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旅游区

2024-06-23

海峡西岸旅游区(精选9篇)

海峡西岸旅游区 第1篇

“海峡西岸旅游区"是国家旅游局“十一五"期间优先规划和建设的十二大重点旅游区之一。厦门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其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海峡西岸旅游区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基于上述背景,厦门市政府正式提出要把会展经济作为厦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未来第三产业的支柱之一进行重点扶持发展[2],并把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置于建设海湾型城市四大中心之一的高度,努力打造“海峡旅游"品牌,为海峡西岸旅游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厦门会展旅游的发展条件

1.1 优美的城市环境和良好的城市形象

厦门是我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滨海度假旅游资源,气候宜人、环境优雅、艺术氛围浓郁、生活节奏舒缓,是一个宜人化的“家园城市”。厦门城市绿化面积和城市总体质量均处于全国前列,是2004年全球唯一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曾荣获“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等称号,国际知名度日渐提高。此外,福建省是众多海外华人的祖籍地,也是绝大多数台湾同胞的祖籍地。厦门作为联通海峡两岸的中心城市,历来就是大陆对台交流的重要平台,与广大海外华人和台湾同胞有着浓厚的亲缘、地缘、文缘、商缘和神缘关系。文化传统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五缘”形成了其它任何城市无法取代的地位,能吸引更多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来此参展办展,也造就了厦门会展旅游业独特的竞争优势。可见,厦门宜人化的城市主题与文化传统造就的独特旅游资源和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为厦门发展会展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厦门市地处闽南三角城市圈的中心位置,面对金门、台湾,背依闽粤赣的广阔经济腹地,邻近港澳、东南亚,人流、物流、商流会聚,地位突出,区位条件优越。开发海内外经济、文化会展旅游前景看好。迅速形成的会展旅游交通优势。厦门形成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能为参展商提供便捷的展品运输服务。在厦门境外客商通关便利,台胞、外国人可落地签证。厦门拥有中国十大港口之一的厦门港和中国第四大国际客货航空港。国际航班直达港澳、东南亚所有国家首都和主要城市;海上客运航线可以通往漳、泉、金门、上海、香港等地,并接待豪华游轮。正在建设中的厦深铁路被列入国家“四纵四横”铁路客运专线组成部分和完善国家路网建设计划。

1.3 雄厚的经济基础

会展旅游的发展依赖会展所在区域的经济发达程度。2007年厦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375.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1%,连续5年的增幅保持在16%以上。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6595元(折合7398美元),比上年增长11.3%[3]。厦门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以占全省6.3%的常住人口和1.3%的土地,创造出约全省16%的生产总值、27.2%的财政收入和52.3%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龙头的地位更加凸显。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厦门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物质保障。

1.4 完善的会展旅游接待设施

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是集展览、会议、酒店为一体,并配套餐饮、广告、贸易、仓储等服务的大型现代化展览馆。首期工程占地47万m2,建筑面积16万m2,其中室内展区面积4.7万m2,设2200个国际标准展位,室外展区面积5.6万m2,配套20余间中高档会议室以及会展广场、四星级酒店、餐饮中心等;拥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交易系统、多媒体播放系统、广告发布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等;在我国率先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该中心自 2000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后,已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对台商品交易会"等100多个国际性和全国性展会。

据统计,厦门有星级酒店宾馆58家,三星级以上宾馆32家,共有客房8327间,床位14897个,可为大型展会的举办提供充足的住宿接待。另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厦门市旅游饭店保持了较高的入住率。在饭店宾馆客房数比去年同期增加1200多间的情况下,2006年全市星级饭店住房率仅比去年同期下降2.31%,平均住房率为65.42%。1—12月,全市旅游饭店接待海外、国内过夜旅游者人数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2.46%、16.72%[4]。与此同时,各饭店的餐饮收入也普遍增加。这表明厦门在建设展览中心城市的硬件方面已经初具规模。

1.5 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带动城市第三产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是厦门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重点。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会展业的发展和培育,厦门市政府已正式提出要把会展经济作为厦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未来第三产业的支柱之一加以重点扶持发展,并把旅游会展业的发展置于建设海湾型城市四大中心之一的高度。通过多年的努力,厦门拥有了自己专业的会展队伍,并建立了完善的会展旅游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出台了《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厦门市展览业管理暂行办法》、《厦门市鼓励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试行办法》、《厦门市会议展览业行规行约》等相关会展管理制度,规范了会展行业秩序,引导行业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1.6 丰富的办展经验

根据厦门市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①前9届“投洽会”累计参会的境外客商超过8万人次。②第一届与第十届相比,参会国家和地区由52个增至125个,增长了1.4倍;参会境外客商由6200人增至1.2万多人,增长了1倍[5]。此外,“台交会”、“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石材展”和“茶博会”等会展也具有较大规模的与会者。同时,厦门正在努力争取越来越多的大型会展,这些都给厦门会展旅游了带来源源不断的潜在客源,为厦门会展旅游创造了良好机遇。

2 厦门发展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

厦门市的会展业与全国许多城市一样,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也存在着与国内其它城市一样的共性问题,如管理体制不健全、市场操作不规范、项目审批程序混乱、大型和国际会展太少等。此外,厦门市作为我国会展业的主办地之一,还存在以下问题:①缺乏行业间的协作。会展旅游本身就是会展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旅游业是会展旅游产生的前提条件,会展业是会展旅游的核心基础。因此,在会展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求这两个行业密切配合,相互合作,才能使会展旅游这一结合物取得长足的发展。但就厦门市的发展现状看,会展部门与旅游部门的合作甚少,旅游业未能参与到会展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去,进而对会展业的支撑作用不强,使会展业对旅游业的拉动效益不明显。两者之间的不协调阻碍了会展旅游的发展进程。②缺少专门人才。厦门市在会展旅游发展上面临着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差,缺乏具有现代会展旅游理念的专业人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会展旅游市场将直接面临发达国家同业者的竞争,而厦门会展旅游专业人员与国内同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直接影响到厦门会展旅游业的竞争力。③重展轻会。据统计,会议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亚于展览。如日本召开大型国际会议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达每人每会20万日元,同时会议还能促进地区国际化[6]。目前,厦门展览业务已得到高度重视,但高规格、大规模的国际会议业务发展较薄弱。一般的展览公司缺乏承接国际会议的实力和能力,国际会议一条龙服务体系尚未建立,“重展轻会”现象较为严重。

3 厦门发展会展旅游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会展与旅游的行业协作

会展旅游市场的深度开发要求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呈良好的对接关系状态,其终极标准是旅游业能够全程参与会展活动,会展业和旅游业之间的关系优化也应向这个目标努力。在管理体制上,鉴于旅游业发展水平和会展业的明显旅游属性,会展业可纳入旅游部门统一管理、统一促销;在市场营销上,会展部门应和旅游部门协作,开展联合促销,即使是会展企业单独开展促销活动,也应将会展与城市及其周边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接待设施结合起来;在客源预测上,会展部门应与旅游部门联合开展调研和预测,以增强会议或展览对参展商的可信任程度,但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3.2 建立主管机构,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

厦门会展业可借鉴香港特区、新加坡在其旅游管理机构下设置专门会展局的经验,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一个以旅游局为主体的会展旅游主管机构,其下建立国际会展企业集团公司,按市场化体制运作[7],并鼓励厦门大型旅游集团积极参与投资、运作会展旅游公司;发挥旅游企业在人员接待、事务协调、活动安排、票务预定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为会展提供多方位的服务,与会展业共同达到互动和双赢的效果。

3.3 培育名牌会展

品牌是会展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会展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厦门得天独厚的地缘和人文优势,CEPA会使更多的台商和国际性的展览项目坐落厦门。同时,厦门可借鉴香港特区、新加坡等先进经验,吸引和扶植大规模、上档次的专业展览在厦门举办,还可依托自身优势,发展壮大厦门原有的品牌展览如“9·8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台交会”、“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石材展”、“茶博会”等,为厦门创造更多的国际化名牌会展。

3.4 加快会展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会展旅游的实践中,需要大量了解会展业、懂经济、会管理、能围绕某一主题来进行策划、组织和推销的专业人才。虽然厦门许多高校都设立了与旅游有关的系科,但几乎都没有会展旅游专业,专业人才极其缺乏。因此在现有学科、人才体系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与会展旅游有关的内容,造就高层次的会展管理人才;同时要加强会展在职人员的培训,可定期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展有关会展组织设计、经济管理、服务理念方面的讲座,为厦门会展旅游的发展提供专业人力资源保障。

4 结语

据国际会展专业机构预测,21世纪,中国将成为国际会展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厦门作为我国区位、交通、经济发展的重要中心城市,应抓住会展旅游这一市场,树立鲜明而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以自身优势不断拓展会展旅游市场,以会展带动厦门旅游和经济全面健康的发展,促进海峡西岸旅游区的建设和发展。

摘要:会展旅游是一种高级的、特殊的旅游活动表现方式,是会展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会展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高利润、高产出的特点,能为旅游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综合的经济效益,并能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基于建设海峡西岸旅游区的背景,论述了厦门发展会展旅游的优越条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海峡西岸,厦门,会展旅游,城市形象,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曹新向,李永文.会展旅游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4,(5)∶11-14.

[2]黄菱.做大做强厦门会展业[EB/OL].http∶//www.business.sohu.com.2003-12-21.

[3]厦门市统计局.2007年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xm.gov.cn/2008.

[4]2005年1-12月份厦门旅游经济运行情况[EB/OL].厦门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xm.gov.cn/ly/lyxx/.

[5]“9.8”投洽会宾馆酒店接待情况调查[EB/OL].http://www.yinzi.cn/FuJian/XiaMen/2006.

[6]杨群.深圳发展会展旅游的探析[J].人文地理,2004,(2)∶52-55.

海峡西岸光明行 第2篇

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简报

第29期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开展“爱心活动”

实施“平安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6年3月25日

莆田局安全督导

“盯现场、抓班组、反违章”牢筑安全防线

日前,莆田局结合实施“爱心活动”、开展“平安工程”为主题,突出以人为本,转变工作方式,从侧重抓现场安全督导向抓现场安全督导和安全管理督导并重转变,制订了《莆田电业局安全督导工作制度》,局首席执行官与安全督导人员协同加强安全管理督导,以现场安全督查为重点,盯现场、抓班组、反违章。该局安全督导人员强化责任,改“评论员”为“评论员+指导员”,不但指出、纠正现场的不足之处,还指导现场的规范落实,为确保现场安全增设了一道防线。

近期,该局开展安全生产大整顿,安全督导人员不分工作日与休息日,加强现场安全稽查,认真填写现场督导情况日报表,对现场检查发现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部门、班组、现场,发出安全生产监督通知书,对现场无法进行协调处理的问题,填写备忘录,进行跟踪落实。该局安监部还根据安全督导组督导反馈的情况,每周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形成安全督导周报,并于每周三之前在“安监系统”上进行公布;对存在的问题明确责任部门,并提出解决方案或采取措施限期整改。对违章违规现象坚持“小题大作”,毫不留情予以扣分。同时采取违章记分与经济处罚相结合,重奖重罚,以责论处,逐级增大考核力度。通过经济责任制杠杆调节职工的安全行为。据统计,3月份以来,该局加强安全督查共查处问题31处,现场整改13个,并依据《莆田电业局安全生产管理考核办法(试行)》、《莆田电业局反违章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提出考核意见将有关问题列入本月绩效考核。

这一措施,有效加强了该局对安全管理和现场作业危险点的预防、控制,确保现场作业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及时纠正、制止习惯性违章行为,进一步督促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能够在现场、班组得到有效、规范执行,在全局员工中自觉筑起一道安全生产的大坝。

龙岩局大力推进220KV输变电工程

安全文明施工对口立功竞赛活动

3月23日上午,春雨绵绵,龙岩电业局在220kV连城变电站施工现场举行输变电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对口立功竞赛启动仪式,大力推进对口立功竞赛活动。龙岩电业局、电建一公司、闽能监理公司、连城县供电有限公司等参建单位近60人参加了启动仪式。这是该局大力实施“平安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之一。

该局黄永忠副局长向施工单位电建一公司授予“青年突击队”队旗后,就开展竞赛活动提了三点要求:一是希望各参建单位要向220KV王庄输变电工程学习,在对口立功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二是大家一定要全面了解对口立功竞赛实施细则、具体要求;三是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检查评比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该局工会主席曾东旭作了动员讲话,希望各参建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围绕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进度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全体人员的聪明才智,确保工程高质量、高水平、按期投产。

施工人员还在“爱心、平安、和谐”、“你安全 我安心”条幅上郑重签名承诺。电建一公司连城变项目部经理林永华代表全体施工人员表示,一定要按照省公司《输变电工程建设安全文明施工实施细则》的要求,严格遵守《输变电工程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23项制度》,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注重过程、严守规章,以人为本、关爱生命,保护环境、适应自然,精心施工、严格管理,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施工建设任务。220kV连城变位于连城县莲冠工业园区,占地60亩,是省电力公司、龙岩市和连城县2006年重点项目,整个输变电工程概算总投资12950万元,计划于2006年建成投运。工程建成后将彻底改变连城电网单回路与省电网相连、供电可靠性差的问题,优化龙岩网络结构。根据省公司和省电力工会的安排,220KV连城输变电工程被列入省公司安全文明施工对口立功竞赛的9个项目之一。

报: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安监部、政工部,华东电网公司党组、安监部、政工部,省委文明办,省直机关工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公司领导、副局级调研员、总经理助理、咨询、副总师,各部门,电力工会,电力行协

发:公司系统各单位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闽电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简报)

海峡西岸旅游区 第3篇

关键词:新办本科院校,考核方式,旅游管理

一、相关文献研究

课程是大学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 而课程考核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关键环节。国外关于课程考核的研究, 大多数关注教育制度本身, 注重全程化考核和转变教育理念, 特别是人才教育观,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美国哈佛商学院MBA的考核方式, 有文章认为该校考核方式主要突出实践性, 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成功经营和管理企业的思路和方法, 给予我们的启示包括应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出勤应成为学生成绩的一项构成内容;在学业成绩上对学生强行分级;以课堂成绩引导学生的参与度;高校也应该有末尾淘汰[1]。相对于传统的考核方式, 美国哈佛商学院MBA的考核方式更能锻炼学生学习实践的能力。对加拿大乔治亚学院的课程考核方式研究中, 有人提出该校考核方式注重平时的考核, 并能够采取多样化考核[2]。该校的考核方式是循序渐进的, 可以根据科技、岗位需求等对考核方式进行调整, 与时俱进。在对德国高校教育的考核方式研究中有人也指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德国职教界是以学生的专业、方法和社会能力三大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德国高校的培养目标, 毕业的标准以相关行业协会颁布的职业资格考试标准为主导[3]。

国内关于课程考核的研究, 主要从高校角度、素质教育视角、绩效管理及实践教学等角度进行研究。有人认为在对高校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时要符合办学定位, 重构课程考核方式的模块, 提高课程考核绩效, 同时加强对课程考核的管理工作[4]。还有人认为考核要对后续的课程考核方式制定反馈修订计划, 结合实施改革方案, 以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5]。考核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 有人认为高校必须加大改革力度, 从绩效管理及管理方式角度看课程考核[6]。有人则认为要取得良好的考核绩效, 应建立以实践机制为主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 改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改进考核内容及考核指标, 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7]。

如何在学生课程考核中更为有效地检验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延伸能力、创新能力则还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传统的大学课程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有:考核内容上重知识, 轻能力;考核形式上闭卷多, 开卷少;考核方法上重现场考核, 轻非现场考核[8]。有人从传统考试和标准化考试两个方面, 分析几种考核方式的优缺点, 建议经常采用组合式的考核方式, 即笔试、口试、标准化考试和实践考察相互结合的方式, 力求使师生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9];有人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考核方式存在问题, 探索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考核方式[10]。还有人认为如何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等, 以扬长避短, 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11]。

总之, 国内外研究者在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不论在个案还是理论上的研究都比较丰富, 也相对比较成熟, 但主要聚焦在高校这个大群体里, 而对新办本科院校这一特定对象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且不够深入。近年来, 新办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新办本科院校课程考核的相关研究已是十分迫切。文章以新办本科院校管理类课程的考核为研究对象, 试图构建合理、科学、系统的考核体系, 为完善课程考核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并指导新办本科院校管理类课程考核实践。

二、新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

20世纪末,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潮流, 出现一种崭新的大学形态——新办本科院校, 它们大多是通过“专升本”或“院校合并”等途径发展而来, 成为一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 推动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新办本科院校的界定,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 有些研究者也称其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或新建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是指本科教育时间在10年以内的高校, 具体来讲是指从1999年扩招以来, 经国家教育部评审批准的由专科层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高校[12]。事实上, 新建本科院校没有一所真正新建的, 基本都是高职高专转过来的[13], 也有一些是从师范专科学校或成人高校转制而成立的。

从人才培养的层次而言, 新建本科院校层次高于职业教育, 但又低于研究型大学, 它处在二者之间[14]。全国的高校大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科研型学校, 第二类是教学科研相伴的学校, 第三类是教学型的学校,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属于教学型的学校[15]。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地方性特点, 属于教学型大学, 那么就不能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 而是以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应用性人才为主[16]。这样, 新办本科院校就肩负着服务地方 (行业) 经济、社会发展, 培养合格、优秀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对于新办本科院校而言, 其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长期以来, 很多新办本科院校深受传统大学的影响, 仍然沿用传统大学的课程考核方式。而事实上, 新办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与老牌本科院校是不一样的, 因此单纯采用老牌本科院校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况且老牌本科院校本身的考核方式还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 我国传统的高校在考核中由于相关主体往往对现行的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早已熟悉, 教学管理部门对期末教师课程的考核方式具有较严格的要求, 因此使得考核方式改革过程艰难[17]。而对于一些新办的本科院校, 由于自身办学定位与传统高校不同, 要求将人才培养的中心致力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 其在考核方式上也较为注重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为了更好研究科学、完整的考核体系, 有必要从学生认知角度进行评价, 以期深入研究管理类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及其考核效果。

三、研究调查数据分析

课程考核 (Assessment) 模式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 采用多种考核形式与方法, 制定出的一套切实可行并能全面考核学生的课程考核方案[2]。课程考核是高校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中有效地检验学生对专业所学知识的了解、运用、延伸和创新的一种有效方式。而目前, 大部分高校对课程考核方式大多以传统的考核方式为主, 缺乏实践、技能、过程性等方面考核[18]。莆田学院作为一所新办的本科院校, 升本以来, 坚持“有特色上水平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办学定位, 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定位, 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管理类课程考核方式上, 也不断注重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互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 目前学校管理类课程的考核仍然属于以评定成绩为主的考核模式。这种以评定成绩为主的考核模式, 突出地表现为重课本, 轻实践;重知识, 轻能力;重结果, 轻过程;重对学生的测试, 轻课程自身的建设。为了促进莆田学院管理类课程考核质量的提升, 适应新办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 文章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核为调查研究对象, 从学生认知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以期为新办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思路。

(一) 旅游管理专业考核现状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 (以2015届为例) 的管理类考核科目共有63门。其中闭卷笔试考核40门, 所占比例63%;开卷笔试考核8门, 所占比例13%;技能考核7门, 所占比例11%;课程论文考核7门, 所占比例11%;口试1门, 所占比例2%。

从考核现状统计中可以发现近八成的考核仍是以传统考核方式为主, 且成绩评定以期末成绩为主。除闭卷外的其它考核方式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 且考核方式不够多样化。最终成绩的评定也相对传统, 过程考核在总体考核中占据的比重相对较小, 重视程度仍不够高。

(二) 问卷调查结论分析

本次问卷采取纸质问卷及网络问卷形式, 主要以莆田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 共发放问卷总数210份, 其中回收207份, 有效答卷204份, 占总数的97.1%。同时对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围绕课程考核方式及其效果等问项进行随机访问, 以期对问卷结论进行解释性说明。

1. 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的关注程度

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对课程考核关注人数所占比例59%;一般人数所占比例37%;不关注人数所占比例4%, 只有少部分学生对课程考核关注度较低。由于课程考核方式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 如就业推荐、奖助学金评定以及毕业与否等多方面因素, 因此专业大多数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还是较为关注的。 (见图1)

2. 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

在问卷中问及学生对现有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中统计出有15.20%的学生表示对目前的考核方式表示满意;有61.76%的学生对现有的考核方式表示一般, 远高出其他两个选项;而当中有23.04%的学生对现有的考核方式并不满意。总体而言, 大部分学生对目前专业考核方式表示不太满意。但对于正在准备考研及专业成绩较好的学生对考核方式满意度分析中, 该类学生对现有考核满意度与成绩一般以及不准备考研的学生相比相对较高。 (见图2)

3. 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因素分析

针对学生对现有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 在问卷中发现有56.86%的学生认为目前考核方式是多样的, 29.9%的学生认为考核内容简单也是其满意的因素, 有55.88%的学生认为目前考核方式能体现出专业知识, 而仅有39.71%认为期末考核有利于自身的发展。除了选项中所列的项目, 另外学生满意因素也包括目前考核方式较完善、学生能够通过考核学到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文化水平。 (见表1)

4. 学生对课程考核不满意因素分析

在对问卷中不满意因素的统计中发现, 有50.98%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考核方式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有74.02%的学生即大多数认为目前的考核方式缺少实践性, 有46.57%的学生认为其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 有58.33%的学生认为考核方式无法锻炼出学生能力。另外, 学生还对考试作弊、考试客观题数目较多、闭卷科目多等感到不满意。 (见表2)

5. 学生对现有课程考核方式存在问题的认知

在问及“您认为现有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有哪些问题?”中, 有36.27%的学生认为目前考核方式中缺乏过程性考核, 37.75%认为目前考核存在误区, 46.08%认为目前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54.41%认为目前考核内容过于片面。 (见图3)

6. 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的偏好程度分析

在问卷分析中发现有, 75.98%的学生偏向于技能考试, 占大多数;48.04%的学生偏好于开卷考试;34.8%及26.96%学生期待调查报告及论文的考核方式;有28.43%的学生选择闭卷考试, 说明学生对技能考核、实践动手能力考核还是相对注重的, 大部分学生希望对专业课程考核能够加强技能考试的比重。 (见图4)

7、学生对平时成绩构成分析

在对平时成绩的构成访谈中发现, 有25.76%及23.99%的学生认为可以把在天空教室教师上传的文件下载阅读及师生互动列为平时成绩考核;有20.17%的学生认为小测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构成;14.9%的学生偏好于平时作业;而仅有7%左右的学生希望将考勤及随堂提问作为考核的组成因素。 (见图5)

8. 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考核所取得绩效的关注程度

在问卷中, 问及“您认为有必要通过课程考核评价出自己的学习质量和能力水平, 由此取得良好的考核绩效?”时, 有71.57%的专业学生表示“希望”, 16.18%的学生表示“非常希望”, 只有12.2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由此可以说明只有少部分学生不注重自己的学业, 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关心自己的学业, 对学习抱以积极的态度。 (见图6)

通过问卷、访谈及相关数据分析了解到,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考核方式仍处于传统的考核方式, 虽然旅游管理专业的考核方式不是一成不变, 但新型的考核方式所占的考核比重仍然较低。另外,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学生考核的最终成绩中实践比例相对较少, 考核内容注重理论知识, 使学生对知识采取机械式的记忆, 忽视了将理论结合实际, 使得考核成绩无法准确衡量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所以学生在问卷中对本专业的课程考核中提出的一些建议及意见大多反映针对考核是否可以增加实践方面的操作及增加过程性测验, 从整个考核方式中加强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发展, 锻炼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对课程考核方式建议

(一)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

在调查中, 有29.9%的学生认为考核内容简单是其对考核方式的满意因素之一。由此可见有部分学生对考核的目的只是纯粹的以成绩为主而不是把考核当作完成知识累积的一个过程。作为学生, 课程考核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得学分, 是获得文凭的“敲门砖”, 而更多的应把考核方式作为检测自己学习水平和质量的尺子, 不断督促自己去主动学习[19]。

目前, 大部分专业考试分数的好坏仍然是评价专业学生学习好坏的主流标准, 另外由于学生的成绩也同样关系到评优、评奖以及就业推荐等, 种种因素导致学生学习不以获取知识和提高技能为目的, 而仅仅是希望通过死记硬背、作弊等目的来追求高分。这种重结果, 轻过程的考核方式, 很容易使学生忽视平时的课程学习以及对自身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易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学生在考试中应该要明确考试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取得高分, 而是通过考试达到自身技能和知识的提高。这一点, 对新办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讲, 更需要校方的教育和引导。只有这样, 考核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和意义。

(二) 注重多样化考核

如果只是以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并不能很好的检验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20]。调查中可以发现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虽有多种考核方式, 但在考核中仍是以传统考核为主, 以新型考核方式如课程设计、调查报告、论文、实践操作等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

因此, 在考核上可采取调查报告、课程设计、论文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通过实施多种考试结合的考核方式, 把期末考核有效融进平时教学的过程中, 努力形成“教育、考试、学习”的相互配合, 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更能有效解决部分学生存在平时学习松懈、注重考前死记硬背、考试时作弊等手段取得成绩和考后遗忘知识的不良风气[21]。

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要求专业的任课教师有效结合自身课程特点,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成果的不同, 能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了解程度, 从而达到考核目的[22]。

(三) 加强过程性考核

在问卷统计中发现有36.27%的学生认为在考核中缺乏过程性的考核。虽然近年来也关注到了平时性的考核, 但期末考核的成绩占总体考核的比重相当大, 因此部分学生及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平时的考核。

而由于招生规模扩大, 平时的教学课堂上学生人数多使得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 学生的参与度十分有限且在平时的学习中很难与教师形成互动, 导致任课教师很难准确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23]。

因此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 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开卷、调查报告、课程设计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互动, 从而提高过程性的考核比例。适当调整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 如可将平时成绩比重调高, 适当降低期末考核比重, 在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可以加强课堂外的师生互动环节 (包括天空教室互动、教师文件分享等) , 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过程性考核对于新办本科院校的学生尤为必要, 毕竟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起老牌院校、特别是重点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讲会差一些。

(四) 加强技能性考核

莆田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建设有三个专业实验室, 其中包括导游模拟、旅游规划、中西餐服务与管理等实训室, 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十多个实习基地;另外还包括多个公共的实训室。虽然实训室及实习基地较多, 但实训课程所占比重还是相对较少, 且实训课程主要集中于大三、大四阶段。

当然, 加强技能的考核还应把实践教学与岗位所需的技能培训相结合。对于一些新办本科院校, 培养出应用型人才是办学宗旨, 因此应结合社会培训机构、校企合作成功的经验, 推进学生、教师、企业人员相结合从而实现课堂、实训室、企业环境的贯通, 以岗位所要求的技能具体指导实践教学[24]。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提出 第4篇

五年来,全省经贸战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及省第七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紧抓住中央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部署,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和“十一五”发展规划,认真落实“四谋发展”的实践主题、“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和“四个关键”的工作要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增强责任意识,务实创新发展,勇挑海西建设大梁,大力实施工业发展“八大战役”,扎实推进经贸“十项工程”,有效克服和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促进工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一是要准确把握加快发展的形势要求。十七大强调,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同样,我省也提出要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进“两个先行”,实现提前3年人均生产总值翻两番目标,缩小与海峡东岸的经济落差。实现这些目标,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发展,必须要有总量的支撑。发展是硬道理,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明年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稳中求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然,我们讲加快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必须是好字当头的发展。我们要继续抓住中央和国家部委支持海西、鼓励东部率先发展的机遇,加快发展,产业先行,工业先行,勇挑大梁。)加快调整工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产业优化升级,产业优化升级的基础在于结构调整。我省正处于重工化加快发展阶段,要抓住转变发展方式带来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以项目带动为抓手,狠抓项目的生成、运作、落地、达产等环节,坚定推进工业内涵深化技改提升工程。明年我们将着力实施200项工业重点项目,实现投产100项。具体如下:

1.重视发展装备制造业。4.培育发展节能产业、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注重低碳、无碳工业的发展,重点支持节能环保型装备产业发展,支持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支持信息产业和软件业发展,加快建设福厦沿海地区国家级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南安光伏产业,加快太阳能级高纯硅材料等项目建设;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中药现代化,重点推进福州、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建设,实施厦门养生堂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化等项目。

5.大力推动企业结构调整。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配合省国资委推动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推进“高位嫁接”,抓好与中铝、中石化等央属企业的合作项目,着力推动跨国公司投资合作。加快成长型民营企业的培育,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现代金融手段,支持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促进企业产权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发展水平。评选表彰省突出贡献企业家,做好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宣传活动。

6.积极推进区域结构调整。积极参与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和结构,推动形成产业集聚、技术集成、人才集中、服务健全、轻重协调、区域和谐的产业布局。以推动产业转移为重点,研究支持设立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促进区域协调。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加工水平,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

调整工业结构,做大工业总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说到底要落实到项目上,靠项目来支撑、来推进、来带动。要充分利用前几年产业梳理的成果,认真组织实施“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和行业行动计划,突出抓好项目的组织、策划和引导工作。要进一步抓好产业链项目的策划、生成,形成产业发展的导向目录,有效地引导项目招商;建立完善项目储备机制,不断补充充实项目库,实施项目滚动计划;加强项目综合服务和协调工作,切实帮助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协同互动发展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促进经济增长“三个转变”的重要内容。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流通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培育产业竞争力、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流通效率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流通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重点方向,促进生产、服务、需求之间的有序衔接和良性互动。

1.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五)深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是发挥区域区位优势,促进区域互动融合的重要举措。我们要着眼于海峡西岸发展大局,以区域互动合作为主线,以产业协作为核心,以闽台港澳合作为重点,以闽商回归为牵引,提高区域合作水平。

1.发挥闽商回归的牵引作用践证明,党的建设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当前,海西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处在全面实施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能否抓住和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国务院《意见》,加快推进海西建设,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能否把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好,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更好地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加快推进海西建设。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极端重要性,对于加快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高度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推进我省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根据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测算的经济景气指数,目前工业增加值的一致合成指数、先行合成指数都已经快速回升,显示出未来经济将继续向好。

投资方面,在国家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政策推动下,企业投资意愿继续上升。人民银行5000户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企业投资意愿逐步恢复,一季度企业固定资产为51.1%,仍处于扩张区间。

消费方面,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有42.2%的城镇居民家庭月消费增加,比去年底和去年同期分别增加4.0和12.6个百分点。同时,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消费贷款需求景气指数从2008年四季度的51.8%(2004年以来最低点),逐步回升至2010年一季度的66.8%,达到2007年以来的较高水平。

外贸方面,随着世界经济复苏,我国二季度对外贸易将进一步回暖,外贸订单等指标显示出口增速将保持在20%以上,进口增速受价格及内需推动仍维持在高位。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频发,我国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全年贸易顺差比上年会有所减少。

人民银行5000户企业问卷调查显示,工业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景气指数从2009年一季度的42.2%上升至2010年一季度的53.2%,连续四个季度上升。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显示,2010年一季度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达65.6%,虽比2009年四季度略有回落,但与历史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高,比2000年以来的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比近两年的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

2009年中国经济最引人注目的不应该是他的GDP增速,因为GDP的增速是结果。2010年中国经济的GDP增速显然不是价格信号、市场竞争或供求关系能说清楚的,相反中国中央政府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关注。

1、四万亿投资计划。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2010年中国政府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中国保八的增长目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四万亿投资计划正好符合中国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政治需要,东中西三大地带都各得其所,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

浅析推进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第5篇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推进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

福建各地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推进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好”字当头谋发展, 把“好”字放在首要位置, 把“快”字建立在“好”字的基础上, 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省各地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福建全省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二) 大力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 影响城乡协调发展, 其根源在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需要加强“三农”工作, 发展农业生产, 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省各级政府需要贯彻落实党的支农惠农政策,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 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 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 建立和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解决好城乡、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 为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有力的基础。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 是推进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证。

(一)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从福建省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继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当前需要加快建设闽东南高优农业、沿海蓝色农业、闽西北绿色农业三大产业带。同时在具备条件的地区, 加快建设一批生产规模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不断满足国内外市场日益增长的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各地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 进一步加强海洋管理和环境保护, 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带动辐射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二) 努力加强闽台农业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福建对台区位优势, 落实海峡两岸 (福建) 农业合作试验区的政策措施, 加快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试验区发展, 推动漳浦、漳平、福清等地台湾农业创业园建设。大力引进台湾良种、先进技术、深加工设备, 以及先进经营管理经验, 培育和壮大闽台农业合作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外商和台湾农民到福建投资创业, 进一步扩大闽台农业合作交流空间, 不断提高农业招商引资水平, 拓展对台农业合作领域。努力构筑两岸科教、信息、人力资源交流平台、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引进消化平台和探索农业发展机制创新平台等“三大平台”,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推进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拓宽农民就业与增收的渠道, 是推进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大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 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根本途径。福建各地必须从实际出发, 加强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工作, 建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 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积极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加快发展, 进一步优化城乡工业布局, 努力推进县、乡工业集中区和县域工业的发展, 努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高度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 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达国家是夕阳产业, 但在目前农村劳动力富余的情况下, 此产业在国际上还很有竞争力, 并能缓解就业的紧张, 增加就业岗位, 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推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 切实保障务工农民合法权益

福建各地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 必须切实保障务工农民合法权益,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 取消对农民工不合理的限制。大力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 消除不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 着重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 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 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 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 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 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 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为进城务工农民解决后顾之忧, 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四、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况, 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是推进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 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福建各地必须按照循序渐进、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用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增强小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吸引力和就业容量, 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就近转移, 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尤其要加强和谐村镇建设,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开展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的建设, 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力度,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 促进全省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 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福建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按照扶贫政策不变、扶持力度不减、扶贫地点滚动调整的原则, 继续采取资金捆绑、干部驻村、部门挂钩的办法, 实施好扶贫济困开发整村推进计划, 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沿海发达地区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的作用, 促进沿海与山区良性互动, 深入推进山海协作与对口帮扶工作, 引导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加快发展既能够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中小型项目建设, 以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从福建农村发展实际出发, 探索推进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海峡西岸农业高职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第6篇

关键词:海峡西岸,农业高职教育,改革

马克思说:“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高职教育一直扮演着推进者的角色,但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业高职教育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还较为薄弱,如何加快海西农业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升教育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这是海西经济建设的重大课题。

一、海西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蓬勃发展,海西农业高职教育肩负着海西农业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历史任务,其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但其目前在可持续发展上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克服的发展瓶颈。

(一)农业高职教育的规模较小且基础薄弱

海西农业职业教育的范围包括福建省和覆盖浙、赣、粤一部分,可是承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在数量上少,整体规模较小,力量比较薄弱。以福建省为例,涉及农业高职教育的院校主要有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其他民办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少之又少,福建省九地市分别设有农业中等职业院校等。这些农职院校在现存的教育体制下与其他非农院校存在着激烈竞争,而且有限的教育资源被分割了,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打造具有海西特色的航母式的全职的农业类院校,而且农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人才的层次和素质也参差不齐,即使属于全职的农业类高职院校也没有形成集团式、产业式规模,没有形成强大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没有对海西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支撑和推动作用。海西现代农业产业、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全国而言是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产业基础、政策环境、农业高科技实力、涉农资金以及发展观念等制约因素,但农业职业教育欠发达、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是关键因素。

(二)农业高职教育体制障碍有待突破

高职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海西农业高职教育并未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本身的教育体制改革未能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陷入了旧体制路径依赖,行政化管理体制依然存在,高职办学未能与市场充分有机结合起来,依然是行政体制下的大学办学体制,难以实现专业型模式向技术应用型模式的跨越,还未完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高职教育新体制。这样的体制必然造成海西农业高职教育未能形成产、学、研、用一条龙模式发展,使学校自身发展难以上新台阶,一方面导致学生的培养质量低、实践动手能力差。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对海西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如何改革行政化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按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重构适应市场经济的高职教育新体制,是现今海西农业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又一因素。

(三)农业高职教育自身优势有待充分发挥

海西农业高职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存在许多独特的发展优势。首先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靠江西省等祖国内陆腹地,东临我国台湾,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空间广阔,发展农业高职教育的回旋余地大;其次具有人才优势。福建、浙江、江西、广东相对全国来说经济比较发达,比较容易聚集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先后出现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农业是基础产业,古代的农耕技术、方法先进;第三,开放程度高。闽、浙、粤地处沿海,面向世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人们的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在对外开放中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特别是农业技术有优势;第四,教育水平高。闽、浙、赣、粤人口众多,高校林立,教育基础扎实,人民群众受教育的传统意识强烈。这些都是作为发展海西农业高职教育的优势,并在海西农业高职教育做大做强的发展中得以充分的利用和发挥,但目前的农业职业教育尤其是农业高科技领域的应用研究、农业技术的服务层次还不高,对外交流的合作机制还处于初期阶段。

二、制约海西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海西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有社会认识缺位、办学理念偏差、教育扶持力度不够和地方政府发展农业的优惠政策缺失等。

(一)社会认识缺位

海西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对各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客观上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但由于受我国传统思想认识的影响,全社会包括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属于三流学校,是本科院校之后的无奈选择,造成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不愿读高职,尤其是“农”字头的高职院校更是处于尴尬的困境,许多家长认为中国就是从几千年来农耕社会走过来的,搞农业没有前途,因此不愿意把孩子送入农业高职院校学习。这种社会认识的缺位是导致目前包括农业高职院校遭遇发展瓶颈的重要原因。

(二)办学理念偏差

海西农业高职教育在办学理念上存在偏差,教学模式依然遵从普通高等教育的惯性,重课内或校内教育,轻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改革滞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相对陈旧,难以把握和跟踪现代农业对科技发展的要求;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不够紧密,为了招揽生源,不惜条件设置许多非农专业,甚至非农专业的生源大于农学专业,偏离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由于建设资金缺乏,农学类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学生实训实习深受影响,实习效果也不理想。这都影响了农业高职教育为农业生产、服务、管理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急需农业人才目标的实现;缺乏高技能型和“双师型”专业教师,现任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再到高职任教,缺乏第一线的实践操作能力锻炼,这与农业高职院校必须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存在偏差。这种封闭的办学理念使产教、校企间的联合无法取得实质性改变,农业人才的培养、使用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严重脱节。

(三)教育扶持力度不够

教育行政部门对农业高职教育的发展措施、扶持力度存在偏差,把有限的教育经费主要投入到普通本科院校和基础教育的建设上,农业高职教育的投入经费很少,高职教育只能处于维持阶段,难以进行必要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在招生政策上,由于普通本科高校大量扩招,许多高职院校难以完成招生计划,高职教育生源的数量、质量不容乐观,农字类的生源更是堪忧。这种高职教育的政策,是导致目前包括农业高职院校遭遇发展瓶颈的重要因素。

(四)发展农业的优惠政策缺失

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处中国的东南沿海,发展农业有着天然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也提出“山海合作”的愿景目标。但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农村地方政府没有制定一揽子的农业现代化振兴优惠政策和发展的规划,包括农业项目发展规划、农业人才引进规划、农业资金投入安排等,农业的集约化程度低,地方政府主要是集中精力上大项目,发展工业、兴办工业园区、大搞房地产开发等。这样,农业类高职毕业生很难学以致用并施展专业才华,完成在农业第一线的对口就业,反过来,以就业导向型的农业高职院校办学就处于艰难的保生存之中,难以发展壮大。

三、加快海西农业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面对海西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及产生原因,有效探寻破解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的路径,对于海西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有效整合农业高职教育力量形成大教育格局

首先,改革旧有的体制障碍。改革高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重构以教学为中心,营造有利于灵活、宽松、有效的高职教育发展的新体制、新环境,通过体制创新,高职教育由行政主导型向教学主导型、由学科教学型向技术应用型的跨越。

其次,发挥政府教育引导力。海西农业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参与。政府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解决农业高职院校发展经费的不足,在招生方面给予降低学费等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鼓励农业企业集团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职教集团,创建具有强大辐射力、带动力的国家级农业高职院校。

再次,加强农业高职院校的合作。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高职院校各具特点、各有发展优势,闽、浙、赣、粤应加强农业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包括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农业人才、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农业技术研发等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夯实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增强并提升办学实力。通过院校之间的合作,使之形成海西农业高职大教育的格局。

(二)充分发挥农业高职教育优势突出办学特色

农业高职院校应围绕国家扶贫开发“精准扶贫”的理念,充分发挥其应用技术型专业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振兴和农民脱贫致富发挥突出作用。因此,优先发展和培养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急需的,并且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专业和人才,如食用菌栽培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及其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贮运与营销技术、高附加值的植物栽培与保护技术、畜牧兽医与水产养殖技术、园艺园林技术、蜜蜂养殖技术、发酵工程和酶工程技术等等。围绕这些特色专业和技术,培养一大批具有敬业精神的职业型和岗位型人才,开展大规模面向农村的农业技术服务,真正彰显农业高职院校鲜明的产、学、研、用一体的办学特色。

(三)稳步提高农业高职教育质量增强社会认同感

要增强海西农业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感,就需要稳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高职教育应该是“面向适用技术”的教育,是“面向一线现场的高等教育”。明确办学目的,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逐步完善以学校为中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首先,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海西高职教育要以农村、农业对人才需求为依托,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的原则,注重培养基础性、多样性、创新性的多规格人才,主动适应和服务于农村、农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需要。同时,培养对事业具有良好忠诚度的、健全人格和自我发展潜力的职业人。

其次,建立健全教学全过程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必须坚持科学、高效的原则,规范教学管理者、教育者、学生全员参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涵盖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根据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授内容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与学生多向互动,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创新者,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再次,开展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活动。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式不能画地为牢,固守在有限的校园里,应该大胆地走出校门,与地方基层政府或企业开展合作,合理地区布局,联合建立典型的实验实训基地,这种基地既是教学基地,又是农业实用技术转让的孵化器,还是在农村开展技术服务和推广的示范基地。这样的立体直观的教育教学,有利于扩大高职教育的引导力,增强社会的认同感,有利于培育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的不断涌现,加速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四)提升培养农业技能型人才促进创新创业能力建设

现代农业作为海西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农业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办学条件,瞄准农业高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紧跟农业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先优重点建设一批面向农业的特色鲜明、办学水平高的精品专业,依托行业企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专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专业认证体系,推行职业技能鉴定,提升农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标准化、专业化水平。

在加强标准化、专业化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农业科技以不可想象的深度和速度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传统的农业技术很快会被淘汰和更新,所以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劳动者去改造传统农业,把传统农民改造成职业农民,把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改造成农业社区、生态园区或农业企业集团,使广大的农村、农民完成农业集约化、现代化的改造,使广大的农村成为有志献身农业人士的希望田野和乐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

海峡西岸旅游区 第7篇

1 文献检索的结果

尽管国内学者对城市群的研究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 但因海峡西岸城市群概念的提出较晚, 具体到“海峡西岸城市群”的相关文献并不多。但不能以此断定国内学者对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关注不够。因此有必要回顾一下近20年来“海峡西岸城市群”及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研究进展。本研究的综述参考文献仅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论文, 没有搜集其他类型的文献。

检索文献来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检索时间段为1980—2008年, 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为检索词, 检索项分别为篇名、主题、关键词、摘要、参考文献和全文, 精确匹配, 检索结果如表1。

注: (2008-07-22检索)

检索文献来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检索时间段为1980-2008年28年, 分别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中的六大城市“厦门”“福州”“泉州”“漳州”“莆田”“宁德”为检索词, 检索项为篇名, 精确匹配。因以城市名为检索项会检索到一些与城市群及城市建设无关的文献, 因此查询范围不包括理工A类、医药卫生和文史哲 (这类文献中绝大多数是与城市群建设无关的) , 查询结果难免有所疏漏, 但能代表最新的研究趋势, 检索结果见表2。

注: (2008-07-22检索)

从检索数据来看, 尽管1980—2008年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为篇名的学术文献只有8篇, 以城市群中6个中心城市为检索词, 搜到的学术文献仅关于厦门的就多达6 293篇。因2006年才正式提出海峡西岸城市群概念, 2006年才出现第一篇关于海峡西岸城市群的文献。但国内学者80年代初期就已开始了对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研究 (表3) , 由此可见, 学术界对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关注由来已久, 但国内学者对城市群的研究多是以各个城市为单位来研究, 把海西城市群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很少。因此, 需要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对海峡西岸城市群进行综合的研究, 这对于推动整个区域的快速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注: (2008-07-22检索)

2 海西城市群的范围界定

海西城市群建设起步阶段包括福建省沿海6个区市, 即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和宁德等6个中心城市。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和泉州市为中心, 外延到漳州、莆田和宁德, 并向三明、南平和龙岩辐射。包括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和宁德6个省辖市, 福清、长乐、晋江、南安、石狮、龙海和福安7个县级市和28个县。土地面积515 km2, 占全省面积的44%;人口为2 508万人, 占全省人口的71.42%。GDP占全省的84%[3]。王庆华认为, 这个范围定得还是偏大, 因为客观上福州、宁德和漳州的山区县还不算城市。相比之下, 泉州的山区县已经达到了小城市的规模, 尽管还不是行政区划意义的建制市。从长远来看, 海西城市群当然有必要调整范围, 向其他3个设区市挺进, 甚至沿着交通干线向浙赣粤三省邻近地区伸展。

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各城市已经形成紧密的传统经济联系不同, 国内正在争取进入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视野的城市群都面临着地理范围难以确定的问题, 例如辽宁省的辽中南半岛城市群是以设区市为标准划分的, 而山东半岛城市群最初以设区市为主, 兼顾县级市为标准, 在规划定稿时也采用了设区市标准。这一方面是为了引用统计数据研究的方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积极性, 所以海西城市群也以设区市标准为宜。而海西城市群的对外联系从目前来看, 重点是北承长三角, 南接珠三角, 这是经济交通联系最紧密的一条走廊, 而未来发展却必须考虑对接西部腹地和海峡两岸港口与城市互动。至于海西城市群的内部结构, 更是面临着核心不强, 城市互相竞争激烈的问题, 城市分工并不容易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

海西城市群的范围界定、对外联系和内部结构, 决定了它在全国城市群竞争中的地位。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看法, 国内应重点建设十大城市群, 其中包括海西城市群。倪鹏飞则认为全国有15个城市群, 海西城市群的竞争力排在第六位。从影响范围来看, 长三角是世界城市群;珠三角和京津冀 (环渤海) 城市群是国家城市群;而海峡西岸城市群是区域城市群。从国内建设城市群的步伐看, 发展最早且最成熟的是长三角城市群 (包括1个直辖市和16个设区市) , 其次是珠三角城市群 (包括广东9个设区市, 从经济联系看还包括2个特别行政区) 和京津冀城市群 (包括2个直辖市和河北8个设区市) , 海西城市群在第三集团中位居前列。三大全国性城市群都是跨省市的, 且有直辖市或特别行政区为骨干支撑, 而海西城市群目前仅是省域之内, 故影响力不如前者;最能衡量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海西城市群也明显低于三大城市群, 仅有珠三角城市群的一半。但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福建省的积极争取和国家的重视, 海西城市群成功地挤进了国内第二集团前列, 成为建设部参与规划的第四个城市群, 仅次于第一集团的三大国家级城市群。海峡西岸建设城市群的条件是否具备呢?

持肯定意见的学者们认为:福建城市化水平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 福建省城镇化率一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已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 中心城市建设初具规模, 城市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在全国处于前列, 厦门市的竞争力在全国排在第16 位 ( 包括港澳台在内) , 交通条件尤其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大有改善, 福州、厦门和泉州3个中心城市开始建设都市圈, 闽南4个中心城市 ( 厦门、泉州、漳州和龙岩) 开始探索城市联盟, 所以已经初步具备建设城市群的条件。

持否定意见的学者们认为:国内只有3个较为成熟的地区具备建设城市群的条件, 福建自然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较差, 难以形成海西城市群, 最多只是海峡西岸沿海地区的城市群; 福建工业化起步晚, 即使是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也不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4%, 而珠三角城市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5%, 长三角城市群要高出135%, 环渤海城市群要高出99%, 所以海西城市群的综合发展水平明显够不上全国前列水平; 海西城市群的龙头福州、厦门和泉州都难以服众, 没有真正的核心。

所以, 可以初步得出结论: 福建省建设城市群具备一定的条件, 但难度较大, 基础还不够扎实, 突出问题是中心城市建设起步晚, 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在全国城市群的竞争中, 海西城市群明显落后于第一集团, 但在第二集团中并不弱, 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

3 海西城市群的内部结构

倪鹏飞等指出, 从空间形态来看, 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多中心 ( 多核) 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群是双核城市群。衡量首位城市的主要指标是总人口, 根据2006年福建统计年鉴, 莆田总人口202.67万, 非农人口只有39.63万, 厦门2006年人口146.77万, 非农人口为91.04万, 即莆田非农人口还不如厦门多;泉州99.08万、漳州52.67万、宁德42.11万、南安148.19万、晋江102.89万。总人口依次为:福州2005 年常住人口666 万, 5个区人口172 万, 福州城镇人口为140.6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为82.3%, 城镇化水平高于全省34.3个百分点[4]。综合以上数据说明, 福州和厦门的城市化水平要高于泉州, 特别是中心城区人口明显多于泉州。再考虑到福州的省会政治中心地位和厦门的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地位, 这两个城市一般被认为是海西城市群的核心。但人口总量这个衡量城市首位度的关键指标还是反映出福州和厦门这两个城市的核心作用不明显, 难以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因此郑元凯指出, 由于行政区划调整难度大, 直接制约了福州和厦门中心城区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所以只能在小幅度调整行政区划的前提下, 改善其城市功能, 调整城市内部的人口和产业分布, 使这两个城市的空间真正高效利用起来。三大中心城市的规划中, 福州要制定“重心南移和东移西扩”的发展战略, 把周边接壤的腹地, 包括闽侯和闽清, 长乐地相关区域纳入城区体系当中, 并提高其他县市的城市化水平。人口的扩张应以农村人口的转移为主要方式, 重视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作用, 将南平、宁德的产业和市场纳入区域分工与协作范围, 带动闽东、闽北发展, 进而形成南连泉州, 北接长三角, 西邻内陆省份的范围更大的城市群。蔡德奇、隋军、王开明等认为厦门要实现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的跨越, 迅速扩大城市规模, 一方面向海沧和翔安两翼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城市联盟, 与漳州角美、港尾及泉州水头、安海、围头联结, 促进闽南厦漳泉经济一体化。既然选定福州和厦门作为海西城市群的核心, 那么其他城市就应围绕其发展战略调整各自的定位, 而不宜过于强调竞争, 否则就失去了规划的意义。综合各学者的观点, ① 总部经济作为新一轮发展的热点, 无疑应优先考虑厦门和福州为落脚点, 总部经济将带动这两个城市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与之相对应, 这两个城市不应集聚过多的制造业, 应有序地向泉州、莆田、宁德和漳州转移。② 福州和厦门除了重点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如房地产业、旅游业、教育和卫生事业等来引导人口集聚, 还应强化物流中心、会展中心、交通枢纽和金融中心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地位, 这有助于福建摆脱物流技术水平低、总量小和物流成本高的落后面貌, 也使福州厦门不至于落入产业空心化的陷阱, 确保产业结构持续升级。③ 在流域环保协作方面, 要加强上下游之间的环保和减灾预警机制联系, 强化下游对上游地区的生态补偿, 使沿海城市群能可持续发展。

4 海西城市群的对外联系

海西城市群的做大做强首先是面临着战略展开的方向问题, 北上南下或东承西接都是可供选择的方案, 这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扩容是一个道理, 当然城市群的对外联系还有海洋和空中这两个渠道, 不是简单的陆上交通联系。应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两纵四横”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设。“两纵”建设包括连接长三角至珠三角的沿海通道和长三角至珠三角的内陆通道, “四横”建设包括闽北至赣皖通道、台湾北部至闽赣鄂通道、台湾中部至闽赣湘通道以及台湾南部至闽赣南部及西南地区通道。推进北京至台北、福州至广州、厦门至成都和泉州至南宁的高速公路建设。发挥港口优势, 形成以港口为核心的综合交通运输网体系。张千红和何跃认为, 福建要以港区为依托, 连接公路和铁路, 真正形成东出西进、南联北接的综合交通网络。首先, 港口建设方面, 突破行政区划, 加快把漳州港中与厦门港相近的港区纳入厦门港统一规划, 扩大厦门港范围;开发福州港的外海深水区;将湄洲湾南北两岸整合为一个完整港, 从而在沿海形成三个核心港口;其次, 铁路建设方面, 纵向上, 加快建设连接三个港口的福厦铁路, 推进连接两大三角洲的温福和厦深铁路;横向上, 对接内陆省份, 以沿海主港区为起点向西推进, 提升横南、鹰厦、外福铁路建设[5]。叶飞文提出要将海峡西岸港口群纳入全国港口布局规划, 加快规划建设集装箱航运、大型散货中转和为临港工业服务等港口, 推动厦门港成为国际航运枢纽港, 福州港、湄洲湾 (南、北岸) 港、温州港和汕头港成为国家主要枢纽港口, 争取国家支持重点建设福州港和厦门港, 大力发展国际中转业务, 吸引国际班轮公司在福州和厦门开辟更多的干线航线, 推动福州和厦门港早日建成国际航运干线港。加快厦门、福州和湄洲湾集装箱港区及码头建设, 发展湄洲湾大型专业化油气码头[6]。城市群的对外联系不仅仅是交通联系, 还包括由此带来的人口、资源、资金和信息流动, 会展作为城市之间交往的重要平台要大力开发, 深化海西城市群在策展领域的合作, 如广东主导的“9+2”合作模式可争取在厦门和福州承办专业会议, 厦门的中国投资洽谈会也可以走出去和上海、深圳合作, 同时不断深化闽台城市专业会展的合作。李非等学者从更大的战略范围来看, 提出港口的对外联系不应限于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等地区, 而应加强和东盟、日本与韩国的合作, 使得海西在亚太经合组织这一经济区域内占有一定的地位。福建省和港澳、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一向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应抓住中国和东盟大力发展经贸关系的历史机遇, 不要把眼光局限在闽台合作这个狭小空间内。参照新加坡成片开发苏州工业园和天津生态城模式, 积极争取把宁德三都澳和湄洲湾推荐到国家战略视野内, 让香港特区、澳门特区或新加坡、欧洲某一强国来整体开发。因为单凭福建自身实力和规划水平, 难以达到这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层次, 开发效果和质量肯定也不理想, 不如引进强大的境外龙头组织整体开发, 带动福建港口建设的飞跃[7]。

摘要:在文献统计的基础上, 对海峡城市群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梳理, 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定位研究表明, 未来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专题研究在诸多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拓展的空间。

关键词:海峡西岸,城市群,经济区

参考文献

[1]王庆华.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若干重大问题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8 (1) :65-69.

[2]周惠来, 郭蕊.中国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10) :55-60.

[3]郑元凯.海峡西岸城市群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特征与优化[J].金融经济, 2008 (6) :25-27.

[4]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006[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5]张千红, 何跃.福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及对策[J].福州党校学报, 2006 (4) :56-58.

[6]叶飞文.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J].发展研究, 2007 (10) :10-13.

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资源整合研究 第8篇

1 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基本情况

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福建省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海洋省份,海岸线直线长度535 km,曲线长度达3 324 km,居全国第二位,约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18.3%;海岸线曲折率为1:6.2,居全国首位;海域辽阔,面积达13.63万km2;海岸曲折,岛屿众多,形成了许多港湾。福建省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较大、较重要的港湾,白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宁湾、三沙湾、三都澳、罗源湾、福州港、湄洲湾、厦门港、东山湾等。这些海湾一般水深港阔,不冻不淤,口外有岛屿拱卫,两侧有半岛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地理形势,屏障条件良好,风平浪静,形成天然良港。其中,尤以厦门港、沙埕港、湄洲湾、罗源湾、三都澳和东山港等6处条件最为优越。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全省大小岛屿共1 404个,总面积为1 200多km2。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已建成生产性港口泊位507个,包括1万t级以上深水泊位58个,其中10万t级深水泊位2个;同时建成10条1万t级以上深水主航道,总长272km,其中厦门湾、湄洲湾可通航10万t级海轮,福州港可通过5万t级海轮。.

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现已初步形成以福州、厦门2个国家主要枢纽港为中心,大中小港口相结合的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港口布局。厦门港已成为国际集装箱干线港,福州港、泉州港也正在加速向大港发展,宁德、漳州港的发展也受到很大的关注。据福建省统计局2008年统计,福建沿海港口货运吞吐量总值为27070.06万t,其中福州港6702.59万t,厦门港9701.96万t,泉州港7224.30万t,宁德港1007.26万t,湄洲港1802.26万t,漳州港631.69万t。

2 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港口资源使用效率不高

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良好的港口资源,特别是四深水岸线和超深水岸线资源在全国位列第一,有全天候进出20万~30万t级船舶的深水岸线45 km,可建107个20万~30万t级泊位,其中比较出名的深水港口就有5个,分别是厦门港、湄洲湾港及漳州港的招银港区、宁德港、三都澳港。在综合运输网不断延伸、国际多式联运蓬勃发展、航运船舶大型化发展、港口竞争日益激烈化等多种背景下,海峡西岸经济区尽管拥有良好的港口资源,但其使用效率低下。其港口吞吐量也没有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增长速度快。

2.2 港口资源重复建设现象多

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北面是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是中国经济最有实力的经济区;其南面是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广东、香港、澳门,它们由于经济成分相似性日益增强而成为中国华南最生气勃勃的一个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刚好位于这2个繁华区中间,发展港口业可谓左右逢源。其东面是隔着一道海峡的台湾地区,如今很多台商纷纷到福建投资,为港口业的发展创造很多机会。其西面是正在崛起的江西、湖南等内地省份,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的发展开拓广阔的经济腹地。但是各港口所在地域由于实行行政划分,不同地区为争创自身经济的发展,各港口资源缺乏统一规划,致使各地大力扩建港口,恶性开发,港口资源重复建设问题十分普遍,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2.3 港口企业仍存恶性竞争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港航市场的不断开放,外资航港企业凭借优质高效的作业服务及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占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港航企业机制刚刚起步,许多港航企业对风险意识不够重视,为了争夺货源,不惜采取压价的恶性竞争手段,结果导致两败俱伤。不仅本港口群内不同港口之间为争取货源而打价格战,而且同一港口内不同港区也大打价格战。因此,如果再不进行港口资源整合,必将导致港口经济效益进一步下滑,使港口经济的发展陷入困境。

3 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资源整合的具体措施

3.1 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内部资源整合

对港口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进行整合,就是要优化港口的资源配置,提高港口的通过能力,提升港口的核心竞争力。

3.1.1 福州港

福州港由河口港和海港组成。河口港居闽江下游,共有7个港区,海港分部在闽江入海口南北两翼,共有4个港区。福州港北起罗源湾,南至兴化湾北岸,东到平潭岛,拥有1万t级以上的深水泊位19个,最大靠泊能力为3万t级。鉴于起有河口港,可随闽江水系深入市区,便于开拓经济腹地,根据影响港口群内部资源整合的因素分析和整合港口内部各子系统资源的途径,福州港应发展以大型散杂货物为主,集装箱运输为辅的综合性港口。同时,大型散杂泊位的建设应视本地及周边地区工业项目的落户状况而定,大型集装箱泊位的建设要审时度势,由政府部门严格把关,合理控制并规划各港区建设,避免盲目、重复建设。

3.1.2 厦门港

厦门港是东南沿海重要的天然深水良港,自然条件优越。港内水域宽阔,水深浪小。港内具有大、中、小泊位配套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大港设施。最大靠泊能力10万t级。2005年,厦门港实现了厦门湾南北两岸“八港合一”和港、航、水“三政统一”的一体化管理,而且厦门是“建设海峡西岸战略”的中心,因此,应着力将厦门湾南北两岸建成国际集装箱干线枢纽(中转)港。海运集装箱最重要的特征是相对集中,也就是航班集中,重、空柜集中,储运集散集中。为了避免资源浪费,还应将散杂等泊位改建成集装箱泊位,以节省港口资源,确保集装箱有效运输,并利于厦门城市环境保护。

3.1.3 湄洲湾港

湄洲湾港是天然深水良港,可接纳30万t级巨轮。湄洲湾还是台湾海峡两岸人流、货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口岸,是福建重点开发建设的三大重点港口之一。同时,湄洲湾居福建沿海中部,南连泉州、厦门,北接福州,拥有良好的重化工业基础。为有效利用好湄洲湾的深水资源,依现有布局及基础,可在南岸重点布设石化泊位,建设大型石化中转储运基地。

3.1.4 泉州港

泉州港现辖有4个港区16个作业区,拥有1万t级以上泊位10个。泉州港已经形成以泉州湾为中心港区,大中小码头泊位优势互补、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功能齐全的港口体系。但是,泉州港离厦门港比较近,从海运集装箱的重要特征来看,泉州港现有的集装箱港区应尽快整合为厦门港的外围集装箱港区,以消除厦门港深水岸线不够长的弱势。这不仅有利于泉州、晋江地区外面货物就近进出口,还有利于节约短途运输成本。

3.1.5 其他港口

海峡西岸经济区除大力发展上述4个重要港口外,也在打造其他港口。宁德港和漳州港是自然条件良好的深水港口,但由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欠佳,基础相对较薄弱,自然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宁德港和漳州港应积极实行“项目带动”战略,争取大工业项目落户,发展大型临港工业,着力拉长加宽相应的产业链,充分利用港口天然资源,使宁德港和漳州港建成大型工业港。

3.2 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外部资源整合

3.2.1 港口群内各港口之间的整合

港口群资源整合表现为港口群内各港口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资源整合涉及多方面内容,也牵扯多方主体的利益,所以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应该合理地选择整合的策略和措施,以保证整合过程顺利进行和整合目标最终实现。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外部资源进行整合时,应遵循资源整合的有关措施。如进行差异化竞争,实施差异化战略,其主要目的是错位竞争,开辟蓝海市场,避开红海市场。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各港口而言,由于资源条件、港口腹地经济状况、产业布局和经济增长模式等不完全相同,因此,每一港口都可以打造自己的特色,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具有不同特色的港口服务和物流服务。如,厦门湾南北两岸适合打造国际集装箱枢纽港,而泉州港应尽可能整合成厦门湾的外围集装箱港区,以弥补厦门湾深水岸线不足。另外,在差异化竞争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经济腹地,从而调整港口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2.2 港口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整合

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与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资源整合,建立纵向一体化的合作关系,可以从4类对象入手。

3.2.2. 1 航运企业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航运市场中,航运企业依靠单一的海运业务已经很难发展下去。因此,调整和拓展服务范围已成为航运企业的必然之选。而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服务产业,凭借其增值服务已经成为航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现在,大型航运企业都在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业务。港口是物流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为了加强多式联运与物流系统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航运企业正积极与港口合作,为将来提供整个物流供应链的服务打下基础。同时,远洋运输船舶的专业化和大型化已经成为趋势,这就要求世界上主要的集装箱枢纽港也要向大型化的方向发展。港航联合是班轮联盟和组合港形成之后的必然结果。港口和船公司联合投资码头建设,已成为适应船舶大型化的一种新趋势。这对于枢纽港减轻投资压力和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大型航运公司掌握众多箱源,港口与它们合作就等于掌握了较稳定的、大量的货源,因此这种合作与港口的根本利益也是一致的。

3.2.2. 2 口岸单位

口岸是指由国家指定的用于对外往来的经济贸易的商埠,包括政治、外交、科技、文化、旅游和移民等方面的往来港口。口岸顺畅的贸易渠道和信息渠道对港口开展现代物流非常重要,货物的通关效率对整个系统的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港口企业应该与海关等口岸单位全力合作,不断改善通关环境,提高通关效率,为整个物流过程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3.2.2. 3 其他相关物流企业

现代综合物流服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几乎没有一个港口能独立完成全部物流服务。所以,港口发展综合物流服务,就需要与其他相关物流企业进行联合,走合作化经营的道路,这类物流企业包括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企业。对于这类物流企业来说,像港口这样拥有码头、仓库和集装箱堆场的合作伙伴,当然求之不得;反过来,它们或许早已开展物流服务,这对港口开展物流服务又有促进作用。因此,港口与物流链上的其他相关物流企业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加强与它们之间的合作是港口发展现代物流的一条捷径。

3.2.2. 4 其他运输方式提供者

港口是水、陆运输的节点和集散地,货物的集疏运是港口的主要功能,也是港口物流的重要内容。主要运输方式除了水运之外,还包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这些运输方式相互补充又相互竞争。运输成本与质量直接影响着用户在不同的运输方式之间所进行的选择。现在大部分集装箱运输是一票到底的门到门服务,使得海上、铁路和公路运输在港口、内陆集装箱货运站衔接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运输网络。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联系越紧密,相互之间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也越大。对港口来说,凝聚和辐射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其集疏运能力的大小,集疏运条件直接影响到港口功能的发挥,是港口之间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港口应加强与各种运输部门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与铁路运输部门的合作,提高港口的集疏运能力,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3.2.3 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资源系统整合

系统是指有2个或2个以上不同要素具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资源整合,应站在系统的角度,通过资源整合,把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系统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港口叠加,也不是各港口功能子系统的叠加,而是整合成一个能把资源有效利用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港口群。

通过港口群内各港口之间整合以及港口与上下游企业之间整合的理论,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资源系统整合应遵循“三个一加二”的方针。即,一个中心:以厦门港为中心;一个基点:厦门港与泉州港联合建设大型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争创经济新高的基点;一个机翼:以湄洲湾港为轴,福州港、厦门港为两翼的带动福建经济腾飞的战略设想。“二”就是两港建设。加快宁德和漳州地区工业化进程,开拓新的经济腹地,促进宁德港和漳州港的发展。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物流业是第三利润源泉的大背景下,港口作为物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越来越受各国及各地区的重视。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各港口发展基本情况入手,通过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资源整合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白雪洁,王海平.推动现代物流发展建立港口物流中心的战略意义[J].水运管理,2001(8):2-5.

[2]吴燕子,朱云海.实施虎门港规划,完善港口群功能[J].港口规划与建设,2005(10).

[3]徐勇谋.国际物流[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78-79.

海峡西岸旅游区 第9篇

关键词:海峡西岸,食品产业,人才培养,培养规律

食品行业形势分析

近三年来, 通过走访、座谈、调研等多种形式, 我们对分布在福建海峡西岸的近200多个企 (事) 业单位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表400多份, 与企业签订办学合作协议20多份, 并查阅了国内外文献数百篇。通过对行业现状的调查, 为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充分人才依据。

闽台农业合作示范区的崛起 台湾现代农业发达, 农业总产值为4000亿新台币, 占台湾经济总值的3.3%。特别是农业品种改良、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福建省与台湾地区的气候相似, 而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却较低, 与台湾形成了很强的互补。1997年, 福建省在福州、漳州开设了大陆首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2005年, 实验区扩大到全省, 成立了海峡两岸 (福建) 农业合作试验区, 闽台农业合作步入新格局。2009年以来, 福建省批办农业台资企业83个, 合同利用台资1.7亿美元。闽台农产品贸易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保持了快速增长。2009年1~11月, 闽台农产品贸易额突破3亿美元, 比增74.6%, 其中对台出口2.5亿美元, 比增97.7%, 厦门成为大陆最大的台湾水果进口集散地。海峡西岸经济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发挥农业优势、加快工业发展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积极打造优质食品、对台农业合作和农产品出口三个基地, 做大做强闽台农业合作示范区, 取得较好成效。

福建省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 漳州不仅是福建省最大的高优农业创汇基地、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 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 形成了水产、水果、蔬菜、食用菌、畜产品和花卉六大农业支柱产业。近年来, 漳州市依托农业优势, 将食品工业列为“工业立市”重点发展的四个主导产业之一, 把建设优质食品供应基地作为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三个基地”的重要任务。目前, 漳州市已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等不同层次的食品龙头企业群体。根据2008年福建省第六轮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名单, 漳州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19家。涉农类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有12件, 占全省涉农类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58.8%。2008年, 漳州农产品出口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全市经检验检疫出口的农产品货值达13.59亿美元, 约占全省的60%;罐头、水产品、果蔬制品、保鲜蔬菜、保鲜水果、熟肉制品和花卉苗木等出口量均超过全省同类产品一半以上。漳州还是全国罐头出口的主要生产加工基地, 年生产出口罐头34.9万吨, 出口货值4.1亿美元, 约占全国罐头总出口量的17%。漳州的蔬果已进入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农产品的外向度达25%以上。2007年, 漳州市共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53家, 约占福建省总数的27%。其中, 产值上亿元的食品工业企业30多家;一批食品企业还在全国、福建省居行业龙头地位, 紫山集团、同发食品被评为“中国罐头行业10强企业”、“全国优秀龙头食品企业”。2010年1月, 规模以上食品工业 (指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食品企业) 总产值29.57亿元, 增长45.5%。

食品行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目前, 我国食品工业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加快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高素质人才与高新技术的结合, 将大大改变传统食品工业的面貌, 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 加快食品工业的发展进程。从漳州市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来看, 漳州罐头食品行业从业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平均每家为2.41人, 占从业职工总数的1.99%, 比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的2.95%低1个百分点。可见, 目前不少食品企业技术人才匮乏、技术力量极为薄弱, 已经成为行业技术水平提高、规模扩大的制约因素。

食品产业向上游的原料生产和下游的流通、零售业、餐饮业延伸, 促进了食品产业体系上下游产业间新型关系的形成和体系中各中间经济主体的壮大和发展, 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食品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食品产业升级, 使食品专业人才服务的范围明显拓宽。传统食品产业是单一型产业, 所需人才也是掌握某一专业知识的单一型人才;现代食品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的特点, 涉及国民经济的第一、二、三产业, 其产业结构及其内涵都发生了变化, 并向综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由此促进了高职食品及相关领域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海西高职食品类人才培养剖析

人才培养观念 努力探索和建立具有海峡西岸经济区职业教育特色, 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高技能食品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履行全国高职示范性院校对海西食品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及输送职能, 依托海西、贴近海西、服务海西。

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适应食品行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 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较高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较强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检验、食品生产设备操作使用与维护、食品生产管理和产品营销等技术应用性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规格 (1) 专业能力。能够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操作, 调节控制食品生产过程的工艺参数, 对生产状况进行分析判断;能够正确操作与维护典型食品产品加工生产设备;具有典型食品产品成品、半成品与原辅材料检验能力;能够从事食品企业生产一线的基层管理工作, 进行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能够参与新产品、新工艺开发;能够从事食品产品储运、营销工作。 (2) 方法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具有查找、收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资料的能力, 能够编制简单技术文件和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 (3) 社会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与人合作能力;具有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以及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精神;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困难和适应工作及环境变迁的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实施了“双系融合、两证推动、三段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双系融合”是两个系统, 即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系统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系统。通过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实一体化”学习领域课程, 构建职业核心课程平台, 在做中学、学中做, 知行统一, 实现“双系融合”。“两证”是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三段提升”是指第一阶段 (一、二学期) 学生在校以学习基本理论知识为主, 完成职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与实训;第二阶段 (三、四、五学期) 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合作企业生产车间进行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 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及实践考核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第三阶段 (第六学期) 在企业顶岗实习, 训练专业综合技能, 同时定期回校学习职业拓展课程, 要求学生达到企业员工考核标准、取得企业相关岗位上岗证书, 同时取得相应学分, 强化其行业技能。根据认知规律, 构建以“单项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 (即“点—线—面”) 为一体的食品类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提高了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真正实现了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之间的有效对接, 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采用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手段———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 以“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方式, 在遵循人们职业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归纳梳理职业典型工作任务。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由一门学习领域课程来完成, 相应形成了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职业核心课程体系) , 新的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在引导学生完成全部职业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最终达到养成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目的。在职业核心课程体系重构的基础上, 形成了专业课程体系, 这个体系由四种门类课程构成: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建立从原料生产、采购、贮运、加工到成品包装、销售等各环节的职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增强以营养科学为指导, 维护和提升加工食品的营养品质的理念;融入食品工业的市场准入管理知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根据食品加工岗位 (群) 职业技能的要求, 围绕真实情境中具体产品的生产流程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 将生产实例导入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教室与实训室功能互补。学习环境职业化, 如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模拟企业生产环境建设了果蔬加工、食品冷加工、饮料生产和焙烤等实训室, 让学生置身于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专业技能课程。 (2) 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教学模式实践化在学中教、做中学, 以做为核心, “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在情境教学环境中、在实际项目 (或案例) 教学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 获得职业技能。 (3) 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职场实践综合化把学校融入工厂, 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 进行顶岗实习, 完成毕业设计, 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生产管理、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 完成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综合训练, 毕业即能顺利上岗。

海峡西岸高职食品类人才培养途径

成立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 由政府牵头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主要负责工作规划制定、工作目标确立以及经费分配、监督考评等。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主要职责是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各项制度, 督促考核执行情况, 分析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协调学院、系部与企业的关系;不断推进工学结合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下企业锻炼并进行管理;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职工培训、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高职院校各系部成立工学结合领导小组, 负责系部工学结合的具体工作和过程管理。形成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联动、校内与校外相配合、学生与岗位有效对接, 使人才培养工作真正走出校门, 培养海峡西岸经济发展需要、企业欢迎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健全校外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1)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 与行业、企业共同研讨制定工学结合教学方案。 (2) 根据职业岗位 (群) 的技能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规范实践教学基本要求。 (3) 推行学生顶岗实习制度, 明确院、系、实习单位及校内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各自的管理职责, 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工作规范, 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制, 完善顶岗实习组织管理制度、运行管理制度和考核鉴定制度。 (4) 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实施全程跟踪监控, 确保顶岗实习安全和达到实习效果, 实现“生产育人”的目标。 (5) 改革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模式和考核管理制度, 将理论知识考核与生产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建立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6) 建立相关的考勤、考核、安全等规章制度和日常工作规范,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协作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7) 在校外实习基地教学运行管理过程中, 明确每一次校外实习实训的目的和具体任务, 确定每一次实习实训的指导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 通过与企业沟通、协调, 落实具体的教学要求、条件和实施方法;同时根据学生实习实训情况及时调整实习实训内容, 对实践教学情况进行总结, 找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建议及改进办法。 (8) 实施召回制度。一是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定期回校学习职业拓展课程, 要求学生达到企业员工考核标准、取得企业相关岗位上岗证书, 同时取得相应学分, 强化行业技能。二是毕业生顶岗实训结束经过一年的生产岗位工作实践后争取获得技师职业资格。

构建“双师型”教师评价机制 对教师的评价必须采取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跟踪调查, 构建起“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机制。除了校内评价外, 把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解决企业实际生产技术问题以及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学生的业绩纳入工作考评和职称评聘项目之中, 做到有目标、有任务、有要求、有考核。同时, 加强从企业聘请有实践技能兼职教师的工作, 并且有考核和奖励, 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吸引他们担任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学校还应对不同专业的兼职教师应占的比例作出规定, 尤其是工学结合工作刚刚开始的时候, 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要尽量来自生产一线, 以保证能够给学生带来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 更好地适应相关行业和职业岗位发展的需要。

建立灵活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实施学分制。允许学生在修满学分的前提下提前或延期毕业, 使学生能够及时把握各种成才和就业的机会, 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并有利于解决一些学生所面临的经济困难。通过学生自主选课, 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将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中的前沿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 增加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以名优特为主导叫响农业品牌——福建漳州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调查[N].经济日报, 2009-12-01.

[2]李斯杰, 邱添乾, 等.海西产业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中学橄榄球赛下一篇:公益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