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标志设计研究

2024-06-27

城市标志设计研究(精选12篇)

城市标志设计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地,规划

城市道路绿地是园林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园林绿地的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大量收集与查阅资料、文献, 从理论上详细论证与探讨道路绿地规划在规划中应遵循的原则, 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 为园林绿地规划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 城市街道景观的研究

作为地理名词, 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景色和人造的景色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是文科和理科的贯穿, 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

1.1 街道景观功能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 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 在城市交通运输, 购物, 交往, 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

1.1.1 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

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 其街道格局也不同, 随城市的发展,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市用地不断增加, 有的城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典型的如我国首都北京有的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

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 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 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 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 可以说城市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 蕴涵城市的文化。

1.1.2 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

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其路面本身, 还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 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等。这一系列事物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 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 都影响整个街道的形象, 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

街道景观质量的优劣对人们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 街道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1.1.3 城市街道是展示城市景观的舞台

一般人很少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史这些专业角度来认识。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上的景观、街道上的尺度, 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 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 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设施, 以及街道上穿梭的车流, 或漫步或急行的人们, 或驻足聊天或看热闹的市民……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例如法国巴黎老城内的乡榭丽舍大道, 两侧传统风格独特的建筑物, 容纳世界著名的名贵时装店, 与街道轴线上的凯旋门一起构成法国巴黎老城所特有的城市景观。

1.2 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 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就目前来看城市街道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功能设施不健全

我国有许多城市中的道路在交通环境方面, 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却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 如交通标志, 街道照明, 以及其他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 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1.2.2 环境质量差

我国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 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 没有特色;围墙多为没有修饰的实墙, 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 整体性较差。

1.2.3 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

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 行人不得不冒险横穿街道;许多城市为满足交通的需要, 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来拓宽机动车道, 使步行者不得以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 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

1.2.4 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道路交通环境在设计时, 很少考虑为市民提供交往场所。人行空间缺少, 缺乏街头广场, 人们在城市街道上找不到可以安全停留的场所, 更谈不上举办更丰富多彩的活动。

2 针对存在问题, 街道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 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地位。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 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为人群是街道的主体,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要考虑不同的要求, 反映不同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2.2 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原则

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给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 这就为城市个性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城市有着历史意义的场所, 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 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驾驶行为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吻合, 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鸣, 唤起对过去的回忆, 产生文化认同感。

2.3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也要遵循这一点。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2.4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 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 城市道路、增多, 功能各异, 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街道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街道形式的选择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例如两侧建筑景观比较有特色, 要表现建筑就选择比较低矮的植物。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 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 通过隔离带, 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 以真正达到大、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的结合, 是街道景观呈现层次化。

3 结语

在道路绿地规划设计中, 我们要严格执行规划规范, 合理布置道路所占面积, 满足道路功能要求。同时遵循道路规划设计原则, 协调道路规划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且要增强自身艺术素质及业务素质, 避免矫揉造作, 使道路规划设计真正体现功能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谢来漫.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小品[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 3 (1) .

[2]赵宏生.怎样绿化公路[M].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9, 8.

[3]孟兆祯.园林设计之于城市景观[J].中国园林, 2002, 4:13~16.

城市色彩设计研究的论文 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色彩设计:数字化色彩设计;色彩个性

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古建筑就是其中最为璀璨者。它之所以名扬世界,不单凭它精巧的结构与精美的雕饰,其独特的色彩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上世纪前半叶我国经历连年战乱,城市建设几近停滞。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城市建设得以复苏,但由于文革期间受意识形态影响,我国建筑设计一直以突出政治色彩为主,建筑形式和色彩单调。正如当年人们的服装,除了军绿,就是黑灰色和兰色。直到改革开放,人们才跳出“以意识形态为首”的雷池,开始自由选择审美取向。

经济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硬件条件,各种思潮流派的引入,极大拓宽了国人视野。但是,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在看到城市迅猛发展的同时却常感叹城市整体面貌缺乏个性,个体建筑过于标新立异。从建筑造型到建筑色彩,都缺乏一种和谐感,许多大城市的“色彩污染”现象严重。人们调侃说中国成了各国建筑师的“实验田”和建筑流派的“陈列室”。

我们且不谈建筑风格,单谈建筑色彩。色彩是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元素。它不仅建筑装饰的手段,吏是建筑个性和建筑性质的体现。中国古建筑有明显色彩个性,北方以故宫为例,金瓦红墙,金碧辉煌,鲜明的有彩色搭配,效果强烈,卓显皇家尊贵与威严;南方以苏州园林为例,粉墙黛瓦,清新淡雅,素雅的无彩色搭配,配以精致雕饰和亭台轩榭,玲珑中同样透着高雅。古建筑色彩虽然单一,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今则不然,城市建筑过于追求“个性”而忽略城市环境的和谐,我们面对色彩斑斓的城市,却难以在短时间内准确概括城市特征。这种看似“丰富”的背后,却是一种无序!造成这种无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一点就是缺乏完善的城市色彩规划。

1关于城市色彩

色彩是一个复合概念,它由“色相、艳度、明度”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世间万物,正是有了色彩的表达,才变得绚烂多姿。在现实中,存在两种色彩:一种是自然物整体的部分,或者说具有物质属性的色彩,他们不会改变:另一种则是人工色彩,它可以改变物体的外观。城市色彩,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被感知色彩的总和(城市地下设施及地面建筑内部装修与城市色彩无关;地面建筑物处于隐秘状态的立面,其色彩无法被感知,也不构成城市色彩)。

2城市色彩设计的意义

2.1城市色彩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抛弃传统色彩而一味追赶“时髦”,并不是进步的表现!我们现在仅从城市整体外观上看,根本无法得出北京和巴黎有同样悠久历史的结论,甚至还会产生后者历史更悠久的错觉。这正是因为北京在过去城市建设中,对城市传统色彩的保护不够所造成的。

2.2城市色彩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色彩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影响。协调的城市色彩,透射出城市的和谐幽雅,使居住其中的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反之,躁动而不和谐的色彩则会使人心情烦躁,产生不安和暴力倾向。这样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少见。

2.3城市色彩设计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只有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产生专门的城市色彩设计。古人对色彩的运用,通常是出于对美的自然追求,是一种无意识状态;封建社会对色彩等级的划分,则是封建专制的腐朽产物。我们对城市色彩的设计,却是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旨在提高大众生活质量,这是一种科学行为。

2.4城市色彩设计,是体现城市个性的重要手段。科技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新型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能够在世界各地迅速普及。建筑风格趋同、城市缺乏特点是当前世界各大城市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地域性是色彩的一个天然属性,将具有地域特色的色彩运用到城市色彩设计中,可使建筑色彩和地域特征浑然天成,充分展现城市个性。

2.5城市色彩设计,是弥补城市规划不足的巧妙方法。像我国这样正处于飞速发展中的国家,城市规划持久性差,城市建设冒进现象明显是比较常见的。俗话说:“计划没有变化快”,所以城市规划常出现新老脱节现象。在完全改变这种现状之前,色彩设计不失为弥补城市规划不足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可以对那些建筑风格和城市面貌相对混乱但在短期内又无法重新规划和改造的地区,进行色彩改造。此法成本低,易普及,后期可调整性强,效果却十分显著。

3城市色彩设计不可缺少的基础工具——数字化色彩理论体系

过去我们对色彩的描述,是单凭感觉概念化的模糊描述来描述某种颜色,只能做到定性,无法定量。这就给设计师与业主和大众之间的沟通造成严重障碍,从而导致色彩规划无法准确落实,色彩设计无法准确表达,业主无法准确预见色彩设计效果,也无法向设计师表达色彩需求,出乎预料的事也就难免发生。是否有一种系统化的色彩标准能在行业内普遍认可流通呢?答案是肯定的。

过去由于我国对城市色彩设计重要性认识不够,相关规范条文也不够健全,并没有一个全国或全行业认可通行的色彩标准。仅在部分建材厂商内部自发使用标准色卡,而这些标准色卡多为企业自行制定或借用国外色卡,只能在建材企业与设计师或业主之间建立一种小范围点对点的数字化色彩交流平台。这显然是无法满足现代化城市色彩设计需求的。因此,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国家色彩标准势在必行。

我国其实早在1988年就确立了“中国颜色体系的研究课题”,1994年至1995年间,又相继发布了“GSBA26003-1994《中国颜色体系样册》”和“GB/T15608-1995《中国颜色体系》”两项国家标准。2006年5月,《中国颜色体系国家标准》和《中国颜色体系样册》修订工作正式结束。

至此我国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色彩标准,这为数字化色彩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必要条件。有了它,城市色彩规划文件就能以数字限定色彩范围,保证规划文件执行的准确性。今后,对色彩不仅有定性描述,更有定量的计量标准,它不仅能够有效保证产品质量、适应国际交往,更是我国建筑业打开国际大门的钥匙。

4城市色彩设计,从规划做起

《国语·楚语》中记载,早在春秋末期,楚国大夫伍举就给“美”下过定义,其曰:“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说明美的本质就是和谐。城市色彩由人为要素和自然要素两大部分构成。所谓自然要素是指城市中裸露的天然环境要素,如岩石、土壤、水体和自然植被等;人为要素是经人工创造或改造的事物,如建筑物、道路、城市广场、人工绿化景观等:广义上说,它还包括生活在其中的人和相关活动,比如灯光、广告、交通、衣着等。对城市而言,诸多要素中,唯有建筑、城市道路和人工绿化景观所占面积最广,对城市色彩影响最大,且最不容易改造。只有这些要素之间和谐发挥作用,城市才能产生美感。

虽说建筑色彩设计从某个角度上说是一个自由的艺术创作过程,但它绝不等同于单纯艺术创作。建筑色彩不只取决于建筑师对建筑形象的把握以及业主的偏好,它更是城市色彩的组成要素,除了具有体现建筑个性的作用,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构成城市景观,为大众营造和谐的城市色彩环境。因此,城市规划要做的就是为这些因素制订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发展计划,让单体建筑都在这个和谐的大环境中展现个性,避免出现混乱现象。因此建筑创作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空间。可以这样理解,城市规划就是为建筑单体创作划定合理的自由度,使建筑在符合城市大环境的同时,拥有最大的自由空间。

城市色彩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对建筑容积率、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的控制一样,建筑色彩的控制对城市建设而言同样重要。成功的城市色彩规划,应该继承传统建筑色彩要素,体现地域色彩特征,合理划定城市色彩范围,充分预见未来色彩发展趋势,严格控制躁色出现,为营造和谐城市色彩环境提供指导性和控制性的文件依据。

5城市色彩设计的一般方法

5.1进行色彩调查,广泛收集“自然色”。

在做具体色彩设计前,首先应该到实地进行色彩调查,获得一手色彩数据,为今后进行深入色彩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建筑色彩应该来源于自然,任何一种在自然界中无法找到的色彩运用在建筑上,都将使人产生不舒适的视觉感受。由于色彩具有地域性,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色。我们需要从土地、大海、天空中,去广泛提取可用于建筑色彩中自然色。

5.2调查研究当地传统色彩。

建筑色彩体现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每个地方都有“本土化”建筑色彩。抛弃传统色彩就是抛弃历史,背离传统的城市色彩设计是难以立足的。城市色彩设计必须继承传统,从传统服饰、建筑装饰、饮食文化等方面去提取“本土色”,并在城市色彩设计中优先选用这些具有“优越感”且不容易造成观众反感的传统色彩(图7)。

5.3集相关地理和气象资料。

色彩不是物体所固有的,它是物体有选择的吸收和反射可见光波所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光线受环境影响会使观者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因此,色彩也随环境的不同而呈现不同效果。进行城市色彩设计,必须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有针对地进行色彩设计,才能取得预想的色彩效果。雾都伦敦,就是因为全年日照时间短,雾天多,而选用中明度低艳度的灰色作为城市的主色调。这一气象特征与我国开展城市色彩设计比较早的城市成都非常类似,为使建筑色彩能够更好地与环境色相协调,成都也将城市色彩基调定为复合灰。

5.4了解当地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是建筑色彩的载体。同一色彩的不同材质会使人产生不同色彩感受。建筑材料本身具有地方性。本土产建筑材料,往往取材子当地自然环境。比如黏土砖、天然石材、木料等。这些材料往往包含当地特征色,给人一种与环境相融的协调感。另外,本地建筑材料容易推广,普及率高,是影响城市色彩的重要因素(图8)。

5.5归纳收集城市流行色。

完全接触当代文化——让自己的知觉随着时代而发展。从所有有关当代时尚的元素中,包括音乐、绘画、网络和零售场所中,收集流行文化的信息。流行色就在他们中间。流行色不是一成不变之物,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与传统色彩并不矛盾。传统色彩是经过多年自然选择后留下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色彩,它代表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色彩主流,在城市中占主导地位。而流行色则因时而异,由于经常变换,所以一般只会在点缀色和装饰色中出现,难以成为建筑色彩的主流。但它对城市色彩却有画龙点睛,展现城市活力的作用。

5.6编制城市色彩规划文件

在获得充足的色彩基础数据之后,由专门的色彩设计师借助相关专业设备和软件,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前期收集的色彩数据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并协助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进行城市色彩规划文件的编制。

6城市色彩设计活力的保证——梯级处理城市色彩限制范围

城市色彩设计绝不是铁板一块,过于严格的色彩控制势必会削弱城市活力和建筑创作的多样性。因此色彩规划应因地制宜,分区分级限定色彩范围,即在规划区内,结合实际情况,将用色灵活度分为不同等级。

6.1严控区:指文物保护单位周边以及具有保留价值的老城中心区等。这些区域应以传统色彩为依据制定区域主导色,严格控装饰色的使用,以使区域色彩保持历史文化底蕴和风貌。

6.2一般控制区:包括城市居住区、办公区、工厂区、校园区以及城市公园等。这些区域可适当放宽用色自由度,允许一定数量和一定色彩范围的点缀色作为城市的辅色出现,以起到增加亮点和提升城市活力的作用。

6.3低(非)控区:包括城市商业中心、娱乐中心,会展中心等。这些区域相对集中,面积不大,且主要服务对象为年轻人,因此色彩设计应以突出色彩个性和装饰性为主,起到营造商业气氛、凝聚人气的作用。

7结语

这个时代是追求个性的时代,谁都不甘落于人后。但是建筑色彩设计毕竟不是人们穿衣戴帽那样纯粹的个人行为,它在体现使用功能的同时,还承担着一份社会责任。建筑是城市形象的名片,是城市品位的标志,更是衡量城市发达程度的标尺。建设具有鲜明个性的和谐城市是每个市民和建筑师共同的愿望,对于建筑师而言,它更是一种责任。

我国城市色彩设计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如今,北京、南京、成都、大连等一批大中城市,都已制定并开始实施系统的城市色彩设计方案。我国正在为城市建设补上这一课。虽然我们起步落后了,但我们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

城市标志设计研究 第3篇

一、城市听觉识别系统概述

最早的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是从企业品牌识别系统引入的概念,最初的企业识别主要是从视觉上进行企业形象的识别,是以视觉化的整体一致性塑造和营销企业品牌,其目的是使企业品牌在受众中获得高识别度,后来从单一的视觉识别领域扩展到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即企业形象识别(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CIS三要素。同样,在最早的城市形象规划设计中,注重城市自然或环境等带来的视觉上的审美体验一直是关注的重点。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对人的感官体验所带来的综合全面的城市形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形象识别体系的要素也开始得到深化和拓展,城市五感识别中的听觉识别系统,因为可行性和可控性强,也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支持,逐渐被认知和推广,但国内外对城市的听觉识别系统的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目前对城市听觉识别系统的研究多处于实践应用层面上。

城市听觉识别系统(Audio Identity System)简称AIS,是通过听觉刺激传达城市理念、品牌形象的识别系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五感中最主要获得感知外在世界信息的是视觉,来自听觉的信息量仅次于视觉,是第二重要接受信息的渠道。随着城市形象识别系统中对非主流感官的重视,城市中的听觉识别系统设计也开始受到关注,听觉识别被认为是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一座让人向往或记忆尤深的城市不仅要“有色”,还要“有声”。

城市听觉识别系统旨在以听觉传播力为感染体,将城市理念、城市精神、城市特色转化为声音符号,建立统一的听觉形象,把标准化、系统化的有声语言传播给大众,表达城市个性,增强城市品牌竞争力。城市听觉识别系统打造需要立足于建立规范系统的“城市声语”机制,目的在于以独具特色的城市听觉识别形象唤醒市民的城市归属感,在对外宣传中彰显城市的个性魅力,赢得外界的好感和认同并提升城市知名度。人是感知城市的主体,而人们对城市的感知也是全方位的,从最初的感受到逐渐的认知到最终所形成的记忆,均源于“五感”的直接感知,而城市中是否拥有和谐独特的声音景观,也直接关系着人们对城市的评价与认可。

二、城市听觉识别的内容及设计

听觉感知系统的建立,主要通过“借物传声”进行设计,正如清人张潮《幽梦影·听声》所言:“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唉乃声,方不虚生此世耳。”人们在生活中形成了不同时令、地点及环境的听觉习惯,这种生活中的声音美以季节交替或日复一日的存在形式构成了并影响了居民日常的声音欣赏品味的“声音景观”,在人们的生活空间中,声音总是无处不在、无刻不有,随时随地地影响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具有生命活力和生活气息的部分。

城市的声音从声音产生的声源上主要分为自然声和人工声。

自然声包括自然现象声(风雨声、雷电声等)、流水声(喷泉声、瀑布声、溪流声、潮水声、涧声、泉水声等)、动物声(虫鸣鸟叫声、狗叫声等)、植物声(风吹树叶声、风吹草声、落叶声等)、风声等声音,这些自然界的生态声音构成了优美宜人的自然声音景观。

现代城市大多提出生态宜居的城市发展理念,对于远离自然,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来说,从心理上有着亲近自然的情愫,城市中真实的生态声音如风声、雨声、鸟鸣、蝉叫声是构成生态城市的基调声音,在城市听觉识别系统中除了注重保护已有的城市自然生态声音,还可以通过人工设计打造城市自然声音景观,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丰富、强化自然声景,如安装声音装置,适时“补声”。

城市听觉系统规划应注重树林和植被的保护,这不仅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打造,还利于风声、雨声的传递,从而丰富城市的自然声音,而且能够为各种鸟类和昆虫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丰富城市的生态声音,实现城市的鸟语花香的氛围。同时,城市水系的保护与开发也应引起重视,例如防治水污染,沿水系打造休闲景观带或滨湖公园,注重水景观的打造,从视觉、触觉、听觉打造多重的亲水性的感官体验。

人工声主要指人自身活动产生的声音或人为制造的声音,如公共场所的音响广播,施工现场机械作业声,行驶中的交通工具所发出的声音,也包括街头巷尾的生活声、吆喝声以及进行了专业设计的城市音乐声等。

对城市声音识别系统的打造,首先要挖掘城市特色的声音,特别是具有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意义的声音,如传统器乐声、戏曲、民歌、地方口音等。像地方戏曲、说唱艺术等具有地方特色传统表演,是城市独特个性的体现,对它们的传承与保护是保持城市魅力的关键。这些声音可以应用于特定历史文化声景区,如纪念性的园林空间、庙会举办地等特色地域,在城市听觉系统规划中应重点保护此类声音,防止地方特色声音的消失。

在人工声音的打造上,要根据声音感受主体的感觉,对城市空间中的声音进行扬长避短的规划和管理,如对乏味厌烦的工地施工的机械声和马路上的汽车鸣笛等噪音进行管理和控制,为居民营造舒适的声音环境,而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以悠扬轻柔的音乐声为背景,创造生活休闲声景区,舒缓的音乐往往让人心旷神怡,轻松愉悦,使公共空间的休闲氛围更加浓烈,使人们达到缓解压力、放松休闲的目的。

三、城市听觉识别系统的整合

对城市听觉识别系统的建立,可以从城市声音名片设计、城市空间的声音识别、城市声源管理三方面来规划整合城市的听觉识别系统。

(一)城市声音名片设计

nlc202309051531

城市可以通过设计整体的听觉形象,增强城市的声音识别性,统一规范对内和对外的城市形象传播,城市名片声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市名、市歌和城市口号以及城市声音标识的建立。

市名是城市听觉体验的首要元素,市名是否能够给人们留下清晰、深刻、持久的印象,直接影响其对外界的吸引力,因而市名同样需要声音曲调设计或商标音乐的辅助,通过语言和音乐的结合使人产生对城市形象的独特联想。

市歌是城市听觉识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体现城市差异性的最佳声音形象,对城市内部宣传可以使城市居民产生凝聚力,对外易于城市精神理念的传播,是城市形象代表性的识别标志之一。

城市口号是与城市定位相结合,集中体现城市独有品牌价值的战略性沟通语,通常在各种宣传媒介中反复使用,城市的听觉形象不可忽视城市口号的作用,它甚至可以作为一种城市文化,变为人们的日常用语。城市口号不仅可以以视觉形式呈现于各种媒体与宣传手册上,还可结合城市背景音乐,采用标准男女声朗诵的方式,进行听觉传播,深入人心。

城市音乐标识与城市视觉识别系统中的图像LOGO功能相类似,听觉识别系统中同样需要声音LOGO做为音乐商标,安置在城市重要宣传载体之中,以其专有性和唯一性,体现城市独特的听觉形象。城市音乐标识是一支较短的特别曲调或者声音序列,可与城市的视觉LOGO等值,若能配合使用,更能让受众清晰地辨别它的品牌归属。还可将声音LOGO嵌入政府网站、城市形象宣传片、城市广播或城市新闻联播之中,作为背景音乐,以鲜明的声音形象,给听众留下深刻持久的记忆,瞬间产生城市联想。

(二)城市空间的声音识别

城市的听觉识别可以根据城市空间功能区分为生活景观听觉识别、商业景观听觉识别、公共空间景观听觉识别。

1.生活景观听觉识别

生活声景常与地域文化、市民性格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市井生活之声为例,如做饭的锅碗瓢盆声、孩童嬉戏声、下棋声、闲聊声、洗衣声、浇花声、狗叫声等构筑了城市街巷的独特风景,在城市生活景观听觉识别系统打造中,可以通过城市行为理念中的市民公约,对居民在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声音进行要求,营造和谐声音环境。

2.商业景观听觉识别

商业声景是由商品生产和销售而产生,如路边小贩的叫卖声、商品装运声;商店或超市促销广播、市井大排档及夜市中的吆喝声,构成了热闹非凡的商业景象和氛围,城市商业声景的丰富与否,客观上反映了这个城市的商业繁荣度。

3.公共空间听觉识别

上文中提到的城市声音名片可以作为城市背景音乐,可以用于城市公共场所如公园、动物园、广场、火车站、文娱场所等的音响广播,统一城市音乐形象,强化城市听觉系统的识别性。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公交、出租车可以被视为城市移动的宣传载体,在车载广播、报站提醒中应用城市背景音乐,使城市听觉系统更充分地体现出一致性、唯一性、可识别性。

4.城市人工声音的延伸应用

城市听觉识别系统的延伸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城市发言人的声音:重视城市发言人的声音,其声音要与城市形象相统一,要具有感召力和吸引感,使本地居民和外界公众感受到亲切感。

单位电话彩铃:城市各政府单位电话彩铃可灵活设计,体现城市文化、城市理念和品牌态度,保证声音质量的舒适度,在每次拨打电话的时候,都能为城市做一次宣传,是展示城市听觉形象的“城市声音代言人”。

单位信号音乐:单位的上下班(学校上下课)提醒音乐同样可采用城市统一的声音LOGO延伸设计。正如兵团城市沿用部队统一的“起床号、开饭号、熄灯号”,也是传播和强化城市声音形象的重要途径。

这些经过统一规范设计的城市声音,固定用于城市的政府部门和城市内外宣传的声音标识,最终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城市形象声音识别标志。

(三)城市声源管理

在不同的声音环境中,人们会对声音产生不同的感觉,城市在听觉系统的设计中还要规避对人体或人们的生活产生损伤的不利因素,如对重工业区的机器声、施工现场的作业声、交通工具的鸣笛声、闹市的喧闹声等噪音声源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通过技术如利用声音“掩蔽现象”,创造引导性的声音景观,合理规划城市声音空间,通过向市民和企业普及噪音知识,通过各种宣传和法规手段规范声源秩序。

在城市听觉形象设计中,有意识地规划设计“听觉场所”,维护城市原生态的听觉系统,保留城市传统的听觉环境,设计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城市声音,在城市声环境的打造中,积极地改善不适宜的听觉环境,改造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不利声源,为城市创造良好的声音环境,打造特色的城市声音景观。

参考文献:

[1].李兴国等.北京形象:北京市城市形象识别系统(CIS)及舆论导向[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2].赵庆海、费利群.论城市形象建设中听觉系统的运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

[3].谢荣幸、包蓉.景观设计中自然声景的营造方法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3,2.

[4].向志强、周阳乐.听觉logo的界定与导入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1.

(责任编辑:李利)

城市市政广场设计研究 第4篇

一、市政广场设计的主要内容

1. 规划结构。

规划采用的广场结构, 既符合中国传统的建筑规划格局, 又顺应了现有的城市空间肌理和脉络。要在利用原有建筑布局的基础上, 修建一些市民活动的开敞空间, 满足市民对市政广场的需求。

2. 绿化景观。

规划注重高质量的生态学效应, 因地、因材制宜地配置草坪、灌木、乔木等生态要素。植物培植以乡土树种为主, 充分考虑寒地城市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冬季由于缺少绿化, 景观较为单调, 广场利用率和其他季节相比不高。因此, 一方面应选择适合于南方地区生长的植物类型, 加大常绿树种的比例, 并避免设置大面积的空旷草坪, 如赣州生态公园。在广场规划设计和环境塑造上, 应符合季节变化, 使广场在一年四季中可展示不同的自然生态景观, 如杨梅渡公园。通过这些极富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改变寒地城市广场冬季萧条的景象。另一方面, 在塑造广场自然景观的同时, 还应注重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广场绿化设计夏季以遮阴通风为主, 冬季以向阳避风为主, 因而, 在冬季主导风向侧可设计常青树作为防风屏障, 而在向阳的一侧采用落叶乔灌木, 达到冬季不阻挡阳光, 夏季又可遮阴的效果, 改善广场热环境质量。

二、市政广场设计的规格

除设计思想外, 市政广场的规格也是影响广场空间效果的重要因素。合适的广场规格应是广场规格与周边围合物的规格有适宜的比例关系, 广场要与人的行为活动、观赏和使用的规格相匹配。

因此, 市政广场应有合适的规模和规格控制。一般而言, 城市广场的面积由人均面积估算, “城市游憩广场用地的总面积, 可按城市人口每人0.14~0.3m2计算”, “城市游憩集会广场不宜太大, 市级广场每处宜为3万~9万m2。市政广场的面积是根据市政广场的人流集散为标准, 而非随意确定的。然而, 在地方“形象工程”为上的现阶段, “好大喜功”成“政绩时尚”, 占地几十万m2的市政广场往往不足为奇。

这样大的广场空间要形成适宜的广场规格感是很困难的, 往往是市政大厦“远远”地布置在中轴线上, 其他辅助性共建筑“伺卫”两旁, 俨然是封建“君臣父子”的现代版!虽然有的设计采取各种手段来减小广场的空间规格, 但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 市政广场规格的“跃进”定位往往使市政广场空间“难堪”, 在政府办公面积框定的前提下, 再好的设计构思也弥补不了广场规格的“致命缺陷”。

三、市政广场设计的主要原则

城市行政广场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 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行政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 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 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 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的活动和形式相符。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 即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行政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 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 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 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 竖向组织, 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 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行政中心广场公园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 体现“人性化”, 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2. 地方特色的原则。

城市行政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 也包括社会特色。首先城市行政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 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行政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 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 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 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 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

3. 总体规划的原则。

市政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 从属于城市的空间, 因而要对它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就要求从整体考虑它在城市空间序列上所起的作用, 注重与城市社区的协调, 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其选址和规模等问题。再者, 市政广场的整体性原则还应追求广场与广场之间的协调, 无论是不同功能广场之间的复合, 还是整体广场各个空间之间的复合, 都应本着整体的原则进行设计, 而不是单纯的分割。科技进步使我们足不出户便能知天下大事, 甚至还能知道许多小事儿, 人在室内停留得越来越长, 或许正因为这样, 社会对城市公共空间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 在人情味日渐减少之时, 希望良好的户外公共空间能提供更多的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吧。

总之, 现代社会的淡漠和隔阂, 市政广场的建设, 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尤其是为政府和百姓交流的平台。正是我国政府提倡的“以民为本”的理念, 更是要建立一个政府和民众相互沟通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谢强, 王小凡, 周安伟.谈市政广场的复合化设计[J].规划师, 2003, (04) :37-39.

[2]谢华, 周帆.梧州市政中心广场规划设计[J].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04) :10-13.

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第5篇

本文结合“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等科研课题,基于植物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空间意象的思维,从整体和宏观角度考虑植物景观空间布局和建构,系统开展了城市公园植物景观优化设计研究,实现了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空间意象的综合化,在公园植物景观的功能和艺术层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主要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设计体系研究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解析公园植物景观的空间构成与结构原则,从结构、空间等层面系统研究了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过程;从更宏观的层面认识和理解公园植物景观的构成,从而摆脱以公园植物为审美主体的传统思维模式,将公园植物景观的研究推进到由公园植物所形成的植物空间上,使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由装饰性的栽植和其他公园要素的配角转变为公园空间设计的主体,从而构建包括空间结构、空间意象在内的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设计体系。

2、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设计方法研究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主要是以作者本人手绘分析图和实地考察的图片作为感性认识的基础材料,从更高层面认识和审视公园植物景观的结构提供了可能,改变了对于公园植物景观设计认识的视角。公园植物景观的空间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根据公园植物材料的特殊性,论述了公园植物空间实体性要素的基本特征和构景、构成手法。从空间形态的限定要素、类型、构成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公园植物空间的特征,提出了植物空间结构的方式和空间意象的主体。将植物景观空间构景与空间构成相结合,探讨了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设计的方法。

3、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从植物景观所形成的空间入手,研究公园植物空间的建构,分析植物景观空间的构景、构成方法,为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奠定基础;借助现代空间理论以及点一线-面的处理手段,将空间结构和空间意象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在外部环境和人的视觉感知作用下对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进行了优化设计;分别从空间结构和空间意象角度研究植物景观设计。其中,空间结构层面中阐述了公园植物景观空间的关系,空间营造的手法和空间结构组合的设计方法;空间意象层面分别从区域、界面、路线、节点和细部五个层次进行了研究。4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设计实例分析以北京的紫竹院公园、双秀公园、植物园、玉渊潭公园为调研基地,并以北京八达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工程实践项目对本文所提出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同时结合“合于适用”评估方法,开展了城市公园植物景观在完整性条件下的设计研究,提出优化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较完整的设计方案,从而确保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经济、高效、合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方法是可行的。

作 者:黄倩

学科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授予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导师姓名:宋晓龙

学位:2007

研究方向:

语 种 :

分类号:chiTU986.2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关键词:空间结构空间意象

机标分类号: TU986.2

城市 公园植物景观 景观空间设计 空间意象 空间结构 景观设

计 设计方法 物空间 优化设计 设计研究 空间构成 总体规划 机标关键词: 设计实例分析 设计体系 国家森林公园 要素 北京 八达岭 植物

材料 意象层面

基金项目:

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和生态建设--《黑

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2期

城市公园是指向公众提供浏览、休憩、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为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园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它们的景观面貌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的水平。从公园绿地的设计理念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对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做了探讨。

【作者单位】:哈尔滨欧亚之窗公园 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关键词】:城市公园;设计理念;生态建设

【分类号】:TU986.2【DOI】:CNKI:SUN:HLKX.0.2007-22-159

【正文快照】:

城市公园是指向公众提供浏览、休憩、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为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园包括综合性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乐园、居住区游园等,城市公园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城市公园的景观面貌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的水平。1以人为本,文化建园公园的设计理念不是简单的“园和林的混合物”,而是以植物造景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境地。庭园造景是包括植物造景、山水建筑、园林小品等在内的结合体,都要按照科学和艺术的原则、采用我国传统造园的手法来组织和构建,使之成为自然和美的景观。公园造景的…

前景

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一个功能齐全而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公园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水平和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很多情况下甚至会以城市公园数

量的多少来作为该城市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现代公园的产生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导致的人口剧增和环境恶化,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城市已开始通过建造城市公园等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早在奥斯曼进行巴黎改建的时候,在大刀阔斧改建巴黎城区的同时,也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绿色空间;纽约的中央公园也是在此背景下建造的。通过建造城市公园来构筑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最成功的例子是1880年,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Olmsted)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该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格局的限制,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优美、环境宜人的公园体系,被人称为波士顿的“蓝宝石项链”。

二、城市公园的功能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具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休闲游憩、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美化城市景观和防灾等方面的功能。

三、城市公园的层次及类型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起着改善和调节城市小气候的作用。针对城市公园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不包括组团绿地)、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等)、带状公园、街旁绿地。一般来讲,综合性公园面积不宜小于10ha,儿童公园面积宜大于2ha,植物园面积宜大于40ha,专类植物园、盆景园面积宜大于2ha,居住区公园面积宜在5-10ha之间,居住区小游园面积宜大于0.5ha。不同层次的公园用地规模、服务半径、设置内容有很大的差异。

注:Ⅰ——园路及铺装场地;Ⅱ——管理建筑;Ⅲ——游览、休憩、服务、公用建筑;Ⅳ——绿化园地。

四、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程序

(一)收集整理资料

1、边际素材

甲方对设计项目的理解,要求的园林设计标准及投资额度,还有可能与此相关的历史状况 从总体角度理解项目,必须弄清公园与城市绿地总体规划的关系,最好有最近的城市总体规划图和城市绿地规划图。另外,必须注意总规及绿规中是否对将要着手操作的的项目有特殊要求。

与周围市政的交通联系,车流、人流集散方向。这对确定公园出入口有决定性的作用。基地周边关系,周围环境的特点,未来发展情况,有无名胜古迹,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状况等。还有相关的周围城市景观,包括建筑形式、体量、色彩等。另外就是周围居民的类型与社会结构。

该地段的能源情况、排污、排水设施条件,周围是否有污染源,如有则必须在公园设计中采取防护隔离措施。

当地植物情况。了解和掌握地区内原有的植物种类、生态、群落组成,还有树木的年资、观赏特点等。

数据性技术资料,包括规划用地的水文、地质、地形、气象等方面的资料。

一般情况下建造公园所用的材料需要考虑其来源,当地的施工情况也会影响公园的最终结果。

2、中心素材

首先必备的是基地地形图。

现状植被分布图

地下管线图

3、现场素材

如场所的围合性、视觉效果、视线走廊等,重点要形成对基地环境的感知。还要注意可利用、可借景的景物和不利或影响景观的物体,在规划过程中分别加以适当处理。现场踏勘可以纠正边际素材及中心素材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另外,设计者到现场,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条件,进入艺术构思阶段。

4、素材整理

整理工作应当达到这样的效果:设计者开始设计时尽量少翻看原始资料,大部分素材应该能够在设计者头脑中形成定性的印象。

(二)总体设计

1、定位

2、立意

3、构思

4、布局

5、总体设计图及文件

技术图纸……

表现图

总体设计说明书

总体匡算

(三)详细设计

1、出入口

2、文化娱乐区

3、观赏游览区

4、休息区

5、儿童活动区

6、公园管理区

7、详细设计图纸及文件

分区平面图基地剖面图

种植设计图竖向设计图

建筑设计图详图

管线图设计概预算

(四)专业服务

在公园设计中,许多因素是无法仅依靠图纸或文字来表达或控制的。设计师必须将现场指导作为整个设计的组成部分。

五、城市公园设计方法

外围法则

1、行为多样性造就环境的多样性

增加共有空间数量;扩大室外空间的宽容性(室外空间的多用途、多目的使用,室外空间层

次化)

2、尊重个人空间

3、尊重地域性空间

4、公共空间中的私密性

5、“人看人,其乐无穷”

6、液态人流与边界效应

7、允许抄近路

8、满足自我表现

9、设置安全点

10、破坏性活动的抑制与诱导

11、经典形式美的法则: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

12、经典空间设计法则:围合与渗透、序列

浅谈人的行为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Elementary Discussion on Human Behavior and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公园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人们最贴近、从中受益的公众范围最广,而且是发挥效益最大的绿地类型.通过对影响公园环境因素之一的使用者及其行为活动的调查,总结出人的行为活动类型及特点,并挖掘出其背后隐藏的规律.此外,在从人的行为角度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研究及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切实可行的改善公园环境的设计方法,从而有效地指导设计实践.作 者:

张灵博 陈珊珊 宋力 ZHANG Ling-bo CHEN Shan-shan SONG Li

作者单位: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

刊 名:

黑龙江农业科学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分类号:

TU986

关键词:

城市公园 使用者 人的行为 景观设计

机标分类号:

TU9 TU2

机标关键词:

行为活动 城市公园 景观设计 Landscape Design Urban Park 公园环境 城市园林绿地 类型及特点 设计实践 设计方法 绿地类型 环境因素 公园绿地 使用者 总结 效益 问题 挖掘 角度 基础

特茹河和特兰考河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

摘要:

城市园林施工设计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园林施工设计;城市环境建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8-0011-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8.006

现代化工业进程不断加速,人们的生活在PM2.5严重超标、水资源困乏的条件下,因此建立一个健康、绿色的生活环境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主题。城市园林化设计要在全面认识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对园林绿化进行设计、布局。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城市绿化的建设,改善社会环境满足人们对舒适、健康、绿色环境的需求,将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1 城市园林施工工作存在的不足

1.1 城市园林设计体系不健全

城市园林设计体系建立在对园林规划的基础上,不仅要考虑到园林本身的设计理念,还要综合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城市园林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许多园林工作单位没有给予重视,设计出的方案不科学,使园林植物之间搭配不合理与实际偏离,影响了园林施工质量。城市园林设计缺乏专业性的和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这使得我国城市园林设计在技术方面将有所欠缺;缺少资金,使得我国园林设计质量及效果不能达到原有的要求;缺乏监管,使得我国园林设计不能规范化。只有协调做好每一项工作,城市园林才能不断完善、不断向前发展。

1.2 城市园林设计体系缺乏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不断提升,城市园林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但是在当下的城市园林设计体系中,传统的设计理念依旧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是种植大量的树木、花草来减少建筑物的用地面积,更多地关注植被的覆盖率,忽视了重要的理念,那就是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我国城市园林设计还存在着大量模仿风景园林设计现象,这也说明我国对于园林保护的力度不够合理、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更说明了我国园林设计工作者思维存在局限,缺少创新理念。

2 城市园林施工工作解决方案

2.1 完善城市园林设计体系

城市园林设计要将设计理念放眼于整个城市,结合城市的文化、经济以及居民的需要对园林的功能及形式进行定位。园林设计首要是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到人与自然相统一。城市园林建设不仅要做到点与线的结合,更要注重四季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技术创造出更有价值的艺术设计。城市的园林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平,因此在园林建设中要结合文化特征对园林进行设计和规划,注重每一个细节,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将文化融入到每一个细节当中,创造出文化与景物结合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与此同时,加强技术人员能力培养与园林设计科研工作,将技术人员的研究结果运用在实际建设中,促进生产力发展,使城市在总体发展规划中更加科学。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要提倡以人为本,结合当地的社会历史、经济发展、人文地理及自然景观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景观。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经费,研究部门也要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在施工前期要根据市场准入原则,依据各单位的自身水平进行选择,同时要得到綠化部门批准后才给予办理手续,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监察部门要进行质量监管对各个方面监管都要做到位,整个工程继续按照最初的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设计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使人精神得到高度满足的作品,以此来鉴别城市园林设计质量的高低;城市园林建设中要满足需求,在满足人们对环境需求同时坚持绿色方针,使城市园林设计日趋完善。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注重每一个细节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监管,防止发生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城市园林的建设单位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规划,与各部门协调好关系。在做好城市规格的同时,不断提升城市园林管理者的素养与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城市园林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2.2 城市园林体系新思路

城市园林发展规划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群众是使用者和享受者,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人们要对施工者进行监督,形成合理有效的园林设计规划,促进园林设计规划的健康发展。当下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城市园林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技术优势,从整体出发发挥出强大的优势。简单地说,城市园林建设并非人们想象中只控制植被覆盖率那么简单,而是必须先从城市园林绿化入手,将其与城市整体规划统筹起来,坚持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园林之路,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破坏。在城市园林设计中要结合时代发展理念将信息技术使用在设计中,使用科学的方法达到科学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的城市园林设计体系相比,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方便性、快捷性是城市园林建设的一大突破点,提升了城市园林设计的整体水平。在现代化城市园林建设中,现代化信息浓厚直接影响我国园林设计的历史性,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建设中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二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发挥合理想象,创造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3 城市园林施工工作的发展趋势

城市园林设计将不断朝着科技化的方向发展。如今随着城市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对审美的需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更加注重不同与多样,因此城市园林建设就要注重城市园林设计的不同化与科技化。采用科技化的原理对园林进行设计,使用高端技术构建城市园林规划模型。然而在错综复杂的城市形态中,如此设计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如何不断拓宽设计者的思路,使其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灵感,是园林设计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城市园林设计与世界的万事万物相同,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园林建设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加强对园林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及时发现园林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坚持可持续的、生态的发展理念。同时政府部门要创建的项目须围绕着生态、发展、保护三个方面进行保护,推进生态城市的发展。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园林设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困难。在园林绿化问题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想要做好园林设计工作,满足城市的需求,就要克服各方面带来的问题,提高园林绿化管理者的素养,不断发展新的创新理念,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精细化理念贯彻到城市园林设计中,将城市园林设计推向新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 郑善华.浅析园林绿化施工措施[J].华章,2010,(9).

[2] 候肇平.浅谈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处理[J].科学之友,2010,(10).

作者简介:谷亚亮(1976-),黑龙江依兰人,黑龙江省依兰县园林绿化处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绿化设计、施工技术。

城市标志设计研究 第7篇

1 人类对于绿地与犯罪的认识进程

大致来说, 人类对于绿地与犯罪之间关系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以1859年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的建立和1961年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出版为标志, 人类对于绿地与犯罪问题的认识和研究经历过了两次较大的转折。18世纪中期工业化开始之后城市化迅速发展, 城市环境渐渐变得拥挤、恶劣。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欧美城市开始出现空心化现象, 迫使大量学者开始关注环境对于城市的重要性。1989年美国景观大师F.L.Olmsterd在纽约建设了第一座现代意义的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 标志着美国公园运动开始, 使公共绿地开始正式登上城市这个大舞台。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 由于世界各地公共绿地中犯罪事件的增多, 很多地方的绿地连同其他开敞空间一起成为了城市衰退中的犯罪摇篮, 1961年Jacobs出版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开始关注规划师随意规划的大片绿地对街道多样性生活的破坏, 开始讨论这些绿地中的犯罪问题[1]。

当前, 人们对于绿地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1) 以Don T.Luymes, Ken Tamminga, James Jarvis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绿地空间中隐藏着犯罪”。他们认为绿地有利于犯罪, 特别是对于老人、小孩和妇女这一类弱势群体来说更加不安全, 必须加强绿地的有效监视和出入口控制[2,3];2) 以Frances E. Kuo, W.C.Sullivan, Davis, Norah Deakin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绿地有助于缓解所在社区的犯罪问题, 而不是加剧”。他们提出, 植物可以舒缓人的情绪, 可以提供更为亲切的人际交流的场所, 同裸露的场地比较起来, 铺满植物的场地更加能减少其中暴力案件的发生[4,5];3) 以Kaplan, Ryan, Joseph Murray为代表的学者, 他们认为应该从绿地的整合到周边的用地中看待其犯罪问题, 而不是独立的看待城市绿地的犯罪问题。合理的组织植物的栽种和空间的设计, 能有效帮助周边地区降低犯罪, 而无序的绿地环境则会加重犯罪问题[6,7]。

2 目前对于绿地环境设计与犯罪预防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第一类研究主要是围绕“空间的组织”“植物的种植”等绿地环境因素进行探讨。Joel McCormick通过对弗吉尼亚州几个犯罪率高和犯罪率低的绿地之间在通道控制、领域感、自然监视、环境维护四个方面的对比, 总结得出了植物的栽种在犯罪预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Leslie Coates等加拿大学者为多伦多市政府编写的绿地安全规划指南中, 基于CPTED理论, 从公园中的孤岛、公园的布局、灯具的布局、通道控制、特点多样性和信息标识等方面探讨了为多伦多市营造安全公园的注意要点[9]。Frances E.Kuo通过对芝加哥内城的研究发现, 树种植的位置对于犯罪行为的发生关系很小, 而树种植的密度和树下草地的维护程度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关系很大[10]。第二类研究针对的是在不同绿地形式中的犯罪行为及其影响的研究。美国学者发现, 沿道路布置的线性公园较之传统公园来说, 由于宽度窄 (一般是半个到一个街区) , 从公园的两侧视线都能够穿越, 公众都认为这种环境比广阔幽深的公园安全, 可以鼓励人们以一种轻松、不带威胁性质的方式穿越多个邻里公园, 促进社会的融合, 进而减少犯罪[11]。Frances E.Kuo也针对住区周边绿地促进社区交流的特点,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周边绿化较好的住区暴力犯罪率也较低[12]。第三类研究是研究不同的使用人群在绿地中受到的影响, 特别是针对儿童、老年人、妇女等易受攻击群体的研究。中村攻针对儿童的游乐公园设计与管理, 论述了儿童游乐公园应该形成良好氛围, 靠近居民楼, 消除妨碍监视物, 才能有效消除安全隐患[13]。Carolyn Whitzman研究了加拿大政府针对女性在公园中易受攻击的特点而实施的犯罪预防政策, 认为这些措施都起到良好的效果[14]。

3 目前对于绿地环境设计与犯罪预防实践综述

城市公共绿地的安全防卫环境设计实践现在在欧美等国已经得到了普遍开展。北美的实践进行得较早, 富有成效。早在1988年, 多伦多政府对市区最热闹的High Park进行调查后发现, 公园女性使用者受暴力威胁人数偏少的现象, 推出了“新公园设计及现有公园改进大纲”。2002年Whizman针对这些措施进行了考察认为这些措施非常有效[15]。弗吉尼亚州VCPA协会、弗州CPTED委员会就与当地蓝桥社区学院合作, 开始在弗吉尼亚各地推广CPTED的设计理念, 培训了一大批掌握了CPTED理念的园艺家, 整治重建了弗州多个公园, 为加强社区联系, 降低地区犯罪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6]。除了北美, 世界各地的实践活动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在澳大利亚, Mitcham市为该市的景观绿地规划设计编制了详细的“基于CPTED的植物栽种指南”, 列举了适于该市种植的7种乔木、6种灌木、11种草丛、21种地被植物, 以此指导当地的园艺设计[17]。而在欧洲, 英国等国也开始关注研究公园里的犯罪现象, 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并将指导新公园的建设与现有公园改造[18]。

4 我国绿地与犯罪问题研究综述与展望

在我国, 对于绿地环境设计与犯罪预防的研究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 设计者在进行公园绿地设计时大都只从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等方面进行考虑, 而忽视安全防范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宋初阳, 王云就景观规划师的职责, 提出了在景观规划工作中如何运用CPTED理论, 并呼吁政府重视预防性景观设计[19]。周军、沈林明分析了上海徐家汇某高架公园的环境, 提出了通过景观设计消除城市犯罪死角的设想[20]。许晓娣从安全保障、空间设计、设施布置和植物配置等方面提出了公园休憩空间安全感设计要求[21]。这些探讨都是有益的开始。

摘要:研究总结了国外关于城市绿地与犯罪关系研究的认识进程、研究成果以及应用实践经验等内容, 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 并从城市安全角度作了论述, 从而拓宽并完善了城市公共绿地设计方法论体系。

现代城市酒店庭园设计研究 第8篇

一、酒店庭园设计的作用

1.酒店庭园景观设计可以烘托气氛,给客人提供非常安静的休闲环境

在酒店庭园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植物设计,合理搭配不同植物能够给客人带来视觉享受,设计人员有效融合建筑小品以及植物,能够设计出一个富有意境美的庭园,使客人感受到舒适、和谐以及宁静的氛围。同时,景观植物散发的香味可以让人放松下来,不同植物散发的香味给客人带来的感受也会不同,比如,在酒店庭园里面种植茉莉,能够提高肌体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同时消除导致精神以及身体缺陷产生的综合征。而种植熏衣草,则能够改善客人的失眠症,同时可以对抑郁症状以及歇斯底里症进行改善,消除紧张情绪。设计人员对酒店庭园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按照各种香味产生的作用来设计,从而获得一定的健身效果。

2.酒店庭园景观设计能够改善空气质量,愉悦人心

不同酒店庭园设计产生的作用也不同,比如以水景为主的庭园能够使人感受到水流的意境,产生一种自由的感受,同时达到消暑的效果。而以植物元素为主的庭园,主要就是通过植物让客人感受到大自然气息,同时植物可以改善空气质量以及气候环境,并且起到环保作用。庭园景观的设计不仅可以让客人感受到优美、舒适的意境,同时可以吸尘滞尘,达到杀灭病菌效果,给客人的健康带来一定的保障。

3.酒店庭园景观设计能够提高酒店设计所具有的空间感,增强其活力

庭园景观设计能够使整个酒店空间变得更加灵活,同时和酒店色彩设计等别的设计进行有效的搭配,可以让酒店充满生机以及活力。

二、现代城市酒店庭园景观具体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具体功能性设计原则

因为酒店主要是人们短时间居住和开展商业活动的地点,因此应该给人们的居住提供一个非常舒适的环境,使居住客人以及旅游者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同时给谈话和人们的商业洽谈活动提供一种和谐并且轻松的文化氛围,该设计原则是酒店庭园设计的一个首要原则。

2.艺术性设计原则

对于城市酒店,尤其是星级酒店,其庭园设计必须上档次,并且有品位,为了代表酒店自身形象,就应该重视景观艺术美。对庭园景观进行美术设计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庭园景观总体风格和酒店建筑、各种硬质装饰风格保持协调,结合建筑特点以及硬质装饰风格来对庭园景观进行配置;其次,应该遵循变化以及统一原则,尽量将主色调有效凸显出来,并且又可以体现出各种色度以及质地发生的改变;最后,应该有季相变化,按照当地季节特点来选择相应的造景植物,对各种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的调配。最后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客人在庭园里面获得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感受。

3.科学性设计原则

庭园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景观元素就是植物,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依据生态学原理,具体包含有下列几点:(1)应该对室内环境特点以及植物生态习性进行充分的考虑,严格依据适地适树原则,从而确保植物的成活率,并且将植物景观美全面展示出来,这也属于减少养护成本的一个关键措施;(2)应该对植物生物学特性进行充分的考虑,最好种植可以吸收空气里面有害气体的植物,不要种植可以散发有毒有害气体以及人体过敏植物,主要有:夹竹桃以及紫茉莉等植物;(3)应该遵循生物相生相克具体原理以及生态位原理等来搭配不同植物,对庭园空间以及环境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降低植物种间产生的竞争。

三、现代城市酒店庭院具体设计案例

1.案例概况

云南昆明某城市大酒店,是一个集住宿、会议、餐饮、商务、娱乐、国际交流为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化、园林化的五星级酒店,为经商人员、政府公务访客及旅客建造一个使用高效,浪漫又充满活力的五星级的商旅环境。整个酒店总建筑面积为62532平方米,地下一层,裙房一层,主楼六层。酒店庭园设计主要以植物设计为主,给客人提供一个宁静并且轻松的环境,下图为其庭园设计景观图之一:

2.采取的设计措施

(1)酒店庭园植物景观里面的植物选择

植物景观设计和有效营造的一个基础就是选择合适的植物,结合酒店室内环境以及室外环境具体特点,一般认为庭园造景植物最好具有比较强的耐荫性以及适应性,同时可以获得较好的环保效果,方便进行养护管理等。依据当前酒店庭园景观实际应用情况,比较适合用来造景的植物为:观果植物、观花以及观叶植物。

(2)庭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融入酒店附近风景,同时坚持生态保护原则

该酒店本身有一条视觉性能比较好的通廊以及生态性河流。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予以保留,庭园景观设计就应该有效利用并且改造该河流,能够在河流附近设计一些有特点的景观,将其设计为在功能上非常有利的景观,同时和餐饮以及休闲获得有效结合起来,通过良好的视野以及自然环境构建一个非常宜人的活动和餐饮空间,尽量保留河道自身原生态环境,降低对原生态造成的破坏。

3.人性化场所

对酒店庭园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主要追求的是设计高品质休闲景观,设计主体为人,所以应该对人的感受进行充分的考虑,以人为尺度,设计各种体验空间。按照酒店当前环境和建筑实际使用功能,对环境总体进行规划的时候,呈现出相应空间个性色彩。

4.对整体设计效果进行分析

该酒店庭园设计采用了很多简单景观元素,通过合理搭配这些元素来构建一个和谐舒适的景观环境,主要追求的是现代酒店庭园景观所具有的功能主导性以及景观简约性,这给延续变化景观的有效设计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同时可以提升庭园景观养护管理水平。通过合理布设各种景观石,有效增强了庭园景观整体所具有的完美性。除此之外,合理利用各种花卉植物和仿真植物也可以提高庭园景观所具有的观赏性。

四、结语

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绿色容积率,建筑节能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辨其优劣,只能相对来看,城市设计亦是如此。当今,衡量一个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的营造是否先进合理,从宏观角度上来分析主要是看它的自然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实施的结果。而从微观角度上度量主要是看它的绿化系统营造和建筑节能措施是否高效。以上要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依赖、互相补充,有机结合的整体,共同作用于城市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接下来本人将针对各要点详细阐述。

1 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规划的生态平衡设计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采用高新技术、适宜技术、传统技术,使城市工程技术、建筑技术为自然生态平衡服务。过度开采资源,污染破坏环境,人口迅速增长,过多侵占自然,100年前,甚至50年前,还没有如此严重。现在人们认识到为了人类的生存要对有限的地球负责,首先要树立起保护地球自然生态平衡的大理念,由此基本理念出发,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建筑设计营造。2006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号召全世界行动起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我们认为具体的理念和作法有以下几点。

1.1 分散、多中心,建立网络化城市群

在肯定大城市、特大城市要发展的前提下,对于大城市、特大城市如何发展问题,存在着两种思想和作法,一种是“大饼式”或带状无限延伸,另一种是分散、多中心形成的网络式城市群。前一种实践的结果是,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失衡,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热岛效应强烈,环境污染,同时还存在许多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弊病,因而后一种逐步被人们理解并付诸实施。

1.2 生态城市设计观念融入城市规划

工业时代是开发自然资源的时代,城镇的建立与发展侵占着大量的自然空间,现在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知识时代过渡,城镇的规划建设应是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空间共生、互融,我们应该明确提出“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城区内部,应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提高城市自身生态环境的质量。因此,在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宜采取以下对策:1)通过合理的生态手段,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环境、安全的水源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2)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旧城的生态改造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激励手段;3)大力倡导节能,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率;4)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宣传活动。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的结果,是人类住区的理想形式。对生态城市的测度即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景观、生态安全、生态卫生5个方面构建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设计生态城市的测度方法,并以此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推动城市建设。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的测度研究将会更进一步展开,测度方法也将会更加科学。

1.3 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

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汽车尾气是其中一大项,其他污染源还有工业废物排放、家庭生活废气等。汽车排放尾气污染大气,汽车行驶产生噪声,飞扬灰尘影响人身健康与安全,并造成市区交通堵塞,这是大城市中常见的通病,城市居民都在无奈中承受着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侵害。如何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国外已有很多经验,就是控制城市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现在发达的先进城市,其城市中心区的小汽车数量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在城市中心区的外围设停车场,汽车不能驶入中心区,人步行或乘公共交通进入中心区。北京完全可以采用这种作法控制旧城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在一环区域内,一般的小汽车不能进入,公共交通和在此区域内居住与办公的车辆可以通行。中国发展小汽车过多,如果大量出口可以,若大量投放到中国城市中,则是战略上的失衡。

2 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处,不仅植物自身能够承接降雨,而且它们所生长的土壤也会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建筑中使用。植物还可以被用作燃料,与地面上的绿化作用相比,建筑内部的植物对于污染的控制同样有效。

绿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如果我们需要分享、比较研究结果和经验数据,一个通用的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来自不同项目的经验将会更容易被整合并应用于新的项目,不同的研究数据会有助于形成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所选择的指标必须符合严格的标准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以往的许多文献中,绿化的最主要指标是绿色覆盖率,而绿色容积率的概念是通过结合叶面积指数和建筑容积率而发展的,被定义为总的可居(或可租)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目前,这一指标已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并实施于各种规划设计方案中。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3种方式中选择: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2)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3)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

3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思想与措施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从资源消耗来看,全球约1/6的资源消耗和建筑行业直接相关。因此,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将节能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中倡导“偿还原则”;2)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及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3)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所谓优秀的现代建筑,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追求在消耗最少能源的前提下,提供高舒适度的生活环境。舒适指向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经济指向建筑的建造与运行成本,节能指向对能源的消耗。在建筑节能措施中,建筑的密封性是最基本的一条。如果密封性不好,保温层内空气变冷变湿,就会失去保温的效果。在封闭的基础上,外墙的保温是外围护系统性能的重点。在建筑物耗费的能源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用得越多,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就越小。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必须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

4 结语

良好的城市规划是当前和今后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然条件,是提高城市素质,城市文明的重要因素。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既已确定,设计者就应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研究其发展规模和方向,确定适合城市远景发展的规划设计,指导城市建设逐步实施。

参考文献

[1]张祖刚.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J].建筑学报,2005(6):71-72.

[2]代琳.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山西建筑,2005,31(6):43-45.

[3]孟欣慧.城市绿地中园林建筑及小品规划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2):29-30.

[4]高辉,曲晓东.对城市规划工作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33(30):67-68.

城市建筑色彩的设计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建筑色彩,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地域文化

城市色彩是记录城市发展历史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城市建筑的要求不再是居住、生活的需要, 而是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更完美的居住环境。给我们生活带来五光十色生机勃勃的城市建筑色彩, 用其独特的建筑语言, 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城市环境的塑造和城市文化的建设,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城市建筑色彩的运用与研究越来越受到人门的重视。

1 色彩的认知发展

色彩是大自然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 也是人类感知世界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世界万物因色彩生机勃勃、魅力无穷。生命给了我们一双慧眼, 让我们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绚丽缤纷的色彩世界, 是我们感知世界最直接的体验结果。色彩给城市带来了生机, 是人们对城市最直接最感性的记忆, 城市环境因为色彩的存在, 给人们产生不同的感知与心理变化, 从中带来了情感的变化, 人们长期实践证明, 不同的色彩感知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感受与反应, 采用暖色调会让人感受阳光温暖, 冷色调会有阴冷的感觉, 红色会带来情绪的亢奋, 淡青的颜色会让人产生沉静的心理。色彩通过感官视觉辨别, 颜色的不同, 色彩明度、彩度的变化会使人们产生冷暖感、轻重远近感、动静感等, 形成人们对色彩的心理感受。长期以来, 人们根据色彩与情绪的作用关系, 不断了解研究建筑色彩的特性, 把握色彩对人们的情感影响, 在建筑色彩设计中选择与情绪环境相符的色彩环境。有助于调解愉悦的心情, 创造适合人们情绪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和谐统一的城市色彩环境中幸福的生活, 享受多彩的视觉盛宴。

2 色彩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

人们在长期建筑活动中, 逐步认识并发展运用色彩, 对不同文化地区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定位, 形成了多元的建筑色彩文化。建筑色彩往往成为一个城市最直接最感官的记忆。城市建筑运用色彩的手段做到与城市环境相协调, 与城市文脉相联系, 与城市发展相融合, 形成城市的色彩表情, 成为代表城市特色的有效载体之一。

2.1 符合城市规划的需要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布局, 是建设城市, 管理城市的依据, 城市色彩表现城市形象, 容易形成城市特色。城市色彩的运用与保护应以城市规划为依据, 按照城市规划功能分区、各类建筑物的用途等, 遵循多样统一的基础上, 对城市色彩进行统一规划, 把握城市地域最突出的特征, 站在城市规划的高度, 对城市色彩进行总体定位。城市色彩应服从城市的整体功能, 体现城市的功能分区, 使城市建筑色彩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并明确代表性色彩的搭配, 把握主色调、基本色、辅助色、点缀色的特点, 并确定城市功能区、特色区对色彩的特殊要求。对于城市中特定的建筑景观风貌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必须符合整体的建筑风格和基本建筑色调, 对于大型建筑景观, 要科学规划, 大胆创新, 色彩搭配要方便市民识别要求, 城市色彩识别, 将色彩纳入总体规划中, 体现节点景观的标志性功能。形成多样统一的色彩体系, 统一使城市各个空间色彩服从于整个城市的主色调, 多样使城市色彩在变化、差异中求协调, 它依靠特色建筑的色彩变化和城市元素来实现。多样统一是色彩形式美的最高法则, 体现城市色彩美的真谛。对城市色彩管理要重视城市规划到建筑单体色彩的运用, 各类建筑色彩与建筑风格相互搭配, 在城市主色调的基础上对不同性质地区、不同时代背景的建筑进行城市色彩引导, 防止无序建筑色彩带来的视觉污染。为城市创造一个主色明显, 辅助色丰富的色彩视觉环境。

2.2 体现城市地域文化特色,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每一个城市的发展, 都留下历史的印迹, 形成突出的地方文化和历史的传统。建筑作为一种城市文化载体, 必将通过建筑所采用的材料、建筑形式、建筑色彩等诸多因素反映这种文化性和地方性。京城大院的黄墙红瓦, 江南小镇的白墙灰瓦, 海滨城市的绿树碧海蓝天等无一不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体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色彩美的要求。试想一座城市随着时间的沉淀和经济的发展, 不注重对城市传统色彩的保护和研究, 城市就缺少记忆, 没有了历史底蕴, 只留下毫无个性的千城一律的苍白形象。所以城市建筑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记录城市的历史变革, 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不同地域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历史、不同的风土人情因素对色彩产生不同的感情, 从而形成城市的色彩表情。人们长期对城市色彩的感知, 体现了对城市的感情, 成为一种固有的城市色彩标示。保护发展城市城市传统色彩还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自然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 造就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 自然界的原声色是城市色彩组成的重要源泉。在许多城市色彩鲜明、自然风光秀丽的城市中, 我们经常感受到一种清新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来自大自然的启示。随着时间的变化, 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的地方差异, 人们对城市建筑色彩有了更高的审美要求, 因此在城市色彩设计中, 要不断深入研究城市地域文化特色, 注重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 注重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不断发展创新, 体现城市个性、特色, 提高城市整体形象的认同感, 以充分打造城市色彩的品牌。通过对城市色彩的设计研究不仅可以传承城市的历史与文脉, 而且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观为人们创造宜居的城市视觉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2.3 突出时代特征, 反映现代生活

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们审美观的提高, 城市的环境在变, 城市街区在变, 人们对原有城市色彩也具备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以往受当地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的影响, 城市建筑色彩体现在建筑材料原色及周边环境的本色, 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各种新型建材及外墙装饰材料不断得以开发与实践, 建筑体量、建筑造型不断变化, 突破了人们对城市色彩的传统认识。人们在城市色彩形象的选择上, 开始以现代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定位城市色彩, 注重色彩及色调性的新鲜感, 体现出色彩对造型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 传统的城市格局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生活, 城市形态发生了根本改变。新建的街道、建筑无论建筑体量、材料等都已与以往有了较大的不同, 城市色彩设计中, 注重新型建筑材料的特性, 综合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去规划城市色彩, 引导城市色彩创新, 体现城市的总体风貌, 展示地区文化特征, 确立生活品质导向, 体现城市价值。城市色彩设计应站在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 深入研究城市色彩要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对城市中出现的诸多凌乱不和谐的色彩元素进行剔除, 确立城市的主导色彩, 形成城市色彩的体系。配色原则上应与建筑风格并重, 使色彩穿插与建筑风格构思相一致, 突出色彩在建筑设计中的光影与纹理效果, 注重色彩的情感作用, 提升城市的人文环境。赏心悦目的城市色彩给城市带来生机带来活力, 带来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感受愉悦, 身心放松, 社会和谐。

3 结语

城市建筑色彩, 不仅仅是个色彩问题, 而更多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的设计研究涉及规划、建筑、地理、历史、文化等诸多学科, 城市色彩设计应从调查研究入手, 对城市要素进行解读, 提炼最具城市地域文化特征的色彩要素, 对城市色彩进行总体定位, 并形成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城市色彩体系。随着对城市建筑色彩的深入研究和广泛的社会实践, 人们对建筑色彩认识不断加深, 要求不断提高, 城市建筑色彩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色彩在给现代生活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的同时, 也给城市留下美好的记忆及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原则;设计;要素;绿色

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是对城市的土地利用、建筑以及空间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可以使提升城市的形象,使其更加美观。城市规划是一项宏观性的工作,其可以对城市所在的区域进行综合性部署,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掌握设计要素,并进行合理的应用,制定出具有可持续性的设计方案。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质量,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为人们创造出更多的绿色空间。下面笔者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以及要素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与研究。

1.城市规划设计概述

1.1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

城市规划设计具有宏观性与复杂性,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参考大量的资料,对城市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还要对城市的布局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城市中各项工程建设的部署更具可行性。城市规划设计需要综合城市发展的建设方针,还要考虑国家的相关经济政策,要符合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保护城市中的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构建出构建和谐的城市体系。城市规划还要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避免对资源的浪费,为城市建设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1.2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质量,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要降低规划设计的成本,贯彻节俭的政策方针,还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避免对土地的不合理占用,还要尽量减少对农田以及耕地的占用。城市的建设会增加建筑工程的数量,而且需要利用很多资源,在建设用地时,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其形成功能性较强的结构,还要形成具有协调性的整体。城市规划还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性,要以人类与大自然更加和谐的相处为设计目的,这样才能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率。

2.城市规划设计的要素

2.1城市规划的土地使用要素

城市的建设需要开发大量的土地资源,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还要注意对土地资源复合型、整体性的研究。有的城市属于历史古城,在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时,要考虑到对历史文物的保护,还要注意城市景观以及城市空间的布局,要进行综合的考虑,避免出现土地资源浪费或者随意占用的现象。城市规划的土地使用要符合长远性的发展要求,要考虑城市建筑的密度与距离,对建筑的位置进行合理的布局与调整。

2.2城市公共空间要素

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要素包括很多内容,比如城市的街道、广场、主题公园以及公共设施等等。城市空间的一体化对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有很大影响,为了使城市的空间系统更加完善,必须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基础知识,还要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要素,并对这些细节的要素进行调整与处理,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性,并提高公共空间的利用率,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用。

2.3城市交通要素

城市的交通影响着城市功能的发挥,有时的城市由于交通设计不过关,使得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比较严重,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以及运作。从城市的交通网络内部运行的元素来看,主要包括交通工具和人两个部分。城市设计中交通体系研究的重点包括城市交通方式内部的体系化研究,例如公交车的布线与站点的设置,城市轨道中的交通布线、自行车线路的布置、步行流线以及人流集散的体系化等多个方面。

2.4城市景观要素的分析

一个城市的景观体系研究主要是指城市的视觉景观的品质以及总体的构成。城市景观体系的构成包括城市中的实质景观要素,例如城市自然景观要素,包括城市总体的地形地貌、城市的水体、城市的绿化情况等;城市人工景观要素,包括建筑的形式与建筑的体量,城市环境的设施等。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还包括“活动景观”要素,例如各种城市的公共活动而形成的城市活动的景象,商业活动、休闲活动、节庆活动以及观光活动等。

3.城市规划设计要素中的节能思想

现代的建筑设计中,要在消耗掉最少能源的条件下,获得舒适的生活环境。舒适指的是建筑内部的环境质量,经济指的是建筑的建造和运行成本,节能是指对能源减少消耗。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可以再生的能源,节省常规的能源,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3.1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

在过去,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基本上采取先论证城市的发展性质,同时估算城市的人口规模;再确定城市土地的使用方式。经过了多年的实践,人们认识到这些规划和方法无法适应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提出城市的规划“持续规划”的思想,主要着眼于近期的发展与建设,同时对远景目标不断地加以修正、补充和逐渐的调整。

3.2城市规划设计要素中的节能思想的提出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能源的供应日趋紧张。建筑行业作为耗能大户,其节能的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节能的思想体现在城市的规划中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尤其在城市空间的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此外,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也是不错的理念。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也要采用节能建筑所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

3.3科学有效利用各种环保和可再生资源

现代建筑要以最少的投入来换取最大的产出,在消耗最少能源的前提下提供高舒适度的生活环境。要从根本上改变能源消耗的被动状态,积极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对太阳能的开放与利用,在建筑设计中如果能将太阳能充分加以利用就可以节省大量的常规能源,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4.结语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城市设计规划的因素很多,其对城市健康、长远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质量,是建设文明城市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设计人员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要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资源,还要增加城市的自然景观,构建出绿色、和谐的城市空间结构,使人们生活的环境更加健康。城市规划设计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开发土地资源时,要尽量减少对绿地、耕地的占用,这样才能使城市发展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李应斌.城市规划设计的自然生态平衡研究[J].广东科技,2011,(10).

[2]李长焕.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4).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及设计原则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寒地城市,景观设计,设计原则,植物

1 寒地城市

1.1 寒地城市简介

寒地城市,冬季持续时间长、冬季的气候寒冷。同时,在一年中,至少会有两个月每天的平均温度在0℃及以下,还会有降雪,白天时间短、夜晚时间长,这些可能会给城市带来不利。寒地城市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般平均温度在0℃及以下;降水的形式是雪;日照或白昼时间短。这三个特点使城市的四个季节分明,同时具有独特的特色。

1.2 寒地城市存在的问题

人们的出行、交往由于寒地城市气候在冬季十分独特而受到不少的影响,同时这样特殊的气候也对城市的交通、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造成了影响,所以,寒地城市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中现在也加入了寒地城市景观的设计。我国在现代景观设计上发展的较晚、可生长的植物品种较少等问题,导致寒地城市景观缺乏地域特色、城市色彩单调。

2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实例

2.1 相关国外实例分析

1)瑞典、挪威等北欧城市。借助建筑单体有效的围合成庭院式的户外空间,起到比较好的影响,并通过建筑元素降低风速,为了改善城市中的户外局部小气候,运用绿化、建筑小品、隔断、围墙等,有效的延长了人们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北欧各国分别从各自传统、历史中提取设计元素和灵感,同时比较重视材料的质感和对材料的运用,如通过材料的触感和肌理的运用,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和感受,体现出北欧设计的美学和北欧的人情味。

2)前苏联针对寒冷地区城市的景观设计。在实践中,前苏联在1985年研究出“北疆计划”,同时针对冬季的寒地城市景观设计,建立气候防护单元、设施布局紧凑、注重街道走向和冬季风向的关系、发展室内景观等理论。

2.2 国内寒地城市现状的景观设计

国内的寒地城市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寒地城市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开展寒地城市时间运动。近来,我国在寒地城市的实践中收获一定的成果,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及兆麟公园等冰雪艺术展,展现寒地城市地域特色。

3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原则讨论

3.1 结合寒地市民出行使用,遵从以人为本原则

1)寒地城市景观道路交通设计原则。寒地城市景观的道路设计应考虑冬季气候问题,使用适用于冰雪路面的道路铺装材质,减少使用光滑大理石等材料;设计时考虑便于清理积雪,降低冰雪路面其光滑的存在给人们步行带来的危险和困难;同时结合寒地道路面特点,研发可以收集雪水、快速融化积雪的绿色智能路面,在重点地区使用及推广。

2)寒地城市景观户外使用设计原则。寒地城市由于气候原因,在冬季的户外生活不活跃,一般除了必要的出行和使用人们都尽量减少出行及户外活动,缺乏休闲娱乐生活。因此,寒地城市景观设计时,应首先考虑市民出行到达的便捷性,使寒地景观可以在人们仍保持较少的室外活动的基础上得以充分利用;其次,设计时应考虑冬季向阳遮风的选址要求及设计限制,满足市民使用及心理需求,包括应考虑寒地市民冬季空气污染严重、城市景观色彩偏灰暗单调,应满足市民心理,充满活力,使用适合寒地城市的植物和土壤。

3.2 寒地城市景观应考虑不同地区的特色性原则

寒地城市特色的景观和不同的特征是由于寒地城市冬季特殊的气候。在进行寒地城市设计时应首先通过植物的运用以及景观的设计使其四季具有不同特色,能够四季分明;其次应注意景观设计时考虑独特的冰雪景观,发展冬季户外活动项目,使市民及外地旅游游客均能享受寒地城市的景观。

同时寒地城市景观设计时,应考虑生活方式和文化所带来的建筑及景观形象。运用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模式一些元素,既需要对冬季的防寒,又可以减少春季的风沙,以此进行城市景观设计。例如北方寒地城市许多商业街是设置在地下的等等例子,这些封闭的步行交通是寒地城市特有的,同时也适合于寒地城市气候。

3.3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加强室内使用的原则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时,可以尽量将室内环境加入室外感觉的因素。这样既可以让人们在舒适的环境中享受景观,还可以解决气候所限制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和活动。例如,在设计时,由于寒地城市冬季步行不方便,则可以考虑使用玻璃顶的元素,将室外空间委婉的变成室内空间,同时不会封闭压抑,这样也会有一定的室内外联系;设计时,还可以考虑加强发展寒地城市的地下空间,这样可以保证“冬暖夏凉”,方便市民使用。寒地城市景观设计要使室内光线与室外环境保持统一的视觉,同时可以将绿色植物规划设计进室内,使寒地城市冬季的景观丰富。

3.4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注意植物等生态绿化选择原则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时应考虑气候和居民生存质量,做好生态绿化的原则。在加强人均绿化面积和城市防护绿化的基础上,做城市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寒地气候可以满足植物、植物形态、土壤的选择。尤其应根据景观在不同季节的不同主风格选择植物类型,例如形态飘逸、给人视觉享受的树种;在寒地冬季可以表达出线条结构、降雪后可观赏的树种等等。同时考虑城市景观植物在冬季同其他三季的色彩比起来,树木的色彩单调,应使用枝干颜色鲜艳的植物,丰富寒地城市冬季景观的色彩。

综上所述,寒地城市景观设计原则的提出,可以使城市居民更加舒适,同时也引导寒地城市向一个新的风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思淑,周文华.城市设计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上一篇:高职基础化学下一篇:选修课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