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招聘考试范文

2024-06-28

人才招聘考试范文(精选12篇)

人才招聘考试 第1篇

1 社会发展现阶段人才招聘考试中使用计算机技术所存在的缺陷

1.1 计算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安全隐患

现在社会不同行业均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展开日常的工作, 尤其是在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考试中。然而在最近的计算机发展过程中, 大量的网络杂物尤其是网络黑客危害导致电脑网络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使得许多人在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进行人才招聘考试报名存在着怀疑和担心的态度。因为人才招聘考试的报名中涉及着大量的人才基本信息, 尤其是身份证号码等这些十分隐秘, 与个人切身利益有着密切相关的个人信息。所以, 尽管现阶段许多企业都采用互联网人事招聘报名的方式, 但仍然有许多人选择通过线下的报名方式来进行报名。这种安全隐患性严重阻碍了人才招聘考试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1.2 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也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技术在人才招聘考试中的运用

计算机技术在人才招聘考试中的应用是以互联网技术作为基础的。互联网政策的改变就有可能影响考生在报考过程中考生资格和条件的准确性审查。因此, 要想更好的解决审查中出现的问题, 这就必须要相关部门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做出适当的更改和改变, 从而保证计算机技术和政策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融合性工作, 从而真正实现计算机制度在人才招聘考试中的突出作用。

2 计算机技术在人才招聘考试中的具体应用

2.1 建立健全计算机人才招聘考试的工作制度

计算机技术要在人才招聘考试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就必须要健全这一制度在人才招聘过程中的工作机制。首先用人单位内部要成立专门的计算机技术管理小组, 明确具体的工作内容, 并且将每一项工作的具体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中。其次因为科学技术需要大量资金的保证, 所以要加大计算机资金的投入, 从而保证整个人才招聘网页的安全性能, 进而真正实现信息的保护。最后, 要对参加招聘考试个人的信息资料严加保管, 确保整个人才招聘过程中的安全性。

2.2 加强人才招聘考试中计算机使用的宣传推广

在现阶段的人才招聘考试计算机制度使用中, 进行宣传推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例如, 一些企业在自身网站宣传不到位, 使得许多人才在进行考试报名时选择其它的附加网站进行报名, 从而导致资料的泄露;另外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宣传不到位, 使得人们不知道具体的人才招聘报名时间, 从而错过了具体的报名时间, 从而错过了在这件公司中发光发热的机会。这就告诉企业必须要加强对自身网站的宣传, 才能保证整个企业的知名度和人才招聘的力度。另外, 网上报名存在着随意的特性, 给人才招聘考试的报名制度带去了许多的困难, 从这一角度来看, 就更需要加强自身网站的宣传。另外, 对报考的人才数量等信息要保证适当的透明, 实现公平竞争。

2.3 增加各方面的的投入力度

对计算机技术的投入不仅仅是需要资金的投入, 更是需要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因为是对人才进行招聘考试不是经常性行为,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大量资金投入与相对应的经济回报之间不成比例, 这就使得许多用人单位并不重视这一部分的规划。这就需要用人单位要转变这一观念, 因为人才的招聘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人才对用人单位创造的价值。

3 计算机技术在人才招聘考试中的作用

3.1 保证信息发布的时效性

传统的人才招聘考试工作模式是, 将上级下达的考试通知通过相关管理部门盖章后, 以文件为传输媒介, 经过层层签发然后印制, 逐层向下级单位进行转发, 在转发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保管不利而出现重要信息的泄露等事件。而且在文件进行转发的过程中, 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并常常出现信息延误的情况, 造成考试时间紧迫, 甚至还会耽误考生进行报名, 为人才招聘考试带来了很多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 影响了人才招聘考试工作的有效展开。但是, 随着信息技术在人才招聘考试工作中的不断推广, 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模式下的一些不利影响, 规避了传统人事工作的时间长、效率慢等问题, 考试的相关信息可以及时进行发布, 有关考试的具体规定、时间、要求事项也较为完整准确地得以公布, 只要考生登录网站查询, 便可一目了然,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3.2 优化网上报名流程

我国人才招聘考试面对的是全体社会人员, 既有有工作的人员, 又有没有工作的工作人员。对于许多有工作的人来说, 他们日常工作较为繁忙, 工作日没有时间报名、缴费、领取准考证号等, 只有周末有空闲时间, 而有些考试单位周末也无法开展工作, 这一矛盾较为突出。但是, 随着网络技术在人才招聘考试工作中的开展, 人才招聘考试工作可以实行网上报名, 所有的个人信息、照片、准考证号以及资格审查等相关工作程序都可以在网上进行, 真正实现了全程网络化, 在一定程度上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3.3 进行网络试卷评阅、优化评卷手段

人才招聘考试工作涉及面较广, 在笔试环节会涉及到客观性试题, 其中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以及判断题等。还有一部分主观性试题, 其中包括简答、论述、辨析等, 在阅卷过程中不仅工作量大, 流程繁琐, 而且容易产生人为误差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在人才招聘考试工作中的推广应用, 所有的客观性试题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阅卷评分, 不但缩短了阅卷时间, 提高了阅卷效率, 还减少了可能因为人为原因而造成的误差。主观性试题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阅卷辅助, 可进行一评或多评。这种评分方式打破了传统老旧的评分模式, 更显科学化, 考试结果真正达到了公开、公平、公正。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计算机技术对人才招聘考试工作有深远的影响。人才招聘考试的信息化要按照科学的管理方法, 构建真正和谐的考试环境, 建立专门的考试网站以及网络管理系统。增强管理意识, 是新时期赋予人才招聘考试工作的责任, 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人才招聘考试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保证人才招聘考试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亮.人才测评技术计算机化及在人才选拔招聘中的应用[D].上海:同济大学, 2007.

[2]熊水金.计算机技术在考试管理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 2007 (8) 109-110.

教师招聘之什么是教师招聘考试 第2篇

教师招聘之什么是教师招聘考试

教师招考的一项测试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是否具有中小学教育要求的知识水平、职业道德素养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竞争性考试。一般来讲,教师招考先进行笔试,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局部少数市、区县不考)、“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 等。然后是面试,面试以采取说课、试讲等形式进行。最后是体检和政审,各项合格后,将被正式录用签订就业协议。

人才招聘考试 第3篇

当前全球市场竞争激烈,全球职场对多语言(multilingual)人才的需求激增。鉴此,相比以往,更多职业要求英语技能 ,其中包括教育、电子、能源、金融、政府、医疗、制造及交通运输等行业。在申请工作时,能证明自己优秀的英语语言能力会更具优势。在中国,很多知名企业正在使用托业考试来选择具备优秀的英语语言技能的求职者,旨在打造一个能够通过与国际客户沟通,帮助企业拓展业务的团队。

目前,全球120个国家的一万多家企业、机构和政府部门选择托业考试来衡量求职者的英语语言技能。托业考试测试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被公认为评估职场英语语言能力的全球标准。其考试内容也基于工作或日常活动中常见的真实场景。此外,托业考试采用标准化考试方式,为所有考生证实自己

的英语水平提供了公平机会,不论他们的年龄、性别、国籍或行业背景。

考生还可以免费或以较低价格获取丰富的备考材料,充分备考以获取最佳成绩。此外,考生还可使用其他方式备考:听英文歌曲或看英文电影电视;阅读英文资料;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只用英语交流。总之,日常应用得越多,英语技能就会越强。(熟能生巧同样适用于此!)

考生现在可登陆www.toeicadvantage. com.cn或www.ets.org/zh/toeic报名参加托业考试,用您优秀的英语语言能力开启通往知名企业的大门!

使用托业考试的公司名单:

消费品/零售/服装/贸易:

耐克、宝洁、箭牌、Markov、汉高、卡夫食品、百事公司、可口可乐公司、李宁、Shi Tairui、宾堡集团分数要求:700-750分

石油/钢铁/电力:国家电网、韩国浦项制铁分数要求:700-730分

会计/金融/信息:

中国银行、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埃森哲分数要求:650-780分

计算机软件:

IBM、欧特克、美国软件、微软、育碧、趋势科技分数要求:650-730分

交通/物流:

中国东方航空、商船三井、中国南方航空、大韩航空、联邦快递分数要求:600-650分

IT/通讯:

联想、华为、诺基亚、西门子、富士通、索尼爱立信、希捷、摩托罗拉、北方电子分数要求:650-780

仪器/家用电器:LG集团、日立集团、海尔、东芝、海信、松下、三菱分数要求:650分

化学/生物/医药/能源:CAMCO、西安杨森、诺华制药、诺和诺德、罗氏诊断分数要求:550-750分

机械/电子设备/自动化:施耐德、艾默生、日本横河分数要求:不低于600分

改革大学考试 培养创新人才 第4篇

关键词:考试制度,考试改革,创新人才,高等教育

一、目前高校考试中仍然存在的弊端

(一) 考试目的存在误区

有的高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仅把考试当作决定学生是否升级、毕业的手段;有的教师认为考试仅是为了给学生学了某门课程下个结论而已;对于学生来说, 考试就是为了得到分数, 取得学分, 是谋取文凭的敲门砖。由于对考试目的存在上述认识上的误区, 其结果是:有的学生学习目的是为了考试及格, 靠死记硬背;教师改完试卷分数一填便算完成任务, 考试成了课程结束的标志, 很少有人就考试结果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认真分析, 做出评鉴, 并反馈给学生。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而且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

(二) 考试形式单一, 存在五多五少的弊端

即闭卷考试多, 开卷考试少;笔试形式多, 口试、答辩方式考试少;理论考试多, 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考试少;统一考试要求多, 因材施考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 数次考试综合评价少。这种单一、缺乏弹性的考试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单调、惧考, 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并且使其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养成受到限制。

(三) 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 划范围、定重点, 没有严格按教学大纲确定考试大纲

考前教师划范围、定重点, 学生学习无动力, 致使一部分学生往往平时不努力, 考前复习“重点”, 抄笔记, 背答案, 投机取巧, “临时报佛脚”轻松过关。这种现象的存在, 其结果是严重挫伤了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 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惰性, 不利于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 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系统知识的掌握,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 考试题型不合理

受标准化考试方式影响, 填空、判断、单选、多选、简答、释词等客观性试题多, 综合性思考、分析论述、证明、应用等主观性试题少, 而且试题答案多数是唯一的, 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许多学生在考试时, 可以不动多少脑筋地打叉划钩, 作弊也方便得多。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高校考试改革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一) 树立科学的考试观念, 为培养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思想环境

更新考试观念是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提, 科学的考试观是从“人”出发的, 着重强调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考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而且更强调通过考试让学生学会学习, 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 科学的考试观要求考试增加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 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充分体现考试的教育功能。两种考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不一样, 但都以考试为手段来实现各自不同的目的。显然, 在当今社会, 知识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 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趋势, 因此, 必须树立科学的考试观, 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环境。

1.树立考试不是为了获得学期成绩, 而是作为前期学习效果总结的观念。学生在一个阶段学习后, 通过考试进行自我衡量、自我提高, 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尚未掌握的知识既是补课,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也是下一阶段学习的起跑线。

2.树立考试不是一门课程的教学结束, 而是师生对课程教学的一种互动方式的观念。通过考试, 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疏忽和缺陷, 并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指出学生在前期学习中的不足, 鼓励他们积极思考, 指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索。

3.建立考试后的信息反馈机制。考试管理部门要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加以研究, 并将有关的信息反馈给学生, 促进以后教学活动的发展, 同时在制度上制定相应的政策, 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考后的试卷分析,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 明确考试目标,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

1.考试目标应体现出对人的价值重视。

要想人才多样化,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根本的是要尊重人的个性。理想的考试应对每一位学生都设计考试标准和模式, 以适应每位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这样, 不仅避免了学生缺乏个性, 千人一面, 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2.考试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考试目标应以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学活动中, 它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通过考试诊断教学问题, 反馈教学意见, 检测教学效果, 从而调节教学双方向目标迈进。

(三) 改革考试形式, 实行多元化考试

传统考试一般是单一闭卷笔试模式, 弊病很明显, 它的导向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发展提高, 已不能完全适应全面衡量学生水平的要求, 因此, 需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科学、合理、规范的考试、考核体系, 克服单纯以一次考核的学生成绩为衡量标准的传统作法, 要将学生的全面素质纳入评价体系。考试时, 要将失眠考试与诸如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研报告、成果答辩等形式相结合, 在学生的综合考核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 这样能体现出一名学生在思维、实际操作等多方面的发展, 仅就其对思维能力培养而言, 它能从多途径、多角度不同性质的操练中得到锻炼, 这比书面考核的涵盖面要广得多。还可设立一些考试外模式, 譬如进行以小组为单位, 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小的课题研究, 或举办各式学术讲座, 适当降低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 并且活跃课堂气氛, 改进讲授方法, 实行启发式教学, 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为广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营造一个多元化的、富有选择性与创造性的氛围。

(四) 改革考试内容, 调整考试题型

考试内容要从单纯检查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过渡到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命题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能够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 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 而应该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总结提高。鉴于标准化考试暴露出来的弊端, 减少一些只有一种方法、一种标准答案的题目, 增加主观题比重, 尤其要多出一些综合性、一题多解的题。在主观题的评分中, 不要订千篇一律的标准, 要有利于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方式中拉出来,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 均可得分, 答题观点基本准确, 思路脉络较清晰的学生给予及格, 对于那些学生在答题中有自己独到见解, 思路广且论据充分者, 给予其高分。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 都应尽量避免过分侧重对知识机械地记忆与再现。题目的设计应能够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可能,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五) 注重平时成绩, 成绩组成多元化

改变过去“一次考试定终分”的状况, 加强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将考试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平时成绩的给予要有依据, 避免人情分。平时成绩应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笔记、作业成绩等, 每一部分按权重进行量化, 这样做到公平, 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 我们在现有教育条件下, 可采取“平时成绩+阶段测试+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式,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使成绩评定从多个方面进行, 考核更为合理。另外也可以改革传统的百分制, 尽量采用等级制, 淡化考试分数之间的微小差异, 使教师和学生都从分数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

考试作为检查教与学的基本状况, 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制度并非易事,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扎实的工作, 努力实现考试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彻底转变传统考试观念, 通过考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玉月.考试改革几点设想[J].辽宁师专学报, 2004, (6) 35.

[2]周治淼.高校考试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9

[3]钟琳.改革高校考试制度培养创新人才[J].当代教育论坛, 2004, (8) 120-122.

人才招聘考试 第5篇

银行招聘考试模拟试题一

单选题

1.若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为:-1/2,这意味着消费者有更多X时,他更愿意放弃()单位X而获得一单位Y。

A.1/2 B.2 C.1 D.1.5 2.如果人们收入水平提高,食物在总支出的比重将会()A.大大增加 B.稍有增加 C.下降 D.不变

3.使用自有资金也应该计算利息收入,这种利息从成本角度看属于()A.固定成本 B.隐性成本 C.会计成本 D.生产成本

4.长期成本曲线呈U字形的原因与()有关 A.规模报酬 B.外部经济与不经济 C.要素的边际成产 D.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比重

5.如果商品A和商品B相互替代,则A价格下降将造成()A.A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A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C.B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D.B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6.在长期中厂商发生的最大经济亏损是()A.零 B.总成本 C.可变成本 D.平均可变成本

7.当总效用增加时,边际效用应该()A.为正值,其值不断增加 B.为正值,其值不断减少 C.为负值,其值不断减少 D.以上任何一种情况皆有可能

8.当生产要素增加10%时,产量的增加小于10%的情况是()A.边际成本递减

B.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江西中公教育总部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阳明路310号江西省出版大厦8楼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C.存在规模收益递增 D.存在规模收益递减 9.市场失灵是指()

A.市场没有达到其可能达到的最佳结果

B.市场没有使社会资源的分配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 C.市场未能达到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

10.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主要是:()。A.价格水平下降 B.收入增加 C.储蓄增加 D.投资减少

一、单选

1.【答案】B。边际替代率定义。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2.【答案】C。食物也属于消费。凯恩斯心理定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不如收入增加多。

3.【答案】B。隐性成本定义。使用自有房屋、资金等。

4.【答案】A。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导致边际产量先上升、达到某一特定值时开始下降。在厂商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互为倒数。呈现U字形。

5.【答案】D。非价格因素导致的是需求(水平)的变化,体现在曲线上是线的移动。A、B互为替代品,A价格下降,对于B商品而言是相关商品价格对其影响,属于非价格因素。所以应该是曲线的移动,且A价格下降。消费者会减少对B的需求,增加对A的需求。因此B曲线左移。

6.【答案】A。长期中各企业实现均衡,获得正常利润,亏损为零。

7.【答案】B。边际效应递减,边际效用大于零时,总效用递增;边际效用等于零时,总效用最大;边际效用小于零时,总效用递减。

8.【答案】D。规模收益(经济)指的是生产要素全部同比例增加时,产量也增加;产量增加大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时,规模收益递增;产量增加等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时,规模收益不变;产量增加小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时,规模收益递减。

9.【答案】D。市场失灵是指是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的发挥作用而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10.【答案】B。凯恩斯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的因素。

人才招聘考试 第6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新人才考试制度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从当前高校的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和考试制度来看,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和弊端,制约和影响着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要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就必须加强考试改革对创新人才的探讨和研究,尽可能摸索出一套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制度,使考试这种手段真正为培养大量的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服务[1]。

目前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考试目的趋向于功利化,唯分数而考试;

(2)考试内容含盖面窄,且只局限于教材内容;

(3)考试题型注重形式逻辑,试题标准化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4)考试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以上关于考试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传统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国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2]。为使我国高校学生能适应知识经济和时代发展,培养我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高级人才,针对目前高校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迫切的需要建立一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考试制度。本文主要从对学生的评价形式、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过程化评价等方面对目前高校的考试制度进行了探讨和改革。

(1)按照各学科特点和学制要求设立多样化的评价形式

探索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可以按照各学科特点和学制要求来制定评价形式,使评价方式更好地着眼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此推动考风考纪建设[3]。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形式不再局限于期末考试、闭卷考试等形式,还应探索更多实践性方面的考查的形式,诸如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研报告、成果答辩等形式相结合,综合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这样学生在所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实际应用,就能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及创造能力。

(2)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来制定多样化的考试方式

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来决定评价的方式、方法,采用灵活的考試形式。除了在实际操作中习惯采用的闭卷笔试以外,可以适当的采用开卷笔试、半开卷半闭卷、口试、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可以更好的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采用不同的考试形式,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不同的素质和能力。

(3)考试内容不断创新,以迎合学科发展与思维创新的要求

考试内容应当作为测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机制的有机构成部分,应当更注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非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因此,考试命题质量如何直接决定着培养创新人才的考试效果。一是将考试目标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二是权衡各种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制定课程考试中考点所占的分值。三是考试题型要创新,且要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创新兴趣为主[4]。考试的题目除了传统的封闭式题目外,还要尝试选择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并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可能;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4)重视过程化评价,将过程化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要改变过去“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加强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考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可激发学生持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投入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使得那些平时不努力、考前再突击的学生难以得到好成绩。这种成绩评定方法在考察学生智能的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有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风。

本文主要通过对高等学校的评价形式、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过程化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的考试制度。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中,一方面有利于推动高等学校的全面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的步伐,保障和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使教学评价体系更好的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及素质教育的需要,为培养大量的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争一.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考试制度的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 黄伟泷.论高校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制度的改革[J].黑龙江教育,2007(12).

[3] 戴家干.创新考试制度 服务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4] 赵芳枝.以大学考试制度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4).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验人才培养成色 第7篇

长期以来, 高校招生录取批次事实上将高校划分出了三六九等, 高校办学的自由竞争实际上无从谈起,这正是各高校争相“升格”、“改名”的根本原因;同时,因为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将高校划分出了三六九等, 所以形形色色的学历歧视也就见怪不怪,《中国青年报》曾有调查显示,57.5%的人感觉目前招聘 中存在学 历“查三代 ”现象 ,要看博士、硕 士、本科毕 业学校是985、211,还是普通 大学。

决定一所高校发展前景的,是其办学资源。在生均拨款、事业性拨款平等的情况下,学校办学资源的多少,实际上和学校的优秀校友密切相关。而一所高校优秀校友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又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人才培养质量又与其生源质量、就业质量紧密相关。尽管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 对一所学校的生源质量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这所学校就有了努力的空间,就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

没有了行政化的招生录取批次, 考生填报志愿,将逐渐以各高校的社会声誉为主要参考,而各类大学排行榜、专业排行榜、人才培养质量排行榜,作用就会进一步放大。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各类大学排行榜也毫无疑问会将生源质量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如果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生源质量形成了良性互动,专业排行榜、人才培养质量排行榜也自然会发生变化, 大学排行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学校就有赶超的可能。

现在,各高校对优秀生源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但筹码无外乎是学校批次、学科实力、奖助学金情况、生活设施现代化程度等等,而最重要的人才培养质量,似乎是天然的排序,学校批次靠前自然就高。但是,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也就意味着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将不再受批次控制线限制, 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关键, 这对目前高批次学校自然就形成了压力,不仅事关学校颜面,更事关学校社会地位。

众所周知, 目前高校的录取批次, 985、211,重点与非重点, 怎么确定? 行政部门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对高校来说,地位实际上也是终身制。带来的坏处显而易见,学校必须巴结行政部门,甚至有腐败夹杂其中。但是,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如果现在的一所985、211高校,生源质量还不如一般院校,那好意思吗?行政部门也好意思说确保了公平公正吗?国家计划的各类办学资源还那么理所当然吗? 这实际上会倒逼行政部门的决策科学化。

高校考试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第8篇

关键词:高校考试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型人才指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储备基础上, 通过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分析、总结和归纳, 在相应的思维活动或者是实践活动当中, 能够有新的发现创造和体悟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不可或缺的人才。而高校考试改革, 近年来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改革的成果直接影响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一、高校考试改革的意义

1. 为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目前高校课程考试形式和内容都较为单一。即使是部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其考试形式多是以闭卷考试为主。客观题较多, 答案多为固定, 要求学生主观发挥的题目较少。同时, 考试的形式基本为笔试, 考试形式单一。在这种考试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创造性很难得到激发, 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成绩一味死死记硬背过关, 大大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当前衡量高校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标准, 在当前传统的考试模式之下, 期末统一考试的形式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这主要是因为当前高校考试的形式单一, 考试内容窄, 拓展性和延伸性的内容不足。所以在考察的过程当中, 学生在死记硬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大大影响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型思维的养成。

二、高校考试改革的发展方向

1. 考试形式的转变

在当前的高校教学当中, 传统的考试形式的确是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因素。当前, 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的, 往往是期末仅仅一次的考试。这样的考试形式充满着不确定性和不合理性。以一次考试来评判学生一整学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 一方面, 学生的学习状态可能在这个阶段有所起伏, 一次考核没有办法评定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成果;此外,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进步状况都有所不同, 一学期以一次形式单一的考试来评定学生,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成长变化。

在这方面, 中国高校可以采用美国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机制:将学生在学期内参与的诸多活动和考试当中的表现集中收集到档案袋当中, 通过这些材料的搜集, 学校可以更加具体地了解学生的学期综合活动状况和学习进步的曲线。档案袋的评价方式能够改变传统的以一次期末考试成绩定学生优劣的现状。它能够做到全方位观察学生的综合发展状况, 评价涵盖了学生能力的各个方面, 同时, 弥补了传统终结性考试的片面性弊端。

2. 考试内容的转变

如果说考试形式的转变是高校考试改革的关键性因素, 那么考试内容的转变就是关键性因素当中的核心问题。考试形式固然重要, 但其只是整个评价体系当中的外在表现形式, 真正核心的问题其实是高校考试内容的转变。考试内容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学生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向。在当前, 考试内容的设置大都是以固定的课内基础理论为主, 并且教学和考试的内容没有根据社会实践进行实时更新, 甚至与学生日后的工作生活实践脱节。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 但当前高校的考试内容同学校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向相左。对此, 高校应当针对考试内容进行革新。一方面由传统的对基础理论知识点的考察, 转向在综合知识运用当中, 考察基础理论的扎实程度, 这样既以灵活的形式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熟练程度, 又给学生自由创新和发挥的空间, 兼顾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考察。

3. 考试管理的转变

高效的考试管理是切实有效地推行高校考试改革的保证。在当前, 考试管理工作被局限在了考务管理之上, 其工作仅仅着眼于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考试违纪状况。其实, 考试管理是贯穿于整个考试过程的工作。在考试之前, 相关的教务部门和教师应当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讨论考核的方式和内容, 加强考核的引导性、全面性和持续性。在考试的过程当中, 加强诚信考试, 严肃考场环境, 创造一个公正的考核环境。考试之后, 要继续跟进学生的考试结果分析, 加强考试结果分析和学生之间的反馈, 全面发挥考试监管工作的职能。

人才招聘考试 第9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考试模式改革,应用技术型

随着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政策的不断落实,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综合改革如火如荼, 许多有识之士都在致力于教学 方法、教学 技巧、教学 内容的改 革研究 ,忽视了对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改革。通过对现有应用型本科采用传统学术型本科考试体系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 提出了相应考试考查模式的新方法、新举措,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现行的考试模式

目前,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实行的学生考试评价体系仍然采用的是传统学术型本科高校的考试体系。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考 试形式单一

传统的考试形式基本上是采用期末统一试卷考试方法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概念、原理,未能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不符,也很难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改革, 无法实现对教学效果客观全面的评价。

2.考 查内容死板

对于试卷考试模式而言,由于考试内容过于理论化,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完成死记硬背的应试考试模式, 缺乏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只要在考试之前一周,认真背诵老师所强调的重点和要点,再记住几个典型的题型,那么应付期末考试简直易如反掌。这种考试模式决定了其考试内容死板,有悖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衷。

二、创新考试模式的内涵

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 传统的考试考查办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 应该创建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新考试考查模式。经过研究,现提出几个较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向,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1.多样化的考查模式

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效果验收, 不应只用期末一纸试卷定英雄,应该将考查方式从“期末考试”转向注重“过程考核”模式。应该对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项目完成质量,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进行综合考核。对于部分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课, 可以将考试形式由期末的“纸考”转变为能具体体现应用和操作的“机考 ”。这样可以实现从注重理论考查转换为注重动手应用能力的考查, 真正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2.丰富考试内容

除了考试采用传统的选择、填空、简答、编程等考试题型和内容以外,对应用型本科学生还应增加考核项目。期末试卷考试只能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而实践教学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则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方式进行考查,结合所学课程,给学生设置相应难度的动手实践项目课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通过组织课题答辩、实物验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 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3.改 变考试安排

考试模式还应该增强灵活性。现在的考试都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完成,其实,某些专业课的考查可以实行由专业课老师负责,采用随堂测试,当面面试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考试模式, 取而代之的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领悟和应用能力的检验。

4.增强试卷随机性

传统考试模式均采用的是所有考生试卷试题内容完全相同, 考试时存在相互抄袭的可能。为了真正体现考试的独立性,可以在设计考试试卷时做到人人一套试卷,人人考试题目均不同的考试模式。这样会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重视程度,因为目前的考试体制,一些学生抱有平时不需要努力,只要考试想办法“抄场”发挥就好的想法学习。

5.讨 论式考试

平时老师经常会对同学说一句话:“考试不是目的, 只是一种手段。”考试结果不重要,贵在平时的学习过程。意思是强调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行为,轻视考试结果。既然考试的目的不是要考倒学生,而是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该掌握的知识是否已经完全掌握,能否会用。如果学生考试一塌糊涂,最后只给个很差的分数,给个学习不合格的结论,那么对学生而言并非真正有意义。如果在考试中,允许学生对不会的题目进行提问,进行讨论,学生就可以有机会再一次重新学习,将自己还没有掌握的知识、存在的问题彻底解决,真正做到考试不是目的,只是检查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

人才招聘考试 第10篇

一、现行考试模式及其弊端

考试是检验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同时考试还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重要因素。目前我院的大部分课程考试是以笔试为主、以闭卷考试为主、以考查书本知识为主、以评价考试结果为主的传统考试模式,从而导致学生对分数过度关注,其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考试,所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

(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

考试作为教学的指挥棒,显示出教师的权利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考什么、怎么考,决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我们目前的考试都是教考合一,教学和考试的权利都掌握在教师手里,学生只是接受、理解、模仿,而闭卷笔试的方式又难以考核学生除记忆知识和简单推理之外的技能,从而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的根本目的,并不仅是知识的获取、分数的提高,而且是培养学生正确、迅速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考试。现行的考试模式由于一次性考试结果的比重很大,导致学生认为通过了考试就完成了学业,于是把考试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认为成绩压倒一切。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代表李·约翰教授在世界著名高校媒体见面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中国留学生的成绩很容易达到B,但很难得到A,原因是他们很难摆脱在国内养成的为分数学习的习惯,执行能力高,创造力和证明自己与众不同的能力较低。

(二)导致学生浅层次学习,缺乏学习方法的养成。

研究表明,学习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浅层次学习(surface learning),一种是深层次学习(deep learning)。浅层次的学习就是对知识的简单接受而不能真正领会其意义,死记硬背以完成考试的问题,就像是知识的容器。而深层次的学习则是学生不仅知道什么是他们已熟练掌握的,什么是他们还不懂的和下一步需要努力的,而且可以通过组织、解释、评价、分析和综合信息在各知识点间产生关联并解决复杂问题。导致浅层次学习的主要因素就是考试,考试的结果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促使考试成为学习的主要目标,而考试的内容又侧重知识的考核而非能力的考核,学生只要记住课本和笔记上的内容,就能通过考试,甚至取得高分,因此,学生就只会花时间看教师讲过的内容和那些有可能要考的知识点,背诵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应用型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走向工作第一线,不但要具备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如果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中都能够掌握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学习,就将为学生接受终身学习提供动力和基础。

(三)作弊行为屡禁不止。

尽管作弊防范越措施越来越先进,对作弊行为的处罚也越来越严厉,但每次都有学生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这不仅是思想道德的问题,更与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和对考试结果的关注程度有直接关系,同时试卷客观题目多,也为学生作弊提供了可能。

二、构建新型考试模式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考试是教育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在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加强对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对培养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周济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主论坛作主旨讲演时指出,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而提高质量的重点在于培养的创新人才。还要逐步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试与评价制度,这种考试与评价制度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有效地检测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引导学生追求全面发展。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是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实际需要的,在企业、事业单位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考试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将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将受到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规模不断增加,教育教学质量将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是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传统考试的弊端,都在积极探索构建适应本学校本专业的考试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例如:华北电力大学构建了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覆盖了全校的各类课程,有五届学生受益。西北大学建立了五种适合不同类型课程的考试模式,有针对实践性较强的实践考核+课题设计+考试的模式,有针对文科课程而开展的课程论文+小组答辩模式,等等。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理论教研室的教师通过调查分析论证建立了《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的考核体系:“复合式—全程型—多元化”的模式,浙江大学在2006年的结题项目中关于考试改革的就涉及60多门课程。而对于考试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更是不计其数,对传统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三、建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相适应的考试模式

改变考试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不论结果性考核还是过程性考核都只是考试的基本形式和方式,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走向综合。对现行的考试不是全面否定,而应以改进为导向,建构考试制度规范化、考试方式合理化、考试手段多样化的综合考试模式。

(一)树立正确的考试理念。

对学生来说,考试观念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考试方式的改革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即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了能用,学了会用,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对教师来说,正确的考试观念可以使教师彻底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认识到考试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是承上启下的节点。在教学过程中,考核要贯穿始终。而考试这个主要环节不能是封闭的最终环节,而是螺旋上升引导教学深入开展的新起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从而促进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二)探索形式多样的考试模式。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掌握和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培养应用型人才重在学以致用,不但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之学,而且拥有应用能力之学;不但学了能用、学了会用,而且具有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潜力。因此,考试改革首先应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结合课程性质,建立适应本专业本课程的考试模式。

1. 注重考试内容的选择,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查。

应用型大学应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考核内容上应尽可能地减少只需要机械记忆和知识再现形式的客观性试题,增加需要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才能作答的主观性试题,以主干知识为中心,以能力考查为主导,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查。

2. 建立多种形式的考试,突出课程特色。

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最能体现课程特色的考试形式,灵活运用笔试、口试、论文写作、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答辩、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有效和全面地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度和能力的发展情况。例如西北大学针对综合性较强、涉及学科前言知识较多的高年级课程采用了讨论+课程论文+口试的考试模式,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分析能力、查阅资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应当积极地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开展考试形式的改革,找到本课程最佳的考试形式。

3. 加大教学过程性考核的比重,突出考试的评价和激励作用。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考核,反馈出相关教学信息,以便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加强过程性考核可以改变一味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而转向关注学习的过程,适当加大平时的作业、实验报告、小论文、小测验等成绩的比重,进而不仅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并随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真正成为自主学习者。

4. 利用现代技术提升考试的质量。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网络教学也正在逐步地开展,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现代信息技术对提升考试的品质也有促进作用,例如题库的建设,既能实现教考分离,又能对试题的内容、难度、知识层次进行有效控制。另外,有别于纸笔测验的计算机及网上考试,不但可以使考试更具有灵活性、互动性,而且可以对考生的能力进行准确的评估,为改进教学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现代技术手段应当成为我们积极探索的考试方式之一。

摘要:考试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行的传统的考试模式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建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试模式。

关键词:新型考试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来云.务实致用:对地方性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5) .

[2]胡卫中, 石瑛.澳大利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 2006, (8) .

[3]肖瑛.考试改革是高校构筑新型人才培养系统的基础工程[J].教育与现代化, 2003, 2:40.

[4]张风俊.高校考试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4) .

[5]陈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高校的考试改革[J].高教探索, 2005, (2) .

[6]崔洪第.一种新型考试方式——基于计算机的自适应考试[J].教育探索, 2003, (12) .

人才招聘考试 第11篇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 ;公开招聘 ;多元化考试

中图分类号 D693.63

Discussions on Diversified Test of Open Recruitment

in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LIU Dong1) WANG Kaili2)

(1 Institute of Tropical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CATAS, Haikou, Hainan 571101;

2 Spice and Beverage Research Institute, CATAS, Wanning, Hainan 571533)

Abstract The author starts to study the necessity of diversified test of open recruitment, and then further analysis some questions in diversified test. Some solutions such as establishing open recruitment and test legislation system, finding key and classification, using different combination, innovating text mode and introducing of advance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 open recruitment ; diversified test

目前,农业科研单位是中国农业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力军,是农业优秀科研人才的聚集地,是增强中国农业综合实力的排头兵[1]。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关键靠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才在综合竞争中日益起到决定性作用,农业科技创新的每一步都与农业创新人才息息相关,如何把杰出的农业创新人才选拔到农业科研单位就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选拔农业创新人才不能靠个人的“伯乐相马”,因此,加快探索研究出一套更加多元化的公开招聘考试机制就成为重要的课题,从而使一批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德才兼备、善于管理的科研管理人才及专业化水平高、操作能力强的工勤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1 农业科研单位公开招聘多元化考试的必然性

1.1 深入落实政策的需要

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令第6号)明确了公开招聘考试中考试内容的设置,应为招聘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公开招聘考试科目与方式应根据行业、专业及岗位特点确定。考试可采取笔试、面试等多种方式。对于应聘工勤岗位的人员,可根据需要重点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测试。这为农业科研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多元化确立了政策法律依据,有利于农业科研单位拓宽用人视野、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在进一步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中为“不拘一格降人才”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与支持。

1.2 全面考察人才的需要

针对招聘岗位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考察途径和方法,才能够全面测试应聘者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专业技术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高分低能”的情况出现,从而能够更公平、客观、科学地评价应聘者的全貌。这既能促使农业科研单位发现优秀人才,又能在技术层面上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与此同时,优秀人才能够在合适的岗位上激发出巨大的潜能,全面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对应聘者做到有效地甄别,实现知人善任、人岗匹配。

1.3 树立考试权威的需要

考试的权威性集中体现在效度和信度2个方面,具有权威的考试是对内容、科目和方式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科学设计的结果。考试的多元化能够有效地规避以往农业科研单位单一的考试手段和试题内容不能充分反映考试者的真实能力,试题同一性强,针对性、专业性不够的现象。此外,在招聘环节上能够很大程度地弱化长官的意志化和评价者的主观随意性。从而从根本上强化考试行为的规范性、科学性,使得考试结果更具有说服力,进一步提升应聘者对考试结果的认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招聘考试的有效性和可信性,使应聘者能得到相对客观的评价,极大地树立了考试的权威。

2 农业科研单位公开招聘多元化考试存在的问题

2.1 在政策制度层面上,立法层次较低,内容不够具体,相关规定较少

迄今为止,《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是涉及中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仅有的一部,也是最高级别的部门规章,各地方人事部门出台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相关暂行办法是在此框架基础上制定的。然而,部门规章较之于法律、法规,是处于最低层级的法律位阶,缺乏像《公务员法》一样类似层级的权威法律。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中关于考试的部分,绝大多数是原则性的规定,太过于笼统,不够具体,可操作性差,而且与公开招聘考试相配套细化的规定目前还处于空白状态,从而容易出现考试中一些环节无法可依,执行程序无章可循,具体操作无依据的现象,直接影响招聘结果的公平公正,甚至发生违法违纪的事情。

2.2 在实践技术层面上,考试方式相对单一,考试内容设置不合理,考试科目比重失衡

当前,中国农业科研单位在公开招聘实践中,采用的考试方式主要有笔试和面试,很少使用目前先进的测评技术——评价中心,考试方法相对单一。虽然笔试和面试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应聘者的知识和能力,但很难全面、客观地考察应聘者的全貌,其中应聘者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等更是难以测定。

笔试试题的内容更侧重于考察应试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个行业和岗位的题型大体一致,没有突出行业与岗位的特点,试题与岗位结合得不紧密。面试一般是采用结构化面试,其内容千篇一律、模式化严重、针对性差。招聘的结果常常是应试能力较强,但专业技能缺乏的应聘者被录用;而一些能力较强,但缺乏考试技巧的应聘者则被拒绝[2]。

考试科目过多地参照公务员考试或借鉴其它考试,存在重公共科目,轻专业科目的现象,从而造成成绩比重的分配失衡,专业知识的考试比重很低,导致一部分专业知识好,但公共基础差的专业型人才与农业科研事业失之交臂。

3 规范农业科研单位公开招聘多元化考试的对策

3.1 完善公开招聘及考试立法体系

进一步加快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法规体系的建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首先,应加快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及考试方面的立法;其次,要建立健全公开招聘考试笔试、面试、专业测试、评分等各环节具体操作的单项法规和具体实施细则,如《公开招聘程序法》、《公开招聘监督办法》、《公开招聘考试办法》、《公开招聘考试违纪处罚办法》等规定[3]。

3.2 明确重点,分层分类,差异组合

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农业科研单位公开招聘考试的多元化。对于农业科研单位3类岗位的人员而言,其岗位职责任务要求有所差异,其考察的重点及其组合也应不同,这就要求对不同应聘者采用差异性的招聘考试。首先,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与党政机关工作相比,政治色彩和行政性质很低;考试按照分类原则,对于专业技术岗位,农业科研单位更侧重考察专业知识素质和学术能力;对于科研管理岗位,更强调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对于工勤技能岗位,更注重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4]。因此,组织公开招聘考试的方式、内容及考试科目都应该围绕上述重点进行设计,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在此前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层,以求更有差异性、针对性地进行招聘考试,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为例,专业技术类分为环境保护与土肥组、加工检测组、热带作物组和农业信息组等学科组;科研管理类分为科技管理组、基地管理组、人事管理组、党政管理组等类别;工勤技能类分为栽培技术组、仪器操作组、农机维修组、割胶技术组等种类。最后,在分层分类的基础上,以能力为导向,针对不同的岗位考试设置不同的科目和内容,明确笔试和面试的重点及关键要素,组织分类分层的差异化考试,科学确定成绩权重和分数线,以提高招聘的有效性,加强考试结果的可信性,实现人岗匹配。

3.3 创新考试方式,引入先进的测评技术

评价中心技术是一种人才选拔方式的综合体,它包括心理测验、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案例分析、模拟会议、即席演讲等方式,是一个基于多维度、多方法、多专家的测评技术。评价中心技术能从多个方面对应聘者进行评估,包括政治取向、价值判断、个人品质、学术水平、应用能力和人际关系等内容。科学有效地使用评价中心技术,能够弥补传统笔试、面试考试方式的不足,丰富测评的手段,从而更全面、客观地还原和评价应聘者的全貌,将适合的人才选拔到适合的岗位上,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带来的好处。因此,要在完善考试方法,在笔试、面试的基础上,加快人才评价中心测试的开发应用,为农业科研单位招聘到优秀的人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翟 勇. 我国公益性农业科研的主要特征及管理机制研究[J]. 农业科技管理,2008,27(1):9.

[2] 马思凤.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问题与对策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1.

[3] 鲁晓辉. 我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问题及对策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0.

人才招聘考试 第12篇

考试作为人类的一个社会活动,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1300多年前的中国科举考试, 被世界公认为考试的始祖。长期以来倚重考试方式来甄别、选拔人才已成了广大民众愿意接受的、被认为是相对公平的手段。由此, 考试在社会各界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考试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包括了考试种类、考试制度、考试方法以及人民对考试功能和考试作用的认识等。考试作为一种工具、方法和手段, 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 现行的考试种类繁多, 考试的形式多样, 有招生考试 (高考、成人高考、研究生考试) 、高教自学考试、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资格考试与水平考试等。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考试, 其目的与作用是有明显区别的。比如, 高考是为选拔而进行的, 就必须严格按照招生计划, 从高分到低分进行选拔。这种考试的目的是为高等学校选拔优秀学生。而有的考试是为了考察考生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标准, 这叫做水平考试, 比如自学考试、职业证书考试、资格证书考试等就属于这一类, 其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鉴别考生是否达到了要求的标准。与选拔考试、水平考试不同, 高等学校所进行的各种考试应该属于学业考试, 学业考试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考试应该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评价和改进教学手段, 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

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新一轮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院校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改革也势在必行。笔者认为, 高校考试改革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是如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当今社会, 在科技进步、文化变革、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WTO的宏观背景下, 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素质结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 社会对人才素质高低的衡量标准, 主要体现在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创新型人才深受社会青睐。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并非一种单一的能力, 而是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因素的合成, 是知、情、意高度发展的统一。这就要求大学教育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缜密的思维能力, 这关系到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那么, 考试作为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它的作用既是教育评价的有力工具, 又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较公平的人才测量手段, 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是根据考试成绩来评定奖学金和保送研究生的。考试对教学活动主体及其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可以说, 考试这一环节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很大, 考试也就成了一柄双刃剑:科学地运用考试可以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反之, 也可能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可见, 考试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正确认识考试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 对于研究探讨高校如何进行考试改革、促使高校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考试内容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考试内容可以由考试形式来体现。高校考试内容的体现形式主要包括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毕业设计 (论文) 、毕业实习考核等等。这些考试形式从内容上来看大多数都是围绕课本来进行的, 特别是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下, 教师往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讲稿的情况来确定考试内容, 这实际上就把考试内容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其后果是听课的同学在课堂上记笔记, 逃课的同学在课后抄同学的笔记, 考试的时候看教材、背笔记就可以过关, 甚至有些学生一个学期都不来上课, 考试照样考高分。这样的考试一方面无法测量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上取得的进展, 也无法真实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必然造成学与不学一个样, 久而久之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 把考试内容限在一定的范围, 考前教师就教材划范围、定重点会使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这显然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是相悖的。鉴于此, 对高校现行的考试内容进行改革已刻不容缓。

改革考试内容, 就是要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现代考试理念。按照创新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知识基础的要求进行考试, 应该把考试内容定位在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和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上, 即考试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积极、理性、健康思维品质的形成。考试内容的改革可以从记忆、理解和创新三个层面上进行。 (1) 通过记忆层面进行考试, 是为了检验学生保持和再现知识的能力。可以不超越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 即可以紧紧围绕教材来进行, 考试的内容侧重于教材中必须掌握和领会的一些基本概念、术语、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 (2) 通过理解层面进行考试, 是要了解学生认识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能力, 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 扩大对教材、讲稿范围外知识的考核, 考试内容要丰富, 知识面要宽广, 要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本学科的学术前沿, 以启发学生积极地去研究思考, 其考试内容应该侧重以考察灵活的、富于思辨性的知识为主体。 (3) 通过创新层面进行考试, 是要考核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观察、分析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核学生有没有独到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考试内容就要给予学生充分发挥运用知识创新的空间。

改革考试内容, 有必要和考试题型联系起来。考试题目的类型往往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思维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近年来, 高校流行着所谓“标准化考试”, 大多模仿高中招生考试、高教自学考试、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资格考试与水平考试等等, 考试的题目一般分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计算题等等。这种考试题型对于应试教育、选拔考试来讲有其独到的功效, 但几乎千篇一律的、僵化的考试题型是不能适应高校培养创新人才要求的, 其弊端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碎化和禁锢思维两个方面, 使一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 一到期末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一些教条和概念来应付考试, 这就是造成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上课的学生记笔记, 不上课的学生抄笔记, 考前学生背笔记, 考后学生扔笔记”的原因, 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学生甚至采取舞弊等不正当手段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这种考试已是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三、考试方法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考试方法事关考试目的的实现, 或者说, 考试的实际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试方法是否科学。为适应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必须改革当前高校中实行的闭卷笔试一统天下的局面, 即高校的考试一般都采取期末一次考试并且采用一套试卷。这种做法一是限制了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进行题目设计, 二是试卷设计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发挥其潜能, 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很大限制。高等学校对学生的评价绝不能“一卷定终身”, 应以人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本质。要采用科学的、灵活的、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和方法。

(一) 考试方法的多样性

考试方法如同其他方法一样, 其有效性只能针对一定的目的而言。也就是说, 任何一种单一的考试方法, 只能满足某一方面目的需要。要想通过考试达到测量、甄别、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 单一的考试方法肯定是欠缺的。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教育, 就是要把我国高校的课程考试绝大部分安排在每个学期期末, 采用闭卷笔试集中进行的单一方式转变为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期中与期末相结合、平时成绩与书面考试成绩以及综合测评相结合的多形式、多样化的考试方法。考试结果可采用百分制、等级制、评语制等办法, 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要按一定的比例综合计算而得。考试方法的多样性还应包括教师的课堂提问、学生的课堂演示、课堂作业等, 采用综合而多样化的考试途径与方法,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际能力的发挥。

(二) 考试方式的灵活性

灵活运用开卷、闭卷、笔试、口试、操作、讨论、论文等多种考试方式。可以防止考试走入程式化、形式化的歧途。比如, 一提到考试就想到在教室里, 按照规定排好座次、拉开距离、监考员监考、巡视员监督的方法, 这种传统的方法营造的气氛容易导致学生紧张、发挥失常,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在大学文科考试中, 口试是大家公认的最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的一种考试方式。将教材、笔记等书面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是理解了的知识, 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这是口试考试方式特有的功能。但采用口试考试方式在大多数高校里却很少使用, 主要原因可能是此方式要投入的工作量太大, 这就需要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 包括激励政策等, 鼓励教师采用灵活的、多元的考试方式或方法, 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考试方式与考试方法的科学性

判断考试方式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 主要看考试方式方法能否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这里, 无论是开卷、口头面试, 还是闭卷、书面考试都要以激励学生的创新发展为本。考试方式方法的科学性不仅要体现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要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改革考试方式方法的目标就是要使现行考试由重知识测试转变为重能力测试;由重应试教育转变为重素质教育, 由重共性转变为重个性, 实施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树立起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观念, 建立一个重素质、重能力、重智能、重专业、重实践的全方位科学的考试模式。在这方面, 高校教师仍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教师的综合素质及其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考试改革影响重大。广大教师要积极探索高校如何在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方面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为高校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考试作为高校评价教学和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必须使之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从我国高校现行课程考试理念、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诸方面来看, 仍然存在着考试形式固定、僵化、教条, 考试内容陈腐, 考试方法单一, 试题质量不高的弊端。严重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应予坚决改革。要树立科学的考试观念, 以期充分发挥考试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人才,考试改革,考试方法,考试内容

参考文献

[1]唐国民, 沈胜娟, 谢长勇.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廖平胜.跨世纪考试丛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西方传统建筑下一篇:新思维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