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社区范文

2024-06-06

建设和谐社区范文(精选12篇)

建设和谐社区 第1篇

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强社会管理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应实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四位一体的社会管理体制, 协调好所辖区域内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以及社区群众与党和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所以, 构建和谐营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加强和谐社区规划的建设。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为了贯彻落实《中共营口市委关于构建和谐营口的实施意见》奠定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 我们对营口市的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社区进行了调研, 对我市建设和谐社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索。

2 我市建设和谐社区规划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所谓和谐社区是指在城市政治经济发展的特定时期旨在追求一种经济消费适度化、基层政治民主化、社会管理多元化、居住环境生态化, 并且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特殊地域空间。目前, 我市社区建设虽然离这种和谐社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市委市政府对社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及各社区规划的扎实工作, 在我市已经具备了建设和谐社区的基本条件。

(1) 随着我市经济实力的增长, 为建设和谐社区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和谐社区建设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近年来, 随着我市经济的较快发展, 广大群众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群众的购买能力、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都在不断提高, 这对开展社区服务和组织社区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同时, 建设和谐社区的生活环境有了改善。人是环境的产物, 生活在优美、怡人的自然环境中, 人的精神、人的思想都将不同程度地得到升华。近年来, 随着我市房地产业的发展, 开发部门在城市统一规划下注重小区的配套建设, 为创建和谐社区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2) 我市的和谐社区建设已经具备了扎实的发展基础。

一是我市已经具备了创建和谐社区的组织保证。近年来,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社区建设工作, 认识到位, 工作到位。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工作的领导, 2010年我市又成立了营口市社区建设指导中心, 使和谐社区建设有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我市已经具备了创建和谐社区的基本物质保证。2009年以来, 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努力下, 全市51个社区已有40个社区有了新建的城区统一标识、统一风格的标准化和多功能化的办公用房。新建的社区办公用房实现了办公室、警备室、医疗室、多功能室等都基本具备。新建和谐社区办公用房, 市内两区各地, 已经成为我市城市建设的一道亮丽景观。这些都为创建和谐社区干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在我市社区活跃着一支热爱社区工作, 有一定文化素质的社区干部队伍。多年来, 我市社区干部都在不辞辛苦的为营口的发展和稳定默默地工作着。2010年, 各社区换届选举后, 我市社区干部的文化结构和年龄结构有所提高, 开拓社区建设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例如, 有的社区积极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解决就业问题;有的社区把人民群众的矛盾解决在基层;有的社区把离退休人员组织起来,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 这些都为我市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发展基础。

3 目前我市创建和谐社区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 社区的社会管理职能还不够到位。

从目前来看, 我市社区建设实际对这一关系认识还不够到位。例如, 有的社区自我管理的职能发挥得不够;有的社区业主与物业的矛盾较大;有的社区有聚众斗殴、到处乱堆垃圾现象, 这些都是社区应担负起来的社会管理问题, 而一些社区对这些基本是无动于衷。

(2) 社区的自治能力还不够完善。

目前, 我市社区建设刚刚进行完民主选举, 今后的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础所进行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等制度和机制还没有形成。大部分社区干部仍较严重地存在着依赖政府的思想, 不明确社区的职能作用。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淡薄, 居民所关心的只限于社区环境、安全购物和社区服务等日常生活上的问题。至于社区的管理自治、服务自治等问题居民还不够关心。

(3) 社区服务主体还不够明确。

发展社区服务业, 一方面是为方便群众, 另一方面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凡是社区扶持的或在所辖区域内的社区服务业应与所在社区有一定的管理关系, 这一方面可以对服务网点有效管理, 减轻政府的负担, 同时也是社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 我市社区服务业与社区建设的关系不够紧密, 经济上没有联系, 服务的主体都应包括哪些, 社区对社区服务的管理权限都有哪些, 没有明确的规定, 一方面不利于对社区服务业的管理, 另一方面不利于激发社区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也不利于社区共驻共建活动的开展。

(4) 共驻共建, 资源共享工作存在着较大差距。

共驻共建是充分挖掘驻区单位的资源, 促进社区建设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社区建设的初期, 应动员驻区单位参加社区建设对各方都有益的工作, 使驻区单位和居民能够资源共享。我市虽然已经有三个社区以企业冠名, 企业和社区都受益, 但总体上共驻共建有差距。社区对共驻共建的概念不明确, 没有充分调动起辖区内单位参加共驻共建的积极性。

4 我市对和谐社区建设需要做的几个方面

(1) 政府要切实加强建设和谐社区的指导。

对社区工作的指导主要是对社区工作多关注、多研究、多服务。一是加强对社区建设的指导, 研究制定社区发展的指导意见。二是理顺社区管理体制。要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城市管理体制要求, 进一步明确社区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 赋予社区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事物的综合管理权。三是以争创和谐社区为目标, 建立社区工作机制。

(2) 政府应努力培养社区的自治能力。

社区管理有利于社区自治能力的形成, 社区的决策权要到位。社区有权决定本社区事务包括类似物业等服务单位准入的问题, 社区有权将自有经营收益、有偿服务收入全部由自己管理。社区既可以建立方便群众的产业网点等可安排一定下岗人员, 又能创收。

(3) 继续深化社区改革。

要不断深化社区改革, 完善和规范社区自治机制建设, 明确社区的职能, 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引导社区进行观念的转变和工作方式的转变, 使社区干部能负担起社区自治和社区管理的责任。要发展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增强社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要把共驻共建与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统一起来。应把社区建设和发展有联系的坐落在社区内的企业服务网点都视为共驻共建单位,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4) 加强社区党建工作。

社区要担负起社会基层的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 离不开社区党建工作的支持, 要把社区党建工作作为完善投资环境、创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社区党组织要积极协调组织社区内单位和党员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社区的党组织要及时了解掌握群众思想动态、社区的区情, 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群众思想工作的主题, 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思想工作。在群众中倡导科学精神, 化解群众矛盾, 解决各种不安定因素, 确保社区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

5 结论

建设和谐社区需要长期努力, 我市各社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 大胆探索、勇于实践, 努力建立具有营口特色的社区建设和管理模式, 为我市和谐社区建设作出新贡献。

摘要: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为了贯彻落实《中共营口市委关于构建和谐营口的实施意见》奠定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 我们对营口市的和谐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 对我市建设和谐社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索。

以党的建设引领和谐社区建设 第2篇

---关于滑县产业集聚区锦和新城社区开展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滑县产业集聚区锦和新城社区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实际,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着力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探索和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全面总结锦和新城社区以党的建设引领、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经验,由省委政研室组成的调研组对锦和新城社区开展党建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锦和新城社区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的基本情况。由省委书记卢展工命名的新型农村社区——锦和新城,已成为我省目前规模较大的省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该社区共整合33个行政村,可容纳4万多人居住。一期工程整合18个行政村,4737户,1.9万人,目前,已有2940户居民搬入新城,占一期搬迁总户数的62.06%,其中原暴庄、睢庄实现了全部搬迁,其余居民预计今年底前可实现全部入住;二期工程整合15个行政村、5206户、2.4万人,将在两年内完成。社区设1个党总支,于今年4月17日挂牌成立,下辖6个党支部,党员826人。

(二)党组织设置模式。锦和新城采取城市社区化管理 模式:1.成立社区党总支;由集聚区党工委选派党总支书记,原各村党支部书记任委员。2.党总支以小区为单位下设6个党支部,每个党支部设4个党小组,党支部下设片区党小组、楼宇党小组、商业网点党小组和行业协会党小组等;其中6个小区党支部按照独院划片、楼房分设的办法,根据党员住所分布情况设立若干个党小组。同时,完善妇联、计生、志愿者、红白理事会等群团及民间自治组织,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日常管理实行居民自治办法。

二、锦和新城社区开展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总结锦和新城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可以简要归纳为“1345”。

(一)建好一个阵地,搭建服务平台

社区党建阵地建设是党组织开展工作、服务群众的有效平台和载体,是社区党员参加组织活动、履行党员权利义务的集聚地。锦和新城社区把阵地建设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首要环节,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建成了锦和新城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奠定了基础。锦和新城社区服务中心面积达到1800多平方米,设立了“党建办公室、总支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党员电化教育室、图书室、党员志愿服务队工作室、党员群众谈心室、党员爱心超市、党员管理服务站”的“七室一市一站”建设,全面实行“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社区服务中心还设立了党建宣传橱窗、社区宣传大型喷绘图等,展示党建工作活力和居民良好 精神面貌,增强了党群共建合力,提升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在社区工作的影响力。

(二)健全三级网络,夯实组织基础

社区组织建设是社区各项建设的基础,是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的重要载体。针对锦和新城社区由多个村庄整合而成,涉及人口、党员、村党组织都比较多的情况,锦和新城社区成立了三级组织网络,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和组织管理。一是建立党总支。升级社区党组织设置,成立了锦和新城社区党总支,在产业集聚区党工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在社区服务与建设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总支书记由产业集聚区领导班子成员担任。二是成立党支部。打破原有村党支部设置,以居民居住片区为单位,建立6个社区党支部,重新划分、调整了党员归属。党支部书记由原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干部或其他符合条件的优秀人员担任,并把一批年富力强、有管理经验、热心社区服务、广大群众公认的同志充实进社区管理队伍。党支部在社区党总支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组织、落实社区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措施。三是设立党小组。根据社区党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党总支建立了24个不同类型的党小组,进一步健全了“片区党小组”、“楼宇党小组”、“商业网点党小组”等地缘型组织管理体系;依托不同党员群体的功能和特点,形成了“再就业培训党小组”、“文体活动党小组”、“治安党小组”等功能型组织管理体系,实现了社区党员网格化管理,消除了社区党建的“空白点”,使党的力量覆盖到社区每个角落。

(三)探索“四联共议”,促进民主决策

新型农村社区涉及人口多、党员多,遗留问题也相应较多,必须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议事办法,才能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锦和新城社区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为蓝本(四议两公开: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在锦和新城社区试行了“四联共议”决策机制,即:“党支部联提,党工委、党总支联审,党总支、支委、居委联席会联议,党员代表、居民代表联定”。党工委安排部署的中心工作、编制社区规划、处置集体资产、发放救济款物等重要事项,均通过“四联共议”决策。相比“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该决策办法更适用于社区,特别是多村合并新成立社区,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扩大了提议范围。多个党支部“联提”既保证了提议事项来自基层、体现群众意愿,又最大化地体现了大多数支部的意见与建议,确保了提议事项的群众性、针对性。二是提升了审议层次。产业集聚区党工委、社区党总支“联审”,使提议事项更趋规范性、合理性,更加符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和上级精神要求。三是健全了商议制度。建立了由社区党总支牵头,社区总支、支委、居委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联议”使提议事项更具科学性、操作性,为议案顺利通过决议奠定了基础。四是充实了决议主体。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共同“联定”,明确了党员和群众在决策中的主体地位,使民主决策更具代表性和广泛性。

(四)完善五项机制,确保工作实效 制度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建工作的重要保证。在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中,锦和新城社区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着力推进党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确保各项工作取得良好实效。

一是建立共驻共建的社区协调机制。社区党总支成立了社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制定下发《关于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内单位党组织共驻共建工作的意见》,积极协调单位党组织参与配合、支持社区工作,使社区与辖区单位党组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了社区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益,达到了共驻共建的目的。

二是建立“双向”联系的党员管理机制。凡在社区居住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共产党员,除接受所在单位党组织的教育监督管理外,还要接受社区党组织“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管理,形成了对社区党员的双重管理,使党员时刻置于党组织的监督管理之下。

三是建立全方位的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在社区成立服务站,各支部成立服务点,实行站点服务;划分了党员责任区,明确了“倾听呼声、帮贫助困、志愿服务、示范带动”“十六字”职责,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对党员实行“一岗双责”;建立了社区、支部和个人“三位一体”的社会帮扶体系,广泛开展帮困助贫送温暖活动,对辖区居民给予物质救助和精神慰藉;社区组建了“党员义工”、“帮扶孤寡残疾”、“调解民事纠纷”、“就业培训”和“共建绿色环保”五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开展经常性服务活动。今年以来,已开展服务活动 150多人次,解决各种问题30多个,开展就业培训2000余人次。

四是建立互帮互助的党员教育机制。在加强日常培训教育的同时,创新社区党员教育载体,制定实施了“社区党员中心户”联动教育制度。要求每个社区党员中心户联系7—10名社区居民党员和1—2名社区流动党员,经常性的组织集中学习、开展学习竞赛。定期组织外出创业党员回乡座谈发言,介绍异地党组织的先进经验和创新工作,开阔居民党员的工作思路。目前,社区已设立了11户社区党员中心户,共联系社区居民党员110名,联系流动党员27名。

五是建立奖优罚劣的考核激励机制。我们结合三级联创,把党建工作作为考核社区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实行目标管理。以荣誉表彰为主,经济奖励为辅,激励社区干部干事创业;每半年评选一次社区“十大明星党员”,发挥其典型示范引导、辐射带动效应,切实增强党员创先争优活力;深入开展以“支委述职、无职党员述岗,党员、村(居)民代表评议支委、评议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双述双评”活动,对不称职的支委或不合格的党员给予组织处理,起到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三、锦和新城社区开展党建工作的几点启示

锦和新城社区以党的建设引领、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成功探索与实践,对新形势下加强对新形势下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党的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只有创新党建工作格局,社区党组织才能在和谐 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引领主导作用。锦和新城社区在实践中构建了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格局,社区党总支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组织配置,决策大事、服务协调、指导自治的工作方式,形成了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政治核心地位;通过党小组建在楼宇、商业网点、片区等地缘型组织管理,分类管理党员,改进基层党组织设置,打牢了党在基层的组织基础;通过功能齐全、优质高效的服务,发挥了党在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通过理论武装、领导示范、创新载体,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了党在基层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这一党建工作格局使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在城市建设发展、管理体制改革、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和谐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只有把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情系居民群众,社区党组织才能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凝聚吸引作用。社区是居民群众居住、生活、工作的地方,社区党组织与居民群众最接近,联系最直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社区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形象要靠社区党组织的实际行动来体现。在新型农村社区工作中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社区党组织必须从忠实代表居民群众利益的高度去开拓和优化社区服务,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锦和新城党总支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服务群众作为党的建设的工作目标,通过创建完善的 社区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居民对社区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让群众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从而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升了党在社区群众中的形象。社区党建工作必须立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改进工作方式,增强服务的多样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只有这样,社区党组织才能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加强基层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 第3篇

一、东环办事处的机构设置和主要工作

东环办事处,是新华区的一个办事机构,根据沧洲市编办机构设置和办事处工作任务的需要,东环办事处下设6个综合科室,即:党群办、行政办、财经办、社会事务办、城市管理办、社区服务中心。东环办事处党委下设8个支部,19个小区党支部,有651名党员,人口4万余人。

2012年以来,东环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基层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加强办事处的各项工作。这些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街道经济,开拓思路,拾遗补缺,保证办事处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抓好党员管理工作,积极调查研究党员的思想状况,协助党组织做好党员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办事处党员工作者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或党委组织部汇报并提出建议。

3.东环办事处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对社区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培训,以提高居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使整个社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4.负责社区管理工作,组织指导居委会工作,加强居委会建设,通过培训学习等手段提高社区干部素质,搞好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配备好街道班子。

5.搞好本区域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宣传优生优育,鼓励支持晚婚晚育。

6.认真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组织开展就业服务,积极为社区内低收入群体申请政府补贴,做好辖区内廉租房申请及分配的工作。

7.依法治理街道,抓好法律常识普及,加强法治教育,调解民事纠纷。

8.配合有关部门抓好本辖区卫生工作、绿化工作、城建工作及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9.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活动,组织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二、当前东环办事处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和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沧洲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或多或少地体现在城市街道社区层面,从而对办事处的工作提出了新考验和挑战。就目前初步调查分析来看,城市办事处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办事处职能界定不够明确

近些年,随着中央省委和市委注重社会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办事处的职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当一部分社会工作,本来应当是上级各部门的职责,或者应当是一些职能部门的职责,却纷纷下移到办事处,这就让办事处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有些工作并不是办事处的职责范围所能解决的。有些政府职能部门安排给办事处一些事务性工作,而核心权力却不下放或下放较少,造成协调解决问题上阻力较大,效率较低。因此产生的上访问题、钉子户问题亟待解决,原本可以通过职能部门行使权力的方式解决的问题,却只能依靠办事处人员苦口婆心的劝说得到暂缓,根本问题却得不到解决。

2.办事处人员编制明显不足

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群众工作,赋予了办事处大量行政工作、群众性工作和一些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这些工作的推进和完成都要由人来完成,而目前一些街道办事人员的编制却是多年前制定的,事多、事杂、人手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工作人员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人们常说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仍然是当前街道办事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办事处经费短缺比较突出

调查中,不少社区反应经费短缺是他们面临的最突出的困境。工作量不断增多,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大量事务被下放,而相应的经费和资金保障却不能及时跟进,不能到位。“责、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一致”是社会管理必须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但现在工作中却并非如此。例如:一些市容环境卫生方面的管理权没有下放,使管理、审批、收费等环节相互脱节,出现了部门管事、街道办干活,或者部门收费、街道办管理的情况。有些部门还把本应自己承担的供热管理、二次供水、清理冰雪、属地信访等工作及责任硬推给办事处承担,而这些工作又缺乏配套的管理职能和经费保障,致使办事处基本处于“有责无权”“有事无利”的状态。

4.对办事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

街道办事处虽然是政府派出机构,但却承担直接向群众宣传、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等一系列繁重的社会职责,他们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党性修养、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工作艺术等都直接决定着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关系城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大局。但就目前调查来看,上级政府和组织却很少关注街道社区干部的培训工作,大部分干部一年到头都忙于应付工作,从来没有时间学习,更没有机会得到进修培训及提高的机会。

三、关于加强城市街道办事处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以进一步完善办事处工作:

1.建议加强对我市各办事处职能的研究力度

从行政法规和条例的角度对办事处进行明确界定,使各办事处在城市管理、城市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地位和作用得到应有的重视,并被赋予明确而清晰的责任和权力。

2.建立健全我市办事处统一具体的工作制度体系

建立一套全市统一的关于办事处的制度体系,是保障办事处较好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隨着加快社会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的客观需要,把一些事情交由办事处管理,并给予相应的工作管理权限,是可以的,但要做到“权”随事走,人随“钱”走,使办事处的综合协调和管理能力得到保障。减少本应由市、区政府负责管理的工作事项下放给办事处,以减少管理层次,减轻办事处负担。同时,应当从我市社区建设的高度,对办事处的工作任务、责任权限和职能、重新设定编制、增加人员等都作出制度性规定。

3.要理顺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关系,充分发挥城市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

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其管理方式是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办事处对居委会工作是指导而不是领导。但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一些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表现为事实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致使一些矛盾大量集中到办事处,这与办事处的职能错位密切相关。因此,从根本上理顺办事处与居委会的权力关系是加强办事处建设的一个关键。即,把便民利民、城管卫生、治安、文化娱乐、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或再就业等社区服务工作落实到社区居委会,使居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居民自治组织,而办事处真正建设成为服务居民的桥梁和纽带。

4.建议开展“办事处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加强对街道办事处干部职工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社会管理知识、群众工作能力等。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培训工作。调查发现,90%的青年干部都有在政治上、理论上、政策上、能力上提高的愿望和渴求,希望上级党组织和政府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培养。因此,开展“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很有必要。

家庭文化与和谐社区建设 第4篇

关键词:家庭文化,和谐社区,和谐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 它既反映和传递着社区的信息, 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因此在建设和谐社区和谐家庭以及社区文化建设中, 决不能忽视每个家庭的文化建设。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家庭文化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指的是一个家庭世代承续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家庭文化是建立在家庭物质生活基础上的家庭精神生活和伦理生活的文化体现, 既包括家庭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所体现的文化色彩, 也包括文化生活、爱情生活、伦理道德等所体现的精神情操和文化色彩。主要表现形式为家庭的组建、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教育、对老人的赡养、邻里关系、家庭的饮食、环境卫生、家庭成员的服饰、家庭的设施、装潢、家庭气氛的营造等等。营造和谐、宽松、健康的家庭气氛, 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很重要的。不仅使家庭充满了生机, 而且可以提高家庭的凝聚力, 有利于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从家庭的社会功能和一些社区文化建设先进城市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家庭”活动的实践来看, 家庭文化建设对于建设和谐社区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一、促进家庭发挥培养新人的基地作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影响子女成长的重要因素, 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然而现在家长们更加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练习, 而忽略道德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 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其实, 任何人不可能孤立于人群之外, 家长要重视和关心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教他们要学会做人做事, 待人接物, 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通过家长们的言传身教, 引导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 丰富历史知识, 拓展人文思想, 培育其良好的品德修养, 塑造其优秀的行为品格。家长们可通过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传统戏剧与曲艺、传统手工技艺、民俗谚语的欣赏, 来增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与兴趣;通过家庭熏陶, 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亲子关系的调适, 从而增强家庭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社会上许多失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都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

家长在教育子女时, 必须掌握教育方法, 一要注重给子女指明学习榜样的教育方法, 引导他们把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优良品质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养分, 进行自我激励;二要施以扬长避短的教育方法, 对子女表现好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对错误的言行要进行正面引导, 切忌用否定性, 伤害积极性、自尊性的批评;三要启发孩子潜能的教育方法, 如教育孩子思考问题, 鼓励孩子提出各种问题, 引导孩子开动脑筋寻找答案, 要善于发现孩子思想行为上的闪光点, 让他们自己发光, 照耀前进的道路。此外, 家长们应该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 听听讲座, 与同龄孩子的家长交流切磋教子经验, 这对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很有益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三大教育支柱之一, 家庭教育有着学校、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 也关系到整个社会, 关系到国家, 民族的兴旺发达。因此, 每一个为人父母者, 都应当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把教育子女作为自己的神圣天职。

事实证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需要素质较高的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培养, 而家庭文化建设就是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入手, 通过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家庭文化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尽可能地使每个家庭都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时代精神风貌的新人。

二、打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家庭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 是人的素质的整体提高。家庭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能够从多方面满足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精神需求, 达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约束, 从而达到家风积极向上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优化社会环境的目的。一是创新载体、丰富形式。针对年轻的上班族早出晚归, 工作压力大, 无暇顾及、参加社区活动, 但热衷于网上交流的特点, 注重发挥网络优势, 让居民在活动中开眼界、长见识, 给人以滋养, 给人以知识, 给人以境界。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 有针对性地开设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学习班, 定期开班授课, 从而达到居民间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的目的, 不断提升家庭成员素质和文明程度。同时, 注重抓好结合, 扩大家庭文化建设影响力。把家庭特色文化年活动与社区建设各项工作相结合, 从而促进社区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是扩大家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活动中注重三个结合, 即与未成年人教育相结合、与廉政文化建设相结合、与文体工作相结合, 吸引广大家庭积极参与, 达到在参与中进行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推进家庭美德建设。家庭美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 全国妇联与中宣部等18个部委启动了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 成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品牌活动。2000年全国妇联在全国实施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家庭文明工程, 促进家庭美德建设与各地文明建设相结合, 奏响了时代的强音。在城市, 以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为契机, 大力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 提升了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 满足了现代家庭发展的需要;在农村, 与美化生活环境、创建绿色家园相结合, 深入开展“美德在农家”活动, 丰富了农村家庭文化生活, 改善了农村家庭生态和生活环境;从党风廉政建设的大局出发, 以构筑家庭反腐倡廉的牢固防线为目标, 深入开展家庭助廉教育工作, 大力推进家庭廉政文化建设, 增强了广大妇女和家庭的反腐倡廉意识;着力开展了“平安家庭”创建工作, 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为加强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思想道德建设, 发动广大家庭踊跃参与“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双合格”活动, 切实承担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重任;针对城乡家庭求健康、求美好、求欢乐的实际, 开展了亿万妇女健身和中国家庭文化节活动, 提高了妇女的身体素质, 努力满足妇女精神文化需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积极开展建设“绿色家庭”和节约型家庭, 向广大家庭普及环境知识, 传播环保理念, 带动更多的家庭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这些活动, 富有时代特点, 符合家庭需求, 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赞誉, 广大家庭的欢迎, 社会各界的认同, 使家庭美德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三、以家庭文化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家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也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因此, 各级组织和社区工作者都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具体操作上,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大力宣传和树立“形象家庭”以及身边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家庭。

以前, 笔者所在的油田社区曾开展过评选“文明楼栋”、“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活动, 但是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模式化、单一化等现象。在新的历史时期, 家庭文化建设应该在传承过去一些好的做法的基础上, 注意发现、培养树立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家庭。如遵纪守法式的个体户家庭、热爱生活式的退休职工家庭, 勇于攻关的知识分子家庭, 开拓市场的干部家庭等。

2. 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科学生活方式。

一个家庭的文明程度与其每个成员的思想政治水平、科学知识、文化修养等有密切的关系。倡导新的生活方式, 必须注意引导家庭成员养成崇尚科学。各级组织社区工作者应“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只有具备多方面知识的家庭成员, 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3. 坚持从实际出发, 不断创新文化建设内客。

我们在开展家庭文化建设活动中, 要在“创新”上下功夫, 结合实际开展一些适合不同家庭特点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小型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如书法、美术、街舞、工艺品制作、摄影、弹唱、旅游、放风筝、太极拳等形式, 丰富家庭文化生活, 提高家庭生活整体水平。

各级政府组织和社区工作者, 在抓家庭文化过程中, 应该着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建设外部环境, 结合社区实际和社区居住人群的特点, 建设一些类似生态园、文化活动广场等, 利用社区板、墙报等宣传橱窗, 大力宣传各种文化知识和好人好事、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完善各种文体协会, 建立顺畅的文化活动机制。尽可能地解决一些文化活动器材, 保证定期有活动、有组织。每项活动有骨干牵头、有器材、有场地。定期开展比赛和评比活动, 将家庭文化活动逐步引向深入。抓好家庭文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必须从实际出发, 在务实中求创新, 在坚持中见成效。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品位, 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 使和谐文化成为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建设和谐社区 第5篇

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通过开展“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乐亩农村社区以党总支为核心的农村社区基层组织进一步健全完善,成立适用于社区服务管理的社区为民服务站,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向村组延伸,便民服务、志愿服务完善,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社区村容整沽,人民环境明显改善,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村民精神风貌良好,农村社区凝聚力强,人际关系和谐良好,村民有比较强烈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努力建设成为民主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达到领导协调机制、社区建设规划、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杜区各项服务、社区各项管理的“五个全覆盖”创建标准,具体如下:

一、社区基本情况

乐亩居委会隶属西山区团结街道办事处,距办事处所在地20公里,到办事处道路为柏油路,距市区35公里,交通方便。东与朵亩居委会相接,南邻律则居委会,西邻禄丰县,北邻蔡家居委会。我社区下辖寨子、大乐亩、桃树箐、岔河、陡咀、老张箐、分水岭、椿箐8个居民小组,有企业3个、小学1个、卫生所1个。社区 1 总人口1476人,社区总户数394户,常住人口户数371户,流动人口户数23户,常住人口1405人、流动人口71人。目前有民政救助80人,其中6人属于五保、74人属于低保;有残疾人79人,其中苗族10人、汉族14人、彝族50人、白族4人,有智力残6人、肢体残

32、听力残

21、视力残19人、语言残1人;有24位80岁以上老年人领取高龄老年人保健金补助,有留守儿童15户。

二、领导协调机制全覆盖情况

乐亩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创建活动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在街道和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相关部门配合,成立乐亩社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领导小组,由社区居委会书记兼主任李永红担任组长,副书记潘学明担任副组长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居委会全体干部及各居民小组小组长为成员积极配合。一是按照“两委一站”的农村社区工作模式,加强我社区党总支、居委会建设,形成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二是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居务公开、财务公开。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落实和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的权利;三是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协会等群团组织和民 2 间组织在乐亩农村社区建设的作用,组织和动员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身到乐亩农村社区建设事业,定期开展活动;四是积极动员社区驻区单位、企业和外来人口参与社区管理有服务;五是形成社区工作机制,完善社区工作制度,规范化、制度化开展社区工作。

三、社区建设规划全覆盖情况

一是寨子居民小组目前小组有多功能文化室,并配备相应设备,小组党员干部利用文化室定期开展学习培训活动,日常更成为村民的重要文化娱乐场所。2011年4月对寨子小组的人饮管网进行了改造,6月份在村庄里建设了花坛,种花种树进行村庄绿化的基础上,又在寨子桥头大量植树进行绿化,7月份在政府补贴,村民出500元的基础上村民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下一步准备配备健身器材,进一步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体育生活。

二是大乐亩居民小组人饮管网改造完成,并建有一座污水处理站,2011年6月在村间主次道路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7月份在政府补贴,村民出500元的基础上村民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目前多功能文化室正在建设中,下一步准备配套相关设施(即:桌椅、图书、电视及音响等设施)。

三是老张箐、分水岭,桃树箐居民小组,通过居委会两委班子不断地努力,老张箐多功能文化室和村间道 3 路硬化工程完工,并与分水岭、桃树箐一起,建设了40眼沼气池,村民已用上节能环保的沼气,2011年7月在政府补贴,村民出500元的基础上村民均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

三是岔河、陡咀居民小组,2010年对岔河小组村中老水井进行了修缮与保护,对陡咀村庄进行了绿化,并都进行了村间道路硬化、墙体美化、修建公厕,011年7月在政府补贴,村民出500元的基础上村民均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目前两个小组多功能文化室即将竣工,年底之前准备配套相关设施(即:桌椅、图书、电视及音响等设施)。

六是椿箐社区:椿箐社区的人畜饮水工程已经完工,解决了居民一直以来吃水困难的难题,让居民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目前多功能文化室正在建设中。

接下来,社区计划在2011年年底完成乐亩到大叠水和老张箐的公路建设,逐步完成岔河、陡咀牌坊、打造旅游示范村。

四、社区组织、管理、服务基本情况

(一)民主自治方面。农村社区居民参选率100%;居民代表大会每年4次、居民代表出席率100%;社区协调会次5次、居民建议和意见落实率96%;《社区自治章程》居民知晓率99%;《居民公约》居民知晓率99%,社区居 4 民自治参与率97%;居委会工作完成率98.5%;居民对居委会工作满意率95%;居委会每年定期向居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2次、接受群众评议和监督2次、居务财务每年定期公开4次、群众意见处理率98%;居民对“四个民主”满意率90%。

(二)管理有序方面。农村社区共驻共建91%;驻社区共建单位每年为社区办实事件2件;居委会成员及社区工作者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培训率22%,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方面培训证书22%;社区主要相关数据采集录入率100%。

社区班子管理方面:

1、建立健全值班制度,严格24小时值班制度,并做好打扫卫生等各项制度,对于无故脱岗一小时以上的值班人员进行50元的处罚,带班领导负有主要责任。

2、班子成员无故不上班者,书记、主任、副书记、副主任每天罚款100元,委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罚款50元。

3、完善会议制度:居委会干部开会除特殊情况外请假一次罚款20元、迟到一次罚款10元、缺席及早退罚款100元,小组干部开会除特殊情况外请假一次罚款20元、迟到一次罚款10元、缺席及早退罚款50元。

(三)服务完善方面。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场所处8个;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机构、场地、人员、5 经费、工作”五落实率100%;社区设有卫生、计生、养老、助残、社区矫正等服务组织和机构落实率100%;开展社区服务项目14个、社区应保尽保和应救尽救、困难群众帮扶率100%,社区“三无”(无法定赡养人、无固定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老人照顾率100%,社区低保对象动态保障率100%;驻社区单位社会捐赠参与率92%;社区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率100%,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建档率100%;社区人口计划生育率100%;社区便利店8个;社区志愿者队伍3支,居民对社区服务满意率99%。

(四)治安良好方面。社区配备民警数1人、社区民警每月深入社区了解情况时间32小时,社区每月法制宣传教育次2次、社区中无刑释人员当年重新犯罪人员;无社区刑释人员五年期重新犯罪人员;无社区无重大盗窃和刑事案件、解教人员重新犯罪人员;社区无未成年人犯罪情况、民事纠纷调解率100%;民事纠纷调解成功率90%,社区没有居民因问题解决不当越级上访、居民对社区治安满意率99%。

(五)环境优美方面。社区内无违章饲养家禽、家畜起数;垃圾入箱(桶、袋)率98%,社区内无卫生死角,新建社区绿化占地面积25%;没有毁绿、侵占绿地情况;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普及率92%;公共设施完好率98%;居 6 民对环境满意率91%。

(六)文明祥和方面。社区精神文明宣传教育覆盖率100%;社区居民参与精神文明教育率92%;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或宣传橱窗处7个数、社区每年开展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4次,社区根据居民需求,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教育培训活动8次、社区有1个小学;社区业余文化体育活动辅导5人、社区每年举办大型文化活动3-4次,社区中邻里纠纷5起、社区中无家庭暴力、社区虐待、不赌养老人案件、社区居民对和谐社区建设满意率99%。

(七)保障有力方面。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无违法违纪违规情况、社区党建工作覆盖率100%;党支部每季度召开党员议事会1次、党员每年参与帮困、助残、敬老等活动6次、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各项活动率90%,社区单位文化教育学习、体育、休闲娱乐资源向社区居民开放率100%;社区工作者每年参加各种培训时间20天、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9人、居民对居委会成员和社区工作者满意率96%;社区专职工作者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社区工作人员总数的百分比29%;社区专职工作者接受社会工作培训率93%;社区居委会配有电话机、彩电、电脑、传真复印打印机拥有率100%;社区有必要的办公经费每月5000元。

五、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情况

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面积为500㎡、老年活动室面积为200㎡、社区服务中心面积为80㎡、医疗室面积为211㎡、图书阅览室面积为20㎡、室外活动广场面积为230㎡、室外展示栏(设信息、公示、宣传、报栏等服务)为7个、电话为1部、彩电为2台、DVD为1台、电为2台、传真复印打印机为1台。目前乐亩社区为民服务中心运行正常、人员落实到位,为民服务中心设臵了党群服务窗口、工青妇综合服务窗口、社会事务综合服务窗口、信访及民事调解综合服务窗口、畜牧兽医服务窗口、农林水综合服务窗口等6个服务窗口,涵盖14个服务内容,有领导小组、实施方案、管理制度,个人分工明确,目前有10名工作人员,是一支强有力的基层服务队伍。

六、社区各项服务全覆盖情况

(一)维护社区稳定方面

我社区成立了由以社区主任、分管副主任、各居民小组组长,支部书记及村民代表组成的29人的调解委员会团队,同派出所片警徐胃森同志密切联系,具体开展以下工作:

1、及时预防小组内矛盾纠纷的发生,及时把纠纷化解在最初级间断;

2、建立发现陌生可疑人员及时上报及时反映制度;

3、建立对刑满释放人员教育及关爱工作体系,把社区稳定工作做到实处。

(二)因地制宜,做好社区产业结构调整 社区党总支坚持走“农业稳村、旅游兴村”之路,2010年整个西山区停止种植烤烟后,为了让10多年来一直以种植烤烟为主导产业的社区群众消除对其的依赖,我社区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至今我社区以推广种植洋葱、玫瑰花、万寿菊、洋花菜、甜脆包谷等农作物为主,依托为民服务体系,大力宣传各种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积极为村民免费发放各种种子、青苗、化肥、农药等,并在种植过程中,及时请有关专家为村民就相关知识进行讲座和现场培训,积极提高村民加入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切切实实是农民得到实惠、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群众的收入。并不断加大保护生态的力度,举办厨师培训班,鼓励群众开办“农家乐”,为旅游兴村目标奠定基础。

(三)落实社会保障政策

乐亩村是一个以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为主的农村,留在家的村民多是老人、妇女,相对文化水平不高,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及办理各类事项的认识有限。

1、在民政优抚方面通我社区在群众到村委会办理事项的情况下,主动提供上门服务,解答政府相关的政策知识,为群众办理相关业务,保障群众的利益。在提供上门服务的同时,建立各种电子化、信息化台帐资料,对社区内困难 群众信息进行归纳和全面掌握,就是对群众的负责。在逢年过节,我社区都会召开小组长、村民代表会,对每个村的困难群众进行统计,为了确保困难群众能够过好节,通过发放现金、大米、油及衣物给予群众及时帮助,对于困难老年人我社区为民服务站每年都会到家中进行入户走访调查,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并亲手发放钱物。通过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努力,每一个困难群众都得到了帮助,切实做到了为民办实事。

2、认真执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政策,减少群众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据统计,2011年我社区有1307人办理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99%,政府补助每人140元,农户个人自缴30元,其中有60人属于农村低保、五保户由民政承担费用,有42名是残疾人由残联承担费用,有232人是苗族由民宗局承担费用,有167人由妇联承担费用。购买合作医疗后,因看病产生的费用,我社区为民服务站能够进行代报费用的都进行了代报,大大方便了群众。

(四)强化组织,夯实社区服务建设基础 一是本着“方便群众,便捷实用”的原则,制定主要工作职责:

1、直接办理权限范围内的简易事项;

2、代办需上级审批的事项;

3、对申请人提供咨询、留言、陪同和转告等服务事项;

4、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经济等方面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

5、做好群众工作、处理来 信来访;

6、知民情、听民意、说实话、办实事;

二是坚持“一居一品”,千方百计筹资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信访接待室、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多个服务场所,为居民搭建更多的服务平台。社区发挥设施、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开展“示范居民小组”、“文明居民小组”、“充分就业居民小组”、“法治居民小组”等争创活动,涌现出了寨子、桃树箐、大乐亩、岔河、陡咀等一批特色居民小组,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认真选配好负责人,社区为民服务站站长由党总支书记兼主任李永红同志担任统一领导,由社区大学生村官副主任担任副站长负责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并由妇联主席、工会主席等协调能力强、素质高、能热心为群众办事干部,具体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建立了由党员、团员、低保对象、居民志愿者45余人组成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定期为社区居民开展无偿服务。形成了社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五)积极探索,人性化服务社区居民

一是“面对面”开展零距离服务。居民有事交给代理员,代理员全程负责为民服务代理项目的办理、转接,11 “群众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就可以把事办成”,实现了“小事不出居、大事有人帮”的服务目标。

二是“心贴心”进行主动交流。设立社区服务热线电话,通过召开征询会、民主测评会议等活动,由社区居民对社区班子和干部进行评议和打分,畅通社情民意渠道,保障居民的参与权,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 “肩并肩”六进促进和谐。通过开展科技、文化、法律、卫生、政策、志愿者服务“六进社区”活动,对待业青年、流动人口和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七、社区各项管理工作全覆盖情况

(一)社区管理进一步落实。一是进一步强化社区层面在社会管理和服务居民中的基础地位和平台作用,按照做实、做强社区的思路,建立社区居委会领导下的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

二是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施以居民小组地域为基本单元的管理。根据社区地域面积、人口数量,确定每个人负责管理的区域,对区域内的管理目标和工作内容负全责。对社区管理的对象按照物件、事件、时段进 12 行编程定位,落实“划片包干、标准量化、定期考核”制度,使管理责任人与管理区域、管理要素、管理时段全对应。实现管理工作“无缝隙、全覆盖”。

三是加强社区管理信息化建设。按照“内容完整、数据翔实、先易后难、逐步到位、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起覆盖全区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互动、数据共享,为网格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二)社区服务项目化。一是按照统一规划、各负其责、社会参与、资源整合的原则,对与居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内容,包括政府机构提供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围绕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所有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积极发掘资源,开发服务项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区服务项目规划、建设的重点是:社区医疗、社区教体育文化、社区为老服务、社区残疾人服务、社区扶贫帮困、社区就业援助、社区法律服务等项目;二是把发展社区服务项目纳入区居委会每年为民要办的实事,组织项目招商,吸引外资投入;鼓励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项目建设,扩大民间资本投入。

(三)居民自治规范化。主要目的是解决居民自治组织归位、放权、还权问题。实质在于完善民主自治机制,13 扩大居民参与,畅通民情渠道,激发社区内在活力。居民有权以民主讨论和表决的方式,决定与多数居民群众利益有关的自治事务;有权在正当的使用范围内支配自有资财,包括办公经费和其他收入;有权拒绝没有明确规定、未经“准入”的摊派性任务;有权评议政府和社区工作。

八、存在的问题及打算

一是社区服务发展缓慢。社区居委会服务中心设施及专业人员的配备难度大,群众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二是社区管理体制不顺。居委会人员少、素质偏低、负担重的矛盾十分突出,政府的行政事务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不到位等;三是居委会忙于行政事务,居民自治停留在自发阶段,缺乏有效的规范和引导;四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区位条件的限制,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对滞后。

下一步打算,进一步按照加强管理与完善服务相结合、“条管”和“块管”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党对社区各类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的领导,以增强党的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一是转变观念,做到领导方式从封闭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开放的引导和服务的方式转变;组织方式从过去的以条为主、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的网络化方向转变;活动方式从过去单纯依靠街道居民区党组织自身的力 量,向更多地集聚和依靠社区各类组织资源的方向转变。

二是就是以街道党工委负责社区党建工作的落实和监督,社区为核心领导层,在社区各类组织中起着政治上的引导作用、思想上的指导作用和组织上的保证作用,社区党支部为社区党建“纵向到底”的“底部”,基层党建工作的最后承载者和最直接的实践者。做到三级纵向到底,做到社区管理全覆盖。

三是社区党总支将党建工作向辖区内的各个居民小组、单位延伸,向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等各个领域、各类组织渗透,为消除党在社区活动的空白点提供组织保证。努力提高居民委员会和居民小组、辖区内企业等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党对各类组织的有效领导。加强与各种科技文化、体育活动的社会组织、协会的联系,使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科技协会等社会团体的组织发挥各自作用,为社区党建工作向新的领域拓展和延伸创造条件,增强党的工作的影响力、感染力。真正落实“横向到边”,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构建和谐社区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6篇

关键词:社区新农村和谐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以和谐农村社区的建设为基础。本文分析论述了我国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并结合现状提出一些几点对策,旨在为和谐农村社区的建设提供参考借鉴,以加快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实现社会的和谐。

一、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社区组织定位不清

农村社区建设,使社区在定位上成为一个微观自治单元,社区中的协会、理事会等自治组织,成为村以下的一级自治组织,造成了与现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规定不相符合的问题。这让不少基层干部对农村社区的定位十分困惑,十分不利于社区工作的开展,社区组织作用发挥不出。譬如,社区组织若是扮演 “行政人员”的角色,奉行“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难以充分表达社区居民的心声,会使社区居民没有参与的积极性或积极性不高,而社区组织自治职能也不能充分展现。

2、社区服务工作不到位

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农民出外务工,留守农村的老弱妇孺这类的社区弱势群体的比例较大,农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更倾向于社会保障、养老及医疗等公共服务的需求,由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落,政府的政策包括投入政策、组织政策却仍旧停留在便民利民服务的旧阶段,使社区服务的起点低、服务机制不灵活、服务质量偏低、服务项目不齐全等,社区服务形式过于单一,未能形成新的协调的服务管理体制,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3、社区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在农村社区建设上,社区过分依赖于政府的拨款,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又缺乏一套自筹资金的机制与途径,使得农村社区的建设经费常常是捉襟见肘,影响了农村社区工作的开展和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善。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农村经济落后是最根本的原因,由于农业不发达,农民收入低,我国长期都由于政府主导甚至包办农村公共管理及服务,政府控制着组织、人员、制度、经费等各种资源,而社区组织由于自身缺乏足够的资源以及调动资源的能力,并且缺乏广泛的居民参与,因此很难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居民自治组织,难以担当起社区公共管理和社区服务的任务。

4、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构建农村社区中,往往政府及有关部门热情高涨,而农村居民的“社区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较低,参与意识薄弱、参与积极性不高,居民对社区建设被动参与的多、主动参与的少。尽管农村社区居民对农村社区建设已经有了初步的认同,但他们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的愿望却并不强烈。作为农村社区载体的社区自治组织,在农村居民的眼中似乎更多地成为了乡镇下派的工作任务执行者,而难以作为农村社区居民利益的代言人,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不能担当整合社区居民利益的重任。调研发现,不少农村居民认为社区建设工作仅仅是民政部门和乡镇政府的事,与己无关,许多中青年很少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活动。农村社区建设与居民对社区的热情、兴趣、参与是双向的,如果社区对居民关系不大,社区人怎么会热衷农村社区建设呢?

5、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落后

社区文化是基层群众文化,是提高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居生活环境空间质量的最有效方式和途径。在农村,赌博和封建迷信等不健康的内容侵蚀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农村社区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而且贫乏,社区文化建设缺乏丰富的形式,缺乏创新,导致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文化未能起到整合社区成员的作用,也没能被社区成员共享。社区组织没能引导社区居民的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习惯,不能从多方面尤其是精神方面保障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促进新农村建设

和谐社区的维持和发展是和谐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社区的和谐即是整个社会的和谐,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是建立新的农村和谐社区实现社会和谐。

1、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明确社区组织服务三农的基本定位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多领域投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着重搞好乡村道路建设,完善农村电网,解决农村饮水问题,逐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搞好农村环境,明显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村社区“硬件”升级。与此同时,政府还要把构建农村社区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法律制度,只有通过法律的途径明确了社区组织的地位以及社区工作的程序,农村社区建设才能有序展开。应从实际出发,加快研究与制订农村社区建设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如农村社区的投入机制、农村社区的服务体系、农村社区干部的待遇等一系列的政策,在优质“软件”的保证下规范和促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为新农村的建设做好服务支持工作。

2、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要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前提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结合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作,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做到“村村都有卫生室”,大力改善农民的医疗状况,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只有在社会公共事业获得大力发展的条件下,社区组织应秉着“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建立多种服务渠道,创新服务形式,形成良好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以满足社区居民各方面的生活需求。

3、大力发展农村本土经济,为社区建设提供坚实经济基础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一要抓结构调整,坚持因地制宜、明确结构调整的“主攻点”,坚持面向市场,找准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坚持依靠科技、抓住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不断壮大农业主导产业。二要抓龙头企业,依托资源建龙头,借助外力兴龙头,培育扶持强龙头,强化合作促龙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要抓劳务经济,引导返乡农民自主创业,立足本土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培训提高创业能力,激发群众创业活力。四要抓县域经济,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壮大各具特色的板块经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五要抓体制创新,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农村金融、集体林权、户籍制度和农村综合改革等。?这样从各方面垒实农村本土经济,从而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所需资金支持。

4、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提高其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农村社区好比一个大家庭,要靠家中的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共同管理才能形成“家”的氛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是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只有农民的主动参与才能最终实现新农村的目标。因此,必须通过举办农民技术培训班、农民夜校、技校、科技下乡等手段,完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提升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力争让更多的农民都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此外,还要在改善社会风尚、提高农民法制意识、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使其真正拥有主体性,使其自主选择职业和劳动方式,自主参与农村自治政权组织的民主管理,增强农村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关联度、依存度。明显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从而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设新农村文明社区。

5、创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群众既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又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应加大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图书室等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以乡俗风情为结合点,通过各种讲座以及农民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譬如传统节会活动等等),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农村展开知法守法、诚信理念、家庭美德、创业致富、富而思进等方面的创新教育,提升农民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各方面素质,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尚,减少农村不安定因素,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央2009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李力:社会主义新农村该怎么建——访经济学家韩俊,三农中国,2005—12—7。

[3]周志雄,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研究,中国城市建设出版社, 2008-8-1

建设和谐社区 第7篇

关键词:社区档案管理,困境,原因,对策

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事业的推进, 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推进社区经济, 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拓展基层民主, 维持社会稳定, 建构社会和谐等方面, 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 我们也应看到, 作为发展中的新生事物, 社区档案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境和难题。

一、社区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社区档案管理体制不明晰。社区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社区档案工作属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内部事务, 权属自治的特点意味着各级行政部门对社区档案的管理只能依法监管, 制定相应的规范办法加以引导和指导, 而不能采用行政命令等手段。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 在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中, 许多行政主管部门却普遍具有将引导和指导变为领导的“偏好”。为凸显部门工作的重要性, 有的行政部门直接规定社区必须按照其要求对档案进行归类整理, 有的部门向社区下达档案考核指标, 甚至有的部门还以社区档案数量的多少作为衡量工作优劣的标准。在上级各部门名目繁多的考核、评比和检查压力之下, 基层社区迎评接检的资料卷工作量亦相应加大, 不少社区档案管理人员甚至还通过对已有档案拆卷重装、以剪辑或复印等手段挖补充填和不做档案只做迎检资料卷等违规操作来应付检查。如此一来, 必然会给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造成极大的危害。

社区档案管理机制不协调。社区档案是社区工作的历史记录, 所谓“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 社区有多少项工作, 就有多少项档案需要建立。面对内容如此丰富多元的社区档案资料, 必然存在一个管理机制如何协调的问题。从社区档案管理目标来看, 由于社区建设的旨归在于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而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理当以服务社区居民、方便社区群众为指向;从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动力来看, 回应社区民众要求、凝练社区本土特色、服务和谐社区构建应为推进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之必然;从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心来看, 反映社区社情民意、关切社区民生发展、促进社区居民自治应当成为其主要内容;从社区档案管理工作规则来看, 由《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与各级政府颁发的《社区档案管理办法》所构成的多元一体法规体系, 自然为调控社区档案管理工作行为之规范。但是在实践中, 许多地方的社区档案工作却陷入了目标错位、发展动力偏向、管理规则紊乱的窘境。社区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大多只知道被动地围绕着上级行政部门的安排和要求转圈, “务虚不务实”、“惟上不惟下”、“求全不求效”, 而不愿在如何利用社区档案开展便民、惠民活动上下功夫。此外, 包括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在内的各级行政部门, 又分别出台了各色多样的社区档案管理标准和指导性文件, 在这些彼此冲突或相互抵牾的规则面前, 社区档案工作人员除了无所适从之外, 只能是一种“碌碌无为”的工作状态。

社区档案管理物质基础不完善。社区档案是由社区居委会管理的, 社区居委会物质条件的优劣决定了社区档案管理环境的好坏。从我们实地调研获知的情况来看, 无论是新建社区还是由原来的居委会演化而来的社区, 档案管理物质基础差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经过持续多年的探索, 虽然从理论上我们已经明白, 社区居委会资金来源可从政府投入、社会捐助和收费性服务等多重路径来筹集, 但就社区发展实践层面来说, 社区居委会的经费大多仅仅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加之在很多地方, 由于意识、观念等诸多因素制约, 明文规定的“费随事转”也没有真正落实, 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基层社区经费的窘困。在资金短缺、财力不足的现实面前, 许多社区要么对社区档案工作力不从心、爱莫能助;要么对社区档案工作淡然处之、视若为无。在此情形下, 相当一部分社区的档案存储设施陈旧、档案用具奇缺。尽管少数条件稍好的社区, 尚能把档案放在木橱柜里, 但大多数社区至今没有专门的档案室, 档案橱柜严重不足, 各类装具破损不堪, 档案存放杂乱无章, 或用绳扎布捆, 或用纸裹袋包, 随便把档案往角落一堆。时间一长, 档案丢失散失、受潮霉变、虫蛀损坏等现象在所难免。保管条件差, 时刻威胁着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二、影响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持续推进的主要原因

造成社区档案管理工作被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观念、认识的问题, 也有资金的问题;既有体制的问题, 也有人员素质的问题。归纳起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档案意识偏差。档案意识是指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映想, 也就是人们对档案的功用和价值的认知, 对档案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态度和看法。受经济、文化和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加之对档案相关法规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 致使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普遍淡薄, 社区档案工作发展的基础不牢固。许多居民不知社区档案为何物, 社区档案工作何所指, 社区档案有何用;一些部门领导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治档观念淡漠, 无视社区档案权属自治和亲民实务等特点, 全凭部门利益或个人喜好出发, 通过下指标、压任务等手段随意干涉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相当部分社区居委会工作急功近利, 片面认为档案工作是软指标, 对社区发展影响不大, 加之社区工作千头万绪, 人员少、任务重、压力大, 因此对档案工作不闻不问, 不列入议事日程, 造成了社区档案工作“说是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了就忘掉”的尴尬局面。经济基础薄弱。社区档案工作的开展, 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持续不断的经费支持。因此, 资金筹集就成了开展好社区档案工作的物质基础。根据民政部主持的“中国城市社区状况调查”显示, 有87.3%的居委会主任认为, 经费短缺是居委会面临的主要困难。由此可以看出, 资金短缺已成为推动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瓶颈因素。由于资金匮乏, 社区日常办公经费尚难以保证, 根本无力投入必备的档案用具和专用档案室建设, 致使档案漂泊散落、无“家”可归, 给档案安全造成隐患;由于资金匮乏, 社区办公场所偏远破窄, 社区居民对档案的开发利用往往沦为空谈;由于资金匮乏, “向上面要钱”成为许多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工作常态, 档案管理工作几乎完全被搁置;由于资金匮乏, 社区档案管理人员技能培训遥渺无期, 他们的业务素质始终提不上来。凡此种种, 无不给社区档案工作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三、加强社区档案管理, 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破解社区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局, 应该从理顺工作体制、改善工作环境、提升人员素质和改进社区档案使用方法等方面着力, 以充分发挥社区档案工作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应大力改善社区档案管理的物质条件。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有效运转, 应以相应的经费、场所、用具等物质条件为保障。应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式, 建立政府投资、社会捐助和社区自筹相结合的多元一体筹资格局, 以改善社区档案工作环境。各级政府部门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充分认识社区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通过转移支付、特殊补贴、“费随事转”和政策投入等方式加大对社区档案工作的支持力度;应通过努力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发展氛围, 动员、鼓励和吸引社区内外各种团体、组织和个人, 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参与社区档案建设;在既有政策制度许可的范围内, 本着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原则, 社区还可通过开展一些便民利民的收费性服务, 并将其所得用于社区档案管理硬件设施的改善。

应创新社区档案工作方法。社区档案是反映基层社会社情民意的信息主渠道, 是把握社会发展脉搏的信息窗口, 是探索和谐社区构建之路的纪录片。因此, 在社区档案工作目标模式上, 应该打破“封闭档案”的思维定势, 激发社区档案工作活力, 彰显社区档案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在社区档案工作重心上, 应立足实际、形成特色, 使社区档案工作围绕服务社区建设, 贴近家庭, 贴近百姓, 贴近弱势群体, 贴近社会, 贴近生活;在社区档案常规使用上, 应积极探索“一档多用”的路径。在征得档案管理行政部门同意的前提下, 社区档案可不严格遵循制作专门档案的规定, 而是通过编制“资料索引表”, 将已归档和未归档的文本材料, 按不同类别把文件名称、年度、卷号、页号登记在“资料目录表”上, 方便社区居民和有关部门提取查阅。

参考文献

[1]常连福.谈社区档案的特点[J].中国档案, 2003 (6) .

[2]王勇.对中国城市社区福利建设问题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 2006 (4) .

[3]潘稚巧.论社区意识与社区档案建设[J].档案学通讯, 2004 (6) .

建设和谐社区 第8篇

一、探索:公益培训, 社区居民的需求就是街道工作的重点

坂田街道地处深圳市地理位置中心, 毗邻市区, 是龙岗区与福田、龙华、罗湖等区交汇点。由于行政区划调整, 2006年4月坂田街道正式分设成立, 面积28.55平方公里, 下辖12个社区, 现有常住人口47.8万人。

在坂田街道主要有“三多”, 即企业厂区多、出租房屋多、外来人口多, 曾经也是城市管理的难点。坂田街道成立后, 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 逐年提高政府投入,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坂田街道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4年, 坂田街道提出建设“三区一城” (即“深圳市特区一体化先行示范区”“深圳市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集聚区”和“深圳市政府重点发展区域”及“坂雪岗科技城”) 的奋斗目标。结合该目标, 坂田街道出台了《坂田街道促进文化艺术体育团体发展项目扶持管理办法》, 街道设立扶持专项经费, 每年在街道财政中予以拨付。社区的居民的需要就是街道工作的重点, 坂田街道采取“你点我送”公益培训模式, 广泛了解各个社区的文化需求和共同爱好, 政府牵头支持社区文化建设, 并与和谐社区创建、党员干部下基层、群众路线、三严三实等活动相结合, 积极打造具有时代烙印、区域特色、公众认同的社区文化, 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可。

二、实践:社区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坂田街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加大社区文化的建设力度:

1. 完善基础设施。

坂田街道成立了专门的文体服务中心, 现有工作人员22名, 按工作职能分设办公室、群艺、群文、体育、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共5个组别。各社区单独设立了文化干事, 具体负责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建筑面积3126平方米的文体服务中心大楼内包括有图书馆、阅览室、少儿活动室、器乐排练室、音乐创作排练室、书画培训室等17个功能室;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又根据社区群众的需求, 投入160多万元将街道老干部活动中心与雪岗文体楼合署使用, 该项目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 楼内共设23个功能室;2014年街道租用1000多平方米的手造文化街展馆, 并投入约30万元将之改造成为群众艺术馆;2015年初, 占地近4000平方米的文体服务中心前广场改造完成并正式向群众开放。另外, 近几年, 坂田街道还先后建成了1个街道级图书馆, 11个社区图书馆, 3个外来劳务工图书馆, 在辖区内配置了6台自助图书机;11个社区文体广场, 2个休闲公园, 由深圳市体彩基金支持建成5片篮球场, 24条健身路径等一批文体设施, 全部免费对外开放, 这些文化设施已经成为了社区居民健身、休闲的主阵地。

2. 活跃群众文化。

坂田街道自2012年以来, 每年都依托社区结合元旦、端午、中秋、国庆等重大节庆组织各类文艺、文化活动、体育比赛;组织开展文体楼内公益培训20余期, “你点我送”下社区10余期, 开设了儿童画、跆拳道、少儿素描、少儿绘画、拉丁舞、中国舞、语言表演、少儿声, 成人声乐等200多个课程, 受惠群众达60000余人次。

3. 加大协会扶持。

坂田街道十分重视对协会、社团等社会组织的培育与扶持, 目前辖区内共有文化、艺术、体育类协会、社团92个, 其中9个为街道级协会, 83个为社区级社团。为加大对协会、社团的扶持力度, 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协同办文化的队伍中来, 2014年10月出台了《坂田街道促进文化艺术体育团体发展项目扶持管理办法》, 街道设立扶持专项经费, 每年在街道财政中予以拨付, 2014年扶持经费为100万元, 这一做法在龙岗区乃至深圳市目前尚属首例。

4. 传承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坂田街道除建立各种相片、录像、记录档案之外, 还积极协助有关非遗项目的主要传承主体、传承人建立传习所, 现建有坂田永胜堂麒麟舞传习室。街道指导社区建立民间文化艺术团队6支, 每个艺术团队每周有固定的会员活动日, 并积极参加每年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公园文化艺术节和省、市、区组织的各项文艺比赛和表演, 年均活动都在12次以上。其中, 坂田永胜堂麒麟舞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杨美麒麟舞》《范氏剪偶》被列入龙岗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更好地弘扬、传承客家本土文化, 2012年2月坂田小学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传承基地, 组建坂田小学麒麟艺术团, 现有学员30人。

5. 打造品牌文化。

除了积极传承与推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胜堂麒麟舞之外, 还组建了健身秧歌、健身腰鼓队, 并获得由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全国健身秧歌、健身腰鼓及手拍鼓大赛手拍鼓组规定套路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坂田健身秧歌、健身腰鼓成为龙岗乃至深圳市的一个品牌活动, 在多次活动中荣获金奖。四季花城合唱团组建于2001年底, 现有团员60多人, 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内音乐界知名人士韩晶任艺术总监、常任指挥兼声乐指导。多年来, 合唱团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合唱水平、能够准确把握并演绎高难度经典曲目的混声合唱团。曾代表省、市、区参加各种赛事和社会公益性演出, 多次获得殊荣。

四季花城民乐队成立于2012年12月, 现有队员50人, 多次参与“市公园文化节”“市邻里节”“区戏曲票友大赛”“区文艺展演”、区老年大学展演、街道春晚、戏曲专场等演出;义务到护老中心慰问演出, 还多次被刊登上广东省、市、区的各大报纸。

目前, 坂田街道各社区文化建设形成了你追我赶、精彩纷呈的局面, 广场舞天天有, 老师周周教, 晚会月月有, 居民不用走出社区就能看演出、受教育, 在共同高歌、欢舞的同时, 增进邻里感情, 提高社区和谐, 成为了社区建设的新亮点。

三、启示:政府重视, 社区自办, 方可形成“大文化格局”

1. 领导重视是关键。社区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一份子, 任何东西都可以随着历史的长河而变得不复存在, 唯有文化可以不断传承和创新而生生不息。社区文化也是和谐社会的有力推动者, 但社区文化离开了政府的支持, 是不可能发展繁荣的。从坂田街道的社区文化建设可以看出, 如果没有街道领导的高度重视, 在场地、经费、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那么坂田街道的社区文化只能是纸上谈兵, 一句空话, 不可能有今天的繁荣。

2. 阵地建设是重点。

社区文化能否繁荣, 阵地建设是重点中的重点。四季花城、万科城、坂田等社区的文化活动之所以能够开展得红红火火, 说到底还是社区有着健全的文化场所、设施, 能够满足社区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要求。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社区文化阵地建设, 既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基础平台, 也是社区建设有无文化品位的内在要素。

3. 活动创新是推力。

随着现代资讯的不断发展, 大家参与文化活动的手段越来越多, 能否有与时俱进的活泼生动的活动内容与形式, 是社区文化能否赢得居民群众欢迎并积极参与的内在要素。坂田街道不仅自身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活动, 还积极组织社区文化团体参加全国、市、区各类文化活动, 达到以赛促练、提升水平的目的。同时, 充分利用节假日游园活动, 增加文化活动的互动性。

4. 社区自办是方向。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课题, 除了政府给社区文化建设搭建必须的平台外, 社区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潜力, 是办好社区文化的基本方向。社区是居民群众的自治组织, 社区文化也必须遵循政府主导与社区自办相结合的原则。坂田街道的实践证明, 社区办文化的积极性高, 主动性强, 社区文化就有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 反之则难以打开局面。

在全面进入“十三五”之际, 在推动群众文化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泛文化”方向发展, 努力实现“十五分钟文化圈”目标的同时, 坂田街道将进一步加大综合性文体设施建设的力度, 建成面积3万平方米的上雪科技园文体公园, 积极推动占地3.5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的南园文体中心, 70万平方米的托坑水库体育公园等重点项目的建设, 力争在五年内达到人均1平方米公益性文体设施的目标, 让坂田辖区群众更好地享受“文化惠民”工程的硕果。

摘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 积极探索社区文化建设, 提出了“文化进社区、文化汇市民”的理念和“十五分钟文化圈”目标, 全方位推动社区文化建设, 通过采取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协会扶持、传承文化遗产、打造品牌文化等措施, 使文化工作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有力抓手。

关键词:深圳龙岗,文化建设,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关于社区和谐文化的建设 第9篇

和谐文化的内涵丰富、体系完整。发展社区和谐文化要在贯彻党中央的指导思想的同时,还要结合各个社区的实际情况,贴近群众的实际生活,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把重大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从基础着眼,从实事做起,培育社区的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社区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

一、建设社区和谐文化,要加大投入,不断建设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

社区和谐文化重在建设,我们对社区图书馆、文化站等文化场所的兴办要提供场地和经费的保证;新建、改建或扩建居民住宅区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抓好与小区面积、人口相配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好后,我们也要同步持续地做好对其的管理工作,通过科学的管理,使社区群众有效合理地利用社区内的文化资源。同时,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要发挥主导作用,改变政府单方面投资兴办社区文化的旧模式,积极指导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利用社区内学校和家庭的文化资源,使其对社区内广大居民开放,既能补充政府投入的不足,又能避免资源的浪费,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经费投入体制,实现资源共享,文明共建。

二、充分调动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实现社区和谐文化的全方位与深层次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表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社区和谐文化应该是社区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文化,也应该是由社区成员共同分享的文化。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正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目的。

社区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社区群众在文化方面的需求,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把社区中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尤其是要把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要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

三、博采众长,在继承、创新中建设发展社区的和谐文化。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人类文明中留下了绚烂多姿的篇章。社区和谐文化的建设,也离不开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要做到“古为今用”,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要针对社区内的青少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及意识形态。青少年的思想活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更加容易接受各种各样的外来事物。但是要能够正确、客观、辩证地评价及吸收这些外来思想文化,对于青少年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青少年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未完全确立,面对一些外来的思想冲击很容易感到迷茫困惑,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正确地探索其本质,甚至很容易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觉得国外的一切都比自己国家的好。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底蕴与内涵,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把握好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使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和合”文化传统,把中华民族千百年积淀的“天人合一”、“天时地利人和”、“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我们应努力使这些优秀文化成为和谐文化的重要内涵。

此外,我们也要做到“洋为中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充分借鉴一切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因此,社区文化活动内容上要有“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高雅”与“通俗”的结合,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积极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这样才能得到广大居民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才能长期发展下去,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才得以丰富,同时也能使社区内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四、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者队伍是社区文化建设有力的组织保证。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政治觉悟直接制约着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效果。因此,建立一支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对社区的和谐文化建设而言是重要而紧迫的。

我们应引进高层次的文化人才,根据需要吸收部分专业化人才进入社区,鼓励各院校的相关专业大学生投身社区工作;对社区文化工作者定期地进行职业道德培训,使他们忠于职守、敬业爱岗、忠于党的事业,把职业道德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奖罚及评优的重要依据;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工作,完善培训体制,拓宽培训渠道,采用多种培训形式。

优秀的社区文化能够唤起人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社区内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具有重要作用。社区和谐文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坚持贯彻中央的指导思想,并且联系社区自身实际情况努力创建和谐文化,持之以恒,使得社区的和谐文化建设得到有效而深远的发展。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思想, 而社区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单元, 社区和谐文化建设也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紧密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 旨在重大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 探索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社区,和谐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邓伟志.和谐文化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 2007.4.1.

[2]郭宇光.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如何理解建设和谐文化.人民出版社 (第一版) , 2008.2.1.

以党内和谐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第10篇

党内和谐是指围绕党的奋斗目标, 在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党的构成要素有机统一、党员和党组织形成良性互动的状态, 它具体表现为党员之间、党组织之间、党员和组织之间以及普通党员与领导干部之间尊重个性而又统一和有序相处的融洽共事局面。党内和谐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包括组织和谐、思想和谐、制度和谐、作风和谐等诸多方面。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成部分, 其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人, 是以培养人发展人为根本任务的。因此, 和谐校园应当是一个有序、活力、安定的校园, 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和谐:一是校园内的和谐;二是人的发展和谐。前者是说校园内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有序的, 充满活力的, 是和谐校园的整体体现, 核心是有序与活力。

二、党内和谐是高校新时期新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 党内和谐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首先, 党内和谐是党永葆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 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 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反映高校广大学生的利益和愿望, 使高校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其次, 党内和谐是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党内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因而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促进党内外各种关系的和谐, 实现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和民主执政, 密切党群关系, 才能更好地提高执政能力, 巩固执政地位。

(二) 党内和谐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构建和谐校园关键在党。党内是否团结和谐, 决定着和谐校园建设的质量和进程。作为执政党,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内和谐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起着其他组织所不能替代的主导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目前, 高校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也存在一些影响校园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高校党内矛盾, 发扬党内民主, 实现党内和谐, 本身就是构建和谐校园。

三、以党内和谐促进校园和谐的主要途径

(一) 通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为和谐高校奠定思想基础。1、用最新思想理论武装头脑。在新的形势下, 要使我们党内更加和谐, 就必须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引领思想, 指导工作。因此, 必须做到“四个真”: (1) “真学”, 就是要原原本本地学, 认认真真地学, 通过学习提高觉悟、增强党性、锻炼能力和搞好工作; (2) “真懂”, 就是要把握科学内涵、领会精神实质, 明确指导意义; (3) “真信”, 就是要发自心底地信, 从思想深处地信; (4) “真用”, 就是要在联系实际中, 在解决问题中用, 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2、改进和完善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锐利武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 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利器。一是要大力提倡奉献精神, 用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武装广大党员和干部, 形成高尚的道德环境;二是要全力改进“三风”即作风、教风和学风。三是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真正把师生员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创设心情舒畅同谋发展的和谐局面。

(二) 搞好党组织自身建设, 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校园和谐。1、党的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成为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党的队伍自身要团结一致, 万众一心, 保证上级党组织的政令畅通。大学院系分党委、党总支以及基层党支部都要切实发挥作用, 把一些矛盾解决在本单位内部。要善于把握本单位人员的思想动态, 引导情绪, 理顺关系, 调节利益。2、党员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在大学中, 一切党员都要有强力的执政为民的意识, 牢记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 铭记大学所肩负的神圣使命, 为党育英才, 为国育栋梁之才。3、大学中的共产党员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倾听师生呼声, 做深、做细、做实师生工作, 理顺情绪, 化解矛盾, 凝聚人心, 爱校建校。和谐的大学校园, 最重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 建设和谐校园, 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广大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学校的发展大计上来。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党员在凝聚人心、化解矛盾、解决群众困难、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总之, 建设和谐校园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 特别需要广大党员在学校的各项事业中发挥应有的带头作用, 把建设和谐校园当作一种自觉行动。只要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真正充分发挥了作用, 以党内和谐促进校园和谐, 一个和谐有序、文明健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学就一定能够早日建成。

摘要:本文深入研究党内和谐和校园和谐的科学内涵, 强调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探索以党内和谐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党内和谐,校园和谐

参考文献

[1].卢厚家.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J].学习月刊, 2006 (12)

以打造楼道文化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第11篇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个别居民只注重家庭室内卫生和生活环境改善,忽略了楼道公共环境卫生和秩序。影响了居民之间和谐的生活氛围甚至邻里团结,影响了整体生活质量、生活品味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持续创新楼道文化建设的思路,坚持加强楼道文化建设,使楼道文化成为在社区传播先进特色文化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和谐平安社区建设。

关键词:楼道;文化;和谐;社区

近年来,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广大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个别居民只注重家庭室内卫生和生活环境改善,忽略了楼道公共环境卫生和秩序。有不良卫生习惯的人,在楼道内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和堆放杂物、存放自行车等,致使公众出入家门的楼道公共环境脏乱不堪。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了居民之间和谐的生活氛围甚至邻里团结,有损整个单元和全楼的整体形象,影响了整体生活质量、生活品味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持续创新楼道文化建设的思路,坚持加强楼道文化建设,强化社区文化的环境宣传教育氛围,有利于先进文化渗透千家万户,有利于改善社区人际关系,有利于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使楼道文化成为在社区传播先进特色文化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和谐平安社区建设。

一、强化硬件设施建设

对社区住宅楼外壁、楼道墙壁、台阶、扶手进行统一清理粉刷,安装新颖美观的路灯。在醒目位置设立小区示意图,主要路段设立明显标志。对社区绿地进行设计补种,扩大社区绿化面积,改善社区生活环境。建设社区文化广场,安装新型照明灯,开辟活动场所,方便居民开展文体活动。在主要街道外墙及闲置地段制作张贴以文明社区建设、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城信文明、居民公约、计划生育、治安管理以及安全知识为主要内容宣传版报。在社区文化广场等空闲部分,安装健身运动器材,方便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在楼道内配备由居民设计的“爱心袋”,把各种计划生育、就业、低保、法律法规、防火小常识、健康知识、常用电话等放入其中,供居民免费索取,在小空间里加大咨询的包含量。这些“爱心袋”不只是一位位无声的“宣传员”,它漂亮的外观还会成为楼道了的一道风景线。通过完善社区硬件,改善社区居住环境,为楼道文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小区楼道环境治理

社区楼道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首先必须达到“安全、洁净、明亮”要求。安全就是抓好社区治安安全,要在部分地段安装电控防盗设施,要强化社区治安防范,建立有效的调解工作机制,发动居民积极参与,及时做好社区矛盾的排查调处。以治安巡逻为骨干、社区保安为依托,在案件多发期,聘用社区居民成立业余治保队,参与治安巡逻工作,形成专兼结合,人防、物防、技防并举的群防群治体制,实现社区秩序良好、居民安居乐业。洁净就是小区内卫生整洁,每月由物业小区、保洁公司组织对社区卫生进行整治,坚持全天卫生保洁制度;楼道内的墙、顶、扶栏油漆见新,并建立定期专职打扫或住户轮流、分段包干清扫制度,确保楼道清洁卫生;对违反社区管理规定、私接乱拉、乱搭乱建、乱堆乱放、随意侵占公共地段、散养家禽扰乱四邻,彻底清除居民反映强烈的乱堆乱放、私搭乱建、乱扔垃圾和脏杂物、随地吐痰、社区“牛皮癣”等问题,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明亮就是采光要充足,定期对所有楼道内照明进行排查,楼道内安装延时开关,同时及时维修、更换照明设施,做到无瞎灯、坏灯、长明灯,在居民主要活动场所,安装大型灯具,保证社区夜晚灯光充足。

三、强化小区楼道文化特色

根据社区住户结构及人员状况,突出楼道文化特色,加强正面引导,逐步建成温馨平安楼道、安全幸福楼道、和谐发展楼道。例如对老年住户较多的,发动居民广泛开展尊老爱幼教育,及时做好献爱心、送温暖活动,搞好困难老年人的救助。针对一线工人居住较多的,在社区倡导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理念。以“家庭教育突出安全、家庭成员心系安全、一切家务服从安全、家家为安全做贡献”为主题,用亲情感化教育职工时时刻刻注意安全。把社区建设成为安全幸福、和谐发展小区。在住宅楼每个单元前的适当部位设置专题宣传栏,以安全宣传、文化艺术、健康保健、法律法规知识为主要内容,开辟住户论坛,宣传栏可制作活动版面,定期在各楼之间轮换展出,常换常新。同时将文明公约、文明守则、公民道德、环境卫生清扫责任制、楼道住户户主名单等在宣传橱窗公布。在不妨碍居民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可摆设适量的花卉盆景(鲜花、干花、绢花均可)点缀楼道空间,在墙壁上挂放一定的字画小品,增强楼道空间的文化艺术气息。以楼为单元,策划和组织家庭之间开展文化艺术才艺展示和交流等文体娱乐活动,增进邻里友谊,提高艺术修养。同时,努力培育特色文化家庭,每个住宅楼要有30%以上的家庭达到“四个一”标准,即有一定数量藏书、一盆以上花卉盆景、一幅以上字画、一份以上报刊杂志。大力提倡“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远亲不如近邻”的理念,签定楼道文明公约,倡树积极清扫楼道卫生、尽力维护楼道绿化、主动搞好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如组织集体探病、集体贺喜、集体过生日等;把楼道里的退休职工组织起来,成立文明劝导队,劝导队成员义务在小区里宣传文明、护卫文明;发动居民与楼道里的孤寡老人结对互助,把照顾老人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开展文明楼道、安全文明户、好邻居、好婆媳、好邻居等活动,促进邻里之间情感沟通,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四、强化居民参与意识

楼道文化创建的主体是社区居民。要做好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争取社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努力使居民群众变“要我创”为“我要创”,同时要在社区居民中开展楼道文化建设“金点子”征集活动,充分发挥和调动各住户的智慧和创造性。扎实深化推进,实现公民道德提升坚持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在全社区开展以“什么是楼道文化?怎样建设楼道文化”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通过广泛深入的讨论,教育引导广大居民充分认识创建楼道文化的意义,牢牢把握建设楼道文化的内涵;并采用典型示范带动,整体推进落实的措施,保障建设持久性,保障持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要精心推荐各楼道的楼道长,负责日常管理、召集议事和活动组织。制定文化楼道建设管理办法,落实工作职责和管理标准,做到小区文化建设事事有人关、时时有人抓。对软硬件条件改善的楼道,物业中心要经常性开展督促检查,落实长效管理措施。为激励特色文化楼道的创建积极性,每季度组织特色文化楼道的评选,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楼道,是连接家庭与社区的桥梁,是邻里之间生活和情感交流的基本平台。加强楼道文化建设,强化社区文化的环境宣传教育氛围,有利于先进文化渗透千家万户,有利于改善社区人际关系,有利于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通过方方面面的工作,实现“小楼道,大和谐”,促进平安社区建设。(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汶矿业集团华源矿业公司)

参考文献:

[1]吴树新;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马海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策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建设和谐社区 第12篇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建设的重要主题, 而在和谐社会中, 和谐社区的基础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社区是我国行政体制中最基层的准行政机构, 是政府与群众、政府与社会接触最密切的组织, 同时也是政府进行基层管理、服务群众、开展各项社会工作的平台。社区对于社会, 就像细胞对于生物体一样, 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想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发展, 就需要把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建设好。社区建设不仅是整个社会建设的基础, 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保障。政府和社会通过社区进行社会管理, 为公众提供服务, 以社区为平台实现基层政权建设和党的领导。因此, 我们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重视、加强和谐社区建设, 切实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和谐社区建设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 即“位于大中城市边缘行政村的农村特征正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行政村逐步改为社区居委会, 形成了不同于城市社区的农村社区。”农村社区的出现与逐步发展, 对未来和谐社区建设与社区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 我国目前农民的人数占了总人口的大部分, 要做到“以人为本, 改善民生”就不能忽视这部分人群。因此, 和谐社区建设与社区档案管理必须对农村社区给与足够的重视, 充分考虑到农村社区的特点及与城市社区的不同, 寻找适合农村社区档案管理的工作方法。下面, 笔者就农村社区的相关问题, 谈几点认识, 以期对为未来农村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一、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的特点

和谐社区建设是包括全体人民的、以人为本的,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农民数量巨大, 农民和农民所在的行政村是决定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和谐社区建设中, 绝不能忽视农村社区的建设问题。但是由于目前的发展情况所限, 农村社区主要是指分布在大中城市的边缘, 与城市建设有密切联系的“农村社区”。由于城市建设的进行, 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 使得处于城市边缘的行政村逐渐加入到城市建设中来, 逐渐进行了社区化建设, 形成了新型的农村社区。

1. 农村社区具有行政机构的特点。

农村社区大都是由原来的一个或几个行政村组合而成, 基本与行政机构对位, 而不像城市社区是自然形成的。农村社区的行政性特点, 使得在农村社区中政府行为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可以得到更有效的实施, 更容易动员全民的力量。

2. 农村社区人员构成具有特殊性。

农村社区的人员大都是过去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员, 并且农村经济落后于城市, 教育资源也比城市匮乏很多, 再加上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使得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存在着居民自治力量较弱、凝聚力不强、权利义务观念淡薄等问题。

3. 农村社区开展活动的特殊性。

行政村在进行城市化建设之前,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而进行城市化建设之后, 由于很多农业土地逐步被开发建设, 农村社区居民逐渐由从事农业生产这一单一性活动转变为从事手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多种行业的活动。

二、农村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社区档案管理现状

档案工作现已逐步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并且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和谐社区建设中也是如此。社区档案管理是和谐社区建设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社区档案管理工作能否做好,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和谐社区的建设能否成功, 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和谐社区建设开展的各项工作活动中, 社区档案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 农村社区档案管理还存在着以下现象。一是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社区从领导者到居民都没有明确的社区档案意识, 社区档案工作没有明确的职责, 或社区档案工作根本没有开展。二是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水平落后。主要表现为社区档案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落后、档案基础设施薄弱等。这与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三是社区档案管理人员不稳定。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农村社区都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 或者档案管理人员更换频繁、业务不熟练等。

三、对未来农村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设想

针对农村社区的自身条件和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必须把如何加强农村社区档案工作作为未来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工作。通过农村社区档案工作的开展, 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的各项建设活动, 为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提高农村社区整体的档案意识。

社区的领导者和居民具有一定的档案意识是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得以开展的必要前提, 只有社区整体档案意识有所提高, 才能使社区领导者和社区居民认识到社区档案及社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才能更主动、热情地投入到社区档案工作中去。同时, 要把社区档案工作同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 社区居民才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2. 加大对农村社区档案工作的资金投入。

农村社区档案工作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除了档案意识不强之外, 还包括资金投入不够的影响, 这也是整个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政府的扶持和社区的创收, 保证社区档案管理有充分的资金投入, 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系统的社区档案, 并且完善档案基础设施建设, 为社区档案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保障。

3. 主动为农村社区档案工作提供帮助。

因为农村社区档案工作远远落后于城市社区的档案工作, 所以, 城市社区档案管理部门应对附近的农村社区提供档案工作方面的协助与指导, 帮助农村社区建立起适当的档案工作制度与方法, 并提供周期性指导, 也可以帮助培训农村社区档案管理人员, 以提高其整体素质, 这也是提高农村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必要条件。

4. 主管部门加强监督。

上一篇:法国咖啡文化下一篇:质量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