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联系范文

2024-09-22

城市空间联系范文(精选9篇)

城市空间联系 第1篇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 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单靠一座城市已难以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在此种背景下, 城市群的概念呼之欲出, 其逐渐成为城市与城市之间进行交流, 促进合作的“网络圈”, 对城市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国外有关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研究起步较早。赖利 (1931)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提出了“零售引力规律”;康弗斯 (1949) 进一步发展了赖利的理论, 提出了“断裂点”概念, 用于测算两座城市的吸引力边界。美国乌尔曼 (1957) 提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对研究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此外, Harris (1943) 、Ullman (1957) 等学者对城市外向服务功能进行了研究探讨, 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国内对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开始运用数学方法和计量模型, 其中有许多学者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城市群进行研究, 主要研究区域集中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而对西部城市群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城市流强度模型, 对云南省16个省辖市和自治州之间进行空间联系研究, 以期揭示云南省城市间的空间联系现状, 为云南省城市群的科学规划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城市流强度原理及计算方法

城市流是指城市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空间流在城市群区域所发生的频繁、双向和多向的流动现象。城市流强度是指在城市间的联系中, 城市外向功能 (集聚与辐射) 所产生的聚射能量及城市之间与城乡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公式为:

式中:F为城市流强度, 即城市之间发生经济集聚和扩散时所产生的要素流动强度, 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影响力;N为城市功能效益, 即各城市之间单位外向功能量所产生的实际影响;E为城市外向功能量, 反映了城市外向功能的大小, 即城市的对外影响力。

考虑到模型的可测度性, 采取城市流中人流和资金流作为城市流强度的测度指标。而人流则采用城市从业人员作为度量指标, 资金流选取城市GDP作为度量指标。外向功能量E则取决于该城市行业部门的区位熵。考虑到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 所以将公式作如下改进。其公式为:

式中:Gij—i城市j部门从业人员数;Gi—i城市从业人员总数;

Gj—i城市所在省的j部门从业人员数;G—i城市所在省的从业人员数。

若Lqij≤1, 则表明i城市j部门不存在外向功能, E=0;反之, 若Lqij>1, i城市j部门存在外向功能:i城市分配给j部门的从业人员数超过了该省的比例, i城市j部门相对于该省是专业化部门, 能够实现对外扩散, 对外界区域能够提供服务。用Eij表示i城市j部门超该省平均水平的部分:

i城市m个部门总外向功能量EI为:

i城市的城市功能效益Ni则用人均从业人员的GDP表示, 如下:

i城市的城市流强度Fi为:

式中:Ki为i城市外向功能量占总功能量的比例, 反映了i城市总功能量的外向强度, 称为城市流倾向度。

2.2 城市流强度结构

城市流强度结构实质上是指构成城市流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对数量比例关系。从公式 (6) 可以看出, GDPi和Ki属于绝对数指标, 直观上不便于城市之间进行城市流强度的比较分析。因此, 将两者标准化处理, 其对比关系直接对城市流强度的分析产生影响。

式 (7) 和 (8) 中, GDP′i和K′i是经过标准化处理的结果。GDPmax、Kmax分别代表16个地州市的GDP和城市流倾向度的最大值, 反映云南省各地州市的综合实力和外向综合服务能力。

2.3 数据来源

一般认为, 外向服务功能主要通过第三产业服务业进行测量。根据各州市分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据以及云南省的实际情况, 将外向功能较强的制造业加入其中进行分析。由此, 选取云南省16个州市中制造业和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批发与零售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住宿和餐饮业7个外向服务行业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作为测量指标。上述数据均来源于《2012年云南统计年鉴》。

3 云南省城市城市流强度空间联系的计算与上述结果分析

3.1 城市流强度空间联系的计算

一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实质上反映了该城市对外联系与辐射的能力, 这种能力越强, 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越强。

模型所需要的各城市各部门的从业人员数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2012年《云南统计年鉴》。

表2是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出来的16座城市8行业的区位熵。从计算结果可以得出, 城市规模与外向服务部门的区位熵并没有绝对的联系, 它反映的是从业人员行业分配的量化关系。从图1中容易直观得出这一点。

通过 (3) 式和 (4) 式计算各行业的外向功能量和各城市的外向功能量, 得出表3;根据公式 (4) — (8) , 结合表3, 得出表4。最后分别作出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和城市流强度结构柱形图 (图2和图3) 。

3.2 结果分析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云南省将打造一个核心城市群以及五个次级城市群的战略格局, 以期带动云南省区域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发展。16个州市所属城市群如下表5所示。

表4和图2反映了云南省各城市在各自所属城市群中的联系地位:昆明、玉溪和曲靖是高城市流强度值城市, 是滇中城市群以及整个云南省区域发展的中心, 昆明则对滇中城市群起着带动作用;滇西城市群中, 德宏的城市流强度值比大理、保山均高, 反映了桥头堡建设以来德宏作为重要门户开放城市的成果;滇东南次城市群中红河、文山城市流强度值均比其他次城市群高:地理位置上与滇中核心城市群空间联系紧密, 同时与北部湾和珠江三角洲区域进行着互动, 增强了该区域的城市流强度值;滇西北次城市群因其本身地理位置偏远, 远离省内经济中心的原因, 城市流强度值普遍偏低;滇西南次城市群中临沧应当作为该区域的中心城市实现以点带面的发展。

从宏观角度看, 城市流强度值超过100亿元的只有昆明、玉溪和曲靖, 其余的13城市的外向服务功能普遍较弱, 城市流尚未形成规模。要增强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 实现城市之间的辐射和联动发展, 13个城市的城市功能需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3是进行了归一化处理的结果。从图上可以很明显的得知各城市总体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的对比关系:昆明、曲靖和玉溪凭借其相对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 成为云南省区域联系的中心;而昭通、红河、文山、丽江、临沧与德宏因其较高的城市流倾向度, 可作为各城市群中心以及云南省次中心城市。同时6个城市均位于云南省边境, 可以考虑边境对外服务业的发展, 以此增强城市流倾向度, 进而加强城市的空间联系。需要特别指出, 怒江之所以城市流倾向度偏高, 是因为从业人员总量基数较小, 计算出来的综合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差距悬殊;保山和大理由于外向功能量不高, 加之有着相对数量庞大的从业人员, 因此大大降低了城市流倾向度。这说明影响城市流强度的因素除了城市综合实力和城市流倾向度以外, 适当控制城市外向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例, 提高就业人员的素质也显得尤为重要。

4 基于强化城市流的云南省城市发展对策

根据本文提出的城市流强度模型, 强化云南省城市的城市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4.1 促进省内城市与省外区域的联系

6个次中心城市均位于云南省边界。昭通位于滇东北, 是联接成渝经济圈的重要城市;文山和红河位于滇东南, 是联接北部湾和珠三角区域的重要通道;3个城市同时与云南省经济中心联系紧密。因此, 这些城市应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不断加强省内与省外的空间联系以及批发与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发展, 吸引更多的要素投入, 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及外向服务能力;丽江处于云南西北, 连接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 离滇中核心城市偏远, 应通过自身的旅游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能资源等资源优势, 提高城市综合实力;临沧与德宏作为连接东南亚的门户开放城市, 应加强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与东南亚的区域合作, 提高经济实力与综合服务能力, 以增强城市流强度值。

4.2 提升和优化省内城市之间的联系

除了促进与省外区域的联系外, 还应提升和优化省内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 提高区域竞争力, 以实现稳定发展。除了滇中核心城市群外, 其余的次城市群城市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 具体表现为城市外向功能量不高, 城市流强度值普遍偏低, 这种现象并不利于城市群的发展。因此, 16个州市应该根据表3所列示的外向功能量为0的行业, 进行行业的升级或转换, 提高各城市的综合实力与服务能力, 加强空间联系, 实现城市的整体推进。

4.3 加强区域产业分工, 提升区域城市间的贸易联系

各州市可以利用表3所提供的行业, 与城市功能定位相联系, 确定各自的产业优势, 将行业分为“强、中、弱”三个层次, 加强区域产业分工, 做到“优先发展外向功能量较强的产业, 适当发展外向功能量中等产业, 升级外向功能量弱的产业”;此外, 各州市在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 应该考虑与其他区域的贸易合作情况, 以加强城市之间区域贸易合作为目标, 增强人力、物力、财力的整体流动性, 提高各州市的空间联系强度。

4.4 适当控制各外向服务部门从业人员比例, 强化区域内人力资源流动

利用2012《云南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得知, 8个外向服务部门人员数量占每个城市总从业人员数量比重的均值约为67%, 其他行业仅占33%, 这说明外向服务人员的数量配置不合理。因而, 适当控制每一外向服务行业人员数量对城市流强度值产生直接影响。所以, 将外向服务人员在外向服务部门之间进行转移和分配, 同时采取适当控制各城市的外来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增加就业人员的生产力, 合理分工, 强化区域内人力资源流动等措施, 不仅使各外向服务行业的外向功能量得以增强, 而且可合理分配就业人员数量, 从而增加城市流倾向度, 进而增加城市流强度值。

5 结语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云南省各城市群除了滇中城市群外, 其余均处于城市群的雏形阶段。根据城市流强度模型上分析得知, 要使城市流强度值提升, 昆明、玉溪、曲靖的未来发展应着重城市外向综合服务能力;其余城市除大理、保山外, 城市综合实力不足是影响区域和各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大理、保山的发展应从控制、转移就业人员和提高就业人员生产力的角度考虑, 以达到作为次中心城市的要求。总之, 从城市流角度出发, 各城市应当考虑如何提高城市流强度以增强区域的空间联系, 实现均衡发展。

摘要:利用城市流强度模型, 可以发现云南省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情况:高强度城市流城市为昆明、玉溪和曲靖, 是云南省区域发展的核心;昭通、红河、文山、丽江、临沧与德宏因其较高的城市流倾向度, 属于云南省的次中心城市;大理和保山由于从业人员的基数大, 拉低了两城市的城市流倾向度。由此, 根据对各城市城市流强度结构的分析, 提出了增强云南省各城市空间联系的基本对策, 为云南省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流强度,城市流倾向度,空间联系,城市群

参考文献

[1]裘丽岚.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观察, 2011, (5) :165-173.

[2]Harris C D.A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cities in the Untied States[J].Geographical Review, 1943, 33 (1) :86-99.

[3]Ullman E L.American Commodity Flow[M].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57:60-73.

[4]徐慧超, 韩增林, 赵林等.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时空变化分析—基于城市流强度的视角[J].经济地理, 2013, (6) :53-58.

[5]胡晓红, 薛东前.基于城市流理论的中心城市空间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 (3) :161-164.

[6]朱英明.城市群经济空间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77-86.

[7]姚士谋, 朱英明, 陈振光等.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1:144-157.

[8]曹红阳, 王士君.黑龙江东部城市密集区城市流强度分析[J].人文地理, 2007 (2) :81-86.

[9]戴宾.城市群及相关概念辨析[J].经济观察, 2004 (6) :101-103.

生活空间与环境质量内在联系浅叙 第2篇

关键词:生活质量;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基础;自然化

环顾我们的星球,将会发现在进入21世纪的世界里,人类正面临严峻的环境危机。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头号难题。长期以来人们忽视自然生态的问题,只知道需要就去拿,却不考虑可否再生等问题。人类在地球表层的一系列不合理活动,渐渐的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趋失调。面对这种情况,人类为了更好地在自然界生存,开始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意识到认识自然不是终极目的,而应用自然环境、融入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才是最终目标。人们向往自然,渴望在天然绿色环境中生活,希望通过“设计”来改造世界,改善自然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人一天里大部分时间在室内度过,室内空间如何给人一个舒适美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设计师的根本使命。据有关专家分析,未来室内生活空间可归纳为七个趋势,而回归自然化是第一趋势。

一 环境艺术是绿色的艺术科学

环境是一个大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除自身以外所有的东西。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进,环境也逐渐被各个领域所重视而成为各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关注的是从设计、从艺术的角度去认知环境,在设计中运用环境。环境艺术是绿色的艺术科学,是创造人类和谐与持久的艺术科学。当代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很注重他的设计作品与环境的结合,简单材料和其质感的微妙差异突出了单纯的空间构成,他的“风、水、光”三大教堂设计在巧妙的与自然对话。目前很多中小城市在环境问题上应亟需重视,从大的环境来看,它们只不过还是在模仿别的城市,并没有达到自己所应有的特色。尽管天天在改造、在建设,但重视环境的问题值得考虑,宽马路、大广场、高楼房的出现是有大城市的模型了,但如何考虑环境的整体与协调,这将会直接影响周边环境的利与弊。一个地区的环境艺术设计受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城市文脉、风土人情影响很大,如果说一所城市用她的有利优势、独有的文化特色、美好的环境与城市结合那将是另一番景象。古都西安那里很多饭店、场馆都试图从唐文化当中汲取养分,有些地方则大量的用秦始皇兵马俑和铜马车作为装饰,走在街道上也可看到一种唐代文化的景象,这正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室内生活空间必将受这种大的环境影响。经过对环境问题的深入思考,我认为在室内环境设计的各阶段应重视环境与设计的关系,用一种“自然、阳光、艺术”来引导创作,自然离不开阳光,而阳光是人和艺术的源泉。设计要体现一种时代的阳光、自然的艺术,让“绿色”融入设计的造型元素。室内和室外是一个大的整体环境,人从室外来到室内要感受一方风光,空间要象风一样轻,在飘动着、跳跃着,把室外的阳光、绿色引入室内,人在其中让视线、呼吸、脉搏同时去感受。

时代在发展,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探索历程,目前从大的环境到小的环境更加需要设计,设计师具有环境的意识是相当重要的。“环境艺术的特点是环境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环境化,是环境与艺术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处于最佳状态的时候,环境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时候才是成功的环境艺术作品。”[2]可以说,环境艺术是一门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艺术和科学。

二 建筑、室内与自然交融的意象

歌德曾说过一句话:“屁股都没有,骑士怎能骑马?”。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它和我们的设计有间接的比喻,在室内外设计当中环境就好比骑士的“屁股”。一个骑士离不开“屁股”,而一个设计师也不可能离开环境,环境是设计的基础。设计离不开环境这一观念,已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作为人类一种重要创造活动的设计行为,总是在特定的外环境中进行和展开的。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时代历史社会环境中,才能产生出某种设计的需要和创作内驱力,产生出设计主题,产生出设计创意和设计方案。我们有时有好的想法,只注重造型、色彩,而忽视了环境的重要性,更有者甚至抛开环境去凭空遐想,不切实际的创作。“设计行为所必需的材料、技术、信息,都来自相应的环境,体现出环境所达到的水平。设计正确与否的论断,它的各种价值的鉴别和判定,也只有将它放到相应的环境当中才能完成。”[7]整个设计活动过程,都要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当今的设计种类繁多,但是它们总会成为特定环境的一个构成部分。就拿建筑来说,只有当建筑和环境融合在一起,并和周围的建筑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时,才能充分地显示出它的价值和表现力。如果脱离了环境孤立的存在,即使本身尽善尽美,也不可避免它会因为失去了联系而大为减色。人们主动把自然搬进生活空间,建筑、室内与自然交融的地方创造一种虚拟的意象,同时让人看到虚无和真实。古人通常说的“看风水”“相地”一说,其实就是在拟定建筑计划时,为其选择一块合适的地段。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对建筑和环境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舒适的、合乎要求的室内外环境成为人们的理想之所,温度、湿度、空气、阳光、声音、绿化、水体等这些具体的环境因素变得非常重要。无论从整个人类设计发展史来看,还是从现代设计的诞生和成长的历史来看,我们都能清楚地发现环境对于造成和推动这种发生、发展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设计是为了改造、美化人的生存环境。环境对人类行为举止有着根本性的影响,环境也对室内设计有着基座的作用。

三 环境艺术设计的浅思

到底什么样的室内空间是一个好的设计?未来的室内设计到底何去何从?问题越来越值得设计师深思,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设计来看,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享受。如果人们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索取,使自然环境在很大的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建成的室内环境也大都缺乏人性,只是浮华的一味装饰,人们在这样的空间中将越来越远离自然,这就使人类的室内空间环境蒙上了一层面纱,也流露了人类为求得自身的发展而付出的惨重代价。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空间内外环境的处理,让空间具有一种简洁的体量感、秩序感,来与周边环境对话。室内环境设计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但也出现了人类文明的异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以建筑为特点的人工环境,高楼大厦每天在拔地而起,当今的城市是一个由钢筋混凝土组成的建筑“森林”。在大的建筑“森林”形成的同时附加在里面有许许多多小的盒子式室内空间,更有甚者不惜重金的装饰这些混凝土盒子,使之显的金碧辉煌。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室内建筑空间尤如一个大的金属网罩在人们的头顶,人每天呆在这样的空间而被其包围,透不过气来,找不到自身的平衡感,长期下去一系列的室内病态就会出现,感到不安、恐慌等等。随着对环境概念的认知,人们逐渐意识到室内环境体现着自然的重要性,室内空间应有优美的景致,清新的空气,简洁的结构装饰,这样即能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改善人的精神生活。人们也逐渐反省并认识到设计已不单单是解决人自身的问题,还必须顾及到自然环境,使设计不仅能促进自身的发展,而且也能推动自然环境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在满足了人们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后,高楼大厦已不再是环境美的追求,金碧辉煌的装饰在室内的运用也慢慢的理智和慎重,回归自然成了现代人的追求。

四 天人合一的理想

室内空间其实是离不开建筑设计的,建筑与室内是母与子的关系,室内是大环境中的小环境。室内回归自然,建筑首先要做好。风和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风——空气的流动,提供生命动力的氧气源流;水——氢和氧最普遍的化合物,生命的源泉,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这两样。在现在的设计当中高科技的介入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有弊端。现在有的建筑包在玻璃幕墙当中,从外观来看是漂亮了,而空气流通上说却存在问题,或许说依赖空调,想要多少度就要多少度,想冷则冷,想热则热,但是空调可代替大自然吗?假设紧急情况空调开不了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中国传统居住形式的四合院,屋子前后窗是通透的,大门推开前后都是穿堂风,人们每天活动在院子当中,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不象楼房的居住形式,一户一个小天地,加上全封闭的防盗门,一天也出不了几趟门。当然,人口密度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价值观念的改变,决定我们不可能再住四合院,可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居室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寻找回归自然的道路。自然、生命、健康三个词在室内设计概念上是相同的,人们已十分重视这个方面。2003年4月份的全国“非典”疫情离我们还并不遥远,它也给室内设计行业敲响了警钟。北京人民医院是SARS疫情的重灾区,主要的原因有关专家当时已说明,就在于她的整个设计并非是按传染病医院标准设计的,其整个平面分割布局、人流走向、疏散、隔离等问题在这里没有解决,医院的室内没有和自然通风,大楼的一个天井还是封闭起来的,病人活动在其中,呼吸的气流不能流散,导致了更广泛的传染。事实证明,注意生态的问题,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而室内设计总则是要人在健康环境下生活。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和环境污染严重成了国际性的难题,“回归自然”、“自然崇尚”的追求变的日益普遍。美不仅仅是创造,更重要是保护,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创造一种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让人融入自然,回归自然,在生态自然中寻找美。

在当今高科技信息时代,学者们认为,地球的整个生物层正在变成智力圈,即成为人类智慧和技术活动的范围。自然环境的诸因素,正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智力层面上开阔设计师的视野,推动设计的发展。未来的生活空间设计应吸收高科技、新材料、新技术的成果,充分发挥设计技能,创造完美的生态环境,让其回归自然化!

参考文献

[1]《环境艺术工学》·林 红· 2001年3月第一版。

[2]《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3]《安藤忠雄》·王建国 张 彤·1999年3月第一版。

[4]《中国建筑美学》·侯幼彬· 1997年9月第一版。

[5]《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 1998年10月第二版。

[6]《建筑室内设计》·陈 易· 2001年4月第一版。

辽宁省城市空间内在经济联系分析 第3篇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 其重要特征在于开放[3], 因此城市的发展与其他城市和区域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国外学者威廉J赖利于1929年将牛顿力学中的引力模型引入研究内容, 提出了“零售引力定律”[4];哈里斯[5]确定出以人均批发零售额和人均零售额作为一个城市有无对外联系功能的指标研究方法。此外, Ullman[6]、Haggett[7]等学者均对城市的外向服务功能和经济联系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国周一星[8]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了“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理论, 为我国空间经济联系研究奠定了较强的理论基础。此后, 苗长虹、李国平、石敏俊[9,10,11,12,13,14]等从空间经济联系测度、驱动力机制等不同的研究方向对城市与区域经济联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现有研究显示, 目前特别针对辽宁省各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研究较少, 且以往研究中多单独采用一种模型或理论方法研究分析一年的数据, 缺少对该区域时间上的动态分析, 导致辽宁省各城市本身对外联系强度和各个城市间的空间作用强度不能得到较全面的反馈。

本文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模型, 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经济联系强度及其结构进行了测算与分析, 以揭示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现状和特点;同时, 根据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三个时间断层数据, 对“十五”以来辽宁省各城市近年来经济联系强度的相关特征进行了时间动态分析与比较。

1 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与相关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南部, 是我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 下辖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铁岭、盘锦、朝阳、葫芦岛14个地级市, 其中沈阳市和大连市为副省级城市。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指导下, 全省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 2011全省GDP突破20000亿元, 达到22025.9亿元, 比上年增长了12.1%, 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 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七位。“十二五”时期是辽宁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随着《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制定, 辽宁省各地区积极实施发展战略, 并逐步实现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

1.2 研究方法

城市流强度模型:城市与城市之间各组成要素的联系是通过流的集聚与扩散形式来完成的, 城市与城市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空间流在城市群内所发生频繁、双向或多向的流动现象被称为城市流[15]。城市流是依靠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这些存在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城市的外向服务功能。通过对城市的城市流大小与强弱研究, 可确定出城市与外地联系的数量指标。城市流强度是指在各区域城市间的联系中, 城市集聚与辐射功能所产生的影响量[16]。城市流强度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上升, 因此城市流强度大小可反映出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城市流强度模型公式为:

式中, F为城市流强度, 表示城市之间发生经济外向功能 (集聚和扩散) 时所产生的要素流动强度和该城市具有的经济影响力;N为城市功能效益, 表示城市与城市之间单位外向功能量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力度;E为城市的外向功能量, 反映出城市拥有外向功能的大小。计算城市流强度要考虑所选指标的代表性、合理性和可获取性, 同时要采用城市从业人员总数作为城市功能量的衡量指标。城市某一部门从业人员专门化率, 即区位熵用来界定该城市是否具有外向功能量E, 使用Lqij表示i城市j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熵, 公式为:

式中, Gij、Gi、Gj、G分别表示城市部门的从业人员数, i城市从业人员数, 全国j部门从业人员数以及全国从业人员数。当Lqij<1时, 则i城市j部门不存在外向功能, 即Eij=0;当Lqij=1时, 则i城市j部门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17], 暂时仅可满足城市自身的发展需求, 而没有能力提供额外服务给城市外界区域, 即Eij=0, 因此该城市仍不拥有外向功能量;当Lqij>1时, 则表示i城市j部门存在外向功能, 即j部门在i城市中相对于全国属于专业化部门, 因为i城市的总从业人员分配给j部门的比例超过了全国该部门的分配比例, 专业化水平较高且有能力为城市外界区域提供额外服务, 因此i城市j部门的外向功能Eij为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的部分, 即:

i城市m个部门总的外向功能量Ei为:

i城市的功能效率Ni用人均从业人员的GDP表示, Pi表示i城市的GDP, 即:

i城市的城市流强度Fi为:

式中, Ki表示i城市外向功能量占总功能量的比例, 称为城市流倾向度[18], 它可准确反映出i城市总功能量的外向强度。根据城市流强度定义判断, 城市流强度越大, 城市流倾向度越高, 外向性功能也就越强, 同时与其他城市或地域之间的联系就更为密切, 反之亦然。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可通过城市流强度大小反映出来, 城市流强度与城市发展水平之间成正比关系。因此, 通过对区域内城市流强度的计算与分析可确定区域中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中心和地位。

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城市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强度可通过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这一指标表达。该指标结果受制于城市规模的大小, 反映出城市对周边其他城市的辐射能力, 也反映周围地区对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与城市中人口和GDP的乘积成正比关系, 与任意两城市间的距离二次方成反比。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公式为:

式中, P1、P2分别为两城市的市辖区非农业人口数;V1、V2为两城市市辖区的GDP值;R为两城市间的运输距离。

1.3 数据来源

依据数据的合理性、可取性和辽宁省各城市的经济结构特点, 利用《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GOOGLE EARTH软件技术, 选取14个城市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教育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卫生和社会服务业以及水利和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全市从业人员数、全市总从业人员数、全市GDP数值、市辖区非农业人口数、市辖区GDP以及全省任意两城市之间的运输距离。

2 辽宁省城市内在经济联系分析

2.1 城市部门区位熵的计算与分析

将数据代入式 (2) , 计算出辽宁省14个城市2011年主要外向服务部门的区位熵, 结果见表1。从表1中区位熵的计算结果可知: (1) 全省各城市主要外向服务部门区位熵值普遍较高。全省虽然没有一个城市的外向服务部门区位熵全部大于1, 但各市区拥有区位熵大于1的外向服务部门均大于等于6个, 其中省会城市沈阳作为辽宁省经济增长的引擎, 其区位熵大于1的主要外向服务部门有9个, 数量最多。大连和抚顺、营口、阜新、铁岭、盘锦则拥有7个区位熵大于1的主要对外服务部门, 数量居本溪、丹东和锦州市的8个部门之后, 而辽阳、朝阳和葫芦岛仅拥有6个位熵大于1的外向服务部门。依据现有相关资料显示, 1997年我国已出现城市主要外向服务部门的区位熵全部大于1的城市, 如南京、上海和杭州。由此可见, 辽宁省各城市与国内先进经济区城市的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2) 存在城市内部各部门区位熵极差较大的现象。表1显示, 沈阳市最大区位熵的部门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858) , 最小的是建筑业 (0.610) , 前者几乎是后者的4.7倍, 数值相差较大, 说明目前在沈阳市的10个主要外向服务部门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最发达, 专业化程度较高, 外向服务能力最强, 而建筑业发展最落后, 外向服务能力也落后。

2.2 城市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与时空比较分析

利用式 (3) — (6) 对表1中所得区位熵进一步计算, 得出i城市j部门的总外向功能量Ei、城市流强度Fi和城市流倾向度Ki, 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 就城市总外向功能量角度而言, 沈阳的总体外向功能量为46.673, 居首位;大连的总外向功能量为38.895, 居第二位;其他城市在3.5—20.9之间, 其中阜新市为3.516, 居末位, 与沈阳相差约12倍, 说明辽宁省各城市发展较好, 均具有一定的辐射能力。沈阳在全省区域内经济联系作用最显著, 其区域中心地位突出, 对各地区有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连对外经济联系作用仅次于沈阳, 是辽宁省另一个经济对外辐射中心。但计算结果显示, 已形成“沈阳—阜新”两极分化现象和“沈阳—大连”双强局面。

根据表2, 将辽宁省14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数值分为四个等级 (表3) , 应用MAPINFO10.0软件绘制出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分布图, 见图1。从表3可见: (1) 沈阳市和大连市核心地位突出。沈阳和大连城市流强度明显高于省内其他城市, 两者核心联系地位显而易见, 集聚和对外辐射能力最强。自以沈阳为中心的“沈阳经济区”和以大连为主体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建立以来, 两市积极发挥对区域内其他城市的推进作用, 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这与近年来该省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2) 较高级别城市数量较少, 中低级城市数量较多。如表3所示, 全省共有9个城市流强度低于500处于中低等级的城市, 约占全省城市总数的64.2%。可见全省城市流强度较高级别的城市占少数,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量占主体地位。 (3) 从空间格局角度看, 全省整体呈现“中心外围式”格局分布特点。从图1可见, 分别以沈阳、大连为中心, 呈现中心外围式分布格局, 且周围城市的城市流强度随着城市间距离的增大而逐层递减。现代区域发展理论认为, 区域内适当的经济发展差异有利于区域内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空间转移, 但过大的经济差异会弱化已经形成的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 严重的还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19], 因此要实现经济协同优化发展必须重视全省各城市间互动发展的均衡性。

依数据依次计算出辽宁省2001年、2006年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并结合表2中2011年数值绘制图2, 以得到辽宁省14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的时间动态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全省各市城市流以持续上升的趋势发展变化, 城市流强度的年度变化数值较大。沈阳市的城市流强度始终居于全省首位, 进一步说明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领头燕”,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从三个年份数值变化角度来看, 2006—2011年本溪、营口、丹东变化较大。其中, 本溪变化最大, 增长了2.35倍;鞍山市增长幅度最小, 仅增加0.5倍。而2001—2011年本溪市城市流强度变化仍最大, 增长了约9.5倍;阜新市增长幅度最小, 仅为1.98倍。

2.3 城市流强度结构分析

城市流强度因素之间的相对数量比例关系可用城市流强度结构来表示。由式 (6) 可知, 城市流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该城市的城市流倾向度K与GDP数值, 两者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可直接影响城市流的大小而作用于城市流强度结构。将各城市的GDP与K两个指标按式 (8) 、 (9) 进行极大值标准化处理, 将标准化之后的数据分别以GDP′和K′表示, 则GDP′和K′分别可反映城市在整个城市群中的相对总体经济实力和相对综合外向能力。

将标准化后得出的GDP′和K′进行横向比较, 得到各市城市流强度结构相对水平柱形图 (图3) 。如图3所示, 辽宁省城市总体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两者之间大致呈负相关关系, 多数城市的总体经济实力滞后于对外综合服务能力[20]。全省14个城市中只有沈阳和大连两个城市总体实力的GDP标准化值大于城市流倾向度K标准化值, 且相差较小。这说明沈阳和大连的城市总能量的外向程度即城市流倾向度处于相对劣势, 对外服务功能相对于经济总量较欠缺。其他12个GDP′小于K′的城市总体经济实力不强, 但城市的综合外向服务能力相对较强。阜新、铁岭和朝阳三市的K′数值相比其他城市较小, 说明这三个城市的总体经济实力和外向服务能力均呈弱势。

2.4 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分析

为了解辽宁省各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强度情况, 运用式 (7) 对数据进行运算, 得到全省各城市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强度矩阵。结合矩阵将计算结果分为四个等级, 运用MAPINFO10.0软件绘制出辽宁省各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图 (图4) 。结合图4以及矩阵数值得出以下结论: (1) 沈阳空间核心地位突出, 起主要支配作用。计算结果表明, 沈阳在全省空间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空间支配作用。全省14个城市中, 沈阳对抚顺的城市作用强度最大, 数值为14947万人/km2。辽阳与鞍山的相互作用强度值为12887万人/km2, 居全省第二位, 其他城市之间的作用强度明显较小。 (2) 从空间分布角度看各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强度发展极为不均。从图4中不难看出, 省内经济联系和空间联系较强的城市均集中在中部以及沿海部分地区, 而位于西部、北部和东部的外围地区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强度数值极小。

3 结论

城市空间联系 第4篇

一、中原城市群

城市群经济要想得到发展,需要一个具有较强经济实力、辐射和聚集能力强、功能齐全的城市作为核心,从而带动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作为地区的核心城市,郑州是否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聚集以及带动等作用,对中原城市群未来的整体经济实力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下面是笔者对引力模型下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进行的分析,希望分析结果对促进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有所帮助。

二、研究方法

中原城市群中的每个城市都有着其各自无法代替的特点,因此在应用万有引力理论对城市之间的吸引力分析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一特点,就像每一个物质的本身质量不同一样,分析中需要特别注意这种差异,而不能直接进行简单化处理。在应用万有引力理论时,应当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个简单的调整,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应以万有引力为基础模型,然后进行分析。同时,在具体分析与研究过程中,要对分析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参数进行重新定义,以确保最终分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依据前人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成绩,再结合中原地区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情况发现,在具体分析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参数有综合城市质量(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综合经济实力、城市规模、科技实力);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两个城市之间的平均运输成本;两座城市中物资运输常用的交通工具,目前常用的工具为火车,同时还需要掌握火车的运输速度。以上几项参数都是在分析中需要使用的内容,必须确保其准确性。

三、分析结果

(一)分析经济联系强度

1.笔者对中原城市群中的8个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百分比进行了分析,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中原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强度

通过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中原城市群中,郑州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其经济联系总量占到了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总量的35.3%,洛阳虽然排到了中原城市群的第二位,但是其经济联系总量还未达到郑州的一半,由此可见,在中原地区,郑州的经济联系强度在所有城市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分析可知,郑州与洛阳、开封、新乡、焦作、济源、许昌、漯河、平顶山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值分别为1550、1710、1090、350、380、782、345、102,经济联系强度值都超过了100,特别是与洛阳、开封、新乡3个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值则都超过了1000;而郑州与许昌的经济联系强度值也达到了782,而其他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值远小于与郑州的经济联系强度值。由此可见,在对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进行分析过程中,将郑州作为整个中原城市的中心是科学可行的。

2.通过分析可知,济源与洛阳两者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值达到了928,是济源与郑州经济联系强度值(380)的约2.44倍,济源与焦作的经济联系强度值达到了119,远大于济源与郑州之外的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值,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距离,洛阳与济源之间的距离不到70km,郑州与济源之间的距离则接近2D0km,后者的距离是前者的近2.86倍;济源与焦作两者之间的距离不足64km,是济源与整个中原城市中距离最小的一座城市,因此可以考慮将济源、焦作、洛阳3座城市作为同一个次级的城市开发。此外,由于洛阳与郑州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最大,因此在具体开发中,可以将洛阳作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进行开发。

3.在整个中原城市群内,开封是与郑州的经济联系强度值(1710)较大的城市,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值都未超过1D0,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综合质量与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都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开封的城市综合质量值达到了0.479,与其他的几个城市相比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并且其除了与郑州的距离较短之外,与其他的几个城市的距离都超过了150km,并且多数都接近了200km;因为该原因而导致经济联系较小的城市还有新乡,新乡的城市综合质量值为0.587,在中原城市群中排名第五,其除了与焦作之间的距离为65km之外,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距离都超过了100km。通过分析可知,新乡、开封两地的经济联系强度较低,但是两地与郑州的经济联系强度值分别为1090、1710,这一数值远超郑州与许昌、济源、焦作、平顶山、漯河5个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值,因此可以考虑将开封、郑州、新乡3座城市作为又一个次级的城市开发。同时,为了更好地刺激中原城市的经济发展,扩大经济发展的范围,可以将开封和新乡两座城市作为辐射源,起到辐射中原东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作用。

(二)中原地区经济联系结构

在整个中原地区所有城市中,郑州的地位不可撼动,其是该区域的首位城市,对中原城市群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辐射和带动的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辐射与带动作用。郑州是整个中原城市群的核心,而新乡-郑州-许昌-漯河4座城市连成的一条直线成为了中原城市群的纵轴,洛阳-郑州-开封3座城市连成的直线成为中原城市群的横轴,两轴线构成的“十”字区域成为了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发展基地,若将该“十”字发展区域的圆形构造作为辐射源,定会对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原城市群中,将郑州作为整个区域的中心,将开封、洛阳、许昌、新乡等城市作为中原城市群的多级城市体系的结构已经成型,并且该结构十分合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起到带动中原经济区域快速发展的作用。

四、结语

通过对中原城市群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是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需要交通系统的支撑,交通环境的改善以及运输能力和运输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都会对该区域的经济联系强度和范围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二是中原城市群所呈现出的“十”字构造,很好地起到了辐射中原地区附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中原城市群需要改善交通网络,不断强化内部之间的经济联系。需要注意的是,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不仅包括物流,还包括信息、资金等多个方面的联系,因此要想全面研究城市位置与经济之间的联系还必须进行大量的定量分析。

城市空间联系 第5篇

关键词:城市群,时间维度,物流经济联系,空间结构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城市群是以多个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周围的城镇地域共同构成的在地理位置上连接并且物流经济联系密切的经济区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含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及玉林、崇左两市的交通与物流)国家战略的推进为其城市群的进一步构建提供了政策支撑,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产生和发展将进一步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的快速流动,形成更为紧密的更高层次的物流经济联系,促使城市群无论是地域空间结构还是经济空间结构都发生深刻变化。因此,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物流经济联系的演变及强度将对其城市群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主要物流经济指标的时空演变分析

区域物流经济联系主要是通过交通运输设施、通讯设备等物流基础设施,进行产品和劳务等的交流而发生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人员流动和货流量的大小,不仅能反映城市经济的活跃程度,还能反映经济要素的流动频率和发展趋势。通过综合选取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指标—客货运量、邮电业务总量和移动电话总量来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物流经济联系演变情况。

2.1 空间运输联系的演化

无论从数量还是频率上讲,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等市(崇左市2003年设立)的物流经济联系1998年以前一直较为薄弱,且忽高忽低,不便于研究。因此,本文重点采集了2002~2009年的数据,同时为便于考察演化情况,还选取了1998年、2000年的数据进行综合描述,如表1所示(其中每个单元格第一个数字表示客运量,单位是万人,第二个数字是货运量,单位是万吨)。

从图1、图2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客运量还是货运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的总量均为上升过程,尤其是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使货运量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增长幅度较大。1998年客货运量分别为14 849万人和11 214万吨,2009年增长到29 086万人和32 315万吨,分别为1998年的1.96倍和2.88倍,也说明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空间运输联系日益紧密和繁荣。对于具体城市而言,南宁的客货运量分别增长了2.23倍和3.17倍、北海客货运量分别增长了1.92倍和2.49倍、钦州客货运量分别增长了1.66倍和2.78倍、防城港客货运分别增长了1.36倍和2.12倍、玉林的客货运量同比分别增长了1.62倍和2.89倍、崇左的客货运量分别增长了1.27倍和1.65倍(崇左以2003年数据为基准);其中,南宁增长速度最快、客流量最大、货流量最大。

注:表中数据来自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1998~2009年的统计年鉴。

2.2 邮电通讯联系的演化

邮电通讯联系一直是物流经济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区域联系作用十分重大,其总量的变化也能反映出区域物流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同样,本文仍重点采集了2002~2009年的数据以及选取了1998年、2000年的数据进行综合描述,如表2所示(每个表格的第一个数字是邮电业务总量,单位是亿元,第二个数字是移动电话总量,单位是万户)。

图3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邮电业务总量、移动电话总量一直稳步上升,中间没有下降的转折点。1998年邮电业务总量为16.43亿元、移动电话总量为36.76万户,2009年则分别达到300.35亿元、826.09万户,分别为1998年的18倍和22倍以上,增势均非常明显。邮电业务总量和移动电话总量均传递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物流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明确信息。在六个城市中,南宁的邮电业务总量以146.1亿元、移动电话总量以400.42万户均居第一位;相比1998年的邮电业务总量而言,钦州以20.57倍的增长速度居于首位,其次是南宁的16.97倍和玉林的16.7倍,在移动电话方面,南宁以34.1倍的增长速度领先于其他城市,其次是北海的17.78倍和钦州的17.61倍的增长速度。

注:表中数据来自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1998~2009年的统计年鉴。

2.3 物流经济联系强度的演算

从以上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之间的物流经济联系在不断加强,城市和城市的联系空间结构和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区域经济学中,对地域上相近、联系上紧密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的计算起源于牛顿的重力假设。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间的吸引力与各自质量成正比、与两者间距离成反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如刘承良[1]、何奕[2]等在研究区域经济联系时,都将万有引力定律引进到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计算中,得到了很多计算联系强度的模型。笔者认为区域内物流经济联系应分为两个部分,即区域内自身经济发展需要与进行区域物流经济联系的外向功能两部分,因此在计算经济联系强度时有必要对此进行严格的区分。笔者认为城市的农业部分主要是为区域内经济联系服务的,非农部分可近似代替城市间的物流经济联系;至于距离,大多数公式取点到点的线段长度,比较理想化,笔者认为应综合考虑铁路(含高速铁路)、公路(含高速公路)、水路等距离的情况,结合各种运输方式运量的比重来计算实际通达距离。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实际情况,本文选择的计算公式是:

其中Fij表示城市i和j的经济联系强度,(PiVi)和(PjVj)分别描述两个城市的经济规模,Pi和Pj分别代表i城市和j城市的市区非农业总人口(万人),Vi和Vj分别代表城市的非农产业产值(万元),D表示两城市的便捷程度[2]。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2003年、2006年和2009年的数据(2003年崇左市设立、2006年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成立、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及广西钦州保税港区设立,三组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代入公式中进行运算,观察城市间经济联系变化,如表3(其中每格第一个数据表示2003年情况,第二个表示2006年情况,第三个表示2009年情况)。

通过计算三个具有代表性年份的物流经济联系强度,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从纵向来看(如表4所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物流经济联系变得更加密切,相比2003年的数据,一般都增长了2倍以上。

3 结束语

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等市在2003年崇左市设立、2006年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成立、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及广西钦州保税港区设立、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等现实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无论是物流经济联系空间结构还是联系强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从时间维度看,客货运量、邮电业务总量、移动电话总量均处于递升态势,物流经济联系强度明显加强。

参考文献

[1]刘承良.中国大陆物流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03(6):826-829.

形体空间与画面效果的联系 第6篇

1.形体结构与空间概念的含义

形体结构指的是形体占有空间的方式。形体以什么样的方式占有空间, 形体就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空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 是运动的表现形式, 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 是绝对抽象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 是存在于世界大集体之中的, 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普通个体成员。空间是人们对具体事物进行多次分解和抽象, 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空间是绝对抽象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元本体和元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2.创作和运动结构在动画角色中的有机结合

摄制一部动画片要经过从剧本、分镜头、美术设计、设计稿、原动画、线拍、背景到扫描、上色、合成及特效和后期编辑来完成。在确定了文学剧本之后, 导演对全片进行艺术构思, 并与设计人员进行讨论, 确定片集的风格, 包括人物造型设计、背景场景设计、人物设定和背景气氛的协调等, 在人物与场景确定的情况下, 对剧本进行分镜头处理。这里注重讲解一下动画短片角色的创作与原画设计, 从而体现形体空间概念对动画短片角色创作的关键性作用。动画角色的标准造型设计是集体创作过程中的参照依据, 具有数据化和模式化的特点。没有标准造型设计就没有统一的动画形象, 没有统一的动画形象就不能创造出完整的动画片。标准造型设计是动画角色表演时的标准样式, 它保证了动画片视觉形象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其中包括确定各种比例关系 (形象本身的比例、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比例、形象与道具之间的比例、形象与场景之间的比例) 和形体构造 (体面、结构转折、连接) 关系, 以及角色的服饰和色彩设计等。对这种比例关系和形体构造的把握, 就运用到了对形体空间概念的理解掌握。一个物体在空间中, 以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它, 然后运用到绘画中, 可以更好的在二维画面中表现它的立体感。可以先从简单的立方体和圆柱体的组合开始分析, 不同角度的在脑中思考加以绘制, 经过长期联系熟练后, 可以逐渐将空间中的物体复杂化, 最后演变为你需要创作的动画角色, 加上衣服、武器、饰品等, 在虚拟的空间中变换角度, 同时可以赋予你所创建的人物动作变化, 再加以分析, 最终达到你需要的效果, 在纸上绘制出来, 这样你所绘制的动画角色会比较有空间感。动画片《恶童》涉及大量动作场面, 不论造型作何改变, 基本上都遵循透视原理, 对形体结构和空间概念的理解至关重要。在设计一个动作时, 开始只要几笔勾画出一个动态线的早图, 先从简到繁, 在局部润色。一个简单的生气勃勃的动势, 比细致准确地勾画完成更重要。掌握人体的形体结构的空间概念, 没有其他的捷径可走, 只有大量地做练习, 多观察周围人们运动时的样子, 打下良好的基础, 才能做到下笔有数。

二、动画短片创作中绚丽多彩的画面效果

在进行动画短片创作的时候, 由于动画类型的不同对画面要求也有所不同, 动画类型一般分为偶动画、传统手绘动画、水墨风格动画、沙动画、FLASH动画作品和三维动画等。随着时代的进步, 计算机进入到动画制作领域, 使动画创作更简便, 更容易达到创作者所需要的艺术效果。人们对动画的画面效果的要求, 越来越高。各种新的技术、特效、手段的放大化, 使得艺术家在独立制作动画时的选择扩大化。技术发展的强大, 为动画短片的独立制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比如说, CG动画, 不仅可以将传统二维绘画或动画进行三维画, 另一方面, 由于计算机制作技术的采用, 并且由于计算机越来越高的普遍性, 所以, CG动画创造出了很多新的动画视像表现形式。由于是独立创作的动画片, 所以, 创作人总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尽情发挥, 因此, 在独立创作的动画中艺术家总会不断的发掘出新的技法和新的动画表现力来制作动画。这与商业动画为了迎合观众而千篇一律的表现手法是不同的。

三、形体空间与画面效果的相互作用

在创作中首先要分析它的结构, 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现出来, 做好透视。然后要注意光线的照射, 理解光线照射所产生的明暗变化, 虚实变化, 深浅变化, 透视变化等等, 表现在画面上。最后再考虑形体的份量感, 体积感和质感。一般来说, 创作一幅图画, 第一步就是考虑构图, 用最简洁的基本几何图形轻轻确定事物的位置, 一般来说主要物体置于画于纸中部略高于中心的位置, 画人物侧面的时候, 视线的前方要适当多留空白。第二步:用辅助线测定形体的比例, 透视和倾斜度, 确定大的形体特征。这就要考虑到画面整体空间感, 即画面的平衡性, 考虑人物的透视比例与场景的配合, 找出背景画稿上地透视消失点、地平线和视平线, 依据这三者组成的透视关系, 建立透视框架, 找出人物在这三维空间中的位置。第三步:用线条具体刻画形体细节, 同时用色调表现主要的转折处, 色调要尽可能简练。这时要注意几个形体空间概念中的重要因素:物体的质感、份量感和重量感, 光线的照射、投影、方向性、时间 (自然的规律) 。第四步:整理完成, 从整体效果出发, 通过加强减弱等方法处理, 使画面详略得当, 主要形象特点鲜明突出。

绚丽的画面中形体空间概念是如何体现的。一幅作品的最终效果是受绘画风格所影响的, 而画家的绘画风格是他们的艺术思想、审美取向在作品中的集中反映, 是其思想倾向、思维习惯、文化素养、生活体验、性格、志趣、艺术技巧、师承关系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欣赏一幅完成的作品, 你也许会被它华丽的画面, 细腻的笔触, 丰富的色彩等等多吸引, 但是色彩的变化, 光线照射所产生的明暗变化, 虚实变化, 深浅变化, 透视变化等都是根据所绘制的事物的形体变化而变化的。总之, 多种多样的绘画风格决定的不同的画面效果, 但是事物本身的形体特征不会变化。

四、结论

思想的变化和延伸, 都是建立在人的肉体上的, 但思想又凌驾于肉体之上。每个画家在描绘不同的风景时, 所用的构图形式、表现的内容和绘画技巧等都会有所不同。这与他们的个性特征、文化修养以及所处的时代、社会地位等都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思想表达的准确性, 要靠扎实的形体基础, 每个人最初学画时都是从临摹开始的, 只有先把别人的绘画本领学到手, 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感情体验, 才有可能创造出自己的新境。

摘要:动画作为一种视听语言艺术及大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已经越来越被公众所认知, 这种幻觉的意识存在就是"视觉暂留"的现象原理, 动画凭借自身高度的娱乐性、欣赏性、教育性, 在这个互动很强的娱乐社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动画是极具潜力的产业, 动画有自己的特点, 它可以表现出自然界中一切看得到、看不到的变化, 可以最大限度夸张影片中的色彩以符合观赏的要求, 学习实践和创作是认识动画这门艺术的平台。其中形体塑造、空间概念和画面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城市空间联系 第7篇

由此可见, 数学不仅要加强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综合, 还要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 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 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得到综合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渗透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以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那么,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对此, 笔者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为例进行了一些尝试, 现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背景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 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 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 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 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跨越。“体积”是一个基础概念、核心概念, 它是学生学习物体体积计量、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容积等知识的基础, 也是今后学习立体几何及高等数学的基础, 是学生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知识保障, 为此教学时要加强学生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体积和体积单位》属概念教学, 要展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虽然前面已经学过《长度和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 但是由“面积”概念过渡到“体积”概念, 由“面积单位”到“体积单位”, 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 知识跨度大, 难度高, 学生不易理解。当前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虽比以前有所提高, 但还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 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 第一次出现的“空间”、“体积”概念, 对学生来说是十分的抽象,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让这一新知建构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 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空间”、“体积”概念。

【教学片断】

1. 激趣引入, 初步感知。

师 :同学们, 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 :听过。

师 :谁愿意来看着图给大家讲一讲。 (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

(指名学生看图讲故事。其他学生也兴致盎然地一起讲起来)

师 :故事中乌鸦是怎样才喝到水的?

生1 :我发现乌鸦往瓶子里填小石子, 水面上升了, 就喝到水了。

师 :为什么往瓶子里填小石子, 水面就上升了呢?

生2 :因为石头占了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 把水挤上去了。

(师板书 :空间)

2. 实验验证, 揭示概念。

师 :石头真的占了空间吗? 我们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师 :同学们, 你们的桌上有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 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 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 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 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 :水会溢出来。

师 :咱试试?

(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现象)

师 :还真溢出来了, 为什么?

生 :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 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 石头占了水的空间, 所以装不下了。

师 :哦!石头占据了空间, 一部分水没地方去了, 所以溢出来了。

师 :粉笔占了空间吗? (占) 还有什么占了空间?

生 :课本。

生 :黑板擦, 电视机, 还有很多。

……

师 :这些固体都占有空间。那么液体、气体占空间吗?

生 :在刚才的实验中, 我发现水也占了空间。

生 :人喝很多水后, 肚子会鼓起来, 还会感觉到有些胀。

数学不仅要加强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综合, 还要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 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得到综合的发展。

生 :往篮球里打气, 篮球就会鼓起来。

生 :空牛奶盒我再吸时它会瘪, 吹气时它会鼓。

师 :不错, 证据确凿。

师 :由同学们举出的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所有的物体……

生 (一起) :都占据空间。

师 :请大家在书桌的抽屉里摸一摸, 有什么感觉?把书包放进抽屉里再摸一摸, 又有什么感觉?

生 :第一次感觉抽屉里的空间大一些, 第二次感觉抽屉里的空间小一些。

师 :为什么两次感觉会不一样呢?

生 :因为书包占了抽屉的空间。

师 :对!那么只把你的数学书放到抽屉里, 再摸一摸, 与刚才放进书包相比, 感觉怎样呢?

生 :感觉比刚才的空间大了一些。

师 :这说明了什么?

生 :书包占的空间大, 数学书占的空间小。

师 :我和他 (特指一个同学) 谁占的空间大?

生 :老师占的空间大。

师 :谁能举例说一说我们周围的物体, 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学生举例)

师 :看来, 物体不光占有空间, 并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板书 :大小)

师 :面的大小我们叫做面积, 体的大小我们叫什么?

生 :体积。 (教师板书 :体积)

师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体积吗?

(学生回答后, 教师完善板书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物体的体积。)

师 :谁能说说什么是粉笔的体积?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的体积?

生 :粉笔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粉笔的体积。

……

【设计意图】

1. 学科联系,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的起始阶段, 处理得是否恰当, 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 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本课中, 笔者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 从《乌鸦喝水》这一寓言故事导入。本故事是一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 学生耳熟能详, 要讲这个故事, 学生手到擒来。再加上课件中充满童趣的卡通动画的视觉冲击和背景音乐的情绪感染作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结果就出现了指名学生讲故事变成了全班同学兴致盎然地一起讲的火热场面。

通过与语文、信息技术学科的联系, 创设故事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的内驱力, 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绪高昂的状态, 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学科联系, 激活旧知, 初步感知。

要理解体积, 就必须先理解什么是空间。空间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 对于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 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很困难, 解释起来就更不容易。《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象、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 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 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于是, 教学时笔者借用趣味盎然的课文故事引入, 并提出“故事中乌鸦是怎样才喝到水的”、“为什么往瓶子里填小石子, 水面就上升了呢”等问题, 学生在回忆与思考中明白 :“因为石头占了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 把水挤上去了。”从而初步体会“空间”的含义。

通过与语文、信息技术学科的联系, 创设故事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的内驱力, 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采用语文课文故事引入, 加强数学与语文学科的联系, 既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同时也启发学生其他学科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思考, 就会发现数学无处不在。

3. 学科联系, 借鉴方法, 亲身体验。

虽说学生对于“空间”、“体积”有一些知识和生活经验, 以及一些初步的感知和体会, 但都很零散和浅显, 也可能只是心领神会, 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要深入理解概念, 把握概念内涵, 需让学生切身体验, 亲身感受。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两次动手实验, 证明并深刻感受“石头真的占了空间”、“书包占的空间大, 数学书占的空间小”, 从而在亲身体验中丰富对“空间”和“空间大小”的感知。

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但并非是科学课的专利。在教学中借鉴科学中的“实验”、“探究”, 进行“数学实验”、“数学探究”, 通过实验操作, 直观感受, 点燃和丰富学生的空间感觉, 发展空间观念。

4. 学科联系, 知识迁移, 丰富内涵。

在实验证明“石头占了空间”之后,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有利于强化自己的空间感觉。对于“还有什么占空间”, 在以往的教学中, 学生的举例基本上全都是诸如课本、黑板擦、电视机这样的固体, 几乎没有液体的例子, 气体的例子更没出现过。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体积”概念的全面理解, 也会影响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因此, 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固体、液体、气体三方面举例,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更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 而且起到了深入理解概念的作用。

城市空间联系 第8篇

一、江浙沪三地工业分工态势

上海工业的支柱行业主要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这些行业基本上都属于信息工业和重工业部门,上海在这些工业部门拥有一批知名的大型龙头企业,如上汽集团、宝钢集团等这些龙头企业有极强的带动作用,使得上海的重型加工制造业和信息工业的专业化优势明显强于江浙两省,同时上海充足的资金人才科技等资源也保证了这些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专业化优势得以维持和不断提升。这些行业仍将在上海的工业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且会作为上海的主导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与这些工业部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数归为移出型行业的轻工业部门,如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等行业,这些行业不仅专业化系数低,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不高,这类行业应该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逐渐迁出上海,移入轻工业发达的浙江省,这也是上海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轻工业不可避免地会被重工业和信息工业所取代。

江苏工业部门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不仅具有专业化的优势而且产值比重较大,应当是江苏的专业化支柱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属于潜力型行业,虽然目前所占比重还不大,但是这些行业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完全发挥,规模与专业化优势不相符,应当作为江苏重点支持的行业,江苏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竞争型行业,虽然拥有南汽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整体效益低下,直接影响了该行业的专业化优势,并且由上海和浙江的结果易知该行业在沪浙所占比重也很大,在各地都形成了大而全的格局,从总体上看江苏在上海都市圈制造业的产业专业化优势集中在重工业部门和信息工业部门上,江苏应当以具有专业化优势的行业作为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争取成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把部分呈现专业化劣势的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集中资金人力等有限资源专注发展具有专业化优势的产业。

浙江历来都是以轻工业著称的省份,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轻工业部门都具有专业化优势,浙江的轻工业产品尤其是服装鞋帽箱包等产品,不仅在国内久负盛名,在国际市场上也有很强的竞争力,这是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浙江的民营经济非常发达,这些民营经济具有规模小经营灵活的优势,如果把这些轻工业部门分别占制造业的比重加总起来,可以看出这些轻工业行业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浙江工业的内部构成,浙江制造业部门中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重工业部门都属于竞争性行业,上海和江苏这一类部门所占比重也不小,由此可见这些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但浙江的民营经济受到资金技术的约束无法在对资本规模有较高要求的重工业上取得长足的发展,从长远看也不具备能够赶超上海江苏的优势,因此浙江主要的发展方向是轻工业部门,浙江和其他两个地区在主导产业构成上的差异使得地区间的错位发展和产业分工成为可能,易于和江苏上海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

二、江浙沪三地工业分工的空间联系

产业分工是长三角城市群合作机制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没有产业上的适当分工,就没有真正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也就没有真正形成有机的优势互补的城市群。城市群的空间联系以及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也迫切需要区域内城市在现有进展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产业间的合作。由于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在整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化的过程,每个城市又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加快工业发展当作本地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地位的主要路径,再加上旧体制的制约,各个城市为了做大GDP总量,都把主导产业放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及汽车零件、医药等大容量的制造业上,结构高度相同,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效率和技术创新。上海原先有“四个中心”的发展定位,由于条件的不成熟,同时也是在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压力下,近来着重强调“航运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建设,开始不把“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放在优先位置,并同时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杭州原来并不具有发展制造业的基础和优势,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他城市也有类似的情况。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整合与分工是困难的,只有后于而不会先于其他领域的合作。

上海具有技术、人才、融资、国际化等方面的优势,但上海工业发展不应该简单放弃加工制造业,而是在保留其有优势的部分中高端制造环节的同时,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通信电子业,同时建成若干对外面向跨国公司、对内面向全国的生产性服务中心,利用其强大的金融服务、技术研发服务等各种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上海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相较于上海、江苏、浙江具有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因此苏、浙在产业一体化中的功能应该是成为降低商品制造成本的地区,而上海则应该成为降低长三角地区商品和服务产出的交易成本的中心。因为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基本充分必要条件和前提在于,该区域不仅要成为世界制造成本的洼地,而且要通过一个特大城市为该中心的周边地区的制造业降低交易成本。只有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最低,或具有世界竞争优势,才能吸引世界各国制造业投资者。据此看来,上海应该大力发展先进的高科技制造业,而江苏和浙江应该充分利用发展制造业的历史传统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各种制造业。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一是上海与江浙的产业链分工总体上可以是创新源头、产业龙头与生产基地的协作配套关系,上海侧重发展高科技制造业,江浙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工业。另外,大型石化、电力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项目应更多地向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沿海布点或转移,尤其要针对长三角沿海产业南强北弱的现状,产业布局对北翼沿海倾斜的力度要更大一些。二是强化省市内部的产业链分工,要根据产业基础和集聚发展的规律,明确建若干个重点工业带,避免恶性竞争。三是强化各个城市间的工业链分工,要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选择最适合的工业产品,打造有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的规模化工业名城。

三、结论

江浙沪三地工业中的支柱型行业和潜力型行业却不尽相同,这指明了三个地区工业未来不同的发展方向,上海的重型加工制造业和信息工业的专业化优势明显强于江浙两省,同时上海充足的资金人才科技等资源也保证了这些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专业化优势得以维持和不断提升,而江苏应当以具有专业化优势的行业作为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争取成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把部分呈现专业化劣势的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集中资金人力等有限资源专注发展具有专业化优势的产业,浙江历来都是以轻工业著称的省份,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轻工业部门都具有专业化优势,浙江的轻工业产品尤其是服装鞋帽箱包等产品,不仅在国内久负盛名,在国际市场上也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浙江主要的发展方向是轻工业部门,浙江和其他两个地区在主导产业构成上的差异使得地区间的错位发展和产业分工成为可能,易于和江苏上海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

参考文献

[1]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范斐,杜德斌,等.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格局分析[J].地理学报,2013,(10).

[3]石奇,张继良.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协调性[J].产业经济研究,2007,(4).

[4]范斐,杜德斌,等.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及比较优势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2,(8).

[5]范斐,孙才志.辽宁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2).

[6]孙彦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分工及产业转移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1).

[7]范斐,孙才志,等.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协同进化模型的构建及应用——以大连市为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2).

[8]范斐,孙才志,张耀光.环渤海经济圈沿海城市海洋经济效率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6).

[9]范斐,杜德斌,等.长三角科技资源配置能力与城市化进程的协调耦合关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7).

[10]范斐,孙才志.环渤海经济圈城市化水平区位差异及其变动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12).

滇中城市群网络化联系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城市网络模型,滇中城市群,城市联系度

一、引言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 而城市群网络化则是衡量城市群内在稳定的标准。城市群通过城市之间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形成非线性的复杂关系网络[1], 对城市群内部各种物质动态流影响深远。

城市群网络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Friedmann和Miller (1965) 所提出的城市场以及城市等级体系的研究[2];Dematteis将城市网络联系定义为城市体系内大尺度和长距离的联系, 城市则作为该网络系统中主要节点控制区域[3];Camagni与Salone (1993) 认为, 城市网络的含义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及人在城市空间中的互动两个部分[4];Dieleman与Faludi (1998) 提出了“多核心都市区的概念[5]。在国内相关文献中, 年福化, 姚士谋, 陈振光 (2002) 认为, 城市群网络化是城乡之间多种物质动态流的最高表现形式, 也是城市群形成发展过程中理想的城市化模式[6];李响, 严广乐则以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为研究区域, 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7];朱顺娟, 郑伯红 (2010) 则利用改进的城市引力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探讨, 构建了长株潭城市群网络基本形式[8]。本文在朱顺娟, 郑伯红提出的改进城市引力模型基础上, 进行深入探讨, 对滇中城市群网络化进行定量分析, 为实现滇中城市群网络化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 城市流强度模型

城市流强度是指在城市间的联系中, 城市外向功能 (集聚与辐射) 所产生的聚射能量及城市之间与城乡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公式表示为:

式 (1) 中:F为城市流强度;N为城市功能效益, 即各城市之间单位外向功能量所产生的实际影响;E为城市外向功能量, 反映了城市外向功能的大小。

一般采取城市流中人流和资金流作为城市流强度的测度指标。人流采用城市从业人员作为度量指标, 资金流选取城市GDP作为度量指标, 外向功能量E则取决于该城市行业部门的区位熵。i城市j部门从业人员区位熵为:

式 (2) 中:Gij表示i城市j部门从业人员数;Gi表示i城市从业人员总数;

Gj表示全国j部门从业人员数;G表示全国从业人员数;

若Lqij≤1, 则表明i城市j部门不存在外向功能, E=0;反之, 若Lqij>1, i城市j部门存在外向功能:i城市分配给j部门的从业人员数超过了全国的比例, i城市j部门相对于全国是专业化部门, 能够实现对外扩散, 对外界区域能够提供服务。用Eij表示i城市j部门超全国平均水平的部分:

i城市m个部门总外向功能量Ei为:

i城市的城市功能效益Ni则用人均从业人员的GDP表示如式 (5) :

i城市的城市流强度Fi为:

式 (6) 中:Ki为i城市外向功能量占总功能量的比例, 反映了i城市总功能量的外向强度, 称为城市流倾向度[9]。

(二) 城市网络模型的建立

1. 改进的城市引力模型

雷文次坦引力模型认为, 两个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成正比, 与两城市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表示为:

式 (7) 中:Fij为城市i和城市j的吸引力, Pi和Pj分别为城市A和B的人口规模, D为城市i和j的距离, G为经验系数。

根据朱顺娟、郑伯红的观点, 城市流表明城市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发生的双向流动现象, 人口规模在一定程度表明了人口流动强弱。因此, 可以将城市引力模型修正, 以城市流强度F代替人口规模, 来反映两城市之间的网络联系:

2. 以城市间综合经济相关系数进行修正

由于城市本身的经济结构、文化、功能定位等因素不同, 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会不同。这些因素往往难以量化, 所以, 根据赵艳的方法, 采用经济相关性作为经济的可接受程度指标对上述模型进行修正, 选取2003—2012年滇中城市群城市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相关系数的几何平均数Kij为模型修正系数。

3. 以可达性系数对模型进行修正

由于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与交通可达性之间存在很大关系, D选取交通网络中的最短路径距离;交通可达性是测量两城市交通联系方便程度的重要相对指标, 可达性值与两城市交通便利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 可达性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Ai为i城市的可达性值;Di为i城市与某经济中心的交通距离;

Vi为i城市与某经济中心间的交通道路平均行车速度;

为i地与n个城市间Ai的平均值;αi为可达性系数。

综上所述, 城市网络联系模型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式 (12) 中:Rij为城市i与城市j的联系强度, Fi与Fj为城市i与城市j的城市流强度, Dij为城市i与城市j的最短路径距离, Kij为城市间综合经济相关系数, αi为可达性系数, G为经验系数, 一般取G=1。

(三) 数据来源

外向服务功能主要通过第三产业服务业进行衡量。根据各州市分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据以及云南省的实际情况, 将外向功能较强的制造业加入其中进行分析。选取制造业及批发与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7个外向服务行业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作为测量指标。以上数据来源于《2013年云南统计年鉴》和《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两城市间的最短路径距离取自《中国高速公路及城乡公路网地图集》;交通道路平均行车速度根据国家对高速公路行车速度限定, 选取70km/h做为城市间高速公路平均行车速度。

三、滇中城市群网络化联系分析

各个城市在城市群网络中的作用不尽相同。根据城市之间联系强弱, 将城市群中不同城市结点进行职能等级划分, 依据结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城群内部网络关系。

(一) 城市流强度的计算

滇中城市群包括昆明、曲靖、玉溪和楚雄四个城市。根据各市8行业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 利用公式 (2) , 计算出4城市8行业的区位熵 (表1) :

通过 (3) 式和 (4) 式计算各行业的外向功能量Eij和各城市的外向功能量Ei (表2) 。

由表2得知, 昆明外向功能量值为8.53, 大大高于其他城市;而曲靖、玉溪和楚雄三城市的外向功能量总量差别不大, 仅在外向服务行业的分配上有显著差异。

根据公式 (5) 和 (6) , 计算出滇中城市群各城市的城市流倾向度和强度 (表3) , 并作出各城市城市流强度柱形图 (图1) :

依据城市流强弱, 将滇中城市群各城市划分为两个等级:中心城市为昆明, 次中心城市为曲靖、玉溪和楚雄。

(二) 城市群网络模型的计算

根据2003—2012年第二、第三次产业产值相关系数的几何平均数测算出来的Kij值如下 (表4) :

滇中城市群各城市的最短路径距离选自《中国高速公路及城乡公路网地图集》 (表5) , 以此为基础, 结合公式 (9) - (11) 计算出可达性系数 (表6) :

总体而言, 昆明的可达性系数最大, 楚雄的可达性系数最小。城市之间的昆明与玉溪的可达性最大, 楚雄与曲靖的可达性最小。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是:昆明作为滇中城市群的核心, 与其他3个城市紧密相连;楚雄与曲靖由于相距较远, 因此可达性系数偏低。

利用公式 (11) , 结合表3、表4、表5和表6, 计算出各城市联系度 (表7) :

从表7可以看出, 昆明与其他各城市的联系度最强, 楚雄最弱。这由各个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和交通通达性所决定。

(三) 结果分析

根据表7所列示的城市联系度, 可将城市网络联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一级网络 (1.0—10) , 二级网络 (0.1—1.0) , 三级网络 (0.01—0.1) , 由此作出滇中城市群城市网络形式 (图2) :

《滇中城市群规划修改》 (2009—2030) 指出, 滇中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发展体系为“一核三级两环两轴”, 核心城市为昆明, 次核心城市为曲靖、玉溪和楚雄。目前, 滇中城市群处于城市群单核心集聚城市演化初级阶段, 与功能互补、均衡发展和联系紧密的城市群网络差距较大。由表2可以得出, 昆明的外向功能量虽然总量大, 但是仅仅只有批发与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有外向溢出功能, 其余行业均为0, 这样的外向服务分配结构并不利于核心城市的发展, 也不利于昆明向高端综合服务城市迈进;次核心城市曲靖、玉溪和楚雄各个行业的外向功能量并不突出, 仅在批发与零售业、教育、制造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和社会工作5个行业有外向溢出功能, 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 住宿与餐饮业、金融业外向功能量均为0, 外向功能行业的发展不均衡, 产业结构分配不合理, 城市流没有形成规模, 对城市群外向综合服务发展有着负面影响。

在网络联系方面, 表现为核心城市与次核心城市 (城市群内核) 相对联系紧密, 次核心城市之间 (城市群外围) 联系相对松散。楚雄因为地理位置偏远, 运输基础条件薄弱, 楚雄—玉溪、楚雄—曲靖都没有直达的高速公路, 均需经过昆明, 因而可达性系数低, 与其余三个城市联系均不紧密, 发展相对孤立。

四、加强滇中城市群网络联系的对策建议

(一) 将昆明打造成为滇中城市群强有力的增长极

城市群网络化是城市经济服务高级化扩展的必然结果。因此, 增强城市群中第三产业外向功能量对城市群网络化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滇中城市群处于我国西南边陲, 城市群规划起步较晚, 因此, 滇中城市群的竞争力与沿海城市群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与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相比核心城市昆明综合实力较弱, 城市流规模不大。昆明市要从提升城市高端综合服务功能出发, 强化外向服务行业的发展:既要实现横向发展, 大力发展制造业、教育业、金融业和公共服务业, 均衡演进;又要实现纵向发展, 促进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协调发展, 提高服务水平以合理强化城市流, 将昆明打造成为滇中城市群强有力的增长极, 带动整个城市群的发展。

(二) 注重培育次核心城市的软实力

城市群网络化的实现, 离不开次核心城市的发展。在强化核心城市昆明的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 着重发展次核心城市, 形成更密切的“三角”网络空间结构。曲靖从重化工行业出发, 应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同时注重发展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公共服务业;玉溪属于现代生态宜居城市, 是亚洲最大的烟草产业基地, 应从强化城市流角度出发, 提升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外向功能;烟草产业本身产业链规模不大, 但涉及烟草输入和输出的问题, 因此, 玉溪市应注重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发展, 以降低运输成本, 提高运输效益;楚雄是以农副产品加工及文化产业为主导的城市, 应促进制造业、批发与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住宿和餐饮业协调发展, 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总之, 各城市应从城市本身的功能定位出发, 强化城市的外向服务功能, 加快实现滇中城市群网络化。

(三) 加快建设和优化城市群交通网络系统

除昆明外滇中城市群, 其余的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外向功能量为0, 说明城市群的交通运输系统建设不足, 制约着城市群网络发展;可达性系数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 这也会影响城市群的发展。目前, 楚雄、曲靖和玉溪之间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必须经过昆明, 交通可达性强度对核心城市有所依赖。三城市之间可达性系数不高, 应从加强城市群网络联系角度出发, 考虑建立楚雄-曲靖, 楚雄-玉溪, 玉溪-曲靖间的城际高速和环状高速公路网络, 作为城市群的外环公路, 增强次核心城市的可达性, 减弱昆明作为城市群交通枢纽的绝对支配地位;同时, 与向外辐射的贵昆、昆玉、昆楚、昆石、昆昭、昆武、昆兴等高速公路建立联系, 避免使滇中城市群形成封闭的行政圈, 共同实现对外扩散。楚雄因为发展相对孤立, 并且联系度不高, 所以要特别注重该城市在城市群中的功能定位, 加强该城市与昆明、玉溪和曲靖的空间联系, 实现均衡发展。

(四) 建立新型的政府合作机制

城市群是城乡一体化的结果。政府和企业对城市群网络化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由于对城市功能定位的不同, 各城市政府在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不免会有分歧。为了使滇中城市群朝着有利方向演进, 各城市政府应当从城市群的整体利益出发, 制定有关强化城市流和城市联系的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 将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到如何有效融入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层面。

参考文献

[1]吕康娟, 王娟.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1 (8) :130-131.

[2]Friedman J, Miller J.The urban field[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1965, 31 (4) :312-319.

[3]Dematteis G.Globalis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The case of the Italian urban system[J].GeoJournal, 1997, 43:331-338.

[4]Camageir R, Salone C.Network urban structures in northern Italy:el-ements for a theoretical framework[J].Urban Studies, 1993, 30 (6) :1053-1064.

[5]Dieleman F M, Faludi A.Polynucleated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northwest Europe:theme of the special issue[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998, 6 (2) :365-377.

[6]年福华, 姚士谋, 陈振光.试论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组织[J].地理科学, 2002, 22 (5) :568-572.

[7]李响, 严广乐.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结构特征研究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 2012 (1) :42-46.

[8]朱顺娟, 郑伯红.城市群网络化联系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人文地理, 2010 (5) :65-68.

上一篇:真正阅读下一篇:当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