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管理体制范文

2024-06-18

防灾管理体制范文(精选11篇)

防灾管理体制 第1篇

广铁集团管内武广高铁防灾安全监控系统于2010年4月23日5时起正式开通使用, 监测点设置情况为:风速监测点99处, 雨量监测点42处, 异物侵限监测点91处, 接入130个基站, 36个中继站;监控 (维护) 终端7处, 分别设在武广行调一台、二台、广深港行调台, 集团工务调度, 广州、衡阳、长沙工务段调度。开通初期, 故障误报警频繁, 每月多达上万次, 给高铁日常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干扰。通过对故障误报警分析后, 采取对系统优化升级、强化日常管理等手段, 误报警次数大幅减少,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强化管理, 减少武广高铁防灾系统误报警的方法

2.1 认真分析总结, 协调设备厂商对防灾系统软件进行升级改造

2.1.1 针对行调部门与工务部门业务需求的有所不同, 对系统功能进行了改进。

对原系统当中一些复杂的显示画面进行了合并、修改, 使数据、报警显示更加直观, 并进一步增强了报表统计功能。2.1.2对大风告警机制进行了优化, 将10秒以下的风或由于动车组会车时所引起的瞬间风告警进行了过滤。2.1.3针对夜间“天窗点”其他部门对电力系统的试验, 导致电力闪断而引起的防灾系统监测点UPS的“市电失效”告警, 进行了延时处理, 不记录为告警。2.1.4针对原系统内反映同一类故障的不同告警进行了合并, 并在防灾系统中可能导致“红光带”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多点监测, 确保了告警的准确、一致性;针对可能导致“红光带”的关键环节增加了很多相关联的报警, 用于多次提示和告知值班人员。2.1.5由于个别监测点没有牢固安装地线或地线安装不符合标准, 造成通讯线路抗干扰能力差, 通信不稳定, 会出现瞬间通信中断报警。分析后将个别基站、监测点信号电缆屏蔽层双端接地改为单端接地。

2.2 主动上手、落实责任, 切实做好防灾系统设备管理

2.2.1 召开现场联络会议, 明确工务部门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设备管理部门, 负责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现场设备的日常检查及管理;

通信部门负责GSM-R无人机房内防灾系统设备管理;信号部门负责中继站内异物继电器的管理。同时明确了各单位防灾主管领导及主管工程技术人员, 责任落实到人。2.2.2先后制定下发了《广铁 (集团) 公司武广高铁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运用管理办法 (试行) 》、《关于切实抓好武广高铁防灾系统设备故障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等文电, 对武广高铁防灾系统运用维护管理、设备故障应急处置分级、流程、设备检查及各单位职责进行了明确。2.2.3加强分析, 每天对防灾故障报警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进行登记, 落实闭环管理, 同时对通信故障、网络异常、市电失效、继电器逻辑错误、电压不足、UPS等个别报警问题与设备厂商一道认真分析列表总结出每种报警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确保第一时间正确处理故障。

2.2.4 加强对防灾设备的周期性检查。

每月检查基站设备与室外设备的物理连接线有无破损、短路;外部供电及内部供电是否正常;插头插座是否坚固;交直流空开、列控回路断路器是否在正常位置, 端子有无松动或遗缺;接地母线与各设备地线的导通情况是否正常等。每两月对防灾现场设备检查一次, 重点检查风、雨、异物监测点现场设备的螺栓有无缺失、生锈等问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确保安全。

3 取得的初步效果

武广高铁防灾开通初期, 每天误报警400多次, 每月误报警次数都在10000次左右, 其中5月份误报警更是多达12601次, 而且误报警大多数只持续2-5秒就结束了, 反复持续几次后自动恢复正常。经认真分析, 协调设备厂商对武广高铁防灾系统软件升级改造及典型故障处理, 同时加强日常监控管理, 报警次数大幅减少, 每天误报警次数减少至6次左右, 取得了较好效果。详见表1、2图1。

结束语

防灾减灾管理制度范文 第2篇

为应对如地震、火灾、洪水、有害气体扩散等各种突发灾害事故,公司制订防灾减灾管理制度:

一、公司全体员工必须遵守国家防灾减灾法律法规,遵守政府在紧急情况下的各项安排。

二、公司以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为基础,公司总经理为防灾减灾第一责任人,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全面开展本公司防灾减灾工作。

三、公司建筑物、设施、设备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

四、公司加强灾害准备工作。接合公司日常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对公司防灾减灾设施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重点对灭火,排水、防爆、安全通道等进行检查和养护。

五、每季度对全体员工进行不少一次的防灾知识培训。

六、建立公司各部门通讯录(或全体通讯录),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公告机制。

六、规划本公司人员、设备疏散路线图,并公示全体员工。

七、规划本公司人员、设备的避险区。

八、加强对职工防灾减灾知识的教育培训,组织职工学习互救、自救演练等一切有效方式,增强公司管理人员应对突发灾害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增强职工防灾减灾安全意识和临危处置能力。

九、提前安排特殊时段(如节假日、汛期、雷雨、高温、严寒等)极端气候情况下的值班工作。提前储备(如雨具、自备发电机、交通工具等)防灾物资和工具。

十、与周边企业单位加强交流联系。

防灾管理体制 第3篇

2008年2月,彝族山区遭遇多年不遇大雪灾,牲畜被冻死,水管被冻裂,土豆籽种被冻伤。祸不单行,雪灾之后紧接着风灾,全村三分之一的房屋瓦片都被掀落,大树被吹倒。乐施会、绿色流域、丽江慈善总会等发起了对上南尧8个村的总体救助。

紧急救灾结束之后,绿色流域深刻意识到生态脆弱地区发展工作中必须纳入防灾减灾内容,随之向乐施会和南都基金会申请资金,在山区8个彝族村进行全面灾害管理培训,制定社区参与式灾害管理规划。

在以往的观念里,救灾总是在灾害发生之后,投入大量资金都是为灾后重建。然而,灾害本是可以预防和管理的,大灾并不必定意味着大难,如果预防管理有序,就可以适度减少损失。参与式社区灾害管理是国际上先进的防灾减灾方法,强调以社区为主导,通过一系列预防措施减少灾害隐患,增强社区抗灾抵抗能力,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无疑,这种理念比灾难发生后再去重建能更有效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

2008年末,绿色流域组织了上南尧8个彝族村社代表参加灾害管理培训。上南尧村是高寒山区,冬季经常遭受暴风雪袭击,夏天时有滑坡、泥石流。收入微薄、防灾抗灾能力弱的村民们应对乏力,只能一次次无奈中咬牙度过。培训者向村民们讲授了灾害发生的原理,让村民了解本地可能出现的各类灾害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村民们分成小组,画出自己村庄的社区图,包括山脉、河流、道路、田地和森林;画出村庄建筑物及基础设施分布,详细标出每户人家的住处。然后把历史上发生过的灾害标示在社区图上:哪里发生过洪灾、雪灾、风灾、滑坡和泥石流?哪些地区是高风险区域?未来有哪些灾害隐患?老人们记得,哪年哪里发生过水灾,羊被冲走了几只,还冲走了一个小孩子。通过老人的讲述,全村人渐渐走进了自己家乡的灾害历史,把这些讲述记录下来,就共同编写出村庄灾害大事记。许多自然灾害都有周期性规律,了解过往灾害发生的时间,可以推测它们离再次发生可能有多远,有多严重,让人们更实在感受到防灾减灾的紧迫性。就这样,全体参与培训的村民一步步将时间和空间整合到社区图上,在这共同回忆的过程中,当地传统知识也被激活与唤醒。

培训结束后,一份社区灾害管理规划在村民充分参与中被制定出来,全名就叫《上南尧东村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波多罗设立了防灾小组,村里建立了灾害预警系统,发生了灾害老百姓也知道该向哪个部门报告,并寻求救助。村里还配备了高音喇叭和六部对讲机,以备手机没有信号时使用;另外配备一台发电机防止光伏电站出问题。村里还请来丽江消防队帮助演练地震逃生,如果再有地震发生,村民不至于像1996年那样慌乱地从外面往屋子里跑。流域小组还动员各家在房前屋后种了防风树,选择四季不落叶树种。项目资助了每家饲草草籽,饲草长得很快,可以自己留种,收获之后晒干收藏,到下大雪就不用到纳西村庄买玉米杆或米糠了。这是最成功的项目之一,效果一直保持到现在。四个新修蓄水池也在近几年连续干旱的困境下,保证了全村人畜饮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绿色流域还申请了专门资金,帮助每户加固了房屋抗震结构,替换了防风防雪的实瓦,改善家庭供水管保暖措施,还制作了《彝族社区灾害管理手册》发到每户人家。

2013年春天,彝族山区遭遇了一次大范围森林火灾,考验着培训后的防灾小组。一个冬天都没下雪,风高物燥,山下村民到水源林抓鸟,烧火做饭时引发了山火。看着远处浓烟冒起,刘正伟第一时间电话通知村委会和乡政府,同时赶到光伏电站拉了闸,再用高音喇叭通知村民上山救火。灾害小组迅速动员起来各负其责,男人们提水灭火,女人们打下手准备送饭。天黑了,火还没有完全扑灭,刘正伟安排了村民轮流放哨。第二天,波多罗这边山火刚扑灭,对面阿则雄吉古又烧起来了。那天风特别大,火从江边烧上来,情况紧急,流域小组赶紧组织村民们和大火比赛,抢在大火烧到村子之前砍出来了一条1000多米的防火隔离带,把大火隔离在村子两边山林之外。大火终于止步于波多罗村的防火带。

防灾管理体制 第4篇

截至5月9日24 时, 4月20日四川芦山7.0 级地震余震区共发生3 级以上地震123 次, 其中3.0- 3.9 级97 次, 4.0- 4.9 级22 次, 5.0- 5.9 级4 次, 6.0- 6.9 级0 次。

1 地震救援概况

此次芦山地震的应急救援在有序的指挥和统一部署下完成。由于破坏性地震现场情况极其复杂, 所有的应急救援工作都很紧迫, 而且之间有很多工作都必须共同推进。比如, 搜索救援生命工作, 时间就是生命, 那么道路的畅通就显得重要, 交通指挥就需要统一指挥, 灾区的道路如何保障畅通, 如何对破坏的道路快速修复, 灾区群众的吃住, 医疗卫生的需求, 救援人员如何有序的进入, 救援人员自身的吃住问题, 如何保障进入震中区人员的通讯问题等等, 这些都摆在应急工作的决策者面前, 虽然, 之前已经有了比较科学系统的方案, 但实际的情况将更加复杂。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紧急出动, 赴灾区实施救援。自21 日抵达灾区以后, 救援队先后搜索排查芦山县、宝兴县、天全县及周边24 个乡镇, 医疗救治及健康检查群众两千余人、防疫消杀9 万余平方米:并在灾区开展卫生防疫、卫生宣教和心理疏导等工作。

2破坏性地震监测管理工作

2.1应急响应机制的启动

地震应急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属地为主、区域联动、快速反应、资源共享的工作原则。地震灾害发生后, 省地震局承担省政府地震应急相关工作, 统筹协调地震部门力量, 协助灾区人民政府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灾区市县地震部门按照职责和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非灾区市县地震局和地震台站按照省地震局统一部署, 协同开展地震应急工作。响应措施主要包括:地震发生后, 各部门、单位根据灾情和抗震救灾工作需要自动启动应急响应, 采取以下措施。震情速报测定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等参数, 报省局行政值班室, 并群发短信。编写震情信息上报中国地震局、省委和省政府, 通报有关部门及新闻媒体。组织开展灾情收集, 报上级地震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 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启动应急响应级别和需采取应对措施的建议。紧急救援、协调、协助各级地震救援队伍赶赴灾区, 开展搜索和救援行动。震情趋势判定实时跟踪地震序列活动, 密切监视震情发展, 组织震情会商, 对震情形势进行研判, 协助灾区做好余震防范。

2.2 做好防范地震破坏次生灾害工作

自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的严重次生灾害后, 地震次生灾害引起人们注意. 基于遥感解译与震后现场调查, 对芦山地震的地质环境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芦山地震的地质环境影响主要有:诱发较为广泛的崩塌等次生山地灾害, 崩塌以小型为主, (黄润秋, 王运生, 裴向军, 李渝生, 李为乐) 主要分布在双石- 大川断裂带槽谷以及北西向几个深切峡谷段, 如S210 省道芦山- 宝兴峡谷、芦山- 双石峡谷、龙门- 太平峡谷, 其中震中区宝盛、太平镇崩塌密度最大;泥石流动静物源有不同程度增加, 崩塌新增了泥石流沟的物源;斜坡上缓坡带也堆积有新的崩塌物源, 使震后沟谷泥石流与坡面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增加;斜坡震裂现象较普遍, 震动引起斜坡表层覆盖层不均匀沉降, 宏观上表现为地面开裂、房屋开裂以及公路路基失效等;沙土液化加重灾害程度, 震动引起发震断裂槽谷区砂土液化, 使发震断裂带上地基失效, 震害加重;厚覆盖层场地效应使地震下盘平坝区震害异常, 下盘前陆盆地厚覆盖层地区地震波放大效应使芦山县龙门、清仁以及天全县老场、仁义平坝区及斜坡地带震害严重;芦山地震地质环境影响最大的区域是震中区太平- 宝盛一带, 其次是断裂带下盘5km- 上盘5km的地带、宝兴县城区域及前陆盆地带。 (王运生, 全清等)

2.3 做好灾害评估和恢复重建工作

在四川芦山Ms 7.0 级地震震后第一时间启动了灾情快速评估, 对地震烈度图、受灾人口分布及比例、房屋倒损分布及比例、伤亡人口分布、道路损毁等灾情进行了演进式4 次评估。评估过程充分考虑数据的完备性, 从数据不完备情况下的初步定性评估到数据较完备情况下的定量评估, 并将第4 次评估结果与2013 年4 月23 日民政部公布数据相比:受灾人口评估准确度为95%、房屋倒损评估准确度为73.3%。继玉树地震灾情评估之后, 再次验证了本项目组开发的地震灾情快速评估体系 (模型、方法、软件) 的实用性。 (李志锋, 吴立新, 王然, 王秋玲, 郑硕, ) 恢复灾区遭破坏的测震、前兆等台站的观测能力, 布设流动观测台 (网) , 建立现场监测中心。通过震害调查、强震观测等工作, 确定灾区范围、地震烈度分布。做好人员的医疗和灾后地震科普教育工作

3 结论

(1) 破坏性地震后监测工作应有科学合理的应急响应预案。

(2) 在应急救援时, 应根据实际情况统一部署, 规范管理。

(3) 快速做出地震破坏程度评估和灾后快速恢复对灾区群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黄润秋, 王运生, 裴向军, 等.4·20芦山Ms7.0级地震地质灾害特征[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3 (4) :581-589.

[2]王运生, 全清, 罗永红, 等.四川芦山M_s 7.0级地震的地质环境影响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3 (2) :92-98.

防灾科技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 第5篇

防灾科技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树立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不断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一章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第一条 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

(二)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

(三)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

(四)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多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

(五)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条 学生在校期间依法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校管理制度;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

-1-

(四)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

(五)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章 入学与注册

第三条 按照国家招生规定,经学校正式录取的新生,应持防灾科技学院录取通知书,按学校有关要求和规定的期限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入学者,应当事先书面向学校招生部门请假,并附医院、原所属单位或街道、乡镇证明。请假经学校招生部门批准,方为有效。未经请假或请假逾期两周不报到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第四条 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招生规定对其进行复查(包括思想政治、文化、健康等方面),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结果不符合招生条件者,学校将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凡属徇私舞弊或采取不正当手段取得入学资格者,一经查实,取消入学资格。已取得学籍的,不论入学时间长短,一律取消学籍,予以退回。情节恶劣的,报请有关部门查究。

第五条 对患有疾病的新生,经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以下同)诊断不宜在学校学习的,可以保留入学资格一年。保留入学资格者不具有学籍。保留入学资格的新生应立即办理离校手续。在保留入学资格期限内经治疗康复者,可在下学年新生入学报到时间内向学校提交入学申请,由学校指定医院诊断,符合体检要求,经学校复查合格后,重新办理入学手续。复查不合格或者开学两周内不办理入学手续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第六条 每学期开学时,学生本人应当按时到所在系报到,-2- 办理注册手续,每学年第一学期应交齐学年应交费用,方能注册。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或者其他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因请假或欠费不能如期注册者,应当到所在系履行暂缓注册手续。未请假或请假逾期两周不报到者、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理由者,视为放弃学籍,按自动退学处理。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经所在系认定,可以申请贷款或者其他形式资助,办理缓交学费手续后注册。

第七条 学校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不能在基准学制内达到毕业要求者,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延长学习年限者,应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申请、缴费等手续。学生在校最长年限为所在专业基准学制加二年(含休学),超过此年限者,不予注册。

第三章 考核与成绩记载

第八条 学生应当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各种教育教学环节(以下统称课程)的考核,考核合格者获得该门课程学分。考核成绩、课程学分和学分绩点均载入学生《历年成绩表》并归入本人档案。

第九条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核可采用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方式,考试课程按百分制计分,60分为及格。考查课按五级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计分,及格者即取得学分。

第十条 考试课程的成绩评定一般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实践教学考核成绩组成:

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理论教学时数/课程总时数)×70%平时成绩所占比例:(理论教学时数/课程总时数)×30% 实践教学考核成绩所占比例:实践教学时数÷课程总时数 第十一条平时成绩应根据出勤、听课、作业、习题课、课

-3- 堂讨论、答辩、平时测验等情况综合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平时成绩为不合格:

(一)缺课累积超过该课程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者;

(二)不合格作业次数达到应交作业总次数的三分之一者。第十二条平时成绩不合格者不得参加该课程(含独立安排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期末考核,且该课程成绩记为不及格,学分为0,不得补考,只能重修。

任课教师应在开学初向学生公布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并做好平时成绩评定记录,由系部在考核前将不能参加该课程考核的学生名单汇总,交教务处备案。

第十三条 实践教学考核可以根据学生平时出勤、上课态度、操作能力、实训(实验)报告等综合评定成绩。成绩不合格者,原则上不安排补考,只能重修。

第十四条 考查课程的考核可由任课教师安排,可以课上安排,也可不定期或定期进行,成绩评定可参照考试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也可根据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第十五条 毕业设计(论文、毕业综合实践)成绩评定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毕业综合实践)评分办法》进行评定。

第十六条

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鉴定,以《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为主要依据,采取个人小结,师生民主评议等形式进行,具体评定办法见《防灾科技学院必修课外5学分及任选课外学分评定办法》。由各系按学期给出每位学生的成绩、学分和绩点,报教务处。

第十七条 体育课为必修课,考核不及格者要重修。体育课成绩以考勤、课内教学与课外锻炼活动的情况综合评定。每学期旷课6学时或缺课三分之一以上(含三分之一)者,不予评定成绩,应当重修。重修安排有困难的,由学生本人申请,经体育部审批,报教务处备案,可限期补考一次。

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体育技能课学习者,由学生本人申请,-4- 持学校指定医院的诊断证明、学生所在系的初审意见,经体育部审核同意,报教务处备案,可免于跟班上课,但应当参加体育保健课,考核成绩按及格、不及格两级评定。

第十八条 学生因疾病、特殊事故而不能参加考核,应在考试前持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或特殊事故证明向本系提出书面缓考申请,经系领导批准,及时报教务处备案。缓考课程的成绩要注明“缓考”字样,缓考不及格者应重修。

第十九条 学生未参加考核,该课程记为0分(或不及格),无学分。

第二十条 必修课考核不及格且成绩在40分以上者,允许下学期开学初补考一次,补考及格取得学分,绩点为0,成绩按60分(或及格)计,补考后仍不及格者应当重修。必修课考核成绩不足40分及未参加补考者应当重修。

第二十一条 学生重修应按学校《课程重修管理暂行办法》办理重修手续;学生每学期所修课程应当不超过32学分。重修一般以旁听的方式进行,重修课与其他课程有冲突时,学生本人在征得任课教师同意后可申请以自修方式进行。

第二十二条 公共选修课考核不及格者可以重修,也可以放弃,不及格课程的成绩不载入学生《历年成绩表》,但应按第四十三条第一款决定其学籍异动。

第二十三条 学生严重违反考核纪律或者作弊的,该课程考核成绩记为无效,并根据其违纪或作弊情节,按《防灾科技学院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及留校察看处分的,经教育表现较好,毕业前对该课程可以给予补考或重修机会。

第四章 转专业与转学

第二十四条 由于特殊原因学生提出转专业的,应当在转入

-5- 系、专业的实际办学条件允许情况下,且该生高考(专业)分数不低于转入专业同录取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允许转专业。

(一)学生确有拟转入专业的特长和兴趣,转专业更能发挥其特长的(具体标准由接收系确定);

(二)有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不含隐瞒既往病史入学者),经学校指定医院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拟转入专业学习的;

(三)经学校认可,学生确有某种特殊困难,不转专业无法继续学习的;

(四)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可以在第三学期内适当调整学生所学专业。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一般不允许转专业。(一)入学未满一学期的;(二)二年级及二年级以上的;(三)正在休学、保留学籍的;(四)已达到退学程度的。

第二十六条

学生转专业一学年办理一次,一般应在入学后第二学期内办理转专业手续。学生转专业,应当由学生本人向所在系提交申请,并持能够确认个人专长的佐证材料或学校指定医院的体检证明,填写《学生转专业审批表》,经转出专业系和转入专业系同意,由教务处审核,主管校领导批准。

第二十七条 被批准转专业的学生应参加当前学期原专业期末考试,如考试不及格的课程属转入专业的必修课,必须重修;不及格课程的学分达到了退学规定者,也应予退学。

第二十八条 被批准转专业的学生,在下学年开学前到教务处办理转专业手续,正式成为转入专业的学生。

第二十九条 转专业学生一般应转入同年级。经本人申请、转入系考核、学校批准,可转入低一年级,凡转入低一年级的学

-6- 生,应按转入专业学费标准交纳学费。学生在校期间只能转专业一次。

第三十条 学生一般应在本校完成学业。如患病或者确有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学。

第三十一条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转学:

(一)入学未满一学期的;

(二)由招生时所在地的下一批次录取学校转入上一批次学校、由低学历层次转为高学历层次的;(三)招生时确定为定向、委托培养的;(四)应予退学的;(五)其他无正当理由的。

第三十二条 学生转学,经两校同意,由转出学校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认转学理由正当,可以办理转学手续;跨省转学者由转出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商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转学条件确认后办理转学手续。须转户口的由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有关文件抄送转入校所在地公安部门。

第三十三条 转出校提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材料包括:

1、学生申请书;

2、有该生姓名及省(市)级招生部门印章的录简表复印件;

3、学生成绩单;

4、转出院校同意函;

5、拟转入院校同意函;

6、学生表现鉴定书。

7、学校指定医疗单位诊断书等。

第五章 考勤与请销假

第三十四条 学生应当按时参加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和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所有活动都应当进行考勤.因故不参加上述活

-7- 动时,应办理书面请假手续,凡未请假以及准假逾期不归者视为旷课。

第三十五条 学生上课考勤由任课教师负责,其它活动的考勤由辅导员、班主任负责,考勤情况由系学生工作部门统计汇总、通报。对于缺勤累计达到有关处理规定者,由系在两周内按有关规定提出处理意见,向学生处、教务处报告,学生处、教务处按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处理。

第三十六条 学生因病请假应当持校医务室或其他医疗单位证明办理请假手续。一学期内请病假累计在一周以内的,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批准;累计在一周以上的由系主任批准;达到休学规定的应当到教务处办理休学手续。

学生一般不准请事假,有特殊原因必须请事假时,应当事先办理请假手续。一学期累计请假时间在三天以内的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批准;三天以上的由系主任批准,事假不得超过两周。

第三十七条 学生请病、事假应当填写《请假单》,经批准后方为有效。假满后学生应当及时销假,需续假的,应当及时办理续假手续。

第六章 休学与复学

第三十八条

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当休学:

(一)因伤病经指定医院诊断,需停课治疗、休养达到一学期总学时三分之一者。

(二)根据考勤,一学期病假、事假累计达到该学期总学时三分之一者。

(三)因特殊原因或困难,本人申请或学校认为应当休学者。第三十九条

学生休学一般以一年为期,每生最多可办理休学二次。

第四十条

学生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

-8- 警察部队),学校应当保留其学籍至退役后一年。

第四十一条 休学学生按下列规定办理:

由本人填写休学申请表(附证明材料,因伤病休学应当经校医务室或学校指定医院签署意见)经系批准后报学校教务处备案,发给休学证明,方可休学。休学学生办理完休学手续后,两天内应当离校。休学学生户口不迁出学校。学校为休学学生保留学籍。学生休学期间,不享受在校学习学生待遇。因伤病休学的学生,其医疗费待遇与在校生相同。休学学生不得中途申请复学。

第四十二条

学生复学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学生休学期满申请复学的,应持休学证明及当地居(村)委会的全年表现鉴定向学校教务处办理复学手续。逾期两周不办理复学手续者,取消其学籍;

(二)参军退役后申请复学的,应持部队出具的本人鉴定,向学校教务处办理复学手续。退役一年内不办理复学手续者,不再保留其学籍;

(三)复学的学生编入原专业下一年级学习。如下一年级该专业无后续班时,可调到其他学制相同、学科相近的专业学习;

(四)因伤病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除上述要求外还应当由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开具健康诊断证明,并经校医务室复查合格,方可复学。复查不合格者,不得复学;

(五)休学期间,如有严重违法、违规、违纪行为者,取消其学籍。

第七章

退学

第四十三条

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退学:

(一)不及格课程学分一学期达16学分、连续两学期累计达22学分、在校累计达30学分者。

(二)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

-9-

(三)休学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

(四)经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

(五)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

(六)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事由的;

(七)本人申请退学的。

第四十四条

对学生的退学处理,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对退学的学生,由学校出具退学决定书并送交本人,无法送达的在校内公告。同时报河北省教育厅备案。

第四十五条

退学学生应当在退学通知送达或公告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办理退学离校手续,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

第四十六条

退学的学生逾期不办理离校手续,由学校有关部门注销其在校各种关系,不发肄业证书。

第四十七条

取消学籍、退学、开除学籍的学生,不得申请复学。

第八章

奖励与处分

第四十八条

学校对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或者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锻炼身体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依据《防灾科技学院学生奖励条例》给予表扬和奖励。

第四十九条

对学生的表彰和奖励可以采取授予“三好学生’称号或者其他荣誉称号、颁发奖学金等多种形式,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

第五十条

对有违纪、违规、违法行为的学生,学校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学校给予学生的纪律处分,应当与学生违

-10- 法、违规、违纪行为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

第五十一条

对学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按《防灾科技学院学生违纪处分条例》执行。

第五十二条 学生如对学籍处理和纪律处分提出申诉,按《防灾科技学院学生申诉规定》办理。

第五十三条

对学生的奖励、处分材料,学校应真实完整归入学校文书和本人档案。

第九章 毕业、学位、结业与肄业

第五十四条

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达到规定的学分,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学生毕业时由所在系做出全面鉴定,其内容重点是德智体三方面,包括政治态度、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及学习、劳动和健康状况等方面。

第五十五条 符合《防灾科技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相关条件者,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

第五十六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予以结业发给结业证书:

(一)在专业基准学制年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内容,未达到毕业要求且学生本人申请结业者;

(二)在学校规定最长年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内容,但未达到毕业要求者;

(一)未解除留校察看者。

符合第一款且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满教学计划规定学分达到毕业要求的,学校予以换发毕业证书。符合第二款者,学校不再换发毕业证书,按永久结业处理。符合第三款者,在察看期内确有悔改表现,由所在单位作出鉴定,经学校审查达到毕业要求,学校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换发毕业证书。换发毕业证书时,毕业时间按发证日期填写。

-11- 第五十七条

结业生(不含永久结业者)的不及格课程可以申请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重修,累计不足12学分或毕业设计(论文、毕业综合实践)未通过的可申请以自修方式重修,但应主动与任课教师保持联系,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并参加课程考试;不及格课程累计在12学分以上者应当在校上课,编入指定班级。重修之前应当办理相应手续。

第五十八条

学满一学年以上退学的学生,学校可颁发肄业证书。

第五十九条

对违反国家招生规定入学者,不得发给学历证书,已发的学历证书,学校应当予以追回并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证书无效。

第六十条

毕业、结业、肄业证书遗失或者损坏,经本人申请,学校核实后可出具相应的证明书。证明书与原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第六十一条

无学籍的学生不发给任何形式的学历证书。

第十章 附 则

第六十二条

学校授权教务处负责解释。

国外如何防灾减灾 第6篇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国家强制性洪水保险体制的国家。早在1968年,国会就通过了《国家洪水保险法》,并于次年制定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197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洪水灾害防御法》,对《国家洪水保险法》进行修改,并把洪水保险计划由自愿性改为强制性。1979年起,该计划归属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统一管理。

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还组织绘制了洪水保险图,规定在行洪区内不准建任何建筑,在非行洪区内可以修建建筑物,但修建前必须购买洪水保险。

美国把全国划分为13个流域,每个流域均建立了洪水预警系统,每天进行洪水预报,最长的洪水预报是3个月。短期预报由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向社会发布,中长期预报一般不向社会发布,仅限于联邦政府内部公布。在全美2万多个洪水多发区域中,3000个在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预报范围内,1000个由当地洪水预警系统预报,其余由县一级系统预报。

此外,美国还利用先进技术,对洪水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及时预测,发布警示信息,逐步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为核心的3S洪水预警系统。

近几十年来,美国政府还致力于采取以雨水直接回收为重点的工程措施。如在美国加州富雷斯诺市兴建了渗漏区地下回灌系统,在芝加哥兴建了地下隧道蓄水系统等。美国还在其他许多城市建造了由屋顶蓄水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等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收集的雨水可直接或经适当处理后用于冲厕所、洗车、浇绿地、消防和回灌地下等。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宾夕法尼亚州还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规定新开发区实行强制性的就地滞洪蓄水。

英国应对具体灾害的一个主要原则是,灾害发生后一般由所在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处理,以便最快捷地提供救援受困人员、阻止灾害扩大等所需的资源、人力和信息。

伦敦建立起了紧急规划长官负责的紧急规划机构,平时负责地区危机预警、制定工作计划、举行应急训练。

伦敦消防和应急策划局是这个城市应对火灾、地震等各种灾害最重要的力量。该局在每个社区设立24小时值班的消防站,能够随时提供多方位的救援措施。2003年起,该局每年发表一份《伦敦安全计划》,为未来一年的城市灾害处理制定细则。

该局还与负责医疗急救的国家健康服务体系签订协议,建立了两个机构之间的通信交换系统。该局对数万户家庭进行了防灾能力评估,并在82%的伦敦家庭中安装火灾报警系统。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大震发生半小时内,首相和各省厅主要负责人要在首相官邸组成危机管理中心。气象厅负责提供各种灾情预报。消防人员、警察和自卫队组成的救援队可应当地政府的要求,立即投入紧急救援活动。电力、煤气、自来水公司、通信、交通等部门都有各自的防灾机制,地震发生时既可各自为战,又能统一行动。

日本把预防和应对危机看得同等重要。去年5月,日本中央防灾会议出台了《东海地震对策大纲》。东海大地震震源位于骏河湾周边地区,从历史上看约100至150年发生一次,现在到了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

防灾管理体制 第7篇

关键词:冰雪灾害,城市危机管理

一、事件回顾:冰雪降临湘南

2007年的冬天对于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的人民来说是个特别寒冷的冬天, 一场百年难遇的特大冰雪灾害不期而遇。冰雪灾害蔓延中国17省区, 灾民过亿, 付出数百亿的经济损失。这次冰雪灾害, 湖南是重灾区, 而位于湖南最南部、紧挨着广东的郴州则是重中之重, 在1月13日以来, 受强冷空气影响, 郴州大部分地区出现入冬以来最大幅度的降温过程, 连续一个月出现雨雪、冰冻天气, 为郴州市有气象记录以来之最。这次冰灾给郴州带来了严重损失。截至2月5日16时, 郴州市受灾人口451.4万人, 因灾饮水困难人口184.67万人, 被困人口33.51万人, 紧急转移安置人口45.98万人, 因灾死亡8人。全市95%的工业企业停产, 90%的矿井被淹;农作物受灾面积15.2万公顷, 其中绝收面积8.41万公顷;死亡大牲畜16.49万头;倒塌房屋11923间, 其中倒塌居民住房7216间。由于这次冰雪灾害, 郴州国家电网、地方电网供电通道全部中断, 停电、停水、通讯不畅, 京广铁路中断、京珠高速阻滞、107国道告急、县乡公路停运, 由于郴州是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的重要交通枢纽, 此时正制春运高峰期间, 大量旅客被滞留在火车站和途中的火车上, 仅广州火车站一地, 已滞留旅客80万人。全市人民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 成为一座“孤岛”, 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完全被打乱。

随着《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应对法》在2006年1月和2007年7月的颁布, 我国大多城市都建立了所谓的应急预案, 但是这些预案都是照搬其他城市模式, 没有从自己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制定, 预案仅仅是一纸文稿, 摆设门面, 而危机爆发时还是采取传统的治理模式, 危机管理作为一项业余工作被排斥在政府管理大门之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 是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

城市危机管理是衡量一个政府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事实一再证明, 建立健全城市危机管理机制势在必行。本文就以此次发生在郴州的冰雪灾害为例, 分析政府危机管理中显露出来的不足和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完善城市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议和措施。

二、城市危机管理的涵义及机制

城市危机管理是指调动各种资源, 运用各种方法, 通过预防、准备、处理和善后体系来管理各种城市危机, 使损失最小化的行为, 简而言之即危机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运用。城市危机管理既有理论价值, 也有实务意义, 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城市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城市管理者对危机发生前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 及时、有效地预防、处理危机, 恢复城市稳定, 恢复市民对城市管理者的信任, 最大限度地降低悲剧的发生甚至达到将危险转化为机会的目的。

城市危机管理机制就是一种对城市各种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的高度集成的危机管理协调机制, 是指有关管理体制部门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和安全事故等各种突发事件而建立起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置办法和制度安排城市危机管理机制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可以把个体的力量转化为整体的力量, 从而发挥出整体的最大优势。

近年来, 我国的南宁、深圳、上海等城市, 在城市统一接警、各部门协调应对等方面进行了可喜的尝试, 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总体而言, 我国城市当前的危机管理仍采用以下两种模式:应对一般城市危机 (如单灾种的城市灾害) 则采用单一部门 (如消防部门) 独自为战的模式;应对较严重的危机, 则往往采用在事发后临时成立领导小组的应对模式。总的来看, 我国城市的危机管理体系还基本处于机构分散、信息渠道不畅、反应缓慢、决策不准的现状, 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调度统一、联动协调、信息共享的城市综合危机管理新机制。

三、冰雪灾害暴露出城市危机管理机制的漏洞

郴州市政府在面对这次冰雪灾侵袭时做出了积极快速的营救, 将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但是从中也暴露出了政府危机管理机制中的一些缺陷和不足, 可以说郴州市所暴露出的机制不完善, 一定程度上在全国其它城市都有所体现。

1.城市危机管理意识不强

在这次灾害中, 尤其是郴州市电力设施遭受重创, 几十年建设起来的郴州电网, 在史无前例的冰雪灾害中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其严重程度为省、地电网组建以来所罕见。到2月12日止, 市电业局、郴电国际、华润电力三大电网倒塌、折断数杆塔12万多根, 全城停电十余天, 严重影响了救灾工作的进行。虽然这次是罕见的冰雪灾害, 电线、电塔附冰重量远远超出设计承重标准, 但电杆标准设计较低, 电网投资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 郴州电网没有并入国家电网也是引发大面积停电的一个重要原因, 折射出市政等部门危机安全意识薄弱。导致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电网建设明显滞后。

因此,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危机和风险意识, 学会与各种灾害共存。树立危机和风险意识, 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不能满足于几个口号和几条标语, 而是应该体现在日常工作中, (即把危机管理纳入常态管理) , 真正危机爆发时, 才不会手忙脚乱。政府在做好危机预警后, 还要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救援的培训演习, 使相关部门熟悉步骤和各自的职责, 同时也能总结提高各部门的应急水平。

2.忽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

城市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 对于城市危机的防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城市危机预警机制可将危险与灾难的降临挡在第一步, 从而阻止危机对城市造成的巨大破坏。对于城市危机管理来说, 难的并不是危机发生后紧急状态下的有效救援, 而是在危机尚未发生之前, 城市管理者就能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 迅速地识别并意识到危机时刻的到来, 将城市从正常情况迅速转换到紧急状态 (或者说从常态到非常态) , 采取果断地措施, 防止危机的发生。

我们在应对雪灾中就暴露出体制上与应对上的诸多问题, 如预警系统的事实上失位, 郴州从上到下都有防汛抗旱指挥部, 但职能重点是洪水、干旱、地震、泥石流、火灾, 而没有预防低温灾害的内容。对暴雪的到来, 总体上缺少必要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连化雪用的工业用盐也储备不足。没有预警, 没有提醒, 没有防备, 面对突如其来的雪冻灾害, 显得有点手忙脚乱。

3.缺乏危机管理专门机构

在我国, 虽然已出现多种专业性应急组织, 包括消防、防汛、防震与抗震、疾病防控应急支援组织等等。但是, 它们都不属于统一专业化的应急管理机构, 仅从各自部门履行应急职责, 无法突破部门限制, 而且这些机构大都担负着应急处理以外的其他职责, 所以, 每当灾害事故发生, 它们的协调组织能力和应急处理权力都显得非常有限。平时, 它们很难拿出跨越自身业务范围的灾害应急处理预案。

在这次雪灾中, 郴州市就把市政府值班室作为协助市政府应对处置全市突发事件的指挥协调中心, 将市应急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 与市政府值班室合署办公, 赋予市政府值班室应急处置协调职能;统一组织领导全市应急管理工作, 工作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 配备了适应快速应急反应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办公设施。同时, 要求各县 (市、区) 参照设立对应的独立值班机构, 加强适应现代办公和应急处置工作的硬件、软件建设, 形成了全市统一的应急管理机构。这种政务值班机构的模式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使危机管理工作高效运行, 必须设立独立的危机管理专门机构, 保证政府各个危机管理部门负责人员经常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开展危机演练工作提高市民的危机防范意识和能力;进行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有效协调, 使损失与危害降到最低。

四、构建有效的城市危机管理系统的建议措施

1.健全危机法律体系, 保障危机管理有法可依

危机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是政府在危机时期, 采取特殊措施, 领导社会和民众渡过危机、稳定社会的一项工作。“政府能否在非常状态下做到依法办事, 有效地处理应急情况, 不滥用权力, 破坏法治和保护大多数人的基本权利, 这是对一个政府的能力和法治水平的考验。”一个有能力的政府不仅能运用法律处理好正常社会状态下的秩序和有效地保障公民权利, 而且能有效地依法处理非常态下的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利。在紧急状态下政府处理危机, 往往需要行使行政紧急权力, 政府的权力和措施将突破平常法制框架, 超越平时法治要求, 甚至暂停某些法律或宪法条款的执行。危机管理同政府其他职能一样, 只有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才能运作有效。特别是当政府在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施加新的义务给社会公众或者限制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所享有的权利时, 应当获得法律上的授权。为提高政府的危机管理的效能, 应该按照“叙力优先性、紧急处置性、程序特殊性、社会配合性、救济有限性”的特征去构建危机法律体系。

2.构建一体化的城市危机管理体系

从美国等国家城市危机治理经验来看, 都有一个统一的危机应急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借鉴发达国家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 在政府设置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是必然选择, 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既可以保证危机管理的专业性, 又可以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

反思我国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危机管理基本上实行“按灾种, 分部门”、“条块结合, 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 这种强调职能化分工的管理模式能够发挥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 但是部门之间却存在协调障碍。这是我国城市危机管理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也是制约城市危机管理的根本性问题。有必要在城市政府中建立高层次的危机管理的领导、指挥和协调机构即专门的常设性的城市危机管理机构。

3.完善城市危机信息沟通与管理

城市危机管理, 无论是危机前的预防、准备阶段还是危机发生后的反应和恢复阶段, 都必须建立在准确、全面、适时的信息基础上。同样, 城市政府危机管理的政策制定、危机决策也离不开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为此我们必须作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发挥媒体的监督职能, 进行信息披露机制改革。要创造一种让媒体公正介入危机事件的程序, 保持适度的新闻自由度, 让市民能够及时了解事情真相, 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加强市民对政府行为的监督.

其次, 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新闻发布会制度是一种政府危机管理人员通过新闻发布会的方式经由媒体告知公众有关危机事件的起因、后果、政府应对措施以及工作进展等情况, 以澄清事实, 避免恐慌, 同时争取公众对政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的制度。

最后, 建立完善的城市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将公安110、交通122、消防119、急救120、市长热线12345等应急指挥与调度集成一个综合信息管理体系下的子系统, 采用单一号码, 形成求助方便、指挥统一、救助及时的智能化信息系统, 以增强对各种突发性城市危机的救援能力。

4.提高城市管理者危机管理能力

政府是城市的管理者, 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危机管理能力。而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官员的危机管理能力, 因此, 为了提高整个城市的危机管理水平, 就要增强政府官员的危机管理能力。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引进高层次的管理人才, 如公共管理博士、硕士或是其他专业的人才, 使他们具备的危机管理知识和危机管理能力能直接为政府所用;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对现有人才的培训, 即将城市危机管理的相关理念、知识、技能以及做法等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使政府官员们树立危机管理的意识, 主动增强自己的危机管理能力。

五、结语

随着近年来城市危机的不断发生, 危害日益严重, 城市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也就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共识, 城市危机管理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城市管理者的关注。城市危机管理的关键是构建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体制, 包括一整套的危机监测、预防、快速反应及运行机制。城市危机管理机制、应急预案和法制的不断完善, 危机管理人员和机构的逐渐专业化, 城市危机管理的水平必定会稳步提高, 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参考文献

[1]顾林生.南方冰雪灾害与现代化社会的大系统风险管理[J].中国减灾, 2008, (2) .

[2]温家宝.全面提高国家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J].大坝与安全, 2005, (06) .

[3]陈亮, 张三峰等.转型期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升研究——以“哈尔滨停水事件”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1) .

[4]罗伯特.希斯著.王成, 宋炳辉译.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1.

[5]薛澜, 张强, 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6]金磊.美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方法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 2006, (06) .

[7]顾林生, 陈小丽.全国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及今后的发展重点[J].中国公共安全, 2006, (04) .

[8]顾林生.城市综合防灾与危机管理[J].中国减灾, 2005, (08) .

防灾减灾夺丰收 第8篇

当前已进入防汛中后期, 但天气仍有许多不确定性, 农业生产特别是秋粮生产还要过洪涝、干旱、台风、“寒露风”、早霜等多个关口, 抗灾夺丰收的任务依然艰巨。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 不大意、不麻痹, 把形势估计得更严峻一些, 把准备做得更充分一些, 把工作抓得更紧一些。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全体会议部署要求, 狠抓工作落实。农业部要求当前重点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加强应急管理, 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特别是针对秋粮生产可能面临的灾害, 做到技术方案早出台、救灾物资早落实、防御措施早到位。二是加强秋粮信息调度, 要特别关注跟踪水稻、玉米等主要品种, 特别关注东北等主要产区的作物长势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及时研判、及时反映、及时采取措施。三是加强指导服务, 一旦发生严重灾情, 要及时派出工作督导组和技术指导组, 深入灾区开展巡回技术指导, 帮助农民搞好灾后田间管理, 及时改种补种, 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影响和损失。四是加大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支持灾区恢复生产。要做好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生产资料调剂调运工作, 切实保障恢复生产救灾物资需求。五是搞好宣传引导, 采取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农业抗灾救灾的重大行动、重大措施和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 积极动员社会力量, 切实增强农业防灾抗灾工作合力。

在做好防灾减灾的同时, 各级农业部门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 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努力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业部副部长、部安委会主任危朝安指出, 今年以来, 各级农业部门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平安农机”、“平安渔业”、“平安单位”创建活动, 全国农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但安全观念要警钟长鸣, 安全生产要常抓不懈。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学习、坚决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的各项要求部署, 充分认识做好当前农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和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高度, 不断增强做好农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切实加强领导,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在各项生产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 重点抓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职责清楚、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做到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 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切实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落实农业安全生产行业指导工作职责, 农机、渔业、农垦、畜牧兽医等部门都要针对本行业、本系统工作特点, 加强风险隐患排查, 加强薄弱环节工作, 对可能由强降水、洪水、台风、泥石流、高温等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明确防范重点, 制定有效防范应对方案和措施。

三、做好部系统安全保卫工作。以防火安全为重点, 组织力量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行动, 突出抓好本单位的电、供气、供水、通信、交通等重要设备设施, 以及有毒有害物品、易燃易爆危险品、微生物菌毒种等的检查, 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 不留隐患。

重庆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分析 第9篇

重庆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重庆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生态环境脆弱, 地形地貌复杂, 气候差异明显, 自然变异强烈, 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强度大、损失重。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干旱、风雹、洪涝、低温、雷电、地震、泥石流、滑坡、岩崩、水土流失、生物病虫害、森林火灾等多种自然灾害, 造成众多的人员伤亡、大量的住房倒塌和农作物毁损。

加强重庆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建设, 已成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在灾害应急管理中, 政府的作用极其关键。政府是灾害应急管理的动力源之一, 其能力之大小、功能之强弱, 职能配置之合理与否, 都关系到灾害应急管理的效率。

二、重庆防灾减灾工作成果

近些年来, 重庆防灾减灾工作发生了较大变化, 突出表现在防灾减灾工作的有序性增强、有效性提高, “秩序”与“效率”已经和正在成为当前重庆防灾减灾工作的新特征。具体说来, 这种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工作的变化:

一是体系更加健全。目前, 全市救灾工作已基本形成“政府统一领导, 部门分工负责, 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领导和组织管理体系。从管理体系上改变了过去权力分散、职责不清、运转不灵的状况。

二是制度更加完善。重庆直辖以来, 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包括地震和地质灾害防治、防汛抗旱、气象监测、森林防火、生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行政规章, 制定并出台了政府救灾救济工作的一系列行为规范, 初步形成了救灾工作的法规体系, 基本实现了救灾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三是管理更加有序。近年来, 重庆市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对自然灾害依据不同标准实行分级管理, 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筹措、储存、分配与使用, 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

四是力度更加增大。防灾减灾资金投入的大幅度增长是重庆直辖以来救灾工作最显著的变化。直辖后, 中央加大了对重庆救灾经费的预算, 全市各级各部门对灾区的投入也相应增大,

五是手段更加增强。目前, 运用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 全市已初步建成“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网”、“三峡库区地质滑坡监测网”、“汛抗旱指挥系统”等, 使全市救灾工作的科技化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三、防灾减灾工作存在的缺陷

近年来, 虽然全市救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政府救灾应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救灾工作管理体制与现行的救灾工作不相适应。

救灾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多个部门协调一致的行动, 而现行的是多头管理体制, 导致各自为阵, 难以形成系统合力。

2、减灾工程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减灾工程严重不足, 且现有减灾工程标准低、设施老化、装备落后,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

3、救灾投入与现行财政体制不相适应。

现在的救灾投入主渠道仍是国家财政和市级财政, 县乡两级财政基本上少有投入, “分灶吃饭”、分级负责的救灾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4、减灾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救灾工作

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受资金、人才、体制的限制, 减灾科技成果推广严重滞后, 自然灾害损失的科学评估从上到下至今也还没完全建立。

5、救灾法规体系与依法治灾不相适应。

国家没有自然灾害救助的基本法, 防灾减灾的许多共性问题和大政方针没有确立, 不利于救灾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四、大力提高重庆防灾减灾应急能力

政府是各种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主体, 建立健全社会有效应对突发灾害的应急体系, 政府是关键。因此, 为进一步提高重庆防灾救灾应急能力, 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进一步完善城市灾害应急法制建设。

开展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立法研究, 构建和完善政府应对和处理城市危机事件的法律、法规体系, 这是强化政府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根本措施, 对提高政府应急处置能力, 尤其对加大政府部门协调、组织机制落实、人财物调拨的力度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2、建立和完善政府灾害应急政策。

加强应急信息系统建设, 除健全职能机构、培训人员、加强信息网络连接和信息共享外, 更为紧迫的是从信息报告制度入手, 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信息报告的责任、标准、程序、时限、渠道、协作等具体要求。这是政府加强应急管理、健全应急机制的重要内容。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和民主建设的推进, 政府的职能应逐渐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3、推进科技减灾, 用现代科技提升政府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城市抗御灾害能力的大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进步的水准, 因此要大力发展防灾减灾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 把科技减灾纳入城市的发展规划;加大减灾投入, 建立具备通讯、预警、灾情评估和监视、确定行动重点地带、协调及分配救灾资源、公众信息与新闻媒介等多方面的功能高效的应急技术系统, 使之成为一个城市事故灾害的“神经中枢”。

4、加大减灾投入。

政府必须自觉地担当起防灾减灾投入主体的责任, 建立政府应急基金或发展灾害保险事业, 扩大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救灾资金按比例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分级建立救灾资金的投入机制;坚持减灾工程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后投入使用;对具有排他性财产权的减灾工程, 按“谁投资、谁使用、谁受益”的市场模式引资建设;广泛开展社会捐赠活动;建立多渠道、社会化的减灾投入机制。

5、通过各种形式, 向广大市民广泛普及防御地震、火灾、疫情等灾害常识。

在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灾害防御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工作, 强化城市人民的防灾意识, 提高居民的应急反应能力。

同时, 在新的历史时期, 重庆将坚持“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协调发展、综合减灾”的方针, 紧紧围绕秩序与效率这一目标, 建设防洪抗旱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气象减灾工程、地震预防工程、植物疫病防治工程、森林防火工程、灾后重建工程、生态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 实现救灾工作系统化、社会化、科学化、法制化,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结语

防灾减灾是一个功在千秋的系统工程, 不可急功近利。它需要政府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利益负责的精神, 未雨绸缪, 守土有责;需要把建立综合性防灾减灾系统工程切实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布局当中。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高低, 将成为全面衡量城市整体功能及其安全防卫能力的标志。随着重庆防灾减灾应急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防灾减灾工作的不断推进, 重庆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将不断提高。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防灾减灾问题越来越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大难题, 提高重庆防灾减灾应急能力是确保实现重庆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重庆防灾减灾工作成果以及存在缺陷的论述, 分析当前重庆的防灾减灾应急能力, 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防灾减灾,灾害应急,救灾应急能力

参考文献

[1]方佳军.重庆市救灾工作的新变化、新举措[J].中国减灾, 2002.4.

[2]方佳军, 罗敬军.构建五大防灾减灾体系,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J].重庆行政, 2006.2.

略论儒学之防灾减灾理念 第10篇

关键词:儒学,防灾,减灾,理念

儒学之价值理念经过两千多年的积淀早已融入中国文化的每一部分, 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品格及心理结构的形成。作为一套全面安排社会秩序的思想体系, 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活力永恒, 深入挖掘其中某些积极因素, 加以重新诠释, 至今仍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儒学中的防灾减灾价值理念具有独特性、可持续性、普适性, 对当今乃至世界防灾减灾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一、“天人和谐”的价值理念

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序运转的物体, 自然界的和谐是天人和谐的基础。《礼记·中庸》云:“赞天地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人类若能与万物融为一体, 就可以实现整个宇宙的和谐, 从而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想境界[1]。

儒家对于天人之间关系的探讨经历了一个长期流变的过程,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夫礼,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天地之经, 而民实则之。”“礼”作为自然之准则, 将“天经”与“民行”二者统一了起来。孟子认为天道与人性相联, 他说:“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 则知天也。”[2]天赋人性, 知性便知天, 天人是相通的。

汉代儒家继承了先秦思想, 随着宋明理学的继续发展, 思想家们进一步解析天人关系, 朱熹提出了“存天理, 去人欲”, 解构了前人对天人关系的理解, 重新对人进行了规划。人即天, 但与天相比, 人能动, 能言语视听, 人就是天地之心, 是天地中最灵之物, “天能覆而不能载, 地能载而不能覆, 怎地大事, 圣人犹能裁成辅相之, 况于其他”, 那么在人的生命系统中, 秩序又如何安排呢, 圣人最高, 主宰一切, 管理天地, 人与人之间应是人希贤、贤希圣[3]。

明清思想家们承袭上述观点的同时, 侧重将人与自然之关系再次加以区分, 清人王夫之提出“相天”之说, “语相天值大业, 则必举而归之于圣人。……人弗敢以圣自尸, 抑岂同禽、鱼之化哉?……故天之所死, 犹将生之;天之所愚, 犹将哲之;天之所无, 犹将有之;天之乱, 犹将治之”[4]。重点强调了人在自然中的作用。

二、“贵人重生”的价值理念

儒家十分强调人在宇宙间的崇高地位, 认为人是万物之灵, 是天地之心, 人的地位与天地相齐, 《孝经》云:“天地之性, 人为贵。”“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可毁也。”[5]重视孝道, 但又敦诫孝子不要因哀痛过度而伤害自己的身体, “三日而食, 教民无以死伤生, 毁不灭性, 此圣人之政也”[6]。《论语》中记载了一则故事:“厩焚, 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只问伤人了没有, 不问马, 表明了孔子珍视生命的态度[7]。孔子重视生命, 关于生死问题多有讨论, 《论语》载:“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 焉知死?”[8]生重于死, 简单几句话揭示了人性的本然意义。比较而言, 孟子对于生命的解读较孔子更进一步, “水火有气而无生, 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 亦有义, 故最为天下贵”。更加难能可贵的是, 孟子除了认识到生命本体的实在意义外, 还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仁民而爱物”的观点:“数罟不入湾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9]渔猎砍伐等要有度, 孟子将仁爱思想进一步扩大了。荀子认为人是天下最可宝贵的生命, “水火有气而无生, 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 亦有义, 故最为天下贵也”[10]。

董仲舒对先秦思想家的观点进行了整理与继承, 他一方面看到并肯定人是自然界发展的必然物, 在其所著《春秋繁露》中承认:“天地人, 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 地养之, 人成之”;另一方面又充分强调人社会性的一面, “人受命于天, 固超然异于群生, 入有父子兄弟之亲, 出有君臣上下之谊, 会聚相遇, 则有誉老长幼之施, 聚然有文以相接, 欢然有恩以相爱, 此人之所以贵也”[11]。董认为, 人毕竟是万物之灵, 人与动物有别, 需要对人进行培养教育, “重礼节, 然后安处善, 安处善, 然后乐循理”, 从而达到完美无憾的生命境界[12]。

三、“爱民济众”的价值理念

民本思想源于先秦诸家, 儒家讲仁政, “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孔子认为作为施政者理应“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如何做到这点, 孔子认为, “仁者爱人”应从“孝悌”、“忠恕”开始, 实现道德践履。对于仁政思想孟子阐述得最多, 也最为明确, 他提出:“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14]“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强调民众才是国家的根本, 告诫君主要忧民之忧, 乐民之乐, 才能得天命而王天下[15]。此外, 孟子还提出了“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 则百姓亲睦”的社会互助观, 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骨肉之间需要赡养扶助, 没有血亲关系的人也要相助相睦, 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

西汉董仲舒发展了民本思想, 在其著述《春秋繁露》中讲:“天之生民非为王也, 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 天与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 天夺之。”[16]董明确主张:“王者, 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 贼气并见。五帝三王之治天下, 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税, 教以爱, 使以忠, 敬长老, 亲亲而尊尊, 不夺民时, 使民不过, 岁三日民家给人足, 无怨望忿怒之患, 强弱之难, 无谗贼妒疾之人, 民修德而美好。被发衔哺而游, 不慕富贵, 耻恶不犯, 父不哭子, 兄不哭弟, 毒虫不螫, 猛兽不搏, 抵虫不触。”[17]董将天搬出来为自己的重民思想服务, 可见其坚决。对人本思想的阐述, 后汉思想家仲长统讲得最为鲜明。他说:“所贵乎用天之道者, 则指星辰以授民事, 顺四时而兴功业, 其大略也, 吉凶之祥, 又何取焉?……所取于天道者, 谓四时之宜也;所壹于人事者, 谓治乱之实也。……从此言之, 人事为本, 天道为末, 不其然与?”[18]这里所提出“人事为本”, 可以说是儒家“人本”思想最明确的表述。

宋明时代的爱民思想更加丰富, 张载把体恤老幼看做每个人天经地义的责任和义务。程颢也认为君王是否爱民、恤民直接关系到社会民风民俗及社会的安定, “养民之道, 在爱民力。民力足以生养遂, 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 故其为政以民力为重也”[19]。朱熹将“恤民”作为君主修身的主要内容, 认为“人君为政在于得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 而恤民之本, 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20]。

四、重“和”轻“争”的价值理念

如果说儒家的“天人合一”营建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秩序, 那么孝悌思想则构筑起家庭及社会秩序和谐的基础。孔子的学生有若曰:“礼之用, 和为贵。”[21]孔孟均认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强调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均应遵守一定是五伦秩序, 社会处于秩序的规范中, 才能和谐运转[22]。儒家反对战争与杀戮, 孔子的仁学以“人”为本, 重视人的生命价值, 对于战争孔子主张以文明的力量与文明的手段使远近悦服。“言忠倍, 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23]主张“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24], “勇而无礼则乱”[25], “善人为邦百年, 亦可以胜残去杀矣”[26]。孔子反暴力表现在很多方面, 他在对《武》乐表演做评价的时候讲:“尽美矣, 未尽善也。”[27]儒家看来, 社会的主体是人, 冲突得以化解的关键在于冲突双方, 社会秩序的和谐归根到底要落实于人, 如若社会中每个个体自身道德修养至善, 能够自觉遵守各种道德要求, 就能最终避免冲突的产生。在倡导和平、反对战争这点上, 孟子与孔子是一致的。孟子痛恨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所进行的不义之战, 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28]。由性善推行仁政, 较之以战论战者确有其高明之处。荀子对人与人之间不顾廉耻、互相争斗深恶痛绝, 他怒斥说:“争饮食, 无廉耻, 不知是非”、“为事利, 争货财, 无辞让”、“轻死而暴”等行为“属之鸟鼠禽兽”、“愚莫大焉”、“害莫大焉”、“辱莫大焉”、“危莫大焉”;“人之有斗, 何哉?我甚丑之”[29]。反战思想之后得以进一步发展, 汉代董仲舒赞同孟子的“王道观”, 认为称霸天下要像商汤和周文王一样, 依靠施行仁义而不是武力征伐。董认为武力虽然可以称霸于诸侯, 但不能使人心服, 只不过是力量敌不过暂时服从罢了, 一旦力量强大就会反叛。此外, 董仲舒还认识到战争是百姓最大的灾祸:“害民之小者恶之小也, 害民之大者恶之大也;今战伐之于民, 其为害几何!”[30]虽然反对争霸战争, 但儒学也不赞成将所有战争取消。如有人问程子:“用兵, 掩其不备, 出其不意之事, 使王者之师, 当如此否?”程子答曰:“固是。用兵须要胜, 不成要败?既要胜, 须求所以胜之之道。”[31]明代王阳明在战功上的成就尤为显著, 可见儒家只反对侵略战争和危害民生的争夺战争, 却坚决支持推翻暴政、抵抗侵略和维护统一的正义战争。

城市防灾绿地空间系统研究 第11篇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45%的城市位于地震烈度7度以上的地区, 70%以上的大城市和工农业生产、50%以上人口集中在气象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建筑、人口密度高度集中, 一旦发生重大灾害, 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在城市环境的诸多因素 (诸如建筑、城市设施、城市形态等) 中, 有些因素使灾害变得更加严重, 而有些因素则可以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这一点, 在城市绿地中得到了最好的证明, 例如日本的关东地震后, 大约130万人进入城市绿地避难, 汶川大地震中, 超过200万人涌入城市公园绿地过夜, 躲避险情。2008年9月, 在建设部下发的《加快编制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中明确指出, 要求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平灾结合的原则, 科学设置防灾公园、临时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隔离缓冲绿地、绿地疏散通道, 形成一个防灾避险综合能力强、各项功能完备的城市绿地系统。

一、城市减灾绿地规划

城市防灾绿地是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城市绿地的简称。日本将防灾公园定义为“由于地震灾害引发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 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灾构造而建设的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和绿地”。

城市中可作为防灾绿地的有公园、绿地、体育场、操场、广场等城市开放空间。

防灾避险是城市绿地应具备的基本功能之一,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 大多数公园仅限于观赏、休憩、改善环境等方面, 而防灾避灾的功能是在建成后追加上的, 缺乏“先天”考虑, 这就导致绿地的避灾承载能力, 避灾设施的完整程度以及日常管理出现一定问题, 与“专业”的防灾绿地相比, 更缺乏对群众的宣传和教育。

二、建立城市防灾绿地空间系统

城市防灾绿地按照规模和避灾服务半径可分为一级避灾据点、二级避灾据点、避难通道和救灾通道。

一级避灾据点是震灾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具体地点应在城市详细规划中具体定位, 保证其安全性、可达性, 即选址首先要确保距离容易产生危险的地区保证一定距离, 其次要使灾难发生后灾民在5~10分钟内能够到达, 再次, 尽可能均匀分布于城区内。

二级避灾据点是震灾发生后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 可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馆和文化教育设施。需要有足够的容纳空间和充足的避灾设施, 新建的绿地应充分考虑避灾需要, 对于现有的公园、体育场等, 应加以改造, 以提高城市的减灾、救灾、避灾能力。

避灾通道以城市次干道及支路组成。链接一级、二级避灾据点形成避灾体系。为保证灾害发生后道路的通畅, 通道的绿化带需要有一定的宽度, 且沿路的建筑应后退红线5~10 m, 高层建筑后退红线的距离还应加大, 以保证通道的安全性和避灾据点的可达性。

救灾通道以城市主干路为主, 这是为了保证城市自救和对外联系等不发生冲突。

一、二级避灾据点、避灾、救灾通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它必须在城市详细规划中才能具体实现。因此, 该规划内容必须反馈到城市减灾规划中, 并结合道路、广场、绿地以及建筑的布置, 统一安排落实。

防灾避险是城市绿地的一项防患于未然的功能, 每个国家的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 建设标准不能一味借鉴国外, 而应立足本国本地特点, 多组织市民演习, 既可增加群众的避灾经验, 又为城市防灾绿地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三、制定避难所运行管理机制

在建立有效的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的基础上, 还应完善相应的避难所运行管理机制,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设置救灾指挥中心;意外发生时, 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中心, 就会造成多个管理部门各自为政, 从而使工作重复, 难以协调。统一高效的救灾工作, 可以使损失降到最低, 更应该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指挥中心, 统一协调各部门的行动, 形成科学的决策, 引导防灾救灾工作向着更加有效高效的方向来发展。

(2) 建立避难所数据库;包括人口、社区、生命线等基本应急要素的基础数据, 也包括单个避难场所的容量、等级、功能、设施、通道、标志等信息, 以便在在灾难发生时, 根据这些数据制定合理化的避难规划。

(3) 制定避难所管理与使用的规章制度, 制定每个避难所开放和关闭办法;这是灾难来临时避难场所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减少人们生命损失的重要保障。

(4) 制定避难的宣传教育与避难演习规划;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 防灾意识落后是存在的潜在危险之一, 如何快速求生在灾难来临时至关重要, 这方面, 日本是个很好的例子, 面对强震, 日本人民所表现的震静让人赞叹, 这与平时的避难的宣传教育与演习关系重大。我们不妨吸取他们的经验, 定时开展以防灾救灾为主题, 进行实战演练, 使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 同时加大宣传, 向居民宣传普及救灾知识, 使得群众在面临危险时不至于手忙脚乱, 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选择。

四、建议和实施步骤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现状, 在防灾绿地空间系统建设中, 提出如下建议:

(1) 充分调研各地区的情况 (包括地质情况、地形、人口等) , 编制详细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并作为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进行实施。

(2) 根据人口密度合理布局城市各类绿地;根据编制的防灾避灾体统规划, 合理布局城市各类绿地, 尤其应该增加小区级的绿地体统, 建立完整的防灾救灾体系。

(3) 对普通公园进行合理改造, 提高防灾避难效能;充分考虑公园平时游览和防灾避灾的多功能重叠特点, 新建公园兼顾游览、生态与防灾使用的需要, 并且对现有的公园进行合理改造, 增加防灾避灾功能设施。

结语

城市绿地系统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美化了城市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憩游乐场所, 在防震、防火、防洪、减轻灾害中, 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对于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而言, 城市绿地是具有防灾减灾功能的重要“柔性”空间, 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中, 占有重要位置, 是其他类型的城市空间不可替代的。

摘要:防灾绿地在城市防灾避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防灾绿地空间系统的作用、组成、管理机制和实施步骤, 旨在对城市防灾绿地空间系统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防灾管理体制】相关文章:

防灾科技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05-27

综合防灾05-09

防灾监控06-19

防灾抗洪范文05-18

防灾减灾口号06-17

防灾信息化06-07

防灾减灾工作论文06-23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05-17

防灾减灾活动总结08-01

防灾减灾简报图文08-03

上一篇:新产品研发项目下一篇:教学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