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文化事业

2024-06-17

公益性文化事业(精选12篇)

公益性文化事业 第1篇

一、提高认识, 增强建设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意识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指由一定的文化机构和组织来承担, 生产和传播大众文化的活动, 如艺术 (文化) 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中心等单位, 其主要职责是生产和传播大众文化, 其性质是文化成果为公众服务、使公众受益。这里所说的大众文化是指代表社会主流的先进文化事业就是将这种大众性的先进文化转化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认可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的活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坚持以非营利为目的的方针, 坚持为人民服务而不带有任何营利性质。

在新的形势下, 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对文化提出了更高和更丰富的要求, 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政府主导, 完善社会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机制

政府主导, 就是要通过增加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等措施, 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要加强相关政策与法律环境建设, 进一步确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公益性的法宝地位, 加速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管理、运行的各个环节早日步入法制化轨道, 最大程度地降低决策者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随意性。

要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生产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摆脱不良因素的影响;要正确处理“两个关系”, 即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关系, 政府应针对文化事业与产业的不同特点, 提出不同要求, 制定不同政策, 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各级政府要重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 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中来, 多渠道、多形势筹集社会资金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和引导包括外资在内的社会资金, 运用多种形式进入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领域。鼓励企业、个人、国内外基金会等社会资金捐赠资助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 并在资金投入、税收减免、社会捐赠、公益赞助等方面提供优惠和便利, 以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体系, 形成社会资金多形式、多渠道共同投入建设的新局面。

三、积极创新, 建立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市场运作模式

创新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生命源泉, 是文化的本质

将市场动作模式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 本身包含诸多创新元素在内, 市场是社会需求的动态反应, 公益文化产品、服务如果没有创新, 一味照搬旧的形式, 就不能抓住市场, 不能抓住社会需求。要不断提升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品位和实力, 不断创新公共文化事业的内容、方式和手段, 不断调整和丰富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内涵, 给公益性文化事业注入新活力, 使之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在实践中, 文化行政部门应利用一系列市场手段, 确立公益文化项目及形式, 通过宏观调控, 将项目转让给相关单位、团体或企业, 由他们按照政府要示提供公益文化产品及服务。将社会文化资源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有利于形成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文化消费结构,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文化需求。

四、弘扬社会主流意识, 大力打造公益文化品牌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必须以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工人阶级所具有的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来引导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 公益文化品牌正是代表着社会主流意识和先进文化的最佳形式。

公益性文化品牌本身具有提升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是文化活动实践的结晶和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创建与完善, 对加快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 优化人文环境, 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在打造公益性文化品牌过程中, 首先要体现政府对公益性文化品牌发展的领导、管理和监督作用, 其次是由文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先进企业参与, 共同协作, 整体动作。

五、抓好公益文化成果普及, 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提供广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抓好公益文化成果的普及工作, 使每一位公民享有充分的文化权益, 这是政府赋予公益文化事业的使命。在文化事业建设过程中, 政府应想尽一切办法, 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核心是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的文化网络, 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使优质的文化服务能够惠及广大群众, 能够把文化产品直接交给人民群众去享用。要让公益性文化事业走出阵地, 深入社会, 走进社区, 走进村落, 走进千家万户, 发挥其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要努力打造各种各样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平台, 形成各种各样的特色公益文化品牌和优质服务, 实现文化资源共享, 促进基层群众文化的繁荣, 从而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全面实现。

公益性文化事业 第2篇

文化惠民给力幸福

文化,是创造力、发展力,更是幸福的动力。放眼壮乡瑶寨,文化新风扑面而来:广场上,歌声嘹亮、舞姿翩翩;图书馆里,求知似渴的身影比比皆是;农村篮球场上,球赛正酣,露天电影让人目不转睛……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部署下,广西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一道道‚文化为民、文化乐民、文化惠民‛的亮丽风景精彩呈现。

从“免费开放”到“文化地标”

惠民“绘”共享

2012年5月18日,‚吉金华章——宝鸡青铜器珍品特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免费开展,慕名前来的参观者不计其数,市民小王说:‚足不出‘省’,就能品味到国宝级青铜‘盛宴’,真是‘赚’了!‛自2008年起,广西逐步实行纪念馆、博物馆免费开放;2011年,全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加入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的免费开放行列,并由自治区财政厅拨发当年专项保障经费1.1亿元,用于保证免费开放后的场馆正常运转。

文化场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硬件,是‚文化惠民‛的前提。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已完成的80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正日渐 1

成为文艺展演的‚大舞台‛,科技培训、科普宣传、政策知识宣讲的‚大讲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覆盖全区95%的县、乡、村,数字化服务体系为基层送去更多知识与欢乐;已建成‚农家书屋‛

1.231万个,覆盖全区85.7%的行政村,并有望在2012年实现‚村村有书屋‛的目标,进一步发挥农民‚文化粮仓‛的作用;已完成6.6508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建设任务,解决了约183万户近900万边远地区农民群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难的问题;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超过18.0097万场,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任务……在各基层文化场馆‚遍地开花‛时,广西美术馆、广西铜鼓博物馆、南宁民族艺术基地、桂林市大剧院、来宾市文化艺术中心等广西‚文化地标‛呼之欲出……

多元投入、多种需求,政府买单、群众受益。‚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使文化成果人人共享,八桂人民的幸福生活烙上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从“独乐乐”到“众乐乐”

惠民“绘”欢乐

周一大早,自治区群众艺术馆舞蹈室里,乐曲悠悠,舞姿飞扬。一支业余中年女子舞蹈队正在排练舞蹈《唱天谣》。领队告诉记者,每周一她们都集中到排练室,接受专业老师的免费悉心指点,她们这支舞蹈队已多次在群众文艺汇演中获奖。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从2004年起,全区开展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大行动,由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牵头,组织音乐、舞蹈、戏剧、小

品、美术、戏剧、摄影等领域的专家系统培训各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逐步形成省级培训市级、市级培训县级、县级培训乡镇、乡镇培训村屯的培训网络,有助基层文化人才茁壮成长,从而带动群众文化活动。

有了活跃的基层文化队伍,群众文化活动常办常新。2010年,一场声势浩大的以‚和谐文化在基层‛为主题的千团万场群众文化活动在全区铺开。‚周周演‛‚月月比‛‚季季赛‛‚年年奖‛的新颖形式,吸引了全区成千上万百姓的积极参与,欢声不断、笑语不停,掀起了广西群众文化活动的新高潮。

在广西各地,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不断涌现。南宁‚绿城歌台‛载歌载舞,以歌传情,以歌会友,成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桂林‚漓江之声‛重在‚全民参与‛,为本土艺术工作者、爱好者和本土文艺作品大放异彩提供大舞台,成为‚欢乐上演‛的代名词;柳州以‚百姓天天好心情‛为宗旨创办‚柳江之夏‛,通过群众文艺演出,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使柳州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呈现大发展大繁荣景象,由此摘取全国社会文化政府最高奖——全国‚群星奖‛项目类大奖……

群众生活,群众演;群众演戏,群众看。做好服务,有效激发壮乡百姓参与文化、自办文化的热情,各展其长、各得其乐,文化生活越过越滋润。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惠民“绘”实惠

百年老戏台、百年老剧团、千年长鼓舞,是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凤溪村人不可多得的‚宝贝‛——2011年秋,在市县旅游局、文化艺术等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凤溪人拓宽思路,大力开发民俗风情旅游,将文化‚三宝‛融入自编自演的实景演出《印象凤溪》中,一炮打响。目前,凤溪瑶寨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贺州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每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直接吸纳就业人员38人,带动瑶锦瑶绣和瑶家土特产等销售百万元以上。

将‚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让群众成为文化‚主角‛,从文化产品的享受者变成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才能让文化在泥土中‚扎根‛。

在探索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模式中,我区文化管理部门创建和培育了5条‚种文化‛的致富路:文化项目带动型的‚阳朔模式‛、民族生态文化型的‚靖西模式‛、文化知识致富型的‚横县模式‛、休闲文化旅游型的‚恭城模式‛、农业生态文化型的‚北流模式‛。这些因地制宜的‚文化致富‛模式,对充分发挥当地文化资源,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改善当地的生态、文化环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011年,广西以‚文艺‛为助推器,以‚惠民‛为着眼点,以‚千村万户‛为‚肌体‛,在全国率先开展‚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通过创建、命名一批文艺村、文艺户,广泛组织开展公益演出、艺术培训、专业指导,引导农村文艺活动从‚穷开心‛向‚富娱乐‛转型,从‚要我唱‛到‚我要唱‛转型,从‚文艺装门面‛到‚文化自觉‛

转型,塑造了农村文化新风貌。

公益性文化事业 第3篇

财智:朱馆长,请您先简单介绍下咱们圣贤国学馆吗?

朱洪君:圣贤国学馆是一家致力于弘扬和实践中华传统文化的公益文化机构。国学馆主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公益国学课程,来让大众明白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秉承古圣先贤的智慧教诲,按照“三纲、五常、五伦、八德”等道德标准来为人处事,从根源上解决人生的困惑和问题,最终达到身、心、灵的圆满与和谐.

财智:当初您为什么会选择创办圣贤国学馆,创馆的初衷是什么?您是如何进入的国学这个领域?在创建初期,您都做了哪些准备?

朱洪君:我希望所有的家庭和谐,企业长青。因为当今社会信仰与道德缺失,想要为社会为国家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摒弃人性的阴暗面,唤醒人性的善良面。因此,创立了圣贤国学馆;。说起进入这个领域,就要追溯到2006年在安徽庐江汤池小镇参加的传统文化“幸福人生讲座”的学习,明白了人生真正的幸福所在,发愿弘扬国学传统文化;在创建圣贤国学馆初期经历了六年的“扎根、广接善缘、甘做他人垫脚石”。

财智:您从事这个行业,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当遇见此类问题时,是怎么解决的?贵馆是如何树立企业形象?

朱洪君: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存和发展,以及义工和老师的生活。国学馆一直是以公益的方式在举办,每月的开支在八万元左右,所有的费用都是靠学员及社会大众爱心的捐助得以维持。这样就比较被动,老师和义工的流动性比较大,最多两、三年人才就会流失掉。因为他们都是没有工资的,只有生活补贴,维持不了家庭的开支。虽然他们不是为了收入而来,是怀着一颗仁爱的心,但这里无法保障他们的将来。因此,我们成立了公司,专门发展文化产业,以此产生效益来推动公益文化事业,为他们提供坚强的后盾和保障;我们以“为人师表,行为世范”,“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财智:我们在参观贵馆时发现三楼设立了养生项目如(武术养生、国医养生室、健康瘦身室、弘德养生馆、理疗室)等。请问这些项目平时主要针对哪些人群开放,这个项目的专家是来自什么行业?

朱洪君:我们的项目主要针对身体不健康的人群,多数是我们自己的学员。项目收取一定的收费,专家都是聘请的中医理疗行业的能手,学员普遍反映效果明显。

财智:近年,国医美容被大家所推崇,据悉贵馆也从各地请来专家坐诊,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它的市场前景吗?

朱洪君:从市场角度来看,是未来的趋势,有很好的前景。十八大精神强调了未来的中国走向是“从物质文明过渡到精神文明”,特别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复兴,而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是其中一个重点。现代人缺失的不是外在的金钱和物质,而是内在的精神。而内在的精神需求则是幸福感,幸福感又源自于我们内心的回归。所以,要想身、心、灵得到健康和谐,就需要国医养生理念和精髓。

财智:您能简单介绍下您的“义工”队伍平时都在做哪些服务?

朱洪君:主要是开课的时候,为学员提供学习的支持和帮助,以身作则来带动学员感悟人生。平时不开课时则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及为人处世的道理。每月还会专门组织去做社会公益活动。

财智:圣贤神童学堂主要针对哪个年龄段的学童开放,课程都有哪些?

朱洪君:圣贤神童学堂有2.5~6岁全日制少儿班和7~15岁周末班,主要以学习国学经典为主,有武术、茶道、琴、棋、书画,及全脑开发、记忆、思维导图等课程。

财智:贵馆从成立至今,一直在参与各地的公益慈善事业,可以具体介绍一下吗?

公益性文化事业 第4篇

一、河北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现状

1.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到目前为止,河北省在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共投入建设资金9 104万元,建成各级分、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3万多个,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服务网络架构。数字化文化资源建设达到了20TB,形成了包括图书期刊、舞台艺术等适合农民浏览的分布式文化信息资源库群[1]。

2.乡镇文化站建设。河北省共有1 96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其中无站舍和建筑面积不足国家规定标准的占总数的近80%。据统计,河北省乡镇综合文化站中有经费、经常开展活动的584个,重大节庆日有经费、能开展活动的672个,无活动经费、常年无活动的706个。目前河北共有1 55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列入了国家“十一五”建设总体规划[2]。

3.“新农村书屋”建设。河北省新农村书屋工程建设从2007年开始试点,计划到2015年,新农村书屋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为把最新的农业技术和信息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河北省新闻出版部门实施“金土地”出版工程,针对农民实际需要出版系列三农图书。

4.广泛开展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工程等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共计为河北全省以贫困地区为重点的130个县(市、区)资助36辆电影流动放映车、20个电影流动放映大棚;送书下乡工程自2004年启动以来,为河北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配送农村适用图书总数超过62.8万册,有效缓解了基层群众看书难的问题;为解决基层文艺团体演出设备问题,河北省相关部门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流动舞台车43辆,有效地改善了基层演出团体的演出条件[3]。

5.农村群众文艺辅导基地创建活动。到目前为止,河北共建成300多个农村群众文艺辅导基地,而且还将新建200个农村文艺辅导基地。

6.农民自办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河北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农民自办文化机构已达1万多个,其中农民自办图书室2 405个,民办剧团1 056个,民办书画院201个,民办文化大院3 260个,民办博物馆70多个,农村个体电影放映队2 434支,其它形式的民办文艺机构和文化产业647个。此外还有美术、书法、摄影、民间工艺等特色文化户4万余家,以及一大批活跃在农村的民间花会、表演团队和文化能人[4]。

二、河北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河北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

1. 公共财政对河北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

近几年,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对河北农村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但相对于全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情况来看,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明显偏少。而且即便在有限偏少的投入中,城乡差距也很大。加之河北省属经济不发达地区,部分县乡财政情况紧张,根本无力承担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任务,难以拿出足够资金加大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投入。而自从文化市场费改税后,部分地方财政对基层文化部门未能及时追加和拨付经费,致使基层文化部门工作无法正常运转,陷入困境。这些情况反映出河北农村文化事业财政经费的保障基础比较薄弱,一些文化设施的配套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

2. 河北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投融资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来源几乎全部依赖政府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社会氛围不够浓,社会和民间资本多渠道融资的机制还未形成。这样,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经费比较紧张,这必然增加管理者管理工作的难度,不仅使其管理意识和积极性下降,也使具体的事务无法得到处理。一些需要大量投资的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项目往往会因政府财政经费得不到落实,又缺乏必要的投融资渠道只能停而不办。

(二)河北农村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文化基础设施内部配套工作不到位,利用率较低

就全省范围看,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较之以前虽有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原有基础设施落后、条件简陋。到目前为止,全省还有很多乡镇还没有综合性的文化中心和文化娱乐设施群,乡镇基础文化设施无论是规模布局,还是发展速度都与农民的现实需求有很大差距:原有图书室、文化站环境差,设备落后,存书种类偏少、针对性差、适用性差,难以提高农民的阅读兴趣;很多行政村没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场地,即使有文化站或文化活动室,也属多种组织共用,开展文化活动极为有限,文化活动相对贫乏。

在农村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形式主义、铺张浪费、为完成上级指定的任务盲目追求数量的现象。就全省范围看,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的绝对数量虽然增加了,但很多质量没有跟上,没有实用价值,形不成吸引力和凝聚力;新建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虽符合建设要求及标准,但由于缺乏后续资金,己建成的文化设施一部分只是停留在外部建筑的使用上,至于内部图书资料的购置、文体器材、影视设备的配备,却往往投入很少。由于配套工作不到位,文化设施无法正常使用,各种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时间一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基本功能弱化,数量减少,或被挤占挪用。

此外,部分偏远地区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河北农村文化事业管理滞后

1. 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落后。

一是农村文化设施的管理职责不明确,县、乡、村三级管理体制对文化设施的运行管理缺乏系统规划和综合利用。二是法律地位不明确成为影响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正常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原因。乡镇文化站主体地位尚未得到法律或政策层面的界定,不仅使大量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无法以独立的身份开展活动,还容易使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归属不明确,容易产生不必要的权属纠纷。

2. 农村文化事业人才匮乏,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在河北现有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下,乡镇文化设施的人员编制数量较少,有的甚至没有人员编制。现有管理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不适应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要求。而基层公益性基础文化设施的管理、维护及开展对外文化活动需要大量专业人员的参与。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文化人才使用、培养和引进机制,河北农村文化事业管理人才匮乏,有些门类的专业技术骨干流失较为严重,严重影响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稳定和文化设施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发展河北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扶持力度

1. 整合财力资源,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公益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

各级财政应构建一个长效的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机制,并确定合理的各级财政投资共担的机制;将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资金投入比例纳入到全省各级政府财政计划之中,并随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逐年按比例提高,为河北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提供资金和物质保障;各地政府可以考虑建立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一定比例的资金用在本地区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上。

2. 建立和完善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融资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河北农村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巨大,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应逐步形成政府投资引导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是必然选择。政府可通过在土地征用、工商登记、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的方式吸引企业或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农村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可以尝试采取企业或其他社会力量入股的方式参与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可尝试采取政府招标、定向资助、采购服务、公办民营等多种方式,提高投资效率,增强农村文化活力。

3. 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财政投入绩效评价和反馈体系。

建立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财政投入绩效评价和反馈体系是考核各级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对农村公益性文化资金投入与使用效果、了解广大农民文化需求与满意程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提升政府形象的一项重要制度。实施这项制度,要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通过引进专家咨询制度和中介机构评价监督制度、农民积极广泛参与等形式,加强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公正性与透明性。通过这项制度,可切实转变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中的追求形式主义、片面强调“数量”的落后理念,树立“质”、“量”并重的新理念。

4. 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明确乡镇文化站的管理级别和法律地位。

各地应根据农村基层组织构成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明确乡镇文化站是由乡镇政府管辖的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应使之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土地使用资格、房屋产权资格等。明确其主要职能就是对基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实施管理和指导,其人员编制应该由乡镇政府列入用人计划,其运行经费由乡镇政府列入部门预算统一安排。

(二)调整农村文化事业投入结构,重点扶持具有示范性

或体现河北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推动河北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的有效运行

河北农村地域广阔,各地情况又千差万别,农村文化建设起点不一,各地农民的文化需求也不一样。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覆盖所有地区、所有项目,所以必须坚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和项目上,以防止出现资金分散,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问题。建议重点建设如下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领域。

1.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如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县文化活动馆、乡镇文化活动站、村文化活动室,不仅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要确保其硬件环境的高标准及内部配套设施的高质量,保证其运转的时效性,能够为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服务,切实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2. 继续扶持农民自办文化事业,不断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

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单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培育农村本土的文化资源,依靠民间文化的力量,这是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一个新途径。既要注重“送”文化,又要注重“种”文化,重点对河北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与开发。河北各地农村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深受农民喜爱。农民自办文化可以很好地与河北各地农村传统文化相对接、相融合。此外,河北也有很多民间文艺表演团体,经常活跃于农村,表演形式丰富,内容贴近农民,他们是农村文化事业中非常活跃的因素,要继续大力培养河北乡土艺术家、鼓励发展农村民办文化,将农民自办文化事业作为政府公办文化事业的必要补充。

3. 巩固和完善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新农村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

各类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的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应确保高比例地投入到村一级的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民参与村文化活动的成本,提高农村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益,扩大各类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的参与面和受益面。

4. 继续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文化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

对贫困地区、偏远山区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给予重点扶持,进行“文化扶贫”,从根本上解决乡村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加强河北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1. 抓好农村文化管理队伍建设。

县和镇乡文化馆(站)的文化干部在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中既是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实践者、推动者,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必须重视抓好这支队伍的建设。

首先,应该充实乡镇文化站力量,特别是要落实乡镇文化干部的待遇。坚持以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为标准对乡镇文化干部进行选拔,真正实现“能进能出”的人员进出机制。对于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应及早予以清退。

其次,应该加强对乡镇及农村文化员的培训,提高农村文化管理队伍素质。定期举办基层文化干部培训班,不断强化农村文化干部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再次,要着力解决乡镇文化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探索体制外聘用人员的形式,聘用一些既有专业知识又热心于农村文化工作的文艺骨干担任农村专职文化辅导员;还可以结合村落文化设施建设,选聘好业余村落宣传文化员,发挥他们在推进村落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2. 抓好文化表演队伍建设。

面向农村的各类文化表演团体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大对面向农村的各级各类文化表演队伍的投入、培养和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其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服务的能力,激发其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服务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文化厅倾情农村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EB/0L].中国经济网http://district.ce.cn/zg/200911/09/t20091109_20376009.shtml,2009-11-09.

[2]刘沉达,荣肖磊.农民自办文化期待扶助——河北农村文化需求现状调查[N].农民日报,2009-05-09.

[3]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EB/OL].新华网河北频道http://www.he.xinhuanet.com/fangtan/2009-06/10/content_16772325.htm,2009-06-10.

公益性文化事业 第5篇

具体说,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事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三类岗位。实现由对人的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调动工作积极性。

管理岗位是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单位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专业技术岗位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文化公益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工勤技能岗位是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单位业务的实际需要。

要对文化公益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结构比例控制。以专业技术为主的主岗位数量不低于70%,以管理岗位为主的主岗位不低于50%,以技能操作维护为主的主岗位不低于50%,主岗位以外的两类岗位,应保持相对合理的比例。然后对每一类岗位的人员具体确定岗位等级。按规定的申报程序核准,并履行合同手续,最后根据所确定的具体岗位兑现工资。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1年6月底,参保人数1.1万人,领取养老金人员0.2万人,领取遗嘱补助人员0.07万人。

2010年养老金收入5445万,基金支出4865万,累计结余2609万。

二、模式: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市(县)级统筹,保费采取单位统一缴纳,个人部分单位代扣代缴。机关事业保险所为参保个人建立个人账户,基金上缴财政社保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征收比例:单位20%,个人3%。征缴基数:全额事业单位及差额事业单位以工资总额为征缴基数,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以档案工资为征缴基数。

三、退休及待遇:

全额事业单位及差额事业单位退休及待遇以人社局退休审批为准,加当地执行的各种津、补贴。

自收自支单位退休及待遇以退休时档案工资为准。发放渠道:通过银行向社会发放。所有退、离休人员和遗嘱人员每年实行一次资格验证。

河津市机关事业社保所

公益性文化事业 第6篇

【中图分类号】R562.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81-01

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在我国社会各个领域主导地位的确立,医疗卫生行业也在逐步打破全部国有公办的格局,依据市场规律,向多元化和市场化迈进,出现了股份制医院、私有制医院与公立医院并存的局面。公立医院的股份制改革已经提到日程,已有专家指出:在新医改方案中,部分公立医院将实行股份制改革,今后我国将形成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同时,也有人认为:股份制医院具有一定的私有性,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股份制企业关注的是效率而非公平,它的目标是实现出资人即股东利润最大化,并根据出资额的多少分配利润,股份制医院的这一属性与我国卫生事业的公益性相背离。医院的公益性实际上是指公共利益性,体现为其生产的医疗服务的公益性[1]。医院公益性质的内涵主要是解决医疗服务的公平性、适宜性及可行性问题,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外延主要体现为减免贫困患者的医疗保健费用、承担公共卫生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援[2、3]。本文结合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股份制改革案例,用博弈的观点就股份制医院与卫生事业公益性的关系进行分析。

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曾经作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许多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我国的医院的则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遵守政府法令,治病防治、保障人民健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单位,它具有公益性、生产性和经营性三个方面的社会属性。从社会来判断卫生事业公益性的理性行为的起因及演变,具体表现有:一是必须以医疗工作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发扬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二是为百姓提供经济上可承受的卫生服务;三是医疗服务范围要广泛,应尽量满足社会各个层面的医疗要求;四是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具有系统的适宜性与合理性;五是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上,完成一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六是要扩大预防、指导基层,开展健康咨询、卫生宣教,加强预防和社区卫生保健工作。

股份制医院单方理性行为的起因及演变,具体表现为:一是实现出资人即股东利润最大化,根据出资额的多少分配利润;二是在产权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三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市场主体身份参与竞争,谋求运营水平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拓展发展空间;四是内部管理上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五是明确管理权限,医院自主用人,强化聘任、转换机制,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和能高能低的人力资源竞争机制;六是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重要岗位及关键岗位倾斜的以业务收支为基础、质量控制为中心、量化考核为标准、工作总量随效益浮动的分配体系。

股份制医院与卫生事业公益性各自沿着利益博弈的軌道来行走,这是无法回避的博弈现象。但是通过双方的博弈能够实现双方理性行为在本质上能够重合或者趋向重合,在结果上能够满足双方的一定利益。股份制医院和卫生事业公益性双方理性行为趋同的方向和要求是:第一是在坚守卫生事业公益性不变界限下的股份制医院;第二是在保持公益性原则基础上的实现出资人即股东的利润最大化;第三是出资人短期内不参与分红,医院运营中的收支结余主要用于自身的发展;第四是参与市场竞争、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卫生事业的公益性。

公立医院进行产权股份制改革是改变公立医院效率低下、成本不合理上升的切实可行的途径,是医院资源重组、资源优化配置的先决条件。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在2005年进行股份制改革,主要从产权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内部管理机制入手,独创一种新的股东出资模式。改制后的医院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即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医院严格按照《公司法》规定执行,在医院内部建立多有权、经营权、监督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组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化管理模式。改制后的医院性质仍为公益性、非营利性医院,继续承担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和技术指导任务,继续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明显改善,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改革之后,医院还分别以引资、购置、融资、托管、合作等方式实现了服务环境、服务质量和诊疗能力的明显改善,医院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固定资产逐年增值。同时,医院还不断推出便民让利及对特殊弱势人群实行减免、优惠措施。医院的公益性进一步凸显,在不断扩大向公众提供基本公共医疗服务的同时,在承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社会医疗救助及政府指令性任务等方面不断增加,社会效益得到强化,医院各项事业呈可持续发展态势。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近年来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及对医院总体印象的综合满意度逐年上升。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必须多样化,股份制将是公立医院发展的康庄大道。公益性作为医院的本质属性,所有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医院必须坚守改革后的医院保持其非营利性的界限,在保持公益性原则基础上实现出资人即股东的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杨菲.论公立医疗机构的公共利益性[J].医学与社会,2008,21(8):11-13.

[2]郑大喜.公立医院公益性质的经济学解析及其运营绩效评价[J].医学与社会,2010,23(11):51-52.

公益性文化事业 第7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域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

现代高等教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高等教育机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 如组成了系 (faculty) 和学院 (college) 。1087年, 意大利建立了第一所正规大学———博罗尼亚大学, 它是欧洲最著名的罗马法研究中心。随后, 欧洲各地相继出现了大学 (university) 这个名称。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 高等院校所具有的功能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形成了高等院校具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三大主要功能。因而, 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地域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是必然趋势、是社会使命、是切实可行的。

一、地方高校为地域公益性文化建设服务的基本理论和意义

1.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基本理论。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文化发展的基石, 它以其独特的公益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长久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公益性文化事业对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指国家从社会公益目的出发, 由国家机关或社会兴办的非营利性的文化事业组织及其所开展的各项活动[1]。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国家和政府工具的身份在宣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中所必备的文化设施和活动, 如党报党刊以及广播、电视;二是相对简单的公益性文化事业, 如公共图书馆、科学宫、博物馆等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三是用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群众文体活动, 如公益文化演出和娱乐活动等;四是需要国家保护的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或优秀传统文化, 如作为国粹的京剧、昆剧等文化事业单位。

2. 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地方服务的政策。

国家教育委员会1987年7月25日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指出: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要发挥学校的资源和人才优势, 开展面向社会的文献情报和技术咨询服务。1999年1月1日起实施的《高等教育法》总则中第一条指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第五条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四章第三十五条指出高等学校根据自身条件, 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同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2]。教育部2002年2月21日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 》中进一步提出,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 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等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地方高校为地域公益性文化建设服务的重要意义。

(1) 能够提高地域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指渗透于物质生产力中的科学、文化因素, 也指具有相对独立形态的精神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具有影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但在某种角度上说, 现代的社会生产力是一种物质力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力量。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健全公共文化体系, 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3]29。 (2) 能够尊重和保障地域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 但并不是一个“文化强国”, 与经济发展相比, 文化短板制约了人民文化权益的全面提高和经济的长远发展。文化要发展, 首先应当继续坚持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的文化自觉。同时也要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 以自信的态度积极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更好地保障我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5]。 (3) 能够提高地域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 也即是对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势的了解, 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在中国, 文化自觉是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 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自觉[6,7]。

二、地方高校为地域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的优势

1. 馆藏优势。

高校图书馆经历了几十年乃至百年的办馆历程, 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文献信息资源, 是对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历史变迁的真实记录, 对当今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特别是馆藏的特色文献和孤版文献可成为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以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 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以农业科学、生物科学为主, 兼有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中药学、教育学、文学等学科资源, 馆藏专业期刊种类丰富, 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外文文献检索与服务体系, 是农业部和吉林省科技厅首批认定的科技查新咨询工作单位, 是中国知网信息服务重点单位以及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二级检索服务站。目前馆藏图书总量已达246.68万册, 为用户提供的服务项目包括信息查询、图书借阅、期刊阅览、多媒体视频点播和用户教育等服务。完全可以面向公众开展借阅服务, 使地方高校图书馆成为地域公益性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和文化园地。

2. 数据库建设具有针对性。

随着国家对高校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 图书馆建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再是单一书籍和期刊的借阅功能, 数据库建设作为与时俱进的新事物已经成为现代化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部分。以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 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 建设数据库就采用针对性、选择性、地域性、实效性的原则, 使数据库完全可以成为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史料依据。目前我馆拥有中文数据库16种 (包括CNKI、万方、中宏、超星等) 、外文数据库15种 (包括Elsevier Science Direct、EBSCO、Pro Quest、Special Sci DBS等) 、自建数据库4种 (包括博硕论文库等) , 涵盖专业包括:农业、经济、文学、艺术、历史、法律、哲学等十数个学科, 涉及近百个学术研究课题。地方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账户授权的方式异地登录完成共享。

3. 用“云计算”搭建共享平台。

开发和利用性能优越的硬件基础设施和“云计算”技术, 依托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丰富的数字馆藏资源, 为地方政府搭建一个能够提供多种文献信息服务的一站式、多样化、智能化的“云平台”。读者可以通过PC、手机、平板电脑等任一终端在云服务平台上体验检索、浏览书籍、查阅资料, 同时通过虚拟参考咨询平台可以和吉林农业大学的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在线的交流, 快速解决疑难问题, 结合吉林省资源共建共享系统, 让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真正感觉到把图书馆带回家, 使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功能与新技术得以合理化利用。

三、地方高校为地域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的实践

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与吉林省农安县民政局共建“同心书屋”是地方高校为地域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的充分体现。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吉林省农安县民政局捐赠万余册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纸版图书以及专业书架, 内容涉及经济管理、养殖技术、文化教育、社会发展、民间艺术等。同时, 在基层乡镇、村屯设置电子图书互联网查询点, 将学校的电子图书馆搬到了地方。图书配备的类别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并且选派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教师对地方电子图书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 并给予电子图书馆运行的长期技术支持。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与吉林省农安县民政局共建“同心书屋”占地50平方米, 设有查询室、藏书室和阅览室。书屋主要解决每年300余转业军人的科技培训、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读书困难的问题、为各类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设置电子图书查询点的书籍内容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种植、养殖、人文、历史等方面, 极大程度上帮助和丰富了地域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这一活动得到多家媒体赞誉, 新华网、教育网、搜狐网、吉林电视台、长春电视台、吉林教育电视台等二十多家媒体给予跟踪报道, 社会效益显著。

四、地方高校为地域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高等院校也必将寻求新的发展思路、拓展新的生存空间。高等院校无论是硬件建设投入、师资水平的提高, 还是软环境建设内涵发展与延伸, 都必将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的领航者。地方高校为地域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的服务定位、服务策略、服务途径、服务措施等将会向着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使地方高校真正地发挥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服务功能, 在地域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贾云贺.中国公益性事业的现状与对策[D].硕士学位论文, 导师:王音

[2]高等教育法.http://baike.baidu.com/view/129895.htm?qq-pf-to=pcqq.c2c

[3]秦殿启.高校图书馆为地方服务的情报策略[J].现代情报, 2006 (7) .

[4]李强.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思考[J].兰台世界, 2010 (4) .

[5]艾新革.当代大学图书馆为地方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服务[J].情报科学, 2010 (4) .

[6]梁学敏.试论高校图书馆为地方服务[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8) .

公益性文化事业 第8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文化事业

前言

公共图书馆不仅是人类普及文化教育的场所, 同时也是对人类知识与文化成就评价的一种永久不断的过程, 而其服务方式的“公益性”, 更体现了图书馆是自由、平等地为本地区的任何成员开放。纵观图书馆的发展史, 坚持公益性正是图书馆能保持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因此, 公共图书馆率先实行了“免费制”。诚然, 免费确实增加了人数, 但是公共图书馆对读者服务的效益是否也随着人数的增加而提高呢?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 免费并不是体现公益性的唯一途径, 也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服务能健康、良好的发展, 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

1. 保障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1.1 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 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得不到保障

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主要衡量指标为人均购书费、人均藏书量及人均财政拨款, 以江苏为例, 根据国家提供的统计数据, 江苏人均购书费为0.588元, 分列全国第6位;人均拥有藏书量为0.46册, 列全国第8位;人均财政拨款为4.18元, 分列全国第5位, 在财政拨款总经费中, 图书购置费为436.5万元, 占总经费的14%, 低于全国20%以上的平均值, 江苏图书购置费中的50%集中在省级, 县级以下图书馆购书经费仍然严重不足。因此, 一些本该属于公益性服务的业务, 逐渐进入经营领域, 提高了服务门槛。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文化事业在缺乏物质基础的保障下, 其发展举步维艰。

1.2 落后、保守的服务管理体制

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化, 保证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支持, 并不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沿袭传统的管理方法。作为政府投资的公共图书馆, 其单位人员大多实行“铁饭碗”政策, 工作上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致使单位职工缺乏工作积极性, 工作效率低下, 服务效能不足。在知识经济时代, 这种传统、落后的管理体制, 使得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面临着尴尬局面,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

1.3 墨守成规的服务方式

在工作中, 我们会发现, 许多公民对公共图书馆的认识不充分, 只知道图书馆是借书看书的地方;对公共图书馆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充分, 不了解图书馆的信息功能和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智力资源, 甚至有些人知道图书馆很重要, 却无法利用它, 这是因为公共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 使公民与图书馆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现在, 许多公共图书馆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纷纷开展一些公益性文化讲座、展览等来对图书馆进行宣传, 但由于场所限制, 这些应该面向大众的公益性文化服务, 也只能让“少数人”享受。对读者的文献资源服务, 其服务方式基本是被动的, 服务意识还停留在图书馆的“藏书楼”时代, 因此, 造成了公共图书馆拥有大量的馆藏资源, 而读者却找不到所需资料之间的矛盾。

2. 对策

作为国家重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公共图书馆, 被称为公民的第二教育课堂, 不仅肩负着保存人类遗产、普及教育的责任, 而且还是社会文化、科技、信息的中心, 要使大众能充分享受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各种公共文化服务, 重要的是保障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

2.1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公共图书馆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中,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公益性文化单位统包统揽, 要注意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属性与公共参与相结合, 调动社会多元资源, 努力建立对公共文化事业的税收优惠补偿, 推动公共文化赞助制度的确立, 促进融资渠道多元化。如:政府通过立法, 运用税收等手段, 鼓励企业和企业家赞助文化事业;又如, 许多公共图书馆都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私人藏书, 丰富了馆藏资源。也许在未来, 公共图书馆应该积极地与大型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合作, 以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资源枢纽中心, 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 来取得他们的赞助, 获取资金来源。

2.2 加快管理体制改革

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体制, 大多从传统的管理体制沿袭而来, 在新时期, 不利于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公益性”是服务性质的问题, 管理体制的改革是落实公益性、提升服务质量的问题。为公民提供优质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关键在于微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比如, 在人事制度上, 以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为中心建立新的工作人员引进制度, 人才利用奖惩制度, 人才培养流动制度, 工酬结合的分配制度, 以及更加人性化的激励制度。工作上引入竞争机制, 对在职人员任职、上岗实行公开竞争, 对领导干部建立目标责任制、民主评议领导干部业绩等。只有建立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才能做到“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 从而提高社会服务效益。

2.3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确立图书馆的工作要“以人为本”, 即确立了读者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就是研究人的发展对信息的需求, 对图书馆而言, 应研究不同的用户和用户群的信息需求, 为他们的发展服务。这种“人本”理念体现在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是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指导思想, 它规范我们的行为标准。只有在充满人性化的服务环境中, 才能做到优质服务, 才能使每个公民真正享有图书馆的公益性服务。

2.4 完善服务手段, 拓展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领域

社会需求的扩展变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迫使图书馆服务一定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拓展新的服务, 比如:更多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来改变服务手段。虽然图书馆网络化服务功能在进一步发展, 但是, 不断地扩大网络功能, 是现代化图书馆需要不断地研究的;再如, 服务领域的拓展, 尤其是本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 公共图书馆如何为这部分人群提供服务, 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是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的一个首要课题。因此, 服务领域的扩大, 服务内容的创新, 是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服务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

2.5 建立合理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

作为公共图书馆, 是为本地区的全体市民服务, 其服务对象的复杂性, 决定了其服务内容的多样性, 而馆藏资源的有限性, 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群体的阅读需求。图书馆的公益性特点规定了它必须为社会群体的每一个人服务, 不能设置任何人为的障碍而将部分服务对象拒之门外。因此, 公共图书馆之间应加强信息资源的交流, 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力求使图书馆服务涵盖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此外, 要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 仅靠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是不够的, 还必须加强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 按地域 (社区) 、人口、群体的专业和素质等特点合理地设置图书馆站点, 形成合理的图书馆网络, 为每一个人享受信息服务提供均等的机会。

2.6 立法保障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

法律是权利的保障书, 是制度建设的根本。在发展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文化事业中, 如果能够考虑到类似“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法”的法律, 作为文化领域的基础法律, 那么, 政府部门就会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规则和服务质量, 会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 制定图书馆经费投入标准, 确保图书馆开展公益性服务中所必需的日常运行经费、人员经费、设备经费, 尤其是图书购置费, 在具有相关法律制度的保证下, 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才能正常运营、健康发展。

3. 结论

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社会公有性和共享性。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服务反映了对社会的责任, 表现了公众的整体利益。因此, 以“公益性”为服务主体的公共图书馆, 应该在充分享有现代化设备以及现代技术的支持下, 无论在管理体制、或是服务手段、服务内容上, 都应创新思维, 规范优质服务标准, 不断扩大图书馆服务领域, 努力争取来自政府以及社会团体各方的投资赞助, 来保障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大力发展, 以公共图书馆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实现公众对图书馆的复归, 使公共图书馆成为公众求知、社会进步的文化“向导”。

参考文献

[1]陶冶.人的全面发展和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 (2) 63-67

[2]曲晓玮.守旧与创新——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3 (8) 112-114

公益性文化事业 第9篇

一、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 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 而农村社区文化又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没有这个载体, 腐朽文化、非先进文化就会在与先进文化的激烈抗衡中夺得主流地位, “乡风文明”目标就无望实现。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事业, 是文明的事业, 是人们安居乐业的环境基础。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 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 而是必须做好的事业。农村文化建设搞好了,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 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整个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社区文化是农村基层社会的文化现象, 它表现为农村社区居民的信仰、价值观、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组织制度、历史传统与生活方式等内容。没有农村的文化繁荣, 就没有整个中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国众多的农村地区, 承载了大量历史文化传统, 这是我们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极其有利的条件。只要我们加大投入, 推陈出新, 就能使这些地方的文化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 就能够起到振奋人心、凝聚共识, 促进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巨大作用。

二、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成因

(一) 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现状

1.就宏观意义而言, 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复杂多样不仅表现在成份多样性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等方面, 而且还表现在层次差异上, 即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这种复杂多样性文化现状也是当代农村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的直接反映, 但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发展, 这是因为将落后的腐朽文化整合于农村文化中, 它们会严重妨碍先进文化社会价值的发挥, 制约着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1]

2.就微观意义而言, 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地区差异很大, 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投资力度小, 文化资源开发不到位;参与程度不高, 缺乏积极性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要由表及里, 正确面对问题, 抓住问题的本质, 寻找突破口, 促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 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现状的成因

1.软环境建设投入不足。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然村落向现代文明转化过程中, 触及的深层文化心理要素处于悬搁状态, 如家庭、祭祀、伦常、民间信仰等。其次是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现代的文化建设显得步履维艰。比如, 村民自治的风气还没有完全形成, 村民要求也不大强烈, 这就不仅仅是制度建设和思想转变的问题了。最后是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者缺乏培育新文化的耐心和勇气。

2.符合村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

我国文化建设在投资总量很小的情况下, 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公益性投入大量集中在城市、镇区, 对农村的投入相对不足。城乡投入之比基本在8∶3, 城市文化投入是乡村文化投入的2倍多, 使得城乡文化差距越来越大, 面对新一轮村民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农村社区文化生活内容的匮乏、形式单一、范围狭窄, 针对性不够, 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

3.文化传统的传承失范。

优秀的文化传统来不及接受现代性转换, 不少文化糟粕早已粉墨登场, 诸如在一些村落, 几乎家家上香, 四季不绝封建迷信活动在我国广大农村不仅普遍存在, 而且有扩大和蔓延之势: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手相学、风水学等封建迷信披上科学的外衣招摇过市;有病不去医院, 相信巫婆神汉、兴建寺庙、大修祖坟等活动日渐频繁;选址造房、焚香烧纸、敬神祭鬼、跳大神等迷信活动层出不穷。[2]

4.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相当有限, 青少年的文化活动被忽视。

现阶段, 不少经济欠发达的落后地区, 新闻媒体难以普及, 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甚少;同时青少年的文化活动并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也没有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社区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缺乏, 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内涵显得较为狭窄, 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缺乏深入思考。

三、创新文化载体, 促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一) 增强农民在公益性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

要积极创造条件, 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动员力度, 推动农民群众广泛地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 特别是要深入基层, 努力做到了解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将各种有益文化融为一体, 让农民群众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对自身的益处, 从而提高其参与公益性社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二) 加大政府对农村公益性社区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与城市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加大政府对农村公益性社区文化事业的投入扶持力度, 才是农村社区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以乡政为依托, 以村为重点, 以农户为对象, 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构建农村文化服务网络。[3]

(三) 加强阵地建设, 创造优美环境

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中, 社区的设施阵地的建设和各类文化资源就是影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因素, 这两个重要因素也是顺利开展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作的前提和保证。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硬件保证。其次, 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 农村社区的各类文化人才资源是各社区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和主要力量。

(四) 开展“特色文化”活动, 提升人居生活质量

要保证农村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可以把开展大型活动与推行日常文体活动相结合作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4]具体说来有:一是努力丰富广场文化, 使之成为培育农村社区文化的一块沃土;二是组建各具特点的文体活动队, 邻里特色文化成为农村社区文化的主力军;三是把教育引导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紧密结合起来, 使之成为推动农村社区文明进程的主阵地;四是培育社区居民“友善亲和、关爱互助、和睦相处、文明和谐”的邻里特色文化, 使之成为步入农村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

(五) 抓好农村文化人才培养, 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

搞好农村大文化建设, 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农村文化骨干, 只有依靠这些骨干力量, 才能真正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各级政府, 县乡文化馆、文化站要立足本地, 面向群众挖掘人才, 充分发挥调动民间文化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 并对其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 通过定向培养, 进修培训、实践参与等途径加以栽培, 使其真正成为农村文化队伍中的中流砥柱。

(六) 构建城乡社区文化一体化的共建共享机制

首先, 要加强城乡社区经济方面的合作;其次, 可以搭建城乡社区文化交流平台, 利用城乡图书网络流通站、基层文化服务队等形式, 努力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水平;再次, 要建立和完善城乡文化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谷中原.农村社区的文化构成及其建设[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03 (9) .

[2]陈坚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的若干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7 (1) .

[3]徐兆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发展战略思考[J].新农村建设, 2008 (1) .

公益性文化事业 第10篇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指国家或社会不以营利为目的,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等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文化事业及其附属设施,它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益性文化建设,不仅有益于提高人民的基本文化生活质量,满足人民基本文化生活需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条件。在实施和推进秦皇岛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战略过程中,对体育场馆的科学利用和合理开发,将是整个战略布局的核心所在。

研究秦皇岛市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产品的现状及对策,可以更好地发挥公共体育场馆主阵地的作用,进一步充分调动与发挥公共体育场馆面向市场开展经营活动的积极性,提高秦皇岛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解决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积极性,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国有资产的运作效率,进一步推动秦皇岛市乃至全国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改革,并为有关部门提供积极、有益、可借鉴的决策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秦皇岛市体育局下属的公共体育场馆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走访调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分析等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课题组针对秦皇岛市公共体育场馆运作管理的模式、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维护经费来源、参与人数、参与项目和年度利用率等问题设计了“秦皇岛市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以公共体育场馆为调查对象,通过秦皇岛市体育场馆协会以上门送达或邮寄的形式进行,共向秦皇岛市体育局下属的公共体育场馆发放问卷25份,回收21份,回收率84%,全部有效。

三、结果与分析

(一) 秦皇岛市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现状

1. 调查统计分析后的数据显示 (如图1) ,2009年被调查的公共体育场馆的维护费用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大概占50%左右,但由于物价和工人工资的不断上涨,原本紧张的拨款更是难以满足维护高质量场馆的需要。所以为保证场馆的正常运行,利用这些公益性体育场馆进行底价服务,吸引投资,以馆养馆,成为大家公认的良方。资金的来源包括群众体育消费、承办各类比赛和接受各种赞助等。

2. 被调查的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项目比较集中 (如图2) ,主要是羽毛球占35%、篮球占30%、足球占15%和器械健身占10%。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绝大部分公共体育场馆之所以愿意在健身项目上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原因在于这些项目主要是提供场地服务,并不需要增加其他的配套服务或较多的经济投入。且利用场馆经营的非繁忙时段以免费或优惠的价格向社会开放,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大众特别是中老年人及学生的健身需要,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和社会效益。

3.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秦皇岛市体育场馆每周利用率差别很大 (如图3) ,周一至周五白天各体育场馆基本属于空置状态,周日至周四晚十七点以后各体育场馆会陆续吸引一定的锻炼人群,从周五晚十七点后至周日晚十七点,各体育场馆均呈现爆满状态。当然,也有特殊时期存在,每年的学生寒暑假期间,各体育场馆在白天的利用率也是很高的。通过访谈还得知,在每日晚十七点后和周末的人流高峰期,各体育场馆经常会出现参与人数过多,参与者多批次轮流等待的情况,而其余大部分时间则寥寥数人。

4. 调查数据显示 (如图4) ,即使各体育场馆采用政府拨款与自主经营结合的经营模式,但在有些气候适宜月份经费仍然是入不敷出,只在气候恶劣和学生放假的少数几个月份才能形成一定的利润,其他月份由于大部分时间缺乏健身人群而进入负盈利。通过对部分参与健身的群众访谈得知,一方面由于体育场馆提供的大部分项目在气候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室外也能进行活动;另一方面广大群众对公益性体育场馆健身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

(二) 秦皇岛市公益性体育场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 管理模式与观念相对落后

由于长期实行传统的政府管理型体制,各类体育场馆缺乏自主经营权,市场机制和价值观念淡薄,营销能力低下,很难有较好的经营业绩。目前,秦皇岛市公共体育设施的财政管理模式虽呈多元化,但占主流的还是政府统一规划拨款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积极性,也不可能有相应的物质基础承担为社会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能力。

2. 主体项目匮乏,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

目前,秦皇岛市几乎所有的体育场馆主体部分只能提供篮球、羽毛球、足球 (室内) 、乒乓球之类的简单的球类项目的服务,因为这些项目只需提供场地服务,并不需要增加其他的配套服务或较多的经济投入,也无法形成衍生服务。而对新兴的健身运动如太极、普拉提、瑜伽、健美操、水上、冰上等项目则缺乏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同时,体育场馆主体部分的服务设施缺乏轮换能力,造成如在球类健身人群稀少时,无法为其他类型的健身人群提供同样的服务。

3. 经营理念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

从体育市场的角度出发,体育场馆虽不属于新型业态,可作为体育市场的一个新的经济因素重新进入市场。兴建场馆的费用可以完全来源于国家拨款,但如何经营却要因地制宜。从访谈中了解到,秦皇岛市大部分体育场馆仍然沿用旧有的管理体制,缺乏创造性革新,公益性体育服务已经演化成为一种自助活动,这是一种低层次的体育服务。另外,由于近年来秦皇岛市体育场馆运营成本呈不断上涨趋势,场馆经营管理者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缓解运营压力,除了指令性要求,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缺乏主动性。

4. 政府和社会对公益性服务缺少有力支持

2008年奥运会后,政府对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越发关注,对公益性体育场馆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激励机制、经济补偿,缺乏对公益性体育服务的强力支撑。调查显示,秦皇岛市大部分的公共体育场馆以目前的财政来源 (拨款加底价营业) 只能维持场馆日常的基本消耗,无力负担一定规模的公益体育事业。所以如果政府没有专门的激励机制或相关的优惠措施,秦皇岛市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工作就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

四、改变秦皇岛市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体育服务现状的对策

(一) 改善体育场馆设施与环境

借鉴发达国家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与经验,改善目前秦皇岛市体育场馆相对匮乏的体育服务能力,利用新的设备与设施,构建高科技体育场馆,实现一馆多用。并以高科技手段提高设施的轮换能力,实现一日多用,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这既有利于公共体育场馆更全面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又使体育场馆本身有了创造新效益的硬件基础。

(二) 构建良性发展机制

1. 提高利用率与改进利用方式

先进的体育设施是体育场馆自给自足的硬件条件;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使其进入功能性良性循环的轨道,才是发展公益性体育事业的关键所在。而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则是重中之重。比如建立收费时段。可以利用公益性体育人群日常繁忙的时间,将公共体育场馆以适应市场的价格租赁给一个或几个职业体育组织进行训练,凭借高科技、多功能的设施和高质量的服务打造现代化的体育实训基地。同时,利用实训基地建造外围衍生服务,如运动康复、按摩、技术培训、心理咨询等

2. 吸引社会各类参与性投资与赞助

体育赞助已成为市场上最有效、最广泛的宣传方式。投资小且见效快,非常受广大业主和群众认可。公共体育场馆应当主动吸引社会各类赞助的参与。比如出让冠名权、承接小型商业性比赛等。从宣传的角度来说,利用场馆的硬件优势与一些已形成规模的联赛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也是不错的选择,体育场馆可以利用比赛期间观众聚集的特点吸引到更广泛的各类经济体参与投资。

3. 做好商业经营与公益体育服务的协调安排

提高利用率,吸引赞助,能够减轻国家的负担,提升体育场馆的知名度和认知度。创造出的经济价值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公益体育事业,服务于人民群众。可毕竟创造利润需要时间和资源,也就有可能压缩公共体育人群的公益性活动时间,在这方面,体育场馆的管理者应协调处理好各种时间安排,特别在已有能力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对公益性体育活动完全免费,让大家感受到新举措的优越性。

(三) 完善公益性体育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可以免费,也可以收费。可以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时段、不同项目采取不同的收费方式。公共体育场馆在提供体育场地服务的同时,还应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或衍生服务。如健身咨询、健身辅导、体育培训、体质测试、运动处方、陪练陪打、组织体育比赛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广大市民的公益性体育服务需求,真正体现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质。

(四) 政府应制定相应优惠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总则第2条明确指出: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这是国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了政府在发展体育事业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产品,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对体育服务产品的需求,是我国现阶段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而自2010年开始,秦皇岛市乃至全国的公共体育场馆面临人员、能源等各种成本不断上涨的严峻形势,给经营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减弱了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能力。所以,制定相关政策 (如减免部分税收、优惠享受能耗标准等) ,帮助公共体育场馆降低管理成本,切实为公共体育场馆减负,应是当前保证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紧迫工作。

参考文献

[1]郭珉媛.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部门发展战略构想[J].前沿, 2008 (11) .

[2]孙洁.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理论观察, 2006 (5) .

[3]耿啸涯.上海市闵行区体育馆管理模式[J].体育科研, 2009, 30 (6) .

[4]刘利, 闵健.国有体育场馆公益性与经营性关系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 .

哈苏 热心公益事业 第11篇

7岁就开始接触摄影的Carsten Schael,1991年移居香港,开设影楼并成为成功的商业摄影师,他对最新最尖端的科技一直投以关注,当“香港盲人辅导会”需要一些极高解像度的影像来印制海报时,哈苏3900万像素的H2D-39就成了Carsten Schael的首选。Carsten Schael希望通过这次拍摄传达一种积极面对人生的精神,通过这些人像照片带来喜悦和欢笑。

《关爱无国界》经典图片展在京举行

8月21日,《关爱无国界——共建一个家园联合国难民署经典图片展》在北京恒基中心展出。本次展出的图片均为世界顶级摄影师的作品。参展的50多幅优秀作品,记载了世界许多国家难民背井离乡的凄苦,也展示了难民重建家园的希望。

2006年,索尼公司以5215万元年度捐赠额,被中国民政部评为十大慈善跨国企业榜首。此次,做为独家赞助企业,索尼希望通过联合国难民署经典图片,希望通过弘扬摄影文化来帮助那些蒙受苦难和需要关注的人群。让那些有震撼力的“凝固历史”的优秀图片,呼吁更多的企业、团体和个人能够加入到关爱的行列中,让全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宇瞻致力环保

闪存卡换新装

如今的闪存卡种类越来越多,既有用于数码相机的,也有用于手机的。很多闪存卡外观极为近似,但却并非同类,应用的领域也完全不同。为了便于消费者快速分辨闪存卡的类型,能够迅速地按需选购,Apacer宇瞻科技为全系列闪存卡产品设计了新的包装。

按照不同产品的应用与消费群体,宇瞻将产品区分为“相机系列”与“手机系列”两大类产品,这样,消费者可以根据外包装的颜色与文字标识,快速寻找所需要的产品。改变闪存卡产品的外包装虽然不是什么高难度的技术升级,但是此举大大提升了宇瞻产品的辨识度。

此外,随着全球绿色环保意识的加强,宇瞻已将记忆卡全系列产品及其包装导入“限制有害物质使用”(RoHS)环保制程规范,提供消费者高容量、高读写速度、高兼容性闪存卡产品以及“5年保修”的服务承诺,使用户能够更安心地使用宇瞻的闪存卡来打造自己的数字影像生活。

八面来风

《昨日北京》

9月16日,朱宪民《昨日北京》再现北京百年印象画廊。多年来,他以一个旁观者与见证人的目光,穿梭于胡同与城墙下,不张扬地为北京这座古老城市做着影像纪录,再现着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记忆……

《C国际摄影杂志》着落中国

9月12日,国际性专业杂志《C国际摄影杂志》在北京东八时区艺术书店举行了首发仪式。一年两期,四种文字全球发行(英语、汉语和西班牙语、日语),是唯一一本全球性、中英双语的艺术和摄影杂志。

内蒙古建图库庆华诞

内蒙古自治区60岁生日之际,举办了《相约草原》迎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百名中外摄影家看内蒙古活动。包括采访摄影、图片征集、出版画册、建立内蒙古图片库等。活动至2007年8月结束。

彼岸·看见

8月11日至8月23日, “彼岸·看见”在京展出,汇聚了郎静山、张才、郑桑溪、陈春禄等老中青三代共20位艺术家的200多件作品。这是台湾地区摄影界近年来首次以集体面貌在祖国大陆亮相。

理光GR DIGITAL固件升级

新固件的版本号升级为Ver 2.02,其主要作用是可进一步提升GR-DIGITAl自动对焦准确性。考虑到理光GR-DIGITAl的高端定位以及AF性能对专业机型的重要性,所以必须作到精益求精,建议用户尽快升级 ,以下是固件升级页面

WINDOWS 版本http://www.ricoh.com/r_dc/download/firmware/exe/GR-202.EXE

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分析 第12篇

预算是行为计划的量化, 是极其重要的管理工具。常言道:“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对事业单位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 能够有效合理配置资源, 有助于管理者协调贯彻计划、促进合作与交流以及激励员工和业绩评价。公益事业单位, 顾名思义, 是指政府或社会力量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而设立的专门从事公益事业工作的单位。它对于救助灾害、救济贫困、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社会进步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发展水平高低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事业单位有着公益性、专业性等特点, 其资金来源除了财政性资金, 还有非财政性资金, 如何对这些资金进行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 将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事业发展。因此在新时期下, 采用合理的措施, 解决目前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是许多人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状

公益性事业单位对预算进行管理的对象, 主要是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及非财政性资金两个部分。预算管理涉及预算资金拨付、分配、使用、监督、控制以及分析总结等各个环节, 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控制、绩效考评和报告等基本内容。目前, 很多公益性事业单位已经意识到预算管理对单位财务管理以及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按照国家有关预算开支规定,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对预算进行合理管理, 预算管理已逐渐成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但也应看到其中仍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 预算管理意识薄弱。在许多公益性事业单位, 从一般职工到单位领导, 并没有清楚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对于单位的重要性, 没有配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执行预算管理, 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控制等环节都由财务人员完成。由财务人员唱“独角戏”, 无法体现预算管理的实际意义。其次, 预算编制环节还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的程序、方法以及监督的不足。一些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各个职能部门认为预算不重要, 没有积极参与和协助财务部门做好预算工作;在方法上, 主要采取“上年基数加调整”, 即以上年预算数为基数适当调整作为预算年度预算数, 采用这种方法编制预算没有充分地预计和分析预算年度各项业务发展和收入支出情况, 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 既不适应单位当前预算管理的正常运行, 也不符合国家相关文件及预算主管部门对预算编制的要求。另外, 在监督上, 部分公益性事业单位没有设定专门、固定的专职人员或部门负责对预算进行内部考核、评价、审计、监督等工作, 最终使预算管理流于形式。再者, 财会人员的素质不高, 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预算管理工作。有的财会人员把预算管理等同于记账、算账和报账, 缺乏熟练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还有的财务人员职业道德不高, 没有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导致预算过程中账证、账账、账实、账表不符现象严重, 可见, 规范财务人员职业行为势在必行。最后, 预算执行上的不足等问题, 也导致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严重脱节, 直接导致预算管理工作困难重重, 不能适应财政部门对预算项目进行追踪问效和绩效考评、对预算与决算进行比较分析等监管要求。

三、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改进策略

针对上述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为了使其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以及新公布施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有关预算管理的要求, 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

(一) 强化预算管理意识

单位高度重视预算管理是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前提。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对企业实现营利目标和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公益性事业单位与一般企业相比, 虽然不以营利为目的, 但预算管理仍应作为事业单位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 事业单位尤其是领导, 只有把预算管理工作提上日程, 发挥预算管理应有职能, 合理利用和管理好各项资金, 才能保证事业单位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最终促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预算管理事关单位各个部门, 并不是由财务部门单独来完成, 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在树立“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新理念基础上, 加强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工作, 以期预算管理工作得到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主要是通过宣传栏、业务培训等形式, 提高单位各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他们参与到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具体事宜, 还要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 并切实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 才能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 也才能增强预算的执行力。

(二) 做好预算编制环节

预算编制管理是预算管理必须规范的主要内容。公益性事业单位应在遵循量入为出、实事求是、一般不予调整预算、零基预算等原则的基础上, 进行科学的预算编制, 在预算编制管理环节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尽可能保证有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 即单位在做预算时, 必须要花足够的时间掌握自身实际主要是充分预计和分析预算年度各项业务发展、收入支出等方面的情况并科学地加以预测, 同时把握当前预算编制制度的宏观现状以及同级财政部门对预算编制的具体要求, 才能使预算编制保质保量。目前, 事业单位预算实行“二上二下”的基本编制流程, “一上”阶段由事业单位提出下一年度预算建议数, “一下”阶段由财政部门下达预算单位预算控制数, “二上”阶段由预算单位在“一下”控制数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形成下一年度事业单位预算草案, “二下”阶段经人大审议后以法律形式下达下一年度预算。“一上”和“二上”阶段由事业单位完成, 预算编制环节最基础最重要的是“一上”阶段, 因此事业单位一定要用足够的时间来做好预算编制“一上”阶段相关准备工作和报表数据录入工作, 时间仓促容易造成预算数据不准确不完整、项目资料不齐备使得报表质量低劣。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 可以通过集中培训等措施, 充分提高管理者对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预算编制需要领导在预算会议上审议, 其参与人员必须详细了解上级相关部门有关预算编制文件的精神和要求, 单位还可适时地成立编制和预算管理的最高管理机构——预算管理委员会, 以确定有关预算编制管理的规章制度等, 来确保预算的质量和预算管理的科学有序。三是科学采用预算编制方法, 单位可结合自身情况, 实行真正意义的“零基预算”方法, 弥补“基数加调整”方法的不足, 以零为基点, 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测算每一项目、每一经济科目的支出需求, 以尽可能的压缩开支, 提高预算的准确性, 最终提高预算资金利用的合理性和使用效率, 编制出具有前瞻性的预算。

(三) 有针对性采用预算管理办法

改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办法, 是促进公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由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可具体划分成不同类型, 在具体管理办法上应做到有所差异, 才能使预算管理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合理性。

首先, 无论何种类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在预算管理办法改革中, 都要遵循一定的总原则, 即:把规范财政资金补助范围与收支统管紧密结合起来;推行“零基预算”;实行事业单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对于专项资金管理, 实施跟踪问效。其次, 在总原则的指导下, 预算管理办法具体到每一个公益性事业单位应有所差异, 主要表现在:一是纯公益性事业单位 (如图书馆、美术馆) , 由于其纯公益性性质, 比较适合在统一预算收支和对单位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基础上, 采取“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收入分成”的预算管理办法。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以在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 最大限度调动创收的积极性;二是半公益性事业单位 (如科技馆等) , 即提供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又获得收入的单位, 为了保证其公益事业的财力目标, 又要促进创收的积极性, 就需要做到“事权”与“财权”的协调统一, 具体来说就是实施“核定收支、比例拨款、定向补助、超支不补、增收和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以目标责任制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手段, 既加强单位的自我约束力, 又充分挖掘创收的潜力。三是类似博物馆等偏重经营性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在进行预算管理时, 对经营收入较高的应采取“核定收支、比例上交、专项拨款、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办法, 一方面, 单位要有针对性对日常开支与专项开支分别实施管理, 以确保各项开支的财力需要;另一方面, 单位要尽可能做到收支挂钩。一般说来, 类似博物馆一样的事业单位, 它的业务收入维持其日常开支是能做到的, 要是能做到收支挂钩, 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四是类似文物考古等具有行政事业性收费职能的事业单位, 由于该类事业单位收费收入一般具有专项资金性质, 在进行预算管理时, 应采取“核定收支, 定额或者定向补助, 超支不补, 结余和结转留用”的管理办法, 以项目管理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手段, 既加强单位的自我约束力, 又能确保专款专用, 确保文物考古和文物保护等专项工作顺利完成。

(四)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管理是企业或单位管理活动的核心, 而预算管理又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 财务人员作为预算管理的执行者, 要做好预算管理这项技术性强的工作, 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主要包括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两个方面。

一是加强业务学习, 做好预算管理需要具有较宽知识面、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应该加强学习预算管理中出现的新理论、新业务、新规则和新方法, 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 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以跟上和适应预算工作需要的步伐。而单位要在坚持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的原则的基础上, 加强业务培训, 并注重业务考试和业务考核的质量, 不断完善财务人员聘用和选拔机制, 为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二是要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 才能保证预算管理提供信息的真实、可靠、完整。单位可采取“法、范”结合的方式, 即通过加强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 约束、制约和激励财会从业人员的道德行为, 使预算管理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对预算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将直接影响到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事业发展。在新时期下, 单位可采用强化预算管理意识、做好预算编制环节、有针对性采用预算管理方法以及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等合理的措施, 解决目前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更好地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摘要:预算管理对优化事业单位资源配置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结合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状, 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以期预算管理成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发展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参考文献

[1]卢明霞.浅谈公益性事业单位[J].当代经济 (上半月) , 2012 (7) :62-63.

[2]孔瑞.公益性地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营管理, 2012 (6) :51-54.

上一篇:新市民社区下一篇:现代影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