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菌性盆腔炎范文

2024-07-16

淋菌性盆腔炎范文(精选4篇)

淋菌性盆腔炎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急性淋菌性盆腔炎患者均为本院2002年6月至2008年2月住院病人, 年龄为18~26岁, 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已确诊。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2组, 综合治疗组:22例;对照组:20例, 2组在年龄, 病程及病情等各方面无明显差异性 (P>0.05) , 2组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 综合治疗组: (1) 患者处于膀胱截石位置, 用1∶1000浓度的新洁而灭溶液冲洗患者阴道, 完全将后穹窿部位暴露, 常规步骤仔细消毒后穹窿部位穿剌点, 对其进行穿刺, 将里面的脓液抽干净以后进行青霉素皮试, 如皮试结果为阴性, 将800万单位的青霉素药物溶于50mL体积的生理盐水溶液中, 用注射器抽取此混合溶液, 反复冲洗患者的盆腔。 (2) 将240万单位的青霉素药物、8万单位的庆大霉素药物和5mg的地塞米松与30mL体积的生理盐水相溶, 溶解完全以后将其倒在20cm的无菌纱布上, 将此纱布放置在患者的阴道后穹窿部位, 每天重复此操作1次, 连续进行3d; (3) 800万单位的青霉素静脉静滴, 每天静滴1次, 连续使用7d。16万单位的庆大霉素药物和0.2%浓度的甲硝唑注射液100mL静脉静滴, 每天静滴1次, 连续使用7d。 (4) 在治疗的第4天, 将240万单位的青霉素药物, 8万单位的庆大霉素药物和4000单位的糜蛋白酶溶在50mL体积的生理盐水中, 将其用于两侧输卵管的通液, 每天重复一次, 连续使用4d。 (2) 对照组:仅采取上述第3种方法进行药物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 率比较用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综合治疗组, 在患者治疗的第4天, 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数值, 各临床表现完全消失, 在其后穹窿进行穿刺不能抽出脓性液体。显微镜镜检结果显示分泌物没有发现有淋球菌。治疗结束后的第7天, 复查仍没有发现淋菌, 在以后的6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没有盆腔炎的临床症状。对照组, 在患者的治疗第4天, 在后穹窿部位进行穿刺, 仍可以抽取脓性液体达5~30mL, 将抽取的阴道宫颈管内分泌物和后穹窿脓性液体分别进行涂片, 显微镜镜检结果显示发现有淋菌, 继续治疗8d, 才与综合治疗组第4天的治疗效果相一致疗, 治疗结束后的第7天, 复查结果显示没有发现淋菌, 在以后的6个月随访期间中有4例出现盆腔炎的相关临床症状。

注:2组进行χ2检验,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2组治疗后第2个月, 对全部患者的子宫输卵管进行造影检查, 观察2组输卵管的通畅情况, 结果见表1。

3 讨论

急性淋菌性盆腔炎如果不能完全治疗好, 会导致女性终身不能怀孕及宫外孕的产生[1]。而且还可以延续成为多种并发症[2]。确诊该病的依据主要还是要依靠实验室各项具体检查, 最常应用的检查是将宫颈管分泌物进行涂片显微镜镜检和细菌培养, 另外还有PCR技术检测淋球菌以及ELLSA方法进行检测等。

本院采用在患者后穹窿部位进行穿刺, 反复用抗生素混合液冲洗干净盆腔部位, 使得患者盆腔内的脓性液体能够及时被完全的清除干净, 避免产生的毒素被机体吸收, 因此综合治疗组的患者体温、血常规各项指标均能很快的恢复到正常范围, 而且其急性淋菌性盆腔炎的各种临床症状也可较快的消失, 再加上青霉素、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等药物联合注入到盆腔内和下生殖道内局部用药发挥作用, 在有效杀菌高浓度抗生素的直接作用下, 使得盆腔炎症部位的淋菌和其它致病细菌能很快的被杀灭, 缩短了整个治疗疗程, 减少了盆腔粘连发生的几率。在淋菌的损害作用下, 患者两侧的输卵管腔容易产生炎症性改变, 可以引起纤维蛋白粘附现象发生, 最后逐渐可发生机化而粘连牢固, 不能分离最终导致输卵管的永久发生阻塞。

因此可知, 采用静滴多种、足量、有效抗生素治疗方法, 同时在患者下生殖道和盆腔内淋菌存在的部位, 进行局部完全冲洗和用药及早期进行双侧输卵管管腔通液处理, 此种综合治疗方法治疗急性淋菌性盆腔炎效果显著, 值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综合治疗措施对急性淋菌性盆腔炎的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 42例急性淋菌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 综合治疗组 (22例) 和对照组 (20例) , 观察2组治疗效果及2组输卵管通畅情况。结果 综合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较佳, 且该组患者输卵管通畅情况明显较对照组好 (P<0.05) 。结论 综合治疗对急性淋菌性盆腔炎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淋菌性盆腔炎,综合治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徐毓平.盆腔粘连症[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7, 13 (2) :184.

幼女淋菌性阴道炎122例临床分析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妇科门诊2004年6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淋菌性阴道炎幼女122例, 年龄4~11岁。就诊原因主要有:自觉外阴痒痛或不适;尿频、尿痛, 排尿时哭闹;家长为幼儿更衣时发现内裤上有黄色分泌物或脓血性分泌物附着;幼儿无明显不适, 但母亲为淋病患者, 要求对幼儿行健康检查。患儿与母亲共同居住, 内衣裤基本由成人 (母亲或保姆) 人工清洗, 但洗衣容器并未固定专用。

1.2 诊断方法

患儿均做妇科视诊, 观察外阴、阴道口分泌物性状, 了解有无腹痛、发热等症状。做分泌物检查包括白细胞、清洁度、滴虫。正常标准为:白细胞 (+~++) , 清洁度 (Ⅰ~Ⅱ) , 滴虫阴性。此外分泌物行革兰染色镜检, 同时取分泌物做淋菌培养, 淋菌培养阳性为确诊淋菌感染依据。患儿母亲均行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白带常规检查、革兰染色镜检、分泌物淋菌培养。

1.3 治疗方法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62例, 静脉滴注青霉素480~800万U, 青霉素过敏者选用头孢曲松钠, 用药共7 天。研究组60例, 静脉滴注青霉素480~800万U, 青霉素过敏者选用头孢曲松钠, 用药共7 天。同时联合甲硝唑注射液15 ml/d加0.9%氯化钠液经无菌小儿导尿管冲洗阴道连续5 天。同时对患淋病和 (或) 普通阴道炎症的母亲进行相应治疗[2,3]。 建议患儿衣物每日更换, 煮沸消毒, 使用固定专用容器, 分开洗涤。并使用专用蹲式便盆, 避免使用坐式便器。

1.4 疗效判断

患儿及母亲同时治疗7天后复查分泌物、白带常规、淋菌镜检和培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界值。

2 结 果

2.1 临床表现

有临床表现的患儿有101例, 包括自觉外阴痒痛或不适22例, 尿频、尿痛, 排尿时哭闹24例, 发现内裤上有异常分泌物11例。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口有异常分泌物20例, 同时存在上述两种及以上表现24例。患儿外阴、阴道口黏膜均无损伤, 无腹痛及发热症状。

2.2 患儿及其母亲分泌物检测情况

患儿分泌物白细胞 ( +++~++++ ) 及清洁度 (Ⅲ~Ⅳ) 的比例明显高于母亲。母女同患淋病比例则为45.90%, 见表1。

n (%)

2.3 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前、后分泌物检测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分泌物常规异常比例及淋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122例患儿中使用青霉素的有85例, 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5例、40例, 使用头孢曲松钠的共有37例, 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7例、20例,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7天后患儿复查分泌物, 研究组白细胞异常比例、滴虫阳性率、淋菌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在21例复查淋菌阳性的患儿中, 其母亲复查亦为阳性的有12例, 研究组母亲复查阳性率11.54% (3/26) , 对照组母亲复查阳性率30.00% (9/30) 。

3 讨 论

3.1 幼女淋菌感染状况 阴道炎是女性各年龄阶段均易发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中淋病是由革兰染色阴性的淋病奈瑟菌 (简称淋菌) 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疾病, 是目前我国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本研究中, 幼女感染年龄为4~11岁, 可能原因为幼女生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阴道上皮较薄、发育不完善。加上卵巢功能尚未完全启动, 雌激素分泌少, 阴道上皮细胞缺乏糖原, 阴道内缺乏乳杆菌, 不能保持阴道内应有的酸度, 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低。而淋菌对黏膜亲和力强, 因此幼女亦可能发生淋菌感染。本研究患儿多有自觉外阴痒痛或不适;尿频、尿痛, 排尿时哭闹, 内裤上有黄色分泌物或脓血性分泌物等表现, 并无阴道黏膜损伤, 无一例发生全身感染或盆腔炎症, 提示幼女感染以局部症状为主[4]。本研究尚提示对淋病患儿需注意其他普通阴道炎症的存在, 本研究中患儿分泌物常规检查白细胞 ( +++~++++) 、清洁度 ( Ⅲ~Ⅳ) 比例均高于母亲 (P<0.01) 。推测可能由于幼女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低, 而淋菌感染导致阴道局部的防御功能进一步减低, 阴道菌群失调, 一些条件致病菌出现大量繁殖, 造成白细胞增多, 清洁度下降。

本研究中患儿均与母亲同住, 母亲淋菌感染率高达45.90%, 需警惕家庭成员间的相互间接传染, 应注意幼儿衣物分开洗涤, 被褥定期曝晒、坚持专用[5]。此外, 小儿妇科的诊治过程中, 要注意防止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淋病患儿用过的敷料、一次性诊垫应销毁, 不要与普通的医疗废弃物混置。

尚有父母未患淋病的幼儿, 其患病途径有可能为母亲抵抗力高, 接触淋菌后未导致阴道炎, 但幼女抵抗力低接触到被污染的物品而发病。同时, 需注意幼儿园的卫生管理情况, 如管理不佳也有成为感染源的可

摘要:目的:探讨幼女淋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本院门诊就诊的122例幼女淋菌性阴道炎病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和研究组6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静脉滴注抗生素全身用药, 研究组采用静脉滴注抗生素全身用药联合甲硝唑局部冲洗, 治疗前后均行分泌物常规检查, 包括白细胞、清洁度、滴虫及淋菌检测。患儿母亲亦行白带常规检查和分泌物淋菌检测。结果:母女淋病的同患率为45.90%, 其中患儿滴虫阳性率36.07%, 母亲滴虫阳性率26.23%。治疗7天后复查分泌物, 研究组患儿白细胞异常比例、清洁度异常比例、滴虫阳性率、淋菌阳性率均下降, 其中白细胞异常比例、滴虫阳性率、淋菌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幼女淋菌性阴道炎以局部症状为主, 易合并普通阴道炎, 治疗以静脉滴注抗生素加甲硝唑外阴阴道冲洗为首选方法, 同时治疗家庭中的其他患病者对根治本病、防止复发尤为重要。

关键词:幼女,淋菌性阴道炎,感染

参考文献

[1]龚向东, 张灵炎, 王全佩, 等.我国性病监测点15岁以下儿童性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8, 19 (5) :259-262.

[2]刘爱萍, 王丽君, 赵志磊.幼女淋菌性阴道炎临床分析[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5, 3 (5) :416-417.

[3]谢怀枝.幼女淋菌性阴道炎30例临床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8, 14 (5) :440-441.

[4]张勤.婴幼儿阴道炎的外阴分泌物检测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5 (17) :93-95.

[5]王威, 张华黎.女童淋病38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3, 18 (6) :493-494.

淋菌性盆腔炎 第3篇

关键词:氧氟沙星,尿道炎,治疗结果

急性淋菌性尿道炎是感染淋病奈瑟菌而引起一种严重的泌尿系统炎症。该病为化脓性感染, 且传染性强, 潜伏期短, 若治疗的不及时, 容易产生并发症和后遗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2年10月我站收治的60例急性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全部患者潜伏期在2~10d, 平均5.4d, 且均无不洁的性生活史。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0例。治疗组中, 男16例, 女14例;年龄24~52岁, 平均35.3岁。对照组中, 男12例, 女18例;年龄26~50岁, 平均33.8岁。两组其他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检查

经过检查, 在全部病例中, 有28例男性患者出现尿频、尿痛及尿急等症状, 且尿道口处发生红肿, 并流出稀薄的黏性液。1d以后, 炎症加重, 流出脓性的黄色分泌物, 同时均伴有尿道刺激的表现。前尿道检查有触痛感;存在发热、血尿、血精、阴部坠胀、阴径痛性勃起等症状。治疗组中, 白细胞 (10.0~21.3) ×109/L者10例, 尿镜检白细胞﹢~﹢﹢﹢者20例, 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对照组中, 白细胞 (10.0~21.3) ×109/L者7例, 尿镜检白细胞﹢~﹢﹢﹢者23例。取两组患者的尿道分泌物或宫颈液做涂片检查, 观察和记录结果。

1.3 临床诊断

按照病例的病史、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进行诊断。观察“急性淋病性尿道炎”的尿道分泌物或者阴道及宫颈液体的涂片检查结果, 结合患者的表现给予确诊。其中, 11例的首次诊断诊为普通的泌尿系统或生殖系统感染, 但给予其大观霉素及甲硝唑治疗3~4d后, 患者的症状未出现任何变化无效, 故进一步取患者的分泌物做涂片检查后确诊为急性淋病性尿道炎。

1.4 治疗方法

60例均在我站门诊治疗观察, 按就诊时间分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 (其中发热有2例) 应用氧氟沙星0.4g, 2次/d, 早晚空腹口服。对照组 (其中发热10例) 用青霉素钠盐640万U, 加入300ml 0.9%氯化钠溶液进行静脉滴注, 1次/d。两组的治疗时间均为5d, 治疗期间鼓励患者多喝白开水, 饮食以清淡为主, 同时禁止食用刺激性大的食物, 停止性生活及停服其他药品。在患者自我感觉临床症状消失、食欲较好, 无不适感, 且疗程结束后, 分别在第4、7天做分泌物液涂片检查。

1.5 疗效判断标准

经过2周的治疗后, 若病例在无接触史的条件下满足下列的标准即为治愈: (1) 临床症状和各项体征完全消失; (2) 治疗完成后5~8d, 淋球菌检查结果呈阴性。

2 结果

治疗组中, 涂片有29例是阴性, 治愈率为96.67%, 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 排尿通畅, 且血、白细胞值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好转的时间为2~4d, 平均为3d。对照组中, 涂片有18例是阴性, 治愈率为60.00%, 治愈病例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3~4d, 平均为3.5d, 无效病例改用氧氟沙星治疗后痊愈, 且经随访, 全部病例未出现复发。

3 讨论

急性淋菌性尿道炎 (淋病)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泌尿系生殖器化脓性感染, 且潜伏期较短, 有强烈的传染性, 并会引起各种并发症和后遗症。也会感染眼、咽及直肠等部位[2];由此急性期应治疗及时可控制并发症的发生。该病病原体是嗜二氧化碳的需氧菌, 不耐干热, 干燥环境中1~2h死亡, 在体外抵力弱, 故需密切的黏膜接触, 传播途径是通过性接触传染, 如有不洁的性交史者感染居多, 少数情况下也可因接触含淋球菌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用具 (如衣物、被褥、毛巾、浴盆、坐便器等) 而传染[3]。故女性患者最容易由污染的便器、内裤等感染;但不洁性生活是该病其主要传播途径。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氧氟沙星治疗淋病的效果比青霉素要好, 不良反应轻, 安全可靠、无需注射, 患者易为接受, 在临床中值得同行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 丁宗敏.男性急性淋菌性尿道炎86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7) :21.

[2] 李建新.耐头孢曲松淋球菌性尿道炎误诊为非淋球菌性尿道炎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21) :17-18.

淋菌性盆腔炎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抽样患儿为2009年4月-2011年4月本院就诊的74例患有淋菌性结膜炎的新生儿病例,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干预组。观察组中男23例, 女14例;日龄2~46 d, 平均14.9 d;干预组中男22例, 女15例;日龄3~44 d, 平均15.2 d。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儿在用药治疗期间采用临床常规模式实施护理;干预组患儿在用药治疗期间采用整体护理模式实施护理, 主要措施为: (1) 眼部护理:经过皮试后采用200~2000μml的青霉素钠盐水溶液进行冲洗, 对结膜囊内淤积的脓性分泌物进行彻底清除, 洗眼操作过程中应使患儿的头偏向一侧, 如患儿为单眼感染头应该偏向患侧, 防止脓液流入到健眼内, 必要时可以采用眼罩或纱布对健眼进行保护。点眼时, 通常情况下采用10 000μml的青霉素水溶液, 每30分钟进行1次滴眼操作, 且保证昼夜不间断, 随着分泌物的不断减少可以使间隔时间不断延长, 直至疾病彻底痊愈。一般患儿在经过2~3 d的治疗后即能睁眼, 眼睑红肿及结膜充血程度会明显减轻, 角膜光泽也会迅速恢复正常状态, 脓性分泌物基本或完全消失。氧氟沙星眼液的应用疗程平均为4 d, 青霉素溶液的应用疗程平均为一个星期。 (2) 全身护理:眼部症状相对比较严重或同时并发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可以每日加用青霉素120万U进行静脉滴注, 同时对患儿泌尿生殖系统是否出现淋菌感染现象进行密切观察。 (3) 消毒: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疾病进一步蔓延传播。患儿要住在单人病房, 病室的门口应该设立专门的消毒泡手水, 陪护人员不许窜病房, 室内空气、地面及所用物品都要定期进行彻底消毒, 切不得与他人混用, 出院时要进行彻底的清扫和消毒处理。护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器械, 所用的敷料废弃物要在消毒液中彻底浸泡后才能进行倾倒或焚烧。对患有淋病的父母不仅仅要对其病情进行真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还应嘱咐其在大、小便后用消毒水彻底泡手后方可与婴儿解除, 所用物品一定要与婴儿分开, 以防婴儿发生再度感染, 治疗和护理的相关操作应该尽量集中在同一时间进行, 护理人员在接触分泌物后应用消毒液浸泡洗手, 洗眼时动作要做到细致和轻柔。必要时护理人员可戴眼镜防洗眼液溅入眼内[2]。对两组患儿淋菌性结膜炎治疗效果、治疗时间和症状改善时间进行对比。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治愈:患儿临床症状表现完全消失, 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全部转阴, 停止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没有再次出现;有效:患儿症状明显好转, 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转阴, 需继续接受治疗;无效:患儿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变化, 或进一步加重[3]。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表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淋菌性结膜炎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儿经过治疗后淋菌性结膜炎症状治疗效果, 治愈13例, 有效15例, 无效9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5.6%;干预组患儿经过治疗后淋菌性结膜炎症状治疗效果, 治愈16例, 有效19例, 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4.6%。两组淋菌性结膜炎治疗效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

2.2 症状改善和治疗时间

观察组和干预组患儿症状得到改善的时间分别为 (6.17±1.03) d和 (4.28±0.84) d,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和干预组患儿治疗时间分别为 (8.26±1.21) d和 (6.08±1.14) d, 两组患儿治疗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体会

对于淋菌性结膜炎应该坚持预防为主、加强教育的原则, 使广大群众对性病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淋病孕妇要保证早发现早治疗, 在分娩后立即以托百士眼药水点眼可有效防止眼部发生感染, 和出现淋菌性结膜炎等症状, 有效治疗和科学护理, 可防止对患儿的视功能造成损害。

参考文献

[1]刘家琦, 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91-292.

[2]郭智一, 胡雪篱, 李丽红.氧氟沙星眼液治疗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0, 12 (16) :128-129.

上一篇:投资者行为偏差下一篇:高含水期