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课程教学

2024-07-15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精选11篇)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 第1篇

一、紧跟一项政策:国家政策

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会计学科知识更新快, 加上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期, 会计业也处于与国际接轨中, 会计法规处于不断更新中, 我国的制度从原来的《企业会计制度》发展到《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落实到现在的利用会计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38个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来指导会计工作实践, 加上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法律关系的总规范、权威性最高、指导和规范会计工作的最高法规———《会计法》, 会计行政法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来指导会计核算工作。因此, 形成了《会计法》对会计基础起纲领性作用, 《会计准则》对会计理论起指导性作用,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会计基础实务核算起到规范化、操作具体化的实践指导作用。

加强税收制度的接轨, 《会计基础》课程涉及的税种主要是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所得税的计算和处理。其中增值税要从原来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向消费型增值税过渡, 具体应用2009年的《增值税暂行条例》, 体现在固定资产等核算中的变化。所得税要将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与现实生活中企业计算缴纳所得税的纳税调整结合, 做好税收计算严格按照国家税收制度执行。将会计与税收紧跟会计、税收政策的变动而适时调整, 让学生所学知识始终与国家政策相一致。

二、明确两项任务:理论教学、实践操作

传统的会计基础教学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独立的, 这样相孤立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学生对理论学习无兴趣, 对实践动手操作无从下手, 造成时间上的浪费、效率上的低下。在会计教学中明确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 将二者的教学彻底融合, 真正做到学中做, 做中学;边做边学, 边学边做。

找准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即实际会计工作任务, 突出过程, 对《会计基础》课程结构体系进行彻底改造, 打破以知识的内在完整与逻辑关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以一套模拟企业的账务资料为背景, 按实际会计工作流程, 采用真实的账证资料, 指导学生按实际工作步骤和内容完成一个完整会计工作过程的各项会计工作,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 并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知识需求时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具体而言:要想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 必须对会计职业有一个全面基本的认识, 掌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础知识。我们以此为起点, 首先对会计进行了概述, 让学生掌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最基本的专业知识。

无论从事哪一个会计工作岗位, 必须会使用借贷复式记账法, 因此, 我们在课程中接着介绍借贷复式记账法, 并通过其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 一方面培养学生各岗位的基本账务处理能力, 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会计数据处理的整体思路和全过程, 为学生的全盘账务处理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在学生具备了实际会计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账务处理能力后, 以一个模拟工业企业的相关资料为背景, 要求学生采用真实的账证单表, 按实际会计工作的步骤, 依次完成从建账到日常处理、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等一个完整会计期间的全部会计工作, 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根据各阶段具体工作的需要, 提供必要的操作指导, 引入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 培养相关岗位能力, 同时以操作过程中产生知识需求时引入相关的知识。从而在真实的会计工作任务驱动下, 为学生搭建会计工作整体框架, 并在此框架中注入主要会计岗位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 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形成一个贯穿于课程全过程的工作任务。

三、遵循三个核算环节:凭证、账簿、报表

会计核算方法有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表等专门方法。其中填制会计凭证是起始环节, 登记会计账簿是中心环节, 编制会计报表是最终环节。

会计核算的三个核心环节中, 由原始凭证到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是会计主体每个会计期间必须进行的会计工作。三个环节的正确核算和监督, 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 从而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方法体系。

四、运用四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案例教学

对于刚接触经济生活实例的学生, 我们采用学生周边地区会计人员数量差异的生动的“案例”证明“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 明确会计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爱好,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们尽量用一些接近生活的案例, 案例中的“趣味篇”来激情引趣, 让学生产生对会计学习的兴趣;“知识篇”将抽象知识浅显化、系列化、条理化, 来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警示篇”将“做会计人”的道德教育常态化, 将爱国主义、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教育融入其中, 寓教与乐。形式多样, 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在教学中的引用, 激发学习兴趣, 达到融会贯通。

2. 启发式教学

会计基础课程是财经类学生入校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一门入门课程。虽然课程内容不难, 但要让学生真正入门却不容易。在教学中着重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上课循循善诱, 深入浅出, 重点知识精讲, 难点内容细化, 生活知识常识化, 理论知识实践化。尽量使学生边听课, 边思索, 边掌握,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边教学, 边练习, 边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教会学生自学,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 多媒体辅助教学

注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水平。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程条理清楚, 信息量大, 学生练习机会多, 互动效果好。课件制作力争做到内容简洁、生动、直观, 重点突出, 难点明确。特别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这两项目, 理论教学既抽象又枯燥, 通过多媒体教学, 可以把实际工作中的凭证、账簿真实地搬到课堂上来, 对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也能讲解得栩栩如生, 教学气氛生动活泼, 教学效果良好。“企业经济业务会计核算”这一项目主要是讲解“多个账户的设置和运用”, 借助多媒体手段, 充分发挥声、光、电作用, 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 一目了然。

4. 仿真实训

专业实践要应用虚拟仿真教学技术, 建立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训) 等教学环境。对《会计基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会计实践资料融入到日常会计教学中来, 实现仿真教学和模拟做账, 乃至进行真账实操。在《会计基础》中, 要实现双互双层体系, “双互”体系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相融合、理论模块和技能模块互相结合。“双层”体系即: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 讲练结合, 完成各项专项技能的训练为第一层次, 各项学完后, 集中进行会计基础的综合实训为第二层次。同时, 经过仿真实训, 形成了实训过程经过专业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三个阶段;会计手工处理能力和电算化能力双轨并行;培养学生做账、查账和用账的会计专业能力的“三阶双轨、培养三能力”的仿真实训教学方案。

总之, 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在于让学生对会计有兴趣, 对专业理论有掌握, 对实践动手能力有提高, 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各项技能的提高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会计基础》, 2009.

[2]会计基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3]会计基础.人民出版社, 2009.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 第2篇

关于会计基础新课程教学有效的实施

李巧璇

摘要:在介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基础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会计基础新课程应重新确立课程目标,建构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联的教学内容,并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体系,同时也对教学实施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会计基础课程;有效教学;课程改革;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

作者简介:李巧璇(1976-),女,广西北海人,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讲师、经济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02-0044-03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教学”被赋予的含义除了传统教学中强调知识的培养外.还进一步强调了职业能力培养,,在职业教育领域.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改革在于内容的选择、知识呈现的方式和序列发生变革,以会计基础课程为例.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笔者为此作了一些研究与探索。

一、传统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困境

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性强.动手技能要求较高。、笔者过去的教学经验表明:相比其他财经类课程,学生普遍觉得该课程学习难度大,抽象难懂.一个典型事例是:在完成了整门课程的讲解,并进行了大量的习题训练后.学生们对各种业务类型的会计分录编制方法已经得心应手.但当笔者给出几张原始单据.要求学生以会计员的身份进行业务处理时,学生们面面相觑,束手无策.,笔者不由得陷入思索:为什么无法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没有了以题目为形式进行的业务类型讲解和说明.完全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们不知道这几张原始单据表明发生了哪一类型的经济业务。该事例说明传统会计课程教学让学生习得的知识可迁移性较差,没有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形成职业能力.

为什么传统的课程会计教学无法帮助学生有效形成职业能力?原因在于大多数职教学生具有形象思维认知倾向.当他们在学习中无法接触到企业实际工作情景.对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缺乏感性认识时,就往往不知道学习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感觉抽象难以理解.不能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进而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解决上述问题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工作思维,以企业会计实务工作为出发点.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整合,并相应改进教学方法体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基础课程

8月份.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地方教材建设委员会编著的《会计基础》新教材,尝试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专业新课程新教材的开发。会计基础是指会计基础工作,有别于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该课程具有如下特点和作用:

(一)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基础课程的特点

1.以培养学生的初级会计职业能力为目标。

2.初级会计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即通过初级会计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典型任务”.初级会计工作过程知识就是课程学习的内容。

3.通过行动导向以围绕初级会计工作任务如何完成来展开学习。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它强调在职业情景和引导性问题下“做中学”,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初级会计职业岗位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

4.课程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每个类别学生的特殊需要,关注学生在会计领域的职业成长体验。

(二)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基础课程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而不是孤立地获得会计职业知识。

2.有利于学生将学习与职业实践相联系.有效形成初级会计职业能力。基于对会计职业工作内容有感性认识,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学生获取会计知识的过程始终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联系.因而技术与专业理论不再抽象.

综上所述,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基础课程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确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具有必要性.

三、会计基础新课程实施的探索

(一)重新确立课程目标

传统基础会计课程目标强调了解会计七大核算方法并应用借贷记账原理编制分录。

笔者认为会计基础新课程的目标应确立为:熟悉会计整体工作流程,辨识和填制常用会计单据并理解会计单据反映出的业务关系.掌握借贷记账法在简单业务巾的应用.理解会计数据来源并学会阅读简单会计报表.初步养成会计工作思维及细致严谨的职业习惯。

(二)建构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联的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的会计基础课程重点教授内容是通过各种题型强化训练.使学生熟悉会计分录的编制.教材中仅呈现少量的原始凭证样式.几乎不提供相应的习题供学生们练习填制原始单据。

重组课程教学内容.作为会计基础课程新课改的关键点.应从会计实务工作出发,重视向学生呈现会计职业实践工作内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依会计工作各环节形成项目教学模块,据岗位或经济业务类型划分子项目任务。教学模块中尤其应加强原始单据的辨识与填制这一内容。辨识与填制实际工作中的单证、账表,是建立会计工作经验的关键环节。

2.教学内容的呈现序列。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序列上.会计基础课程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先易后难.在呈现方式上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予以呈现。

传统基础会计课程通常是开篇就介绍理论性较强的会计意义、会计假设、会计原则或复式记账法.而将会计凭证的填制置后,导致学生初学时感觉很抽象.所学与原有经验以及工作实践无法相联系,降低了教与学的有效性。新课程在内容序列上首先呈现简单的会计职业基本认知,优先让学生动手完成与实际工作直接接轨的会计单据填制,然后才学习借贷记账法原理.并深化应用,,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内容序列,有利于先建构学生的感性认知经验.为借贷记账法原理这一理论性较强的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内容的呈现对象。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对象上.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分层选择教学内容,分层提出学习要求。中职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组织带来了困难。应该灵活把握因材施教原则.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分层提出要求。这种分层的教学要求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分层组班来实现。分层组班常常会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成本控制上带来困难,也容易带来操作的机械化。在班级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个体学习水平的动态变化.分层作出学习指导与要求.

(三)重新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体系

在学科课程模式下.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开展通常是以教师理论讲解、学生练习的教学方法为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元分离。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基础新课程教学,其核心是以会计工作项目为中心来开展和组织教学,“边干边学”,体现了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方案设计.目的是建立起学生的工作思维。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对象、环境,在教学中可灵活运用项目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案例分析、讲授、讨论、游戏等多种方法。

1.项目教学法的应用。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和具体工作任务联系起来。

职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应试教育评价体系下的学业不良者.在学习上通常表现出注意力较难长时间保持.自我控制力较弱,以至于对教师长篇大论的理论讲授难以保持注意.但由于学生个体的智歹发展是多元的.他们动手干的能力却有可能不错,所以“边干边学”的学习方式更适合于这一学习群体。

笔者在学习完成“出纳员填写单据”这一工作项目时.主要是按照“教师引导确定工作任务项目――学生讨论查阅完成任务――成果展示――教师讲评――学生反思自检”这一流程来组织教学:先列举若干种实际工作情景,引导学生确定了出纳员工作中需要填制哪些种类的单据: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制定学习方案.完成仿真工作资料中出纳员所需填制的单据:学生完成了工作任务后进行项目成果交互展示:教师讲评:学生对照自检。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自主完成项目任务时,教师应该要注意组织好小组团队的合作和讨论,进行必要的资料查阅指导,了解和监控好学生的进展情况:成果展评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肯定或修正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经验的正确形成,并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进一步形成更持久积极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要注意做到公正客观.正面评价为主:允许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错.但要注意引导其进行学习反思。

2.角色扮演法的应用。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假想自己是实际工作中的某一角色,并以此角色的身份来完成_[作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形成工作经验,培养工作思维很有帮助.因此也是新课改中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本课程教学中,对于“采购业务处理”部分.可将学生分组成为5人小组团队.分饰某食品公司的会计员、出纳员、业务员、仓管员和供应商等角色,然后再自主完成仿真业务的各处理环节。值得注意的是,角色扮演法教学组织上花费的时间较多,难于常态化.而且有时候场面上的活跃不等于思维的活跃。必须注意有效引导学生将获得的工作经验融入会计理论框架中。

3.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情境教学是建构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这种教学法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一种仿真的会计职业实践,将职业学习与职业实践联系起来。其实施的关键在于根据企业财务中心实景布置仿真的会计I作场景.并设计合理的会计工作岗位以便于学生进行工作过程的角色扮演。但此教学法往往需要专门的物质环境模拟实训场地――“情景教室”.在缺乏实训场地的学校这一方法较难得到真正的`应用。

4.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实例.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有效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不是扮演一位很有学问的知识传授者。例如在编制利润表的教学中:某企业要求工人将应得工资的一部分采取报销费用的形式取得.这是否会对企业利润的形成产生影响,要求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术和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分析。经过讨论分析.同学们普遍对企业利润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受到了一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5.讲授法的应用。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它具有严密、系统、深刻的特点。

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发了不少人对讲授法的否定观点与态度。笔者认为在学校教育中讲授法是有其独特的教学优势的.不应简单地将其划归为填灌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中也可恰当地嵌套采用讲授法教学。

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而间接知识与经验的获得主要是依靠教师的整理、归纳与讲授。恰当应用讲授法是使学生高效率吸收间接知识经验的有效途径。奥苏伯尔用有意义学习的观点巧妙地综合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接受。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发现与接受两种学习模式并不互相排斥.而应该相互结合。

有效讲授的关键点在于有效地设计问题,通过问题的引领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将间接的知识与经验内化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之中。会计基础课程中.在向学生介绍借贷记账法这一会计领域的基本游戏规则时,讲授法是比较合适的。

讲授法可灵活与情景创设结合使用,、在教学上要尽可能地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吻合的情景.这样学生就会建立学校的“科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经验”的联系,从而“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此外,讨论法、游戏竞赛等方法也可灵活运用。适当增加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利于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值得一提的是.单一不变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合方式.以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会计基础教学实施的效果

(一)在应用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的传统重点内容方面.新课程模式下的实验班与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下的对照班相比.能力更优。在教学时数及教师相同的情况下.笔者选取了六个知识点进行检测.分别为:区分会计要素、筹资业务的会计分录编制、材料采购业务的会计分录编制、生产业务的会计分录编制、销售业务的会计分录编制、经营成果核算业务的会计分录编制。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班完成测试题的准确性优于对照班。

(二)实验班相比对照班,综合职业能力更优。实验班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升,主要体现在原始单据和记账凭证的准确填写、书写的规范性、透过会计凭证判断业务类型等方面。笔者选取了两个知识点进行对比检测:根据简单业务填制记账凭证格式的准确性、根据采购业务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运费发票判断业务类型并填制付款支票和收料单,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实验班完成测试的成绩更优。学生们在会计模拟实训的总结中写道:“一学期的学习最大的收获是做实训时可以不看题目,根据原始凭证就会填记账凭证了。”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透过会计凭证判断业务类型的能力是形成工作实操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实验班被试者的学习体验更愉悦,态度更积极。当被问到:“一学期的学习中,你是否感受到学习的愉悦与成功”,实验班约47.50%表示“是的,我愉快学习,有成就感”.这一数据相比对照班的14.29%有了较大的提升,、

(四)实验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合作更和谐。新的课程模式下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建设.而生生合作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经历也有利于生生关系变得更密切.使得学习氛围更浓郁。

五、教学实施中应关注的问题及反思

(一)容量与效率

新课程教学承载了更多的内容.例如原始凭证的填制等内容是新增内容。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而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课前预习、自学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考虑两方面的措施:其一,由于中职学生自学能力稍差.教师可在课前将学习要点细化后再布置给学生.即通过具体的学习要点起导学作用:其二,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单纯依靠一门课程一位老师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是比较困难的.建议学校将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二)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实施最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对该课程形成兴趣与学习动力。促使形成兴趣的着力点在于:其一,学习内容源于生活与经验,教师应尽可能做好两者之间的链接:其二,懂得所学内容的应用意义而产生理智性的学习动机;其三,在课程学习中因探索成功而产生动力,教师应多作正面评价与鼓励。

(三)学业评价

新课程理念及模式下.应相应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进行学业评价.职校学生的评价不需要具备选拔与甑别的功能,所以评价功能应侧重发展性目标。新课程模式下,项目教学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等等.都要求学业评价应更多地体现发展性教学评价.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而不再象过去那样简单地将平时成绩、期中考成绩、期末考成绩加权平均。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给予教师更大的评价自主权。

(四)教学监管

新课程的实施必然带来教学监管的变化。比起传统的课堂.新课程教学秩序可能就不再看起来那么井井有条.教师需要把控好活跃的度,及时监控学生的情绪变化。而监控的难易是与班级规模密切相关。在当前班级人数偏多的教学现实中,这对于教师是一大挑战。

(五)教师指导作用

教师的指导更加凸现出重要性。学生的自主探索可能会经常犯错或偏离方向.这需要老师对不同的学生作个性化指导及释疑。此外.学生的学校学习除了通过动手获得(仿真)直接经验外,间接经验与知识的获得也非常重要.它与直接经验在学习者知识结构中相辅相成,有机统一。间接经验知识的获得有助于直接经验知识的系统化,而间接经验及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老师的传授及指导来获得.正是因为有教师的指导,学生才更容易将(仿真)工作经验纳入会计理论体系中。所以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是弱化了,而是强化了。

(六)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并非必需通过课堂教学作为唯一途径来体现与实现.更重要的是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外的交流与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延伸至课堂以外的生生交流与合作才是更重要的合作学习。

综上所述.会计基础新课程开展有效教学的举措在于重新确立课程目标.建构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联的教学内容.并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6-9.

[2]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地方教材建设委员会.会计基础(实验版)[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3]沈烈敏.学业不良心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0:260-266.

[4]余文森,黄国才,陈敬文.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8:147.

[5]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7:267-269.

[6]奥苏伯尔等著,余星南,宋钧译.教育心理学一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4―31.

[7]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 第3篇

【关键词】中职卫校 非会计专业 会计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055-02

基础会计作为中职卫校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桂林市卫生学校专门为药品营销专业学生开设了基础会计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教材内容选择不合理,专业特色不明显、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落后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教学的进程。如何结合专业特色,提升基础会计教学效果,是学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药品营销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中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笔者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对桂林市卫生学校2015级药品营销专业学生开展调查,并随机抽取12名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内容包括:一是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会计课程,通过学习希望达成的目标;二是学生对目前教学内容设置的满意度及建议;三是学生对教师选用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及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四是学生对考核方式的认可度;五是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跟学生的座谈是在轻松、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喜欢的教师类型、喜欢的学习形式、学习困难的原因等方面。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67分,有效回收率为98.24%。

(一)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会计课程,通过学习希望达成的目标。中职生思想意识活跃,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调查发现,66.21%的学生觉得有必要开设会计课程,对学习会计课程有一定的兴趣。89.32%的学生认为要完全掌握账务处理的各个环节,难度较大,希望通过会计课程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会计信息产生的渠道和方法,进而能够看懂并有效使用会计信息。

(二)学生对目前教学内容设置的满意度及建议。调查发现,78.86%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侧重于会计信息的生成,对如何在营销中运用会计信息则知晓不多。76.65%的学生更喜欢理论与技能相结合,会计知识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由此可见,该校侧重于会计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会计知识与专业融合度还有待提升。

(三)学生对教师选用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及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通过调查发现,中职卫校会计课程仍采用教师课堂讲解的教学方法,教师居于主导地位。63.61%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让他们感受到的是会计学的枯燥、乏味,甚至于产生厌学情绪,他们更希望在轻松、开放的课堂内,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问题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学生对考核方式的认可度。中职卫校对学生会计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一般设有三个指标:作业、提问和期末笔试成绩,且期末笔试成绩占绝对比重。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突击性学习。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药品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的一大法宝,只进行笔试不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考核方式应多元化,要多注重过程考核,如课堂中的表现、是否积极对加小组讨论、是否敢于作小组讨论的总结性发言等,这样不但可以提升他们在课堂上的专注度,更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调查发现,82.64%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一般或不满意。结合中职卫校会计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落后等问题,不难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较低的原因。

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策略

(一)明确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中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不是从事具体的财务会计工作,而是在医院、药厂、医药公司或药店从事营销方面的工作。因此,中职卫校药品营销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设为:了解会计信息产生的渠道、方法,了解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及所蕴含的信息,初步具备将会计学知识与实战相结合,有效提高营销技能。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中职卫校的药品营销专业不开设会计学的后继课程,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安排为32学时,应围绕教学目标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在向营销专业学生讲授会计基础知识之前,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理财小知识,让其了解“会计”无处不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次,围绕会计报表的理解和使用,采用倒推的方式学习各个知识点,将财务报表的分析作为重点。最后,针对中职卫校的药品营销专业,添加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如增加与销售环节密切相关的报销业务、税务处理、本量利和应收账款分析等内容。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课时安排上,可适当增加技能课时数,理论与技能课时相应调整为24学时与8学时。

(三)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刚步入中职学校的药品营销剂专业学生而言,基础会计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没有必然的联系,再加上其本身是一类比较抽象的学科,超越了中职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会计的兴趣,学习的难度就更大,老师难以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学应由教师为主体的传统式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的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同时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引入课堂,用动、静结合的画面展示繁杂、抽象的会计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指导学生学习。例如,在给药品营销专业的学生介绍财务报表相关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某一医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要求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采用教师引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公司的盈利质量、存货、应收账款、销售前景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营造开放式的课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改进课程教核方式。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强调会计知识的应用,传统的考核方式不易测量学生对会计知识的运用。笔者建议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平时成绩占65%,期末笔试成绩占35%,作业、课堂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实操的演练、案例分析报告等都视为平时成绩的构成部分,这样的构成及配比可以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根基牢固了,课程内容自然就掌握了。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中职卫校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还处于发展阶段,年轻教师居多,大部分教师大学毕业直接参加工作,从高等院校到中职卫校,几乎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往往只具备传授一些理论知识的能力。再加上在中职卫校的大环境背景下,教师外出进修、参与实践的机会也比较少,这样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会计教学效果。为了改变会计教师理论知识强实践经验不足的状况,中职卫校应有计划、有安排地让教师定期去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学术交流,不断更新会计教育理念。对于会计的新政策、新制度要经常性地学习。通过多种学习与交流,教师掌握了最新的会计动态、最新的应用技能,会计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钢.谈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J].会计之友,2010(17)

[2]肖含,张民田.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思考—基于专业定位视角[J].新课程研究,2014(3)

[3]王盈盈.管理类专业财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探讨[J].财会通讯,2011(2)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重在基础。是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这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门会计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和有关管理课程奠定基础, 应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1 加强专业教育, 营造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入门课, 按教学计划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 为了加强新生对会计专业的了解, 增强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 坚定学习信心, 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为今后会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开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1.1 做好新生入学前的专业教育。

会计专业新生入学后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进行专业教育, 一方面可由专业教师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现状、学生毕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院的办学优势、办学特点和师资力量等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另一方面可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返校与新生进行交流, 让他们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谈学生在校努力学习, 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 让新生明白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技能是不能适应社会工作的。

1.2 公开教学计划, 让学生心中有数。

公开教学计划, 是指任课教师在讲课前组织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 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知晓三年所开设的课程及教学计划进程, 明白通过三年的学习应具备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以便学生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 明确奋斗目标。

1.3 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现场观摩, 对会计环境形成感性认识。

在开课前可由实习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的财会部门进行参观, 了解实际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及会计核算借助的工具———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 观摩实际单位会计核算处理程序, 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1.4 成立学习小组, 营造学习氛围。

学习小组最好是以寝室为单位。成立学习小组, 一方面便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 对学习中的问题随时展开讨论;另一方面在今后的案例教学、分组讨论、分岗位实训操作中都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课前的教学准备, 使学生对会计专业有了一个粗略的感性认识, 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就为学好《基础会计》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吃透”教材, 写好教案。

要讲好《基础会计》, 必须“吃透”教材, 写好教案。从教材到课堂教学, 中间一环就是教案。教材要通过教案来具体化。

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 要对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程序等都做出规定。教案一方面要与教材相联系, 体现教材的要求, 使教材更加具体化;同时教案也要对教材进行充实和完善。例如在贯彻新政策新制度, 吸收新观点新方法时首先需对原规定内容作适当调整;其次, 可适当补充形成和提高课程综合素质方面的内容, 如会计时事、人物、故事、学会、学术等。在确定教学内容时, 一方面应充分考虑该课程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后续课程的衔接, 处理好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另一方面, 要把素质教育思想融入各个教学环节, 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同时, 要注重加强诚信教育, 培养职业道德。近几年来, 会计虚假案件屡屡发生, 这其中有太多的原因和动机, 但是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此, 要从基础会计教学入手, 把这种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3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建立科学合理和规范的教学模式是新时期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从教学的全过程看, 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在明确教学目的, 写好教案之后, 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的决定性因素。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条件下, 高职学院生源质量相对较差,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都有较大差异。而《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技术性较强, 趣味性不够, 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失去学习兴趣, 难以实现培养目标。为此, 要在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的条件下, 有效地开展《基础会计》教学, 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3.1 以引导启发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课堂, 要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是“导”, 是启发、是引导, 当好“导演”而不是主演。教师要因此教学中本人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在具体授课过程中, 教师要以“大纲”为原则, 对理论部分的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把课本中较为重点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 以多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归纳、总结。而不是仅仅告知结果, 简单地从理论上来论证是非。此外, 每次课可留出一定时间, 让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释疑解答或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训练, 这样会起到巩固知识、集中学生精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好效果, 达到从根本上避免“一言堂”或简单重复的教学方式。

3.2 运用案例教学, 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 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 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案例教学一般运用于会计专业的高年级专业课程当中, 因为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 有一定的专业判断和分析能力才能进行。作为初级阶段的启蒙课程———《基础会计》, 由于教学对象是没有任何会计基础的初学者, 传统上很少运用案例法。然而, 《基础会计》又是一门最需要用案例来阐释的课程, 尤其是对于会计一般原则的理解和运用, 案例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广泛查阅资料, 寻找适合初学者分析的案例。对一般适宜采用在理论阐述后举出案例佐证。即在讲解完有关的知识以后, 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 先给学生相关的案例, 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初学者进行案例教学, 促使学生思考, 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通过自由发言, 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则从中进行指导、启发、总结, 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3 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提高其自学能力。

对于教材中一些浅显易学的内容, 可留给学生去自学, 教师应事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要求, 指出应掌握的重点问题以及参考书目,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去查阅有关参考资料,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 也可转变角色, 让学生参与教学, 即教师选取某一章节内容, 让学生自己备课讲授, 讲完后, 老师进行点评, 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教学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体会到教师的艰辛和付出, 体会到自己知识面的狭窄。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胜过单纯地苦口婆心的说教。此外, 还指导学生阅读某些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 通过书本之外的各种途径,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及能力,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下, 引导学生“要学”比“学好”更重要, 指导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3.4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配套的是教学手段的更新。目前, 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重要教学手段仍是以“教案+粉笔+黑板”为主。为了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要求, 《基础会计》课程应逐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引进或组织教师自行制作教学课件, 对课程的内容力求以形象直观的形式进行表述, 使高深的理论通俗化, 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 可建立校园网, 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课件、实验指导和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在网上运行, 以便学生查阅。

4 理论联系实际, 强化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会计教育的重要特征, 要办好高职会计专业, 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的内容相配套, 形成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 通过实际操作又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的效果。《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识别原始凭证、认识理解分析经济事项, 将经济活动内容转换为会计语言———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 填制凭证, 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

《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方法主要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配套同步的单项实训和全部课程结束时的综合实训。

平时的单项实训要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边讲边练, 讲练结合, 即在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完毕之后, 及时让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去处理具体的问题。比如在讲会计凭证、账簿时, 应把学生带到会计模拟实验室看看什么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及账簿, 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填制原始凭证, 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以此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使学生们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学完该课程全部内容后, 学生对会计学有了一个初步认识, 应集中安排一周对会计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操作, 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现金和银行存款等一些简单的会计核算业务, 初步了解和掌握会计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这一实习过程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可由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分组完成。

5 建立合理的成绩考核制度。

传统上, 《基础会计》课程的考核成绩由平时与期末两部分组成, 一般各占二八或三七。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是:出勤率+作业成绩+课堂发言。然而, 这些传统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 期末考试虽然比较综合, 但是传统的题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试卷中对那些实践性、能动性强的内容无法反映, 只有回避, 因此, 学生只要到临考时突击一下, 考试成绩一般比较理想, 这种形式的考试只是注重学生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为此, 有必要就传统的考核制度改革。笔者认为, 该课程的考试, 应采取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即理论部分实行“考教分离”制度, 实训部分实行“操作验收”制度。期末该课程考核成绩的各部分分值比重为:

(1)平时成绩占10%。

依据:出勤率+作业成绩+课堂发言+案例分析。

(2)理论考试占50%。

由于课程内容的循序渐进, 上半学期课程内容主要是讲述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是基础的基础, 因此, 进行期中考试采取教考分离的闭卷笔试方式。

(3)实训操作占40%。

(1) 单项实训考核占20%。

期中考试后根据教学进度分别进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单项操作考核验收。

(2) 综合命题操作考核占20%

综合命题操作考核于期末综合实训结束后进行 (注:期末不再进行集中闭卷考试) 。考核内容可分为五部分:

a、会计凭证操作。会填制原始凭证;会填制记账凭证;会编制科目汇总表。

b、会计账簿操作。会登记各类账簿;会对账、结账;会编制试算平衡表。

c、会计报表操作。会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d、更正错账。会按规定方法更正错账。

e、书写要求。按标准会计数码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

各部分分值比重依次为35%、30%、20%、10%、5%。操作考核时间为150-180分钟。

这样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测试, 力求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既符合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又能够减轻学生考试压力, 使考核评价伴随学习的全过程。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 第5篇

【摘要】兴趣是学习知识最好的老师,《基础会计》是经济类各专业的基础课,它是具有极强的适用性和操作性;如何使学生对这门工具课的学习感兴趣,让学生真正学会会计操作,是一个值得不断探讨的课题。本文对《基础会计》教学进行了一些趣味教学的探索,强调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趣味教学。该文从理论教学和实作练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基础会计 教学法

探索《基础会计》是经济类专业学生所学的“第一门会计”课程,是联系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桥梁,同时又是一门工具课。《基础计》课程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应该是为学生以后的教育奠定基础,同时,还要以会计职业竞争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会计素养为根本。如何使学生对这门工具课的学习感兴趣,是我近几年来不断探索的课题。

一、论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渴求感和趣味感

在教学思路上,首先是讲好绪论,绪论课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渴求为目的,这样才能使学生跨上对会计知识感兴趣的“桥梁”。其次是巧用实例,能否精选和巧用实例是能否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再次是唤起互动,这是激发趣味感和成就感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和实作练习的核心,是决定趣味教学成败的关键点;从学习知识的角度说,这也是“削枝强干”的精髓。最后是删繁就简,这是使学生学得主动、把学习兴趣引向深入的重要方法。如果学生开始就在繁琐中迷懵,则会兴趣索然;如果教师能从简单中引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能将学习引向深入,进入“繁”的境地,删繁就简也是重点讲解的体现。

在教学要求上,我要求学生准确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了解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监控,逐步掌握会计循环过程。我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是因为考虑到学生对学习的需要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新事物、新知识、新信息的渴求感只能逐步加强,为此我常常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带着问题去思考。如讲会计凭证时,把无据不能入帐的危害、原因、道理讲清讲透;讲报表时,讲它的编制,讲它为什么以数据“说话”以及其作用。这样,使学生由兴趣学习进入理性思考,再由理性思考进入更高一级的兴趣学习了。

在教学方法上,首先遵循教育教学内容的“适度和够用”原则,重在结论和应用,且重点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能么用”;千方百计让学生都听得懂、学得会、做得来。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建立在学生自身的智商、情商基础上的。现在的职校生基本上是普高的落榜生,他们的基础及学习班自觉性差,对接受理论知识本身比较困难,加上他们的性格、情绪等因素,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所以应从使他们学得会、做得来入手培养他们的兴趣感。也就是说在教学方法上更要注重《基础会计》的基础性,尽量联系学生能够感知的生活实际组织教学,集中精力完成“为未来的学习打基础”的任务,方能使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以后,对会计和会计职业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从而领悟会计岗位在满足社会信息需要中的地位及其在行业中的作用,理解各组织机构为什么要设置会计岗位,从职业理解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告诉学生怎样学习,怎样通过“证、帐、表、借、贷、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教学生审单据、填凭证、上帐、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等步骤。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愿学、乐学和正确处理经济事项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检查和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程度。具体在《基础会计》课程讲解中,我运用手拟、动作、表情、声音以及现代教学手段,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子去讲述:如让学生亲眼目睹出差人员如何借差旅费,尔后又如何填报差旅单这一过程,让学生更直观、更逼真、更有效的吸取知识,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连续性,又防止了知识的“过时”和现实的“脱节”,促使学生去分析、去思索,同时使学生学完《基础会计》课程后,能够自觉建立起一种对会计职业的信仰,愿意为会计事业而奉献。在进行《基础会计》知识传播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如何主动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逻辑思维方法,引导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对应的经济业务,用简单的生活事例、形象的动作、朴实的语言,阐述抽象的概念及会计工作过程。如在什么是资产时,说明资产是拥有和控制,哪个“拥有”、哪个“控制”就是哪个的资产。又如讲应收与应付哪个是资产、哪个是负债时,阐述一个是人欠我,一个是我欠人,这样可使许多问题形象、具体、简明,又有助于准确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再如在原始记帐凭证的填制、上帐、核对、财产清查以及财务报告等理论讲解时,我特别注意知识的“适度与够用”,有意识地把生活事例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通过讲解、观摩、讨论、实作、评比、再总结等办法,反复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趣味感的驱动下愉快地吸收会计知识,掌握会计这门课程。再如我在讲成本计算及帐务处理这一难点问题时,先将知识点进行归纳意结(即按成本计算的方法、所设会计科目、成本费用的归结、经济业务审核、凭证的填制、上帐等程序进行讲解),接着精选实例、示范操作演示、组织学生观摩并思考。最后,让学生进行实训模拟操作。在讲解、观摩、分析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要求每一位学生独立完成这一会计工作流程,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完成知识与知识的衔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积极思考、仔细琢磨、不断探索求知的气氛。

二、练习中注重激发学生对会计知识的趣味感和成就感

在进行《基础会计》实作练习过程中,我根据课程内容、进度、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彩用了多种形式进行实作指导教学。我这里强调重视的是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重视学生实际,主要是指要了解学生装在性格、情绪等方面的特性,将这些特性与基础会计的.实作练习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应该根据学生性格、情绪等特性,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最先布置给每组的练习应该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再逐步扩展到全部需要练习的内容。这样就从学生的趣味感出发,使学生尽快产生成就感,再由成就感引导到更高一级的兴趣感受。

开展综合性实作教学,是教学的深化。要在教学中边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边开展实作模拟练习。首先,要精心进行实作准备,这是趣味施教的理准备阶段。每次实作前,我都会根据实作目的来编制模拟实作计划,收集有关实作资料,以便明确模拟实作的任务要求。然后,进行实训操作。学生按实作要求及注意事项进行操作(具体包括开设期初帐户余额资料、进行日常会计核算、帐务处理、编制报表、资料装订、资料移交等程序)。最后,进行实作考评与总结。在实作过程中,对每次发现的问题我都会及时记录,进行分析、总结,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与心得体会,进行互相交流,对作业进行评比,并写出个人总结。通过这样施教,使学生身处“实际”的经济业务事项,身份陡然发生了京戏化,财务工作者的使命感受、神圣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从而认真审核分析,仔细琢磨和认真对待每一笔经济业务上的每一个数字,并在会计科目运用、费用的归结上自觉严格遵守会计法规和财经制度。我把这个阶段看作是趣味教学的具体引导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设计与指导不是为趣味引导学生对会计职业进行理性思考,使学生充满掌握会计知识的成就感。

精心指导,是教学的关键。我在讲完每一章理论知识后,都千方百计找这方面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这部分的实作训练。初始,学生在处理具体经济业务时,常常会对会计科目的运用张冠李戴,填制会计凭证不规范,成本计算思路不清晰,费用归结不合理,计提折旧算不来等。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力巡视、边提醒、边指导、边讲解、边纠正、边鼓励等办法,把知识引导和心理引导结合起来,这样既防止了学生“做不来就不做”的现象,又防止了“一错到期底”的现象。

及时检查,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每讲完一堂课后,我都要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在批改中,只要发现学生有一个闪光点,就不吝惜语言,及时在全班给予肯定和鼓励。我认为这是对学生最好的心理“按摩”,因为赏识和激励就像沐浴在学生心田的阳光和雨露,就像催生他们健康成长的“沃土”和“养料”。能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吸取知识,因此我们要尽力为他们提供展示能力的这个舞台,创造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同时,我还注意倾听学生的反映,并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对学生还有没有掌握的知识、要点,还不清楚的环节,再进行串讲与复述;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千方百计的使学生都能学得懂、愿意学、喜欢学。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第6篇

一、树立专业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入门课, 按教学计划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 为了加强新生对会计专业的了解, 增强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 坚定学习信心, 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为今后会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开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1. 教师在开课之前应该对班级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2. 教师在上第一节课就要把学生的劲头鼓动起来, 使他们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比如我把第一次课的内容安排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当前形势, 主要介绍我国当前会计发展状况、会计人才培养与需求状况、国家有关会计任职资格和职业资格的考试状况、会计专业毕业的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士的介绍, 目的是让学生们明白毕业以后, 无论是读本考研, 还是走向实际工作, 都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后盾, 因此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不断地努力学习;第二部分是课程综述, 主要介绍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参考书、考核办法, 其目的是让同学们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于本门课的学习;第三部分是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及奋发学习的情怀。

3. 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现场观摩, 对会计环境形成感性认识。

在开课前可由实习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的财会部门进行参观, 了解实际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及会计核算借助的工具———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 观摩实际单位会计核算处理程序, 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把握好整个教学过程

1. 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笔者比较常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 既是一种教学方式, 更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其精髓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要把每一节课讲述的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大的问题, 每个大问题里含有许许多多的小问题, 小问题里面又含有许多更小的问题。这些问题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步步学习新知识, 问题的逻辑性很强,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大部分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 学生有可能回答出来, 但必须开动脑筋, 努力思考。回答问题时, 有时学生齐声回答, 有时找个别思想走神的学生回答。整个教学过程, 好像是教师和学生的对话,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谈话教学方法。

2.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多引用实例案例, 把实例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原则等, 应举例加以说明解释。讲述相关章节时, 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 比如会计凭证一章, 教师在讲凭证的种类时, 就应该结合企业所用的真实的会计凭证来讲解, 通常情况不仅在课堂将各种原始凭证和各种记账凭证给学生们展示, 并且要全班集体购买, 在上课之前分发给同学们, 这样先让同学们有一个感性认识, 再通过理论的讲解, 以加深印象。

在讲凭证的填制方法时, 一边讲一边让学生填制;并根据学生填制的具体情况, 再来讲填制的注意事项。又如我讲完相关章节后, 编制一个完整的案例, 给出某一会计主体一个月的经济业务, 让学生系统训练, 并且训练运用的是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凭证、账簿、报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3.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的教学带来方便, 通过多媒体、光盘、自制课件等计算机教学, 我们可以把教材上有关内容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一学期结束后, 让学生在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习, 既增强了同学们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 也为学生动手操作提供了一个好的场所。同时, 还有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课件、实验指导和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也可在学校网站上进行查阅, 方便学生实习。

4. 指导学生看书, 培养自学能力

任何事情都有其客观规律, 读书更不例外。同样的教材, 学期结束, 大部分学生不定时看课本, 而且只是看一部分, 很少有学生系统地将课本看一遍, 也就很难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也有学生读课本时, 只是嘴巴在读, 并没有开动脑筋想书中的内容。教师常说这样的学生“书在看他, 他没有看书”。针对这种情况, 每次让学生看书时, 都应提出一些具体问题, 问题越具体, 学生通过看书回答得越准确。因此, 看书之前, 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 看书的过程中, 也要不停地问问为什么。

三、加强课后练习、批改、讲解及答疑

课后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也是掌握课程内容的重要环节。会计是应用性学科,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必须借助于课后大量练习。虽然学生在课上能听懂老师讲的内容, 在课后也能看懂学的内容, 但是自己动手操作起来就容易出错:对理论部分, 容易混淆概念、要点把握不准;对业务部分, 经常把借贷方向搞反、账户对应关系搞错。

因此, 我在组织课程教学时, 给学生配备一套习题集, 题型包括思考题和练习题 (包括名词解释、填空、判断、单选、多选、计算、综合业务题) 。每次课后, 给学生布置相应练习内容, 并要求其独立完成。教师应及时检查, 并加以引导、督促。只有独立正确地完成相关章节的练习, 才说明真正理解了所学内容。

对课程的重点难点的问题, 可另外再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做, 并要求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对学生作业要认真地批改、做好记录, 并进行评价, 对易出错的问题, 重点讲解;对错误多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第7篇

目前职业学校的生源状况是学生对学习普遍缺乏兴趣。由于在初中时就已经散慢惯了, 上课时很难集中注意力, 坐不住板凳, 更谈不上积极主动了。对于《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更是很难令人满意。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主要是教学生如何记帐、算帐、报帐。其中, 学生做得最多的是会计分录。很多学生对此既无兴趣, 又不重视, 很难入门。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师在讲授会计课时过多地注重细节, 过分强调会计学习的系统性, 忽视了职业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

2.学生对前途缺乏信心。认为目前财会人员已经饱和甚至过剩, 而自己又只有中专学历, 缺乏竞争力, 反正也找不到对口工作, 学好学坏一个样。

3.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传统会计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方式上, 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学生即使理论听得明白, 遇到具体的业务还是难以应付, 无从下手, 教学效果较差。

4.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交流。学生学习不得要领, 缺乏理解、独立思考、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工作者认为, 教师要以能力为目标, 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 同时结合训练过程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能力构成三要素中, 最重要的是方法能力, 然后是社会能力, 最后才是专业能力。由于很多职业活动不涉及具体专业, 需要用专业以外的方法解决问题, 必须把学生培养成能够独立、自主工作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 因为方法能力有助于其工作能力的提高。

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就是针对职业学校现有的生源来调整《基础会计》课程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程教改对策

1.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双方是平等的, 忽视或夸大任何一方的作用都会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平等教育”和“个性教育”理念,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富有想象力地吸收知识, 有选择、有侧重、创造性地接受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 而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 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课程的开发者、知识的管理者。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 被灌输的器皿, 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在教学中, 要时刻把握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实情, 了解学生的需要。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开设问题讨论课、案例讨论课、实践操作课等,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也展现教师自己的魅力。

2. 注重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导入的成功与否,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因此, 教师必须重视并抓好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一堂课的导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 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 闪烁着教师教学风格的光华, 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课堂的导入形式要多样的, 富有变化的, 否则, 再好的开头也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 教师对教材应有十分准确的把握, 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导语”。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 故事导入。导入的关键在于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重视,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一课题的导入, 一开课就把学生的兴趣吸引过来。比如在讲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这节课时, 笔者问学生, 你们知道大教育家孔子吗?学生回答说知道, 有的同学还能说出孔子的很多故事, 笔者接着又问, 可是孔子曾当过鲁国季氏这个大家族的仓库会计你们知道吗?这一下就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倍感兴趣。还有齐国的孟尝君曾打出广告招聘专职会计的故事。 (他在一个小木板上写道“谁能为我到薛地去收债吗?”) , 他手下的门客冯瑷说, “我能够!”这个人就是一个懂得会计方面知识的人。最后, 他圆满地完成了收债的任务。由此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气氛活跃。

(2) 案例导入。如在讲“错账更正方法”前, 笔者给学生这样一个案例:大兴公司12月15日收到银行存款50000元, 而账簿上记了5000元。该怎么办?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了各种改正办法, 如用笔把写错记错的内容划掉、用橡皮擦、用透明胶粘、用刀片刮、用涂改药水、撕掉重写等等。老师接着又问, 如果账可以随便改的话, 将会产生什么结果?会产生舞弊、贪污、腐败, 最终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由此可见, 错账的更正绝不等同于平时练习或作业等错误的更正。从而自然地引出会计上有三种专门的错账更正方法, 即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这种用案例导入, 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并进行热烈讨论, 学生自己动脑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参与性强, 在学习错账更正方法的同时, 也受到了职业道德教育, 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的认真性和严肃性。

除上述方法外, 还可采用复习导入法、课后练习引入法、实物教具导入法、讨论导入法等。总之, 不管运用哪一种导入方法, 教师都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事先精心设计准备, 既形象生动, 又恰到好处切中正题, 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达到顺利进入本课教学的目的, 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巧妙的开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 只要我们努力挖掘, 善于总结, 一定会使每节课都能令人回味无穷。

3.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会计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创设很多切合实际的问题情境, 还要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用声音和图像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增强直观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并让学生参与进来, 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讲授会计平衡公式一课中, 笔者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并把经济业务的四种类型各举一笔业务案例, 分析它们的发生会不会影响会计基本等式的平衡关系。其中, 只有第一笔业务由教师引导, 学生分析, 并得出结论, 其他三笔业务则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归纳并得出结论。除由学生在EXCEL电子表格中为全体同学演示外, 其他学生也在练习中亲自动手, 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提升动手能力。

4. 加强实践环节训练,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市场经济急需大量应用型人才, 而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师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教学中应尽量创造条件, 注重加强实践性环节训练。如 (1) 依据课堂教学进度, 让学生分阶段亲手编制凭证、登记帐簿、编制会计报表; (2) 每一单元结束后, 安排二到四次课的时间进行一次会计模拟实验, 实验资料都来源于实际工作, 系统地训练学生各个岗位的会计工作能力; (3) 举行知识竞赛, 对比赛成绩突出者, 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5.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目前, 我国大力加强法制建设,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 还要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找准知识传授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努力挖掘每一堂课、每一知识点中蕴含的职业道德因素, 搜集大量经济生活资料, 列举具体的案例。如利用会计人员爱岗敬业、廉洁自律, 或会计贪污、违法犯罪事例等学生感兴趣的案例,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的同时, 也受到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 既培养了他们爱岗敬业、廉洁奉公的思想,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全面素质, 为他们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文章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目前学生状况, 就《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 从课堂导入艺术、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实践训练和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等几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魏新民.对德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教学观点的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1) .

[2]郑金洲.教育碎思[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蒋乃平, 姚裕群.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参考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关于《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思考 第8篇

一、培养兴趣, 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

理论是实务的基础。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基础会计》课程的基本实务操作, 而忽略理论教学, 这是一种十分短视的行为。学生入学时往往从未接触过会计业务, 缺乏社会经验, 尤其是会计实践经验, 如何让学生短期内迅速进入会计角色, 我们必须在会计基础理论教学中, 培养学生兴趣, 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教师如果不进行理论探讨, 就直接进行具体会计方法介绍, 必然会造成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 并形成基础会计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的错误思想, 如此, 培养的人才也只是纯粹的簿记劳力, 从而造成会计学科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为此教师在教学中, 应循序渐进阐述会计目标、会计内容和特点、会计职能和作用、会计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 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提高学生兴趣, 增强理论修养:

1. 强调会计的规范性和应用广泛性

会计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 它通过专门方法, 形成会计信息并以财务会计报告 (主要是会计报表) 的形式对外发布, 以供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等作出相应决策时参考。会计规范是为了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而有用的会计信息只能产生于良好的会计实务中。会计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可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者的实际需要。这对于初学者来说, 既能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 又能对会计产生浓厚兴趣, 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并在会计实务中加以有效的应用。

2. 确立“会计工作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思想

会计发展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要的变化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 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客观要求越来越高, 必然会促进会计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生确立会计工作不断发展的思想, 并进一步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3. 形成完整、系统的会计核算认识

会计不是反映单位发生的全部经济活动, 而只反映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基础会计课程主要就是介绍会计确认 (解决核算的范围和时间) 、计量 (解决核算的价值标准) 、记录 (以凭证和账簿为载体) 、报告 (以报表形式对外提供信息) 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这就需要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考虑会计工作, 全面熟悉会计流程, 避免知识的割裂, 形成科学的工作态度。

二、精心设计, 完善目标教学

按照培养职业技能的总体要求,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可设计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部分。能力和素质是重点, 知识是纽带。教学过程中要分别构建教学内容、设定教学情境、设计岗位角色, 实现三者之间融会贯通, 相互渗透。课程的知识目标主要包括会计含义、职能、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复式记账、账户结构等;课程的能力目标通过设计譬如制证、出纳、记账、主管、稽核等岗位, 掌握填制、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对账、结账、更正错账、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技能;素质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团队协助精神等职业素养。

为实现上述目标, 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在教学思路上可分为三部分:

1. 纵向上理清重要知识点, 形成知识目标

以基础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为基础的知识模块需要深刻阐述和重点说明。比如, 要深刻分析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复式记账、账户结构等关系, 采取循序渐进的讲解方法, 自然生动引入会计记账方法复式记账 (见表1) 。

教师首先要从宏观到微观, 从抽象到具体导入账户与复式记账原理。企业发生的资金运动, 各种各样经济业务, 以及涉及的会计帐户、增减变化的确定等都需要教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并以案例线索为引导, 以多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归纳、总结。比如介绍会计要素时, 教师要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个会计要素, 列出容易理解的记账名称 (即会计科目或账户) 并进行简单讲解。通过大量练习, 使学生熟悉各种记账项目的应用。在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中, 指导学生找出涉及的会计要素、记账项目和增减变化, 并能用会计核算的核心内容复式记账原理进行描述。这样就实现了从简单到复杂, 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学生便于接受和理解。

2. 横向上熟悉会计工作程序, 掌握技能要求

会计工作的起点是填制会计凭证, 它是会计核算体系中的基本环节。真实、完整和合法的会计凭证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为保证会计账簿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 并根据核对的会计账簿定期编制报表。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 以制造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环节为经济业务内容, 以企业资金的筹集、资金的使用和资金的分配展开介绍, 从而加强学生对企业工艺流程和生产过程的认识, 实现能力目标具体化 (见表2) 。为此, 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

(1) 重视课程教学中的引导启发性,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建立“导学”的理念, 不能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否则势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要紧扣教学大纲, 通过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教学具体内容、课时安排、先后顺序等进行科学安排, 并通过不断调整优化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要注意适当地运用一些案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同时, 在课堂上能提供相关资料, 案例分析, 指导学生参与案例实务操作;通过学生参与和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采取有效的多种媒体教学手段。专业教师可以联合计算机技术的人员共同开发形象、生动、寓教于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教学课件;可预先布置学生到企业和事业单位初步接触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 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可指导学习小组相互讨论和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小组的作用, 增强学生对不同会计单位和不同业务处理的认识, 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要深入工作第一线积累会计实践工作经验, 并在课堂上讲解实践工作案例, 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模拟会计环境。要利用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要精心准备、周密部署实验流程, 合理会计流程角色分工, 有效模拟真实财务会计制证、审核的操作流程。从中, 学生方能领悟教学内容优化、重组, 模拟演练、案例讨论等带给自己学习的快乐。

3. 强化实践训练, 全面提升素质

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是围绕如何形成、汇集并对外提供有用的经济信息来展开的。我们可以通过安排足够的实训操作课时, 让每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财务总监、财务科长、会计、出纳等) , 使他们在教师全程指导下完成原始凭证的审核、记帐凭证及账簿登记等实际操作。学生在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中既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规范, 又养成了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通过创设仿真工作学习情境, 并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确保学生在完成能力目标模块教学任务的同时, 提高其综合职业素质。

三、重视比较归纳, 突出会计业务重点

比较能使学生明白理论与实际的差异, 提高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 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 运用比较法来说明教学工具与实际操作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弄不清楚会计分录与会计凭证以及“丁字账”与会计账簿的关系, 或者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强调会计分录和“丁字账”是教学中记录经济业务的手段, 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就是编制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 并进一步讲清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在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所采用方法的不同, 即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语言文字表述, 实际经济业务中是发生的原始凭证。

在教学中教师对一些问题用比较法来教授,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对于在永续盘存制与实地盘存制, 计算当月存货发出成本和月末结存成本, 就可以通过比较法, 让学生予以掌握。这两种都是存货的盘存制度, 它们的计算都是遵循“期初存货成本+本期收入成本—本期发出成本=期末存货成本”的公式来进行的。只要通过公式移项, 这样就变成了“期初存货成本+本期收入成本=本期发出成本+期末存货成本”。两种盘存制度都是已知等式的左边两项, 求等式的右边两项, 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在于, 永续盘存制规定先计算本期发出成本, 后计算期末存货成本;而实地盘存制要求先计算期末存货成本, 然后倒挤出本期发出成本。通过这样的比较, 学生可以充分理解两种盘存制度的不同。

基础会计课程具有专业术语多、理论抽象、业务核算复杂、内容面广量大的特点。如何让每位初学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课程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方法, 教师必须加强归纳整理的能力, 以形成课程业务重点。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是:根据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根据资料计算每个账户的未知数额填入表中并进行试算平衡;根据经济业务填制有关记账凭证 (收、付、转) ;登记并审查日记账;错账更正;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分别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计算本月的收入、费用和利润;根据账户余额资料计算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的金额, 完成资产负债表空白项目的填列;根据资料编制损益表等业务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每一种业务方法, 弄清各种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等。同时, 要求学生多看多练, 举一反三。

总之, 《基础会计》课程具有理论广度与实践的难度。教师必须通过优化课堂教学, 完善教学模块, 落实理实一体, 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准确填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登记和成本核算, 掌握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并能确立科学的会计思维, 进而为其今后继续学习和从事会计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金明.论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措施[J].高教前沿, 2010 (3) .

[2]孙志洁.《基础会计》课程模块教学设计与实践[J].财会月刊, 2010 (3) .

[3]梁秋红.基础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运用之我见[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7) .

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探讨 第9篇

一、高职基础会计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教材缺少实例

现有大多数高职院校所使用的会计专业教材缺少实例, 与企业的实际业务相差较多, 其知识体系基本停留在文字介绍上, 内容和形式趋向于理论。企业发生的各种会计事项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解或通过字面意思来想象和记忆, 理论知识的枯燥, 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不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为了应付考试,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 学生对企业的账务流程虽已了解, 但却很少能真正了解其含义和处理的原则。此外, 因为会计专业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时代性, 而教材常常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从而导致模拟实训变成了基础理论的翻版, 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 教学中缺少互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然而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时都是被动完成任务, 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只是学习者, 教学过程中形式上套路化, 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 拉远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 学生应变能力差, 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向发散。传统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录像、投影本是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 但也出现了不应该有的现象:将已有的录像、刻好的光盘不间断的放一两节课, 这种教学方法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不了课堂气氛。

其次, 教师对课堂过分依赖。教学手段单一, 教师对课堂过分的依赖, 导致一种普遍存在的误区就是, 每个知识点都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才能掌握, 其实不然, 是教师忽视了其他的教学方法, 事实上, 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去学, 有些内容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做作业等让学生自己完成,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再次,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从高职会计教育本身的特点出发, 而是沿袭本科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强调理论性教学, 从而形成教学与企业的实际工作严重脱节。传统教学讲究系统性、体系性、完整性, 往往是先从抽象的概念、原理、原则、本质、作用等入手, 对理论课程教学课时较多, 必然使实践课时比例降低, 不能满足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

(三) 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会计是为经济服务的, 社会经济发展了, 必然对会计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会计对于各个经济领域来说越来越重要, 会计人员需在充分了解市场要求的基础上, 努力使自己成为专业精深, 职业技能较强的人才, 来应对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的挑战。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多元化明显的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局面造成了复杂的经济环境, 提升会计人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市场对会计人员的新要求, 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高职基础会计的教学设想

(一) 指导思想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当以“理论够用, 实践为重, 理实同步”作为培养学生的教学理念。我国高职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本,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造就大批高素质水平的会计人员为目标。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明确提出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强调以能力为本位,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出高素质的高级技术型会计专业人才, 注重和培育学生的沟通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 教学思路

一方面, 可以通过校企合作, 带学生到企业参观的方式让学生对会计有个最基本的了解, 让其知道会计是做什么的, 以此为起点, 对会计进行概述, 让学生掌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 在会计初学者眼里, 会计理论知识抽象, 学生对其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为减小学生的学习难度,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通过以模拟企业账务材料为背景为学生安排实际会计工作任务, 且按实际的会计工作流程, 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会计期间的全部工作, 并在操作过程中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其模拟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料, 与企业实际会计工作中的完全相同, 学生在课堂上学的, 就是以后他们走上岗位所需面对的, 从而避免学生在理论课上“昏昏欲睡”和在实训课上的“手忙脚乱”的问题, 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工作实践天衣无缝的对接。

三、高职基础会计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 教学前的准备

兴趣是推动人去探求新知识、发展能力的内在力量。科学家爱因斯坦把兴趣比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会计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业务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应注重搜集、整理那些既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又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料, 把它们充实到教学中去。如:教师可介绍一些关于股票、债券以及它们和会计核算的关系。教师在教学前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 抓住学生心理兴奋点, 积极探究各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二) 教学中的操作

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以完成一个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的隐含在每个任务中, 变灌输教学为吸收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激情。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 以实际会计工作任务为驱动, 以企业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 把割裂的会计核算方法, 融于会计实践工作过程中, 在实践工作需要时引入相关的知识, 突出了岗位能力的培养。会计作为一门技术, 强调在“做中学, 学中做”, 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具体操作方法为:首先教师进行必要的理论教学, 然后给出一系列的经济业务, 根据实际会计工作的步骤来组织教学内容。如:在讲授会计凭证时, 要求学生完成编制会计凭证的任务, 在编制的过程中, 遇到的问题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当学生能够完成所有业务凭证的编制时, 记账凭证的编制难点就迎刃而解。同样的方法可以用于会计核算的整个过程, 将其程序分解开来, 相应的任务设置于每个程序环节。

2.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 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和内容, 虚拟教学环境, 贴近实际场景, 提高技能质量,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创建教学情景, 模拟企业经营, 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会计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会计技能。如:虚拟生产场景, 组织学生模拟企业财会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态度和劳动纪律, 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材料、工资、费用等业务, 来检验和巩固其理论知识。还可让学生搜集不要的增值税发票、火车票和公共汽车票, 来登记原始凭证并据以登记记账凭证, 让学生加深对企业日常经济事项的了解, 领悟会计的概念和了解会计的具体工作。

3.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应按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再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认识规律加以设计, 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人人参与的实践活动, 使教学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 即将课堂教学搬到实际操作室中进行, 老师边教, 学生边学边做, 达到教学做真正结合。如:教师在讲会计凭证、账簿时, 应该用真材实料进行教学, 让学生看到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及会计账簿, 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填制原始凭证, 编制记账凭证。通过实际操作的方法来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使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 改变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局面。

4.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 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 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 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 教师采用多媒体设备, 通过图片演示, 视频播放等教学方法, 把教学内容更形象化和直观化。如拍摄大量的凭证账簿等资料以及会计人员实际工作的场景, 结合书本的理论根据实景拍摄的图片一一向学生展示会计从事的工作过程, 让学生深入会计的实际工作现场, 感受会计工作内容以及会计业务流程。

不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 基础会计只要思路明确、措施得力, 不仅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还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以满足社会对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综合要求, 从而走出一条具有高职特色的会计教学之路。

(三) 教学后的要求

在教学完成之后要进行教学评价和总结, 其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 更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知识的过程。在教学后不断进行总结, 教师是教学质量的龙头,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学取得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首先, 鼓励教师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试,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其次, 积极向企业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财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实训教师, 同时将校内的专职教师遣派去学习,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再次, 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 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 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 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 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 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 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 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 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

目前, 基础会计课程建设在各高校得到了高度重视, 我们力求不仅讲授基础理论, 还尽力为学生展现会计岗位操作的流程、职责, 将会计知识与岗位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起来, 展示会计岗位的真实性,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对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工学结合中, 学生不仅在工作岗位的职责、劳动纪律以及工作现场的实践方面接受培训, 而且在文明礼仪、安全管理等多方面得到教育, 使学生在不断提高职业技能中, 体会到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爱岗敬业、团队精神等道德准则的重要作用, 为学生培养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打下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窦亚芹, 郑其明.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实训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7 (12)

[2].吉智.高职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0 (9)

[3].马利琴.浅谈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学改革[J].出国与就业, 2010 (3)

[4].陈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与应用[J].职教论坛, 2007 (6)

《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第10篇

【关键词】基础会计学 特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125-02

正文:

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高素质的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劳动者和初级会计人才。作为该专业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学》需要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感性的会计工作流程认识。同时该课程又是专业基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教材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懂,导致一部分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产生消极厌学情绪。有的学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经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借鉴多方经验,笔者在教学中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切实提高了基础会计学教学质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特点

1、《基础会计学》课程是财会方面课程的入门课,基础性强。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财务会计的基础知识,着重阐述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使学生领会财务会计的入门知识和基本流程。

2、《基础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本课程涉及会计相关的基本理论、概念非常多,理论性强,且操作性也很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基本操作能力。

3、《基础会计学》是一门连续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从而在此基础上理解和熟悉会计的基本流程。学生需要学习如何依照会计操作流程去加工生成会计信息,课程章节联系紧密,逻辑性强,课程内容和教学都表现很强的连续性。

总之,《基础会计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将这些知识和方法运用于企业发生的业务和会计处理流程,二者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颇。由于课程的这些特点,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较高的授课水平,而且也要求有一定的教学手段和先进教学方法与之相配合。

二、《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有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果人们没有食欲,勉强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感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去,那就会乐意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这说明学生在乐意学习并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比被迫学习轻松、效果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恰当选择和使用各种直观教具、直观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如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呢?回顾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图解法

会计图解教学方法是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与归纳,将会计理论知识、会计业务处理方法,以及会计工作的规范程序抽象概括为图表形式,利用图表进行会计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图解法教学法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系统全面的特点,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经济业务的处理有一个系统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全面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运用图解教学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在全面把握教学内容与教学规律基础上,进行系统归纳,合理设计。图解教学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基础会计教学,例如在讲授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时,我们可以用“T”型账户图反映借贷的方向和金额,从而使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理;在介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结构和填制时,可以画出这两个表的大概结构并进行填制,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更立体。在讲解会计凭证的各种分类时,最后通过将账户分类图示展现给学生,就会使学生的思路清晰明了,可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

2、案例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在会计学基础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推行案例教学。在具体实施案例教学时应结合基础会计的课程特点,并兼顾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选题要小而精,有一定的研究性。例如,在讲授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时,可以通过演示一张有多处填制错误的会计凭证,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案例资料请同学判断演示的会计凭证的错误之处,应如何正确的填制该项经济业务。通过趣味性、探讨性的案例,使学生将会计理论、方法与会计实务操作联系起来,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开展启发式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3、模拟法

在会计教学中,若教师只注重“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会觉得老师讲课喋喋不休,所讲内容不知如何使用,久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基础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师必须在精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多动手练习,通过会计基础技能的操作,避免了教材的枯燥无味,又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例如在讲到“会计账簿”时,如果教师仅在课堂上演示如何操作,往往流于表面,学生难以真正的掌握相关知识。而让学生按照实训教学要求,从最初的建账开始,到登账、对账、结账,全过程模拟企业会计的实际工作,让学生从书本知识走近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将理解巩固书本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情境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为达到既定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通过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潜在智能,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如在讲“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区别”时,可以用药房抽屉及其标签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区分。中药房的柜台后面有很多抽屉,抽屉上面都有标签。为什么有那么多抽屉?是为了分类摆放药材;抽屉上的标签写的什么?写的是药材名称。如果没有抽屉,药材就胡乱堆放,找药材很麻烦;如果仅有抽屉,没有标签,那就不知道抽屉里装着什么药,找药材同样很麻烦。会计账户如同抽屉,是为了摆放“会计信息”,而会计科目如同抽屉上的标签,是为了“写明会计信息的名称”。从而使学生明白,会计账户有结构,而会计科目是依据会计账户开设的,只是个名称,不存在结构。

小结:

本文针对《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以上几点建议,旨在通过改进《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梁星梁美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改探讨[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

[2]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M]。中国和平出版社。

[3]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会计基础,教学改革

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提高, 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也要熟练会计基础知识。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门会计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和有关管理课程奠定基础? 因此,应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多强调会计基础的重要性, 并鼓励学生将来从业时从基础做起。

一、会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会计基础的教学方式大多仍然采用的是理论教学,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一定的实践课时,理论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的方式将书本内容讲授给学生,而会计基础课程较强的专业性决定了该课程缺乏趣味性, 所以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存在很大难度。根据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将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1.教学内容简单 ,缺乏深度 , 教材知识陈旧 , 教学手段落后。会计基础既然是我们学习会计学知识的基础,那么弄清楚里面的各个要素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好会计学的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学校的会计基础教学仅仅是简单地解释了各个会计要素的定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对模糊、抽象的概念、缺乏相应的例子加以形象地、深入地理解,对某些要素的归类仍存在表面化的现象, 会计的知识更新很快, 有些学校仍然沿用老教材,未及时更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注意知识更新,这些都会导致教师无法讲授会计的前沿理论。

2.课程理论与实践比例失调。会计基础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一般包括总论、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任务、方法等;第二部分,会计核算基本方法部分, 系统讲述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及其运用,主要阐述会计要素、会计账户和会计等式及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会计凭证、账簿、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等,主要是根据记账原理结合会计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的格式说明记账和编表的实务。第三部分,会计的基本技能训练,在学习了基本理论知识、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必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技能,例如点钞、数字的大小写、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等。

二、解决会计基础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1.改变教学方式 ,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为了实现会计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以新课改为指导,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力,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1)优化教学内容;(2)运用教学设备;(3)实践性教学;(4)合理设计作业;(5)调整考评方式。教师素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课老师应主动加强自身专业理论及教学理论学习,积极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及专业素养,形成扎实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是教授学生知识的基础。教学理论的学习, 可以使老师运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对深奥理论的理解变得更加简单。老师的实践活动应加强,只有加强实践活动, 才能对学生在实践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深刻的体会及合理的解决措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正确安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基础理论课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要和实践相结合。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总账、明细账、科目汇总表、试算平衡表的填写,凭证的装订,报表的编制等都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我们在讲记账凭证填写时就要求学生看原始凭证里的内容,注意数量、金额、大小写、有无付款等。

三、结语

上一篇:管理出质量特色促发展下一篇:审计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