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理教育教学

2024-07-26

语文心理教育教学(精选12篇)

语文心理教育教学 第1篇

一.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个人因素:所谓,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所以说, 个人因素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生活在不完整家庭或者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 会导致极度的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会促使他经常焦虑不安。或者一个人在童年时遭遇了重大的打击, 会为其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这样会影响其心理和行为。

2、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孩子在性格和处事方面之所以像父母, 不仅仅是因为遗传基因的作用, 还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影响。在家庭方面, 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于宠爱子女、家庭结构不完整, 都会为孩子带来心理疾病。例如, 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 父母不过问, 甚至是打骂的现象。还有一些家庭过于溺爱孩子, 使孩子自身有一定的优越感, 所以在学校遇到困难, 心理比较脆弱, 甚至一些学生与同学不能和睦相处, 心理存在一定的自卑等等。

3、学校因素:现如今, 应试教育成为了教育的桎梏因素, 在很多学校, 分数几乎成了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尺, 而且, 家长和社会的评价也根据这把标尺, 所以, 学校、教师往往为了升学率, 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于一些教师自身不具备健康的教学心理, 对待一些拖班级后腿的学生, 言辞过于刻薄, 这样, 致使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凸显。

4、社会因素:对于高中生来说, 对社会这样一个七彩的空间充满了好奇。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会侵入学生的思想, 尤其是现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高中生还没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样一些低俗的信息杂志和影视书刊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严重的冲击。学生就会效仿其中的暴力、堕落等场景, 进而促成心理疾病。

二.语文教学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教材, 进而培养学生坚强的生活意志、谦虚的做事态度、宽容的高尚品格。教材选文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内容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讲《我与地坛》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或者通过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来品读课文, 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双腿瘫痪后的暴怒无常, 去体会捶打双腿哭喊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时的绝望, 去体会在荒芜的园子里感悟生命真谛时的超凡, 去体会母亲黯然退去泛红眼角的心酸, 去体会史铁生这充满悲壮却又直面人生的勇气……, 用这样忧婉的音乐, 加之动情的文字, 让学生感受到苍白底色下炽热滚滚的岩流, 让学生从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感悟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坚韧。

2、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充实学生知识储备的主要途径, 所以,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要有效地引导学生, 积极地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阅读材料种类繁多, 教师要进行甄别和筛选, 为学生推荐一些通过顽强精神战胜困难、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对碌碌无为的愧疚这样的书籍, 可以警醒学生。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保尔身上能体会到战胜困难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 《鲁滨逊漂流记》在鲁滨逊身上感悟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高尚品格, 《平凡的世界》在孙少平的身上可以领略坦然、淳朴的品性和执着、坚韧的毅力……, 这样通过对书中人物及作者的剖析, 让学生在感悟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中学语文心理教育分析论文 第2篇

一、对中学生语文心理的教育应加强

第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渗透心理教育。当然,中学语文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教育课程的教育要区别开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态度不要太严肃,也不要只是单纯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把当前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现在的语文课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们的心理也就会越来越健康。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要完成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还需要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设施,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们的心理越来越健康。

第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的教育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然,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同学之间言语说重伤自尊了、成绩逐步下滑了、被个别同学或老师误会了等。此时教师就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学生用乐观的态度来面对每天的学习。

第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持之以恒。在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师务必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面对中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要怕麻烦,一定要有耐心和信心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伴随着语文知识的不断增加,相应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也要及时跟进。其实,通过语文教学来达到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并不是刚刚兴起的教学方式。目前很多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开设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学校也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但是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好面子,往往因为面子问题而不敢走进心理咨询的大门。所以,语文心理教育就显得更为突出和迫切。语文教师务必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健康的心理,这在语文教学中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了。

第五,以人为本,重视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在中学语文心理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及其内涵和人文精神充分的融合在一起,要有意识、有目的、有感情地通过语文教学,来树立中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达到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

第六,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新课改也明确指出,我们的教学过程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将语文教材中大量的人格因素统一起来,通过优秀人格及人物的魅力来感染中学生,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促使他们朝着完善的`人格发展。

第七,注重学生的教学反馈,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通过教学反馈,语文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是否处于消极状态,同时通过教学反馈还可以发现中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有了这些信息,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克服自己的消极心理,使他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看待人生和自己周围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定式。

二、对中学生心理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教育理念。设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此作为教学的灵魂和核心,这也是所有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传统的教学目标侧重知识的传授,但这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在新课改教学的今天,教师一定要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束缚,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方位的发展做足努力。另外,教学目标要具体落实到一篇课文或者一节课当中。对于众多的教学目标,我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如何把握其中的重点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中学语文心理教育一定要允许差异的存在,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好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而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提高。

第二,注重创新,变革心理教育方法。根据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我们都渴望学生能够早日形成自信、自爱、自强与自尊的健康心理,这也有利于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教师应该看见学生的长处,对于那些微小的进步也必须给予鼓励。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思维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145-01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是学生的整体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基础。而语文学科以其教材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陶冶情操,启迪人生,从而达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其中的教育目的。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说话训练中

多年来,笔者一直坚持在语文课前进行5分钟说话训练。说话训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让学生敢于说,乐于说,开始时,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说话的内容。可以讲故事,可以说说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总之,就是让学生先习惯这一项活动。也可以由语文教师提前选好说话的题目、范围,让学生预先做好准备。题目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际,提出一些较热点较敏感的话题,使大家感兴趣,乐于表达。例如《谈谈网络的利弊》《说说如何孝敬父母》《我进步了》等,同学们积极参与,谈的是心里话,讲起来流畅生动,同时通过说话交流,使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得到展现,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借鉴的作用。

后来,随着同学们说话能力提高,我逐步提高“说话”的难度。不提前告诉题目而是临时出示题目让学生“即兴”说话。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整理自己的想法,更加真实,这样,老师可以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写作教学中

中学阶段的写作教学,主要包括日记的写作和作文的写作两种形式。

日记是一种比较私密的写作方式,日记写作最接近学生的心灵现实。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可以使之排泄不良情绪,并通过日记了解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去年我接手一个新班级,就发现一个学生在日记中透露了 “不想学习,想要逃避出走”、“觉得活着没有意思”的消极思想。后来,我找到这个学生,与她真心交谈,了解到这个学生的父母都是单位的领导,每次考试成绩不好,孩子都会遭到家长的责骂,认为丢了他们的脸。久而久之,孩子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及时找家长沟通,解开了孩子的心结。在日记里,学生可毫不保留地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写下来,让感情得到宣泄,同时教师获得学生信任,了解学生在日记中暴露出来的不良情绪倾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整个写作过程中无不体现学生的心理因素。所以语文老师在写作训练中,应有意识地创造一定的写作情景,如选择一些以学生情感容易流露、容易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命题让学生写作,如“那天,我真(后悔、高兴、失望、激动、震惊……)”“长大了”、“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失败……)”等。教师在评改这类作文的时候,批语非常重要,除了重视技术类的点评外,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指导,有时一两句话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一位女学生在《我的家》一文中流露出父母离异给自己带来的伤感,感情真切。我这样写评语:我很理解你的感受。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是个懂事的孩子,因为你写出了这样一篇令人感动的佳作。我相信,只要把握住今天,你一定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事后,这个女学生明显开朗了许多,学习也有了进步。

另外,在作文教学中,我常要学生摘抄一些名言佳句,包括一些有关心理方面的格言警句。如“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谦受益,满招损”等。这些格言警句,好记易背,对学生写作有用,而且还可以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常常诵记这些格言警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也是很有益处的。

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教材教学中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都是文质皆美的精品,都蕴含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教师及时地捕捉学生心理健康的素材,选准教育的切入点,在授课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既避免了空洞说教又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真正地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有的作品中作者在人物中注入自己理想的性格,体现人性中最完美的性格。如美国作家莫 .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可培养学生克服胆小的弱点,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事的健康心理。教学《散步》,让同学们明白了亲情的温馨与宝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有意识的渗透与引导,既培养了学生的情操,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阅读古今大量的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狭隘的心理,培养宽阔的胸怀。

四、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语文活动中

与所有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着其得天独厚的活动因素,利用语文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老师一定要鼓励自已的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使自已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心理得到校正,进而培养积极、向上、自信、合作的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第4篇

那是节复习课, 我采用成语接龙的方式检查学过的成语。我说“五湖”, 被叫的学生答“四海”……一切进行得很顺利。突然, 我发现平时认真听课的杨向兴跑神了, “杨向兴!‘六亲 ( ) ’?”他忽地站起:“四十二。”天哪!这犹如晴天霹雳, 全班哄堂大笑, 姿态万千:有的捂着嘴, 有的抱着腰, 有的瘫在了桌下……再看杨向兴, 脸红得像块布, 低头不语——等待着老师的“审判”。说实在的, 对他这样的好学生, 做老师的真不愿拿他“开涮”。待笑声平息, 我几近兴奋地说:“数学学得不错嘛!给我们的语文课增添了亮点儿。谢谢你给大家带来的欢乐!”这一反常态的“批评”让同学们不解, 大家面面相觑。接着, 我让同学们回忆刚才的情景并进行交流, 其中对于“笑”的描述尤为出色。于是, 那堂课变成了生动活泼的作文课, 一篇篇佳作悄然诞生。而杨向兴文中竟写了这样一句话:感谢老师对我的宽容, 我会用行动报答您!这就是促使我写下这篇论文的引子, 也是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观点——善解学生, 保护学生的“有口无心”。即在教学中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让学生感到“安全”, 感到老师对他们真心的爱。

二.巧借教材内容进行有效补白,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是独立思考的人, 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也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 所以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结合教育教学实践, 挖掘并借用教材内容进行补白。

学老舍先生的《草原》时,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种境界, 既使人惊讶, 又叫人惊叹, 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学生能否低吟?有一生应声而出“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同学们都乐了, 哪是自我创造, 分明是借用!不过倒是恰如其分。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吟”, 随后鼓励学生结合内容展开想象动手写。几分钟后, 有生大作完成, 迫不及待地互相展示。不过, 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放开, 于是我引导学生“读议结合”, 组内修改, 没想效果特佳。且看以下几首:

(1) 天空明朗气清鲜, 一碧千里好风光。牛羊撒欢情方好, 疑是绿锦天上来。

(2) 草原草原真美丽, 翠色欲流流云际, 牛羊撒欢欢河流, 鄂温克姑娘似蝶舞。

(3) 天空明朗空气鲜, 奶茶摆上喝着甜。手抓羊肉吃得欢, 请你也来尝尝看。

或许你读了会有同感, 尽管诗写得不怎么讲究, 但让我们油然生出一种感慨:只要我们教师给学生一方舞台, 因势利导地让他们尽情表现, 还怕他们能力不够, 自信不足吗?

三.在引导学生欣赏人物的人格魅力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们教师可充分挖掘文中优秀人物的教育因素, 因势利导,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一教师执教《尊严》, 石油大王哈默先生无疑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在杰克逊大叔眼里, 年轻人是个百分之百的富翁”时, 处理可谓妙矣!

师: (请一男生站起) 你愿意做富翁吗?

生: (毫不含糊) 当然愿意!

师:理由?

生:吃好的, 喝好的。

在他停顿思考的档儿, 教室里热闹了, 有几个女生迫不及待:

A:穿好的, 想买什么买什么!

B:爱玩什么玩什么!

……

师: (微笑) 当富翁的感觉真好!

(严肃, 话锋一转) 哈默最终成了石油大王, 成了真正的富翁, 你们可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生疑惑, 摇头!

师:讲述哈默做了富翁后为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

至此, 学生的价值取向又提升了一个层次!相信孩子们真正成为富翁后他们不会忘记这一幕, 并会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综上所述, 在教学中, 一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们;二要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现状, 最大限度地给他们发挥潜力的舞台;三要注重渗透榜样的人格魅力, 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 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应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并做到善解学生, 保护学生的“有口无心”。即在教学中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让学生感到“安全”, 感到老师对他们真心的爱。本文以此为基础, 拟对相关问题作一番研究。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5篇

——也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再加上世事变幻,家庭、网络、社会对学生心理影响今非昔比,要求我们的教育者与时俱进,利用新的课文、新的教法、新的理念,在语文课堂的教学阵地上播种文化的芳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让他们的灵魂在阳光下闪耀。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肩负祖国未来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潜能的发挥是受心理状况决定的,要造就合格的人才,必须注意到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保持。但就笔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教学中碰到的一系列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情况,只能感叹一句: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在令人堪忧,高枕却难眠。

一、中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近日批改学生的月考试卷,其中一题是谈谈对“老人摔盘子离席”这一事件的看法。题目说的是“张先生带着孩子去父母那里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学生的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但部分答案不仅让语文老师咋舌,更是让老师感到不可理喻,甚至怒而拍案。比如,学生略带冷漠的答案:“现在谁不玩手机,有必要这样吗”;非常自我的答案“小孩这么不懂事,都是大人不会教育的后果,出了问题,当然要追究大人不会教育“;也有批判老人的行为”老人应该耐心教育,而不是暴力摔盘,没以身作则,影响不好“。这样的答案并不在少数,究其错误的本质,已不是一般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问题,而是是非观、价值观出现严重偏颇。

由此联想到比九零后更后的九五后一代出现的种种心理健康问题,让人不禁深深担忧。若说九零后的孩子大多由于娇生惯养,社会影响等因素而引发他

们自私任性等心理障碍,那么这些九五后的孩子们就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俨然是升级版的自我,已经把这种混淆的是非观价值观深深地融入到血液之中,并毫无羞愧地把“自我中心”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中学生存在问题触目惊心,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例如几个月前耳闻贵州某中学生对老师口暴恶语,嚣张至极;去年时新闻爆料钦州某高中女生因不堪家长教训,跳楼自尽;笔者亦目见本校一学生上课玩手机被没收后对教师拳打脚踢……此类事件不胜枚举。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极端化倾向。如一旦与某朋友交往,便认定此乃此生之密友,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一旦发生轻微误会,便武断地认为受到欺骗,甚至认为全世界都欺骗了他,直接把自己打入十八层地狱。二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放纵自己不好的方面,对同学一点点的小问题却锱铢必较。三是心理表现的表面性和简单化。中学生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而产生的挫折感尽管表现强烈,但大多很肤浅简单,或者说他们只是一种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情绪反映。

究其原因,首先是生理的发育决定的。中学生多数处于青春期,在这个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基本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心理尚未成熟,情绪不够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显示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卑与自尊的冲突等等。其次,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留守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坏境;再者,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宣泄。特别是中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国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分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离校出走,严重者甚至会自杀。

学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这样摆在台面,给作为教育者的我带来沉重的思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中学生可塑性强这一特点决定了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无论从认识上、情意品质上还是个性特征上都处于一个质的转折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只要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疏导、合理解决,就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得天独厚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比较中学众多科目,且不谈数理化,即便是政史地,都是偏重客观规律的理性分析,这固然可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但于人的情感,人格等人文领域,却是有所缺失的,甚至是“死”的。而语文,则是活生生的,包罗万象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除了以母语为工具的特点,更是以文学和生活为载体,这就决定了它的人文性功能,它大量具体形象的、充满主观色彩额个人情感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能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类,始终抱着一种终极关怀,直击心灵,这便直接关涉到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品性、爱好、禀赋、性格、才能、气质、价值观等心理健康要素的内容。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底子”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结合这门基础学科丰富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深刻把握教材中心,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用教材中蕴含的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感化学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和身心发展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三:润物细无声,有效引导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

1、合理利用语文教材,找准渗透点

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心理教育素材。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是经受考验、堪称经典、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容贯穿古今、千姿百态,政治、经济、道德、礼仪、艺术、民俗无所不包,在拥有很多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展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或恢弘壮观、或婉约细腻、或狂飙突进、或和谐安详的历史画卷。例如,《我与地坛》向我们娓娓道来作者的不幸,作者的抗争,作者对母亲的愧疚、感激与怀念;《陈情表》阐释的是古代孝道文化;《荷塘月色》展示的是幽美的景,淡淡的情;《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这样的文章则涉及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语文教材的种种文化现象不仅让学生眼界大开,获取知识,更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文化情感。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就是以情感为中心发展学生人格的过程。因为教学是一种学习过程,是学生求知与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

在教学导入时可创设合适的情境,以奇导入,出奇制胜!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好奇心的驱使,学生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比如在学习《咬文嚼字》时,我是这样来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有一个女孩,就在我们身边。当你们上课偷偷照镜子时,当你们肆无忌惮地把老师讲课当成最佳催眠曲时,她正躺在重症监护病房里,绝望地等待死亡的来临,甚至都还没来得及谈一场青春的恋爱,而且因为付不起5000元一天的重症病房医疗费,她可能要提前结束自己匆匆的人生。愿大家伸出友爱之手,纵然我们不能挽救她的生命,至少我们可以尽微薄之力,让她再看一眼明天的太阳。”此话一出,引发学生无数唏嘘,追问学生,若老师直接说:“隔壁班女生病重,请大家捐款,效果如何?“于是立可得出,事实固然胜于雄辩,对事实进行艺术的加工会让事实更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由此引入课文。对教材由点而面,伺机熏陶。语文教学本身就是通过对课文中典型形象的分析和情感体验,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本身的心理教育资源,找准知识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对契合点举一反三,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认同感,引发学生的共鸣,促发其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进而培育人格底蕴。例如,在《归去来兮辞》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理解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找出历史上淡泊名利的真君子,比如许由,比如庄子,比如王维等等。进而联系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有几人能面对名而一笑而过,能面对利而两袖清风,不肯舍弃的后果便是锒铛入狱、害人害己,这样以点带面,古今结合,加深了对经典的认同和理解,在文化认同中进行思想熏陶,汲取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在教学的动态生成中潜移默化。钟启泉教授曾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学生学习语文,实际上

就是在实践一种文化,是把外在于学生的客体文化内化为学生心灵的过程。因此师生、文本三者的对话,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世界、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培养正确的荣辱观、生死观、善恶观、良心观、正义感,同情感以及自尊、自爱、自重,从而让善良和美好逐渐在学生的行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做出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例如,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引导学生思索杜十娘悲剧成因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请为杜十娘设计一条活路。这久是将师生的对话指向文化层面,通过多向的对话而领悟出女子要独立,面对伤害与欺骗,能坚强以对,而我们的社会亦为女子的生存创设了更宽容的环境,进而把着这种自尊、自爱、自重等内化为学生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从而不断建构和丰富学生的自我文化精神家园。

以活动为载体,能更好地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语文课中为了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人物思想品质,我们常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把自己放到课文中人物的位置上去,依据课文内容去读一读,说一说,做一做,对课文人物进行再塑造。这一过程其实正是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的一个良好途径,使学生通过扮演的过程深化理解,将课文中优秀的行为通过自身实践从而获得良好的体验。如设计《将相和》教学,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深受到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胸襟开阔的人格美的熏陶,使学生获得个体心理和行动的启迪。

3、注重教师角色的塑造

在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是主角,学生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改要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所以我们首先要给学生以心灵上的安全感。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建一种平等、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因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我便让学生自行分组,选择诗歌中的意象,按照他们的理解到网上选择合适的音乐与画面配合,并写下与之匹配的赏析文字,在班上展示。学生们各司其职,兴趣盎然,真正主宰了他们的课堂。

教师不仅要注重角色的塑造,更要注重形象的引领。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高能为师,身正方可范。

一个善良、宽容、博学、幽默、睿智的语文老师自然受学生的爱戴,因爱老师,而爱语文的学生不在少数,以身作则,风向引领,自然可以激发一群孩子真善美的天性,熏陶他们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心理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更高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充满智慧、洋溢着人性光芒的内涵,让学生领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欣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精神,欣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情怀,领略“聊乘化以归尽”的豁达人生,让学生在求知中得到陶冶,让语文知识成为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让语文教学锻造民族的英魂,让学生的灵魂在阳光下闪耀。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2、曾梅静《关于中小学开展学校心理教育的几个问题》,广东现代教育论丛,1998年5月

3、闫霞《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1月

语文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6篇

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进一步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及参加社会工作的基础,是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培养和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习语文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学习语文以学生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前提,学习语文能推动学生心理向前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应抓住课堂上的契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使语文教学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语文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活动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所占时间最多。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出各种心理品质、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使得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更广泛、更真实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对症下药。语文课堂教学最能体现这一特点,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第二,语文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建,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味生活。数百篇课文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教育,也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内容。当然,这种教育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深深地蕴藏在课文中,蕴藏在字里行间;也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教育因素综合且并存着的。教师要正确处理和利用好教材中的心理健康资源来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第三,语文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氛围。语文教学是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这个过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极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教师自觉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在课堂上营造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同时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目标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目标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一是终极目标,一是具体目标。终极目标就是人格完善,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坚持的理念,只有人格完善,才是统一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本质价值,坚持终极目标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应把它置于语文教育目标体系的最高层。具体目标是结合语文教育的性质、特征而设置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近期目标。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目标永远是终极与具体的统一,永恒与流动的统一。终极目标制约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是终极目标的具体化,服务于终极目标,因而具有可操作性、可实现性。关于健康人格的构成要素有诸多说法,通常人们多指真善美、知情意。笔者认为语文人格教育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自主意识4个方面。

认知目标。语文人格教育的认知目标从广度看,包括耳、口、目、手、体、脑。中国人学汉语与学外语不同,汉语是本民族的语言,学生在学校教育之外,已经习得听与说的能力,阅读与写作应是重点,语文教学应该主要发展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从心理特性看,认知品质主要包括认知的客观性、批判性、条理性、创造性。

情感目标。从涵盖内容看,主要包括爱真、爱国、爱人、爱美。从心理层面看,包括情感的稳定性、紧张性、丰富性。

意志目标。意志品质是指人表现在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中的一种坚持目的、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模式。从所包括的内容层面看,作为学生而言,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修养方面的意志。从心理层面看,意志具有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进取性。

自主意识目标。如果说前三者是分别就一个方面来阐述的,那么,自主意识则是就整体而言的,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是构建和完善学生的主体。

上述目标的实现必须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完成,语文教育活动是实现语文人格教育目标的主渠道。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指向性原则。利用语文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不能做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次教育要有的放矢,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能泛泛而谈。

随机性原则。有机会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创设情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牵强附会,把语文课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从而失去语文课的特点。

理喻性原则。由于语文学习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所以利用形象来影响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形象的熏陶中受到感染,比教师直接说教效果更好。

双效性原则。既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要进行语文学科教学。既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健康的心理。

语文教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作为教师应深入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真理,适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龙头”学科的语文教学,应该能够承担起一定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康心理的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创设情境,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教学情境指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严肃与活泼的有机统一,这种情境氛围的创设,可以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教材的距离,丰富与活跃学生思想,开放心灵空间,让学生多一份活气,增一份灵气,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反复诵读,丰富情感体验。“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字里行间有所感悟,化情感为内驱力,产生与作者心灵的共振,不仅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接受信息,而且做到读中明理,读中见情、读中养性的目的。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学生在读中悟出主人翁献血的复杂心情,但最后还是舍去自己的生命来挽救伙伴,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突破束缚,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应试出发的语文教学,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厌学情绪加浓、学习感官麻木,厌之于形,恨之于心。因此,还学生应有的内心愉悦,把课本与社会人生的大教科书联系起来,纳课内、课外于一体,熔社会、学校为一炉,是走出个人小圈子,健全人格的关键环节。语文课活动可以在课堂45分钟内进行,如每节课用3~5分钟时间讲故事、播新闻,或在教学中适时进行讨论、讲演或编演课文剧等;也可走出课堂在课外进行,如参观游览、看指定的课外书、收集整理资料等;也可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亲自去发现和体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与情感,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内涵,这样不但拓宽学生视野,提高了语文应用能力,还陶冶了学生情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健全人格。

强化作文,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情者文之经”,写作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认识,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可以从写作中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品质,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避免学生心理障碍扩大化,适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

技校语文教学渗入心理教育初探 第7篇

一、充分利用教材, 进行心理教育

语文教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素材。语文教材中有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政论文章, 这不仅是语文学科的教材, 也是美育、德育的好教材, 同时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素材。因此, 我们应在教材的研习上下工夫, 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心理健康的教育素材。我们在阅读《项链》时, 往往集中在对女主人玛蒂尔德的评价上。事实上, 路瓦栽先生的潜意识中, 流露着更多的男人的虚荣心。他在拿到请柬之后, “得意洋洋”;而事实上, 他收到的, 只是教育部长一张普通的请柬, 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哑然失笑。授课时, 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男主人公这种病态心理所造成的一系列荒唐。舞会上, 当玛蒂尔德在尽情地享受着对于她们来说是难得的幸福的同时, 路瓦栽先生和另外三个男宾则在一间冷落的小客厅里睡着了。这一冷一热, 不禁使同学们发出会意的微笑。学会心理分析的方法, 还可以使我们深入到作者和作品的深处, 体会到别人未曾发现的精彩。在教学《雷雨》时, 一般都是从阶级的高度和深度去评价周朴园的, 认为他自私、虚伪、冷酷, 他对待鲁侍萍的感情是假的。当我们深入到周朴园的内心世界以后, 会发现周朴园的精神世界是相当复杂的。年轻的周朴园涉世未深, 遇到了温柔贤惠的侍萍以后, 怦然心动,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家庭、事业、荣誉面前, 他伤害一位无辜的姑娘, 这也是与他的剥削阶级思想完全一致的;在以后的日子里, 周朴园的家庭现状令他时时烦心, 他感到了老境的凄凉, 害怕命运的惩罚, 害怕自己的孩子会像自己年轻时一样荒唐。所以, 他企图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赎罪, 以求得心灵的慰藉。而当鲁侍萍再次出现的时候, 他则又暴露了资本家冷酷的本质。通过这些分析, 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 进一步看到了周朴园复杂的心理过程, 也更加鄙视周朴园的卑劣人格, 从而也加深了我们对《雷雨》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动,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心理分析的方法, 全面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意志品质;更重要的, 是为了培养起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因为, “别人始终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文学作品有许多极具个性、鲜活灵动的人物, 在指导学生分析诸如项羽、林黛玉等人物性格的过程中, 可引导学生分辨人物性格中的积极与消极因素, 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从而提高塑造自身积极健康性格的自觉性, 主动进行自我心理矫正或寻求援助。当然,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 远不止上面所举的几例。在诵读《荷塘月色》《再别康桥》《故都的秋》时, 可以激发起同学们对美的积极追求;在学习《日本投降签字》时, 会激发我们的爱国激情, 在吟诵《邶风·静女》时, 会使我们对爱情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朗诵曹操《短歌行》以后, 可以培养我们一种健康、向上的热情……文学是人学, 人物的心理活动, 是人最重要的活动。只要认真挖掘,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与语文教材充分联系起来, 融会贯通, 利用语文教材进行心理教育, 还是大有可为的。

二、课堂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

学科教学与心理卫生教育结合渗透的途径有很多, 但课堂教学始终是主渠道。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 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和谐有序的心理环境。

(1) 精心设计导语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技校学生的生源决定了大部分学生基础差、学习有一定困难, 很多学生都存在厌学心理。针对这个特点, 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好每课的导语, 语出惊人, 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否则你以后讲课的内容再精彩也不能吸引大部分学生来听。比如讲《诗经》时, 我首先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然后就提出问题:哪位同学知道“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中“风骚”二字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堂课下来同学们依然意犹未尽, 一部分同学竟然不休息, 主动背诵课文。这引发了学生学习祖国灿烂文化的热情。

(2) 介绍作家, 树立榜样, 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技校学生都是中考的失败者, 在失败面前许多学生萎靡不振。语文教材有很多名家名篇, 这些名家的人格为后世景仰。在教学中介绍一些作者时, 可以针对学生实际, 有重点地介绍这些作家的人生经历、情感历程、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受到教育。如蒲松龄面对落第却发愤创作, 曹雪芹处境艰难仍不辍笔耕, 苏东坡屡遭贬谪却乐天超脱, 史铁生双腿残疾却顽强求索等等。通过学习, 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

(3) 让学生体验成功, 增强自信。技校学生大多数在中学都是困难生和问题生, 都不被老师重视, 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都有强烈的自卑感。面对这些学生, 可在课堂上让他们训练一些相对容易的题目。对他们的回答多加肯定和鼓励, 借此唤起自信, 体验成功, 丢掉自卑。

(4) 转变教学观念,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传统的教学方式, 老师是主角,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在提倡个性张扬的今天, 已经遭到学生反感, 特别是在技校课堂。笔者尝试着改变教学方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在进行口语训练《自我介绍》中, 鼓励每一位同学大胆走上讲台, 向大家介绍自己, 无论那个学生我都真诚地给予评价, 带头送给他们掌声并适时进行鼓励。例如:你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学生, 你一定会有很多朋友;你的谦逊会使你不断进步;挫折也是人生的一大财富, 我相信丰富的经历会使你更加珍惜这次重新学习的机会和以后的生活等等。在我的鼓励下, 每一位学生都走上了讲台, 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别出心裁地做了精彩的自我介绍。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 提高自身修养, 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 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 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 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应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更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 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试想, 一个不思进取的老师能教出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生吗?一个不热爱教学的老师能教育学生将来在工作中干一行爱一行吗?教师没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健全的人格, 谈什么教学艺术教学内容都是妄谈。

三、作文批阅是进行心理辅导的有利时机

语文课程课内、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作文批阅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及时进行交流和疏导。所以语文老师应该抓住这个对同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时机, 对作文中反映出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活动要进行肯定、支持和表扬, 而对作文中流露显现的消极或不健康的情绪要进行及时疏导和排除。笔者曾经让学生写过这样一篇作文《我为什么选择焦煤技校》, 要求学生写作要真实。作文中, 发现许多学生是落榜后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流露出一种消极的情绪。我在评语中写道:我们中考落榜了, 但我们人格上没落榜, 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样能够干出骄人的成绩!最起码我们能自食其力, 这点就值得我们骄傲!也发现有些学生可能由于家庭条件好或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 觉得学校生活太清苦 (其实学校饭菜还不错) , 有点受不了, 就写道:古之能成就大事业者, 必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清苦, 这点

辽宁普兰店●胡晓哲

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我想在班级中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 以讲诱趣。我的做法是:从新学期伊始, 一有空闲, 就可以让孩子们围坐在我旁边, 听我给他们讲《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 让娓娓的话语带他们进入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 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看书欲望, 激发阅读兴趣。 (2) 以境激趣。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进图书馆、阅览室参观, 任他们随意翻看, 让他们感受课外书的吸引力, 感染书迷专心致志读书的精神, 感受那浓浓的读书氛围, 从而激发阅读愿望。 (3) 以活动促趣。我乡教师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精品天天读, 感悟天天说活动, 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 借阅书报, 每天早晨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读书心得, 并记录活动过程, 对阅读次数多、感悟精彩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此外还设立班级图书角, 鼓励学生借阅书籍, 及时奖励强化, 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加强指导———保持兴趣。已被激发的兴趣要长久保持并最终转化为良好的阅读习惯, 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 并“授之以渔”———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 (1) 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书籍。根据小学生学习实际, 推荐课外读物, 根据学生的年龄实际推荐读物。 (2) 教会课外阅读的方法。A.读思相结合。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 才是真正知识。”因此, 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 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 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B.读记结合。结合学生的采蜜集, 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优美的词句、新问题、新知识, 以便以后查阅, 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3) 取得家长共识———维护兴趣。要积极取得家长的共识, 使家长在家中成为孩子阅读的榜样, 经常与孩子分享、交流读书的方法与乐趣, 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表述出来, 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与家长讨论。我乡徐丽娜老师通过实践证明:坚持这样做的家庭, 孩子的阅读兴趣会变得更浓厚, 孩子的阅读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4) 展示成果———巩固兴趣。有检查才有落实, 有测评才会有促进。因此我们还定期对他们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查评定, 阅读成果加以展示, 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进一步巩固阅读的兴趣。

采用上述寓教于乐的方式, 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断得到巩固, 阅读量大大增加。学生书读得越多, 就越会读书, 越喜欢读书,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最终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苦对你来说不能算什么的!……这种心理卫生与语文教学相互渗透的心理辅导, 可以在作文本上用书面评语形式个别进行, 也可以用口头讲评的形式集体进行, 有时还可采用个别交谈的形式。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指出:“一位负责任的教师, 最重要的, 不仅要敢给学生以眼前的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 有利于人类的个性。”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 健康的心理仅仅靠心理辅导来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 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得到进一步落实、深化, 学生的心理素质才会得到不断提高。所以, 语文老师既肩负着教书, 又要在教学中促进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 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

语文教学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

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选好切入点, 找准结合点,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积极因素, 敏锐捕捉课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机, 充分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 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 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初中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 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 也有思想品德教育, 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 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 可以直接利用文本, 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 勇于实践, 不能依赖别人。这样, 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 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 就需要拓展, 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 在当今社会, 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 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 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 以教材为载体, 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 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 又要做到内心美, 要勇于展示自我, 恰当地表现自我。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 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 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 自然是最好的契机, 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 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 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 才会使思考更主动, 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 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 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 随机的, 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初中语文教材中, 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 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 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 学生全身心的投入, 有着丰富的体验, 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 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 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我在教学中, 以“活动”为“教材”, 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 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 愉快地感悟、体验。在活动过程中, 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遇到挫折的懊丧, 这样的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可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不仅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 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的养成, 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语文教学 第9篇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 作为未成年人, 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 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 自尊感明显增强, 做事喜欢自作主张, 不希望成年人干涉, 渴望独立, 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 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 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导致初中生不健康心理的产生还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 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 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给予的物质的照顾过多, 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 教育方式过于粗暴, 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离异等都会影响孩子心理。

尽管造成初中生不健康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并对其健康成长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但如果在科学合理的教育下, 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就会逐渐消除, 同时也会对各学科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形成双赢效应。这种效应体现在语文学科中尤为突出。

首先, 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 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和它们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 让学生有机会去认识善良、勇敢, 热爱自由, 追求真理, 追求正义, 认识到生命的神圣、个体的尊严、自由的无价, 为个性发展储备下必要的精神资源。在课外阅读中, 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又让学生更广泛地从文学作品中领略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 获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教育, 充分地感受人物坚毅的形象美、崇高的品行美和庄严的生命美, 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 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纯洁、内心充实、精神丰富的人, 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

语文学习就是能通过挖掘教材的内容, 促进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课文中典型人物的分析、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

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 我告诉学生:“只有经历痛苦, 人才能变得深刻;只有经历痛苦, 人生才变得辉煌;只有经历痛苦的人生, 才是真正的人生。当苦难来临时, 要学会积极勇敢面对, 不要屈服。有几个学生在那段时间的学习中感觉特疲惫, 特困难, 正不知如何面对, 学过此课后, 他们来找我谈心说, 他们有了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 他们相信只要笑对苦难, 拼搏进取, 就一定会成功!而在教完《行道树》后, 我对学生作了这样的一番深情演讲:“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但是, 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 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 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 也是一种快乐。亲爱的同学们, 希望你们也能做行道树般地无私奉献者!”这一周的日记学生们的感慨特别深刻, 其中一位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要做行道树那样的人, 就算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也要在春天勤生绿叶, 在夏日献出浓荫。”

其次, 语文教师可以发挥语文的语言优势, 运用感染性的语言, 以声传情、以声动心, 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富有启发性、艺术性和感染性的语言, 能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中。语文教师以真情感染学生, 以真知熏陶学生, 为学生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创造机会。学生则在教师的影响下, 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 学会发展。另外, 在课堂上要选择适宜的时机, 及时对学生进行精神鼓励, 也可用生动丰富的体态语言评价, 如点头、摇头、微笑、目视等, 以更好地表情达意。

第三, 发挥写作的优势地位, 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镜子”。这一特点决定了作文在心理教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知识社会和学习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 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即学会求知、学会共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 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是21世纪教育所关注的核心目标。学作文就是要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 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 时代需要的人。为此, 我努力使学生将作文过程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 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这样作文命题就要符合学生实际, 贴近学生生活, 使学生有话可说。站在学生的角度, 学生想写什么, 有什么话可写, 我便出什么题。抓住学生与父母、老师之间的代沟问题, 拟题《XX, 我想对你说》, 可以大量了解学生对父母、对老师的意见、看法以及抒发他们积郁心中已久的对某人想说的话。抓住学生平时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可以拟题作文, 如前几年热播的《还珠格格》, 他们每天津津乐道小燕子, 就让他们写写对小燕子的看法;现在流行“韩流”, 当然他们又自有说法。

在评改及讲评作文时, 我也扣紧学生文中的情感脉络。学生在作文中倾诉了他的喜悦、烦恼、体验、感受, 我就针对性地引导。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原理, 人在满足了生理生存需要, 安全需要之后, 还有成就感的需要, 那么在讲评时朗读佳作是一种很好的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做法。所以, 对于一般的学生, 不仅是佳作, 甚至是佳句, 甚至全篇文章文句不是很通顺, 但在某一处写出了作者的思想火花, 都要大力表扬。这样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成就感, 这种感受非常符合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心理需要。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既促进了学生心理教育健康发展, 又丰富了课堂, 提高了教学效果, 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

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 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切实改革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手段。我们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宏观指导, 采取措施, 力争几年内使思想政治课有明显的改善。这几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 还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下更大的功夫, 使这个课程变成学生们喜爱的课程, 真正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2) 要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校园文化的作用在于德育的渗透。因此,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宗旨, 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3) 加强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作用。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 拓宽可教育管理的空间和渠道, 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变化, 高校应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 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的场所;要利用校园网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 对学生进行引导, 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例如:我们学校的校园网上都有自己的BBS, 这不仅能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 而且, 还能通过各种形式回答疑问、解决问题。

(4) 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教育为先, 管理为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 必须严格管理, 建立、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将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科学, 有效的管理结合起来, 寓思想教育与管理之中, 亦教亦管, 管教统一, 学校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有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前提, 为基础, 为保证, 以人为本, 以优质的管理、良好的服务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

(5) 以人为本,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作用, 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另一方面, 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 把每个学生都要当“人才”来看。在人本前提下, 加强和坚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德服人、以礼服人、以情感人、以境动人。同时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更要坚持管理出教育的理念, 寓思想教育于管理之中, 运用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实现学生自我思想的转化和认识;运用老师跟踪管理, 对学生自我管理指导和纠偏, 在高校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大好局面,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实现高校育人目的和任务。

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耦合研究的意义

2004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 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统一的系统工程。还指出:高校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要“从严治教, 加强管理”, “要建立健全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体系”。2005年1月, 胡锦涛同志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再次强调,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之中, 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 2005年2月,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由此可见, 管理育人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功能。“管理育人”是指高校各部门的管理人员, 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通过创新管理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使学生在严格管理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在高校的育人体系中, 管理育人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要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而且还要在管理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符合和谐社会标准的大学生, 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所以高校的育人内涵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特定的内涵和要求。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充分审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充分利用管理载体把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和理念贯穿到学校的教学、管理活动中去, 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占班级绝大部分, 而且毕业后直接面临就业, 所以要积极引导,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一类就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差的差生。这类学生平时不爱学习, 就爱打架、酗酒、抽烟等, 能否顺利毕业是他们的问题所在。对这部分学生, 关键在于疏导:当他们犯错时, 不能只是批评, 而是重在教育;当他们有进步时, 要及时地鼓励与表扬,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抓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所谓“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在新生刚入校的时候, 就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制度, 从早锻炼、晚自习、宿舍卫生等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 并且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表扬先进, 惩罚落后,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我坚信, 做好常规, 就, 能创造奇迹。

3.班集体建设

班集体是班主任教育的对象, 又是班主任工作依靠的教育力量。一个好的班集体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而是要班主任进行长期工作, 进行组织和培养的。

(1) 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培养良好的班风。共同的目标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班主任在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 要向全班学生提出明确的前进目标, 并制定出有效的措施, 鼓励全班学生努力去实现奋斗目标。一个奋斗目标的实现, 就可以使班集体达到巩固和发展。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还应该有良好的班风, 正确的舆论。这种班风、舆论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有了正确的舆论, 坏事在班上就得不到支持, 很快被制止, 班风就可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2) 选拔、培养和使用班干部。首先要注意选拔培养班级的积极分子, 物色班干部, 组成班委会, 让学生初步学习自我管理。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指出他们的不足, 给予及时培养和教育, 教育学生要有民主观念。班干部定期轮换, 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既能当领导, 又能被领导的适应能力。实践证明,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好助手, 正确选拔、培养和使用班干部, 有利于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

4.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班主任在组织集体活动的同时, 要注意对个别学生 (包括学习差、性格孤僻、调皮捣蛋等) 进行个别教育, 具体做法如下:

(1) 对于个别学生的教育, 班主任应持正确的态度。思想上不要歧视, 感情上不要厌恶, 态度上不能粗暴。对后进生要一分为二, 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做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2) 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要对症下药, 教育个别学生首先要找出个别学生特殊在什么地方, 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 有很强的自卑感, 造成性格孤僻, 不和群。有的是精力过剩, 人很聪明, 而班级生活对他来说很不满足, 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就会搞出“恶作剧”。总之, 对个别学生不能一概而论为差生, 要区别对待, 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严重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利用教材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语文教学, 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浅谈中学语文心理教育 第10篇

一、对中学生语文心理的教育应加强

第一,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渗透心理教育。

当然, 中学语文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教育课程的教育要区别开来,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态度不要太严肃, 也不要只是单纯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把当前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现在的语文课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学到了语文知识, 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们的心理问题, 久而久之, 学生们的心理也就会越来越健康。

第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要完成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 还需要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设施, 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 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 让学生们的心理越来越健康。

第三,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的教育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从而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然, 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也难免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不愉快的事情, 比如同学之间言语说重伤自尊了、成绩逐步下滑了、被个别同学或老师误会了等。此时教师就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让学生用乐观的态度来面对每天的学习。

第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持之以恒。

在现阶段, 中学语文教师务必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面对中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不要怕麻烦, 一定要有耐心和信心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 伴随着语文知识的不断增加, 相应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也要及时跟进。其实, 通过语文教学来达到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并不是刚刚兴起的教学方式。目前很多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开设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 学校也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 但是对于中学生而言, 他们好面子, 往往因为面子问题而不敢走进心理咨询的大门。所以, 语文心理教育就显得更为突出和迫切。语文教师务必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健康的心理, 这在语文教学中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了。

第五, 以人为本, 重视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在中学语文心理教育过程中, 语文教师要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及其内涵和人文精神充分的融合在一起, 要有意识、有目的、有感情地通过语文教学, 来树立中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从而达到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

第六, 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

新课改也明确指出, 我们的教学过程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注重将语文教材中大量的人格因素统一起来, 通过优秀人格及人物的魅力来感染中学生, 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 促使他们朝着完善的人格发展。

第七, 注重学生的教学反馈, 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

通过教学反馈, 语文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是否处于消极状态, 同时通过教学反馈还可以发现中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有了这些信息, 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 让他们克服自己的消极心理, 使他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看待人生和自己周围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定式。

二、对中学生心理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教育理念。

设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此作为教学的灵魂和核心, 这也是所有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传统的教学目标侧重知识的传授, 但这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 在新课改教学的今天, 教师一定要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束缚, 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方位的发展做足努力。

另外, 教学目标要具体落实到一篇课文或者一节课当中。对于众多的教学目标, 我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所以如何把握其中的重点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中学语文心理教育一定要允许差异的存在,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好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从而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提高。

第二, 注重创新, 变革心理教育方法。

根据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 我们都渴望学生能够早日形成自信、自爱、自强与自尊的健康心理, 这也有利于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 教师应该看见学生的长处, 对于那些微小的进步也必须给予鼓励。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多个角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思维方向发展, 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是学生的整体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基础。而语文学科以其教材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陶冶情操,启迪人生,从而达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其中的教育目的。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说话训练中

多年来,笔者一直坚持在语文课前进行5分钟说话训练。说话训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让学生敢于说,乐于说,开始时,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说话的内容。可以讲故事,可以说说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总之,就是让学生先习惯这一项活动。也可以由语文教师提前选好说话的题目、范围,让学生预先做好准备。题目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际,提出一些较热点较敏感的话题,使大家感兴趣,乐于表达。例如《谈谈网络的利弊》《说说如何孝敬父母》《我进步了》等,同学们积极参与,谈的是心里话,讲起来流畅生动,同时通过说话交流,使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得到展现,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借鉴的作用。

后来,随着同学们说话能力提高,我逐步提高“说话”的难度。不提前告诉题目而是临时出示题目让学生“即兴”说话。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整理自己的想法,更加真实,这样,老师可以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写作教学中

中学阶段的写作教学,主要包括日記的写作和作文的写作两种形式。

日记是一种比较私密的写作方式,日记写作最接近学生的心灵现实。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可以使之排泄不良情绪,并通过日记了解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去年我接手一个新班级,就发现一个学生在日记中透露了 “不想学习,想要逃避出走”、“觉得活着没有意思”的消极思想。后来,我找到这个学生,与她真心交谈,了解到这个学生的父母都是单位的领导,每次考试成绩不好,孩子都会遭到家长的责骂,认为丢了他们的脸。久而久之,孩子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及时找家长沟通,解开了孩子的心结。在日记里,学生可毫不保留地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写下来,让感情得到宣泄,同时教师获得学生信任,了解学生在日记中暴露出来的不良情绪倾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整个写作过程中无不体现学生的心理因素。所以语文老师在写作训练中,应有意识地创造一定的写作情景,如选择一些以学生情感容易流露、容易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命题让学生写作,如“那天,我真(后悔、高兴、失望、激动、震惊……)”“长大了”、“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失败……)”等。教师在评改这类作文的时候,批语非常重要,除了重视技术类的点评外,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指导,有时一两句话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一位女学生在《我的家》一文中流露出父母离异给自己带来的伤感,感情真切。我这样写评语:我很理解你的感受。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是个懂事的孩子,因为你写出了这样一篇令人感动的佳作。我相信,只要把握住今天,你一定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事后,这个女学生明显开朗了许多,学习也有了进步。 

另外,在作文教学中,我常要学生摘抄一些名言佳句,包括一些有关心理方面的格言警句。如“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谦受益,满招损”等。这些格言警句,好记易背,对学生写作有用,而且还可以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常常诵记这些格言警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也是很有益处的。

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教材教学中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都是文质皆美的精品,都蕴含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教师及时地捕捉学生心理健康的素材,选准教育的切入点,在授课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既避免了空洞说教又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真正地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有的作品中作者在人物中注入自己理想的性格,体现人性中最完美的性格。如美国作家莫 .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可培养学生克服胆小的弱点,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事的健康心理。教学《散步》,让同学们明白了亲情的温馨与宝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有意识的渗透与引导,既培养了学生的情操,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阅读古今大量的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狭隘的心理,培养宽阔的胸怀。如,学习《论诗》同学们懂得了要有上进心要自信;读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会让人生出一股豪情;而毛泽东的诗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把人带到一种高远的境界,让人领略到豪迈的情怀……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定会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影响他们漫长的生活之路。

四、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语文活动中

与所有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着其得天独厚的活动因素,利用语文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老师一定要鼓励自已的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使自已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心理得到校正,进而培养积极、向上、自信、合作的健康人格。

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时,为了增加学生对战争的有关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的积累,提高他们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我在班里开展了“故事会”活动。?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搜集整理的战争故事向同学们说一说,一个小组可以共同研究一个故事,看哪一个小组讲得最生动。组长组织全体成员选故事,挑选一名同学主讲,其他同学帮忙润色。在活动上,讲故事的同学绘声绘色有的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有的讲刘胡兰宁死不屈。其中一个小组讲杨靖宇面对敌人,毫不畏惧,英勇献身的故事赢得大家阵阵掌声。

当代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多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与世界漠不关心。在第二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让世界充满爱》里,我举行了以“寻找感动”为主题的演讲会,同样采用小组合作、代表发言的形式。在活动课上,讲演者声情并茂,台下的观众深受感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同情心,也培养了学生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在心理上也受到了健康教育。

总之,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做有目的、有计划的渗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只有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得到进一步落实、深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才会得到不断提高。 

参考文献:

[1] 王松泉,《语文教育心理学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 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12篇

一、挖掘文本内容,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文性是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选文中有优美的诗歌、中外名家的小说精品、精彩动人的演讲、令人荡气回肠的经典散文。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真善美。这些课文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朗读能以声传情, 营造氛围, 诱发学生产生共鸣、体验情感。例如, 《白杨礼赞》紧扣文本中的“不平凡”, 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 感情强烈。我让学生在读中圈出重点词句, 反复诵读, 用心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 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 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二、利用口语交际,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口语交际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口语交流, 可以实现学生心理的自我调节, 保持心理健康。例如, 在七年级下册的《成长的烦恼》的口语交际活动中, 我设置了三项活动, 都是围绕主题“成长的烦恼”而展开的。一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烦恼”, 这样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把自己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烦恼说出来, 有利于学生消除烦恼, 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二是让学生“谈谈爸爸 (妈妈、朋友等) 在少年时期遇到的烦恼”, 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在自己成长中遇到的烦恼是正常的, 最重要的是如何对待烦恼。通过对成年人处理烦恼方法的了解和认识, 让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受到启示。三是“替朋友解脱烦恼”, 这样可以让学生试着帮助朋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烦恼, 提高学生的处理事情的能力。这样的活动, 能有效地化解学生心中的烦恼, 同时又能让学生体会各种关爱。这样, 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就可以及时地进行排解, 避免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 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 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有些中学生有变态自尊、过度敏感、嫉妒报复心强、蔑视生命等心理偏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境, 引导他们主动地体验学习, 促使其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学生经过主体的思辨和参悟, 形成或重构自我的精神境界。例如, 在教学《献给母亲的歌》时, 在学习名人关于母爱文章的基础上,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母爱的认识和理解, 发现母爱的伟大。他们不由自主的联想到自己母亲的含辛茹苦, 在周记中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这培养了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 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教育。

四、精心设计导语,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导语, 是课堂教学的序曲。在教学中,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我十分重视每节课的导入。我找准课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合点, 把学生带入心理体验的情境之中。在教学《诚实和信任》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如果放学后, 你爸爸开车接你回家。快到家时, 你们的车不小心撞到了路边一辆停着的车, 撞碎了反光镜。当时四下无人, 你会建议爸爸怎么做?”这本来是课文中的“我”面临的道德难题, 我把它转让给学生。学生深思了一会儿, 心中有了答案。我接着说:“《诚实和信任》中的‘我’遇到的情况跟我们刚才设想的一样。同学们有没有兴趣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们很投入地朗读课文……我相信文中“我”的收获也是学生们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最大收获。他们对金钱和诚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五、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培养学生的抗挫心理

在当今社会中, 因挫折所导致的心理失衡而走向极端现象较为普遍。由于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平衡, 挫折易引起他们的消极行为。因此,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抗挫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抗挫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 具有对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的不气馁, 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 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如《热爱生命》中的淘金者, 在重重艰难险阻面前, 想过要放弃生命。选择死亡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 但他没有甘心就死, 而是选择了抗争, 最后取得了成功。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 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 培养其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可以说, 只要树立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就会发现语文课本中处处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上一篇:精品校园文化下一篇:燃气输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