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

2024-07-24

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精选12篇)

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 第1篇

一、对症下药, 设计课型。

1. 听写型。

主要是抓基础知识。知识在于积累, 初中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 教学中有意识地注重记忆能力的培养,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促进知识的积累, 变知识为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中学课本每一册书都有一些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词, 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 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记忆, 以听写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使学生养成较好的习惯, 从而提高他们的记忆力。

2. 图画型。

主要表现在古诗的学习上。大家都知道, 我国古诗大都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语言精练、含蓄、形象, 学生对诗内容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学生能把诗中意境通过想象用画的形式描绘出来的话, 则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因此, 我在教读古诗词时, 一般是先要求学生多朗读几遍课文, 然后让学生作画, 通过学生画面的内容, 可以了解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实践能力。这样做既避免了老师逐字逐句讲解诗意的辛苦, 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诵读型。

对一些现代诗歌抒发感情的理解, 我认为通过诵读的方式来进行, 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讲《长征》、《四渡赤水出奇兵》时, 针对《四渡赤水出奇兵》歌唱式和《长征》运用绝句琅琅上口易记易诵的特点, 采取听录音, 教师示读, 学生分组读, 个别读, 朗读比赛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在此过程中, 老师始终是站在组织者的位置上, 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地朗读出诗歌。

4. 演绎型。

中学语文课不是一门单纯的知识课, 而是一门具有一定的犹如艺术课、体育课那样的实践课。但凡实践课, 光听老师讲, 学生不亲身去实践去练习, 是学不好的。初中有些课文是可以通过小品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学习掌握的, 如《郑人买履》就可以安排几个学生, 分别扮演买者和卖者把在家和在集市的情景在课堂上表演一下, 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九年级课文如《陈毅市长》、《我的叔叔于勒》、古文《捕蛇者说》这些有人物出场, 要求理解人物形象的课文都可以借助演绎的形式来学习、领会、把握。所以, 我在教这些课文时, 往往是先把写作背景简单交待一下, 便开始安排表演。如《捕蛇者说》的表演, 首先, 我提出表演要求:柳宗元是个官员, 因其是文人, 话语应该是严肃的、文雅的;而捕蛇者 (蒋氏) 则是语露悲哀、凄凉与无奈。表演时要把这些人物的心情表现出来。结果是上台表演的学生尽情发挥, 把人物的情状表演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蒋氏扮演者, 不但语言凄苦、愁眉苦脸, 边说边哭, 用衣袖擦抹眼泪, 还做出一些更为细腻的动作, 让人看了忍不住悲从中来, 部分学生还流下眼泪。能够在表演上达到如此境界, 说明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实践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传授方法, 培养习惯和能力。

想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授之以渔”的目的, 使学生终身受用, 我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深深体会到:要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最好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初中课本每个单元都有单元提示, 每文后边又有探究练习, 我在教学中, 一般是先让学生看单元提示, 总体上了解本单元要求掌握的知识和通过什么方法掌握, 具体到某篇课文时, 先以提问口答、多媒体等形式来检测学生预习情况, 从中感知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情况, 然后再针对较难理解的字、词、句、段、篇章结构进行剖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课前主动预习、会利用课本学习的好习惯, 又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 真正把精力放在释难上, 学生学得轻松, 教师教得轻松。这样,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 自学能力也就慢慢提高了。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 第2篇

西乡县城关镇中心学校曾霞

[摘要]课前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益的有效途径。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既要充分认识预习的重要性,科学指导学生提高预习的能力,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丰富的预习方式,并进行科学评价学生的预习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关键词]预习;方法;指导

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抽一定的时间进行预习,掌握要学课文的有关内容。但现在好多家长忙于事业、应酬、娱乐,疏于孩子的管理与辅导,多数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没有预习能力和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既要充分认识预习的重要性,又要科学指导学生提高预习的能力。通过各种评价、激励让学生喜欢预习,学会预习,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发挥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语文预习能力的重要性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开始,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学生预习得充分、合理、有效,不仅有利于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必然促使教师更加深入地去解读教材,预设课堂。学生的预习与教师的预设相互交融的时候,就是课堂最具生命力的时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预习可以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创造的快感。

课前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益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计预习作业并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培养学生语文预习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布置预习作业时就直接说回家预习某某课,但是没有教学生怎样预习的方法,学生有的只是读一读课文,有的学生人连课文都可能没有读通顺就草草了事,这样达不到预习的目的。每个学生个性、能力、习惯差别很大,他们的接受、理解、感悟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告诉我们:预习

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设立恰当的预习目标。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如何来落实这项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指导预习方法,培养预习能力

小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要讲究方式,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预习过程中,所设计的预习内容和知识应做到比较广泛,要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人、事、景、物、地点等等内容,涉及课外知识还要查阅有关资料,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课外知识摘抄本,把查到的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能提高预习的积极性,激发了课内的阅读的兴趣。如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预习要求:①读通、读准课文,②自学生字新词,扫清字词障碍③通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④细读课文,自学质疑,找含义深刻的句子,做好标注⑤尝试解答课后思考题,做好标注⑥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又如六年级口语交际习作二《民风民俗》,提出预习:①搜集资料,了解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地方戏剧、文化遗产特点等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②可以做成多媒体课件上台展示③可以表演、解说等。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预习要求,如:一年级下册《月亮的心愿》一课,课前让学生根据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1)读:把课文读通顺(至少读5次);(2)圈: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划出生词。(3)动:动手给生字注音、组词;(4)标:标上每个自然段的序号。(5)问:在不懂的地方画上小问号。预习完后要求家长签上字,第二天上课时,经检查,学生预习完成的较好。

实践证明: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预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自主预习的兴趣和习惯,教学中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习,轻松解决重难点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落实了高效课堂。

2、加强预习检查,养成预习习惯

良好的预习习惯来之不易,教师要反复培养训练。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如,低年级字词教学中:在课堂上开展预习生字词大比拼(多种方式检查学生读字词),看谁组的词多,谁用最快的速度记住字词等。二是及时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要认真检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时,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三是开展有效预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很多同学为争取到交流的机会,在预习时会格外用心,良好的预习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3、科学的评价,激发预习兴趣

学生对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后,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及时的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一定评价,给予学生一些激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喜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的完成,使课堂教学效果有所提高了。所以,对学生的预习,每天都要进行检查和评价。检查时,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作业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看看预习作业完成的情况。再结合课堂教学环节,不断地渗透预习的交流。

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某个句子的理解感悟时,教师评价:“预习得认真,到位。预习时读得真仔细”等。在字词检查时,学生不单是会认生字新词,而是展示自己独特的学习收获。有的向同学们提示读音,有的强调容易写错的地方、记字的方法,有的交流自己对某个词语的理解。教师可说“你真是个识字大王”。朗读课文是比较简单的,也是大多数学生都想参与的环节,有的学生就读得又有感情,又流利。这时,教师就应及时予以表扬:“预习时你肯定把课文认真地读了好几遍了。”学生在学习交流中体会到了预习成功的喜悦,这样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课堂的气氛都会更加融洽和热烈。

评价主体上来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的合作预习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的评价。从评价的标准上来说要突出差异性,不能以同一标准来度量。

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3篇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心理自由,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可发挥到最高峰。”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和谐、友爱、宽松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因而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在《以学者为中心》一文中指出: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潜能。可见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学习和创造的前提。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营造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利。

二、鼓励质疑问难,勇于创新

“读书贵在有疑”,这是十分有道理的。“疑”是读者对文章精读、思考的结果。只有在深入读的基础上,才能提出疑问。质疑的过程实际上也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仅可以开拓和发展儿童的创造思维,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称象》一文,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认为可用泥土代替石头;还有的学生认为可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即省时又省力。这位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完善的。

三、开启求异思维,促进创新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突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在教学中,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抓住“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设计这样的思维训练题:“那歌声真好听,那就放一段鸟叫声(配乐)给你们听听。

请闭上眼睛,围绕课文内容和中心,想象鸟儿在唱什么?”一段鸟叫声放完后,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纷纷说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环境真幽静,晚上睡觉很舒服。”“这榕树又大又茂盛,真好玩!”“‘这里的农民真好,不许人来捉我们,我们生活得多么快乐!”“我们无忧无虑地在这乐园里活动、栖息,就像在天堂里一样幸福!”……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即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领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故技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的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了人家东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气了,立即还击:‘你这是胡说!’刚一张口,肉就掉到了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像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了升华。

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 第4篇

一、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来源实践,因此应借助学生课前搜集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利用它自学课文。

例如:《窗前的气球》写了科利亚得了传染病被医院隔离,感到孤独,同学们从窗户升起气球去慰问科利亚,科利亚心情好些了,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课前我让学生了解:传染病医院会对病人会用什么方法?上课之前再问:“假如你得了传染病被隔离,你有什么感受?”

新授课时要求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去阅读课文。首先,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其次,自学课文,理解科利亚被隔离的孤独;最后,理解同学用气球问候的真情。由于有了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自学结合其思考,较容易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到同学之间的真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二、根据课型特点加强课外延伸

叶老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应把学生学习的视野引到课本以外的世界。我们可以根据课型特点向课外延伸。每周可以布置主题阅读。如课内学了《忆铁人》《黄继光》等课文,布置学生阅读有关英雄的故事,利用班队课组织交流。

再如古诗文大比拼。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读千古美文,做华夏赤子。利用语文活动课,进行古诗文大比拼。活动中进行诗歌教学的主题构建,开展主题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如不同季节背、写不同季节的诗,写雨的诗,写风的诗等。还可以从诗人入手,比赛谁对这位诗人写的诗背的多。

三、用心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立学以读书为本”。在小学阶段,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语文实践,朗读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正确、流利、有感情”就是指导朗读的基本标准。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识字识词识句,而且培养了学生理解感悟表达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方面,常用的是以下两种方法:

(一)范读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范读是一种最简单最实用的指导朗读的方法。但要注意不要大段大段的范读,因为这样不仅侵占了学生的读书时间,而且学生也记不住。学生哪一句没读好,哪一个词没读好,就范读哪一句哪一词,学生一学就会,效果非常好。当然,要范读好,作为老师在备课时自己首先要认真地朗读课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用体态语言示意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用神情、身体尤其是手势来示意学生哪个地方读重,哪个地方读轻,哪里要拖音,哪里要停顿,效果也是很好的。

通过长期的朗读训练,可以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有的学生不写错别字了;有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有的学生作文越写越好了,更让人兴奋的是,班里读书好的同学越来越勇敢、自信了。这些难道都是朗读的功效吗?应该没错的!学生通过朗读,有了丰富的语言存储,他的识字、阅读、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通过朗读,文学作品中优秀的人物品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使他们变得更加优秀。

四、适当开展校外语文实践活动

为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融合沟通,拓宽语文学习的时空领域,我们结合语文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种实践活动。

如清明节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瞻仰烈士纪念堂,缅怀英烈;春游时,组织学生观赏大自然的美景,举行以“自主自理”为内容的野炊活动和各项有意义的比赛,让学生尽情地活动;参观旅游景点时,让学生撰写导游词;搞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

通过这些活动,真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用语文的重要性,培养了兴趣,提高了认识,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

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怎么培养 第5篇

课文阅读,生字词是基础,课前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写入手。⑴读。读就是初步阅读课文,要求至少通读2遍以上。在读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感受课文的语言美;⑵圈。圈就是在初读课文时圈点出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备下一步解决;⑶查。查就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利用工具书,认识生字、会写生字,从生字的音、形、义等方面入手。可以在文中字词旁标注含义,在文后的生字表旁标注音、形,也可以准备预习本,在预习本中标注;⑷写。写是在练习本中规范、工整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抄写的数量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

2.朗读课文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小学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与保障。朗读要做到熟练、流利的程度。不同体裁的文章,朗读的要求也不相同。记叙文的朗读要求,要做到学生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初步把握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朗读,要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同时,要做到放声朗读,边读边想,读准字音、理清课文的脉络、思考解决文课中的问题。

3.初步发现与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要求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比较高层次的阅读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分步练习:第一步,边读边想,找出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上下文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写在句段旁边。第二步,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联系课后问题并加以解决,把自己的收获写在书中恰当的位置;第三步,发现问题,质疑。在课文中针对句段、课文内容情感,还发现了哪些问题,能解决,就把自己的观点写在旁边,不能解决的就写在笔记本上,以便在学习中交流。

4.收集相关资料

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6篇

一、重视语言积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这句话无疑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学习、工作或是在对人生目标的追求中,成功并不是一瞬间的功劳,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懈努力的。积累需要坚强的毅力,它是从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要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需要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

大家都熟知的伟人马克思,他为了写出《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他几乎掌握了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在他的头脑里积累和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由此可见,他在积累这条成功的道路上付出了多少的艰辛和努力。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其核心就是语言的积累,没有了积累,说、写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积累与能力相比,是更基础、更核心的东西。一个人语言积累的水平,决定着他语言素质的优劣,决定着他语言能力的高下。

积累不是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仅仅是要求学生把课本中的内容装进大脑,而没有进行思考,不能运用,这是低效率的积累。而我所要求的积累是让学生在记忆语言材料的过程中,领悟前人如何运用语言,驰骋想象,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力。

积累的有效方式是摘抄与背诵。摘抄工作难度不大,只要努力,有持久的恒心,人人都能做到。有不少孩子还在诗文中配以了插图,使自己的摘抄本别具一格,这不仅能加深对所摘抄内容的记忆,而且还颇具有纪念意义。除此,我还定期每周进行一次班级交流,规定每个学生必须上台一次。对自己所摘抄的内容进行朗读、背诵、讲述皆可,也可谈谈自己对所摘抄内容的一些感想。最后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重点点评等形式来找出孩子们摘抄内容的优缺点,如果有多数学生都喜欢篇幅不长又朗朗上口的诗文或段落,,则要求全班背诵。事实证明,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加强了学生的文学积累,对训练学生的语感也很有帮助。

二、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加强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个人阅读文学作品的水平与想象力密切相关。想象能够加深理解,开阔视野;可以训练思维,培养能力;还能帮助记忆,促进知识的积累。作家们通过想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凝聚成文字,而读者则依靠想象把文学中的内涵充分地释放,深入的阅读必源于深入的想象。因此,要想学好语文,想象力是不可缺少的。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展开想象,让学生在情感的波动与美的感受中阅读作品。如学习《牧场之国》中“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段时,眼前就要展现出一幅骏马、牛羊在辽阔的草原上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教师应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领会牧场的自然、祥和,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时,学生不仅要知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还要能想象出听到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时是怎样的感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感。

如果说丰富的积累会成为想象的胚芽,那么,想象就会开放出创造之花。因为想象是人类发明创造中最重要的心智活动。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会具有创新精神。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必要的。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的创新、科技的创新已成为当今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标志。现在的学生是我国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想要让学生在写作上克服畏难心理,改掉立意缺乏新意的毛病,教师就要注意学生的作文兴趣、积累、想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特征。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當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又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时,只要教师积极地加以引导,创造能力的培养就会水到渠成了。

一方面,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教材学习中质疑、解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让他们尽力地展示自己,调动平时的积累,大胆想象,不断创新。当然,教师要把握住课堂,要既能聚焦中心,又能风行水上。

另一方面,通过作文训练,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着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努力提高他们的自创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教师要积极加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合乎情理,而非天马行空,为追求立意求新,而脱离实际。

参考文献:

[1]刘娟.论小学语文教育中语文素质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37).

[2]傅贵成.智趣语文:有意思·有意义·有意蕴[J].语文知识,2016(16).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第7篇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基础, 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 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 学生对阅读感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才会减轻疲劳感, 才能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享受, 才能感受阅读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兴趣呢?

1. 推荐适合的、学生喜欢的读物。

(1) 根据学生实际推荐读物。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内容, 可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卡通、动漫等活泼有趣的读物;中年级的学生喜欢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 可推荐他们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高年级的学生喜欢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内容, 可推荐他们读科普、名篇佳作等精学习《赤壁之战》, 可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

2. 阅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1) 读一读、画一画。

学生读书后, 总有一种想表达的冲动, 根据小学生喜欢“涂鸦”的特点, 可要求学生画出所读的故事情节, 并配有文字说明, 然后不定期地举办画展, 让学生互相欣赏画作, 从而感受阅读的成功和创作的乐趣。

(2) 读一读、演一演。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演潜能和表现欲望, 这就要求学生把所读改编成课本剧、童话剧等, 并且要利用班队会进行课本剧、童话剧等的表演, 创造一切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3) 读一读、讲一讲。

讲故事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可经常要求学生开“故事会”, 给学生提供讲说的机会, 为了激励学生, 每次还应评出“故事大王”。

(4) 读一读、比一比。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 也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所以要经常开展诗文朗诵会, 比一比, 谁朗读得最棒, 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 感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 同时也培养了良好语感。

二、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有清晰的阅读意识。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 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教师改。”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

1. 教给阅读的方法, 培养阅读能力。

常见的阅读的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等。朗读是眼、耳、口等多种感官以及大脑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识活动, 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

2. 认真上好讲读课。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读书课, 应该指导学生好好地去读, 美美地去读, 从读中理解, 从读中品味, 从读中欣赏。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拓宽学生视野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 增长见识,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是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 所以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盎然、如痴如醉, 充分享受着阅读的自由、阅读的快乐。对学生的课外阅读, 教师也应该给予指导。

1. 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培根说:“笔记不但可以加强记忆, 而且使人精明。”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养成读书时摘抄好词佳句、记录读书心得的习惯。

2. 指导学生写读书心得。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写结合,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 开阔了视野, 积累了知识, 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 或感受最深的人、事、段及其写法等点评, 或写写读后的感想体会。点点滴滴都是学生的收获, 应该写下来, 久而久之, 有助于习作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语文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8篇

一、培养观察兴趣, 养成良好习惯

生活是美好的,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 我们要善于捕捉、观察、发现, 才能充实头脑, 美化心灵, 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认识客观世界, 才能从不断的观察思考中积累写作素材。因此, 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 我们要在平时就注意学生仔细观察能力的培养, 从兴趣入手,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小学生总是抱怨生活单调, 无物可写、无话可说。究其原因, 主要是他对生活缺乏观察或者不习惯观察思考, 再加之受各种心灵因素的影响, 往往在观察事物时, 不够仔细、不够深刻。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会缺乏真情实感。

尽管小学生的生活范围狭小, 所见所闻有限。但是, 就是这么一方天地已经足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只是我们平时指导的不够, 因此只有在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多看、多思, 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 对周围的点点滴滴, 持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并及时把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养成良好的观察思索的习惯。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 要选择学生好奇的有趣的事物进行, 不断地培养观察兴趣。春暖花开时, 带学生去野外观察自己所喜爱的景物、人物、动物、植物等;观察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场面, 把细节记录下来;待人接物时, 要注意观察现场人物的举止言谈……久而久之地就会对身边发生的事情产生兴趣, 在观察的同时, 自然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二、明确观察目的, 捕捉事物特点

小学生年龄小, 生活阅历少, 往往对身边的事物走马观花, 抓不住事物的特点。因此, 在指导学生观前, 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 用发现的眼光, 去捕捉生活中的感兴趣的景、物、人、事。为以后的写作积累起丰富的素材。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观察事物时, 能有所把握, 可以在观察前多读一些类似课文, 并以其为例, 加以借鉴。而且要注意观察的顺序, 要有侧重点, 如在精致观察中要注意远近、上下、内外、高低等顺序关系。移动观察时, 要做到景随步移, 记叙时把观察点交代清楚。把握好这样的顺序关系, 就能抓住体现事物本质特征的地方, 确定好观察的重点。以《赵州桥》为例, 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 发大水的时候, 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通过这段描述, 我们完全

可以看出, 作者就是抓住了观察的重点, 按顺序进行了描写, 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给人以完整的印象。这些观察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观察练笔同步, 提高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这就为我们进行作文指导点明了方向。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 要靠积累, 我们在授之于法的同时, 还要指导学生去组织运用。才能厚积而薄发, 练就出一支生花妙笔。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好作文的源泉。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去听、去看、去想、去做, 并告诉他们如何听、如何看、如何想、如何做, 再把这些感受随时写出来, 要勤于练笔, 不必要受命题范围、体裁形式的限制, 只要能发挥自我, 写出真情实感就行。对于学生的习作, 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的要加以表扬, 使其拥有成功的喜悦;对于观察不认真、不仔细的, 要进行谈心鼓励, 不能一味地批评, 建议其以自己的形式进行练笔、多谈感受、在养成积累素材习惯的同时, 观察能力和写作水平也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总之,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多为小学生创造观察的条件和机会, 指导他们进行观察的方法, 形成良好的习惯, 随着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孩子们的作文就会言之有物, 内容就会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田荣俊.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概论[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第9篇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教育不懈的追求,阅读能力是小学生迈进科学殿堂的基本能力,是学生学习其他科学的基础,不论是数学、品德、科学等主要科目还是艺术、健康、法制等附属科目,阅读能力的不足,都会造成学生学习的阻碍。

各教育专家及广大教学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从未终止过,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岳秋景从教师、课程、学校三方面深入剖析了当前小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蔡文举论述了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教学与阅读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李格从《语文课程新标准》出发,研究了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权玉顺论述了小学生自主性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纵观目前研究策略,探讨类的文章占要内容,缺乏对小学生阅读能力深层次内涵的探讨,研究过于肤浅和表面化,缺乏对小学生阅读能力水平、阻碍等现状的数据支持。因此,深入分析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其现状水平调研,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其水平提升策略探讨非常有必要。

二、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内涵

阅读是学生对文本知识的获取过程,对小学语文而言,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将课本、课外读物及其他载体的文本内涵进行理解、转化和记忆的过程,其核心是理解,是将文本内涵转化成小学生贯式思维的过程。阅读活动的顺利完成应该具备识读、理解、评价、阅读技巧四个方面能力,即阅读能力应包括四个要素能力,识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阅读技巧。

识读能力是学生对字、词的认识,它是阅读能力的基础,通常识字量作为其能力高低的评价标准。理解能力是学生通过对字、词、段、篇的辨认理解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文章结构、表现形式、修饰方法的把握能力。评价能力是对文本表达思想的评判能力、文章优劣的总体判断能力。阅读技巧是提高阅读速率、提升阅读效果的经验方法总结。

和成年人相比,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一方面,由于年龄原因小学生的四个要素能力都不健全,识字量普遍不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较低,缺乏阅读技巧。另一方面,小学生更喜欢直观形象内容的阅读,熟悉内容的重复阅读,侧重阅读对象的趣味性。

三、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

为科学了解小学生阅读能力现状,本研究设计了“小学生阅读能力调查问卷”,为避免小学阶段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局限和文本交流之间的障碍,调查对象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3份,有效问卷100份。

(一)小学生阅读能力情况不容乐观

本次调查中对小学生阅读能力非常不满的占13%;不太满意占19%;一般占43%;比较满意占22%;相当满意占3%,不满意总人数占比为32%。由于小学语文教师参与学生教学工作一线,对小学生的认识较为全面和客观。调查结果反映出目前我国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不足,这跟当前时代发展的形势要求不符。

(二)识读能力、阅读技巧是制约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

问卷对制约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合相关文献和对阅读能力内涵的分析,问卷将其原因列举为识读能力不强、理解能力不强、评价能力不强、阅读技巧缺乏四个方面。调查发现识读能力不强(82%)、阅读技巧缺乏(79%)是小学生阅读能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四、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探讨

(一)提高认识,创造良好氛围

提高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对识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阅读技巧的关注;提高学生对阅读能力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向阅读学习和锻炼倾斜;提升家长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认识,为学生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

(二)丰富内容,提供优秀素材

一方面,学校为学生创造课内外阅读的条件和资源,丰富学生可阅读的资料,让学生“有的学”;另一方面,提升学生阅读素材的水平和质量,针对学生发展阶段和能力现状多选择经典著作、图文结合的著作向学生提供,让学生“喜欢学”。另外,要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书店、网络等多种形式获取感兴趣的阅读素材,让学生“学的渠道多”。

(三)研究方法,传授阅读技巧

小学语文教师应主动加强对学生识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阅读技巧的学习和研究,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师生交流、课外活动等多样的形式向学生传授阅读技巧。并组织阅读竞赛、学生课堂讲故事等丰富的活动,通过表扬奖励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荣誉感,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探索阅读技巧。

(四)加强锻炼,巩固阅读效果

根据小学生阅读能力特征,通过重复阅读、多次阅读、背诵阅读等多样的锻炼形式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制定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计划,将“新”“旧”阅读对象进行科学安排,使学生记得住旧知识,学的好新内容,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从国内研究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现状,发现目前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容乐观,识读能力不强、阅读技巧缺乏是小学生阅读能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识读能力,阅读技巧

参考文献

[1]岳秋景.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14).

[2]蔡文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

[3]李格.强化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

谈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10篇

一、语文能力的培养概说

语文能力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是可以培养的, 只要措施得当, 方法得当, 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可以很快提高。用什么样的方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成绩呢?这正是我们近年来重点探索的课题。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成绩, 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严格按照小学生语文能力结构框架开展实验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不仅提倡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而且也严格按照前面所提出的语文能力结构, 来培养学生与语文有关的思维品质。

2.提倡语文教学中的多因素的结合。语文教学的任务, 应显示出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 为了使这种教育的功能得到发挥, 应当提倡五种结合:文与道的结合, 语与文的结合, 听说读写的结合, 智育与美育的结合, 抽象逻辑思维与形象逻辑思维的结合。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措施

(一) 听说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多数语文教师由于片面地追求教学成绩, 而不太重视口语表达问题, 也不注意训练学生听话和说话的能力, 因此导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差。于是在语文教学中, 应该做到听说领先, 把口头训练与书面训练摆到同样重要的地位, 使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听的能力的培养:听的能力要从语音抓起, 要求一年级的学生, 从掌握拼音开始, 天天听广播, 用拼音记下一条新闻的题目;利用“天天说”机会, 要求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 直至高中毕业前, 迅速记下说话的内容, 且及时对答案加以强化;课堂上有听话训练, 甚至听配乐朗诵;听力有考查, 作为语文成绩的一个部分。

(二) 阅读能力的培养

1. 朗读和默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能力的提高, 有一定的要求, 必须有一定的技巧。具体说来, 要求包括:正确、理解、流利、有感情。技巧包括:语调、速度和节奏、重音 (逻辑重音和心理重音) 。

默读能力的培养, 因为朗读是默读的基础, 所以对朗读的某些要求, 如正确、理解, 也可用于默读。默读能力的培养, 最好是与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进行。

2. 理解词、句和修辞结构能力的培养。

小学低年级着重解决“字”的问题, 具体来说, 是拼音、识字、写字的问题。小学中高年级之后, 着重解决“词”和“句”的问题, 小学高年级在用词造句中加进一些初步的语法和初步的修辞知识。

3. 阅读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意思, 是语文篇章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既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又是概括能力的一项训练。因此,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提高阅读中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必须切实抓好以上三个环节。

(三) 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它是书面语言活动的高级形式。它的基本要求是能够连贯地、有顺序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使别人能够理解。作文教学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现代语文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心理, 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文风。

1. 根据写作过程的发展规律安排好作文教学。

写作能力的发展经过“准备”、“过渡”和“独立”三个阶段。 (1) 加强小学低年级的“看图说话—看图写话—忆图、景写话”的练习。利用小学中的插图引导儿童观察想象, 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时刻注意语言的规范, 用词的准确为学生做好示范。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看图说话—看图写话—忆图、景写话”练习、写话比赛,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可培养学生平时注意积累的良好习惯, 从而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注意选好范文, 引导学生从阅读想写作过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让学生练习“仿写”, 在仿写过程中, 不再强调有明确的中心, 有完整的结构;不再强调怎样开头、结尾;不再强调怎样开头、结尾;不再强调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只要求学生说真话、写实话、写出真情实感。 (3) 培养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能力时, 应加强片段练习, 语文教师要通盘考虑, 一个学期写几篇作文, 其中有多少篇是片段练习, 必须有个计划。

2. 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关、内容关和选择关。

(1) 提高阅读, 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语言水平, 必须在阅读中提高。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正是这个道理。 (2) 通过观察, 丰富学生写作的内容。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呢?一是向学生明确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和具体方法, 使他们对人物、动物、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观察有的放矢, 抓住中心, 讲究方式;二是要求学生观察时尽可能的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看看、听听、动动等。 (3) 通过练习, 提高选材的技巧。在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时, 要突出一个“练”字。多写多练, 不仅是培养选材技巧的好办法, 而且也是培养思维品质的好办法。因此, 主张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确定中心, 并且围绕中心思想去选择材料, 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同时, 还要求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诸如造句练习、片段练习、写周记或写札记、修改文章等, 久而久之, 选材自然就熟练和灵活了。

除了上述三项措施, 还应强调两点:首先, 要求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 这是练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它不仅有利于思维判断性的发展, 而且有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每次把改、评的权利下放给学生, 让学生互改互评, 教师提示简要的评议方法。学生在评改的过程中, 兴趣极浓, 看得认真, 批得仔细, 还有的边批边切磋。学生在改的过程中看到了别人作文的长处, 意识到自己作文的不足, 悄然提高了作文能力。其次, “教师要下水”。教师的示范很重要,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及时批改作文, 使学生及时受到“强化”和启迪, 否则, 要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就有一定的困难。

摘要:语文能力是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 (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 的统一体。本文主要就如何培养语文能力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第11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从事某种活动和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学生只有对语文学科产生了兴趣,才不会把它当成负担,反而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自觉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能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从而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形成。

以疑激趣。“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自学的欲望和兴趣。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学生注意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什么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为什么而刻苦学习的目标?少年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抓住主要问题来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较好,很快便弄清课文的本意。

以境引趣。小学语文所选的文章,很多是写人或写景为主。在讲授写景的文章时,我注意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珍珠泉》、《桂林山水》等的教学中,我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听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

以读生趣。朗读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语言,让人听了如坐春风;高低转折、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人听了得到美的享受;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语言,让人听了激情昂扬,受到鼓舞。因此,利用语言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在教《检阅》一文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取“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和“齐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自己摸索,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它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强化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此,我注意提出预习的要求,讲清预习有益的道理,教会学生分三个层次进行预习:第一层是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能说出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物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等,为理解课文作铺垫。第二层是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第三层是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如:我在上《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前,学生按照预习方法,各自进行预习。上课前我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多数学生都能理解课文,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精神;本文是一个小故事,主要是以村庄的前后变化的对比来展开故事的;本文是按时间的顺序写;写作特点: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叙述故事;语言简洁,寓意深刻等。

自我探索,打好了定向的基础。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有疑问,什么地方还不会,都心中有数。听课时,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理解的问题上,特别是不懂的地方,学生更专心听讲。这样,教师讲课更需注意定向,更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我上题为《生命生命》的公开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上课前我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多数学生都懂得听心跳感受生命的存在;对怎样的生活态度或方式就是在“白白糟蹋它”有疑问;对怎样珍惜生命不会理解,师生都心中有数。我上课时,重点讲的内容就有:①珍惜时间;②造福他人,帮助有困难的人;③坚强乐观,不自暴自弃;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惜生命,善待自己,才能珍惜生命。学生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专心听课,学习效果自然提高。

三、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自学之路的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讲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

如在《画杨桃》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学。首次读文,学生都很自觉地边读边画出生字、词,然后用字、词典排查生字。大部分同学会认“嘱、审、肃、响、悦、诲”6个生字;会写“叮、嘱、排、靠、幅、审、肃、响、悦、熟、悉、诲”12个字;会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响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二次读文,学生能边读边思考,划出文章的层、段,并有不少学生懂得段落大意:第一自然段:讲父亲教“我”画画: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第二至十八自然段:讲“我”在图画课上根据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第十九自然段:讲老师和父亲的话,使“我”一生受用。梳理完文章后,再一次读课文,最后归纳出:课文主要讲“我”在图画课上,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都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使我们懂得了在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运用所学方法,去自学不同类型的短文,读懂短文。不断探究,使自学能力逐步提高。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12篇

一、加大宣传力度, 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创设环境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开拓资源平台,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为学生提供最便捷的阅读服务, 从而实现高效率、高密度阅读。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书可读, 为了让每本书都找到读者, 我们教师应尽最大可能把每本图书宣传给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了解图书馆资源, 了解图书种类及内容,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去阅读。1.建立图书架, 方便学生阅读。为了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 我们在教学楼入口处、楼层转角处设立了读书架, 将学生喜欢的书、刊、报等置于其上, 学生在课间可以随意翻阅。我们在每个教室也设置了“图书角”, 还利用每周的阅读课开展“好书推荐”活动, 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好书推荐给其他同学。这样就能使学生利用晨读、午读时间进行阅览, 并使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分享给同学。2.发挥看板等宣传阵地作用,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们应利用看板等途径向学生进行爱书、读书宣传, 尤其是通过开展“读书节”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我们还应及时对学生的读书情况、读书事迹进行宣传表彰, 并在每个学期评选出“读书明星”, 这些活动都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 提升了读书效果。

二、牢固树立大阅读理念, 加大阅读教学改革力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阅读教学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的多向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并且阅读能够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采用了问题式、体悟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这样就能让学生自主阅读, 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自阅读课开设以来, 我们一直与图书馆教师密切配合, 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 为学生做好阅读指导, 为阅读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尽职尽责。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不断充实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 提升人生境界, 感受作品的人物之美、自然之美, 把握作品的结构之美, 品味作品的语言之美, 体会文学魅力, 从而逐步加深了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三、开展系列读书活动, 品鉴学生的读书成果

为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 我们开展了大量读书活动。如我们在楼道文化中开辟了“我用我手‘话’我心”板块, 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提高自己的读写水平。我们还开展了“系列主题读书演讲活动”“自办文摘和读书小报评比活动”, 使学生在读书中享受了成功, 在成功中提高了自信, 从而会在今后更加努力读书。此外, 各班级还开展了“读书心语”“自编童谣”等活动, 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思考, 在思考中创新。各种读书活动的开展, 不仅让学生的素质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更让学生享受到了“书香”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四、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加强阅读积累

诵读是最重要的阅读方法之一, 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到, 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只有靠反复的诵读, 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记忆、背诵是学语文的基础, 也是语文阅读的开始, 其余的语文活动, 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没有这个基础, 一切都是空谈。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从而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

五、通过品读经典, 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教材每学期只有30篇左右的课文, 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经典作品。通过对文学名著的品读, 学生可以感受到特定时代的风云变幻, 增加对历史、对文学艺术的了解。比如,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这些名著, 可以给人善的引导、真的启迪、美的享受。学生的阅读站在了这样一个制高点上, 可以大大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通过广读名人名著, 学生就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 我们在教学时应该科学选用电教手段辅助阅读教学, 这也是适合新时代新课改要求的。电教手段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 使学生可以进行广泛阅读, 还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和探究能力, 综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素养。当然,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学习方法,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将最有效的方法都实施出来, 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从而使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英语中考中的主谓一致下一篇:高校奖学金评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