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氛围营造范文

2024-05-05

和谐氛围营造范文(精选12篇)

和谐氛围营造 第1篇

一、教师转变观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的的讲解、传授。课堂氛围较为严肃,但现在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来营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结构,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二、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起主导作用

在一堂课中,教师需从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需要教教师在课堂设计中着重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主人,教师只起一个主导作用,随时进行指导。例如,教师在提出一个个问题时,不要急于马上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先听听学生的看看法、理解。如果此时学生所答还没有切入主题,教师才进行适当的引导、梳理或者通过小组交流来解决疑难。教师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不要对答案就一而终。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挑战“权威”

即使讲得再好,再出色的一堂课,教师也有遗漏的知识点,给学生留下了疑惑,这就需要在一节课结束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敢于怀疑一切,让他们树立“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老师”的挑战权威思想,从而使一堂课显得和谐、民主、自然。

四、让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师生共同创造来实现的,如果一堂课中只是学生的独立思考,那么课堂氛围就会显得单调,学生的思想也得不到交流。为此,建立互助小组,让他们合作交流,以优带差,全体学生都才会有竞争意识,也才会使班级全面地发展。有时候,教师也要躬下身体,扮演一个“大个学生”,和自己的“同学”共同来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第2篇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不可能,根本不可能实现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教学是师生之间情感与知识的双边交流,只有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才能使教学活动活泼有趣,充满生机,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才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呢?

1.善于倾听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倾听是一种容纳与尊重。会积极倾听的教 师能够将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能够用一些恰当的暗示来表达对学生的共鸣和关心。比如点头、身子往前倾、微笑等动作,让学生知道你真心地在听;口头的暗示如“喔”“是的”“我懂了”等也能让学生知道你的注意和兴趣。

2.允许学生插话

学生在做课堂作业时,经常有人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今天学的‘照’这个字,我有个好办法能够记住它。”“老师,我有更好的办法能把铁牛捞起来。”“老师,我认为今天学的课文中有个词用的不够准确,我可以给它换个更好的词。”“老师„„”课堂上经常会有这样的“发现”出现。

学生插话是一种特殊的提问或发现,当学生不由自主的插话时,正是他主体意识觉醒,积极思维探究,发现新知识,产生问题的时候。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插话,勇于质疑问难。无论是课中还是课后,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3.让学生动手、动脑

学生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就一定能促成主观能动意识,培养出 创新意识。经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不仅没有把学生困死在一个模式里,而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4.让学生感到被重视

学生还需要在课堂上感到被重视。学生一旦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是 无关紧要的,他们就会放弃或失去参与竞争和取得进步的动力。如课堂上的提问,老师大多是选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且会一节课回答好几次,这势必会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又如教师要读准学生的名字,现在有些学生的名字可能是一些生僻字,这需要教师在课下做好准备。这一点不仅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而且会让学生觉得自己被尊重。

5.用体态语表达鼓励、赞许

合适的体态语,可以增进学生的信心。教师在课堂上要面带微笑,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表现出关注、欣赏的表情,要用眼神表达自己对学生的鼓励、赞赏,避免经常皱眉头或板着脸。

6.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恐惧感”

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的承受力是有限的,如果他们在恐惧感中生活 太长时间,就很容易焦虑、沮丧、无助,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一些学

生会选择退学来逃避恐惧,另一些学生则可能变得仇视一切。当学生带着敌意的目光看待周围的环境时,就容易讨厌班级、讨厌教师、讨厌同学。这回降低学生充分实现自我的能力。

营造和谐氛围 弘扬学生个性 第3篇

【关键词】和谐 多向式交流 史学观 情境 质疑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82-02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表明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顺利进行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谐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思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充满安全感的课堂氛围。”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具有明显的教育性、情感性、多向性、人道性等各方面的特征。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以民主、平等为基础,师生形成一种相互理解、真诚相待、共同进步的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笔者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民主化管理,师生间采用多向式交流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将学生注重对学习结果的学习转变为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学习,努力完成三维教学目标。课堂的教学内容、要求、方法和步骤,都是在考虑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相互的呼应、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教师要不断的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二次备课,随时加以调控,进行画龙点睛的指导。在组织讨论交流时,学生能畅所欲言;在组织启发时,学生能全神贯注,气氛既民主又和谐,学生的思维汹涌澎湃,到处闪烁着碰撞的火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真正成为学生创新思维、个性张扬的催化剂。

在我进行的四个学期的实践和研究中,针对实验班的实际情况,在历史教学中努力实施民主化管理,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使学生非常积极有效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整个教学过程逐渐和谐有序,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通过这两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搞好以“多向式交流”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现代教育需要的是具有主体性的、发展性的、有良好创新意识及习惯的人,保证学生全面的、长久的、强劲的发展能力,这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也是现代教育的明智选择。面对知识经济的崛起,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我的教育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目标是培养“具有传统的人文素养,具有良好的创新习惯,以终身学习为目的,能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人才”。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就是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我们要提供灵活多元化的渠道,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学生不但要给“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终身学习,要不断创新、追求新知,要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要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因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自臻完善”。现在学校教育把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视为己任。因为,只有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可能是一个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人才。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史学观点,树立正确的辩证思想。

宋代史学家吕祖谦说:“观史当入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端,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便可以进,知识便可以高,方为有益。”一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治史之真谛。因而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历史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而是要揭示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本质,阐释历史发展的规律,加强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国情国策和爱国主义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放在首位。且注意在教学中注重与政治学科联系,教给学生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的观点。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多向式交流”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便于民主管理。

三、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智能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适应21世纪对开放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拓宽教育渠道,开放型、民主型管理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和缺陷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它不仅可以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实用性,而且可以使学生能够较多的投入自然、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培养兴趣。为了使民主化的“多向式交流”取得直接的作用,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歷史知识竞赛、辩论会、谈读史心得等,尤其注重课外历史书籍的阅读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求知欲,最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四、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曾说:“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五、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便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标准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鼓励每个学生大胆质疑,就会使学生在求知的兴奋中获得知识,拥有成就感,体会到学习与交流的真正乐趣。也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提倡的:让学生借助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一些材料发现问题并解决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其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学到科学的认识方法。当然,有时直接面对学生提出的挑战性的问题和标新立异的质疑,确需老师具有博大的胸怀、渊博的学识和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在这时教师更应倾听学生的发言,力求教学相长,切忌对学生搪塞或挖苦打击。

六、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充满希望。

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才”。在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较大差距,实行单一的、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势必造成一部分学生被抛弃,严重违背素质教育的原则。特别是后进面较大的班级,师生间更应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为全体学生着想,为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我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并采取了分层次教学方式。在备课、作业布置、单元检测、问题设计、上课等方面,都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别制定和实施,力争分类推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同时,多给学生自我选择、自我设计、独立思考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团结协作精神,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尊重,都得到发挥和充满希望,逐渐实现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民主和和谐,弘扬了学生个性。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今天,历史教学改革中的许多问题既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结论。需要我们搞好教学研究,努力学习,扎实提高,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复合型、学习型、专家型的教师,永远把“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使自己永远做“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

营造民主氛围构建和谐校园 第4篇

一、营造和谐的民主氛围, 充分发挥学校领导者的带头作用, 开创廉洁奉公、政通人和、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

学校领导者的综合素质与领导风格, 是学校文化建设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 学校领导者的个人抱负是通过学校这个组织来实现的, 是学校的推动者和变革者。学校领导者的观念及行为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所学校文化面貌中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精神状态、新的理想追求, 总是先在学校领导者的头脑中萌发, 然后再通过校领导的示范带头作用, 坚持不懈地向员工灌输, 才能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统一意志。领导树立了榜样, 那么他要求的, 必然为员工所遵循;他倡导的, 必然为员工所响应。因此, 领导要带头, 也就是说, 在当前形势下,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确立以市场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的市场化经营思想;带头实践以效益、效率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学校化管理理念, 并灌输到教职员工的思想中, 使学校在市场竞争中稳步发展。

二、弘扬和谐的文化理念, 加强培育新时期的学校理念体系, 取得人人皆知、上下认同、自觉践行的实际效果。

和谐的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具有优秀的学校管理体系。确立学校管理体系的过程, 就是培育和谐学校文化的过程。首先要从学校实际出发, 确定学校理念体系的内容。在广泛发扬民主、反复征询意见的基础上, 确定学校发展的目标、道德行为规范、学校精神和学校信念等学校理念体系的具体内容。其次, 要以确定的理念体系为主线, 加强思想教育。宣传贯彻以出板报、办专栏、贴标语、挂横幅、唱校歌等形式感染教职工;学校领导者以身作则, 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树立典型, 用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引导人;以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及校内外的各种比赛等, 寓教于乐, 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学校的荣誉感。

三、建设和谐的教职工队伍, 培养用心工作、勇于创新、共谋发展的坚强团队。

大力推行学校民主管理, 有利于培养教职工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因此学校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学校领导者要具有民主作风, 真正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确保决策的正确性。二是学校决策、管理的过程要坚持公开、公正。三是建立学校民主管理的有效渠道。如通过设立领导信箱, 实行领导接待日, 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 相互对话、现场办公等方式与员工交流感情, 征求意见。此外, 还可以通过学校网站, 实现学校内部资源共享, 使员工能够及时了解学校的各项管理决策活动, 发表自己的意见, 与领导、同事进行交流等。

如何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 第5篇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要走向成功,就必须为自己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氛围。

无论是在生活或是工作中,每个人都渴望身边的人能真诚对待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有人安慰、帮助或是扶持;在开心时,能够和自己分享快乐。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做到,而有的人却无法做到呢?这就是每个人为自己创造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在平时工作中,如何和同事之间相处好关系,使之工作环境始终处在和谐氛围内,从而使人心情愉悦,促使工作效率提升呢?

以下是职场中和同事相处的30个原则,如果做到了,相信人际关系会有所改善。

1.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首先想到自己是不是做错了。如果自己没错(那是不可能的),那么就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一下对方的感觉。

2.让自己去适应环境,因为环境永远不会来适应你。即使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痛苦的过程。

3.大方一点。不会大方就学大方一点。如果大方真的会让你很心疼,那就装大方一点。

4.低调一点,低调一点,再低调一点(要比临时工还要低调,可能在别人眼中你还不如一个干了几年的临时工呢)。

5.嘴要甜,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声。(会夸奖人。好的夸奖,会让人产生愉悦感,但不要过头到令人反感。)

6.如果你觉得最近一段时间工作顺利的不得了,那你就要加小心了。

7.有礼貌。打招呼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以长辈的称呼和年纪大的人沟通,因为你就是不折不扣小子辈。

8.少说多做。言多必失,人多的场合少说话。

9.不要把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要知道感恩。

10.手高眼低。

11.遵守时间,但不要期望别人也遵守时间。

12.信首诺言,但不要轻易许诺。更不要把别人对你的承诺一直记在心上并信以为真。

13.不要向同事借钱,如果借了,那么一定要准时还。

14.不要借钱给同事,如果不得不借,那么就当送给他好了。

15.不要推脱责任(即使是别人的责任)。

16.在一个同事的后面不要说另一个同事的坏话。要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耳朵里。如果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要微笑。

17.避免和同事公开对立(包括公开提出反对意见,激烈的更不可取)。

18.经常帮助别人,但是不能让被帮的人觉得理所应当。

19.说实话会让你倒大霉。

20.对事不对人;或对事无情,对人要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21.经常检查自己是不是又自负了,又骄傲了,又看不起别人了。(即使你有通天之才没有别人的合作和帮助也是白搭)

22.忍耐是人生的必修课。(要忍耐一生的啊,有的人一辈子到死这门功课也不及格)

23.新到一个地方,不要急于融入到其中哪个圈子里去。等到了足够的时间,属于你的那个圈子会自动接纳你。

24.有一颗平常心。没什么大不了的,好事要往坏处想,坏事要往好处想。

25.尽量不要发生办公室恋情,如果实在避免不了,那就在办公室避免任何形式的身体接触,包括眼神。

26.会拍马屁(这是和顶头上司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小心不要弄脏手。

27.资历非常重要。不要和老家伙们耍心眼斗法,否则你回死得很难看的。

28.好心有时不会有好结果,但不能因此而灰心。

29.待上以敬,待下以宽。

30.如果你带领一个团队,在总结工作时要把错误都揽在自己身上,把功劳都记在下属身上。当上司和下属同时在场时要记得及时表扬你的下属。批评人的时候一定要在只有你们两个人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欢经理,上面是同事之间相处的一些原则,之前看过那30条,觉得挺不错的,就弄来了。我想如果做的到一部分,肯定会和谐很多--!

如果你只是开会要提的,归纳了3点 :

第1心态如果一个公司的员工都是心猿意马的,公司不和谐就是必须的事了

第2关系说难听点,就是上级对下级之间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到位,或许只是一些小事,但日积月累的上下级之间的分歧就越来越大。(各部门间也同样适用)

第3动力如果无足够的动力就无足够的激情去办好每一件事,包括公司特别强调比较重点的事。动力的获取很大部分是取决于公司,一小部分决定于自己。如果要部门员工之间少产生矛盾甚至不产生矛盾,公司应该给予员工更好的回报来迫使员工更努力的工作,至少一分钱一份力。

营造和谐氛围 引导自主学习 第6篇

一、更新教育观念 ,确立主体地位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 应始终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就明显告诉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不应成为一句空话,或是贴在墙上不起眼的标语。

首先,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转变学生是“收录机”、“容器”、“观众”或是配合教师演“教案剧”的配角的传统观念。“教”完全是为了“学”, “教”要服从“学”,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主人。其次,要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三多”(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控制得多)和“三少”(即学生读的少、练得少、自主探究的少)的弊病。最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成为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艺术家,也应该成为传递治学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主人的艺术家。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自己的“启”达到学生的“发”,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 思考、理解、掌握新知。

二、实施教学民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教学民主,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自主学习的前提。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应解放学生的思想,改变发言先举手,上课手背后等许多制约学生发展的传统习惯。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站起来发言,自愿到讲台前演示;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合作伙伴,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样做的结果,真正给予了学生自由,放松了学生身心 ,还给学生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便于学生激发灵感,发展个性。

例如,教学清代诗人袁枚《所见》一课时,我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有的同学擅长朗诵,就让其朗诵。有的同学愿意说,就让其把故事描绘的景象说出来。有的同学擅长画画,就让其把故事描绘的景象画下来,给诗配画。在一节课中,学生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且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比平时大大提高。充分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真理。

三、激发求知欲,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鼓励提问,放手质疑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問题。任何发明、创造、改革,无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首先,我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说出自己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谁知道要下雨了?”“它怎么知道要下雨了?”“真的要下雨了吗?” ……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读课文、找答案……,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内容非常充实,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2)展开讨论,深化理解。叶圣陶先生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的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有深度、有争议的问题,一时搞不明白,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辩论中明析,相互启迪,共同提高。

以《路旁的橡树》为例,当师生学到一棵高大挺拔的橡树挡住了筑路工人向前铺路的计划时,我让学生质疑,有的学生这样说:“把橡树砍掉,因为修路计划要比一棵树重要”。有的同学当即回答:“这样一棵粗壮、结实的橡树砍掉多可惜呀!”还有的说:“修路计划不改,橡树也不砍,就让橡树长在公路中间。”这一回答,显然是不妥的。于是,我让全班同学再读书,再讨论,经过学生们的反复讨论,深入理解,终于明白:路改了可以通行,树砍了就没有了,为保护环境、确保道路畅通,做到两全其美,最好改线修路。

四、课内外结合,培养自学能力

“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道出了课内外 结合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如果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则可以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仍以《要下雨了》为例。课后,我布置让学生查找、搜集一些预测天气变化的其他“大自然的语言”。第二天一上课,学生们便开始汇报。有的同学汇报早晨麻雀啭鸣表示天气晴朗。有的汇报蚯蚓出洞爬出地面表示将要下雨。还有的同学汇报了蜻蜓低飞、水泥地潮湿、蚊子成团等下雨前的自然现象。这样做,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实践的能力。

总之,二十一世纪呼唤回归自然,呼唤人的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一道新世纪的曙光,它将照亮漫漫教学。为了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夺目光彩,让语文成为一泓活水,成为学生爱学、会学的一门课程。教师需要的是积极引导,大胆改革课堂教学。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化作暖暖的东风,吹来素质教育的春天。

营造和谐氛围张扬个性风采 第7篇

一、明确个性概念, 了解学生心理特征

教育学中把个性理解为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反映或表现, 是指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环境的影响, 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系列较稳定而持久的独特性特征的结合。

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的三个方面:1.自我意识;2.个性心理特征;3.个性的倾向性。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 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这段时期抽象逻辑思维也占主导地位, 并出现反省思维, 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也有所发展, 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 而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 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既像大人, 又像小孩, 有时显得很懂事, 有时又流露出稚气。加以现在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 父母的溺爱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 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 导致他们自我控制力不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根据心理学认知发展阶段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 (11-16岁) 转化的速度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 系统的学校教学肯定能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

体育兴趣是人们为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 是个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大教育家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来自哪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 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中, 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 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如好动的孩子他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 但其组织纪律性的意识不强;内向的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较弱;凭趣的孩子只凭个人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活动。

其次, 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课前老师必需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 精心组织, 合理规划, 以美观大方的图形, 清晰的线条, 新颖的情景道具等醒目于学生眼前, 给学生增添美感, 引发好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创新激情。

三、营造宽松自由氛围, 突出个性培养

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自由状态下, 个体会感受或把握一种积淀着丰富的情感和特定的社会内容的完整形式, 从而使感知, 想象, 情感, 理解等诸种心理因素活跃起来, 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深层心理会获得自由的充分的表现机会。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 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师是主导者, 组织者, 他对整个课堂起调控作用, 只有通过教师才能达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主体性教学的学生观是:没有差生而只存在互相差异的学生。我们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提倡个性发展, 更要理解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并非教师依照每个学生的意愿进行针对其个人的教学, 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 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尊重其主体感受, 发挥其主体作用。

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运动, 它既不是组织松散的一般性游戏, 也不是控制严格的一般性体育教学和训练, 它以其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功能在学校体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通过游戏既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又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 遵守规则的习惯, 游戏过程中可让学生摸索或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 使整个游戏充满公平竞争, 冒险获胜的比赛氛围, 学生一旦参与, 积极性很高, 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 合作精神, 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要转变观念, 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 针对差异启发引导, 独立探讨, 获取知识, 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把体育学习看成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活动, 从而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和谐师生关系, 焕发个性风采

健康的师生关系, 崇高的教师威信是唤醒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的重要条件, 教师要把激情, 微笑, 情趣带入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热情地关心, 爱护每一位学生, 尤其要厚爱身体素质差, 协调性, 接受能力低下的学生, 让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热忱与温暖。对每为学生都抱以尊重与信任的态度。同时, 教师在工作态度, 思想品质, 业务水平, 教育能力等方面, 也要严于律己, 增强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试想一下, 有时我们一个规范, 流畅, 优美的示范就能使学生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尤其是有一定难度和惊险性的动作更能博得同学的钦佩和赞叹, 这样, 不仅增进了师生友谊,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锻炼热情, 何乐而不为呢?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才能使赢得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敬, 从而提升其人格魅力, 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也只有这样的体育教师,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自主创新, 进一步促进个性的发展。

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第8篇

一、让微笑传递给学生

我们都知道, 几乎每个学生都具有“惧师性”.因害怕老师而不敢张扬个性, 也不得不限制潜力的发挥, 这是老师最大的悲哀.许多问卷调查显示, 学生都不喜欢整天板着面孔的老师,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通过微笑传递, 学生就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 受到鼓舞, 从而亲其师, 信其道.记得有一次公开课, 由于听课教师较多, 学生非常紧张, 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沉闷, 学生紧张得都不敢举手.为了打破僵局, 我笑着说:“同学们把《杠杆的应用》学得太好了, 知道手臂是费力杠杆, 大家都不愿费力, 所以不举手.请同学们‘高抬贵手’吧!”学生们被我的微笑感染了, 课堂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还有一次, 我走进教室, 只见几十个学生如野马归巢般奔进教室, 个个满脸通红, 手忙脚乱.这时我并未着急, 如果这时我板起面孔训斥一顿, 学生会安静下来, 但分散的心不会一下子收回来.因此我和颜悦色地说:“同学们, 有的同学还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 现在老师走出去, 看谁先做好.”等我再次走进教室, 学生们个个坐得整整齐齐, 全神贯注地等待老师上课.虽然耽搁了几分钟, 但课堂教学效果却非常好.不要吝啬我们的微笑!用我们的微笑拉近彼此的距离, 用我们的微笑创造教学中的闪光点, 用我们的微笑谱写教学风采.

二、以“趣”激趣

以“趣”激趣实质上是创设一种情境, 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 既可活跃课堂气氛,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讲“参照物”时, 插入古代小说《镜花缘》中奶公讲的趣事, 他说:“前几天刮了一阵大风, 把咱家的一口井突然吹到`墙'外去了.”学生听后提出疑问:为什么井会吹到墙外去了呢?我点拨说:“古代小说中的墙实际上是篱笆做的, 风吹动的不是井, 而是篱笆墙, 以篱笆墙为参照物, 井则跑到墙外去了.”这样, 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了.

三、把观察、实验带进课堂

观察、实验是研究物理的根本方法, 教师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因为实验具有综合的教育功能, 它不仅为学生提高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 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了解和掌握探索自然的科学方法,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重要的科学概念和规律, 比如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一课时, 我利用投影仪的灯光, 把一根米尺放在灯光下, 问学生:在屏幕上观察到了什么?打一成语.课堂气氛一下宽松、活跃起来.在《惯性的应用》的实验中, 我在杯子中放些水, 再在杯口放一块硬塑料片, 拿一个生鸡蛋放在上面, 问学生:若用木尺迅速击打硬塑料片, 鸡蛋会怎么样呢?学生们睁大眼睛紧张地注视着实验, 生怕鸡蛋会飞出去, 没想到鸡蛋却稳稳地落入杯中, 学生一阵紧张之后马上兴奋起来, 这些直观的实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安全用电》中, 教师拿两把米尺代替火线和零线, 让学生上来模拟双线触电和单线触电, 既简单又直观形象的实验使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但掌握了触电的常识, 更注重了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用电.

四、把魔术、游戏带进课堂

玩是学生们的天性, 因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不失时机地做点魔术, 恰如其分地设计一些游戏, 就会使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知识趣味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平面镜》一课时,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弄清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这一知识点, 我事先做了一个魔盒, 先让学生观察盒中有什么?学生回答:什么也没有.然后我在盒子开口处放进了一张面值十元的钞票, 问:你们看到了钞票了吗?是不是被我“变”掉了?通过这样的“变”使得课堂气氛变得宽松、和谐, 学生乐学.在讲授《动能、势能、机械能》一课时, 学习到在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时, 由于空气、摩擦等阻力存在时, 机械能要减少.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在门框时上系了一根长绳, 长绳下端系上一个大钩码, 我问学生:“从鼻子下释放钩码, 鼻子位置不动, 钩码摆过来能打到鼻子吗?有哪位同学有胆量来帮助老师完成这个游戏?有些学生一看这个阵势, 吓得不敢举手, 有几个男同学自告奋勇举手了, 我请了一位男同学上来做这个游戏, 结果钩码根本就打不到鼻子.通过这个有惊无险的游戏使学生加深了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五、让历史、文学陶冶情操

鲁迅说过:“学理科的也要懂点文学.”在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 正确、恰当地结合历史、文学知识,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机械运动》对于如何选参照物时, 有诗一首:“仔细看山山不动, 看山却是走来迎”和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有时, 适当地应用俗语、成语、歇后语等对理解消化物理知识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如在分子运动论教学中, 引用“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来说明扩散.在研究杠杆原理时, 引用“四两拨千斤”.在运动和静止的教学中, 引用成语“刻舟求剑”.在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时, 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 让学生更主动、更自然地走进物理情境, 充分、准确地理解、掌握物理知识.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单位是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 如力的单位:牛顿, 能量的单位:焦耳等, 在学习这些物理量及单位时, 教师顺便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事迹或布置学生课后查阅这些科学家的资料后再上课交流,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振奋学习, 掌握知识有很大帮助.

六、把鼓励带进课堂

在教学中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并适当地给予肯定、鼓励、赞美, 可使教学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拉近距离.如提问时有些学生一站起来就紧张得回答不出来时, 教师就势说:“某同学可能是想把这个问题考虑得更完美, 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我们再多给他一些时间思考.”这样既给这个学生一个台阶下, 保护了他的自尊心, 更激发了其他学生积极发言的热情.教师还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善思多问, 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 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七、把竞争带进课堂

根据中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 课堂上创设问题抢答、笔答题竞赛, 可允许先看完做笔答题的学生板演或当“小老师”,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有时老师应应用语言, 如“看谁说得更清楚?”“谁的办法最好?”“哪个小组合作得既快又好?”“看谁的想法最新颖?”也会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

八、把民主带进课堂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心情舒畅, 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创新.正如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 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而且使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把课堂气氛激活, 也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良好、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是教学顺利的保障, 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温床.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力求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善思、乐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营造和谐氛围提高学生素质 第9篇

成长:教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 关注生命成长的质量。麦积区桥南小学确立了“教为培养学生的素质而教, 学为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学”的观念, 紧紧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 时刻把握“做人先立志”这一真谛,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志向。

学校在每个教室制作了“名人名言”, 用名人的画像和名言警句来激发学生为国家、为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决心;在学生学习的场所张贴知名人士事迹简介, 以此为榜样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还经常邀请社会各界人士、知名人士到校为学生讲学、与学生交流。同时, 学校利用节日及周队会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比如, 评选“孝亲敬老爱幼”小标兵活动, 让学生从我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三八”妇女节开展五个一活动:为妈妈唱一首歌、说一句祝福的话、自制一件小礼物、帮妈妈做一件事、写一篇感恩妈妈的作文。

创新: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新课程提倡“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强调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突出学生的自我感悟与发现, 让教学内容和形式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桥南小学开展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教师通过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操作》课题, 改变以往课堂上单纯讲授知识的做法, 给学生充裕的自主学习时间, 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 解题的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知识结构让学生自己去构建, 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 学校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多样的发展机会和环境。每年的体育运动会、艺术节、自办小板报、演讲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等活动,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参与。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活动能力, 实现了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发展、共同成长。

文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桥南小学通过学习《小学生守则》, 使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 在班级中构建良好的班风, 形成健康的舆论。鼓励和提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积极开展“五小”活动 (小主人、小公民、小卫士、小标兵、小帮手) , 通过树立榜样、创设条件, 学校与家庭教育相协调, 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并依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结合学校和班级实际编写了《桥南小学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三字歌》《桥南小学学生在校一日规范》等, 从学生的服装、卫生习惯、课堂纪律、课外活动等方面全方位入手, 要求学生严格遵守。

开放:把家长请进学校

营造宽松氛围构建和谐课堂 第10篇

一、让情感在课堂上燃烧

1.“激情”——课堂高效的导火索。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是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只有教师展现给学生的是一个“充满激情的自我”, 才会让学生在激情中碰撞出智慧火花, 让魅力课堂绽放异彩。在课堂中, 教师的激情是点燃学生情感的基石, 是上好一节课的必备元素。因此, 教师需要将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课堂中, 调动课堂气氛。

2.“激趣”——课堂高效的奠基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中, 教师要会采用直观演示、旁征博引、巧设悬念等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氛围。在讲解《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 笔者从网上搜集找到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 制作成课件与学生一同欣赏。笔者便提问:“看了这些图片和资料, 你们想说些什么呢?对于银河、宇宙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了。

3.“融情”——高效课堂的催化剂。“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只有入了情,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文本意境, 走进作者和文章主人公的心里去,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如, 在讲解《凡卡》一文时, 笔者首先让学生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由读文本故事到感悟人物情感;然后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了课本当中, 很快就体会到了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二、让语言的魅力在课堂上飞扬

教师是“牧者”, 不是课堂的“主宰者”。以前我们的课堂上, 都是教师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 学生只是倾听者, 谈不上和谁去“交流”。但是新课改中, 我们改变了以往的观念, 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上自由、大胆“交流”, 实现了“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探究交流活动, 让课堂得到升级。让笔者尤为感动的是一堂“口语交际课”, 交流的内容是:谈身边或电视、电影中让自己感动的人物。在一番谈话后, 笔者先让学生同桌间交流, 然后在组内交流, 最后推荐出组内最优秀的组员开始展示。没想到他们会谈到汶川地震中的小林浩、马健先、叶志平等着实让人感动的人物事迹。一位班上的后进生居然谈到了电视剧《暖春》中的小花, 在他动情的叙述中, 同学们被剧情中的感人事迹感染了, 给予他的是雷鸣般的掌声, 在一阵阵的掌声中, 笔者看到了每个学生脸上闪现的晶莹泪花。笔者知道这节课学生的收获是丰硕的, 那是一种思想上的撞击与情感上的升华, 在交流中他们真的收获了!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家做主”

营造和谐氛围 扬起乐学风帆 第11篇

关键词:班集体;良好学风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73-001

团结、爱学的氛围创设好了,对于那些暂时落后的或者调皮捣蛋的同学便是一种无声的鞭策。怎样创设良好的学风呢?笔者试着用几个故事来作阐述。

一、让师爱如阳光普照

每一位孩子都希望自己获得老师的关注和肯定。在一个班级里,优秀学生不缺表扬,最需要老师关注和鼓励的是中等生,后进生以及一些特别出格的学生。而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有不同方式的表扬和引导。

小铭是班级里有名的“刺儿头”,对于同学们课堂上的回答,他总喜欢吹毛求疵,自己却贪玩懒惰,学习成绩一般。老师和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我很希望能改变这种状况,帮助他在班级里建立良好的人缘,帮助他学习取得进步。细细地想想,小铭其实是个挺聪明的孩子,课堂上他一再挑刺,其实只是想得到大家的关注和肯定。后来的一节课上,我们上《推敲》这篇课文,当小妍同学表演读完一段课文后,其他同学纷纷点头,只有小铭同学不屑一顾地说:“这有什么了不起?”面对这不和谐的声音,我故作惊讶地说:“哦?小铭觉得她的表演读不够到位?那你觉得她哪里还能读得更好?或者你读读看?”面对我期待的眼神,小铭立刻摇起头来。我忙打圆场:“看起来小铭一直在认真听,所以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不过老师想告诉你,你一定是跟电台里专业的演员比较了,在我们班里妍的表演读已经够档次了,你同意吗?”小铭忙点头,脸上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我又看着他说:“你是个反应敏捷的孩子,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要是你今后认真学习,跟同学说‘不的同时能亮出自己的真本事,相信大家一定会佩服你。”这节课以后,小铭挑刺的次数似乎变少了,而用心思考的时候变多了。此后,小铭学习越来越自觉了。因为他不再随便挑刺,跟同学们相处也融洽了。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二、营造团结互助的氛围

在一个班里,单靠老师的关心和鼓励,对于良好学风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那样才能有足够强大的力量。

1.引导小干部和后进生结成学习对子。让后进生和小干部自主双向选择,一个要愿意拜对方为师,一个要乐意当小老师。在这里,老师该做的还是表扬和鼓励。看到教得认真、负责的师傅要及时表扬;学得积极、努力的徒弟也要表扬。后进生学习这么努力,其他同学看在眼里,也会自觉用功了。

上面说的骏,她能从不及格,十几分,到五年级的及格,林希同学这个小老师功不可没。每次我交代林希哪些作业负责教骏做好,她总会认认真真,宁可自己不出去玩,也要陪着骏写好。师傅这么热心,徒弟当然不好意思偷懒了。林希的事迹,同学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中。怪不得选学雷锋先进个人时,大家第一个就想到了她。评选九星学生时,林希同学也高票通过。师徒俩人在共同成长。而班级里这样共同进步的好师徒还有好几对。在这样的风气影响下,乐于助人的学生多了,认真学习的学生也多了。

2.依靠学生力量,加强作业监督,防止漏网之鱼。一个班里,总有那么一些人写作业不够积极。有订正的作业塞进书包不管,自顾自去玩的;有拖拖拉拉,来不及完成的;有害怕困难,不想去做的。如果时间长了,学习成绩当然会下降。而老师一个人去管,去查,又没有那么多精力。这时候,你请几位学生来管理作业,学生之间互相监督,这样的情况就可以杜绝。学生管理作业的途径也有多种,我主要采用组长、课代表收作业和作业管理员不定期核查相结合。对于好的作业,可以通过开优秀作业展览,点名表扬等形式加以鼓励。

3.在某些地方,采用互帮互学的方法比单纯老师讲,学生听要好得多。比如说二次作文时,让学生互相修改,互提意见。有些错别字、病句自己看不出来,同学一读就找到了。读对方的作文还能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呢。互帮互助在形式上可以多样化,可以同桌互学,也可以找喜欢的伙伴,可以两人,也可以四人。可以合作的形式,也可以比赛的形式。语文朗读特别适用。一层不变,因循守旧的课不会有人喜欢。同样的朗读,换换不同的组织形式,就让人觉得新鲜有趣了。

三、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说:“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 即创造学习的诱因。”如果说老师的表扬、鼓励和同学之间互相的监督和激励引起的只是一时之趣,那么要想让孩子们对学习产生长久的兴趣,就必须引导他们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坚定为理想而学习的信念。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达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作用。比如说开展以“放飞理想”为内容的主题班队活动。通过讲名人故事、小记者采访、小品表演、有关理想的诗歌朗诵等节目形式,寓教于乐,引导每位学生树立起自己的理想。同时,配套作文竞赛《二十年后的我》。班级文化布置也可以同步,如悬挂学生自己书写的励志名言,张贴有关理想的书画作品,营造浓浓的氛围。

在我们班里,孩子们的理想五花八门。有想当老师的,有想当记者的,也有想当工程师、飞行员、画家、医生的等等。立志并不难,难的是怎样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此而努力。身边的榜样是最容易产生影响的,发现一位孩子有不错的表现,需要抓住时机及时表扬和宣传。比如我们班的文汇同学学习一直非常刻苦,还能积极参加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的竞选。在竞选小报上,文汇说:“也许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一定是最勤奋的;也许我不是最能干的,但我一定是最刻苦的。”这句话说得多好呀,当我读到这句话后,立刻组织大家在晨会课上开展交流,引导大家向勤奋、踏实的文汇学习。在像她一样的一批孩子带领下,同学们学习的风气变得更好了。浮躁的同学变少了,踏实认真的同学变多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学习,原本基础差的同学慢慢赶上来了;成绩好的学生之间更是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爱学、乐学的风气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营造师生“情感共鸣”的和谐氛围 第12篇

《孔乙己》课例二:“假如有人偷了你一本书, 你应该如何处治他?”“假如一个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人偷了你家一本书你该如何处治他?”“一个饥饿的老人偷了你家一个不值钱的东西, 你该如何处治他?”一连串的情景假设, 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学生各抒己见。但见老师, 一声长叹, 怒不可遏地说:“偷东西固然可恶, 但是如果有人对一个因饥饿而偷对老人又是写检查又是打, 还故意打折他的腿, 打成残废, 你的心情如何?”

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遇到案例一的尴尬和疑惑:原本语言优美, 或情感浓郁, 或哲理耐人寻味的文章, 学生自读时入情入境, 感叹扼腕;教师在备课时亦感觉能引导学生入情入理地作精彩的分析、品评、欣赏, 但实际的课堂却是学生不语, 老师焦躁, 高潮不起, 死水一潭。

原因何在?我发现生动活跃的课堂, 教师常常情感充沛, 听其言, 如歌如诉, 妙语生花, 似看画, 如听诗, 文本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情景如临其境;高潮不起的课堂恰好相反, 缺乏一个“情”字, 教师的教学语言平淡无味, 文章作者的情感教师自己有时也不能准确感受, 何言传递给学生, 何言感染学生?

一、“商量”、“共研”达成学生情感的共融的基础

我从教20年, 起初5年的教学, 在课堂上海阔天空地讲课, 自认为生动有趣, 可是学生无动于衷。一个难得的机会听了钱梦龙老师的《导读的艺术》的讲座和《论雷峰塔的倒掉》、《死海不死》、《寓公移山》现场教学, 我认识到师生没有交流、商量, 感情没有共鸣的教学是不可能出彩的。于是我深入到学生中去, 经常在备课前, 先问问学生, 具体感受体验他们的情感信息, 让学生也向我敞开思想情感的大门, 以达成教学情感化,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同时借鉴魏书生老师的一些方法:作业是自己根据实际确定与由老师统一留结合, 作文学生自己批阅与同学互批、老师批相结合等, 从而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学生充分体验了做学习主人翁的情感, 师生找到了情感的共鸣区域, 师生想的都是如何教与学, 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率, 学生有了持久的牢固的学习愿望, 课堂魅力便得到了较大的体现。

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时, 当我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了“金钱”二字后, 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他说:“我认为本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于勒没有被带回家, 难道就是菲利普夫妇的过错吗?他们就没有难言之隐吗?换成是我们就一定带回家吗?”其后我就让学生就他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学生发言积极, 课堂活跃。课后有学生说:“这才是我们的课堂。”我问他们为什么。学生说:“我们虽然知道你讲的有道理, 但是我们想的就一定没有道理吗?我们的情感与你的认识统一了, 我们才觉得有话要说。”

二、抓住情感共鸣的切入口是语文课堂魅力展现的基点

有人说, “教师的情感不只是自己的”, 的确, 教师的情感更是学生的。

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读而不悟, 启而不发, 悟亦不言的现象。其实究其原因是我们“点不中穴位”, “发而不能动起情”。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我本以为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应该有所感、有所悟, 然而, 学生一言不发。见此情形, 我就尽力声情并茂地范读了一遍, 发现学生似乎有些触动, 因为, 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写些了什么。顺势我又示范性地说:“十几年了, 我每每读到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 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 又想起祖母,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 ‘事已如此, 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就感慨万分, 不仅读出朱自清当时家境的凄清和丧失祖母的悲伤, 读出朱自清的父亲安慰他时的深深的父爱及其自给的坚强, 而且似乎看到了30年前家父家母去世时, 年幼的我和哥哥的悲凉和伤痛……”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的话刚落, 一位同学站起来道:“老师, 我没有你的遭遇, 但是这句话对我也十分有感触, 我也看到了十几天前父亲离开我们时, 我家的……” (该生哽咽, 我示意其坐下) , 其后学生纷纷发言。

这个课例固然是一个特例, 但说明学生感情触发点来源于教师对课本凝聚的感情的深刻理解。教师阅读课文, 感知课文作者感情的过程需要教师精读文本, 感知形象, 是通过联想、想象与作者进行情感对话的过程, 与作者产生情感交融的过程。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十分重要。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言, “因势利导”确实是引导学生把“心”带入文本, 形成情感的共融, 展示课堂的魅力。

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杜牧《泊秦淮》、莫怀戚《散步》等凝情聚理的诗词文章, 如果教师不能找到情感传输的切入口,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可能对教师的讲解无动于衷。

三、读, 是最好的情感“接力棒”

教师如何出色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让学生在自己阅读文本时触发的感情得到深一层的挖掘, 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呢?

我以为语文教学的万法之法就是“读”, 读, 是最好的情感“接力棒”。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要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 语调的抑扬顿挫, 语气的丰富变化, 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 这样就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 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无论是诵读, 还是默读都要以情发声, 以情带语, “因情制宜”, 或豪放、热烈, 或安闲、恬静, 或清新、淡雅, 或轻松、欢快, 或凄然、悲切……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 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前不久, 我在两个班教授了《沁园春·雪》, 第一个班的学生素质明显不如第二个班, 但是由于我开场就是豪放激越的朗读, 学生的思想感情似乎随着我的朗读渐渐与作者的情感融汇到一起, 师生共同沉浸在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与热爱中, 可能是情字为先, 学生在那一节课, 似乎变得聪明了, 一向“死气沉沉”的班级, 那一节课出奇地热烈。反之, 原以为素质好的班级, 因为我咽喉炎发作, 没有自己朗读, 结果在课堂上虽是绞尽脑汁想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 但还是收效甚微。可见声情并茂地读, 的确能激发学生, 感染学生, 是语文教师传递感情的基本而有效的方法。

其实不仅是语文教师, 其他所有的教师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情感修养, 形成富有个性的情感表达风格, 使自己的教学达到艺术境界, 这样在课堂上才可以尽展课堂艺术魅力。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常常遇到原本语言优美, 或情感浓郁, 或哲理耐人寻味, 值得玩味、品评、欣赏的文章,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高潮不起, 死水一潭。本文意在通过对具体课例与名家课堂的理解与分析, 找到展示语文课堂魅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营造师生情感共鸣的和谐氛围, 从而走出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或不当的表演式的活跃的误区。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共鸣,商量共研,和谐氛围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原理.人教社, 1985.

[2]赖配根.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人民教育, 2006, (23) .

[3]探寻失落的语文激情.基础教育课程网文章, http://jcjykc.cetsp.com/Post/ShowArticle.esp-ArticleID=3657.

[4]滕英超编著.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4.6.

上一篇:河南神火下一篇:人工流产术后月经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