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从无心做起

2024-08-10

家庭教育从无心做起(精选9篇)

家庭教育从无心做起 第1篇

关键词:教育公平,位置安排,教师言语

教育公平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法国思想启蒙运动,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提出:“人生而平等,人人应有接受平等和自由的教育的机会。”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现在的教育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比如城乡教育差距大、农民工子女上学困难、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问题都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国家在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着实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教师应该关注教育公平,努力实现课堂中的教育公平。

在课堂中存在着许多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只是教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人说在同一教室里,使用同样的教材,面对同一个教师,学生接受的当然是同样的教育。这看似很公平,其实真的做到公平了吗?

一、教室位置的安排凸显教育的公平

教师在每年开学时最苦恼的事莫过于学生座位的安排,每位学生都想坐到教室里的黄金位置,即教室里靠前的第二第三排,而这样的位置有限。教师在安排位置的时候,通常会按学生的身高来安排座位,然后定期地左右平移,前后不变地轮换制度。在给学生安排位置时教师总能接到家长的电话,要求给他家的孩子安排好的位置,甚至是同事和领导要求特别地关照某某学生,从而出现了特殊的“人情位置”,这就是课堂中存在的教育不公。

如一次我参加某市一所重点初中的数学教研时,学校给安排了两节课,上课的老师精心准备,课的目标内容层次明晰,节奏流畅,可以用完美两字来形容。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个班级的学生座位安排高低起伏不平,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的都是靠前面的学生,老师也总是青睐于前几排的学生,后面的学生好像是空气一样被忽略了。课后我问了问学生,原来这个班级的学生的座位是按照期末考试成绩来安排的,学习成绩靠前的学生被安排在前面的几排,学习靠后的学生被安排在教室的后面,成了教室中的另类。这样的位置安排对于学生心灵的打击和创伤是巨大的,这样的歧视性政策丝毫不能改善学生的学习,反而会造成班级同学间的关心和师生关系的紧张,是很危险的做法。

国外的学者比较早地关注到了这个问题,他们采用了圆桌式的位置安排,这种位置安排能较好地解决由位置安排引起的教育不公。但是在现在普遍采用大班制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采用这样的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充分发挥民主的决策,尽可能地尊重每个学生的实际,统筹安排好学生的位置,切不可以学生受教育环境的资源进行交换和分配。

二、教师的言语关系着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

传统教学多采用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常常以自己固有的想法和观念给学生添加标签,“聪明”和“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反之就是坏学生;从来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活活生生的人来看待,甚至剥夺他们的个性和自由;喜欢上课听话的学生,在课堂上总是进行交流和讨论,而对于那些有坏学生标签的孩子,则会冷眼旁观,甚至在他们举手问问题时,给予不屑的眼神和冷言冷语;特别是当这些坏学生达不到要求时,有些教师会说“你真是个木头脑”“你这样学习还不如回家睡觉呢”“你的表现跟猪一样笨”等讽刺的言语。这些都是严重的教育不公,教师常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和成人世界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学生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和成长的经历。当教师在课堂中一次次地伤害他们之后,他们受到这样的不公对待之后,还能积极投入学习中吗?他们会随波逐流,放任自己,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坏学生”。所以,教师要谨记好语暖人心,恶语伤人心。

三、教师的期待是学生成长的动力

教师是一项充满情感的工作,面对的是一群拥有个性和活力的孩子,师生间的交流除了在学习上的交流之外,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上的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关注产生差异,就会导致学生的发展水平出现差异。美国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期望能够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上起到很大作用。教师如果对某位学生期望值较高,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他的表现,甚至在课堂上会给予更多的表现机会,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讨论和学习,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都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是对于那些缺少这种期望的学生,他们受的教育机会就会少很多,而且教师的个人期望会给学生心理暗示,使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因个人的喜好和经历,对某些学生给予特殊的照顾,从而导致教育不公平。教师课堂中的表扬和批评都是一种教育资源,只有教师公平公正地分配这些资源,学生才能受到公平的教育,才能健康成长。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中的延续,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引领者,更是学生道德的楷模。只有教师牢固树立教育公平的意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才能在公平教育的机会面前发展和成长,健康人格和阳光心态才能树立,和谐的教育理想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邓银城.论教师在教育公平中的多重角色[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4) .

[2]姜雅珉.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中如何体现教育公平[J].成都大学学报, 2008, (2) .

[3]李启娣.教育公平要从细节入手[J].校长参考, 2006, (2) .

感恩教育从点滴做起 第2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影响,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美德被淡忘被冲击。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不变的利益。功利性、人的自私、人情的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虽然是少数人,但其影响不容低估。

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的学校,在日常教育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顶撞老师; 不服家长的管教,人际关系的冷淡等等,如果挖掘其的思想根源,应该是我们对外界的人和事缺少感恩之心,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那么,如何进行感恩教育呢?

反思我们的教育,理论太多、泛泛的说教,显得空洞、苍白无力。教育人的工作,是沟通、是心的回应,不是疾风暴雨,立竿见影,而是润物细无声。如何使感恩教育收到实效,我将从哪抓起?

《读者》杂志中的一篇文章给我了启发。这是一篇“感恩”小文章,内容写的是作者在美国看到的一件小事:三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写东西,“我”好奇地问他们写什么,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给妈妈写感谢信,而且每天都写。”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原来写的是“草丛里的野花开得好漂亮耶”,“昨天吃的比萨饼真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老师夸我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之类的简单词句。这小小之事,让“我”震惊:感恩原来不只是感谢父母的关爱,不只是感谢大恩大德,还应该对天天享受到的一点一滴美好的事物心存感激,并体现在行动中。

不妨我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日常教育中,我们常常提倡爱学生、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现在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师生关系中的“爱”不应是单方面的,而应是双方互助的。教师在关爱学生的同时还要教育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学会付出爱心,学会提供帮助。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从此,我在日常工作中作了调整。以前,每逢期末复习期间,我看到给学生发的复习材料多而乱,学生用起来很不方便,我都会找来订书机给学生订好。我做得乐此不疲,心甘情愿,学生受之泰然,习以为常。这次我在给学生订卷子的时候,留心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四十八个学生的卷子订好的时候,我留意的结果是,一共有三个学生在我给他订好卷子时,很感激地说了“谢谢!”当即我对全班同学谈了我的感受。我说:有了这声“谢谢!”我心里感到暖融融的,我的劳动得到了认可,得到尊重,我很有成就感„„接着,我将这三个同学很好地表扬了一番。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提出异议,刘希明说:“有这必要?这太虚情假意了吧!”。许鹏说:“我们感到您像妈妈一样,和妈妈还用那么客气?„„”针对这些看法,我着重给同学们讲了当你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时,一要心存感激,二要体现在行动中,这很重要,让别人感受到,是一种良性互动。生活中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去感谢的人和事,即使是递一张纸、让个道„„即使和父母也要说声“谢谢”。同时我倡议让“谢谢”成为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吧!„„学生们静静地听着,我能感觉出他们是在用“心”聆听。

在平日工作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好多。例如:我班的学生都是外地生,一些学生半年回家一次。每逢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我都会记住在前一天嘱咐学生,晚上给父母打个电话,关心一下父母近期情况,祝父母节日快乐,以此表达自己的关爱

我们德育教育,以往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停留在传授知识上。如何帮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这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

从去年开始我讲授德育课,我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给学生渗透感恩教育。例如:在讲人的本质时,我引用了丛飞的事例,效果很好。事例

还有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感动中国人物”――深圳歌手丛飞耗资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时,受过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也没去看他。“忘恩负义”却违背道德的可耻行为

加强德育教育从“师”做起 第3篇

一、公平信任, “言教”与“身教”并存

教师要爱学生, 不仅要关心了解学生, 尊重信任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 公平对待学生, 而且要树立和实践“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现代教育思想, 真正地成为学生的严师益友。如在开展教育工作中, 不可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 尤其是对待差生。差生有的是品德差, 有的是学习差, 有的则是品德学习皆差。差生的心理状态也较为复杂, 表现形式各式各样:有的情绪低沉, 意志薄弱, 有的自暴自弃, 无心向学, 由于差生存在自制力差, 意志不坚定, 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差, 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间接影响学校学习风气, 端正思想, 以德育为首, 将学校德育教育摆在首要地位.全员参与德育教育, 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所以教师不但要严格要求自己, 在传授教育中还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素质, 做到“言教”与“身教”并存。

二、注重渗透, 德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 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育中, 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间段的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 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各科教学内容中, 都有它内在的德育教育因素, 教育工作者只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站在力求把学生培育成具有完善人格、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适应人才的角度, 就一定能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情感因素, 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赋予灵魂和魅力,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教师, 是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在教学过程中, 以教材作内容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 通过有意识的诱导,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 从思想、道德、法制、心理等方面,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精心设计, 在实践中推进德育教育

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实践活动, 要体现出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思路, 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认同、内化德育教育的内容, 从转变自己的行为。一次好的主题班会课, 可以让学生热情高涨;每一节生动的文化课, 会让学生意识到要去上好每一节课的兴趣, 学生会不自觉的要去上好它而且想去上好它;一次有序的社会实践, 可以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启发。因此, 搞好德育教育与主题教育活动是有目的、针对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德育教育活动中, 通过树立一个德育教育的主题, 并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完善和发展。

四、沟通联系, 家校相互协调配合

现在, 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生活条件也好了, 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情, 希望子女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作为学校也希望能够尽量去满足家长对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抓好家长学校工作, 做好学校与家长的协调沟通工作。一方面,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 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却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另一方面, 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而学校也不了解学生回家后的表现, 造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要理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渠道, 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的途径, 由学校组织学生家长, 进行定期的交流与学习。例如:定期开家长会、通过家访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开展家长日与家长互相学习……因此, 开展好家长学校的教育, 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衔接, 围绕学校与家长的共同目标, 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创卫,从家庭做起初一作文 第4篇

5月15日起,为期一个月,泉州教育局和泉州晚报联手开展“小手拉大手、创卫一起走”的活动。以增强中小学生文明和公德意识,带动更多的家庭参与国家卫生建设。一座卫生的城市,能给经过这座城市的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泉州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她吸引着许多的大企业、大公司投资在泉州,也吸引着众多来泉务工者,因为这边有良好的环境。

城市的卫生,单靠城市美容师来做,那是不够的`,他们的工作非常辛苦。我们要有一个美好的家居环境,就必须大家动起手来,从个人做起、从家庭做起。现在这个季节,容易滋生蚊虫和细菌传播,只有搞好卫生,才能有一个清新的环境,我向爸妈提议,利用双休日进行卫生大扫除。前几年,换季的衣服,我都是随手拿出来穿,但今天,我们把家里换季的衣服重新洗过,晾晒干净。这不仅能防止皮肤病,也能防止细菌对人体的侵害。贴在家门口五花八门的小广告也被一一清除,一天忙下来,我们缴获了一大袋“战利品”——垃圾。本来我家宿舍邻居的人,习惯把清理的垃圾一袋袋堆放在大门口旁边,因为家的附近没有垃圾屋,有一些可回收的垃圾,被拾荒者拿走,还有一些装剩菜剩饭的垃圾被过路的小狗搅得满地都是,弄的苍蝇满天飞!

虽然自家清洁了,但垃圾却污染了别人。从我做起,这一次我一直等到环卫车来到家门口,才把垃圾放进去。虽然这一行为不算什么,很平常,但生活中很容易被忽视,环卫叔叔却把我夸赞,引来了不少路人赞誉的目光。正在我提水冲洗公共排水沟时,同宿舍的很多人也加入进来,一起打扫。无形中带动了身边的家庭,参与卫生的清理。“小手拉大手,创卫一起走”愿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户家庭,从生活细节出发,不在随地吐痰,不在随地丢垃圾,维护好我们美好的家居环境!

养成教育要注重从点滴做起 第5篇

一、关于孤儿孩子行为习惯的特点

孤儿学校的孩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因为这些孩子几乎都是父母双亡的孤儿, 还有因父母服刑或有精神疾病等原因致使无人照顾的孩子, 或是来自基层福利院的孩子。他们受环境、自身条件的影响, 在养成教育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家庭生活缺失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是个连续性的工程, 孤儿在父母去世后一般是随亲属们住, 对孩子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对于亲属来说, 吃饱穿暖就算达到目的。亲属也有自己的家庭、孩子和工作, 也直接影响着他对孤儿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教育, 尤其是缺失了品德方面的教育。得不到父母关怀、管教的孩子, 在校外常常嬉戏于街头、游荡于闹市。再加上周边环境差, 居住人群素质普遍较差, 行为粗鲁、打架斗殴者屡见不鲜, 污染了孩子纯洁的心灵。缺少父母的监督、长期不良环境的影响, 加上孩子自控能力差, 久而久之, 孩子根本无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影响了孩子的生活习惯。由于大部分孩子都来自农村, 有的来自收入较低的家庭, 有的来自丧失劳动能力的祖父母家。大多数孩子的居住环境差、卫生条件差, 导致许多孩子没养成良好的的个人卫生习惯, 衣服脏、头发乱、不剪指甲、身上发出异味也不知道定期打理。三是居无定所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习惯。在父母去世后, 这些孩子是经过多次辗转才找到了孤儿学习, 有时不得不中断正常的在校教育, 在学习上出现了真空问题, 在这家住两天在那家住几天, 正常学习出现了断档, 知识教育连续性出现了断档, 无人监管和引导, 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难以养成。四是心理负担过重影响其良好品质的养成。家庭变故对孩子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致使他们很难从阴影中走出来。他们大多任性、无礼、野蛮、懦弱、脆弱、自卑、自私和不信任, 面对困难有的孩子出现回避、退缩、漠不关心、抱怨、攻击的行为, 大多数孤儿都缺少阳光、积极进取的心态。

二、关于培养孤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思考

第一, 给与更多的关心理解, 努力为孤儿营造一个温馨家庭氛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 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身为生活区的老师其实就是担负着父母的重任。他们在启迪孩子们的思想, 提升学生的品格, 影响学生的心灵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更多地爱护体贴孩子, 更多地关心他们饮食起居的每个细节, 在细微之处点滴之中往往更容易拉近心与心距离, 从而获得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 正如“亲其师, 信其道”。要多一点耐心, 加强与孩子沟通, 就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情况、性格、兴趣爱好、特长、脾气, 在日常生活中, 注意观察其一言一行, 积极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 使他们长期生活在欢乐、和睦的家庭氛围中, 时刻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真正体会到学习成长的快乐喜悦。

第二, 要注重循序渐进, 强化巩固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需要在后天长期学习积累逐渐养成的过程。行为巩固是指定期对儿童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 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在行为巩固教育时, 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孩子们坚持良好行为。在生活中, 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和训练, 不断规范生活礼仪、社交礼仪、文明礼仪。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使学生养成饮食起居有规律,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养成爱护公物, 讲文明, 懂礼貌, 互帮互助的好习惯, 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三, 要坚持齐抓共管, 生活区和教学区加强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教育学生要求各种教育力量协调一致, 还要求前后一致, 绝对不能前后矛盾。生活区和教学区主动联系, 从而建立的教育网络是比较好的模式。生活区教师通过电话或邀请教学区老师一同参加区会课等多种手段, 经常与教学区老师交流信息, 谈谈孩子的学习、思想生活等, 要有意识地和教学区教育协调统一, 向教学区正确的教育观念靠拢。和教学区老师一道对孩子从“爱”字入手, 以“严”字当头, 用“德”育人, 共同把孩子培养成言行规范, 遵守礼仪的好学生。

第四, 要加强思想引导, 发挥好榜样的激励鼓舞作用。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孩子, 积极开设心理教育课, 对他们定期开展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感恩教育, 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 使这些孩子时刻感到备受关爱, 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消除不良情感体验, 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孩子与孩子互为榜样, 教育他们要注意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 努力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 同时以自己的优秀之处影响别人, 帮助别人进步。这样, 就能营造出一种你追我赶的氛围, 一切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出发,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和激励, 让他们在党的特殊教育哺育下快乐健康地成长。

摘要:良好的养成教育使人终身受益。它为孩子学会做人, 为孩子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笔者分析了孤儿的行为特点, 认为养成教育应从点滴做起。

家庭教育从无心做起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创业,教育

1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 高职院校似乎再为了社会培养了一大批蓝领白领和一群连工作都没着落只能沦为社会最低层靠国家救济的“灾民”, 顶着百分数高达98甚至100的高帽沾沾自喜的同时, 殊不知现在社会发展的步伐已经又迈出了结实的一大步。当我们再次深入地思考我们的毕业生以及在校生观念的潜在变化, 他们是否仅仅满足于学得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后始终作为一家企业的产业工人呢?一个不争的事实, 就是每一位毕业生在毕业时自己都希望能成为受聘企业的管理层。这是现实与学生内在需求的一种矛盾交织。在这样的矛盾交织中, 企业没有寻找到具有稳定感的员工, 毕业生没有找到自己喜欢或实现理想与抱负的岗位。问题的根源在于, 我们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知以及高职院校自身的认知与学生对高职院校的期待是有很大差距的。回过来我们需要思考。我们满足了社会对高职院校的需要, 但我们是否满足了学生对高职院校的需要。如果回答是否定或模糊的, 我们就需要反思我们现有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

现有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在短期看来本无诟病之处, 但放眼十年后, 也就是我们今天培养的人, 我们的职责是否应该有所调整, 进而我们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是否也应该有所调整。什么方向?专业技能基础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方向。

由此现有高职院校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就应该有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1.1 以创业教育为根本, 推动教育体系改革

我院把创业教育作为对教育质量和教育目标检验的重要指标, 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为切入点, 推进教育教学全方位改革。

1.1.1 坚持办学特色, 培养三创精神。

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 我们依据海院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技术教育与创业教育交融”的办学特色, 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创优精神起到推动作用。长期坚持劳育, 通过二十年的劳动教育, 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创业精神, 毕业生以职业精神好、职业能力强享誉省内外。

1.1.2 推进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开展创业教育必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我们在现有课程基础上把“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指导”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 形成科目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相结合, 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的创业课程结构体系。目前, 全校的课程结构包括基础知识教育、职业基础理论教育、职业专业知识教育、创业教育等四个方面。

1.1.3 通过学分制改革, 加大创业教育进入课堂力度。

2005年起将创业教育列入学分制改革的内容。近三年以来包含创业教育内容的课程选修达61334人次。全面开设《就业与创业》课程, 编写并出版系列教材。创业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的构建, 有利于培养具有学生创业素质, 缓解就业压力。

1.2 开展系列创业教育活动, 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创业教育活动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重要载体。我校把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有机整合, 将校园文化活动和科技社团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 传授创业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学校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提高创业教育覆盖面和教学效果。成立了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研究室, 不断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程, 全面系统传授就业创业知识的基础上, 陆续开设了有关创业实务的选修课程。

1.3 加强实训室体系建设

为了更好地配合课程体系改革, 在教学实践环节, 必须加强实训室建设的规模与现状, 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提供坚实的土壤, 通过创造性的实训与技能的培养, 实现职业教育新的突破。从原有的会做, 到不仅会做, 还要懂得为什么这么做, 更要实现我能有一个新的办法来做, 这就是“先会后懂”,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举一反三, 这样才能有所创新, 为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的建设方向可以建设一批开放式实训室, 让更多的学生在学校安排的实训机会之外, 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创新研究与思考, 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这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培养, 同时也是一种创业精神的培养, 创业眼光的培养。

1.4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创业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创业教育既然定位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对创业教育就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 做好宣传和协调工作, 整合各种力量, 全面规划, 统筹安排, 使校内外各方面形成合力, 共同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用具体表现为:

1) 导向作用

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创业能否取得最后成功的必要条件。就业观念的转变需要积极去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着责无旁贷的任务。要改变专业对口的静态就业观, 确立就业就是不断创业的动态过程的观念。

2) 培育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育学生创业素质。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不会一蹴而就, 要按照“全程、全体、全面”的要求进行教育。“全程”就是从学生入学时就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 形成正确的生存意识和职业向往, 到了高年级则进行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活动的教育, 初步形成走向社会自我发展的创业信心和能力。“全体”就是要向所有学生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全面”就是要把创业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文化知识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 进行全方位的创业素质的培养。

3) 激励作用

激励用于创业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从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创业需要激励;自觉学习创业知识、积极提高创业技能需要激励;放大成功经验、形成创业氛围需要激励;正确对待挫折、不畏艰难困苦而始终勇往直前更需要激励。创业失败是难免的, 只有在不断激励中, 才能从逆境中奋起。

4) 保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能提高师生员工对创业的认识, 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为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舆论导向和人文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创业活动, 使学生获得创业的体验。如定期举办创业沙龙, 举行“创业论坛”报告会等;学校也可以设立大学生创业科研基金, 对学生创业科研活动给予资助和奖励;在全校展开创新设计、制图、网页设计、电子小制作, 计算机程序设计等竞赛活动, 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科技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使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1.5 以建立长效机制为目标, 完善创业教育运行保障体系

为建立长效机制, 保障创业教育有效运行, 学院制定推进创业教育的指导性意见和教学方案, 出台鼓励和推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下设创业教育学院包括创业教育教研室、院系两级创业就业指导服务站和具体办事机构。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指导制度、公开招聘项目负责人制度、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评审制度。建立创业基金, 为学生创业提供经费支持。对进入创业基地的学生提供信息、咨询、资信、技术等一站式服务, 并聘请校内创业指导教师对其创业全过程进行跟踪指导。

2 结语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业理论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整体性创业教育教学模型, 将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培养和模拟实战进行有效的融合, 满足了创业课程体系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要求, 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将会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青, 王韶清.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应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刍议[J].成人教育, 2008 (01) .

[2]顾雪英.构建大职业指导体系深化高校职业指导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2) .

[3]郑虹, 张哲.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03) .

[4]李敏义, 等.“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 2007, 2.

家庭教育从无心做起 第7篇

1 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招生体制及社会价值取向中的“轻职”倾向, 对中职学生的生源质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就入学动机而言, 因盲目跟从同学而来“凑凑热闹”者有之, 家长希望学校代他们把子女“管大”、让学校再“关”几年者有之;从学习积极性来看, 由于在初中学业的不成功, 这些学生普遍有自卑心理, 对教师的教育、教导易产生逆反心理, 入学以后往往持混日子的态度, 从而缺乏进取精神;从学习能力来说, 由于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能够掌握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 再加上这些学生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普遍低下。

1.1 现在中专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

由于高校扩招引发普通高中扩招, 愿意上中专的学生不断减少, 学生数量下降直接导致生源质量下降。

中专学生素质越来越差的偏见源于把学生的考试成绩等同于学生的素质。什么是素质?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 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将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有人将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等。考试分数比较低的学生最多只是业务素质较低一些而已, 更具体一些是指这些学生初中阶段的数学、语文、化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成绩较差而已, 根据中专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而不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不能认为这些学生的素质差。

1.2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

学生上课聊天、睡觉、看杂志, 上课迟到、早退, 课后不复习、不完成作业, 并且不懂也不问。此类偏见源于将没有兴趣等同于不爱学习。有些学生能把明星的身高、体重、生日、爱好等倒背如流, 对感兴趣的东西就能专心学习、记忆。教学没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反被贴上了“不爱学习”的标签。

1.3 现在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普遍较差

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没有注重对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 学生在课堂中回答问题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平时学生间交流的内容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 很少认真地组织语言进行表达。所以, 学生普遍存在叙述事件、阐明观点时笨嘴拙舌、言困语乏的问题。如何使学生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 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 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带着这样或那样的一己之见, 教师对学生或放任自流, 或痛心疾首, 但都于职业教育发展无补。作为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 应该正确面对当前学生业务素质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的现实, 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 从课堂改革做起,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

2 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部分教师依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其结果是达不到原定的教学目标, 学生难以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不但学生的知识层面得不到扩展,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够被充分地激发开来。整齐划一的教学进程, 没有考虑到学生能力上存在的差距, 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 导致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觉得学而无趣。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 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教师更应注重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即变“学会”为“会学”、变“教学过程”为“学教过程”、变“教书育人”为“育人教书”、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做法。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就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最佳的条件和环境。

2.2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 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真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课堂上, 学生是自己的“主人”, 学生的行为完全可以兴之所至, 没有任何的约束。整个课堂是开放的, 学生的思想也是开放的。课堂气氛和谐民主, 形成了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张弛有度的“学习场”。

2.3 把爱带进课堂

教师不要抱怨学生基础差, 而应用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学生, 不只是关照生病的学生, 资助困难的学生, 而是要把爱融进知识里去, 让知识充满感情, 让学生爱上上课, 只要用情感激发出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就会实现学习成绩的提高。

2.4 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已经迫使教师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看待学生, 现代社会更注重的是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 而要真正把学生看作“人”。职业教育的课堂, 教师要变“演员”为“导演”, 让学生“说”起来。

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自尊心也在增强, 害怕说错话, 担心同学和教师取笑。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发言, 需要反复考虑, 有了把握才开口, 相当多的学生干脆装作对问题不屑一顾, 不发言, 甚至为了避免发言而采取不听课的做法。这就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民主和谐、其乐融融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充裕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里品味知识,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发现、去探究, 使学生有大胆发言的勇气,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有民主和谐的课堂, 必须有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师在课堂上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 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 让师生在率直、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 使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 学生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 才有胆量、有兴趣发表自己的观点, 才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5 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教师可以在开始时要求学生能上来说, 然后要求能大声说, 表达流利、完整等。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如声音、词、句、态度、表情等方面的优点, 并给予及时鼓励。开始时, 对存在的问题, 教师能不在全班学生面前指出就不指出, 如果一定要说, 可以找学生单独谈。这样, 可以避免使学生的自信心受挫。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人受到鼓励, 会更有自信, 会以更积极的热情、更高的兴趣去做这件事。积极的情绪, 是智力发展的纽带。钱梦龙教师也曾这样说:“从易到难各个解决, 学生懂一点肯定一点鼓励一点。”兴趣是认知发展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动力。从行为科学的观点来看, 兴趣是行为的重要内驱力之一。现在的学生是“凭兴趣办事的一代”, 他们的主动意识很强, 要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 而且要长期做下去, 那是件很难的事情。所以, 教师要以鼓励的方式, 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使“说”成为学生乐意去做的一件事。

2.6 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但有些教学却出现了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头脑空空”等“活”而不“实”的现象。课堂教学中的“活”与“实”是相辅相成的, 求“活”不是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活动形式的翻新, 而是追求学生脑力劳动的适度紧张, 学生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 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求“实”, 不是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而是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有实实在在的体验、思考和收获。我们追求的是“活”与“实”的有机融合:教得有效, 学得愉快, 考得满意。

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塑造与张扬;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未来的有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现代人。反思学校现在的课堂教学改革, 大多数学校仍然停留在“隔靴搔痒”的水平上, 口号是喊了不少, 理念也灌输了不少, 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是唯恐遗漏地“大讲而特讲”, 效果是“言者谆谆, 听者藐藐”, 导致部分学生厌学甚至弃学, 学生的个性与智力发展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可见,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改革, 我们应该有所行动, 有所作为。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 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教育工程, 我们将加倍努力, 坚定不移地进行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去实现课堂教学的新变革。蒉

家庭教育从无心做起 第8篇

中国专业青少年舞者的教育, 经过两三代中国国标舞专业舞者的投入, 已经成果显著。在国际大赛上, 中国专业青少年选手屡创佳绩, 引起全世界舞坛的极大关注。这与30年来几代国标舞者的努力分不开。可以说, 中国走专业教育的路子已初具成效, 甚至专业院校的模式, 受到俄罗斯这个舞蹈强国的青睐。

而相对来说, 青少年的业余舞蹈教育问题, 在整个中国国标舞界未受到整体的重视。

不过, 现在到了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受命担任CBDF事业发展部主任, 笔者籍借多年舞蹈及教育方面的经验及国际、国内舞蹈界的新闻采访调研, 撰文略作阐释, 旨在让此问题引起更多的关注, 鼓励更多的相关方面加入到这个问题的探讨中来, 以实现整个中国国标舞的共同繁荣。

这是个牵扯到各方面利益的重要问题

对青少年业余舞蹈教育问题性质的认识, 是整个探讨工作的起点。明确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意义所在、利益群体, 将会极大地帮助我们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下手处、主要矛盾、及解决对策。

我们先从最微观的方面来看, 青少年业余舞蹈教育的直接对象, 是业余学习国标舞的青少年们。对于他们来说, 童年与花季少年是如此可贵, 这时候的他们有着单纯的心理, 有着超强的学习能力, 对他们而言这个阶段是最佳受教育时期。所以, 作为他们成长教育中一部分的国标舞, 也将组成他们未来世界的重要架构。如果这个时期他们能够接受正确的、核心的、美好的国标舞艺术教育, 那么他们的未来将会拥有更多的机会, 他们的人生有可能灿烂光彩。这种结论不难从受到过不同艺术教育的大量青少年身上得出。艺术教育质量是影响孩子们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 受益与否与程度大小, 直接与业余青少年舞蹈教育的质量相关。所有真正关心人的成长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人, 都会将青少年教育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上。

说完受教育者, 再来看看教育者——业余舞蹈教师。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讲, 青少年业余舞蹈教育市场的繁荣度, 直接关乎作为市场中一份子的教育者的兴衰。很多人虽说叫做业余教师, 其实他们是以此为职业的全职教师, 并且这可能是他们全部的事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作为最基层的从业者, 他们的状态一方面影响着整个国标舞大市场, 一方面也把攥着教育对象——业余青少年学员们的未来。这是至关重要的连接层面。可以说, 他们将是业余青少年舞蹈教育发展的一个核心点, 是从宏观角度来看发展大局中最主要的一个“工作对象”。这个问题将在后面继续展开阐释。

而舞蹈教师这个群体, 作为一个连接层面, 除了连接受教育对象, 另一方面连接的就是他们的雇主, 或者是与他们相连的舞蹈机构与组织。比如, 舞蹈室、俱乐部、地方协会, 及国家级协会组织。这些舞蹈机构一方面为教师群体创造教育条件, 另一方面又要靠他们来发展事业, 扩大规模和影响力, 当然其中包括盈利的部分。而这些舞蹈机构本身的作用自然也是相当重要的。作为一个平台, 它影响着舞蹈教师功能的发挥, 又在更高的一个层面上影响整个大局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 除了舞蹈教师所属的舞蹈机构组织, 另一类群体也深受青少年业余舞蹈教育发展状况的影响, 那就是在开始提到的专业舞蹈院校。他们需要从业余少儿舞者中挑选优秀的可发展的苗子, 业余舞蹈教育发展的程度, 决定着他们可供挑选的余地, 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成绩。

现在我们逐渐过渡到宏观的层面, 对于主导国标舞发展的行业组织来讲, 青少年的业余舞蹈教育是国标舞整体发展的基础, 如何打牢和扩大这个基础, 既是舞蹈组织的重点工作, 亦是影响未来收益的直接决定因素。从更大的视野, 更高的战略目标来看, 国标舞教育可以提高艺术修养, 培养艺术素质, 承担着青少年艺术教育的职责, 是帮助国家实现文化立国这一国家战略的一条途径。

综上所述, 青少年业余舞蹈教育的问题是值得各方面认真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教育目标的确定

如果做一件事情, 目标不明确, 那么在方向上就会把握不准, 用力也很难有效。国标舞的发展, 虽然从一开始就是借助自给自足、自我发展的力量, 走到了今天, 其中自然有经济的促动力。但是从我国现在已跻身国际领先地位的专业舞蹈来讲, 若没有老一辈的艰苦奋斗, 全身心地投入在国标舞本身的技术研究、教育研究上, 很难想象可以有今天的这种辉煌。

青少年业余舞蹈教育, 若想取得令各方面受益的整体效果, 其从宏观战略目标的确定到微观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来看战略目标, 这是相对于主导国标舞发展的组织而言, 应该从教育这个大概念、大功能来看待问题。有些组织把取得经济效益定位为战略目标, 而一切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来开展的工作, 势必会不利于孩子们的舞蹈发展前途, 浪费了孩子们的宝贵时间, 甚至会对他们未来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这种充满铜臭的商业气氛若是弥漫于舞蹈艺术界, 则艺术又何以能够以圣洁的精神特质净化人的心灵, 启迪智慧, 装点本已显得沉重的物质生活呢?

因此把握国标舞的艺术特点, 实施其在青少年普及教育中艺术教育的功能, 应作为制定宏观战略目标的依据和出发点。正如习主席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强调的, 应把追求艺术的“社会效益”作为主要目标。国标舞如此之美, 之贵, 如何引导成长中的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青少年业余舞蹈教育中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并且挖掘和展现它真正的内在价值, 这应是最高的战略目标。

整个国标舞从业者, 上至组织中的工作人员, 下至基层教师, 都应该把宏观战略目标作为指导自己工作的重要原则。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并不是两回事, 在同一个大的体系下, 顺应大的目标, 是最合理、最高效的个人生存发展方式。

设想一个舞蹈教室, 或者一个舞蹈学校, 如果能够为家长们提供这样一个对孩子们成长有益的环境, 家长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对孩子们长远发展有益的受教育机会呢?而相反, 一些视野窄、眼界低、目光短浅的舞蹈教育机构, 采用各种短视做法, 只为追求眼前利益, 则很难达到发展的目的, 即便是急功近利也是求之不得, 甚至会惹来很多麻烦。

对于一个直接实施教育的基层教师来讲, 如果胸无大志、目光短浅, 不仅自身素质上不去, 孩子们的舞蹈教育也成功不得。只是教几个步伐, 既没有竞争力, 也没有发展潜力, 难免困难重重。这些问题都是具体而实在的, 今后将详细阐释。

师资力量的重中之重

我们提到“基层教师”, 他们看似是底层微不足道的角色, 其实是青少年业余舞蹈教育问题中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最实在的战略执行者, 直接面对受教育对象, 他们的水平如何、思想境界如何、教育方法是否得当, 将是整个国标舞青少年业余舞蹈教育的核心。

为此, CBDF更多地加强与基层教师的沟通, 了解调研相关情况。笔者曾两次走访天津“舞之梦”舞蹈俱乐部, 探寻其在当地颇受青少年业余舞蹈爱好者欢迎的原因。这家俱乐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本是拉丁舞职业选手出身的经营者, 班级的孩子们却是双项学习, 而且孩子们上起摩登课来津津有味, 绝无枯燥的感觉, 男女生的比例也颇为均衡, 显示出一种良性发展的局面。

原来主要原因是这里有一对兢兢业业工作的摩登教师。这对中年教师, 曾经是早年间的职业选手, 从一开始就深沉地热爱着国标舞, 不惜代价地学习与训练, 多年来保持着良好的身型与姿态, 气质典雅又不失亲和。几位学生的家长这样描述孩子们对于这对老师的感情, “孩子们就是喜欢跟老师上课, 就是喜欢来俱乐部, 拦都拦不住。”“真为孩子们感到幸运, 老师教得好, 非常有耐心, 孩子在这里学习, 作家长的放心。”而俱乐部的几位负责人也介绍说, 有些孩子, 哪怕生了病上不了课, 也会要求父母陪同来看课。有的孩子周末在这里泡上一整天, 上几个小时的课都不嫌累。而这对摩登老师——李伟、张洪秀这样分享他们的教学经验:对于孩子们, 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 有耐心, 和孩子们交朋友, 他们喜欢上你, 也就爱上了舞蹈。他们喜欢上课, 就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就有了不断进步的动力。从交谈中得知, 两位老师为了钻研教授孩子们的方法也下足了功夫, 而他们自己对舞蹈的热爱, 为人的真诚, 则更是吸引孩子的魅力之处。

家庭教育从无心做起 第9篇

党校教员讲授的是专题, 专题往往变化快, 这样总打“游击”, 难以进行学术积累。更困难的是, 党校学员不仅学历高, 而且长期在第一线摸爬滚打, 阅历丰富, 有的学员有理论水平有实践经验, 曾多次参加不同培训机构的学习, 有比较, 他们到党校学习希望听到高端课程, 我们未必高于学员。

干部培训说到底, 就两块:党性教育和能力培训。当然, 这两块根据不同的班次和不同的目标要求各有侧重。先说党性教育, 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总的三大模块:1) 理论教育, 包括马列经典著作、中特理论、改革与法治、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等。现在的问题是, 由于区县党校老师很多不是做基础研究的, 所讲的专题或者大而空, 或者不分对象上下一般粗, 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 不能满足组织的需求和干部群体的要求。怎么办?还是要在培训方式上转型, 理论上大课, 分小组集中讨论, 综合利用讲授式、案例式、互动式、研讨式等方式。2) 传统教育, 包括理想信念、作风、艰苦奋斗、统一战线教育等, 主要的教学方式有理论教育课、现场教学、电视电影、党性分析讨论会、宣誓等。近几年, 我校在常规班大量地运用了这些教学方式进行传统教育, 这些看起来都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 但它也确实是干部培训的重要课程, 我们要转变思想认识, 精心挑选内容, 精心设计, 精心组织, 力求收到实效。3) 典型教育, 包括先进典型、反面典型。可以在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上开发专题, 这也是培训理念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案例教学就是把我们实际工作当中的一个现实的事例, 或者是原汁原味地拿上来, 或者是经过梳理、加工以后拿上来, 编辑、设计成一个课程。在这个课程当中, 通过大家有益的探讨, 思想火花的碰撞, 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更新, 提高对某个问题的认知、分析、研判能力。此外, 还有实岗锻炼、党性分析活动。要树立党性分析也是我们干部培训任务中的重要内容的思想观念。具体来说, 下组教师要与学员交心谈心, 了解学员的思想状况和学习表现, 要在学员党性分析材料撰写的方法上指导到位, 在党性分析讨论会上点评到位, 要根据党性分析材料的剖析深度给学员评出等次, 作为评选优秀学员的重要参考。

关于能力培训这块, 更多的是说怎么教的问题。区县党校老师多是从做普通教育转行过来的, 相对来说做教育擅长一些, 做培训恰是短板。教育与培训有些什么不同呢?一是侧重不同。教育重教, 教授理论, 教授知识;培训重训, 训练思维。在今天这个高学历网络时代, 知识已经不构成决定性力量, 思维才是力量。如何从学理分析转型到思维训练, 这是一个难题。二是教学方式不同。教育重你讲我听言传身教, 讲授式, 重个体学习;培训主要是参与, 催化, 强调团队研讨。三是内容不同。教育有学科体系, 分门别类, 注重知识积累;培训的内容综合交叉, 重经验分享。教育重提升智商, 培训重训练情商, 团队学习是情商训练的最有效平台。我们现在各种培训班, 说是培训班, 实际更像教育班, 教育冲淡了培训。干部培训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从重教走向重训。

作为党的干部、国家工作人员, 能力培训肯定要围绕各个时期中心工作、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工作创新来开展。反思这些年来我们的培训, 我们县以各种专题培训为特色, 外请了很多工作一线的老师来上课, 尽管如此, 离真正意义上的培训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如此看来, 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 我们要从传道向传术转型, 也就是要在实际工作的思路、方法上下功夫, 多问多看多调研, 有学有术才是学术。

说到学术, 我们习惯于陈述别人的观点, 缺乏独立思考, 如果是讲授式, 学员思维没得到启发, 听起课来必然乏味。怎么办?去年以来, 我们大力推动研讨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 教员只起“催化师”的组织引领作用, 让学员积极踊跃出招, 从学员反馈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干部培训的发展趋势, 一定是向研讨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转型。这也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明文要求的。

如何做好案例式教学?关键是要转换角色, 从教师角色走向教练角色, 培训需要教练, 又教又练, 突出一个导字, 我们要成为导游、导演、导师, 成为双向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合作者。如何进行结构化研讨呢, 我们说要从教师角色走向催化师角色。催化师不是问题的解决者, 不是答案的提供者, 他的作用在帮助和引导学员促使研讨产生化学反应。结构化研讨关键在激发思维灵感实现高效研讨。这考验我们的情商、综合素质, 还有我们气场的强弱。

这些年来, 我们县干部培训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实现了分类别、分层次、分领域全覆盖的培训。课程设置得好不好, 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所以领导对课程的把关也比较严格。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根据教师状况来设置课程的传统作法, 而主要按照班次的目标任务来设置课程, 班次的目标任务又是由对象的岗位职责决定的, 是与他们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紧密相关的。所以干部培训教学要强化实践性, 要注重针对性、操作性、有效性, 要有问题导向意识, 有效的培训一定是针对问题来的。

更新培训理念一定要强化质量意识。培训的质量是党校行政学校的生命。培训质量靠每个课程授课水平来达成。我们要在提高授课水平上下功夫。只有居高临下讲课才能游刃有余, 只有达到融会贯通才能讲得深入浅出, 只有做到烂熟于心才能把课上得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既绵延不绝又高低起伏。要从背讲稿向讲讲稿转变, 要多运用逻辑记忆、意思记忆。讲是谈心, 讲是对话, 讲是交流, 讲是互动。同时, 要避免热闹代替门道, 所谓门道就是思想、观点、方法、思路。讲课要追求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少说废话, 少骂别人, 少吹自己, 少用谦词。提高授课水平还要重视讲义和课件的作用。课件不是讲稿, 是什么呢, 是框架, 是观点, 是引证, 是图片。讲义不是课件, 讲义就是论文, 讲课关键是听、思考和记忆。讲课要注意调节课堂气氛, 一是授课的节奏, 二是课堂互动。互动可向学员发问, 也可让学员提问, 还可以是眼神的交流。

上一篇:无刷电机驱动器下一篇:功能目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