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教学方式范文

2024-07-24

课题教学方式范文(精选11篇)

课题教学方式 第1篇

1.找准题眼, 在揭示课题中走进文本

一篇文章的题目非常重要, 作者往往会从文本内容、意蕴主旨、篇章结构、核心话语着手起题目。题目语言表达精炼, 部分题目就是文本的题眼。在教学中, 如果抓住题眼, 阅读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采用自主质疑的方式, 可以快速打通文本内容与学生认知之间的通道, 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例如在教学 《孙中山破陋习》 一文时, 学生就围绕着课题进行这样的质疑:孙中山是什么人?他破除的陋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破除这一陋习?孙中山破除陋习的结果怎样?应该说, 学生的自主质疑与文本意欲呈现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联系, 为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知文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辐射文本, 在揭题中品析内涵

课文题目是文本的高度浓缩, 看似只有寥寥数语, 却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元素, 与文本内容的方方面面形成密集的对应联系, 这就要求教师在紧扣课题教学过程中要从不同的方面和维度进行, 建立题目与文本课题之间的联系, 以达到借助课题直奔文本内容, 品析内涵。

以 《三顾茅庐》 为例, 一位教师就依据题目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引导教学:

师: (点击课件出示) “顾”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1.看;2.拜访;3.姓。结合课文内容看看应该选择哪种解释?

生:我觉得可以选择第二种“拜访”的意思。

师:那题目就是说三次拜访茅庐了?

生:不能这样说, 刘备拜访的是诸葛亮, 不是茅庐。

师:很好。理解了课题字面上的意思, 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题, 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生:我看出了刘备在两次拜访失败后并没有放弃。

生:刘备三番五次前往隆中, 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

生:为了得到人才, 刘备的诚意让人深受感动。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正是紧扣课题让学生从内涵气韵以及语法构成两个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引领学生从看似较少的文字中找到课文的内容, 为学生个性化体悟文本提供了较好的渠道, 学生对课文的多角度解读可见一斑。

3.强化联系, 在揭示课题中对比联系

考虑到文本题目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尤其是为了通过题目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因此在提示文本题目时, 我引导学生注意题目中别出心裁的言语形式:有的从语言的组合形式入手, 有的则充分借助标点符号。比如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人类的“老师”》 等。此类课题, 教师在揭示课题之后可追问:“你发现今天的课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这样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题目的表现形式上, 从而产生这样的疑问:“今天的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这里的引号有什么作用?”这样有效地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为学生深入文本学习起到了推动作用。再如教学 《海洋———人类21 世纪的希望》时, 就先从21 世纪的希望入手, 引导学生找出海洋与人类21 世纪的希望之间的联系。而在揭题环节中, 教师则可以借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 《“番茄太阳”》 一文题目作为范例, 了解番茄与太阳之间的联系, 进而体会作者以这种方式呈现课题的匠心独运, 再借助这样的联系, 让学生领悟作者以 《海洋———人类21 世纪的希望》 作为题目的用意, 以此让学生在自主解读课文之前就形成基础性的认知体验, 营造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境界。

教版教材中不少课文的题目有着微妙的共性, 题目的拟创也有着基本的规律可循。以上的案例, 正是抓住了文本题目之间的联系, 为学生领悟题目暗喻作用提供了有效的认知通道。

4.调整出示, 在揭示课题中提升感知

苏教版教材中不少题目或是以偏正结构呈现, 或是以动宾结构呈现。但是不管以哪种呈现方式, 只要教师能够了解题目中关键词的内在关系, 就可以在揭题时灵活地调整题目中关键词的出示顺序, 以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 从而提升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 此时题目就是学生走进文本的金钥匙。

我在教学 《林冲棒打洪教头》 这篇课文时, 首先板书“林冲”, 让学生道出对林冲的了解。当学生讲到林冲曾是八百禁军教头时, 我将“教头”板书出来, 紧接着填上“洪”字, 问:“对他, 你有多少了解?这两个人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最后板书“棒打”, 进而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又是怎样棒打洪教头的?棒打洪教头的结果又是什么?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对文本结构有所感知。最后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在这里, 我通过调整出示课题词语的顺序, 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入手, 调动学生的认知积极性, 并抓住关键词“棒打”, 带领学生真正走进课文, 明确课文学习的重点, 感知课文的精髓。

5.借助绘画, 在揭示课题中激活形象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 他们相对于文字而言, 更喜欢直观而形象的画面,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这一特点, 教师可以借助直观生动、形象活泼的简笔画揭题, 从而激活形象,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和兴趣。

苏教版教材中, 尤其是低年级的教材就不缺乏直接以动物或事物或画面感很强的故事命名的课题, 而文本又会对其外形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借助绘画就激活了动物或事物的形象, 让学生在绘画中建构语言, 有效内化文本内容, 实现课题与文本之间的有效链接。

我在教学 《珍珠鸟》 一课时, 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珍珠鸟的图片, 让学生看图后说说珍珠鸟的外形, 然后抛出课文中描写珍珠鸟外形的语句, 最后指导学生以绘画的方式揭示课题, 强化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课题教学方式 第2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之一,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是:由于条件的限制,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各校大多数都是大班额授课制。就我们学校而言班级学生数都在四、五十人左右,在开始新课程实验时,对于新课程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感到很困惑,班额这么大,如何操作,怎样探究?就实际情况来讲,短时期内实现小班额教学是不现实的。但不能因为大班额不能变小,我们就坐等不动。所以我们首先转变观念,树立信心,探讨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和方式,从新的课程改革开始,我校就进行新课改实验,我们认真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书籍、报刊和优秀案例,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因此,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实在在地解决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碰到的一些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数学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

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正是在充分借鉴集体动力理论的前提下,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思想。

合作学习理论的概念并不难理解,但是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把强调竞争性学习和个人化学习的课堂转到以合作学习为主流的课堂上来,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同时大班额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更高,合作的方式要因具体的情况具体的确定,因而大班额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更需要我们寻找合作的适当方式和合理的课题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探讨目前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可操作性。

2.通过研究,探讨目前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方式。

3.通过研究,探索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实施?

(2)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怎样?包括如何分组、学生如何搭配、教师课堂如何调控等。

2.研究的方法。

以采用行动研究法为主,即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来研究本课题,同时辅以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我校小学3--6年级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确定课题研究内容,查阅文献资料,实际调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2.具体实施阶段。启动实施,开展研究,不断总结,形成阶段性小结。

(1)学习经验,研究教材,探讨目前大班额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教学模式。

(2)设计教学案例,深入课堂教学研究,及时调整和改进研究方案。

(3)总结实践经验,交流阶段性成果,完成阶段性小结。

(4)分析目前大班额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同时总结并积累适合于大班额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教学模式。

(5)改进大班额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教学案例,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完成学生成绩测试,总结研究成果。

3.总结鉴定阶段。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敬请专家评测指导。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数学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学习资源和中介媒体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创设生动的数学教学情景,并进行有机协调、组织和引导,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有目的的小组学习活动。

2.多元性原则。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角度是多元的、立体的,教师的引导也不是单一的、单向的,而是综合和立体的,因此,应重视学生合作中的教师反思、学生自我反思,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发展性原则。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推动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进展,不在于给学生下结论、分等级,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从发展性角度来评判学生的参与程度、取得的进步和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合作。

4.动态性原则。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身心变化也是动态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动态的,因此,每一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与地位也应该是动态的,并不是固定的,而且,小组分法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组合,这样,更有利于每个学生与不同思维的学生进行交流,获取新的信息,更有利于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使其各尽所能。

5.过程性原则。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因此,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状况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是针对他们所获得的结论,否则,容易使合作学习形式化、表面化。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的有关过程性的资料。

2.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3.课题研究的典型案例。

4.体现学生小组合作成效的测试成绩及其分析。

一种新型课题研究方式 第3篇

引导教师及时发现疑点

“小课题”主要聚焦于教育某方面的一两个因素的实质问题研究。研究的内容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有价值的细小问题。问题可以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案设计、授课导入方式、课堂提问、作业设计等等。因为“小课题”是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来,这就让教师更多地关注日常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及细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去解决一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当教学活动发生变化时,教师便能敏感地发现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当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发现学生回答不积极,或者回答水平参差不齐,而教师又没有足够时间充分地重复地讲解,这时,由于这位老师关注了这一教学细节,把这一现象变成一个“小课题”,深入研究,进而解决很多大问题,如 “课堂提问统计表的设计与应用”,可以通过表格计算学生掌握知识的状态与人数,课堂提问率=参与发言的总次数/学生总数×100%,提问覆盖率=参与发言的学生人数/学生总数×100%。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实施这一课题,观察、研究自己的课堂,那么他的课堂上,提问就一定会有明确的方向,教学也必将因为这样的课题而丰富多彩。

因为课题的“小”,所以它不需要编写专著,也不一定要撰写长篇的结题报告和专业论文。它可以是教学案例设计稿,听、评课稿,教育案例,教育故事,课堂教学实录;也可以是研究小报告,访谈记录,调查问卷及报告,沙龙材料,学生作品;还可以是音像作品,图表、教具等实物。这些材料真实灵活,对教师的教学思想触动及时,因而让教师发现问题也及时,它就是课题研究中的轻骑兵。

“小课题”的针对性

“小课题”研究,是教师的自我研究,它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 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小课题”研究具有“近”“小” “实”的特点。所谓“近”就是贴近教育,贴近现实,类似于“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打瞌睡”的研究;“小”就是切口宜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类似于“古诗文诵读中的语调感受”;“实”就是实在,课题实实在在,研究实实在在,结论实实在在,如“如何杜绝上课迟到现象”等等。因为这些特点,教师真实真切地感受着教学,因而他们也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所遇到的问题,避免了高谈阔论带来的虚幻不实的弊端。如:“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打瞌睡”这一课题直击学生上课的表现,每一个班有每一个班的特点,学生打瞌睡有其特定的原因,如果一味地从大的方面去研究,往往理论出来一大堆,而学生瞌睡依然。而针对每一个学生个案去分析瞌睡的原因进而有的放矢地辅导学生,学生上课打瞌睡问题就解决了。要真正杜绝学生上课打瞌睡,必须搞清楚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老师的课堂枯燥无味打瞌睡,也有可能因为学生晚上上网等原因耽误了睡眠。老师可以采取多样的上课形式(可以形成一个如何促进课堂效率的”小课题”),规范学生的作息时间(可以形成一个如何安排学习时间的”小课题”),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将会大大改善。而其间的过程则可以上升为理论,作为将来做大课题时一个坚实的论据。

“小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往往随问题而来,问题解决了,课题也就结束了。

推动教师自我反思

教师反思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向教师专业行为与活动的反思,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及行为的依据,通过回顾、论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二是指向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对象,引发教师对目前自我专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的思考,促使教师更加明晰自己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

“小课题”研究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是回顾过程——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教师在组织完每一次教学活动之后,有了“小课题”意识,所以关注每一个细节,对不够好的地方进行反思、总结进而解决问题。这也是一次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

在教育科研中,良好的科研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予以关注,并把此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个经常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在反思中成长,这是“小课题”带来的收获。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种社会职业是不是专业,主要有三个判别标准,一是该职业有没有自主权;二是该职业有没有社会地位;三是该职业在专业技术上是不是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职业也是一门专业,但是大多数教师没有达到专业化的水准。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良好的教育科学素养是教师从业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本质特征。没有学科知识做不了教师,没有教育科学素养做不好教师。在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结构中,教育科研能力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是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实践活动,教师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身边时时处处都会出现问题,需要进行大量创造性劳动。在“小课题”研究中,教师应长期关注某一领域, 坚持一个方向的反思,能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 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定能在这个学科中有令人称赞与认可的研究成果。如有的教师研究多媒体与教学关系,起初是校本“小课题”,在接下的两年里,随着与之相关的“小课题”积累,材料越来越丰富,把它形成论文,发表在教育刊物上,后来又把这一思想申报国家级课题,这种钻研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endprint

不要以课题小而不为。“小课题”研究让教师面对最鲜活的专业挑战。在教学中面临许多问题,如何去长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必须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智慧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能激起自己学习和解决教育实践难题的兴趣,促使自己通过科学研究把握教育教学理论,并且不断地总结、概括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创新,逐步向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研究型教师转变。

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

所谓校本“小课题”研究,就是与专家、学者的课题研究或者“规划立项”的大课题研究相对而言的。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要研究目的的教师在职教育活动。它不仅是教师在职教育的一种新形式,也是学校组织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当前,校本教研作为教师教育的一种新的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

有人认为, “小课题”研究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群众性教育教学研究方式。也有人认为,“小课题”研究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科组教师共同确立、研究的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它属于校本教研的范畴。由此可知,“小课题”是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合作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和潮流。教育也在合作的潮流推动下飞速发展。那么,如何让“小课题”带动学校广泛开展校本教研呢?有的学校通过实行个人、教研组、学校“三级管理”机制来加快专业化成长。以个人自主管理为主,即个人负责自主选题、课题申报、实践研究、中期报告、结题答辩等;学科教研组负责组织交流与分享、包括“选题”阶段的教师沙龙和研究阶段的教学观摩和主题研讨,课题推荐、开题把关、过程管理、中期检查和全程评价。学校成立教师“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学校相关负责人与有课题研究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专业引领,具体工作由科研校长牵头,科研处、教务处负责计划推进安排,各教研室、教研组则分头展开。

结束语

校本“小课题”研究,以教师观念转变与落实为主线,以紧扣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以构建高效课堂为核心,突出课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有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今,“小课题”研究有效开展正给中小学教师带来新的教改生机。

课题教学方式 第4篇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学方式的变革将何去何从, 已成为当前物理教学研究人员和物理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扬百家之长而避己之短, 教育界很快就提出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我们也很快加入到这个问题的研究当中, 参加了编号为10XJJA880002的国家级课题《新课程目标下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理论及其在新疆各民族中学实践的研究》下的子课题的研究, 即《初中物理多元教学方式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未曾参加过课题研究的我们, 很幸运地参加了由新疆教育学会、高师物理教学法研究会组织的为期三天的《新课程目标下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理论及其在新疆各民族中学实践的研究》课题培训, 从中了解了如何规范地开展教学科研。

在此基础上, 在课题组长的带领下, 我们便展开了“初中物理多元教学方式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这是一个充满艰辛与茫然的过程, 但也是一个最优化的成长过程。在不断地交流探讨中, 我们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我们的方案。下面就谈谈我做课题的一些体会。

一、团队协作, 各尽其职, 交流互动, 不断前进

团队协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 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从一开始便在千头万绪的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真实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在课题组长的精心安排下, 我们各自都承担了课题研究中的一部分工作。我们虽是各有分工, 但又不乏相互的配合、沟通与交流。在组内的定期研讨中, 我们组员的观点经常会彼此碰撞出新的火花, 思路在一点点打开。当然与此同时, 新的问题又会出现而等待解决。有时我们也会一筹莫展, 讨论未果或是被推翻后重新回到原点, 这一过程让我们觉得很受挫折, 也很茫然。但值得庆幸的是, 我们这个团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中不断地完善着研究思路, 逐渐推行我们的课题研究。

二、实践中的收获成长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 我收获良多。前期在课题的开题准备工作上, 我查阅了一些关于教学方式的前人研究及教学设计的论文、期刊等资料, 丰富了我的理论认知。虽未能全盘消化吸收, 却也能认同其中观点的一二。而在多元教学方式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相结合的实践研究中, 我还掌握了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 如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等。而令我们备受煎熬的是课题中各种研究材料的分析和书写过程。最初, 我们在对课题报告的要求知之不多时, 也没有什么压力, 觉得只要把自己的一些思考、一些做法, 都写进去就算大功告成。可在课题组验收听取我们的中期研究汇报后, 提出了一些科学的要求时, 我们焦虑的情绪上涨了。在撰写结题报告时, 我们在建立几个基本呈现模块内容的同时, 去寻找其内在联系并一一对应加以体现时感到了困难 (如落实相应的目标、确立研究内容、具体实施步骤及最后的成果体现等) , 贫乏的语言表达功底也让我们耗尽了时间、体力与精力。

课题教学方式 第5篇

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 张兆辉

我校于2012年5月申报小班化教学实验课题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于2012年9月开始实验研究阶段。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小班化教学尝试,我们发现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确有一定积极的影响。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小班化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学生上课爱动脑筋的多了;调动了学生的互帮互助精神,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积极举手发言,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纪律也得到了保证。学生不懂就问,改被动听课为主动出击,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值得推广。下面就将本校进行小班教学以来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汇报如下:

一、学校制度保障,确保课题实验有序进行。

我校教师缺口较大,教师中也有多人兼职,在教师不足的情况下,为了使小班化教学实验课题圆满顺利的完成,经学校领导班子讨论决定,把七年级的三个班变成四个班,使每班学生为31人,达到小班化师生比要求。同时安排3名业务骨干教师和一名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作为一年级(参加课题实验的学生为七年级)小班化课题实验教师,实行包班教学。又为一年级配备了一名素质高的年轻的英语教师。这样,学校大部分的骨干年轻教师都集中在七年级的小班化教学实验中。并打算让这几位年轻的骨干教师带这些孩子一直到初中毕业,以利小班化教学的经验的积累与推广。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学习成为习惯。

参加课题的实验教师虽然是业务骨干,但在小班化教学理念方面还是初出茅庐。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想结合。学校教研中心每周组织实验教师进行集中理论学习,经验交流、教学研讨等活动。在学习交流中,教师们明确了研究方向,并根据学校课题内容和自己的班级学生特点制订子课题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的带动下,分管领导、实验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阅资料,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随笔、间周写一篇教学论文,教师参加课题实验研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2、实行包班教学,突出教育优势。

在小班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包班教学优势突出。

(1)有利于学科间的横向沟通与联合。

实行包班教学后,通过教学中的学科综合、学科渗透和系列教学等形式,使各科在知识背景、教学内容、思维方式、学习能力、操作技能及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教育因素等方面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渗透。

(2)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育。

实行包班教学,能使教师从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角度,整体安排教学活动,为学生个性全能的挖掘和发展提供可能。它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时间和渠道多了,对每个学生的了解更充分了,不再以单科学习过程和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或唯一依据,可以更全面了解和发展学生的潜力。小班学生人数少,为因材施教创造了必要保证,教师进行“个别化教育”也就更有条件了,为学生特长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班级教育机制。

(3)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包班教学一方面通过课程综合化教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各科间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容量和密度;另一方面可以综合平衡各种作业量和作业形式,减少和消除学生作业中的重复劳动、无效劳动、超负荷劳动,从而“解放”学生,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也有可能得到个性发展。虽然一年级的学生没有家庭作业,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孩子某一方面欠缺,可以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动手操作方面的内容。也可以和家长沟通,寻求家长的帮助。

3、实验经费充足,解决实验教师后顾之忧。

小班化教学不同于大班化教学。例如在教室的布置上,我们让教室每个墙壁都会说话,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地,每个天地都是激励评价的平台。针对这些,学校专门为小班化实验拨下经费,只要教师能想到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点子,学校就一定支持。教师的忧虑解除了,积极性更高了。在短短两个周的时间内,她们便完成了教室的环境布置,富有评价特色的教室环境已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还将根据班级发展的不同阶段,为每个班级配上一套综合柜,可以放书、玩具、自制体育器材、手工小制作等。建立“益智角”,同时在教室外墙为每班制作宣传窗,使评价走出班级,让学生展示自我。

二、设计教室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首要条件。教学空间不变,班级学生减少,就意味着每个学生所占的单位空间有所扩大。有效地运用空间资源,合理地布置教室环境,不但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进学习效果,而且能陶冶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充分发挥小班人数少的优势,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室布置,共同营造创新氛围,同时在创建环境的过程中学习创造,把教室变成鼓励学生用脑思考及赞美学生学习成果的实验室。

1、小组合作动起来。

“ 小班”以后,我们的教学空间和环境的设计变得更加“讲究”,教室的布置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和发展孩子的个性,因此,在课堂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课桌摆放方式,在不同时间、不同课堂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座次设计。每人一椅一桌的设置可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变换为“品字式”排列、“围坐式”排列等,改变了过去固定的“秧田式”排列。这种坐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名字,有自己的小组宣言。在班级内,每个小组为一个团队,组与组之间互相竞争。在学校内,班级中的各个小组又互相团结,每个小团队组成一个大团队,和其他班级进行竞争。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了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

2、教室墙壁会说话。

小班人数少,在教室的布置上更加可以合理有效地运用好空间资源,因此让每个学生参与布置教室,“让每堵墙每扇窗都会说话”成为我们教室布置的目标。在美化教室环境时,每个学生都积极参加,用自己的双手来装饰教室。教室里的每堵墙每扇窗每个角都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地方,所有的地方都覆盖了每一位学生的作业、作品、学习纪律表现,展示了学生的各种特长。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我能行”。学生个人情况、小组团队情况都在教室墙壁上体现地淋漓尽致。这一活动既美化了教室,又充分展示学生个性。

三、关注每个孩子,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班化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能够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发展,这也是和大班额教学区别最大的地方。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今天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老师;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相反,站着的先生始终处于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躯体内,却掩藏着一颗战战兢兢、甚至是跪着的灵魂。因此,老师要走到学生中,成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师、合作者和引路人。小班化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室里,我们把讲桌放到学生中间,让教师真正走到学生当中去,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互动;更多地让学生走上讲台,给予更多地展示个性的机会。

1、以情感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动作和微笑等来唤起学生的自信,拉近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其次,教师在赏识孩子们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懂得自我赏识和赏识他人。我们告诉学生当你喜欢老师的时候,也可以用微笑,用掌声、用牵手来示意你们对老师的赞扬。懂得自己成功了,要为自己高兴,别人成功了,也要为他人欢笑。教师要积极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提问,假设和陈述;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所学内容作出科学的质疑、批评乃至争辩,还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 于向 老师说不,向教科书说不,最大限度地扩张学生的思维空间,形成师生双边心智的对流。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频率与密度增大,在合作学习时,学生可以走出自己的座位,大胆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在拉近师生关系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2、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要避免大班教学学生感到受制于人,产生被人“管”的消极意识,我们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这也是 魏书生 老师关于班级管理所倡导的理念。

①组长换任制。

班级中各小组竞争的机会多,所以小组长作用很大。班主任专门为小组长的学生牌上贴上组长标志,这是小组中最高的荣誉。小组长实行每两个周一选,由本组组员选出自己最满意的组长。当选的组长必须是本组中各方面表现最棒的同学,然后,老师会在班会上隆重的颁发组长牌。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享受到了民主权利,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

②职位多样制。

由于班级人数少,在班上班主任还设立了许多岗位,“财产小卫士”、“图书管理员”、“黑板清洁员”„„使每位同学对班上的各项活动和各岗位全权负责。在落实班级工作时,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职责,对其他同学进行管理。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机会越多,他们的责任感就越强,自我管理能力就会很快提高,班级的面貌也会越好。能让每个孩子有事干,为班级尽一份责任,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主人公责任感。

3、家校联系密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由于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外地务工的子女,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差异。虽然我们从校本课程《小小礼仪 》开始狠抓学生的习惯教育,但由于班额较大,班主任没有过多精力放在学生习惯培养上,效果不理想。现在小班化的孩子少了,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上,并能够及时的和家长勾通,改掉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为了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实验教师们为孩子们编写了习惯养成儿歌来强化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为了能让学生回家也能做到好习惯,我们为每个学生设计了“学生习惯每周家校联系卡”,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家里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情况,家长给以如实评价。然后再把信息反馈到班主任,班主任就可以对症下药,重点培养了。

4、成长档案,让学生个性飞扬。

小班化有关学生评价的内容很多,其中学生最重视的要数成长档案了,这里面记载着学生每月的在校情况,所有喜报都在这里集中体现。自己评、同学评、老师评、家长评每月一次,学生怎能不重视。成长档案的使用将记载着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越走越好。

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性化的名字,如向日葵班等。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每个班建立电子版的班级成长档案。以时间为序,展示一个班级成长过程。成长档案中既有学情分析,也有活动过程;既有班级成长的轨迹,更有个人成长的脚印。打开班级成长档案,一个班级成长与变化均能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觉得这种做法很好,下一步准备在全校推广。

5、开展多种活动,提供学生展示个性和特长的舞台.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我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活动。班级里的学生各人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各不相同的。针对他们不同的个性,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小歌手”比赛,“手编报”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绘画比赛,小小书法家比赛,礼仪小名星比赛活动等,使学生的特性能力得到发展。讲故事、朗诵比赛能让能讲善辩,反应快、发言能力强的学生得到表现;写字、绘画、纸工比赛能让擅长于画画、心灵手巧的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这些有创造性的活动能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

6、教学力求要有特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创设“互助、互动、合作、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探究教学”“分组教学”“参与教学”“分层教学”“合作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新策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加强对个别学生的个别指导。我们特别注重小组合作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课堂上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异质分组,使小组成员合理搭配,在教学中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大胆表现自己的个性,教师给予恰当的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在小组中自主活动,互助活动,发挥学生个人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面向全体的同时,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情况,实施个别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尊重、激励学生,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使他

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四、反思及建议:

(一)经验启示

综上所述,我校小班化教学课题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如下经验启示:

1、从评价入手,多元化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教师都有一系列的跟踪评价措施,关注着每个孩子的发展,不让一个孩子落队。

2、学习小班化教学新理论,转变大班化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勇于实践,是实验的关键。

3、改变大班的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班级成长档案,记录每个学生的成长足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实验的核心环节。

4、注意收集原始资料,分类保存,分析、归纳、提炼小班化教学模式。

5、定期召开阶段小结,交流提炼,共同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家校联系评价体系难以有效实施

课题教学方式 第6篇

[关键词] VPN IP地址 双网卡 入站连接 出站连接

该课题的实用性较强。VPN连接方式的远程访问作为“路由与远程访问”服务的一部分,可为远程办公人员、外出人员和监视、管理多个部门服务器的系统管理员提供远程网络服务。用户可通过VPN(虚拟专用网)远程访问公司内部的网络来获得服务。

VPN连接是通过Internet,来为远程客户提供安全的远程访问连接。VPN客户机利用专用网络(公司内部局域网)上的一个VPN网关,采用IP互联网来创建加密的、虚拟的和点到点的连接。通常,远程用户首先连接到Internet,然后创建一个到专用网络VPN网关的连接。采用VPN连接方式,公司可以依赖现有的Internet基础,而不需要再建立自己的基础结构。

但在VPN连接方式的远程访问课题实训操作过程中,由于某些细节的疏忽而使VPN连接无法实现。如果按照以下步骤操作,则该课题实训就方便简单了。

准备工作:

1、VPN远程连接示意图。Pc1为VPN服务器,pc2为远程客户机,pc3、pc4、pc5等为内网机器。

2、以三台机器作为一组,pc1为VPN服务器,pc2为远程登录客户,pc3为内网机器。

3、VPN远程访问服务器的计算机上安装两块网络适配器。一块“广域网连接”连接到Internet上,IP地址为“10.10.114.1”;另一块“内网连接”连接到公司内部的网络中,IP地址为“172.168.114.1”。

4、pc3用于远程登录的用户名为“jsxy001”,密码为“123456”。

要实现VPN连接方式的远程访问,管理员首先要配置一台采用VPN连接方式的远程访问服务器,称为配置入站连接;其次配置VPN连接方式的远程客户机,称为配置出站VPN连接。要完成这个课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入站VPN连接(配置VPN服务器)

1、选择“开始”/“程序”/“管理工具”/“路由和远程访问”,出现 “路由和远程访问”管理窗口,如图1所示;

2、右键单击该窗口左边“树”中的“jsxy-6-3(本地)”,在弹出菜单中选择“配置并启用路由和远程访问”项,屏幕出现“路由和远程访问服务安装向导”欢迎窗口,如下图,选择“虚拟专用网(VPN)服务器”,单击“下一步”按钮(如图2);

3、在如下图的“Internet连接”对话框中,选择“广域网连接”,单击“下一步”(如图3);

4、在如下图的对话框中,若选择“自动”,则可由VPN服务器向DHCP服务器租用IP地址,然后分配给客户端;若选择“来自一个指定的范围”,则单击“下一步”按钮后,设置的地址范围将被指派给客户端使用。我们选择“来自一个指定的范围”,单击“下一步”按钮(如图4)。

5、在出现的“新建地址范围”对话框中输入IP地址范围,如图5所示。

图5

二、配置出站连接(客户端建立Internet连接)

(1)右击“网上邻居”,选择“属性”/“新建连接向导”,如图6,单击“下一步”。

图6

(2)选择“连接到我的工作场所的网络”,单击“下一步”,选择“虚拟专用网络连接”(如图7)。

(3)在“主机名或IP地址”文本框中输入连接外网的网卡对应的IP地址,最后单击“完成”按钮,如下图所示(如图8)。

图8

三、赋予用户拨入权限

1、在VPN服务器上建立用户“jsxy001”,密码为“123456”。

2、在该用户属性窗口中选”拨入”项,然后点击”允许访问”项,再按”确定”即可完成赋予此用户拨入权限的工作。

四、通过Internet进行VPN连接

1、将客户机的IP地址,配置成VPN服务器指派给客端地址范围中的某一IP地址,如172.168.114.10。

2、双击所建立的VPN连接,输入相应用户名和密码,再点击“连接”按钮,就可以了。

在这个实训中最关键的几个事项:

1、先让学生画好示意图,然后按照示意图进行配置,这是实现本课题的前提;

2、客户机的IP地址必须是VPN服务器指派给客端地址范围中的某一IP地址;

3、在客户机上登录的用户必须是VPN服务器允许访问权限的用户。

参考文献:

课题教学方式 第7篇

“有效教学”的研究是一个大课题, 我们根据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 将其分解为“以学定教, 以教促学”八个字:“以学定教”反映教的依据是学, 就是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是教的起点, 学生的发展目标即是教的方向;“以教促学”反映的是教的目的。这里的教不是单纯的教, 而是促进教学互动的教,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提高的教, 其更高层次在于指向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策略性地改变教师的教, 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如何让学法指导和有效教学的理念“本土化”、“实践化”, 将教师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行为合理分解, 渗透到学科课程中去, 从根本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 是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从研究的范围上看, 本课题着重从我校的实际出发, 探讨有效学习问题, 具有校本特色;从研究内容上看, 本课题侧重于“教”的行为, 着重探讨的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服务 (即“教法”要为“学法”服务) , 从而解决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在研究的类别上, 本课题属微观、应用研究, 主要是借鉴相关理论指导行动研究, 在行动中验证、丰富理论。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 总目标。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上, 忽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建构有效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倡导发展多样性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最终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发展, 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锤炼。

(二) 具体目标。

1. 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研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会有根本的转变, 进而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 能根据自己的情况, 确定学习目标, 制订学习计划, 加强学习反馈和调控, 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具有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思维得以拓展, 潜能得以开发, 素质全面发展, 成为一个有个性、有人格魅力的人, 其主要特征是从单一走向多样, 达到“四个具有”: (1) 具有主动的学习精神; (2) 具有灵活丰富的学习方法; (3) 具有探究学习的能力; (4) 具有合作学习的习惯。

2. 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研究, 教师会改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在教会学生如何学的过程中, 教师也学会如何教, 促进教学行为的变化, 做到“四个学会”: (1) 学会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 (2) 学会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3) 学会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4) 学会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3. 学校发展目标。

通过研究, 学校会提高新课程实施的实效, 并提升办学层次, 实现“四个形成”: (1) 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2) 形成一支骨干队伍; (3) 形成学校优秀的学习氛围; (4) 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 争创苏州市现代化小学,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

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操作策略

有效教学应是“三高”教学:一是从时空上看应是高效率, 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二是从成果看应是高效益, 即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多的得益;三是从关系看应是高效应, 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能产生高效应。我们认为, 检查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只有一个, 那就是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 不论教师教得多么认真、多么生动、多么辛苦, 只要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就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

我们在研究中采取的策略主要有:

(一) 精选教学内容,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材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 教材是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 但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因此我们提出“超越教材”的口号, 引导教师从学科价值观的高度出发, 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 灵活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学习资源 (包括媒体资源) , 使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 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首先, 把教材信息、资源信息、“课标”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 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其次, 回顾此内容先前的实践经验和反思, 进行选择性的借鉴;再次, 根据课程标准, 提出学生的学习任务;最后, 吃透文本中的“十个着眼点”, 即内容的重难点, 知识的生成点, 培养的技能点, 情趣的激发点, 思维的发散点, 合作的讨论点, 学生的质疑点, 资源的开发点, 渗透的育人点, 知识的引申点。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并做出适当的信息处理,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实施有效的教学。

(二) 注重有效备课,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课题研究, 我们深知, 要想达到高效的课堂, 那么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就要有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效, 教学设计是关键, 也就是课前预设要达到有效,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我们的做法是:第一步是解读各科课程标准。由于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 因此, 它毫无疑问的对基层的教学、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教师只有把握课程标准, 才能知道怎样进行课堂教学, 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有效。第二步是解读教材。教师要将读教材和解读教学参考书将结合起来。每位教师首先先浏览全套教材 (指某一年级所有教材) , 将教学时有利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到本学科知识中去。其次通读某一册教材, 细读某一单元的教材, 精读即将施教的具体教材。最后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第三步, 科学合理处理教材后, 自己先进行预设, 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 重难点的把握, 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 课外资源的利用, 学生可能不理解的内容, 作业设计, 以及教学策略的运用等内容。第四步是集体研讨。由备课组长召集本学科所有教师, 按照自己的预设逐一进行交流, 其他教师把自己没有预设到的记下来, 遇到有争议的问题, 通过集体讨论进行解决, 达到共识。第五步, 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 形成教案。就是根据集体讨论的结果, 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样的备课具有合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 和谐教学关系,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党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更在联合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问题。作为小社会的课堂, 当然也要构建“和谐课堂”, 使课堂中师生和谐、生生和谐、环境和谐、学生发展和谐等, 其中主要的是师生之间的和谐, 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我们认为, 在师生关系上的和谐, 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应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1. 尊重。

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 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 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 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 教师应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 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 不明白的允许发问, 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 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 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 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2. 赞赏。

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 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教师在对学生赞赏的同时, 与学习评价进行整合。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实施激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差异性评价, 把学习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把评价看成是师生互动的一部分, 使评价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促进师生和谐的杠杆。

(四) 改变学习方式,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改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课堂教学要有效, 首先就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新课程理念体现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一是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内容变成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二是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明确能力培养的目标、途径和方法, 一课一得, 得得相连;三是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严格要求, 贯彻落实;四是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不拘一格, 因材施教。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 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我们着力让教师的教学行为达到“五变”:一是变“在听中学”为“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发现中学”;二是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自主地学”;三是变“单一个体地学”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地学”;四是变“机械模仿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五是变“单一向书本学”为“多提供各种经历在体验中学”。在教学中, 教师要真正地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真正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真正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五) 优化讲练策略,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 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 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精讲”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 抓住中心, 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 以讲解惑, 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 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 讲清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通过“精讲”, 教师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 即动脑、动手、动口等。“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 虽然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 但是过量的练习会产生两个消极作用:一是阻碍技能的掌握;二是导致技能的退化, 即产生练习的“高原现象”。所以教师向学生提供的练习, 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 练习方法要多样化, 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 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六) 引领教师探究,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的自我监控是实现课堂有效调控的前提。为了达到自我调控的有效性, 我们要有意识引导教师“一课四省吾身”, 即: (1) 我准备怎样上这一课? (2)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 (3) 我这课上得怎样? (4) 我接下来准备怎么教?让学生在思中教, 思中学, 思中进步。教师对课堂的微观调控是实现课堂有效调控的重点。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教师充分而合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学习, 让学生的眼动起来、手勤起来、耳灵起来、口读起来、脑活起来, 逐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其次是教师关注教学的进程, 并作适当调控, 尊重学生的注意规律,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引领学生对问题的方向、问题的深层作进一步的思考。

当然,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为了实现系统效果的最优化, 教师还要灵活把握“因学设教, 顺学而导”的调控策略, 有时顺水推舟, 不露声色;有时旁敲侧击, 迂回前进;有时抓住机遇, 生成资源;有时主动出击, 积极控制。

(七) 坚持教学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坚持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元认知技能。坚持教学反思, 教师会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 反思自己的教学, 质疑自己的教学, 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 进行研究, 最终可生成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 使原来的教学走向有效教学, 使原来的一般教师变为“有效教师”。

教学要反思, 现在人人皆知, 但是在反思实践中, 出现一些倾向:一是“假反思”, 不是“真反思”;二是“浅反思”, 不是“深反思”;三是“应付思”, 不是“我要思”;四是“空反思”, 即只顾反思, 不会“决断”, 没有行动, 未解决问题。我们认为, 教师要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 提高反思品质中的几个“度”是训练的方向, 即反思要有广度, 反思要有深度, 反思要有高度, 反思要有创新度, 反思要有灵活度。

四、本课题研究的成效分析

(一)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在“以学定教, 以教促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 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转变, 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 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 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 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 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 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1. 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1) 表现在教师处理教材上。教师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 融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针对学生特点, 把一个个教材变“活”, 使之更生动、形象, 让学生乐于接受。

(2) 体现在优化教法上。教师在吃透脚本的前提下, 编排、设计、加工, 努力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 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由此, 形成了一批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如合作学习适宜性策略、异步教学策略、问题引导策略等。

2. 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由此, 学生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快乐学习、自律学习等。

(二)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我们通过定量及定性的分析, 发现本课题研究开展后, 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个性及特长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确立了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能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交往、管理的过程, 实现师生角色的根本性转变, 建立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型关系, 在师生互动和合作性学习中提升教学合力。

例如, 课题方案实施前后课堂上有一些典型的变化:实施前, 课中教师讲授时间约占60%, 学生自主学习和作业时间约占40%;实施后, 教师讲授压缩为30%左右, 而学生自主学习和作业时间上升为70%。实施前, 课中能质疑问难的只是少数几个尖子学生;实施后, 80%以上的学生都能主动质疑。实施前, 课堂发言比较多的现象是后面的学生往往会顺着前面同学发言的思路, 不善于发散及求异;实施后, 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探求到多种答案。课堂上充满了生机活力。

(三) 营造了浓郁的科研氛围, 提升了学校的师资队伍。

通过课题研究, 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 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 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许多教师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好课观, 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 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变得驾轻就熟, 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四年来对课题的实践和研究, 我校培养了一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扩大了骨干教师的群体。作为农村小学, 我校现有昆山市学术带头人2人, 昆山市教学能手5人, 昆山市教坛新秀10人, 昆山市“双十佳”教师1人, 昆山市骨干教师8人, 一批朝气蓬勃、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整体上得以优化。

(四)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 老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 理论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提高。我们对课题组的老师除了学校层面上的学习外, 还分别发放有关理论学习书籍, 要求教师自学, 共同研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在课题研究实验课中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都要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上好实践课, 在实践中体会, 在实践中检验, 在实践中总结。还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 多次与兄弟学校开展教科研活动, 并且邀请专家做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 使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并将其内化为外在的行为。通过长期的认识——实践——再认识, 很多教师都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并且不断总结, 不断反思, 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课题论文、随笔反思, 极大地提高了教科研水平。

五、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的设想

经过四年多的实践研究, 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确实得到了提高, 课堂教学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本课题虽然按计划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 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地研究、探索。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

(一) 教学的研究。

教师对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探索仅停留在原型模式基础上, 还须进行优化整合, 形成特色化的、适合个性的教学。

(二) 评价的建立。

课题教学方式 第8篇

摘要:<正>2月8日,我社在海口市召开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和医疗服务绩效评价课题设计会。韩凤社长指出,该课题旨在运用DRGs和CV F(竞争性价值观框架)对支付方式与组织模式进行绩效评价,对医疗保险基金使用绩效、医疗服务绩效进行评价,探讨按病种组合定额支付结算办法(DRGs-PPS),联合绩效较好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医疗服务机构,总结相关经验。人社部社保所、北京、上海、江苏、海南等省市的医保系统相关负责人应邀参会,并围绕议题提出许多宝贵建议。

2月8日,我社在海口市召开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和医疗服务绩效评价课题设计会。韩凤社长指出,该课题旨在运用DRGs和CV F(竞争性价值观框架)对支付方式与组织模式进行绩效评价,对医疗保险基金使用绩效、医疗服务绩效进行评价,探讨按病种组合定额支付结算办法(DRGs-PPS),联合绩效较好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医疗服务机构,总结相关经验。人社部社保所、北京、上海、江苏、海南等省市的医保系统相关负责人应邀参会,并围绕议题提出许多宝贵建议。

课题教学方式 第9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通过教授学生掌握基本的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技巧及策略, 使学生初步掌握上网的技巧, 在现实生活中善于从不同的信息源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并对信息做出正确的鉴别和评价, 遵守网络道德, 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探索与实验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 (前期准备)

与课题组教师制定与论证课题方案, 对高一学生进行调研。通过调查、测试、座谈等形式了解他们喜爱的学习方式以及电脑操作熟练的程度, 有的放矢地制定实验计划。

第二阶段:2007年1月——2007年12月 (实验研讨)

本课题以“认知·技术·社会”的理念顺序来实施:

初期:学生学习上网技巧, 此时备课组教师起授课并指导作用。中期:学生已有一定的上网技巧, 但不熟练, 需要教师的提醒。此时, 教师起引导作用。后期:学生能熟练借助网络获取相应选修课程的资源, 进行自主学习。

第三阶段:2008年1月——2008年6月 (总结分析)

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 形成了网络时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的基本经验, 以教学实例、课题报告、教学网页以及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成长经历作为成果汇报形式, 并推广应用。

二、研究结果

1.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教科书即教材” “以课本为本”等特点。这一切, 在网络状态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形成了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三大优点 (学习资源丰富;超文本阅读方式;交互性、适合个体学习) , 满足教学中“个别差异”学生的学习, 真正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全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 构建了以网络为辅助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2.网络状态的教学模式

各种网络技术手段在教学上的运用, 给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带来很大的冲击。它将Internet上丰富的资源有机地联系起来, 并以丰富的形式 (图像文本、声音和影像) 完美地予以展示。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博客、QQ、论坛等, 与学生即时交流讨论, 可以避免某些学生由于对老师的畏惧而不敢当面请教。在这些途径中,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比较平等、民主, 当然, 也有相当的自由。

3.网络状态下教学模式中角色的变化

传统教学模式, 教与学之间是分裂对立的, 教就是教, 学就是学。而今教材从一本书扩大至整个地球乃至宇宙;教师则要求他 (她) 既是教学的合作者, 又是组织者;既是学习者, 又是研究者。此时,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学生情感的疏导者, 更应该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信息源之一;学生则要勇于参与学习活动, 学会独立思考, 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勇于展示自己的才能。

4.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对学习有兴趣, 会选择学习内容, 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 会自主查阅、搜索资料, 并学会对自主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等。他们正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规律, 获得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另外, 学生还会在课外时间利用各种条件进行学习, 丰富知识面, 拓展思维力, 有效地促进课业知识地学习。同时, 也锻炼了求异思维。他们敢于大胆创新, 探索真理, 如:对课本教材内容进行重组, 利用所学知识制作电子报刊或网页等。

(2) 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面对无际的信息海洋, 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信息, 而应该掌握的是“关于信息的信息”。在课题研究中,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使学生能从搜集的材料中, 最大限度地抽取出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目前, 学生已初步掌握从丰富多样的信息中选择、分析和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并能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激发创造信息的潜能。

5.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的信息化特征催生中学生的现代观念的更新, 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它使中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 接受新观念的挑战。它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加强对外交流, 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 并能最大限度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 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 真假难辨。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 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 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容易诱发“网络心理障碍症”, 以致损害健康, 造成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失调。中学生常见的网络心理障碍主要有孤独抑郁、游戏成瘾、色情成瘾、网恋等。

三、研究思索

虽然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大量成果, 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 由于时间所限, 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1.在课题研究中,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 容易给予学生过多的自由与时间。

而我校高一学生电脑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迅速完成任务后容易去玩电脑游戏或干别的事。因此, 如何把握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的约束程度及互助精神, 仍将是我们继续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2.互联网上提供了海量信息资料, 同时也存在大量不健康内容。

课题教学方式 第10篇

关键词:文明三伴,德育功能,三位一体

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我在任教的学校开展了“中学生在文明三伴活动中的作用及活动方式”课题的研究。本课题虽然已经结题,但我对本课题的思考并没有随着课题的 完结而结 束。经过思 考和整理,我把“文明三伴”活动的德育功能作了系统的总结。

课题简介:2013年3月,浙江省嵊州市宣传部为创建文明城市发起了“文明三伴”活动,即“文明伴行”、“文明伴餐”、“文明伴居”。我认为“文 明三伴”活动 可以通过中学生的参与来推动文明城市的创建进程。基于此,我在任教学校开展了“中学生在文明三伴活动中的作用及活动方式”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就伴行、伴餐、伴居三方面分组开展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就“文明三伴”活动进行德育的对象、取得德育功能的途径创新之处做简要分析和论证。

一、“文明三伴”活动中德育的对象和目标的实现

(一)对中学生德育目标的实现和超越

(1)促进了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1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得到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得到很大提高。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仅知道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而且还懂得感悟生命、欣赏生命,从而激扬生命,提升生命质量。课题组对学生进行了两次调查,下面截取部分数据如下。

2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得到提高

新时代的学生,尤其是“90后”、“00后”对勤俭节约没有多大的感悟,大多数学 生知道“不 能浪费”这个 观点,但要“做到”又是另一回事。通过课题组的一系列活动,许多学生达到对勤俭节约“知”与“行”的统一,现将部分数据公布如下。

3学生的责任互助意识得到提高

广大中学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中 坚力量。随着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社会上有太多自私的反面事例、反面教材在不断影响着中学生,以至于不少中学生对许多该做的事情充满“功利性”,形成狭隘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如何让中学生的心重新热起来,课题组采取了全方位的措施,效果明显,表现如下。

在学校,学生明确 了“校园是 我家,环境靠大 家”。“清晨即起,洒扫庭除”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承担起120多亩校园的美 化、净化工作。在 劳动中,学生不仅品尝了艰辛,磨炼了意志,净化了灵魂,而且养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通过“尊师重教”活动、“互亲互爱”活动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使学生更爱学校这个大家庭。

在校外或在社区,学生通过义务劳动、表演节目、捐款捐物等形式,切实替他人排忧解难,定期为老人服务,帮助老人解决生活困难。学生也因此加深了对“我为人人”的理解,温暖了一颗颗冷漠、淡漠的心,既帮助了社会,又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为形成互助友好的人际关系,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2)对中学生德育目标的超越

对学生、对学校而言,原先我们预设的目标是通过参加“文明 三伴”活动让 学生为“文明 出行、文明就 餐、文明居住”添砖加瓦,提高他们 的“安全意 识、节约意识、互助意识”。通过 课题研究 活动的开 展,把学生带出了校园 的象牙塔,强化了学 生的自我 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炼、自 我约束,不仅中学 生的个人 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和改善,而且整个校园和谐、清洁、稳定、团结,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融洽,违纪学生、违纪事件明显减少。

(二)促进了成人的德育理念更新和目标的超越

(1)德育理念的更新

其一:说起德育,我们更多的会想到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好像跟成人无关似的,但经常可 以发现有 许多不良行为并不是学生在做,而是成人屡屡故犯。德育不仅要面向广大学生,而且对成人也 同样必要,某些成人甚至比学生更需要德育。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碰到了太多成人无视社会规则、随地 乱扔垃圾、横 穿马路、肆意浪费、遇到急 需帮助的 人却冷漠 地走开…… 有时面对无邪的学生,我们身为成人感到汗颜。通过课题活动的开展,我们更深刻认识到对成人进行德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其二:以前的德育 工作往往 是成人制 定出规章 制度,学生被动地遵守制度,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德育也可以让学生教育成人。中学生对“文明三伴”活 动的参加,自觉履行各项义务,并带动周边社区和人员参与,在德育方面得 到双赢。用一 句话概括,“大手拉小 手”“小手拉大手”都是德育工作可以采取的形式。

其三:传统的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受教对象的 主体地位,容易导致 受教对象 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发现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 生活的道 德。所以,我们做德育工作,包括对成人的教育,要更加注重日常化的细节教育,把德育观念通过具体的实践体现出来,同时将实践活动持之以恒,使德育观 念内化为 自觉行为。

(2)德育目标的超越

对社会而言,我们预设的目标是通过学生的参与使“文明三伴”活动的范围更大,参与人员更多,增加这一活动的影响力和持久度。但通过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更多的人普遍形成“文明城市靠大家”、“和谐社会靠大家”的意识,对那些无意或有意的不文明行为多了一些羞耻感,并且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观念。这个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二、德育途径的创新

本课题通过中 学生积极 参与政府 发起的“文 明伴行、文明伴餐、文明伴居”活动所 取得的成 果,进一步论证了 “三位一体”德育途径的可行性。“三位一体”是指为了达到德育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使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统一体,三方面相 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而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功效,实现1+1+1>3的合力效应。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维统一体,目前学校教育正受到社会冲击,面临着诸多挑战,现在学生生活的周 边环境可 以用三个 字来概括:脏、乱、差。家庭德育的不足和社会环境的 负面效应 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和优秀品 质的形成。如 何培养学 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具备 良好的品 质,是学校、家庭、社 会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要把“学校、家庭、社 会德育实现三位一体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一)活跃学校德育

作为主阵地的学校德育,具有正规性、系统性、主导性等特点,所以,中学生参与“文明三伴”活动的 主要场所是在学校内部。在学校领导 及相关职 能部门的 支持和配合下,我们课题组完善德育管 理体系,包括德育 组织体系、德育制度体系、德育运行体系和德育评估体系。通过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制定了“文明伴行、文明伴餐、文明伴 居”的具体要 求和考评 细则,从学校层面、班级层 面和学生 小组层面 落实每学 期、每季度、每月、每天的德育目标。比如针对学生在食堂用餐时浪费粮食的现象,专门设立了“文明就餐巡查队”,对浪费粮食的学生实行实名登记并通报批评加以处罚,还要扣除一定的班级考核 分,促使师生 共同重视 并解决这 个问题。现在,我校基本上已经不会出现严重的浪费粮食现象。

(二)优化家庭德育

以血缘纽带、亲情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德育则具有稳定性、灵活性、及时性、与日常生活相融性的特点,所以,中学生参与“文明三伴”活动的载体是家 庭。课题组成员专门成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培训班的教师由一些优秀的学生担任,授课内容就是“文明三伴”活动的具体要求。学生和家长觉得这种模式异常新奇,兴趣也特别浓郁。通过培训,不仅让一些家长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不足和错误做法,自觉与子女共勉,相互监督,共同进步,而且让广 大学生以 小家长的 身份时刻 提高警觉,注意自己的言行,使其改正 了不少错 误做法。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教育成果。

(三)强化社会德育

社会德育的 影响面大,具有松散 性、繁杂性、随意性、无序性、可 控性差等 特点。社会上 所有的单 位和个人,既是社会德育的动力,又是社会德育的对象;既是工作的主体,又是受益 的主体。因此,学校必须 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自己成为社会德育受益的主体和社区德育工作的主体。所以,中学生参与“文明三伴”活动必须要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大课堂。道德品质是在参与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的,所以课题组成员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参与社区 活动中。社会 中有各种机构和团体:街道委员会、机关和公司企业等,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社区资源,主动把学校德育工作拓展到整个社区范围中去,让学生在参与社 会活动中 接受德育。如“文明伴行”组成员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闯红灯、乱穿 马路、翻栏杆 等不文明 行为的社 会调查;“文明伴餐”组成员组织学生到大小餐馆宣传“光盘行动”;“文明伴居”组成员组织学生到孤寡老人家做家务,上街参与“整脏治乱”,还让学生参加公益表演等。通过种种形式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熟悉社会规范、培养爱心、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对处理能力等。

“职场”课题教学心得 第11篇

一、活动形式是多样有序的,这全方位多层次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依照课程进度,布置班级(32人)每位同学按要求做好以下各项作业:

根据所开展的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综合训练的“‘我的职业设计’策划会”,学生依据《职业性格测验量表》进行自我分析并仿写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所讲解的服务模块第四单元综合实践活动《采访优秀企业家》的相关内容,学生分组去采访本校优秀毕业生。

依随服务模块第6单元,每人写好应聘书、求职信,制作个人简历,且准备不超过3分钟的自我介绍。

写作《列车上的偶然相遇》读后感。

从服务模块第四、五、六单元中任选一位主人公,来表达自己的认识理解。(字数一二百)

按五人一组完成根据相应单元设计的分别以“职业理想职业信念”、 “职业忠诚”和“职场幸福感”为主题的手抄报。

整个过程,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我及时的督导学生并搜集、修改、整理、装订相关材料,如将优秀的读后感与文本解读展示在课上。

2、还采用划分活动小组并确定组长负责制的形式(当然更多的是采取自己报名组建或各组推荐人员组成的形式),最后推出了8人组参与小品表演,5人组采访任课教师,4人组撰写演讲稿并负责演讲,6人组参与材料打印整理及评议。

二、成果展示是有组织的。通过恰当有力的语言、精心选编的材料,打造的是一堂意向明确的旨在激励学生促进学生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当成在校学习生活的唯一性追求的课堂。

(一)活动项目的安排展示有讲究有针对性,整节课分三部分。

⑴规划职业生活,端正学习态度

《职业规划计划书》只示两份不同选向与走势的;《我的幼师梦》是描绘想望着的幼儿教师的生活情形;《真知点化人生,汗水铸就辉煌》的宣讲造势,能引发感受。

⑵认识成功人士,领悟敬业精神。

演示对主人公解读的文本;展示围绕三大主题的精美手抄报。本身有关职场的认识理解,也是重在日常过程的濡染引导,手抄报与文本解读是本课前很久就布置了。

⑶模拟应聘演绎,强化职业意识。

演示的小品《沉默》(由2011年第7期《微型小说》改编而来),内容强调了面视环节中自信心的作用,也是为了说明职场的成功在于日常的积累、扎实的掌握,非一日之功、可一蹴而就。

视频采访优秀毕业生(是在我校迎国评文艺汇报演出过程中表演出色的陈春燕女士,我校93级幼师专业学生,获得过省舞讲弹唱四项全能第一,现是尤溪县电视台记者)。因接近而更感人。

模拟应聘采用抽号数进行,通过职场体验,检测学识,看清差距,使学生要立志恶补了,也为总结过程中增强对学习方法的谨记起蓄势作用。

2、课前导入语吸引注意力。

首先说明,未来走向职场,是既定的通途大道,但要在职场上获得成功,实现利己利人的最优化组合,使自己发挥的光热能达到最大化,是众望所归。这是以美好未来诱发学生去梦想。

其次转入当前面临的问题,如何打造现代版的“白雪公主”(全是幼教专业的女生),如何当了孩子王,使接触的每个孩子都喜欢我们的问题,那就须具备满当当的一桶水啊。

最后说明,本次职场课题活动,意旨在于是希望能使大家在迈向職场的进程中,更顺利点、更健康些、更良性化。本节课更侧重于激发学生提高认识,坚定信念,学习一技之长,为未来干一番事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课后归纳语深严有力。摘要如下:

冰心谆谆告诫:“青年人,珍重地描写罢,时间正翻看着书页,请你着笔!”

我们打算怎样在自己的人生书页上“着笔”呢?

白岩松说: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我们要先成为一个优秀的读书人,再成为一个优秀的职场人,最后自然成为一名优秀的事业家——即“为人师者”以培育英才。

……先实现第一步——成为一个优秀的读书人——考上本科院校。为此…学习、生活要作番调整……要坚定心性。

首先养成良好的习惯。遵守学校作息时间,谨遵文武之道,张弛有度。对于主业,做到课前充分预习,课堂专注听讲,课后及时复习且“时时习之”,(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把握今天,以快乐健康成长)……

其次,“绝不找借口”。(别为落下的成绩寻找多方理由,编辑各种托辞)…没有进步,即是退步,就不可原谅。若一直原地踏步,保持现状,则更为悲哀。只能全力以赴的为定下的目标坚决“把信送给加西亚”…

这当中,还要时时刻刻磨砺自己这把剑,以使它坚韧、使它锋利,达到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的程度,——直指本科院校!唯有这样,尽力尽情尽兴了,…(没有丢失生命中有所作为的可能了,才不后悔当初对职校的选择,自己人生才有意义。)

4、中间过渡语衔接严密,逻辑合理。

如导入语后,示第一版块前,我说了这番话:如果你获得这个职位,你将如何开展工作?面视官常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这是必须回答的一个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那我们在做每一个决定时,要衡量它是否能够帮助你离目标更近?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你做好了你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未来的职业做出了准备,当然比没有做准备的人机会更多。为了明天的起飞,请在今天装上翅膀!

如模拟应聘完,我评价时说:职场的“大门”并非一步就能迈进,要想顺利跨入职场大门,必须要全面提升个人素质;职场发展更看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是发展的“潜力股”,如为这次活动能顺利的开展,大家表现出来的沟通协作能力、积极参与态度、求索竞争意识、敬业投入精神就非常可嘉,尤其,XX同学XX同学的表现更是出色。

即使是学生解说手抄报的语言,我也精心指导,如“职场幸福感”主题的手抄报解说词是这样的:

什么样的职业最幸福?是符合自己兴趣的有发展潜力的职业!但职场幸福感来源于自我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一定对,但相信当不好士兵的将军一定不会成为好将军,所以要在普通的岗位上努力去做,用心去做,那我们要从做好一名学生开始。

5、具体内容指向明确,尤其号召学生以“真知点化人生,汗水铸就辉煌”的演讲,内容摘要如下:

选择职校,是我们人生抉择的一次明智之举。尤溪职专校园,是适合我们求知的乐园,是培育我们获取一技之长的肥沃土壤。在这里,我们人生的探索之旅已经再度启航了!

狄更斯说过,“我所收获的,是我种下的。”……出色的才能源于勤奋,不用说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我们课本中的,《一张诊断书》中的林巧稚女士、《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居里夫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等人的成功之路都证明了这一点。冰心有诗云“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却不知 当初它的芽儿,曾浸透了战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的确,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我们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代,大好韶华,岂能让光阴虚度?“攻书山渡学海因拼搏放飞梦想,掘潜质强技能凭竞争谱写人生”。只有勤奋求知、拼搏进取,我们才能奏响青春之歌的最强音! 才能获得明日升学就业的顺利,让我们把寸阴时光都挥洒在提高基础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这个追求中吧!

真知影响人生,知识改变命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伙伴们,让我们以智慧为帆,把勤奋作浆,刻苦学习不懈探索,从今天做起,走好求学之旅,从我做起,从我们幼师班开始,打造书香校园,让文明薪火相传,让勤奋的汗水浇开知识之花!让智慧之光照亮我们的心田!让“拼搏”二字注解青春的无悔!明年夏天,成功之花必将首先在我们心胸怒放!

三、细节考虑是周全完备的。这使学生更深入的领会获得更鲜明体现的主旨。

1、借助多媒体更为直观、醒目。及时导示三大版块及各层次内容;同进显示学生的演讲内容;一一展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段;视频播出采访内容。

2、活动中突出能力训练。《我的职业生涯规划》由作者本人朗读;解读文本也由表达者自己朗读;每展一份手抄报,都由编辑者解说感悟语;等等。

四、美中不足的是,如观赏了影片《暖春》《隐形的翅膀》《杜拉拉升职记》,但没有及时叫学生写作观后感,故而缺失相关内容的点评语。

参考资料:

1、《语文综合活动集锦》课本

上一篇:营改增的影响下一篇:应用型汽车工程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