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考复习策略分析

2024-09-14

化学高考复习策略分析(精选12篇)

化学高考复习策略分析 第1篇

一、教师要明确高考复习目标

高考复习最重要的就是连贯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化学考前复习的时候要根据复习的内容和教学情境, 明确高考复习目标, 有了目标就有了指示灯, 无论化学知识点多么繁杂, 教师都能帮助学生找到突破口。要想帮助学生制定恰当的复习目标, 首先就要抓住化学知识之间的多向联系, 再将这些联系进行整合汇总。其次, 抓住化学知识之间的上下包容关系, 构建起有层次的化学知识链, 充分挖掘化学教材中蕴含的内在价值, 为学生设计出合理的问题, 让学生自行解决。最后, 针对化学实验内容进行复习。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探索中寻求适合自身的学习规律, 加强对化学原理的运用。与此同时, 教师在此过程中还要进行适当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教会学生用自己探索来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才能更加的深刻。

二、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转变教学观念

纵观近几年的化学高考试卷, 大家很容易发现虽然化学试卷的难度并不大, 但是化学题型的立意却是一年比一年高远, 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对学生多种能力的测试也在试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虽说高考化学试卷的命题形式逐渐在变化,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化学基础知识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 只要学生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 那么不管遇到什么难题, 学生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不仅如此, 复习过程中还要求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切实地将化学知识的归纳和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联系在一起, 帮助学生处理好化学辅导材料与课本知识之间的关系, 充分将素质教育贯彻到化学教学中去。那么, 在化学新理念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做何改变呢?笔者认为:第一, 将化学高考复习目标由单纯的基础知识教授目标转化到化学知识的掌握方法和过程目标上去;第二, 创新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体;第三, 高考复习过程中教师还要进行多种教学方式的转化, 将更多的复习方法如合作复习、探究复习等引入其中, 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第四, 教师还要注重自身角色的转换, 在高考复习阶段要充分扮演好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 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三、强化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

高考化学复习策略 第2篇

第二、训练信息整合的能力。基础知识体系搭建完善大概在寒假前后可以完成。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轮复习。以专题的形式整合知识点的各种考法。适应知识体系上的各种变化方式。

第三、训练知识迁移及综合应用的能力。以接近高考题的模式充分训练,熟练掌握高考理综的各种新颖的考查方式。特别是难题模块的攻克。在全卷分析中可以看出,全卷涉及计算的部分占了23分的分值,分值比例高,体现了化学作为理科学科的学科特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 中考化学复习策略与方法

★ 高考政治冲刺:复习策略

★ 高考政治五个常用的复习策略

★ 高考化学冲刺复习阶段学习方法

★ 高考化学最后冲刺复习法

★ 高三化学实验复习与备考策略论文

★ 北京四中名师指导高考化学复习

★ 高考化学复习易错知识点总结

★ 高考化学学习方法

化学高考复习策略分析 第3篇

一、2016年高考化学有机试题分析

第7题:该题考查了化石燃料、液化石油气、燃油的内容,要求学生对有机物基本内容有所了解,至少要掌握这类物质的组成元素,根据物质组成元素分析其不完全燃烧与完全燃烧所得产物。不难看出,一氧化碳会污染大气,但即使几种物质均完全燃烧都生成了二氧化碳也只是相对减少了大气污染的程度,不可能完全无污染。了解了这些内容后,学生不难找到正确答案。

第8题:涉及到的物质有乙烯、苯、乙醇、乙酸,这四种物质均是在化学必修二的有机化学部分学到的,并且是必修中所学到的各类有机物的代表物,其性质、反应都是必须掌握的内容,而丙烷、丙烯可以由学到的代表物进行推测。虽然氯乙烯、溴乙烷的性质是在选修五中重点讲解到的,但学生仍然可以从加成反应的本质“在反应过程中碳碳双键断裂,同时双键两端的碳原子加入其他的原子或者是原子团”中分析出正确答案。本题实则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了解物质的结构是解题关键。

第10题:考查关于二氯丁烷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与上题类似,虽然卤代烃的内容是选修五中的重要知识点,但此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我们可以从烷烃的取代反应入手,判断丁烷的种类,再进一步判断二氯代物的数目。本题考查了碳链的结构,取代基的位置等内容,综合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思维严密性。试题难度不大,得分率高。

第27题:此题为化学反应原理题,综合考查了反应热、化学平衡知识体系,难度相对较大,本质上与有机化学知识点联系很小,但以重要的化工原料有机物丙烯腈为主要物质展开测试,其中涉及到的副产物丙烯醛、乙腈(甲基腈)都属有机物范畴。虽然本题没有涉及有机反应,但给学生增加了一定的陌生感,使其在解答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紧张情绪。

第38题:这是一道选做部分习题,考查有机化学重要知识点的大题。内容常规,题目中所包含的化学物质虽然个别有些陌生,但是除了氰基外,其他的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和性质均为有机化学中的主干知识,不偏、不难。如:醇的消去反应、烷烃的取代反应、卤代烃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醇的催化氧化反应、酯化反应及聚合反应等。虽然有部分转化没学过,但题干中给出的两个信息转化关系也比较简单,答题时可以结合给出的信息,核磁共振氢谱的数据,运用逆向推测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再结合物质的性质,物质之间转化的条件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一个问题中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测试为醛类物质,根据分子式、不饱和度确定官能团之后,确定链烃基连接方式,根据碳碳双键位置挪动氰基的位置,确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对学生来说,三种官能团的排列、连接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得分率不是很高。

二、复习方法和策略

1. 重视基础,回归课本

2016年高考试题对2017年的复习、备考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建议2017年高考备考复习依然要回归课本,因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均为高频考点,这一点在课堂讲解中要有所体现。同时要注意试题的灵活性变化,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强调回归课本,对有机物的特点、物质的类别、官能团的性质以及各类反应的条件、原理、产物分析等,不要让学生单纯地记忆、背诵,而是要掌握反应的基本原理,知道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2. 重视有机物之间的联系,化单一知识点为线为面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注重反应的本质、原理,掌握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建立起物质间联系的立体思维,而不是单一地掌握某个或某几个化学反应。如以烯烃(乙烯)为原料,建立起与烷烃(乙烷)、炔烃(乙炔)之间的联系,进而与苯进行关联,然后联系苯的同系物甲苯,再根据烷烃的取代反应建立起与一氯甲苯、二氯甲苯、三氯甲苯(侧链取代)的联系,根据卤代烃的性质以及结构的不稳定性,将不同的卤代烃转化为苯甲醇、苯甲醛、苯甲酸,它们之间又可以建立联系与转化,与芳香酯建立关联。这样不难将烃与烃的衍生物知识建立联系并使之浑然一体。在烷烃的性质方面,再根据取代的方式转变为卤代烃、醇、醛、羧酸和酯类物质,在乙烯的加成反应上转变为二氯代物,进而转变为二元醇、二元醛、二元羧酸、二元酯以及由二元羧酸、二元醇之间形成环状化合物以及高聚物,另与醇、醛、酸之间建立关联,相互转化。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帮助学生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上是物质之间转化的角度,还可以从有机物反应类型的角度进行分析。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消去反应、聚合反应都包含哪类物质的哪种反应,从另外一个角度加深印象。亦或从反应的条件入手:浓硝酸条件下的反应有哪些?浓硫酸的反应环境有哪些?碱性条件下的反应有哪些?

如此,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分析、反馈,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有机物的主要物质之间的转化,既清晰又全面。

3. 将化学与生活相联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衣食住行中都能发现有机物的存在,将化学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提供能量的物质时,除正常讲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官能团、性质外,还可以提出问题:在同样情况下,如何既满足日常生活的能量需求,还尽可能地不增加体重?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之后讲解生活中我们摄入体内的各种物质分别属于哪类物质,提供的热量是多少,摄入每种物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合物质分析常见疾病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如何防治等,真正达到通过学习解决生活问题的目的。

4. 关注时事要闻、关注生产生活、关注社会热点

不仅是化学学科,所有学科的考试都会关注到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等方面内容。在化学方面,如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方向、涉及到的物质,流行疾病的治疗、药品的结构、新型毒品的原料等均可能与化学物质尤其是有机物相联系。因此,教师应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其可能与化学学科的联系,与学生共同分析,既能突破教材的束缚,又能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

5. 重视实验、动手操作,以实验为教学核心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演示实验一般都会在教学中完成,目的、效果明确,学生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掌握重点难点。而对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一部分学校可能因为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有限而取消,但更多学校是因为学生实验占用时间较多,而且会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取消。这种做法看上去节省了一定的时间,也阻止了一些危险的发生,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在考试中,还是在将来的学习中,以及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都是大大不利的。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现象、实现数据、实验原理、反应原理等会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考化学实验探究题分析及复习策略 第4篇

一、近三年广东高考实验探究题的课本来源处及考向对比

二、出题规律

1.在问题设置上常常包含了对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元素化合物性质的考查, 如:

2.在问题设置上考查了学生对陌生实验信息的提取与加工、数据处理和绘图等能力。例如:2012年-33 (3) 3白色晶体苯甲酸的检验:加热使其融化, 测其熔点。现象:熔点为122.4℃。结论:苯甲酸。2013年33 (2) 3比较必修2与选修4中两种类型原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 (3) 设计原电池, 并画出装置图。

3.命题趋势:纵观三份试题, 均以《实验化学》知识点为载体, 考查实验综合能力。背景新颖, 考点紧扣教材, 重视课本上的插图, 整合必修与选修课本上相关的演示实验、科学探究及相对应的课后习题拓展与延伸。

三、高考化学实验探究题备考复习的应对策略

1.加强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建构

上述三者是历年高考实验题的考核重点, 其中常考的知识点有:1常用仪器的使用、药品的保存及取用;2实验的规范操作:过滤、分液、洗涤、重结晶、气密性的检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等;3常见气体的制备;4物质 (或离子) 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应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复习, 抓住实验主干, 进行知识点梳理, 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层次的专题训练, 使知识融会贯通。此外, 我们还应引导学生自主梳理, 主动构建相关模块的知识网络, 做到正确理解、有序贮存。

2.加强对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一步挖掘、归纳、整理, 构建实验知识网络

近年来的高考实验题大都源于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的内容, 是“常规加创新”。因此, 对每个实验的复习既要遵循教材, 又要高于教材;既要挖掘实验的内涵与外延, 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类试题给学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得分容易但得满分难。因此, 在复习中应从两方面着手: (1) 重做教材实验。课本的重要实验主要有:1粗盐提纯、萃取与分液、蒸发、托盘天平的使用、中和滴定 (含标准液配制) 、蒸馏、装置气密性的检查等操作实验。2氨气、氢气、氯气、乙烯、乙酸乙酯等制取实验。3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的理论实验。4氯气、硫酸、硝酸、铝和铁及其化合物、乙醛等物质的性质实验。重做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真正参与实验探究, 强化实验设计训练, 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验要求选择仪器和试剂、设计实验步骤 (尤其是画出实验方案框图) 、描述现象和结论等, 熟悉各个实验环节, 还要能对实验设计进行改进和创新。在实验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提出假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的实验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2) 重组教材实验, 可以有选择地对教材实验进行延伸、拓展、综合等改造, 以教材实验为载体, 结合新物质性质等信息设计新的实验方案。例如教材必修2P9实验1-1:在三个试管中分别进行实验验证卤素的氧化性。可变换为:要求设计一个可一次性验证氧化性强弱的实验, 简述实验操作, 并写出相应的实验现象及结果。

3.加强习题选编、训练、讲评和实验解题方法的指导

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精心分析、比较、筛选, 对一些有针对性及代表性的典型习题进行整理, 有计划地进行训练。让学生了解这些试题的主要类型、功能和特点, 掌握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步骤及注意事项, 进行强化训练, 增强他们的题型意识, 使学生明白高考实验考什么、怎样考。对学生而言, 只有对实验题的功能、考查范围、考查特点弄清楚后, 才能理顺解答实验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在分析典型综合实验题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 达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真正的提高实战能力。

4.加强学生对陌生实验信息的提取与加工、数据处理和绘图等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的信息大都是以图表、图示或附加文字来呈现的, 特别是图表, 常常包含有大量的隐含信息。只有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加工, 才能发现其中所反映出来的有关规律, 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平时应多引导学生关注一些表格、实验装置图、生产流程图以及反应中物料的量的变化曲线图像等, 根据图示信息有目的地让学生分析判断, 或推理预测, 或计算绘制,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观察思考和对信息的接受、处理、加工的能力, 并掌握好挖掘陌生信息的隐含条件的方法。这样做能提高学生作答实验试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5.加强规范素养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应试答题能力

新高考实验探究题对学生使用正确的化学术语进行表达的能力要求较高, 导致该项目试题的得分率普遍偏低。为此, 教师除了平时注重规范表达外, 还应有针对性地通过适度的专题训练, 提高学生文字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 避免在答题过程中出现表达不准确甚至错漏、内容概括不全面等失误。

高考化学的冲刺复习策略 第5篇

1.分类回做高考真题。

高考题有相当的稳定性,复习过程做了很多模拟题,模拟题的难度、考点参差不齐,尤其平时学校老师出题,主要是考虑学生掌握的薄弱点,不一定是高考的难易比例和知识点分布。考前一个月,知识点掌握比较完善,这个时候重新回做高考题,会更有针对性,也更能稳定学生情绪。建议不一定成套做,可以按照题型做,比如,连续三年的课标Ⅰ实验题放在一起做,选做题放在一起做等等,这有利于学生更清晰把握主干知识的考法。

2.看教材,选做课后题。

同学们总会问,咋看书?感觉课本内容很浅,看过觉得没用。课本是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长期做模拟题,有可能偏离教材太久,而高考题中总会有源自于教材的材料、知识点、实验、试题等。所以,教材必须看!课表Ⅰ电化学选择题就是摘自“化学反应原理”的一段文字,但有不少同学就不会做。怎么看书呢?建议:通过做题发现漏洞时查阅课本,同学们总觉得查看课本太费事儿,不如问别人,但事实上,查书要比你问同学、问老师要有效得多,听的效果一定不如看更牢固;有计划地把教材过一遍,重点看课本中的实验、小知识卡片、有价值的课后题。如果仔细看一遍教材,会发现有不少曾经见过的高考题,甚至有些课后题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出来的。

3.明确高考试题特征,做到心不慌。

每一年的高考题,化学试卷中四道大题都会有让同学们感到陌生的内容,这是符合高考选拔学生的原则的,而往往是同学们看到一些没有见过的东西,会导致心发慌,这就极不利于水平发挥。事实上,高起点低落脚本身就是高考的特征,如果能把这事儿看得很自然,就会发现问题不难解决。再者,高考的难中易比例5:3:2,很多同学在考前一个月应该重视中等及以下难度的题目,而不是去钻研压轴题,压轴题应该是拔尖学生的菜。

高中化学水溶液中的三大守恒

解答盐类水解题目时要做到“一个明确、两步书写、三种比较、四个式子”。

1. 一个明确

即明确“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盐类水解程度很小,只有双水解反应才能趋于完全。

2. 两步书写

即书写盐中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包括N )水解的方程式和水电离的方程式,以防遗忘由水电离出 。

3. 三种比较

能准确定性或定量地比较不同盐中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能准确比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水解与电离程度的相对大小,能准确比较同一溶液中各离子水解程度的大小及不同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的相对大小。

4. 四个式子

①电荷守恒式,如NaHCO3溶液中存在着Na+、H+、HC 、C 、OH-,根据溶液总是呈电中性,必存在关系:c(Na+)+c(H+)=c(HC )+c(OH-)+2c(C );

②物料守恒式,如K2S溶液中 、HS-都能水解,故硫元素以 、HS-、H2S三种形式存在,根据原子守恒可知,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c(K+)=2c( )+2c(HS-)+2c(H2S);

③质子守恒式,质子守恒的关系式可以由电荷守恒与物料守恒推导得到,如Na2S水溶液中质子守恒式可表示为c(H+)+2c(H2S)+c(HS-)=c(OH-);

④离子浓度相对大小比较式,如Na2CO3溶液中c(Na+)>c(C )>c(OH-)>c(HC )>c(H+)。

化学离子方程式书写不可忽视的五大型

1. 过量型

①按照组成比例写出不足量物质参加反应的离子形式。

如Ca(HCO3)2溶液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中Ca2+与HC 的比例一定是1∶2与不足量物质Ca(HCO3)2中Ca2+和HC的比例相同]。

②过量物质的离子满足不足量离子的需要,OH-的化学计量2,满足2HC 。综合起来可得离子方程式:Ca2++2HC+2OH- CaCO3↓+C+2H2O。

2. 定量型

书写的关键是参加反应的离子与给定的量的关系保持一致

如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Ba(OH)2溶液与明矾溶液反应,Al3+、S 、Ba2+和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1∶2,显然OH-不足量,然后按照以少定多的方法写出离子方程式:2Al3++3S+3Ba2++6OH- 2Al(OH)3↓+3BaSO4↓。

3. 目标型

先写出能达到目标的主要离子方程式,然后用设“1”的方法使其完善。

如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写出溶液呈中性时的离子方程式:先写出H++OH-H2O,再设NaHSO4为1mol,因NaHSO4Na++H++S ,Ba(OH)22OH-+Ba2+,所以当溶液中的H+被完全中和时,只需加入0.5mol的Ba(OH)2即可,故离子反应方程式为S+2H++2OH-+Ba2+BaSO4↓+2H2O。

4. 条件限定型

在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时,限定条件不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形式不同。

如N 与OH-反应,不加热时生成NH3·H2O,而加热时有NH3产生;再如书写澄清石灰水或石灰乳参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时,所用的符号不同,前者用离子符号表示,后者则用化学式表示。

5. 先后顺序型

一种物质与多种离子都能发生反应时,要考虑反应的先后顺序。

中后进生高考化学复习策略 第6篇

一、方法

中、后进生要想在最后一年的复习中尽可能弥补过去三年的亏空,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下大功夫、大力气的同时,方式方法的科学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如下:

1.方向选准,学会放弃

高考化学涉及两本必修,一本必选,三本选修。在此不能面面俱到,应与取舍。除必修和必选外,对于选修专攻一本——《有机》即可。其它两本主动放弃。此外,对于平时习题中的一些偏、怪、难的题目及高考不考的题型不要耗费太多的时间、精力。学会放弃,否则既浪费精力又伤害自信,得不偿失。

2.配合教师,谦虚耐心

有些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与任课教师的思路不一致:嫌其快或慢,难或易,不跟教师走,自己看或找人辅导,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1)再弱的教师其对《教材》的理解、对《考纲》的把握是高于学生的。(2)找人补课或辅导仅仅是对知识掌握的一种弥补。正所谓:人靠每日三餐才能维持生命,靠输营养液只能解一时之急。每次化学课均应认真听、详细记、仔细“嚼”,逐渐积累均会有益。

3.加强锻炼,劳逸结合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学习的前提。高考复习有效时间也就270多天,要保证经常有好的状态,就该注重适当锻炼身体、合理休息、加强营养、劳逸结合。争取少生病或不生病。

4.注重效率,避免“内耗”

学一小时要有一小时的作用。当学不下去或不想学、无状态时,可以适时停止,看看其他科目,想睡就干脆休息,避免一种“耗”、“熬”的境地。

5.协调发展,统筹把握

高考化学,从《考纲》出发,各章节从基础化学方程式、概念、公式、原理出发,先死记硬背后逐渐应用,最后达到理解掌握。应把上述四本教材当做一个整体来学,避免厚此薄彼。

二、心态

心态决定成败。要保证一年复习成效显著,心态至关重要。

1.自信

对于中、后进生要在不到一年的高考复习中使化学成绩有所突破,难度是有的。但千万不能头顶一个“难”字度过一年,要克服“愁”的心理、克服恐惧的状态。别人能学好,我为什么不行?无怪乎四本书,400多页汉字写的东西嘛。决心下大了,背也能背会,更何况该死记硬背的累加起来也不过八开纸单面四页罢了。

2.上进心

没有投入不可能有回报,不要想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对于中、后进生,我们已经落后别人了,要在一年复习中有收获、有成效,就必须要敢于付出更多,要下大决心做好打硬仗的准备。言行一致,把想法、口号付诸实施,强迫自己去干!(1)勤。勤是一种态度。要完成这项重任,它是前提。(2)动。动手,不能光看看、听听就行了。拿起笔去推导、演算、写出来、画一下,直至得出最后的结论。这是方式。(3)思。总结、反思。要有质量、有效率的进步,就要有“脑子”。反思就是一种长“脑子”的有效途径。(4)巩。巩固。虽有四本教材,但每隔三周左右应把前面复习过再巩固一下,避免时间长了形成夹生饭或全生饭现象。

对于上进心,必须且必要。好好投入还要看效果怎样,没有投入根本不可能有回报。这项是整个策略的核心,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定要付诸实施,确保言行一致。

3.自欺欺人

在精力够用,身心还行的情况下当学习遇到难度、不想学、不想做的时候,就要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自己哄自己:听听老师讲的课,做做讨厌的习题。再不行,还要硬着头皮顶下去,逼着自己去行动。

上述是从“软件”上提的一些策略。“硬件”方面应该具备的具体行动如下:

三、一轮垫底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大约180多天,是整个高考化学复习备考的基础,决定整个备考的成败。在复习中应注意:

1.扎实基础,确保入门

将四本教材中的基本化学方程式、概念、公式、原理自己动手摘抄、整理,强化记忆。对这部分内容,别无他法,必须记,必须会。可适当参考教师意见,把握重点。

2.细过课本,系统整理

对于中、后进生,四本教材可能量大。要善于从中汲取,整理体系。教材虽然看的细,但其框架、核心、精髓有限。教师也可适当引导学生整理,忌东拉西扯。

3.配套练习,应用巩固

掌握的如何,理解与否,练一下就知道了。练习不单是检验知识掌握的一种手段,也是提高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此关键是:(1)保证练到位,动手参与。(2)习题选好。量不在多而在精,题不在难而在恰。有的放矢,讲啥练啥。其题型、问法也争取与高考一致。

四、二轮提升

1.自己归纳,由厚到薄

在一轮的基础上,若各项落实到位,中、后进生是会有很大进步的。为进一步提升能力和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提倡中、后进生自己从教材中归纳,将主干知识梳理出来,由厚到薄。

2.模拟演练,真题强化

整个二轮复习,也就60天左右,与高考愈来愈近。其习题也应贴近高考,注重精选,举一反三。在练的同时,注意时间、正确率、得分率,逐渐与高考贴近。对于一些好的真题,部分中、后进生可能不完全理解。对于这部分学生,不能在题目的数量上有所要求,争取讲一道会一道。在此,也是分层次教学的一种提法。我们的愿望是好的,但学生也有个体差异性,不可能整齐划一。一轮时,可以统一要求。但到二轮,特别是二轮的习题,应该分层次要求:该突分的突分、该上线的上线,只要保证有效,不磨洋工即可。

五、考前回归,查漏补缺

至此,距高考也就20天左右,对中、后进生大框已定。此时该做的是:(1)回归课本。一页页往过翻,查有无不理解、不知道的公式、概念、原理否,一旦发现及时处理解决。(2)翻阅旧题。对近一年来做过的旧题进行翻阅。只要有思路,会做的不必动手,放过。一旦印象模糊、忘了、不会的必须动手或请人讲解直至恢复理解。在此,对于高考,我们不奢求超水平,只要正常发挥,不失误,少丢分即可。

高考化学备考复习策略 第7篇

【策略一】重视课本知识灵活处理情境问题

近年浙江高考理综试卷第7题是考查学生化学素养能力,第8题是考查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其试题内容(选项)大多取材于考纲规定的化学必考教材。

例如2014年第7题中出现的“光催化还原水制氢和电解水制氢”问题,“氨氮废水(含NH4+及NH3)氧化法处理”问题,“燃料的热值”问题等均是教材中的内容。第8题中“金属汞洒落在实验室地面或桌面”的处理问题,p H计问题,电子天平问题,茚三酮试剂检验氨基酸等问题也是教材中的内容。

但是第7题C选项要求判断“某种光学检测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检测到单个细胞(V≈10-12L)内的数个目标分子,据此可推算该检测技术能测量细胞内浓度约为10-12~10-11mol·L-1 的目标分子”,这是情景处理问题。如果我们假设单个细胞(V≈10-12L)内有N个目标分子,则细胞内浓度为N/(6.02×1023)/10-12mol·L-1,当N约为1~6个分子,细胞内浓度则为10-12~10-11mol·L-1,即说法正确。第8题D选项为:“向某溶液中加入茚三酮试剂,加热煮沸后溶液若出现蓝色,则可判断该溶液含有蛋白质。”因为茚三酮这种化学试剂,它主要用于检测氨、一级和二胺、尤其是氨基酸,但不能用于检验蛋白质。因此,向某溶液中加入茚三酮试剂,加热煮沸后溶液若出现蓝色,不能证明含有蛋白质。

以上试题告诉我们,高考试题的取材来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如“光学检测”技术取材于前沿科学领域题材,用假设法计算是高中化学常用的方法,体现了高考题对化学素养的考查。对茚三酮试剂应用的考查,突显了高考试题知识点横向延伸的特点。

我们复习的策略是一定要重视课本知识,尤其是《拓展视野》的栏目内容是考查学生化学素养和实验素养的最好题材。例如“人体中极少量的NO会促进血管收缩,防止血管扩张”和“广范p H试纸和精密p H试纸测量范围相同,但精密度不同”这两个选项均来自教材,学生要能分析其中错误所在。瞄准2015年理综必考的《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三本书和模块《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两本书。指导学生通读和理解相关内容,课堂上对相关内容要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拓展,则一定可以突破第7题和第8题的思维障碍。

【策略二】核心考点归纳整理倡导微专题复习

近年浙江高考第9题是考查元素周期表和物质结构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推理分析的应用。例如2014年第9题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结构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能力。试题如下:如表1所示的五种元素中,W、X、Y、Z为短周期元素,这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Y、Z三种元素最低价氢化物的沸点依次升高

B. 由X、Y和氢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

C. 物质WY2、W3X4、WZ4均有熔点高、硬度大的特性

D. T元素的单质具有半导体的特性,T与Z元素可形成化合物TZ4

首先要突破元素推断的问题。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出X为N,Y为O,Z为Cl,W为Si,T为Ge。A选项考查了N、O氢化物的氢键对沸点的影响。B选项考查了N、H、O三种非金属元素也可形成离子键。D选项考查了Si和Ge同主族元素半导体的相似性,Ge Cl4、Si Cl4化学式的相似性。C选项因为四氯化锗是分子晶体,熔点低,硬度小,把Si Cl4分子晶体镶嵌于Si O2、Si3N4的原子晶体中,增加了解答的困难。

这个试题告诉我们:考查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物质结构知识,可以涉及氢键、化学键、晶体类型及物质性质、元素周期律等化学考点。

鉴于上述理由,我们复习的策略是采取微专题的复习。

例如复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物质结构等考点时,首先要理清这些知识点脉络关系,例如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可以编织如图1的脉络。

其次,分析归类本专题常考的考点:1微粒中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数量关系;2核素、同位素概念的辨析;3较为复杂的电子式书写;4氢键对物质熔点、沸点、溶解性的影响;5共价键、离子键的判断和分析;6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7物质不同性质变化时化学键变化的分析和判断;8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9物质熔沸点高低的判断;10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判断。

再次,研究特例是复习的重点。如金属晶体的熔点可能比离子晶体高,也可能比分子晶体低,汞和钨就是典型的例子;HI、HBr、HCl其水溶液的酸性是依次减弱的;有的分子不存在化学键,如Ne;N和H两种非金属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NH4N或(NH4)3N;金属性Pb>Sn,但金属的活动性是Sn >Pb。

预测2015年的周期表和物质结构高考题仍然以推断元素入手,结合微粒半径比较、氢键、同素异形体、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化学键的破坏、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碱性的比较等考点进行考查,同时还要关注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策略三】考点内容问题化深层思维提能力

近年浙江高考试题特别重视知识点的细节性和深层次考查,学生只有表层浅显的知识点是很难正确解答高考试题的。例如2014年第10题D选项要求考生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CH3COOCH2CH3与CH3CH2COOCH3互为同分异构体,1H-NMR谱显示两者均有三种不同的氢原子且三种氢原子的比例相同,故不能用 1H-NMR来鉴别。”许多学生认为是正确的,理由是CH3COOCH2CH3与CH3CH2COOCH3属于同分异构体,1H-NMR谱显示两者均有三种不同的氢原子且三种氢原子的比例为3∶3∶2。而试题要求学生知道核磁共振氢谱中乙酸乙酯和丙酸甲酯峰的位置是不同的。而第三个层次要点如果老师没有拓展细化归纳,学生就很难正确答题了。

以上试题告诉我们,复习策略是要对考纲涉及的考点,要尽可能设计成问题对其细化和深化,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日积月累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思维提高到较高的层次。而细化深化的问题在每个考点中均可以找到实例。

例如,一种反应微粒与多种反应微粒反应前后顺序问题是化学的难点。我们可以用NH4Al(SO4)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为例设计以下问题。

(1)向NH4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共有几对离子会发生反应?

(2)OH-能沉淀Al3+,也能与NH4+反应,也会溶解Al(OH)3,它们反应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3)含有1mol的NH4Al(SO4)2溶液中,加入含多少mol Ba(OH)2溶液时生成的沉淀的物质的量最大?

(4)含有1mol的NH4Al(SO4)2溶液中,加入含多少mol Ba(OH)2溶液时生成的沉淀的质量最大?

(5)当NH4Al(SO4)2与Ba(OH)2溶液等物质的量反应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怎么写?

(6)NH4Al(SO4)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时,为什么说是错误的?

(7)NH4Al(SO4)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时,分析离子方程式Al3++2SO42-+2Ba2++4OH-=2Ba SO4↓+Al O2-+2H2O是否正确?为什么?

(8)NH4Al(SO4)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时,分析离子方程式NH4++Al3 ++2 SO42-+2Ba2 ++4OH-=2Ba SO4↓+Al(OH)3↓+NH3·H2O是否正确?为什么?

这种问题式复习,可以解决一种微粒与对应微粒反应的前后顺序的难点,也解决了离子方程式中各离子数的配比问题的难点,还解决了生成沉淀时涉及的定量分析问题。

预计2015年高考化学试题设计,一定是考深层细化的内容,在思维方面突破两个层次障碍是常见的试题,较难试题要突破三个层次障碍。建议在复习时多多采用这种问题深化式复习策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策略四】文字表达图像化定性定量相结合

浙江化学高考试题历来重视图像题的定性和定量考查,因为图像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推理的能力。例如2014年第12题:氯在饮用水处理中常用作杀菌剂,且HCl O的杀菌能力比Cl O-强。25℃时氯气-氯水体系中存在以下平衡关系:

其中Cl2(aq)、HCl O和Cl O-分别在三者中所占分数(α)随p H变化的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B.在氯处理水体系中,c(HCl O)+c(Cl O-)=c(H+)-c(OH-)

C.用氯处理饮用水时,p H=7.5时杀菌效果比p H=6.5时差

D.氯处理饮用水时,在夏季的杀菌效果比在冬季好

值得一提的是,A选项是盖斯定律在电离和化学平衡中的应用迁移,属于定量内容。将题意中三个方程式相加,得到B 选项是电荷守恒式的灵活应用,属于定性内容。根据电荷守恒;因为c(HCl O)不等于c(Cl-),B选项错。C选项是读图能力的考查,由图知p H=7.5时,HCl O浓度比p H=6.5时低,则p H=7.5时杀菌效果更差。D选项是化学平衡移动问题,夏季温度高,HCl O浓度比冬季低。

该题显著特点是体现了图像特殊点的应用,关于图像特殊点解题是浙江化学卷多年考查不衰的一个技巧。其实2014年浙江高考26题也是有关图示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试题。

这个试题告诉说明:我们复习策略是要花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图示图像问题,因为图像问题既要定性分析又要定量分析。为了迎合高考复习,我们模仿2014年浙江高考第26题风格编制了一道试题,该试题传承了近三年浙江高考第26题的用实验手段研究物质、由信息推断物质、重在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精髓,试题难度与高考相当。

[例]某不含结晶水的无机物质X仅有四种元素组成,为了探究其组成和性质,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另取56.8g固体X在空气中加热分解得40.0g固体2,并生成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96 g/L的气体A和另一中性物质B。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式为_____,B的电子式为_____。

(2)X的化学式_____,固体X在空气中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若固体2与NH3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砖红色固体,其原因是_____(用化学反应的方程式表示)。

(4)一定条件下,气体A与溶液2反应生成溶液3的溶质有多样性,若溶液3溶质有三种时,除必定含有的一种溶质外,其中另两种溶质的组合可能是_____,_____。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固体3中二种溶质的阴离子。

本题的亮点是以图像为呈现方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灼烧得固体2黑色,则固体2为Cu O,中性物质B为H2O。定量计算:通过气体A密度计算相对分子质量为44,则A为CO2,40.0g固体2含Cu O为0.5mol。设Cu CO3为m mol,另一化合物Cu(OH)2为n mol。则m+n=0.5,124m+98n=56.8。得m=0.3,n=0.2。X的化学式2Cu(OH)2·3Cu CO3或Cu5(OH)4(CO3)3。另外,溶液2通入气体CO2,因CO2的量不同,可能生成Na HCO3或Na2CO3。最后若固体3只有两种溶质,一定是Na2CO3和Na2SO4,不可能是Na OH和Na2SO4或Na HCO3和Na2SO4,因此只要检验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即可。

预测2015年高考元素化合物试题将以这种图示方式出现。试题将以化学新物质为背景,让考生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推断具体的化学物质。然后考查电子式、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离子检验等相关知识。

【策略五】有机复习抓转化分类比较要重视

2014年高考有机化学考选择题和推断题。其中选择题考查了有机物乳酸薄荷醇酯的化学性质,同系物的判断,淀粉和纤维素酸催化下的水解产物判断,CH3COOCH2CH3与CH3CH2COOCH3中 1H-NMR谱的识别。大题考查了普鲁卡因分子的性质,反应试剂的选择和反应类型的判断,有机反应式的书写,有条件限制的同分异构体推断。HN(CH2CH3)2分子的合成路线。其中难点是流程图中的各种有机分子的推断。

以上试题告诉我们:有机化学复习策略要抓住重点内容分类复习。如烃的通式研究,要对比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求同找异;有机物燃烧时要对耗氧量、CO2和H2O的量进行对比分析;对有机反应式各种类型(包括条件、产物)进行深化比较;有条件限制同分异构体的判断要突出分类思维和有序思维;高分子化合物生成的类型要归纳,单体判断的方法技巧要归类比较;石油的炼制、苯和煤的综合应用进行相似对比和辨析;乙醇、乙酸、乙酸乙酯、油脂和糖类主线转化要对比细化。

例如酯化反应可以进行以下分类对比:(1)发生酯化反应时羧酸脱羟基,醇脱去羟基氢原子,同时要注意断键部位。(2)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产物是醇和羧酸盐而不是羧酸。(3)羟基酸分子发生酯化反应时,可生成链状酯,也可生成环酯,还可生成高分子酯,解题时要看清题意。(4)酯化反应实验时,蒸出的成分有乙酸、乙醇、乙酸乙酯和水,饱和碳酸钠溶液能中和乙酸、溶解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5)酯的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关系:酯化反应中,生成的酯基个数等于生成的水分子个数;酯水解时,水解的酯基个数等于消耗的水分子个数。酸和醇的反应的量等于生成酯和水的量。(6)酯化反应的各种类型也要深化:1一元羧酸与一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2一元羧酸与多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3多元羧酸与一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4多元羧酸与多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可得普通酯、环酯和高聚酯;5羟基酸自身的酯化反应,此时反应有三种情形,可得普通酯、环酯和高聚酯;6无机酸(硝酸等)与醇之间的酯化反应;7其他含羟基类物质(葡萄糖、纤维素等)与含氧酸(或酸酐)之间的酯化反应。

2015年高考理综化学不考《有机化学基础》,只考《化学2》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预测有机试题的题量和分值均会减少,其考试范围也有所缩少,但仍然是考查深层次有机化学问题。

【策略六】实验题抓综合类比迁移重应用

高考化学实验题综合性强。2014年的化学制备实验题中,集实验装置、试题信息、流程图示、数据分析于同一试题中,则实验考查题综合程度高,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更为丰富,考查学生能力水平更为突出,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试题给出了葡萄糖酸钙制取的两个方程式。给出了葡萄糖酸钙、葡萄糖酸、溴化钙、氯化钙相关物质在水中和乙醇中溶解性表格。又给出了实验流程:

第(2)问Ca CO3固体需有剩余的目的和本实验中不宜用Ca Cl2替代Ca CO3的理由。加入过量的碳酸钙,可提高葡萄糖酸反应转化率,是化学平衡原理的迁移应用。氯化钙与葡萄糖酸难以反应,是强酸制弱酸原理迁移的应用。第(4)问第4步加入乙醇的作用,用乙醇洗涤既可避免葡萄糖酸钙损失,又有利于葡萄糖酸钙析出。这是盐析原理到醇析的迁移。

以上高考试题说明,实验试题主要考查:能合理选择实验条件;能用化学原理解决问题;善于应用知识点的迁移;所学知识在新情景中的应用。

因此,实验内容的复习策略是:一定要强调以下五个方面的强化落实:1明确实验原理: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化学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明确实验原理;2选择仪器药品: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化学仪器和药品;3设计实验步骤:在明确实验原理及所需仪器和药品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4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主要从发光、放热、颜色变化、出现沉淀、生成气体几个方面描述;5实验数据处理:要根据实验所用仪器的精确度去记录,去除无效数据,取几次平均值计算;6实验结论: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列图表、推理等处理,得出正确结论。

预测2015年实验题仍以新物质的制备或性质为背景考查实验方案设计的步骤、实验流程的分析、评价等内容。这类试题重在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浅谈高考化学复习备考策略 第8篇

一、把握走向, 注重教学各环节的导向作用

研究过去可以清楚现在, 研究现在可以预测未来, 随着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高考改革深入推进, 在各省实施自主命题已经使大家感受到高考模式及命题思路的深刻变化。在今后的复习中:我们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习题的选取中, 还是在月考命题、学法指导时都将充分地体现近年高考化学试题的命题思路。使学生的复习方向更加明确, 思路更加清晰, 这无疑是高三化学复习备考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二、重视基础, 处理好“纲”与“本”的关系

高考复习要重视课本, 但又不能完全依赖课本。根据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 考生在进行复习时, 必须以课本、教纲、考纲为依托, 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课本知识, 并通过课本知识的实际应用上升到能力。同时要注意, 高考命题的思路是守纲不守本, 即知识守纲、守本、不超出课本的范围, 而能力守纲、不守本, 可以大大超越课本。

三、突出主干知识, 构建知识体系

两纲中“理解”、“掌握”层次的内容, 是化学学科思想和学科素养的基本内容, 是对“了解”层次内容的提升, 是“综合应用”层次内容的基础, 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核心。由这些核心知识分类延伸便形成了中学化学各章节的主干知识。在高三复习时, 只有明确和理解中学化学的各主干知识, 形成知识链, 才能进行横向联系, 逐步构建起化学的知识网络体系, 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 得心应手地运用知识。因此, 理解和掌握主干知识是综合应用的基础, 正确找出主干知识之间的联系是能力形成的标志。

第一轮复习中要注意强化学科双基、主干知识、核心内容, 明确双基的载体作用;要适当降低难度;更加重视的应是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第一轮复习中重视知识的覆盖面, 防止学生有明显的知识缺陷。同时又要使学生在考试的重点、热点内容上有突破性的进展。

四、加强学科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复习中注意把握好能力与知识的相互依赖, 相互转化, 共同增长。要使学生的能力到位:即理解问题要深刻, 推理要严密, 能举一反三, 灵活地迁移知识, 综合运用知识, 学会选准解题思路, 优化解题思路, 能灵活规范地操作重要的实验。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

(1) 重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学科能力。在知识已经网络化的前提下, 重视少而精的训练, 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演变。

(2) 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学科内综合, 不宜过早过滥的追求多学科综合。

(3) 要理解理综测试中“四能力”的含义和要求, 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加以落实。

(4) 找准与学科知识的衔接点, 搞好必要的协调。

(5) 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推理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五、掌握基础实验原理, 增强创新意识

高考实验试题预示了高考实验的方向, 考生答卷的情况反映出高考复习存在的问题。复习过程中要把化学实验与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数据) 、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所使用的仪器、实验误差分析等几个方面对课本中出现过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进行全面地复习。要注意赋予化学实验以新的活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品质, 适当拓展基本仪器的使用功能和基本操作范围, 增强实验的探索性和设计性, 重点是教材中现有实验的综合、改进和创新, 同时要注意将所学过的知识与技能用于化学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

由于实验考题已成为能力考查的重头戏。实验的复习要贯穿整个复习过程, 要细致阅读教材中的重点实验内容, 理解实验原理, 对实验习题进行讨论设计, 学生要花时间到实验室依据自己的实验设计组装仪器, 称量药品, 操作和控制实验过程, 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六、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复习效率

化学总复习目标的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状况, 先变换方式、变换角度让学生理顺知识之间的联系, 总结知识规律, 在此基础上再横向拓宽, 纵向挖掘, 从而达到巩固知识, 促进能力提高的目的。如讲评课, 就要对学生已学的化学知识起着矫正、巩固、充实、完善和深化的重要作用。这种课型是知识的再整理、再综合、再运用的过程, 是师生共同探讨解题方法、分析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就可以实施以下方法: (1) 抓住关键, 讲清思路, (2) 总结规律, 提高效率 (3) 比较方法, 找出捷径, (4) 走出“迷”点, 加深理解, (5) 改头换面, 举一反三等。

七、规范训练调整心态, 要把平时练习当成高考做

理综考试是集知识、能力、心理、体质于一体的考试, 特别是考生心理压力大, 担心做不完。越担心就越影响正常发挥, 甚至产生了思维阻塞。解决这类心理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是科学地进行模拟训练, 锻炼应试心理和应试能力。为达此目的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用于训练的试题要规范。二是要营造好训练的氛围。三是严格按标准答案对照检查。四是认真总结卷面反映出的问题, 进行归类分析。五是及时反思、消化反映出的知识性问题, 避免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失分问题。

八、发挥集体智慧, 打好高考复习总体战

备课组的全体老师在复习中统一思想、统一计划、统一资料、统一进度, 同时集体办公, 讨论教学中的疑点、交流考试中反馈的信息、确定教辅资料中习题的选取、研究教学方法、交流教学心得……集思广益, 把教学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依靠集体力量, 去争取打好高考总体战。

高考化学总复习的实施策略 第9篇

一、认真研究考纲,确定复习方向

教师要分析、体会高考题是如何体现考纲要求的。同时,高考题也是课本上例题、习题的类似题或变式题。如果考纲变化了,教师要明确其变在哪里,稳在何处,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对考纲中容易题、中等题、难题、复习中知识点难度的控制,要通过具体的题目来体现。所以,题目的选取要既符合考试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的实际,更是对教师教学经验与水平和对考纲把握程度的反映。

研究好考纲,就能把握好复习的尺度,掌握好题目的难度和类型,从而避免复习的盲目性,从而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复习效果

1. 备课要充分。

备课时,教师对每个章节内容的取舍、重难点的把握、题型的选择、方法的选取、题量的控制、测试题难度都要反复斟酌,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复习的进度。如解题训练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在分析研究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方案。课堂例题应以中档综合题为重点,少选难题,重视讲解,注重方法规律的概括总结,同时还要兼顾学生训练的度和量。上课要变传统的“讲一练一辨”为“练一讲一练”,题目要由易到难,分层次设计,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又如,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题目点评,能强化学生的思维形成。

(1)点评题目解答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讲一题多解,要先讲最基本的方法,再讲方法的演变,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最佳方法,但一题多解不能因为过多地追求解题技巧而冲淡学生对基本解法的掌握。

(2)点评题目解答的合理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的学生解题时,不注意审题或审题不清,缺乏周密和深入的思考,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解答的合理性作点评,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点评题目解答的科学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对于有些题,特别是应用性的题目,通过引导学生判断答案是否合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点评题目结论的应用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的化学题的结论应用广泛,充分挖掘和发挥其应用功能,就能让学生敏锐地抓住某些化学题的本质,从多种方案中快速选出,大大提高解题速度。

(5)点评题目的多变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在解题教学中,教师不应满足于就题论题、讲完了事,要通过典型题的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点评,达到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考虑问题,培养其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2. 注意三轮复习的侧重点和衔接。

第一轮复习是基础,要兼顾全面、扎实、系统、灵活的原则。第二轮复习是对第一轮复习的巩固、强化、综合,又是学生化学能力和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的过程。第三轮复习则是查漏补缺,模拟训练,调节学生心理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状态。当然,三轮复习不是独立的,第二轮复习中要适当带有章节练习,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的指导和方法的总结。第三轮复习中还要穿插专题训练。

三、注重信息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信息反馈包括课上信息反馈、课后信息反馈、测试后信息反馈。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反应、课堂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课后要根据学生作业、学生疑问、师生交流等情况调整以后的教学。每次测试后,可先让学生自己改错、自己分析试卷,然后教师再来讲评,帮助学生分析总结,从而积累考试经验。

初探农村高三化学的高考复习策略 第10篇

1 归纳整理, 形成体系

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复习课, 都要将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进行纵、横向的归类, 进行知识的系统的整体综合, 形成结构化的知识。比如, 可以从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知识的简便方法开始, 进而独立整理各个学期学过的所有知识。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很好的梳理。课程的整理复习, 实际上是学生在头脑里对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按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重新编码, 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应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因此, 知识的整理与复习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2 教会方法, 训练迁移

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 它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 要加强知识的迁移训练,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怎么迁移?那就是要教给学生的归类方法。比如要善于通过从单个知识点到综合应用, 从具体到抽象等思维过程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形成网络, 举一反三。如《考试大纲》中对化学的许多内容的学习水平要求均定位在理解或掌握程度: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联系—理解) ;酸、碱、盐、氧化物 (联系—理解) ;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 (关系—掌握) ;原子内各微粒、序数等之间 (关系—掌握) ;同一周期内、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 (关系—掌握) ;化学平衡的涵义及其与反应速率之间 (内在联系—理解) 。而对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都明确提出考查“综合应用”的方向。这就使得学生必须实现知识网络建构到能力提升的飞跃。

3 练习的精心设计

例题的选择, 习题的配备, 必须精心考虑, 题目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性、综合性、启发性、代表性和典型性。要选择一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目进行讲解和让学生练习, 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解题规律与方法。还可以选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 开阔学生思路, 使学生通过复习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只有这样, 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才能温故知新。练习中, 通过题组的形式呈现练习内容, 让学生掌握规律或知识技能、知识的纵横联系。可以抓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 比如在备课时适当组编一定量的试题, 每套试题中, 基础题、典型的常规题, 占60%, 锻炼学生的基本功, 另外的40%选做一些看似简单, 学生却极易出错的“转弯题”“陷阱题”。这些题学生做的时候, 往往自我感觉良好, 可结果却常常出乎他们意料, 这就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练后印象深刻。评卷前, 则分别找出成绩好的、一般的、较差的学生答题卷来分析, 了解他们在哪些试题上容易出错, 错的根源又在什么地方。

4 复习的评价反馈

我们要注重让学生对复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与反馈。教育心理学十分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 认为通过教学评价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 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习, 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 改进学习方法。我们要用饱满的激情, 激励的话语对学生做出积极的评价。如果适当创设一些适合学生知识特点的情境, 让学生在有趣、充满挑战的情境中复习可能会更棒。

5 注重基础, 发展能力

无论哪一种复习, 都要抓住基础知识复习与基本技能训练。基础知识的复习, 要弄清这些基础知识是怎样提出来的, 具体内容是什么, 它和其它基础知识有什么联系。基本技能训练在复习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练习一些能直接运用基础知识来解的题目。因此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 学生要扎扎实实地将基本概念、规律、方法、技巧落到实处, 认真阅读教材, 作好课堂笔记, 结合复习资料, 对基础知识加深理解, 准确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融会贯通, 力求做到基本概念、规律、方法和技巧“烂熟于心”, 任何时候需要, 都能快速准确地反映出来。

两千多年的孔子就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这是复习的意义, 然而如何采用科学的复习方法, 有效地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 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总结、提高, 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高三复习课的方法不是一个固定、单一的模式, 应该说,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灵活多变的, 但无论怎么变, 万变不离其宗, 那就是要抓住高考的考纲要求和知识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 采用有效的复习方法, 用好每一节复习课和自习课。

摘要:最近几年, 重庆市中学教育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受到最大冲击的就是农村高级中学。随着大中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高级中学不断扩招, 特别是重点中学的扩招, 再加上一些中等专业学校转而向普高发展, 农村高级中学受到了巨大影响, 许多优质生源经不住城市学校的诱惑, 纷纷进入城市高级中学。所以农村中学的优质生源每况愈下, 作为农村高级中学的教师, 必须不断地调整教育教学方法, 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发展。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高考复习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  高考  复习  策略

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在复习教学时应当改变以往的对学生灌输式的教学,应当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找出适合的复习方法。很多化学教师对如何复习才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化学学科取得好成绩感到茫然,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应当根据高考化学学科的考题大纲来给学生安排复习课程,所以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了高中化学教师在复习教学时提高复习教学质量的几点措施。

一、深入研究高考提纲,把握高考的脉搏

对于化学高考复习教师在教学时最重点的重心还是应该放在对化学知识的结构上,让学生对化学学科有个大纲性的理解和掌握,知道化学学科主要讲的知识点有哪些,其实目前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所以高考对于学生来说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化学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一定要结合化学课本的课程要求来教学,也应当以课程中的标准来安排复习的课程。高考命题大纲化学教师一定要仔细的研究,然后根据考试命题大纲来针对性的复习,这样可以明确考试的主要的大的方向,知道考试的题型的方向,知道每个题型所占的比分之后让学生有重点的复习并完成适当的习题。

借鉴的比较多的就是历年来的高考的试卷,通过每年的化学高考试卷教师可以发现总结出考试中的难点方向在哪里,涉及的次数较多的就是常考的例题知识方向,所以教师往往会发现在考卷中的选择题的部分一般考点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而且都以理论性的知识为主,在选择题部分题型的难度还是很有限的,非选择题部分一般都会涉及到一些小的实验,或者考查的是比较重点的大章内的知识,通常出现的较多的是电解质分解或者原子结构等等方面。

二、复习课中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评价方式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时一般课堂上教学模式以提问学生的方式和讲题等组成,通过对例题的解答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哪些地方是比较准确且全面的,哪些地方是需要继续巩固或者需要纠正的,为了让课堂不显得枯燥乏味教师在课堂上还会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答题或者小组内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比赛,答题正确率最高的小组可以获得适当的奖励,通过这些鼓励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对化学知识热爱。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环节,给学生出题让学生自己去想出解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独立的将知识运用到解题思路中去。

面对着升学考试,如果将每个学生都混为一谈是不科学的方法,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的吸收掌握情况都是有差异的,教师应当努力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可取之处,和他们一点一点进步的地方,这样也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激励是最好的精神良剂。其实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除了教学上,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或者学生之间的相互协调上甚至对学生的学习习惯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便于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亮点,这样赞扬他们的亮点激励他们投入到自身不足的地方去,这样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不会畏惧化学学科学习,而且还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科学实施复习训练,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高中的化学知识如果在考试之前复习的话会显得比较的繁琐而且杂乱,学生可能会有应付不过来的感觉,所以化学教师应当将复习课程进行适当的安排,对化学题目的训练也应当找出最好的指导方法,首先就是对化学题目的选择上,一定要挑选出含金量高的题目,这类题目必须具有考试的代表性,最好的考试中出现几率较高的,然后这类题目反映的知识点还应当是化学学科的重点知识,并且如果教师能够选择包含了几种知识的试题是最好的,通过一类题目可以让学生复习到多个知识点。在复习时教师还应当给学生讲解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在自己解题的时候也能够熟练的应用。

例如以选择题为例题目说选择四块金属片分别为A、B、C、D,然后将它们用导线相连,浸入液体硫酸中,根据不同的反映让学生判断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的顺序。如果将金属A与B用导线连接的话A很快就溶解,如果是金属C与D用导线连接的话电流会由D传到C,如果将A与C连接的话,C会产生很多气泡,将B与D连接的话,D很快就氧化。教师在解析时告诉学生金属与硫酸会组成原电池,这是每个学生都知道的,活泼的金属是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是正极,生成的氢气是由负极流向正极的,而电流却是有正极到负极的,所以不难看出A、B原电池中A是负极,C、D原电池中C是负极,A、C原电池中A是负极,B、D原电池中D是负极。

四、结语

教师在复习课程中一定要根据考试的大纲来选择试题和复习教学方法,争取将学生的化学学科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国平. 浅析高中化学高考复习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4(17).

[2] 丁革兵.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J]. 现代教育论丛,2008(11).

[3] 王志中、李红杰. 化学高考复习策略[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11).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有效复习策略 第12篇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考的三大变化

1.试卷结构的变化。2013年我省高考采用“3+理综/文综”模式, 化学试题结构采用“7+3+1”模式, 与旧课程高考相比较, 试题结构的主要变化体现在: (1) 化学在理科综合考试中分值由原来108分变为100分。 (2) 客观题仍为单项选择题, 每题6分, 但数目由8道小题变为7道, 共计42分。选择题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 全面检测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注重化学核心知识内容的覆盖, 试题遵循由易到难的命题特点。 (3) 主观题分为必答题和选答题。其中必答题3道, 内容主要考查《必修1》《必修2》《化学反应原理》三个模块。选答题3道, 涉及《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和性质》《化学与技术》三个选修模块, 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选修情况和个性发展需求任选一道试题做答, 共计58分。主观题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通过多题把关, 达到既能控制难度, 又能提高区分度的效果, 使分数有理想的离散程度, 发挥试题的定位功能, 达到甄别和选拔考生的目的。

2.考试内容的变化。新课程《考试说明》将化学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 (涵盖《必修1》《必修2》《化学反应原理》内容) 和“选考内容” (涵盖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 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考试) 。通过对比《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的变化, 其变化主要体现在: (1) 必考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五个方面。增加了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删去了原考纲化学计算部分内容, 将化学计算的要求分散, 与相关知识内容整合。 (2) 选修内容包括《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和性质》《化学与技术》三个选修模块。其中《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包括“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化学与技术》包括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和应用、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3.化学学习能力考查的变化。新课程高考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考查由原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改为: (1)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要求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 能正确复述、再现、辨认;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 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 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 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 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 并经与已有知识整合, 重组为新知识模块。 (2) 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要求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 通过运用相关知识, 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 解决简单化学问题;能够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 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 并作出解释。 (3) 探究能力。要求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 运用科学的方法, 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 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试题的特点

1.注重基础, 突出主干知识。纵观近几年宁夏和全国课改区高考化学试题, 试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础性、综合性、选择性、时代性等特征。注重考查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内容基本涵盖了中学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 包括化学用语及常用计量、电解质溶液、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与能量、基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及化学实验操作等内容。

2.突出导向性, 体现各模块的特色。新课程高考试题体现了导向性, 在对选修模块没有设置模块必修内容的在必做试题中要求较高, 知识与能力并重。在选修中需要进一步延伸的必修内容在必答题中要求较低, 只考查常识性了解、基本概念、基本知识。选答题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能力要求较高, 除了必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外, 还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立意考查。

3.突出学科内的融合, 发挥试题的选拔功能。新课程高考试题重视学科内知识的融合, 试题既有学科内不同单元内的综合, 也有不同模块的综合, 淡化了学科本位思想。特别是II卷试题没有纯知识试题或模块试题, 大多数试题把实验、计算、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原理等知识相互交叉, 命题思维体现知识整合能力的考查, 体现新课程分层要求、递变推进的思维和尊重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多题把关, 达到既能控制难度, 又能提高区分度的效果, 使分数有理想的离散程度, 发挥试题的选拔功能。

4.联系生产、生活实践, 学以致用, 体现化学学科价值。新课程高考试题情景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和科技前沿, 情景新颖真实, 减少了虚假的、对化学学科发展有负面影响的情境素材, 体现STS理念。内容涉及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 原来传统的真实情景的无机推断、有机推断框图题被以实际应用为主的工艺流程题、操作流程题、有机合成线路题所代替。此类试题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应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化学在生产、生活及科技上的价值及对推动人类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5.突出实验考查, 体现学科特色。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是学生高考的失分点, 新高考的实验内容包括物质的制备、合成、分离、提纯和实验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的结合等。而且近年有从无机物的制备转向有机物的制备的趋势。试题考查重视基础操作、基本方法, 融实验技能、实验设计、探究方法、分析归纳、信息采集整理为一体, 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例如, 2012年宁夏卷第28题考查基本实验操作 (主要考查了溴苯的制备、提纯) , 对促进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6.试题呈现方式多样, 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考查。新课程高考试题呈现方式新颖多样, 主要以数据信息、文字信息、图表信息、反应信息、化学工艺流程、实验操作流程等形式呈现, 通过对实验、图形、模型、图表的观察以及试题提供的各种信息, 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 并准确提取实质内容, 形成新知识的能力。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复习策略

1.研究新课程《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准确把握高考复习的方向。《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 在高考复习时要认真地研究对照旧课程《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与新课程《课程标准》、课改区的《考试说明》在考查内容和考核层次上的变化, 明确增减的内容和考核层次的变化, 要特别关注《课程标准》新增内容, 必考内容中新增的化学平衡常数、盖斯定律、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常数等内容在新课程高考试卷频繁考查。要研究近几年全国、各自主命题省份新课程高考的试题, 特别是宁夏高考试题, 研究这些命题思想、命题意图、考核范围、考核层次、命题变化趋势, 明确新高考考什么、怎样考、如何应对的问题, 努力做到内容不超纲、难度不超限。

2.整合复习课程资源, 优化复习方案的设计, 提高课堂复习的有效性。高三复习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对已学过的零星、分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加工,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复习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 要做到“考纲———教材———复习资料———学情”四者的有效整合, 要重视考纲在复习中的指向作用, 教材在复习中的基础示范作用和复习资料的辅助作用, 切忌对复习资料不加取舍, 照本宣科, 拿一本资料从头讲到尾;学案的设计要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要把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 要遵循课时化、问题化、参与化、方法化、层次化的原则, 突出“知识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技能训练”四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要讲清重点、难点、易混点, 讲清知识体系, 让知识之树在学生心中扎根。要做到“精选习题———纠错强化———变式拓展”三者的有机结合, 切忌对习题不加精选, 大搞题海战术。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处理好不同模块之间的关系, 把化学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方法有机地融合起来。

3.夯实基础, 突出主干, 引导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念、基本方法是化学学习的基础。课本是高考的“根”, 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 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搞清相关概念、相似概念、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搞清基本原理的实质、使用范围、使用条件, 从具体知识的学习转变到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上来, 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形成基本的方法、基本的观念, 让学生自主构建所学知识的立体体系, 强化知识的纵横联系, 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在复习中要重点对主干知识、高考的热点进行强化训练, 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

4.重视实验探究, 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化学实验不仅是化学教学的重点、高考难点, 也是学生的失分点。在实验复习中要做到: (1) 熟悉常见实验的基本操作, 力求实验基础知识网络化。在化学实验复习过程中应对仪器与药品、实验操作与实验技能、物质的制备与实验方法、识图绘图与安全知识、定量实验与误差分析、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实验设计与综合实验等作一些专题复习, 通过对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对比, 总结规律, 由点到面, 形成知识网络。 (2) 重视教材实验, 力求对实验素材进行深入拓展和挖掘。对于课本的每一个实验都要弄清原理及相关的仪器装置, 注重操作细节, 对于每个实验, 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怎么做? (2) 为什么要这样做? (3) 如果不这样做, 会引起什么后果? (4) 还能怎么做?对实验中所涉及到的重要化学方程式和重要实验现象均应做到熟练。条件许可的话, 尽可能地开放化学实验室, 让学生重做一些重点实验, 去感受实验细节, 加深体验。 (3) 重视实验设计与评价。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真正参与实验探究, 强化实验设计训练, 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验要求选择仪器和试剂、设计实验步骤 (尤其是画出实验方案框图) 、描述现象和结论等各个实验环节, 还要能对实验设计进行改进和创新。在实验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切忌教师在黑板上实验、学生课后背实验等。

5.精心选编训练素材, 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题海战术不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好办法, 但适当的练习却是总复习必须的, 关键在于习题的选择和度的把握。筛选习题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 又要具有启发性、时代性, 符合高考命题趋势和题型变化。要在“精”字上下工夫, 多中求少, 少中求优。既要重视知识深度和知识体系, 又要注重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 让学生走出题海, 通过演练, 力争达到“答一题会一类, 明一知百, 举一反三”。习题的选择要以中档题为主, 紧扣《考试大纲》, 不选或不编超纲及偏、难、怪题, 基础题、中等难度题目要多选;增加小灵活、小技巧、小综合性题目。在综合提高阶段适当选择思维跨度大或综合性强的题目, 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要引导学生养成在解题后再思考的习惯, 让学生既能使知识得到不断的弥补、完善, 又能举一反三。

6.加强化学用语的储存和规范化训练,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技能, 是学生表达化学思维的载体。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强化化学用语的识记储存, 还要严格化学用语的规范书写, 通过面批等方式提高学生正确、规范使用化学用语的能力。要加强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训练, 做到表达紧扣主题、语言规范精炼、要点突出, 提高答卷的准确度。

上一篇:合理化研究下一篇:电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