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的课堂引入

2024-08-25

高中化学的课堂引入(精选12篇)

高中化学的课堂引入 第1篇

一、课堂引入的几种方法

1. 实验激趣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以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作为起点, 通过直观鲜明的现象, 抓住学生的心,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例如, 在讲授氨气性质时, 可以通过“铁树开花”的实验来引入。课前用铁丝编成一棵铁树, 在树枝上绑上几个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团, 然后把铁树放入集气瓶中, 连上氨气的制备装置, 随着氨气的产生, 白色的棉花团慢慢变为粉红色, 最后变成了红色, 犹如一朵朵腊月的红梅。实验简单易操作, 而魔术般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积极思考, 主动去学习新内容。

2. 温故知新

在讲授新课之前, 教师利用原有的知识作为引入, 不仅可以激活学生记忆深处的旧知识, 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同时也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 引出新内容。这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

例如, 在原电池一课导入时, 先请学生写出锌和强酸 (非氧化性酸) 的离子方程式, 在判断为氧化还原反应后, 分析出该反应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既然有电子发生转移, 那是否产生电流呢?”学生很容易得到结论:“电子没有定向移动, 所以不能产生电流。”这时教师告诉学生, 锌和稀硫酸的实验装置可以稍作改动, 使其反应过程中产生电流, 这种装置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原电池。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而且也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3. 创设情境

课堂开始的时候,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创设情景, 酝酿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主要角色, 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态去徜徉知识的海洋。

例如, 在引入制备氢氧化铝的实验方案设计的时候, 可以设计成现在热播的“职来职往”的情景:假设教师是某知名药厂的面试官, 学生为应聘药厂工程师的求职人员, 面试官根据求职人员设计的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案来决定是否录取。这样的一个“面试”场景, 不仅引出了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案, 而且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 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即直接导入, 教师通过简单明了的讲述或设问, 直接提出新课的主要内容, 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 在节省时间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

例如, 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时, 教师直接导入:“溶液有浓稀之分, 回忆初中所学知识, 如何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呢?”学生回答:“质量分数。”教师继续讲述:“今天我们要介绍一种新的表示方法———物质的量浓度。”直接导入法多用于前后知识相对不紧密的教学, 偶尔使用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但经常使用会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免会落入“灌输式”教学的桎梏。

5. 权威展示

在高三的复习课中, 往往会用到这种实战性的方法, 通过展示权威考试的说明和情况分析来进行引入, 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 将学生引入求知的学习境界。

6. 故事玩味

故事是老少皆爱听的, 新课前讲述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的化学史事或故事片段, 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进入课堂。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方法, 比如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等。

二、课堂引入的误区

虽然课堂引入只有短短的两、三分钟, 但是效果确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引入中要避免三大误区:第一, 引入单一无趣。有的教师一味地为了节约时间赶进度, 采用简单固定的引入方法, 甚至省去课堂引入, 长此以往, 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 甚至排斥化学课堂。第二, 引入时间过长。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 合理分配课堂时间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课堂引入占用过多的时间, 就会影响对新知识的讲授。第三, 引入脱离课题。课堂引入的内容要和新课知识紧密配合, 如果脱节, 不仅浪费时间, 也给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带来了干扰。

高中物理教学叙事-课堂引入 第2篇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对教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四十五分钟要收益,是每一位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而我认为一堂课课题引入的好坏决定了一堂课的效益。所谓课题引入就是引导学生参与课题学习的手段或过程。它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来;成功的引入课题它能够在新旧课之间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中的课题引入环节 ,是整个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重要意义不容忽视。好的课题引入犹如第一锤、第一步棋、第一幕剧。这第一锤、第一步、第一幕能否敲准、走活、演好 ,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 ,引入课题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 , 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课题引入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一节课的引入正是本节课的知识建构的开始,如何抓住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规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释疑、渴求探索交流的情感,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这是从教学基本技能中提升的教学艺术。为此,本人在教学中就选择课堂引入这一环节进行尝试,也收集一些课堂实例,并整理为以下体会和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问题讨论引入

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往往从问题、猜想开始,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物理知识出发,让思维自由驰骋,冲破原有知识圈,强化对重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也不失为物理课堂教学引入的好方法。如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节课的引入时,我设置以下三个小问题:(1)在很平静的水面上,船头垂直指向对岸具有一定速度的小船的运动轨迹?(2)将船的动力关闭,船头垂直指向对岸放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的运动轨迹?(3)如果船头指向不变且有一定得速度,同时行驶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会怎样运动呢?轨迹如何?前两个问题仅是铺垫,我让学生猜猜小船将如何过河,画出轨迹(我用小船的模型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想法)。学生非常踊跃,结果出乎我的预计,学生提供的方案各有说词,争执不下,有好几种典型想法,主要分歧在船头的指向和小船的轨迹。这是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我兴奋了,能从这里入手将这几种方案的是非讲述、分析清楚,本节课的重、难点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独立性、矢量性也得到了突破。

此外,我还有:小故事引入,视频短片引入等。总的说来,课堂引入时课堂教学的第一基本环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趣设计以激活课堂,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注意,能给整节课教学带来事半功倍之效,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二.开门见山引入 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实践探索的过程。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捷径,却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以生活经历、随堂实验的体验为切入点,创设情景,让学生亲历、感受、体验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发现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并对学习产生亲切感和兴趣。将学习内容生活化、社会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同时有了体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过程,更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这不仅是引入新课、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在《超重与失重》这节课的引入,教师可设计这样两个随堂小实验:(1)用一定宽度的纸带(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使之恰能承受重锤的重力),拴住一个重锤,让学生竖直提着并保持静止,并给学生一个问题:不借助其他器材,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挣断纸带?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让学生亲自实验一下,就会看到,“迅速向上提升重锤或迅速下降时突然停止,纸带断了”,这个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在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的过程中重锤对纸带的拉力超过自身重力,这就是超重现象,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展开理性的思考。(2)准备一台体重计(机械指针型的),请一位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分别呈现静止、下蹲、起立过程,另一位同学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变化(有条件的可用摄像头将指针示数转化为视频,展示给全班同学)。先请同学预测再做实验,结果是静止时指针保持稳定、下蹲过程先减小再增大,起立过程先增大再减小。学生对示数变化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教师可根据实验体验进行现象分析、过程分析、本质归纳(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应用拓展,这使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有意识的实践体验,充分挖掘直接经验和课堂生成的资源,体现物理教学以人为本,源于生活、走向社会。

“思考是从问题和惊讶开始”,惊讶、矛盾是发展的驱动力,教师以错觉和矛盾的心理为突破口,创设能够引起强烈反差的真实惊奇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们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真实、生动的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反差,出其不意地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崭新的画面,创设心理“不和谐”的情景,从而在学生心理千百万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促使他们主动进入思维状态,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求异性、创造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学生的心迹,精心设计实验,激活互动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在课堂引入显得特别有效,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教学的潜能。

三.实验激趣引入

在《自感》这节课的引入,我设计好电路,选好器材,闭合电键(电源是两节干电池),该学生没有感觉(有点放松),突然断开电键,学生瞬间有被电击的感觉(惊讶万分),并向同学描述自己的感受。为什么断电反而有被电击的感觉?强烈的肢体语言表明回路竟有如此高的电压,这可能吗?强烈的矛盾冲击和好奇弥漫于整个课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兴奋极了,此时就是引入新课的最佳切入点,被激活的思维、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好老师。

四、运用启发性思维,引入课题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积极探求。

启发式的课题引入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余地,让学生能由此及彼、由因到果、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显错正本法,引入课题

对于那些容易受生活经验干扰的概念,学生往往受感觉的支配,作出错误的判断,对这样的课题采用故意引向歧途的方法,使学生感到自相矛盾,进退维谷,然后因势利导,引向正途,从而达到真正把握知识的目的。

学生若处于矛盾的思维之中,就会紧紧跟随教师进述的路线,通过实验推理,自始至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六、运用科学资料、故事,引入课题

即用各种资料(如科学家轶事、科学故事、科学幽默等),通过巧妙的编排,引入课题。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先给学生讲述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然后引入正题;讲阿基米德定律可以引用阿基米德巧断王冠真假的故事或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课题。这种引入课题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也是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很受学生欢迎。

除了以上7种方法外,课题引入还可以利用讲典故引入、类比法引入、文娱(游戏)引入、讨论或竞赛引入、设“陷阱”引入、趣味引入、以新换旧引入、介绍实际应用引入等等,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巧妙安排,灵活运用。

高中化学的课堂引入 第3篇

【关键词】实践 引入方法 提高 课堂效率

“万事开头难”,开了好头等于成功了一半。高效课堂强调:刚上课的十分钟,要尽量通过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有兴趣了,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如果课堂一开始就一锤敲在学生的心上,如磁石般把学生吸引住,整堂课上起来就顺了。良好的引入方法可以在短的时间内稳定学生的情绪,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目标与要求。所以,化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引入环节。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对教学中的引入方法有进一步的体会,下面与大家分享。

一、利用引入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的注意点

凡事都有个适度原则,化学课堂教学引入也是。我们不能为了引课,而扯得太远,这样就会丢了西瓜拣芝麻,本末倒置;也不能为了引课,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这样可能会造成反效果。所以要能做到恰如其分的引入,需要注意几点:1. 要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2. 要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3.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4. 要从课型的需要入手;5. 导语要短小精悍;6. 形式要多种多样。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几种有效的引入方法

引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联系身边生活引入、实验或模拟实验引入、问题引入、调查实践结果引入等。下面谈一谈自己亲身经历,体会较深的几种引入方法。

1.联系热点引入

联系刚刚发生的,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事件,可以最快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2012年,在教学鲁科版必修一中《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时,一上课就问:今年是2012年,玛雅预言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大家怕不怕?很快的,学生就集中了注意力,然后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不怕。教师就追问:为什么不怕?然后讲述:因为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在科学上,准确的预言是有的,比如“镓”的发现。然后投影门捷列夫预言了镓的存在和性质:

让学生通过表中信息体会科学预言的重要作用,并且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利用社会热点引入,要求能准确地和书本知识挂钩,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展示目标引入

近期,学校在学习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用约十分钟的时间诠释学习目标,组织课堂教学,课堂引领,激励、点拨。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马上展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点明教学基本要求和内容,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了解新授知识的整体框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高二化学鲁科版《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一章第三节,讲授电负性时,课堂开始就展示学习目标:一、明确电负性的含义;二、掌握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电负性的递变规律;三、掌握电负性在化学中的应用。这样学生对整节课的重点内容就一目了然,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充分提高课堂效率。

3.联系生活引入

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很多都很抽象,难理解。如果单纯地照本宣科,课堂气氛肯定死气沉沉。如果能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知识来引入课堂,必将引起学生“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的强烈求知欲望。例如,在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一中,讲解离子反应中“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这一课题时,我就联系生活中的化学引入新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上课就端出两块豆腐,问大家喜欢吃豆腐吗?豆腐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了解豆腐有用卤水(MgCl2)做的,也有用石膏(CaSO4)做的。然后提出问题:现在我手上的这两块豆腐,哪一块是用卤水做的,哪一块是用石膏做的,你们想怎么鉴别它们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检验Cl-离子和 SO42-离子来鉴别它们。之后过渡:Cl-离子的检验大家已经学过,那今天大家就来学习SO42-离子的检验。最后教师还能把这两块豆腐赠送给表现好的同学,学生一听就对这节内容有了积极的探索欲望。

4.设置悬念引入

根据心理学研究,人总是对反常的、超出自己意识范围的东西有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可以寻找和平时的生活相反的案例来引入。例如:讲授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一中“金属钠”这一课题时,教师一开始上课就宣布:“我们知道,水能灭火,可今天老师却要用水来点火。”同学就充满疑惑。教师把灯芯里已事先藏有钠粒的酒精灯端上来,用胶头滴管吸取自来水,向着灯芯滴入几点,酒精灯立即就被点燃了。这样的场景下,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而且急于要探究到底是为什么?这时再引入钠的教学,就水到渠成,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复习提问引入

很多老师会认为复习提问引入很老套,缺乏生动性、趣味性。事实上,传统的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复习提问可以刺激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例如,鲁科版化学必修一中,在讲解“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时,首先让同学们回忆有关概念,以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并举出例子说明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总数必然与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总数相等,即化合价升降的总数相等,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依据。“奥斯本说,自1987年以来,一些心理学实验证明了人类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而且在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效率可增强50%。”所以在前一节课结尾布置好本节课的提问内容的话,可以刺激学生积极复习巩固已学知识,以便在本节的提问中能够表现优秀。

6.实验操作引入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运用实验引入是化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实验的现象千变万化、引人入胜,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富有趣味的实验引入新课,可产生强烈的直观效果。例如,在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一中,氨气的制取与检验这一节,就可用“空瓶生白烟”这种典型而有趣的实验引入铵盐的制法,甚至可以把这个实验演化为魔术表演:让一个学生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另一个学生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然后让他们把玻璃棒靠近,这时会产生大量的白烟,这时学生会感叹现象的神奇,注意力就集中起来了,而探究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

三、 如何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引入技巧

要提高引入的技能并不难,只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重于积累,认真钻研,就能取得好效果。要提高引入技能,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1.认真观察生活。生活是最丰富多彩的,所以对生活的每一件事多加注意,多加观察,可以收集到很多的材料,为引课积累很多素材。2.多阅读书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可以开阔视野,积累材料,也能为引课做贡献。3.研究学生的心理,注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才能使引入达到所需的效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引入方式不仅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稳定学生的情绪,吸引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还可以启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目的与要求,从而开动脑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教师应该充分准备好课题教学的引入,利用多种多样的引入方法,让每一节课都生动活泼,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昌乐二中.271高效教育模式 [Z]. 昌乐二中的五张王牌:35.

[2]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年:116.

[3]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高中英语课堂“翻译”的引入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翻译

翻译在高中英语的学习中占据着很重的的分量, 从表面上看, 翻译虽然很少作为高中英语考试题型来对学生进行考察, 但是, 翻译作为一项英语技能, 确实无时不刻的渗透在高中英语的学习之中的。例如, 对阅读理解的把握, 对完形填空的理解等等, 要想正确率高的完成这些传统类的题目, 离不开隐含其中的翻译技巧。所以, 在高中阶段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目前而言, 在国内唯有上海市明确要求高中生要具备一定的翻译水平, 并且具体反映到高考试卷中予以考察, 大约占20分的分值。全国的其他城市所用的高中英语课本都没有系统性的对相关的翻译基础知识进行介绍, 而教师更是缺乏系统性的翻译训练, 导致他们在课堂上完全不注意学生翻译技巧的培养, 使学生的翻译能力提不上去。因此, 高中生在做英语的翻译时, 缺乏有效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技巧的指引, 因此会常常犯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翻译的教学向来被国内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所忽略。所以, 将英语翻译的教学恰当的引入到课堂之中, 将翻译巧妙的融合进英语的教学之中, 这是十分有必要予以探索研究的课题。

二、高中英语课堂“翻译”的引入

1.适当的引入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翻译教学。语法翻译法指的是用母语来翻译和教授外语的传统教学方法, 即通过讲解语法以及练习翻译的方法来进行外语的教学。英语翻译是比较重要的教学方式 (特别是语句的翻译) , 同时也是教学的目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讲解语法和操练翻译互相促进。语法翻译法要尤为注重学生阅读水平以及翻译技能的培养, 注重语法习惯以及单词的记忆。然而,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各类语言学与心理学理论的走红, 以往的语法翻译法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同时也迎来了理论界广泛的批评。

我们提倡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应当适度的引入翻译教学, 正是基于充分的认识到以往的语法翻译法虽然过于强调语言和知识的传授, 不太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些缺点, 但不可否认的是语法翻译法也具有使用便捷、较好控制教学的进程、教学成果见效较快等等。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目标语言, 能够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掌握英语的基本语言结构, 从而提升英语的学习水平。

2.适当的引入翻译教学和交际法。交际法重点体现交际能力, 主要在于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技巧。但是, 只是学习语言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有更多练习语言的机会来让语言得以实践的运用。

交际法灵活性但是随意性比较大。它以学生的行为为中心, 注重语篇的教学, 重点训练交际的能力, 却往往将语言的纯洁性忽视掉, 同时假设的场景往往不够客观真实。而语法翻译法是以语法的学习为中心, 同时有着自身可取的地方, 然而, 弊端也很突出, 已经无法和时代相接轨。所以我们应当扬长避短, 各取所长的加以运用。

三、高中课堂引入英语翻译需要注意的事项

语言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 语言和文化紧密相关联联系。所以,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 应当妥善处理好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高中英语的翻译教学中, 教师可以句法和词汇的角度予以对比和分析, 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学生深切的领悟到英汉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 从而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厚重文化积淀。词汇的部分首先指的是词意的方面。语言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所以一词多义的情况比比皆是。例如“marriage”这个单词, 既可以是“娶”的意思同时也可以是“嫁”的意思, 怎样作出恰当的语意选择就要看具体的语境了。

除此之外, 就要看语句的顺序, 尤为突出的是句子中定语和状语所在的位置。在英语中, 定语的位置是比较特殊的:例如“夏天酷热的早晨”, 翻译成英语就是“ahot summer morning”。而对于状语而言, 例如, “我在房间里面看书”这句话翻译成英语就是“I'm reading in thebedroom.”在汉语中, “在房间里”这一状语应当放在谓语动词“看书”的前面, 而在英语当中放在谓语的后面。

除此之外, 英语中还存在一些极为常见的惯用句子表达方式, 例如我们特别熟悉的一句俗语“Love me, love mydog”, 意思为“爱屋及乌。”汉语中, “他打我的手”翻译成英语就是“He beats my hand.”这是错误的, 而要根据习惯说成“He beats me by the hand.”汉语中有“虽然…但是…”的关联词结构, 许多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表述时特别容易疏忽, 因为在英语中“although”和“but”这两个单词一般不同时的使用。有时学生虽然掌握了这些语法的使用规则, 但是在具体运用时, 学生仍然会特别容易忽视具体的细节, 所以从英汉之间的差异来看待英语翻译的学习, 可以促使学生对英语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之, 21世纪高技能翻译人材将主要来源于具备一定外语技能的专业人员, 而并不是专业外语院校的学生。翻译在语言的学习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所以在高中阶段就要打好基础, 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外语翻译的学习提供扎实的基础前提。因此, 将翻译引入高中英语课堂是极其必要的。

参考文献

科学课堂引入的原则和要求 第5篇

1.科学课堂引入的原则:

首要的是启发性原则。科学课堂的引入必须要有启发性。比如,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设置一定的悬念,引导并启发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有研究表明,科学课堂的引入环节如果有启发性,那么整节课都会出现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的良好局面。

其次是情景性原则。不同的教学环境,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有所不同。良好的教学环境造就活跃的学习氛围,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很大的作用。

第三是趣味性原则。既然兴趣是学习重要的内驱力那么教师就要巧设引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来。

第四是知识性原则,我认为换句话说,也可以说成是有效性原则。随着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关注度不断加强,家长和学生非常在意课堂实际上的教学效果,也就是学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应该要掌握的知识。所以即使只是课堂开始时候短短几分钟的引入环节,也必须包含一定的知识量,必须要对提高正堂课的课堂效果,有着一定成效。

最后是感染性原则。感染性指的是学生在接触客观事物的时候,深入体会它蕴藏的内涵,进而激起他们自身强烈的情感。

2.在设计科学课堂引入方法的时候的一般性要求是:

(1)目的明确化:所选的材料和形式,要紧扣主题,有助于学生迅速能够明确这一个环节的目的,初步了解这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2)选材生活化:从生活中出发,多选取学生们所熟悉的素材为出发点,比如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趣味生动而新奇的故事、当前聚焦的热点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它“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魅力,从而从心底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迅速拉近学生在心理上与科学的距离,降低本节课的教学难度;

高中化学的课堂引入 第6篇

在理科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很多学者认为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使用探究性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目前,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已经成为理科教学的一种趋势。

1.课堂教学实施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的意义

1.1使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科学知识以及科学能力则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就无法对问题加以解决,也就不具备某种能力。而方法是联系知识和能力的桥梁,也是知识和能力的交集。如果学生掌握了某种活动的方法也就意味着他就是掌握了进行这个活动以及解决活动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方面比较弱,这和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以及熟练的程度是息息相关的。方法既然是能力的内在核心,对于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课堂上,要以科学思想方法为线索,提高进行知识教学的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对于知识教学以及能力培养之间的结合具有的可操作性,能够帮助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时更加的游刃有余。

1.2使得高中化学教学达到更好的境界

高中化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目前,教材的编排都是根据知识体系进行的,科学方法也蕴含在这些知识的发展之中,而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去发掘这些隐藏在知识内容中的科学思想方法教学教育,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以科学的方法为线索来组织教学。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重点知识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所体验。通过科学思想方法教育,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能了解所学的知识是在什么方法下获取的,这就是在科学的层面上让学生理解和体验学习。

2.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的途径

2.1剖析科学案例,渗透思想方法教育

科学家获取的成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进行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结合一些科学发展的学科,把科学的发展规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思维的过程以及研究的方法,并且把这些作为学生学习的案例。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不断的接受科学方法的教育,逐渐的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模式。

2.2学习科学知识,渗透思想方法教育

科学教材中还有很多的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但是这些不能直接的从教材中看到,而且在选择知识载体的时候和一些知识的形成中体现。科学知识教学包括了科学的基本定义、原理、规律以及化合物等等。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化学1》第四章第四节中关于氨、硝酸和硫酸的性质教学中,首先对单个物质的性质进行研究,然后在综合物质的总特性得出某种物质的通用性质。这个过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另外,通过科学的基本概念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科学概念都是经过研究和分析抽象出的,它是对客观实物样本质特征的描述,是科学理论的基本。科学概念的得出中必然存在一定的科学方法因素,通过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获取了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基于这点,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的科学方法。科学概念的形成于以下过程:首先是提出问题,然后是观察和分析问题,进而分析、比较和概括,最后得出科学概念。再者,教师还可以根据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比如,在进行一些意义相似或者是相反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实施课堂教学。例如,分子的结构和原子的结构、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金属晶体和离子晶体等。最后,化学教师还可以通过理论和规律的结合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科学规律是某种科学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是科学的基本框架。科学规律的探索也是在科学方法中得出的。实施规律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提出化学问题,观察实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科学规律;已知的概念——建立假说——采用实验进行验证——科学规律。

2.3实验探究和习题训练

任何科学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探究实验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教学方法的过程。因此,化学教师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中接受科学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物质的特性进行探究,在实验中掌握酸、碱溶液的配置方法。

科学习题是进行科学教育的一个有效的措施。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科学习题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在设计学习的习题时要有科学方法要素,使得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体验科学方法。

3.结论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以及专家普遍认可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尽管在高中化学中引用科学思想方法教育还处于实验阶段,如果要全面的实现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还要不断提高教师对其在高中化学中的地位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实施科学思想方法教育才符合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才能更好的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中物理课堂引入的方法和实例 第7篇

关键词:课堂引入,物理教学,实例

课堂引入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技能, 更是教师课程观、教育观的体现。知识是不能传递的, 学习不是对知识的记载和吸收, 也不是从零开始的, 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获得的, 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一节课的引入正是本节课的知识建构的开始, 如何抓住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规律,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释疑、渴求探索交流的情感, 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 这是从教学基本技能中提升的教学艺术。

一、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是学习者实践探索的过程

传统教学“重结论, 轻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捷径, 却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以生活经历、随堂实验的体验为切入点, 创设情景, 让学生亲历、感受、体验是非常必要的, 让学生发现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并对学习产生亲切感和兴趣。将学习内容生活化、社会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同时有了体验, 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过程, 更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这不仅是引入新课、理解知识的需要, 更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 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案例1:在《超重与失重》这节课的引入, 教师可设计这样两个随堂小实验:1) 用一定宽度的纸带 (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 使之恰能承受重锤的重力) , 拴住一个重锤, 让学生竖直提着并保持静止, 并给学生一个问题:不借助其他器材, 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挣断纸带?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让学生亲自实验一下, 就会看到, “迅速向上提升重锤或迅速下降时突然停止, 纸带断了。”这个实验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 体会到在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的过程中重锤对纸带的拉力超过自身重力, 这就是超重现象, 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展开理性的思考。2) 准备一台体重计 (机械指针型的) , 请一位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分别呈现静止、下蹲、起立过程, 另一位同频, 展示给全班同学) 。先请同学预测再做实验, 结果是静止时指针保持稳定、下蹲过程先减小再增大, 起立过程先增大再减小。学生对示数变化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出入, 教师可根据实验体验进行现象分析、过程分析、本质归纳 (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 、应用拓展, 这使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有意识的实践体验, 充分挖掘直接经验和课堂生成的资源, 体现物理教学以人为本, 源于生活、走向社会。

二、“思考是从问题和惊讶开始”, 惊讶、矛盾是发展的驱动力

教师以错觉和矛盾的心理为突破口, 创设能够引起强烈反差的真实惊奇情景,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我们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真实、生动的特点, 抓住学生的心理反差, 出其不意地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崭新的画面, 创设心理“不和谐”的情景, 从而在学生心理千百万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促使他们主动进入思维状态, 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求异性、创造性。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 捕捉学生的心迹, 精心设计实验, 激活互动课堂, 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在课堂引入显得特别有效, 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教学的潜能。

案例2:在《自感》这节课的引入, 教师可请一位同学计进入设计的电路中 (学生有点紧张, 有点悬念) , 闭合电键 (电源是两节干电池) , 该学生没有感觉 (有点放松) , 突然断开电键, 学生瞬间有被电击的感觉 (惊讶万分) , 并向同学描述自己的感受。这是为什么呢?断电反而有电击的感觉, 强烈的肢体语言表明回路竟有如此高的电压, 这怎么可能呢?不可能呀!强烈的矛盾冲击和好奇弥漫于整个课堂,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兴奋极了, 此时就是引入新课的最佳切入点, 被激活的思维、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好老师。

三、“猜想比知识更重要”

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 它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 对未知的事物及规律做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或提出预期的看法。综观自然科学的发展史, 猜想思维在基础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 并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如爱因斯坦的量子假说;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阿佛加德罗的分子假说;天文学中太阳系起源假说;地理学中的大陆漂移说……伟大的猜想造就了非凡的智慧, 掀起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 使人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猜想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 并非胡猜瞎想, 同时猜想是一种超前思维, 具有一定的猜测性, 它的结论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践的验证才能确定。长期以来, 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过于强调严密性、强调逻辑思维能力, 忽视猜想思维的倾向, 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往往从问题、猜想开始, 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物理知识出发, 让思维自由驰骋, 冲破原有知识圈, 强化对重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不失为物理课堂教学引入的好方法。

案例3: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节课的引入时, 设置以下三个小问题:1) 在很平静的水面上, 船头垂直指向对岸具有一定速度的小船的运动轨迹?2) 将船的动力关闭, 船头垂直指向对岸放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 小船的运动轨迹?3) 如果船头指向不变且有一定的速度, 同时行驶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 小船会怎样运动呢?轨迹如何?前两个问题仅是铺垫, 我让学生猜猜小船将如何过河, 画出轨迹 (我用小船的模型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想法) 。学生非常踊跃, 结果出乎我的预计, 学生提供的方案各有说词, 争执不下。这是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我兴奋了, 能从这里入手将这几种方案的是非讲座分析清楚, 本节课的重、难点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独立性、矢量性就得到了突破。

四、学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变化 (有条件的可用摄像头将指针示数转化为视频引导)

格物致知, 使物理课堂增加人文思想、人文色彩, 充满人性的关爱。传统教学以入对教育的评价都过于倾向知识与技能, 我们的课堂成为冷冰冰训练场, 知识与技能仅仅是一种工具, 而不再有人性, 自然科学的教育缺失了科学之精神—启真、启善、启美之功能。新课程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课堂教学要弘扬物理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教师应从人文的高度理解、实践课堂教学, 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物理学史作用, 用生动、鲜活的史实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 我们确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浅议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引入 第8篇

一、取材生活, 巧妙引入

物理源于生活, 与生活密切相关, 如果能把浅显易懂的生活实例, 生动有趣的生活经历, 亲切熟悉的生活器件以及诙谐幽默的生活故事作为课程资源, 适时、适题、适度地引入教学中, 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从“怕学”逐渐变得“愿学”再到“乐学”, 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学习“惯性”时, 用鸡蛋做惯性实验既让学生感到惊险, 又能引发探究的欲望, 使学生对实验现象印象深刻:一个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水, 杯上放一硬纸片, 将鸡蛋置于硬纸片上, 用木棒猛击硬纸片, 学生担心鸡蛋会遭受“灾难”, 结果鸡蛋完好地落入水杯, 这一场面吸引了学生, 使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其中的奥妙, 从而成为讲授“惯性”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讲“光的色散”时, 我出示“虹”和“霓”的图片, 通过对比从它们的成因切入课题, 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顺利入题.物理知识本身源于社会生活, 根植于生活, 作用于生活, 物理知识也与近现代科技结合紧密.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引入要加强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的联系.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也要求学习的过程更多地从社会生活出发.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手段, 选取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 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认识的事例, 作用于课堂的引入, 这样做不仅丰富了物理课程内容, 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课堂的授课效率!

二、利用实验创设物理情境引入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一门科学.所以实验引入是主要方法.实验的引入可以引发注意.心理学认为, 注意是人在清醒意识状态下,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当人对某一事物发生高度注意时, 就会对这一事物反应得更迅速、更清楚、更深刻、更持久.“示之以物, 晓之以理.”特别是一些惊奇性实验, 演示结果出乎学生的“心理准备”, 更能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上, 更多的是利用演示实验和课堂小实验创设物理情境, 例如, 在“弹力”一节, 演示玻璃瓶、桌面的微小形变.这种导入方法直观、形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易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又如, 在讲授“带电粒子的圆周运动”一节课时, 教师在已调试好电子射线管中的电子射线旁加一很小的局部磁场, 实验后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在加了磁场的那个地方, 射线发生了弯曲.”然后, 教师在射线弯曲部分之后又加一很小的局部磁场, 提问:“如果扩大磁场范围会怎么样呢?”学生观察后回答:“射线进一步发生弯曲.”第三步, 教师提出:“如果不断扩大磁场范围, 使电子射线所到之处都有磁场, 试推测一下, 带电粒子的径迹将会怎样?”通过实验, 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射线越来越弯, 踊跃发言, 学生:带电粒子的径迹将不断弯曲, 可能会形成一条封闭的曲线, 猜想是个圆.教师予以肯定后, 导入新课.

三、寻找知识的“交接区”引入

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 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 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在教学中, 新输入的信息定含有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相合的”部分, 即“交接区”, 这是学生对新信息进行调整、改组, 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基础, 也是引起学生心理不平衡并产生学习兴趣, 驱使其主动探索, 形成新的见解和思想的动力.例如, “太阳与行星的引力”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在知识上存在“交接区”, 可让学生在复习向心力公式和线速度公式的基础上自主推导太阳与行星的引力的表达式, 从而引入新课.“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与“平抛运动”在知识与方法上都存在“交接区”, 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复习平抛运动知识点和处理方法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入新课.在习题课和复习课教学中, 知识的“交接区”尤为突出, 例如, 处理氢原子的玻尔模型与行星或卫星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动能、势能、运动周期问题时, 处理所有能量转化与守恒类等问题时,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与运动学公式这些都存在“交接区”.又如, “简谐振动”这一节, 也可这样导入:“在前面的几章内容中, 我们学习并掌握了几种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从这节课开始, 我们将系统地学习一种新的机械运动, 叫机械振动, 并研究这种运动在媒质里传播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机械波.这节课, 我们先了解一种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振动‘简谐振动’.”引入新课.对学生而言, 物理学科的许多新知识是在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新课讲授前结合学过的旧知识, 通过复习提问, 不仅能温习巩固旧知识, 还可以从旧知识和要学习的新知识中找到联系点, 然后提出新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展开.这样从知识的“交接区”引入, 往往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 且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能降低新知识的难度, 易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四、通过讲故事引入

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历史故事, 有利于将学生引入到相应教学内容, 还可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例如, 在学习“单摆”一节时可讲故事引入:1862年, 18岁的伽利略离开神学院进入比萨大学学医学, 他心中充满着奇妙的幻想和对自然科学的无穷疑问, 一次他在比萨大学忘掉了向上帝祈祷, 双眼注视着天花板上悬垂下来摇摆不定的挂灯, 右手按着左手的脉搏, 心中默默地数着数字, 在一般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中他却第一个明白了挂灯每摆动一次的时间是相等的, 于是制作了单摆的模型, 潜心研究了单摆的运动规律, 给人类奉献了最初的能准确计时的仪器, 本节课就来学习这一理想化模型———单摆.讲“声波”时,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可介绍大音乐家贝多芬晚年耳聋后, 他将音乐指挥棒的一端用牙咬住, 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 从而继续进行创作, 并谱写了许多不朽的传世佳作.

通过自编故事引入还可以有效突破难点, 例如, 在教授“电动势”时, 电动势是高中物理的难点也是重点, 为了有效突破这一难点,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故事引入:在电池里面有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和带正电的正离子, 平时数目对等, 和谐相处地“过日子”, 这就是还没有充电的电池里面的世界.后来有人干了一件事, 把右面的自由电子强行搬到了左面的房间里 (黑板上画图的负极板) , 所以, 右面的家庭被破坏了, 变成了“离异”家庭.而左面的这些自由电子也不自由了, 也因净身出户而无家可归了.此时电池中出现了一种不和谐、不平衡的状态.谁干的这种“坏事”呢?谁像王母娘娘一样把牛郎织女用天河分开了呢?原来就是我们在充电的时候, 用化学力或非静电力引发的.而且, 这种“离异”家庭的数量越多, 这种不平衡的形势越严重, 那些被“离异”的家庭渴望恢复的愿望就越大, 这是什么?物理上就叫做“电子想要运动回到原来状态的趋势”, 我们简称为“电动势”.后来, 有人想要“曲线救国”, 从电池外面接通了一条电路.于是, 这些自由电子高兴极了, 纷纷从这里开始了回家之旅.但世上的路没有坦途, 在回家的路上也有千难万阻, 等冲破阻碍后释放的能量就做功了.这是什么? (板书电路和电灯) 这就是让电灯发光了, 这也是“留下了买路钱”的事.通过这样赋予哲理的故事引入, 有效地突破了电动势这一教学难点.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引入的策略 第9篇

一、通过设计趣味性问题引入

数学课堂设计疑问是必备环节,通过设疑能够直接对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疑问能够引发学生大胆猜测,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充满疑惑的问题,让学生充满好奇感,乐于课堂探究。

案例1:设计“二分法”的课堂引入

比如对于电视台播放的节目:“竞猜价格”,你能根据必要提示迅速猜测商品的准确价格吗?学生对这趣味性的问题, 便积极开展讨论,很快学生便掌握其中的奥秘……你共用了多少次?这样趣味性的课堂引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设计一定坡度的探究性问题。

在心理学上,问题解决的过程称为 “解答距”,利用教师通俗的讲法“跳一跳, 够得着”,给学生思考的阶梯,让问题解决逐层深入,教师的引入也是步步逼近。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引入时,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级别,特别对于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应该具有一定的坡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推进。

案例2:已知函数,y=x-2

(1)该函数属于奇、偶函数? (2)图像具有怎样的对称性?

(2)图像具有怎样的对称性?

(3)它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4)它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

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进课堂探究,安排如下训练题:

(1)已知奇函数f(x)在[α,b]上是减函数,试问:它在[-b,-α]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2)已知偶函数f(x)在[α,b]上是增函数,试问:它在[-b,-α]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这样逐步深入,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而且,通过这样简单的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心理已经有准备,不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从问题的引入看, 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为下一个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方向,为下一个问题的解决打好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理解起来就显得比较容易接受,为挖掘其他类型问题提供广阔空间。

3.让问题引入具有一定的悬念。

设计富有一定悬念的问题能够给学生整堂课的期待,让学生学习了这些必备的基础知识,为课堂提出的悬念问题的解决夯实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3:在探究二项式定理应用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问题:今天以后的22006天是星期几?

题目理解简单但具有一定的悬念,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在课堂引入时提出问题,使整个课堂充满期待,激发学生不断探求的兴趣,学生在整堂课中都带着这样的问题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为新课引入的设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

4.采用数形结合的引入策略。

数形结合是数学学科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研究数学的重要手段。数形结合充分利用图形直观性,同时将数与形有机整合,加深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 公式、定理的理解,并赋予这些抽象概念、 定理的几何意义,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在高中数学课堂上,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入新课探究,让学生紧扣图形理解概念,课堂教学效果会有意外的收获。

案例4: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f(x)=x(x+1)。画出函数f(x)的图像,并求出函数的解析式。

数形结合的思想运用于函数教学比较常见,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找到特殊点,作出图形,结合图形再确定其关系式。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些简单问题的探究,就会失去学习函数的内容本质,我们需要从“数与形”的角度深入细致地分析数字中包括形的意义,形中蕴含数的价值,甚至通过启发学生不作函数图像,能求出f(x)的解析式吗?这样的求法可以进行推广吗?对一般的奇函数是否适用?若f(x)为偶函数又该怎么处理?将数形思想深入到解题过程中,抓住学习函数的本质内容,逐步地引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恰当合理的课堂引入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整个课堂探究奠定好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导入方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得课堂探究围绕引入的问题展开,让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直击教学的重难点。作为教师,要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新颖的引入方式,努力实践,让课堂引入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

摘要: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心脏,但对于数学问题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均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对问题可望、可及,这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同时能有效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提高探究的质量,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高中音乐课堂引入流行音乐的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流行音乐,教学创新,必要性,思想性

将流行音乐引入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与教材中的音乐内容有机结合, 通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将流行音乐引入高中课堂的必要性

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当属中学生, 这是不争的事实。新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 课堂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作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终生热爱音乐的重要保证。要尽量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尽情地学习、体验、理解、尊重世界上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 共享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作为一线音乐教师, 应该正确面对学生追捧流行音乐这一现象, 充分认识到流行音乐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益处, 进而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去喜爱流行音乐, 利用流行音乐助力课堂教学。流行音乐具有活跃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学生往往对教材中的音乐知识和歌曲缺乏学习兴趣, 而流行音乐却是学生的最爱, 若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会得到大幅改善。动听的流行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心情, 让学生远离流行音乐, 莫不如积极引导他们去主动学习。教师可以精心选择艺术性较高、思想性向上的适合高中生的歌曲, 让学生在欣赏课上辅助教材学习。既可以促进课内知识的学习, 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拓展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流行音乐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音乐鉴赏课上, 可以把流行音乐与教材规定的鉴赏内容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鉴赏达到全面提升音乐素质的目的。课堂上, 教师可以精选几首当下较流行且适合高中学生的音乐, 用三到四堂课的时间, 让学生进行鉴赏。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教师也要参与其中, 把流行歌曲的美与教材中的歌曲进行对比, 查找音乐知识的共同点, 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将流行音乐引入高中音乐课堂的策略

流行音乐良莠不齐, 能够在课堂上作为教学辅助素材的流行歌曲必须经过教师精心筛选。符合学生实际、艺术性较强、积极向上、富有思想性的流行歌曲应是教师的首选。教学中, 教师可以深入到学生中去调研, 看一看学生们最喜欢哪方面的流行音乐, 或注意观察, 同学们都在哼唱哪些歌曲。征求学生的意见后, 教师把好关, 让高中音乐课堂也“流行”起来。选择流行音乐要符合学生年龄且具有思想性。流行音乐大多是成年人表达感情的歌曲, 创作的初衷就是为了商业利益。为了迎合大众, 更多注重的是娱乐性, 高中生正处在长身体、静心学习的阶段, 过多的情、爱的表达, 会扰乱他们的学习。因此, 高中课堂教学引入流行音乐须教师严格把关。首先, 要符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如《同桌的你》《妈妈的吻》《水手》等。其次, 要具有思想性, 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如《父亲》《风雨彩虹铿锵玫瑰》《永远是朋友》等。通过符合学生特点的流行音乐熏陶, 会促进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珍惜同学和朋友间的友谊, 教学有效性也会大幅提高。选择流行音乐应该按照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进行。选择流行音乐作为辅助教学, 要选择适合学生演唱能力的歌曲。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 对歌曲难度的选择要适度, 选择音域不宽、音调不高、作品难度不大、较容易演唱的歌曲。同时, 由于中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正处在逐渐成熟阶段, 他们之所以追捧流行音乐, 说明他们的心理正在走向成熟。同时, 他们的认知水平已达到或超出成人的认知水平。因此, 中学生内心深处向善、向美的本质应该被激发出来, 通过具有较高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流行音乐的熏陶, 会极大地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操。例如, 教师可以选择《母亲》《朋友》《月牙泉》等艺术性和思想性强的歌曲。选择流行音乐要与教材内容相适应。教材内容应该是教师始终坚持的核心, 无论运用怎样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教材为纲。具有较高艺术性和教育意义的流行音乐与教材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从流行音乐中享受到了艺术的熏染, 也从艺术中领悟了真音乐的奥秘, 进而受到启发。例如, 《从头再来》是刘欢深情演唱的一首反映工人下岗后重新振作起来的励志歌曲。教师可借此分析当前的就业问题, 社会需要以知识、技能和创新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从而教育学生把握现在的大好时光, 努力学习, 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结束语

总之, 将流行音乐引入高中音乐课堂是高中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 同时, 也较好地贯彻了国家提出的“艺术要百花争鸣、百家齐放”的方针。运用得好, 可以拓宽教学资源, 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艺术审美能力。新课标为教师在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指明了方向。以新课标为指导, 结合实际,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让学生学习音乐、喜爱音乐、选择音乐、享受音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高中化学的课堂引入 第11篇

【关键词】拓展训练  高中体育课堂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07-02

拓展训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品质、敢于拼搏的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拓展训练的引入与实施。

一、拓展训练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一)拓展训练的基本内涵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培训,就是通过个人在培训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培训师指导下,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或者说,凡是以参与性活动开始的,先行后知的,都可以算是“体验式培训”。拓展训练,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一种对艰辛的体验。参加拓展训练时,从学员们做项目之前的组队到做项目时的同生死、共患难的拼搏精神,能真正体会到个人与个人,团队与团队,个人与团队,这之间的关系。拓展训练更多的是对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对个人心理的挑战,让人直面真实的自我,体会团队的力量。

(二)拓展训练的意义

拓展训练并非体育加娱乐,也不是所谓的“魔鬼训练”,它回答我们这样一个问题:知识和技能只是有形的资本,而强烈的进取心、顽强的拼搏精神与意志力、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精神,才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使有限的知识和技能释放出极大的能量;如何开发出那些一直潜伏在每个人身上、而人们又未必真正了解的能力和情趣;怎样才能实现与他人的良好沟通和弄清这种沟通能够深入到什么程度;怎样有效地破除个人自我中心概念,改变对于他人和社会的冷漠心態……这就是拓展训练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拓展训练引入高中体育课堂的可行性研究

实践证明,高中体育课堂引入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形势下,体育课程改革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发展体育教学的核心目的,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更加重视非技能因素的培养及增强。拓展训练作为一种“先行而后知”的训练模式,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要求学员全身心的投入,训练的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表现在心理素质的考验上,帮助体验团队的伟大力量,改善人际关系等。这些都与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不谋而合。

(二)符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这就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具备坚强的体魄,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对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前,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高中生所暴漏出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极大的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事实证明,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和抗压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出色的团队合作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更好的融入社会、改造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拓展训练包括体验-分享-交流-整合-运用等环节,通过拓展训练,参训者在如下方面有显著的提高: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从中可以看出,将拓展训练的内容引入高中体育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必然要求。

三、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课堂应用中须注意的问题

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体育教学的要求,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课堂应用中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拓展训练的项目种类繁多,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考虑各个学生的发展差异,选取适合该年龄阶段学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并能使每个学生终身受益的项目。第二,制定拓展训练教学的教学目标、计划、教学模式以及针对性的课程,建立有效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评估机制,保证拓展项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第三,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引入拓展训练的内容还要充分考虑项目开展的安全性,保证拓展训练的顺利进行。

总而言之,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能够有效弥补传统高中体育教学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不足,对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丙飞.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05).

[2]张杨.浅谈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必要性 [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7).

化学课堂引入面面观 第12篇

一、实验引入

实验是学化学的最好工具。初中的镁条燃烧实验几乎在所有的学生记忆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耀眼的强光, 银白色金属变成白色粉末;高中的喷泉实验、黑面包实验无一不给学生以深刻记忆。金属钠的教学引入就可以通过以下集中实验设计展开:①笔者一上课就提问:自然界中常见的一些金属块 (如铁、铜等) 可以用小刀很容易地切割吗?有没有能用小刀很容易切割的金属呢?然后教师从试剂瓶中取出钠块, 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 请一位同学操作, 当那位同学用小刀轻易就切开钠的时候, 学生普遍感到很惊奇。这样就进入了对新的一种金属的学习中从而把课题引入到钠的教学当中。②笔者一开始并没有按照书上的顺序:介绍钠的物理性质再讲钠的化学性质最后谈钠与硫酸铜等盐溶液的反应, 而是先复习初中的金属置换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然后向学生设问:在金属活动顺序中, 钠排在铜的前面, 若把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有什么现象?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 发言踊跃, 普遍认为这个实验的现象是钠表面沉积紫红色的铜。也有少数同学认为会有气泡 (这些同学往往都预习过书上的相关内容) 。然后我把一小块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课堂气氛沸腾了, 出乎大部分同学意料的实验现象 (钠在液面上四处游动, 产生较多无色气泡, 产生蓝色沉淀等) , 都感到无比惊讶, 带有几分困惑。学生们一个个非常兴奋, 思维明显被激活了。此时我开始发问了:“蓝色沉淀是什么?为什么?哪儿来的OH—呢?与谁有关?”课堂效果非常好。当学生的思维与旧知识产生矛盾, 而且要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因势利导, 让学生探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得出结论, 形成能力。一旦学生的思维被调动, 那么学生的思路思想都会跟着老师走, 不解决问题绝不罢休。而如果按照传统课堂教学, 则偏重于教师对现有教材的知识传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生的兴趣没有被激发, 学生的思维也就不活。③学习“盐类水解”时, 教师一开始就可以设问:酸的水溶液由于[H+]>[OH-]而显酸性, 碱的水溶液由于[OH-]>[H+] 而显碱性, 那么正盐的组成中只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 既没有氢离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 它的水溶液是不是都显中性?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学的主题, 接着通过演示实验, 用pH 试纸分别检验醋酸钠、氯化铵、氯化钠三种盐的水溶液的pH值, 学生观察后, 教师再提出:“这些盐本身并不能电离出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 为什么有的溶液显酸性, 有的显碱性, 有的显中性呢?”学生的脑海里充满了疑惑、好奇, 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

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入

人的认识往往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化学知识和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连, 是创设学习情景的丰富材料。现实的物质世界中, 鲜艳夺目的染料, 清洁卫生的84消毒液, 去污除垢的洗涤剂;沁人心脾的鲜花芳香, 令人愉快的空气清香剂气味……教师可联系客观实际, 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爆发思维火花。如讲到硫酸盐, 问“钡盐有毒, 为什么硫酸钡在医疗上用作钡餐?”讲沉淀溶解平衡, 让学生解决:水壶为什么易结水垢?水垢的成分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的?讲到有机物, 用化石燃料引入必不可少, 合成材料也是常常用来引入的。用药物比如阿司匹林、青霉素等有机物的结构式引入有机物的结构教学也是非常有益的。看到叶绿素那巨大的结构图式学生都惊叹不已:它会具有说明性质呢?会发生哪些反应呢?

笔者仍然以金属钠的课堂引入为例, 用金属钠的工业生产引入:给出一段工业电解生产钠的录像或一幅工业电解生产钠的图片说明情况。学生感到很新鲜, 同时就开始提问了:你知道金属的冶炼方法吗?铁是怎么冶炼的?铜是怎么冶炼的?金是怎么得到的?钠怎么会这样制取呢?为什么呢?那也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 引入到对金属钠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从而对钠保存于煤油中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实际上钠黄光的钠灯射程远也是引入金属钠的好切入点。只要一幅钠灯的照片就可以了。课堂中利用这些自然的、社会的、生活的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乐趣。把学生领进化学的世界中, 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激情。

三、用化学史引入

化学的历史就是一部化学方法、化学智慧和化学发展的历史, 化学史上那些著名的实验和发现事例, 都是课堂引入教学的优质素材。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授课内容恰当地补充一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 让学生去追踪科学家的思维轨迹, 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

讲氯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时, 介绍瑞典的化学家舍勒的发现, 舍勒从事软锰矿研究, 发现盐酸与二氧化锰一接触, 便产生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该气体能漂白花朵和绿叶……

讲解铝的知识时, 拿破仑吃饭时用的铝碗比王公大臣用的金碗还高贵。因为铝原来很难制取。在美国的制铝公司, 至今仍保存着最早制得的那块金属铝。1886年美国柏林学院青年学生霍尔在自家柴房中办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 反复进行电解氧化铝的实验, 最终发现一块石头能降低氧化铝的熔点, 从此揭开了人类征服铝的历史。

这些丰富的史料, 扣人心弦, 再现了科学家们忘我探索的情景, 不怕牺牲的精神, 也是强烈激发我们的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四、运用想象引入

想象是人脑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 想象是学生创新的源泉。丰富灵活的想象力是构筑智力的重要成分。课堂教学中, 可设置一些情景引入。

比如讲到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时候, 由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的缔和作用, 使它的沸点反常地高。想象:若水分子之间没有氢键存在, 水的沸点将在怎样的范围?地球上将是怎样的面貌?学生会联想到:水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假设不存在氢键, 水的沸点将小于H2S气体的沸点, 江河湖海将全部干枯、植株枯萎, 世界见不到绿叶, 一派萧条景象……氢键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得到了保证, 效果也就会很好。

课堂教学开头引入的方法还有很多种, 比如:开门见山法;重大事故引入法等, 从调动、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出发, 我们开展课堂教学引入设计, 将会在我们广大化学老师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

摘要:教师通过课堂开头引入的设计, 创设出一定的情景从而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益。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验,生产实际,化学史,想象

参考文献

[1]周曼水.《金属钠教学设计》

上一篇:“快乐化学”的理念下一篇:疾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