织和成功人士推荐, 通过人才咨询公司选择经营侯选人, 从本企业或其他企业经营管理优秀人员中提拔, 从人才市场和企业竞争、检验胜出的精英中提拔。

使用机制 第11篇

根据对广西区内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开展的机制砂使用情况调研, 了解机制砂的性能指标。从机制砂生产企业和机制砂制备工艺两个方面, 分析总结机制砂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1 广西机制砂使用情况

调查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中, 使用机制砂的企业占调查混凝土企业的79%, 其中机制砂的来源80%为外购, 20%为自制。据不完全统计, 被调查企业机制砂的使用量约为425万t, 机制砂混凝土的产量为521万m3, 占全年混凝土产量的36%。其中, 柳州、桂林、河池的全部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均使用机制砂生产预拌混凝土。调查得到的广西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机制砂使用比例详见图1 (其他地市包括河池、防城港和钦州等) 。

2 广西机制砂的性能

根据调研获得的大量相关基础数据分析总结, 发现广西预拌混凝土企业用机制砂的主要性能指标基本能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细度模数

经分析, 广西目前市场上普遍使用的机制砂的细度模数μf在2.6~3.6之间, 平均值为3.0。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对细度模数的划分, 可知广西机制砂中, 约85%为中砂, 15%为粗砂。除个别企业外, 大多数企业使用的机制砂都满足配合比设计采用细度模数2.3~3.2人工砂的要求。

2.2 颗粒级配

分析结果表明, 广西机制砂的颗粒级配基本落在Ⅱ区的范围, 部分企业所用的机制砂2.36 mm的累计筛余略高于标准要求, 但超出量不大于5%, 仍满足标准要求。

2.3 石粉含量

根据预拌混凝土企业所提供的数据, 广西各市机制砂的石粉含量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 除个别企业外, 大部分企业所使用的机制砂的石粉含量 (MB<1.4) 均值为7.0%, 其中有部分企业使用的机制砂石粉含量大于10%。虽然有研究认为一定程度的石粉含量对混凝土的强度等性能影响不大或有一定的有利影响[4,5], 但石粉含量过大仍会带来混凝土质量不易控制的问题。为了满足相关国家标准对石粉含量的要求, 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后方可使用。石粉含量偏高已成为广西机制砂性能方面普遍存在且较为突出的问题。

2.4 母岩强度

广西机制砂所采用的母岩大多为石灰石, 少部分采用河卵石, 均属于沉积岩, 所采用的沉积岩的母岩强度均大于70 MPa。广西以石灰岩为主的沉积岩的质量较好且分布广泛, 采用适宜技术制备满足标准规范及生产应用要求的石灰岩制机制砂, 是未来的发展要求及趋势。但是石灰岩在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粉末, 这些粉末混入机制砂, 最终增加机制砂的石粉含量。

综上所述, 预拌混凝土企业所用机制砂的细度模数、颗粒级配和母岩强度等指标基本都能满足相应的国家标准要求, 但是由于机制砂受制备工艺和母岩类型等限制, 导致石粉含量指标偏高成为制约机制砂混凝土性能提高的主要问题。

2.5 压碎指标

广西各市机制砂的压碎指标如图3所示。结果表明, 广西市场常用的机制砂的总压碎指标均在25%以下, 压碎指标平均值为12.3%, 优于行业标准JGJ/T 241—2011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对总压碎指标小于30%的要求。较优的压碎指标值得益于广西具有的较好母岩。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制备工艺有待提升

机制砂制备工艺可以分成湿法工艺、干法工艺两种。

在机制砂的生产过程中采用水洗的方式去除石粉或泥粉而达到建筑用砂的标准称之为湿法制砂工艺。湿法制砂工艺生产出的机制砂含泥量少, 表面洁净, 但是其耗水量大, 洗砂过程对产品的级配破坏较大[6], 生产工艺受到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双重限制, 通常不作为机制砂生产的首选工艺。区内有一些企业采用此方法制备河卵石机制砂, 产量较小。

干法工艺为目前区内最主要的机制砂制备工艺。干法制砂工艺是指在机制砂的生产过程中不采用水洗除粉方式, 而是采用一套粉尘装置来控制机制砂中的石粉含量, 其特点是机制砂颗粒级配易于控制、能耗低、环境负荷小、可就地取材生产, 生产的机制砂成品可以不受季节的限制而加以使用[7,8,9], 干法制砂工艺的除粉设备主要有干法分级机和选粉机两种。

广西目前石灰岩制机制砂的石粉含量偏高, 是由于其制备的干法无选粉设备的生产工艺所决定的。要有效降低机制砂的石粉含量, 一种是采用石粉含量较高的石灰岩机制砂和石粉含量较低的河卵石机制砂按一定比例混合, 或是控制机制砂混合天然砂的比例;另一种是采用带选粉设备的干法工艺, 即在制备石灰岩机制砂的时候增加相应的选粉设备, 将多余的过细石粉从机制砂中分离开来。采用带选粉设备的干法工艺是适宜广西石灰岩资源的机制砂的制备工艺。

3.2 机制砂生产企业的组织及管理有待提高

我区有些地区已经形成了机制砂生产的企业化经营模式, 但在某些地区还存在自开自挖的作坊式经营, 缺乏工业化的管理模式。单个的开采场受到区域和市场局限性的影响, 缺乏规范的管理和盈利模式, 体现不出应有的规模效益。

4 机制砂制备改进措施及应用

4.1 机制砂生产向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机制砂的生产应走专业化和规模化的道路, 机制砂的制备必须走专业化之路, 建立从矿山的矿石开采、破碎加工、筛分、除尘/水洗、回收到机制砂产品的一条龙生产系统。对高品质的矿石可以做型材加工, 品质一般的可以生产碎石, 品质较差不能生产碎石的矿区可以用作机制砂的原料, 以实现对矿山资源的综合性充分利用。同时, 机制砂产业应该走规模化工业化之路, 向技术要效益, 实现工业化建设和生产。机制砂生产企业应在工厂化经营、装备机械化水平、自动化程度等方面均实现了突破, 尽快跟上全社会工业化的步伐。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质量技术管理水平, 提高矿石的利用率, 有效保证机制砂的质量。

4.2 改进工艺制备机制砂

从机制砂制备工艺的角度出发, 根据之前分析, 采用带选粉干法制备的机制砂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采用其制备样品的相关性能指标均满足国家标准GB/T 14684—2011建设用砂的要求。其中石粉含量为4.8%小于标准GB/T 14684—2011建设用砂中小于10%的要求。

5 结语

目前, 机制砂在预拌混凝土中的使用已十分广泛, 广西机制砂的母岩类型主要为石灰岩代表的沉积岩, 其母岩强度及压碎指标均较好。广西机制砂生产企业在技术上及规模上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机制砂性能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石粉含量过多, 其是由机制砂的生产工艺所决定的。通过改进工艺增加选粉设备可有效控制机制砂的石粉含量, 获得满足标准规范要求的机制砂。

摘要:根据广西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机制砂使用情况的调研结果, 分析了机制砂在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从机制砂生产企业和机制砂制备工艺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使机制砂的性能指标满足标准规范的要求。

关键词:机制砂,预拌混凝土,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蒋正武, 任启欣, 吴建林, 等.机制砂特性及其在混凝土中应用的相关问题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 2010 (11) :1-4.

[2]杨松玲, 田育功, 林洁.辉绿岩人工砂石粉的研究与利用[J].人民长江, 2007 (1) :113-150.

[3]钱晓倩, 曹伟红.利用碎屑配制混凝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商品混凝土, 2008 (6) :20-24.

[4]李北星, 周明凯, 蔡基伟, 等.机制砂中石粉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J].混凝土, 2008 (7) :51-57.

[5]洪锦祥, 蒋林华, 黄卫.人工砂中石粉对混凝土性能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2005 (11) :46-50.

[6]游秋波.干法生产加工机制砂关键技术[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1 (5) :167-169.

[7]王稷良, 周明凯, 贺图升, 等.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抗渗透性和抗冻融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 2008, 36 (4) :483-486.

[8]A.Skaropoulou, G.Kakali, S.Tsivilis.Thaumasite form of sulfate attack in limestone cement concrete:The effect of cement composition, sand type and exposure temperature[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2 (36) :527-533.

上一篇:排查与维护下一篇:语文课堂动态生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