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范文

2024-07-24

科教兴国范文(精选12篇)

科教兴国 第1篇

一、教学背景分析

这一框题在教材中所占的篇幅大、知识点多、理论性强, 而且与重大时政热点问题联系密切, 因此这课在教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现代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2.了解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3.知道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 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2.通过学习,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使之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2.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参与实践、积极动手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重难点

理解科教兴国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 以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为主、教师讲析为辅的教学方法。

总体设计意图:科技热点一直是近些年来黑龙江省中考的重要考点。它常出现在中考试卷中。如:2010年以背景材料出现, 让学生写政治小论文;2011年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要求学生回答几个与它相关的问题。所以说作为思品教师, 在备考时一定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就2011年以来我国科技和教育发生的重大事件, 我在进行第二轮复习时以此为背景材料, 帮助学生提出、分析、归纳问题, 并指导学生围绕考点相关的知识来组织答案。为学生在2012年中考复习中找到解题技巧、减轻记忆负担, 提高备战中考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展开分析

(一) 教学策略的制订

教学流程示意图:播放视频和展示材料———分组讨论———回归教材———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思想教育———小结。

(二) 教学策略的实施 (教学过程)

第一方面:2011年以来, 国内重大科技成果

1. (视频播放) 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两次对接成功的片段。

2011年11月3日1时43分, 中国两个无人航天器在近地轨道成功对接;40多年, 中国实现了从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开展深空探索。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距地球343公里的轨道实现自动对接, 为建设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

[设计意图]以重大时政热点导入, 形象直观,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多媒体) 介绍有关科技成果:

(1) 2011年7月28日, 中国7 000米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顺利完成5 000米及海上试验第三次下水任务, 此次最大下潜深度5 188米, 再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2) 2011年12月22日11时26分, 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资源一号02C卫星送入太空, 这是我国2011年航天发射的收官之战。

(3) 2011年12月27日, 北斗导航系统开始正式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运行服务, 服务范围覆盖我国及周边地区。

[设计意图]这些热点时事是2012年中考中的重大时政热点内容之一, 把它们放在这里, 一来让学生感受我国科技的成就, 二来也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 为今年的中考作准备。

师:看了这段视频和相关的科技成果后, 大家有什么感想吗?这些内容能与我们教材中的哪些知识相联系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回顾教材知识, 然后互相交流)

生答:略。

第二方面:教材知识点总结 (考点点击) (板书内容)

(1) 我国目前科技现状。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 要优先发展教育。

(4) 加强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

(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6)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

(7) “四个尊重”的内容。

(8) 珍惜受教育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八年级知识。

(9)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0) 团队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设计意图]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学完本框题后, 师生要共同对知识进行疏理, 构建知识结构图, 这样便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然后根据背景材料再与上述知识结合, 以达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目的, 便于学生在中考中做到临阵不乱, 得心应手。

知识点的具体应用:

1.提出问题:

(1)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说明了什么?

(2) 对接成功有什么意义? (成功的原因)

(3) 国家及个人应该怎么做?

(学生感悟) :我国目前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 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的前列。学生为此而自豪和骄傲, 增强爱国情感。

2.观看视频:2011年度全国科技奖励大会片段。

我国虽然在科技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是我国科技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 国家非常重视科技和科技人才。自2000年以来每年都召开科技奖励大会, 重奖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

问: (1) 获得2011年度最高科技奖的都是谁?

(2) 为什么要召开全国科技奖励大会, 此次奖励有什么作用?

(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靠什么?

(4) 我国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5) 作为中学生, 要想成为国家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我们青少年应怎么做?

第三方面:我国教育现状

1.师:大家知道发展科技必须要先发展教育, 我国近些年非常重视教育, 加大了教育的投入。下面我们就共同来了解一下。

(背景材料)

(1) 2012年1月6日至7日, 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

(2) 2011年10月26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 启动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60多亿元, 按照每人每天3元的标准, 为680个试点县的约2 6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等。

师:有人说, 我国的科技事业和教育事业已取得了重要成就, 我国已经是科技和教育强国了, 对吗?

学生答:不对。虽然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较落后。

2.出示材料:

材料一:由于缺少“核心技术”, 我国生产一台电脑只能赚10个苹果的钱;卖出八亿件衣服才能换回一架空中客车A380飞机……

材料二:我国出口一台DVD的价格是32美元, 成本13美元, 要付给外国专利费18美元, 利润只有1美元。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 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 为了改变落后的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办?

(3) 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4) 作为未来的建设者, 我们现在应怎么做呢?

3. 播放视频:孟佩杰照顾养母并刻苦学习, 最终考上大学的片段。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 我选取了与学生同龄也是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孟佩杰在孝敬照顾养母刘芳英的同时刻苦学习的事例。通过对比, 学生会觉得自己缺少小佩杰的勤奋与自强, 今后要以小佩杰为榜样, 珍惜受教育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

让学生讨论回答:看完视频后, 你有何感想?今后应该如何对待学习?

师总结:无论是发展科技, 还是发展教育, 都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六、教学反思

本节专题复习课是在新课标和中考考试命题思想的指导下, 以2011年以来我国科技和教育发生的重大时事为背景, 来设计这节课的。

优点如下:

1.以鲜活材料为背景,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灵魂, 也是思想品德课命题的基本要求。我在本节课教学中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国家最高科技奖励大会这两个热点问题为背景设计问题, 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两个热点问题都涉及科教兴国战略、自主创新精神等知识, 所以我帮助学生找出其相同点, 并指导学生围绕考点相关的知识来组织答案, 这样便于学生复习和记忆。

2.夯实基础知识, 构建知识网络。

如果在复习时教师不指导学生, 而让学生自己复习。不少学生就会只重视单个知识点的记忆, 却忽视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 我在本节课设计中引导学生对与此热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 对涉及到八、九年级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归纳。便于学生打破书本中框、节、课的界限,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不足之处:

1.我在教学设计导言部分———播放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的片段时,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截取的视频画面过多, 用了5分钟的时间。而在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播放孝女孟佩杰一边照顾养母一边刻苦学习的视频时用了6分钟的时间。结果这两个视频占用了11分的时间, 使整个课堂教学时间紧了许多, 挤占了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巩固时间。

2.有的问题设计过于简单, 如:有人说, 我国的科技事业和教育事业已取得了重要成就, 我国已经是科技和教育强国, 对吗?这个问题的设计, 学生不用经过思考就可以答上。问和没问没有什么区别, 学生只要动动嘴就能答上, 根本不用动脑思考。如果教师能再设置一些障碍, 问:为什么我国科技、教育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呢?我国要想成为科技强国, 应该怎样做呢?这样设问就有了一定的难度, 学生必须经过思考才能答上。这就涉及到了教材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这样设问对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提升会起到一定的训练作用。

科教兴国战略 第2篇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我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1)什么是科教兴国战略?

答: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备地位,增强国家科技实力,提高全民族和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我国实现国家繁荣昌盛。

(2)什么是人才强国战略?

科教兴国:用实力擎起现代中国 第3篇

愈是沟壑不平,愈见道路的重要;愈是层峦叠嶂,愈见意志的坚强。

10年,置身于以“软实力”为核心的全球竞争中,科技、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悄然勾勒出现代化中国的轮廓;

10年,转型之态已经显现:是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大步跨越,是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设计”“中国创造”的奋起直追;

前行,一如当年。

2003年11月7日,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特别是科技发展方面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012年9月18日,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二十三届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将秉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强,则中国强;教育兴,则中国兴。科教兴国,这是栉风沐雨九十余载的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最深切的记取,这是迈向强国之路的引路人对世界形势的理性判断。

(一)

世纪之交,阵痛与欣喜相伴。

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人类经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历史性跨越。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

中国,快速增长举世瞩目,但浪潮之下,暗流涌动——

上世纪末,中国的文盲、半文盲还有1.45亿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适龄人口的7%左右,与中等发展中国家20%和新兴工业国40%的平均水平相去甚远。国民受教育总体水平较低、劳动力素质不高,让我们难以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技术、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模式的泥潭。

环顾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力度,实施产业升级和换代,抢占人才和科技的制高点。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以教育为基础的人才竞争。

在新一轮竞争中,中国要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仍然要坚定地走科教兴国之路,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牢固基础之上,这是丝毫不能动摇的基本国策。

国家战略,引领未来。

——2006年1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同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010年7月,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教育规划纲要》确立的二十字方针明确了未来十年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012年7月,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吹响了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

这是历史前行的足音。紧盯发展目标,中国的科技教育发展开始了新一轮跨越。

(二)

科教兴国,既要高瞻远瞩,也要从实际出发。

总有这样的数字让我们难以平静。

比如核心技术。我们的手机出口量占全球近八成,却换不来1%的利润——这是不拥有关键技术的苦果。

比如自主品牌。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60%以上的企业没有自主品牌,99%的企业从未申请过专利,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0.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0.5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的平均水平。

没有科技的支撑、没有人才的储备,再炫目的发展都不过是过眼云烟。

中国的科技必须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

2005年,我国启动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组织开展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建设,通过培育“中国创新型企业500强”,带动更多企业走上创新发展之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创新之路面临重重考验。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才有国际竞争力。在视察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之后,温家宝总理曾这样感慨:“无论多么严峻的形势,无论多么激烈的竞争,都挡不住创新的产品和有竞争力的产品;只有创新,才能抓住机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创新,企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截至2011年,我国认定了356家具有示范性的创新型企业,涉及制药、环保、制造等多个领域。如今,很多企业都交出了让人满意的答卷:2009年,我国195家创新型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的9.8%,发明专利授权量占8.6%,国际专利申请占33.9%。创新企业云集的高新技术区,也成了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从2002年到2011年,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保持了年均45%的增长速度。

跨越、创新,一切的根本,是人才。

2003年9月19日,全国农村教育会议。“三件小事”让温家宝总理挂心不已:吕梁山区一所小学在简陋的窑洞里上课的情形;甘肃靖远一位双目失明的农妇希望孩子能上学的哭求;陕西秦岭水灾后佛坪县唯一幸存的学校里孩子们读书的身影。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十七大报告首次将优先发展教育列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国家责任,政府担当,责无旁贷。

十年间,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从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到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改革引领着教育向人民满意的目标稳健前行——

不断深化的改革,使高考不再是“命悬一线”的拼争。“独木桥”变身“立交桥”,多元选才、多元录取让“学为考”变成了“考为选”,“一卷试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口子被撕开;

分数不再是衡量一切的标尺。在潍坊,“新中考”彻底推翻了延续几十年的分数评价。实行等级评价,一分两分的差异没有了,无限度追逐分数的恶性循环也自然消失了。谁还会去搞题海战术、机械训练?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信、更多的空间,特长培养、个性化发展才有可能;

攻克国际数学难题,22岁,还在中南大学就读的刘路成为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员。学校为杰出青年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给予经费资助和生活保障,为优秀青年人才的成长拓展更广阔的空间,帮助有才华的青年人实现梦想。刘路成为学校这一改革思路的第一个受惠者。

还有一些改革,注定将影响未来——

2006年至2010年,国家财政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 182亿元,在全国城乡建立免费义务教育制度,这是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

“211工程”、“985工程”以及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形成了高等教育突出重点、带动整体的发展格局,这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

公办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小学校校长负责制、办学自主权全面依法落实,这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

以政府投入为主,形成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教育投入体制悄然变革。

教育公平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职业教育的拓展、高等教育的普及、课程改革的进行、自主招生的试行,教学科研的变革……形容教育发展的词从不冗长,却字字深入人心;历来平实,却处处激荡热情——“4%目标”切实体现“把教育优先发展落在实处”;校车安全快速立法凸显民本情怀,《教育规划纲要》问计于民,回应群众关切;“异地高考”为教育公平制定“时间表”……

2010年7月,伴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正式成立;三个月后,《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被分解为190项,由60个部门承担。

此后一年,100多个文件相继出台,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形成。

遇到过挫折,经历过阵痛,艰难地突围,十年间,科教体制改革迎难而上,开拓前行,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

(三)

欣喜,伴随着成果扑面而来。

这十年,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已具雏形。

今天,全国研发经费已达8 610亿元,跃居世界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一大批科技型企业迅速崛起,华为、中兴、航天科技、航天科工、比亚迪、联想、中芯国际……快速成长为“中国创造”的排头兵。

今天,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创造97公里量子传输新纪录,提出全球气候变化新观点,建成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公益数据库和标准……国立科研机构用一项项成果垒砌中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国际论文发表量升至世界第二,被引用总次数从2002年的世界第十九,上升到第七。

今天,发明专利授权量从2002年1.56万件增至2011年的17.2万件,位居世界第三。创新过程已从过去简单的线性模式逐步演变成一种复杂的系统或网络:研究院所分类改革,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融入市场,很多成为“科技明星企业”;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支行、科技担保公司、科技融资租赁公司、科技金融集团公司等一批专业化科技金融服务机构蓬勃发展。

今天,超过4 000万人的科技人力资源组成了数量居世界首位的创新大军。数以百万计的个体的命运因为国家前途的牵引相互叠加,共同书写民族腾飞的华美篇章。

“中国的科技实力显示了惊人的上升速度,并且给人不会停止的感觉。”美国三大理工学院之一的佐治亚理工学院一份关于科技竞争力的研究报告这样指出。

惊人的背后,是现代化实验室里,彻夜长明的灯光,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奉献。师昌绪,年过九旬的材料大师,中国科技奖得主,忙碌身影至今奉献不止;“天河”超算创新团队,30~45岁的年轻人,澎湃激情迸发超人的智慧;美国普利斯顿大学分子生物系终身教授施一公,放弃海外的功成名就,满怀报效祖国的殷切情怀。

天宫聚首,嫦娥奔月;蛟龙入海,科考两极;十年探地,数字地球……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仰望广袤的宇宙,放眼浩瀚的海洋,俯瞰深厚的大地,用骄人的成绩让世界瞩目。

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更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惊人”成就的可持续性。

这十年,免费、公平成为义务教育的代名词,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享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三级跳”让义务教育从此名副其实,改写着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转变:2006年,国家对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2007年春,1.5亿名学生受益于“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惠民政策;2008年秋,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覆盖全国城乡1.6亿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这十年,从屈指可数到稳居“半壁江山”,中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成为支撑实体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的坚实臂膀。

这十年,中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2.4年,均超世界平均水平,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数达到8 200万。

新的教育观,已经从理念转化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我对孩子的期望,既不是富商巨贾,也不是高管白领,最大的心愿是让她健康快乐成长为‘他自己’。”

一位中学教师告诉记者:“要彻底摒弃‘满堂灌’的教育,把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融入课堂,让孩子学会快乐学习。”

当教育影响人、激发人、培养人的内涵成为全民族的共识,兴国路的驱动力也就愈发强劲。“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13亿人口的人力资源优势一旦发挥出来,将是任何力量也比不了的。

这正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背后的支撑!这更是中国未来腾飞的积蓄!

时间将证明一切。

科教兴国,一幅波澜壮阔的现代中国画面正在绘就。

科教兴国 第4篇

【活动1】看一看:看动漫。

设计目的:利用动画片创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

播放动漫片《我的未来不是梦》, 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舒适。从动画片结束语“原来这一切都是梦”入手, 提问:这梦能不能实现?靠什么来实现 (靠科技来实现) ?科技有何作用?科技与教育有何关系?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二步骤:看、说结合, 理解科技

【活动2】说一说:科技的重要性。

设计目的:利用名人效应, 激发学生树立起热爱科学的意识,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立志成才, 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科技发明离不开科学家和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 让我们先认识两位著名的科学家, 看看他们的发明创造对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带来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图片展示“王选”与“袁隆平”的故事, 并提问:他们的发明带来的巨大影响说明了科技有何重大作用 (从而引出“科技的重要性”) ?

要求学生读课本, 并联系自己以前学习的内容、王选与袁隆平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谈谈对科技重要性的理解。最后, 教师归纳并呈现结论。

教师过渡, 引出下文:既然科技这么重要, 那么, 我国的科技现状如何呢?

【活动3】瞧一瞧:我国科技的成就与差距。

设计目的: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 让大家对我国科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有充分的认识, 从而激励学生从小树立科学报国的志向, 并知道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性。

教师展示翟志刚太空行走图、我国首例皮肤细胞克隆牛图、曙光5000A高性能计算机图。研发经费比较图、科技贡献率图。

教师过渡, 引出下文:看到我国科技与发达国家科技之间的差距, 你们认为我国应重视什么的发展 (科技) ?但发展科技关键靠什么呢 (人才) ?人才又是靠什么来培养的呢 (教育) ?

第三步骤:读、看结合, 理解教育

【活动4】读一读:教育的重要性。

设计目的: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引导掌握书本知识,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利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同学们读课本, 两人一组共同讨论教育的重要性, 并在课本上将相关内容用笔勾划下来。教师请同学们回答问题, 并作归纳呈现。

【活动5】瞧一瞧:我国教育的成就与差距。

设计目的:通过图片, 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了解我国教育的成就与不足, 激发学生从小努力学习的兴趣, 深刻了解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必要性。

教师展示中国受教育年限图、科研成果高校所占比例图、38个国家教育现状比较图、中外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比较图。

教师过渡, 引出下文:我们知道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重要性, 也了解了我国在科技与教育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面对这种形势, 我国应实施何种战略来超越发达国家呢?引出结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四步骤:思辨结合, 理解战略

【活动6】读一读: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与内容。

设计目的:通过认识学习课本知识, 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及内容, 从而认识到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途径。

要求学生读一读课本, 两人一组进行讨论, 找出科教兴国的含义、内容。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 并给出正确的答案。让学生进一步朗读课本内容, 并适当记忆相关内容。教师强调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容就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途径。

教师过渡, 引导下文:面对我国的科技现状, 应如何应对呢 (加快科技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 ?

【活动7】瞧一瞧:我国是怎样发展科技的?

设计目的:通过相关图片来具体了解我国是怎样发展科技事业的, 从而对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呈现图片:国家制定规划,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设立国家最高科技奖。

【活动8】思一思:我们青少年应如何提高创新能力呢?

设计目的:通过小组讨论, 理论联系实际, 让大家认识到我们青少年如何从小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国家设立最高科技奖的目的, 是为了奖励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创新型的科研人员, 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四个尊重”的良好风尚。教师进行提问:要对国家有突出贡献, 就必须成为创新型人才, 而要成为创新型人才, 就必须从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 我们青少年如何从小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呢?

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发言, 最后教师总结, 媒体呈现。

教师过渡, 引导下文:面对我国的教育现状, 应如何应对呢 (加快教育发展, 推进教育创新) ?

呈现卡片:加大教育投入。

【活动9】辨一辨:再穷不能穷教育。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因此, 有人认为,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你是怎样理解上述观点的? (要求先判断, 然后说明理由。)

设计目的:通过辨析, 使大家对教育的重要性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小组合作, 学生辩析, 教师小结, 澄清问题。

(下转第85页) (上接第29页)

教师过渡, 引导下文:教育发展不仅靠加大投入, 更应靠制度创新。

呈现卡片:推进教育创新、理念创新。

【活动10】谈一谈:实施素质教育, 均衡教育大家谈。

设计目的: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利用学生的实际诉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做到学以至用。

合作讨论, 代表发言。师生共研, 共同总结。

第五步骤:复习总结, 结束新课

设计目的:利用学生本身资源, 复习全文,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 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科教兴国论文 第5篇

一、制定科教兴国战略势在必然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党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抉择。

第一,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党在总结世界各国科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19世纪后半期以电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又一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进入全面、深入发展阶段,科技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发展速度快慢、综合国力强弱的最重要因素。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近代以来,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各强国兴盛的重要原因。战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拥有一支受过一定基础教育、素质较高的熟练劳动力队伍。1994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提出,“没有科学知识的传播就不会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此后,许多国家纷纷将加速科技发展、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作为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二,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中国基本国情,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还很落后,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我们面临着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消除贫困等严峻任务,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践证明,在一个劳动者素质不高的国家里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和教育推动经济发展,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第三,邓小平同志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依靠科学与教育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江泽民同志90年代关于发展科技与教育的重要思想,为我党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同志始终把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提出战略设想。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深刻地论述了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依赖于教育发展的思想,从战略的高度强调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意义。1988年,邓小平同志通过总结当代科技领域变革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事实,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他还明确提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他在1991年就指出:“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进一步深化,是把这个转移推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同样具有战略意义。”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郑重宣布: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成就辉煌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于历史上有人曾经提出过的“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口号。在尚未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代,中国还不具备依靠科技和教育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历史前提,“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只能是一种善良的愿望。科教兴国又是与社会主义相联系的。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我们是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实施这一战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没有先例可循,对于西方国家的经验做法,只能有选择地借鉴。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推动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党和国家首先采取措施解决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第一,从组织领导入手,成立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科技、教育的领导及其同经济发展的协调。截至2003年底,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召开了14次会议,作出了一系列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第二,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相继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明确科技工作的重点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努力从体制、机制、政策以及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通过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新型科技和教育体制。第四,加大对科技、教育事业的投入,努力建立一个能够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科技教育发展的机制。第五,在继续实施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的同时,启动了973计划、《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国家级科技教育计划,直接推动科技教育的发展。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新的跨越。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科学知识

生产数量增长迅速。载人航天飞船、基因组研究等高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相继涌现,表明我国在当今若干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某些重点和关键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1991年到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从3000亿元左右增加到18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比例由10年前的1%左右提高到目前的1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科技进步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跃上新的台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基础教育快速发展,2000年,在大部分地区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90年的6年左右提高到2001年的8年左右。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总体规模扩大、结构改善。高等教育蓬勃发展,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2000年与20世纪70年代末期相比,我国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增加了

3.4倍。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教育的发展还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知识贡献。高等学校科研实力增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2002年高等学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项目总数的77%以上,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占项目总数的60%以上。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总量提高和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性因素。

三、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任重道远

我国的科技和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仍处在较低水平。

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维护国家安全,必须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第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和教育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教育的优先发展,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无从实现。我们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从全国范围看,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工作还很不平衡。在一些地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还停留在口头上或字面上,而没有落到实处。关键问题仍然在于如何认识教育的性质和地位。有的同志认为,发展教育是软任务,百年树人,远水不解近渴。近代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教育既是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深厚基础,是持久起作用的因素,又可以推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成为强国的直接原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是一个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重要因素。还有人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也要市场化、产业化。必须看到,教育首先是崇高的公益性事业。受教育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发展教育事业,向全体公民提供教育服务,是国家的崇高职责。教育单位可以办产业,教育的一部分也可以按产业来办,但是教育不能产业化。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有其不同于商品生产的特殊规律,不能用办企业的方式来办学校。教育产业化的主张,既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符合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实际,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性质和宗旨。以教育产业化为由试图减轻政府部门办教育的责任,减少对教育的投入,或者把教育产业化当成以教牟利的借口,是对人民、对教育事业不负责任的表现。教育的发展要靠国家强有力的推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和兴衰成败的高度来认识教育的性质和地位,坚持教育是崇高的公益性事业的观点,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为人民办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几个重要关系。

正确处理科教兴国和国兴科教的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内在地包含着国兴科教的要求和举措。国兴科教,关键是人才和投入。要在加快科技与教育改革步伐的同时,大力增加对科教的投入,使我国的科技和教育具备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国家要继续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各方的行为,引导重大战略方向;各级政府要制定实施正确的科技和教育发展规划,要对科技和教育进行基本投资,激励和支持全社会参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正确处理科技和教育的关系。科技和教育是相互支持的。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教育为科技进步培养必需的人才,科技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最新知识。科技和教育比翼齐飞,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正确处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繁荣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发达的自然科学,也应该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牢牢把握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同时发挥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

正确处理经济和科技教育的关系,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当代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后劲,越来越取决于由教育和科技决定的劳动者素质和专门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又依赖于由经济发展提供的资金和物质力量的支持。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与经济建设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经济建设必须坚定地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和首要目标。

正确处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顺利实现的两大战略抉择,二者是不可分离的。科教兴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促使社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坚实基础。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离不开科技进步;保护环境与治理污染、控制人口与防治灾害,都必须依靠现代科技。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第三,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又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全局,精心规划,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必须加大能够支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积极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提高整个产业结构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满足我国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需求。必须加快建立有利于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必须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大幅度提升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能力。必须建立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机制,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机制及人才汇集机制,创造吸引人才、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

第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人才培养,教育为本。优先发展教育,才能把我国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扩大教育规模,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必须统筹城乡教育,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必须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充分集成各方面资源,提高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的水平,带动全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体制,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必须加强依法治教,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发扬科学精神 共筑科教兴国梦 第6篇

国家973计划顾问专家组材料领域召集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量子调控”专家组组长——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几十年来始终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7年2月27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闵乃本和他的团队凭借“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荣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中国基础研究的最高荣誉,堪称是中国版的诺贝尔奖,过去的获奖者包括华罗庚、李四光、梁思成等大师。

如何才能在科学上取得进步,闵乃本院士说:“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要耐得住寂寞,10年、20年静下心来,不能心急,不能以功利为目的。当我们设想介电体超晶格这个研究系统的时候,根本没有预想到今天的这些成果,只是埋头做下去,越做越有兴趣。我们相信,真正的科学,到了一定的时候,一定会对人类有贡献。”自1986年启动,从提出基本概念、建立基本理论、证实基本效应一直做到最终研制成功全新的原型器件,艰苦历时19年,闵乃本带领自己的团队,终于实验室里“炼出”自己的“魔法石”——介电体超晶格。这项新技术,可以在一台激光器上同时得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激光,而一台固体激光器通常只能出现一种颜色的激光。这项科技成果为当代激光技术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经历了2006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学术研究巅峰之后,闵乃本院士并没有停止思考与研究,虽年近八旬,仍时刻关心着国家未来的科技竞争力。他提出“量子调控研究计划”与蛋白质研究、纳米研究、发育和生殖研究一同被作为“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计划”,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和“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2011年12月10日,由南京大学承担的量子调控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计划“分子及自旋体系中的量子控制”课题顺利通过验收,这一课题通过电荷、能量转移和分子激发态的控制,研究新的量子效应,探索新型分子磁性和光电性质,为未来材料、能源、信息科学和技术提供强力基础。其中,多项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部分设计的设备得到了实际应用和商业转化。

闵乃本院士十分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团队建设,“我这一生最为自豪的不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而是两件事,一是为祖国和人民做了一些贡献,并得到认可;二是组建了一个勇于创新、团结和谐的国家级团队,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他说,“事业有了后来人,这是让我最開心、最欣慰的事!”“做科学工作是自讨苦吃。”闵乃本院±的这句话得到了整个团队的认同。长期以来,没有钟点,没有周末,没有假期,研究人员一有时间就自觉地泡在实验室里。“真正的科学工作者会对科学入迷,入迷之后他内心的充实感是其他人无法体会的。入迷的科学工作者才能坐冷板凳,才能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我们的团队就是这样的。”闵乃本院士说。

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闵乃本院士坚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他的创新和发明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可以说,闵乃本院士及其团队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实现中国梦不能靠幻想,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一步一个脚印,这是我们应有的精神状态。闵乃本院士为我们树起了一个标杆,树起了一面精神的旗帜。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科教兴国 第7篇

一、高职在校大学生创业及其项目的来源

1.激情点燃希望, 创业成就梦想

有效利用大学城资源, 源于斯而养于斯。大学生汽车维护实践创业中心位于机电学院校内, 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学城有车一族, 服务项目主要有汽车常规保养、汽车性能检测和技术服务咨询等, 工作时间为每天11点至13点和15点至18点, 在这个时间段提供服务, 既不影响师生上课, 提前预约又能免去排队洗车的烦恼。

创业中心旨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业教育实践的平台, 创业中心在运作上完全由学生自主经营, 自主管理, 在技术上由老师提供指导, 旨在通过创业模拟企业, 让学生全面实践课堂所学知识, 学以致用;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 培养市场经济与企业管理所需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2.创业社团走进社区摸市场

机电学院创业协会和电子发烧友协会来到城中花苑展卖由专业指导老师的研究成果而创作的手工艺品, 精致的串珠苹果、实用的纸巾盒、DIY的电子产品让居民感受到了大学生创业激情。通过居民的购买可以看出社团的电子产品很受居民的喜爱。创业社团的发展跟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 只有走出校园、走向市场才能摸清发展方向, 找出一条适合自已的创业之路。

大学生愿意尝试自主创业, 解决就业问题, 在大学阶段进行尝试, 接触社会、了解市场, 懂得客户需求和资源配置, 为自身的能力和知识进行积累, 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知慧和能力, 真正能够从小商业入手, 积累资金和社会资源, 以求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3.简单易行起步早, 大学城内小生意

利用“校企嫁接式”, 从小项目入手积累资金和社会关系。“校企嫁接式”就是利用社会企业的品牌、经营模式等在校内建立创业实践工作站, 设立连锁点。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 由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共同努力下, 顺丰物流服务站成立, 这标志着快递物流服务正式走进了校园, 这大大方便了广大师生, 再也不要为快递的寄收而奔波, 其优质服务得到了一致好评。

顺丰物流服务站的成立缘于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 创业设计竞赛主要围绕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概念, 完成一份包括企业概述、组织管理、财务预测、风险因素等内容的创业计划书,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 提升创业本领。通过创业设计使学生能够结合专长和兴趣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技能, 在变化的环境结构、产业结构中发现创业商机、选择好和经营好项目。

4.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来源

通过对高职大学生的调查分析, 创业项目来源主要有:由市场发现创业项目、研究成果、创业计划大赛和社团活动。

(1) 由市场发现创业项目。

创业之前进行市场调查, 从中发现商机, 选择创业项目。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 往往资金实力不够, 从商经验较少, 因此选择操作性强、门槛低的创业项目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2) 研究成果。

这主要是指在高校或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开发的成果。选择这些成果作为创业项目可以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 这些项目创业初期由于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很容易得到高校的支持, 对于创业成功具有一定的保障。高职院校采用“2+1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有利于选择具有一定技术竞争优势的创业项目。

(3) 创业计划大赛和社团活动。

创业构思是创业项目的重要来源, 创业计划大赛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同时可以促进创业构思的诞生;创业社团始终坚持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相结合, 不定期开展讲座等活动, 激发创业思维, 使学生真正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创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校期间踏踏实实地学习专业知识, 练好内功, 才能为成功创业增加有力的砝码。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创业教育模式和实践,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 并最终使大学生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近年来, 常州科教城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特点, 积极探索构建“三段对接式”创业教育模式, 即创业教育对接学生特点、创业模拟对接专业特色、创业实践对接社会需求。

对接学生特点, 就是立足于高职特点, 设置“任务引领式”创业教育课程, 将创业教育设为公共必修课并分阶段实施:大学一年级开设《生涯引航 扬帆职场》;二年级开设《就业启航 创业腾飞》;三年级开设《员工意识 职业素质》, 开发配套的创业教育教材, 开设相关的选修课, 与创业教育必修课相得益彰;安排相应的课外课, 定期开展创业学子校园行、创业精英校企行等活动, 邀请成功校友企业家与学生分享创业经历, 指点迷津。

对接专业特色, 就是借助工科专业的技术含量高、创业成功率高等特点, 成立“创意、创新、创业”模拟社团, 以创意工作坊、创新训练营、创业竞技场为载体, 将创业模拟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了加强社团活动, 设立专项经费和配备专业指导老师保障创业模拟的有效推进;开辟专用教室作为创业模拟场地, 用于创业培训、创业竞技和成果展示等活动。

对接社会需求, 就是依托经济发达的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 使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更加符合学生特点、行业特征和地域特色。在校企合作工作站的基础上, 依托校内外基地, 相应建立六个创业实践工作站, 开设了专业嵌入式、校企嫁接式、独立经营式等三大类共15个创业实体, 使在校大学生创业赢在起跑线上, 打造高起点的平台。

三、结语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自主创业作为高水平的就业, 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 因此, 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英杰, 韩军峰.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2.

[2]刘芸.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其机制创新[J].教育探索, 2008, (12) .

兴国灰鹅安全度夏技术 第8篇

1 调整饲养管理

针对高温、高湿, 首先要提高养殖环境人工调节设施投入, 如安装排气扇、湿帘和舍顶喷水, 在鹅经常活动的戏水池 (塘) 用遮荫网遮盖, 达到防暑降温的目的, 也可用稻草遮盖水泥 (瓦片) 栏顶有利降温, 当栏舍内相对湿度达到90%时要开启通风换气设施, 同时要降低饲养密度, 减少灰鹅自身产热, 从而降低舍温, 减少热应激, 饲养密度为冬天的1/4以下。

2 优化灰鹅日粮

降低能量, 适当提高饲料蛋白的比例, 增加维生素、物质的含量, 合理安排饲喂次数和饲喂时间, 早上加料提前, 晚上加喂夜料, 中间少喂勤添, 多喂青饲料。

3 重视消毒灭源

每天早、晚彻底清扫鹅舍内粪便等杂物, 并选择高效、无刺激、腐蚀性小的消毒剂及时对栏舍进行消毒, 每周消毒2次以上, 戏水池 (塘) 每周要消毒一次或换新鲜水。搞好灭蚊蝇工作, 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4 做好预防保健

科教电视特点浅谈 第9篇

1 科教电视的教育特点

科教电视的教育性主要指其传播的信息必须具有教育意义, 达到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人的教育目标。

1.1 明确的教学目的

为了有效地指导教学活动, 我国教育部门制定了各级各类的教学目的。科教电视与一般的电视节目或科普节目的最大不同在于, 科教电视旨在传播教育教学知识,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制作科教电视节目与课堂授课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

1.2 特定的教学对象

科教电视要实现教学目标, 需有一定的针对性即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对象, 科教电视采用的表现手法不同。如针对儿童的科教电视, 应多采用动画、游戏、歌舞或表演等形式, 从而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至于青少年和成年的科教电视一般采用讲解、图解或故事等形式, 来表现自然现象、社会现实或历史事实。

1.3 严格的科学性

传播教育知识、普及科学技术、推广先进观念是科教电视的重要任务, 因此科学性及其严谨程度也是科教电视的一大特点。它要求科教电视介绍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 所选取的材料必须是典型的、真实的, 所运用的原理、概念、得出的结论等必须是正确的, 所运用的技术也必须具有科学性。

1.4 教材选用要贯彻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科教电视教材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如在呈现知识时要注意其系统性和条理性;在讲解新知时要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在选择科教电视的表现形式前要做好学习对象的特征分析, 同时兼顾知识特点, 选择合适的表征形式等。

2 科教电视的电视特点

科教电视比一般的教材在传递知识上更有优势, 主要在于其发挥了电视手段的长处。

2.1 以视觉形象和活动图像为主

科教电视这一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 最大的特点在于以视觉形象和活动图像为主, 同时结合恰当的解说或文字, 生动形象地表现知识。这种特性使得科教电视在传播抽象知识和理性知识时, 具有很大的优势。

2.2 表现手段多样

科教电视的画面不是简单的拷贝, 而是通过拍摄、编辑、特殊效果等各种的表现手法来向学习者呈现肉眼看不明白的对象或变化, 为学习者透过现象看本质, 把握事物的属性提供条件。科教电视可使用各种电视手法, 如变小为大、化慢为快、变近为远、变内为外、化难为易、化虚为实等, 从而恰当地表现事物的本质, 方便学习者理解和掌握, 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3 视听结合

利用传统教学材料教学时, 只能调动学习者的单维感官, 如文字材料教学只能调用学生的视觉;广播只能调动学生的听觉。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动的感官越多, 越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而科教电视结合视听两个感官, 通过多维度传递信息内容。因此可以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4 克服时空局限

科教电视可将易受时空限制的许多自然或社会现象、历史事件、地方风光等通过存储介质存储, 在教学需要时展示出来, 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安排来进行学习内容的学习。

2.5 传送方式多样化

科教电视节目既可以采用闭路也可采用开路方式传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方式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灵活的进行选择比如若学习者有几万之多, 且分布地区不同, 那么可以选择开路传递的方式播放科教电视。

3 科教电视的其它特点

科教电视除了具有教育特点和电视特点以外, 还具有其它的特点如审美性和趣味性。

3.1 审美性

科教电视的美是通过电视的策划、制作、播出这一实践途径, 将美的观念、意识渗透到每一个节目甚至每一个画面和音符之中, 使人们从中感受到“把握现实的自由”的美。科教电视节目中的美包括了被摄对象的美、制作手段的美和编导倾注的情感美。

(1) 被摄对象的美。

首先, 科教电视表现的对象大部分是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很多事物都有其独特的美, 如物质的原子结构、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等。这些自然美可归为两类:结构上的和谐和运动上的秩序, 即和谐美和秩序美。和谐美表现在自然界或物质结构上的对称、守恒、互补及层次。秩序美则既表现在生物及其演化的亿万年漫长历史的时间秩序美, 也表现在生物链的空间秩序美上。科教电视表现的正是这些美。

其次, 科教电视的被摄对象美还包括人的创造美。主要有两个方而:一是创造物的美, 如中国古长城、悉尼歌剧院等。二是科学思维和科学智慧的美, 如数字、音符等。

(2) 制作手段的美。

电视作为一种现代传播手段, 尤其随着电脑二维和三维动画技术的进步, 它能模仿出人们通常难以看到或想象的东西, 如分子结构、化学变化过程等, 使观众一目了然。科教片就是要把本来不美的东西, 观众不易按受的题材, 通过画面、解说、音乐、蒙太奇等手段表现出来, 这要求制作者应具备渊博的科学知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熟练的电视制作技巧。

(3) 编导倾注的美。

科教电视节目与其它电视节目一样, 通过对事物的表现倾注了编导的情感, 在无形中感染观众, 激发观者对自然、科学、人类、祖国的热爱。同时它又与一般的电视节目不同, 它主要关注事物本身的美或人物的人格美, 而且大部分科教片是对科学内容的客观讲解, 编导的情感是潜在的, 一般采用忠于客观现实的创作手法。

3.2 趣味性

科教片不同于一般的教材和文字资料, 它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观众理解它所涉及的内容, 并对之产生兴趣, 因此一定要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具有自己特殊的观感, 才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 引导观众从未知到有知, 一步步发现事物的本质。

4 科教电视的局限性

科教电视作为一种教学知识的传授形式也有其局限性, 比如不能表现过于抽象化、理论化的知识, 电视设备比较昂贵, 学习者不能灵活控制学习进度等。

摘要:随着电视机技术的发展和教育地位的提高, 科教电视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了解科教电视的特点对于教学工作者来说也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实际对科教电视的基本特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科教电视,特点

参考文献

[1]李运林, 徐福荫.电视教材的编导与制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孟君.我国科教电视专题节目的特征与现状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 2000, 6, 1.

[3]朱广艳.科教电视专题片的创作特点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 1999, 5, 1.

科教兴国 第10篇

近几年来, 襄阳市积极探索创新农科教结合新机制和运作模式, 加强协同和协作, 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 为加快农业方式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到2011年底, 襄阳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 超过了土地、劳力等资源要素的贡献总和。

1.1 加强了农科教结合工作的组织领导

实施农科教结合, 涉及多个部门, 必须加强组织领导, 形成合力。几年来, 襄阳市、县两级政府结合实际, 不断建立健全农科教结合工作制度, 将农科教结合工作纳入年度工作任务, 保障了农科教结合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襄阳市成立了《襄阳市农科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 (襄阳政办发[2011]108号) , 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 农委主任兼办公室主任。2012年又印发了《襄阳市农科教结合工作实施方案》。

1.2 基本搭建了农科教结合战略平台

为深入推进全市农科教结合工作, 襄阳市先后与华中科大、华中农大、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农科院等签订了战略合作书, 对于加快农业新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科技人才建设,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3 着力构建了全市农科教结合工作实体平台

农科教结合工作实体平台, 既是农科教结合工作的具体抓手, 又是实施农科教结合的具体措施, 目前, 抓了四大体系的建设。

1.3.1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积极争取, 建立了全省首家农业专家院士工作站, 构筑了襄阳市农业科技创新的高端平台。二是狠抓了襄阳市农科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市农科院科技创新的硬件和软件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作为全市农业科技创新的通用公共平台的职能基本形成。目前, 市农科院承担有省农业科技创新岗位15个, 新设立了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 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增加到5个 (小麦、油菜、芝麻、花生、马铃薯) 。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下达的湖北省小麦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任务。建立了长江中下游转基因水稻中试与产业化襄阳生态试验站。国家小麦原种扩繁基地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区试站已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评审。2010年以来先后有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名旅法生物技术专家、8名农作物育种专家共计14人36人次来襄阳开展业务交流与指导。三是加强了高职院校科研平台建设,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的植物细胞与组织培训、动物疾病检测两个试验室的功能日益完备。2011年6月, 学院还与农业各部门、农业龙头企业签订了共建协议, 进一步拓宽了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渠道。四是着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 万宝、梅园米业、三杰等一批龙头企业相继建立了企业研发机构。梅园米业自主引进开发的优质稻, 实行“企业—基地—农户”三位一体的开发战略, 实现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五是努力扶持民办农业科研机构的发展, 发展了“宜城市润禾农作物科研所”等一批民办科研机构, 对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形成了有效补充。

1.3.2 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推广机构。市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县市区都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全市97个涉农乡镇 (办事处) 都建立了农技推广站 (服务中心) , 形成了上下一体的农技推广机构;二是完善管理体制。充分结合实施国家科技示范县项目的契机, 推进完善了基层农技站管理体制, 基本实现了“管理在县、服务在乡”的派出制模式;三是提升推广能力。积极配合国家基层农技站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 达到“六有”标准;四是抓好队伍建设。稳定了一批农技推广骨干队伍, 其中乡镇农技推广骨干600多人。

1.3.3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体系。

襄阳认真落实湖北省《构建全省现代农业科技培训示范体系的意见》 (鄂农科发[2008]53号) 文件精神, 着力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体系, 不断探索最直观、最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办法, 努力把现代农业科技的最新技术和成果送到农民面前。到目前, 全市已经初步构建了“市—县—乡镇—村组”四级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体系。全市已发展农业科技示范户2万多户, 其中核心示范户达2100户。“襄州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项目正在规划建设。

1.3.4 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建设。

一是组织部门牵头, 在全市建立了8个省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每年可培训农村党员和科技致富带头人近万人次;二是提升农业系统培训能力, 着力加强了市、县两级农广校培训能力建设, 改善培训的硬件, 全部配置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全市农广校系统每年组织1000多名大中专学历教育,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2万多人;三是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培训作用, 着力加强农村职业技能教育。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立各类教学实习基地12处, 每年开展农民创业培训400多人, 通过合作共建模式培训农村劳动力2000多人。

1.4 强化项目的合作与协作, 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

几年来, 通过农业科技项目的合作与协作, 有效地解决了一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科技难题, 有效地转化了一批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 有效地推广应用了一批成熟的农业技术, 从而推动了全市农业科技进步。2011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4.1 围绕平台建设开展合作与协作。

省农科院与市农科院合作建设湖北省小麦工程中心襄阳基地, 与市原种场合作建设小麦新品种选育与试验基地, 与植保站合作建设小麦主要病害监测试验室, 在谷城县建立了食用豆品种资源库;华中农业大学在市原种场建立了小麦新品种研究基地, 与湖北安格斯种牛场合作建立“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湖北省安格斯种牛场科研基地”, 在谷城县建立了优质杂交油菜种子研发生产基地。

1.4.2 立足科技攻关加强合作与协作。

市植保站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了小麦条锈病生物多样性防控技术研究、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主要病害灾害损失评估研究、无人机飞行遥控监测小麦条锈病研究, 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了小麦条锈病光谱遥感监测和普查技术的研究, 与华中农业大学开展了小麦孢囊线虫病的普查和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的研究, 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开展了近200个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变异监测研究和小麦条锈病病菌生理小种变异情况动态监测的研究, 与湖北省农科院开展了小麦条锈病的勘界调查研究及小麦全蚀病等根茎部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推广;市原种场与华中农大的合作攻关, 帮助华农选育出一批适宜湖北区域种植的小麦新品种, 几年来已通过湖北审定的品种3个;2002~2007年间, 华农大多次安排教授和研究生, 对安格斯牛群的生长发育指标进行监测, 共同探究更加合理的饲养方式、饲料配方等, 在2007年底, 结合所有数据, 帮助分析整理出了《安格斯牛饲料管理规程》 (试行) 和《安格斯牛疫病防治规程》 (试行) , 为安格斯牛群的快速繁育、推广提供了一套便捷的生产模式。

1.4.3 围绕加快推广应用开展合作与协作。

与武汉大学合作推广了优质水稻“珞稻8号”。与华中农大的全面合作, 推进了优质杂交油菜种子产业化的发展, 实现了全市优质杂交油菜的普及。与省农科院的紧密合作, 加快了小麦氮肥后移技术的推广应用, 显著提高了鄂西北地区的小麦产量。

1.4.4 围绕人才建设加强合作。

市农广校与华中农大长期合作开展自学、函授形式的本、专科学历教育, 先后培养了2000多名人才。从2007年开始, 襄阳市与华农大合作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开展了“三支一扶”工作, 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合格的人才。

2 当前农科教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存在的问题:一是工作协调制度还不完善, 未能建立起定期工作会商机制;二是农科教结合工作的基础平台还较薄弱, 提供农科教工作公共服务的能力还很有限;三是农科教结合具体的项目抓手不多也缺乏连续性, 没有形成合理的工作项目库;四是农科教结合财政支持政策还不具体;五是宣传力度不大。

3 进一步加强农科教结合的对策措施

3.1 切实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3.1.1 加快构建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主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建设创新平台, 完善创新体系。建设以襄阳市农科院为龙头的全市公共农业科 (下转P113 (上接P142) 技创新平台, 加强农业高校的创新能力建设, 重点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科研平台, 扶持一批民办农业科研所。二是引进培养全市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在稻、麦、玉米、土豆等主要粮食作物上各引进和培养一名领军人才, 实行政府特别津贴。三是实施一批创新项目, 力争选育出2个以上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完成2~4项重大的农业关键生产技术攻关。

3.1.2 切实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一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制, 全面实行“管理在县, 服务在乡”的派出制模式;二是加强农技队伍和推广能力建设, 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六有”标准 (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场所、有手段、有试验基地) ;三是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实现成熟技术的推广普及率达85%以上。

3.1.3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程, 培育一大批现代新型农民。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 大力推进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 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二是抓好农村实用人才的评定和管理, 让人才进入基层农技推广、基层组织、农业企业, 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3.2 切实创新农科教结合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 将农科教结合工作纳入地方经济工作任务, 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 年终考核奖惩;二是加强基础平台建设, 提升科技项目的承载能力;三是建立农科教项目库, 推进全市农科教工作的持续有序发展;四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将农科教结合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五是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摘要:农科教结合加快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了现代农业建设。总结了襄阳市农科教工作取得的成效, 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 提出了加大农业创新力度、创新农科教机制等对策措施。

科教兴国战略下我国教育的几点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科教兴国战略 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128-01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完善教育体制改革,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促进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办好人们满意教育,是当今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1 科教兴国内涵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内涵。

2 优先发展教育

人才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前途命运,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上不去,我国的教育就没有希望,完成科教兴国战略也就没有希望。提高综合国力,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人才是科技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新生力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要积极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办学水平。

3 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应试教育实质未变

我国从1999年开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目前素质教育现状仍然堪忧,特别是中学素质教育,许多学校虽然形式上在搞素质教育,但实质上仍在搞应试教育,难以实现学生个性能力自由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

3.2 应试教育积重难返、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

在中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引导下,很多学校和老师把提高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教育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的培养。应试教育扭曲了教育目的和方向,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开放和科技创新。“考试经济”已经形成了一条规模庞大的产业链,与应试教育制度形成了牢不可分的利益结合体,已严重阻碍教育改革。教师道德素质整体下滑,急功近利,从事有偿家教和其他经济性活动,损害教师的良好社会形象。

3.3 高校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不匹配

我国高校平均规模和办学条件都令人堪忧,院系结构混乱,综合效益不高,投入大、产出低,高校扩招片面强调人数的增加,忽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忽视德育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智能和情感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协调、科学发展,难以获得立足于社会、为科教兴国战略尽智出力的本领。高校政策不稳定,教师和学生在院校转型期无所适从,挫伤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积极性。

3.4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高等教育输出人才社会适应性差,与社会需要脱节现象严重。高校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狭小,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忽略实践环节,就业服务机构也不能有效地把高等教育人才转化为社会建设人才,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不能有效地把科学技术转化核心生产力,成果转化率过低,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4 我国教育发展的若干建议

4.1 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推进素质教育

彻底改变现有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要自上而下问计于民、取智于民,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建立健全更加科学、多元、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可操作性更强,严格执行,避免流于形式,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素质教育运行发展难题,强力推进素质教育。

4.2 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适度发展

增加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础教育事业的投入,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吸引社会力量办学,补充我国教育资源不足,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尤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最大程度减小城乡基础教育事业的差距,推动中小城市和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保证国家未来新生力量的茁壮成长,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真正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3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服务于一切有教育需求的人,选择教育内容、目标、方法,满足人的终身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开放办学、多元办学,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标准和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使教育真正服务于终身教育。要关心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物质待遇, 重视教师素质教育,增加教师进修机会,开展学术文化活动,营造学术研究氛围,培养学术型和专家型教师,鼓励优秀老师做教育家、思想家,在学术上和道德上成为学生的楷模,用人格魅力和一身正气教育感染学生。

4.4 普及提高并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普及教育,就是说要保证必要的教育投入和基本的办学条件,使学龄人口都有入学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推进办学条件现代化,加强软件建设,推进课程改革及教育模式,落实高校扩招政策,人数增加和质量提高并重,避免频繁的院系调整,保证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科学安排实践课程,促进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实践能力。高校要选择合乎市场和社会的办学方向,培养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要保证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高校科研成果投入市场的应用率,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注入新鲜血液和不竭动力。

5 结语

总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全社会增强教育优先发展意识,在巩固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学校制度的创新,创造性地解决在发展、改革和开放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参考文献

[1] 孙绵涛.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1).

[2] 林有禹.重视科学教育,实现科教兴国[J].上海教育,2009(18).

[3] 张祖峰.对科教兴国的教育思考[J].科技信息,2009(27).

建设生态兴国实现绿色崛起 第12篇

“十一五”期间,兴国县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约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8.87%和8.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污水处理率均达90%,圩镇垃圾收集率达95%以上;城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优良标准,江河水质全年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Ⅲ类;累计完成造林25万余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2个百分点。生态品牌建设取得突破,兴国先后获得“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兴国县城被评为“省级卫生县城”、“江西十佳魅力新城”。

建设生态兴国、实现绿色崛起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建设生态兴国,实现绿色崛起,要坚持生态为重的理念,着力构建“四大体系”。

一、秉承低碳循环理念,构建高效集约的生态产业体系

要坚持以低碳循环理念为指导,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考虑现有产业基础、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等因素,围绕“山上种油茶、脐橙,栏里养灰鹅、生猪,田里抓烟叶、制种、蔬菜、花卉苗木”的思路,积极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向合作经济组织集中、向农业开发企业集中,实现产业发展的基地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加快建设30万亩高产优质油茶基地、10万亩水果种植基地、2万亩水稻制种基地、1.5万亩烟叶种植基地,力争3年内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同时,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着力抓好“兴国油茶”、“兴国红薯干”、“兴国鱼丝”、“兴国灰鹅”等绿色食品品牌和“山村茶油”、“将军红有机脐橙”、“蒙山有机脐橙”等有机食品品牌的整合培育,实现品牌兴企、品牌兴农目标。二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紧紧围绕矿产品加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按照“上大、提升、建园”的原则,切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上大”就是整合开发好萤石、石灰石、花岗石等优势矿产资源,进一步制定和落实扶优扶强措施,加大对中化环保、南方水泥、环球矿业和永大金属等骨干企业的扶持,使其不断做强做大,成为我县新型支柱产业。“提升”就是大力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体育运动品和现代轻纺业转型升级,扶持发展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新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国兴为龙头的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建园”就是综合利用法律、行政和市场的手段,加大园区土地和建设的清理力度,实行用地指标、出让价格与投资密度挂钩制度,将规模小、水平低、效益差的企业逐步淘汰出园区,努力把县经济开发区建设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以生态为亮点、传统工业为支撑、企业多样性为基础的生态工业园,确保到2012年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验收。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一方面,依托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易经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全力推进旅游景区建设。坚持以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园、毛泽东农村调查纪念园、名人公园、官田中央兵工厂纪念园、烈士陵园、将军园“六园”为平台,打造融红色观光、传统教育、教学培训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以易经文化为核心,打造融风水文化研究、风水作品欣赏、风情民俗体验于一体的三僚国家4A级特色文化旅游景区;以均福山、羊山、灵山和丹霞湖为重点,以杨梅基地、杜鹃花基地和脐橙基地为依托,打造融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健身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景区。另一方面,着力抓好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规划好道路、水电、通讯等公益性设施和宾馆、山庄、餐饮、环卫等服务性设施建设工作,形成旅游综合服务体系,着力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设施,聚集旅游人气。

二、遵循环境友好法则,构建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

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因此,要牢固树立“不破坏就是发展,保护好青山绿水就是科学和谐发展”的理念,有效打击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气新的人居环境。一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以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建立健全县乡镇、部门、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的环境保护责任制,对新引进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重点治理以采选业、矿产品加工为代表的工业企业,对不能治理达标的企业,坚决关停并转,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抓好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削减工作,完成上级下达的减排目标任务,确保城区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二是强化水体污染防治。以长冈水库水源、水质保护为重点,强化鼎龙、长冈等水源地乡镇的造林绿化、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坚决取缔库区网箱养鱼和矿山开采行为,抓好萤石加工企业的水污染监管和工业园的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全县饮用水安全和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三是强化生态综合治理。充分利用山、水、林、湿地等生态要素,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绿色生态体系,扎实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着力抓好潋江国家湿地公园、城郊森林公园、均福山省级森林公园及石吉高速公路兴国段景观廊道等项目。以樟江项目区(樟木、江背、东村、杰村、社富)8条小流域30平方公里的治理为重点,抓好水土流失区、矿区等区域的复绿工程。建立健全“县、乡、村、组”四级管理网络,严格落实三年内禁止采伐商品材规定,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争创全省造林绿化样板县。

三、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宜居的人居环境体系

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身心健康。要着眼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舒适宜人、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一是加快宜居城市建设。坚持把城区作为景区来经营,按照彰显文化底蕴、彰显时代特色、彰显生态自然的城市建设理念,立足山水优势,加快推进新区开发,拉大城市框架。同时,继续推进老城区改造工作,提升城市品位,重点抓好一江两岸绿化景观工程、拦河坝、湿地公园、城市森林公园和污水垃圾处理、水土保持、城市防洪等城市生态环境项目建设;以五福广场、五丰农贸市场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扎实推进县城核心区小街小巷整治建设工程,强化市民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全力治脏、治乱、治堵,真正实现城市面貌“净化、美化、绿化、秩序化”,着力把兴国打造成为在全市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宜居福地、旅游胜地、发展宝地。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以“两区一带”为重点,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建设,即建设好潋江睦敬花园、高兴文溪山庄两个社区,使之成为基础设施较完善、公共服务较全面、人居环境较宜人的现代社区;以埠头、潋江、高兴、长冈等环城区域为重点,打造一条区域特色明显、产业发展良好、生态环境优美,集现代农业标准化基地、农家乐旅游、红色文化为一体的“环城示范带”。强化城镇体系规划、集镇和村庄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引导作用,提高集镇规划建设水平,提升集镇整体形象。优化小城镇节点布局,创新小城镇建设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运营效率。进一步完善城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三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按照生态乡村建设标准和要求,大力开展以“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进一步突出硬化村庄、疏浚河塘、清运垃圾、绿化美化居住环境,注重完善农村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成全县20户以上所有自然村的村庄整治工作。积极引导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着力塑造一批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产业兴旺、人文和谐,独具江南田园风光的绿色生态村庄。同时,充分利用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和自然保护区等项目建设的机遇,扩大易地扶贫搬迁范围,五年内把生活在库区、深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矿山深陷区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人口,逐步搬迁到圩镇、中心村等交通、教育和医疗便利的地方安置落户,并给予适当的资金扶助,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富”。

四、坚持创新体制机制,构建长效稳定的生态保障体系

上一篇: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下一篇:河南省夏玉米播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