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结算范文

2024-09-10

费用结算范文(精选9篇)

费用结算 第1篇

1 新农合制度的稳定运行需要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医疗保险机构或者说医保基金稳定运作的关键是确保收支平衡[4], 新农合也不例外。在医疗保险运行成本中, 医疗费用补偿支出所占比重最大, 大约为90%或以上[5], 医疗费用上涨速度过快、过高, 不仅会给新农合基金带来巨大压力, 更会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实际受益水平。因此, 新农合制度要稳定运行, 必须对医疗费用进行合理控制。2009年, 卫生部在《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 (卫农卫发[2009]68号) 文中首次明确指出要开展支付方式改革, 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支出。

医疗保险系统中卫生服务提供者的双重代理地位, 以及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决定了卫生服务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 供方可以利用其垄断地位, 诱导过度需求, 增加卫生服务供给量, 这使得一方面包括新农合在内的医疗保险费用控制迄今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5], 另一方面也提示, 控制医疗消费支出的关键在于控制供方[6]。

而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医疗保险机构—需方的三方关系也决定了在医疗保险实施过程中, 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是控制费用和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重点[2,3], 即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医保费用结算策略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也是维持医保基金可持续运行的重要保证。

2 科学设计新农合费用结算策略的现实必要性

从全国面上的数据来看, 2004-2010年期间, 新农合参合人群发生的人均医疗费用从116.9元增加到331.6元, 年均增长率为19.0%, 高于同期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卫生总费用的增长率 (16.6%、17.1%) , 也高于同期人均GDP及人均卫生总费用的增长, 详见表1。结果提示, 参合人群实际发生医疗费用增长已总体快于社会经济增长, 当然, 这与新农合普及之后所带来的农村居民医疗需求释放有一定关系, 但也提示新农合管理机构在继续做好服务的同时, 需要关注基金存在的潜在超支风险。

注:参合人口数及其医疗费用数据来源于2004-2010年《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 其它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当然, 单纯从表1分析并不能充分说明新农合基金存在超支风险, 还需分析筹资及其支出情况才可以做出判断。如表2所示, 2004-2010年间新农合总共筹资3 793.80亿元, 从2004年的44.1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 320.74亿元, 年均增长率为76.17%;支出从2004年的32.6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 224.74亿元, 年均增长率为82.97%。这意味着, 虽然筹资增速很快, 但仍然难抵支出的增长。可能带来的后果是, 要么由于保费的增加而增加政府、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负担, 要么居民个人实际享受的医疗保障程度相对缩水, 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因此, 新农合管理机构需要关注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真正发挥医疗保险的监管职能。

注:数据来源于2004-2010年《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

3 支付方式改革是科学设计结算策略的必由之路

在医疗保险结算管理中最核心的, 也是医改中最为困难的问题之一就是结算方式, 简单来说, 结算方式即是指医疗保险机构对被保险人或医疗服务提供者进行经济补偿或支付的途径和方法。医疗保险分担和抵御风险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来实现的。支付制度在医疗保险制度中具有重要的杠杆作用, 并占据主导地位, 其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医疗保险制度的效果, 也决定了医疗保险在医疗服务的供方、需方和医疗卫生费用支付方的政策导向关系[7]。良好的支付方式是控制医疗保险费用, 保持医疗保险基金平衡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5], 一个好的支付方式既能把医疗费用的增长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又能激励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效率, 促使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健康协调发展。

支付方式包括对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的支付, 前文分析明确, 控制医疗消费支出的关键在于控制供方, 所以关于对于需方的支付方式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而重点放在供方上面。然而,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找不到一种完美的支付方式, 任何一种支付方式都存在其固有的优点和缺点, 而且单一支付方式不能解决医疗保险费用控制中的所有问题。

按医疗费用支付时间先后, 支付方式可分为预付制与后付制, 具体来说, 对供方的支付方式包括按服务项目付费、总额预算、按服务量付费、按住院床日数付费、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等[5]。

后付制[8]是商业保险公司传统的、运用最广泛的支付方式。典型的后付制方式为“按服务项目付费”。医疗机构对每一项服务制定出价格费用, 被保险人就诊时花费的医疗费用取决于各服务项目的价格和实际服务量。目前, 在新农合的住院费用控制上, 各地普遍采取按项目付费方式, 即规定可报销用药目录和诊疗项目, 按照医疗机构的服务量多少付费, 这种付费方式在农村诊疗服务行为不规范的事实基础上始终无法解决供方诱导的问题[9]。由于医疗服务市场具有需方被动和供方垄断性质, 按项目付费的主要弊端就在于缺乏对供方行为的制约, 同时由于供方与医保之间缺乏风险共担机制, 费用控制效果差[10]。

预付制通过“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机制则可以克服以上弊端, 但预付制下, 可能会“为节约成本, 甚至减少必要服务”, 因此, 也需要配以完善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 加强监督等措施。就具体支付方式来讲, 总额预算的操作最简单, 效果也立竿见影, 只要设立的指标合理, 纳医疗费用增长于社会经济可承受范围当不是“神话”, 上海的医疗费用“总量控制”政策已经提供了成熟的经验[11]。另外, 就国内的现实来看, 按人头付费和按病种付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毋庸置疑, 但由于信息基础不健全、疾病分类与临床路径等尚不规范, 全面推行的条件尚未成熟;按服务量付费, 以及按住院床日数付费对各方面条件的要求较低, 但也存在“推诿严重病人”等潜在问题, 如果要推行, 也必须通过制定各级医疗机构诊疗范围、病人转诊指征和评价标准, 鼓励合理转诊, 惩罚推诿等措施加以解决[12]。

总之, 完善支付方式是新农合保险科学设计结算策略的必由之路, 由于单一支付方式均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先天的不足, 因此, 要像《关于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 (卫农卫发[2012]28号) 文件中提到的那样, “通过推行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 将新农合的支付方式由单纯的按项目付费向混合支付方式转变”, 只有这样, 才能通过改变支付方式实现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 才能真正实现新农合制度的监管职能。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012年) [R].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2.

[2]孟伟, 丛楣华.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3, 17 (2) :2-5.

[3]沈华亮, 陈翔, 牟一新.深圳“统账结合”医疗保险模式运行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1999 (3) :123-126.

[4]郭连增, 孙梅, 励晓红, 等.医改方案有序推进的前提:解决问题求得突破[J].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 (1) :41-43.

[5]程晓明.医疗保险学[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103.

[6]于广军.上海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总体思路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 2002 (2) :31-32.

[7]张红梅.武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研究[J].经济论坛, 2007 (10) :123-126.

[8]官波.我国医保支付方式选择的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 2004 (8) :321-324.

[9]王禄生, 范文胜, 傅卫.新型支付方式在农村合作医疗中的运用[J].农村卫生经济, 1999 (2) :28-29.

[10]王禄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试点研究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136-140.

[11]郑余焕, 吕军, 郝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看病贵是社会互动博弈的结果[J].中国卫生资源, 2007, 10 (3) :121-125.

物流部费用结算流程 第2篇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物流部的日常操作和管理。3 职责

3.1开票人员负责所有物流部的物流和仓储费用的结算,开票和相关资料的存档;

3.2 客户经理负责提供费用结算依据,与客户确认开票项目,金额;并将发票送达客户。作业流程

4.1开票申请

4.1.1客户经理每月25日前,将当月各自客户的业务发生情况告之开票人员,并由开票人员计算出具体金额及清单。

4.1.2客户经理将费用清单与客户进行确认。确认无误后,填写一式两份的《开票申请》,并交由开票人员。如客户首次开票,需随附合同或报价单复印件

4.1.3开票人员接到《开票申请》后,填写《发票收据填开通知单》,审核人,批准人签字后,连同清单交由财务

中心开具发票。

4.1.4开票人员收到财务中心开具的发票,将发票号码及开票日期填入《开票申请》,连同交由客户经理签收,《开票申请》开票人员和客户经理各执一份。

4.1.5客户经理将发票交至客户,并做好签收记录。

4.2 档案留存

4.2.1 开票人员将《开票申请》并做好相关台账。

4.2.2 客户经理留存《开票申请》及客户签收记录。

5记录

费用结算 第3篇

关键词:石油管道 工程预结算费用 对策分析 具体内容

1 概述现下石油行业工程预结算的现状和石油管道工程预结算的费用类别

现如今,不管是民用还是工业应用方面,石油资源的需求量愈来愈迫切,直接导致石油资源的需求量居高不下,石油资源问题日渐突出的同时带动了一大批石油工程的研发,“快节奏”无形中变成了我国石油行业的标签,追究“快节奏”的深意,主要表现为:石油资源研发工程接踵而至,且一个石油工程从最初的设计到最终的完结时间周期过短。鉴于此种情况,石油工程要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预结算,且要求准确性较高的预结算费用数据,所以此项任务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一般来说,石油管道工程的预结算费用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工程费用,第二部分是其他费用,第三部分是预备费用,其中第二部分的其他费用占整个石油管道工程施工总造价的10%-12%,同时涵盖了极为丰富的内容。石油管道工程的其他费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管道建设过程中既需要支付但又不能列入其它具体费用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但又不是管道施工的常规步骤所消耗的费用,加之此部分费用无法依照施工图纸定量计算,所以在最后的计算和确定时经常是无从下手,亟需找寻出行之有效的费用确定对策。

2 探究石油管道工程确定其他费用这一部分的具体内容

之所以选择确定石油管道工程其他费用这一部分内容,是因为其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占据一定比例,且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费用能够依据国家或者地方计费标准大致确定下来,所以我选择这一部分费用来计算确定。石油管道工程其他费用所囊括的内容众多,主要包括其他固定资产费用、不属于固定资产行列的无形资产与递延资产,具体内容如下:

2.1 供料保管费用

此处的材料指的就是石油管道工程建设所需的管材、设备、光缆以及焊条等各种原材料,由于这些材料一般都交由施工单位代为保管,在工程建设完成后实行“多退少补”的政策,加之保管原材料的费用不包括在合同价款中,这就导致材料保管费用难以精准的计算确定。

2.2 工地转移费用

石油管道工程建设线路较长,常会出现临时增加设备修建数目,所以在整个施工工程中需要频繁调运施工设备机具,甚至出现整个施工队伍或者单个机组转移的情况,自然就产生了一大笔工地转移费用,此种费用的计算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根据实况精准确定。

2.3 交叉施工配合费用

常规来讲,在石油管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工程业主除了将主体安装工程交由施工单位以外,而且将主体安装工程以外的次带工程等分专业发包给施工单位,然而正是施工任务较为繁重的原因,导致施工难度直线上升,因此在工程的招标、签约阶段,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便会商议以总承包管理费的2%-4%作为包干结算项目支出。

2.4 联合试运保镖费用

联合试运保镖费是在施工单位配合联合试运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此项费用收费较高,在一些大型的石油管道工程项目更加明显。但好处是,此项费用的具体收费标准在工程的招标文件中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工程竣工后只需按照规定科学计算确定即可。

2.5 意外伤害保险费用

从此项费用的名称便可看出,该项指的就是施工单位为工地施工人员购买意外伤害险所花费的费用,应该注意的是,此项费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不同于建设单位投保的保险费,也不同于管道安装过程中的社会保险或劳动保险费,所以在此项费用的收取上一定要格外重视。

3 分析加强石油管道工程预结算费用确定的对策

3.1 紧抓结算重点,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众所周知,工程预结算的确定不仅是为了明晰项目投入的资金花费状况,而是要计划怎样用最少的资金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加強石油管道工程预结算费用的确定时,首先应紧抓结算重点,将施工工程中出现的变更、签证以及新工艺的涉及等内容统统记录下来,抓住每一处可能要涉及工程预结算费用的重点内容。其次,施工单位要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行政机关等部门加强联系,在此基础上健全预算管理体系,规避“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在各单位部门的积极的交流合作中为工程预结算的精准确定奠定好基础。

3.2 善用动态管理机制,调整预算定额

现如今,我国施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大了市场调节力度,使得石油管道工程建设所需的物料、原材料、人工费用、机械设备费用以及各项管理费用直线上升,导致整个工程造价也居高不下。也许这种现象加重了工程施工压力,但其也反映出了市场最真实的需求,此时我们只要把握好市场的真实动向,对预结算费用定额做出及时的调整和规划,那么自然会使得管道工程处于平稳的建设环境中。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这一点呢?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善用动态管理机制,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预算定额,从而实现加强石油管道工程预结算费用确定的目标。

3.3 制定出员工激励策略,调动积极性

除了在管理机制上做出努力以外,也可以尝试从制度政策方面入手,制定出有效的员工激励策略,以此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确保从根源上强化工程预结算费用确定的质量和效率。一方面,可以根据员工的阶段性工作成绩评定出优秀员工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也鞭策后进员工;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开展一些专业培训活动,给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使得预结算管理人员、监督校审人员的工作能力、综合素质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3.4 重视公关建设,强化工程索赔程序

公关建设就是要求施工单位要和工程设计单位、工程业主、造价单位多多沟通联系,旨在建立起良好关系,毕竟涉及到石油管道工程预结算费用确定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是极为重要的,值得我们去重视与关心。再者,适当强化工程索赔程序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使得工程单位除了获取合理工期的补偿以外,还能得到部分预结算费用的损失,这对于工程造价的降低也是较为关键的。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一项石油管道工程的完美落成,必然需要各式各类的费用支撑,因而在确定石油管道工程预结算费用时,务必要考虑到工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费用,尤为关注其他费用这一部分,从而结合造价工作者所收集的现场计量数据,科学计算、认真确定,以便加强石油管道工程预结算费用确定的精准性、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黄磊.试论工程预结算[J].现代经济信息,2011(02).

[2]杨利芳.影响工程预结算因素与问题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1(03).

[3]王凌.石油管道工程的防腐技术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5).

[4]王会龙.建设工程预结算审查方法的几点体会[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0).

[5]杨晓红.浅析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预结算[J].才智,2011(07).

综合性医院住院费用结算模式研究 第4篇

“按服务项目付费”是传统的、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住院医疗费用结算模式。但由于医疗服务的特点是供方处于主导地位, 医疗机构既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又是医疗行为的诱导者, 诱导越多, 供给越多, 以致出现并非真正实际需要的“需求”, 有人形象的将这种结算模式比喻为“医院和医生点菜, 医疗保险和病人埋单”, 这也是导致医疗费用过度增长的诱因之一。因此, 改革住院医疗费用的结算模式成为了各级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的关注焦点。

医疗保险在国外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按服务项目结算、按平均费用标准结算、按工资标准结算、按人头费用标准结算、按病种费用结算、按总额预算法结算等几种结算模式。近年来, 除传统的“按服务项目结算”以外, 其它结算方法在各地的医疗保险管理中有一些应用, 但总体来讲, 还都处于探索阶段。

笔者所在统筹地区自2001年12月份正式启动医疗保险, 到2002年4月份参保人数达到了15万人。从原来传统的劳保医疗制度过渡到新型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无论是参保人员还是定点医疗机构均对新型医疗制度缺乏足够的了解, 因此正式启动的前几个月整个医疗保险的运转处于“休克期”, 到2002年6月份, 统筹基金的当月收支比一直在70%以下, 统筹基金有较多节余。此时的医疗保险管理部门也缺乏经验, 因此, 采取了“按服务项目结算”的医疗费用结算模式, 也就是医院当月发生的医疗费用, 经审核无误后, 下月初拨付给定点医院, 实质上是一种据实结算的办法。但进入下半年以后, 随着医院和参保职工对政策的了解, 这一结算办法的漏洞很快显现出来, 从统计数据来看, 统筹基金的支出增长较快, 到2002年11月份, 当月支出已经大于当月收入, 统筹基金已经入不敷出 (见图1) 。通过对医疗保险运行期间积累的大量数据分析, 发现导致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超支的主要原因是住院人均住院费用过高, 而导致人均住院费用过高的主要原因是, 在住院费用中药品所占比例过高。比如, 某三级甲等医院, 人均住院费用超过8300元, 其中药品所占比例过70%。参考国家医疗卫生方面医疗质量控制标准, 三级医院的药品比例不应超过总收入的50%, 二级医院这一指标应控制在60%以下, 笔者所在统筹地区各定点医院的住院费用中药品比例均超过国家规定。通过研究发现, 住院医疗费用和药品比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

设住院总医疗费用为Y, 药品比为T, 则当药品比的变化量为⊿T时, 住院总医疗费用ΔY为:

因为T>ΔT, 所以0< (1+ΔT-T) <1, 因此, 住院医疗费用的变化量要大于药品比的变化量。如果将某三级甲等医院2003年度的费用使用这一函数式进行分析, 目前人均住院费用为8332元, 药品比70%, 参照国家关于药品比例占50%的规定, 医院的药品比应下降20%, 而医疗费用将会下降20% (1+20%-70%) *8332=3333 (元) , 下降比例为40%, 达到4999元。因此, 如果能够较好的控制药品在住院费用中所占比例, 就可以降低人均住院费用, 从而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

为此, 结合医疗保险管理的实际, 针对综合性医院药品比和人均居高不下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药品比例和人均费用控制, 月份考核预付, 年终综合考核”的住院医疗费用结算模式。

通过总结医疗保险运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发现, 按月份结算时, 药品比例和人均费用等指标是存在一定范围波动的, 但是如果以年度为时间单位来分析, 这两项指标应该是相对稳定的, 这也是符合医疗费用发生规律的。因此, 在住院费用模式研究过程中利用这一规律, 提出了“药品比例和人均费用控制, 月份考核预付, 年终综合考核”的结算模式。这一结算模式的基本思路是:第一, 根据历史数据和国家有关规定, 确定各定点医院的住院费用中药品所占比例和人均住院费用控制标准;第二, 月份结算时先按药品比进行考核, 对超出部分予以核减, 再以药品比考核后的费用计算人均住院费用, 超出人均住院费用部分再予以核减;第三, 年终再以全年的数据按照上述办法进行考核决算。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下:

1) 首先按住院费用药品比进行月份考核, 计算应核减费用。

(1) 当实际药品比超过控制标准时, 核减医院费用的计算公式为:

Y药品核减:药品比考核应核减的医疗费用;

Y总:总住院费用;

T实际:实际药品比;

T控制:药品比控制标准。

(2) 当实际药品比低于控制标准时, Y药品核减=0。

2) 计算当月各医院按人均住院费用考核后的医疗费用。

(1) 当人均住院费用超出控制标准时

R:某医院的住院人次;

P控制:某医院人均住院费用控制标准。

(2) 当人均住院费用等于或低于控制标准时

3) 计算当月各医院统筹基金预付金额。

C医院:某医院的月份统筹基金支付金额;

X:为某医院当月总医疗费用中统筹基金所占比例。

4) 计算年度统筹基金应支付金额。

将某医院一个年度内的药品比例和人均住院费用按上述方法进行考核, 计算出年度统筹基金应支付金额, 再减去月份预付金额之和, 即为年终统筹基金的补差数额。

这一住院医疗费用结算模式是在“按平均费用标准结算”的基础上, 考虑目前定点医疗机构药品价格虚高不下的因素, 增加了药品比例考核, 通过考核机制抑制过多、过滥使用药品的情况, 实际上是完善了“按平均费用标准结算”模式, 使之更加切合实际。

采用这种结算模式带来的问题是, 各定点医院采取人为增加住院人次和增加检查项目, 以降低药品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 降低人均住院费用。因此, 需要其它的管理手段来抑制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 比如:考核定点医院大型设备检查的阳性率, 制定参保人员出院、入院标准等等。

新型结算模式的实施效果:

笔者所在医疗保险机构从2003年3月份对医院采取了住院费用结算模式一进行管理, 2004年1月份至今采用了结算模式二, 通过几年的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有:

1) 有效的保证了参保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基本平衡。笔者所在企业是一个退休人员较多的企业, 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之比不足2:1, 而且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政策采取的是“单基数”缴费, 也就是按上年度在职人员工资总额的6.5%缴费, 退休人员不缴费。在这种情况下, 既要保障职工按国家政策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又要使医疗基金收支平衡, 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是, 通过对结算模式的研究, 有效的抑制了不合理的医疗消费, 较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

2) 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在采用新的结算模式之前和新的结算模式运行的初始阶段, 各医院的住院费用中药品所占比例和人均费用均较高, 但随着新的结算机制发挥作用, 这两项指标均有所下降。表1是某三级医院2003年以来的实际费用发生情况, 在新的结算模式作用下, 药品比例和人均费用均已接近合理水平。

端午节加班费用结算标准 第5篇

根据国务院端午节放假安排,6月10日、6月11日、6月12日放假3天。市人社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根据相关规定,月计薪天数为21.75天,日工资可折算为:月工资收入÷21.75天;小时工资可折算为:月工资收入÷21.75天÷8小时。

此外,根据《山东省企业工资支付规定》,今年端午节也就是 6月12日为法定节假日,要求劳动者加班的,用人单位应按照不低于日或小时工资基数的300%支付加班工资,用人单位不得以换休和调休的名义拒付加班费;6月10日、6月11日为调整后的公休日,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加班的,应当安排同等时间的补休,如不能安排补休的,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不低于日或者小时基数的200%支付加班工资。

这位负责人还举例说,如果劳动者月工资3000元,端午节三天都加班,并且单位不安排补休的话,加班三天可以获得约966元的加班工资。加班工资支付应当在下一个工资发放日前发放给劳动者,如果企业拒不支付的,企业职工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费用结算 第6篇

一、互联网时代医疗费用结算的方式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医院发展利用互联网改变传统的就医模式,如在诊疗服务过程中,利用移动医疗实现网上挂号、询诊、支付,对于患者节省了重复排队的时间,对医院来说则节约了经济成本。医疗费用的结算流程作为医疗服务体系中与患者密切相关的一部分,以诊间结算、支付宝结算、微信支付及自助机结算等新型财务结算方式正慢慢地与以现金直接结算医疗费用的模式融合。

二、互联网环境下医疗费用结算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化交易过程中财务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支付宝、微信等财务结算时没有对账单,以什么作为做账依据?电子数据在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可靠性如何?电子会计数据在审计和税务检查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这些都是网络化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财务人员能及时跟进。

(二)信息流与资金流的时间差

在支付宝/微信结算时,虽然银行已经收到了支付成功的信息,但资金实际要T+1或更长时间才确认结算至单位银行账户,所以在支付成功与到账之间存在着信息流与资金流的时间差。网络传输时间长,在网络堵塞的情况发生时会使服务不及时,同时也易对电子数据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三)互联网医疗就诊人群的覆盖率

支付宝/微信目前未与医保、新农合管理机构同步配合,而只限于自费病人的支付结算功能。这对于医保、新农合覆盖率在95%以上的国家,如果在微信医疗的过程中不开通医保功能,就意味着微信医疗服务未达到就诊人群的全覆盖,从而影响微信医疗的功能延伸。

三、对策

(一)优化就诊支付流程,加强网络安全风险防控

以病人为中心的诊前导诊、预约、分诊;诊中微支付结算、取报告、消息推送及诊后健教知识、慢病管理,从就诊模式去优化流程可有效减少病人在门诊的无效流动。在涉及财务的诊中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支付方式结合,促使整个医疗服务融通,缓解患者将时间过多的花费在付费排队过程,从而提升门诊患者满意度。

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实时传送是一个基本的特征,信息与沟通的内控,对于微信支付等结算方式来说比传统诊疗费用支付更显重要,是互联网环境下财务风险防控的成败关键点。首先,作为财务内控的一个部分,需要对微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带来的信息系统风险做到充分识别和评估。传统的医疗费用结算方式,信息被记录于原始凭证上,这些信息会作为会计档案被妥善保管。微信支付等结算方式是一种近似于无纸化操作的流程,病人在支付医疗费用后可选择性的索要原始发票,从财务内控角度出发,微信支付后应对病人放弃的这些支付凭证做一个发票补打工作,使支付做到无纸化而内控达到完整性。其次,互联网技术减少了财务内部控制的层次,因此对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必须明确到细节。微诊疗的优点之一就是无需增加财务人员的额外对账量,如微信支付后台管理中,虽已建立商户平台交易对账流程,作为专职财务对账人员还是必须审核当天的每一笔交易概况,对订单的主动退款需确认款项的真实性,同时与HIS系统核对发生的数据是否准确。在医疗费用结算过程中借助信息化的新工具,作为财务人员需适应互联网所带来的业务延伸,为医疗服务的拓展做好准备。

(二)规范账务处理,健全财务内部控制

医院的支付宝、微信等款项往来是一种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的结算方式,第三方支付平台是独立于患者和医院的运营商户,它类似于一个中介部门,为电子交易中的两方提供资金结算中转。

在业务发生时,由于支付系统内部的资金没有能够实时到账,所以此笔交易资金不能直接记入到资产类科目下的“银行存款”科目中,而是挂在“其他应收款”或“待清算科目”中,属于未达款项。

会计分录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

——微信平台****

——支付宝平台****

贷:预收医疗款

——门诊病人****

第三方支付平台会对交易进行自助结算,划款记录将在每天17点左右进行更新,在划账金额从结算日起1至3个工作日到账后,就应从“预收医疗款”科目转入“医疗收入”科目,以确认医疗收入账务入账时点。

会计分录处理:

借:预收医疗款

——门诊病人****

贷:医疗收入

——**收入****

同时: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收款

——微信平台****

——支付宝平台****

当发生交易后退款,银行未入账时,会计分录处理:

借:预收医疗款

——门诊病人****

贷:其他应款

——微信平台****

当发生交易后退款,财务已入账时,会计分录处理:

借:医疗收入

——**收入****

货:预收医疗款

——门诊病人****

同时:

借:其他应收款

——微信平台****

——支付宝平台****

贷:银行存款****

在整个医疗费用支付结算过程中,作为财务出纳人员在收到银行入账通知时,不光要做好银行账的核对,也要做好与消费者后台查询记录和支付历史流水核对。凭证填制人员应做好各个支付平台的备查账,每日核对数据,分析数据误差的原因以便及时与支付平台沟通。每月底结账前应对本月在支付平台的数据误差提交一份书面分析,以备会计主管了解实情,便于解决信息系统带来的问题,避免银行系统产生的入账差错现象发生。

四、结论

伴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最为火热的形式,“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医疗费用结算的局限性,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医疗费用结算方式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与进步。本文主要从互联网背景下医疗费用结算方式出发,并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措施,对创新医疗费用结算具有开拓性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1]丁秉红.互联网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J].管理观察,2015,(26):157-159.

[2]朱劲松.互联网+医疗模式:内涵与系统架构[J].中国医院管理,2016,(1):38-40.

[3]张旭.医院互联网+医疗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6,(3):101-104.

[4]金兴,王咏红.互联网金融与健康医疗融合应用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6,(6):104-107.

费用结算 第7篇

1 社会保障卡的功能

社会保障卡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 是人社部统一规划, 由省、市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面向社会发行的集成电路 (IC) 卡, 其发行对象包括我国全体居民以及在境内就业参保的外国人、港澳台人员。社会保障卡具有电子凭证、信息记录、医疗结算、缴费和领取待遇、金融支付、自助查询等功能, 是方便群众享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的有效凭证, 也是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 在2015年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数量将达到8亿张, 覆盖60%人口, 最终实现全国社会保障一卡通。

2 社会保障卡的特点

2.1 统一身份标识。

该卡统一以公安部门编制的公民身份号码作为我国居民的社会保障号码 (外国人、港澳台人员按照专有规则编制社会保障号码) 。社会保障号码具有每人唯一、终生不变的特性, 社会保障卡具有一人一卡的特性, 两者结合后, 持卡人在办理各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时可实现身份的准确判断。

2.2 统一结算和支付载体。

该卡为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各类医疗费用的即时结算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认证支持, 为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管理提供了严密的卡内控制逻辑。同时, 持卡人可利用社会保障卡加载的金融功能, 实现各类社会保险缴费、领取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和其他保障待遇。

2.3 提供全国性服务。

社会保障卡的最终目标是“一卡多用, 全国通用”。该卡采用了全国统一的卡面设计、卡内文件结构、卡片和读写机具等技术规范, 坚持了全国统一的发行注册、密钥管理、通用测试等管理规程, 并伴随金保工程的建设形成了全国联网的强大后台业务系统, 最终将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一卡通行的服务。

2.4 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从婴儿一出生、参保赋号后持卡享受各类服务, 一直到生命终结销卡, 社会保障卡将伴随人的一生, 提供随行的就业、社会保险、人才服务等各类保障和服务, 同时可将各类业务有机结合起来, 提供协同联动的服务, 使持卡人进一步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

2.5 提供扩展性服务。

该卡具有覆盖人群广、地域广、功能全的特点, 从技术标准上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既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为核心业务, 同时也可拓展支持政府其他公共服务。要求我们最终实现社会保障卡跨业务、跨地区、跨部门的通行通用, 发挥该卡作为全国性公共服务大卡的重要作用。

3 社会保障卡的应用

根据医疗费用是否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 可以把费用划为三类: (政策范围外) 个人自费、 (政策范围内) 个人自付、 (政策范围内) 统筹基金支付。其中个人自付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个人账户支出、个人现金支出。医保结算, 即把个人就医费用按上述口径划分, 由不同来源的资金或基金支付。随着技术的发展, 结算时效性不断提高。最传统的做法是医疗费用报销, 个人将就医费用票据送到社保经办机构审核, 审核通过的部分进行费用分割和报销支付, 这属于事后结算的范畴。后来发展为不经个人传递票据而实现医保结算, 即直接结算, 此模式下, 在个人就医期间或出院后几天内, 医院系统通过网络与医保系统连接, 实现费用的非实时分割, 个人结算自己负担的部分, 其余由医院与医保结算。

社会保障卡的出现, 对即时结算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998年国发44号文件确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账结合的业务模式, 社会保障卡应运而生, 2000年首张社会保障卡面世, 社会保障卡利用CPU芯片的内部运算和安全控制优势, 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管理和支付结算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各地在发展初期以脱网用卡模式为主,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地区转到联网用卡模式, 并进一步用社会保障卡支持联网结算时个人参保身份的基本判断, 个人自付金额通过系统得到实时累加, 门诊统筹、门诊大病、住院等需统筹基金支付的就医类型, 在个人持卡就医时同步实现了即时结算。在此基础上, 许多地区积极探索了省内异地就医、异地购药的持卡即时结算, 越来越多的地区也开始基于社会保障卡推进生育医疗费用、工伤医疗费用的即时结算工作。

注:以上为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的应用统计。

注:实际发卡地市统计包括省本级、新疆兵团各市。

随着2011年以来新发行的社会保障卡大规模加载金融功能, 各地区开始使用社会保障卡上的银行账户进一步拓展结算功能:一是社保经办机构将核定后的医疗、工伤、生育等医疗费用报销金额支付到该银行账户中;二是社保经办机构将养老金、失业金、生育津贴、工伤津贴等社保定期待遇通过该银行账户发放;三是个人在就医时, 对需个人分担的费用 (个人自费、个人自付现金部分) , 通过该银行账户付款;四是个人通过该银行账户实现各项社会保险缴费 (见表1) 。

社会保障卡发行历时15载 (见表2) , 受到广泛欢迎, 成为各地医保业务开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了参保者就医先垫付、后报销造成的垫费多、报销慢的矛盾。对群众的意义, 已由最初的简单结算介质, 发展为群众获得社会保障的有效凭证, 成为政府服务为民、取信于民的重要载体。

4 社会保障卡的影响

社会保障卡及持卡即时结算的广泛应用, 对医疗保险及就医行为管理产生了深层次影响, 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 分析如下:

4.1 核准人员基本信息, 核实重复参保。

在社会保障卡发行前, 首先要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业务系统、公安等其他政府部门以及本人核对基本信息, 形成了准确一致的人员基本信息。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时, 可通过基本信息的关联实现重复参保的准确核实, 促进全民参保登记工作的推进。

4.2 提供更加便利的就医一卡通服务。

将社会保障卡与网上服务大厅结合, 提供远程挂号服务。在实现了一般诊疗费或由医保基金负担部分挂号费的地区, 这一业务需求更为迫切。将社会保障卡与医院HIS系统关联, 在医院内部就诊流程中, 通过社会保障卡实现就诊、检查、化验、取药等诊疗时的身份认证, 提高诊疗服务效率。把居民健康信息查询应用等公共服务功能搭载到社会保障卡上, 为群众提供更多的便利服务。

4.3 与其他社会保障服务关联。

利用社会保障卡及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平台服务能力, 为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经办的居民大病保险等业务提供结算衔接服务, 从方便参保人的角度, 在医院结算环节提供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 并利用后台系统进一步实现社保、民政、商保的费用清分与结算。

4.4 促进医疗服务规范和信息共享。

社会保障卡管理采用统一的后台系统, 在持卡即时结算普遍应用后, 各定点医疗机构的相关信息与之衔接, 这推动了医疗机构改变原来各自建立一套信息系统、相互封闭的问题, 促进了医疗服务的规范和医疗信息的共享。

4.5 提升医疗服务监控和决策能力。

持卡即时结算的实现, 使得社保部门可实时掌握就医及费用结算信息, 基于这些更全面、明细、实时的数据, 一方面可适应反欺诈和精确管理的需要, 提升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控能力, 另一方面可适应按病种结算等付费制度改革的需要, 提升医疗保险政策决策能力。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 还将产生更多的信息效益, 如通过用卡行为分析, 判断个体的生存认证, 为各项社会保险提供支撑;判断某一时期的就诊行为变化, 为地区基金支付能力提供风险管理支撑。

5 社会保障卡的深拓

社会保障卡在社会保障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 必须充分挖掘其潜力, 发挥其保障群众享受社会保障权益和获得便利服务、连接政府与群众的纽带作用, 为人民群众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

5.1 加大发行力度。

目前, 23个省份已实现所辖地市全部发卡, 26个省份已面向农村居民发行。要继续保持社会保障卡的持续发行进度, 实现“十二五”期末达到8亿的目标, 并进一步在本届政府任期内达到10亿。随着覆盖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建成, 最终实现城乡居民“人手一卡”。

5.2 加强应用深度。

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卡在就医过程中的应用深度, 通过全地区信息共享, 提供就诊全流程的身份识别作用和参保人员历史就诊信息检索作用, 进一步方便参保人员持卡就医, 促进就医一卡通的实现。积极提升社会保障卡中银行账户的活跃度, 使各类社保缴费和待遇发放进卡, 方便持卡人就近缴费、就近领取待遇。发挥社会保障卡的信息查询作用, 提高群众查询权益信息的便利性。

5.3 拓宽应用广度。

积极拓展社会保障卡在面向个人的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中的广泛应用, 努力实现业务一卡通。全面推进省内异地就医持卡即时结算, 积极探索全国跨省异地就医持卡即时结算, 大力推动社会保障卡在跨地区转移接续、跨地区待遇领取等业务中的应用, 逐步实现跨地一卡通。引导社会保障卡向卫生、民政及其他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扩展, 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5.4 提升服务高度。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卡发行、应用及管理制度, 按照全国统一标准加强对社会保障卡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促进持卡人规范用卡。优化发行、管理等服务流程, 借助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就业经办机构、基层服务网点、合作银行网点, 积极拓展社会保障卡申领、挂失等便捷服务能力, 让人民群众拿着放心, 用着舒心。

目前, 社会保障卡已经成为支撑医疗费用即时结算不可或缺的工具, 正在成为群众享受各项社会保障权益的身份凭证, 还将成为政府为群众提供民生服务的重要载体, 最终将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 走向跨业务、跨地区、跨部门的通行通用。

参考文献

费用结算 第8篇

关键词:门诊挂号,费用结算,一体化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日趋深化和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医学模式和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多元化呈现变化的趋势,这对如何提高门诊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其中,建设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一体化信息平台已经成为大型综合性医院提供优质、高效和安全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

1 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一体化需求分析

1.1 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对医院门诊的新要求

1.1.1 医疗费用结算方式多样化对门诊挂号与费用结算的要求。

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医疗保障范围的逐步扩大和就医方式的不断扩大,医疗费用结算方式也呈现多样化趋势。目前北京的就医患者,按就诊类型可分为:一般门诊、预约门诊(电话预约、网上预约、诊疗预约)和非预约门诊;急诊患者和其他门诊(特需门诊和特病门诊);按门诊时间可划分为:日间门诊、夜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按就诊费别可划分为:公费、自费、地方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医疗保险等。以上各种患者就医的不同类型,足以说明实现挂号和费用结算一体化的难度。

1.1.2 新医改对门诊挂号与费用结算的要求。

为了方便患者就医和进一步落实新医改政策,现各级政府针对医院门诊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地,对医疗机构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方式也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先行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门诊持卡即时结算,随后将在全市统一启动住院持卡结算。这些举措在大大方便患者就医的同时,也对医院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医疗模式的转变对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一体化的影响

1.2.1 服务范围扩大。

一是医院服务人群增加;二是大型医院与社区医院结成服务网络或联盟,服务半径扩大;三是辅助性服务增加,例如健康咨询、体检、社区服务、义诊等。以上服务范围的扩大需要信息平台的扩展和不断更新。

1.2.2 服务手段增加。

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医疗服务手段也在增加。从挂号的方法来说,现有窗口、网络、电话、自助和预约等。这些挂号方式必须由信息平台来支持。

1.2.3 新技术的应用。

新技术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应用一直处于最活跃状态。由于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展,各种新型医疗设备和新技术在门诊得到大量应用,这需要信息平台的更新必须与新技术的应用保持一致。

1.3 服务需求的变化对门诊挂号与费用结算的影响

1.3.1 多层次服务需求增加。

目前,门诊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是多层次的。各地区和各阶层人群到门诊的需求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就医首先考虑的是对质量的要求;二是对时间上的要求;三是对费用上的要求。

1.3.2 个性化需求增加。

就医人群对人性化的要求也不可忽视,特别是老干部和白领阶层,他们对就医环境、医生资质和诊疗效果有较高的个性化要求。

1.3.3 辅助性服务增长。

辅助性服务主要指就医咨询、健康指导、随访服务和商业性服务等。这些服务一般不形成诊疗行为,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服务性工作,对医疗服务的延展和提高服务质量有重要作用。

总之,门诊医疗服务工作的各流程和环节的服务质量始终会反映在窗口,主要是通过挂号和费用结算这两个结点反映出来。推动挂号和费用结算一体化工作改革工作势在必行。

2 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一体化实现的基础

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一体化工作是门诊医疗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然而,这一重要窗口工作流程的设计与实施必须以相关业务为基础,这是实现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一体化的必要条件。

2.1 门诊诊疗流程再造

由于医疗服务模式的变化,第三方付费方式的形成和临床路径的实施,门诊诊疗流程再造成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实现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一体化的基础。因此,门诊挂号后所有的费用发生和结算必须根据诊疗流程来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既方便患者,又利于临床工作。

2.2 门诊信息化平台建设

有资料表明,发达国家新建医院在信息化建设的预算费用已经高达25%以上,足见信息化在医院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公立医院门诊担负的医疗服务任务无论是在规模上,服务质量和服务人数等方面均处于上升趋势,信息化建设这一基础性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平台的基础建设,如HIS、PACS、Client/Server等均是门诊挂号与费用结算一体化实施所必须的硬件基础[3]。

2.3 流线设计与服务设施

门诊流线指门诊所有人员流动的路线,是根据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行为方式、特点和规律,通过流线设计合理地分割空间,并根据管理目的把空间有机地组织起来,从而达到科学划分不同区域功能,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根据调查,目前门诊医疗服务管理的趋势,须将诊疗流程和患者流线的设计首先作为考虑的重点。挂号与收费由过去的集中处理变为现在的集中与分散结合;预约门诊手段多样化;各种挂号方式灵活使用;多媒体语音技术的应用和各种就医磁卡的广泛使用等均值得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服务设施,如声讯、路标和各类诊疗区的标识也相应配置。这也是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流程设计的重要基础。

3 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一体化设计原则

3.1 服务效果优先原则

挂号和费用结算是整个就诊流程的开端和终端。对医院方来讲,整个就医流程各个节点的服务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挂号和费用结算两个端点上。所以,服务效果是整个系统最先考虑的问题。

3.2 便利医疗工作原则

本系统服务于患者与服务医疗工作同等重要。也可以说,是在两个服务对象之间进行平衡。因为,只有方便了医疗工作,患者才能得到更多的便利。

3.3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上的经济性;二是系统使用的友好性和便利性等。

3.4 可扩展性原则

现在医院信息化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产生越来越多的实用技术和功能。因此,本系统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其可扩展性,以便在需要时进行系统升级和增容。

4 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一体化实现方法

4.1 实现信息系统模块的整体设计

实现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一体化,除了以上所述的基础工作外,实现信息系统模块的整体设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性任务。

4.1.1 现行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流程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我院现行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流程分析,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门诊的信息化程度不能支持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一体化实现;(2)挂号、医保和费用结算隶属不同部门;门诊与住院收费也相对独立;收费处与财务处在物理上不能共享信息;(3)门诊信息系统不具备全时、全过程的监管功能;(4)对患者和医生还不能提供应有的查寻、提示和导向功能。

4.1.2 实现信息系统各模块功能的描述。

与实现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一体化有关的信息系统功能模块有7个部分[4]:(1)门诊挂号系统;(2)门诊收费系统;(3)住院收费系统;(4)医保结算系统;(5)费用结算账务系统;(6)财务管理系统;(7)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信息化监管系统。只有将这7个系统功能模块进行整体设计,才可能在管理上对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一体化的实现有保障。

4.1.3 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一体化流程设计框架。

图1中7个方框图表示: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一体化从管理层面共分三级:(1)医院财务管理系统:是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一体化的最高级,管理这一系统的全局,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部分,有权对这一系统的运营情况进行监管。(2)挂号和费用结算信息监管系统:是第二级,是门诊部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本级可以对门诊挂号和费用结算进行全时、全过程的监管,并有计划、执行、反馈、提示、报警和报表分析等功能。(3)挂号和费用结算账务管理系统:是第三级,对整个挂号和费用结算进行日常运营管理,是本系统的核心部分。

4.2 优化与完善

图2是从管理上优化的整个系统,外围的方框图是管理系统,中间是4个运行子系统。

首先,患者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医院就诊,根据病情和服务需求,输入患者信息,进入信息管理中心,经整理后,由系统将患者分配到各子系统,其中的过程管理需要独立设计,但主要功能能够具体根据诊疗流程与流线进行自动化实施、导航、提示和结算。

其次,在医院所有发生的费用结算,由挂号和费用结算账务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处理和结算,并产生各种电子报表,与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再次,挂号和费用结算信息化监管系统对整个系统实现全时、全程式监管,包括每一单业务,每一工作环节和每一个结算报表。

最后,由医院财务管理系统最终进行业务汇总、稽查和调整。

参考文献

[1]程晓明.卫生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29.

[2]卫生部关于在省级和设区市级新型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开展即时结报工作的指导意见.农工卫发[2009]62号.

[3]曹荣桂,李包罗.医院管理学信息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费用结算 第9篇

据健康报讯, 2月16日, 卫生部网站公布居民健康卡工作问答, 对日前印发的《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 (试行) 》进行了解读。卫生部表示, 居民健康卡的卡号采用居民身份证号码, 且健康卡外形规格、芯片位置、标识符号印刷等有统一格式, 发行对象为本地常住人口 (含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 。

卫生部解释, 居民健康卡可实现跨区域费用结算, 在脱机离线情况下, 可以存储身份识别数据、基础健康信息、管理数据、费用结算信息等, 在全国卫生信息网络没有完全联通的情况下, 可以满足参合农民异地就医、本地结算费用的需要。待将来卫生信息网络和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后, 可以实现参合农民异地就医即时结报。

卫生部表示, 《办法》对居民健康卡的安全管理提出了要求。一是居民健康卡采用密钥安全技术, 实行全国统一的分级密钥管理体系。二是强化居民健康卡业务应用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三是个人可以设置居民健康卡用户口令, 授权读取内部信息。四是居民健康卡应用过程中采用CA证书进行认证, 保障读写数据人员的身份真实可靠。五是居民健康卡信息必须由专门终端机具读取和写入, 并与医疗机构应用系统进行后台绑定。六是居民健康卡个人信息的使用, 按照国家个人隐私保护有关规定执行。

上一篇:疫病防制下一篇:时间差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