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范文

2024-09-17

高考作文素材范文(精选7篇)

高考作文素材 第1篇

【技法指津】

(一) 居于题目

用名言警句作题目, 可使题目更醒目、更能吸引读者。

(1) 直接引用, 如《有一种爱叫放手》 (2014年课标卷II) 、《敢问路在何方》 (2015年福建卷) 、《路漫漫其修远兮》 (2015年福建卷) 、《横看成岭侧成峰》 (2015年山东卷) 等。

(2) 巧妙化用, 如《问世间“品”为何物》 (2015年浙江卷) 、《失“智”猛于虎》 (2015年江苏卷) 、《水墨留白刚柔相济》 (2015年上海卷) 、《腹有“雅量”气自华》 (2015年重庆卷) 等。

(二) 居于题记

好题记如黛眉。用名言警句作题记, 定会博得个先声夺人的头彩。

(1) 诗句题记, 如2015年重庆卷优秀作文《善良去哪儿了》的题记:

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2) 歌词题记, 如2015年北京卷优秀作文《深入灵魂的热爱》的题记: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你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

(3) 警句题记, 如2015年上海卷优秀作文《守住坚硬》的题记: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 才能炼出制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 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名言)

(三) 居于开篇

以名言警句开篇, 往往能够统摄全篇, 有要言不烦、一矢中的的作用。

(1) 引出观点。以名言警句为“引子”, 自然而机智地引出或生发出自己的观点, 能使文章开篇彰显“理趣”, 顿生“看头”, 如2015年浙江卷优秀作文《言为心声》的开篇:

冯骥才曾说:“植物死了, 将生命留在种子里;作家死了, 将生命留在作品里。”作品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与广远, 承载着作者的追求与修养。所以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常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又如2015年广东卷优秀作文《绝知自然要躬行》的开篇:

古人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往往只看到前半句, 而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 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 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自然要躬行!

(2) 充当观点。以名言警句为“观点”, 既能做到观点明确, 又能增加文采, 营造耐人寻味的意境。如优秀作文《火中取栗》的开篇:

现实生活中, 我们很容易奢望别人闪光的人生, 总以为别人是在走一条幸运的路, 只有自己始终走在泥泞中。其实, 不管选择什么样的事业, 大都只有经历水深火热的艰苦一面之后, 生活才会更多地展现出甜蜜幸福的一面。正如梵·高所言“, 栗子, 是从火中取出来的”。

又如优秀作文《境由心生》的开篇:

窗外一样的风景, 不同的人去观看却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 当有人看到了哭的时候, 有人却看到了笑。究其原因, 在于心境不同, 正如著名作家林清玄所说:“心美, 一切皆美;情深, 万象皆深。”

(四) 居于主体

议论文常常要通过议论来说理, 如能在议论文的主体论述部分巧引名言警句, 往往能增强议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记叙文或散文的主体部分巧引名言警句, 能使形象丰满, 语言熠熠生辉。

(1) 充当分观点。以名言警句为分论点, 既能使观点鲜明, 又能使文章结构清晰。如优秀作文《梦想的力量》的主体部分片段:

作家王蒙说:“面包只能给肚皮充饥, 而梦想却能给灵魂增高。”怀揣着创业的梦想, 冯仑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 一下子没有了单位, 没有了房子, 没有了档案, 没有了职称, 与潘石屹等人成立了“海南万通”。经过数年打拼, 让万通地产于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名企”称号。功成名就之时, 2012年, 他突然辞去万通总裁之职, 专心司职于被誉为“乌托邦”的“立体城市”的建设。在追逐梦想的荆棘路上, 俞敏洪也同样放弃了在北大任教这块世人羡慕的“面包”, 进入民办教育领域, 让新东方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可见, 梦想比面包更重要, 它让人在拥有面包的同时更能看到灵魂的高贵。

(2) 充当论据。以名言警句为论据, 既能和事实论据相呼应, 又能增加文采, 增强艺术感染力。如2015年广东卷优秀作文《拥抱自然》的主体部分片段: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 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 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 又怎能抒发出“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 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 仅仅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远远不够的, 唯有亲临自然, 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 于云卷云舒、花落花开间寻得自然之真谛。

(3) 升华论据。以名言警句为扣题句, 既能准确扣题, 又能升华论据。如优秀作文《心有目标》的主体部分片段:

罗本岛锌皮房中的曼德拉可谓地处政治的边缘, 但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缓解种族矛盾的目标, 27年不忘初衷, 用自己伟大的心灵为南非民主建设架起桥梁。27年的牢狱生活, 在边缘的小角落, 这不仅没有改变曼德拉的目标, 反而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身在监狱, 心却一直紧随南非政坛。由此不由得让人想起契诃夫的一句名言:“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件多余的装饰品, 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可见, 无论身在多偏僻的边缘, 只有心中有目标才可成大事。

(4) 营造意境。在记叙文中引用或化用名言警句既能烘托形象, 又能营造耐人寻味的意境以感染人。如优秀作文《没有宋词的年代》的主体部分片段:

整个下午, 我素手为桨, 宣纸为舟, 泛波于千年前宋词的烟波浩渺中。

当江南的细雨霏霏飘洒, 秦淮两岸香拥翠绕, 是谁轻舞罗扇扑流萤, 黯然伤怀于碧水秋云间的舴艋小舟?

当渭城的轻尘沾上衣襟, 塞外的羌笛悠悠吹响, 又是谁身披蓑笠狂歌大江东去, 挑灯醉看吴钩犹利?

回眸之间, 万千繁华已落尽。

曾经, 想做羽扇纶巾间穿行的女子, 在西子湖畔独品晓风残月, 绿柳如烟中墨笔添香, 做那宋朝华美锦缎上韵短而味长的一笔。

曾经, 想学淡雅清丽的同叔, 凄婉优柔的易安, 随手从词里斟杯清酒, 便能盛满离人的眼泪;书页间点曲轻歌, 便能唱尽万古的痴情。

(五) 居于结尾

在文章结尾段运用名言警句, 可轻松打造“豹尾”, 使得文章含蓄有韵味, 意境更为深远。

(1) 画龙点睛。在结尾段运用名言警句, 既能揭示文章主旨, 又能使语言简洁、有力。如2015年浙江卷优秀作文《透过作品看人品》的结尾段:

纪伯伦说:“死亡改变的只是覆盖在我们脸上的面具, 农夫依然是农夫, 林居者依旧是林居者, 而将歌声融入微风中的人, 他依然会对着运转的星球歌唱。”在作品中进行深层思考的人就如同那个歌唱微风的人, 无论面具怎么多样, 仍然可以看见那最本质的东西, 毕竟“似曾相识燕归来”。

(2) 升华立意。以名言警句作为结尾段的升华句, 既能揭示文章主旨, 又能使主旨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如2015年重庆卷优秀作文《守住人性中的善良》的结尾段:

我想他们在小男孩的妈妈上车的那一刻就已经被感动了, 从而以沉默来反省自己不加思考的行动;反省自己被追求效率这一价值观所扭曲的一些本心……因为我一直深信斯宾诺莎的一句话:“一个民族, 无论多么黑暗的时代禁锢着他们的灵魂, 他们的灵魂尽管会不完整, 尽管会扭曲, 但是民族灵魂中的人性都是永不湮灭的……”

【运用示例】

(2016年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法兰西革命》一书使美国作家拉马斯·卡莱尔享誉世界, 然而这本书的问世却颇费周折。他先后写了两次, 第一次, 卡莱尔的手稿被女仆误当成废纸生了炉子, 几年的心血毁于一旦。起初, 沉重的打击也曾让卡莱尔捶胸顿足。但是他很快就从挫折中走了出来, 把这场灾难抛到了脑后。他把这本书再次写了一遍, 而且写得比第一次更好。

要求:选准角度, 明确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佳作展示】

别放慢你赶路的脚步

一考生

陶渊明有语:“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如果他沉迷于、失意于官场的伤痛, 又如何能到达心灵的桃花源?西方谚语云: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如果你揪心于失败的悲哀, 又如何能品尝到咖啡的芬芳?人生中, 不管我们遇到什么, 失去什么, 都不要驻足, 因为不管怎样, 人生的道路上都没有停歇处, 所以请别放慢你赶路的脚步。【用陶渊明的话与西方谚语引出观点, 使文章开篇就彰显“理趣”, 顿生“看头”】

弗洛伊德有句名言:“尽管追逐快乐是人的天性, 但一生不经历痛苦的人似乎还没有出现过。”【用弗洛伊德的名言充当分论点, 并将其置于段首, 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被誉为“日本推销大王”的石井太郎, 拥有数千万的资产, 可谁又知道幼年时候的石井为推销一件商品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德国前总理施罗德, 曾掌握着欧洲最发达国家的政权, 但又有几个人知晓他幼年丧父, 曾在乡村杂货店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同样是承受苦难的人生, 肯吃苦的人吃半辈子苦, 怕吃苦的人吃一辈子苦。开弓没有回头箭, 人生没有返程票。有首歌唱得好:“生活是一杯酒, 怎能没有酸甜苦辣;生活是一条路, 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团麻, 也有解不开的小疙瘩。”【引用歌词分析素材, 既准确扣题, 又升华了论据】

“不放慢赶路的脚步”是一柄利剑, 它能斩断纷繁的乱麻, 除去心头的阴云。它是一支火炬, 能融去心头的寒冰, 扫尽心中的懦弱, 它是岳飞的“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它是汪国真的“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孔子“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的古训依然在耳边回响, “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回头已百年身”的嘱咐依然在耳边盘旋, 还在等什么, 赶快用它为自己开辟一条道路, 奔向成功与光明吧。【引用诗词名句充当论据, 丰富了文章内容, 增添了文采】

不要让曾经的尘埃蒙住今天的心灵, 那些缥缈的遗憾早应该飞过忘川到九霄云外, 又何必苦苦留它在晴朗的空中徘徊。翻看那触目惊心的历史, 多少人因为无谓嗟叹和哀伤而放慢了赶路的脚步, 蹲守在路旁, 任由岁月流逝, 等待上帝的施舍, 而上帝对这类人一向是嗤之以鼻的。那些贪图安逸、遇到苦难就退缩、不思进取的人显得无比渺小, 如同蜉蝣之于天地、一粟之于沧海。他们的经历不仅可悲, 而且可怜。无论词帝李煜怎样感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也不可能再次登上宝座, 因为他早已停下了赶路的脚步。【化用诗词名句充当论据, 丰富了文章内容, 增添了文采】

磨砺虽多意愈厉, 直与天地争春回。上帝青睐的是那些人, 他们不但会在荣誉中不断前进, 更会在挫折中奋起抗争, 他们知道过去属于死神, 而未来属于自己。是“不放慢赶路的脚步”的信念一直在激励着他们, 将他们推向命运的宝座, 享受人生的充裕。张海迪、史铁生、霍金、廖智皆属如此。

高考作文素材满分作文素材 第2篇

双赢

苏觉看到李明第一眼,就莫名地敌视,他相信李明也是如此。

作为应试的唯二幸存者,他们也理应敌视,因为这个公司只招一名员工。

苏觉刻苦求学,颇有悟性,他也自视优秀。但几个月来不断被诸多公司拒绝,使他把这份工作当成了救命稻草,他必须胜过李明。但李明出身丹青世家,且功底深厚。

最后的对决已经到来,这次设计的主题是爱。爱?苏觉不屑地想:我是个孤儿,何谈爱?不过,他可以用暖色渲染出温暖与爱意,想到这里,他抬头挑衅地

自制高考作文“素材小全” 第3篇

开展这一活动是有一个由头的。从高考作文改卷场上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作文材料旧,空洞无物。深入分析,这些现象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缺少鲜活的新例。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高三学生时间很紧张,没有空看书看报,更没有闲暇去思考生活与人生。观察力和触觉都变迟钝了。这对写作是非常不利的。学生经常抱怨,每周写作文,人都被掏空了。只进不出,感觉被掏空是很正常的。同学们在高三这一年中,如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光有应试技巧,无异于无米之炊。为了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我创设这个活动让同学们思考人生,快速有效地积累素材。肚里有货,才能处变不惊,也不会出现因为迁就材料而造成偏题离题的情况。这个活动的全称是“自制高考作文‘素材小全’”。

所谓高考作文“素材小全”,是相对市面上纷繁复杂的厚重的“素材大全”而言。这种自制的“素材小全”由同学们自己提供素材,师生加以总结分类、装订成册。由于同学们提供的素材不仅贴切而且新鲜好用,比市面上卖的“大全”更易用好用。

我的做法是让同学们从听说读写多方面构造一个素材积累网络。这个网络由这几部分构成:读书笔记,每周练笔,课前演讲,堂上作文提纲训练,针对某一次作文话题做专项素材积累,从优秀作文中找素材,把语文课本中的材料进行归纳分类等。

有一个同学在课前讲话中,讲到史铁生的《命如琴弦》,另一个同学在周练中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命若琴弦——为活着找理由》。又有一个同学在课前演讲中讲到《狼图腾》的一个情节:狼捕羊时,非常善于等待。白天牧羊人在,狼不动声色,静静等待;晚上羊睡觉时,狼仍然没有动静,因为羊在这个时候警惕性仍然很高;一直等到羊憋尿时,狼才出动,羊最终惊恐奔跑,膀胱破而死。在之后写作中,不少人用到这个材料,有的为了论证最佳时机的把握,有的强调要等待。这些元素互相促进,拓宽同学们的接触面,加深对素材的印象。

制作“素材小全”具体的操作并不复杂,可以概括成十六个字:简易操作、分头收集、资源共享、专题归类。

(一)读书笔记

每周五篇读书笔记,形式多样,摘抄、点评、读后感、时评均可,字数不少于50字,每一则都可能是“素材小全”的内容。坚持写到“一模”,目的是让同学们每天保持一定的阅读,有一点时间去思考和感悟。读书笔记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它化“无形”的阅读于“有形”的读书笔记,既保证了读,又促进了写,一石二鸟。而且50个字,对同学们来说,并不是很大的负担,容易做得到。实际上,不少同学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一种习惯甚至乐趣,一篇读书笔记写出一两千字也不少见。读书笔记写好了,在高考场上自然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二)每周练笔

每周一篇练笔,不少于800字。高三上学期不限话题,自由写作。高三下学期可隔周限话题。周练给等级,部分给评语。周练是对同学们写作的直接训练,由于内容不限,可以广泛地反映生活和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实际上也是一种素材的积累。

(三)课前演讲

每周固定一、三、五的语文课前5分钟给演讲,内容不限,同学们按学号顺序轮流上台。这不仅考验能搜取概括信息的能力,而且训练能形象生动的表达能力,经过一次演讲,印象深刻。演讲过的材料也就成了“素材小全”的内容部分。

(四)作文提纲

高三下学期,每一到两周可以进行一次堂上作文提纲训练,模式如下:

材料:枭遇到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

中心: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

一堂课可以设计四个材料。下课收上来进行整理,好的立意与例子进行归纳。讲评完后,让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材料,写一个200字左右的例子,收上来继续整理,适当修改后印出来再发给同学们,作为素材积累。

(五)专项素材

上学期每两周一次堂上作文,下学期每周一次堂上作文,除了及时评改讲评外,还可拓展延伸,如就其中一次作文做专项素材积累。例如其中一个话题作文:有这么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是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只有放飞心灵才会得到最大的舞台,成就自己的梦想。请以“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在同学们的习作中挑出最贴切的例子,如: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不假思索地说:“砌墙。”第二个工人想了想说:“我在赚钱养家。”第三个工人却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后来前两个工人一生都是普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以此类材料加以引导,让同学们领悟哪些例子最切题,然后布置下去,要求每位同学再找一个200字左右的例子,可以上网查,可以翻书报。同学们交上来后,老师修改做整理后印发返回。两个教学班就有八十个小故事,这八十个故事不仅是“志向”方面的有力例证,还可以引导同学们多角度发掘材料的立意,用简洁的文字把它概括出来,写在上面,在其他话题的作文中可以引用。

(六)优秀作文

优秀作文包括每次堂上作文教师挑出来的范文,每次大考年级甚至广州市挑出来的范文,还有每年《语文月刊》(7-8期合刊),以及手头的一些优秀作文集。这些优秀作文值得借鉴的有立意、结构、语言表达,当然少不了对其材料运用的借鉴。同样写苏轼、屈原的例子,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拿50分以上,有的只能在及格分上下?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这种积累素材的方法,积累的不仅仅是素材本身,还包括素材的运用技巧。

(七)语文课本

读了12年的书,即使任何课外书没有读过,能用好这十几年来课本的东西,高考也能写出好文章。2000年高考,一位山东考生的作文《冷香飞上语文》就将课文内容信手拈来,一样写得文采飞扬。可将课本的材料进行归纳分类:

1. 一个材料几个角度:《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几个材料一个角度:

亲情友情:《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陈情表》

团结合作:《廉颇蔺相如列传》《六国论》《师说》

3. 把课文按照一些专题分类:

民心向背:《谏太宗十思疏》《孟子见梁襄王》《过秦论》

环境保护:《寡人之于国也》)(《阿房宫赋》

逆境成材:《报任安书》《滕王阁序》《勾践灭吴》

自信自爱:《将进酒》《师说》《鸿门宴》《游褒禅山记》

坚持不懈:《劝学》《离骚》《游褒禅山记》

这几种训练非常容易操作,同学们全员参与,收获面大。

分头收集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作文素材的积累上,我充分地让同学们自主合作,按照人物篇、自然篇、社会篇分组来收集资料。人物篇中按内容分为商界、体育界、科学界、娱乐界、政界等;按国别分为中国、外国;按时间分为古代、现当代。自然篇中分为植物、动物、景观和其他。社会篇分为历史和时事。对于有所耳闻的人物事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要求同学们知道多一点。比如:

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很有钱,但他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巴菲特作为股神,他最令人震撼的是捐了一大笔钱给慈善机构,那么究竟捐了多少?捐给了谁?他跟比尔·盖茨之间有什么故事?

什么是“蝴蝶效应”?……

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事,熟悉的事不熟悉的细节,每个小组在自己的领域里尽情收集,素材的内容首先吸引自己,打动自己,然后试图去吸引和打动别人。艰巨的工作分开做,省时省力。再加上每个人的视野不同,展现大家的是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资源共享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把优秀成果展示出来,实现资源共享。

前面提到每周练笔,同学们写完了,教师批完了,工作并没有结束,教师每周将优秀的周练(每班大概四五篇)复印出来,张贴在班上。不少同学会因为自己的习作偶尔甚至仅有的一次被张贴出来而充满自豪感,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的兴趣以及关注生活和自我的积极性提高。其中精彩的内容收录到“小全”系列中去。

课前演也是如此,演讲完后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的发言浓缩成200字左右的小短文,用word形式放在班级电脑的文件夹里,作为“小全”的一部分。一学期后,我将其整理起来,印成名为“2007届高三课前演讲材料”的资料,发给每位同学,例如:

未上过学的火箭之父

前苏联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10岁时染上了猩红热,由于严重的并发症,他几乎完全丧失了听觉。学校不收他,母亲只好教他读书写字,可是两年后,母亲却患病去世了。在做守林员的父亲的鼓励下,他开始走上了自学之路。从小学课本、中学课本一直读到大学课本,自学了物理、化学、微积分、解析几何等课程。这样一个失聪的人,一个没有跨进学堂一天的人,由于始终如一勤奋自学、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了学识渊博的科学家,为火箭技术和星际航行奠定了理论基础。(樊倩雯提供)

千里马易求,伯乐难逢

在一次工商界的聚会中,几个老板大谈自己的经营心得。其中一个说:“我有三个不成才的员工,我准备找个机会将他们炒掉。”“一个整天嫌这嫌那,专门吹毛求疵;一个杞人忧天,老是害怕工厂有事;另一个整天在外面闲荡鬼混。”第二个老板听了之后想了想,就说:“既然这样,你就把这三个人让给我吧!”三个人第二天到新公司报到。新的老板开始分析分配工作:喜欢吹毛求疵的人,负责管理质量;害怕出事的人,让他负责安全保卫及保安系统的管理;让第三个人负责商品宣传,整天在外边跑来跑去。三个人一听职责的分配,和自己的个性相符,不禁大为兴奋,兴冲冲地走马上任。过了一段时间,因为这三个人的卖力工作,居然使工厂的营运业绩直线上升,蒸蒸日上。千里马易求,伯乐难逢,正是这个道理。

(李智荣提供)

如是格式,整理下来,大概20页,这些材料,由于同学们听过一遍,再看的时候,印象很深。再加上是自己身边的同学提供的,所以兴趣更大,容易记牢。

专题归类

例如:

南美洲有一种奇特的植物:卷柏。卷柏的生存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它就会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卷缩成一个圆球状,随风在地面上滚动。一旦滚动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就迅速打开,根重新钻到土壤里,安居下来。那么卷柏不走就生存不了吗?为此,一位植物学家对卷柏做了这样的一个试验:用挡板圈出一片空地,并隔绝一切可能让它移走的条件。不久,试验者看到了一个可笑的现象,卷柏在几次将根拔出准备游走,却动不了的情况下,便再也不动了。试验还发现,此时卷柏的根已经深深地扎入泥土,而且长势比任何一段时间都好,可能是它发现了扎根越深水分就越充足。

由此可见,不是环境的水分不够,而是卷柏没有直面问题。相反,只要它不逃避,伸展着根,积极地去寻找深埋在土地里的水分,最终将会枝繁叶茂。

(罗维提供)

不少同学提供的例子不仅贴切而且新鲜好用,这种自制的“素材小全”,比市面上卖的“大全”一类更好用更实用。

自制高考作文“素材小全”可能是新课程改革中最微型的“系统工程”。收集整理运用的过程中,人人都学到很多东西,可以体现其“知识性”;素材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可以体现其“社会性”,全过程都是同学们自己亲自发现、加工,并参与组织工作,可以体现其“实践性”。

搞“素材小全”是个细活,需要慢工,但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要遵循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多元而简约地去强化,就能做到快速有效地积累素材。古语“观千剑而后识器,操百曲而后知音。”通过积累,同学们具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使写作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一旦有机会表达,就灵活运用,厚积薄发。

高考作文素材 第4篇

语文这门学科是最贴近生活亦是最富时代气息的一门学科,在高考语文里,阅读材料语用题以及作文的选择和把握都很注重时代特点,而学生在写作上又特别强调素材的典型性和新颖性。积累鲜活的素材便显得非常重要,也是极其必要的。那么这一环节怎么去落实呢?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素材,提高立意呢?很多同仁都在尝试各种办法,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做随笔周记,有的让学生做摘抄,有的直接安排学生上阅读课等,但效果都不甚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生时间少,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保证。其次是学生各有喜好,只挑自己喜欢的看,造成积累面狭窄单一。另外学生在繁忙的学业重压下不能坚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此种种,怎么样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学生没有时间,但我有啊,我就帮他们积累;学生不会挑选,我可以啊,我就帮他们遴选。于是我每天留心关注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经典时评等,筛选出适合学生写作的素材,每天语文课前三分钟给他们读一点,议一点,让学生每天记一点,悟一点。有时在材料阅读后,还让学生深入思考从中感悟到的道理,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们在材料作文中学会审题立意。

例如近阶段,我给学生介绍了国庆期间出现的“小月月事件”,并且把这一网络现象与之前出现的“芙蓉姐姐”“凤姐”等事件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分析这些网络红人背后的实质,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人们无聊空虚的审丑文化背后,还有不顾廉耻道德,不惜以出卖个人隐私以达到成名和赢利的实质。启发学生思考“这个社会怎么了”的社会问题并收集相关资料,形成文字和创作。这不仅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热点,更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抵制社会不良风气。

再比如,我举到近期第一届中国达人秀刘伟的事迹,无臂青年钢琴王子刘伟有这样一句名言:“我要么精彩地活着,要么赶紧去死。”这句话曾经激励不少的人奋发图强。在这个故事里我们既可以感受到刘伟不屈的毅力意志,还可以悟出更深刻的人生哲理:只要自己是坚强的,就没有人可以把你打倒,奇迹就可以创造。这个事例给正在奋进中但也还存在很多迷茫的同学们以很大的鼓舞,但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刘伟的母亲听到这句话时是什么样的想法吗?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母亲为儿子骄傲,有的说母亲从心里感到欣慰……等他们说了,我告诉他们,刘伟的妈妈第一次听到刘伟这样说,禁不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她对刘伟说:“孩子,不管你精不精彩,妈妈都希望你好好地活着。”这句话表现了什么?平凡的话语里承载的却是一位母亲最朴实而深沉的爱。试问天下的母亲谁不如此:孩子精不精彩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健康和快乐。在这个故事中,我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也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这也正是许多高考作文命题要求的思辨性。这样还不够,我还将其延伸扩展到一个材料作文:一对猎人父子看到一只母鸡在悬崖边上学老鹰飞翔,父亲看见后说:“这只母鸡真愚蠢。”儿子看见后说:“这只母鸡真可爱。”这则材料就是典型的要求学生能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

又比如,我给学生介绍一位83岁高龄的老人刘忠泉捐出十万元巨款的事迹。这位老人从六十年代就开始学雷锋做好事,退休后有退休工资,但他并没有清闲地在家安享晚年,而是捡拾垃圾去卖。为什么?难道是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吗?不是,他自己省吃俭用,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身上穿的是捡来的衣服,脚上穿的袜子因为补了很多次,都有鞋底那么厚。他的物质生活是极度贫乏的,但他的精神却很充实,在他的手里,有一大叠沉甸甸的捐款证书。妻子说他不顾家,与他离了婚,两个女儿不理解他的行为,和他断绝了父女关系。而这位老人却一如既往地捐了下去,他说他要用这种行为教育下一代,让他们知道这种宝贵的精神;要教育那些腐败的官员,让他们知道人生的另一种境界。从这样的故事里,我引导学生感受人生的崇高和伟大,平凡的小人物另一种人生的大境界。在学生有所感悟之时,我不失时机地告诉他们:同是写好人好事,写雷锋的题材会显得老套、陈旧,而用这个材料就会显得典型而新颖,从而让自己的作文变得鲜活起来。

当然结合当下事实并不是摒弃过去,我也会精挑细选,给学生读一些意境至上的散文,让他们感受语言的优美;我也会给他们读一些犀利的杂文,让他们感受智慧的锋芒。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积累较之先前的单一,显得丰厚起来;较之先前的浅陋,显得深刻起来;较之先前的陈旧,显得鲜活起来。他们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在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的循环往复中体味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既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感悟力,也让语文课每天充满了灵气,变得摇曳多姿,活色生香。

高考作文素材名言素材 第5篇

2. 真正的寂寞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空虚,一种令你发狂的空虚。纵然在欢呼声中,也会感到内心的空虚惆怅与沮丧。——古龙

3. 其实每人都有孤独感,喧嚣中的人,内心可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是与生俱来的,有人多些有人少些,但内心都渴望被安抚、理解。——张艺谋

4. 为了从事创造性工作,人类需要孤独,可是在孤独中,广义的人类仍存在于内心。——奥铿

5. 妒忌是一种感情状态,如悲伤一样。——[奥地利]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6. 嫉妒是一种恨,这种恨使人对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对他人的灾殃感到快乐。——荷兰斯宾诺莎

7. 嫉妒就是比较,如果你不要比较,嫉妒就会消失。——[印度]奥修《智慧之书》

8. 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培根

9. 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南森

10. 爱原来就为的是相聚,为的是不再分离;若有一种爱是永不能相见,永不能启口,永不能再想起,就好像永不能燃起的火种,孤独地,凝望着黑暗的天空。——席慕容

11.平等者最能与平等者相投。——西塞罗

12.平等者最能与平等者相投——西塞罗

13. 世上友谊本罕见,平等友情更难求。——培根

14. 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贝费里奇

高考作文素材的积累和叙写 第6篇

【关键词】:高考作文 材料 积累 叙写

【中图分类号】G634.34

(一)话说“材料积累”

量变引起质变。无话可说是不是就说明学生在素材积累时量的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呢?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都知道作文要做到言之有物,就要有一定量的素材的积累,但是不是拥有了一定量的素材积累后,学生便有话可说了呢?其实不然,从高一到高三,科任老师都会给学生大量印发作文素材,这些作文素材的涉猎面也是十分的广泛。早读时间学生也有意识的进行记忆。但在实际写作实践中,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仍然有无话可说的无助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1.从浅的层面来说,是学生的盲目自信造成的。

很多学生对于当时印发的素材事例,自以为已经记下了,所以也就放下了。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心理学中记忆分为浅层记忆和深层记忆,学生看过材料后当时记住了,一两天之后忘掉一半,一两个月后,忘却十之八九。久而久之。三年高中的恶性循环,致使学生对于作文素材如同走马观花,面对试卷中的作文考题时也只能指雁为羹。很难有深层的知识记忆任自己挖掘。就出现了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

2.学生没有掌握对生活的留心观察正是作文素材的来源

生活处处皆语文,老师印发材料,推荐学生作文素材书,无论哪种方式无疑都是填鸭式的教育,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只有真正的热爱生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的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每个考生只有对生活中的人事物和每天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进行认识、感悟、理性对其进行审美与思辨,并思考背后的原因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才能真正的做到对素材的积累。考场中才能做到文思泉涌,才能有话可说。

3.从深度层面来说,是教师要求不全面造成的。

在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强调的只是:作文素材的积累讲究的是典型和新鲜,而忽视了“要具体”这一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在記忆作文素材时,只是泛泛地记一些零碎粗糙的信息,对人物或事件的一些精彩和感人的细节并不上心。如学生最常用的素材:“无比钢琴师”刘伟,很多学生知道的只是他是“中国达人秀”的冠军,他在赛后得到观众和评委的好评,而对他在失去双臂之后,怎样坚强地站立起来,实现人生理想等一些感人的细节不曾做深入的了解和思考。这样,在实际的写作实践中,想要有话可说难上加难。

试想:如果学生对自己占有的材料的细枝末节熟稔于心,那还能在写作的过程中绞尽脑汁仍然一无所获吗?如:“徐霞客”这一人物,如果他们不仅知道徐霞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还知道他为了追寻理想,在探险的道路上,即使“三次遇盗,四次绝粮,还差点丢到性命”也不曾后悔等一些感人的细节,那在运用这则素材写作时,还会“无话可说”吗?

由此,要解决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的“无话可说”这一问题,关键就是要解决如何积累材料的问题。在指导学生积累材料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总是一味的指责学生,而是要多督促,多引导,使其端正态度,对手中已占有的材料做到常回顾,勤记忆,多观察,只有这样,在写作过程中,方能做到“有话可说”,说出的话也更有感染力。

(一)话说“材料叙写”

“有话不知道怎么说”也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抱怨的,尽管他们手中占有一定量的作文素材,但在面对具体的作文题目时,在实际的写作实践中依然感到很迷茫。关键就在于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根据题目打开材料的叙写思路。

确实如此,在过去的议论文写作指导中,我们的考生强调的只是:材料的叙写必须紧扣论点,也就是”定向叙述”,但在“定向”中的基础上究竟怎样叙写,怎样打开叙写的思路,我们很少有过这昂面的指导。那怎样才能打开叙写材料的思路呢?我们可以采取“多角度提问文题”法。

多角度提问“文题”,也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多个角度,对命题者提供的“题目”进行提问。如作文《解开心中的绳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问:心中的绳索是什么,?怎样解开?解开后有怎样的意义?通过这样设疑后,该如何去叙写所选择的材料,我们的思路就变得很明晰了。如:一味考生根据文题对“苏子”这一材料的叙写: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水承载着的是苏子阵阵的愁思。他不明白为什么被认为“大肚能容天下”的九五只尊仅仅因为意见不同而贬谪良臣,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鞠躬尽瘁地为国为民,竟然落得如此田地!(心中的绳索是什么)但与旁人的交谈中,苏子心中的绳索慢慢地解开——千古风流人物就如大江东去般褪色、消逝,这是规律,更是命运!(怎样解开)解开心中的绳后,赤壁之上,他向世人展现的岂止是那场惊天地的战争,更是一种洒脱超然的精神。(解开后的意义)

很明显,因为通过对题目多角度的提问,这位考生在叙写材料的时候不仅紧扣题目,而且思路非常的清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叙写的过程中,我们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每个角度都兼顾,而是能够根据命题者的要求或是题目自身的特点,对材料进行取舍吗,做到重点突出。如作文《解开心中的绳索》这篇文章在叙写材料时,关键是要叙写清楚人物心中的绳索是什么以及怎样解开,因为他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标题,重点应该落在动词“解开”上面。

(三)小结

如何对高考作文素材进行“深加工” 第7篇

那么,同学们如何对普通事例进行“深加工”,使之转化为一则合适的作文素材呢?

一、素材要能极为精炼地概括出事例的核心情节并表露作者所持的态度

概括素材要做到两个基本点:一是概括事例情节,需要找出有关人物最核心的事迹,浓缩成关键词写入文中。二是表露作者态度,使用感情色彩浓烈、褒贬鲜明的形容词来展示自己的态度,可以放在叙述中使用(夹叙夹议),也可以放在叙述之后使用。

例1:红极一时的打工皇帝唐骏出版《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张牙舞爪下的投机取巧反被聪明误,被查出是“野鸡大学”的伪文凭后反而咄咄逼人,声讨公众。(《睿智》)

例1中唐骏的事例要是详细叙说可能不下千字,但是作者只选取了其中的“打工皇帝”“伪文凭”“声讨公众”几个关键词,便勾勒出了事例的梗概。而“红极一时”“张牙舞爪”“咄咄逼人”这样几个形容词便在叙述中鲜明地显示出作者所持的批判态度。

例2:中国的动车事故发生以后,铁道部发言人却狡猾地把责任推到老天爷身上,脸上那狞笑简直如阎王爷身边叫嚣的小妖一样可憎。然而,德国总理在二战中死去的犹太人墓碑面前的惊人一跪,像那炽热的太阳在刹那之间放出耀眼光芒,安息了那些被杀戮的亡魂,融化了两个民族的坚冰。(《睿智》)

例2中有两个素材,铁道部发言人为动车事故推卸责任,以及德国总理为二战犹太人墓碑下跪。概括情节的词有“动车事故”“铁道部发言人”“把责任推到老天爷身上”“德国总理”“犹太人墓碑”“跪”。体现作者态度的词语有“狡猾”“可憎”“光芒”“安息”。第二个素材中,作者便是在叙述后用文学性的句子来表意抒情。

二、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对素材进行灵活分类概括

(一)根据素材的语气分类概括。

1. 陈述性概括类。陈述性概括是最常用的一种概括类型。它要求我们准确地提炼出事例中的关键词,如时间、地点、事件、人物、数字、意义,然后将事例简要地复述出来。这种概括的好处在于能让人比较理性而详尽地了解某事的详情。这种概括一定不能过长,否则容易造成文体不清。

例3:日本新干线撞上市内建筑,造成八十多人伤亡。铁道公司社长身着白衣,头系帛带,在全国人民面前深深地鞠了一个躬,那样庄严,那样悲痛。这是大睿智,在鞠躬中,在眼泪中,给人民抚慰,让人民动容。(《睿智》)

2. 抒情性概括类。抒情性概括并不需要特别详尽的叙述,一般只需要在抒情的笔调中注入若干关键词,能勾勒出事情的大意即可,这类概括适合表现人所共知的事例,而且需要作者有较高的文学功底。注意:作文的题目或话题如果带有抒情性质,如《春来草自青》《怀想天空》等,那么使用抒情性概括特别合适。

例4:面对屠杀历史,德国总理在遇难犹太人的墓前弯曲双膝,头深深地垂下,泪水在地上开出洁白的莲花。膝下黄金化成溶溶暖河,所有仇恨,所有敌视,涣然冰释。这是大睿智,看似失去尊严,实则赢得尊重。(《睿智》)

(二)根据素材的多少分类概括。

1. 单素材概括。素材在精不在多,在一个分论点下,单个素材用得好也能大放异彩。运用单个素材,不妨对这一素材多加渲染,让素材对论点的支撑意义得以充分的展现。单个素材切忌啰嗦,点明要旨即可,多夹叙夹议,在叙述时常常选用排比句式。

例5:睿智应是面对危机时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而非小聪明的处处争锋。故宫近日频遭“错字门”、“偷窃门”、“会所门”,在一扇扇“门”之后,是一次次耍小聪明的错不悔改,处处争锋。为“撼”卫故宫颜面不惜强词夺理,扭曲事实;为保护所谓“尊严”,面对群众的质问语焉不详,遮遮掩掩。(《睿智》)

2. 多素材概括。多个素材的使用一般都是三到五个素材的连用,它气势充沛,能够给人一种令人不容置疑的感觉, 排比、博喻、反问、重章叠句这些修辞手法常常配合多素材的使用。

例6:袁隆平先生说:“用金钱来衡量一个科学家的价值,是庸俗。”刘翔在接到春晚邀请后断然拒绝,并说:“我只是一个运动员,不是歌手。”方舟子、陈晓兰等等打假斗士数不胜数,他们都在用行动捍卫自己的耻感。他们耻于同流合污,他们耻于随波逐流。(《耻感,人之本心》)

(三)根据素材的引用程度分类概括。

1. 部分引用。一个事例有可能有相当的篇幅,包含丰富的意蕴。但是我们可以灵活地截取其中的一个片段来证明自己的某个观点,这并非断章取义,而是聪明睿智。先看下例:

例7:廉颇,一代名将,他曾经轻蔑地看待蔺相如,蔺相如却一再忍让。廉颇终于为自己感到了羞耻。耻感所带来的,便是彻悟之后的一个更加谦逊的廉颇。而结果,不仅是“将相和”传为佳话,两人的携手并肩,还最终创造了战国里的辉煌。(《知耻者勇》)

这个例子引用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是一个很长的事例,事例给人的启示相当多,比如蔺相如面对秦王时保持了一国之使的气节,这能够适合话题“尊严”“信念”“爱国”“智慧”“内心的选择”,但是作者在面对“耻感”这个话题作文,并没有纠缠于这个事例的其余部分,而是专门选取了廉颇负荆请罪那“知耻而后勇”的一幕进行演绎发挥,这便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2. 整体引用。整体引用常用于叙述某个新近发生的事例,或者大家可能并不是很熟悉的事例。这时候整体引用能够让大家全景式了解事情的全貌,进而信服作者的观点。整体引用用语一定要简练。

例8:当时间的车轮即将转近第66个日本正式向盟军无条件投降纪念日之际,东北的方正县却失了足。为“日本开拓团”立碑一事激起千层浪,引起全国的愤怒。对此,方正县政府的解释为:“为吸引日资企业进驻。”呜呼!如此目的又为何要以揭开国民历史的伤疤为代价?(《以耻为镜》)

(四)根据素材的社会效果分类概括。

1. 正面素材概括。素材要弘扬真善美,就要选取正面素材。使用正面素材的话,要注意能够准确把握正面人物或事例的意义所在,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讴歌这些时代的新人或者唱响时代的新歌。

例9:耻感,是一种高度。你看,当巴金文革后著《随想录》,为自己在文革中的所为忏悔,他已经在用那支如椽的大笔重构国人的道德禁区;当钱钟书平反后闭门谢客潜撰《管锥编》,他已经在用那脉文人的风骨捡拾灾难遗留的伦理残简。彼时的九州大地,诚可谓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必得要那心中有真理与耻感作长明灯的人,始能在苍茫大地上重绘精神版图,治愈国人的难言创伤。(《耻悬心间始丈夫》)

2. 反面素材概括。素材要鞭挞假恶丑,便不可避免地要选取部分反面素材。使用反面素材的话,要注意一定要言之有度。描写社会或历史的黑暗面,并不是为了释放消极情绪,而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语),即为了引出光明,引出期盼。万不可整篇都是反面素材,使得作文成为“愤青”的檄文。

例10:随着信息化的日益发展,不知耻似乎成为了一种搏出位的必胜法宝。它使还没从凤姐的雷人雷语中清醒的我们又迅速成为“拜月神教”的围观者,让陈冠希“裸照风波”未平之际又惊起潘霜霜艳照的波澜。“宁在宝马车中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女有之,自曝为第三者的女明星有之,自拍自曝不雅照的女嘉宾有之。令人不禁大叹:这世间乱象之中的人们怎么会把耻感去得如此干净!(《知耻而近乎勇》)

3. 正反对比素材概括。正反面素材的对比使用,能鲜明地昭示文章的价值取向,表达作者的观点。做好对比,关键在于找准可对比之点,不能牵强附会。

例11:想当年曹雪芹用了数十年精雕细琢也才成就了一本尚未完成的《红楼梦》,当今的青年作家却都以高产和速度作为招牌,在此产业链下不问品质地“生产”作品,这其中能有多少值得人咀嚼回味的精华?(《是该治治文坛的病》)

综上所述,想要在考场上自如地运用素材,平时就一定要在两个方面多加努力。首先就是概括能力,多多训练对于长篇语段的概括能力,能自如地将数百字的语段压缩成数十字,并能够根据不同情况压缩成不同的类型。其次就是对语言运用的综合把握能力,这是一种根据试题的不同(如话题不同、风格不同、要求不同等),能够选择加工素材的能力,这需要配合作文的审题训练多加练习。总之,只要同学按照以上提示多加练习,并多多研习高分范文中的素材运用技巧,相信在考场上用准用好素材不再是难事。

(作者单位:中山纪念中学)

上一篇:教育考试机构下一篇:造价咨询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