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的几条途径

2024-05-21

农民增收的几条途径(精选12篇)

农民增收的几条途径 第1篇

一、深刻解读, 运筹帷幄

教材是文本, 由文本转化为师生共同探讨的学习素材需要作为学习引导者、组织者的教师进行科学而富有个性的解读才能因课选“材”, 知“材”方能善用。

1. 科学定位, 合理使用

“有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同一份素材由不同教师来解读, 切入点不同也就有不同的理解。但万变不离其宗, 课标精神的贯彻与教材意图的落实才是本质的追求。在一次教研活动中, 有两位教师均执教《9的乘法口诀》, 凑巧的是在课堂临近结课之时, 两者都不约而同地使用“十指操”作为拓展延伸。第一位老师用了近十分钟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十指操”的玩法, 再用两分钟左右的时间玩游戏;第二位老师则用一两分钟介绍玩法, 用五六分钟来玩游戏。笔者认为, 此处“十指操”的定位应在于用不同形式来巩固识记口诀, 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位老师对素材的使用有些本末倒置之嫌, 偏离了识记口诀、灵活运用学具的主要教学目标, 将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伪”自主学习上了, 课堂教学效率显然不如第二位教师。

2. 挖掘教材, 层层递进

教材为我们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但要发挥其最大的教学价值, 还需要教师苦心造诣的创造。同样的风景换个角度、换个方式欣赏或许就会体验到不一样的风光。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 课后提供“如果拍一下得9分, 小明拍5下, 小华拍6下, 小东拍4下, 分别得多少分”的“拍皮球”情境。但如果课堂中仅仅这样平铺直叙地问, 虽达到训练识记的目的, 但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市邱燕老师在使用时, 将情境问题变为“小明拍5下, 得几分?”而“小华得了54分, 拍了几下?”“小东如果要得冠军, 要拍几下, 他又得了几分?”三个问题递进式呈现, 由顺向识记到反向思考, 进而开放式考虑比“六九五十四”大的有哪些。实践中, 学生回答这问题时, 所展现的答案除了根据表内乘法口诀, 还创造性地考虑到“十个九”“十一个九”等, 并能联系本节课口诀的推导方法进行相应的灵活运用。如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地训练学生,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尽可能多的训练, 激活他们的思维。

3. 把握难点, “突袭”难关

教师在解读教材时,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班级学生的基础, 准确地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并选用不同的方法组织教学。相信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做到这点, 但现实中总是存在效果上的差异。许多老师在课后反思中也常感到疑惑:该注意的地方我也注意到了, 该强调的难点我也反复提醒了, 但学生掌握的情况却总是差强人意。其实, 面对所谓的知识难点, 如果我们能以一些个性化的方式进行突破, 哪怕是与往常教学有一丝不同, 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平均使力或简单重复, 那都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邱老师在执教《9的乘法口诀》时, 抓住“五九四十五”与“六九五十四”这易混淆的知识难点。在课堂中安排了师生对口诀游戏。“师考生”后, “生考师”。当学生问到“五九是多少”时师故作思考后, 肯定地说“五十四”。全体学生哗然, 教师“迷惑”地问:“难道不是吗?我明明记得有句口诀是什么五十四嘛。”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为老师纠正。如此一来, 让学生在“帮助老师”这一光荣的角色里积极思考, 我想印象将是非同一般的深刻吧。在课后与邱老师的交流中, 我们

知道了之所以在课堂教学有此看似的“神来之笔”, 是因为邱教师在备课已经意识到学生对这两句口诀的识记的困难程度, 经过深思熟虑后, 才决定用以上这种非常规的方法, 学生能在“突袭”中留下深刻印象。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高高在上, 是无所不知的, 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的心目中尤其如此。如果老师能“放下”架子, 一改常态, 也可以收到出其不意、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顺学而导, 相机而变

课堂中师生互动交流, 形势千变万化。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变化地抓住生成的教学信息, 及时把握此时学生的思维动态, 适时介入引导, 将学生的思维状态在此基础上推上一个新的层面, 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效率的课堂。如果等到时过境迁之后, 再去补缺补漏, 这时学生已经不在彼时的问题情境中, 一切从头开始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 甚至是无效的。

1. 审时度势, 巧妙启迪

我们提倡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这样背景下的教学, 并不是不让教师说, 而是要思考以什么方式说, 怎么说更好。毕竟小学生受年龄与心理成长的制约,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把握方向、点拨思路。所以, 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语要“三思而行”, 就算是谈天说地也应“有意”。我市罗鸣亮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的创造延伸、拓展应用的环节中, 教师手拿一个矿泉水瓶问:“这个没有商标纸的矿泉水瓶, 你们能求出它的容积吗?”学生踊跃发言, 运用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想到了多种先转化而求容积的方法。老师及时肯定并话锋一转说:“太好了!同学们都能用今天的知识灵活解决难题。但问题是, 老师手上只有小半瓶水和一把小卷尺, 又该怎么办呢?”学生一下子陷入深思, 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 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只见这时老师笑了笑, 边喝口瓶中的水, 边说:“大家再不想出办法, 水都被老师喝完了呀?”学生不禁呵呵笑了, 但却有学生从老师的动作与语言中受到启发:先量出瓶中水的底面直径与高度, 再倒置瓶子, 将水填充瓶颈不规则的部分, 接着把中空部分的瓶子容积求出, 加上原来水的体积就算出瓶子的容积了。此间, 突破计算不规则瓶颈部分的容积这个难点, 恰来自教师看似漫不经心的动作“倒放水瓶”与“喝水”的玩笑提示, 可谓润物细无声。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巧妙的点拨方式启迪了努力方向, 如此“低碳”教学方法同样可以达成积极参与、主动发展的高效结果, 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简约而不简单的有效课堂吗?

2. 张弛有度, 迂回激趣

学习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享受学习的乐趣, 有兴趣才能激活思维。课堂中一味地让学生处于紧张状态, 有时也会适得其反。在罗老师的课堂中曾注意到一个令人赞叹的细节:学生面对难题, 不知从何入手或虽有想法但生怕出错而不敢发言, 顿时课堂“冷场”了。这时教师富有激情地说:“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说对了, 表扬!说错了嘛——— (笑了笑) 也有表扬, 表扬你的勇气!”学生从愕然中恍然大笑。气氛一下子轻松下来, 而思维却打开了, 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难题也在抽丝剥茧中解决了。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对调动学生有效学习也能取得奇效。

3. 关注细节, 关注个体

“关注教学细节, 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 就是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失败, 教师的语言应该像春风化雨一样温暖孩子们的心, 使他们及时走出挫折, 重新昂首迎接新的挑战。笔者曾经在执教《找规律》一课的拓展应用环节时安排“看老虎”的竞猜游戏, “看老虎”游戏的构思源自学生熟悉而乐见的童谣“打老虎”, 游戏规则是:师生一起一人对应一个字地读, 最后一个是谁, 谁就被淘汰。游戏一开始由两个学生和老师一起玩, 这时部分学生还不能理解游戏与这节课学习内容的联系, 所以站位比较随意, 结果当然就是一个学生被淘汰了。我发现被淘汰的学生有些沮丧, 再加上下面学生的起哄, 他更是从原先的兴致勃勃变成了垂头丧气了。我注意到这情景, 就俯下身子他说:“虽然你被淘汰了, 但虽败犹荣!因为有了你, 大家才有这次玩游戏的机会。谢谢你!”果然, 只见他马上“云开日出”, 还主动提出留下来玩四人的游戏, 并在游戏里, 灵活运用新学到的知识把我给淘汰了。可以设想得到, 在该学生第一次尝试失败后, 如果老师没有关注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起伏的细节, 错失教育时机, 学生因此而自信受挫、情绪低落, 就此游离于课堂之外, 那何谈学习效率?何谈教学效率?态度决定一切,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虽小, 但充满生命活力, 关注个体发展的有效、灵动数学课堂离不开打造教学细节。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几条途径 第2篇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小学 沈宝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自然就如蜜蜂采粉酿蜜一般,努力寻求阅读机会,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从阅读中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过程并不简单,需要老师悉心努力,逐渐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一、营造氛围,引领阅读

我们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什么要三迁呢?因为孟母充分认识到孩子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因此,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首先,我带领学生布置教室,每期黑板报有固定的读书角,有时是“好书推荐”,有时是“奇文共赏”,有时是“读书一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教室四周悬挂学生自己收集、推荐、购买或书写的读书名言,让学生随时感受到名人名言的激励。

其次,我设立了班级图书架,动员学生自带图书,充实图书架。有的同学一带就是几十本,四层图书架严严实实摆满后,还在讲桌上摞了好几摞。这1000多本图书,印刷精美,种类齐全,可读性非常强。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先将图书分类,再进行登记造册,制定图书借阅及管理制度。学生可以随时借阅图书,也可以带回家看。同时,积极组织并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亲近母语阅读大赛”、“全国阅读大赛”、“古诗文诵读比赛”、“扬州市中小学生作文竞赛”,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文学殿堂的神圣感。

再次,我重视教师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只要有时间,不管是课间、午休、值中餐,还是学生做作业的空隙;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在办公室,我都会捧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徜徉其间,还经常喜怒形于色,与学生分享读书的乐趣。我这种有意、无意的引领阅读,使学生耳染目濡,不知不觉地激发了阅读兴趣。

二、巧借资源,拓展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这样看来,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在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显得尤为重要。我有意识、有系统地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在这方面,我主要采用链接的方法: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是从名著中节选出来的。学完节选的文章,要求学生将整本书读完。如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后,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宋朝末年的历史状况、农民起义的始末、《水浒传》的形成过程及《林冲雪夜上梁山》《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脍炙人口的故事,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长篇小说《水浒传》,利用班队会比赛讲《水浒》故事。学完一个作家所写的文章,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代表作品,如学完《白鹭》后,推荐阅读郭沫若的诗集《女神》、话剧《屈原》等;学完《莫泊桑拜师》后,推荐阅读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羊脂球》《项链》《漂亮朋友》等。如此种种,使学生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的目的。

三、选讲故事,“诱导”阅读

对于少数不爱读书的学生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而且能从讲演者声情并茂的讲演中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个性,明辨事物善恶,对已听的故事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完待续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有继续了解下文的欲望。记得小时候,书籍匮乏,每天中午,我就会准时打开收音机,收听《杨家将》《岳飞传》《三国演义》《夜幕下的哈尔滨》等书场节目,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英姿勃勃的穆桂英、精忠报国的岳飞、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伪满时期惊险刺激的地下斗争。对文学名著的认识由“听”而来,以后对这些名著产生“读”的欲望也因此而起。

学完《海伦•凯勒》后,我就给学生朗读海伦•凯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先给他们朗读海伦渴望在第一天、第二天得到光明时想见到什么的段落,读到第三天时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时,我却把书合上,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否定了学生所有的答案后,我告诉他们,谁想知道结果就借这本书看。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纷纷要求借书。这样,并没有强迫性的要求,由“听”到“看”,自然水到渠成。

由此可见,学生对“听”故事是乐于接受的,教师可利用这些机会引导学生看书,达到推荐书目、激发兴趣的目的。

四、“放任自流”,享受阅读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助于引领学生自愿、自觉地跨进浩瀚的书海。但如果把课外阅读等同于摘抄、写读后感就是钻牛角尖了。如果一开始读书,就碰上这些枯燥无味的强迫性的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很容易对读书产生厌倦情绪,打消读书的念头。

课外阅读是自由的阅读,一定读什么或一定不读什么,不该由老师或别人去决定,而该由兴趣决定。俗话说:“开卷有益。”只要学生打开课外书开始读,不管他读什么,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指出,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因为这样“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接着用蜜蜂酿蜜打比方,形象地指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所得很“有限”,写出来的文章也“枯燥”,所以看书的面不宜过窄,要广泛一些。他还谆谆教诲我们“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不要放开科学”。

名著固然要读,但对刚接触书籍的小学生来说,“放任自流”是最合适不过的,切忌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地推荐名著。名著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它的语言、情节、人物形象对读者所产生的`震撼力,不是现在的流行文学所能比的,但不适宜强行推之。其实,大多数人读书,开始只挑自己喜欢的、篇幅短些的、情节吸引人的来读,慢慢再读些人物关系复杂的大部头,遇到冗长的描写,就大段大段地跳过。因此,对名著的推荐,姑且放下,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了,自然会对名著产生兴趣。当然,教师的这种“放任自流”,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一种宽容,寻找合适的时间、地点、场合进行不露痕迹的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五、多元展示,激励阅读

小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好胜心强,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表演和竞赛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因此,丰富多彩的阅读展示,不仅能调节班级的学习气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能使学生享受阅读的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创设阅读竞赛台、专题讨论会、诗歌会、故事会、名人名言展、制作阅读剪贴报等等。我所执教的班级,每学期都设立有阅读竞赛台,学生每读一本好书,我都会奖励一颗红五星,攒够了一定数量的红五星,就可以在我这里得到心爱的小礼品:有时候是一本有意思的书,有时候是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因此学生看课外书籍的兴趣特别高。我还在每个学期末开展阅读成果交流会,每到这个时候,孩子们有的展示自己一学期读过的课外书,有的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有的为大家讲自己看过的最精彩的故事,有的向大家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个个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才能增强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

当然,实施课外阅读,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并非一蹴而就,也不会立竿见影。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循循善诱,让读书逐渐成为学生的习惯和生命的需要。

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几条途径 第3篇

美国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来就有需要,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不断产生需要和不断满足需要的过程。

人性渴望生存。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物质保障是必需的。因此,学校领导务必要重视“物质激励”,要竭尽所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正当合理的物质需要,切不可一味强调让教师做精神贵族、出世圣人。

人性渴望安全。安居才能乐业,有一个安全的栖息地是产生幸福感的基本条件,一个惶恐不安的人是不可能找到幸福感的。领导要为师生营造自由安全的校园氛围,为教师们创设一个校内外祥和安宁的环境,让教师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校是其幸福的港湾。

人性渴望归属,惧怕孤独。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精神需要家园,心灵需要港湾,感情渴求归属。领导者一定要致力于创建一种积极健康的人际环境——干群和谐、师生融洽、同事团结友爱。要重视情感激励,校领导对教师的感情需求应始终保持一颗敏感的心,能时刻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能随时沟通思想、排忧解难,努力把对教师的体贴升华为自己的潜意识,化为自觉的行动。要善于通过一些不起眼甚至看似不经意的小事,让教师们感受到“人情味”,时时处处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人性渴望被尊重。领导者必须把自己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一线,通过对一线现场的直接和间接审视,充分发掘教师的“闪光点”,对教师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凡事都能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感受。比如虚荣是人类的共性之一,一旦“面子感”得到了满足,就会使人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所以,每当教师遇到子女升学就业、红白喜事、家庭变故时,都是领导送去帮助、关爱的契机。此外,美丽的校容校貌、优良的校风校纪、完善的办公与健身设施,以及高雅的学校文化、较高的收入待遇等,都是教师们的“面子”,所以,最大限度地顾全教师们的“面子”,应该成为每一位领导者的职业追求之一。

人性渴望自我实现。人们通常希望从事意义更大、价值更高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实现生命的崇高价值和意义。领导者要不遗余力地为教师创造条件,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凭借实力,通过公平竞争成为该领域的权威和“王牌”,使得每一位“怀揣利器”的人都能够最大限度地“自我实现”,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事业心、成功欲和自尊感。领导者还要学会科学地推销愿景、经营希望,激发人们“自我超越”的欲望,这是保持“自我实现”激情状态的法宝。只有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把“自我超越”内化为一种意识,才能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人生境界。

人性渴望自由。自由是人的一种最美好的生存状态,自由是心灵的解放,是个性的解放,是不迷信所谓权威,独立无拘地飞翔。学校领导者,不能强制性地给教师设置精神桎梏,要乐意让教师通过理性的思辨,从心灵深处感悟真善美与假恶丑。

人性渴望平等。平等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之一,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保障。“工作有主次,尊严无大小,位置有高低,人格无贵贱”应该成为管理者的信仰。居高临下的关爱叫“施舍”,平等观念之上的关爱才是宝贵的人间真情。比如,批评可以从肯定和表扬开始;布置工作时,除非十分必要,不需要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架势,完全可以从谈气候、拉家常切入。

人性渴望公正。公平公正是人类文明的根本内涵之一。要做到公平公正,就要拒绝亲亲疏疏,拒绝厚此薄彼,拒绝特权或特殊人物,需要校务公开,确保一切关乎全体教师利益之事的透明。公平公正不仅包括规章面前人人平等,还包括一切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人性喜充实,惧无聊与精神倦怠。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单调劳作,势必会使人产生职业倦怠。所以,领导者应该努力使自己组织内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使怀有各种特长、兴趣和爱好的人都有一个展示、释放和分享的空间。人们追求健康精神生活的欲望需要开发和激励,也需要梳理和引领,所以,最好的充实手段还是努力把自己的学校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把教师引领到“学习化人生”的道路上去。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当然,好逸恶劳、投机取巧、得过且过、揽功诿过、嫉贤妒能、损人利己等也是常见的人性本能。有的人任凭你口吐莲花,依然我行我素、启而不发、感而不化。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运用各种手段在校内确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以充分发挥“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的功能,引领大众走向美好,把积极、正面的弘扬引导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同时,还要“导之以政,齐之以刑”——通过必要的制度、工作标准和规范的建设以及落实措施的完善,对各种恶行进行警示、惩罚和防范,以确保管理的效能和效果。要认真落实“差别激励”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奖罚制度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教师保持必要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几条途径 第4篇

一.培养读书兴趣, 勤写生活日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生活有多广阔, 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不可能事事都亲身经历, 所以只能从古今中外的书籍中间接获得经验。要想写好作文, 就要有广阔的视野, 广阔的视野从哪里来?从阅读中来,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 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 必先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学生不是不会写作文吗?那么首先不要急于让他们写作文, 而让他们先一字一句认真读优秀文章, 并要求读后把大概内容说出来。他们无兴趣作文, 就先培养其读书兴趣, 这样, 既培养了阅读能力, 又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从而扩大了知识面。要想他们写出好文章, 先得让他们能“说出”好文章。其次, 让他们把平时听到的, 见到的优美词句, 好的名言, 俗语摘抄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 为作文搜集素材。长期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写作积累的好习惯。接着我们把学生的写作能力落实到每天的日记上来, 把写日记当作一个良好的习惯长期坚持。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这样去做, 多记日记, 多写片段, 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 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

二.亲身体验生活, 感悟写作灵感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生活中有真情实感。苏藿姆林斯基说过, “生活是一本活生生的书”。我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思想感情都是作文的素材, 只是许多同学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他们的作文缺少的就是生活的充分体现。可以说, 不吃葡萄就不知道葡萄酸。哪个不想到奔腾不息的河流中去搏击一番, 体验那种惊心动魄的感受?有了这样一次搏击, 有了这样一种体验, 就会有创作的素材, 就会有写作的激情, 文章也就会有真情实感。新课标中要求作文必须要体现作者的真情实感, 以情动人, 以情感人。因此, 学写作文的首要环节就是:学会表达自己, 并生动地表现出来;能从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中, 抒写出自己的一份独特的感受, 这就是很了不起地功夫。而不必强求立意的宏大高远, 能做到内容具体、语言通顺流畅, 这就是进步。古今中外, 哪一位名家的创作不是亲身体验生活的结果, 没有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对历史的考察, 哪有宏篇历史巨著《史记》的问世;没有马克思亲身参加工人革命运动, 哪有《资本论》的出现。

三.注重材料积累, 适时迁移运用

现在有不少学生“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 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理科书”, 平时很少阅读课外资料, 这就会缺乏写作材料, 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 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 知识才厚实, 才能博古通今, 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 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 没有读的“耕耘”, 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深思, 融会贯通, 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学会迁移, 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四.鼓励学生创作, 推荐文章发表

在作文教学中, 必须鼓励学生创作, 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 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 我要求学生认真对待, 选出一些优秀文章, 运用口头发表、办报发表、投稿发表等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文章, 然后以点带面, 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分量, 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农民增收的几条途径 第5篇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级工作要顺利开展,离不开班主任的吹、拉、谈、唱,而要上台阶,则需要班主任有高度的威信。班主任威信是班主任具有的一种感到尊敬和幸福的精神感召力量。它是班主任人格、能力、学识及教育艺术在学生心理上引起的信服而又崇拜的态度。古语说:“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正是班主任威信建立的一种写照。顺利开展班级工作,建立班主任威信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高的文化素质,它是班主任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但他首先是科任老师,是社会的公民,所以他的学识和道德使他在学生心目中有一定的威望,成为学生崇拜与模仿的对象。因而,他的行为能够与自己的说教相吻合,学生就易受到积极的影响,如果不相吻合或者对立,就会产生不良影响。比如,班主任要求学生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到衣着朴素,不穿奇装异服,不佩戴首饰,等等,而自己却染红指甲、留长指甲、戴金银首饰等,那么不用说他对学生的说教将会是空洞的、乏味的,他对学生的要求将不会被学生完全接受。笔者在九六年担任初一班主任时,曾要求学生讲究读书写字姿势规范――不翘二郎腿,并为之推行近三年,效果十分明显,一个重要的成功条件,正如学生所说:“老师,我这三年来怎么没有见过你翘过二郎腿呢?”。其次,班主任是教育人的人,他经常与学生见面,彼此相互观察,洞察双方的一切意向,比如,班主任经常要求学生爱护公物、维护班级卫生,却偶然见到个别学生脚下地面不洁净而不过问,甚至视而不见,那么,这一次疏忽便会造成学生对卫生的爱护淡漠化,久之,班级卫生将无以保持洁净化;可见,班主任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当时时处处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思想境界,争取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真正做到“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为此,班主任威信才易于建立和扩大。

第二、拥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它是班主任获得威信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1)良好的认知能力来源于对教育形势的精确判断和准确适应。

面向二十一世纪,实施素质教育已是当务之急,更好地培养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首要任务,鉴于此,班主任要有提高自身素质的认知能力、强化自身优秀性格特征的心理准备,所以,作为班主任,首先,明确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即:①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②为全班每个学生的智慧、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③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矛盾;④改变学习行为和习惯。其次,明确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是教会别人学会独立思考,能够与他人合作,能够提出关键性的判断的判断者,更应该是学识渊博和见解深刻的人。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有效地传授知识,才能依据自身勤奋刻苦、好学多思、拥有渊博知识和独到见解以及精湛的教学技巧,给学生以深刻地启迪,并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在处于知识大爆炸的今天,班主任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教育了,继续接受教育已成事实,抓住这个契机,和学生一道参与学习,比学赶帮,更能够收到教育的效果、提高威信,比如,和学生共同交流电脑知识学习的体会,或设计一些使用电脑知识的活动;等等。

(2)持有优秀的性格特征的班主任,更易于与学生打成一片,为学生接受教师的教导铺平道路。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免遭遇许多困难而产生挫折感,面临挫折情境的班主任,会形成一种心理压力,从而影响教育教学工作和自身的威信。年轻的班主任,应努力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增强挫折耐受力,养成积极进取的品质,切忌在遭受挫折后,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到学生头上。

第三、拥有班主任独特的仪表、生活作风和行为习惯,它对威信的获得也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教师仪表大方、衣着整洁朴素,会引起学生的好感;生活懒散、衣冠不整、不讲究卫生和做怪动作等不良习惯有损于教师的形象。笔者在做班主任期间,始终注意保持自身的形象,头发长了马上去理,指甲长了马上修剪,看见教室内卫生及教室外卫生不干净,马上组织学生打扫,有时加入打扫的行列;正如此,我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都远胜于其他班级的学生,特别在男生留小平头、女生留齐耳短发,不留长指甲、注意保持卫生等方面都成为典范。

第四、重视第一印象,珍惜“自然威信”。

班主任接班时给学生的第一印象特别深刻。因为未见面时,学生对谁当自己的班主任总是议论纷纷,好奇心重,及至见了面,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才会使之释然,此时,好的一言一行会为今后顺利开展工作带来有利方面。而第一印象不好,学生感到失望,会常向不好的方面解释教师的言行,如此,教师的威信就难以建立。所以,班主任接班后的第一次与学生见面一定要注重第一印象。

“自然威信”是在师生交往的初期,由学生对班主任自发的信任和尊敬而产生的,它建立在班主任所具有的教育者权威地位的基础上,也是教育职业带来的一种不自觉的威信,这种威信很不稳定,随着师生彼此深入了解的变化,此时,班主任切忌滥用自然威信,如果不管什么时候都以权威者自居,师生间的亲近感觉就会越来越弱,救治,自然威信便会淡薄甚至丧失; 而班主任在拥有自然威信的基础上,继续运用自身的品格、学识和智慧去影响学生,就会形成自觉的、稳定的威信。

第五、学做知己朋友,强化心理沟通。

班主任在与学生相处时,要满怀真诚与爱心,和学生坦诚相见,要主动扮演朋友和知己的角色,切实打消学生面对教师不敢吐露真言的疑虑,并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共同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将问题的隐藏面坦然告知,班主任也才能有的放矢,真正解决问题及防治问题再发生。记得,我的学生谢某某,一天让同学捎来这样的家条:“刘老师,对不起,我没有向你请假,今天下午就不去上学了,”请原谅我,我恳求你千万不要对我家长说 非常希望你等明天我来时怎么罚我都行,拜托了。刘老师,您能替我保守这个秘密吗?我相信您见此条,我心理咯噔一下,她干什么去了,留下这个条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明不上学的原因?还是你相信老师,老师也相信你,相信你能平安回来,相信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条途径 第6篇

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和焦点。这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比其他课更容易创设浓厚的课堂氛围。但如果为了渲染课堂气氛而追求表面的热闹,或一味放任学生,以投合学生的口味,或抛开课文,搜奇猎异、故弄玄虚,都是不可取的。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应该有知识的含量和文化的底蕴,让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氛围中,想学、乐学。课堂的起始阶段应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精心设计导语,美化教学语言,穿插名言警句,启发联想,设置悬念。这些都是营造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二、优化教师的“讲”,做到精讲

把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教师的“讲”要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尽量做到少而精,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讨论、多动笔。如采取自学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由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不是一个由全不知到知的过程,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凭自己的已有知识进行自学。另外,我们还可以设立讨论课。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间的信息交流,通过讨论课,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气氛,挖掘课文中丰富的内涵。例如《阿Q正传》一课,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以“阿Q精神在现今的社会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题展开辩论,通过观看电影、阅读小说、查阅资料以及通过网络查询“鲁迅研究网”,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既发展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并与师生之间纵向交流相互交织,构成立体型信息传递。讨论课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其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三、要重视知识发散,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入手

知识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是语文之本,课堂则是传授这些知识的主渠道。但如果语文教学只是在课堂上就课文讲课文、学课文,长此下去就形成了一种呆板枯燥的教学模式。学生听着无趣,教师讲着也无味,这样是不利于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在课堂中,注重对课文知识进行发散,并对发散的知识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以加大课堂教学密度,真正让学生听有所得,学有所获。天长日久,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渐提高,写作水平大有长进。

但是,知识的发散延伸并不是“海阔天空任鸟飞”,我们仍要坚持需要性原则,不能离开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一味“放飞”。精心选择和设计发散点是搞好课堂发散的关键。大到主题或论点、人物、情节、构思表达等相同点和不同点,小到一句能让人联想,给人启示动人心弦的话,只要是精彩闪光处,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文化品味和语文修养的都可作为发散点。

四、要重视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语文课也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教学要依据教学目标,设置一些关键性问题。教师自己则手握打开问题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让它转动起来。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教学模式以及一些古老的教育观念,也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发展。尤其语文教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因此,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几条途径 第7篇

一、掌握规律, 有步骤地培养幼儿语言学习能力

幼儿学习语言, 要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 给幼儿创设条件, 丰富生活内容,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 发展幼儿语言。例如, 在春天, 教师可带幼儿种植, 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 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 思路也就开阔了。在幼儿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秋天到了, 带领幼儿到果园中, 让他们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 然后通过细化的、有层次的提问引导幼儿表达, 说出果实的形状、颜色、味道, 纠正表达中不准确的地方, 然后引导幼儿进一步表达内心的感觉, 教会孩子们表达情绪的词语。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入的新语汇要与孩子已掌握的语汇进行衔接。

二、结合日常生活, 培养幼儿的讲述能力

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所有内容都是幼儿语言学习的有益资源, 老师要善于抓住契机, 引导幼儿学习和发展语言。教师应利用幼儿来园、饭后、盥洗、游戏、散步离园等分散时间, 与个别幼儿有计划、有目地交谈, 在交谈中建立感情, 使他们无拘无束, 有话愿意讲出来, 克服教师说孩子听的做法。孩子有孩子的语言世界, 让孩子互相学习和影响不失为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 在班级开展“快乐周末”活动, 每周一早餐后让小朋友上台来把自己在周末的所见所闻、开心的事情讲给大家听, 教师因势利导,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指导幼儿运用成语、长句等进行讲述。这样坚持下来, 幼儿的讲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无论是什么形式, 主角都应是孩子, 老师的作用在于引导, 切勿为追求表面效果, 对形式和内容规定过多或急于求成。

三、利用角色, 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区域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游戏, 在中、小班与伙伴进行角色游戏时, 言语交往的机会增多, 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如在区域游戏活动中鼓励幼儿积极地用语言交流, 乐于参与活动, 并迅速学会生活交流语言的有效方式。在“娃娃家”中, 幼儿通过自由交流, 模仿成人语言, 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在这样的生活角色扮演中, 让孩子自然地学会表达和交往, 并自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而一旦孩子与生活建立了沟通的渠道, 丰富而生动的生活一定能让孩子享受到语言的快乐。

在大班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开设的语言区很受孩子的喜爱。例如, 我在大班时开展的“我是故事大王”活动, 让幼儿在家挑选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 先由家长讲给幼儿听, 然后让幼儿再讲给自己家人听, 到幼儿园后, 请小朋友互相讲述、交流。通过语言区活动的练习,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讲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丰富幼儿的词汇, 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幼儿凭借语言进入其他领域, 通过语言表达内容以及认知过程发展语言。例如, 在社会领域活动中, 幼儿接触、学习民族和节日等名称, 理解类似“勇敢”“诚信”这样一些道德术语, 在音乐活动中, 幼儿学会用相应语言描述歌曲“悠扬”、“雄壮”等, 通过大量吟唱歌词积累起许多精炼、优美、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并且将语言活动中的经验, 迁移到社会、美术等新的情景, 既能巩固强化已有的语言经验, 又能获得其他领域的语言经验, 从而进一步理解概念内涵, 扩充、修正自己对事物的理解。

突破物理教学难点的几条途径 第8篇

一、创设情境,明白原理

物理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物理课堂。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寻找新知最佳的生长点,由已知生成未知, 用学生明白的话讲他不明白的道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豁然开朗,达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教学效果,真正理解学习难点。比如为了引入“力臂”概念,可以列举生动形象的杠杆实例,学生在幼儿园时玩的跷跷板,试问“一个小孩能把自己的爸爸翘起来吗?”“怎么翘起来?”学生能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生活体验,讲出方法,小孩向远离转动点(即支点)处移动或爸爸向靠近转动点处移动,从而体会到这不但与力的大小有关,还与距离有关,所以有必要引入“力臂”概念。这样让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豁然开朗,感悟所学知识背后的缘由。

二、形象类比,加深理解

仅凭课本中的定义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去理解,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兴趣不高。但教师如果抓住学生类比、模仿能力强的特点, 举出形象、生动、有趣的事例让学生去理解和想象,就能既达到了理解物理概念的目的,又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如短路问题是电学问题中的一个难点,除用实验帮助学生突破此难点外,还可将被短路的家用电器看作是电流需通过的“一座高山”,而在其两端的导线(往往是开关闭合引起)短路通道则比作是“山里的一条隧洞”。有了“隧洞”,电流只会“走隧洞”而不会去“爬高山”。这样就很容易理解短路这个知识点了。

三、发挥多媒体作业的作用,将“死记硬背” 变动态理解

用Flash制作的动画可以模拟实验进程从“抽象”到“具体”,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 并能轻松自如地控制物理过程中抽象的细节描述,更利于学生观察。用Flash制作的动画画面直观性好,立体感强,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印象,可突破学生学习过程中记忆上的难点,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往往会总结出一张利用物距、像距反映成像特点的表格,尽管总结得很好,但对于学生来说,接下去更多的是死记硬背。如何让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就能轻松理解记忆?这时就可用Flash动画,将一支点燃的蜡烛从远处逐渐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同时显示成像的光路(原理),再加上几句顺口溜,只需移动几次,对着动态成像,口中念念有词,学生很快在头脑中有一个动态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根本用不着死记硬背。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几条途径 第9篇

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小至一句话,大至一段话或一篇文章,说的内容可以是续写故事,可以是发表看法,也可以是一则笑话。说的形式力求多样,可以同桌说,小组内说,也可以对教师说,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敢说”、“爱说”、“会说”的习惯。同时,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诸如捉迷藏、爬山、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等有趣的活动。在活动前,提出观察要求,观察后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说给全班学生听。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还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无话可说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其实学生平时所接触的写作素材很多,关键是没有注意积累。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个有心人,积累写作素材。

1. 注重课内积累。

每学完一篇课文,教师应要求学生把好词、佳句摘抄在笔记本上,有的还可以要求学生背下来。在写作指导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这些词句。同时,还要让学生总结出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以便今后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2. 观察生活,勤于练笔。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哪怕是蚂蚁搬家之类的小事,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写出体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真情实感。

3. 多读多背,积累语言材料。

大脑里储存的语言材料多了,写作时就会文思如泉,笔下生花。因此,对学过的课文应尽量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复述或摘抄。在课外阅读时,也应要求学生能自读文章,自学生字,自理文章脉络,并摘抄背诵精华部分。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也为学生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构思谋篇

篇是由多个段构成的,片断是构篇的基础,一个成功的片断会对全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教学时,教师更应重视片断的训练。例如,高年级写人的作文,学生往往对人物的特点写不具体,还常犯千人一面的毛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训练篇的习作之前要先进行“人物素描”的片断练习,通过给人“画像”,抓住这个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特点。在段和篇的训练中,应采取“先分后合”的方法。进行开头、结尾的训练,讲清一般开头和结尾的方式。一篇作文,分部指导,分块练习,即开头、中间、结尾、过渡段等,然后再串成篇。通过这样的分合训练,学生一定会掌握文章的结构,能够独立构思谋篇。

四、及时评价

每完成一篇习作,应鼓励学生自改完善,或者采用小组内互相交流修改的形式,以便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欣赏水平。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习作作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给予表扬、鼓励。在给成绩时,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选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尽可能调动每位学生的写作欲望。为了提高学生写作欲望还可采取一些鼓励性的活动,例如,选读佳作、广泛传阅、定期举办作文比赛以及向报社投稿等活动。

机械工程中节材的几条途径 第10篇

一、机械工程中材料消耗的现状

(一) 在机械产品成本中, 原材料费用过高。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对机械系统近万个企业进行的统计结果表明:每年消耗钢材1000万吨, 占全国的15%—20%。原材料费用平均占机械产品成本的60%以上。

(二) 钢材利用率低。

据统计, 我国机械工业钢材利用率权为60%左右, 与发达国家相比, 有10%—15%的差距。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可节约10万吨钢材。我国机械工业的铸、锻件综合废品率偏高, 造成原材料和能源的浪费, 有人调查过部分企业, 铸铁件废品率为12%—14%, 铸钢件废品率为10%—11%, 有些厂甚至高达20%, 而国外一般低于5%。另外我国重要的基础件的寿命短, 如模具仅为发达国家的1/3。与国家有关机械系统节约材料技术政策中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机械工程中节材的途径

机械工业节约材料的重点是钢材等金属材料, 同时也要注意节约其他原材料。从技术经济角度来看, 机械工业节材必须考虑以下四个方面:降低产品的材料消耗;减少制造过程中的材料消耗量;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产品规定的服役期间。

(一) 采用先进技术, 提高利用率。

采用先进制造技术, 提高铸件精度, 推广精密性成形技术, 在金属件生产中扩大中精锻件比例, 使模锻、精锻件比例提高60%以上;继续推行集中下料、科学套材、改进下料工艺和装备, 推广各种精密, 自动、数控编排的切割技术, 采用带锯床、中温剪切等下料新设备;大力采用先进焊接技术, 减少焊条用量;采用先进的热处理技术, 提高零部件寿命;推广可控气氛, 少、无氧化热处理工艺和锻造用保护气氛加热工艺和装备, 减少金属氧化损失;采用材料表面处理技术, 提高材料表面性能, 实现节材低耗;对于关键基础体 (轴承、齿轮、弹簧、液压气动元件、模具等) , 扩大采用精炼钢和脱氧钢, 以及行之有效的热处理和表面热处理新技术, 显著延长其使用寿命。如上海某公司采用切削活塞, 其材料利用率为43.5%, 改用冷挤压后可达92%。某大型轴承厂采用高速镦锻生产线, 使直径在50mm以下的套圈材料利用率从9.9%提高到42%, 一年节钢1800吨。

(二) 采用先进的防腐蚀技术, 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国民经济中不论哪个部门都毫无例外地存在着腐蚀问题。腐蚀给人们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 它一方面造成设备、零件等材料的直接损失, 另一方面还造成影响正常生产, 恶化操作环境, 影响产品质量, 新工艺不能上马, 设计保守, 以及发生人身安全事故等一系列重大的损失。据有关资料介绍, 估计全世界每年腐蚀损失100亿英镑 (折合人民币约590.8亿元) 。全世界每年金属的腐蚀损失约为全年总产量的20%, 也就是说全世界每年约有1亿吨金属因腐蚀而损失掉。由此可见, 腐蚀是自然界的浪费之一。因此, 防腐蚀也是机械工程中节材的又一重大技术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的防腐蚀材料和方法的不断涌现, 防腐蚀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例如:我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在海军猎潜艇上推广新型电弧喷涂防腐技术, 可使猎潜艇钢结构的防腐寿命从5年延长到15年。

(三) 扩大应用新材料, 改善用材结构。

扩大应用新材料, 改善用材结构, 提高用材水平, 积极推广各种高强度低合金钢、冷成形钢、冷拔钢管等高效钢, 使用切削钢、新型模具钢、感应淬火钢等节能节材新材料;扩大硬质合金材料的使用, 以及节约高速钢和模具钢等, 扩大粉末冶金材料在汽车、拖拉机和家用电器等方面的应用;在汽车、农机和交通运输设备中, 开发应用工程塑料和复合材料。比如用高强度低合金钢代替普通碳钢制作一般承载构件, 重量可以减轻10%—30%的。

(四) 提高产品设计水平, 充分发挥材料潜力。

提高产品设计水平, 充分发挥材料潜力, 降低材料消耗以轻量化为目标, 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 优化设计, 有限寿命设计、防腐蚀设计和价值工程方法, 使产品既可靠安全又结构紧凑, 用材合理;适当提高材料使用强度等级, 充分发挥材料性能潜力, 降低材料消耗。如对EQ-140汽车桥壳进行疲劳研究和优化设计后, 每台减少5千克, 新设计的经济型数控车床与普通塔车床相比, 采用数控伺服机构后, 省去刀架和溜板等, 零件数目减少2/5。

(五) 大力推广再制造工程的研究及应用。

再制造工程是正在发展中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和新兴产业, 在国外也仅有十几年的历史, 国内有许多单位正在进行再制造领域的研究。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使用表面工程技术进行设备零部件的再制造研究和应用;装甲兵工程学院、空军第一研究所、空军工程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对装甲车辆、军用飞机, 舰艇的延寿作了大量的试验和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国内的一些部门对修复热处理已经做了尝试工作, 如对长期服役过的发电设备上的某些重要零件进行修复热处理。应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对重载坦克车辆零件进行再制造修复和强化, 实车考核证明用再制造技术修复和强化的零部件比新品的相对耐磨性提高1.9—8.3倍, 寿命提高2—3倍。对首钢从比利时购进的二手连铸设备中的三百多件大型轴承座和轧辊, 经再制造修复后, 已使用数年。目前一些单位已经开始了汽车、计算机、空调、电冰箱、摩托车等产品零部件再制造的研究工作。再制造工程技术不仅能恢复原产品的技术性能, 而且能及时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改进提高产品的技术性能和可靠性, 从而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再制造产品的费用仅为新品价格40%—60%, 达到废物利用, 变废为宝的目的, 为降低材料消耗, 节约原材料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三、对节材途径的展望

(一) 面临进入WTO新技术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再制造业是应付这种挑战的一种有效手段, 使用再制造产品 (下转第33页) (上接第195页) 将再制造业降低成本, 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

(二) 将节约原材料贯穿于原材料生产、产品设计制造及使用的全过程, 其中在制造过程中节材是潜力最大、最易见效的一个环节。因此要大力开发和使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 大幅度提高国产技术装备水平, 加速传统产业技术升级。

(三) 基于以上论述, 我建议在上世纪90年代出台的有关节约材料技术政策的基础上, 力争在行业平均钢材利用率达80%, 铸造综合体废品率下降5%以下, 重点骨干企业下降到3%以下, 并将关键基础件的平均使用寿命延长到30%以上。

四、结语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资源、能源及环境保护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 材料的工程应用必须对之有所考虑, 特别是对于大批量生产的零件, 所用材料应该来源丰富, 顾及国内的资源及市场供给情况, 并应尽量选用生产过程耗能低的材料。节材与节能的结果必然减少了环境的污染,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 节约原材料, 代用稀缺物资应是现代机械制造工程必须继续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翁世修, 吴振华.机械制造基础.上海交大出版社, 2009.

农民增收的几条途径 第11篇

一、对待学生要有耐心,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不因学生的家庭情况、经济地位,以及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私人关系有重点的关心,有选择的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把总体成绩提上来。还要对学生不偏心。有的教师就是采取对后进生不闻不问的态度,管他学不学。我并不是这样的反而我对后进生会更偏爱一点,因为他们不是不想学,而是因为基础太差。只要我们耐心辅导,也不难发现,其实他们也爱学习,只是他们被人忽视罢了。如果把后进生的成绩抓上去,总体教学质量一定会有一个“飞跃式”的上升。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献出一份爱,宽容一点,用高尚的品质感化每一个学生。

课堂教学中,不要老拿学生发火。比如,有学生睡觉了。教师要调查清楚再下结论,不要用语言挖苦他们,也许他们是帮父母干活太累没有休息好而睡觉的。有时是因为教师讲课太枯燥而睡觉的。如果是前者,还应该表扬学生会孝敬父母,帮助父母干活。但要好好跟学生讲,以后要休息早一点。不要在课堂上睡觉。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就是教师的原因了。教师应该调节一下自己上课的方式了,那么就要掌握好课堂艺术,使教学语言要形象化,有幽默感。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教师才能把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教学质量肯定好。如果课上得枯燥无味,一味的板着面孔上课,没有幽默感的话,可想教学质量如何能提高?

三、在教学中,要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

有的老师上课,从不留时间给学生思考,给出题目后生怕学生答不出,急切的把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不但培养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所以,要让学生多思考,大胆质疑,让学生有“我想学”“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心理。学生想学了,教学质量一定能提高。

四、在教学中,要突出知识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

另外,要积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去探究问题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兴趣之后,他们就会自觉,主动,积极地去进行学习,对所有的知识就会愿学,乐学,好学。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要设计符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发展目标,使每个学生看到学成功的希望,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要手脑相结合,讲练相结合,因为只有手脑相结合,讲练相结合,才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个内容时,如果就是讲一些理论知识的话,学生就会觉得非常的枯燥,并且知识也掌握得不牢。但是如果叫学生动起手来,效果会是不一样的。首先,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学过的平面图形,剪下来折一折,看一看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称,两侧的图形怎么样。这样再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学生就会记得很牢。在操作中,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器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挥思维。

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合作学习,首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独立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基石,没有夯实的基础,合作学习知识空中楼阁。所以,出示讨论题目以后,要留给学生看题、审题的时间,让学生看懂题意诱发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做好小组合作讨论的心理准备。其次,是要给学生合作研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小组里各成员的特长,以小组为单位积极的讨论充分实践。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这一内容是=时,引导小组共同讨论。首先,操作前小组成员要想好拼成什么图形,打算怎么剪拼,然后动手操作。组织小组交流。请大家把各自的拼图展示给大家,并且介绍你们组是怎么拼的?拼的什么图形?接下来,推倒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出示讨论题:1、在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2、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组内互相交流,并试着写出推导过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的推导,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可见,运用好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还有一点就是对学生的评价要有针对性。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可找的优点对学生评价。要使学生知道自己错在那里,为什么错,怎么去改正。尽量发现学生的优点,一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你一定能行!”“有进步!希望下次更好”“你真勤奋!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进步”。尽量用好的、有激励作用的评语去感化学生,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学质量定回提高。

加强班集体建设的几条途径 第12篇

一、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 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合, 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会产生梯次激励效应, 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作为班级组织者的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 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 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每一个集体目标的实现, 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 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培养正确的舆论, 形成良好的班风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从而影响和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在扶正压邪、奖善惩恶的过程中, 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 班内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 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讨论、评价, 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 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

三、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抓在细微处, 落在实效中”, 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 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 而在细致管理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民主。班主任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管理, 创设各种表现机会, 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 形成民主管理气氛, 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 民主意识得到培养, 管理能力得到增强。几年来, 我按照魏书生先生的一些做法, 在班内实行“分级管理制”, 把班内大小而琐碎的工作分配到个人, 使每个人都是官, 都是班内小主人, 这种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民主激励效应。

四、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

班主任的管理措施要得以顺利实施, 必须依赖班干部这个集体核心的支持, 通过这个桥梁才能建设一个和谐、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为此, 我在健全班干部系统方面花费了大量精力, 做了大胆的尝试。

1. 经全体同学推荐、

班主任批准, 确定两名品学兼优、敢于主持正义和有较高威信的同学任常务班长。主要职责是:统管班级全盘工作;对组长进行工作指导和考核;向班主任提交每周班务情况报告;主持班干部会议。

2. 全班分成三个大组,

每组由学生推荐一名组长主持组内日常工作。其职责是:全权处理小组日常事务;每周两次向常务班长汇报小组情况;负责对本组组员的日常行为考核;每周向班主任提交周工作情况报告;负责召开小组会议。

3. 班内设学习委员、纪律委

员、宣传委员、劳动委员, 各学科设两个课代表。职责任务分明, 各负其责, 做到事事有人干。

全体班委会成员每周向全体同学提交述职报告, 接受同学们的监督和评估。通过对班干部系统的优化, 有效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进取心, 强化了他们的“参政”意识和“自我管理”的愿望。庞大的班干部群体, 使多数同学得到了锻炼, 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同时, 也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班干部高度的负责精神和出色表现赢得全体同学的信任和支持。班级的一切事务, 除重大思想教育活动由班主任主持开展外, 具体事务均由学生自行处理。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 使班干部有了成就感。

五、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集体活动能发挥娱乐、导向、育人的功能, 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参与班级各项有意义的活动, 在活动中, 促进学生相互关心、尊重理解和协作的关系。许多优秀班主任的经验表明“寓教育于活动中”, 对实现班集体的共同目标, 对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教育活动则需班主任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来确定。当然, 良好的班集体的形成还需要有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才能更好地完成以上工作。

上一篇: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下一篇:和谐现代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